science科学,技术
这样的论文数量统计一定要把它所涉及到的具体人物进行有效的排序,然后把所有人物排序的论文进行有效的总结,才可以达到科学而快速的统计效果。合理的运用词语,对不同事物具体的使用效果和排列顺序进行详细的说明,才可以达到更理想的统计效果。想要自如合理的运用词语,一般需要学会辨析以下几个不同方面:1.词义涵盖的范围不同。如:“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2.词义侧重点不同。如:“才能”和“才华”,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才华”则着重指在文学的智慧与特长;“发现”和“发明”都有新出现的意思,但“发现”着重于新找到原本就存在的事物,而“发明”着重在新创造出本来不存在的事物。3.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作用、干劲、创造性、积极性;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4.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如:阻碍(动词)——剥削阻碍生产发展;障碍(名词)——排除一切障碍;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的理想;壮大(动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精华(名词)——这是全书的精华;精彩(形容词)——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Z1是代表的是合刊,而S1一般是代表增刊一、正刊、专刊和增刊的区别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是一样的,国内刊号则不一样。 正刊:是指期刊正常出版的期刊,比如月刊,每月出一本,连续的,就是正刊。一般封面上都注明1期、2期、3期…… 总第xx期等等。 增刊和专刊:都是临时性出的,是在正刊之外的。不属于正常连续出版的期数里面,一般增刊或专刊都会在封面上注明“增刊”“专刊”字样,也有的注明“Z1”“Z2”,没有注明是第几期。正常情况下,增刊的内容是不被期刊网收录的。 学术期刊通常把一些具有相当水准,但又无法在正常周期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安排的增刊上,因此增刊的学术影响力较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弱一些。二、那么发表在增刊上的论文对评职称是否有有用?一般而言,在职称评审时,增刊上发表的论文大多不被承认。尤其是学校,事业单位等评定职称时不被认可。有些地方国家级期刊或者核心期刊的增刊发表的论文往往会被降级使用,相当于省级期刊或者普通学术期刊。因此,如果你发表的论文用于评职称的话,文稿投递前要确认评审机构是否认可增刊。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何为增刊?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是一样的,国内刊号则不一样。 但都是临时性出的,是在正刊之外的期刊。不属于正常连续出版的期数里面,一般都会在封面上注明“增刊”“专刊”字样,也有的注明“Z1”“Z2”,没有注明是第几期。正常情况下,增刊的内容是不被期刊网收录的。 学术期刊通常把一些无法在正常周期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安排的增刊上,因此增刊的学术影响力较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弱一些。何为专刊?专刊是指针对某个特定主题发的系列文章 或者是某次会议的文章二、那么发表在增刊上的论文对评职称是否有有用?在职称评审时,增刊上发表的论文是不被承认。尤其是学校,单位等评定职称时不被认可。有些地方国家级期刊或者核心期刊的增刊发表的论文往往会被降级使用,相当于省级期刊或者普通学术期刊。因此,如果你发表的论文用于评职称的话,文稿投递前要确认职称评审关于论文发表是否有特定的要求。
法律分析:发明专利年费缴纳标准:1-3年900元/年,4-6年1200元/年,7-9年2000元/年,10-12年4000元/年,13-15年6000元/年,16-20年8000元/年。实用新型:1-3年600,4-5年900,6-8年1200,9-10 年2000。外观设计专利,1-3年 600,4-5年900,6-8年1200,9-10年2000。我国规定了专利缴费的具体数额,一般而言,对于发明专利而言,一到三年要缴纳900元,四到六年要缴纳1200元,七到九年要缴纳2000元,十到十二年要缴纳4000元,十三到十五年要缴纳6000元,十六到二十年要缴纳8000元。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专利也有着不同的规定,但是分段与数额并没有发明专利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第五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意愿实施开放许可的专利的,以书面方式通知专利权人,并依照公告的许可使用费支付方式、标准支付许可使用费后,即获得专利实施许可。开放许可实施期间,对专利权人缴纳专利年费相应给予减免。实行开放许可的专利权人可以与被许可人就许可使用费进行协商后给予普通许可,但不得就该专利给予独占或者排他许可。
华为专利第一,固然可喜,仍应理性看待这个新闻更像是标题党的狂欢。首先华为仅仅是2018年一年的新增专利位列全球第一,而不是累计专利数量。更加真实的数据是华为的累计专利数量在全球仅仅排名第七。至少在2013-2018年这五年,华为的专利数远远落后于韩国的佳能、三星,美国的的IBM。甚至在国内落后国家电网。虽然华为的专利数量上并没有格外突出,但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公司来说,华为无论从研发基金的投入,还是高质量人才的引进的,都远远领先于国内的同行。某种意义上来说,华为是专利领域国家的遮羞布。华为的优秀,越发凸显其他同行的乏力和落后。华为的专利核心竞争力不强华为的专业数量让我有些恍惚,倘若华为真的有如此强硬的技术壁垒,为什么手机芯片这一块还要受制于高通了?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华为的具体专利,发现华为的新增专利主要集中在通信基站、5G技术、高铁通讯这一块。除了5G技术具有行业前瞻性之外,其他技术更像是中国国情定制,国际的竞争力微乎其微。通讯领域的5G和芯片,5G华为虽然入局早,但是商业化的进程一直不快,专利的保护期是否能够及时兑现专利成果,值得深思。芯片领域,华为的麒麟虽然布局了一大堆专利,但是核心的算法和解决方案一直受制于高通的专利。华为的专利表现只能算的上是及格,但仅仅而已,远远谈不上优秀。正像任正非说的那样,在美国公司制裁国内企业的时候,能够续上。我们狂欢之后,应该注意冷静。华为的专利走在一条快速发展的路上,但前方还有更长的路需要华为去面对。
science的读音:赛恩斯;英 [ˈsaɪəns] ;美 [ˈsaɪəns] 。 科学;技术;学科;理科 (Science)人名;(英)赛恩斯短语social science [社科] 社会科学 ; 人文社科 ; 社科Cognitive Science [计] 认知科学 ; 认识科学 ; 认知迷信 ; 认知学natural science 博物 ; 理论科学同根词词根: scientific 科学的,系统的scientifically 系统地;合乎科学地;学问上scientist 科学家
能以第一作者或是通讯作者的话,起码是教授级别的了,那都是大牛的水平。
这本杂志上一般刊登的是对人类研究有贡献的基础理论,在上边发表的文章和论文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下面谈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与Cell、Nature、Science、PNAS等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有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实这些杂志的主编,编辑们都经常在介绍其政策,评审标准,过程,等等。他们也经常来中国访问。今天我来代替他们介绍一下。一个系列杂志叫Cell、Neuron、Immunity…等等,原来都是从Cell分出来的。这个杂志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编委Editorial Board。怎样的人可以当编委呢?他们往往是有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愿意并能够非常快地对投稿做出评估。这些科学家也经常被选来做评审reviewer。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送到杂志社后,都要请该领域的2-3专家看,并匿名写出评审意见给作者。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这些专家会给你提出批评,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做实验,怎么样做,这就叫杂志评审。 Cell、Neuron、Immunity等这些杂志的评审不少就是编委做的。因为现在杂志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发表要快,而做编委的专家能很快写出评审意见来。还有一个特点,Cell等杂志主编,编辑有非常大的权利,他们甚至可以象追星族那样去追科学家,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会议,当看到你有非常重要的最新成果,他们会去竞争,会问你,你的文章写出来了没有,我保证给你多少时间发表,等等。另一个系列是Nature衍生出来的,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没有一个编委,但有一个评审专家库, 也就是说谁来评审,不是乱选的。这些杂志主编,编辑也有相当大的权利。这些是什么人呢?他们一般是读完博士,然后到非常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人也许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什么好的文章,但他们欣赏能力特别好,文笔非常好,写得又快。你可不要小看他们,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工作来,但他们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都相当不错,看得多,写得快,Nature、Science的编辑大同小异,都是这样一批年纪不大的人,很活跃,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 Science杂志的编辑权利相对小些,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编委会editorial board,有相当大的权利。一般过程是,当你的文章送到Science杂志社后,编辑先做一个初审,看一下是不是基本够格,然后他还要把文章的摘要Abstract送到编委会的某一个人那里,认可以后,才可以拿出去评审。两道关卡,大部分文章一下子就这样被砍掉了。 PNAS杂志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文章有好有坏,院士自己投稿就不需要经过评审,叫做contribute。 院士原来一年可以五篇,后来减到四篇、三篇,就是院士自己写的文章,只要你投就给你发表,不需要经过评审,相信你是院士,投科学论文应该有责任心的。第二种叫做Communicate,不是院士自己的文章,是你的文章,院士觉得你的文章不错,他来给你通讯,投到PNAS杂志,这文章要评审,但是评审专家由院士自己来选。所以这个也不怎么样。还有一种叫Track C,就象一般杂志,你只要投过去,然后编辑部来给你选一个院士, 由他来找评审专家,相对来说,这比较客观些,所以Track C的文章质量就相对好一些。 我不是说院士的文章都很差,但院士有特权,可以把在其他杂志发不出去的文章,投到PNAS上去,所以在PNAS上有很多不怎么样的文章。
发表SCI 论文有多难?SCI论文发表是一名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大部分高校要求博士毕业至少有一篇SCI检索的论文,但是对于博士而言,在读博期间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足可以用优秀或学术精英来表征博士的优秀了。可见发表SCI论文很难。
这本杂志上一般刊登的是对人类研究有贡献的基础理论,在上边发表的文章和论文含金量是非常高的。
有一个科研工作者曾经对我说过,作为一个华人,如果你能在《Science》《Nature》这种期刊发表一篇文章,那么你可以在你所从事的细分领域在国内横着走。我国科研考核模式都是以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以及获得的影响因子,作为考核指标,也是比较客观公正。无论在中国多顶尖的研究,其论文必须首先发表在国外期刊才显得有分量,其实这个问题,是个老问题,因为想给题主提供答案,才把这个问题拿过来,旁证一下。SCI和Nature的含金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基本发端于西方,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全球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像《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全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都在西方,而全球一流的科学家也都在西方,包括评判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由西方提出并打造出来的。科学是同行评价体系,如果一个顶尖的研究脱离了同行的评价体系,其成果和地位就很难在业界认可。而中文期刊的论文或文献,因为大多数国外科学家都不懂中文,中文也不是国际通用语言,所以中文文献在全球的影响因子很小,即使把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的顶级期刊上,也很难引起全球科学评审体系的关注和影响。
Science是爱迪生创办的,所以一般刊登科学类的文章多一些。
1.发明专利 1-3 年 900 4-6 年 1200 7-9 年 2000 10-12年 4000 13-15年 6000 16-20年 8000 2.实用新型 1-3年 600 4-5年 900 6-8年 1200 9-10 年 2000 3.外观设计专利 1-3年 600 4-5年 900 6-8年 1200 9-10年 2000
一、发明专利年费缴纳标准第1~3年(每年)900第4~6年(每年)1200第7~9年(每年)2000第10~12年(每年)4000第13~15年(每年)6000第16~20年(每年)8000二、费减后发明专利 1~3年 135元/年(一个人) 270元/年(两人以上或单位) 4~6年 180元/年(无论个人或单位) 7~9年 2000元/年(无论个人或单位) 10~12年 4000元/年(无论个人或单位) 13~15年 6000元/年(无论个人或单位)
2013年我国SCI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2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3位。SCI论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前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式,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SCI论文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依然是神秘的,难于发表的,正基于此,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有失公正,虽然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但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不得不将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虽然使得我国科研可与国际接轨,培养我国科技工作者运用SCI官网进行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询与搜索的习惯,但制约了我国的科技水准,使科研人员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使大量优秀研究成果流入英文期刊,破坏了中文期刊的发展,降低了中文在科技领域的“币值”。如是指国知局的话,在申请人递交的技术专利当中,并不是每个申请都能授权的。尤其是发明专利。审查特别严格。如果您的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国知局就不会给于这个技术授权专利的。如是可以授权专利技术,那国知局就会先给申请人发一份授权通知书。拿到了授权通知书就相当于这个技术已经成为专利了。就等着下专利证书就可以了扩展资料:SCI创立背景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版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影响因子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一般来说每一年的6月份公布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并不是该年度,而是上一年度的影响因子!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发布:我国创新能力稳步上升百度百科-SCI论文百度百科-专利授权
SCI论文的含金量比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含金量要高得多,在国内一些行业的高级别职称评审中,SCI论文是必备项,SCI论文代表着晋升人员的科研能力,发表SCI论文意味着晋升人员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SCI是什么?///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简称,由美国科学信息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创办的一款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原隶属于汤森路透 ( Thomson Reuters) 公司[1]。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称为SCI期刊,收录于SCI期刊的科技论文称为SCI论文。SCI 目前收录全球8853种学术期刊论文的摘要和引文[2],其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 农、林、医、生物等 150 个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3]。按照美国科学信息所发布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显示,共22个大类学科。/// SCI何以被奉上神坛?///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引进了SCI,其原副校长董健教授建议将其作为了科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一段时期内该评价体系成为中国科技界相对客观的科研评价标准。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效仿,唯SCI论文评价体系迅速蔓延至全国科教机构,并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中山大学教授许跃生将其比作“中国学术的毒瘤”[5],还有学者认为SCI的危害甚于“鸦片”。对于大学老师来说,SCI论文的数量是评职称的重要指标。按照一般211大学的要求,只要能在二区以上(请见前文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的期刊发表3到6篇SCI就可以破格提升为副教授,5到8篇则可以直接申请评选教授。除此之外,高额的资金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博士生来说,想要毕业,除了要满足规定的学习时间,更要发表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论文。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想要毕业,必须要发表3篇以上的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要达到0以上且至少要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影响因子达到0,也就是说期刊影响力需要达到一定程度。
新华网日内瓦12月20日电(记者 刘洋 王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日在日内瓦发布《2011世界知识产权指数报告》。报告说,就本国专利部门受理的专利申请数而言,2010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专利申请国。 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专利部门受理的专利申请较上年增长3%,达到12万件,比排在第三位的日本多约66万件。中国专利申请数连续10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1年至2010年间,年均增长率达6%。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当天在记者会上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注册快速增长,主要源自研发领域的大量投入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他认为,中国正在形成保护知识产权与提升创新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 2010年,专利申请数排在全球第一位的仍是美国。美国共受理专利申请02万件,较上年增长5%。全球2010年专利申请数较上年增长2%,达到198万件的历史最高水平。中美两国的新增专利申请占全球新增专利申请的80%。 值得注意的是,以居民申请专利数统计,中国居民提交的专利申请数约31万件,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爱因斯坦论测定分子大小的博士论文爱因斯坦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论相对论论文4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假说的早期工作
爱因斯坦奇迹年中的第五篇论文发表1905年,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工作的爱因斯坦利用业余时间发表的论文中,包括现代物理学中三项伟大的成就:分子运动论、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这些成为20世纪科学革命的真正发端,也是20世纪科学革命的丰硕果实。其伟大意义,在整个科学史上,只有牛顿创立万有引力理论可以与之相比。因此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