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如何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我曾采取过以下方法:激发兴趣:一、设计导语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教学中导语的设计和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起始环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自身特点或生动有趣、吸引力大或声情并茂、感人肺腑或深刻隽秀、发人深省的导语,以吸引、打动、启迪学生,让学生饶有兴趣,满怀期望地投身到阅读实践中来。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采用了导语激趣法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地球,这位人类伟大的母亲!平日里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文静,那么的和蔼可亲。可是她也有躁动的时候。她要是一躁动,那可不得了!一次小小的躁动,就可能给人类造成天大的灾难。顷刻间,一座城市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生灵变成了冤魂。这是什么恶魔?竟然能制造这样滔天的罪恶。对,就是地震。2008年的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地震。当时的情景,大家一定听说过吧!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大地震。一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顷刻之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就在这堆废墟里,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谱写了一首亲情的颂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课文放声朗读几遍。二、通过课题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根据课题或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说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初步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循着这个目标去阅读,去思考,去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主体内驱力的开发和利用。把语文阅读作为解决问题、探寻答案的自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采用了课题激趣的方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板书出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生1:我想知道圆明园在什么地方生2:我想知道以前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里都有些什么?生3:圆明园是什么时候遭到毁灭的?生4:是谁毁灭了圆明园生5: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生6:圆明园被毁灭后是什么样子的?师:这些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然后按自然段抽读课文。通过几次的朗读,孩子们从课文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三、设置悬念悬念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一个生动的悬念,可以带出一个生动的过程和结果。阅读教学尤为如此。阅读教学悬念的创设,来源于教师紧扣教材精心设计,它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思维的兴奋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以达成阅读目标。利用设置悬念,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和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学生的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知道究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是这样来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的:师:李白是我国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上过一次大当,受过一次“”。(设置悬念学生们一下子有了兴趣)生(急问):上了什么当?他还会?师:这个他上当的人就是安徽径州桃花村的一个叫汪伦的村民。汪伦很羡慕李白的诗,很崇拜李白的为人,知道他爱饮酒、爱旅游。于是汪伦写信邀李白来,信中说:“先生喜欢游玩吗?到我们这里来吧,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来我们这里吧,这里有万家酒店。”生(引发兴趣,等待讲解)师:李白接信后,心中大喜,连忙赶到素不相识的汪伦那里。李白并未见到信中所写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解释说“桃花是潭水名,并无桃花。万家酒店店主姓万,并无万家。”生:哦,原来如此。师:李白虽然受“”了,但他很感谢汪伦。(又设悬念)因为汪伦用酿造的美酒热情招待他,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当李白乘船要离开桃花村时,汪伦同村里的人在岸上手拉手,脚踏着节拍,唱着歌为他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赠汪伦》这首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设置悬念要注意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如果不悬,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太悬,则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四、介绍人物和历史背景教师简要地介绍作者生平、作品产生或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写出的背景或情形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是这样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请看老师画图。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了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生:周瑜妒忌诸葛亮。师:周瑜让诸葛亮几天之内造多少支箭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师:这可能吗生:不可能。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教师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并用图示勾勒出三国鼎立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突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性格特征,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