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欣致力于农业生物质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二十多年,先后主持完成21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课题,在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废弃资源能源化高效利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其中,主持完成的“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化关键技术与保障体系研究”成果于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4篇,为提升农业综合能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减少农村污染、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赵立欣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从事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工作,与沼气打交道一干就是6年。当时,我国在相关领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1994年,她服从组织安排,毅然辞别了刚满1岁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来到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攻读能源工程专业,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了能源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她时刻关注祖国的农村能源与环保事业,始终坚守技术报国的理想,2001年她谢绝了意大利同行的盛情、高薪挽留,毅然回国,从此奔走在祖国的农村,为中国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有超过2亿吨农作物秸秆被废弃和焚烧、有26亿吨禽畜粪便和90多亿吨生活污水需要处理。由于焚烧秸秆造成空气污染、飞机停航,随意排放禽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面源污染屡见不鲜,资源浪费严重和环境污染突出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赵立欣急国家之急,忧人民之忧,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全国秸秆资源调查评价和秸秆成型、燃烧技术研究,提出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探明了我国秸秆资源总量、分布和利用现状;揭示的秸秆成型和燃烧机理,为关键技术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研发的秸秆成型设备和全程负压成型生产工艺,解决了制约秸秆成型技术产业化的瓶颈;首创的主动清渣结构、多级配风等燃烧等技术和设备,攻克了秸秆成型燃料易结渣的国际性难题。在农业固体有机物厌氧消化新工艺方面,提出的高效厌氧分相调控和转化技术,解决了传统厌氧过程沼液消纳的世界性难题;研制的秸秆自动进出料系统、固液两相分离式厌氧消化装置等系列装备,全面提升了我国农业废弃生物质厌氧消化领域的装备技术水平。她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方法、技术和产品,许多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将原本废弃的秸秆资源、禽畜粪便变为商品、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近年来,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为农户提供38万吨秸秆成型燃料,69亿m3沼气、262万吨有机肥,改变了村容村貌、农户的生活条件和卫生质量,还减少CO2排放203万吨、烟尘58万吨,项目区基本杜绝了秸秆随意堆弃、禽畜粪便随意排放,减轻了农业环境污染。同时,直接为农民增收和节支5亿元。赵立欣始终心系“三农”,坚持科研服务农业发展,满足农民需要,十几年来,她带领她的优秀团队,不辞辛苦常年奔波在偏远落后的广大农村,把秸秆粪污作为宝贵资源,把田间地头当成实验室,把猪圈鸡舍作为工作台,把农民群众当成朋友,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帮助农村改善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帮助农民用上清洁高效的新型燃料,被人称为“化腐朽为能量”的魔术师。作为农业系统的一名无党派人士、全国人大代表,赵立欣始终不忘广大农民群众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仅呼吁推动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热点问题,还主动反映广大农民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心声诉求,6年来,她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了关于尽快启动扶贫立法、建立财政专项补贴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等数十项提案和建议,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为了解决农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实现全中国人民的美丽中国梦,赵立欣二十年如一日,不计较名利得失,不分白天黑夜,奋斗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这一艰苦的领域里,成为国内外科技工作界的楷模。外表弱不禁风、温文尔雅的她工作起来十分拼命,为了一项技术创新、一个实验数据、一份研究报告,她经常带领团队通宵加班,长年累月的疲惫使她患上了缺铁性贫血、阑尾炎、腰椎炎等多种疾病,好几次突然晕倒在出差调研的途中,但她从来没有放缓工作的步伐好好休息放松一下,因为中国亿万农户的美丽乡村小康生活梦还等着她去实现。由于她的出色工作和突出业绩,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村能源建设先进个人”、2006年被授予“巾帼建功活动标兵”称号、2007年被评为“优秀女科技工作者”、2008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2012年被授予“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3年被授予“第三届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称号。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培养出了一批技术过硬、敬业进取、协同作战的科技人员,她带领的团队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集体,还被评为“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创新团队”,为我国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重中之重”的发展战略,赵立欣和她的团队承担起了更重的责任、更多的任务,国家的战略需求、农民的殷切期盼和新的科研目标正引领他们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