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 [英]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在青岛、济南、泰安三地办学,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学校由15个学院、9个直属教学系(部)组成,设有67个本科专业,76个硕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3个学科为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有包括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内的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16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学校设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业务中心、国家外专局外语培训中心、“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岛市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在学校设有中国唯一的“中国科学中心”。学校现有在校生31000余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600余名,另有成教生30000余名。有教职工26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855名,其中教授245名,副教授426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名,博士生导师9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5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教师60名,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0名。学校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技优势。在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产普查与勘探、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岩土工程等领域有较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优势。设有材料科学研究院、系统工程、机电技术、空间信息、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金融数学、计算模型与算法、工程造价、科技哲学、企业形象、中国文学、应用法学等80余个研究院(所、室)。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部委、省市级的大批科研项目,已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31项,其中包括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36项,获准国家授权专利199项。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863"高科技项目12项,国家"97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5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项,科技部政府间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2005年科研经费10522万元。校办产业已形成机械电子、防水建材、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和科技培训等产业中心,资产总额达5000余万元,年利税500余万元,振弦传感技术、等离子熔覆技术和防水建材研发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防水建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已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等15个国家的50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建有6个中外联合实验室。承担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和国家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40余项,并在互访、进修、联合培养研究生、文化交流等方面卓有成效,与法国巴黎高等计算机学院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与德国安斯巴赫技术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项目。学校接收有日本、俄罗斯、美国、法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留学生,有20多名教师是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学校每年都承办和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编辑出版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科大报》等报刊。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新的世纪,山东科技大学将努力建设成一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省属重点大学。历史沿革:1951年7月,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1953年,山东矿区第二煤矿职业学校迁至淮南洞山更名为淮南煤炭学校。1958年淮南煤炭学校升格为淮南煤矿学院。1958年6月成立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7月山东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煤矿学院。1963年3月,淮南煤矿学院成建制迁往济南并入山东煤矿学院。1971年11月,泰安煤矿学校并入后,学校更名为山东矿业学院。校部由济南迁至泰安,济南设分院。1980年,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在泰安成立。1999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科技大学。2001年3月,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