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适应国内外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科技创新正孕育着新的突破,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美国推出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欧盟实行绿色技术研发计划等,都是为了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的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快速变动和升级的时期。居民消费正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转变,这就要求产业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这种变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新趋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努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同时,把工业由大变强与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力促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一,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要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要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装备制造行业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汽车行业应强化整车研发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电子信息行业应提高研发水平,增强基础电子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建筑业应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要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引导生产要素集聚,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支持企业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第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战略研究,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要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支持新产品应用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和拓展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环境。第三,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要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推动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要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采集和发布,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要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完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要在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切实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合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立足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的技术需求,大力构建产业技术联合体,并开展联合攻关,制定并完善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大力构筑产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实现产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业链的重构与完善;加强并深化产学研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立并优化产学研之间的科学技术转移机制,不断提升产学研科技创新合作体系的运行效率。要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开发,依托重大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及产业发展政策,重视产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及产业科技创新团队的打造;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292 浏览 6 回答
180 浏览 6 回答
217 浏览 6 回答
136 浏览 6 回答
144 浏览 4 回答
189 浏览 2 回答
172 浏览 3 回答
325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5 回答
219 浏览 6 回答
109 浏览 9 回答
247 浏览 6 回答
350 浏览 9 回答
323 浏览 12 回答
327 浏览 7 回答
90 浏览 9 回答
352 浏览 5 回答
353 浏览 6 回答
251 浏览 10 回答
186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