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是985工程高校,也是211工程高校,而且还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级建制,是全国重点大学。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卓越联盟高校、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成员。学校历史1939年,为促进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和保证抗日战争胜利,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春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自然科学院向东北、华北转移,并在张家口与晋察冀边区工业职业学校合并,于1946年1月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1946年4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北方大学工学院在晋冀鲁豫边区成立。11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铁路学院合并成立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后于1947年分出,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校址在河北井陉。1948年10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作为华北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迁入北京,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1950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工学院。1951年11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将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自1952年1月1日启用新校名。1952年8月,北京工业学院冶金系、采矿系及钢铁机械专修科与其他院校相关科系共同组建了北京钢铁学院,11月,北京工业学院航空工程系与其他院校航空院系共同组建了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4月2日,为适应学校由单一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的需要,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1995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月,学校有教职工3400余名,其中27名两院院士〔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1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1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非全职)、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非全职)〕、4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和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拥有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月,学校设有19个专业学院、9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医工融合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开办72个本科专业;国家重点一级学科4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一级学科30个、省部级重点二级学科2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10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点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防特色专业24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10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13个。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安全工程、装甲车辆工程、车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机械工程、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自动化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工程力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物理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料学,导航、制导与控制,飞行器设计国防特色学科:车辆工程,光学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工程力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飞行器设计,材料学等国防特色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通信工程、安全工程、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电子封装技术、装甲车辆工程、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融合医工学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点: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装甲车辆工程、生物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应用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工程力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软件工程、车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北京市特色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设计(通用设计方)、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自动化、软件工程、装甲车辆工程、安全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学术科研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设有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医工融合研究院,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实验室(中心)、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5个省部级实验室(中心)、1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2个“2011计划”工信部协同创新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7个、教育部部门开放实验室1个、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生开放实验室1个。 学校曾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上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台20公里远程照相机等,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的30个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在9·3中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的27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0个空中飞行方队中,学校参与了17个地面方队和8个空中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的45个方(梯)队中,参与了8个作战群、29个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等过程中,学校研发的多项技术也有表现。截至2013年1月,“十一五”以来,学校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4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18项。“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2016年,学校获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2017年,获得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得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截至2018年11月,“十二五”以来,学校累计申请专利5155件,授权专利2804件。2016年,专利申请首次突破了1000件。2017年专利申请达到1303件,授权数达到921件。“十二五”前三年,学校三大检索(SCI、EI、ISTP)论文达到80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500篇,比“十一五”期间的总篇数增加了18%。合作交流截至2018年11月,学校与6大洲71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等50多所合作院校设立学生交换项目。2021年9月29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金融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研究、校园建设等领域互补优势,共享资源,协同发展,推进银校合作迈入新阶段。号角激昂,北京理工大学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扬帆起航。“延安根、军工魂”,是镌刻进北京理工大学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从1940年,在延安诞生为抗战建国服务,到21世纪的今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从露天课堂、吃住窑洞,到现代化校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