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几个步骤回答你【乒乓球概述】 乒乓球(英文为table tennis)是球类运动之一。 乒乓球和网球的规则基本一样,乒乓球运动是在桌子上进行的,因此有“桌子上的网球”之称。 打球的时候,由于球发出“乒乓”声,所以称为“乒乓球”。 现时的乒乓球直径00毫米,重量40~53克,白色或黄色,用赛璐珞或塑料制成,乒乓球台长274厘米、宽152厘米、高76厘米,中间有横网,运动员各站球台一侧,用球拍击球,球须在台上反弹后才能还击过网。以落在对方台面上为有效。比赛以11分为一局(有时也实行21分制)采用五局三胜或七局四胜制。比赛分团体、单打、双打、混双等数种。 乒乓球运动于十九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相传起源于网球。相传当时几位大学生将桌子当作场地,用木板将酒瓶塞像打网球一样在桌子上推来推去,故称之为“桌上网球”,也就是乒乓球的英文“table tennis”的由来。1900年左右,由于轻工业的发展,球改成用赛璐珞制成的空心球。纽约的印刷工人海维特调制出一种外貌很像象牙,受热变软、遇冷变硬的人造塑料,取名为赛璐璐,1869年海维特用赛璐璐制造了一批乒乓球,很受人们欢迎。现在,乒乓球多用棉花制成的塑料加工而成。19世纪后,乒乓球运动便逐步发展起来。 第一次大型乒乓球比赛于1900年12月在英国伦球台敦举行。参加比赛的有三百多人。比赛时,男运动员要穿上浆领子的衬衣和坎肩,女运动员要穿裙子甚至还要戴帽子。 1926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正式成立,并决定举行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五十多年来,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运动员使用的球拍虽形状各异,但都是木制的,击出的球的速度慢。力量小,谈不上什么旋转;打法也单调,只是把球推来推去。 1903年,英国人古德发明了胶皮球拍,有力地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从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国选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圆柱形颗粒的胶皮拍。击球时增加了弹性和摩擦力,可以使球产生一定的旋转,因而出现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这一打法在欧洲流行长久,不少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一时期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欧洲,其中匈牙利队成绩最突出,在117项次世界冠军中,他们获57、5项次,占欧洲队的一半。 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日本运动员道德在世界比赛中使用,并一举夺取得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的四项冠军,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由于日本运动员利用这种球拍创造的远台长抽进攻型打法,具有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发球抢攻威胁大等优点,因而速度慢、旋转弱、攻击力不强的欧洲防守型打法被逐渐取代,使日本夺得了五十年代乒乓球运动的优势,1952年到1959年,在49项次世界冠军中,日本队夺得24次项次,占47%。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一次大提高。 1959年,容国团获得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了国际乒坛。逐渐形成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夺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二十七、二十八届男子团体冠军。中国近台快攻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远台长抽打法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六十年代,中国乒乓球技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乒乓球运动的优势由日本转移到中国。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 在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运动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取日本弧圈球技术和中国近台快攻打法之长,创造出适合于他们的先进打法,即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的打法。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克兰帕尔和约尼尔。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球的打法,是以正反手快攻为主要技术,用反手快拨快攻力争主动,以正手拉弧圈球寻找机会扣杀为得分手段。代表人物是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奥洛夫斯基等。这两种打法的特点是放置较强,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回旋余地较大。乒乓球运动又推进到放置和速度紧密结合的新高度。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交往和学习研究的加强,各种打法互取长短,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和提高。比如,我国近台快攻、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横拍快攻结合弧圈球等打法和技术,均有所发展和创新,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现在,乒乓球已发展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亦已拥有127个会员协会/是世界上较大的体育组织之一。由国际乒联和各大洲乒联举办的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洲际比赛及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国际比赛不胜枚举。1982年,国际奥委会关于从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必将激起世界各国对乒乓球运动的进一步重视,推动乒乓球运动更快地发展。 【乒乓球得名的由来】 1890年,几位驻守印度(India)的英国海军(navy)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后来他们改用空心的小皮球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并用木板代替了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来。 Table tennis出现不久,便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20世纪初,美国开始成套地生产乒乓球的比赛用具。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名称,如Indoor tennis。后来,一位美国制造商以乒乓球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创造出ping-pong这个新词,作为他制造的“乒乓球”专利注册商标。Ping-pong后来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个正式名称。当它传到中国后,人们又创造出“乒乓球”这个新的词语。 在日语里,乒乓球叫做“卓球”。乒乓球运动的很多用词是从网球变来的。打乒乓球所用的球叫ping-pong ball或table-tennis ball,乒乓球台叫ping-pong table,台面称court,中间的球网称net,支撑球网的架子叫net support。 乒乓球单人比赛一般采取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所谓“局”,英文是set。发球叫serve。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欧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称为“桌上的网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网球发展而来。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 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后被追认为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同时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 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进。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随著现代工业的发展,欧洲人把带有胶粒的橡皮贴在球拍上。在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人又发明了贴有厚海棉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种类似网球的橡胶球,1890年,英国运动员吉布从美国带回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用于乒乓球运动。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赛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初每年举行一次,1957年后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的老板王道午从日本买回10套乒乓球器材。从此,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 乒乓球运动大约在十九世纪末期起源于英国,随后传到美国、欧洲中部、日本、中国及韩国等地。乒乓球运动起初被很多人视为娱乐活动,但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主要运动之一。乒乓球运动于1988年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承认,正式成为比赛项目,其中包括了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及女子双打。 【乒乓球器材规格】 场地规格赛区应由75米高的同一深色的挡板围起,并与相邻的赛区及观众隔开。每张球台的比赛场地面积为8米×16米。场地内放有球台、球网、球、挡板、裁判桌、裁判椅、计分器等。每张球台至少还要使用两台电子计分牌,决赛时使用四台。电子记分牌安放在乒乓球比赛场地两侧后面或四角,牌上有运动员的姓名、所属国家或地区、时间、各局比分等,使观众在看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显示屏上的比分。体育馆内还有一个所有观众都能看清楚的大电子显示屏,能同时显示所有球台比赛的有关信息。决赛或仅使用一张球台比赛时,裁判员使用话筒,以方便全场观众观看比赛。器材规格球台——高76厘米、长74米、宽525米,颜色为墨绿色或蓝色。球网——高25厘米、台外突出部分长25厘米,颜色与球台颜色相同。球——呈白色或橙色,且无光泽,直径40毫米、重量7克的硬球。挡板——高75米、宽4或2米,颜色与球台颜色相同。所有器材均由国际乒联特别批准和指定。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包括训练设施均必须采用相同牌号的器材。 乒乓球运动的改革】 “小球”变为“大球”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队囊括第三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7项冠军之后,就有人提出把乒乓球加大,把网加高等建议,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此后,乒乓球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球速越来越快,旋转越来越强。不少运动员对阵时回合减少;有时球飞如闪电,观众还未看清,胜负已经决出,削弱了乒乓球爱好者的兴趣。为此,国际乒联前主席荻村伊智朗曾考虑把乒乓球加大。而徐寅生担任国际乒联主席后把这件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1996年5月,国际乒联理事会同意试验大球的提案——为减缓球速和旋转,增加回合和观赏性,建议将乒乓球的直径增大两毫米。国际乒联准备次年在日本举行的青年锦标赛上做试验,但由于日本厂商意见太大而作罢。当时,改大球只是建议,厂商要生产大球,需要投入资金重制模具,调整工序,若建议最后被否决,资金就浪费了。 为支持乒乓球改革,上海红双喜乒乓集团毅然承担了试制任务,按要求生产出一批高质量的大球,由国际乒联送给各会员协会试用。世界上唯一拥有测量动态乒乓球速度和旋转仪器的中国乒协主动承担了测试工作。中国乒协科学委员会科研人员做了“不同直径和重量的乒乓球对击球速度和旋转影响的实验”。实验结论是:直径大的球,速度慢于直径小的球,旋转弱于直径小的球;直径相同的球,重量和弹力大的要比重量和弹力小的球速度快、旋转强。 1997年第四十四届世乒赛期间举办了首次试验大球的比赛,但影响不大。1998年春天,由徐寅生提议举办的苏州国际乒乓球“大球”赛做了第二次试验。中国乒协主动承担了苏州试验比赛的经费。199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又举行了一次试用大球的国际比赛。 1999年在大维第四十五届世乒赛期间举行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大球改革”提案因未获得四分之三多数票而被搁置,124名委员中有84人投赞成票,30人反对,10人弃权。当时新任的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说,有些代表因对这项改革措施将带来的影响不了解而投了弃权或反对票,他将做解释和说服工作。 2000年2月23日,国际乒联特别大会和代表大会在吉隆坡通过40毫米大球改革方案,决定从2000年10月1日起,也就是在悉尼奥运会之后,乒乓球比赛将使用直径40毫米、重量 7克的大球,以取代38毫米小球。 此外,乒乓球运动的改革还有“实行以‘11分制’取代‘21分制’”、“无遮挡发球”。【乒乓球拍的类型】 正胶海绵拍:正胶就是胶皮颗粒向上、高度与直径相等的胶皮。它弹性好,击球稳且速度快,适合近台快攻型的球员使用。如果觉得自己手腕动作灵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够,那最好选择以速度制胜的正胶球拍。 生胶海绵拍:生胶就是颗粒向上、直径大于高度的胶皮。特点是击球有下沉,搓球旋转弱,适合近台选手使用。 反胶海绵拍:反胶就是粘贴时粗面向下、黏性较大的光面向上的一种胶皮,全欧洲的选手均采用此种胶皮。反胶打球的旋转力特强,所以打法以旋转为主的球员(如弧圈球、削球)必谙此道。当然,反胶容易制造旋转,也容易吃转儿,掌握有一定难度。 长胶海绵拍:一般来说,高度超过5毫米以上的胶皮称为长胶。这种胶皮的胶粒很软,颗粒细长,支撑力小。主动制造旋转的能力很差,主要依靠来球的强旋转或冲力大来增加回球的旋转度。由于长胶的性格特殊,不利于少儿掌握,而且会干扰球感,因此国家已经禁止少儿比赛使用长胶。初学者和技术不高的爱好者同样不适合用长胶! 防守型海绵拍:用拍一般以削球为主,属于旋转型打法,故而横拍削球手多以反胶为主,反手则花样繁多。 在近年来生产的球拍上,多标明有“进攻”、“全面”、“防守”等类型的分类标识,可供爱好者选择。 初学者,不妨选用控球容易的低档球拍来矫正动作,待水平逐渐提高、形成稳定的打法后,再挑选针对性较强的中高档底板。中低档的球拍不一定就不好用,哪块球拍用顺手了,哪块就好用。【中国的乒乓球】 乒乓球被誉为中国的“国球” 容国团,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 邓亚萍,国际奥委会主席亲自为她颁发金牌 刘国梁,现任男队主教练 孔令辉,现任女队教练 中国队在历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的冠军 男子单打冠军:13次 1959年第25届:容国团 1961年第26届:庄则栋 1963年第27届:庄则栋 1965年第28届:庄则栋 1973年第32届:郗恩庭 1981年第36届:郭跃华 1983年第37届:郭跃华 1985年第38届:江嘉良 1987年第39届:江嘉良 1995年第43届:孔令辉 1999年第45届:刘国梁 2001年第46届:王励勤 2005年第48届:王励勤 2007年第49届:王励勤 女子单打冠军:16次 1961年第26届:邱钟惠 1971年第31届:林惠卿 1973年第32届:胡玉兰 1979年第35届:葛新爱 1981年第36届:童玲 1983年第37届:曹燕华 1985年第38届:曹燕华 1987年第39届:何智丽 1989年第40届:乔红 1991年第41届:邓亚萍 1995年第43届:邓亚萍 1997年第44届:邓亚萍 1999年第45届:王楠 2001年第46届:王楠 2003年第47届:王楠 2005年第48届:张怡宁 2007年第49届:郭跃 男子双打冠军:12次 1963年第27届:张燮林/王志良 1965年第28届:庄则栋/徐寅生 1977年第34届:梁戈亮/李振恃 1981年第36届:李振恃/蔡振华 1987年第39届:陈龙灿/韦晴光 1993年第42届:王涛/吕林 1995年第43届:王涛/吕林 1997年第44届:孔令辉/刘国梁 1999年第45届:孔令辉/刘国梁 2001年第46届:王励勤/阎森 2003年第47届:王励勤/阎森 2005年第48届:孔令辉/王皓 2007年第49届:马琳/陈玘 女子双打冠军:15次 1965年第28届:林惠卿/郑敏之 1971年第31届:林惠卿/郑敏之 1977年第34届:杨莹/朴英玉(朝鲜) 1979年第35届:张立/张德英 1981年第36届:张德英/曹燕华 1983年第37届:戴丽丽/沈剑萍 1985年第38届:戴丽丽/耿丽娟 1989年第40届:邓亚萍/乔红 1991年第41届:陈子荷/高军 1993年第42届:刘伟/乔云萍 1995年第43届:邓亚萍/乔红 1997年第44届:邓亚萍/杨影 1999年第45届:王楠/李菊 2001年第46届:王楠/李菊 2003年第47届:王楠/张怡宁 2005年第48届:王楠/张怡宁 2007年第49届:王楠/张怡宁 混合双打冠军:15次 1971年第31届:张燮林/林惠卿 1973年第32届:梁戈亮/李莉 1979年第35届:梁戈亮/葛新爱 1981年第36届:谢赛克/黄俊群 1983年第37届:郭跃华/倪夏莲 1985年第38届:蔡振华/曹燕华 1987年第39届:惠钧/耿丽娟 1991年第41届:王涛/刘伟 1993年第42届:王涛/刘伟 1995年第43届:王涛/刘伟 1997年第44届:刘国梁/邬娜 1999年第45届:马琳/张莹莹 2001年第46届:秦志戬/杨影 2003年第47届:马琳/王楠 2005年第48届:王励勤/郭跃 2007年第49届:王励勤/郭跃 男子团体冠军:15次 1961年第26届:中国 1963年第27届:中国 1965年第28届:中国 1971年第31届:中国 1975年第33届:中国 1977年第34届:中国 1981年第36届:中国 1983年第37届:中国 1985年第38届:中国 1987年第39届:中国 1995年第43届:中国 1997年第44届:中国 2001年第46届:中国 2004年第47届:中国 2006年第48届:中国 2008年第49届:中国 女子团体冠军:16次 1965年第28届:中国 1975年第33届:中国 1977年第34届:中国 1979年第35届:中国 1981年第36届:中国 1983年第37届:中国 1985年第38届:中国 1987年第39届:中国 1989年第40届:中国 1993年第42届:中国 1995年第43届:中国 1997年第44届:中国 2000年第45届:中国 2001年第46届:中国 2004年第47届:中国 2006年第48届:中国 2008年第49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