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的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2003年第2期2、《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形成及其难局》,“中国华民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9月18日。3、《“普遍历史”与中国历史的书写》,“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2002年9月1日。4、《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合离:自由知识分子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图景》,《自由主义的发展及其问题》,2002。5、《“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历史研究》,2002年08月,第4期。6、《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系谱的建构》,(香港)《二十一世纪》2001第10期。7、《寻求秩序和意义: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自由主义》,收入《中国社会变迁:反观与前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8、《传统:由“知识资源”到“学术资源”——简析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及其成因》,《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9、《“五四之子”:文化养成与文化立场》,收入王中江、张斌峰编:《现代西方自由与中国古典传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10、《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史林》1998年第2期。11、《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兼论近代中国学术样式的转型》,《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12、《从历史看本土与域外的对话》,《二十一世纪》总第34期,香港中文大学1996年4月。13、《意识形态与文化重建》,《胡适研究丛刊》第2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4、《自由主义:启蒙与民族主义之间》,收入刘青峰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15、《中国自由主义:从理想到现实》,收入刘青峰编:《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转型》,香港中文大学,1994年。16、《自由主义与“反帝”意识的内在紧张》,《二十一世纪》总第15期,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17、《胡适与现代中国学术转型》,《复旦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18、《自由主义两代人:胡适与殷海光》,《二十一世纪》总第15期,香港中文大学,1991年。19、《实用主义哲学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复旦大学学报》,1986年第6期。20、《论瞿秋白在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