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1.生产: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生产全国1/3的玉米,出口占全国的2/3。寒冷的气候限制了该地区种植获利高的作物。玉米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大豆。近几年,玉米种植的下降不仅上由于大豆,还有环境保护措施的因素。在去年高涨的价格损害了东北玉米的情况下,大豆的种植面积有望进一步提高。最近的种植意图调查表明,全国大豆种植能比去年增加5%,增加的大部分在东北,而玉米种植将下降4%。既然没有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扩大玉米生产,增加产量的焦点就放在了更好的使用种子上,提高种植方法,保护现存耕地不被工业及城市占用。 2.贸易: 1994到95年对于中国农业政策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一直是玉米净出口国。在1994/95年度,中国突然停止出口,转而开始从美国大量进口,1994/95年度进口共计超过400万吨。农作物减产和仓储管理不善引起的库存不足是这次突然变化的部分原因。1995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提出“政府谷物分包”政策,以期各省实现(粮食)自给。90年代晚期谷物产量上升,造就了巨大的库存。 为了减轻过多库存带来的压力,中国开始通过减少增值税和进行仓储补贴对玉米出口进行侵略性补贴。除了中央政府的补贴,一些地方省份——如吉林省——也对出口提供支持。 东北与韩国近邻使中国得以进入世界最大的玉米进口市场(900万吨)之一。由于美国(玉米)价格高,中国成为韩国的主要玉米供给者。其他主要市场还包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2002/03年度,中国玉米出口远及非洲和中东,当年出口总量达到创纪录的1520万吨。 贸易展望 今年由于供货紧缩,中国似乎将退出外围市场,而只对传统亚洲市场出口。在推迟了2个月的新出口合同之后,政府最近宣布了140万吨的2004年上边年出口配额,而去年同期出口量为670万吨。侵略性出口已经过去,现在中国的库存看来已经下降到合理的水平,而且(玉米)消费继续赶超产量。长远来看,中国似将借运费优势维持对韩国及附近地区的少量出口,但大多数玉米须保持在国内以满足因饲料及工业使用而增长的国内需求。尽管本年玉米进口因高昂的航运费用而显得不大可能,但收获的大幅下降及由此引发的高价使明年的进口成为可能。 与美国出口的关系 在小麦方面,由于对亚洲其他国家出口的持续下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新兴市场。2004/05年度,在购进大量小麦之后,中国可能成为美国小麦非常重要的市场。下降的中国玉米出口正为美国再次进军亚洲市场提供机会——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正寻找非中国的货源。美国对这些地方的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前几年的水平。尽管中国出口的减少同时让非传统出口国——泰国和印度——在该地区扩展他们的份额,但这些出口国只能提供该地区所需的很小一部分。因此美国应仍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