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检索的前提----信息意识所谓信息意识,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判断该信息是否能为自己或某一团体所利用,是否能解决现实生活实践中某一特定问题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信息意识含有信息认知、信息情感和信息行为倾向三个层面。信息素养(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检索的基础----信息源信息源定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术语中》,将信息源定义为: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 信息源类型:按照表现方式划分:口语信息源、体语信息源、实物信息源和文献信息源。 按照数字化记录形式划分:书目信息源、普通图书信息源、工具书信息源、报纸、期刊信息源、特种文献信息源、数字图书馆信息源、搜索引擎信息源。 按文献载体分----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声像型按文献内容和加工程度分--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按出版形式分----图书、报刊、研究报告、会议信息、专利信 息、统计数据、政府出版物、档案、学位论文、标准信息(它们被认为是十大信息源,其中后8种被称为特种文献。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分布在教育类图书、专业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类型的出版物中)信息检索的核心----信息获取能力1.了解各种信息来源2.掌握检索语言3. 熟练使用检索工具4.能对检索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判断检索效果的两个指标:查全率=被检出相关信息量/相关信息总量(%)查准率=被检出相关信息量/被检出信息总量(%)信息检索的关键:信息利用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的生产—流通—再生产的过程。为了全面、有效地利用现有知识和信息,在学习、科学研究和生活过程中,信息检索的时间比例逐渐增高。获取学术信息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所得信息的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根据自己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思考和思路,将各种信息进行重组,船造出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信息激活和增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