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是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并对需要修改的稿件提出修改的要求和建议的活动。审稿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有益于读者、有益于社会的图书顺利面世,防止有害或低劣的作品出版,以对社会文化负责,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这是实施选题的具体步骤和进行稿件加工整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出版工作者所担负的最重要的职责。审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决定稿件取舍,为文化传播把关图书主旨是否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图书内容是否有学术或艺术价值,图书表现形式是否符合读者的口味、适合市场的要求,是决定该种图书是否得以生存以及生存期长短的主要因素。因此,审稿过程中的判断就显得特别重要。就组织的稿件而言,策划选题、选择作者、拟订提纲、讨论样稿等,还只属于编辑出版全过程的“前阶段”。在这个“前阶段”,或是因为选题偏离方向、脱离市场,或是因为选择作者不当,有可能出现偏差乃至错误。如果这些问题未能通过编著双方的互通信息及时地弥补或修正,审稿时仍然可以最终加以解决。从决定稿件取舍这一点来看,审稿工作为文化传播把关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为发现好作品并保护它“出关”,一为鉴别坏作品并阻止它“过关”。对于那些好作品或是基本方向正确却存在某些不足的作品,审稿者应该大力扶持,热情帮助,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作者予以补正;而对于那些坏作品,审稿者应该坚决摒弃,决不能被其所标榜的“新”、“异”或者“卖点”、“畅销”之类的“特点”所迷惑而网开一面。未能慧眼识真金,使本可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产生正面效应的好作品被埋没(同时也就可能埋没或暂时埋没了人才),与心窍自迷,良莠不分,让不应该出版的坏作品顺利“过关”,都是审稿工作的重大失误。而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后一种失误的后果更加严重。因为好作品终究是好作品,在此处被埋没并不一定在彼处也被埋没,一时被埋没并不一定永远被埋没;而坏作品一旦过关出笼,其产生的恶劣影响,小则宣扬落后意识,败坏人心,大则影响安定,危及社会与国家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决定稿件“生杀予夺”的审稿者,一定要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直须斩万竿”的鲜明态度,坚决按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社会和读者的根本利益为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对稿件的评价与选择工作。二、帮助作者提高稿件质量不论作者在完成他的作品时是“一气呵成”还是“十年磨一剑”,在稿件完成以后,都必然面临一个再审视、再修改、再提高的问题。这种审视、修改、提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审稿者协助作者进行的。熟悉稿件所涉专业的审稿者,通常会怀着一种既欣赏又“挑剔”的心理去审稿。这种心理源于以下两方面:作为专业工作者对于专业新成果的期盼;作为编辑工作者对于稿件完美质量的希冀。也正是这种心理,可以促使审稿者在持欢迎态度的基础上,对稿件的观点、理论、结构、体例、材料、形式以及文字表达等进行“挑剔”。从这个角度来说,审稿不仅仅要对稿件进行评价与挑选,也要对那些有一定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的稿件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以帮助提高稿件质量。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任何稿件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名家的稿件,也并不一定能保证符合出版要求。只有通过审稿者的“挑剔”以及与作者的沟通,并经过作者的修改,原稿中的疏漏、偏差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在加工整理之前得到改正,原稿的质量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