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新青年》的前身: 1915年9月15日,流亡日本回国的陈独秀于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月刊(就是简称的《青年》)。首卷到1916年2月15日止共6期,后因战事停刊。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复刊,为避免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杂志混名,遂从第二卷第一期起易名为《新青年》。第二卷终止于1917年2月,该年1月,陈独秀被聘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的阵地由上海转往北京。 1917年3月至8月,《新青年》第三卷的6期出刊。第三卷第六期终刊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 第四卷1918年1月复刊,截止至1918年6月。该年编辑部改组扩大,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工作,曾一度实行轮流编辑的办法。 第五卷从1918年7月到12月,第六卷从1919年1月到11月(6月陈独秀被捕,被迫停刊5个月,《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胡适、李大钊之间发生“问题与主义”之争),第七卷从1919年12月到1920年5月——仍改为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1920年9月第八卷第一期起,被迫迁回上海印行,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机关刊物,1921年10月出至第九卷第六期后停刊。1923年2月第九卷以至1926年7月,《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瞿秋白担任主编,成为中共中央的纯理论刊物,4期后停刊。1925年4月改为不定期刊,共出5期,1926年7月最后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