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勋教授一直本着博采众长,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多项教学和科研协作工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年来,他已培养出16名,硕士31名(包括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目前正在培养的还有博士后1名、博士12名、硕士28人。对于研究生培养,在学术方面他努力实施“顶天立地”工程,经过不懈努力每年都拿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所谓“顶天”就是在学术上必须抢占国内动物营养学的制高点,在科研方面一定要做到创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成果,力争在学术上占有一席之地。而“立地”是指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解决自治区乃至全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服务,为农牧民增收服务。“立地”是我们进行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科研工作不竭的力量源泉;而“顶天”则是“立地”的技术基础。只有拿出“顶天”的科研成果,才能拿出一流的技术成果奉献社会。从1995年开始,他开始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工作。根据这一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己在研究思路上的优势。2000年由他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王洪荣获教育部和国家学位委员会全国百强优秀博士论文奖,成为全国动物营养学界第一次获此殊荣的单位和个人。卢德勋博士一直注意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和做学问。坚持把教育学生正正派派做人放在首位。用“团结协作、博采众长,求实创新、奉献社会”作为师训来教育学生。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鼓励学生培养严谨的学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现在他带出的学生已成为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一支劲旅。卢德勋博士回国后长期担任学会的领导职务,在创办全国动物营养学报、学会工作改革和促进全国动物营养学会理事会新旧交替等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全国同行普遍赞扬。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畜牧科学院研究员卢德勋教授,在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后提出建议,把以传统方式放养的绒山羊圈起来饲养,因地制宜走舍饲、半舍饲的路子,并希望国家在“十五”期间对绒山羊舍饲技术的核心技术的研究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卢德勋:把放养的绒山羊圈起来绒山羊身上的山羊绒享有“软黄金”的美誉,羊绒服装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内蒙古的山羊绒产量占全国的1/3,占世界产量的18%。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绒山羊问题在塞外草原引起专家的强烈关注。就在围绕绒山羊问题展开争论的时候,我国知名的动物营养专家卢德勋教授和他的同事悄悄地深入到了牧区,开展起绒山羊舍饲、半舍饲的研究实验和技术示范工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认真解决绒山羊养殖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尖锐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摆在自治区各级政府面前的突出问题。”卢德勋教授说。卢教授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在总结农牧民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畜牧科技人员长期研究应用的成果,找到了适合内蒙古实际又能解决这一难题的路子。“这就是不断提高绒山羊生产性能,有计划地控制饲养量,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放牧饲养方式为舍饲、半舍饲方式,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卢德勋代表说。一些专家和牧民担心,绒山羊圈起来会使羊绒的质量和产量下降。“我们实践的结果是,这样做不仅初步缓解了畜草矛盾,而且明显地提高了绒山羊的生产性能。”卢德勋代表告诉记者:“舍饲绒山羊在保证羊绒品质的基础上产绒量提高了10%,母羊流产大幅度下降,繁殖成活率提高了50%。”据了解,内蒙古今年已计划把这项试点工作扩大到环北京农牧交错带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的10个旗县,舍饲山羊30多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