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投稿的这些期刊,很一般的。并且费用也不低。建议投稿一些学报,能增加你的分量。或者投稿核心期刊。如果有一点帮助,请及时采纳。
潜心文史,其乐无穷我从事科研三十余年,而今鬓添星霜,不知老之将至。青年时的蹭蹬不遇,使我倍加珍惜时光。八十年代初,我调入星子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地名办、县志办与宗教事务,曾二次参加省地方志学习班,研阅同治版《星子县志》、康熙版《庐山志》,充实了我对星子与庐山历史地理的知识,养成搜集资料细大不捐的习惯。1983年受命为县志办主任、《星子县志》主编,为了专心致志撰写,我在办公室门口张贴七字:“闲谈不过五分钟”。直到编出县志三稿,县长才同意放行,让我去考研究生。1985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导师胡守仁、陶今雁在教学之余,督责我们作诗。毕业后分配在省古籍整理规划办公室,当时归属省社联。最初我志在研究江西古文献,接触过一些地方文献,主要研读胡思敬《豫章丛书》。不久成立江西省诗词学会,挂靠古籍办,也因而有作诗的动力与压力。我治学的方向主要在宋代与近代文史两端,在此两端前后进退。关于宋代部分,诸如乐史、欧阳修、李觏、黄庭坚、杨万里、陆九渊、朱熹、刘辰翁乃至辛弃疾、陆游等人物,我均撰有论文。其中对欧阳修、朱熹、辛弃疾撰有多篇。治近代文学,则也是因兴趣所趋。九十年代初,有一部《江西历代文艺家大全》问世,然我查找近代诗人,所收甚少,因为此书收集人物所依据的主要为各县县志,而此批志书绝大多数修于同治年间。光绪以后诗人多付诸阙如。为弥补这一缺陷,我开始撰写《近代江西诗话》,复印了一大批诗集,摘抄不少资料。1997年,我申报国家社科项目“民国时期旧体诗研究”成功。即从近代诗的研究下限延展至1949年。此课题填补了这一领域空白,也因而有不少人要编书、审稿而找我,如中山大学黄修己教授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重编《中华文学通史》,均请我写现代诗词这一章。还有《文学遗产》、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集刊》请我审读这方面的稿件。当年搜集近代江西诗人的过程中,我便决定以陈三立为代表的同光体赣派作为研究重点。其间便陆续写过一些研究陈三立的论文,1994年还曾搞过一次陈三立研讨会。2006年我申报国家社科项目“陈三立与同光体诗派研究”获通过,相关论文陆续出笼,诸如南社与同光体、陈三立与张之洞、陈三立与文廷式、陈三立与郑孝胥交游、郑珍与陈三立诗的比较。我除研究诗之外,也爱好作诗。窃以为研究诗而不作诗,终究是一遗憾,所以我在拙集《湖星诗集》自序中说:“研诗与创作,犹如车之有两轮,相辅而成,不知作诗之甘苦,论诗终如隔靴搔痒,难抉其奥,又何以尚友古人。”研读古诗,不仅是为了写论文找资料,而且沉浸其间,可以知人论世,也可为自己作诗提供借鉴。参加某地研讨会,游览名胜,若能以诗纪游,岂非一举数得。诗是人的心灵史,我曾撰写《独上高楼·陈寅恪》《诗人胡雪抱传》《一代宗师陈三立》等传记,都是依据诗集而还原传主的心境与所处环境。我以为,只要有一部诗集,就能据此而作传记的。在古籍研究方面,我曾在《文献》《文史》刊物发表文章多篇,其中如《宋墓出土的宋版邵尧夫诗集两种》一文,我以明版书对勘,运用平仄格律来辨识异文的正误,列举 条。北京大学编《全宋诗》中的《邵尧夫诗》,亦寻此版本以校勘。以后程千帆《校雠通义》引用拙文其中的六条,以说明校勘学须具备这方面知识。我在《文献》发表《新发现的颜山农遗集》一文,中国社科院黄宣民据此介绍来江西访书,整理成集,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颜钧集》。这两种书先后由我研究介绍始得面世。我曾撰有《试论四库全书总目归类之得失》、《江西先贤著作刊刻述略》、《江西先贤著作的珍贵汇编——两种〈豫章丛书〉》。参编《两部豫章丛书题记》,完成史部内容。另曾参加《二十四史全译》中的《南史》部分翻译,中华书局本《南史》在标点方面有错误,我曾列举撰文发表,今年中华书局《二十四史》重校本办公室仍向我索求此方面稿件。1992年,周銮书、姚公骞同志发起编撰地方文选性质的丛书《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我是当时最年轻的编委。此套丛书中,我单独完成《游记卷》,1995年出版,一年后重印。还与人合作选注《诗词卷》。为宣传江西名山,保存典籍,1994年初,我与江西人民出版社策划编辑《江西名山志丛书》十种。从选题、凡例到前言后记,从组稿到审稿,付出不少心血。应约担任《石钟山志》、《青原山志》特约编辑,审阅《龙虎山志》稿。主要由我点校注释吴宗慈《庐山志》,共140万字。由于该书资料来源极为广博,涉及古籍五百多余种,我查阅40多种工具书及有关资料书,加之因早年在星子,对庐山较为熟悉,方能比较准确完成点校注释工作。该书初版后重印过一次。在《庐山志》基础上,我广征有关庐山的碑刻摩崖照片,增补古今游记三十余篇,编辑而成《庐山诗文金石广存》,70万字,于1996年9月出版。我曾应江西美术出版社邀请,先后作《八大山人全集》《珠山八友》(两书均获国家图书奖)校审工作,要从图片上辩识八大的行草,如果对古诗文的行文规则、诗的平仄、书法草写笔势不大内行,势必捉襟见肘。我的幸运是,工作与个人兴趣一致。在社科院搞科研,似比高校有教学压力要自由一些。如果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与个人的研究专业发生矛盾,如何办?我还是会全力以赴尽力做好,也可以生发一些科研论文。十多年前,原院长姚公鶱曾找了五个人计划编写《江西社会科学志》的古代部分,在此基础上撰著《江西学术史》,后来有三人未动手,只好由我负责元明清部分概述,我除完成任务后,有了副产品,即《论江右王学如何致良知》《论泰州学派中的江西学人》《论清初江西三大学派的异同》三篇论文。领导要我来编《江西省人物志》,虽非我的专业方向,照样可以生发些论文。我的治学体会是:一是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作掘坑式的研究,待有点深度,再把坑打大一些。我以江西文史研究为我的安身立命之所,然仅若此则视野不能开阔,故采取“立足江西,面向全国”之方式。二是打通文史,以文学研究为主,兼及史、哲。我撰写过《江姓史话》,也写过《华林胡氏源流考》之类,发表于《寻根》杂志。对佛教、禅学也略有涉猎,前年应湖北四祖寺之邀,为夏令营讲“禅与画”;去年宗教研究所搞“宗教与和谐社会”征文比赛,我的一篇《从觉悟之道看佛教在和谐社会中的价值》荣获一等奖。三是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决不拖拉。《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我搞的《游记卷》第一个完成。《江西名山志》中的《庐山志》,尽管字数多达百万,也是第一个完成。《江右名家研究》丛书,我写《一代宗师陈三立》,第一个完成,时间往往早于他人一二年。四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精力有限,如果舍不得放弃某些东西、某些活动,就无法作自己要做的事情。必须耐得住寂寞,咬老菜根、坐冷板凳,不慕荣利。我曾为省新闻出版局做了几年审读员,趁图书处换人之机,辞职不干,没有很多精力投入其间。我于43岁生日时作诗云:“市海藏身自在天,偏将校注误华年。苦吟岂是求名世,宏论惭无欠立言。江阔来朝租艇渡,春深何处看花妍。却从四壁缥缃里,今古诗心试凿穿。”49岁初度,赋诗明志云:“伤逝谁能拽日车,人生未可计赢输。诗情系世吟千首,学海潜心占一区。杖履寻游名胜地,青春偏嗜线装书。望空莫羡凌云士,信笔涂鸦暇有馀。”此年香港大学饶宗颐惠赠诗文集,我步其韵赋诗铭感:“早年艰劳作,偷读遣愁日。半生斫不材,行年迫五十。夙癖吟诗苦,鬓发星星出。愧无奇才略,忍看驹过隙。新迁高知楼,环境迥异昔。不惯逢迎术,治学惭占席。好奇心未改,搜书列满壁。”我的治学一二心得,亦寓此三诗矣。然所为皆边缘化之小道,聊以自慰而已。在古籍整理方面,我先后参加过《二十四史全译》、《全宋词释注》工作。担任《江西古文精华丛书》(十卷本)、《中国旅游诗话丛书》、《国民党江西组织志》编委与撰稿工作,主持《江西名山志丛书》(共十二种,四百万字)编纂工作。编辑《江西古籍整理研究》共3集,担任《江西人物志》常务副主编。先后应出版社之邀完成《中华正气歌》撰稿与编辑工作、《八大山人全集》的点校工作。并为《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等辞书编委。先后出版诗集《帆影集》,《湖星集》(作家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散文、游记集《湖天鹭踪》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先后为四十余种诗文集作序,应邀为湖口大桥、黎温高速公路等处撰写碑铭。为绳金塔大戏台、文庙、象湖万寿宫、佑民寺、叠山书院多处撰写楹联并已悬挂。主要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获1996年江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担任《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编委,独力选注《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游记卷》,1995年6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获1996年江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与曾子鲁教授合作选注《江西古文精华丛书·诗词卷》,1998年8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担任《中华正气歌》一书编委并撰稿,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此书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2000年担任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五册本《八大山人全集》标点及文字审校工作,此书于今年年初出版,正在积极申报获2000年度国家图书奖。 另外参加过《二十四史全译·南史》中的翻译工作;《全宋词释注》第五册中部分释注工作。我在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工作已届十年,主要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与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研究,亦涉猎江西古代哲学、历史领域的研究。我还与王咨臣先生合作整理《黄爵滋集》,系省八五社科规划项目,列入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九五重点规划,此项目由我分担的部分已经完成。1997年,应南昌大学古籍研究所之约,担任撰写《豫章丛书》二十余种史部古籍提要。将编为《豫章丛书提要》一书,已由省委副书记钟起煌同志题写书名,姚公骞先生写序。目前已由五人完成并由我与另一同志统稿。从前年开始,由周銮书同志主其事的《江西历代名人传记》一书五十万字已完稿,由二十多位学有专攻的作者撰稿,我忝列其间。为使此书减少差错,周銮书同志挑选了我与师大黄长椿教授审稿,我认真负责地提了上百条意见,并做了一些文字审订工作。由社联主持的《江西社科志》,由我撰写古代元明清江西社会科学研究部分,这部分写作任务难度大,涉及文史哲各个方面,又须文字精练简约,但我较快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勾勒了七百年来江西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获得了周銮书、姚公骞等专家好评。此外,我还应此书编纂刘芳圣同志之请,审订了东晋至宋部分、民国与人物部分文字。在哲学方面,近年来已发表《试述泰州学派中的江西学人》、《清初江西三大学派异同述略》等论文,有《江右王学的争鸣及发展》等论文待发表。历史方面,撰有《刘淑英生平考述》、《刘辰翁生平考述》、《朱熹在南康军》等文章发表。 我还应山东画报出版社之约,为该社出版的《百年中华名人传记丛书》撰写《独上高楼·陈寅恪传》,已于1997年初完稿并与该社签订出版合同,因这一套丛书规模甚大,尚在出版过程中。我于1997年初申报的院级科研课题《江西山水旅游诗话》,亦于当年获准立项。该项目乃在广泛阅读江西名山志的基础上,再加旁搜远绍,至今已完成五万余字,如鄱阳湖诗话、龙虎山、三清山、麻姑山西山、鹅湖山、青原山、云居山、武功山诗话等部分,已寄达南京东南大学旅游系由喻学才先生审读并入其档案库。1995年10月,应江西美术出版社之邀,我担任《中华正气歌》一书编委,从事历代人物的诀选、撰写、注释工作,由我提出分为三大类并篇名为气节、风骨、风范获通过。该书主编由吉林大学公木挂名,于1997年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社会团体活动中,我兼任江西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西诗词》副主编。老战士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秋韵》主编。这些年来,除利用业余时间编辑《江西诗词》外,还参加了一些学术活动与社会活动。我认为,多年来,每晚伏案至十一二点钟。不务空谈,珍惜时光,自订“千百十工程”,即此生要作千首诗百篇论文、十本书,看来也是能做到的。
没有发表过
OK ,我提供这些。
注意辨别期刊的真伪论文发表,首要的问题就是期刊的真伪鉴定问题。目前市场上很多的非法期刊,让人防不胜防。具体做法:我们拿着期刊名称去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上进行检索系统,凡在检索系统里检索不到的期刊,一般都是非法期刊。所以,如果不知道刊物是否正规,不妨将刊物名称输入检索一下,如果检索不到,自然就是假的。 注意发表论文的防由于期刊发表行业比较混乱,什么样的机构与人员都有。很多人由于在发表期刊时,不注意而导致自己。现在该行业惯用的术主要有假冒期刊,把文章发表的赠刊上,直接拿钱跑人等。因此,如果你在网上发现一下类型的广告,千万不要相信:如果对方只留手机号的,请不要轻易相信。如果对方只提供个人账户汇款的,请不要轻易相信。如果对方明显只有一个人的,请不要轻易相信。如果对方承诺包写包发的,请不要轻易相信。 论文发表注意时间和期刊的要求规定单位评职称也好,研究生毕业也好,对论文发表的时间都是有要求的。现在很多的学术期刊,排版得很晚,比如一些核心期刊杂志,在2011年8月份就开始征集到了2012年的1月份的文章了。也就是说,作者8月份投稿,文章要在2012年1月份才能见刊,跨越时间很长了。如果是年底评职称,自然要错过递交材料的时间了。所以论文发表前,不妨先咨询下刊物的排版时间,尽量选择能早点出刊的杂志。 另外,很多单位对刊物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大部分刊物都要求刊物是省部级以上的。那样,如果刊物的主管主办单位为一般的县市级单位,那刊物可能就不管用了。还有单位要求发专业相关的期刊,比如评工程师发到教育类的刊物上,或教师职称发到工程类的期刊上,那样的学术成果可能会不被算数,尽管刊物是没有问题。还有单位对论文的字符数也有一定的要求,大部分单位是要求2000字以上,也有单位是要求3000字以上。还有单位对发表论文的数量也有要求,高级职称一般是要求3篇,中级是要求2篇,当然也有地区要求是有就可以。
邸报 百科名片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 简介 邸报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 “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 ”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邸报作为报纸,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 京报 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邸报”作为报纸的名称即由此而来。现存最早的报纸是如今藏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距今已经1100多年了。 宋代报纸叫法很多,分别有“邸报”、“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叫法,其中“邸报”是其中最通用的叫法。由于邸报上面刊载的都是当时朝廷的大政方针官员人事变动,因此它的发行一直收到中央的严格控制。而且它的发行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论禁小报》中说:“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如,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 ‘小报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如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之。” 明末,活字印刷术才开始用在“邸报”印刷。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在西方印刷术还没有传入之前,清朝内阁在京城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 ,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 编辑本段发展进程 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 邸报 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东汉年间,我国用植物纤维造了纸,《邸报》已用纸来抄写,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更便于发行和传递。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的改善,《邸报》的传送就更快了。唐玄宗时(公元713年到755年)《邸报》又称《开元杂报》,采用雕版印刷。记载着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等等,已成全国新闻刊物了。到了宋朝《邸报》的发行时间趋向固定,明代设立专门出《邸报》的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出版发行。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清朝时代《邸报》发行量更多了,后来改名为《京报》,成为广大官吏、学者、甚至平民都能阅读的报纸了。《邸报》或《京报》一直出版到1917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 《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从上面情况可以得到证实。西方有不少有认为最早的报纸是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在公元前59年所创建的《每日纪闻》,这是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官报,但是这种报纸的寿命不长,不久就停办了。就办报年代而言,我国的《邸报》出现在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比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大约要早一个世纪。 编辑本段办报目的 《邸报》最初出现的目的,是传达官府的政策,解释官府的律法,同时,刊登各地审案判案的案例,以便司法官相互学习。故称为《邸报》。然而,《邸报》的出现仍然带给人们很大的冲击。首先,是这份报纸首次采用了标点符号进行断句,并由大儒管宁执笔,写了一篇经过标点符号断句的经文辨义,这一下子挑起了儒生的兴趣。随后,浪潮般的文章涌入《邸报》报馆,各地儒生们纷纷写文章,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对古籍经文进行断句,并由此引发激烈的争论。 《邸报》有选择地挑一些观点刊登出来,并为作者支付了稿酬,一时间,儒生们争论的兴趣更加浓厚,也因此,标点符号的作用深入人心。随着青州新版古籍典章的推出,这一争论越发激烈。中 邸报 国历史上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在这种考据之争上,在中国,只要一个人对某句经文发明了一种新的断句方式,他就会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尊为一派开山学者。这导致儒生们埋首太玄经,就为了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断句方式——虽然这种断句对生产力发展,对科技进步毫无作用。历代无数精英前仆后继埋首于经文研究,导致中国的生产力极端滞后,标点符号的使用,虽然不能完全杜绝经文考据,至少,使汉以后的经文不再需要浪费精力。 其次,这种对经文的辨论,还导致了各派学术观点风起云涌,在刘备的“双重真理”观点指导下,各派学术观点并存。他们不再相互攻击,而把精力放在充实自己的论据上。由此,类似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00年后,又于青州渐渐抬头。而《邸报》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则类似于广告的报道,那是介绍出云新近研发出的一种计时工具——以重锤下落为动力,用齿轮传动的机械钟。这一计时工具的诞生,标志着文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宋代的邸报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编辑本段现存《邸报》 《邸报》是古代的一种官方报纸,唐宋时就已出现。现在存世最早的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现藏于英国伦敦,它是最早的汉文报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之一。在河北唐山市民间发现并重金购藏了一份于清代道光二十三年( 1835年)八月初三印行的《邸报》。经查阅大量资料详细鉴赏后,笔者认为确是一份极为难得的清代《邸报》。最近“央视”《鉴宝》栏目专家鉴定团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古籍专家宋平生教授来泾县公务时,笔者特地请他对此件《邸报》作了鉴定并得到他的认可。这份罕见的道光《邸报》,为古籍版式。幅面为2×1厘米,略呈窄长方形,但无书口和鱼尾记号,亦无栏线及页码。这份道光《邸报》共18页,每半页七行,每行17个字,总计约四千多字。活字排版以黑色单面印刷。关于《邸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著的《中国简明新闻史》一书作了如下释述:《邸报》原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手抄本,到了宋代已有雕版印制的《邸报》出现,明末则已有用活字印刷的《邸报》存在了。 邸报 《邸报》的编辑由官方控制,稿件是进奏院将所要上报的内容编好、五天一次上报枢密院,经枢密院审查后称为“ 定本”。进奏院则以审查过的样本印行并作为标准传至各地,具有新闻性是《邸报》的重要特征,而它无报头、无定式、无期号,则与现代报纸大不相同。其内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朝旨、书诏、法令等,有官吏的任命、升迁、黜废、奖惩等,有大臣和各地方官的奏折等,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轶事等。所藏这份《邸报》,很符合上述论述,也特别具有新闻性,内容有四个部分: 1、本年度更换各省学政(管教育的官员)的上谕,指出除江西、福建、广东及奉天府不予变动外,新任命江 苏、安徽等14省学政姓名。 2、是公布科考题目,分四书题和诗题。 3、是恩桂等大臣奉旨捉拿在逃库丁的奏呈。 4、是军机大臣穆彰阿会同户部奏遵旨核议通筹五口通商之后,各海关收税并解支、禁革、整顿税务的奏折。 此奏折议定了七项内容,长达15页篇幅。查阅《清代翰林传略》一书,所任命的学政的简历均可查到,而其中的湖南蔡振武、湖北王履谦、河南刘定俗、山西沈祖懋、广西李承霖等人确为该年任学政无误。《邸报》中第四部分穆彰阿奏折内容,也确实符合史料上关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的历史和所拟之关税对策。 编辑本段报纸发展史 《威尼斯公报》 无论是中国的《邸报》还是西方的《每日纪闻》,都是古代的媒介,虽有现在报纸的 泰晤士报 雏形,但仍与人们普遍概念里的报纸有着非常大的出入。现在报纸有三大特性,既:刊载新闻;定期出版;公众发行。16世纪中叶,是人类历史上航海大发现的时代。地中海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基础,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颇为流行的威尼斯小报(Venice Gazette)在报纸的发展里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意大利威尼斯城当时居地中海贸易中心,与地中海沿岸诸港及德国商业都市联络频繁,成为集中世界各地新闻的都市。在这所城市里有个叫Manant的组织者,收集有关法庭、城市动态以及贸易信息等新闻,专为王公贵族以及商人发行这个Gazette的手抄新闻,在当时非常流行,这就是VeniceGazette。后来VeniceGazette改用手抄为印刷,加大了发行力度,被后人称为《威尼斯公报》。 金属铸造铅字 Gazette(格塞塔)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币,一个Gazette买一份小报,所以人们就称威尼斯小报为VeniceGazette,以至于这个词后来成为西欧“报纸”的代名词。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具备现在印刷三大性质的报纸。同时,由于威尼斯是当时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海港之一,来往于此的四方过客众多,VeniceGazette随着这些往来的商贾、水手、游客、教士被更大面积的在欧亚非进行传播,影响了各个地方报纸业的发展。从某中意义上说:VeniceGazette是现在报纸的鼻祖。自德国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属铸造铅字,随后他又发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机,实现了印刷术的机械化。报纸的发展也随之迎来了春天。报纸的发展:自意大利,沿欧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亚、英法、神圣罗马、维京……很短的时间内,报纸在欧洲取得了流行。并且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里,伴随着殖民者的军舰游弋了世界。 编辑本段中国的报业 中国的《邸报》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但中国现在意义上的报纸却是舶来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诸多机构出于方便传教的目的,在中国建立报馆。但当时的报纸多为宗教性质的。并无太多新 梁启超 闻性质。直到19世纪末,中国官办、民办的报纸才逐渐多了起来。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著名的维新变法派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强学会,并出版报纸《中外纪闻》(又名《万国公报》),这是早期的中国人所办报纸中影响力较大的。当时仅北京就已经有几十种各类报纸,日印量过千的规模。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各报房都雇有报夫,一律穿蓝布长衫,肩上搭一条蓝布长袋,内装日报,健步如飞,分送各衙门、官员府第、大商号、钱庄等订户。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负责各类报纸的销售发行,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民间报刊发行及物流机构。由于联合报刊发行处的建立,在北洋时期,北京的报业中心也随发行处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国报》、《觉报》、《晨钟报》、《中国公报》等百余种报纸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规模产业。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是中国报业的鼎盛时期,仅北京就有报馆一百多家,发行报纸三百多种。也一时间正处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时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过大大小小的报纸被人们深入理解,渐入人心。其中共产主义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以传播,其中报纸功不可没。《新青年》、《国民》、《每周评论》、《京报》、《新生活》等报刊为中国的革命点燃了最初的星火。《晨报》每期的发行量更是创记录的达到了一万份。今天,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定额。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