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雌激素对水生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摘要:水环境是环境雌激素的最大储存库。环境雌激素通过食物的传递进入动物体内,类似于雌激素的功能。环境雌激素可导致水生动物性别特征丧失和后代不能繁殖;可引起水蚤性别比例失调,蜕皮率下降,导致软体动物性畸形和超雌性化现象;导致鲤鱼等生殖器畸形,引起鱼类种群生存力和资源量下降。壬酚(NP)、双酚A(BPA)和E2在河水、水生附着生物和底栖生物之间的生物积累与放大倍数在18~1200倍之间,环境激素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比通过水体的传递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危害更大,并且在河流等的枯水期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更大。文章讨论了环境雌激素的降解与研究前景。关键词:环境雌激素;水生动物;影响;进展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西方国家最早用雌激素防止流产和促进胚胎发育,若干年后才发现服药妇女易患乳腺癌,她们所生子女易患生殖系统癌症,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DES综合症,美国毒理学会(NTP)已列出78种可能属于内分泌干扰剂化合物的实验室试验法[1~3];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通常包括类似于雌激素的外源化学物质(壬基酚、双酚A、已烯雌酚、17α-乙炔基雌二醇,等)和环境中的内源性雌激素(17α-雌二醇、17β-雌二醇、雌三醇、雌酮),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被喻为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4~6]。环境激素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环境科学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其主要研究范围是环境激素的筛选与调查、作用机制、对人和动物的危害等。1 环境雌激素的作用机制环境激素对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激素合成或清除程度的影响,导致内分泌紊乱,其分子结构与人体内雌激素或某些配体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在极低浓度(有时甚至低于现有的分析技术检测的浓度)对易受感染的动物也可引发巨大的生物效应,特别是多种环境雌激素的联合作用强度可以达到各种激素单独作用之和的1600倍[7,8]。当环境激素进入生物体后,主要通过雌激素受体(ER)介导、拮抗雄激素受体(AR)或其它受体介导的通路发挥作用,以及影响与受体无关的细胞信号传递途径,干扰胚胎发育过程中多种基因的表达及诱变效应,影响细胞的分裂增殖,表现出各种生物效应,诱使机体渐渐改变某些生化反应,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另外环境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内,则有可能作用于细胞核的酶系统或核酸,从而引起遗传变异,研究表明这种作用方式发生的机率较小,但环境雌激素对生物体影响的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4,9~12]。2 环境雌激素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有关环境雌激素在河流、湖泊、污水处理排放口以及生物体内的监测报道较多,并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13~19],环境雌激素对甲壳类动物性腺发育和生殖影响的研究较多,由于桡足类等性别分化受食物丰盛度的影响较大,1~100 µg/L的E2、雌酮、E3对桡足类的性比没有明显的影响[19,21]。以藻类为食的水蚤(Daphnia,枝角目)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无脊椎动物,是鱼类、其它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在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Dodson和Hanazato认为北美Mendot湖水蚤性别比例多年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环境雌激素类物质引起的,水蚤在胚胎期暴露于5~10 µg/L的除草剂阿特拉津、或DDT、甲氧氯和壬基酚等而导致性别向雄性化分化;暴露于5 mg/L已烯雌酚可导致第一代水蚤的蜕皮率下降,但对第二代的水蚤和成年个体均不受影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外源物质硫丹、酞酸二乙酯和PCB29会显著延长水蚤完成4次蜕皮时间。外源雌激素与蜕皮激素受体的结合抑制了壳二糖酶的活性,扰乱了蜕皮激素的生物合成,导致水蚤蜕皮时间的延长。10~20 µg/L的辛基酚对Corophium volumtation 的性别分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但10~100 µg/L能延长第二对触角,10~50 µg/L辛基酚长期暴露下,可使Corophium volumtation性别比例失调,从而导致种群下降[19,21]。钛酸四丁酯能引起多种海产腹足动物的“性畸变”(雌性动物体内附加了雄性动物的性器官),从而严重影响这种动物的繁殖,甚至可导致物种的绝灭[4,19]。日本沿海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TBT可导致螺(Nassarius reticulates)和鲍(Haliotis madaka)等性畸形和后代性别比例失调[4]。双酚A和辛基酚可导致淡水螺(Marisa cornurietis)出现超雌性化现象,雌性个体的雌性性器官增加,输卵管畸形,性腺增生,卵母细胞增多,这种现象同时也出现于海水螺(Nucella lapillus)中[19,22]。3 环境雌激素对水生脊椎动物的影响环境雌激素导致鱼类性畸形的报道也不少,1985年,在英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下游河流中捕获具有雌雄两性特征的斜齿鳊鱼(Rutilus rutilus)之后,Larsson等对瑞士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水的调查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Purdom等认为广泛使用避孕药剂和随之而来的乙炔基雌二醇的释放是产生雌雄同体鱼的真正原因[23~26];并在其它河流中发现了雌激素活性的物质,包括雄鱼血液中存在高浓度的属于雌性成熟特征的卵黄蛋白原和在假性雄鱼的睾丸中出现卵母细胞,睾丸发育延迟,而环境雌激素壬基酚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成年雄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实验也证明壬基酚可诱导卵黄蛋白原的形成和抑制睾丸的发育[26~30]。类似报道的很多,日本从东京附近多摩川中捕捉到的13条鲤鱼中,发现有12条生殖器畸形[23,28]。英国的另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生长在受污染水域中的大部分雄性鱼,会变成两性鱼或雌性鱼[24,25]。低于1 ng/L的EE2能导致魟鳟产生卵黄蛋白原,而4 ng/L的EE2可导致幼鱼的性畸形,其第二性征发生改变[23,28,31]。环境雌激素可导致鱼类种群生存力和渔业资源下降[26,32]。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的五大湖,发现爬行类和鱼类动物的雌性化、生殖器怪异等繁殖异常的现象,后来美国佛罗里达州又发现短吻鳄(Alligator )的孵化率从90%降到18%,幸存的雄性鳄鱼阴茎长度只有正常个体的75%,并且体内的睾丸酮含量显著下降,而雌性的子宫及卵泡异常,排入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环境雌激素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野生青蛙畸形率增加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合理解释[7,20]。4 环境雌激素在生物体内的富积与降解环境雌激素一方面通过水体的传递并积累于生物体内,另一方面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发生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环境激素通过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等途径增大浓度,实现对生物和人类的更大危害,其中NP在淡水团集刚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贻贝(Mytilus edulis)、大西洋鲑鱼(Salmo salar)、九刺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和虾(Crangon crangon)体内的生物浓缩因子BCF值分别为10000、3400、280、1300和100;壬酚(NP)、双酚A(BPA)和E2在河水、水生附着生物和底栖生物之间的生物积累与放大倍数在18~1200倍之间,而底栖生物相对的最大积累率可达106倍,环境激素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比通过水体的传递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危害更大[18,19]。大西洋鲑鱼(Oncrohynchus keta)可以通过洄游将环境雌激素转移到阿拉斯加淡水湖泊,从而使环境雌激素浓度高出其他湖泊2倍[7,20]。环境激素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防治环境激素的根本对策是不向环境中释放,杜绝环境激素产生的源头,如不焚烧垃圾,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谨用避孕药等激素类药物,不使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产品,它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禁止将聚氯乙烯包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在高温条件下,环境激素双酚A会从中渗出;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等,容易使环境激素二恶英等从体内排出,多饮用茶水也有助于内脏中的环境激素排出体外[2,7,33]。人工合成的雌激素药物,如乙炔基雌二醇在体内的稳定性高于雌二醇等天然雌激素,但低于杀虫剂等人工合成的雌激素类化合物[35];有关环境激素的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很少[36,37],并处于起步阶段,烷基酚类(APEs)经过下水道及污染水处理厂后,其降解率约为60%,但又生成了难以降解的中间代谢产物,其最终生物降解过程非常缓慢[37];已有E1、E2、E3、EE2和MeEE2在污水处理厂和河流中降解行为及浓度变化的报道,当河流中E2浓度为100~500 µg/L时,可在4~5 h内生物降解降到100 µg/L~100 ng/L,而E1的半衰期约为4~5 h,大部分进入河流中,特别是在河流的枯水期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更大[1,13]。硝化细菌对EE2的降解不需要预处理过程,但其降解率较低,并不能彻底降解[38]。单一的纯菌不能降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而二种或三种组合菌可在7天内将500 mg/L的底物彻底降解[39]。据来自日本农艺化学年会的消息,日本大阪市立工业研究所的酒井清文等人从海水中分离到一种能在20~30天内完全分解双酚的细菌;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学教授齐藤贵发现水鳖科植物、金鱼藻科植物和睡莲科植物对双酚A和酞酸酯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双酚A和酞酸酯是我们日常用品如塑料餐具等的主要化工原料[40,41]。5 我国环境雌激素研究前景国外已经在环境雌激素的污染途径、主要污染源,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分子作用机理,以及污染控制、防治对策等方面作了逐步深入的研究,我国目前对环境激素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至今没有形成有组织的系统研究,特别是缺少对环境激素问题的全面调查评价,环境雌激素污染现状及其变化的趋势还不清楚[10,20,33,40,41],未见对环境雌激素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性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报道,同时也缺乏环境激素的检验和保护系统,更谈不上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国就在环境雌激素研究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我国工业发达地区代表性水体中环境雌激素种类及在水生动物体内富集与释放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获得其分配、归趋、迁移、转化的行为规律,结合天然水体中环境雌激素对水生动物的综合影响,如对野生水生动物及后代性别比例、性腺发育、血中卵黄蛋白原、产卵与孵化、变态、第二性征和特定年龄阶段等方面的影响。(2)通过长期暴露实验获得我国天然水体中主要存在的环境雌激素对水蚤、贝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性别比例、性腺发育、血液中卵黄蛋白原、繁殖能力、变态、特定年龄阶段等影响,为野外调查结果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寻找对环境雌激素敏感的指示生物和生物标记物,优化环境激素的检测与监测手段,获得快速、可靠和低费用的新检测方法。(3)进行环境雌激素对水生动物低浓度下的联合作用试验,以及低浓度水平下的环境雌激素及其混合物对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对野外和实验数据的对比研究,广泛的浓度试验和在不同水平下的浓度-效应关系,以及环境雌激素的激素活性水平与其定量构效关系,从已观测到的暴露-效应关系中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验评价与检验。(4)建立环境雌激素对渔业资源量、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获得环境雌激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规律,进行低浓度环境雌激素混合物对水生动物和人类影响的评估,降低对水生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提出环境雌激素污染下对野生水生动物保护的综合建议。(5)调查环境雌激素的行为机制,模拟环境雌激素的生物积累过程,结合国外已有的模型,建立新的动物模型,模拟环境雌激素对水生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定量风险评价,结合健康风险管理方法,为决策者和渔业管理机构提供科学的参考与依据。(6)筛选具有超强降解能力的细菌和水生植物,降低并去除水环境的中痕量环境雌激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关于污水处理厂、养殖废水、生活污水以及饮用水中环境雌激素进行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等高效处理方法,大幅度降低环境雌激素对人类和野生水生动物的危害。参考文献:[1] PICKERING,SUMPTER Comprehending Endocrine Disrupter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 331A-335A[2] 周少奇, 林云琴 环境激素污染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26(1): 25-[3] TAPIERO, NGUYEN, TEW Estrogens and environmental estrogens[J] Biomed Pharmacother, 2002; 56 (3): 36-[4] 杜克久, 徐晓白 环境雌激素研究进展[J] 科学通报, 2000, 45(21): 2241- [5] SONJA LORENZ E U SHIFT endocrine Disrupter Research into Overdrive[J] Science, 2003, 16 M[6] 雷忻, 李东升, 张育辉 浅谈环境化学污染物的雌激素效应: 环境雌激素[J]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1(1): 56- [7] 包国章, 董德明, 李向林, 等 环境雌激素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01, 20(5): 44-BAO GUO-ZHANG, DONG DE-MING, SHEN WANBIN Progress of studies on ecological effect of ecoestrogen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1, 20(5): 44-[8] 方昌阁, 张才乔, 乔惠理, 等 环境激素生殖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外畜牧科技, 2000, 27(2): 31-[9] ROTCHELL, OSTRANDER Molecular maker of endocrine disruption in aquatic organisms[J] Journal of Toxicology &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 2003, 6(5): 453-[10] 姜安玺, 李文兰, 季宇彬, 等 当前环境激素的研究状况[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 15(5): 29- [11] 米芳芳 雌激素生物作用的研究[J] 中医药研究, 2002, 18(2): 48-[12] 龙鼎新 环境雌激素对生殖和发育毒性的分子机理[J] 卫生研究, 2002, 31(2): 139- [13] JURGENS, HOLTHAUS, JOHNSON, et The potential for estradiol and ethinylestradiol degradation in English rivers[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nistry, 2002, 21(3): 480-[14] 朱毅, 田怀军, 舒为群, 等 长江、嘉陵江(重庆段)源水有机提取物的类雌激素活性评价 环境污染与防治[J] 2003, 25(2): 65- [15] 张宏, 毛炯, 孙成均, 等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尿及河底泥中环境雌激素[J] 色谱, 2003, 21(5): 451- Advance in the studies on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on aquatic animals Abstract: The biggest depositary of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is water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usually pass through the food chain into the bodies of aquatic animals, where they act as pseudo-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can cause the aquatic animals to have confused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ti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aquatic animals, change the sex ratio, cause sex abnormality, and so The trend of 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was also briefl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strogens; aquatic animals;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