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地质论文规范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地质论文规范参考文献

学术堂提供论文的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及举例:(1)期刊[序号] 主要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 [1] 袁庆龙,候文义.Ni-P 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2)专著[序号] 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2]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3)论文集[序号] 著者.文献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3] 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4)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如:[4]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5)报告[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例如:[5]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 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6)专利文献[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例如:[6]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7)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如:[7]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8)报纸文章[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如:[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9)电子文献[序号] 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期/引用日期(任选).例如:[9] 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EB/OL].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参考文献的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

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扩展资料:

文献综述排版格式:

(1)纸张:A4纸,单面打印。

(2)标题:三号黑体字加粗。

(3)正文各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字加粗,内容则用小四号宋体字。

(4)参考文献四个字用小四号宋体字加粗,参考文献内容用五号宋体字,其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书写。常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a.期刊类格式:作者.文章名.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b.书籍类格式:作者.书名.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c.论文集类格式: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d.学位论文类格式:作者.题名.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页眉页脚小五号宋体字居中。

(6)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厘米;行间距为倍行距;字符距离: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综述格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首先在引用地方的句末,用上标标注序号,然后再文章最后的参考文献中具体说明是什么文章

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及范例参考文献的著录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3],…,应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和格式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6�1 ”结束。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在参考文献中只应出现一次,序号以第一次出现的为准,应将序号归并到一起集中列出。不得将参考文献标示置于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处。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1).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1]毛峡,丁玉宽.图像的情感特征分析及其和谐感评价[J].电子学报,2001,29(12A):23-27.[2] Mao Xia, et a1.Affective Property of Image and Fractal Dimension[J].Chaos,Solitons&Fractals.U.K.,2003:V15905—910.2).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3]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4]T�6�1Parsons, The Social System, New York:Free Press, 1961:).会议论文集[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例如:[5]毛 峡.绘画的音乐表现[A].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01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739—740.4).学位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例如:[6]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5).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例如:[7]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6).专利文献[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例如:[8]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7).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如:[9]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8).报纸文章

地质论文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现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地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参考文献

[1]王建,张茂恒,白世彪.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J].地理教育,2008(4):4-7

[2]张猛刚, 雷祥义.地球表层系统浅论[J].西北地质,2005,38(2):99-101

[3]马宗晋,杜品仁,卢苗安.地球的多圈层相互作用[J].地学前缘,2001,8(1):3-8

[4]狄丽颖,冯银珍,张爱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进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26(3):267-280

[5]袁道先.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几点熟悉[J].高校地质学报,1999,5(1):1-6

[6]周俊.关于地球表层的讨论[J].地球科学进展,1993,8(1):72-77

[7]谢家泽.关于地球表层系统观的几个题目[J].地球科学进展,1995,10(5):432-435

[8]叶笃正,季劲钧,严中伟,等.简论人类圈(Anthroposphere)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2009,33(3):409-415

[9]孟凡刚,孙彦顺.地球的圈层结构[J].地理教育,2009 (4):11-11 [10]卡哈尔·尼牙孜,黄建华,布玛丽娅木·阿布拉.浅议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J].西部探矿工程,2010 (5):85-87

[11]陈志明, D. A.季莫菲耶夫,V. V.勃朗古里耶夫,等.试论地貌圈概念、属性及其与其它地表圈层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Miyashiro A(1973),周云生译.1979.变质作用与变质带.北京:地质出版社.

Passchier C W,Myers J S,Kroner A(1990),朱志澄,张家声,游振东译.1992.高级片麻岩区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Vernon R H(1976),游振东,王仁民等译,1988.变质反应与显微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

Winkler H G F(1976),张旗,周云生译.1980.变质岩成因.北京:科学出版社.

毕先梅,莫宣学.2004.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矿产.地学前缘,11(1):287-293.

陈曼云,金巍,郑常青.2009.变质岩鉴定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

陈鸣.2007.岫岩陨石坑:撞击起源的证据.科学通报,52(23):2777-2780.

陈鸣,肖万生,谢先德等.2009.岫岩陨石撞击坑的证实.科学通报,54(22):3507-3511.

程裕淇,沈其韩,刘国惠,李泽九.1963.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邓晋福.1987.岩石相平衡与岩石成因.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

董申保等.1986.中国变质作用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北京:地质出版社.

韩郁菁.1993,变质作用P-T-t轨迹.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简平,程裕淇,刘敦一.2001.变质锆石成因的岩相学研究——高级变质岩U-Pb年龄解释的基本依据.地学前缘,8(03):183-191.

梁祥济.2000.中国矽卡岩和矽卡岩矿床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

刘守偈,李江海,Santosh .内蒙古土贵乌拉孔兹岩带超高温变质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及P-T指示.岩石学报,24(6):85-92.

刘援朝,倪志耀,蔡学林.2010.塔里木盆地北缘幔源岩石包体特征及岩石圈上地幔流变规律.矿物岩石,30(2):82-86.

路凤香,桑隆康.2002.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钱祥麟,王仁民.1994.华北北部麻粒岩带地质演化.北京:地震出版社.

桑隆康.1992.变质岩岩石学的定量分类与原岩恢复.矿物学岩石学论丛,(8):65-74.

桑隆康,游振东.1992.玲珑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及其与鲁东金矿的关系.地球科学,17(5):521-529.

桑隆康,王人镜,张泽明等.2000.九资河-天堂寨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与大别造山带核部隆升.地质学报,74(3):234-246.

索书田,毕先梅,赵文霞等.1998.右江盆地三叠纪岩层极低级变质作用及地球动力学意义.地质科学,33(4):395 405.

索书田,桑隆康,韩郁菁等.1993.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覃功炯,欧强,常旭.2001.国内外对天体撞击地球的撞击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地学前缘,8(2):345-352.

汤艳,桑隆康,刘嵘等.2007.矿物共生分析在很低级变质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松潘-阿坝地区红参1井为例.现代地质,21(3):457-461.

王仁民,陈珍珍.1980.河南桐柏变质海相火山岩系的钠化和钙化及其在解决细碧岩与有关矿产成因问题上的意义.矿物学与岩石学论丛,(1):90-106.

王仁民,游振东,富公勤.1989.变质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魏春景,周喜文.2008.变质相平衡的研究进展.地学前缘,10(4):341-351.

吴元保,郑永飞.2004.锆石成因矿物学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科学通报,49(16):1589-1603.

徐树桐,刘贻灿,江来利等.1994.大别山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许志琴,杨经绥,张泽明等.2005.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终孔及研究进展.中国地质,12(2):177-182.

燕守勋.2003.广西右江盆地利周河口剖面极低级变质带的伊利石结晶度与粘土矿物光谱标志对比研究.中国科学,33(5):459-468.

游振东,钟增球,索书田.2007.论超高压变质的矿物学标志.现代地质,21(2):195-202.

游振东.2007a.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高校地质学报,13(3):1-9.

游振东.2007b.超高压变质作用:地球科学的新热点.自然杂志,29(5):255-264.

游振东,刘嵘.2008.陨石撞击构造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地质力学学报,14(1):22-36.

游振东,韩郁菁,杨巍然等.1988.东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王方正.1991.变质岩岩石学教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索书田等.1991.造山带核部杂岩变质过程与构造解析——以东秦岭为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游振东,陈能松,张泽明.1996.中国桐柏大别构造带变质演化的岩石学证迹.地球学报,17(增刊):16-22.

游振东,钟增球,张泽明.1999.桐柏-大别山区高压变质相的构造配置.地学前缘,6(4):237-245.

张立飞.2007.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地学前缘,14(1):33-42.

张立飞,王启明,任磊夫.1992.陕北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泥岩中粘土矿物在埋藏变质过程中的转化.中国科学(B辑),(7):759-767.

张泽明.1992.大别山榴辉岩带的岩石学研究.见:岩石学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7-205.

张泽明,沈昆,刘勇胜等.2007.南苏鲁造山带毛北超高压变质岩体的成因与成矿作用.岩石学报,23(12):3095-3115.

赵一鸣,林文蔚,毕承思等.1990.中国夕卡岩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

钟增球,郭宝罗.1991.构造岩与显微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周高志,,刘源骏等.1996.湖北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朱志澄.1999.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Best M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2nd Edition).Malden,USA:Blackwell Science Ltd.

Blatt H,Tracy R J,Owens B ,Petrology:Igneous,sedimentary,and metamorphic(3rd Edition).NewYork: and Company.

Brown ,plate tectonics and the supercontinent Science Frontiers,14(1):1-15.

Carmichael D the mechanisms of prograde metamorphic reactions in quartz-bearing pelitic .,20:244-267.

Carswell D facies York:Blackie &Son Ltd.

Carter N L,Tsenn N properties of continental ,136:27-63.

Chen M,Xiao W,Xie and quartz characteristic of crystallization from shock-produced silica melt inthe Xiuyan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97(1-2):306-314.

Chopin -phengite:A widespread assemblage in high-grade pelitic blueschists of the Western .,22:628-650.

Chopin and pure pyrope in high-grade blueschists of the Western Alps:A first record and .,86:107-118.

Coleman R G,Lee D E,Beatty L B et and eclogites:their differences and Bull.,76:483-508.

Earth Impact Database,2010-7-://.

England P C,Richardson S influence of erosion upon the mineral facies of rocks from differentmetamorphic ,134:201-213.

England P C,Thompson A -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transferduring the evolution of regions of thickened continental of Petrology,25(4):894-928.

Ernst WG,Liou J 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geodynamics in collision type orogenic Publishing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74;216-229.

French B of catastrophe:A handbook of shock metamorphic effect in terrestrial meteorite impactstructures,10-07,.

Harker :Methuen .

Harley S the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ultrahigh-temperature crustal :Treloar P J & O'Brien P J(eds.),What drives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actions?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Special Publication,138,81-107.

Harley S origins of granulites:A metamorphic .,126:215-247.

Hirsch kinds of reactions,integrat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_education/equilibria/.

Hokada thermometry in ultra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c rocks:Evidence of crustalmetamorphism attaining~1100℃ in the Archaean Napier Complex,East Mineralogist,86:932-938.

Horsfield B,Rullketter ,catagenesis,and metagenesis of organic :Magoon L B,DowD G(eds.),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 Memoir,60:189-199.

Jiao S,Guo of the two-feldspar geothermometer to ultrahigh-temperature(UHT)rocks in theKhondalite belt,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Mineralogist,96:250-260.

Johannes the origin of layered :Atherton M P,Gribble C D(eds.),Magmatites,melting and Publishing Ltd.

Korprobst rocks and their geodynamic Yor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eake B chem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ortho-and para-.,5:238-254.

Maruyama S,Masago H,Katayama I et perspective on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search,18:106-137.

Maruyama Ge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100(1):24-29.

Mason R,Sa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

Mason of metamorphic rocks(2nd Edition).London:Uniwin Hyman ltd.

Mason :China University of Gosciences Press.

Massonne H J,Schreyer field of the high-pressure assemblage talc-phengite and two new .,1:391-410.

Matton G,J6brak M,Lee J K the Richat enigma:Doming and hydrothermal karstification abovean alkaline ,33(8):665-668.

Mehnert K and the origin of granitic :Elsevier.

Merriman R J,Frey of 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 in metapelitic :Frey M,RobinsonD(eds.),Low-grade :Blackwell Science,61-107.

Merriman R J,Peacor D low-grade metapelites:mineralogy,microtextures and measuring :Frey M,Robinson D(eds.),Low-grade :Blackwell Science,10-60.

Miyashiro :UCL Press.

Niggli ,Leipzig.

Press F,Siever (4th Edition).New York: and Company.

Pupin and granite .,73,207-220.

Raymond L :The study of igneous,sedimentary,metamorphic York:WCBPublishers.

Raymond L :The study of igneous,sedimentary,metamorphic rocks(2nd Editin).New York:McGraw-Hill.

Reimold W U,Koeberl C,Gibson R L et mineral deposits in impact structures:A :Koeberl C,Henkel H(eds.),Impact York:Springer,479-552.

Sajeev K,Osanai finding of osumilite from Highland Complex,Sri Lanka:A case of melt restiteinteraction resulted isobaric cooling after UHT Hutton Symposium Abstracts,127.

Sang petrochemistry of the Lower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Dabieshan-Lianyungang area,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Magazine,55(379):263-276.

Sang assemblages and forming age of Dabie-Tongbai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8(2):106-113.

Santosh K,Li J crustal metamorphism during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assembly:Evidence from North China Research,10:256-266.

Schaltegger U,Fanning C M,Gunther D et ,anneal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of zircon andpreservation of monazite in high-grade metamorphism:Conventional and in-situ U-Pb isotope,cathodoluminescenceand microchemical Petrol.,134,186-201.

Schreyer of continental crust to mantle depths:Petrological ,11(1):97-104.

Shaw D M,Kudo A test of the discriminant function in the amphibolite Mag.,34:423-435.

Shaw D origin of Apsley gneiss Sci.,9:18-35.

Sibson R rocks and fault ,133:191-213.

Simonen and sedimentation of the Svecofennidic Early Archean supracrustal rocks in South-western ,(160):64.

Sobolev N V,Shatsky V inclusions in garnets form metamorphic rocks:A new environment fordiamond ,343:742-746.

Spear F S,Cheney J petrogenetic grid for pelitic schists in the system SiO2-Al2O3-FeO-MgO-K2O-.,101:149-164.

Spear F S,Selverstone J,Hickmott -T paths form garnet zoning:A new technique for deciphering tectonicprocesses in crystalline ,12:87-90.

Spry :Pergamon Press.

Suo S T,Zhong Z Q,Zhou H W et evolution of the Dabie-Sulu UHP and HP metamorphic belts,east central China:structural record in UHP Geology Review,17(11):1207-1221.

Thompson A B,England P -temperature-time paths of regional metamorphism Ⅱ.Their inferenceand interpretation using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etamorphic Petrology,25(4):929-955.

Treloar P J,O'Brien R drives metamorphism and metamorphic reactions?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

Turner F petrology(2nd Edition).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Vielzeuf D,Holloway J determination of the fluid-absent melting relations in the for crustal .,98,257-276.

Walker K B,Joplin G A,Lovering J F et and metasomatism convergence of basic igneousrocks and lime magnesia sediments of the Precambrian of northwestern ,6:149-178.

Wang H,Rahn M,Tao X et and metamorphism of Triassic Flysch along profile Zoige-Lushan,Northwest Sichuan, Geologica Sinica,82(4):917-926.

Wang F,Chen and thermodynamic metamorphism of the Western Hills,: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Wang X,Liu J G,Mao H -bearing eclogite from Dabie Mountains in central ,17:1085-1088.

Wei C J,Powell R,Clarke G phase equilibria for low- and medium-pressure metapelites in theKFMASH and KMnFMASH Geol.,22:495-508.

Williams H,Gilbert G M,Turner F (2nd Edition).W H Freeman & Company.

Yardley B W introduction to metamorphic York:Wiley.

Емельяненко ПФ,Яковлева Е Б.1985.Петрлогия магматических и метаморфических пород.Изд.МГУ,Москва.

Коржинский Д С.1973.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аналцза петроге-незисов минералов.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

Кориковский С П.1979.Фации метаморфизма метапелитов.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8-23.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и Бобров А В.2005.Метаморфическая петрология.Изд.МГУ,Изд.Наука,Москва,206-227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1986.Петрография.Изд.МГУ,Москва.

Маракушев А А.1993.Петрография.Изд.МГУ,Москва,267-319.

地质学论文参考文献

〔1〕章鸿钊.六六自述.武汉:武汉地质学院出版社,1987.〔2〕叶良辅.老师作育的成功.地质论评,1947,12(1):71-72.〔3〕孙云铸.纪念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先生.地质学报,1954,34(1):1-9.〔4〕夏湘蓉,王根元.中国地质学会史.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5〕 王根元.中国矿物学史研究述评.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6),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259-264.注明:章鸿钊先生(章氏十四世.湖州荻港三瑞堂人),文章及照片由章欣(1957-湖州荻港三瑞堂人,湖州渤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氏十六世、章鸿钊先生之外孙),2007年为纪念我国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先生诞辰130年所提供。

文献综述及其格式(给李建明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开题与文献综述阅读)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2)正文部分是综述的重点,其写法多样,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3)总结部分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3、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4).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详细见科学引文国家标准。

地质小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及其格式(给李建明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开题与文献综述阅读)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2)正文部分是综述的重点,其写法多样,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3)总结部分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3、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4).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详细见科学引文国家标准。

城市建设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解析论文

【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日渐扩大。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引发的工程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水资源保护、城市垃圾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为了人类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非常重要。论文在对城市环境的地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城市建设;工程地质;问题

1城市环境地质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区域地壳的稳定性主要是指在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地壳的相对稳定程度。它是城市建设中工程地质的主要问题,涉及了地震、地裂缝、火山活动及其他地质活动。决定地壳稳定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地震。我国抗震设防烈度大于7度的大中型城市已经超过110多座,因此,加强地震的预报工作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来越重要。

地基条件的勘探

地基条件的勘探主要是对地貌、岩土体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质还有水文条件等进行实地观测。我国的土质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例如,软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软土具有松软,缝隙大,强度低等特点,因此,在软土地区施工时经常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的沉降等。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必须事先对地基的土质条件进行勘探。

供水及水资源保护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水资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不足世界的1/4。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地下水超采导致的地面沉降、海水倒灌问题也日益严重。供水和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的选择、评价、以及地下水的调节利用。目前,较常用的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方法主要是人工回灌。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城市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从而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以便对水资源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2城市环境引发的地质问题

水资源的短缺进一步加重了地质灾害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动了工农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人们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认识。目前,水资源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严重制约了当前城市的发展,这就需要制定明确合理的用水规划。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水资源的紧张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正常发展,而且由于水资源过度开采引发的灾害也日益增多,如大面积的地面沉降,进一步导致了土质疏松、地质、交通等各种问题。目前,城市生活用水大部分是通过地下开采的方式获得的,导致大量的地下水被抽走,从而引起地面沉降,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生态平衡。

水污染进一步加剧

水污染问题一直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环境规划中的问题更加突出。水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缩小水供给范围,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短缺。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三废”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三废”正是水资源污染的源头,尤其是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导致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受到污染,更严重的是一些企业为了躲避检查,直接将废水排向地下,严重污染了地下水。

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质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公路、铁路、机场等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也如火如荼地兴建起来,正是这一系列的建设引发了各种地质问题。如果在建设过程中不对地质条件给予足够的重视,遇到流沙、淤泥等特殊地质环境的概率会明显增加,继而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在修建一些大型的水利设施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盐碱化问题,而且涉及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如果环境工程的地质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将难以提高,各行各业都将难以顺利地发展。因此,相关地质部门必须探究其中的规律,做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地对地质环境进行控制,减轻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各种危害[1]。

3改善城市地质问题的措施

建立人与地质之间和谐的关系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和地质之间的关系,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犯一些目光短浅的错误,忽略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持续作用,没有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由于人类的鼠目寸光才导致目前的城市地质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子孙后代造福。

增加地质环境的容量,改善环境质量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容量。所谓地质容量,即环境的最大负荷。由于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环境的容量而盲目地开发,如果没有对环境容量加以考虑,势必会导致各种地质问题,因此,要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种城市建设活动。当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还不能完全避免不利影响,但是,面对这些不利的行为,要尽量采取向相应的措施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例如,控制工业污染,尽可能地减少工业“三废”等措施,只有这些措施被大众自觉地实行时,可持续战略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

具体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

地下水位下降的防治措施

1)从非工程措施方面来讲,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1)加强城市用水的统一管理,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原则进行合理的调配;(2)制定相应的节水管理措施,鼓励废水回收利用。2)从工程措施方面来讲,水资源主管部门要关停超采地区的自备深水井;同时修建污水处理厂,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水污染防治措施

防治水污染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宣传水资源的保护常识,从而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依法惩处非法处理污水的企业,发展新工艺减少污水排放。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地质工程地质问题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预防,对于无法避免的危害,要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良性发展。

【 参考文献 】

【1】张惠平.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预防与控制[J].自然灾害学报,2012,14(4):146-149.

有本《地球科学前沿》可以参考下

地质学报告参考文献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杂志有《国家地理》,书籍有《构造地质学》,《普通地质学》

文献综述及其格式(给李建明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开题与文献综述阅读)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2)正文部分是综述的重点,其写法多样,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3)总结部分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3、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4).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详细见科学引文国家标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