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论文

人参皂苷的作用:

1、直接抑制肿瘤细胞:

2、辅助癌症治疗:

3、其他功效:

人参皂苷对癌症患者的作用:

选择人参皂苷产品,有以下三个原则

1、选择抗癌活性高的人参皂苷

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种类的人参皂苷抗癌作用的强弱,我们以国内常见的5种癌症为例,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

实验中测定的指标是半数抑制浓度(IC50),即抑制50%的肿瘤细胞增殖所需要的人参皂苷浓度,浓度越小,表明抗癌活性越强。

2、选择多组分人参皂苷

癌症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单独一种人参皂苷抗癌作用比较薄弱,而研究发现,多种人参皂苷联合使用,抗癌作用显著增强。

3、选择人参皂苷浓度高的

人参皂苷的抗癌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浓度越高,抗癌作用越强。

人参具有大补元气,滋补强壮,安神益智,生津,复脉固脱等功效。现代医学普遍认为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有广泛的作用。

从而可提高人体力、智力的活动能力,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人参的药理活性常因机体机能状态不同双向作用,因此人参是具有“适应原”样作用的典型代表药。

扩展资料

人参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叶酸和生物素等多种维生素类营养成分,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合物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人参中含有腺苷转化酶、天冬氨酸酶、淀粉酶、麦芽醇、人参黄酮甙、钙、钾、铁、锌、锶和锗元素等2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的锗元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有助于人体抗衰老。人参中含有多种甾醇和皂甙如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甙、菜油甾醇和人参皂甙等,能促进身体发育和调节身体代谢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R型)人参皂苷Rg3

人民网-人参有什么营养价值? 人参有哪些养生功效

1、发现其具有双重药理作用,一方面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促其凋亡;另一方面可保护神经元免受细胞毒物质的侵害。 2、人参皂苷(Ginsenoside)是一种固醇类化合物,三萜皂苷。主要存在于人参属药材中。人参皂苷被视为是人参中的活性成分,因而成为研究的目标。 3、2019年5月,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开发出了一种提取人参皂苷的新方法,可以维持生物活性、提高保存时间。

有科学家全面收集和分析了近年来关于人参皂苷Rg3抗癌研究的论文,总结出人参皂苷Rg3具有7种抗癌功效,在实体肿瘤的防治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人参皂苷Rg3的7种抗癌功效分别是:

1、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3、抑制肿瘤细胞粘附、侵袭和转移

4、抑制血管生成

5、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6、抗氧化应激

7、逆转肿瘤耐药性,与化疗联合使用可减毒增效

总的来说,人参皂苷Rg3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同时人参皂苷Rg3耐受性较好,无明显毒副作用。这些优点使得人参皂苷Rg3具有成为广谱抗癌药物和有效的化疗增敏剂的潜力。但人参皂苷Rg3同样也存在缺点,人参皂苷Rg3的水溶性低、口服生物利用度差。虽然二氧化硅纳米粒型Rg3改善了Rg3的溶解度,脂质体Rg3还明显增强了Rg3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但如何更加规范、有效地使用人参皂苷Rg3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资料:

江昌,缪雨青,周文丽,王杰军,人参皂苷Rg3的抗肿瘤作用及研究进展,临床肿瘤学杂志,2017,7,22(7):664-667

黄芪总皂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

黄芪是一味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为历代中医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糖的研究的深入,发现多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与功能.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黄芪多糖也因其在增强机体免疫力.降血糖,抗衰老方面有较强的活性而备受关注。HPLC法是近年来被用于定量测定。因其良好的分离功能而被应用与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本文就黄芪的分类及产地,鉴别;化学成分;黄芪多糖的提取工艺;测定方法;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几方面作综综述如下。 黄芪的产地及分类 在黄芪的本草考证一文中称,从历代本草有关黄芪产地的记述中可看出自南北朝名医别录起,黄芪的地道产地随朝代的变换而变迁,初始产于四川中部、北部,陕西的西南部及甘肃南部,唐代移到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宋代黄芪产地移到山西中部,到清朝后期,黄芪地道产地扩展到内蒙,直到民国中期才扩展到东北三省。 黄芪的品种繁多,主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此外还有东俄洛黄芪、毛果金翼黄芪、单蕊黄芪、无毛东俄洛黄芪、梭果黄芪、多化黄芪等。 黄芪药材的鉴别; 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一般的鉴别药材方法为:根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厘米,表面淡棕黄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而放射状纹理及裂隙,习称金井玉栏;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为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黄芪的化学成分 黄芪含有多糖、甙类、黄酮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膜荚黄芪的主要成分:黄芪甙、蔗糖、膜荚黄芪总甙、熊竹素、胆碱、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氨基酸、苦味素、粘液质。 内蒙古黄芪的主要成分糖: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亚油酸、亚麻酸、甜菜碱、烟酸、淀粉酶等。 黄芪多糖的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 黄芪多糖的提取工艺 水煮醇沉法:称取黄芪饮片,加水、8、6倍量,’分别煮沸1小时、40分钟。过滤,合并2次滤液,浓缩至1:1(1克生药相当于1毫升),加3倍量的95%乙醇沉淀,放置12小时以上,离心,沉淀蒸干。加水溶解,离心。取上清液,再加3倍量95%乙醇沉淀,冷藏后离心,沉淀物蒸干。 超滤法:称取黄芪饮片,加水倍量,煎煮时间同上法,合并两次滤液,冷藏后离心,取上清液用中空纤维超滤后,截留分子量6000以上的药液,浓缩至1:1加3倍量95%乙醇沉淀,以下同上法。 微波技术提取法:用微波技术将黄芪用石油醚、乙醚除去脂溶性杂质,用80%的乙醇提取除去所含单糖、低聚糖等干扰成分后,再放入MCL-3型连续微波反应器中连续以水回流提取20分钟,调整功率,减压浓缩至一半体积,加入活性碳、脱色、过滤,滤液加入95%乙醇溶液醇含量80%,静置过夜,过滤,残渣用乙醚、无水乙醇反复洗涤即得。 黄芪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苯酚-硫酸法 对照品的溶液的制备 取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 供试品的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本品50ml,置250ml量瓶中,加30%硫酸锌溶液5ml,在水浴中加热5分钟后,在振摇下立即加入亚铁氰化钾试液5ml,冷却后加水至刻度,摇匀,滤过,弃取初滤液,取续滤液25ml,置50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方法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ml,分别置10ml量瓶中,各加2%苯酚溶液,硫酸5ml,摇匀,置水浴中加热15分钟,放冷,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测定。 5.黄芪多糖得药理作用 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黄芪多糖可显著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提高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功能和明显的碳离廓清作用和明显增加脾重量。 抗肿瘤作用 黄芪多糖对多种实验型肿瘤油明显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黄芪多糖与IL-2/LAK抗肿瘤作用相似,并对IL-2/LAK有抗肿瘤效应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二者配伍应用可明显提高LA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力。二者合并进行动态细胞免疫功能观察,提示二者均具有抵抗鼠脾NK细胞活性和IL-2产生能力下降的作用。说明黄芪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关。 对创伤感染的影响 黄芪多糖对实验性小鼠创伤的药理实验表明,能明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并抑制PCE2的释放,进一步促进TNF的释放。免疫激活剂黄芪多糖与环氧化酶抑制剂布洛芬合用,既增强了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又明显抑制PGE2,TNF的IL-1的分泌。由此可见,免疫激活剂和环氧化酶抑制剂的组合可望成为创伤感染药物治疗的新方案。 保护作用 张艳等人发现黄芪多糖对实验性肝损伤又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对抗四氯化碳和扑热息痛引起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对二者引起的小鼠病理组织改变又明显的保护作用。 对血糖的调节作用 APs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它能是葡萄糖负荷的小鼠血糖明显降低,也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而且它还能明显对抗苯乙双胍引起的小鼠实验性低血糖。但是它对胰岛素性低血糖无明显影响。 6 黄芪多糖的临床应用 治疗糖尿病 黄芪多糖具有益气固本、通脉降糖之功效。本品对诸病引起的神疲乏力、心悸、胸闷、腿肿的临床症状又明显的改善作 用。 治疗肝炎 张凤翎等用黄芪多糖治疗肝炎结果表明。口服黄芪多糖患者,E抗原乙肝病毒-DNA转阴率优于对照组。 对鸡喉气管炎的治疗作用 郎景华等人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5万余只3个月以上的患鸡喉气管炎,连用2-3天,治愈率在以上。

病情分析:生黄芪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蜜炙黄芪,长于补气生血,适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炙黄芪补脾益气而不壅滞,治脾虚腹胀,食少便溏;酒炙黄芪温升作用较强,适于气虚肺寒,气虚下陷。意见建议:黄芪乃补气圣药,如需使用,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

黄芪:(补益药:补气药) 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应用: 1、用于气虚所致的倦怠乏力,短气多汗,便溏腹泻,以及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等。用于病后气虚体弱,常与人参配伍;用于气虚阳衰,畏冷多汗,常与附子配伍;用于脾气虚弱,食少泄泻,常与白术配伍。对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等,与党参、升麻、柴胡配伍,能增强升阳举陷的功效,如补中益气汤。用于崩漏失血和血虚氯弱的病证,以本品与当归配伍,有益气生血的功效,如当归补血汤。 2、用于虚汗证。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配伍,如牡蛎散。亦用于虚人感冒,汗出恶风,常以本品配防风、白术,如玉屏风散。 3、用于气血不足,疮痈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用于脓成 不溃,可与当归、白芷、穿山甲同用;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当归配伍。 4、用于气虚脾弱,水肿,小便不利。常与防已、白术等同用,如防已黄芪汤。现代用本品配党参治疗慢性肾炎的蛋白尿有一定效果。 此外,用于气虚血滞的偏枯,半身不遂,常与当归、川芎、地龙配伍,如补阳还五汤。用于消渴证,多与山药、麦冬、天花粉同用。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 9—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 研究: 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口服或注射黄芪制剂均证明有利尿作用。还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资料 黄芪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中药之一,其人药历史非常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就将该品列为上品,谓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其后《名医别录》加以补充,言其“逐五脏间恶血,补扶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日华子本草》认为本品“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瘕”。金元张元素高度概括其作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经历代医家使用,逐渐总结出本品的主要功效。 黄芪作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常用药,为临床所公认。历版全国统编《中药学》教材、《中国药典》以及有关中药学的专著中,在论其功效或功能主治中也只言摹以上五方面作用,对其“补血”、“活血”功效则未独立的提出来。涉及到古代方药以及现代临床用药取其补血、活血的功效时,则多从中医的基本理论“补气以生血,补血以行血”的角度解释之,故后世许多医家忽略了其本身的补血、活血之功。然就本草及方药书中记载的传统用药以及现代实验研究和目前临床使用来看,笔者认为黄芪应有独立的补血、活血之功。 1 补血 黄芪不仅是补气之要药,能通过补气以生血、气旺以生血而收补血之效,同时,本品亦有良好的补血之功。早在《日华子本草》就提出本品能“补血”,《本草备要》中亦提及能“生血”,《本草逢原》谓其“能补五脏诸虚”,此既包括补五脏之气虚,又包括补五脏之血虚。从传统方药的使用来看,黄芪作为补血药的使用非常广泛,许多补血的方剂中均重用黄芪为主药,如《内外伤辨惑论》之当归补血汤,在《兰室秘藏?卷上》中改称为黄芪当归汤,且将黄芪之名冠于方剂之首,列于当归之前,此说明作者非常重视黄芪在此方剂中的地位。另在《产科心法?卷下》一书中,将黄芪与当归二药组成的方剂称为“黄芪补血汤”,方中黄芪作为君药,用量五倍于当归用治血虚诸证。古方中亦有大量方剂以黄芪的补血功效来直接命名的方剂,如《辨证录?卷十二》黄芪补血汤,方中黄芪之量二倍于当归;《医学入门?卷七》黄芪补血汤等。用黄芪以及以黄芪为主的复方治疗血虚诸证的方剂,古方中不胜枚举。现代临床上也多用本品为主,配以补血之品,用于贫血症、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肿瘤放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粒细胞减少症等的治疗。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亦为黄芪的补血作用提供了充分的药理学基础依据。如一定浓度的黄芪注射液注入贫血小鼠体内,作用是通过升高贫血小鼠血清集落刺激因子水平,促进贫血小鼠粒单系和红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基质细胞的增殖,进而升高贫血小鼠外周血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1]。黄芪注射液可促进大剂量环磷酰胺制备的贫血模型小鼠骨髓成纤维细胞劈撂,数(CFU—F)增殖,升高贫血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泌干细胞因子(SCF)的水平,SCF不仅能够扩增造血祖细胞,而且具有造血祖细胞动员作用。黄芪可以促进贫血小鼠骨髓细胞由静止期进入增殖期,可通过升高贫血机体SCF水平,进而促进造血功能[2]。黄芪注射液还能升高血清Meg-CSA,加速骨髓抑制后巨核系祖细胞增殖,增加贫血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加速贫血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缩短其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有效造血是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和造血微循环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不仅为造血细胞提供生长支架,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控造血。黄芪还可以激活单核一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促进其分泌细胞因子;还可刺激骨髓基质细胞,如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使之分泌的刺激因子增加,抑制因子减少,作用于体内造血因子调控网络,从而促进巨核系祖细胞增殖而改善巨核系造血[3]。浓度合适的黄芪多糖在体外亦能促进人骨髓细胞中红细胞系和粒细胞系祖细胞的生成[4]。 2 活血 黄芪的活血行血作用,古人很早即有认识,如早在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就在《名医别录》中明确提出本晶能“逐五脏间恶血”,张元素言其能“活血生血”,《本草逢原》认为“能调血脉”。将黄芪用于血瘀证治疗的古方为数不少,如《百一选方》中的蠲痹汤,本品与羌活、当归、姜黄等药同用,治风寒湿痹之血脉痹阻者;《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黄芪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品同用,治痹证或中风后遗症因气虚血滞、肌肤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圣济总录》黄芪散,黄芪与续断、当归等药同用,治骨折筋伤、瘀滞肿痛等。近年来,临床上将本品及本品的不同制剂广泛用于冠心病、动脉血栓、肺栓塞、脑血栓、脑梗塞等多种血脉瘀滞者。如用黄芪注射液治疗6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明显缓解心胶痛,改善左心收缩功能,使左心排血量显著升高,心肌耗氧量下降[5]。黄芪注射液还可改善心阻抗的多种客观指标,在改善心脏收缩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开博通[6]。又如黄芪多糖临床常规治疗睁血栓患者38例,与一般临床治疗脑血栓患者30础相比其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其实验结果表明黄芪多糖能有效地改善微循环、消除自由基、提高红细胞膜流动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7]。现代实验研究亦为其活血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药效学基础。如石刚刚等采用离体豚鼠心脏灌流和猪冠脉螺旋条生物检定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豚鼠冠脉及猪冠脉的直接作用。黄芪注射液(终浓度:5μg?L-1-20P9?L-1)使豚鼠冠状动脉流量增加,呈量效依赖关系,并使心肌收缩力增强;黄芪注射液(终浓度:20g?L-1-80g?L-1)可使氯化钾(KCl)和组织胺诱导猪冠状动脉条收缩曲线压低,呈量效依赖关系。表明黄芪对冠脉有直接扩张作用,使冠脉流量增加并非间接作用[8]。蒋斗发等将老年大鼠按50、100、200ms/kS三种剂量灌胃给药,测定了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以观察黄芪总皂苷对老年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芪总皂苷能降低老年大鼠全血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降低红细胞压积。说明黄芪总皂苷具改善老年大鼠血液流变性作用[9]。高健等观察黄芪总皂苷50、100、200mS/kS三种剂量组对于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测定了药物对血栓素A:(TXA2)前列环素(PGI2)水平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黄芪总皂苷具有显著抗实验性血栓形成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PGl2和NO水平,降低TXA2/PGI2比例。此实验说明:黄芪总皂苷具有显著抗血栓形成作用,作用机制与提高PGl2和NO水平相关[10]。 综上所述,黄芪不论从本草传统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均显示出良好的补血、活血作用,其补血、活血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所述之“补气生血、气旺生血”,“气行血行,气滞血瘀’’理论,通过补气而间接发挥其补血、活血之作用;而且本品还可直接作用于造血系统、微循环等多个系统,有独立的补血和活血之功。若仅仅按“补气生血”、“补气行血”之说,则所有的补气药均应有间接的补血、活血之功,然而,在临床用药的实践中许多补气药则很少单独或以此为主药用于血虚证或血瘀证的治疗。因此,黄芪的补血、活血之功,不能仅从“补气以生血”、“补血以行血”去认识,而确有独立的补血、活血之功。

黄芪主入脾肺经,性温,味甘.功效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1)脾胃气虚和中气下陷所致的疲倦乏力,内脏下垂,腹泻.2)肺气虚或是表虚自汗所致的咳喘气短,自虚自汗.3)用于脾虚水气不运所致的浮肿,小便不利(对肾炎水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均有效).4)还可用于气血不足而产生的疮不溃或是溃而不长口.5)可用于贫血.如配当归即是当归补血汤.6)用于气不摄血而产生的各种出血.如便血或是月经过多.7)可用于气虚血滞而产生的四肢麻木,半身不遂.8)还可用于现在所说的糖尿病.所以,黄芪是非常常用的一味药,小量补气,大量利水.楼上说的畏防风,我不支持,因治疗肺虚自汗易感冒的玉屏风散就是黄芪,防风和白术组成啊.

人参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论文

药理作用,人参具有抗休克,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肝脏的作用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性温,味苦,大补元气 益肺补脾 生颈止渴 安神益智

现代医学分析表明,人参含29种人参皂甙、16种氨基酸、12种无机元素、9种糖、7种维生素及黄酮类物质、甾醇、胆碱、酶等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药理研究与临床观察证实,人参抗癌防衰,兴奋造血系统功能,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尤其性腺。适用于冠心病、低血压、神经衰弱、久病衰竭、病后虚弱等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譬如动物试验和癌症患者服用人参,增强抗癌免疫系统功能,控制肿瘤发展。日本医家用连续服每片含蛋白质促进因子10毫克人参,治43例癌症患者,患者增进食欲,减少腹水,改善血象,红细胞、血红蛋白升高。与抗癌药物同时服用,可防止白细胞减少。国内采用人参制剂治癌症52例,亦有同样疗效,且无副作用。又据综合报道,以人参制剂治下列疾病有效率为:冠心病82%,神经功能紊乱达78%,隐性糖尿病77%,妇女更年期综合症达92%。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

……

白云山复方丹参片采用薄膜包衣技术,使该药品在人体内吸收更快、生物利用度更高,且不含糖,使那些忌糖患者能放心服用;临床使用方面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使白云山复方丹参片获得防治老年痴呆症专利。

防治糖尿病

由丹参制作而成的复方丹参滴丸还可用于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斑块:消除软斑,稳定硬斑;高脂血症: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并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有一定作用;老年性高血压:对单纯性老年高血压有一定的降压作用;高粘血症:对多种类型的高粘血症有治疗作用。

丹参的药理作用

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强心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不增加心肌耗氧量

(2)对血管作用 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扩张外周血管,血流增加;脑血流量下降

(3)抗血栓形成 提高纤溶酶活性;延长出、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抑制TXA2合成);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血粘度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

(4)改善微循环

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作用

(1)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丹参制剂治疗:坏死心肌清除快;纤维母细胞分化、胶原纤维形成较明显;肉芽形成比较成熟。局部淤血减轻、血液循环改善,愈合时间缩短。

(2)抑制过度增生 对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有抑制作用。

保肝

(1)改善肝微循环。

(2)迁延性慢性肝炎、肝脾肿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心律失常等多类瘀血为患的病患。

抗菌

(1)丹参制剂中含有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对体外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有抑制作用。

降血脂作用

(1)丹参能使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面积明显减少,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丹参可抑制高脂膳食家兔的血脂上升。通过研究发现丹参素还能抑制细胞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耐缺氧

(1)丹参酮IIA磺酸钠腹腔注射200mg/kg,可显著延长小鼠在缺氧情况下的存活时间;氧耗速度较对照组稍减慢,小鼠死亡时存余氧含量较对照组为低、小鼠缺氧达到氧含量为6%时,心脏和脑组织中乳酸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加,而给丹参酮ⅡA磺酸钠后小时再进行缺氧试验,组织中乳酸含量不增加,与正常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丹参酮IIA磺酸钠与提高小鼠缺氧的耐受力,改善缺氧后引起的心肌代谢紊乱有关。

丹参制药配方后的作用

丹参片

丹参片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成药。主要用于心绞痛、高血压、颈椎病以及胸中憋闷等病症。而且其药效可靠、丹参片的副作用小。但是也不能吃的过于频繁。因为长期服用复方丹参片可能引起血钾含量降低,产生低血钾症。因此在服用丹参片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吃些含钾量高的食物,如香蕉、橘子汁、黄豆、花生、蘑菇、土豆等。

(1)扩张冠脉,营养心肌。

(2)活血化瘀,抗动脉粥样硬化。

(3)改善微循环,提高耐缺氧能力。

(4)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

增强红细胞携氧能力,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

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

(5)养心安神,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

(6)丹参还有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肝脏、清心除烦等各种作用。雷氏丹参片采用水溶性薄膜包衣技术,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病人依从性好,便于吸收,更适宜老年人及糖尿病者。

丹参滴丸

处方:丹参三七冰片。性状:本品为棕色的滴丸;气香,味稍苦。

(1)用于预防:长期服用可降低血脂、降低血黏度、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其作用优于小剂量阿司匹林。

(2)用于治疗: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心脏供血,改善微循环。

(3)用于急救:滴丸剂型起效、吸收快,3分钟便可迅速缓解心绞痛

丹参酮(胶囊)

丹参酮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具有抑菌作用的脂溶性菲醌化合物,从中分得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等10余个丹参酮单体,其中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Ⅱ,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丹参酮ⅡB 5个单体具有抗菌作用,尚有抗炎、降温作用。用于化脓性和外科感染;用于痤疮;用于宫颈糜烂;用于麻风 ;扁桃体炎;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主要成分为:盐酸川芎嗪、丹参;辅料为甘油、注射用水。性状:浅棕红色澄明液体。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症。

丹参保心茶

丹参保心茶以丹参为主要原料制成制剂。《唐本草》说它有“祛疾热、消宿食、利小便”的作用。现代研究提示,茶中的咖啡碱有扩张心血管、增强毛细血管的功能;其多酚类物质还有降低血脂和血糖的作用,并能及时防治胆固醇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等冠心病、高血脂症。用丹参配茶叶,显然是防治冠心病、高血脂症比较理想的茶剂。

丹参泡脚

丹参泡脚可以活血化瘀。身体内是否有瘀血,我们可以看看自己舌头根部,如若舌根呈紫黑色瘀斑或瘀点,则表明体内有瘀血停滞,体内血液流通缓慢;取丹参10-15克,用纱布包好煎汁,与开水一起泡脚,时间在20到30分钟左右,注意按摩脚底穴位。药效可从脚底穴位吸收,从而活血化瘀;女士在经期泡脚效果尤佳。

丹参泡脚的注意事项:

(1)孕妇不宜用丹参泡脚。

(2)女士在经期用丹参泡脚效果会很好。

(3)儿童不宜丹参泡脚,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长期用热水泡脚,不利于足部的健康发育。

(4)足部皮肤有伤口或病患者不宜泡脚。

丹参临床验方

田七丹参:三七100g,丹参15g。水煎取浓汁,加白糖适量,干燥成颗粒。每次20g,温水溶化饮。亦可将二药研为细末,每次10g,加糖适量,泡茶饮。

源于《全国医药产品大全》。本方用二药活血化瘀,并降血脂,增加冠脉流量。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丹参饮:丹参15g,檀香、砂仁各5g。以水先煎丹参,后下檀香、砂仁煎沸饮。可加适量红糖调味。

源于《时方歌括》。本方以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仁行气止痛。用于血瘀气滞,脘腹疼痛。现亦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丹红酒:丹参60g,红花、月季花各15g。以白酒500g浸渍。每次饮1~2小杯。

本方以三者活血化瘀,调经。用于血瘀经闭,月经不调,痛经。亦用于病心病心绞痛。

丹参玉楂饮:丹参、玉竹、山楂各15g。煎水饮。本方以丹参活血化瘀,并同玉竹、山楂降血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

炒丹参为丹参片用文火炒至深黄色,略见焦斑,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

酒丹参又名酒炒丹参。为丹参片用黄酒淋洒,闷透,文火微妙入药者。增强活血之功。

醋丹参又名醋炒丹参。为丹参片用米醋淋洒,微闷,文火微炒入药者。增强止痛之功。

丹参炭为丹参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然后入药者。偏于止血。

鳖血丹参又名鳖血拌丹参。为丹参片用适量鳖血拌匀,晾干后入药者。偏于养血。

丹参酒:丹参300g 米酒适量。将丹参切碎;倒入适量的米酒浸泡15天;而后滤出药渣压榨出汁,将药汁与药酒合并;再加入适量米酒,过滤后装入瓶中备用。养血安神。主治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失眠健忘。用法用量:每次10ml,每日3次,饭前将酒温热服用。

丹参的副作用

(一)使用注意

反藜芦。孕妇慎用。无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庄》:畏咸水。反藜芦。

②《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③《本草备要》:忌醋。

④《本经逢原》:大便不实者忌之。

(二)丹参的服用禁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

丹参活血也会引起大出血:

服用抗凝结药物的心脏病人,如同时服用丹参,小心引起严重出血。

丹参忌与醋等酸性食物同食,醋味甘酸、性温,凡酸味之物,多属温热之性,而丹参性微寒,能活血化淤,扩张血管,二者功用不和,故忌同食。

丹参忌与羊肝同食,羊肝中的铁、钙、镁等离子可与丹参分子中的酮基氧、羟基氧发生反应而形成络合物,从而使药效降低,故服丹参时忌食羊肝。

丹参也忌与葱、藜芦、牛奶同食。需和丹参分开服用和使用的药物

(三)配伍药物禁忌

心得安:其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会产生混浊,从而影响两种药物的药效。

阿托品:可加快心率。与丹参合用时,阿托品能阻断丹参所具有的降低血压效应,从而减轻丹参的药效。

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混合后,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两药效力均下降,溶液混浊。

维生素K:维生素K具有止血作用,而丹参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两者作用相反。

维生素B6、B1:丹参片所含的活性物质与维生素B6或B1合用时,可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疗效。临床禁止配伍使用。

钙剂:氯化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钙剂与丹参合用时,可结合生成鞣酸盐沉淀物,不易被吸收。

丹参不可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已被作为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基本药物。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起到治疗作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则有可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甚至出血。)

服用华法林抗凝血的患者也应当小心,同时服用丹参也可能会导致出血。

摘要:丹参是一种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的常用中药材,通过查阅相关 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总结,本文从丹参的品种考证、种类资源、化学成分、药理 作用、丹参制剂及其质量控制、展望等方面对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综述。关键词:来源 资源状况 有效成分 药效作用 中成药制剂 丹参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 的作用十分显著。 1997 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第一个向美国 FDA 以治疗药身份 申报的品种, 意味着丹参将成为首例用国际标准进行评价的传统中药。 此后丹参 的研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 本文就丹参各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丹参道地性、资源状况、产地迁移 丹参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干燥根及根 茎[1],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但历代本草 对其道地产区叙述多有不同。 按郭宝林考证, 《名医别录》述: “生桐柏山谷及太 山”(今河南和湖北交界及山东泰山一带); 《图经本草》 : “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 州皆有之”(今山西、湖北,河东州郡应归为山西而非陕西); 《本草品汇精要》 : “道地随州” (今湖北随州); 《药物出产辨》 : “产四川龙安府为佳” (今四川平武)。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在我国分布甚广,南起江西、湖南,北达辽宁,西至四 川,广布于海拔 120-1300m 的山地丘陵。 丹参野生、家种兼有,野生品有效成分 高于栽培品,但栽培丹参的种植面积和规模较大 ,生长条件稳定,产量大,已经成 为目前丹参商品的主流。 栽培面积较大的有山东、四川、河南、河北、陕西、安 徽等省。 丹参的化学成分在地理空间上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表明在较大尺度上, 气候、 大的土壤类型等生态因子对丹参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不明显。 丹参化 学成分在同一个省内的变异可能会大于空间距离更远的不同的省之间, 提示遗 传背景及小尺度上的生态因子,如区域土壤、小气候及人为影响等,对丹参中化 学成分的积累有重要影响。 以中江丹参为例: 四川中江丹参大面积人工栽种历史约 300 年,中江丹参作 为我国丹参的主源优质道地药材,以其根粗壮、色泽朱红、药味浓郁、药效高而 弛名海内外。 在《中国道地药材》中,被列为川产道地药材,是四川省主要中药 材品种之一,在四川道地药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地丹参种植面积大,栽 图1 培技术成熟。 由此可见,遗传背景的一致性以及最终带来的质量的均一性,可以 被视为中江丹参被视为道地药材的原因和特征( 即道地性),而丹参道地性的形 成与当地的加工种植历史、 栽培技术及栽培过程中的品种选育有密切相关。 资料 表明中江丹参现实面对情况如下:第一、丹参种植多是散户种植,种植规模化程 度较低,企业、专合组织参与度不高,丹参产业化程度较低。 第二、因为丹参种 植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年龄偏大,从农户种植行为分析发现,丹参规范化 种植程度也偏低,农户对丹参规范化种植的认知度较低。 第三、由于政府产业引 导力度不足, 丹参种植较低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制约了丹参种植规范化的发展。 由 以上现象提出建议:首先开展技能培训,留住青壮年劳动力,并且加大土地流转 力度,提升丹参种植规模化水平,同时加强丹参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大培训和技 术指导力度,最后加大监管力度,从源头抓起。 2.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 2 大类。 其中脂溶性有效成分主 要是丹参酮类;水溶性有效成分主要为酚酸类化合物。 20 世纪 30 年代末,日本学者[3]首次发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是天然抗氧 剂。 随后几十年,有连续发现了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异丹参酮、 丹参新酮、丹参新酮Ⅱ、去甲丹参酮、羟基丹参酮等[4]脂溶性有效成分。 母继林, 和顺琴等[5]采用匀浆法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材丹参中的隐丹参酮、 二氢丹参酮、 丹参酮 I 和丹参酮Ⅱ 的方法,使 4 种丹参酮在 5 分钟内可达到完 全分离,大大缩短了分离时间。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首先研究了丹参素的结构,并证明丹参水溶性成分 主要是以丹参素为基本结构的酚酸类化合物, 多数命名为丹酚酸[6], 包括丹参素、 丹酚酸 A、丹酚酸 B、丹酚酸 C、紫草酸、原儿茶醛、原儿茶酸、迷迭香酸等。 曾令杰,林文雄等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药材的水溶性成分进行了定量分 析,发现丹参的各种水溶性的活性成分的含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3.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改善微循环作用 丹参可以使微循环血流显著加快,扩张微动脉,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 使血液流态得到改善,其中丹参素的作用最为显著。 李焰等[8]采用乙代乙酰胺复 [7] 图2 制大鼠暴发性肝衰竭模型, 并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与正常对照组和暴发性肝 衰竭对照组进行肠系膜微循环比较,结果丹参组肠系膜微循环灌注得到显著改 善。 改善血液流变学 丹参可以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减慢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红细胞电泳 速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等。 丹参可使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等患者 的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对血瘀证患者血液的“粘、聚、滞”倾向有较好的改善 作用。 丹参可使血粘度增高的心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全血粘度、 高切变率、低切变率明显降低,有利于心肌组织获取氧供[9]。 保护心肌的作用 丹参素具有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心肌梗死程度、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和缩 短病程的作用,同时对心、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胡爱萍等[10] 的研究结果表明, 丹参处理可明显减弱缺氧/复氧对心肌细胞的收缩和细胞内钙 参数的作用,减少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提示丹参可对抗缺氧/复 氧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和损伤。 抗血栓作用 丹参酚酸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丹参多酚酸盐 通过降低 TXB2 和 P-选择素水平,发挥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机体纤溶 能力,有助于维持血运和预防血栓形成;丹参素可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促进 纤维蛋白分解,降低血液黏度;丹酚酸 B 可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抑制血小板与 暴露内皮下胶原黏附;隐丹参酮可抑制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黏附[11]。 其他 丹参还具有抗心脑缺血,抗肝纤维化、抗肿瘤、降血脂和康动脉粥样硬化、 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 4.丹参中成药制剂 水溶性有效成分入药的丹参制剂 这类制剂的主药丹参多采用水煎法或水提醇沉法制备,其有效成分为水溶性 酚酸类化合物。 主要品种有丹参注射液、口服液、冲剂、气雾剂、粉针剂、煎剂、 透皮吸收剂、多相脂质体;如:丹参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12] 。 图3 丹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丹芪口服液、丹芪益心贴、复方丹参膏、复方丹 参糖浆等。 脂溶性有效成分入药的丹参制剂 这类制剂按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用于治疗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如痤疮、扁桃 体炎、骨髓炎、蜂窝组织炎、烧伤等,主药品种有丹参酮片、丹参酮胶囊、丹参 酮油膏等。 另一类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主药品种有丹参舒心胶囊、丹参舒心 片、丹参酮Ⅱ2A 磺酸钠注射液、精制冠心片等。 5.提取方法 随着丹参药理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从丹参中提取的活性 成分大量用于制药工业, 将对丹参药材的需求不断增加。 除现代制药工厂常用的 提取方法外,随着微波萃取、生物酶、半仿生提取、CO2 超临界流体萃取、大孔 树脂吸附、超滤、分子蒸馏、高速逆流色谱等新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 离纯化中的推广应用,高纯度有效成分的获取将成为可能。 因此,丹参有效成分 提取分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土茯苓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论文

茯苓我们经常听说,那么土茯苓呢?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土茯苓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枝条光滑,无刺。叶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下面通常绿色,有时带苍白色。 药用价值 1、土茯苓性味甘淡,平。 2、土茯苓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主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疗疔疮,痈肿,瘰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3、土茯苓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50克。外用:研末调敷。 4、土茯苓炮制: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可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 主要作用 1、治疗梅毒:土茯苓据早年临床观察报告,以土茯苓为主,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藓皮、甘草煎服。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 2、治麻疹:预防用100%煎液内服,或制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剂量亦可作为治疗之用。 3、骨挛痈漏:用土茯苓50克,有热加黄苓、黄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煎水代茶饮。 4、瘰疬溃烂:用土茯苓切片,或研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内吃下。多吃为好。 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利湿解毒,健脾胃,护肝脏,通利关节之用。《滇南本草》:“治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并记载用本品水煨治妇人红崩、白带;《本草再新》亦谓之“祛湿热,利筋骨”。本品原用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疗效甚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土茯苓配防风辛温上行之性以升脾阳,祛脾胃之湿,伍白芷除湿解毒,化浊辟秽。三药相伍共奏化湿解毒,健脾益胃,护养肝脏之功。 现代研究证实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用于痛风的防治;用于湿(痰)热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湿疹等亦有良效。 土茯苓的副作用:肝肾阴亏者慎服。土茯苓的中药后致过敏,周身皮肤瘙痒,并起散在性大小红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后不发生过敏症状,如再加土茯苓则过敏症状又出现。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土茯苓与茯苓是两种不同的中药,土茯苓是清热解毒,茯苓是利水渗湿健脾。 以上便是我为大家总结的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的全部内容,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大家。也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

土茯苓可以除湿解毒、通利关节,其中含有的生物碱可以抗病毒、抗癌,能预防心脏病,改善血液循环。土茯苓是一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的中药,土茯苓主要可以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来治疗湿热,淋浊、带下,痈肿,还有皮肤的疥癣以及梅毒等等。像肢体的拘挛疼痛,筋骨的疼痛,由于湿热导致的,都可以用土茯苓来治疗。现在研究发现,土茯苓中的生物碱有抗病毒、抗癌,引起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另外土茯苓的成分还能预防心脏病,改善血液循环。再有土茯苓能够抗血管粥样硬化,具有抗肿瘤、抗水肿、镇痛这样的功效,在临床上,对于脑血管、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都有很好的辅助性的治疗作用。

导读:土茯苓的药理作用!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有毒。归肝、胃、肾脾经。开散降泄。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同用。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疮毒,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等配伍同用。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上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疗效。 土茯苓的别名: 仙遗粮、土苓、红土苓、山猪粪、毛尾薯、山遗粮、山奇良、刺猪苓、过山龙、山地栗、过冈龙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有毒。归肝、胃、肾脾经。开散降泄。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同用。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疮毒,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等配伍同用。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上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疗效。 土茯苓适合人群: 肝肾阴虚者慎服。 土茯苓食物相克: 服时忌茶。 土茯苓做法指导: 凡治梅毒,可单用本品大剂量煎汤频服,或与生苡仁、金银花、防风、木通等配伍。凡湿热淋浊,小便赤涩者,可与木通、蒲公英、扁蓄等配伍,以利尿解毒泄浊。

【性味与功效】 味甘、淡,性平。功效: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传统应用】 主治湿热疮毒,痈肿梅毒,瘰疬疮肿,筋骨挛痛。《本草纲目》载其能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 本药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搜风解毒汤(《本草纲目》):土茯苓、金银花、薏米仁、白鲜皮、防风、木瓜、木通、皂荚子,治疗梅毒,筋骨挛痛;②土茯苓汤(经验方):土茯苓、金雀根、黄芩、黄连、甘草,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病、银屑病、天疱疮、湿疹等免疫性黏膜皮肤疾病。 【主要成分】 含落新妇苷、异黄杞苷、胡萝卜苷、琥珀酸、β-谷甾醇,还含黄酮、皂苷、树脂、多糖、淀粉、挥发油等成分。 【药理作用】 (一)免疫和抗炎 对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有抗炎、抗菌、抗真菌作用。 (二)解毒 对急性和亚急性棉酚中毒有保护作用,但不影响棉酚抑制精子生成的作用。 【临床应用】 1.病毒感染性口腔溃疡。 2.过敏性皮疹、皮肤溃疡或有继发感染。 3.白塞病口腔、阴部溃疡,关节痛。 4.病毒、螺旋体等引起的性病感染、溃疡。 【剂量与用法】 药典剂量:15~60g。 临床常用剂量:15~60g。 大剂量:30~60g。 使用方法:水煎服,外敷。 【临床体会】 (一)关于治疗免疫病溃疡和关节炎 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免疫病临床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白塞病、银屑病之口腔溃疡和阴部、眼部、皮肤之炎症、皮疹、疱疹、溃疡,常与黄连、白鲜皮、苦参同用。土茯苓为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 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与金雀根、山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用。 本品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 (二)关于治疗感染性炎症 本品对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口腔、咽喉的炎症、溃疡有较好的效果,与大青叶、黄连等同用。 (三)关于治疗性病 古人用土茯苓治疗梅毒。现常用于梅毒、淋病、湿疣、衣原体和病毒等引起的性病,与苦参、蛇床子等同用,也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毒性反应:用含有土茯苓的银屑灵流浸膏240g/kg一次灌胃小鼠,无副作用。幼犬/kg连续给药60天,心、肝、肾、脑、血液均未见毒性反应。 说明毒性很小。 (三)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服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剂量过大对脾虚泄泻者可能滑肠,对有胃病者有胃不适反应。对胃肠功能正常者大剂量30~60g,没有明显副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