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iscience投稿

发布时间:

iscience投稿

最近,随着中科院推出并立即修改了18年的分区表,各种有关学术期刊的话题又多了起来。今天,我从杂志名称入手,聊一聊有关期刊名称的那些事儿。三驾马车 vs 四大天王 很多学术期刊由于地位、内容、出版社等方面的相似性,被归为了一类,并且冠以绰号。有三个一组,也有四个一组。三驾马车之 CNS : 这大概是学术界最出名的期刊组合了,搞科研的尤其是生物口的都不陌生:Cell,Nature,Science。关于这个名称的起源已很难考证。我在网上看到的最早的一个出处是颜宁老师说当年神经生物学课里,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英文缩写恰好就是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并引发和三大期刊名字的联想【1】。当然,也有不少人把C、N、S三个字母的顺序变换着念,NCS、SNC、SCN等等,其实说的是一回事。三驾马车之 国产CNS : 国内期刊现在越来越壮大了。其中,以下三本可谓势头强梦:《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科学通告》(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三本期刊的首字母连在一起,不就是CNS吗?于是将它们并称为国产CNS【2】。虽然暂时在影响力方面同国际版CNS都有一定差距,但相信这几本年轻的国内期刊将拥有光明的前途。三驾马车之三大综合期刊 :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 早年间这一块是《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的独角戏,10年Nature首推Nature Communications大获成功,成功引领了高水平开放获取期刊的潮流。五年后,Science也推出了有Science版Nature Communications之称的Science Advances,和另两家杂志渐呈分庭抗礼之势。从一度落榜中科院分区一区的大行衰运,到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重返一区,这三本综合类期刊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四大天王系列 似乎四个杂志并称的更多。比如数学界的“四大”:《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新进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Acta Mathematica,以及《美国数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化学领域也有所谓的“四大”:《德国应化》Angewandte Chemie,《美国化学会志》JACS, 《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 生物四大综合期刊:Current Biology、BMC Biology,Elife,Cell Reports 出版社也有四大:Elsevier,Springer/Nature,Wiley,Taylor。 当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四大神刊: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Oncotarget,Medicine。这几本期刊由于开放获取、发稿量(尤其是国内学者发稿量)巨大、以及文章档次参差不齐而被戏称为“神刊”。其实,“四大神刊”上面有相当多的高质量文章,特别是,有些学者可能不那么在意杂志,或厌倦于频繁更换杂志的繁琐的投稿流程,最后“屈尊”于这几本“神刊”。这些杂志里每一篇认认真真的paper,都凝聚了科研人无数的心血。最重要的应该是文章本身,只不过今时今日的科学界,承载文章的期刊承载了太多它或许不该承载的东西。说子刊,谁是子刊? 现在的杂志越来越多。很多杂志纷纷推出各种子刊。最出名的当属Nature系列了。那么,什么是子刊?以Nature系列为例,有Nature冠名的期刊都可以成为子刊。按照这一标准,Nature Communication也应算在内,只不过看起来其地位比其他子刊低那么一点点。对此,Nature集团有一个大致相当的英文描述:Nature-branded journals。现在,Nature子刊的数目已达46本(其中包括18本Nature Reviews系列杂志)【3】。 Nature子刊的规模还在膨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食品专业的童鞋就要有福了,因为据可靠消息,新子刊Nature Food即将在未来两年和大家见面。那么杂志的主编是不是该由chief editor改为chef editor?照这么下去,也许不久的将来就会出一本Nature Dumplings。那时候,最爱吃饺子的我一定去应聘主编,届时杂志的主页应该是这样的:随着各种子刊越来越多,也有一些作者把本不属于子刊的期刊说成是子刊。最著名的当属前面提到的Scientific Reports。尽管现在身处“四大神刊”行列,但2011年刚创刊的时候,SR可是作为很多Nature集团文章转投的对象,我就曾听说过不少被Nature和旗下子刊接连拒稿而直接怒投SR的壮举,想必不少文章都有很高的水准。或许是不了解情况,或许是子刊到神刊心有不甘,有作者会把SR称为Nature子刊。更有人在自己的publication记录里的Scientific Reports直接写作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好了,按照这一逻辑,那么下面几个杂志的名字应该这样改: Nature Genetics -> Nature Nature genetics Science Advances -> 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PLOS BIOLOGY -> PLOS PLOS BIOLOGY 最犀利的当属Cell旗下干细胞领域知名期刊Cell Stem Cell,因为它要改成 Cell Cell Stem Cell 读起来不拗口吗?莫以刊名论英雄 杂志的刊名不是随便起的,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先创刊的杂志,比如Nature,Science们,往往能在起名上占得先机。而一些学术界的后起之秀只好避开这些名字,另辟蹊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所谓的“水刊”。比如下面这几个: Elife :电子生活?名字看起来确实像科普杂志。这可是一本高水平杂志,由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的一众大佬(由于不满影响因子的评价体系),联合德国马普学会和英国Wellcome Trust联合打造。 iScience:不知道有多少童鞋会像我一样音译为爱Science?该杂志绝非《我们爱科学》英文版。其作为Cell最新推出的优秀期刊,名字中的i代表的是important。 PLOS系列 :PLOS全称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公共科学图书馆?其实,这个名字是为了强调其Open Access,对于所有人免费开放。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只能说,这些杂志的刊名,不是太省略,就是太谦虚。 既然有名字像“水刊”的“牛刊”,也会有“名过其实”的杂志。比如,来自瑞士的Frontiers系列,名称前沿(frontiers),但其旗下杂志上文章的前沿性,恐怕和上面几本“科普读物”都有所差距,更不要说CNS了。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那本名叫《自然与科学》Nature and Science的杂志了:因为只要你在该刊上发paper,就可以说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啦。本文纯属调侃,一说一乐,各位切莫当真。最后,祝各位童鞋19年都能在自己心仪的杂志上大把发paper!引文 1. 颜宁,为何要发CNS? 2012,  2. 徐旭,Science Bulletin实现IF突破,国产CNS全面崛起。2017, 3. 

可以的。Cell旗下的几个新刊:CHEM、Joule、Matter还有iScience是可以同时投稿的,叫做Co-Submission。只需要给编辑注明即可。虽然著作权法在特定期限内是禁止一稿多投,但法律并未赋予期刊社对投稿作品享有专有出版权或刊登权,也就是说一稿多发并不违反著作权法。同时著作权法对于一稿多投行为没有后续的惩罚性规定,就更加使得这一规定流于形式,很难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iscience投稿难度

十大状态分别是: 1. Submitted to Journal/New Submission - 表示提交成功2. With Editor如果在投稿的时候没有对选择编辑做出要求,稿件会先到主编那里,主编再分派给其它编辑。这当中包括几个状态:(1) Editor Assigned - 编辑分派;(2)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编辑拒绝邀请。这时主编需要将稿件重新分派给其它编辑;(3) Technical Check in Progress - 编辑检查文章的基本问题,比如通讯作者单位,关键词或者文章项目资金来源等;3. Reviewers Invited/assigned - 邀请审稿人4. Under Review -正在审稿中期刊通常会限定审稿人审稿时间,一般为1-2个月。如果被邀请审稿人拒绝,编辑会再邀请其他审稿人,重新从Reviewer assignment 开始。5. 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 - 审稿结束,等编辑处理6. Decision in Process -编辑考虑修改还是直接拒稿7.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大修到这个阶段,文章大概率要接收。修改会有时间限制,一般30-45天。修改时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因为修改后一般会再发给审稿人看,所以一定要细心回答每一个审稿人的每一个问题,让审稿人觉得他提的问题都很有水准,然后针对他的问题,逐一做出答复。能改则改,不能修改的给出理由,文章中修改的地方要列出。有时,审稿人会在修改意见里隐晦地要求你仔细阅读某几篇文献,这时要注意,其中某些文章可能就是评审者自己发表的,你最好在修改稿中加以引用。8.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 修改后重新提交,等待编辑审理。如果编辑看后没有问题则accepted,但如需再审则会重复之前的under review状态。9. Accepted – 文稿接受10. Rejected – 拒稿

英国著名科普出版社Carlton出版了一套书,把少儿科普与全球顶级AR(增强现实)技术结合。

让科学从书里跑出来——

分别是iSolar System,Jurassic World,iDinosaur,iStorm和iScience。

游戏的同时,帮助孩子成为史前生物专家、太阳系达人,了解龙卷风和地震的成因。

什么是AR(增强现实)技术?

就是把真实世界的信息和虚拟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的技术,这是被称为2015年年度技术的前沿科技。

你会有怎样的奇妙体验?

iDinosaur

孩子为什么喜欢史前动物?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带小诺去玩具反斗城,他给自己挑的第一件玩具,就是小恐龙模型。

问题没有答案,但结果显而易见。

腕龙破壳而出,翼龙展翅飞翔,行走、吼叫、觅食都受你控制。还能把迅猛龙捧在手心拍张照。

Jurassic World

获得环球影业独家授权,不出家门也能游览侏罗纪公园。

霸王龙在桌子上踩出脚印,翼龙飞过餐桌停在肩膀上;

侏罗纪公园里剑龙嘶吼,三角龙朝你奔跑

iSolar System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小宇宙,开始前所未有的星际旅行。

太阳系在眼前运转,自转、公转一目了然;

操控探测车,完成自己的火星救援。

iStorm

按照配方,你能生成自己的龙卷风,卷走房屋车子;

选择地震级数,可以看到摩天大楼的破坏程度。

这不是《哈利·波特》里的魔法日报,但技术进步,又分明实现了纸上的魔法。

AR技术,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iScience

不破坏任何东西,就能轻轻松松除法、爆炸或是制造一场化学混乱;

全书充斥着教育性的事实和基础科学原理,

从元素、原子,到声波、重力,阅读迷人的自然世界,发现科学的真谛。

如何阅读这本神奇的书?

提前在自己的手机、pad上装好下面APP:

iDinosaur AR

iScience AR

iSolarSystem AR

iStorm AR

目前这套书在英国亚马逊有售,每册都在10英镑以内。

欢迎投稿分享或推荐你与阅读的一切故事,以及阅读笔记、摘记、评论。xiaozhi_read#

iscience是什么期刊

(绿色合成具有优异光解水性能的三元催化剂)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1日讯(通讯员 赵园园)近日,由湘大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张平教授、尹久仁教授和丁燕怀教授组成的团队在光解水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Solid-state, Low-cost and Green Synthesis and Robust Photochemical Hydrogen 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Ternary TiO2/MgTiO3/C Photocatalysts”发表于国际期刊iScience。 该期刊属于Cell的综合性子刊,主要关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工作。杨忠美博士和蒋运鸿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丁燕怀教授和张平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 )。 (TiO2/MgTiO3/C的低倍TEM图及其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催化产氢的视频截图) 团队利用一种绿色、低成本方法制备了一种高效三元催化剂TiO2/MgTiO3/C用于光解水产氢,整个制备过程不涉及任何有机溶剂和有毒副产物,其在一个模拟太阳光下产氢效率高达∙h-1∙g-1, 较商品化的P-25 TiO2提高了四倍以上,其在纯可见光下的产氢效率也达到∙h-1∙g-1。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紫外光区的IPCE(the incident photon to charge carrier generation efficiency)效率接近90%,而在400nm~ 470nm的IPCE效率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迄今为止,在已报道的克级制备的同类型催化剂材料中其光催化产氢效率最高,相关成果已经申请发明专利保护。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化工模拟与增强国家级工程中心的支持和资助。张平教授、尹久仁教授和丁燕怀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具有力学、材料学、计算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背景,近来年课题组成员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scale,Carbon,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和中国科学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 [责编:曹漾]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iscience被sci纳入,应该属于核心水平期刊了,可以多多留意它。iScience是CellPress于2018年新开的综合性开源期刊。该杂志主要发表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在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该杂志将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和开放获取的同行评阅期刊。

iScience影响因子能过10。影响因子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iScience《交叉科学》作为一个今年刚获得影响因子的新期刊, 首个影响因子就达到,只要该期刊保持高质量的审核水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影响因子可以达到10。

期刊介绍:

《iScience》 是Cell出版集团旗下的一本新的开放获取期刊,于2018年3月创刊,2019年12月份被SCI收录。发表内容为跨学科的任何内容:包含生命科学,物理和地球科学的等领域的研究。

iScience是一本跨学科期刊,旨在涵盖所有科学领域。因为去年才刚刚创刊,所以我们将在拓展新领域上不断努力——了解新的领域和杰出的科学家令人非常激动。

本刊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其跨学科性。我们相信,为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世界需要科学家们走出去,让各种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

iscience期刊官网入口

答:iScience影响因子(期刊名缩写,)中科院分区丿cR科学与分区同意转投完成isc讠ence的提交并得到编辑确认。

Heliyon是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算是一本综合性跨学科期刊。和Cell旗下另一本跨学科开放期刊iScience相比,其范围更广一些,属于全学科领域,而iScience只是生命、物理和地球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Heliyon于2015年9月正式创刊,经过多年发展,发文量逐年提高,2018年才592篇,2019年飙升至1915篇,2020年2732篇,2021年截至目前已经有2239篇。因此发文量还是相当大的。

一般来说,对于新期刊,发文量大则意味着影响因子不可能太理想。目前计算的最新即时IF显示,Heliyon的即时影响因子为。由于追溯收录了2019-2020年的文章,已经算是SCI期刊了,今年6月Heliyon会获得首个影响因子,预估在分之间。

但是Heliyon不限研究领域,也不限定投稿格式、文章篇幅和图表数量等,处理速度也很快,如果可以接受1750美元(开放出版期刊中不算贵)的版面费,有适当需要的还是可以试一试。

iscience被sci纳入,应该属于核心水平期刊了,可以多多留意它。iScience是CellPress于2018年新开的综合性开源期刊。该杂志主要发表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在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该杂志将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和开放获取的同行评阅期刊。

iscience期刊最新论文

作者 | 唐凤

射线、缺氧、失重、寒冷,甚至孤独,茫茫太空给予宇航员的可能远不止这些。

但是,为了登上火星、 探索 深空,了解长期太空旅行对宇航员的 健康 影响及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可谓至关重要。

11月26日,在 Cell、Cell Reports、Cell Systems、Patterns 和 iScience 出版的论文特辑中,美国宇航局(NASA)和其他学术、政府、航空航天和工业组织的200多名研究人员,展示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宇航员数据和太空生物学数据集,探讨了太空飞行的危害,以及未来20年前往火星和执行其他任务需要准备的工作。

著名的双胞胎

提到太空旅行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不得不提及著名的双胞胎实验。

爱因斯坦在双生子佯谬中提到,有一对双生兄弟,一个长期太空旅行,另一个留在地球。

结果当旅行者回到地球后,他比兄弟更年轻。

人们一直未能验证这一理论,直到Scott Kelly和Mark Kelly成为NASA宇航员。

他们是一对双胞胎,Scott曾于2015年至2016年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而Mark则大部分时间留在地球。

研究期间,Scott在太空中飞行了520天。Mark曾在太空中飞行了54天,均为4次相对较短的航天飞机飞行任务。

10个研究小组对这对双胞胎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包括在太空飞行前、飞行中和飞行后采集血液、尿液和粪便样本。

Scott的身体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他的染色体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持续的基因变化,部分倒置或端对端翻转,染色体末端的许多端粒神秘地变长了。

他的眼球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包括视神经变厚、眼球周围的脉络膜折叠。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变化在他回到地球后大部分都发生了逆转。

该研究通讯作者之一、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John B. Charles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结果帮助人们了解了正常、 健康 的生理过程适应太空飞行独特环境的遗传因素,有助确保宇航员在未来可能持续数年的深空任务中的安全、 健康 和表现。

但德国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Markus Lobrich 告诉《中国科学报》,因为这项研究只涉及两个人,所以这项发现可能无法广泛适用于其他宇航员。

于是,此次发布的数据,除了重新分析双胞胎实验的数据外,多个研究小组还分析了几十名宇航员的样本。

各种变化

当时,Scott的端粒变长了,但端粒在返回地球后的48小时内就缩短了,甚至比飞行前更短。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放射癌症生物学家Susan Bailey表示,这与预期正好相反,因为端粒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而且缩短的端粒可能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某些癌症的风险。

于是,Bailey等人对11名宇航员在前往国际空间站(ISS)执行任务之前、期间和之后的端粒长度和DNA损伤反应进行了评估,发现宇航员在太空飞行中端粒通常较长。

在返回地球后,宇航员的端粒长度则迅速缩短,通常比他们进入太空前更短。

研究人员还发现,该研究中的所有宇航员在太空中都经历了氧化应激,这与其端粒长度的改变有关(珠峰登山者也存在类似情况),表明端粒长度的变化可能是对极端环境下慢性分子应激的适应性反应。

“我们将评估包括女性在内的更多宇航员和各种持续时间的空间任务,以便进一步阐明空间飞行导致端粒变化的机制。”Bailey表示。

双胞胎研究数据还显示,宇航员返回地球后炎症会加重。

于是,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Christopher E. Mason等人,收集了一名在ISS站执行为期1年任务的宇航员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双胞胎研究的着陆数据进行了对比。

研究人员发现,观察到的生化特征反映了骨骼肌的再生,而不是有害的炎症反应。

这些发现得到了在ISS执行了6个月任务的其他28名宇航员数据的支持。

另一个研究组则通过对小鼠、大鼠、人类组织样本和宇航员的研究,借助被称为微小RNA的非编码调节RNA的短序列,识别了一系列太空 健康 影响。

而且,选择性抑制这些与太空飞行相关的微小RNA,可以在人体组织模型中减少暴露于深空辐射后的心血管损伤。

该研究通讯作者、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的Afshin Beheshti表示,这表明与航空相关的微小RNA信号除了能作为由太空造成的系统性生物损伤的生物标记外,还可以用于识别减轻相关 健康 风险的潜在目标。

上述论文均刊登于 Cell Reports 。

太空旅行带来了如此多的身体变化。“我们开始追问是否有某种普遍的机制发生在处于太空的人体中,从而可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问题。”Beheshti说。

“藏身幕后”的线粒体缺陷

《中国科学报》从NASA获悉,Beheshti带领的多学科团队利用从许多不同来源收集的数据,发现了导致这种损害的共同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

相关论文刊登于 Cell 。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NASA的GeneLab平台获得的数据,该平台是一个全面数据库,包括动物研究数据、双胞胎研究,以及从几十年来在太空旅行的59名宇航员处收集的样本。

该平台还包含了一系列的“组学”数据,这些数据涉及组织和细胞在空间辐射和微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包括蛋白质组、代谢组、转录组和表观基因组数据。

“我们比较了在太空执行两项不同任务的小鼠的所有不同组织,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不断出现。”

实际上,线粒体抑制以及有时因此发生的过度补偿,会导致许多系统性器官反应。

它们还可以解释免疫系统中常见的许多变化。

研究人员对双胞胎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线粒体活动有很多变化。其中一些变化可以解释Scott在太空期间免疫细胞分布的变化。

他们还使用了从其他几十名宇航员身上采集的生理数据、血样和尿样,以证实不同细胞类型的线粒体活性发生了改变。

Beheshti说,线粒体功能障碍也有助于解释长期太空旅行常见的另一个问题:昼夜节律紊乱。

线粒体问题已被确定是造成许多太空旅行 健康 风险的一个原因,因此Beheshti指出,“已经有许多治疗线粒体疾病的药物获得批准,我们或许可以在太空中用动物和细胞模型测试其中的一些药物。”

相关论文信息:

《中国科学报》 (2020-12-02 第2版 国际 原标题为《迄今最大数据集揭秘太空飞行危害》)

2019 年,由前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家 Javier Luque 领导的一项研究中,首次发现古生物迷惑丽魔蟹(Callichimaera perplexa)是一种捕食者。 近日发表在《iScience》的论文中,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从 9500 万年前的迷惑丽魔蟹化石中发现了关于蟹眼的更多特征。

在哥伦比亚的博亚卡(Boyacá)和美国的怀俄明州(Wyoming)发现的迷惑丽魔蟹大约有四分之一尺寸大小,具有没有眼窝的大复眼,弯曲的爪子,腿状的口部,暴露的尾巴和长的身体。以前的研究表明,它是自 亿多年前海蝎子灭绝以来,最早的具有桨状腿的游泳节肢动物的例子。

耶鲁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新研究的第一作者凯尔西·詹金斯(Kelsey Jenkins)说:“我们拥有的不寻常的白垩纪迷惑丽魔蟹的标本中,保留了一些非常精致的眼睛组织,这些组织通常不会保存。这包括像切面和内部光学组织的东西。这种出色的保存是罕见的”。

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是 Luque,他现在是哈佛大学的研究助理。该研究的共同作者是 Derek Briggs,他是耶鲁大学文理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的 G. Evelyn Hutchinson教授。Briggs 也是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 历史 博物馆的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馆长。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近1000只活体螃蟹和化石,包括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螃蟹,代表15个螃蟹物种。研究人员比较了螃蟹眼睛的大小和它们的生长速度。迷惑丽魔蟹在这两个类别中都位居榜首。它的眼睛约占其身体大小的16%。

Jenkins 表示:“我身高 5 英尺 2 英寸。如果我的眼睛有这么大,它们的直径就会超过 9 英寸。如果什么东西有这么大的眼睛,它们肯定是非常有视觉效果的。这与拥有微小的、残存的眼睛的螃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的眼睛可能只占动物身体大小的1%到3%”。

同样,迷惑丽魔蟹的光学生长速度也比研究人员所研究的任何其他螃蟹都快。Briggs 表示:“眼睛生长非常快的螃蟹更倾向于视觉--很可能它们是非常好的捕食者,在捕猎时使用它们的眼睛--而生长缓慢的眼睛往往在食腐蟹中发现,它们对视觉的依赖性较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