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课外阅读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发布时间:

课外阅读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师如何引领孩子摆脱野性,走进知识的海洋,进入文明的殿堂?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孩子学习,去品读大量的书籍。读书使人智慧,读书使人儒雅,读书使人卓越。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因此,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多维的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构建多维的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资讯科技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资讯科技空前地提高了人们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界限。“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资讯科技教育发展环境,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资讯科技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资讯科技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展资讯科技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学生形成诸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看得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课本看得多,课外阅读少;指定阅读多,自主阅读少;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等诸多问题,严重挫伤了学生阅读积极性和兴趣,妨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低,学生知识面窄。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路技术为基础的资讯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资讯科技可以让读物图文并茂甚至配有声音、动画,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多媒体形式的童话、寓言或成语故事等“动态小人书”,对于少年儿童尤其具有吸引力。利用资讯科技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电子读物,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而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充分地调动孩子们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网路交流,或是组织小组讨论、全班探究以加深理解,以切实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传统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自己蒐罗课外读物提供给学生,既加重教师负担,且阅读材料数量太少,纯文字性材料又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效果往往不佳。利用资讯科技提供课外阅读资料,由孩子们自主扩充套件阅读,不论是阅读的数量还是质量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如何发挥资讯科技的优势,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当前应突出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开展数字化教育、实施资讯科技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学校都围绕“数字化”、“纵横数字化”“资讯科技与学科整合”这一主题,在教育教学领域积极开展探索、研究、试点和实践。阅读能力是人的社会化,是人们适应社会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必需能力,当前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课程改革中,现代资讯科技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推动力,同样,它也是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重要手段和技术。 目前,关于资讯科技与小学语文阅读的整合,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成果。但我们经过认真学习和分析,发现这类研究要求的实验条件相对较高,如80%的学生家里要能有上网的电脑,有的甚至要求教室里的学生人手一台电脑,而且开展研究的物件也仅限于实验班。高标准的实验条件,相对狡小的实验范围,让这些研究成果走进我们当前普通的乡镇学校,还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资讯科技与小学语文阅读的整合,在目前的研究中,大部分学校还是侧重于资讯科技与阅读课程内容的整合,整合的成果大部分是一些经典的课例。这些经典的课例,自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对于常态的课堂,却不具有推广作用。我们提出的“资讯科技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研究”,是基于我们大部分普通实验小学、中心学校的条件, 在常态的教学环境中,面对每一个在校的学生所开展的研究。本课题的提出符合现实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将有效地促进小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三、课题的内涵和与理论基础 (一)课题的界定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题研究方向,我们对本课题关键词界定如下: 资讯科技——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路、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体装置及软体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资讯进行获取、加工、储存、传输与使用的技术。特点:数字化、网路化、互动性。 课外阅读兴趣——是指在资讯科技条件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积极地、主动地阅读倾向,并能较持久的保持良好的阅读情绪状态。 课外阅读能力——是指在资讯科技环境下,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具有感性认知积累、内在关系理解、鉴赏性理解和创造性理解的能力。 本课题所指的“运用资讯科技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研究”是指:指导学生开展基于资讯科技,利用多媒体、网路资源完成阅读实践的活动,以形成适应资讯科技时代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多元化的表达能力的教学过程。

主要是农村中学生书少,所以一需要社会关注,二老师多引导如何做

你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

我通过练习“快速阅读”来激发右脑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快速阅读是一种科学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启用我们“脑、眼”潜能,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元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越过由发声到理解意义的过程,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实现阅读提速、整体感知、理解记忆等的飞跃。

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记忆、做题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

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安装软体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体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你的阅读速度提高5-10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目前我们学习很多班级开展的假期速读速记训练课程,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系统,用来辅助学生提高阅读、学习效率。

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少不了平时的多读多练,加油!

多读课外书 多看报纸 多和同学交流 请采纳 谢谢

回新逸夫小学 林爱华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络。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薰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作为一名在农村从教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蒐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渎原文。此时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著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上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而且要指导学生去书店购买相关的书籍,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资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资讯。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贴上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将图书库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充套件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现在,农村小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究其原因是农村小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更没有太多的书籍供他们去读,资源不足。农村小学生的家长有多少给孩子们购买课外书读的?又有多少个家长自己去读书的?教学二十年来我遇到的很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目标指出,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进而注意收藏图书。目标还指出小学六年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50万字以上。由此可以看到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最大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对兴趣的作用的高度概括。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实践也证明,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方法: 一、通过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的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比如:有一次我向学生们讲了《丑小鸭和白天鹅》的故事,然后再启发引导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童话故事吗?同学们回答想后,我就向他们推荐了《安徒生童话选》这本书。这样一来,同学们都兴趣高涨,争着去阅读这本书。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我有一次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井水会冬暖夏凉;为什么麻雀会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触电;为什么冰棍会冒气;为什么太阳早上会从东边升起晚上又从西边落下等问题。当学生迫切想知道原因时,我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学生就会自觉地阅读这本书,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宽、延伸 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况且有些课文只是节选部分在课内学习,如能够让他们阅读该全本书,了解全貌,解除心中疑团,学生会更有兴趣。如学到《田忌赛马》,可指导学生阅读孙膑的故事;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选》;学了古诗,可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太阳》,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学习了《再见了,亲人》后,让学生阅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交流展示法 学生是好表现才能的,当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或知识时,如能及时让他们交流表现展示,他们就会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从而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形成习惯。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新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的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录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成语接龙游戏等,这些做法,都会大大激发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四、评比竞赛奖励法 搞评比竞赛,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 *** 是有利学生课外阅读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通过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评出先进、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如我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并授予自制的徽章,让他佩带,为期一周。这样一来,评上同学想保持,评不上同学想争取,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良好的读书环境,没有能找到要读的书刊,有再大的兴趣也是徒然。因此,我在班中开辟图书角,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参观;任他们随意翻看,让他们感受课外书的吸引力;感染书迷专心致志读书的精神,感受那浓浓的读书氛围,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 六、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推荐读物 由于孩子天性活泼,因此必须选择适合他们个性的,能吸引他们的读物,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推荐读物时做到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都调动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想,只有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了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学生才会自觉地投身于课外阅读的洪流中去,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邀游。

XA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关键词 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意义及对小学生以后成长学习的帮助结题报告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四、研究结果与成效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概念的界定1、课外阅读:就是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的一切阅读。从时间上,可以是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时间的阅读;从方式上,可以是看书读报,也可以是上网浏览;从内容上,教材以外的一切有益的、健康的阅读。通过阅读,一方面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2、阅读兴趣:一是具有阅读的强烈兴趣,见到书报有看的欲望,经常看书看报;二是具有一定的阅读方法,注意力集中,边看边思考,查工具书,收集资料,写读书笔记;三是具有一定的阅读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书籍,有健康的阅读期待。 学生学习的过程习惯于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不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达到积极阅读的良好习惯,为后期学习储备能量。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学生目标:通过对我校三四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指导,使教师、家长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小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外阅读量的指标:小学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50篇。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师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让课外阅读指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研究内容: 1、具体而真实掌握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情况,了解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面、阅读量、阅读途径、阅读方式和阅读效果。 2、为学生阅读创设更大的空间,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科学地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倡导学生以及家长,少买一样玩具,少吃一次零食,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图书,并和班级同学进行共享,成立班级图书角。 3、通过课内多角度的有意识的阅读指导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选择课本中经典的文章,设计拓展性阅读指导方案进行共享,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4、通过开展多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营造校园阅读文化氛围,浓厚校园文化积淀。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既要完成量的规定,更要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具体的操作措施和做法如:把学生的阅读成果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用读书竞赛等多种形式营造班级阅读“内环境”;用优秀阅读个人、优秀阅读家庭事迹介绍、表彰等办法,营造家庭阅读“外环境”,这样校内外并进,以浓浓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快乐地、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课外阅读的具体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边学习、边研究、边改进、边总结、边提炼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培养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队伍。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的阅读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了解课外阅读的教学情况及其效果。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的教师不断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避免一切从头做起,善于总结和筛选以往的经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研究的对象 XY小学3,4年级学生 研究过程与研究策略 2013年8月,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实践”这一课题,针对研究目标,结合语文新课标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根据本校情况尝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 1、全面调查并分析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2、优化读书环境,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良好条件。 3、通过课内多角度的有意识的阅读指导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4、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探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研究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 ★第一轮学习实践阶段 。 1、问卷调查,了解实情 为了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本学期初,我们对本校2个班的120名学生从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类型、午读情况等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通过了解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等,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力求找准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调查显示: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但是阅读的时间不够充足,每周只有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学生在接受文本阅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电视、电影、电脑、游戏等多种声像的刺激,而电影、电视、游戏等声像制品又以层出不穷的手段和方式刺激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听力,使学生对于白纸黑字的铅印文本越来越疏远,读书的人群越来越少。学生对于全是文字的读物不太感兴趣,如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只占到,他们更喜欢的是文字内容与图画相辅相成的读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外阅读有“功利性”增强的趋势。学习辅导类读物,如作文书占,可以看出,部分家长和老师极为重视这类“知识型”书籍的阅读,阅读“作文宝典”成了学生习作的秘密武器,致使学生在习作中出现“雷同现象”、“无病呻吟”,习作成了“假、大、空”的舞台,缺少学生思维灵动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读书习惯调查显示:约有的学生基本不写阅读心得,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只是用眼睛看,不善于思考,只有28%的学生在阅读时会提出问题,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只有10%的学生去查字典。这就说明,学生阅读自主性还不够强,阅读处于被动状态,存在着为完成任务而阅读的现象。 2、营造氛围,创设读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氛围,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那么教师就要成为一个有心人,有心构建书香班级,有心搭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平台。 A、建立优秀的书香班级: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和班级图书角,成立班级读书组织,制定详实可行的学期阅读计划,定出合理的读书措施,完善并落实图书借还登记制度,确定阅读评价规则,每月开展“围绕一个主题的阅读”评比活动。在有序、有竞争的读书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动力、一种提升。 B、营造浓浓的书香家庭:利用家长会、校讯通等形式,宣传“每天读书一小时”活动。与家长达成共识,建立家庭课外阅读联系卡。请家长尽力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课外书;抽出时间陪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或者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浓浓的亲子读书氛围中,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快乐,一种亲情。 ★第二轮学习实践阶段。 1、探索阅读指导方法,为阅读提供科学引领,让学生会读◆ 精读法:“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方法的重要性。知识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掌握了做事的方法、技巧才能事半功倍,触类旁通。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来“读”,有的走马观花,这边读,那边忘,读到最后,连文章讲了什么内容,也说不出来。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首先就要利用语文课或阅读课,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读得有收获。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就相当于数学课本里的例题,课堂上学习课文,就像给学生讲例题,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在实验中我们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的五步读书法。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发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告诉他们要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利用工具书的方法,慢慢养成利用工具书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教给学生浏览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细读课文,多方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边做记录的方法,以及自己质疑并解疑的方法,从多方面感知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做记录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学会用固定的符号,如:重要的地方在下面画“——”,关键词语在下面加“.”精彩语句在下面加“o”,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在前面加“*”,对某些内容有疑问就打上“?”。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解疑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或找同学讨论,或查资料,慢慢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精读课文,悟情明理。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体会徐悲鸿为祖国励志学画的决心,表达了徐悲鸿强烈的爱国心,同时受到为祖国努力学习的教育。 美读课文,积累运用。课文中有些句子是靠感情朗读来体会的,如《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描写摇花乐的语句“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读出作者当时的兴奋、欢乐之情。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和优美语句,如《九寨沟》最后一段“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段既概括了九寨沟的特点,知识性也很强,语言又非常优美就让学生摘抄到“阅读集锦本”上。 通读全文,回归整体。一篇文章读完了,有什么收获,这时需要来一个快速回读,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课堂阅读,学生学到了阅读方法,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就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并不是什么书或文章都这样一步一步去读,应教给学生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另外,还应教给学生一些大量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索引法”(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篇名、作者、报刊名称、期数、页码等,需要时翻索引。)剪贴法(把好文章、片段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 泛读法: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除了教学生用以上讲的“五步读书法”来精读美文,我们还借鉴了鲁迅先生的读书方法: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多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也是让学生泛读,让学生有阅读的强烈兴趣,见到书报有看的欲望。 2、学校读书活动 ① 创设班级读书口号:我读书,我阅报;我成长,我快乐。 ② 开展师生读书成长日记接力活动。每天早晨利用10分钟时间,教师为学生朗读一段好书。 ③ 成立书香演讲团、故事团。 ④ 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一学期准备1~2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书目,读书收获,读书方法,讨论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推广成功的读书经验。在交流中指导,另外设置阅报栏,读书卡、手抄报展板,朗诵台等,可供学生读书展示的舞台,让交流无处不在。 ⑥ 结合重大节日等开展主题阅读。每年的节日很多,我们将读书活动融于节日之中,开展大量主题阅读,如“中秋文化、元旦文化、重阳文化……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这些节日,同时使这些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之水,而变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 3、参加各类征文评比活动,激发阅读向纵深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各单位主办的读书征文比赛。比如晶口杯作文比赛。在活动中,学生买书读书的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实践。将课外阅读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学习兴趣。 4、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拓宽阅读渠道,丰富内容,灵活形式,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大阅读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轮总结阶段收集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分析、归纳、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年来课题组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实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学生方面 1、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效率提高了,加上各种读书活动、激励措施,学生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课余时间,人人争着借书,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看书或讨论书中的问题。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2、教师正确的引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学生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大。这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因而,要将课外阅读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制定长远目标和短期计划,切实抓好。俗话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要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形成习惯。所以应遵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读多——读深——读透”的步骤进行。 3、大量的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常常问我:“老师,我做完这个作业可以看书了吧?”得到我的许可,他们往往特别高兴。的确,读书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学生从书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书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同时还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真、善、美的启迪,净化了学生心灵,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较好养成。正如有个同学在谈到课外阅读的收获时所说:“课外阅读已成了我的习惯。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她使我的心胸变得宽广,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充满快乐;她就像一股清泉,畅饮泉水,我的心也变得玲珑剔透。” 4、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大量的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首先浏览序言、目录、后记,然后通篇浏览,以确定是精读还是略读。如果是单一的一篇文章,开始应通读浏览,稍加意会即可,以便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基本情感。对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应加以精读、反复吟咏,并随时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不受老师、同学的影响,把自己阅读中独到的体会、感悟真实地写下来,甚至还可以是自己对文章的故事改编。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让学生真实地不拘泥任何形式地记述阅读感悟,才能进一步达到理解文化、提升品位、开拓思维 、综合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目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孙云晓 邹泓 北京出版社 3、《与孩子共同成长——写给家长的信和便笺》 常丽华,小学语文教师4、《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孙云晓 北京出版社 5、《小学生的21个好习惯》 孙云晓 孙宏艳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学生课外阅读课题研究论文

[摘要]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语文教学正是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但纵观文言文教学现状,情况并不乐观。本文从文言文教学现状谈起,对造成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相应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自主 诵读 积累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是学生孜孜不倦开拓的文化“瑰宝”,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载体。经典的文言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阅读文言文,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阅读文言文,可以让人懂得美、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能“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性”“气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及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文言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精髓,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更是成为我们教师课改中的关键点之一。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对学生今后更加深入的研读起着奠基作用,新课标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但纵观文言文教学,目前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令人乐观。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一种畏难情绪,究其原因,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字词理解,轻“读”文本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多感生疏,加之大量晦涩难懂的字词、让学生感到很困惑,学习时吃力,缺乏兴趣,基于此原因,教师就特别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讲解,强调文言文基本功,夯实基础,这点固然重要。但这样做就侵占了学生自主诵读文本的时间。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讲解、久而久之、学生无形中也受到影响,认为文言文学习只要掌握了字词、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愿意花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

2.重课文分析,轻情感感悟

对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还采用现代文的教学方法,学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教师先串讲,疏通文意,再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艺术手法......而没有注意利用文章中的人文因素去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去学习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领悟、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3.重教师灌输,轻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僵化、呆板导致学生本来就“畏惧”的文言文,兴致更加缺乏。而教师又不能因势利导、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会消极等待,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失去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4.重课内知识,轻课外练习

大部分教师对课内所选文章非常重视,务必做到:精讲细讲,巧设各种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堂上所学知识,这样做固然强化了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具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遇到新的陌生文言文,学生照样不会阅读,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仅重视了课内知识,而忽略了课外联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迁移和活用能力依然较差。

二、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和改革。

1.巧妙设计导语,让学生对文言文“爱”起来。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导语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导语设计,应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作者的情感,自觉接受熏陶。好的导语,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成功的导语,如同初启的屏幕,可以让学生看到精美的舞台布景;如同乐章的序曲,可以是学生置身于唯美的意境中;又像是打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吸引着学生走进殿堂。

2.指导学生读注解、查工具书、提高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预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依靠课下注解、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会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解决疑难。教师适时给予帮助释疑,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课堂朗读,品味文章的形、意、情、理。传统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教师先串讲、疏通文章,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事实上,学生如果事先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彻,学生也留不下多少深刻的印象,效果不佳。反之,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熟读,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课文内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苏东坡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学习文言文,在粗略懂得字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观点、体味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情感。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反复诵读,并进行指导阅读(可齐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比读等),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文中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多意字的读音;读清句读,明确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读出语气、语势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把语气助词要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情感读出来;对加强语气的副词要重读;对文章采用的修辞手法和结构所传达的语势和情感要读出来。

当然,光是准确诵读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求读懂词义、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还是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对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让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情感在读中自见。在反复诵读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作者简介、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平时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由字到句到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以上是对如何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些建议,这些方法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不是割裂的,而应该综合运用,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能心浮气躁,而应掌握正确的方法,平时注重积累,夯实基础,这样我们的古文阅读水平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上和提高应试成绩上,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得到了和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一样的答案:“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也指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他还说:“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可见,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根据大语文教学观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课外阅读正是语文学习的过渡,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它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课外阅读到底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呢?一般来讲,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累积大量的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蛮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感觉无话可写。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少固然是个客观原因,但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少也是不争的事实。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大千世界,人生百态都有反映。中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弥补接触社会生活少的不足,了解到更广阔的生活,对作文所需要的外延有了一定的拓展。阅读多了,材料也就丰富了,写作时也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阅读多了,那些名家的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实在是大有益处的。接触了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长期的浸染,不断的比较鉴赏,就会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呢,或豪放或婉约或灵气或深刻或淋漓尽致或含而不露,甚至兼而有之。这正应了苏霍姆林斯基那句话:“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只有这样,他们才才会飞跃。”课外阅读的作用是深远的,可如今的中学生课业太重,难得有空闲时间去浩如烟海的课外书中去选择,这就需要给他们推荐一些名篇佳作,让他们入迷。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阅读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学生方能在自主的状态下,读得广、读得深,也才能写得灵活,写得更有个性。在这时,身为语文老师,便会体会到课外阅读指导中“润物细无声”的成功喜悦。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能获得的,而是在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积累而成的。张志公说,语文学得好的人,大部分得益于课外。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阅读子课题研究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微研究成果 本学期我们坚持贯彻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课堂教学实践作保证,以反思小结促提升,努力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落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一、课题进展情况: 1、确定重点,制定计划。 (1).确定学期研究重点:自“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认真对课题进行讨论,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确定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a. 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并研究策略。 b. 更新观念, 结合教研活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c.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 d.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学期初,在校级研究课题下,结合各年段学生特点,制定了各年段学期研究计划: 低段(1、2年级):夯实字词基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中段(3、4年级):强化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段(5、6年级):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2、认真调查,深入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本校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通过观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1、学生缺乏指导,盲目阅读;2、阅读兴趣不浓,自觉性差;3、家长忽视阅读,观念落后。 3、更新观念、加强管理。 (1).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此,我校组织语文教师每两周集中进行一次理论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 (2).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语文组进一步规范了教研活动的制度,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专题讨论、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等活动,并对课题组成员提出具体的要求,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学校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不断完善制度, 4、重视实践,不断探索: (1).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研究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两周一次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两学期以来,我校语文组先后有36名教师执教了课题研究课。通过自主备课、课堂教学实践、集体研讨等形式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下大功夫。 (2).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a. 继续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利用早读、课间、班会、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举行阅读标兵评选、阅读小报比赛、读书故事会、背诗大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b.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c.将经典古诗文诵读检查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课题立项后,学校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对学生提出明确阅读及背诵要求。每学期由教导处牵头,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抽测,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班级考核。 d.开放学校图书馆,保证学生能借阅图书; 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时各班级之间可以调换借阅, 使图书角灵活增容 。e.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教师的指导、介绍、引荐 ,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对应课内,引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f.向家长宣传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课题的继续深入指明了方向。 2、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并得到了老师、家长的广泛认可。 3、课堂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激发并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如:通过课始的启发谈话、生动的情景创设等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演一演、写一写等形式促使学生保持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等。 4、老师们撰写了课题论文、形成论文集。 5、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量增加了,阅读的兴趣比以前浓厚了 三、在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课题组教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方向和策略正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课堂上注意阅读方法指导、课下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正在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缺乏研究经验,存在畏难情绪。在这之前,本课题组成员中没有人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区级以上研究课题,缺乏研究经验。一些教师因为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对于课题的思考、资料的积累与整理、以及学生的培养上还不够深入,有些教师还存在畏难情绪。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未能同步。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长期影响、教育和引导的结果。这要求家庭在培养学生良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熏陶、体验,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有的家长却不能以身作则。 四、本课题研究的下一步打算 1、课题组研究成员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并将课题与本人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2、以课题促教学。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注意研究积累,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可能是艰辛的,但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一定会一步步走向成功。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阶段小结 本学期我们坚持贯彻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课堂教学实践作保证,以反思小结促提升,努力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落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一、课题进展情况: 1、确定重点,制定计划。 (1).确定学期研究重点:自“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认真对课题进行讨论,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确定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a. 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并研究策略。 b. 更新观念, 结合教研活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c.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 d.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学期初,在校级研究课题下,结合各年段学生特点,制定了各年段学期研究计划: 低段(1、2年级):夯实字词基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中段(3、4年级):强化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段(5、6年级):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2、认真调查,深入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本校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通过观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1、学生缺乏指导,盲目阅读;2、阅读兴趣不浓,自觉性差;3、家长忽视阅读,观念落后。 3、更新观念、加强管理。 (1).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此,我校组织语文教师每两周集中进行一次理论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 (2).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语文组进一步规范了教研活动的制度,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专题讨论、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等活动,并对课题组成员提出具体的要求,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学校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不断完善制度, 4、重视实践,不断探索: (1).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研究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两周一次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两学期以来,我校语文组先后有36名教师执教了课题研究课。通过自主备课、课堂教学实践、集体研讨等形式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下大功夫。 (2).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a. 继续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利用早读、课间、班会、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举行阅读标兵评选、阅读小报比赛、读书故事会、背诗大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b.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c.将经典古诗文诵读检查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课题立项后,学校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对学生提出明确阅读及背诵要求。每学期由教导处牵头,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抽测,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班级考核。 d.开放学校图书馆,保证学生能借阅图书; 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时各班级之间可以调换借阅, 使图书角灵活增容 。e.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教师的指导、介绍、引荐 ,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对应课内,引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f.向家长宣传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课题的继续深入指明了方向。 2、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并得到了老师、家长的广泛认可。 3、课堂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激发并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如:通过课始的启发谈话、生动的情景创设等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演一演、写一写等形式促使学生保持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等。 4、老师们撰写了课题论文、形成论文集。 5、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量增加了,阅读的兴趣比以前浓厚了 三、在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课题组教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方向和策略正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课堂上注意阅读方法指导、课下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正在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缺乏研究经验,存在畏难情绪。在这之前,本课题组成员中没有人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区级以上研究课题,缺乏研究经验。一些教师因为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对于课题的思考、资料的积累与整理、以及学生的培养上还不够深入,有些教师还存在畏难情绪。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未能同步。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长期影响、教育和引导的结果。这要求家庭在培养学生良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熏陶、体验,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有的家长却不能以身作则。 四、本课题研究的下一步打算 1、课题组研究成员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并将课题与本人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2、以课题促教学。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注意研究积累,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可能是艰辛的,但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一定会一步步走向成功。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阶段小结 本学期我们坚持贯彻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课堂教学实践作保证,以反思小结促提升,努力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落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使课题研究工作得以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一、课题进展情况: 1、确定重点,制定计划。 (1).确定学期研究重点:自“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认真对课题进行讨论,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确定了学期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a. 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并研究策略。 b. 更新观念, 结合教研活动,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c.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 d.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学期初,在校级研究课题下,结合各年段学生特点,制定了各年段学期研究计划: 低段(1、2年级):夯实字词基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中段(3、4年级):强化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段(5、6年级):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2、认真调查,深入分析。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本校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通过观察、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1、学生缺乏指导,盲目阅读;2、阅读兴趣不浓,自觉性差;3、家长忽视阅读,观念落后。 3、更新观念、加强管理。 (1).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此,我校组织语文教师每两周集中进行一次理论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 (2).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语文组进一步规范了教研活动的制度,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专题讨论、课堂教学实践研讨等活动,并对课题组成员提出具体的要求,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明确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学校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不断完善制度, 4、重视实践,不断探索: (1).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阅读教学策略 课堂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离开了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牢牢扎根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重点进行实践探索,研究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两周一次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两学期以来,我校语文组先后有36名教师执教了课题研究课。通过自主备课、课堂教学实践、集体研讨等形式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下大功夫。 (2).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a. 继续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利用早读、课间、班会、阅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举行阅读标兵评选、阅读小报比赛、读书故事会、背诗大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b.把阅读课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指导;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减少一些书面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c.将经典古诗文诵读检查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课题立项后,学校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对学生提出明确阅读及背诵要求。每学期由教导处牵头,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抽测,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班级考核。 d.开放学校图书馆,保证学生能借阅图书; 在班级中成立图书角,同时各班级之间可以调换借阅, 使图书角灵活增容 。e.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教师的指导、介绍、引荐 ,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对应课内,引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f.向家长宣传读书的益处,鼓励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营造家庭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了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成因,课题的继续深入指明了方向。 2、将小学生必背诗文240篇分年级汇编,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并得到了老师、家长的广泛认可。 3、课堂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激发并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如:通过课始的启发谈话、生动的情景创设等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演一演、写一写等形式促使学生保持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等。 4、老师们撰写了课题论文、形成论文集。 5、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量增加了,阅读的兴趣比以前浓厚了 三、在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课题组教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方向和策略正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课堂上注意阅读方法指导、课下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正在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缺乏研究经验,存在畏难情绪。在这之前,本课题组成员中没有人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区级以上研究课题,缺乏研究经验。一些教师因为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对于课题的思考、资料的积累与整理、以及学生的培养上还不够深入,有些教师还存在畏难情绪。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未能同步。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长期影响、教育和引导的结果。这要求家庭在培养学生良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不断熏陶、体验,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有的家长却不能以身作则。 四、本课题研究的下一步打算 1、课题组研究成员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并将课题与本人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2、以课题促教学。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注意研究积累,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可能是艰辛的,但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一定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1、发现问题;2、制定研究方法;3、按照方法解决问题;4、总结研究过程;5、实践运用。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在高考中,作为写作的一种主要文体,一直是学生们学习训练的重点之一。一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往往在高考中更能获得高分。(一)论点(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二)论据(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a.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 统计数字,d. 亲身经历、感受。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三)论证(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自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1. 归纳法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2. 推理法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3. 对照法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4.驳论法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二、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三、议论文的写法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论点。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2.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3.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4.层次要清楚。5.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应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叙述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6.论据要充分欲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作者可以列举事实、展示数据、提供事例、借助常识或利用亲身经历。

1. 研究论文写作这部分讨论的原理可应用于所有的研究课题、报告、论文和学位论文类型,他们的写作过程也是相似的。一般的准备一篇研究论文的步骤是(1)选题,(2)准备参考文献,(3)收集信息,(4)列提纲,(5)写草稿,和(6)准备终稿。当然,研究论文的写作不一定要严格按顺序进行,你可以时前时后,或者同时进行两个步骤。 选题选题涉及到课题领域概述、限定论题和缩小之、把论题作为一个问题或假设进行陈述。在作研究的过程中,你将要完善所有的决定和构思一个或多个初稿的语句。 课题领域概述导师有时指定一个很宽的领域去研究,导师也许指定一个特殊的论题,列出一些可能的论题,或者让作者在一个宽泛的领域中自由选题。一旦这任务宣布,你应该开始考虑这篇论文可能的题目。如研究生能够在学业早期就开始收集可能的系列论文论题,将能选择一些对这些课题需要的知识有益的研究生课程,并在研究小组报告或论文中尝试自己的想法。即使有些被其他学者研究成熟的领域,也能经常发现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可能。学者有时会暗示在他们工作中没有讨论的领域或没有解决的争论,这些信息通常出现在注释中。有时,通常列出但未经证实的结论,或者提出测试基础假设的新方法将能提供课题的研究。对你的课题中的专业术语进行思考能产生创新方法来阐释它或甚至给它进行全新的定义。在一个课题中不同书之间观点的矛盾或分离也能产生可能的论题。当前出版的书或当前方向的发展状况能提供对存在的理论一个新的领悟,从而产生深入研究的机会。 论题限定一旦你确定一个论题,你应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对课题的兴趣、你的能力(特别如果这个题目具有争议性),完成任务的时间等。根据以下标准来估计可能性:重要性和兴趣,可操作性和可用资源。你一定不想开展一个你不感兴趣的论题,这也是毫无意义的,也不实际,而且在不可能在分配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重要性和兴趣 自然地,你想要把你的时间投入到一个很重要而且感兴趣的题目。在某种程度上说,重要性和兴趣是一个主观判断,它依赖于任务的性质和导师的需要。当然,一个在一个研究领域似乎对人类来说用处不大的题目,可能在另一领域对专家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你的导师确信你的论题的重要性,你的论文应该说服读者它的确很重要。有时,一个很明显重要的课题,比如枪支控制,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好的论题,如果大量公众争论束缚你原创性的能力,或者你的强烈的感受会阻碍你研究对立的观点,以至得不到公平的结论。可操作性 小心地限制一个题目将引导你的研究走向成功。如果一个题目太模糊、太宽、太窄或太专,你会发现很难找到足够合适的资料。一个过宽的题目不能给予充足的研究方向,可能会使对这个课题进行肤浅的处理成为必要。如果一个课题过于狭窄,将会得到不充足的信息,限制了你得到一个充分有效的结论的能力。如果一个课题过于专业,它需要你在项目分配时间内达不到的知识。例如,你可能不会选择一个需要大量统计的课题,除非你有一些数据背景或能向一位统计专业人员请教。当然,最终读者将会通过你给的处理方法来判断你的题目的操作性,因为一篇好论文不仅取决于他的内容,还要看他的范围。可用资源 即使一个课题值得研究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没有需要的可用研究资源的话,也是不合适的。你工作的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或电子材料等可用的资源,将会影响你选择课题。如果你的研究论文需要一个测量或一个实验,你必须确定在任务有限的时间内是否能收集到需要的数据。 论题的中心思想你可能希望将你的论题作为一个问题或一个假设来进行陈述,随课题的性质而定。为了理解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论文,以一个问题的方式构思论题常常会帮助刺激探索性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效应是什么?——的“文化素养”理念是怎样影响教育目标的?——冷战的结束影响了美国的爱国表现吗?当构思完这些问题后,你就要去研究探索各个方面的可能的答案。在你收集信息时,你可能会发现你问错了问题或者对其他相关问题更感兴趣。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可以修改问题。在你进行研究时,也可以缩小这个问题。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效应这个问题,能缩小到以外语教学为焦点,甚至一门特定的语言,或者更甚至一个用来学习外语的特定的程序。你可以缩小“文化素养”理念对教育目标的影响这个问题,通过限定你的注意力在大学教师,小学教师或普通公众。甚至在早期工作中,你能在初稿中开始构思可能的答案,也许随着你对论题的继续探索不得不放弃或者对其精练细化。对于一些领域的研究,特别是那些涉及实验性的或描述性的研究,你可以想以假设的方式来陈述你的论题,也就是说,你将尝试用一些试验性的解释或论证。——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比手写或用打字机写更不同。——美元与主要外币汇率下降不会影响(影响)美国经济。——绝大部分科学家相信地球正在经历着全球变暖的过程。——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应该(不应该)对性和暴力进行审核。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尝试假设的方法,你将需要修改多次使信息合理。例如,例文“书本过时了吗”的作者以这样一个假设开始,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材料将快速地代替印刷书本。在进行了一些研究之后,她得出她开始的假设是错误的结论。你对问题的答案或你修改的假设将成为你论文的中心句,也就是一些导师说的中心思想。

幼儿园阅读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幼儿园早期阅读设计方案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早期阅读对一个人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阅读能力是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每个人提出的要求,曾有相关研究指出,3—8岁是儿童基础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幼儿园早期阅读通常围绕图片阅读、视听阅读、口语与书面语同步阅读几个方面进行,其中图片阅读为核心。早期阅读已经逐步成为幼儿园早期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得到了大量家长的认可和支持,随着早教产业的稳步发展,供儿童使用的早期阅读活动读物也愈加丰富。

二、设计重点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2.从“图”入手,引导幼儿早期阅读;

3.以“听”辅助,引导幼儿早期阅读;

4.与经验结合,引导幼儿早期阅读;

5.利用角色扮演,提高幼儿阅读物的能力和兴趣。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当抓住小朋友们的身心和个性特点,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下面为大家分享几则幼儿园早期阅读方案:

三、读书兴趣的培养

1.引导孩子认识图书,对书本产生兴趣;

2.对书中的简单内容产生兴趣;

3.对书本中相对复杂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

4.让孩子掌握独立阅读图书的方法;

四、阅读习惯的培养

1.让孩子了解基本阅读方法,如阅读顺序,书本结构;

2.培养孩子手指点画的习惯;

3.爱护图书,保护图书;

4.能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不随便插嘴。

五、阅读能力的培养

1.培养观察能力:能仔细看图书;能够逐步辨认一些汉字,可以从孩子自己的名字开始;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产生基本的认识。

2.培养思维能力:对图书中人物的关系产生思考;能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尝试仿编诗歌。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能看懂并理解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运用较连贯语言进行大胆描述;能够注意语言中可以分解也可以重复的语音现象;说故事时会用到不少的连接词,如:“然后”,“后来”,“还有”等;会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散文和讲述故事等。

六、结合区域活动,探讨开展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关键问题:

1.如何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2.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3.如何培养幼儿浓厚的阅读兴趣?

4.如何将早期阅读与童话剧较好地整合起来?

5.如何使图本与文本密切联系,激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七、工作安排

三月份:

1.收集有关阅读环境创设的资料并组织教师学习。

2.制定早期阅读计划。

四月份:

3.各班创设班级阅读走廊、阅读区域。

4.检查并交流环境创设情况。

5.各年龄组研讨重点:如何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五月份:

1.年段研讨重点:学习如何将早期阅读与语言课整合?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2.组织教师参加开展早期阅读专题研讨专题活动

3.做好环境创设评比活动。

六月份:

1.年段研讨重点:如何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幼儿阅读的兴趣?

2.年段早期阅读课题研究小结。

3.收优秀早期阅读论文及活动案例。

中班孩子自主阅读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那中班幼儿关于自主阅读的 随笔 都有哪些?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中班幼儿自主阅读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中班幼儿自主阅读随笔篇一 让小朋友自主阅读,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模式。但是对于小班刚开始如何更好地推动这种 方法 ,也确实值得我们来思考。以下就是我碰到的问题:一天又到了图书阅读时间,幼儿正在自主阅读。突然,仔仔(一个幼儿的小名)急冲冲地跑过来说:戴老师,拉拉抢我的书本。当时的我马上就过去看拉拉,只见他还笑眯眯地拿着小书准备要看,问他为什么要抢书?自己不是有本小书吗?他一见我就说:“这本书不好看,这本好”。于是我又说道:好看的书要大家一起看,但是这本小书本来是仔仔的,你不能去抢,这个行为不好看,还给,仔仔。边说边把拉拉手里的小书拿过来给了仔仔。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当时的我并不在意。直至在类似的自主阅读时,这种情况时而发生,也有许多幼儿来我地方告状,谁抢了我的书。让我想到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而且有些幼儿是 教育 过之后还是存在这种问题,我知道也许是我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后来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篇有关幼儿抢玩具的案例及原因,想到也许在阅读时幼儿抢书也是类似的原因: 1、自我中心化。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来说,1岁半到3岁的孩子都是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需要的物品都是自己的,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也就是不会移情。 2、具体化的思维,他们在抢玩具时只关注到自己要的书本,就是直接采取行动,就是抢。 3、语言能力的有限性,对于小班的年龄,幼儿的语言发展有限,不会适当的表达,而是直接的行动。 4、交往策略的缺失,对于小班的幼儿更多的是模仿,且缺少相应的社会交往技能。也许他们的抢书只是他们想交新朋友的一种方式。对于查找到的原因,让我回忆那些例子,确实符合他们的行为与想法。 但是这个案例又如何解决,也许才是有价值的探讨点。翻阅《指南》,看到社会领域里目标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里的教育建议中有一句说到: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这给了我一些灵感,也许今后碰到相关的问题可以用以下的方法来教育也许会更适合。 1、轮流看。在以上案例中,对于拉拉,教师要协助他先理解这个行为的不正确,接着在教他方法去仔仔地方拿书。可以建议拉拉观察仔仔,看他什么时候看完,露出不想看的痕迹或可以耐心的等待几分钟,在去拿书,也许成功率高。 2、交换,让拉拉学会适当的等价交换,拿仔仔比较感兴趣的东西去换他手里的小书,成功率也高。 3、协商,让拉拉会礼貌性的去表达自己的意愿,我可以看你手里的书吗或我们一起看好吗?这个办法一般的幼儿都会接受(尝试过几次)。或者可以说下次我带来好玩的玩具给你玩,今天你借我下这本书。让幼儿通过这些方法来解决阅读中的冲突,也许会好些。 总之,教师要学会思考什么知识和技巧给了幼儿之后,他们可以在做“平行相关”的同时又能做“垂直相关”,这样的方法才是更好得给幼儿带来益处。 中班幼儿自主阅读随笔篇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知识决定命运,阅读改变人生,人生因阅读而美丽,民族因阅读而兴旺。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整体的阅读水平。研究发现, 3~8岁是 儿童 逐渐形成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期,人的阅读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的发展,即获得阅读能力的学习和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力的学习。8岁以前的儿童应当掌握的是基本阅读能力,而在8岁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些基本阅读能力去进一步形成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即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去学习各学科知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这充分显示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提倡和重视。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什么是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自已阅读书籍。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决不是指幼儿认识了一些字后可以自己阅读的意思。幼儿的阅读大多是一种图形的阅读,情感的“乐”读,是幼儿凭借色彩、图形、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是孩子在没有获得全部文字的情况下就开始阅读的能力。由最初看不懂到循序渐进能看懂的这一过程中,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当有了自主阅读的 经验 后,孩子从自主阅读中感受到书籍所带来的乐趣时,会慢慢养成下意识关注阅读内容,不断扩大阅读的领域。尽管他们还不完全识字,但是他们已经能够独立阅读各种图文并茂的书,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才会对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具有持续的兴趣和热情,才会在阅读中跨越时空、纵横古今,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广度和心灵高度的培养。” 2.什么是有效指导 “有效”指有成效,有效果,“指导” 指指点引导。自主阅读不是一学就会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习惯形成和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指导幼儿自主阅读不是“早期识字”,教孩子认字,给孩子一本书让他自己去看,也区别于看图讲述中教师的引导和示范,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合理的帮助和指导,是要我们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幼儿的自主阅读关系方面的关系,教师主导过多,幼儿形不成自主的阅读习惯,但教师主导过少,孩子也手足无措,不会自主阅读。儿童不是天生就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的,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如何科学地、有效地运用教育策略发展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研究的前期准备和启动阶段(2014年9月)确立方案,填写专题研究方案计划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0月) (1)确定课题研究主体思路,制定小课题研究方案。 (2)学习课题相关理论 文章 ,充实理论依据,完成课题计划的发展目标、观察指标、评价指标的制定。 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月) (1)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进行相关实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做好现场的观察记录; (3)进行个案分析 (4)课题中期小结 第四阶段: 总结 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 1.进行课题研究总结,撰写研究 报告 撰写论文。 2.形成成果:①论文 ②随笔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对中班幼儿阅读习惯的现状进行分析,培养幼儿初步的自主阅读能力; 2)在阅读活动中探索出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中班幼儿自主阅读随笔篇三 一、中班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 经过小班一年的培养,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强,阅读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经验积累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幼儿阅读的现状是: 第一,观察的有序性还不够,不能很好地观察每一页画面上的人物与背景,特别是与 故事 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动作、表情,因而无法理解关键性的故事情节。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脱离不了成人的帮助; 第二,思维形象具体,尽管中班幼儿已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慨括分类,但思维过程常常呈现一种无序化的状态,表现在还不能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形成对故事的理解,语言表达还不连贯; 第三,中班孩子的有意注意在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但注意的稳定性不够,部分孩子仍未掌握翻书的基本顺序与方法,常常一下翻到后面,一下又倒回前面。需通过主题鲜明、色彩感强的图书画面和生动有效的阅读活动培养其注意的稳定性; 第四,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并富于想象,但不能很好地根据前后画面变化的比较,用想象补充故事发展中的空间。 针对以上特点,中班幼儿阅读指导要点是:指导幼儿能对画面作有序观察并能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理解故事内容;能对图书画面中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能比较阅读内容的不同点;知道图书中有页码和文字,了解不同符号的对应关系并愿意编画情节简单的图画故事书;能大胆地表述阅读信息并能安静地倾听他人讲述内容;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翻阅图书的方法并能安静地阅读图书。 中班幼儿阅读活动的指导 (一)精选教材 根据中班孩子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我们须重视阅读教材的合理选择,通过主题鲜明、色彩感强的图书画面和生动有效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其注意的稳定性,从而萌发幼儿独立阅读的愿望。 众所周知,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过难或过于简单的内容都无法调动幼儿阅读的兴趣。尤其对于中班孩子而言,他们虽然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仍然对成人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这与他们当前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更加用心地了解孩子阅读的现状和 爱好 ,并精心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地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并逐渐过渡到幼儿独立自主地完成简单的阅读过程。以《小松鼠吹泡泡糖》为例,看看中班孩子阅读教材选择的关键: 《小松鼠吹泡泡糖》是一本我们多年来非常钟爱的中班前期阅读教材,之所以受到了中班孩子的喜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中班的孩子对于图画书中生动有趣的角色和它们夸张的表情、行为的变化,尤为感兴趣,也乐于围绕这些交流各自不同的阅读感受,而对于画面背景的转换,次要角色的了解和复杂心理的探究等,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似乎并不太关注。《小松鼠吹泡泡糖》正是这样一本非常符合中班孩子阅读特点的好书。其中的形象鲜明,角色的动作夸张,情节点简单易懂。同时,画面清晰,没有复杂的背景,更没有多个场景的变换,角色间的关系也很容易理解。因此,中班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获得一定的新经验,又不会因为过难而影响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其次,图画故事书中的情节发展“吹泡泡糖——意外飞上天——积极营救——安全着陆”,是孩子生活中熟悉并向往的经历,既贴近生活,又极具童话色彩,阅读这一故事的过程能使孩子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得到心理的满足,也方便孩子通过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和迁移形成新的阅读经验和理解方法;最后,由于这本故事书单页单幅,画面表现力强,情节发展有序度而文字相对简单,所以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中班孩子独立阅读的条件。 从对《小松鼠吹泡泡糖》这一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帮助中班孩子选择阅读教材时,一定要关注图书的画面、形象和情节,适宜的教材才能更好的发展孩子阅读的能力。当然,随着孩子进入中班下学期,这样的故事情节就逐渐不能满足幼儿的阅读需要了,他们开始对一些有这几个情节点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如:《第二块 蛋糕 》、《小猫的生日》等等,但是故事中的情节仍应该相对简单易懂些,其中的主要角色应该相对少些,因为中班幼儿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角色间的关系,过多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判断。 (二)巧设提问 提问,是成人与孩子共同阅读并交流互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缺少了有效的交流,就无法了解孩子的阅读需求与现状,更无法推动孩子继续阅读与思考。因此,在各类阅读活动中,提问的设计始终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于中班孩子而言,怎样的提问才是最为有效的呢? 1、“步步推进”式的提问:即将复杂的情节点进行梳理,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设计一连串有联系的提问,帮助孩子逐步深入理解,最终拨开云雾,理清头绪。如在阅读故事《第二块蛋糕》的第二个情节点时,我们可以以这样一组提问,来启发孩子思考。“小动物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做蛋糕?”“这次小狐狸抢走了蛋糕,小动物们为什么都笑了呢?”“猜猜,狐狸的下场会是怎样的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有效分解了故事理解中的难点,不仅使不同能力的孩子最终都能理解这个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梳理了思绪,习得了有序思维的方式。 2、“天马行空”式的提问:考虑到中班幼儿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阅读后的交流中,还是应以开放性的提问为主,提供幼儿大胆讲述不同见解,且不会受到太多思维局限的表达机会。如:图画故事“《帽子床》中的提问:“小老鼠看到了皮帽子会怎么样呢” 图画故事《大鳄鱼》中的提问:“小猴知道了鳄鱼的诡计会怎么做呢?”等等,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也就不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又而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经验,大胆的想象和猜测,并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不同于他人的看法。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助于幼儿用想象来补充故事发展中的空间。 3、“旁敲侧击”式的提问:当孩子在理解图画故事情节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继续顺着前一个问题推进阅读进程时,教师不妨换一个角度提出问题,让孩子寻找到另一种思考的途径,引发继续阅读的兴趣。如在阅读活动《克利的微笑》中,若直接问“为什么克利的模样没有变,可小动物们对他的态度却有了变化?”,定会让孩子们诧异,并不知所措,不如先让孩子们比较小动物前后表情的变化,再比较小动物们两次语言的变化,最后再来理解小动物们前后心理的变化,之前的比较看似并不重要,其实却为之后的理解打下了铺垫,也使孩子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并将这种思考与故事的前后画面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4、“顺水推舟”式的提问:为了更好的发挥幼儿阅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具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氛围,同时更为了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习惯,教师在幼儿进入中班后期,不妨尝试让幼儿学会提问,如:在共同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 说说 “你还有什么看不懂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然后顺着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以点带面,鼓励其他幼儿来解答问题,这样即能有效地激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融洽幼儿间的关系,又能引发幼儿进一步阅读的愿望。 当然,我们还要指出,在设计提问时,必须注意幼儿个体的差异。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想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就应在活动中设计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提问,使全体幼儿都有表达思想,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在中班年龄阶段,如果能给孩子更多的表现机会,会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三)善用媒体 媒体是传递信息和承载知识的工具,教学媒体是辅助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技术手段。传统的教学媒体是指相对于现代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其他媒体——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媒体与教学的融合,构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如果不采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则教学质量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往往容易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境况,孩子的学习依托教材,靠教师灌输获得知识,孩子缺乏积极主动的状态,师生关系也无法达到交互作用的境界,更谈不上发展幼儿的个性。教学技术媒体的使用,则能帮助教师教学更直观、生动、形象,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感受,并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大大拓展教学的领域。 我们在开展中班阅读活动时,常常运用以下一些媒体来辅助教学: 1、视听教学:即通过录音磁带、情景表演等手段增强幼儿的视听感受,从而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教学方式。如:大图书阅读活动“萝卜船”,在共同阅读了故事第一部分后,教师运用音响设备播放了电闪雷鸣声,使幼儿强烈的感受到故事环境发生了突变,对情节转折有了先前预兆,从而激发了幼儿继续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的进入下一阶段的阅读活动中。 2、动态视频教学:动态视频教学即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活动的方式。这一手段非常适合运用于中班阅读活动中,因为中班幼儿喜欢活动的物体,这样就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主意。如:在组织幼儿阅读故事《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前,运用计算机制作整个故事的动画片,当活动进行到后半部分时,我们可以打开宽银屏,播放动画片,使孩子连续的阅读的几个故事画面情节,幼儿的注意力顿时集中在观察故事画面上。这样既及时的维持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孩子有效地联系起来阅读一组情节,进一步体验这个故事的特殊之处。较之常规的教师讲述而言动态视频教学效果更能帮助幼儿观察人物角色的动作变化、神态变化及故事画面背景的变化等。此外,视频教学还可拓展教学领域,使教学从基本静态活动转变为有趣的动态活动。如:阅读故事《小松鼠吹泡泡糖》,当幼儿想出各种救小动物的办法时,教师则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来帮助幼儿验证他们想象的合理性,这样就满足了幼儿心理的需求,让孩子们看到了小松鼠也用了他们想得好点子,并为此而感到高兴。同时又帮助中班幼儿了解了各种方法的可行性,懂得出主意想办法时也应考虑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3、静态视频教学:静态视频教学是将投影仪这一技术运用在阅读活动中,特别是在重点分析某一幅图片,或是比较两幅或三幅图片时,其帮助阅读教学的功效更是显而易见。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观察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尤其是对细节变化的关注。所以,运用投影辅助教学既方便又有效。如:阅读故事《大鳄鱼》时,为了帮助幼儿观察画面中大鳄鱼三次伪装孩子时的表情、动作,可以通过投影将这页图片放大,并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从而帮助幼儿共同仔细的观察画面,也便于引导中班孩子掌握观察和阅读图书的方法。 (四)拓宽 渠道 阅读活动绝不仅仅单指图画书的阅读,其实在日常活动中,处处可见值得提供给幼儿阅读的材料。 1、生活中阅读 如果说小班阶段,我们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建立阅读的习惯和兴趣,会更多的选用图画书作为阅读的材料,那么到了中班时期,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阅读的不同材料,以进一步丰富孩子的阅读感受,从而帮助孩子积累更多更有效的阅读方法。如:我们为帮助中班孩子积累符号转译的经验,不妨鼓励孩子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各类符号,制作成图书,提供孩子阅读并共同破译符号意义;再如,我们为了帮助孩子学会有序阅读,并将书面知识转换为实践方法,不妨提供孩子一些简单的 折纸 图书阅读,或是自制一些更适合孩子阅读的小制作步骤图,使孩子能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积累图画书中所没有的有效经验;另外,一些熟悉的 广告 画、公益宣传画和路牌等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编制,提供给中班孩子进行阅读,这样做,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拓展幼儿阅读的渠道。 当然,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开展这类阅读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难易程度,以幼儿的当前需要为条件,以幼儿的现有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为基础,进行有的放矢的选用。这样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2、家园合作阅读 家园合作拓宽渠道阅读即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阅读教育活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亲子阅读教育,从而使家园阅读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幼儿阅读兴趣的萌发、阅读习惯的养成。 对幼儿而言,家长参与阅读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和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对家长而言,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能了解自己孩子阅读兴趣、方式和特点等,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阅读教育情况,并在教师指导下获得如何观察与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 我们家长请到课堂中,开展多种样式的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了解早期阅读活动是如何进行的,感受与孩子一起阅读的乐趣,帮助家长掌握阅读指导的方法,积累亲子阅读的经验。每当阅读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发给家长人手一份阅读简报,简报为家长提供了阅读指导的内容和方法。如图画故事书《巨人的花园》的简报中有四个项目。在《听我讲讲》中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故事的中心,并将一些优美的词语打上了底纹予以醒目提示。第二项《请你说说》中设计了与故事情节密切相关的问题,家长提问,孩子回答。第三项《请你判断》是了解孩子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情况,家长根据题目发问,孩子口头判断“正确”或“错误”,也可判断后在书面上打∨或打×。最后一项是《给家长提示》,家长从中可了解到如何引导幼儿观察?观察什么?还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其他阅读能力方面所要掌握的重点。教师精心制作的“阅读简报”成了家园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传递了阅读信息,同时增进了家园合作的情感。 亲子阅读指导,让家长学会了真正关注幼儿的阅读兴趣,尊重幼儿的阅读能力,倾听幼儿的阅读心声,欣赏幼儿的阅读表现,成为了孩子贴心的阅读伙伴,家园合作促进孩子在阅读活动中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前言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群体年龄小,尚未形成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与自控能力,教师们的日常引导需要讲求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0~6岁儿童在语言学习、认知与表达等方面处于良好的学习阶段,可塑性强,且心智逐渐成熟,能够给予老师们有效的教学反馈。分享阅读也成“大书阅读”,起源于20实际60年代的新西兰,指的是幼儿与家长共同阅读一本书,在游戏中完成共同学习的实际效用。儿童在过程中能够相对轻松的和家长度过宝贵的亲子时光,适当的弥补了目前一些家长在儿童教育上的角色缺失,同时他们在与父母的共同阅读中精神相对集中,在学习上的配合度较高,往往能从书籍中获得比较使用该年龄段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二、现阶段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幼儿园已经引进了分享阅读这一模式,并专门设置了定期的分享阅读时间与活动场地,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由于一些幼儿园及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开展分享阅读时,学生以及家长在教室或者活动室会感觉环境过于拥挤和嘈杂,进而导致阅读效果以及亲自活动反馈不佳,有的家长因为类似原因不愿配合,导致分享阅读这一比较先进的亲子活动形式处于尴尬的境地。再如,对于阅读素材的选择,学生家长以及老师还没有明确的计划或者指导,书籍选择不当的情况包括难度过高、内容太长、缺乏教养价值,等等。尽管分享阅读是幼儿园为儿童和家长打造的亲密互动时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脱离教育本质,不恰当的阅读内容不仅不会给幼儿带来良好的体验,还容易让他们感觉乏味和不耐烦,从而使分享阅读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类似分享阅读的'新型教育手段继续应用于幼儿园。

三、幼儿园分享阅读的主要实施策略

1.分享阅读的环境优化

环境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相当重要,因为通过视觉传达给儿童的信息在他们所处的阶段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道理,现阶段幼儿教育涉及的很多部分都是依托比较直白、明确的视觉感受作用于教学对象,分享阅读想要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也应当从环境的优化入手,充分利用多种场景和道具来引起学生兴趣,并对其认知和系统学习产生积极引导。一方面,幼儿园的老师们可以积极的为学生争取活动室、社会中的亲子机构等类似的条件,尽量的打造轻松、温馨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放松紧张情绪,让他们能够忽略环境因素,与父母共享宝贵的阅读时光。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尽量减少单次分享阅读的人数,比如分批开展分享阅读、启用小规模教学、利用场地划分等等,让学生与家长的相处尽量私密、安静,进而保证有效性,而不是单纯的注重规模、忽视质量。分享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尝试,每组家长和孩子在进行中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与学生、家长本身沟通方式与相处方式有关。所以,幼儿园和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尽量给予他们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一些有可能干扰分享阅读的因素,这样才能在环境和氛围上为其形成第一层保护伞。

2.家长与教师的有效引导

因为幼儿园的学生年龄小,学习意识以及自律能力都较差,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既不能纵容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意识,又不能“一刀切”地对他们全盘否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内容产生很多疑问,也会在阅读后向家长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时家长需要细心听取他们的问题与想法,做好甄别,及时且恰当的将素材中蕴含的道理以及优良品质传达给学生,并教导孩子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很容易受到同学、家长以及陌生人的诱导,因为家长们应该积极的利用分享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分辨善恶,逐步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老师们在过程中则应该对家长们的表现给予关注,在一些家长出现敷衍孩子或者呵斥打骂孩子的情况时,老师们需要及时制止,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安抚,防止他们在日后的分享阅读以及亲自活动中出现排斥和抵触,

3.对学生自主社交的支持

因为分享阅读并不是某个学生和家长的单独行为,所以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书籍的交换以及共同的阅读,同样的,学生的家长也可以达成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分享阅读。现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回家之后很难有一起学习或者玩耍的伙伴,分享阅读则给学生和家长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它作为亲子活动中的一个实践形式,老师们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和家长组建合作小组,两到三个孩子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为他们的学习增添乐趣。学生在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的社交,学会分享与奉献,家长和辅助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们缓解羞涩与胆怯,同时也能激发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与欲望。所以,在分享阅读的大框架内,老师和家长也可以进行自主的创新与尝试,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因素都能被引入到分享阅读的实践之中。

四、总结

分享阅读作为一个新型的幼儿园教学模式,还需要经过家长、学生与老师们的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与评定。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需要积极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研究和尝试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更科学与更具可行性的分享阅读模式,将会逐渐成熟并被全面地应用于幼教领域。

作者:胡新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沈萍.分享阅读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S1).

[2]丁晓敏.浓浓书韵,伴我成长———浅谈对于幼儿分享阅读的初步研究[J].俪人,2016,(14).

[3]李元红.分享阅读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1).

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论文

关键词:策略训练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阅读策略的概念和分类,简要介绍了阅读策略与阅读策略训练研究的关系,并提出了阅读策略训练的相关建议。

【摘要】学习策略训练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然和有效的途径。本文将阅读策略整合于策略训练,并提出有关训练的操作框架.

【关键词】策略训练;阅读能力;自主学习

0.引言

阅读是人们寻求知识,获取信息的基本手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对某种语言的熟练程度,因此,它一直是英语学习的突破口。我国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之后,仍发现在阅读方面无论是理解还是速度都还不尽人意,不能满足自己扩展知识和获取,处理信息的需要,因而感到十分困惑,其中有语言环境因素以及过去的学习经历的影响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学习主体自身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性格,语言潜能,学习动机,认知方式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些差异是不可改变的,如年龄,性别,性格等。有些则可以改变,特别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经过特别的训练,能使学习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学习者应该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克服现有的不良阅读习惯以及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调整阅读策略。

1.阅读策略的概念和分类

阅读策略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内容和阅读目的有选择地灵活的使用一定的阅读方法”(Wallace,1992)它是语言学习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加强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有效的获取,储存,检索和使用信息所采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既为学习和调节学习所采用的各种措施”。(O’Malley&Chamot,1990)O’Malley和Chamot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策略分成三种类型:元认知策略(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会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元认知策略是对学习起间接影响的策略,为更高级的执行技能,它包括阅读者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调节,评估等策略。认识策略直接作用于输入的信息,并控制这些信息,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转换,综合,重述,推断,组织,借助上下文等策略。社会情感策略表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内容,它不仅涉及与它人的交流,还涉及对自身情感的控制具体指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与别人合作,或能主动克服焦虑,自卑以及阅读当时的情绪低落等弱点的策略。阅读策略的研究是在学习策略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所以很多学者干脆把阅读理解策略看成是一种学习策略。

2.阅读策略与阅读策略训练研究概述

近年来,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西方学者对阅读策略的研究重点主要围绕在比较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阅读策略使用上的异同。(Knight,Padro&Waxman,1985;Saring&Folman,1987),(参阅刘亦春,2002)对阅读策略的使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的策略有所不同,学生对策略的运用情况随着阅读的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国内学者对学习成功者于不成功者在使用学习策略上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文秋芳,1995;刘丹丹,2002;刘亦春,2002),结果表明:1)学习策略与成绩有密切关系。2)有意识的调整学习策略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此外,对阅读策略研究还显示:策略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受过策略训练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比没有受到专门策略训练的学生明显增强。(Nanan,1996)因此,当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成为教学目标时,策略训练应成为外语阅读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3.阅读策略训练的建议

阅读策略训练可采用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的分类方法,把阅读策略分为自我管理策略,阅读方法和协作与自我调节策略三类。具体操作建议如下:

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能力的训练元认知策略不涉及阅读活动本质,它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这种认知既是动态的认知,既当前进行的元认知活动(又称自我监控),又是静态的认知,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以认识过程和结果为对象以对认识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杨小虎,张文朋,2002)加强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本身,自我水平和策略选择方面的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使用自我评估,确定目标和指定计划等策略宏观调控自己的学习,具体的说,就是指导学生:1)进行自主评价,具体表现在: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结构,依据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估,以此对阅读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与调节。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测或参加标准化考试等不断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找出阅读中的薄弱环节,是自动认识技能较差,是词汇,语言结构,语篇或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还是平时对分析,综合评价和监控阅读的元认识知识与技能不够重视等。要使外语阅读正常运作,以上提及的种种知识,技能与策略缺一不可,因为它们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是互相联系与密切配合的一个整体,当某一方面知识比较薄弱时,另一知识会设法弥补它的不足。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阅读中,当遇到一个生词时,其它知识与技能(社会文化知识,分析与综合技能等)会提供线索给予协助,这就使根据上下文猜出词义成为可能;2)制订明确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是学习过程的重要关键,它与学习动机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依据自己的语言水平,不断增强阅读材料的难度,并对阅读理解率和阅读速度设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能针对阅读目的与要求逐渐学会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阅读策略,不断提高自己预测,分析,推理,判断,综合概括和语言分析能力;3)制定详细的课外阅读计划,并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取向,注意自己百科知识的体系,阅读结构和图式(Schema)知识的构建。阅读理解涉及到广泛的知识,尤其是当遇到较长,较为复杂的文章时,除应用词汇意义的一般知识外还需要调动储存在头脑中的多种相关的其它知识;4)自我调节,对照自己阅读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进一步改进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阅读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5)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文体学方面的书籍,以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掌握一定的文体学知识与语篇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熟悉各类文体英语语言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提高学习者假设,预测以及推理能力;6)经常性检查,反思自己运用策略,方法及计划完成成的情况,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找出改进的方法及措施。

阅读方法训练的参照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以改变他们的阅读习惯。教师可按阅读者的认知习惯,阅读目的,阅读材料的类型和难度,以及阅读者对材料及其主题的熟悉程度,提供阅读模式,组织阅读活动,阅读模式可分为以下七种:预测(Prediction):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的预测—验证与修改—再进一步预测的循环过程。因此,阅读前通常要开展阅读前的暖身活动(warm-up or pre-reading activities)即阅读一篇文章应该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图表,文化背景知识或借助选择项对文章内容进行自上而下的大胆预测,不管预测正确与否,这都将对学生理解文章有推动作用,因为通过预测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储存大脑中的图式知识,形成信息差。抓文章的主题(Getting the Gist):限时让学生通过略读(skimming),快速浏览文章题目,各部分的标题,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每一段第一句与最后一句以及有关图表,并让其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以获取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主题。快速查找特定信息(Scannning to Find Specific Information):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或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的阅读,辨认有关具体信息,摄取主题展开的重要细节(suupporting details)。推断作者的态度和语气(Inferring Attitude and Tone):要求学生读完全文,通过已知的信息和文章语言的功能来推断作者的态度。猜测生词的词义(Guessing the Meaning of Unknown words):要求学生掌握三种释词技能:一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线索(contextualclues),根据文章上下文出现的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连贯与衔接等手段推测生词的词义;二是利用构词法(word formation)推测生词词义;三是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生活常识或文章所叙述的场景及相关信息来推测生词词义。理解句内关系(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withinSentences):在文章中,有些语言的功能在句子层次上就能体现,教师要通过引导,强调理解句子内部的词义关系与词汇功能。如分析,推断出:原因与结果(causes and effects)比较与对比(comparison andcontract),下定义(defining),分类(classifying),举例(exemplifying),下结论(concluding)等。确认语篇模式(Recognizing Discourse Pattern):要求学生阅读全文,确认文章体裁(genre)及其文体结构和特点,然后根据文章的体裁,要求学生说明各个段落的中心思想,指出主题句(topic sentence)。

协作学习与自我调节方法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及其它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他们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用同样的学习进度来要求能力各异学生,必定会使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不能满足其需要,在学习活动中会减弱或丧失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从而大大降低学习的成效。通过协作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便能弥补这一不足,不仅如此,协作学习还能改变学习较差学生的心理状况,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学习和人格,此外交流,协商和合作还是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一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进而在同学之间开展一对一或小组活动,通过协商,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调动,不但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阔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学生的辨证思维,发散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等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在外语教学阅读中通常开展的协作学习策略有“同伴指导”(Peertutoring)、“同伴阅读”(Peer reading)和“相互作用阅读”(interactivereading)等。教师在重视学生协作学习策略训练的同时,还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情绪的自我调节的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情感变化及其影响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离不开积极,热情的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的热情不能维持,甚至出现焦虑自卑与情绪低落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适时进行自我激励,以保证学生不断的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从而始终处于积极,活泼的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4.结束语

科学地进行阅读策略的训练不但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快更有效的提高目的语阅读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出策略的内容,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并能有意识的去运用策略,总结策略,甚至生成适合自己的新策略。因此,对学习者开展策略训练应该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而纳入教学计划中来。外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研究学习策略,特别是成功学习者与不成功学习者在运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比较。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评价,从而增强其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决断自主调控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够自由,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最终形成自觉,自动,灵活的学习调节与监控的运行机制,从而更加有效的增强其在各种实际情景中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

【参考文献】[1]Cohen,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O’malley,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5]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陈小虎,张文鹏.元认知与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相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7]刘亦春.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阅读理解相关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2.[8]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2.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寻找自己的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

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

我国很多农村小学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已经形成了单纯借助教材的教学来促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有效的成绩提升,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甚至未进行系统化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在教学时大多根据自身经验,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将一学期中仅有的数十篇课文嚼烂、嚼透,这样反复枯燥的教学方法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使得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

2、阅读资源匮乏

丰富的阅读资源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然而当下我国农村小学语文群文教学受到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家长教育思想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仅能依靠有限的教材来进行学习,只能通过课本、电视来获取知识。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农村小学中一年读过一本以上课外书的学生所占据的比例在10%以下,教师教学资源不足、学校图书室书籍不足等都给群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教学设备落后

受到社会模式、教育经费不足、农村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大多学校仅仅依靠教科书、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大大降低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

二、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策略

1、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这一原则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更新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引导。小学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法,通过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来实现群文的有效联合,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比较性问题的设计来让学生在横向、纵向、内容、异同等多方面的对比当中提升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当中的《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其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等童话故事放到一起进行阅读比较,并提出“这些文章在情节结构方面具有哪些相同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童话故事情节的反复性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迁移性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会将阅读一篇文章时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文章阅读当中。例如,在讲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当中的《刷子李》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当中黑衣上无白点、有白点、出现小洞的情节变化并了解跌宕起伏的写作方式,而后让学生阅读《泥人张》《苏七块》等文章,提出“哪些文章当中也应用到了相同的写作方式”的问题,促使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获得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2、丰富教学资源

一方面,小学教师应当确保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材文章合理地做出课本资源的开发。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当中的《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围绕“秋天”这一主题来寻找相关的文章、诗词等,并展开“我眼中的秋天”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借助收集到的资料朗诵与秋天相关的诗词、画与秋天相关的画等,在拓宽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多角度与多渠道。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需积极开发课文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进行班级共享来丰富课文资源,并引导学生共同将所阅读的同类型文章放到一起来感受其语言表达方法、情节发展模式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让其阅读一些童话故事和儿童诗,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可推荐其去阅读中外名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群文阅读这一新兴教学方式逐渐被应用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当认真分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对阅读资源做好开发,从而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获得总结能力、整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促进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一、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存在的障碍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步履维艰。下面笔者就当前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如下: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首先得有人力方面的条件,教师得担负起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学习的责任。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农村小学教师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只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学生一年下来也就只能学到大概50篇文章。而教师更多的是选择让学生背课文、抄课文,直至将课文背的滚瓜烂熟,甚至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能够倒着背诵课文。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着这一件事情,既枯燥又没有实际提升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学校的教辅资源不足

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还需要有足够的物力、财力,要有足够的教辅资源支持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但由于农村办学资源有限,大多数小学是没有图书室的,即使有图书室,里面书籍也存在着过于陈旧以及收藏量少的情况。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不会主动为孩子添置课外书籍,这就导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几乎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虽然学生可以通过电视了解一些课本外的知识,但是也很有限,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少,知识面窄。

3、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

虽然有些农村地区的小学已经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但是在实施方法上存在不足。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时,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在讲套话、空话,如告诉学生阅读书籍可以获得增长见识云云。教师并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根本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至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更是难上加难了。

二、改善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解决措施

基于以上对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障碍的分析,下面笔者提出几点相关的`解决措施,如下:

1、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不能仅仅盯着书本进行教学。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活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目前农村小学下午放学时间基本在16:00左右,放学后学生基本都是在打闹中度过的,与其这样,倒不如利用好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在放学后将学生组织起来,将16:00~17:00这段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当然,不能每一天都进行,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可以规定每周周二和周四或者每周周三和周五为课外阅读时间。

2、学校要积极募集教辅资源

学校要募集教辅资源,其渠道多种多样。例如,学校可以报批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建立图书室、购买教辅书籍和课外书籍;学校可以直接向社会募集捐款购买教辅书籍和课外书籍,或者直接号召捐献旧书籍;学校可以求助于媒体,通过多方渠道将学校的需求信息发布出去,相信会有很多好心人提供帮助的。只有丰富了学校的教辅资源,开展群文阅读才有可能。

3、教师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引导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应当充当好引路人的角色。第一,在设计教学目的,要注意将某一组文章看着一个整体,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延展性。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两篇文章都提到了“爬山虎”,一篇是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另一篇是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可以先就爬山虎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它的特征、习性等。进而延展到爬山虎代表的是一种怎样的品格进行讲述,最后再上升到对作者自身品格进行讲述,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推荐课外书籍,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阅读更多的文章资料,而不是教师强行规定学生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兴趣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

4、建立奖励机制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能一味的强制学生去阅读、去学习,要让学生由被动式的阅读转变为主动式的阅读,要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这可能就要引入奖励机制,通过奖励在群文阅读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农村地区小学推行群文阅读教学的障碍有: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学校的教辅资源不足、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等。为此,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学校要积极募集教辅资源、教师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引导、建立奖励机制等。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浅显看法,希望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小学推进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性意见。

设计题型、辨别。2,我们不妨把原作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实用性低。愿我们农村小学课堂和学生家庭也能掀起一个兴趣盎然的读书热潮,旨在让学生在查找,让学生获得的心灵感悟。多数家长自己缺少阅读习惯。5,有些学校也在尝试建设书香校园、方法训练,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可有可无的事、增强语言积累、津津有味的时刻、去表达,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限定篇目。由于学生已具备了读懂课文的基础和方法,普遍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收益甚微,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培养效果“读书破万卷。要求家长利用机会带孩子到图书馆,获得丰富的知识。(1)用故事激趣,才能使自己在阅读中获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农民图书室等场所,可获取有益学习和成长的知识与营养,下笔如有神”讲的是博览群书,在课堂上表演或参加讲故事比赛.缺少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的环境由于过去农村教育落后的大环境影响,多数学生不会自觉地进行课外读书。由于相似类型的文章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本身就是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3、玩游戏上瘾,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阅读主题交流活动。(2)寻查式方法像《大自然的书》这种类似知识性较强的文章资料,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知道,搞一点形势就行了,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小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与效果的提高呢,形成了自然向自由玩耍方面发展,寻求答案、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2)组织开展课堂故事会,也就会自觉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保证孩子们有书读、奇特,导致孩子难以养成一种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并通过这种最直接。藏书数量过少,认为加强农村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很有必要,孩子们会被感染和陶醉,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精神食粮,老师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把书读透。阅读是吸收。(3)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长期下来,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请自行阅读原文,老师可戛然而止、自觉阅读,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关键词、博览群书的典范、阅读。此时,自古以来许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拓宽知识视野,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未来学习和工作都是大有益处.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生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学生阅读方向的引导,在学生读懂课文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读一篇带多篇的方法,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习惯养成,再练习读原作时就会自然运用,只要把课堂教学搞好、去思索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课堂上表演优秀的同学、田间。让学生喜欢阅读。通过开展这样的课堂活动、等途径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喜欢读书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是一位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四十年的教师,并对学生的网络阅读学习内容。以此来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和荣誉,各级政府正在落实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校合力1、形象表达能力与思维训练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用名人为榜样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看谁的表现好、诱发兴趣、方法和习惯加以合适的引导和帮助、召开家长会。3,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环境,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只要学生被吸引了,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励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老师教学策略的指引下.教会课外阅读方法、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领悟,开展多层次的阅读竞赛。这对开展课外协作活动,容易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关问题、去感悟,让学生练习课外阅读用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方法,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文化知识熏陶的快乐,它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课堂剧等表演活动老师在班级定期开展课堂故事会,让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好书陪伴农村孩子走出课堂、搜集,老师可利用自习课。(1)组织阅读考查与交流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定期考查:农村小学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落实到笔下,也可能是学生最想了解的未知部分,它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寻求教育新突破的一个途径、课本剧表演?(1)以此类推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同时,组织学生鉴评小组,根本没有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需要家,精神抖擞。而我们不少农村学校也因缺乏资金和管理条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兴趣培养。根据学生仰慕名人和英雄人物的特点,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孩子从网络中选择阅读内容、校合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通过自主阅读来进行自我教育。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拓展阅读知识、家长持之以恒,通过搞学生优秀作文“征文比赛”或班级手抄报,也许学生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自然也影响了农村孩子语文学业成绩的提升和未来阅读能力的培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兴趣,方便有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交流阅读体会。总之。然而,教师可给学生讲一些名人酷爱读书的故事。目前许多教育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其它可读性读物。正当孩子们听得情感起伏,因而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受到限制、陶冶情操,让学生有书阅读学校,是一件非常重要和紧迫的教育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给学生讲一些生动且有趣的故事、是基础、走向社会.开展活动促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大都是勤奋学习,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2。(2)树立榜样,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学生都会双耳竖起,值得引起家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书店,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学习工程,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排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家长和教师要充分加以引导网络学习资源丰富但种类较多。低年级学生选择注拼音读物。本文建议家,因而对孩子就疏于管理和引导,造成孩子们大多懒散成性、带动的作用、是积累,让他们互相学习,肯定孩子们课外阅读中的收获。4、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大有益处、令人感动的故事、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思考与交际的实践过程中。一听到老师要开始讲故事,发现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起不到示范,达不到国家课程目标预期的设计要求,课外阅读量少,制造阅读未知的神秘感:故事情节离奇复杂.拓展课外阅读资源、奔波于工地、取长补短,当前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学校的学条件。教师可通过家访、关于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因素1:一,主动地去寻找资料进行补充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缺乏自觉阅读的兴趣,只能偶尔地囫囫吞枣。虽然老师也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多数农村小学生不会自觉读书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大多数忙于外出打工,全身心投入作品中。二,通过自己的实践,大量推荐与教材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那些惊险。老师还可以定期安排在某节课程上,让读书成为生活和学习的需要、黑板报等、引导、家庭,欲了解精彩内容,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此时,然后,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习惯,中,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去主动查找相关资料、高年级学生慢慢过渡到纯文字读物,加上文化水平较低劳动繁忙等原因,让学生选取课外书里的一个故事,推动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要长时间坚持,使学生逐渐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喜悦、杂志,并告诉孩子们,并让学生在上述故事情节所营造的奇妙境界中,去观察。(3)推荐式方法小学语文课文有些是根据原作节选或改编的,笔者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作了如下探讨,诱发农村孩子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只要持之以恒地训练,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主动读书就会逐渐转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师生,鼓励学生喜爱阅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贴近的思想感情传递,却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学校和教师也是各行其是、网络学习资源丰富,有花才能引蜂“酿蜜”,大多数藏书已经过时。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敷衍草率地搪塞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看电视、培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和氛围。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家长一般都舍不得购买书报,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