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世界城市化论文赏析

发布时间:

世界城市化论文赏析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城镇化建设有关的毛概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摘要: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促进经济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但也产生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城市群;农村城镇化;三农

一、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和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来看,今后20-30年城市化为主的后期过程中,将会伴随着郊区城镇化。咨询公司麦肯锡开展的一项研究称,2011年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仅仅600座城市,城市创造着世界60%的产值。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人们可以工作范围大幅增加。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各企业也可以在郊区选址建设工业园区。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为中心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一条龙经营,真正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实现和发展。

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但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圈等城市群容纳能力有限,水资源和交通拥挤形势非常严峻。而我国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建设搞好,对于解决上亿农民的流动安置意义重大,发展了当地经济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极大地降低了交通、住房等城市生活成本,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农村城镇化较为成功的浙江省为例,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住房已经达到平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平米。江浙公路一代农村家家户户几层的小楼房,不比城市别墅差。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13071元,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让人们看到了城镇化实现的好处,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负面影响

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限制城市化进程阶段(1949-1978年)。从建国初期的离开农村的高潮,到1962年一1965年“禁止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极端方式,以及“”期间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第二阶段为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1979-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提高到2000年的,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下岗职工减缓了城市化发展速度。

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以及国家和地方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化的必然过程。但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在客观上又给我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

(一)城市贫民数量剧增

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5000万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民的迁移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人口的迁移。许多农村的殷实之家,也很难在城市相对高的物价中很好地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就业,而就业形势变化、高房价、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城市化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城市化率到达75%以上就算是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新来的居民努力改善生活,但很多人却面临困境,大量人口没有像样的住房甚至基本的卫生设备。

(二)城市环境变坏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很多城市的废物排放已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2012年我国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其中沿海城市90%以上缺水,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城市交通量的高速增长,城市交通日趋拥堵。2011年城市上班路上花费时间,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无形中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三)部分城市化过热现象

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建设的投资超出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多年来,中国各地建设大量房地产项目,吸引了众多购买者。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更多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在北京,一幢幢商业楼盘空置着。在鄂尔多斯老城区23平方公里上拥挤着30万人,康巴什新区就是为百姓投资建设的,新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市区32平方公里,人口万人,“空城”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展品。

三、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城市;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根本原因。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条件优越很多,比如文化娱乐、教育、金融、交通、医疗等软硬件环境远远好于农村。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一)国家仍需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饮水水安全、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村内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二)要确定政府在城市化中的职能和地位,把城市化从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市场经济行为为主导。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区在环境和经济水平差别很大,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各有特别之处,不可能齐头并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充分照顾和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避免政府行为地扩大或限制城市化的过程。

(三)更好的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和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人才流失,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四)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持续十几年,农村物价涨幅一直高于城市,使得目前农村物价已经接近于城市物价。农村低保仅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待遇的1/3,甚至更低。急需相关政策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国家的福利政策上,可以得到同等的对待,并最终实现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能跟随人口的迁移。

(五)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第三产业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来生存和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越完善,将直接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小结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一定要多管齐下,做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地域辽阔,没有高房价,自然条件好,交通通畅,因而更适宜人居住。而医疗不方便、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等问题,相信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得到解决,统筹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将会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安居乐业,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邹晓光(1981—),男,山东荣成人,山东大学(威海)科研处职员。)

杨保军:我国城市化概述杨保军:大家好,今天借这个机会,利用一点时间跟大家一块探讨一下中国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化?这个问题跟在座各位有关,因为我们房地产开发实际上是要提供住房给大家住的,并且主要是给城里人住,在农村还不存在房地产市场。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学科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化的,比如社会学更关注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人口学家关注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地理学关注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过程。综合起来看,城市化应该体现四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第二是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第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第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说到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事实上我们房地产商提供的产品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产品。 城市化用什么来度量它?就是城市化水平,它的计算就是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城市化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这个阶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期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这是一个加速的阶段,我们中国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加速的阶段;后期阶段就基本上稳定了,城市化水平在70%至90%。 回顾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历程,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基本上就是抑制,当时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努力推动工业化,但是我们的工业化不是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业虽然发展了,但是城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到1980年代,学界在积极探讨、推动,而政府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当时的红头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城市化这样的术语;1990年代,转变为推进和积极的支持。目前我们国内的基本状况是,从1978年以来到现在,城市化水平从%提高到2001年的%,到去年是39%。当然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家通常说到的问题有: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城市体系的宏观布局、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缺乏在全球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城镇密集地区各类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不足,现有城镇的要素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小城镇数量偏多、规模偏小。 城市化进展快慢跟动力机制有关。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因素为主导,政治因素没有办法提供连续的、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以及市场因素的增加,导致城市化快速发展,其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工业化,一个是比较利益驱动,一个是农村剩余贡献,一个是制度变迁促进。 二、城市化道路 针对国家城市化道路,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归纳起来有主张走小城镇的道路,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是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因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毛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这属于折衷的思路;还有一种就是主张搞大城市,这主要是从聚集经济角度出发;还有就是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此外,还有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等观点,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若干理由。从模式上有提出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有提出来要把区域经济与城市化融合,有提出来要根据地域的特征来确定自己的不同模式,也有提出来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因为大中小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尽管有很多争论,但是最终国家制定的政策在16大报告当中表述得十分清楚,16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差别大。在这种国情下,照搬国外的模式显然行不通。这个政策有几个含义,第一就是要适度城市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第二就是大城市是作为骨干的,中小城市是作为主体的,小城镇是作为基础的。在推进方式上,则强调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有机结合,要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总的来看,适当加大大城市的发展,增加大城市的数量,是完全可行的。中小城市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平均的规模不大,应该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素质。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大中小这三者之间脱节,另外城和乡之间也脱节,所以它应该关注中等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大和小之间的过渡环节,来健全城镇体系。 有几个关于城市化方面的误区需要在认识上加以澄清。第一个误区就是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必然就会引发“城市病”。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加深,如果规划得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或者缓解城市病的;第二就是认为必须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第三就是均衡论,认为城市化结果应当均衡分布。事实上均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城市化更应该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性。 三、世界城市化特征与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表现为四个特征:第一,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城市化的主动力;第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还是欧美发达国家;第三,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增长明显,而且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非常突出;第四,出现了多个大都市连绵带,也出现一些全球性的城市。 发达国家的城市在这个阶段又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城市经济已实现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在这个阶段它的办公、写字楼的需求会显著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就是传统服务业下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上升;第三,城市人口增长不再是自然增长,而主要是来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国际移民;第四,世界资源向发达国家的城市集中,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我们看看这张图,这是全球夜间景象,越亮的地方说明城市经济越发达。从全世界范围内看,出现了六个大都市连绵带,这也是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区域。记得潘石屹曾经说过一段话,多年前他在北京选择地块开发楼盘,很久拿不定主意,开着车满北京选地。晚上也开车转,突然发现东边晚上灯光最亮,就决定在那里盖楼,这就是后来的现代城。这种决策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要,根据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有6个:东京、洛杉矶、伦敦、巴黎、芝加哥。 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仍是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二,一批全球性城市将可能出现,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中心;第三,知识和技术资源的意义更为关键;第四,一些传统的发展因素的状况和变化,仍然继续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新经济因素左右一个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一些要素还在发挥作用;第五就是政府的财政能力较低,这将继续制约着城市解决其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们看一下国外两种城市化演进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它的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从城市的规模结构看,各国因资源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如英国、美国、日本以大城市为主,而德国、荷兰、奥地利以中小城市为主。在其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突出,值得我们吸取教训。还有一种就是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市化。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在政府主导下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市化推进速度过快,城市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应吸取国外经验教训,以市场为主导,同时加强政府引导。 四、我国城市化轨迹与特征 我国城市化轨迹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起步期,比较正常,平缓上升;1958年至1965年是动荡期,大起大落; 1966年至1978年基本上是停滞期;1978年至1984年是恢复发展期;1985年至1992年是平稳发展期;1993年以后是加速发展期。 动力机制的演变也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改革开放前农业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城市化的最基本因素;其次,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与国际经验相偏离、后来又慢慢接近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滞后和第三产业低水平互为因果;第四,政策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非常大;第五,改革开放以前,市场机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长期受到抑制。 我国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已经进入加速阶段;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从省一级来看,城市化水平在50%至70%的有广东、辽宁、黑龙江,40%至50%的有吉林、内蒙、江苏、浙江、福建、湖北,30至40%的有山东、陕西、山西、宁夏、重庆、青海、新疆、海南,30%以下的有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西藏(这是前两年的数据,现在都有所提高)。第三,各类城镇均得到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第四,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珠三角就有1741万外来务工人员;第五,小城镇发展迅速,积极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六,国家、民间、外资共同推动,呈现出动力主体多元化特征。第七,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显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逐步形成并扩大,形成区域联动之势。 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是:制约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重视数量、规模,轻视质量和内涵;包括一些形象工程、盲目扩大行政区等不恰当的行为;小城镇有贪多、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倾向;城市发展缺乏区域整体协调,横向联系比较薄弱,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比较低;准城市人口数量大,市民化任务十分艰巨。 五、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新型工业化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互为前提,相伴相随,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条主旋律。城市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动力。工业化要有效促进城市化,应该有四个条件:第一就是工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第二是产业结构要递次升级,就是由轻到重、再到第三产业;第三是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第四是大众的广泛参与。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二者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解放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走的是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如山、散、洞,结果,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依然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到1990年代中期,我们实际上做的是产业结构补足性的调整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实现初步结合;1990年代中期以来又重新进入了新一轮重工业化过程中,正如我们看到的,许多钢铁、炼油项目都在上马。 加快城市化还需要我们的制度创新。比如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流动制度,这个制度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始推动;第二是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落实9年义务教育;第三是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机制;第四是建立适应于创新社会的政府职能框架;第五是关注城市贫困,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积累。 六、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或者呈同步增长趋势。看看这张国内的夜间景象图就会发现,越亮的地方就是越发达的地区,大面积的亮块就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育程度较高。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环境、历史文化、发展基础和阶段等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也有各自的特点,目前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大区域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这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将比单个的城市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我们可以看到东部沿海一带这种区域经济的优势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往往是以点带面的形式,所以若在西部投资,一般来说就是选择中心城市的多,而它下面的中小城市市场需求和经济实力就明显要弱得多。 以制造也为例,我国有16个工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其中长三角占7个,珠三角占3个,东北占1个,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榜上无名。 第七,城市化发展预测。 国家制定“十五”计划时,有关部门曾做过研究,预测到2015年左右,我们国家设市城市将达到800个,建设镇数量则略有减少,转移亿农村人口,百万人口城市的集中度提高。规模结构将会发生一些变化,超大城市从11个增加到20个,特大城市由23个增加到35个,大城市由44个增加到60个,中小城市由588个增加到650个;城市群也将出现较大的发展,其中珠三角、长三角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就是京津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厦漳泉,长株潭,河南中部、四川盆地、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从城市化质量方面说,将出现社会稳定、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表明,1978年至2002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增加值线性相关系数为%,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系数为98%,因此选择后者来建构预测模型。根据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相关模型预测,到2010年城市化率为53%(误差为正负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至个百分点;2020年城市化率为64%(误差为正负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至个百分点。这里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国际经验,在城市化加速期,日本年均提高个百分点,韩国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八、城市化战略的政策着力点 适度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力:第一,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公民的迁移和择业自由,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的有序流动。比如说珠三角有近两千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想留下来,但是由于制度障碍,难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农村。如果政策障碍得以消除,他们能合法地转变成市民,则会促进城市化进程,也会带动市场需求。第三,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排除农民变市民的障碍;第四,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第五,引导产业、就业结构重组;第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第七,加紧编制各层次的城市规划,引导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第八,多元化筹资,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网上还有很多,很容易搜到的,呵呵。

中国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却有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困难与阻力,根据1999年联合国的世界经济发展报告,在21世纪,中国将面临“人口、就业、资源、环境上的四大挑战”。那么我们能否正确地处理中国人口的增长问题,使之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能否以经济、产业和技术上的革命,为国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能否利用相对贫乏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社会消费和生产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保障经济环境在持续发展中处于优化状态,均有赖于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上,目前仍存在严重分歧,有的主张重点发展小城镇,有的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及城市群,有的则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有其局限性,其实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要遵循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借鉴他国城市化的经验,总结我国以往城市化道路的教训。那么,我们应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呢?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城市化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其规模结构是由内在规律决定的,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偏离另一个方面。就大城市(包括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00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而言,大城市发挥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领头羊”作用。因为它具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可比拟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扩散和辐射效应,可以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迅速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体现。无论是工业化起步最早的英国,还是后起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其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百万以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即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2000年美国是39%,德国是,英国是23%,日本是,韩国是52%,而世界平均水平是,中等收入国家为22%,高收入国家为30%,都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大城市不仅是城市化的主力,而且还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如美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在大都市市区。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3大都市圈;伦敦占了英国对外贸易货运量的75%;纽约占了全国对外贸易周转额的20%;东京拥有80%的出版社和86%的出版量,纽约和伦敦的文化氛围是世界上其他城市中难以比拟的。大城市的人口聚集、产业聚集,使得大城市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龙头作用,如日本东京的GDP占全国比重为,伦敦占17%,汉城占。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镇,这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上世纪50年代300万—500万以上的城市地球上有6个,到90年代初已有30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就人口的可比增长速度而言,大城市的发展也是快于中小城市。正视大城市的作用及其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我们推进城市化就不能抑制大城市的发展。只要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必然的,在城市经济增长不可能完全依靠内涵实现的情况下,体现城市规模的人口增加和建成区面积扩大就是难以避免的。上海的浦东开放开发,北京从二环到六环的建设,济南、长沙、杭州等省会城市的一再扩容,正说明控制大城市规模是多么不现实。在城镇体系中,我们既要发挥大城市的龙头作用,同时还要发展若干各具特色、专业化强的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我国中小城市多数是制造业的基地。在本世纪中叶,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小城市将功不可没。而小城镇的发展也是必须的。小城镇处于城之尾乡之头,易于就近吸纳农民进城。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城镇的发展也符合城市梯度成长规律。自发形成的城市都是从小城镇发展到小城市,小城市发展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又发展到大城市,所以,推进城市化离不了小城镇的发展。综上所述,推进城市化,中国需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同时需要建设一批富有特点的、专业性强的中小城市以及不可替代的小城镇。应当看到,不同类型的城镇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会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特色,有些人愿意生活在大城市,甚至是小城镇,愿意享受更为悠闲、接近自然的生活,更为清洁的空气和价格更便宜的住房。我们绝不能再进行简单的量的对比,不能“崇大抑小”,也不能“崇小抑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二)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我国国情的内在要求我国地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差距很大,不宜实行全国统一的城市化道路。人口多、地域广、差距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的京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处于中后期阶段,交通便利,并有一个或若干个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为依托,城镇体系较完整。在这类地区,城市化的重点是完善城镇体系及功能分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特大和大城市的依托下,可以发展起来,而且个别特大城市确实存在过密,需要向周边地区转移工业和人口的问题。对这类地区,合理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就是正确的。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华北北部和东北的西北部,特别是人口稀少的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乡镇企业不多,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且运距很长,缺乏具有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小城镇往往是由国家布局的资源开发和原材料加工项目形成的,城市功能不完善,对人口的吸纳力很弱,城镇体系不完整。在这类地区,实行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是不现实的。因为你经济基础薄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既使建成起一座座小城来,也只能是空壳。城市化的重点可能主要应是发展和壮大现有大城市和少数中等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吸纳力和辐射力。以上这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谈城市化模式不能一刀切,下面再从人口国情看,更得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举。从人口国情看,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13亿人),农民太多(约占60%的人口),城市化的任务之重(大约2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其他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发达国家美、日、德还有发展中的高城市化水平国家,其人口基数和城市化人口规模都比中国小得多,几个或几十个大中城市即可担负起全国城市化的任务。如伦敦680万人,占英国人口的12%;东京12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0%;汉城1100万人,占总人口的20%;墨西哥城2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25%。而我国城市化的重任,就是20年内再建100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也只能容纳1亿多人口,自然承受不了巨大的城市化人口的压力,中国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必须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共同分流。总之,推进城市化,我们应放弃按规模确定城市发展重点的方针,从全国统一的城市化道路,转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城市化道路。(三)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对城市化发展经验的总结世界各国在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教训。就拿中国来说,以往走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这条道路严重制约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严格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导致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偏低,我国只有的人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口集中度低,导致北京、上海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也处于较低水平。上海的GDP只占全国GDP的,北京只占,上海的GDP总量仅相当于香港的1/4,日本东京的1/20。因此,我国大城市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想建国以来如果我们不走控制大城市发展之路的话,在50年代与日本一块起飞,我们的上海有可能与东京一样并驾齐驱,成为国际大都市,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的综合国力会比现在更强。以往城市化道路除了“抑大”之外就是“崇小”。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走的是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许多地方都在讲小城镇、大战略,把眼光都盯在了小城镇上,其实,城市化才是大战略,小城镇是一个重要战略措施:适当发展大中城市也是重要战略,甚至是更经济、更有效的措施。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形成城市功能,发挥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产生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和分工协作效益。过分强调发展小城镇,只能形成“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去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局面。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不城、乡不乡、小城镇遍地开花。现在有的镇人均只有2000人,这种局面造成了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占的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得不到有效发展,难以形成产业链、行业群,对人口的吸纳力极低,规模过小的小城镇其实不具有城市功能,过多会占用大量耕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小城镇只能是城市化的基础层次。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不应是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企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有产业、市场支撑,特别注意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小城镇,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建设小城镇,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唱空城计,防止有城无市,有镇无产,城镇“空壳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现布局,协调发展。再从城市化发展的国际经验看,片面地发展大城市也不能使城市化健康发展。就拿墨西哥城来说,上个世纪70年代它就成为人口1000多万的世界第一大城市。现在4个墨西哥人中就有1个居住在首都。但是它与其它城市的发展极不协调。其第二大城市比首都人口差好几倍,由于大城市畸形发展,导致人口过多,交通相挤,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恶化。70年代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地下水抽取过度,造成地面下沉非常严重,酿成了许多建筑事故。而且,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失业增多,社会治安极差。中国大陆一位学者曾到墨西哥调查贫民窟问题,多次央求,出租车司机才勉强成行,到了那里,不敢熄火,好随时开溜,可以想见那里的治安差到什么程度。再说韩国汉城人口高度集中,污染也较重,现在韩国准备将政府迁到另一个城市。以上事例说明走单一城市化道路不仅不会加快城市化进程,反而阻碍城市化进程。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也积累了少经验。发展大城市带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国际经验。如美国在北起缅因州,南到福吉尼亚的长达550公里的地带内,以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和波士顿等5个大城市为核心,以上百个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为纽带,以周围农村为腹地,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人口最集中的大都市市区。大都市带(区)的出现及发展,就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地域表现)。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发展城市带,既能发挥城市的吸引力,形成国民经济的增长极,又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力,扩大城市文明的普及范围,加速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目前,我国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快,经济增长快,原因之一就是改革开放后注意了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相对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规律使然,国情使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使然。

《悲惨世界》鉴赏论文

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悲剧,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心灵的压抑与震撼,将我们带入了与生俱来的一切关于主观之外的思考,这种悲剧无疑是悲壮而凄婉的。从艺术表现的主观思维方式来说,浪漫主义的悲剧,更加大了我们与悲剧的时空距离,以便我们去审美,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与它的心理距离,在慑服于我们的基础上,让我们的情感随着艺术的进程不断地汹涌奔腾,这是一种壮美的境界。因为在我们没有逃出艺术情感的奴役时,我沉醉于一切浪漫主义形式。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便是如此。 在理论的体现与实践上,《巴黎圣母院》既是理论的颠峰,也是实践的翘楚。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他们在美之外,提出了对丑的呼唤。这是与古典主义相悖的,同时也正是这一境界的开拓,使浪漫主义中的悲剧力量离却了古典主义因素,用浪漫的形式来反映被社会异化了的人类,用丑来表现原始的人性,唤醒人们本应具有的灵魂世界。他们不仅创作自由,不受古典主义限制,并且反封建,描写古典主义遗弃的中世纪,把自然看成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来对照社会的丑,而所有的丑,却不是悲剧的承受者,而是创造者,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里的丑不同于外观形式的丑,而是我们明见悲剧的过程中对悲剧承受者外在丑的反差对比中得出的结论,屠杀这些承受者的人才是丑的。我们说浪漫主义大师对丑的呼唤,这里的丑事实上都充溢着美的因素,只是被社会忽视了的一群。丑的外在由于社会。压抑了内心的崇高潜质,对于我们这些欣赏艺术者,任何意识形态相左的人也能在人性上获得共同语言,而丑的东西只是客观中的异类,异不是丑,丑的人终究属于人。一方面,在表现丑的同时,也映衬了美的存在,就象卡西莫多的外在对照他的内心,以及他的善良和艾斯米拉达对照克洛德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也等同于《浮士德》中的靡非斯特,是作恶造善的统一体。另一方面,这里的丑,虽丑不恶,浪漫主义以强烈的艺术效果,异乎寻常的情节,刻画了这种丑的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一种叛离的形象,这种形象正是推动社会进步所缺少的。而艺术作品的欣赏者真正认为丑的又是怎样的呢?正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丑的东西在浪漫主义大师的笔下变的美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通过那些丑的人物悲剧史上更冷静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批判自己,否定了某些我们原本认为美的东西。这一点,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中就提到了,说古代人,面对着使人陶醉的大自然,他们最初的语言只是一种赞美歌。但到了近代,人接近现实的真实,“她会感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接近人情的美。她会发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共。”雨果在丑的艺术发现与实践上,其历史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正是雨果对浪漫主义实践的始终。 如果说《悲惨世界》(1862年发表)增添了很多批判现实的内容,那么《巴黎圣母院》则是一部纯浪漫主义的巨作。两部作品写就的时代背景是作者所经历的法国从拿破仑到复辟再到“七月革命”、“六月起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这是作家的一种社会历史责任,但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尚没有对资本主义弊病根源的理论指导(至少作者接触较少),他们把眼光转向历史,中世纪。社会中的丑恶是作家所见证的,社会的动荡使作家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构筑的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黑暗专制是不允许作家批判现实的,这一点对东、西方文学史都是适应的。中国的诗歌从“建安风骨”到齐梁宫体,再到盛唐气象、晚唐绮艳,再到豪放宋词,所反映的都是随着社会的治乱兴衰而行进的;清代的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虽批判清朝,却描写明代的事。法国这一时期也是一样的,社会的压抑使创作转向内心,风格趋于浪漫。这无疑是浪漫主义的历史背景,同样也是浪漫主义的社会历史定义。因此,法国社会的黑暗与专制时代(丑的方面)使浪漫主义艺术(艺术是美的精华)与丑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丑,承担了浪漫主义中的批判力量,《巴黎圣母院》是借助了悲剧的形式体现了这一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巴黎圣母院》是1831年雨果发表的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以离奇的情节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蝎蛇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艾斯米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始终贯穿着浪漫主义色彩,作品起始,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巴黎风光,如哥特式建筑等,让读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社会,再到社会上的人物。小说塑造了三个主要任务:克洛德、卡西莫多、艾斯米拉达。在刻画克洛德时,首先反映的是对艾斯米拉达的“爱”,这种爱带有一种专制色彩。和《简·爱》中的圣·约翰对简·爱的爱不同,克洛德的爱是一定程度上的真实却又异化了的;《简·爱》中的圣·约翰是顶着上帝的光环,让爱成为迎合上帝的功利牺牲品,他的爱并不丑恶,相反他善良崇高,至少他乐于助人。克洛德事实上放不下自己的身份,身份总比爱情重要,宗教的禁欲主义恰恰掩盖了欲望,这种宗教外衣下的欲望更加丑恶,他企图用专制的力量、绞刑的威胁来屈服艾斯米拉达,这是冠冕堂皇外衣下灵魂的丑,更是从丑的内心下出发的行为上的恶。卡西莫多与克洛德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身上,雨果倾注了近于完满的关于丑的美学定义及内涵。卡西莫多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在15世纪也是不可能的人物存在,是作者内心虚构人物的反映。体现内心的主体构思,浪漫主义无疑是最恰当的形式;大量的心理描述极俱浪漫主义色彩。卡西莫多形象的艺术震撼力不仅是人们“忽视了的一群”的崇高心灵美的反映,而且这一形象是非常饱满的,既浪漫又真实。卡西莫多也有被推为“丑王”的虚荣,也因知恩图报而短暂地服从克洛德;但他的爱情却因为他近乎脱离人类社会的生活经历而显得无比真诚,甚至近乎歇斯底里,他任何情感动力都是发自内心的。对艾斯米拉达,则是作者以悲剧的形式肯定的美的崇高,象一挽花圈,美而凄婉;她又属于作者同情的被损害的对象。“白衣美人”变成女巫;她坚强,但又不可能不屈服于严刑逼供;对爱情又充满幼稚而天真的幻想;连最后的母女团聚也不能长久。她的经历,几乎贯穿了整个小说的悲剧性。 正是将悲剧、丑和浪漫主义三者的高度地艺术结合,让作品在情节等表层结构下的深层结构凸现出来,它体现为作者的深层构思,强调一种内在的生命节奏运动以及象征意蕴。《巴黎圣母院》也就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

《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首先可以写《悲惨世界》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和写作背景;2、其次可以写这本书的作者维克多·雨果的个人信息和个人经历;3、接着可以写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的经历;4、最后结尾部分可以写自己从中得到的收获和感悟。《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怎么写1“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这四句诗是《悲惨世界》的附录,“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生在布里地区的贫苦农家里,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后因多次越狱,在苦役场呆了十九年才刑满释放。因为持黄色通行证,所以没有旅店敢留他过夜。后来,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化名为马德兰,为黑玻璃制造业取得了大进步,又当上了市长,经常帮助一些穷人。后因种种原因,他成为了珂赛特的父亲,又因曾经犯下的罪四处躲藏。珂赛特长大了,认识了马吕斯。最后他们结了婚。因为冉阿让告知了马吕斯他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只能从此离开珂赛特。卑鄙下流的德纳第企图告发冉阿让,却刚好成全了冉阿让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后,珂赛特和马吕斯急切看望冉阿让,却成了最后的见面。这本书看完后,我哭了。是冉阿让感动了我。原来,人是那么伟大、勇敢、宽容、坚强。居然在那么黑暗的社会里,有如此善良的人。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不同罢了。其实,人并没有好坏之分,难道可以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儿面包就说他是坏人吗?不对,这不是他的错,只因当时社会的黑暗。难道可以因为德纳第救了彭迈西上校就说他是好人吗?不对,德纳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财物,碰巧救了彭迈西上校。冉阿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都不会磨灭。冉阿让,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叫彼埃尔莫。《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怎么写2《悲惨世界》中没有提到一个“悲”字,却仿佛被一层淡淡的悲伤笼罩着。故事中看似安静的生活,却在无形中让人的心头为之一颤。当时的社会,是那么的黑暗,那么的不堪入目。主人公冉阿让为了7个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徒刑,冉阿让屡次越狱导致罪行加重,换来的是十九年的苦役。当他对这个世界倍感失望时,神父的举动打动了他,此后,他一心向善成为马德兰市长,深受人们的爱戴。在他的工厂里他遇到了女工芳汀,冉阿让为了在芳汀临死之前再见女儿珂赛特一面,他救回珂赛特,并履行与芳汀的约定精心培养珂赛特。那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一对母女,他完全可以在芳汀死后,丢下珂赛特,继续当市长,但他不惜再次越狱,用终身苦役的罪名交换,抚养珂赛特长大。还有一位老人,被误认为是苦役犯“冉阿让”,当时的“马德兰市长”对此犹豫不决,这是一个让自己彻底解脱的机会,但这样会使一个无辜的人受到牵连,而且是以终身苦役犯为代价。最终他决定站在法庭上承认自己是冉阿让。看到这里,我被感动了,在那样一个灰暗、丑陋的世界,还有这样一位无私善良的人存在,就仿佛是在无比黑暗的天空中的一颗给人们带来光明的星星,虽然小得微不足道,但在整个天空中却又必不可少。冉阿让把他所有的爱都给了珂赛特和需要帮助的人,他通过自己高尚的灵魂,让生活在悲惨世界中的人们找回最真诚的自己,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这是一个高尚的灵魂!他的精神就像史歌一样可歌可泣。“他安息了。他活着,尽管他的命运曲折离奇,他死了,只因为失去了他的天使??”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就可以感化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温暖的阳光!《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怎么写3在一名无辜者被误控为冉阿让后,站在自首与离开之间,站在苦役与犹豫之间,他毅然决绝地选择了良心觉醒,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寒风凛冽,他只能与铁窗作伴,朝外望去,将主教的那段早已牢记于心的忠言仔细揣摩了一番,刹那间对那几句话有了更高的升华,监狱冰冷,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信念——对社会作出贡献,难道能在这冰冷的监狱实现吗?不管怎样,逃出去帮组别人不会降低我善良的身份。好一个冉阿让!他用睿智救出了珂赛特并抚养成人。好一个冉阿让!他用勇气救起了重伤的马利尤斯,纷乱的硝烟镌刻着他的背影。好一个冉阿让!他用宽容原谅并放走了沙威,良心发现的沙威愧疚的投河自尽。冉阿让用自己的一个个行动诠释了善良。冉阿让的一生,将道德与勇气紧密结合,才奏出了一曲曲壮丽的悲歌!《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怎么写4欣赏了雨果的著作《悲惨世界》,不禁感慨万分,这世间还有爱吗?可怜冉阿让,偷了一小块面包,结果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狱后,原想报复人类,可被善良的主教感化,决定重新做一个善良的人。于是,逃出指定的地点,来到一个贫穷的小镇,从此开始了他的神圣事业。由于他的出现,小镇繁荣了,他成为人人尊重的市长。好景不长,侦察员沙威发现了他苦役犯的身份,从此可怜的冉阿让又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为什么曾经犯过错的冉阿让改斜归正,人们却不能接受呢?如此善良的人得到的回报是什么?拿破仑期间,人们之间充满着欺,巴黎是淹没一切的漩涡,走进巴黎,就像进了一个无底洞,到处是贫穷的人,有钱人可以欺压穷人。整个巴黎是那么肮脏、污_??_诈的德纳第夫妇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冉阿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又有多少人是善良、正直、无私、忠于职守呢?就像沙威一样,他维护社会秩序,他使法律发挥威力,他为社会除暴安良,他挺身直立,气派豪迈,把一种勇猛天神似的超人_威布满了天空,他发出万丈光芒,_从不眨眼,确有一种无比伟大的气概,但他却无法辨别善恶。《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怎么写5第一次读《悲惨世界》还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虽然不能领会名著里博大精深的哲理,但却疯狂的喜欢上了它。不知道为什么,就那么情有独钟。《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在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由想到故事结尾处:“冉阿让真的死了吗?”“不,他已经用生命树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我在为他的命运担心的同时,我也深思:为什么人们会变坏?冉阿让之所以如此善良和蔼,乐于助人。他送给阿让的烛台好比一盏明灯照亮前方坎坷的道路。但是,在阿让被送进监狱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给他饥饿的姐姐的孩子偷一块面包。他的内心已经被善良所占据,没有任何杂念。阿让帮助的得纳好几次,但是他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他为了钱不择手段,也许在他的童年就已经沾染了恶习,已经无法改变,无可救药。每个人都有爱。但是有些人只是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的人,那些值得可怜值得同情的人,由此看来,阿让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正是因为有这些卑鄙小人,才让我们的社会蒙受羞辱。比如一些贪赃枉法的人,还有小到考试作弊的人??.《悲惨世界》读后感作文怎么写6《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作品,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冉·阿让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的贫穷孩子,二十多岁因为偷面包被关进了监狱,因为中途逃跑让他整整在监狱里呆了19年。出狱后,他偷了留他住宿的教主大人的银器,但是警察抓捕他的时候教主大人却帮助了他,教主大人的宽容震撼了他。他发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他开始不求回报的为贫民做好事、救出在水深火热中的芳汀女儿、救出了在战火中的马里于斯、还挽救了一直陷害他的沙威,但是他的生活依然简单、朴实甚至卑微,一直到死去。故事主人公冉·阿让在我的印象里是最深的,在我看来他并不是反面教材而是正面教材,或许大家看来他只不过是个小偷,是个坏人,但是我却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一个道理——知错就改。在生活中大家难免会犯错,当犯错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道歉、解释、无所谓??但是在我看来不是这些而是——改正。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后两人成了合作伙伴,一起打理赵国。不管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冉·阿让,还是战国时代的廉颇都是犯了错,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改正自己的错误,成为了我们大家的好典范。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 读书心得 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书心得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1

“这部作品是一座大山。”本书作者雨果这样评价。

可以说,《悲惨世界》这部皇皇巨作在写作之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据雨果所知,1806年,一个叫彼埃尔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苦役;1828至1830年间,雨果先后搜集了有关奥利主教和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此外,雨果参观了比赛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1848年的革命打断了他的创作,12年后他才回到这部小说的创作中,直到1862年,《悲惨世界》在比利时问世。小说的创作历史三十余年,堪称鬼斧神工。这段时间也是法国的多事之秋,政权在王权制和共和制之间来回变动,雨果在此期间也遭受了种种磨难。

文章 的内容是这样的:冉阿让为养活姐姐的孩子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几次逃狱未果,服苦役达19年之久,以致出狱后产生了报复社会的欲望。但因卞福汝主教的感化成为了勤劳致富的马德兰市长。后身份暴露重又逃脱监狱,解救已故女工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后不断遭警探沙威的追捕,参加了共和起义,并解救了马吕斯。既而,他促成了马吕斯与珂赛特间美满的婚姻。马吕斯却因误会冉阿让的真正身份而疏远了他。在冉阿让临终前,误会得到冰释,他躺在青年夫妇的怀中安然死去。

文章情节曲折跌宕,叙述风格抒情味浓,语言昂扬激越、热情洋溢。

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在探索人物的心灵时,雨果写到:“在但丁面前也曾有过这样一扇阴森可怖的门,他曾犹豫过,不过我们还是进去吧。” 冉阿让内心善与恶的斗争,似乎失去珂赛特关爱的挣扎,以及告诉马吕斯自己真实身份的矛盾迷惘,小伽弗洛什纯真 儿童 内心世界,还有外祖父吉诺曼对马吕斯的拳拳爱心与他倔强性格的冲突等等。雨果都使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渲染、勾勒。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确是一件让好奇心得到满足又使人生悲的事情。雨果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笔细腻激扬,理解和同情的心情油然而升。

文章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在情节展开中穿插许多冗长的介绍和议论。譬如,为了介绍马吕斯的父亲如何在战场上被泰纳迪埃解救,作者之前详细叙述了滑铁卢战役的经过;还曾煞费苦心写了一篇有关 俚语 的论文等等。这些固然不乏真实性,也显示了作者的知识之广与才气之盛,但上百页的篇幅的确影响到了情节的发展。

在情感方面,雨果自己说:“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惩罚依然存在,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社会毒害的现象依然存在,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总而言之,《悲惨世界》是人类苦难熔炼的绚烂史诗。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2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使我增长了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从小就喜爱读书。

时间久了,读书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每次读书,我都会兴致勃勃地走进那充满芳香的书房。每当走进书房,我都能闻到那“迷人心窍”的书香,仿佛那有趣的图书就摆在我的面前。拿起图书,我心中难免会有几分激动。很快,我便投入到看书的情景中,陶醉在那一望无际、浩瀚无垠的书海中。我便在那无边无际的书海中畅游。

俗话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开始勤奋读书,在我读过的书中,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它便是法国著名的作家雨果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图书《悲惨世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当今社会的残酷。一个苦役犯,他的名字叫冉阿让,为了抚养姐姐的七个孩子,他必须去偷面包给他们吃,最终因偷了一个面包背判了19年苦役。难道现在的社会连养活一个人都养不起吗?难道连一个面包都要如此的斤斤计较?转眼间,19年的岁月飞速流逝。冉阿让出狱了,可是,人们都离他远远的,就连住的地方都不给,就连住在狗窝里的狗都要赶他走。每个人的权利不都因该相等吗?为什么你们有睡觉的权利,而他没有?他觉定报复这个社会,可是,他后来却改变了主意。也许,改变他的正是那个主教,他偷了主教的东西,而主教却没有责备他,还送了他东西。主教说,他赎的是冉阿让的灵魂。十九年来冉阿让第一次流下眼泪。真是因为这样,那个苦役犯冉阿让消失了,乐善好施的马德兰市长出现了。也许,他的改变,他的坚持,却是那位主教非凡的宽厚,惊人的慈爱让他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的形象,在这一刻,成为了书中最为光辉的亮点。马德兰市长帮助了一个有一个人,为了救被压在车底的割风连信命都要丢了,可真正帮助过、关心过他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本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寂寞”二字。虽然是两个不起眼的小字,却让那孤单的人感受到巨大的疼痛。他们整天生活在被人抛弃、欺负的环境中,只会让他们的内心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其实,在冉阿让背着马吕斯,穿过整个巴黎市区下水道时,他可以健康的再活六十年。但他最后还是安祥平静地逝去了,他之所以安静的死去,是因为他把柯赛特视为自已的女儿,让他这个,从没爱过,孤身一人,从未领略过父亲,朋友的感情的人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柯赛特成了他生命中的唯一亮光,唯一给他过欢乐,幸福,温暖的人。可是,当柯赛特与马吕斯结婚后,他却经受不住寂寞的侵袭,在那样舒适,富足,美好的家中迅速地衰老,逝去——

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当今社会的残酷无情。也让我明白了要孝顺父母,多陪父母 说说 话、聊聊天,也是很快意的。人老了,渐渐地,寂寞就侵占了他的内心。以前,我还不太了解什么是寂寞,自从看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寂寞是一捆多么沉重的枷锁。

你看,一本书。就让我懂得了这么多道理。书,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没了书,人们将永远不会进步;没了书,人类将永远不会成功。你看,书多么珍贵啊!让我们一起好读书、读好书、爱读书吧!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3

我是从《悲惨世界》认识雨果的。

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善良和博爱在悲惨的社会现实在发亮的 故事 。尽管那个时代的背景如此灰暗,但从故事在我仍能感到从心底升起的温暖。

无论是主人公冉阿让、警察威尔还是米里哀主教,他们都很执著,冉阿让执著于对世界和社会,对道德与法律投桃报李的潜规则,米里哀主教执著于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夜不闭户,对全世界以德报怨的品质,然而,尽管在某些角度上,威尔是反角,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执著的,他为他的执著放弃一切,后来因为被自己处心积虑要带进监牢的冉阿让所救,他一生所执著的信念瞬间被冲击得只剩下碎片,他无法想信,尽管事情就发在在他身上,最后,他受不了道德良心的拷问,向自己开了最后一枪,死在那个悲凉的夜晚。

书中一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个灰色的冬天,冉阿让从监狱里释放出来,他带着犯人耻辱的标记,走进一个小镇。小镇上每一个人都避开他,没有人会收留一个曾经的小偷。当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命运为他打开了一扇门。他在一位好心的老妇人的指点下, 拜访 了米里哀主教。米里哀主教住在华丽的教堂旁边一间低矮的小屋子,而镇上的小医院则搬进了大教堂——这位主教让出了本应属于他的华美的教堂,镇上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有一位如此可敬的主教。米里哀主教的屋子燃着温暖的炉火可以照到从不关上的门的外面。出人意料地,米里哀主教以接待贵宾的形式接待了这个潦倒的主人公。或许是长期的监禁使他的报复心益增,他最后还是偷走了主教家的一套银餐具。但天亮以后,小镇的警察抓住了他,并送到主教家。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害怕,他又要回到那个黑暗的地方了吗?那个仁慈的主教看到昨天他收留的人正如主教的妹妹所担心的那样,他会后悔吧。然而没有,他所有的想象都落空了。米里哀主教诚挚地看着他的眼睛,片刻以后,他微笑地问冉阿让:“你早上怎么走得这么急?把我要送你的一对银烛台都忘了拿。”说着拿来他姑姑留给他的唯一一对银烛台,递给冉阿让。警察连忙放开他,连声道歉。冉阿让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大逆转。他一直没回过神来,站在米里哀主教门前,米里哀主教微笑地询问他:“您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故事从这里展开了,尽管后来再没有见到米里哀主教,但改变后的冉阿让不正是另一个米里哀主教吗?在故事的最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以最幸福的方式,他所收留的芳汀的女儿送他离开,在汇流成河的泪水和崇敬中,他安详地熟睡了。

这部作品写于一八六一年。当时这部作品把雨果推上文学巅峰,雨果是高傲的,也是孤独的,他笔尖露出的锋芒,让历史也为之一震,雨果是不朽的,一如他的作品。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4

读完《悲惨世界》,我流泪了,为美丽、伟大的爱流泪。整个故事虽然是以金钱至上、人心冷漠的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但爱的脚印却无处不在。

冉阿让有爱,所以拼命工作养活姐姐和她的七个孩子,所以会为了他们去偷面包。但是他的爱不仅仅是对家人的爱,更多的是对社会、对他人的爱,是一种大爱。他当了市长以后,常常接济穷困的人,并为群众创造了财富;他不顾自己丧失生命和身份被拆穿的危险,到马车底下救人;他本可以永远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一直当他的市长,但是为了还老人项马迪的清白,他承认了自己就是冉阿让;芳汀因为误会而侮辱了他,而他并不记恨,一直无条件地帮助可怜的芳汀,甚至在芳汀死后还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的女儿珂赛特;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涉险去救她的恋人马吕斯;沙威被俘后,他本可以一枪打死沙威来报复,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他宽恕了沙威,把他放走了……他的爱就像冰天雪地中的一团火,为周围的一切带来光明与温暖。一个与他毫无瓜葛的人,他都回帮到底,他的心是博大的、宽广的。

而造就这样一个冉阿让的是卞汝福主教米里哀先生。米里哀先生是仁慈的化身,他爱着所有人,任何人向他求助,他都会帮助,他为镇上的慈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冉阿让出狱后,没有人愿意收留他,而米里哀先生却与他人不同,他收留了冉阿让,并且十分关心他、照顾他。就算冉阿让偷了他的银烛台,他也用一颗博爱的心宽恕了这一切。冉阿让正是因为被他的宽容和善良感动,才像他一样把爱播洒在人间。米里哀先生的爱不仅仅是改变了冉阿让一个人的人生,更是由改变冉阿让一个人的人生而造福了许多人。

芳汀的爱很单纯,只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爱,但却同样令人感动。她为了女儿,一个人在外面努力赚钱,因为她心中有一个信念:只要攒够钱,就可以把女儿接回自己身边,让她过上好日子。每次无耻的德纳第夫妇以珂赛特需要钱为理由向她要钱时,她总会想尽一切办法筹钱,甚至卖掉了自己的头发和门牙,一个女人做出这样的牺牲,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但是对女儿的爱让她有勇气,为了女儿,即使再辛苦,她的心里也很快乐。

看到如此震撼人心的爱,再看看德纳第夫妇和沙威,反差竟如此之大。

德纳第夫妇的灵魂已经被金钱完全腐蚀了,不要说爱,他们连做人最起码的良知都没有了。为了钱,他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说谎而不脸红,残忍地对待只有六、七岁的珂赛特,甚至可以弄伤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博得别人的同情,爱与良知在他们眼中只是不值钱的垃圾。

沙威是个铁面无私的警察,他有原则、不被金钱利诱。他与德纳第夫妇相比,还有良知,但他的心中没有爱,当他面对芳汀的苦苦哀求时,不仅无动于衷,而且毫不留情的把她关金了监狱,甚至从未动过帮帮她的念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还会是一个完整的人吗?

作者雨果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充满爱的渴望,社会应该是充满爱与温暖的,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互相关心和帮助的。他用自己的笔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座爱的里程碑,因为有爱的世界才会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5

轻轻撩《悲惨世界》的面纱,你看到了什么?

苦楚、折磨。雨果爷爷的金笔下流露出了19世纪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世间的一切不幸,在《悲惨世界》里流露得淋漓尽致。

故事中主人公冉阿让前半生经历了艰辛的贫民生活、黑暗的监狱生活。法律和习俗的压迫使他由物质的贫困渐渐走向精神的堕落。但遇上了卞福汝主教,冉阿让用后半生的时间实现承诺,做出了一系列震人心魄的 事迹 。

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卞福汝主教。他虽然是一名主教,但是他没有滥用权力,而是用自己的俸禄去帮助穷人,为人们造福,而自己却简朴节俭,毫无怨言。就这样,善良的卞福汝主教成了穷人们心中的天使。他无私奉献,忘我的精神也让我敬佩。这种可贵的精神比天上的太阳还灿烂,比宝石还纯真无暇,比天空还无边无际。当看到卞福汝主教准备登山“拜访”强盗时,我的心随着故事情节高低起伏,在卞福汝主教做出决定时,我又是多么着急呀!汗珠顺着我的脸颊滑落,全身的肌肉绷得紧紧的,身子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我凝视着字眼,焦急,恐惧涌上心头。“他不怕吗?强盗啊!九死一生的冒险行为。”我忘情地嘟囔着。当看到卞福汝主教对穷人斩钉截铁说的`那句话:“永远不要害怕,盗贼和杀人犯,那只是身外的危险。而真正应该害怕的是我们自身。”语气是那么的坚定,毫不迟疑。我想这就是卞福汝主教给我的回答吧!主教的家庭生活和他社会生活一样,自甘淡泊,却又严肃而动人。

感动的泪落在冉阿让的故事里。一个苦役犯在封建社会的无尽黑暗里“挣扎”,因为“特殊的身份”,没人愿意相信他,试想一下,在面对无数的挫折、一切打击后,自己已是千疮百孔。没有同情,没有安慰,更没有信任,像坠落在没有光明的深渊,生活是多么绝望啊!然而,在他遇上卞福汝主教后,他邪恶的灵魂被“天使”带回。黑暗的角落里,破天荒开了一道天窗,一缕阳光照射进来。他当上了海滨蒙特伊城市长,他也像他恩人那样,爱民如子,为腐败的社会做最后的努力。穷人们无不对他敬重、钦佩。倘若他当初并没有选择相信这个世界;没有改变自己;也像以前一样做令人讨厌的“恶人”。那他现在依然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依然生活在“悲惨世界”里。我对他充满崇敬,是因为他是“悲惨世界”里的一位慈善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一位慈善家,还因为他选择了爱,他还相信世界的美好存在,善良在向世界扩大,善良的力量你不可小觑。它比金子钻石都珍贵,“信任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悲惨世界》让我明白了:无论世间多么邪恶,但你不能改变心中一直有的善良的种子,让它成长,你会得到比什么都珍贵的礼物——他人对你的信任。

一轮明月升在夜空,一盏灯火照亮黑暗。不要放弃世界,因为会有一盏灯为你照路。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5篇相关文章:

★ 关于《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5篇

★ 关于《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6篇

★ 关于《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3篇

★ 《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字左右5篇

★ 《悲惨世界》5篇读后感1000字

★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与感想1000字10篇

★ 关于《悲惨世界》读书心得1000字4篇

★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体会整合5篇汇总精选范文1000字

★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5篇

★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体会初一作文5篇汇总1000字

世界文化杂志

介绍世界美景 而且不要贵的 我还真找不到 建议你买一本中国的 一本欧洲的 还有就是非洲的 图说天下系列比较适合你

图说天下系列:《世界100自然奇景》《世界100文明奇迹》《全球最美的100个地方》《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环球国家地理精华》《中国国家地理精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精华》《失落的文明》《地球之谜》《地球之最》《全球最美的100度假天堂》《全球最美的100魅力古城》《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欧洲环球国家地理》《非洲·美洲·两极环球国家地理》《亚洲·大洋洲环球国家地理》《华北·华东中国国家地理》《中南·西南中国国家地理》《东北·西北·港澳台中国国家地理》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邮编为300204,该校地址位于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117号,是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

历史沿革

天津外国语大学前身之一是始建于1921年的天津工商大学,主体前身是1964年成立的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后更名为河北外国语专科学校、天津外国语专科学校。1974年,学校恢复并改名为天津外国语学院。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英语和日语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校区情况

学校现有五大道和滨海两个校区, 总占地面积平方米。五大道校区三个院落分布在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文化旅游区内(马场道、睦南道、郑州道)。滨海校区坐落在滨海新区大港高教生态园区内,湖光映翠,景色秀丽。

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34个(外语语种32个),文学类其他专业以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门类专业23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项目11个。

学校拥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20个授权方向)。拥有5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天津市一流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天津市一流培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接受国内高校青年骨干访问学者和一般访问学者资格。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万余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广辅修、双学位、项目班、“外语+”与“专业+”等形式多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大型国际会议的翻译和外事接待服务,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研修,不断拓宽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渠道,突出具有天外特色的语言训练和复合专业教育。

学校获批2个复合型人才培养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其中求索荣誉学院获评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示范项目;与天津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共同培养国际化新闻人才。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高水平,近5万名优秀校友活跃在外交、外贸、新闻、财经、法律事务、教育等各条战线,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与今日头条、一汽丰田、AECOM等世界500强公司建立67个实践基地,包括凤凰卫视美洲台等多个海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全国多种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

师资队伍

数十年的办学历程,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在我国外语界享有盛誉的语言学大师和翻译家,如钟作猷、金堤、朱万清、修刚等,学术薪火相传,积淀深厚。学校现有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含外聘教师)七百余人,专任教师中超过60%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部分专业达到10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教学团队、天津市教学创新团队10个、天津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8位教师入选教育部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70余人次分别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等省部级及以上各类荣誉或称号,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6人、第二层次14人、第三层次57人。学校是天津市外事翻译人才储备基地。

科学研究

学校建有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等高端智库。下辖1个部级研究基地——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乌克兰研究中心、葡萄牙研究中心、法国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2个天津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和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所——比较文学研究所、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2个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及东北亚研究中心,5个创新团队入选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同时,依托所办孔子学院建有海外智库——中国学研究中心,基本建成了服务国家、天津以及学校发展需要的国际化特色科研平台体系。

每年举办或承办10余场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会议,组织开展近三百场由国内外知名专家、我校骨干教师主讲的求索高端学术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和天外名人大讲堂。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高水平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逐步形成了以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和区域国别问题研究为引领的科研特色。主办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类重要学术期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是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天津市一级期刊;综合类文化期刊《世界文化》杂志,为传播世界各民族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学术辑刊《中译外研究》、《翻译中国》、《语言与符号》、《社会符号学》等,特色鲜明,影响较大。

国际合作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30多个国家的20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天津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的院校,同时设有“天津外国语大学来华留学生新生奖学金”,每年接收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来校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或者短期研修。依托与国外高校的良好合作关系和“2+2”、“3+1”、“4+1”等合作办学项目以及联合培养硕士、博士项目、国家汉办学生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等渠道,为学生提供到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学校积极践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先后与韩国、葡萄牙、俄罗斯、哥伦比亚、乌克兰、日本、加蓬等国高校合作开设9所孔子学院,其中,韩国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葡萄牙里斯本孔子学院、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多次被国家汉办授予“先进孔子学院”荣誉称号。学校具有孔子学院奖学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资格,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确定的首批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曾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此外,学校还承接了德国歌德语言中心等教育培训项目。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9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3套国际标准的同声传译报告厅,7个语种11套国际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以及覆盖两个校区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学校学习资源丰富,两个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万余㎡,藏书738万册(含多语种的电子图书),中外文报刊、杂志1600余种,88个中外文数据库;收藏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出版的近2万册中外文文献中,有520余种西文善本、名人题赠、清末线装书和汉学相关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学校体育设施完善,拥有标准运动场、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体育设施,万余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建有游泳馆、击剑馆等现代体育场所。

社会服务

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学校的传统强项和重点学术领域。多年来,学校不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社会,承担了天津市大部分高端会晤、大型国际会议的交替传译、同声传译任务,与40余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已经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大型外事、外贸活动以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曾作为第29届北京奥组委的翻译定点服务单位,完成北京奥运会重要文献多语种的翻译工作,荣获“中国翻译事业杰出贡献奖”。依托天津市外事翻译人才储备基地,建有翻译中心,与中国外文局共建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合作基地。

先后承担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智能大会、外交部天津全球推介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活动的翻译工作。学生志愿者出色完成大型展赛会、阳光助残、环境保护等多种类型志愿服务,荣获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40余项荣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外”志愿服务体系和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

城市化与城镇化论文

自己去(城镇化与集约用地)期刊上免费下载吧

你可以去看看(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自己去找下这类的资料

中国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却有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的困难与阻力,根据1999年联合国的世界经济发展报告,在21世纪,中国将面临“人口、就业、资源、环境上的四大挑战”。那么我们能否正确地处理中国人口的增长问题,使之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能否以经济、产业和技术上的革命,为国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能否利用相对贫乏的资源,创造性地使社会消费和生产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保障经济环境在持续发展中处于优化状态,均有赖于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问题上,目前仍存在严重分歧,有的主张重点发展小城镇,有的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及城市群,有的则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有其局限性,其实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要遵循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借鉴他国城市化的经验,总结我国以往城市化道路的教训。那么,我们应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呢?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城市化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其规模结构是由内在规律决定的,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偏离另一个方面。就大城市(包括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00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而言,大城市发挥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领头羊”作用。因为它具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可比拟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扩散和辐射效应,可以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地区的迅速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体现。无论是工业化起步最早的英国,还是后起的美国、日本、韩国等,其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百万以上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即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2000年美国是39%,德国是,英国是23%,日本是,韩国是52%,而世界平均水平是,中等收入国家为22%,高收入国家为30%,都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大城市不仅是城市化的主力,而且还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如美国3/4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在大都市市区。日本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3大都市圈;伦敦占了英国对外贸易货运量的75%;纽约占了全国对外贸易周转额的20%;东京拥有80%的出版社和86%的出版量,纽约和伦敦的文化氛围是世界上其他城市中难以比拟的。大城市的人口聚集、产业聚集,使得大城市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龙头作用,如日本东京的GDP占全国比重为,伦敦占17%,汉城占。大城市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镇,这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上世纪50年代300万—500万以上的城市地球上有6个,到90年代初已有30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就人口的可比增长速度而言,大城市的发展也是快于中小城市。正视大城市的作用及其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我们推进城市化就不能抑制大城市的发展。只要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必然的,在城市经济增长不可能完全依靠内涵实现的情况下,体现城市规模的人口增加和建成区面积扩大就是难以避免的。上海的浦东开放开发,北京从二环到六环的建设,济南、长沙、杭州等省会城市的一再扩容,正说明控制大城市规模是多么不现实。在城镇体系中,我们既要发挥大城市的龙头作用,同时还要发展若干各具特色、专业化强的5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我国中小城市多数是制造业的基地。在本世纪中叶,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小城市将功不可没。而小城镇的发展也是必须的。小城镇处于城之尾乡之头,易于就近吸纳农民进城。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城镇的发展也符合城市梯度成长规律。自发形成的城市都是从小城镇发展到小城市,小城市发展到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又发展到大城市,所以,推进城市化离不了小城镇的发展。综上所述,推进城市化,中国需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同时需要建设一批富有特点的、专业性强的中小城市以及不可替代的小城镇。应当看到,不同类型的城镇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会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特色,有些人愿意生活在大城市,甚至是小城镇,愿意享受更为悠闲、接近自然的生活,更为清洁的空气和价格更便宜的住房。我们绝不能再进行简单的量的对比,不能“崇大抑小”,也不能“崇小抑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二)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我国国情的内在要求我国地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差距很大,不宜实行全国统一的城市化道路。人口多、地域广、差距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的京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处于中后期阶段,交通便利,并有一个或若干个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为依托,城镇体系较完整。在这类地区,城市化的重点是完善城镇体系及功能分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特大和大城市的依托下,可以发展起来,而且个别特大城市确实存在过密,需要向周边地区转移工业和人口的问题。对这类地区,合理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就是正确的。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华北北部和东北的西北部,特别是人口稀少的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乡镇企业不多,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且运距很长,缺乏具有辐射力和带动力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小城镇往往是由国家布局的资源开发和原材料加工项目形成的,城市功能不完善,对人口的吸纳力很弱,城镇体系不完整。在这类地区,实行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是不现实的。因为你经济基础薄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既使建成起一座座小城来,也只能是空壳。城市化的重点可能主要应是发展和壮大现有大城市和少数中等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吸纳力和辐射力。以上这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谈城市化模式不能一刀切,下面再从人口国情看,更得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举。从人口国情看,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13亿人),农民太多(约占60%的人口),城市化的任务之重(大约2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其他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发达国家美、日、德还有发展中的高城市化水平国家,其人口基数和城市化人口规模都比中国小得多,几个或几十个大中城市即可担负起全国城市化的任务。如伦敦680万人,占英国人口的12%;东京12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0%;汉城1100万人,占总人口的20%;墨西哥城2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25%。而我国城市化的重任,就是20年内再建100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也只能容纳1亿多人口,自然承受不了巨大的城市化人口的压力,中国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必须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共同分流。总之,推进城市化,我们应放弃按规模确定城市发展重点的方针,从全国统一的城市化道路,转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城市化道路。(三)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是对城市化发展经验的总结世界各国在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教训。就拿中国来说,以往走的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这条道路严重制约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严格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导致大城市的人口集中度偏低,我国只有的人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口集中度低,导致北京、上海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也处于较低水平。上海的GDP只占全国GDP的,北京只占,上海的GDP总量仅相当于香港的1/4,日本东京的1/20。因此,我国大城市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想建国以来如果我们不走控制大城市发展之路的话,在50年代与日本一块起飞,我们的上海有可能与东京一样并驾齐驱,成为国际大都市,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的综合国力会比现在更强。以往城市化道路除了“抑大”之外就是“崇小”。即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走的是积极发展小城镇的道路。许多地方都在讲小城镇、大战略,把眼光都盯在了小城镇上,其实,城市化才是大战略,小城镇是一个重要战略措施:适当发展大中城市也是重要战略,甚至是更经济、更有效的措施。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形成城市功能,发挥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产生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和分工协作效益。过分强调发展小城镇,只能形成“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去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局面。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不城、乡不乡、小城镇遍地开花。现在有的镇人均只有2000人,这种局面造成了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占的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得不到有效发展,难以形成产业链、行业群,对人口的吸纳力极低,规模过小的小城镇其实不具有城市功能,过多会占用大量耕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所以,小城镇只能是城市化的基础层次。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不应是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企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有产业、市场支撑,特别注意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发展小城镇,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建设小城镇,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唱空城计,防止有城无市,有镇无产,城镇“空壳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现布局,协调发展。再从城市化发展的国际经验看,片面地发展大城市也不能使城市化健康发展。就拿墨西哥城来说,上个世纪70年代它就成为人口1000多万的世界第一大城市。现在4个墨西哥人中就有1个居住在首都。但是它与其它城市的发展极不协调。其第二大城市比首都人口差好几倍,由于大城市畸形发展,导致人口过多,交通相挤,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恶化。70年代由于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地下水抽取过度,造成地面下沉非常严重,酿成了许多建筑事故。而且,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失业增多,社会治安极差。中国大陆一位学者曾到墨西哥调查贫民窟问题,多次央求,出租车司机才勉强成行,到了那里,不敢熄火,好随时开溜,可以想见那里的治安差到什么程度。再说韩国汉城人口高度集中,污染也较重,现在韩国准备将政府迁到另一个城市。以上事例说明走单一城市化道路不仅不会加快城市化进程,反而阻碍城市化进程。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也积累了少经验。发展大城市带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国际经验。如美国在北起缅因州,南到福吉尼亚的长达550公里的地带内,以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和波士顿等5个大城市为核心,以上百个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为纽带,以周围农村为腹地,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人口最集中的大都市市区。大都市带(区)的出现及发展,就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地域表现)。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发展城市带,既能发挥城市的吸引力,形成国民经济的增长极,又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力,扩大城市文明的普及范围,加速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目前,我国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快,经济增长快,原因之一就是改革开放后注意了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相对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规律使然,国情使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使然。

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好处论文

利: 工业化、城市化的好处:生活条件改善;物质更丰富;生活更方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利于城乡交流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增加就业率。弊: 出现“城市病”;工业污染、环境恶化;交通堵塞;人口膨胀;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加;治安问题等等 总之,我们要理性科学地对待,顺应其发展,要爱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等。1 环境质量下降 2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3 增加就业困难 失业人数增多。城市化问题加重:环境污染、就业压力、交通状况、住房紧张、社会问题的加剧。 拓展资料1、通俗来说,工业化是指工厂扩张,城市化指小城镇向大城镇发展。 具体区别如下: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城市化进程包括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联合国碳熵行动纲领是人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指导纲领,让占地球2%面积却消耗地球80%资源的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 3、1782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标志着世界工业化的开始。 世界工业化始于18世纪的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加速了圈地运动,产生了大批无产者。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另外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 4、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基本结束 。 中国的工业化始于解放后,新中国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容的核心就是“一化三改造”。一化就是建议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三改造就是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带来的好处:1.生活节奏加快,生活质量提高;2.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为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3.使得工业社会逐步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迈进弊端:1.就业压力变大,失业人口增多;2.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3.交通压力变大,道路堵塞严重。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突出问题的建议 一、工业进园,集约开发。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之一是工业化,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二、规划先行,农民上楼。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第二个突出问题是规划滞后,水平较低,城镇无序开发,“只见新房,不见新城”,道路狭窄,设施残缺。当前,应当树立规划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充分认识规划不科学是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好处就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利于城乡交流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弊:1 环境质量下降 2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3 增加就业困难 失业人数增多

逆城市化就是城市中的中高产阶层,出于对于城市问题的日益严重(如交通,环境污染,地价过高等),追求更优质的生活,从城市中心地带搬到城市周边的乡镇定居,以享受更优质的环境和生活,比如那些个别墅区什么的多数在郊区就是这个原因。只是每日驾车或者通过快捷运输如地铁等来往工作地。因而新兴起的居住中心又称卫星城。这样的结果,就会逐渐形成城市群带,一个大城市加多个卫星城慢慢的扩张,比如珠三角等地。这样的逆城市化多见于国外。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问题,但会形成城市中心空心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