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富春山居图鉴赏论文

发布时间:

富春山居图鉴赏论文

《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 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全 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元画静谧萧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扩展资料

《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他们把《富春山居图》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图 (元代黄公望创作纸本水墨画)

黄公望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他的山水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堪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富春山居图》作于1347-1350年间,是黄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该画被推为黄公望的“第一神品”,却饱经沧桑。明画家沈周曾收藏此画,却在请人题跋时丢失。酷爱此画的沈周凭记忆背临了一幅《富春山居图》。明朝一位名为吴子问的收藏家得到真迹后,爱不释手,至死不能割舍,嘱咐焚烧此画殉葬。他的侄子趁他昏聩时把画抢了出去,但已经烧掉了三四成。重新裱装修补后变成了两段,前段面积为×厘米,后段面积为33×厘米。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后为浙江收藏家吴湖帆所得并于解放后捐献给浙江博物馆;后段则修补较多,目前被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馆。据说前段还曾与一幅伪作同时入过清宫,自诩长于画作鉴定的乾隆皇帝将伪作定为真品,还题了不少款,后被查实为赝品。黄公望流传于世的作品极少,已知全部传世作品不过十几幅,因而弥足珍贵。历代画家都将能够一睹黄公望的真迹当作平生幸事,而大部分画家都只能以摹本作教材。《富春山居图》只能用价值连城来形容。有一个可作参照的价格:沈周背临的那幅《富春山居图》竟以1000多万元的天价拍卖成交。收藏此画的浙江省博物馆平常展出时都只用摹本,这次拿真迹到广东美术馆展出,实在是极其难得。

《富春山居图》乃元四家黄公望的作品,此人取法荆浩、董源诸家,加以融化,以水墨或浅绛设色作画,苍润浑厚,而《富春山居图》正是他酝酿多年后的巨作,成于他82岁之际。该图卷长达两丈,描绘了富春桐庐山水,江水平静,峰峦起伏,点缀丛林亭舍,疏密相间,吸收了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了深厚的笔墨功力。

此展品为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论文参考文献

156465

蒋勋(1947-),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美学家。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现任台湾《联合文学》社长,专事写作绘画、艺术美学推广。著有《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孤独六讲》《汉字书法之美》等。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江苏常熟人。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并著有《写山水诀》,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理论著作。

答:《富春山居图》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厘米,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他经常身背行囊,内置笔墨画具,但见好景便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最终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山石回旋辗转,丛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亭台渔舟、草木树石。小桥飞泉,景随人迁,令人目不暇接。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浅谈对文人画的认识摘要:本文通过对文人画形成与发展的追溯,概念演变的分析对照,从笔墨情趣的审美角度,对文人画进行了解读。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艺术遗产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它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永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关键词:文人画、形成、发展、传统、笔墨情趣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概念内涵却比较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分歧。本文从对文人画界定,文人画形成、发展、流变等方面入手,谈谈对文人画的一些认识。一、什么是“文人画” 一种观点认为文人画即“文人、士人之画”。这种观点以侧重于以画家的身份为标准。文人画的很多作者是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的文人,正是他们的文化修养使他们的绘画超越形似追求文人情趣,从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样式,文人画不仅包括山水画,还包括人物画、花鸟画等其他画科,其核心意思是体现文人情趣、笔墨趣味、诗书画印合璧的绘画风格形式。二、文人画形成背景、理论的提出及其题材的开创 晋代以来,中国绘画得到显著的发展,隋唐时出现了“青绿、水墨”山水画,五代时期出现了“徐黄体异”的花鸟画。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宫廷绘画追求高度的“写实”,讲求“形似”,发展精工细刻的作画风格。因而,有人把宋代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宋子房 (字汉杰),徽宗朝授画院博士,官至正郎。〕其次,他抬高了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分开来的愿望:“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对后世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三、文人画的发展及理论上逐渐完备 元代前期,文人画家中出现了在变革中影响一代绘画风气的赵孟頫。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其代表人物倪瓒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到了明代,“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继承、复辟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 “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其主要人物是“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明代后期,董其昌拓展文人山水画新境界。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董其昌之于绘画的最大影响,在于他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和“文人画”的理论。南北宗论强调文人画概念,并梳理其宗派体系。从董其昌认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以笔墨韵味代替造型原则;董其昌还强调文人画的“士气”。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其绘画实践,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画家,其中佼佼者,当为画史所称的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王借鉴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南宗运动推行、绍述,他们以仿古为名,对南宗画的创作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在“四王”之外,还有石涛、“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为代表的革新派,继续进行笔墨的艺术实验与大胆革新,以求进一步发展,两者皆有显著的历史功绩,体现了变与继承的辩证关系。四、现当代中国水墨绘画与传统文人画近代以来,从创作实践来看,中国水墨绘画出现了继承传统绘画并继续探索创新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出现了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并借鉴西方绘画技巧的刘海粟、潘天寿、李可染;出现了采用西方绘画技巧,并融合中西方各种流派的徐悲鸿、林风眠……虽然现代水墨画在绘画中表现出的风格形式迥异,但总的来说,他们正是在为现代水墨的发展摸索着新的道路;可以这么说,现代水墨画与传统文人画在某种意义上说又表现出相似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他们都拥有反叛精神。宋代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已达到“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文人画家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开拓实践了文人画的体系;而现代水墨画的出现是建立在反传统的基础之上,并揉合了中西之长。其次,在中国画体系中,传统文人画与现代水墨画均是以意念为主导。文人画的个性的张扬以及对艺术创作中技术因素的弱化,这些特征都与现代水墨画的美学观念有着共通的地方。不管是传统文人画,还是现代水墨画,我们都可以看出,在创作中最为根本的要素在于人类本性基础之上的审美个性。传统文人画同现代水墨画的绘画美学观都是以艺术家的审美观的主体,艺术创作相对的自由,抛开传统的规则和以往的艺术功利性,纯粹以艺术的自身规律为主,艺术作品所展示的正是艺术自身的魅力,这两种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自由的艺术”,他们的本质上的接近说明人类在本性上的共通。五、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情趣 1、诗书画印题跋合璧。才气横溢的文人除画物寓意外,还写诗填词于画上,解释画意,抒发情感,典雅含蓄,意趣无穷;有的画家更为直露,索性摆脱诗词格律的束缚,信笔在画上提句跋文,直抒胸臆。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2、重视引书法入绘画,重视笔墨情趣。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总而言之,文人画兴盛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当人们经历了对社会美,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当主体感受的丰富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而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时,会出现对情致美,个性美和“有意味”内容的形式美的欣赏。文人画最早还是作为一种与院画相对的绘画风格而出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文人画也形成了一个大致的体系,建立一套具有图像意义、风格规范和技法标准的艺术体系,确立了自己相对的评品标准,而这个体系与标准根植于中国文化和哲学,和中国的书法有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艺术遗产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它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永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参考文献:1、徐书城著《中国绘画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2、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0年版。3、伍蠡甫著《文人画艺术风格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版。4、黄专、严善谆著《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关于富春山居图论文范文资料

出于山居图是一副很有名的画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扩展资料: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

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豁达,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

当时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几岁,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也觉得朝代的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也就有画中的渔、樵、读书人的形象,隐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 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有时江面辽远开阔,渺沧海之一粟;有时逼近岸边,可以细看松林间垂钓渔人闲逸安静。山脚水波,风起云涌,一舟独钓江上,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是数十个山峦连绵起伏, 群峰竞秀,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点缀村 舍、茅亭,林木葱郁,疏密有致,近树沉雄,远树含烟, 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 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全 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元画静谧萧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扩展资料

《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他们把《富春山居图》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图 (元代黄公望创作纸本水墨画)

到金古珍藏网找吧 ,老多了

时尚家居鉴赏文章

相比传统的座椅,北欧式靠背座椅设计流线型,更加注重舒适性。就风格和工艺而言。欧式靠背座椅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简洁明快;第二,精湛的工艺。

北欧风格强调工艺与大自然互相融合,空间宽敞舒适,素雅精致。因此,北欧风格总是给人一种愉快舒适的感觉。北欧风格作为整体家居风格使用时非常好看,单品也很有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北欧的背靠椅,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

北欧风的简约符合中国座椅的主流设计理念。北欧国家冬天漫长寒冷。他们平常长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他们对民用座椅的舒适性有更高的要求。欧洲人生活节奏缓慢、关注生活质量。因此,北欧家具特别强调产品的实用性、舒适性,这也是北欧家居流行的关键因素。国内靠背椅市场经历过高端奢华后,开始转向时尚简约风格。越来越青睐于北欧式靠背座椅。

就设计而言,它更追求贴近自然。北欧风格的座椅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同时,北欧风格家具也被公认为最具接地气的现代家具。许多家具评论家普遍认为北欧风格家具所展示的装饰和形式约束是对自然材料的一种尊重。

北欧的背靠椅代表一种朴素简单,回归大自然,结合实用精致简单设计风格,体现了现代城市家庭进入新时代的一定取向和旋律。

写回答

共70个回答

 2019-09-21

相比传统的座椅,北欧式靠背座椅设计流线型,更加注重舒适性。就风格和工艺而言。欧式靠背座椅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简洁明快;第二,精湛的工艺。

北欧风格强调工艺与大自然互相融合,空间宽敞舒适,素雅精致。因此,北欧风格总是给人一种愉快舒适的感觉。北欧风格作为整体家居风格使用时非常好看,单品也很有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北欧的背靠椅,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

北欧风的简约符合中国座椅的主流设计理念。北欧国家冬天漫长寒冷。他们平常长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他们对民用座椅的舒适性有更高的要求。欧洲人生活节奏缓慢、关注生活质量。因此,北欧家具特别强调产品的实用性、舒适性,这也是北欧家居流行的关键因素。国内靠背椅市场经历过高端奢华后,开始转向时尚简约风格。越来越青睐于北欧式靠背座椅。

就设计而言,它更追求贴近自然。北欧风格的座椅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同时,北欧风格家具也被公认为最具接地气的现代家具。许多家具评论家普遍认为北欧风格家具所展示的装饰和形式约束是对自然材料的一种尊重。

北欧的背靠椅代表一种朴素简单,回归大自然,结合实用精致简单设计风格,体现了现代城市家庭进入新时代的一定取向和旋律。

如果遵循以下几条规则,就可以轻松打造高级时尚家居。

在家居装饰方面,应该注重细节。因为当我们谈到家居装饰时,不仅仅是在谈论室内,当然也包括室外部分。比如家门口或门廊处,也可以成为高端时尚的一部分,比如使用户外吊灯,这样能够增加美感并使房屋外观看起来更具时尚感。

可以增加一些看似随意但又拥有足够魅力的单品组合。可能单个家具看起来不寻常且不适合组合,但组合在一起能够增加室内的整体审美价值。比如下图中的地毯、沙发、墙上的装饰等元素进行搭配,就能够很好地营造时尚氛围。

我们都喜欢看起来高级时尚的家居风格,但是如果让人感到不舒服,再好的家具都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把客厅布置成一种“谁也不能碰”的风格。这样总会让人有压力,时刻想着不能破坏任何东西,这显然不符合我们对舒适的追求。这意味着沙发不仅应该时尚漂亮,而且坐起来或者躺上去也应该很舒服。

在进行高级时尚家居室内装饰时,可以考虑复古风,复古的程度可以自己决定,可以仅仅添加一些配饰,或以复古风格装饰整个房屋。人一旦进入复古风的房屋,就如同进入了时光机,进入了你选择的时间段。

可以选择适合你的风格和喜好的独特物品。例如,一个独特的魔法餐具柜非常适合喜欢童话故事的人,毫无疑问,它会吸引任何来到室内的客人的注意。但是不应该选择太多独特的单品,因为它们组合在一起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所以使用独特的单品打造高级时尚家居时,关键是要保持平衡。

北欧靠背椅特点第一材质上的精挑细选,工艺上的尽善尽美,回归自然,崇尚原木韵味,外加现、实用、精美的设计风格,反映出现都人进入后现社会的另一种思考方向。第二北欧人强调简单结构与舒适功能的完美结合,即便是设计一把椅子,不仅要追求它的造型美,更注重从结构出发,讲究它的曲线如何与接触时完美地吻合在一起,使其与协调,倍感舒适。

北欧太阳椅

金属合成餐厅椅

相比传统的座椅,北欧式靠背座椅设计流线型,更加注重舒适性。就风格和工艺而言。欧式靠背座椅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简洁明快;第二,精湛的工艺。

北欧风格强调工艺与大自然互相融合,空间宽敞舒适,素雅精致。因此,北欧风格总是给人一种愉快舒适的感觉。北欧风格作为整体家居风格使用时非常好看,单品也很有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北欧的背靠椅,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欢迎。

北欧风的简约符合中国座椅的主流设计理念。北欧国家冬天漫长寒冷。他们平常长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他们对民用座椅的舒适性有更高的要求。欧洲人生活节奏缓慢、关注生活质量。因此,北欧家具特别强调产品的实用性、舒适性,这也是北欧家居流行的关键因素。国内靠背椅市场经历过高端奢华后,开始转向时尚简约风格。越来越青睐于北欧式靠背座椅。

就设计而言,它更追求贴近自然。北欧风格的座椅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同时,北欧风格家具也被公认为最具接地气的现代家具。许多家具评论家普遍认为北欧风格家具所展示的装饰和形式约束是对自然材料的一种尊重。

北欧的背靠椅代表一种朴素简单,回归大自然,结合实用精致简单设计风格,体现了现代城市家庭进入新时代的一定取向和旋律。

山水芙蓉图的美术鉴赏论文

拙政园,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古今往来有很多的人对其园林的艺术进行赏析,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拙政园园林艺术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拙政园

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像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1.障景

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框景

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2】比如这一幅漏窗。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框样子的漏窗,每一个漏窗图案均不相同,透过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在廊墙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3.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园内的中花园,是成为造园经典的“借景”——将离拙政园里外的北寺塔借入园中,那巍峨的北寺塔耸立在亭后的云霄中,煞是壮观,这就是著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景观。当代园林专家陈从周称赞这里为“极妙的借景”。

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远香堂是拙政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四面厅,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四周均为落地玻璃长窗,不仅透光通气,还可以坐在里面观赏四面不同的景色。由远香堂北面远眺,对景荷花池中西山上的雪香云薇亭;在雪香云薇亭内有可以远对景远香堂。拙政园西部卅六鸳鸯馆,是一座两面厅,是听昆曲的地方。顶棚拱形,反射声音,创造“余音绕梁”的效果。隔窗远望,笠亭似戴笠渔翁垂钓般俨然而立,卅六鸳鸯馆与笠亭构成对景。

5.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例如,苏州留园入口的洞窗漏景,苏州狮子林的连续玫瑰窗漏景等。秫香馆: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秫香之名,亦由此得。当年复建此堂时,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1966年,为保护起见,将图案翻入室内,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至今。今日的秫香馆四周景色开朗,南边隔水为山岛,是游人品茗休憩的好去处。听雨轩是拙政园园中园的一座三间屋子构成的建筑,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芭蕉,翠竹等植物。人靠窗边,透过花窗,欣赏蕉叶之翠绿。在下雨时节,取宋代杨万里“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配合声音的听觉效果。

6.点景

点景是用题咏的手法创造园林意境, 多指园林建筑的名称、悬挂的楹联、匾额等。用来沟通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表达造园者的人生旨趣, 设计意图和艺术情感, 通过寄情于物, 创造一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深远意境。点景在园林中有明景、写意、言志、启发、暗示、装饰等作用。江南古典园林是文人士大夫情怀的寄托, 点景是其造园手法中应用最多, 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哲学理念。香洲、芙蓉榭、荷风四面亭、藕香榭等借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雪香云蔚亭借梅花的傲雪挺立等, 将植物拟人化, 暗示园主人的高贵品格。放眼亭造就一处“临深使人志清, 登高使人意远”的境界。批把园的“晚翠”建筑了园主人的精神家园, 四季常青和退隐之意。“玉壶冰”借喻主人的高洁清廉。绣绮亭的西柱上挂有处世联“生平直且勤, 处世和而厚” , 是园主人做人处世律己的处世哲学。亭内咏景联为“露香红玉树, 风绽紫蟠桃” , 是园主人隐居山林的自然之趣。“与谁同坐轩”的匾额抒发园主超脱世俗、清高孤傲的“风雅”性情。

7.添景

添景是当风景点与远方之间没有其他中景、近景过渡时, 为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 加强远景“景深”的感染力, 常做添景处理。添景可用建筑的一角、树木花卉等, 丰富园林的空间构图效果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作。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御史王献臣因仕途失意回归故里,以大弘寺旧址兴建拙政园。他邀请当时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参与布局设计,前后历时共16年,最终建成了这个池广林茂、自然疏朗的江南园林。

拙政园的命名是引用了西晋潘岳的《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最初的拙政园是宋元高古的造园风格,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造,但高古散淡的气息仍能够被依稀辨识到,这也是拙政园最宝贵的亮点。

五百年间,拙政园的命运几经更迭;园内景致随之变化,却典雅如初。亭台楼阁,回廊起伏,小桥流水,古木参天;使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齐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风格迥异的三部分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全园尤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园中主要建筑物绝大多数都临水而建、高低错落。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尽显江南水乡之美。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雅致,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为主;西花园建筑精美,楼台倒影,别具风味。中部则是拙政园最为出彩的部分,亭台楼榭点缀在湖岸池边,古朴典雅、主次分明,至今仍保持着明代园林浑厚质朴、自然天真的艺术风格。

花园中部在乾隆时期就改造成了与今天相对接近的样貌,整个区块仍保留了高古的气息。花园西部在晚清时被苏州吴县商会会长张履谦买下,经营成了带有晚清范儿的园林,水面比较低下,建筑都高挑在水面上。而花园东部在明末时独立出去,1949年后又单独经营重建,重建时掺入的现代公园的风格,空间特别开朗,建筑相对孤立。古代建筑艺术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说,这三个部分就是分之则利、合之则伤,要将它们各自独立看待。

沿袭宋元风范的建筑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晚清之后,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逐渐增多,形成变幻曲折的庭院空间,建筑景致独具特色。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藏露掩映,使山水景观显得更为疏朗开阔。

朱宇晖认为拙政园现有建筑在风貌上沿袭了宋元风范。在他看来,其中最美的一座是见山楼,处理的亮点是运用爬山廊暗示山意,爬上了两层冲向水中间的楼阁。廊子的屋檐和见山楼的屋檐连在一起,令人分不出哪里是单纯的爬山廊,哪里是两层的楼阁。他用“水上最是那深情一抹”形容他最为推崇的见山楼。

三大贡献

朱宇晖说,拙政园最大的贡献主要有三点:第一,它为现代人展现了带有高古气息的园林样貌和残存着宋元风的建筑风格;第二,拙政园的中部提供了一个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则时代,即明末清初时代主要厅堂隔水面山之外的种种变化,启示后人如何在大面积的范围内运用这个典则;第三,它贡献了许多从建筑到园林中的桥梁,始终保持着和后世的纠结、造作、自我表现不同的风格。从建筑不盲目追求“嫰戗发戗”,到桥梁上贴着桥面的低矮栏杆,拙政园的建筑都遵循着非常飘逸的逻辑,透露出低调、含蓄的美。

拙政园布局灵活,道法自然,匠心独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它为后人留下了价值连城的江南园林研究依据,早已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正文部分: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苏州和天堂联络起来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苏州那数目庞大的封建古典园林的存在。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那里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艺术之悠久,数量之庞大,造园艺术之高超都在全国首屈一指,据考证已有1500多年的治园历史,至今保持完好的有69处之多。现在,苏州园林的含义已不仅仅是位于苏州的园林,更是作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代称。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些园林大致分为三类,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这些园林多为一些文人雅士,官宦富商所建,精致优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大规模,多角度的集中展现。苏州的著名园林有:拙政园,留园,退思园,耦园,网师园,怡园,艺园以及环秀山庄。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是人类文化艺术水平的良好传承,它包含了人文艺术,建筑艺术,诗词画作,以及中国古典哲学思维。从平面来看,苏州园林就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从立体来看,虽非迷幻莫测的空中楼阁,却倒也有一番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在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自然博物馆。 在此,依据苏州园林的造园特点和根据我所了解的资料,重点介绍苏州园林艺术中的两朵奇葩——拙政园和留园。 拙政园和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园林。起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所,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的退隐居所,他修补残缺,植树种草,取“拙者之为政”之意命名该园。曾也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全园分为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样式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已辟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平快明朗,以平岗远山和松林、草坪、竹屋和池水为主。主要景点有:雪堂、兰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等。中部乃拙政园精华所在,以水为主,池水面积占据约三分之一,水碧树茂,景色自然,形体不一,主次分明,并非西方园林建筑中处处所体现的棱角分明,于“无形”中体现著东方艺术的哲学性,体现著“有形”。 中部的主要景观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红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型,其特点为台馆对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装饰华美而又不失情趣,主要景点有:鸳鸯馆、倒影楼、谁与同坐楼、水廊等。 留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园中可分为四个风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主,风景明净静幽;东部则厅堂明朗轩敞,重楼叠嶂,给游人带来一种大气舒畅之感觉;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自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让人返朴归真。全园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在建筑物布局处理方面当居苏州园林之首。 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与园林为一身,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艺术手段,来吸收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科举制度下最后一位状元俞樾在其著作《留园记》中称留园为“吴下名园之冠”。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长达六七百米,廊壁上有历代书法名家的书法石刻300余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董刻二王贴,为明嘉靖年间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达25年之久,至万历十三年才刻成。留园有三绝,分别为:冠云峰、楠木殿、鱼化石。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旦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节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即可获得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资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释、道、儒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 文学,对古典园林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栖息于游赏之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储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审美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对研究我国古代江南人民生活习俗和礼仪方式,都是重要的一手资料。 苏州园林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苏州园林造园特点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模拟自然景色, 利用水面、奇石和花木,吸收了文学、国画、书法、雕刻、工艺美术等技巧手法,通过理水、叠山、绿化、建筑、陈设、装饰等形成建筑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创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咫尺山林意境,具有独特风格,集中表现出我国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其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在当今世界上为任何地区所少见,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由于园林空间多样而又富于变化,为定观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均居于三大地方风格之首席。 1、置石特点 苏州盛产石料,苏州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能够模拟山之脉络气势,或模拟山之一角创为平岗小埠。 以狮子林为例,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林为诸峰之首。 2、植物配置 江南气候温和溼润,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花木的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的有机结合,讲究与山石、水面、房屋的协调统一。 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都以自然式为主,又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同一种类植物的群植,如沧浪亭山边的箬竹满坡,苍翠欲滴。留园西部的漫山枫林,入秋时有万山红遍的奇景。怡园中锄月轩前的牡丹,可赏“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色彩纷呈。 第二类是计划总不同的植物丛植,与山石配合,以白色景墙为底,就像在宣纸上绘画一般,有诗情画意、寓情于景之感。 3、建筑营造 建筑的形式极其多样丰富.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室内外空间通透,露明木构件一般髹饰为赭黑色灰砖青瓦,白粉墙垣配以水石花木组成的园林景观, 能显示出恬淡雅致有若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木装修、家俱、各种砖雕、木雕、漏窗、洞门、匾联、花街铺地, 均表现及精致的工艺水平。 亭、台、楼、阁、厅、堂、轩、廊的人文景观为苏州园林建筑的特色。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曲廊环绕,另有匾额、碑文题词。 4、理水特点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 苏州园林的意义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资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储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它们建筑型别齐全,储存完整。这四座园林占地面积不广,但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它们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俱、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苏州园林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儿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化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力,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是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像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雀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拥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牡丹懂得拒绝——拒绝浓云阴雨,拒绝冷风飕飕,拒绝与百花争奇斗艳,拒绝游人的夸耀与赞颂,更是宁可被贬谪也不慑于皇威,只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轰轰烈烈地来,轰轰烈烈地走。牡丹的高贵,牡丹的品位让它名副其实地“艳冠群芳”。 牡丹的美是惊心动魄的,让人在陶醉其中方知“品位”这东西难能可贵。 美国出了一本小册子,先是风靡了美国本土,一如全球化背景下所有畅销书的命运,转眼便译成了各种文字风靡了全世界。该书中译本名为《格调》。据说书名本为“升级”,译者以为太扎眼,遂改名为“品位”,正待出版,译者觉得一动,又改名为“格调”。于是,一本谈阶级关系的书在我们这里摇身一变与“品位”和“格调”这些时髦词汇挂上钩来,成了一本时尚书刊。 《格调》的作者通篇教人怎样从衣食住行、举手投足中辨认有产者与无产者,而人们则因他的“教科书”疯狂地向“有产者”*拢,两眼热辣辣地艳羡着那些“不显眼的富翁”。事实上《格调》的作者也并没有断言哪种人才算是有格调有品位的人,究竟是那些贫穷的胖子还是所谓富翁的健身者?但我们确实不无悲哀地发现,近些年来,人们纷纷把自己从内到外变成了“不显眼的富翁”,尽管我们大多数人的钱包并不鼓。好在译者聪明地隐去了真实的书名“阶级”,所以我们可以毫无顾虑、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在追求品位。 “品位”在我们这里的第一战,兵不血刃,大获全胜,造就了第一批“以隐蔽的方式显富”的中产阶级,白领一族。不过,由此掀起一股减肥潮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品位第二战是小资的崛起。中国的语言中,许多词是常用常新的。比如这“小资”,在文革中“小资产阶级”及伴随着的‘小资产阶级情调”都是人们极力躲避的,而世转时移,如今20岁到35岁的中坚力量则对其趋之若鹜。历史总是这样幽默。 “小资”与“品位”是一条草绳上的两只蚂蚱——哦,我这么形容就显得很没品位了,怎么也应用小资们深爱的《大话西游》里的一句“纠缠在一起的两根灯芯”吧!至此“品味”要中以拨开云雾见天日,被实化为许许多多具体的名词,也算是小资们的一大创举。看书要看杜拉,格言要用罗兰·巴特说的,喝咖啡要去书吧,喝酒要去酒吧,电影要看大卫·林奇拍的,衣服要穿法国服装界出的,雪糕要吃哈根达斯空运的,香水当然锁定香奈儿五号。去哪儿旅游?巴百岛吧——不过,发生过爆炸,还是夏威夷安全点——夏威夷?太out了吧。那只好去马尔代夫。喝点什么呢,小姐?给我一杯冰水(冰冻的白开水,亏小资们想得出来,名字叫“心痛的感觉”!58元一杯,怎么样?)。 最后,小资们闲得慌了,没事可干,那就一个人坐在咖啡馆打开超薄型笔记本电脑发发呆吧。 我看着满脸油彩的品位,开始忍不住想笑洗洗脸吧!波波族又来了,来自波西米压,不听马斯奈拉赫马尼诺夫了,咱们听一盘从森林中录来的鸟语。买点罐装花香当香水?开始我们的“流苏”时代。 可怜的品位,洗尽铅华之后等待你的又会是什么呢?恐怕看来谁是强势群体,谁拥有话语权了吧!不过,如果我们的心能够不被五花八门、瞬息万变的所谓品位所迷,也许我们就不必总是那样喊累。 简评:品味“品位”,对“品位”做了一番有见解的品味。文章对时下追求时尚,追求格调的诸般“有品位”的行为进行了调侃。作者能对人们趋之若鹜的所谓品位,能不为其所迷,冷静思索,实在难以可贵。文章对“小资”有否定、有批评、有讽刺,但不尖刻、不偏激,始终保持一种温和的调侃态度,也增强了文章的品位。 美酒、名车、豪宅,在我心中,它们从来代表不了高雅品位。物欲社会里,“品位”已被简单地量化成昂贵的名牌,舒适奢华的生活,人们对“品位”的追求迷失在无数速朽的流行与时尚之中,而忽视了品位的真义。我觉得,一个有品位的人追求的应该是精神的宁静与恬淡,那才是真正高雅的精神追求。 特里莎修女就是这样一个真正有品位的人。当她的兄弟姐妹依然满足于富裕的生活时,特里莎选择了离开,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品位。这种品位体现在每一位被她救护的街头流浪汉的微笑上,体现在众多弃婴满足的眼神中,也体现在濒死者得到临终关怀后安祥的面容里。纵然修女没有华衣珠宝,她的品位依然出众,犹如夏天池塘里绽放的第一朵莲花,独立于庸俗势利的品位之上。这种出众的品位无关风月,却着实带来了内心的平和,宛若风过群山,繁星满天。 假如古人也使用“品位”这个词的话,屈原可算是品位高尚的人了。官场的勾心斗角,政治的黑暗腐朽使他失望透顶。他似乎在自然万物中找到了他人格精神的寄托,找到了生命中真正的知音,制芰荷以衣,捧朝露而啜,山水花草培养了他赤子般纯净的品质,让我们在昏暗的世道中看到光亮,使邪曲的社会找到了一丝正直。这种品位穿越古今,足以令迷信金钱、时尚并奉之为人生最高品位的人汗颜。 现实生活中,观看了多少音乐会,如何熟谙西方礼仪其实与品位高低关系不大。惟有拥有一颗爱世界、爱生活的心灵,能微笑面对险阻,能够在浮华世界始终保持一种宁静恬然的人才真正算得上有品位。 抛开物质的羁绊,我们会发现品位的范围关系到一个人的信念、毅力和爱心。内心平静而恬淡,足以宁静而致远。一个内心恬静的人不需要用法国葡萄酒来炫耀自己的品位,因为他能从一杯清水中品味纯净;不需要什么世界名画来充实自己的家居,因为于他,天地万物皆可入画。 有如此品位,将使我们能够永远笑看世界。享受自己的恬淡与宁静,让别人迷信物质与奢华去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