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地面沉降相关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地面沉降相关毕业论文

一、前言 近几年在洛阳地区,深井降水利用较多,但有些单位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的公式不当,或者考虑的因素不周,最终会造成降水的失败,最后不得不加井,这样既费钱又费时间,下面就以本人在深井降水方面的经验来和大家探讨。 二、深井降水概念 深井(管井)井点,又称大口径井点,系由滤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设备等组成。具有井距大,易于布置,排水量大,降水深(>15m),降水设备和操作工艺简单等特点。适用于渗透系数大(20-250m3/d),土质为砂类土,地下水丰富,降水深,面积大、时间长的降水工程应用。 三、深井设计 1、计算思路 第一步将基坑进行等效化为一口大井,第二步确定基坑总的涌水量,第三步确定单井出水量,第四步确定井的数量。 2、参数的确定与计算 1)、设计水位降深 水位降深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较小水位的降深,一般降到操作面下即可(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这样可最大程度上避免降水对地层的影响,不至于造成地基承力的下降。 2)、井深及井径的选择 要想使水位降低至操作面下,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加大井的直径和井的深度,即增大单井的落差,从而达到使最高水位降至操作面下.另一种通过均匀布井,控制单井的落差,使水位均匀降至设计要求。前一种布井少,对地层扰动大,如建筑物对地基要求高时,此方法不可采用(除非施工后注浆),且此方法对原有建筑物也会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后一种方法可能布井较多,但对地层扰动小,对原有建筑的危害也较小,因此条件允许时应优先选用后一种方法。另外井深还要考虑单井的出水量与自已现有的水泵配套。 井深主要是根据水位降深、所需要的单井出水能力、水泵的进水口的位置、含水层的厚度、及泥浆淤积深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井径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种因素:A、单井要求的出水量;B、水泵的直径;C、当地施工机械,及井管的规格,如选用市场常用的规格,价格可能会便宜对控制成本有益。 3)、渗透系数的选择 渗透系数是降水计算中重要的参数,此参数可以从地质报告中选取,但在大面积布井前,须重新验证,或者搜集附近的实际数据作为参考。 4)、含水层的厚度的取值 含水层的厚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但地质报告中一般不给出,如果没有地区经验,只能通过综合考虑以往施工经验和降水井的深度及地层的规律来确定。也可事先假定一个数值,按完整井模型,采用使含水层厚度按每1米的间隔递增,计算总的涌水量,然后按非完整井的模型,以同的方法计算总涌水量,最终你会发现,它们会有一个重合点,这样你可以利这一重合点,并结合以往经验综合确定含水层厚度。 5)、深井降水计算 深井单井计算较为简单,计算结果一般与实际较为吻合。但群井计算结果就千万别(群井中单井的出水量)。由于降水时,一般要采用一个以上的井,降水井同时抽水时,互相形成干扰,无法以单井的计算来判断水位的降深,实际上这些井形成了干扰群井。群井总的涌水量计算公式,一般采用近似拟合得出,总涌量各个规范或者计算手册上所列公式的计算结果一般相差无几,且物理意义明确,很容易理解,具体施工时可以参看《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或者江正荣的《建筑施工计算手册》。降水施工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确定单井的出水量。 (1)等效半径计算 矩形基坑: 式中:a、b——分别为基坑的长短边边长; 不规则块状基坑等效半径: 式中:ro——基坑的等效半径; A——基坑的面积 (2)、降水影响半径 式中:R——降水影响半径; K——渗透系数; H——含水层的厚度; (3)、群井总涌水量 A、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计算公式 B、均质含水层潜水非完整井计算公式 式中:Q——基坑总的涌水量 ;S——设计水位降深 l——过滤器长度; (4)、单井出水量 前面已经说明,总涌量各个公式计算结果基本相同,且在实际施工中吻合较好,但单井出水量就难以确定。下面以一个实例来看一下单井出水量的确定。 某一工程地下水位20米需降深5米,井深35米(有效深度)渗透系数70m/d,含水层厚度为15米,管井直径400. ①按《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公式进行计算。 =24×10×400/50=1920 m3/d 式中:q——单井出水量(m3/d);d——降水井管径(mm);l`——淹没部分的过滤器长度(m); a`——与渗透系数有关的经验系数( ②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给出公式进行计算: =120×××10× =3105 m3/d 式中:q——单井出水量(m3/d);rs——过滤器半径(m);l——淹没部分的过滤器长度(m);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③按完整井单井出水量计算(无干扰) q= =3735 m3/d =324m 式中:q——单井出水量(m3/d);rw——过滤器半径(m);k——含水层渗透系数(m/d);R——降水影响半径; ——含水层的原始厚度; ——淹没部分的过滤器长度(m);从以上三项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最小的为第一项(与实际最接近)。第二第三项结果相差不多。此工程基坑面积为3000平方米,按第一、二项计算结果综合的单井出水量最后布井8口,抽水1周,水位只降了不到2米最后布置26口井将水位降到操作面以下。这是什么原因呢?根几个工程的分析,主要是单井出水计算误差太大。实际测得平均单井出水量约为800m3.第二对干扰井的概念理解不清,当为群井时每个井的出水量就会大为减少,也许在施工时你会说个别井出水量很大,但这只能代表一点,不能以此作为计算井数的单井的出水量。实际的单井出水量只能用所有井的平均值来代表。但在施工前无法知道平均值的情况怎么计算,方法有两个:第一在计算的基础上乘以一个小于1的系数;第二统计以往工程的数值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修正的原则在后的叙述中说明。 (5)、管井数量确定 用总的涌水量除以单井出水量,再加以一定的富余系数即可确定,且此富余系数一般不小于. (6)、布井原则 深井一般沿基坑周围离边坡上缘2米左右环形布置,施工允许的情况也可在基坑中布置一部分井(这样降水效果更好),井点应深入透水层6-9米,通常应比所需降水的深度深6-8米,井距一般为8-15米,井距太大时降水效果不好,如果计算出的数据使井间距大于15米,一般要进行修正。这其中还要考虑到有些水泵坏时,维修的间隔不能给附近水位造成过大的提升,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富余度。 四、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其防范措施 在降水过程中,由于会随水流带出部分细微土粒,再加上降水后土体的含水量降低,使土壤产生固结,因而会引起周围地面的沉降,在建筑物密集地区进行降水施工,如因长时间降水引起过大的地面沉降,会带来较严重的后果。 为防止或减少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产生过大的地面沉降,可采取下列一些技术措施: (1)采用回灌技术: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由于土壤内地下水流失造成的。回灌技术即在降水井点和要保护的建(构)筑物之间打设一排井点,在降水井点抽水的同时,通过回灌井点向土层内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即降水井点抽出的水),形成一道隔水帷幕,从而阻止或减少回灌井点外侧被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的地下水流失,使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就不会因降水使地基自重应力增加而引起地面沉降。 (2)采用砂沟、砂井回灌:在降水井点与被保护建(构)筑物之间设置砂井作为回灌井,沿砂井布置一道砂沟,将降水井点抽出的水,适时、适量排入砂沟、再经砂井回灌到地下,实践证明亦能收到良好效果。 (3)使降水速度减缓:在砂质粉土中降水影响范围可达80m以上,降水曲线较平缓,为此可将井点管加长,减缓降水速度,防止产生过大的沉降。亦可在井点系统降水过程中,调小离心泵阀,减缓抽水速度。还可在邻近被保护建(构)筑物一侧,将井点管间距加大,需要时甚至暂停抽水。 为防止抽水过程中将细微土粒带出,可根据土的粒径选择滤网。另外确保井点管周围砂滤层的厚度和施工质量,亦能有效防止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五、降水施工时应考虑的因素 1、布井时,周边多布,中间少布;在地下补给的方向多布,另一方向少布。 2、布井时应根据地质报告把使井的滤水器部分能处在较厚的砂卵层中,避免使之处于泥砂的透镜体中,从影响井的出水能力。 3、钻探施工达到设计深度后,根据洗井搁置的时间的长短,宜多钻进2——3m,避免因洗井不及时泥浆沉淀过厚,增加洗井的难度。洗井不应搁置时间过长或完成钻探后集中洗井。 4、水泵选择时应与井的出水能力相匹配,水泵小时达不到降深要求;水泵大时,抽水不能连续,一方面增加维护难度,另一方面对地层影响较大。一般可以准备大中小几种水泵,在现场实际调配。 5、降水期间应对抽水设备和运行状况进行维护检查,每天检查不应少于3次,并应观测记录水泵出水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抽水设备始终处在正常运行状态。同时应有一定量的备用设备,对出问题的设备能及时更换。 6、抽水设备应进行定期保养,降水期间不得随意停抽。当发生停电时应及时更新电源保持正常降水。 7、降水施工前,应对因降水造成的地面沉降进行估算分析,如分析出沉降过大时,应采取必要措施。 8、降水时应对周围建筑物的观测。首先在降水影响范围外建立水准点,降水前对建筑物进行观测,并进行记录。降水开始阶段每天观测两次,进入稳定期后,每天可以只观测一次。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3]江正荣,《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4]任天培,彭定邦,郑秀英,何成富,周柔嘉《水文地质学》 [5] 《基础工程施工手册》(第二版)

一、前言 近几年在洛阳地区,深井降水利用较多,但有些单位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的公式不当,或者考虑的因素不周,最终会造成降水的失败,最后不得不加井,这样既费钱又费时间,下面就以本人在深井降水方面的经验来和大家探讨。

以前也写过,东拼西凑了一下 咔咔五月的那场地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灾害。面对自然,人类又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这次地震,我们尝到了血的代价,也应该深刻感觉到,防灾减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多么的重要。也许我们阻止不了灾难的发生,也不能保证没有任何人员的伤亡或财产损失,但起码我们可以把损失减到最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些灾难都可以预测到。当有关部门发出预警时,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并且极力配合。而我们自己其实也可以预测灾难。在许多灾难发生前,动物们会有一些反常的行为。就像地震发生前,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那么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灾难来临时,一定不要慌张,要保持镇静。就像这次的大地震,当你被压在废墟地下时,要冷静,可以看看边上的东西是不是可以移开一点,给自己留尽可能多的空间,保持呼吸顺畅。千万不能觉得自己死定了,应该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如果在室内,可以躲到桌子底下,保护好头部。如果在室外,应该避免一些高大的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能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灾害呢?其实,很多都是由于环境所导致的。保护环境也是避免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真是每况愈下。过多的废气排放,和白色污染让城市变得乌烟瘴气,还有资源紧缺,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不乱丢垃圾,共建美好环境。不要以为灾难离我们很遥远,它说来也就来了。如果我们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话,很可能会遇到危险,就从现在起,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就都能从容的面对了。

你好,本人也是学土木的,这篇文章为原创,在百度或谷歌等网站绝对找不到,供你参考、修改,实为抛砖引玉之作,希望你能满意。 不良地基的处理与加固方法[摘 要] 论述了在建造建筑物之前,针对不良地基土及异常地基土的处理方法及加固方案。[关键词]不良地基;异常地基;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基础刚度Abstract:This paper the treatment schemes and reinforcing means of badness and abnormality foundation before thebuilding words:badness foundation; abnormality founda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 construction technique; stiffness 在现实工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良地基及异常地基的情况,如若对其处理不当将对建筑物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将对不良地基及异常地基情况的处理做一简要介绍,以便能更好地解决工程实际中地基出现的问题。1 不良地基的处理1·1 置换法1·1·1 换填法:就是将表层不良地基土挖除,然后回填有较好压密特性的土进行压实或夯实,形成良好的持力层,从而改变地基的承载力特性,提高抗变形和稳定能力。 施工要点:将要转换的土层挖尽、注意坑边稳定;保证填料的质量;填料应分层夯实。1·1·2 振冲置换法:利用专门的振冲机具,在高压水射流下边振边冲,在地基中成孔,再在孔中分批填入碎石或卵石等粗粒料形成桩体。该桩体与原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压缩性的目的。 施工注意事项:碎石桩的承载力和沉降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原地基土对其的侧向约束作用,该约束作用越弱,碎石桩的作用效果越差,因而该方法用于强度很低的软粘土地基时必须慎重行事。1·1·3 夯(挤)置换法:利用沉管或夯锤的办法将管(锤)置入土中,使土体向侧边挤开,并在管内(或夯坑)放人碎石或砂等填料。该桩体与原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由于挤、夯使土体侧向挤压,地面隆起,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提高,当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强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施工注意事项:当填料为透水性好的砂及碎石料时,是良好的竖向排水通道。1·2 预压法1·2·1 堆载预压法:在建造建筑物之前,用临时堆载(砂石料、土料、其他建筑材料、货物等)的方法对地基施加荷载,给予一定的预压期。使地基预先压缩完成大部分沉降并使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后,卸除荷载再建造建筑物。 施工工艺与要点:①预压荷载一般宜取等于或大于设计荷载;②大面积堆载可采用自卸汽车与推土机联合作业,对超软土地基的第一级堆载用轻型机械或人工作业;③堆载的顶面宽度应小于建筑物的底面宽度,底面应适当放大;⑤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不得超过地基的极限荷载。1·2·2 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可减少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上覆土自重应力,使有效应力增加,从而使地基得到预压。这实际上是通过降低地下水位,靠地基土自重来实现预压目的。 施工要点:一般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深井井点;当土层为饱和粘土、粉土、淤泥和淤泥质粘性土时,此时宜辅以电极相结合。1·3 压实与夯实法以配合堆载预压用于加速饱和粘性土地基的固结1·3·1 表层压实法:采用人工夯,低能夯实机械、碾压或振动碾压机械对比较疏松的表层土进行压实。也可对分层填筑土进行压实。当表层土含水量较高时或填筑土层含水量较高时可分层铺垫石灰、水泥进行压实,使土体得到加固。1·3·2 重锤夯实法:重锤夯实就是利用重锤自由下落所产生的较大夯击能来夯实浅层地基,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硬壳层,获得一定厚度的持力层。 施工要点:施工前应试夯,确定有关技术参数,如夯锤的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夯实前槽、坑底面的标高应高出设计标高;夯实时地基土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优含水量范围内;大面积夯时应按顺序;基底标高不同时应先深后浅;冬季施工时,对土已冻结时,应将冻土层挖去或通过烧热法将土层融解;结束后,应及时将夯松的表土清除或将浮土在接近1m的落距夯实至设计标高。 1·3·3 强夯:强夯是强力夯实的简称。将很重的锤从高处自由下落,对地基施加很高的冲击能,反复多次夯击地面,地基土中的颗粒结构发生调整,土体变为密实,从而能较大限度提高地基强度和降低压缩性。其施工工艺流程:①平整场地;②铺级配碎石垫层;③强夯置换设置碎石墩;④平整并填级配碎石垫层;⑤满夯一遍;⑥找平,并铺土工布;⑦回填风化石渣垫层,用振动碾碾压八遍。一般在大型强夯施土前,都应选择面积不大于400m2的场地进行典型试验,以便取得数据,指导设计与施工。1·4 挤密法1·4·1 振冲密实法:利用专门的振冲器械产生的重复水平振动和侧向挤压作用,使土体的结构逐步破坏,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由于结构破坏,土粒有可能向低势能位置转移,这样土体由松变密。1·4·2 施工工艺:①平整施工场地,布置桩位。②施工车就位,振冲器对准桩位。③启动振冲器,使之徐徐沉入土层,直至加固深度以上30~50cm,记录振冲器经过各深度的电流值和时间,提升振冲器至孔口。再重复以上步骤1~2次,使孔内泥浆变稀。④向孔内倒入一批填料,将振冲器沉入填料中进行振实并扩大桩径。重复这一步骤直至该深度电流达到规定的密实电流为止,并记录填料量。⑤将振冲器提出孔口,继续施工上节桩段,一直完成整个桩体振动施工,再将振冲器及机具移至另一桩位。⑥在制桩过程中,各段桩体均应符合密实电流、填料量和留振时间等三方面的要求,基本参数应通过现场制桩试验确定。⑦施工场地应预先开设排泥水沟系,将制桩过程中产生的泥水集中引入沉淀池,池底部厚泥浆可定期挖出送至预先安排的存放地点,沉淀池上部比较清的水可重复使用。⑧最后应挖去桩顶部1m厚的桩体或用碾压、强夯等方法压实、夯实,铺设并压实垫层。1·4·3 沉管砂石桩(碎石桩、灰土桩、OG桩、低标号桩等):利用沉管制桩机械在地基中锤击、振动沉管成孔或静压沉管成孔后,在管内投料,边投料边上提(振动)沉管形成密实桩体,与原地基组成复合地基。1·4·4 夯击碎石桩(块石墩):利用重锤夯击或者强夯方法将碎石(块石)夯入地基,在夯坑里逐步填人碎石(块石)反复夯击以形成碎石桩或块石墩。2 异常情况的地基处理2·1 松土坑(填土,墓穴,淤泥等)的处理2·1·1 将坑中松软虚土挖除,使坑底及槽帮四壁均见天然老土,然后采用与坑边的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材料回填,回填材料及做法:①当地基为砂土时,用砂或砂石回填,回填每层厚度不大于20cm并应分层洒水夯实或用平板振捣器夯实。②当地基为较密实的干硬性粘土时,可用3∶7灰土分层夯实。③当地基为中密可塑粘土时,用1∶9灰土分层夯实回填。④当虚土挖除后,如遇地下水,则水下部分采用级配砂石回填,水上部分仍可用灰土夯实回填。2·1·2 当单独柱基下有虚土坑时,可按下述情况处理①如坑深度大于槽宽,或坑面积大于槽底面积的1/3时,宜将槽底全部落到坑底。②在粘性土中,两相邻单独柱基的槽底高差不得大于相邻柱基的净距,否则应将较浅的柱基槽底相应落深,使两柱基槽底标高取平。③在砂性土中,两相邻单独柱基的槽底高差不得大于净距的1/2,否则两柱基的槽底宜取平。④如坑底过深,可考虑加大基础底面积,或与相邻柱基础连在一起做成联合基础。2·2 局部范围内有硬土或旧结构物时的处理当基底下有局部过硬的土质或旧结构物(如旧基础,老灰土,化粪池,旧砖窑,压实的路面,大树根,大块石等)时,应全部挖除,再按上述方法回填或加深基础(应指出的是,不能认为在地基处理时,只须对松软的地基做处理。对过于坚实的地基如不做处理,也会引起建筑物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2·3 设备管道的处理当上下水等设备管道在槽底以上穿过时,应在基础墙处管道上方留出大于房屋预估沉降量的空隙,以避免建筑物产生沉降时引起管道损坏,同时,应采取防止管道漏水的措施,以避免漏水浸湿地基而引起不均匀沉降。当管道基础穿过基础时,可将基础局部落深,使管道穿过基础墙,同时,管道上方应按上述原则留足够的空隙。[参考文献][1] 董爱飞. 常用地基处理技术综述[J]. 建筑, 2008, (03) . [2] 梁亚明,刘英华. 刚性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科学之友(B版), 2008, (03) . [3] 王剑峰,赵竹莹. 浅谈CFG桩地基处理及工程实例[J]. 林业科技情报, 2008, (01) . [4] 曹冰. 复合地基技术在北良港淤泥吹填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港口科技, 2008, (03) . [5] 钟毅. 砾料石灰土结构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北方交通, 2008, (03) . [6] 刘震,郑忠钦. CCMG地基处理在上海长江大桥桥头路基施工中的应用[J]. 上海公路, 2008, (01) . [7] 王刚,玄力,张广范,张跃宇. CFG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实例[J]. 西部探矿工程, 2008, (05) . [8] 吴剑,周健,崔积弘,茅永德. 上海港罗泾港区地基处理的试验研究[J]. 工业建筑, 2007, (S1) . [9] 冯国栋. 浅谈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防治[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08) . [10] 苑克伟,李国,王积鑫. 粉喷桩在箱涵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北方交通, 2008, (03) .

地面沉降毕业论文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同志啊,这种论文网上还是很多的,不用那么懒吧。相关论文很多,自己下载整理一下对你也有好处啊。以下仅供参考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10大类31种: 1、地震: 天然地震、诱发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变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渍)化、冷浸田 5、海洋(岸)动力灾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港口淤积 6、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坑道突水、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灾害: 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淤泥质软土、冻土、红土 8、水土环境异常: 地方病 9、地下水变异: 地下水位升降、水质污染 10、河湖(水库)灾害: 淤积、塌岸、渗漏 (一)地震 1、分布发育概况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我国境内(包括台湾及临近海域)发生大于或等于8级的巨大地震共9次;发生大于或等于7级的地震约80次,其中1949~1990年发生了52次。 我国的构造地震分布非常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余各省都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自60年代以来,目前至少以在11个省的15座水库发生,其特点是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 地震在我国大陆地区具明显的西强东弱、西多东少的发育分布规律。如本世纪以来发生的9次大于或等于8级大地震,除2次8级发生于台湾临近海域外,其余均发生于西部省份。我国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台湾外,Ⅶ度以上地区的面积相时少得多。 地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带状分布。近100年发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围绕这26条活动断裂系发生的。我国地震活动的周期性和重复性呈现出成群分布,活跃高潮与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动格局。东部一个周期长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 2、危害状况 地震灾害以突然、隐蔽为特点,一旦成灾,极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1901~1980年间,我国地震共死亡61万人,其中死亡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达31次。1949年以来,地震就造成死亡万人,伤残万人,居群灾之首,同时地震还造成倒房60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国的地震活动,不但频次高,强度大,而且城市受灾率高。据统计,全国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的面积达312万km2,全国70%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烈度为Ⅶ度或高于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区内,特别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兰州、呼和浩特、昆明、乌鲁木齐、银川、拉萨、汕头都位于基本烈度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区内。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毁城镇工程设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还可以引发滑坡、崩塌、火灾等其它灾害,加重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发育分布基本情况 全国共发育有特大型崩塌51处、滑坡140处、泥石流149处;较大型崩塌2984处以上、滑坡2212处以上。泥石流2277处以上。 从总体看,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诸省区长期处于地壳上隆过程之中,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切割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支离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区降水量和强度较大、西北地区植被极不发育,因而崩滑流发育强烈,如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其它地区新构造运动一般相对较弱,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小,中南、华东大部分地区植被发育较好,因此,这些地区的崩滑流发育强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区。崩滑流灾害危害较大的省区有: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湖北、辽宁、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划分为15个多发区,它们是:(1)横断山区、(2)黄土高原地区、(3)川北陕南地区、(4)川西北龙门山地区、(5)金沙江中下游地区、(6)川滇交界地区、(7)汉江安康~白河地区、(8)川东大巴山地区、(9)三峡地区ⅲ(10)黔西六盘水地区、(11)湘西地区、(12)赣西北地区、(13)赣东北上饶地区、(14)北京北郊怀柔-密云地区、(15)辽东岫岩-凤城地区。 2、主要危害 近十年来,全国由于崩滑流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近万人,平均每年达人。全国有 400 多个市、县、区、镇受到崩滑流的严重侵害, 其中频受滑坡、崩塌侵扰的市、镇60余座,频受泥石流侵拢的市、镇50余座。较为严重的有重庆、攀枝花、兰州、东川、安宁河谷等。全国几条山区干线铁路如宝成线、成昆线、宝兰线都受到了崩滑流的严重危害。

电子计算机是当今世界得通信工具起着重要得作用!

毕业论文地层及沉积相特征

1.综合地层序列的建立

整个研究区中生代的沉积层序是在复杂的构造背景下形成陆相沉积(早—中三叠世的苏北及下扬子地区为海相碳酸盐沉积)。由于缺乏统一的海平面变化的对比标准,因此全区的层序地层对比以构造层序为准。这个构造层序相当于盆地发育的一个构造阶段或不同盆地原型的发育阶段。按照上述思路,将研究区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层序(表2-14)。

构造层序的界面均是区域不整合界面。在构造层序的框架内进行层序的划分,湖(海)盆地以湖(海)平面变化;冲积盆地以沉积旋回和相组合;火山岩盆地以火山岩旋回以及它们各自的界面特征来划分。全区可划分为24个层序。构造层序相当于Ⅱ级层序或超层序,层序基本属于Ⅲ级层序,部分为Ⅱ级层序。

表2-14 研究区中生界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

层序地层类型根据Vail(1987)的观点,依据不整合的类型或者发育位置,将层序分为两种,即Ⅰ、Ⅱ型层序。判断的依据是层序界面是否位于陆架之下。这种类型划分对陆相层序而言不容易掌握,而且不能反映层序中沉积体系构成。因此本项研究中的层序类型以探讨构造背景和层序内部构成为重点。研究区发育的层序类型主要有前陆盆地层序、挤压坳陷层序、拉张断陷层序和火山岩层序。

2.地层序列特征及控制因素

层序发育、分布和内部构成在全区具有差异性。控制不同构造层序的因素是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层序的控制因素为受构造运动影响与控制的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以及水位的变化。根据研究区发育不同的层序类型,来探讨层序的控制因素和层序特点。

(1)前陆盆地层序

此类型层序出现在下扬子地区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以及南华北地区的早中侏罗世,以构造层序B和C为代表。盆地充填的总体特征是具有向上变粗、变浅的序列。在下扬子层序4(黄马青组)以湖相沉积为主,层序5(范家塘组)转变为河湖-沼泽沉积为主。合肥盆地层序6、7(防虎山组)以河湖-沼泽沉积为主,层序8、9(圆筒山组)和层序11、12(周公山组)转变为以冲积扇沉积为主。控制这类层序的因素是与造山有关构造作用,控制了盆地的大小、物源供给和沉积中心的迁移,以至于盆地的消亡。

(2)挤压坳陷层序

此类层序出现在早中侏罗世的鲁西地区和渤海湾盆地区,分别属于构造层序B和C,和前述的前陆盆地层序分别对应,即晚三叠世下扬子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的B构造层序,早中侏罗世下扬子、合肥盆地和鲁西的C构造层序。在充填序列上二者有相似之处,均具有向上变浅、变粗的特征,如鲁西地区层序7、8(坊子组)以湖沼沉积为主,层序9(三台组)以河流冲积扇为主,而且之间有大的间断,使坊子组缺失严重。但在构造位置上有差别,它们离造山带前缘远,或靠近非主体造山带——郯庐断裂带(有俯冲的走滑造山带)。控制这类层序发育的因素是挤压构造作用、物源供给。

(3)拉张断陷层序

这是本区发育最为广泛的层序,属于构造层序D和E。晚侏罗—早白垩世,整个研究区处西太平洋板向欧亚板块俯冲所形的左旋应力环境中,但不同地区所遭受的应力性质具有差异性。如合肥盆地开始断陷活动期间沉积了朱巷组(层序19、20),主要发育在盆地郯庐断裂带、吴集断裂带与肥中断裂带旁侧及大别山北缘,主要以浅湖相、河沼相及冲积扇相为主。而处于郯庐断裂带右侧的胶莱盆地在早白垩世时期,处于斜张局部应力场,在该时期沉积了莱阳组沉积(层序14~16),主要以深湖相、河流相、冲积扇相为主。控制这类层序发育的因素是物源供给、区域拉张应力及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活动。

(4)火山岩层序

这是一类特殊的层序类型,主要发育在早白垩世早、晚期。主要由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碎屑岩组成。由于层序的主体是火山岩,因此层序的划分是根据火山岩发育旋回而确定的。如胶莱盆地青山组(层序17~20)根据火山序列与旋回划分了四个层序,属于构造层序D。周期的火山活动及其相应构造作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也控制了火山物质的盆地充填。

3.中生界地层序列沉积特征

(1)中生代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郯庐断裂带沿线中生代陆相盆地广泛发育,而且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特点,表现为:①构造对沉积具有控制作用,包括沉积类型和沉积类型的时空组合与配置;②陆相地层结构具有特殊性,在纵向和横向分异快;③火山物质在盆地充填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伴生、相变的情况非常普遍;④盆地充填的厚度巨大。基于上述特点,根据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对郯庐断裂沿线主要识别出了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沼泽相等6种类型。

1)冲积扇相。冲积扇主要发育在山前地区,常常形成在沉积层序发育的早期。冲积扇相是砾岩、砂砾岩和砂岩组合,分选性不好,成层性一般不好,有时也明显。垂向上粗细频繁交替,多发育粒序层理。在测井曲线(自然电位)上一般表现为高振幅、具有齿化的箱形和钟形的曲线特征。在扇根、扇中和扇端曲线特征有些变化,如在扇端曲线多为平直段夹中低振幅的反向齿形曲线。研究区内几乎所有的中生代盆地都发育有冲积扇沉积,如胶莱盆地莱阳组底部和王氏组下部、合肥盆地凤凰台组、下扬子区钟山组等。

2)河流相。河流相主要由河道相和河漫滩相构成,曲流河沉积中这种二元结构明显,尤其是洪泛盆地(河漫湖)沉积在河漫滩相中比例很大,但在辫状河中河道相占主导。河流相是砂岩、砾岩、泥岩组合,发育粒序层理、板状、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以及水平层理,常含有植物碎片。在测井曲线(自然电位)上辫状河主要为箱形,在上部曲线齿化变小,向光滑过渡。曲流河的曲线为钟形,齿化到微齿,齿中线内收敛。

在研究区内河流相是主要的一种沉积组合,在胶莱盆地王氏组各种类型的河流沉积广泛发育,合肥盆地防虎山组、圆筒山组也十分发育。

3)湖泊相。湖泊相是陆相沉积盆地的一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包括了自滨湖到浅湖、半深湖和深湖的相类型。滨(浅)湖相为砂岩、粉砂岩组合;浅湖相为粉砂岩、砂岩、泥岩组合;(半)深湖相为泥岩、粉砂岩组合。滨湖相发育大至中型交错层理和沙纹层理,浅湖相发育沙纹层理,而深湖相发育水平层理,并常发育灰岩和泥灰岩层或结核。另外在深湖沉积中多发育有浊流沉积(也称为湖底扇或水下扇)。

研究区内湖泊相十分发育,如胶莱盆地莱阳组水南段、合肥盆地的侏罗系防虎山组、白垩系朱巷组、鲁西的蒙阴组、下扬子地区的浦口组都广泛发育湖泊沉积。

4)(扇)三角洲相。扇三角洲是冲积扇进入湖泊形成的,水上部分可成为冲积扇或扇三角洲平原,水下部分称为扇三角洲前缘或扇三角洲。对于整个沉积体完全进入水下,又称水下冲积扇或扇三角洲。这一类沉积体与湖底扇或水下扇的区别是,前者为一次物源,即物源剥蚀区的沉积物直接供给,后者为二次物源,即先期沉积的沉积物被再次搬运而形成的。扇三角洲相为砾岩、砂岩、粉砂岩组合。发育粒序层理、交错层理和变形层理。扇三角洲平原相与冲积扇相相似,能够反映扇三角洲相的是扇三角洲前缘相,总体上具有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在测井曲线上为箱形—漏斗形曲线,中幅齿化。

三角洲是河流入湖形成的,相比粒度细一些。三角洲相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组合,发育粒序层理、交错层理、沙纹层理和变形层理。在测井曲线上,三角洲平原具有曲流河特征,曲线为箱形和钟形,上部细齿增多,齿中线内收敛。三角洲前缘曲线为高幅漏斗形—箱形组合,曲线微齿化。

(2)中生代沉积相垂向组合特征

根据研究区沉积相类型特征,划分出陆相盆地中沉积相的垂向序列组合类型,用以反映陆相盆地以及不同构造区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沉积相类型的划分是垂向序列组合研究的基础。为便于识别和反映充填条件,沉积相以相为标准,而一般不进行亚相和微相的细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为表达结构才使用亚相。

本分类所涉及的沉积相有冲积相、湖泊相、河湖相、湖沼相、冲积平原相和火山岩相。

冲积相主要包括冲积扇、扇三角洲和山间河流沉积。湖泊相主要半深湖、深湖以及浊流等重力流沉积。湖沼相主要是沼泽体系和一些小型湖泊沉积。河湖相是指河流和湖泊频繁发育的沉积。冲积平原相主要为曲流河和泛滥盆地沉积。火山岩相包括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沉积相的垂向组合可以根据沉积序列中无火山岩发育和有火山岩发育的情况分为两类,即无火山岩充填类(A)和有火山岩充填类(B)。每类中再根据在一个沉积旋回中沉积相在纵向上的组合不同,即沉积相的发育不同,分为28型(表2-15)。表中各种类型的描述是由下而上的,如A1冲积相-湖泊相-冲积相,代表一个有冲积相过渡为湖泊相,再转化为冲积相的一个伴随水进-水退的沉积旋回。

无火山岩充填类,共18型。其中A1为完整型,其他为不完整型。A2为由两种相类型组合而成的向上变细或上变深的序列。A4也为由两种相类型组合而成的向上变粗或变浅的序列。A3虽然也是由两种相(也可能是一种相)组成的序列,但无法区分粒序。A5、A6、和A7同样是由三种相类型组合形成的序列,但它们中部的相不是湖泊相,而是河湖相、湖沼相和冲积平原相。这三种类型的序列虽然也反映了水进-水退的过程,但反映该地区没有发育大湖期或者最大湖侵没有波及到。A6最接近完整型。

有火山岩充填类,共10型。其中B1-0、B2-0、B3-0均为完整型,只是火山岩发育的位置有所不同,其他为不完整型。B1为火山岩发育在序列的最底部。B2为火山岩发育在湖泊形成以前。B3为火山岩发育在湖泊形成之后。不完整型是有两种或三种相组合而成的。

晚泥盆世到石炭纪沉积相包括陆相、海相、海陆交互相及火山岩相。常见有如下一些沉积类型:

1.陆相

柴达木盆地晚泥盆世—石炭纪陆相沉积主要见于晚泥盆世,石炭纪仅少数见及,常见有湖泊相、冲积扇相和沼泽相。

(1)湖泊相

根据研究区沉积特点,可分为滨湖亚相、浅湖亚相、滨浅湖亚相和湖湾亚相。

1)滨湖亚相主要见于晚泥盆世和晚石炭世,岩性为粉砂岩、石英长石砂岩,长石砂岩、砂质页岩,局部夹煤线。具波痕、交错层理、龟裂构造,含植物。主要见于沙流水群、牦牛山群、契盖苏群、克鲁克组;

2)浅湖亚相主要见于晚泥盆世和晚石炭世,岩性为砂质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碳质页岩及石英砂岩。含植物和胴甲鱼类。主要见于契盖苏群、太原群。浅湖亚相对于油气的聚集非常有利;

3)滨浅湖亚相主要为中粒石英砂岩,含粒岩屑质长石砂岩、钙质岩屑砂岩、石英长石砂岩、夹砂砾岩,含植物、鱼类,具平行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波痕及龟裂构造。分别见于老君山群、契盖苏群、和阿木尼克组;

4)湖湾亚相见于沙流水群、牦牛山组,岩性为灰、深灰色泥、钙、白云质粘板岩,钙、泥质粉砂岩夹火山碎屑岩、砂岩,局部夹石膏凸镜体;含植物和鱼类。

(2)冲积扇相

包括扇根、扇中、扇端三个亚相。

1)扇根亚相分布于冲积扇的顶部其沉积物主要由分选极差的复成分砾岩、砂砾岩组成,集中见于晚泥盆世老君山群、沙流水群、牦牛山群、契盖苏群、阿木尼克组,根据沉积特征,经野外实地观察,本报告将原城墙沟组下部1~3层归入晚泥盆世阿木尼克组,将五龙沟组下部(1~13层)归入晚泥盆世契盖苏群。

2)扇中亚相位于冲积扇的中部,其沉积物主要由砂岩、砾状砂岩、砾岩组成,含植物,具平行层理、偶见楔状交错层理。分别见于晚泥盆世老君山群、沙流水群、牦牛山群、阿木尼克组,及契盖苏群;

3)扇端亚相,又称扇缘,位于冲积扇的趾部,沉积物主要由砂岩、泥质粉砂岩和含砾细砂岩组成,夹粉砂岩和黏土岩。见于沙流水群、牦牛山群、阿木尼克组、契盖苏群。

(3)沼泽相

石炭纪最为发育,特别是晚石炭世。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特点可划分为闭流沼泽、覆水沼泽、泥炭沼泽三种基本类型。

1)闭流沼泽亚相以深灰、黑色粉砂岩、黏土岩、和粉砂质黏土岩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含植物,偶见铁质页岩、菱铁矿层、主要见于晚石炭世早期羊虎沟群、克鲁克组。

2)覆水沼泽亚相水体相对较深,沉积物有黑色碳质页岩、碳质泥岩,粉砂质页岩、碳质页岩,夹煤层、菱铁矿结核发育平行层理或波状层理,含植物,分别见于党河南山组、羊虎沟群、杂多群,加麦弄群。

3)泥炭沼泽亚相为主要的成媒环境,沉积物为黑色碳质页岩、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煤线、煤层,局部有石膏,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分别见于臭牛沟组、羊虎沟群、克鲁克组、太原群、扎布萨尕秀组、加麦弄群。

2.海相

研究区海相沉积集中发育于石炭纪,包括滨岸相、潟湖相、潮坪相、浅海陆棚相、浅海陆盆相、台地边缘相、台地相、浅海—次深海相。

(1)滨岸相

又称滨海相,属于无障壁滨海环境,它是大陆与开阔海的过渡地带,研究区滨岸相可分出前滨、近滨、后滨三个亚相。

1)后滨亚相沉积物为钙质石英砂岩、钙质砂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具羽状交错层理,不对称波痕,分别见于大冰沟组、党河南山组、怀头他拉组、大干沟组、羊虎沟群、太原群、克鲁克组。

2)前滨亚相沉积物以中砂为主,多为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钙质砂岩具交错层理,不对称波痕,偶含植物和介形类。分别见于大冰沟组、臭牛沟组、克鲁克组、太原群、因格布拉克组、扎布萨尕秀组、加麦弄群、冷科1井、霍参1井。

3)近滨亚相又称临滨亚相,可细分为下临滨、中临滨和上临滨三个微相,沉积物主要为中、细粒的长石石英砂岩(有时为纯净的石英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钙质粉砂岩,有时见砾岩和砂砾岩(上临滨)。多见交错层理,不对称波痕,少量平行层理。局部地区底栖动物和植物化石多见。分别见于大冰沟组、城墙沟组;臭牛沟组、党河南山组、土尔根大坂群、怀头他拉组;大干沟组、羊虎沟群、克鲁克组、太原群、因格布拉克组、扎布萨尕秀组、捎斯兰赶陇组。

(2)潟湖相

它属于障壁海岸相沉积环境,是被障壁岛所遮拦的浅水盆地沉积。其沉积物主要为陆源碎屑物质和化学沉积物质为主:包括清水潟湖亚相、沼泽化潟湖亚相和咸水潟湖亚相。研究区主要出现在中南祁连山沉积区,特别是石膏沉积主要见于早石炭世。

1)清水潟湖亚相又称淡化潟湖,其沉积物主要为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黏土岩、黏土岩,泥灰岩。含黄铁矿、菱铁矿,多见水平层理,少数有交错层理,波痕。含广盐性生物化石(双壳类、腹足类等)。分别见于大冰沟组、羊虎沟群。

2)沼泽化 湖亚相属于沼泽化淡水 湖沉积环境,又称滨海沼泽,其沉积物除陆源碎屑外,主要为泥炭堆积,含煤层,植物化石丰富。与泥炭沼泽亚相区别经常有生物碎屑灰岩互层出现,后者含珊瑚、腕足类及 类化石。分别见于扎布萨尕秀组、太原群。

3)咸水潟湖亚相沉积物以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石膏和盐岩。多见水平层理,生物数种单调,目前仅见于大冰沟组、党河南山组。

在潟湖环境中,由于水体安静,生物数量多,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保存和向石油的转化,因此潟湖是良好的生油环境。

(3)潮坪相

又称潮滩,其主要部分位于潮间带,沉积物为砂岩、粉砂岩、碳质页岩和泥岩的薄互层,有时夹粘土质页岩、煤线,含植物。具典型的复合层理,压扁层理、波状层理,研究区内多为碎屑岩相潮间带沉积环境,属混合坪亚相,分别见于党河南山组、羊虎沟群、太原群、杂多群。

(4)浅海陆盆碎屑岩相

又称陆架相,研究区多属于潮控型浅海陆棚沉积环境,沉积物主要为陆源碎屑物质,多发育砂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灰岩,含植物、动物化石,可见交错层理。主要见于臭牛沟组、土尔根大坂群、怀头他拉组、大干沟组、克鲁克组、太原群、中吾农山群。

(5)浅海陆盆碳酸盐相

为潮下较深水陆棚低能带,包括浅海盆地亚相、浅海盆地边缘亚相、广海陆盆亚相(相当于威尔逊1975年划分的1~3相带)。

1)浅海盆地亚相:岩性在研究区内多见灰黑色生物泥质灰岩、泥灰岩,泥岩,夹页岩、粉砂质泥岩,煤层,局部为钙质砂岩,含珊瑚,腕足类。见于克鲁克组、中吾农山群、扎布萨尕秀组、加麦弄群、霍参1井。

2)广海陆盆亚相:在研究区内主要为砂质灰岩、薄层灰岩、泥灰岩、砂岩、页岩、砂质、碳质页岩不均匀互层,(局部夹煤层)。含珊瑚、腕足类、 类及腹足类,及植物。见于城墙沟组、臭牛沟组、怀头他拉组、羊虎沟群、克鲁克组、缔敖苏组、太原群、尕丘1井。

3)浅海盆地边缘亚相:研究区内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燧石灰岩、夹碳质页岩,总的特征是陆源物质较少,含珊瑚、腕足类、 类、苔藓虫,植物等。见于党河南山组、克鲁克组、太原群。

(6)台地边缘相

位于潮下高能带,相当于威尔逊1975年划分的4~6相带,包括台地前缘斜坡亚相、台地边缘生物礁亚相、台地边缘浅滩亚相。

1)台地前缘斜坡亚相:岩性为灰岩、泥灰岩、碳质泥岩、钙质、碳质页岩,夹石英砂岩,粉砂岩,含珊瑚、腕足类、 类、双壳类、海百合茎,多见于城墙沟组、怀头他拉组、太原群、中吾农山群、四角羊沟组、浩特洛哇组、克鲁克组、杂多群。

2)台地边缘生物礁亚相:主要为生物礁灰岩、生物障积岩,生物化石非常丰富,很少有碎屑岩加入,研究区内相当发育,特别是早石炭世,岩性分别为生物灰岩、中厚层状灰岩。见于穿山沟组、城墙沟组、五龙沟组、臭牛沟组、党河南山组、土尔根大坂群、怀头他拉组、大干沟组、中吾农山群、扎布萨尕秀组、四角羊沟组。

3)台地边缘浅滩亚相:其分布规模与台地边缘生物礁亚相相似,主要为颗粒灰岩,夹少量砂岩,研究区内多发育中厚层状灰岩夹砂岩、砂质页岩,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珊瑚、腕足类。见于穿山沟组、城墙沟组、五龙沟组、党河南山组、土尔根大坂群、怀头他拉组、大干沟组、哈拉郭勒群、缔敖苏组、克鲁克组、捎斯兰赶陇组、中吾农山群、扎布萨尕秀组、四角羊沟组、加麦弄群。

(7)台地相

位于潮下—潮上低能带。相当于威尔逊1975年划分的7~9相带。包括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台地蒸发岩亚相。

1)开阔台地亚相:岩性单一、几乎全部为中厚层状灰岩,偶夹少量泥质灰岩、燧石团块,含珊瑚、腕足类等,多不形成成礁体。其分布较广,分别见于党河南山组、臭牛沟组、土尔根大坂群、怀头他拉组、大干沟组、羊虎沟群、克鲁克组、中吾农山群、四角羊沟组、捎斯兰赶陇组、杂多群、加麦弄群、冷科1井。

2)局限台地亚相:主要为薄层灰岩,局部为白云岩化,夹紫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硅质岩。偶见珊瑚、腕足类。多与开阔台地相相伴出现,分别见于党河南山组、怀头他拉组、大干沟组、土尔根大坂群、缔敖苏组、克鲁克组、因格布拉克组、四角羊沟组、捎斯兰赶陇组。

3)台地蒸发岩亚相:主要为白云岩、石膏见于中吾农山群、臭牛沟组。

(8)浅海—次深海相

目前仅见于土尔根大坂群,为一套浅灰色、灰色片理化砂岩、石英片岩,夹千枚岩,其原岩细碎屑岩类。推测为浅海—次深海相。

3.火山岩相组

火山岩在晚泥盆世—石炭纪时期均有发育,均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近年来,大量事实表明,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特别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石炭纪火山岩已经成为重要的产油气层位。研究区内的晚泥盆世—石炭纪火山岩主要包括爆发相和溢流相,次火山岩相少见。

(1)爆发相

为火山爆发期形成的火山碎屑岩,研究区可见火山斜坡亚相、远火山口亚相、火山沉积亚相。

1)火山斜坡亚相:位于火山锥的斜坡上,岩性为安山岩、安山玢岩,火山角砾岩、泥灰岩、夹英安岩、石英砂岩、钙质板岩,其中以火山角砾岩为主要特征。分别见于牦牛山组、哈尔扎组、缔敖苏组。

2)远火山口亚相:位于火山锥底部及其附近,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见于中吾农山群,岩性为熔岩、层凝灰岩、凝灰岩。

3)火山沉积亚相:沉积多位于火山锥的中下部位。以凝灰岩、层凝灰岩为主,夹凝灰质砂岩,具交错层理、不对称波痕。见于土尔根大坂群、中吾农山群、四角羊沟组。

(2)溢流相

一般分布于熔岩锥及其附近位置,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包括溢流亚相和次火山岩亚相,研究区内仅见溢流亚相。

溢流亚相:岩性为熔岩类,一般不见火山碎屑,主要为安山岩,集块岩,玄武岩、流纹岩等。见于牦牛山组、大干沟组、哈拉郭勒群、四角羊沟组。

东巴伦支盆地根据露头和钻井揭示在前寒武系基底之上发育有前上泥盆统、上泥盆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古、新近系)的沉积盖层。其中生界层序是东巴伦支海盆主要的含油气层序(图6-2)。

1.上二叠统-三叠系巨层序

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巨层序在盆地中缺失严重,仅在南巴伦支坳陷分布,而其他层序在东巴伦支盆地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这套巨层序被划分成4个层序: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下三叠统、中三叠统和上三叠统。

在东巴伦支盆地的周边三叠统主要以陆相沉积为主。而盆地内部在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时期主要是海相环境。早三叠世后期,盆地大面积暴露于地表,在南巴伦支坳陷侧翼发育河道体系。

图6-2 东巴伦支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据IHS,2008,经修改)

Ingoydjupet群:该套地层发育于三叠系斯基特统-下诺利阶,为海相三角洲、浅海陆架沉积,岩性主要是页岩、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与上覆Realgrummen群为整合接触(图6-3)。

图6-3 巴伦支海西南地层综合柱状图

(据Gabrielsen al.,1997,经修改)

下、中三叠统:东巴伦支盆地的下、中三叠统为陆相(河流-冲积相)、过渡相(三角洲平原)和浅海相(浅水和深水陆架)沉积,岩性为页岩、砂岩和粉砂岩,最小厚度约6000 m。与上覆上三叠统和下伏上二叠统均呈整合接触。

Realgrunnen群(挪威):该套地层属于上三叠统上诺里阶-中侏罗统巴柔阶,与上覆特斯腾格伦嫩群为不整合接触,与下伏Ingoydjupet群为整合接触。

2.中、上侏罗统巨层序

东巴伦支盆地的中、上侏罗统包括从阿连阶到伏尔加阶的地层,为过渡相(三角洲平原)、海相(浅水陆架和深水陆架)沉积,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粉砂岩和煤层,与上覆下白垩统及下伏下侏罗统均呈整合接触。

3.白垩系-新近系巨层序

巴伦支盆地下白垩统主要为浅海相泥岩、页岩和粉砂岩,上部逐渐过渡为海相和陆相交互层,其中陆相沉积物的数量较大。关于上白垩统地层的信息很有限,主要为滨浅海相砂岩,在盆地西南部岩性变细,夹碳酸盐岩和凝灰岩。在巴伦支盆地深水区的尼欧克姆统为深色页岩,浅水区的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与褐煤互层。

在古近纪和大部分新近纪期间,盆地发生隆升,周边大部分地区受到抬升和侵蚀,东巴伦支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滨岸带-浅水陆架环境,以砂岩为主,在盆地西南部主要为泥岩、页岩和粉砂岩,在古近系中偶夹凝灰岩。

沉降测量毕业论文

有误点、有偏差

水准测量又名“几何水准测量”,是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测定地面上两点间高差的方法。在地面两点间安置水准仪,观测竖立在两点上的水准标尺,按尺上读数推算两点间的高差。通常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点的高程。由于不同高程的水准面不平行,沿不同路线测得的两点间高差将有差异,所以在整理国家水准测量成果时,须按所采用的正常高系统加以必要的改正,以求得正确的高程。水准测量是利用一条水平视线,并借助水准尺,来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这样就可由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2]结构根据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仪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条水平视线,并能照准水准尺进行读数。因此,水准仪构成主要有望远镜、水准器及基座三部分。1.望远镜DS3水准仪望远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对光透镜和十字丝分划板所组成。物镜和目镜多采用复合透镜组,十字丝划板上刻有两条互相垂直的长线,竖直的一条称竖丝,横的一条称为中丝,是为了瞄准目标和读取读数用的。在竖丝的上下还对称地刻有两条与中丝平行的短横线,是用来测定距离的,称为视距丝。十字丝分划板是由平板玻璃圆片制成的,平板玻璃片装在分划板座上,分划板座固定在望远镜筒上。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称为视准轴或视线。水准测量是在视准轴水平时,用十字丝的中丝截取水准尺上的读数。对光凹透镜可使不同距离的目标均能成像在十字丝平面上。再通过目镜,便可看清同时放大了的十字丝和目标影像。从望远镜内所看到的目标影像的视角与肉眼直接观察该目标的视角之比,称为望远镜的放大率。DS3级水准仪望远镜的放大率一般为28倍。2.水准器:分为管水准器和圆水准器。水准器是用来指示视准轴是否水平或仪器竖轴是否竖直的装置。有管水准器和圆水准器两种。管水准器用来指示视准轴是否水平;圆水准器用来指示竖轴是否竖直。(1)管水准器又称水准管,是一纵向内壁磨成圆弧形的玻璃管,管内装酒精和乙醚的混合液,加热融封冷却后留有一个气泡。由于气泡较轻,故恒处于管内最高位置。水准管上一般刻有间隔为2mm的分划线,分划线的中点0,称为水准管零点。通过零点作水准管圆弧的切线,称为水准管轴。当水准管的气泡中点与水准管零点重合时,称为气泡居中;这时水准管轴工人处于水平位置。水准管圆弧2mm所对的圆心角称为水准管分划值。安装在DS3级水准仪上的水准管,其分划值不大于20″/2m。微倾式水准仪在水准管的上方

摘要:文中结合天津地铁1号线改扩建工程,简要介绍了曲线地铁车站施工测量技术特点;施工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方法,确定了用精密导线作为施工控制测量线最为适宜关键词:工程测量;地铁;曲线1工程概况天津市地铁1号线西北角车站为原有站改扩建工程,位于北马路芥园道和西马路大丰路交口。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型地下结构,双轨侧式站台车站起点里程k9+,终点里程k9+总长218 m,箱体最宽处28 m,结构净高 m,主要站段埋深 m,设4个出入口,2座风道,建筑总面积10 666 m2。2施土测量技术特点、难点工程平面位置该车站为全曲线站,地下结构中柱纵轴线、铁道左轨中线、右轨中线均由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三条线曲线元素各不相同,即缓和曲线起终点不在同一里程,圆曲线圆心各异,半径分别为800 m, m, m箱体侧墙均为圆曲线,并与同侧轨道中心线同圆心,但由于墙体的里凹和外凸形成多种不同半径的圆弧,平面定位放线作业相当复杂。高程工程箱体结构位于和两种不同坡度的坡度线上,两侧站台板也存在不同坡度的变换,且变坡点不在同一里程工程主体结构和站台板的标高必须由不同的坡度线控制。施工工程设计为明开挖分段施工,施工段最大长度不能超过25 m由于工斯和施工技术要求决定了工程必须多头开挖,点位的坐标和高程需多次向基坑内引测,多头贯通,给施工放线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施土控制测量测量仪器的选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测量规范》要求精密导线测量相对点位中误差≤±8 mm;精密水准测量附合路线闭合差≤8mm。设导线平均边长100 m,取II级全站仪,因边长较短设测角中误差mβ=±5",测距中误差ms=2+2 x10-6,佑算导线点相对点误差为:因此使用且级全站仪、DS1水准仪进行控制测量,完全满足地铁的施工测量精度要求。施工平面控制测量西北角车站施工作业面为长220 m,宽20-30 m的带状,因此用精密导线作为平面控制最为适宜,在考虑便于施工放样、点位保护和变形等诸多因素的前提下,在车站的起讫点及中点附近布置了3个精密导线点A,B,C,与已知点GPS515 , GPS550, GPS514组成附合导线,导线平均边长105m,工程位置及导线布置见图1。导线水平角采用II级全站仪6测回测定,边长取5次测量平均值,往返各两测回测定,外业观测成果精度如下:方位角闭合差;fβ==a始+∑(β±180°)-a终=5〃该导线用天津市测绘院提供的计算软件严密平差后,最大点位中误差,最大点间误差 mm,导线全长中误差达到1/180000。施工高程控制测量将精密导线点同时作为施工高程控制点与已知二等水准点JBM-3,JBM-4组成附和水准线路,水准线路总长度约600 m,其中最远点.4距已知水准点240 m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带有平行玻I}板测微器的DS.水准仪和锢瓦水准尺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实测4个测段最大往返不符值 mm,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 mm,每km水准测量高差偶然中误差4施土放样施工放样平面控制点的建立近井点的测设施工段开挖完毕,在基坑支护结构的压顶梁上选择适当位置建立近井点,并分别从两个地面控制点(GPS点或精密导线点)测定其坐标,两次测定坐标值较差在±10 mm之内,取其中数作为近井点坐标当两个以上施工段同时开挖完毕,可将各段近井点与地面控制点连成附合导线,取平差结果作为近井点的坐标.地下平面控制点的测设首段施工在施工段两端建立地下控制点,并与近井点组成闭合导线确定地下控制点坐标,后续施工布设的地下导线至少应联测一个先期建立的地下控制点当重合点测定的坐标值与原坐标值较差在±10 mm之内时,取其中数作为重合点坐标。 1也下高程控制点的测设高程传递测量采用吊钢尺法,地上地下安置两台DS1水准仪同时读数,观测三测回,测回间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定的地下水准点高程较差应小于3 mm。考虑底板混凝土浇筑后的沉降,每个施工段的高程传递应独立进行并连测已建立的地下水准点,计算结构沉降量,同时对地下水准点的高程进行改正地下水准测量使用DS1水准仪、铟瓦、钢尺往返测定。5曲线的测定内业计算放样准备依据曲线要素计算曲线上每隔3m点的坐标(半径800m,3 m弧长以直代曲后的最大误差为 mm可忽略不计)。利用微机Excel表格处理计算软件,将曲线要素及线路曲线计算公式输入微机进行计算,并用手算进行核对无误后,再用CAD软件定点做图,观察曲线形状,量取相关结构尺寸和施工图对照,进行验证.计算曲线放样点在本段弦上的投影长度Si和弓高hi,见图曲线放样将地下控制点坐标、放样点坐标全部输入全站仪,用全站仪坐标放样程序在实地放样诸点,并弹线确定曲线位置检验:在直线A ,B上用钢尺量取S1,S2...,S3...,同时量取该的曲线弓高其值与计算值之差在±5 mm之内可不调整,否则查找原因重新测设。6坡度线的测设结构施工的标高放样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水准仪使用前进行i角检测(水准轴与视准轴夹角),其值必须小于±20〃,否则应进行校正。结构高程的测设除每个施工段的两个结构端点和变坡点必须测设外,余者每隔10m左右测设一点,点与点之间拉小线即可确定结构坡度具体测量方法是,依平面定位测量点确定高程放样点的里程位置,再按设计坡度计算出该点处结构高程依据地下水准点从一端逐个将计算高程测设到标桩酬钢筋上,测设到另一端点后与另一个地下水准点闭合,其闭合差应小于士5 mm否则查找原因重新测设。7地铁西北角车站施土测量效果及体会依设计要求西北角地铁站分为12个施工段,又由于施工条件限制和工斯要求没有按施工段顺序施工,这样共形成5个贯通面,由于采用上述测量方法,最大纵向贯通误差13mm,最大横向贯通误差9 mm,最大高程贯通误差10 mm,经竣工测量,轨道中心线点位中误差仅为8 mm ,测量精度完全满足了规范要求。(1)根据工程规模和精度要求,确定工程测量的控制等级,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严格按规范要求的相应控制等级技术要求施测,确保控制点的精度对于曲线型地铁站,用精密导线做为施工控制测量线最为适宜。(2)视工程具体情况,制定施工放线方法和验核方法,做到既切实可行,又能满足精度要求。(3)充分利用计算机和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放样计算、作图等内业工作,减少内业工作量,提高内业成果的可靠性。(4)所有工程平面位置或高程的放样必须设有多余观测,用以验证放样结果的正确与否。参考文献:[1] GB50308-1999,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S].[2] GB 50299-1999,地下铁道施工及验收规范[S].[3] GB 50206-93,工程测量规范[S].

水准测量是确定工程地面点高程的方法之一,是高程测量中精度较高且常用的方法。水准测量为施工放样、设备安装、变形监测及分析与预报领域中提供基础资料,工程地形图测绘、地质勘测、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以及建筑变形监测过程中,水准测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探讨水准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探讨,对提高建筑工程勘测施工质量,提升建筑整体质量水平,保证工程建设工期和投资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水准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变形监测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工程变形的几何分析和变形的物理解释,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工科学更严谨的监测资料。科学,准确,及时的分析和预报工程及工程建构筑物的变形状况,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和运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1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几何关系,利用仪器提供的水平视线观测立在两点间上的水准尺以测定两点间的高差。如图1-1所示,地面上有A,B两点,设A为已知点,其高程为HA,B点为待定点。在AB两点间安置水准仪,两点放置水准尺,当水准仪提供水平视线时,读取A点上水准尺的读数a和B点上水准尺读数b,则A,B两点高差为图1-1 水准测量几何原理HAB= a - b (1-1) 于是B点的高程HB可按下式计算:HB= HA + HAB = HA + (a - b) (1-2) 在工程测量中还有种比较广泛的计算法,即由视线高程计算B点的高程。由图1-1可知,A点的高程加上后视读数a 等于水准仪的视线高差,简称视线高,一般用Hi表示视线高Hi= HA + a (1-3)则B点高差等于仪器视线高Hi减去B尺的读数b,即为HB = Hi – b = ( HA+ a ) - b (1-4)当安置一次水准仪根据一个已知高程的后视点,需要求若干个未知点的高程时,用上式计算较为方便,此法成为视线高法,它在建筑工程中经常应用。 水准测量方法与水准路线当地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较长或高差较大时,仅安置一次仪器不能直接测得两点间的高差,则进行连续的分段测量,将所得各段高差相加、即可求得两点间的高差。如某一点的高程通过转1、转2、转3、转n等点传递到另一点,这些用来传递高程的点,称为转点。任意转点位置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某一点的高程,因此,转点位置应选在坚实的地面上,在其上放置尺垫并踩实。水准路线是水准测量进行的路线。根据测区的具体情况,可选用不同的水准路线,水准路线分为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等三种。(1)附合水准路线:当测区附近有高级水准点时,可由一高级水准点开始,沿着待测各高程的水准点1、2、作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高级水准点叫附合水准路线。(2)闭合水准路线:当测区附近有一高级水准点时,可从该点出发,沿着待测的水准点进行水准测量,最后仍回到起始点,形成一个闭合的路线。(3)支水准路线:从某一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到另一个点,即不符合到另一点,也不形成闭合的水准路线。2 水准测量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为工程勘测设计与施工所进行的水准测量。一般分为:(1)建立高程控制网,供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用;(2)线路水准测量,测定沿某一线路的地面高低起伏,供纵断面设计和施工用;(3)面水准测量,测定某一定面积内的地面高低起伏,供土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用。其测量的精度按工程的要求来决定,一般相当于或低于四等水准测量。工程高程制约网的建立前需要根据工程需要和测区实际,明确水准网等级,按照等级进行水准网设计,精度估算和优化设计职称论文范文。同时水准制约网的布设应遵循以高级到低级,以整体到局部逐步制约、逐步加密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同时,为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高程制约点必须有足够的精度和合适的密度。水准测量在工程中的另一个运用就是土石方的计算,为计算建筑工程土方开挖的工程量,需要对待开挖区域的高程进行测量。首先需要利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对测区进行放线,将测区划分为等面积的方格网,然后采用水准仪高程测量策略,测量出方格网的四个角点的高程,采用相应的体积拟合和计算策略,就能够估算出开挖到某一高程基准需要开挖或回填的土方量,方格网越密集,测量的高程点越多,计算出的土方量就越大。通过实际工作发现,采用水准仪进行土方量测量计算相比全站仪和经纬仪土方测量用时更多,同时计算的精度也相对较低。3 水准测量在变形监测中的运用探讨水准测量变形监测案例的设计建筑工程变形观测包括基础沉陷观测和建筑物本身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案例的设计包括沉降点的布置以及监测周期的设计两个方面。在沉陷观测点的布置一般设计部门提出监测要求 ,由施工方编制沉降低布置案例并在施工期间进行埋设。沉降点的数量应足够多,以保证测量的结果能够放映整个基础的沉陷、倾斜与弯曲的变化情况党校毕业论文。同时,沉降点位置的选择还应考虑建筑物的规模、型式和结构等特点,并结合建筑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监测建筑物自身变形的观测点应与建筑物紧密结合,在便于观测的同时可保证在整个变形观测期间不受损坏。在监测周期的确定上,建筑工程分竣工前后,竣工前由于载荷增加加快,造成的沉降量较大,因此,相关规定要求,建筑每增加一层必须进行一次变形监测,以便尽早发现不均匀沉降,在沉降异常时及时调整施工案例;竣工后的变形监测的周期一般根据前一次监测的日平均沉降值确定,大于的要求每半月观测一次,要求每一月观测一次,要求每三月观测一次,要求每六月观测一次;<是表明建筑物基本稳定,固定周期的变形监测可停止。变形监测水准测量策略与国家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策略相比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策略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一次观测都是重新观测,不有着因测量次数的增加而导致的误差积累,同时,建筑工程沉降观测不能采用闭合水准测量路线,因为闭合水准路线有着闭合差分配,会导致闭合差强制分配到每一测段的高差中 ,反而有可能扭曲沉降点的高程值 ,使得在沉降点并未下沉的情况下出现沉降点上升的不合理现象。如果因此若发现沉降点的高程值异常 ,不要进行误差修正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无条件返工重测核实 ,以而分辨出是测量误差太大 ,还是确有较大的沉降。4 二等水准测量的实施 工程概况本次我们承担了对建院学生寝室9栋,10栋,11栋区域的二等水准测量(闭合)的任务。每一条闭合水准路线由3个待求水准点和1个已知水准点组成, BM1、BM2、BM3、BM4处,每处共有4组点。以BM1处4个点中的任意点为已知水准点,测出BM2、BM3、BM4处4个点中的任意点的高程,指定:每个组起始点已知高程都为。电子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仪器设备:电子水准仪(含木脚架1副、条码标尺1对及尺垫2个)精密水准仪二等水准测量仪器设备:DSZ05精密水准仪(含木脚架1副、标尺1对及尺垫2个) 观测要求(1)采用单程观测,每测站两次高差,奇数站照准水准尺的顺序为:后-前-前-后;偶数站照准水准尺的顺序为:前-后-后-前。(2)水准测量各测段测站数必须为偶数。技术要求(1)观测按相应的测量标准。(2)记簿应记录完整,符合规定。(3)测量限差要求按表“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执行。表4-1 二等水准规范要求表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度/m两次读数所得高差之差/mm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测段、环线闭合差≥3且≤50≤≤≤且≥≤≥2次≤注:L为闭合路线的总长度,以公里为单位。操作流程(1)、在两尺之间大概正中的位置架好仪器、整平,再读取前后尺的上下丝,计算出前后视距差,(若视距差小于米则继续下一步操作,若视距差大于米则向距离长的一边移动,至视距差范围内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2)、按照后前前后的顺序读取中丝读数(两次),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是否在之内、基辅分划所得高差之差是否在限差以内。(3)、第二步操作完成后,水准仪搬至下一站,前尺不动搬动后尺作为下一站的前尺。(4)、重复第一步的操作,然后按照前后后前的操作读取中丝读数(两次),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是否在之内、基辅分划所得高差之差是否在限差以内。(5)、按照一到四的步骤逐站测量,至水准路线闭合测量完成,并将所测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6)、计算出各测段的高差以及闭合差,检验闭合差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并将闭合差分配到个测段高差上,整理、提交资料,完成整个测量。表4-2 二等水准测量手簿测站编号后距前距方向及尺号标尺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备注视距差累积视距差第一次读数第二次读数后 B1143906143906o前后-前+4646+46451h+后120077120078-1前1+后-前+2268+2270-2+后9+1前后-前+227+226+1h+后70前后-前+168+1680h+后116452116453-1前后-前后20前6+后-前后6+2前后-前-1737-1739+后125369125368+1前后-前-3366-3368+2h-3367后前后-前h注:高差中数按4舍6进5看奇偶的原则取之 5变形监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在施工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经过观测获得的首要资料,方便监测建筑物的呈现状态和施工状况,如果发生危险操作, 应该立即分析并解决,运用合适的手段, 避免严重施工事故的发生。变形观测主要由以下内容: 观测基础边坡的位置; 观测建筑物主体的沉降; 观测高层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等, 精确的观测结果为保障施工期间的工程质量、 各方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基础, 在深基坑施工、填海区、 地质断层构造带的施工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而由于我们频发的建筑物沉降、位移引起的边坡及道路坍塌、 楼房及桥梁倒塌等施工安全质量事故, 所以我们务必积极努力的对待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5.1观测的内容、方法及要求观测仪器及工具:电子水准仪或精密水准仪1台,铟瓦钢尺两根,锤子1把,木桩6根等。(1)、在已布设的水准点中确定一个为基准点,假定所有已知点高程值都为。“变形区”内,选择6个呈矩形分布的沉降变形观测点,依次编号B1-B6,并分别打入木桩。(2)、同时改变6个木桩的高度(通过锤子往下砸),模拟沉降变化,利用基准点,测得监测点B1-B6的高程。(3)、再重复操作上述步骤9次,模拟10个观测周期,每次观测和计算成果分别记入“沉降观测点水准测量记录手簿(一)和(二)”。(4)、将10次观测得到的B1-B6的高程记入“附表 某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成果表”,并计算出“本次下沉”量和“累计下沉”量。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将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在每次观测后,把数据进行检查和计算看看是不是正确,精度要求是不是符合,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将10次观测得到的B1-B6的高程记入“附表 某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成果表”,并计算出“本次下沉”量和“累计下沉”量。(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 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上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 (2)计算总沉降量: 总沉降量=本期沉降量+上次本期沉降量 。 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期沉降量、总沉降量和观测日期等记入“沉降观测记录”中。表5-1 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成果表N 班级: 组号: 小组成员: 假定观测日期(年月日)假定荷载(t/m2)观测点B1B2B3B4B5B6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mm高程m本次下沉mm累计下沉根据“沉降观测点的观测成果表”绘制“荷载、沉降曲线图”通过对6个监测点10个周期的变成观测,B2监测点沉降最为严重,若其为建筑物,可能已经发生建筑变形,需要加固或者一定必要的措施。6 总结在建筑工程前期勘测、中期施工以及后期工程变形监测过程中,水准测量的作用和作用重大,对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建设工程运转维护的安全性,保障工程的工期和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水准测量的原理及方法,重点介绍了水准测量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和变形监测中的运用,其结果对指导工程施工和提高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沉降变形毕业论文

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采用字母“Z”标识。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1、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2、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

你好,本人也是学土木的,这篇文章为原创,在百度或谷歌等网站绝对找不到,供你参考、修改,实为抛砖引玉之作,希望你能满意。 不良地基的处理与加固方法[摘 要] 论述了在建造建筑物之前,针对不良地基土及异常地基土的处理方法及加固方案。[关键词]不良地基;异常地基;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基础刚度Abstract:This paper the treatment schemes and reinforcing means of badness and abnormality foundation before thebuilding words:badness foundation; abnormality foundation; foundation treatment; construction technique; stiffness 在现实工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良地基及异常地基的情况,如若对其处理不当将对建筑物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将对不良地基及异常地基情况的处理做一简要介绍,以便能更好地解决工程实际中地基出现的问题。1 不良地基的处理1·1 置换法1·1·1 换填法:就是将表层不良地基土挖除,然后回填有较好压密特性的土进行压实或夯实,形成良好的持力层,从而改变地基的承载力特性,提高抗变形和稳定能力。 施工要点:将要转换的土层挖尽、注意坑边稳定;保证填料的质量;填料应分层夯实。1·1·2 振冲置换法:利用专门的振冲机具,在高压水射流下边振边冲,在地基中成孔,再在孔中分批填入碎石或卵石等粗粒料形成桩体。该桩体与原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压缩性的目的。 施工注意事项:碎石桩的承载力和沉降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原地基土对其的侧向约束作用,该约束作用越弱,碎石桩的作用效果越差,因而该方法用于强度很低的软粘土地基时必须慎重行事。1·1·3 夯(挤)置换法:利用沉管或夯锤的办法将管(锤)置入土中,使土体向侧边挤开,并在管内(或夯坑)放人碎石或砂等填料。该桩体与原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由于挤、夯使土体侧向挤压,地面隆起,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提高,当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强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施工注意事项:当填料为透水性好的砂及碎石料时,是良好的竖向排水通道。1·2 预压法1·2·1 堆载预压法:在建造建筑物之前,用临时堆载(砂石料、土料、其他建筑材料、货物等)的方法对地基施加荷载,给予一定的预压期。使地基预先压缩完成大部分沉降并使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后,卸除荷载再建造建筑物。 施工工艺与要点:①预压荷载一般宜取等于或大于设计荷载;②大面积堆载可采用自卸汽车与推土机联合作业,对超软土地基的第一级堆载用轻型机械或人工作业;③堆载的顶面宽度应小于建筑物的底面宽度,底面应适当放大;⑤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不得超过地基的极限荷载。1·2·2 降水法:降低地下水位可减少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上覆土自重应力,使有效应力增加,从而使地基得到预压。这实际上是通过降低地下水位,靠地基土自重来实现预压目的。 施工要点:一般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深井井点;当土层为饱和粘土、粉土、淤泥和淤泥质粘性土时,此时宜辅以电极相结合。1·3 压实与夯实法以配合堆载预压用于加速饱和粘性土地基的固结1·3·1 表层压实法:采用人工夯,低能夯实机械、碾压或振动碾压机械对比较疏松的表层土进行压实。也可对分层填筑土进行压实。当表层土含水量较高时或填筑土层含水量较高时可分层铺垫石灰、水泥进行压实,使土体得到加固。1·3·2 重锤夯实法:重锤夯实就是利用重锤自由下落所产生的较大夯击能来夯实浅层地基,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硬壳层,获得一定厚度的持力层。 施工要点:施工前应试夯,确定有关技术参数,如夯锤的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夯实前槽、坑底面的标高应高出设计标高;夯实时地基土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优含水量范围内;大面积夯时应按顺序;基底标高不同时应先深后浅;冬季施工时,对土已冻结时,应将冻土层挖去或通过烧热法将土层融解;结束后,应及时将夯松的表土清除或将浮土在接近1m的落距夯实至设计标高。 1·3·3 强夯:强夯是强力夯实的简称。将很重的锤从高处自由下落,对地基施加很高的冲击能,反复多次夯击地面,地基土中的颗粒结构发生调整,土体变为密实,从而能较大限度提高地基强度和降低压缩性。其施工工艺流程:①平整场地;②铺级配碎石垫层;③强夯置换设置碎石墩;④平整并填级配碎石垫层;⑤满夯一遍;⑥找平,并铺土工布;⑦回填风化石渣垫层,用振动碾碾压八遍。一般在大型强夯施土前,都应选择面积不大于400m2的场地进行典型试验,以便取得数据,指导设计与施工。1·4 挤密法1·4·1 振冲密实法:利用专门的振冲器械产生的重复水平振动和侧向挤压作用,使土体的结构逐步破坏,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由于结构破坏,土粒有可能向低势能位置转移,这样土体由松变密。1·4·2 施工工艺:①平整施工场地,布置桩位。②施工车就位,振冲器对准桩位。③启动振冲器,使之徐徐沉入土层,直至加固深度以上30~50cm,记录振冲器经过各深度的电流值和时间,提升振冲器至孔口。再重复以上步骤1~2次,使孔内泥浆变稀。④向孔内倒入一批填料,将振冲器沉入填料中进行振实并扩大桩径。重复这一步骤直至该深度电流达到规定的密实电流为止,并记录填料量。⑤将振冲器提出孔口,继续施工上节桩段,一直完成整个桩体振动施工,再将振冲器及机具移至另一桩位。⑥在制桩过程中,各段桩体均应符合密实电流、填料量和留振时间等三方面的要求,基本参数应通过现场制桩试验确定。⑦施工场地应预先开设排泥水沟系,将制桩过程中产生的泥水集中引入沉淀池,池底部厚泥浆可定期挖出送至预先安排的存放地点,沉淀池上部比较清的水可重复使用。⑧最后应挖去桩顶部1m厚的桩体或用碾压、强夯等方法压实、夯实,铺设并压实垫层。1·4·3 沉管砂石桩(碎石桩、灰土桩、OG桩、低标号桩等):利用沉管制桩机械在地基中锤击、振动沉管成孔或静压沉管成孔后,在管内投料,边投料边上提(振动)沉管形成密实桩体,与原地基组成复合地基。1·4·4 夯击碎石桩(块石墩):利用重锤夯击或者强夯方法将碎石(块石)夯入地基,在夯坑里逐步填人碎石(块石)反复夯击以形成碎石桩或块石墩。2 异常情况的地基处理2·1 松土坑(填土,墓穴,淤泥等)的处理2·1·1 将坑中松软虚土挖除,使坑底及槽帮四壁均见天然老土,然后采用与坑边的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材料回填,回填材料及做法:①当地基为砂土时,用砂或砂石回填,回填每层厚度不大于20cm并应分层洒水夯实或用平板振捣器夯实。②当地基为较密实的干硬性粘土时,可用3∶7灰土分层夯实。③当地基为中密可塑粘土时,用1∶9灰土分层夯实回填。④当虚土挖除后,如遇地下水,则水下部分采用级配砂石回填,水上部分仍可用灰土夯实回填。2·1·2 当单独柱基下有虚土坑时,可按下述情况处理①如坑深度大于槽宽,或坑面积大于槽底面积的1/3时,宜将槽底全部落到坑底。②在粘性土中,两相邻单独柱基的槽底高差不得大于相邻柱基的净距,否则应将较浅的柱基槽底相应落深,使两柱基槽底标高取平。③在砂性土中,两相邻单独柱基的槽底高差不得大于净距的1/2,否则两柱基的槽底宜取平。④如坑底过深,可考虑加大基础底面积,或与相邻柱基础连在一起做成联合基础。2·2 局部范围内有硬土或旧结构物时的处理当基底下有局部过硬的土质或旧结构物(如旧基础,老灰土,化粪池,旧砖窑,压实的路面,大树根,大块石等)时,应全部挖除,再按上述方法回填或加深基础(应指出的是,不能认为在地基处理时,只须对松软的地基做处理。对过于坚实的地基如不做处理,也会引起建筑物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2·3 设备管道的处理当上下水等设备管道在槽底以上穿过时,应在基础墙处管道上方留出大于房屋预估沉降量的空隙,以避免建筑物产生沉降时引起管道损坏,同时,应采取防止管道漏水的措施,以避免漏水浸湿地基而引起不均匀沉降。当管道基础穿过基础时,可将基础局部落深,使管道穿过基础墙,同时,管道上方应按上述原则留足够的空隙。[参考文献][1] 董爱飞. 常用地基处理技术综述[J]. 建筑, 2008, (03) . [2] 梁亚明,刘英华. 刚性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科学之友(B版), 2008, (03) . [3] 王剑峰,赵竹莹. 浅谈CFG桩地基处理及工程实例[J]. 林业科技情报, 2008, (01) . [4] 曹冰. 复合地基技术在北良港淤泥吹填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港口科技, 2008, (03) . [5] 钟毅. 砾料石灰土结构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北方交通, 2008, (03) . [6] 刘震,郑忠钦. CCMG地基处理在上海长江大桥桥头路基施工中的应用[J]. 上海公路, 2008, (01) . [7] 王刚,玄力,张广范,张跃宇. CFG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实例[J]. 西部探矿工程, 2008, (05) . [8] 吴剑,周健,崔积弘,茅永德. 上海港罗泾港区地基处理的试验研究[J]. 工业建筑, 2007, (S1) . [9] 冯国栋. 浅谈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防治[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08) . [10] 苑克伟,李国,王积鑫. 粉喷桩在箱涵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北方交通, 2008, (03) .

有误点、有偏差

各类工程的勘察基本要求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搜集建筑物上部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变形限制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工作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查明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地层结构、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工程特性、土的应力历史和地下水条件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 2 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地基承载力,预测地基变形性状; 3 提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4 提出对建筑物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方案建议; 5 对于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 度的场地,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建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分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 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且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可行性研究勘察,应对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搜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矿产、当地的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建筑经验等资料; 2 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踏勘了解场地的地层、构造、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等工程地质条件; 3 当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必要的勘探工作; 4 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拟选场地时,应进行比选分析。 初步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进行下列主要工作: 1 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 2 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 3 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 4 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 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 5 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6 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7 高层建筑初步勘察时,应对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 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 2 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加密; 3 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 4 对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条~第 条的规定。 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按表 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予加密。 初步勘察勘探孔的深度可按表 确定。 当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 1 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较大时,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 2 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 3 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 4 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土层或达到预计控制深度; 5 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1/4~1/2; 2 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 个。 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 1 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化; 2 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 3 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7 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8 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 度的场地,勘察工作应按本规范第 节执行;当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时,应按本规范第 节执行;当需进行基坑开挖、支护和降水设计时,应按本规范第 节执行。 工程需要时,详细勘察应论证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方案、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的建议。 详细勘察勘探点布置和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建筑物特性和岩土工程条件确定。对岩质地基,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结合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 条~第条的规定。 详细勘察勘探点的间距可按表 确定。 详细勘察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对无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筑物可按建筑物或建筑群的范围布置; 2 同一建筑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 3 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 个; 4 勘探手段宜采用钻探与触探相配合,在复杂地质条件、湿陷性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和残积土地区、宜布置适量探井。 详细勘察的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的布置,应满足对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且不应少于4 个;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 个控制性勘探点。 详细勘察的勘探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m 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 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 倍,且不应小于5m;2 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 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 3 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 4 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 5 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 条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对中、低压缩性土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20%的深度;对于高压缩性土层可取附加压力等于上覆土层有效自重压力10%的深度; 2 建筑总平面内的裙房或仅有地下室部分(或当基底附加压力p0≤0 时)的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但应深入稳定分布地层,且根据荷载和土质条件不宜少于基底下~ 倍基础宽度; 3 当需进行地基整体稳定性验算时,控制性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具体条件满足验算要求; 4 当需确定场地抗震类别而邻近无可靠的覆盖层厚度资料时,应布置波速测试孔,其深度应满足确定覆盖层厚度的要求; 5 大型设备基础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2 倍; 6 当需进行地基处理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要求;当采用桩基时,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本规范第 节的要求。 详细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设计要求确定,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每栋不应少于3 个; 2 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 件(组); 3 在地基主要受力层内,对厚度大于 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 4 当土层性质不均匀时,应增加取土数量或原位测试工作量。 基坑或基槽开挖后,岩土条件与勘察资料不符或发现必须查明的异常情况时,应进行施工勘察;在工程施工或使用期间,当地基土、边坡体、地下水等发生未曾估计到的变化时,应进行监测,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室内土工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第11 章的规定,为基坑工程设计进行的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应满足本规范第 条的规定。 地基变形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或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地基承载力应结合地区经验按有关标准综合确定。有不良地质作用的场地,建在坡上或坡顶的建筑物,以及基础侧旁开挖的建筑物,应评价其稳定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