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给我们的母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语文学界的高耗低效,少慢费差现象。现在看来,这种现象仍未根本改观。以97年台州市语文中考的情况为例。 我们可以以72分为合格线,作个粗略的分析,这份难度系数为7:2:1的,仅容易分就有90分的并不算难的试卷,72分以上者也只有35778名,占总数的52.95%,这还只是个书面的考查,如果做一个实践能力的检测,我相信情况会让人更吃惊。这就是我们经过应试教育强化练习的初中生,却有近一半人在考试中连及格分也考不出来。不要说素质如何了,可以说连应试教育本身也是失败的。这中间一定出了什么问题,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着谈谈应试教育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权作抛砖引玉,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有人曾对照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作如下的归纳:要教学生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在语文的各项训练和活动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祖国语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对照着这个标准,我认为在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低下,缺少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而且有随年级增高而递增的趋势。有人曾经对小学三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各作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小学三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占98.5%;而初中三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仅占37%,对语文不太感兴趣但觉得有责任学好的占 49%,害怕语文甚至表示厌恶学语文的占了14%。大家知道,语文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他们是学好语文的内因,如果内因不起作用,要想改善学习效果简直是天方夜谭。 二、阅读面过窄,阅读量过小,造成视野狭窄,阅读理解、作文能力低下。语文是一门能力型学科,教师的讲授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更需要的是学生在课后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以套用这么一句老话:语文是老师领进门,实践提高靠个人。长期以来,我们都提倡一种大语文观,它讲的是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更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自己将语文学习的范围自觉地扩展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三、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轻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习惯的养成。这一点就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了,也有我们教师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津津乐道于语文知识的讲授,语法系统的构筑,把学生当成一架录音机,只会让他们记住这个,记住那个,这个会考,那个是重点,要着重掌握。而忽视了对他们运用语文习惯的培养。我去年参加了中考语文的阅卷工作,就发现了这种做法造成的恶果:标点使用不规范,书写不工整,错字、漏字现象不胜枚举,还有在日常学习中,碰上不认识的字不查字典 ,凭经验认字认半边 ;作文写好后不修改,不誊写(老师罚的除外);不知道写或一时忘记了的字也不向他人请教,凭印象写或找个同音字代替,更有甚者,对他人的名字也是依此法处理。 四、思维水平低下,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有惰性,依赖性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作文中,乐于模仿,而缺少创新;在阅读理解时,对于那些需要通过自己深入思考而得出结论的问题,他们常常放在一边,不愿去进行较为艰苦的思考,而一味依赖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自己甘心做架留声机,录下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 以上,我专从学习的主体──学生方面入手,分析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种种不足,提出来希望引起同行们的注意,以期实现矫正的意图。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提出,那么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本文将从全体性和个别性,基础性和片面性、主体性和机械性、开放性和封闭性、个性化和模式化、启发式和注入式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比较 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面临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同时面临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挑战。面向昨天的“应试教育”,显然是与世界改革背道而驰。当今国际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优势和民族素质优势的竞争,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才不会被开除球籍,永远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它的优点、合理之处是相对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言,同样,应试教育的缺点也是同素质教育的比较才得以显现,本文从教育的若干基本方面来比较: 一、全体性与个别性 素质教育强调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教育,人人成才,它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它是一种没有性别、年龄、条件、基础之别的教育,它是在全面发展人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一定素质的英才。而应试教育只是面向少数人,搞选拔性、淘汰性的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这种教育导致一种现象:“随着学生沿着教育的阶梯上升时,具备必要天赋或习得的技能与态度,从而成功地越过更高的阶梯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鉴定少数可以进行完成中学课程、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好、智力“高”的人,然后通过考试将学生按考试分数进行分等,以此来判断哪些学生没有“达到”、“符合”、“了却”,哪些学生是优等生,哪些学生是差生,哪些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哪些学生应被学校淘汰,哪些学生能够进“重点校”,哪些学生只能进“一般校”,好像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超凡的“英才”,而素质教育只能培养整齐、划一的“一般人”,当然素质教育也要培养英才,但绝不能以牺牲多数人为代价。它在培养合格的其整体素质和个性优势得到发展的公民,为各行各业的英才奠定基础的同时,并不排除及时发现有特长的苗子,使他们不失时机地脱颖而出。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育才观上的分歧。 二、基础性和片面性 素质教育强调普遍教育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自学、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能,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都应在求进步,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好基础,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生在学校中不可能得到非常全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自学、不断地自我教育,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完善,才能以更强的实力立足于社会。学生即使侥幸进入高一级学校,如果基础不扎实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也是步履艰难,也难成为一个完整的“英才”。 而应试教育具有片面性,偏重于应考科目的知识传授,忽视普通的全面培养。因此,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评比考试以至于学校内部的学期考、期中考、单元考,都被提高到极点的境地,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整个基础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的轴心运转,学习演变追求分数。总之,应试教育在追求片面的教育中,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被遗忘干净,人的潜能、个性、价值本来是高于一切的,在这里也都化为乌有了。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性质观上的分歧。 三、主体性与机械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性和创造性,实现教育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信、自强、自尊意识和具有拼搏和仁爱精神的人,他们是非分明、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奋发有为,象毛泽东所说的有棱有角,象邓小平所说的敢闯敢干,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必然能够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应试教育是机械性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成了考试机器一个模子出来的零件。他们唯师唯书,没有一点主体性。它是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这样塑造出来的人往往是些“精神侏儒”。他们机械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学习,机械地为考试服务,根本谈不上创造性。他们盲目依附,俯首帖耳,亦步亦趋,唯唯喏喏,这些人只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因此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 四、开放性和封闭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尽其育的功夫,不断扩大教的范围,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把人放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培养,真正做到象陶行知所说的“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素质教育树立了新的教材观。教材仅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范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是一个例子而已。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知态度,各学科不仅要相互配合,而且要相互促进,以促进学生的整体优化发展,素质教育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即使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沸腾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生活,从而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懂、学活,促进学生身心和喈发展。应试教育是一种封闭性的教育,应试教育尽其教的苦心,不断缩小育的范围,把教育缩小为要考的书。于是唱歌、图画、工艺等各种课外活动都不教了,应试教育把孩子的空间只限于学校,把孩子的生活只限于读书赶考,甚至连节假日都不放过,这种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的封闭性反映在各门学科上,教材陈旧,唯书至上,奉教材为金科玉律,教师因此死抱住教材不放,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给学生视为教学的目的,各科相互孤立,自己顾自己,自己封闭自己,学科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生机和活力。强调死记硬背,违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个性受压抑。 五、个性化和模式化 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从教师的角度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是教师个性、风格、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欢乐,教师的价值,莫过于“创造”二字。创造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神奇的魅力,它是学生乐学的原因。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个性化教育坚持以学生的个性为其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走向全面发展的顶峰的基点,即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其有兴趣的地方获基础较好的学科首先突出成绩,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带动个性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从教师教的角度说,模式化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简单劳作,其特点是模仿、照搬、重复,教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单调乏味的单向消耗,它是学生厌学的根源。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模式化教育搞一刀切,施行天下大一统,即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活动、统一的标准,全然不顾儿童个性表现出来的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发展,这种模式化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无个性、无特长”的人。 六、启发式和注入式 素质教育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素质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建立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这种教育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启发式教育教学的特点是:1.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2.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3.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会学;4.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培养学生愿学、乐学。 应试教育是一种注入式的教育,应试教育把学生视为被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容器和听话机,,一切从教帅的主观愿望出发,全然不顾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注入式教育教学的特点是:1.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要求“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2.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3.注重教法,忽视学法;4.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这是教育手段方面的问题。 总之,正如柳斌同志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载《求是》1996年第12期)一文中所说的:“相对于应试教育说,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好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否定,是基础教育的自我否定;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模式更换或取代,归根结底必须由基础自身来完成。素质教育并不是凭空诞生的,离开了应试教育所创造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实践便无从开始。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有统一的一面,素质教育不是对应试教育彻底否定,而是一种积极扬弃。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才能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积极继承和利用应试教育所积累起来的“硬件”和“软件”,为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求是》1996年第12期
直接入题,谈一谈应试教育的弊端。 (一)智育畸形发展,严重违背全面发展 的指导方针 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学校成为“造人”机器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 三)天性、个性遭到严重扼杀 在应试教育下,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来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四)眼睛用坏、身体累垮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六)两极分化,人为制造“社会负担”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成为了社会负担。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七)教师丢失职业幸福感 传统的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加重,加之学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倾向,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 当然,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我只是在此对其弊端谈了一点浅薄的看法,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应试教育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我国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应试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应试教育》
【摘要】自从隋朝诞生科举制度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渐渐扼杀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也制约了我国的国民创新能力。本文从应试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48-02
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也相应的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环境,比如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每年政府逐渐加大对教育的经费预算,这些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应试教育没有显著提高国民素质,也没有显著开拓我国的国民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
应试教育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我国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应试教育培养的许多学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应试教育导致我国产出的学生心里素质较差、部分无法适应社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有利于人类共同进步的人才,而在我国,大多数学生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课当中,而忽视了文化知识以外的东西。当这些学生步入社会的那一天,他们本该拥有的创造力在学校里已经日益退化甚至消失了,这也使得他们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的学生甚至心里素质过差,有了轻生的念头,甚至走上了自杀、犯罪等极端道路。
2、应试教育导致我国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日益下滑。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这也使得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年来道德文化缺失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路边的老婆婆被车撞到,好心人救治却被讹钱、控告,再比如近年来报纸杂志频繁报道的教师性侵小学生等禽兽行为。虽然这仅仅是个案,但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中央领导人也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提出了"大力夯实文化软实力"的观点。
3、应试教育导致我国的高端人才日益缺乏。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源泉,这也使得我国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应试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大多数都没有创新能力,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化甚至消失了,这也使得我们国家在科技研发、军事工业等需要技术的领域更多的是模仿国外的技术,而很少具有创新能力,中国目前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
二、我国应试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阻碍我国成为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的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这也是我国一直推行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内在原因。从根源上来看,这也是由于应试教育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而应试教育产生、大行其道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1、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来自家长、社会的压力。
目前我国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那种普通民众大部分在追求精神生活的状况,因此,年轻一代如果想要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就必须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学校,才能在将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才能过上温饱的生活。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本身存在稀缺性,这就使得学生们只能通过不断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最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另一方面,在中国,有许多家长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他们给孩子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孩子养成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往往忽略了个性的发展,经常出现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文化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我国的应试教育目前更多的是通过考察学生的智力水平来实现挑选人才的目的,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道德教育,这也使得我国目前有部分人道德存在缺失,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较高而道德严重缺失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这部分人也存在于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这也是目前校园黑幕频发的主要原因,他们不仅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还把这种腐朽的思想传授给了下一代,周而复始,使得我国的道德水平严重下滑。
3、应试教育更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
目前我国应试教育大多采用填鸭式教育,这也使得我国许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为何很少出诺贝尔奖的原因。在填鸭式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自己很少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目前许多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这种填鸭式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解决应试教育的办法
教育改革是我国近年来的重要话题,解决应试教育的根本方法就是进行改革。针对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转变社会挑选人才的方式。
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应该逐步转变分数万能论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应该逐步走出死读书的错误道路,重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要的不是吃"鱼",而是"渔"的技能;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挑选人才的方式不应该只注重学校的出身,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品德、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考量,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人才。
2、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考核学生的方式。
目前学校主要是通过文化课分数来识别学生的好坏,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道德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学校应该转变这种方式,将文化课以及品德、身体素质等方面结合起来,分别赋予一定的分数,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
3、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只有将知识不断的应用于实践,才能不断检验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校学生应该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入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中去体会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要改进的时候了,我们应不断贯彻中央的思想,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吴明熹.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报,2005
[2]黄建军.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应试教育浅析论文
摘要: 基于对思辨与实证研究范式的分析, 探讨文献综述的特点及其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指出研究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独特性, 所谓“文献法”不属于研究方法的范畴。而研究整合法是基于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方法, 它强调系统地收集、检索与筛选文献。元分析是研究整合法中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 旨在通过统计分析技术量化地整合相关研究主题的已有文献研究结果。研究整合法对撰写更为客观严谨的文献综述, 提升教育研究论文质量和促进教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研究整合法; 元分析; 对于教育学发展而言, 研究方法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 它意味着教育学的科学性质。 当前, 在教育研究文献中, 比如, 调研报告、学位论文等, 经常看到有研究者在研究方法部分强调使用了“ 文献法 ” (也称为“文献综述法”或“文献研究法”) 。这种所谓的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在撰写文献综述时, 对收集和整理的一些以往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传统意义上描述性地分析与概括, 并以此作为提出研究问题的基础。对此, 有些教育研究者提出异议, 有人指出“文献法”不是研究方法, 而有人则强调它是研究方法, 甚至有时两种观点发生激烈的争论。 从研究方法的视角来看, 这种“文献法”能称之为研究方法吗?对于这个问题的澄清,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研究方法的性质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 也有助于提升教育研究质量。 一、研究方法的范式之争 要明确“文献法”是否为一种研究方法, 有必要先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加以梳理, 了解此问题背后的研究范式之争。教育研究范式是基于相应的方法论而形成的研究规范或模式, 它指导着科学研究采用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当前科学研究领域的基本范式可以简单概括为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 这也是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其中, 思辨研究关注解决应然问题, 强调建构概念、理论和观点, 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概念的、规范的问题, 而实证研究关注解决实然问题, 强调基于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信息来推论研究结果。 具体而言, 教育研究的思辨与实证范式有着不同哲学基础和研究取向。思辨研究强调研究者运用辩证法等哲学方法, 通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逻辑分析, 阐述思想或理论。有观点认为, 思辨研究方法有着独特的本体论价值和突出的认识论价值, 这决定了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自然科学领域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实证研究则注重直接经验的作用, 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或调查, 对收集的数据或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 以事实为证据探讨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 思辨研究范式长期占有主导地位, 不过, 近年来实证研究不断受到关注。事实上, 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不冲突对立, 实证研究往往需要思辨为依托, 思辨研究也需要实证来验证。 当前, 西方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强烈地表现出实证研究的特征, 其背后以实证论作为哲学理念支撑, 认为所有知识都源自于感官经验, 进而生成新的知识。西方教育研究方法在传统上倾向于使用量化研究, 随后质性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更倾向于把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而形成的混合研究方法。量化、质性研究以及混合研究等实证方法已经成为西方教育研究方法的主流。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 也有人强调科学研究规范的核心是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教育学走向科学的必要途径。 在实证研究者看来, 撰写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综述而采用的所谓“文献法”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方法, 不具有实证研究的特征, 缺少系统规范的、具有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1.关于文献综述 针对一个研究主题, 人们往往从不同研究视角或基于不同理论加以探讨, 这也促使相关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因此, 每一位研究者在针对一个研究主题开展一项新的研究时, 往往需要收集、整理大量以往研究文献, 并分析、综合与新研究相关的信息, 据此为提出新研究问题做准备。文献综述往往体现着以往众多研究者的努力和成果。 具体而言, 文献综述是一种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文献进行的“再研究”, 属于“元研究”即“研究之研究”的范畴。对与研究主题有关的以往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概括, 有助于研究者充分了解以往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在新旧研究之间建立起联系。良好的文献综述通过广泛研究文献的探讨, 聚焦到研究者想探讨的研究问题上, 讨论和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新的研究, 为明确一个新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提供依据。 可见, 文献综述在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文献综述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献法”。 2.研究方法的特征 文献综述的撰写要服从于研究的主题和方法论。虽然从思辨研究的视角来看, “文献法”具有思辨研究的性质, 但是, 它是否能称之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值得商榷。 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包含一套程序或标准, 这套程序或标准表明研究结果是怎样获得的, 而且可以为同行重复采用, 这套程序或标准就是“科学方法”。宏观而言, 研究方法指的是研究方法的体系, 包括方法论、研究范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等。微观而言, 研究方法指具体的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为了揭示事物的特点或规律, 而采用的系统的、规范的、可重复的研究程序。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着研究目的的实现, 往往表现为直接服务于研究目的而采用的研究工具或技术。 概括而言, 在微观层面上, 教育研究方法一般要具有三个特性: 一是科学性。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发展,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强调研究依据相关理论或观察事实, 提出研究问题,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分析资料, 验证研究问题, 以认识和探讨事物真相。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导, 这也影响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从实证研究的视角看来, 仅仅凭借思辨方式进行研究, 其科学性很容易受到质疑。不过, 对于“科学”本身的辨析, 基于不同的哲学观, 思辨研究者仍然有理由坚称思辨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其科学性, 对此实证研究者似乎并不能从哲学观及认识论本质上彻底予以批判。 二是系统性。 研究方法应具有系统的、规范的程序或策略, 并且人们对这种研究方法的规范应达成共识。当前, 一些教育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文献综述, 采用所谓的“文献法”并不具有系统性:一方面, 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检索和收集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 对以往研究文献的分析缺乏系统性。一些文献综述并没有制定文献分析的标准和程序, 缺乏对以往文献的数据或信息进行严谨分析的技术和工具。 三是独特性。 不同性质的研究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每一种研究方法都具有不同于其他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 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研究领域中, 几乎所有的研究报告或学位论文都要撰写文献综述, 都涉及对以往文献的分析讨论和综合概括, 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即使“文献法”强调具有思辨研究的性质, 这种研究方法并不具有特殊性, 不是一种特定的研究工具, 也不能称之为研究方法。而一些受到广泛认可的具体研究方法, 比如问卷法、访谈法等, 之所以能称之为研究方法, 原因之一在于它们具有特殊性, 服务于其适用的特定研究目的。 3.“文献法”不是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方法的特征分析可见,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 撰写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文献综述是为一个研究使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做准备或铺垫, 它是一个研究的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传统意义上描述性的文献综述缺乏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 它本身并不属于具体研究方法的范畴。 即便思辨研究者认为撰写文献综述就是使用了“文献法”, 这种判断本身存在着思辨的逻辑误区, 即“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之间建立起来的逻辑关系仍然缺乏充分依据。文献综述是一篇教育研究报告或论文研究框架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本身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并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一篇研究报告中有“文献综述”部分, 就称之为“文献法”, 这种逻辑关系显然存在不合理性。 因此, 不论从思辨研究的视角, 还是实证研究的视角, “文献法”的说法都很难成立, 而且这种说法过于模糊, 不够科学严谨, 没有表明具体的研究方法。况且, 对于大多数教育研究报告或论文而言, 不论研究者扛着实证研究的大旗, 还是走思辨研究的道路, 其研究目的往往并不是为了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质量并不决定研究目的的实现, 而研究方法则决定是否能实现研究目的, 因此, 也不能仅凭撰写了文献综述就强调研究使用了所谓的“文献法”。 当然, 撰写文献综述并不排斥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果一篇研究报告采用科学、系统、独特的方法来撰写文献综述, 那么这种方法就可以称为研究方法。比如, 在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 “文献研究”作为独立的研究方式主要是利用二手资料进行分析, 文献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内容分析法、二次分析法 (元分析法) 、统计资料分析方法等。在教育研究领域, 有针对以往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性的研究方法, 它探讨以往研究文献的特点和规律, 对研究文献进行科学、系统、独特地分析综合与归纳概括, 并服务于研究目的。不过, 这种情况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并不称之为所谓的“文献法”, 而被称为“研究整合法”。元分析法是研究整合法中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研究整合法: 一种文献综述的方法 1.关于研究整合法 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 人们提倡一种更为科学严谨地综述已有研究文献的方法, 即研究整合法(Research synthesis methods) 。研究整合法是一种基于文献资料的实证研究方法, 对以往的研究报告进行系统分析, 以生成新的知识或解释, 它包括拟订研究问题, 检索相关文献, 评价、分析、综合数据资料, 并解释研究结果等。研究整合法不同于所谓的“文献法”, 它强调研究要有系统的、明确的文献收集、检索与筛选的方法, 这意味着研究者对文献资料的全面收集、组织与管理。 研究整合法对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全面整体地、更为完善地认识已有研究文献, 以建立新旧科学知识的联系, 而且也有助于人们提升对已有研究的认识, 并拓展已有研究的范围。此外, 研究整合法之所以重要, 还因为其有助于人们认识已有研究的共识和冲突, 尤其针对相同的研究主题, 使用类似的研究设计而出现矛盾的研究结果时, 研究整合法有助于分析成因。对于教育科学而言, 与人的行为相关的研究情境更为复杂, 许多干扰因素难以排除, 一些自相矛盾的教育研究结果也备受质疑。而且每个研究在时间、样本、情境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每个独立的研究难以帮助人们基于研究结果作出决策, 这时研究整合法就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研究领域提倡研究整合法, 有助于对相关研究主题的各种研究结果加以整合, 并对研究结果的多样性和矛盾之处作出解释。 研究整合法强调实证研究的理念和方法, 注重以往研究者的研究事实, 而不是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或观点。研究整合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 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它是有效的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 它更为客观清晰地呈现研究现状, 更能反映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表现。研究整合法的不足在于, 它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文献资源来实施这种方法, 需要长期的实证研究及后续分析的积累。此外, 一些研究整合法的具体方法 (比如元分析法) 常常被认为分析技术上过于复杂, 因此对研究报告的撰写者和阅读者都可能具有挑战性。 概括而言, 研究整合法是运用特定的研究工具或手段对以往教育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本质上讲, 研究整合法之所以称之为研究方法, 是因为它包括一系列科学的、系统的、特殊的研究方法。研究整合法强调发挥方法上的优势, 尤其是统计方法的运用, 使用系统分析技术对文献进行整合和综述。在研究整合法的一系列具体研究方法中, 元分析法受到广泛关注。 2.关于元分析法 元分析 (Meta-analysis) 是研究整合法中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文献研究中受到推崇。一些研究者把元分析界定为一种研究方法, 而另一些人更倾向于把它视为一种研究整合法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技术, 也有学者甚至把元分析作为研究整合法的同义语。有人认为元分析在变量编码等研究环节具有其独特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统计技术, 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甚至元分析可以等同于研究整合法, 旨在定量地整合相关研究主题的已有研究结果, 从而确定这个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 元分析有一套量化的统计方法, 可以用来综合分析大量研究数据和资料。元分析并不对以往研究结果做预判, 而是追求整体地看待以往研究结果, 目的在于得出有意义的推论。元分析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具有规范或标准, 在分析已有研究结果的过程中, 能够对以往研究进行整合的过程做出清晰报告, 以便于公开接受审核或重复验证;而且, 元分析能够以一种更有效、更细致的方式对大量以往研究文献进行有组织地分析与概括, 有助于发现已有研究的效用和相互关系。 元分析有着细致的研究步骤, 概括而言, 主要是界定研究问题、检索收集文献、对研究结果进行编码、确定共同的测量指标、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等。 四、对教育研究报告及论文撰写的建议 1.提升文献综述的思辨研究水平 当前教育研究报告及论文中, 文献综述的撰写方式多属于思辨研究的范畴, 往往是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逻辑思辨分析, 这无可厚非。思辨与其他研究范式并不冲突, 教育研究范式应提倡多元化及各种研究范式的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思辨与实证研究基于“应然”与“实然”不同视角来考察研究主题, 一些通过思辨研究方式来探讨的问题难以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来解决, 思辨研究方法有助于全面评估实证研究, 审视研究方法、概念、理论、反思和观点, 教育研究经常需要综合使用实证与思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 实证和思辨两种基本方法是互相渗透的, 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察者的解释。教育研究方法既需要基于“应然”对教育现状及其理论发展的严谨思辨, 也需要基于“实然”对教育规律及特点开展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教育研究不仅要充分关注价值判断的取向, 也要充分强调事实判断的取向。 但是, 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综述的思辨质量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比如, 有研究针对我国部分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进行分析, 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文献综述, 罗列文献, 缺乏实质的综述;参考的文献数量不够充分, 文献来源单一、缺乏精心选择;缺乏对文献的深度阅读和分析, 难以对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文献综述结构不合理, 写作不够规范。因此, 应提高撰写文献综述的思辨研究水平, 加强对已有文献的逻辑分析与概括的训练。 2.重视文献综述的实证方法 从当前教育研究论文所使用的研究范式来看, 有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教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情况, 指出思辨研究仍然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方法, 量化研究比例很小, 呈现逐年略有上升趋势。当前在我国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之中, 实证研究方法越发受到重视。教育研究不断强调通过客观的、可证实的、可重复的实证方法来探讨相关教育研究问题。对于文献综述而言, 传统描述性的文献综述往往很难消除读者的种种质疑, 研究者可能会在主观上为了确保研究逻辑的一致性, 突出某种研究结论, 而回避既有研究中一些重要文献, 进而丢掉科学研究的客观公正性。 因此, 基于实证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来撰写文献综述, 有助于提升文献综述的质量, 也会更令人信服。元分析等研究整合法作为基于实证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 它们对于文献综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研究者希望提升对以往研究文献分析的质量, 那么采用元分析等研究整合法有助于撰写更为客观严谨的文献综述。 当然, 教育研究是否采用元分析等研究整合法来撰写文献综述, 要依据其研究目的。事实上, 一些教育研究报告的研究主题并不是以探讨以往研究文献为目的, 文献综述是研究的基础前提, 而不是研究的目的, 不一定要采用元分析等研究整合法来撰写文献综述。一个研究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来撰写文献综述, 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方法要服务于研究目的。如果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以“研究整合法”或“元分析法”等实证方式来进行文献分析, 有助于实现研究目的, 那么使用这种研究方法就不可或缺。 元分析作为一种量化的研究整合法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不断发展起来。元分析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基本要求, 需要相关研究领域前期积累大量的研究文献, 由于我国某些教育研究领域的实证研究文献积累有限, 元分析等研究整合法的应用可能受到限制, 需要不断努力开展丰富的教育研究来加以突破。 从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来看, 通过研究整合法 (比如元分析法) 等实证研究方式进行文献综述, 对提升教育研究论文质量和促进教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博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在书写论文的时候,大家知道参考文献怎么书写吗?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博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著作,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参考文献要放在论文正文之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的要求:
1.在正文写作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居中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中括号表示,如[1],[2],[3],[4],[5]…,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英文句号“.”结束。
2.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与正文连续编排页码。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
3.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1)专著:〔序号]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 (期号).
(3)论文集:〔序号]作者. 题(篇)名[C].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篇)名[D].授学位地:授学位单位,授学位年.
(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
(7)电子文档:〔序号]作者.题(篇)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网址,发表日期.
关于参考文献的未尽事项可参见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
4.常用参考文献范例
[1]李松庆,王炜.第三方物流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祁之杰.我国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4(1).
[3]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辛希孟. 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6]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7] Gill,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M] . London: Macmillan,1985. (责任编辑:admin)
【拓展阅读】
一、对博士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工作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其工作时间一般应不少于2学年。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科研方向,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在第二至第三学期通过开题报告并制定论文工作计划。博士生应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分阶段在教研室、学术会议上报告科研和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正文一般应不少于5万字。博士生用于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应不得少于2年。
特别应注意,学位论文应是本人的研究成果,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论文应反映作者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学术观点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炼,推理严谨,立论正确。
二、对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
(一)编写要求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由以下全部或某几部分组成,依次为: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 、目录、符号说明、正文、参考文献、附录、附图表、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
采用研究生院规定的统一封面,封面上填写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科(专业) 、论文完成时间。上述内容也应在扉页上填写清楚。
2、论文摘要
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应以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概要、作者的突出论点、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般应在500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般在1500字左右。英文摘要(Abstract)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要语句通顺,语法正确,能正确概括文章的内容。
3、目录
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标题应该简明扼要。
4、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它是将学习、研究和调查过程中筛选、观察和测试所获得的材料,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由材料而形成论点。不同学科、专业有着不同的写作内容,但作为一般要求,论据、论点应力求准确、完备、清晰、通顺,实事求是,客观真切,简短精炼,合乎逻辑。其文体的格局和行文方式,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研究课题的表达需要,灵活掌握。
绪论或引言是学位论文主体部分的开端,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缘起、沿革、目的、涉及范围 、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理论分析的依据、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际设计的概述,以及文中拟解决的问题、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解释,也不是提要。
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应明确、精炼、完整、准确。要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新见解、新发现和新发展,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学位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规范、缩略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如无标准可循,应采用本学科或专业有关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团体所公布的规定。如不得已必需引用某些未公知公用的、不易为同行读者所理解的或系作者自行拟定的符合、记号、缩略词等,均应一一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的顺序列出,可以分列在各章末尾,也可以列在正文的末尾。
本着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撰写论文,凡学位论文中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详细列出有关文献的名称、作者、年份、出版单位等。具体格式按科技应用文写作的标准要求。
6、附录
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供查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等。
7、致谢
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对论文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 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切忌浮夸与庸俗之词。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按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顺序,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发表刊物名称、卷册号、页码、年月及论文署名、作者排序)。
(二)打印
按照有关规定,凡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者,学位论文必须用中文撰写,同时一律用A4标准纸打印输出,一般应有篇眉,以力求整洁、清晰、美观。
(三)装订
学位论文撰写完成后,用研究生院统一封面线装订成册。所需份数由研究生本人及导师掌握。
8万字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字数要求。
博士论文是由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能够把握和驾驭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由此可见,这就对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它要求作者必须在本学科的专业领域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并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还要具有相当水平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为在学科领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因而,较之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假惩罚:
教育部颁布的首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根据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等,都在学位论文之列。学位论文作假的五种情形包括: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伪造数据;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学位申请人员论文作假的,未获得学位者,可取消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者,可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同时,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学位申请人员为在读学生的,还将面临开除学籍的处分;为在职人员的,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将通报其所在单位。
在校学生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或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可开除学籍。学校或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参与作假,可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指导教师、相关院系及相关责任人未尽到相应职责的,也可能被追责。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
一、结构
二、基调
三、措辞
四、语言
1.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800字 【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题目自拟800字 中国的教育体系要怎么改?如今的教育体制到底如何?对于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未来的话题。 中国的教育改革正不紧不慢地进行着,但有些制度的改革,例如“减负”,我们也一再提出了:“ *** 说减负,我们就真的减负了么?”的疑问。教育制度好了,整个中国的文化素养也就上去了,也就不用守着老本,不用死守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了。 我们就可以自己创新自己研发自己制造自己奋斗!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几个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话题。 一、应试教育 首先,我摘录了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报道——《美国中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一切只为考试》: 我是美国私立小学教育和公立中学教育的产物,因此我习惯于非常喧闹的教室。与此相比,北京一中学的课堂气氛在我看来是沉闷的。尽管我在波士顿拉丁学校上课时,学生们不受管束,闹哄哄的,但从拉丁语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比在北京这所中学学到的多得多。 中国的学生整天背诵,做口头练习。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中、高考中出现的东西。 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公立中学和大学的招生完全看分数。并且想要进入顶尖学校的学生所要面对的竞争是相当大的。 而且中国学生功课的严格程度超过所有美国学生,这种状况在大城市和富足的郊区以及县城尤其严重。这些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绝大多数美国学生的想象。 不仅如此,对于习惯在课上自由辩论和讨论的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的功课看起来空洞和过于受约束。 中国学校的课程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 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只有一个套路。每个班的家庭作业都是一样的,只做卷子,很少要求写论文。 课上不讲小说,而且老师只鼓励课外阅读历史类书籍。上课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完全是为入学考试做准备。 学生缺少讨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更少有人在课外参与政治讨论。在被美国人看作是教育组成部分的决策和审慎思考方面,中国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 中国的学校有许多长处,可是它们不培养哲学家。 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恐怕是最公平不过了。 “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这是美国学生对我们中式教育的一句话总结。 大家可以看屏幕上的文字。对于美国学生而言,中国的教育就是古板,空洞,一丝不苟,只为考试做准备。 中国的课堂总是那么沉闷的,就拿我们班做例子好了,举手发言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反观美国课堂,可能没有纪律可言,当然也就不需要纪律委员了吧。 但是那种活跃度是中国课堂上无法体现出来的。就算是公开课,也是假到吓死人。 老师事先几乎都会安排好,同学们只不过是在汇报演出而已。好了,言归正传。 应试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体系呢? 应试教育,是一个很古老,曾经很文明,在历经数次沧桑坎坷之后重新崛起大国的教育体制名称。但是随着时代进步,这个教育体制就一直被人批判着。 甚至有人说“应试教育就像一股臭气熏天的狂风,把大国上下刮的面目全非,肮脏至极,到处都是它带来的乌烟瘴气。” 曾经看过韩寒的一些文章,也是提出了关于应试教育的很多问题。 就例如那些函数啊物理化学的,有多少是在生活中用得到的呢?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是工作需求,根本就不需要那些东西。应试教育的问题实在是很严重,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是说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就能解决的,也因为如此尽管韩寒和教育做了多年斗争,还是不见起色。 但是很庆幸。 以 教育 为话题800字作文 捧着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细细读来,我对“改变人生的方法—— 圣贤教育”这一点感触颇深。 在《教育与人生》中,叶圣陶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提到了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 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 800字 一、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缉发光菏叱孤癸酞含喀可爱。 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以教育为话题的高中作文800字 一场漂洒的雨过后,阳光带着清新的空气飞来。我从抽屉中翻出“六一”儿童节妈妈送给我的一本书,书名是《爱的教育》。 翻开书,扉页上写有两行字:学会感恩——妈妈。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才读了几行,我就爱不释手了。 这是一本从四年级学生埃瑞克的角度来记叙他所发生的事情,并写到日记本上。书是一个个小故事串连在一起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小抄写员》的故事。 叙利奥的父亲是铁路工人,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他帮杂志社抄写。叙利奥不忍心看父亲辛苦,便在父亲停笔后,晚上帮父亲抄写。但是因为睡眠不足,一天晚上,竟然趴在作业本上睡着了。父亲严厉批评了他,他想说出来真相却忍住了。可是每天晚上抄写已成为了习惯,那天晚上,叙利奥又起来了,不小心碰倒了一本书,心中紧张,生怕惊动父亲,但是他没有想到父亲已站在了背后了,父亲明白了一切,父子俩紧紧抱在了一起。 父子间的感情是宽广博大的。“一个人爱别人,同时也被另一个人爱时,那么这个人是最幸福的” 。难道不是吗?叙利奥爱自己的父亲,竟忍受委屈。他把一切埋在心底,因为他爱爸爸,爸爸也爱他。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每当妈妈叫我洗一下碗,扫一下地时,我都是极不情愿的,经常要妈妈用一些东西“贿赂”我。“拿人的钱嘴短”,我拿了妈妈的东西,又不好意思不为她分担家务活,但 *** 活时总会假装带着一副极尽全力的样子,来取妈妈对我的信任。有时尽管妈妈贿赂我,我也不去做某件事,所以经常会让妈妈生气。 我被叙利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勇于分担家庭责任的精神打动了。在当今社会,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各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总是会抓住父母对我们的万般溺爱,进行攻击,父母们就无可柰何了。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要把书中的精神永远保留在我们心中。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为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1.对自己的事业有幸福感我们说,教师可以是一种幸福的职业,因为它是和人打交道,是和人的生命打交道.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是和学生进行生命对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具有一种独特的幸福感,他的精神可以通过学生延续下去,这是其他的职业所没有的.但是如果没有发展的思想,弘扬自己的价值,就会感觉很疲倦,每天上课,改作业,面对同样的学生,课本,一切都没有什么改变,当然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事业.2.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社会是在不断地进步,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使现在已经评上的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因为很多优秀教师是基于传统教育背景推选出来的,如果没有向自己挑战的勇气,不去尝试新的方法,甚至拒绝新的观念,而他们的态度又会在教师中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种阻力.因此不论哪一层次的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3.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理论知识向应用技术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传播的方式由传统的印刷文化、电子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化,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问题,我们原有的知识远远不够,从某些侧面看,我们的学生超过了我们.而老师的数学修养往往对学生起着启蒙的作用,陈景润把毕生的精力用来研究素数,缘起于老师在课堂上剩余的五分钟,讲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因此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4.不断实践和创新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自己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老师就要有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即使自己有丰富的经验,也要勇于向自己挑战,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虚怀若谷,善于接纳各种不同的观点,满怀热情地去研究它,再作出自己的判断,才能有所作为.5.不断总结和提高优秀青年教师,只工作了几年,就作出很大成绩.除了他们努力外,抓住机遇,勇于锻炼,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我们有的教师工作了几十年,辛辛苦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退休之日,两手清风,这是非常遗憾的.我们不追求名利,但要给后来者留下点东西,这是我们的责任,使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我国严重的应试教育问题已成为了一块鸡肋难以咽下。然而若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成功、快速的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实在是不容忽视,而对教师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他们的教育观念以及由之而导致的教育方式。本文便旨在讨论这一问题。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讨论如何解除应试教育的问题,我们自然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何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先来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教育行为,它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再说素质教育。它是指一种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致力于形成并发展起来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质量水平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两者概念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旨在让学生具备社会生活的各项技能,而应试教育则更多地掺杂了功利的因素,过多追求外在的物理因素而忽视人的成长、成才。但教育,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为每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显然,应试教育是不能符合教育的这个基本目的的,所以,我们才说它是一种弊端。
二、应试教育的由来
正本先清源,那么应试教育之“源”在哪儿呢?现今教育界对此众说纷纭,经笔者总结,大致包括师资分配的问题、高考的指挥棒问题以及教育制度的问题等等,这些看法的提出对于问题的解决可说是大有裨益,然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我们还轻视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主体——教师——在履行其上传下达作用时所能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我们没能将他们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主体来对待。要说清楚这点,首先得清楚什么是教师:“教师是按照国家标准选拔的,担任学校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关于其重要性,在叶澜先生的名作《教育概论》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教师的活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国家、学习对教育厅的要求都要通过教师来执行,只有教师理解、接受了这些要求,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时,这些要求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贯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的成长、发展,也直接受教师工作的影响,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和专业性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我们实施教育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将最好、最有利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教师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与否。打个比方,把整个教育系统看成一个王朝,那么皇帝相当于教育部长,依次下来,校长是知府,教师就是县令,学生则是平民。无论皇帝如何要求底下官员要廉洁,基层人民是否能生活得幸福关键还是取决于县官,县官清则百姓福,县官贪则百姓哀。因此,轻视了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1909年列宁在给喀普里党校学员尤利·万尼亚等同志的信中曾强调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员来决定……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讲课人员所决定的讲课方向。”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教师存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决定的他所采用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是一个比较新型的概念,其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总的来看,他是教育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由自己对于教学的感受、领悟而形成的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认识、看法,它包括如何教学,如何评价,如何改善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常因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动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且因其是在实践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教育方式则是由教育观念所指导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等等。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所以若想真正改变应试教育,一个突破点在于教师,只有当我们抓好教师这一环节时,教育才能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
那么,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的理念,它关注学生的整体水平,看重学生的思想提升、个性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能从多方面来考查学生、评价学生进而施以有效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潜能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显而易见要想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是困难的,然而缺乏这种认识,就好比是青年没能形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便很容易为时代所排斥,最终被淘汰出局。 "
三、如何去保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师须得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够确保奋战在一线的教师都能具有并且矢志不渝地坚守这种观念呢?就笔者看来,以下的这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1.增加师范生的实习时间,让他们多参与实践。 曾听一个大四学生在讲诉她的实习感想时说“原以为自己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能够当一名好的人民教师,然而真正上了战场才发现那些倒背如流的东西基本上都无法用到,虽说知道要因材施教,但当学生就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手足无措,会很囧,因为对他你到底应该采用何样的方法,你不会知道,这不是课本或老师能教给你的,没人能帮你,它需要你自己去探索”,造成这种结果不是偶然的。如今的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的其他专业几乎没有差别,都是在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时有一两个月的实习,这是不太科学的。我们常说,要因材施教,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材”要有充分的了解以及同时需要知道如何正确地施教。而一两个月的实习期,若说了解“材”还有可能的话,那么正确施教就实在太难——这需要反复的实践、总结,绝非能一气呵成的。因之,实践的比例应该加大。
实习时间的短缺可能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毕业生想当然地去认识实际教学,进而导致纸上谈兵,于实际教学根本无益。在上课时底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知道。笔者认为,至少每学年要他们实习一次,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他需要的是什么,而自己还缺少的是什么。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他就能有目的地学习,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升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
2.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的有志青年来从事教育工作。 我们应该看到国家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但现实情况仍旧不容乐观。教师既为教育这百年大计做出了较大贡献,本身就该有相应回报!
3.学校领导要慎选。 仅仅是教师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还是不够的,还需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些机会,让他们胸中的诸多计划能够得到实施,能够按照他们自己所想的来施教,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来自校领导,他们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有着决定作用的。正如在前文所举的把教育链看成是封建王朝的例子中所说,教师在整个系统的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县令,县令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知府,亦即校长的管辖,英明、前卫的校领导的鼓励、支持是底下教师的诸多创新的教育方式所赖以实施并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保障。陶行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领导既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更是教育的实践者,是学校管理的责任主体,在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负有直接引导、调节的作用。故校领导在这背后所起的作用,我们亦实在不容忽视。
教育,最为通俗的改变莫过于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是社会活动,那么他是属于社会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就受着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想要彻底转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绝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须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到他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只有在教师、制度、选拔等诸多与教育有关的方面同时发生改变时,教育,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只注意一个方面的变化而忽视其他的各个方面,对整个变化来说非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只有有朝一日当我们充分分析了教育的各个起着制约所用的因素之后,统一采取措施予以行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大踏步前进。应该说,只改变教师的观念也是很难解决今天的教育问题的,然而教师,他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却是绝不能被忽视,否则,我国的教育事业就好比是折了翅膀的麻雀,再怎么努力,都很难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2]张诗亚.回归教育:教育行思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8.
[3]易凌云.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05).
[4]栾俪云.现实与差距:和谐视野下的中国教师工资水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01).
[5]孙丽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J].文学教育,2010,(09).
[6]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
[7]张国英.浅谈如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1,(01).
[8]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l,(05).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这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为期仅4年。?第三阶段为重视非智力因素阶段,并把非智力因素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个阶段从1983年至1989年,为期约7年。第四阶段为加强素质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个阶段大约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 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 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 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应该树立哪些教育新观念呢?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基础教育多年来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一提到“人才”,人们马上想到专家、教授、工程师、学者等等。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 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要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 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可以说,以上四个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转变了、更新了,就为基础教育的转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矗。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具有价值上的对立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具有对立性,一直存在着争议。许多人,特别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很难接受两种教育具有对立性的观点,因为这主要牵涉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评价以往的教育?认为如果把两种教育对立起来,就意味着对以往教育的全盘否定,这至少在感情上很难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所接受。难怪当有人说“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两袖清风,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被‘应试教育’这四个字就概括了、否定了”这类颇具煽动性的话时,很容易引起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鸣。第二,素质教育难道就不要考试了吗?既然素质教育也是要考试的,那又怎么能说它与应试教育具有对立性呢?对这两个疑问,前面已经作了部分解释。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具有对立性这一问题怎么看,首先有一个思想方法上的问题。人们在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停留在对具体事实的关注上,忽视了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即怎样理解“对立”,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对立”。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什么叫“对立”,对立即“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争”。[3]对立可以分为事实性的对立和价值性的对立。事实性的对立是指事物间具体存在或具体形式上的相背,如阴与阳、正与负之间事实存在上的相背。价值性的对立是指事物间意义上的相背,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意义上或价值追求上的相背。事实性的对立和价值性的对立在某些事物间可能是同一的,即事物间既存在着事实上的对立,同时又存在着价值上的对立;两种对立在某些事物间也可能是非同一的,即事物间在外在事实上并不具有排斥性但在内在价值上却有着排斥性。应该承认,在社会人文领域,判断两个事物间是否具有对立性,在根本上应着眼于价值层面而不是事实层面,因为价值比事实更为本质。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具有对立性,如果从两种教育具有相互包容关系,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包含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事实,特别是从两种教育都包含有考试与应试,都包含有对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追求,而且也都能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所促进等意义上讲,这个观点是可以成立的。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具有对立性,如果从两种教育的对立是指根本意义上的对立,是指价值取向上的对立,这个观点同样也是可以成立的。显然,说两种教育并非具有对立性的观点,基于的是一种事实判断;说两种教育具有对立性的特点,基于的是一种价值判断。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只能是指二者在教育价值上的对立,即在什么样的教育是更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更适合人的发展的教育这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上的对立,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不包含有某些共同的教育事实和教育元素。应试教育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中重大弊端的概括,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素质教育就是直接针对这种弊端而提出来的,它们之间不可能不存在价值上的对立性,比如:应试教育追求的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为发展而教、为发展而学;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面向的是少数学生,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应试教育提倡的是重复、模仿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提倡的是自主学习、自我建构和探究式的学习;应试教育压制个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鼓励个性和创造性;应试教育造成知识和学科的孤立与割裂,素质教育注重知识和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应试教育导致读死书、死读书,素质教育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提高的多半是人的记忆力、模仿力和解题技巧等表层素质,素质教育更关注人的智慧、能力和创造性等深层素质的开发与激活。从以上意义上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显然具有对立性,这种对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而不是表现在教育的具体事实上。就拿考试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并不在于形式上和事实上是否都有考试,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在于考试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以及人性的内在需求。如果有考试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那难道只有取消考试才能搞素质教育吗?这岂不荒唐。一直以来总是有人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上持一种混乱的思维方式,不明白应试教育是一个特有所指的概念,是对我国现行教育所存在的单纯以应试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种种弊端的概括的一个特定的概念,把事实上的“考试”与价值上的“考试主义”混为一谈,把事实上的“应试”与价值上的“应试教育”混为一谈。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有人提出了所谓“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举”的主张。如有学者指出:近年来,我国一些教育界人士推崇美国的素质教育,事实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认识到过分强调素质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已增加了教育过程中的考试,即我们所认为的“应试教育”。因此,应该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他认为,应试教育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它,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和障碍;应试教育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完全取消它、抹杀它,“学习、考测;再学习、再考测”,可谓是学习的周期和法则的表现,符合认识规律。[4]显然,这种论断把“应试”和“应试教育”混为一谈了,混淆了事实与价值的界限,其逻辑就如前所指出的:有教育就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有应试,有应试自然就是应试教育。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然而,类似的看法目前还有相当的普遍性,这种思维方式已成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阻抗力。这里还须澄清一个认识,美国学校近些年尽管的确是加强了考试,但必须指出:第一,美国学校是在素来不大重视考试的前提和背景下适当加强考试的,这与我国教育的背景完全不同;第二,美国学校加强考试,绝不是要搞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应试教育”,更不会改变美国教育的主流价值观;第三,美国教育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其原因并不是什么“过分强调素质教育”,而是有其复杂原因,加强一些考试,并不意味着是要少搞一些素质教育,而恰恰是要通过考试的加强和改革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素质,考试和提高素质之间怎么可能天然就是二元分裂的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价值上虽然具有对立性,但考试和应试与素质教育以及提高人的素质之间并不当然具有对立性。这样看来,上文论断之所以不恰当,其思维根源在于未真正理解“应试教育”这一特定概念,把否定应试教育与取消考试等同起来了,更不清楚“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性质和内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不能在教育中并举?这要看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把“应试”看成是一个褒义词,即所谓应试是应素质教育之试,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统一的,就无所谓什么并举不并举;如果把“应试”看成是一个中性词,即仅着眼于有考试必有应试的事实判断,而不涉及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应什么、怎么应、为什么应等价值判断,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就是含混的,就不能笼统地说什么并举不并举;如果把“应试”看成是一个贬义词,即应试教育是一个如上所说的特定的概念,是一种考试中心和考试主义的教育,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上就具有对立性,就不能并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举的观点之所以是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点不当。一是混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价值界限,不明白应试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不明白否定应试教育并不是要否定考试和应试本身,而只是要否定其中错误的价值取向;二是认为考试、应试与素质是二元分裂的,没有关系的,所以才要一手抓考试,一手抓素质,它们之间似乎是两码事。其实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改造考试的价值导向并尽可能实现应对考试与提高素质的统一,但这并不能称之为上面所说的那种“并举”,因为这种“并举”并未言及对应试教育的价值改造,而只是着眼于考试的事实存在。当然,不能不承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的确在不同程度上是并行与并举的,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两种教育的并存和双重挤压所造成的一种无奈之举,并非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意愿。在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与过渡的过程中,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及种种做法开始被动摇而又远未被克服、素质教育开始实施而又远未真正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两种教育的并存便造成了两种教育价值取向对现实教育的来自两个方面的双重制约和双重挤压。一方面,在现实的、难以抗拒的单纯以应试升学为导向的社会压力和学校评价的迫使下,学校不得不对这种价值导向有所顺应,不得不坚持应试教育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以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维持学校的生存;与此同时,学校还须面对素质教育包括新课程实施的导向和要求,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升学考试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近几年的考试改革,正在逐步朝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倡导的价值取向接近,以往那些应付升学考试的陈旧做法,如汗水加时间、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严重偏科等,虽仍然有效因而不得不有所坚持,但又不如以往那么有效因而又必须在提高学生内在素质,如创造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面和综合素养等方面下一定功夫。在这种情况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渐进性的转变过程中,学校不得不同时应对仍然存在的应试教育和逐渐兴起的素质教育两种价值取向,即两种教育并举,但这与某些学者所倡导和鼓励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举”的主张是根本不同的。现实中所存在的两种教育并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为了应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种教育价值冲突所造成的教育两难困境的权宜之计,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但又是不宜公开宣扬和鼓励的,更不是以承认和接受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前提的。参考文献:[1]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1997—11—21(01).[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A].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4]杨扣琪.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J].探索与争鸣,2002,(7):17.
真心找不出理由,这篇作文已经充分体现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明明自己存在严重错误还要强迫别人讲出他的好来。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我国严重的应试教育问题已成为了一块鸡肋难以咽下。然而若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成功、快速的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实在是不容忽视,而对教师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他们的教育观念以及由之而导致的教育方式。本文便旨在讨论这一问题。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育观念 教育方式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讨论如何解除应试教育的问题,我们自然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何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先来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教育行为,它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再说素质教育。它是指一种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致力于形成并发展起来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质量水平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这两者概念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旨在让学生具备社会生活的各项技能,而应试教育则更多地掺杂了功利的因素,过多追求外在的物理因素而忽视人的成长、成才。但教育,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为每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显然,应试教育是不能符合教育的这个基本目的的,所以,我们才说它是一种弊端。
二、应试教育的由来
正本先清源,那么应试教育之“源”在哪儿呢?现今教育界对此众说纷纭,经笔者总结,大致包括师资分配的问题、高考的指挥棒问题以及教育制度的问题等等,这些看法的提出对于问题的解决可说是大有裨益,然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我们还轻视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主体——教师——在履行其上传下达作用时所能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我们没能将他们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主体来对待。要说清楚这点,首先得清楚什么是教师:“教师是按照国家标准选拔的,担任学校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关于其重要性,在叶澜先生的名作《教育概论》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教师的活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国家、学习对教育厅的要求都要通过教师来执行,只有教师理解、接受了这些要求,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时,这些要求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贯彻。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的成长、发展,也直接受教师工作的影响,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和专业性的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事实上,我们实施教育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将最好、最有利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教师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与否。打个比方,把整个教育系统看成一个王朝,那么皇帝相当于教育部长,依次下来,校长是知府,教师就是县令,学生则是平民。无论皇帝如何要求底下官员要廉洁,基层人民是否能生活得幸福关键还是取决于县官,县官清则百姓福,县官贪则百姓哀。因此,轻视了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1909年列宁在给喀普里党校学员尤利·万尼亚等同志的信中曾强调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讲课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讲课人员来决定……任何监督、任何教学大纲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讲课人员所决定的讲课方向。”因此,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果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教师存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决定的他所采用的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是一个比较新型的概念,其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总的来看,他是教育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由自己对于教学的感受、领悟而形成的对于整个教育系统的认识、看法,它包括如何教学,如何评价,如何改善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常因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动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且因其是在实践中日积月累起来的,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教育方式则是由教育观念所指导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等等。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所以若想真正改变应试教育,一个突破点在于教师,只有当我们抓好教师这一环节时,教育才能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
那么,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以培养全人为目标的理念,它关注学生的整体水平,看重学生的思想提升、个性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能从多方面来考查学生、评价学生进而施以有效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潜能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显而易见要想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是困难的,然而缺乏这种认识,就好比是青年没能形成适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么,他便很容易为时代所排斥,最终被淘汰出局。 "
三、如何去保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师须得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够确保奋战在一线的教师都能具有并且矢志不渝地坚守这种观念呢?就笔者看来,以下的这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1.增加师范生的实习时间,让他们多参与实践。 曾听一个大四学生在讲诉她的实习感想时说“原以为自己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能够当一名好的人民教师,然而真正上了战场才发现那些倒背如流的东西基本上都无法用到,虽说知道要因材施教,但当学生就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手足无措,会很囧,因为对他你到底应该采用何样的方法,你不会知道,这不是课本或老师能教给你的,没人能帮你,它需要你自己去探索”,造成这种结果不是偶然的。如今的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的其他专业几乎没有差别,都是在大四学生即将毕业时有一两个月的实习,这是不太科学的。我们常说,要因材施教,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材”要有充分的了解以及同时需要知道如何正确地施教。而一两个月的实习期,若说了解“材”还有可能的话,那么正确施教就实在太难——这需要反复的实践、总结,绝非能一气呵成的。因之,实践的比例应该加大。
实习时间的短缺可能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毕业生想当然地去认识实际教学,进而导致纸上谈兵,于实际教学根本无益。在上课时底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知道。笔者认为,至少每学年要他们实习一次,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他需要的是什么,而自己还缺少的是什么。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他就能有目的地学习,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升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
2.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的有志青年来从事教育工作。 我们应该看到国家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但现实情况仍旧不容乐观。教师既为教育这百年大计做出了较大贡献,本身就该有相应回报!
3.学校领导要慎选。 仅仅是教师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还是不够的,还需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些机会,让他们胸中的诸多计划能够得到实施,能够按照他们自己所想的来施教,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来自校领导,他们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有着决定作用的。正如在前文所举的把教育链看成是封建王朝的例子中所说,教师在整个系统的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县令,县令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知府,亦即校长的管辖,英明、前卫的校领导的鼓励、支持是底下教师的诸多创新的教育方式所赖以实施并获得成功的一个基本保障。陶行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领导既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更是教育的实践者,是学校管理的责任主体,在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负有直接引导、调节的作用。故校领导在这背后所起的作用,我们亦实在不容忽视。
教育,最为通俗的改变莫过于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是社会活动,那么他是属于社会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就受着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想要彻底转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绝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须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到他的各个因素之间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只有在教师、制度、选拔等诸多与教育有关的方面同时发生改变时,教育,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只注意一个方面的变化而忽视其他的各个方面,对整个变化来说非但无利,而且有害。因此,只有有朝一日当我们充分分析了教育的各个起着制约所用的因素之后,统一采取措施予以行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大踏步前进。应该说,只改变教师的观念也是很难解决今天的教育问题的,然而教师,他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却是绝不能被忽视,否则,我国的教育事业就好比是折了翅膀的麻雀,再怎么努力,都很难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2]张诗亚.回归教育:教育行思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8.
[3]易凌云.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05).
[4]栾俪云.现实与差距:和谐视野下的中国教师工资水平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01).
[5]孙丽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看教师教育观念转变[J].文学教育,2010,(09).
[6]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7,(07).
[7]张国英.浅谈如何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1,(01).
[8]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l,(05).
应试教育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我国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应试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应试教育》
【摘要】自从隋朝诞生科举制度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渐渐扼杀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也制约了我国的国民创新能力。本文从应试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48-02
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也相应的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环境,比如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每年政府逐渐加大对教育的经费预算,这些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应试教育没有显著提高国民素质,也没有显著开拓我国的国民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
应试教育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我国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应试教育培养的许多学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应试教育导致我国产出的学生心里素质较差、部分无法适应社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有利于人类共同进步的人才,而在我国,大多数学生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课当中,而忽视了文化知识以外的东西。当这些学生步入社会的那一天,他们本该拥有的创造力在学校里已经日益退化甚至消失了,这也使得他们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的学生甚至心里素质过差,有了轻生的念头,甚至走上了自杀、犯罪等极端道路。
2、应试教育导致我国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日益下滑。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这也使得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年来道德文化缺失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路边的老婆婆被车撞到,好心人救治却被讹钱、控告,再比如近年来报纸杂志频繁报道的教师性侵小学生等禽兽行为。虽然这仅仅是个案,但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中央领导人也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提出了"大力夯实文化软实力"的观点。
3、应试教育导致我国的高端人才日益缺乏。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源泉,这也使得我国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应试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大多数都没有创新能力,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化甚至消失了,这也使得我们国家在科技研发、军事工业等需要技术的领域更多的是模仿国外的技术,而很少具有创新能力,中国目前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
二、我国应试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阻碍我国成为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的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这也是我国一直推行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内在原因。从根源上来看,这也是由于应试教育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而应试教育产生、大行其道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1、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来自家长、社会的压力。
目前我国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那种普通民众大部分在追求精神生活的状况,因此,年轻一代如果想要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就必须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学校,才能在将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才能过上温饱的生活。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本身存在稀缺性,这就使得学生们只能通过不断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最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另一方面,在中国,有许多家长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他们给孩子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孩子养成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往往忽略了个性的发展,经常出现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文化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我国的应试教育目前更多的是通过考察学生的智力水平来实现挑选人才的目的,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道德教育,这也使得我国目前有部分人道德存在缺失,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较高而道德严重缺失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这部分人也存在于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这也是目前校园黑幕频发的主要原因,他们不仅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还把这种腐朽的思想传授给了下一代,周而复始,使得我国的道德水平严重下滑。
3、应试教育更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
目前我国应试教育大多采用填鸭式教育,这也使得我国许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为何很少出诺贝尔奖的原因。在填鸭式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自己很少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目前许多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这种填鸭式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解决应试教育的办法
教育改革是我国近年来的重要话题,解决应试教育的根本方法就是进行改革。针对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转变社会挑选人才的方式。
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应该逐步转变分数万能论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应该逐步走出死读书的错误道路,重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要的不是吃"鱼",而是"渔"的技能;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挑选人才的方式不应该只注重学校的出身,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品德、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考量,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人才。
2、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考核学生的方式。
目前学校主要是通过文化课分数来识别学生的好坏,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道德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学校应该转变这种方式,将文化课以及品德、身体素质等方面结合起来,分别赋予一定的分数,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
3、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只有将知识不断的应用于实践,才能不断检验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校学生应该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入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中去体会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要改进的时候了,我们应不断贯彻中央的思想,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吴明熹.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报,2005
[2]黄建军.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应试教育浅析论文
1、看现象社会上都认为应试教育无法培养高素质人才2、谈本质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高素质人才?两者是否有冲突?3、解问题应试教育也能培养高素质人才优秀大学生事迹 董鹏,男,1987年出生。常州纺织学院机电工程系06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班学生,任机电工程系学生会主席、模具0631班班长、方圆模具技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我们无法计算人生的路途有多远,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的是旅途中的每一个站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道风景。提起董鹏,认识他的人总会说,他是一个忙碌的人,而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一个充实的人。在近三年的大学生活中,他能够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在领导、老师的辛勤教育指导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建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端正了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明确了自己人生发展的目标,坚定信念,激励自己向高素质人才靠拢,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 一、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成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态。他在刚刚进入大学就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他始终坚持认真学习国家政策,掌握时事动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校系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思想品德端正、崇尚科学、自觉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遵守学院、系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处处为同学着想,在各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他通过参加党校培训、学生干部培训班,认真地学习了各种政治理论知识,在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被党组织列为党员发展对象。 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可以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潜力和才华。刚进入大学,他就凭借自信和优秀的组织能力竞选上了班长,而后以身作则,积极配合院系各项活动。在进入院学生会以后,他更努力的为同学们服务,在院篮球赛、足球赛、各种社团的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做幕后的工作者,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在担任学院周末影院放映员期间,每次都早早的到达教室调试机器,放映完毕后打扫卫生、核对票据,做到教室整洁、帐目清晰。有人说“优秀不是做最好的那个人,而是做最好的那个你。”在五一、十一假期中间,他放弃休息,免费为外省不能回家的同学放映电影,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快乐。 在进入大二担当系学生会主席后,他更加忙碌了,但他公私分明,在班级和系部的事情上分的很清楚,班级的很多荣誉他都用实力去争取,绝不利用特权。 、 在学生会做事,什么事情都带头做到最好。在四川地震后,他组织人员第一时间把相关资料制作成板报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展现,消除同学们心中的不安。然后又向全校学生倡议募捐衣服被子,最终得到了3万多件衣服、600多床被子,及时托运灾区,得到了很多市民的赞赏,常州电视台和常州交警队也特意前来为运送物品的车开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当今这个科技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时代,董鹏同学清楚地知道,只有把自己打造成为具有创新思想的新一代大学生,才能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广泛涉猎和学习各种新的文化思想和专业知识,全力打造一个通古博今的全新自我,同时,他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当在学习上做同学们的表率和带头人。 在高中时他是学习文科的,到了大学学习机械对于他来说是个挑战,面对那些枯燥的公式、复杂的数据,他积极向老师请教、虚心与同学探讨,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中上游。在实际操作中表现更为出色,得到了国家信息部的颁发的三维CAD证书和常州劳动局颁发的中级钳工证书 此外,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拓展综合素质,带领班内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为系部和班级赢得了众多荣誉。同样,他自己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2007—2008年第一学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单项一等奖学金,创业大赛一等奖。2008—2009年第二学期;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单项一等奖学金。 现在的董鹏在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实习,作为常州志愿者协会“一加爱心社”成员,他还是抽时间去志愿照顾孤寡老人,替他们拿药、打扫房间。他说,社会给了我很多荣誉,我要用我的行动回报社会。 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将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争创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相信:机遇不只需要等待,还需要自己努力去创造。#######################################################艾华旅客眼中的“奶妈”小档案:艾华,男,28岁,大专文化,郑州铁路局郑州客运段列车员。虽然是一个一米八多的小伙子,但接受过艾华服务的普通乘客却在评价他工作时,亲切地称他为“奶妈”。2007年1月份,T205次由郑州开往武汉途中,艾华拎着水壶给旅客供应开水:“大叔、大婶您要开水吗?”艾华礼貌地问两位旅客,其中的中年男子舔舔嘴唇摇摇头。这一细节被艾华看在眼里,不一会,他就端来两杯热腾腾的开水送到了两位旅客面前。原来,这两位旅客从乡下来,走时匆忙忘了带杯子。他们没想到,艾华竟能跟家人一样细心,直看着艾华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人性化服务、细微地照顾、具有时代服务意识,这些都是艾华的上级领导给予他工作的肯定。而接受过艾华服务的普通乘客评价他的工作时给了两个字“奶妈”。“奶妈、奶妈……”当记者把乘客起的外号告诉他时,艾华在嘴里念叨了好几遍,接着腼腆地笑了,“虽然有点怪,还是很贴切的。”从19岁初当列车员开始,一直到现在的车长,艾华始终用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参加工作8年来,艾华总结出了列车服务新思路,并独创了“三十四句提醒服务用语”、“无干扰式服务”、“服务于旅客开口之前”等新服务方法。2005年,艾华利用上班之余自学掌握了英语、日语的服务对话。用他的话说,“凡事都要想到乘客前面,他们有需要我们就提高。”李爱玲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小档案:李爱玲,女,28岁,大学学历,现任宝丰县闹店镇洼李村村委会主任。2004年11月,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的女大学生李爱玲,参加了平顶山市选派大学生到村里任职的选拔考试,并顺利通过。于是,李爱玲放弃了自己在平顶山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的工作,于2005年2月26日,来到宝丰县闹店镇洼李村,当了一名“村官”。村民们听说从城里来了个女大学生,都来看新鲜。私下议论:“城里人下乡,不就是开会、散心吗?一个城里女娃,干不了什么!”听到这些,李爱玲并没有解释什么,只是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来证明。到村委会报到的第一天,她就给23户贫困村民送去了800斤面粉和16床棉被。之后,又自贴1500元印刷了500本《现代农业实用新技术》册子,分发给村民。3月6日,本是休息日,李爱玲却马不停蹄地将3位市农科所的农业技术专家请到洼李村,就韭菜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给现场农民详细讲解。就这样,李爱玲全情投入“村官”角色,并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内,为洼李村创造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奇迹:在了解到村里有两块好地因远离水源而无法灌溉时,李爱玲回市里争取到项目支持资金4万多元,打了两眼70多米的深水井。完工抽水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几辈人的心愿终圆……筹资捐物、为贫困户送去温暖、组织医护人员下乡出诊……李爱玲从群众所需的点滴入手,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对照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村民们的“怀疑”开始消散,李爱玲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支持与肯定。2005年5月16日,驻村仅有七十多天的李爱玲以924票的高票和91.8%的高支持率,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洼李村新一届村委会主任,成为平顶山市大学生村官中唯一当选的女性村主任。“让村里不再那么贫困,始终是我的一个梦想。”李爱玲说
浅析素质教育的实行路径的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接轨,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教师的教学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能力。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谈谈笔者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放在首位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抓起,特别是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因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解读,否则是搞不成功的。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是不以个人或局部利益为转移的。因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最终为社会发展进行教育培养目标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按部就班的工作者,而是有创新精神,有独立工作意识的人,在综合素质方面良好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教育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与社会的发展接轨,与时代同步,这样才能彰显我国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对立的。
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考出好成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很有可能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一窍不通。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从应试教育转变成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能从问题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更好的发展。应试教育下,教师围绕成绩的思想注定了教学方式更看重对知识的讲授,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机械化和单一性,把教材内容“一锅端”地灌输给学生,认为让学生学得越多,学生记得越多,练习做得越多,就越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生在平时只能被动地按照这种学习要求机械地学习,死板地去模仿和套用,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整天埋头于书本中,学习压力巨大,学习效果并不是普遍好。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灵活运用能力,离开了教师和书本的范畴就无法应付。而素质教育把考试成绩放在了次要位置,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无形中带动了考试成绩,这种一举两得的教育模式是先进的,如果在教学中能科学地实施,何乐而不为呢?
应试教育旨在选拔,素质教育旨在发展。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有功利性的思想,把考出好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会重点培养尖子生、关注优秀生,而对学困生、中等生就没有过多的注意。教育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全班的学习成绩,不落下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看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进行差异化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除了学习上的,还有兴趣爱好、特长等。
应试教育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德育,不能完整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特征。思想道德是一个人发展的根本,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被他人认可,在前进的道路上拥有积极的回应,顺利地前行。我们要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懂得好坏之分,明辨是非,健康地成长。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凸现了德育功能,提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接近,他们思维简单,对抽象的说理教育很难理解,必须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因此,教师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做到言之有物。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已逐渐进入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公民,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素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素质,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所以,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另外,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成功开展教学的根本,对本专业知识要扎实地掌握,能灵活运用。在教学的细节上要做到认真负责,包括深入钻研教材,活用教材,研究教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科学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等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的发展。根据新课程的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事先明确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做什么,学习哪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达到什么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在教学活动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用饱满乐观的激情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对回答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其积极性和正确的部分,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在教学中,增加感情投资,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相互学习,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小学教师不能轻视基础教育,要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起来,“万丈高原平地起”,为学生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铺垫。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要“马不停步,人不下鞍“,我们要以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改革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把我校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水平。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提出,那么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优势呢?本文将从全体性和个别性,基础性和片面性、主体性和机械性、开放性和封闭性、个性化和模式化、启发式和注入式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比较 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面临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同时面临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挑战。面向昨天的“应试教育”,显然是与世界改革背道而驰。当今国际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优势和民族素质优势的竞争,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才不会被开除球籍,永远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它的优点、合理之处是相对应试教育中的弊端而言,同样,应试教育的缺点也是同素质教育的比较才得以显现,本文从教育的若干基本方面来比较: 一、全体性与个别性 素质教育强调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教育,人人成才,它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它是一种没有性别、年龄、条件、基础之别的教育,它是在全面发展人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一定素质的英才。而应试教育只是面向少数人,搞选拔性、淘汰性的教育,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即这种教育只着眼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这种教育导致一种现象:“随着学生沿着教育的阶梯上升时,具备必要天赋或习得的技能与态度,从而成功地越过更高的阶梯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鉴定少数可以进行完成中学课程、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好、智力“高”的人,然后通过考试将学生按考试分数进行分等,以此来判断哪些学生没有“达到”、“符合”、“了却”,哪些学生是优等生,哪些学生是差生,哪些学生可以继续学习,哪些学生应被学校淘汰,哪些学生能够进“重点校”,哪些学生只能进“一般校”,好像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超凡的“英才”,而素质教育只能培养整齐、划一的“一般人”,当然素质教育也要培养英才,但绝不能以牺牲多数人为代价。它在培养合格的其整体素质和个性优势得到发展的公民,为各行各业的英才奠定基础的同时,并不排除及时发现有特长的苗子,使他们不失时机地脱颖而出。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育才观上的分歧。 二、基础性和片面性 素质教育强调普遍教育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自学、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和受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打好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潜能,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受教育,都应在求进步,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以后发展打好基础,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学生在学校中不可能得到非常全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自学、不断地自我教育,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完善,才能以更强的实力立足于社会。学生即使侥幸进入高一级学校,如果基础不扎实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也是步履艰难,也难成为一个完整的“英才”。 而应试教育具有片面性,偏重于应考科目的知识传授,忽视普通的全面培养。因此,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评比考试以至于学校内部的学期考、期中考、单元考,都被提高到极点的境地,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整个基础教育围绕升学考试的轴心运转,学习演变追求分数。总之,应试教育在追求片面的教育中,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对象,被遗忘干净,人的潜能、个性、价值本来是高于一切的,在这里也都化为乌有了。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性质观上的分歧。 三、主体性与机械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性和创造性,实现教育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目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信、自强、自尊意识和具有拼搏和仁爱精神的人,他们是非分明、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奋发有为,象毛泽东所说的有棱有角,象邓小平所说的敢闯敢干,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必然能够积极主动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应试教育是机械性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成了考试机器一个模子出来的零件。他们唯师唯书,没有一点主体性。它是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这样塑造出来的人往往是些“精神侏儒”。他们机械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学习,机械地为考试服务,根本谈不上创造性。他们盲目依附,俯首帖耳,亦步亦趋,唯唯喏喏,这些人只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并因此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 四、开放性和封闭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尽其育的功夫,不断扩大教的范围,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把人放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培养,真正做到象陶行知所说的“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素质教育树立了新的教材观。教材仅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范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是一个例子而已。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知态度,各学科不仅要相互配合,而且要相互促进,以促进学生的整体优化发展,素质教育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即使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沸腾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生活,从而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懂、学活,促进学生身心和喈发展。应试教育是一种封闭性的教育,应试教育尽其教的苦心,不断缩小育的范围,把教育缩小为要考的书。于是唱歌、图画、工艺等各种课外活动都不教了,应试教育把孩子的空间只限于学校,把孩子的生活只限于读书赶考,甚至连节假日都不放过,这种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其结果必然是“教师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的封闭性反映在各门学科上,教材陈旧,唯书至上,奉教材为金科玉律,教师因此死抱住教材不放,把毫无遗漏地传授教材内容给学生视为教学的目的,各科相互孤立,自己顾自己,自己封闭自己,学科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生机和活力。强调死记硬背,违反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个性受压抑。 五、个性化和模式化 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从教师的角度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这种劳动是教师个性、风格、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欢乐,教师的价值,莫过于“创造”二字。创造使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神奇的魅力,它是学生乐学的原因。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个性化教育坚持以学生的个性为其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个性作为走向全面发展的顶峰的基点,即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其有兴趣的地方获基础较好的学科首先突出成绩,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带动个性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从教师教的角度说,模式化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简单劳作,其特点是模仿、照搬、重复,教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单调乏味的单向消耗,它是学生厌学的根源。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模式化教育搞一刀切,施行天下大一统,即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活动、统一的标准,全然不顾儿童个性表现出来的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发展,这种模式化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无个性、无特长”的人。 六、启发式和注入式 素质教育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素质教育观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建立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这种教育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启发式教育教学的特点是:1.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2.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3.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会学;4.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培养学生愿学、乐学。 应试教育是一种注入式的教育,应试教育把学生视为被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容器和听话机,,一切从教帅的主观愿望出发,全然不顾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和机械训练。注入式教育教学的特点是:1.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要求“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2.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3.注重教法,忽视学法;4.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这是教育手段方面的问题。 总之,正如柳斌同志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载《求是》1996年第12期)一文中所说的:“相对于应试教育说,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好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否定,是基础教育的自我否定;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模式更换或取代,归根结底必须由基础自身来完成。素质教育并不是凭空诞生的,离开了应试教育所创造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实践便无从开始。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有统一的一面,素质教育不是对应试教育彻底否定,而是一种积极扬弃。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才能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积极继承和利用应试教育所积累起来的“硬件”和“软件”,为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求是》1996年第12期
应试教育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我国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应试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应试教育》
【摘要】自从隋朝诞生科举制度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渐渐扼杀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也制约了我国的国民创新能力。本文从应试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应试教育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试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48-02
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也相应的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环境,比如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每年政府逐渐加大对教育的经费预算,这些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应试教育没有显著提高国民素质,也没有显著开拓我国的国民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
应试教育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我国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应试教育培养的许多学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应试教育导致我国产出的学生心里素质较差、部分无法适应社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有利于人类共同进步的人才,而在我国,大多数学生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课当中,而忽视了文化知识以外的东西。当这些学生步入社会的那一天,他们本该拥有的创造力在学校里已经日益退化甚至消失了,这也使得他们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的学生甚至心里素质过差,有了轻生的念头,甚至走上了自杀、犯罪等极端道路。
2、应试教育导致我国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日益下滑。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这也使得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年来道德文化缺失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路边的老婆婆被车撞到,好心人救治却被讹钱、控告,再比如近年来报纸杂志频繁报道的教师性侵小学生等禽兽行为。虽然这仅仅是个案,但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中央领导人也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提出了"大力夯实文化软实力"的观点。
3、应试教育导致我国的高端人才日益缺乏。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源泉,这也使得我国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应试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大多数都没有创新能力,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化甚至消失了,这也使得我们国家在科技研发、军事工业等需要技术的领域更多的是模仿国外的技术,而很少具有创新能力,中国目前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
二、我国应试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阻碍我国成为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的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这也是我国一直推行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内在原因。从根源上来看,这也是由于应试教育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而应试教育产生、大行其道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1、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来自家长、社会的压力。
目前我国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那种普通民众大部分在追求精神生活的状况,因此,年轻一代如果想要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就必须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学校,才能在将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才能过上温饱的生活。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本身存在稀缺性,这就使得学生们只能通过不断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最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另一方面,在中国,有许多家长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他们给孩子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孩子养成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往往忽略了个性的发展,经常出现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文化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我国的应试教育目前更多的是通过考察学生的智力水平来实现挑选人才的目的,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道德教育,这也使得我国目前有部分人道德存在缺失,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较高而道德严重缺失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这部分人也存在于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这也是目前校园黑幕频发的主要原因,他们不仅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还把这种腐朽的思想传授给了下一代,周而复始,使得我国的道德水平严重下滑。
3、应试教育更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
目前我国应试教育大多采用填鸭式教育,这也使得我国许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为何很少出诺贝尔奖的原因。在填鸭式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自己很少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目前许多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这种填鸭式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解决应试教育的办法
教育改革是我国近年来的重要话题,解决应试教育的根本方法就是进行改革。针对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转变社会挑选人才的方式。
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应该逐步转变分数万能论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应该逐步走出死读书的错误道路,重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要的不是吃"鱼",而是"渔"的技能;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挑选人才的方式不应该只注重学校的出身,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品德、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考量,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人才。
2、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考核学生的方式。
目前学校主要是通过文化课分数来识别学生的好坏,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道德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学校应该转变这种方式,将文化课以及品德、身体素质等方面结合起来,分别赋予一定的分数,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
3、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只有将知识不断的应用于实践,才能不断检验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校学生应该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入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中去体会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要改进的时候了,我们应不断贯彻中央的思想,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吴明熹.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报,2005
[2]黄建军.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应试教育浅析论文
先不扯别的现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就是应试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口号啥P用不顶那帮人敲锣打鼓坐着蜗牛喊素质教育不管啥教育有利益关系想解决问题就难受益者不让你啊?至于家长哪个家长不想让教育好点?没法子所以都得应试中国这个病已经恶性循环好多年了再循环下去后果人人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