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野生动物学报出刊时间

发布时间:

野生动物学报出刊时间

《大自然》可以算是一本不错的杂志。大自然创刊于1980年,谭邦杰、郑作新等老一辈生物学家都曾在上面撰文,很多现在的自然爱好者也都是看着《大自然》长大的。这本杂志内容严谨详实,不过图文排版风格与宣传工作还略显老旧。

退改稿后,是主编定稿。主编主要会根据你的审稿意见决定录用与否,不用再送外审了。退修后也可能被拒,主要原因是外审意见不好。只要修改意见没什么问题,然后你按照意见改好后,就没问题了!录用后,编辑部还会要你修改。到出论文检索更漫长。退修一般都会录用的!只要认真按照要求修改!

不可以。《野生动物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生物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 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与管理.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共同主编) 中国鹤类研究文献题录,安徽大学出版社,(共同主编) 新视野百科全书鸟,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翻译) 啮齿动物生态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参编)发表的部分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1. ZhouLizhi, Ma Yong, Rodent species richness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the arid regions of China. Arid Ecosystems,2001, 7(14-15):67-782. GuiyiZou, Lizhi Zhou(通讯作者), Xiangdong Zha, Baowei Zhang, Tianbiao Zhao, Jun and historical demography of midday gerbil Meriones meridianus inferredfrom the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Journal of RussianTherology, 2008, 7(1):. YajunXING, Lizhi ZHOU(通讯作者), Youyu ZHANG and Xinjian WANG. Geographical patterns based onfaunal types of breeding birds and mammals. Integrative Zoology, 2008, 3(4):280 - 2894. ShutingZAN, Lizhi ZHOU(通讯作者), Hao JIANG, Baowei ZHANG,Zhi'an WU, Yinxu HOU.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 (Ciconiaboyciana): implications for a breeding colony in a non-breeding Zoology, 2008, 3(3): 235 - 2445. ZhouBo,Zhou Lizhi(通讯作者),Chen Jinyun,Xu Wenbin. Diurnal Time-Activity Budgets of Wintering Hooded Cranes(Grus monacha) in Shengjin Lake, China. Waterbirds, 2010, 33(1): 110-1156. YunHuang,Lizhi Zhou(通讯作者). Screening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geneticdiversity analysis of Oriental White Stork (Ciconia boyciana). Chinese Birds,2011,2(1):33–387. ChenJinyun, Zhou Lizhi(通讯作者), Zhou Bo, Xu Renxin, Zhu Wenzhong, Xu Wenbin. Seasonal dynamics ofwintering waterbirds in two shallow lakes 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Province. Zoological Research,2011,32(5): 540-5488. LiliZhang, Lizhi Zhou(通讯作者), Yanli Dai. Genetic structure of wintering Hooded Crane (Grusmonacha)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D-loop sequences. Chinese Birds, 2012,3(2): . GangLiu,Li-zhi Zhou(通讯作者),Chang-ming Gu. Complete sequence and gene organization of themitochondrial genome of scaly-sided merganser (Mergus squamatus) and phylogenyof some Anatidae species. Mol Biol Rep, 2012,39(3):2139-214510. GangLiu, Lizhi Zhou(通讯作者), Lili Zhang, Zijun Luo, Wenbin Xu.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genome of Bean goose (Anser fabalis) and implications for Anseriformestaxonomy. PLoS ONE, 2013, 8(5): . GangLiu, Lizhi Zhou(通讯作者), Xiaohua Li and Dimiao Lu.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invasive red swamp crayfish in China revealed by ITS1 variation. BiochemicalGenetics, 2013, 51: DOI . LizhiZhou1(通讯作者), Weiwei Xue, Shuyu Zhu, Kai Shan, and Junlin Chen. Foraging habitatuse of Oriental White Stork (Ciconia boyciana) recently breeding in Science, 2013, 30(7): 559–. ChenYANG, Yinxu HOU, Lizhi ZHOU(通讯作者). Behaviors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Ciconia boyciana) in a semi-natural enclosure. Chinese Birds, 2013, 4(2)::161–16914. ZhaoFengting, Zhou Lizhi(通讯作者). Habitat utilization and resource partitioning of wintering hoodedcrane and three goose species at Shenjin Lake. Chinese Birds, 2013,15. 周立志, 宋榆钧. 长春花背蟾蜍春夏季种群生态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97, 32(6): 26-3116. 周立志, 宋榆钧. 花背蟾蜍摄食生态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1997,16(4): 29-3417. 周立志, 宋榆钧, 贾庆舒, 赫锦峰. 花背蟾蜍繁殖种群的食物多样性和营养生态位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98 , (2): 40-4518. 周立志, 宋榆钧, 马勇.紫蓬山区三种鹭繁殖生物学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98, 33(4): 34-3819. 周立志, 宋榆钧, 王岐山. 仙八色鸫繁殖习性和雏鸟生长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 1998,(3): 84-8820. 周立志, 宋榆钧, 宣颜. 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春夏季鸟类的生态分布和区系分析. 东北师大学报, 1998,(1):63-6821. 周立志, 马勇,宋榆钧. 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繁殖鸟类资源及保护对策. 野生动物, 1998, 19(6): 14-1522. 周立志, 宋榆钧. 紫蓬山区三种鹭繁殖成效研究.生物学杂志, 1999, (3):21-2323. 周立志, 宋榆钧. 紫蓬山区三种鹭雏鸟的食物多样性研究. 生态学杂志, 2000, 19(3): 66-6824. 周立志,马勇,李迪强等. 大沙鼠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动物学报, 2000,46(2):. 周立志,马勇,叶晓堤等. 沙鼠亚科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动物学报, 2001, 47(6):. 周立志, 宋榆钧. 乌鸫繁殖生态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 2001,20(4):32-3427. 周立志,马勇等. 中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分布的区域分异. 动物学报, 2002, 48(2):183-19428. 周立志, 马勇. 中国干旱区啮动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 2002,10(1):. 周立志. 松鸦的繁殖生态. 动物学杂志,2002,37(5):66-6930. 周立志,宋榆钧,王岐山. 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的研究.生态学杂志, 2003, 22(2):24-2731. 周立志,李进华,尹华宝,苌伟,王翔,刘奇,徐思琦,桂学琴,严睿文. 三种重金属元素在鹭卵中富集特征的初步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10): 1799-180432. 周立志,李进华,张磊,仇文娜,于振伟,杨浅,陈春玲. 颍上八里河自然保护区鹭卵3种重金属残留分析. 动物学杂志,2006, 41(2):48-5233. 杨陈,周立志(通讯作者),朱文中,侯银续. 越冬地东方白鹳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报, 2007, 53(2):215-22634. 侯银续,周立志(通讯作者),杨陈,王岐山. 越冬地东方白鹳的繁殖干扰. 动物学研究, 2007, 28(4):344-35235. 宁恕龙,周立志(通讯作者),张保卫等.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中国大沙鼠系统地理格局. 动物学报, 2007, 27 (4):. 王新建,周立志(通讯作者), 张有瑜,邢雅俊,顾长明. 周立志安徽省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兽类学报, 2007,27(2):. 梁君,周立志(通讯作者),张保卫等. 长爪沙鼠线粒体细胞色素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地理分化. 兽类学报, 2007, 27 (2):. 陈春玲, 周立志(通讯作者), 江浩, 吴治安, 邓磊, 汪维平, 杨荣景, 童康. 几种常见有机氯农药在东方白鹳和白鹤羽毛中的残留分析. 动物学研究, 2008,29(2):159—16439. 张有瑜, 周立志(通讯作者), 王岐山, 王新建, 邢雅俊. 安徽省繁殖鸟类分布格局和热点区分析. 生物多样性, 2008, 16 (3): 305–31240. 昝树婷, 周立志(通讯作者), 江浩, 张保卫, 吴治安. 合肥野生动物园东方白鹳的保护遗传学初步研究. 生物学杂志, 2008, 25(6):. 周立志,张磊,仇文娜,于振伟,杨浅,陈春玲. 夜鹭雏鸟三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特征.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3(5):86-9042. 刘彬,周立志(通讯作者),汪文革,沈三宝,韩德民. 大别山山地次生林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的季节变化. 动物学研究, 2009,30(3):277-28743. 周波,周立志(通讯作者),陈锦云,徐文彬,程元启. 升金湖越冬白头鹤集群变化及领域行为. 野生动物, 2009,30(3):133-13644. 周立志. 安徽省鸟类分布新记录--震旦鸦雀.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91-9245. 陈军林,周立志(通讯作者),许仁鑫,韩德民,刘彬,曹玲亮,王勋,薛委委. 巢湖湖岸带鸟类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杂志,2010,45(3):139-14746. 张伟,张保卫,周立志(通讯作者). 使用林鹳微卫星引物对东方白鹳基因组DNA进行交叉扩增. 生物学杂志, 2010,27(4):45-4847. 王丽君,周立志(通讯作者),万政云,张保卫,许仁鑫,张有瑜,薛委委. 骆岗机场鸟类多样性及鸟击风险分析. 野生动物, 2010,31(3):127-13048. 薛委委,周立志(通讯作者),朱书玉,单凯,王立东,许仁鑫. 迁徙停歇地东方白鹳繁殖生态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16(6):828-83249. 王丽君,周立志(通讯作者),马勇. 中国鼠疫宿主鼠类丰富度格局及疫区环境因子分析. 兽类学报,2010,30(4):. 曹玲亮,周立志(通讯作者),张保卫. 安徽三大水系入侵物种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遗传格局. 生物多样性, 2010,18(4):398-40851. 陈锦云, 周立志(通讯作者). 安徽沿江浅水湖泊越冬水鸟群落的集团结构. 生态学报,2011, 31(18): 5323-533152. 谷登芝, 周立志(通讯作者), 马勇, 宁恕龙, 侯银续, 张保卫. 中国柽柳沙鼠线粒体DNA 的地理变异及其亚种分化. 兽类学报,2011,31(4):347 . 代艳丽, 周立志(通讯作者). 一种改进的方法提取白头鹤烘便DNA. 野生动物,2011, 32(4): 203-20754. 徐小雨,周立志(通讯作者),朱文中,许仁鑫,曹玲亮,陈锦云,王勋. 菜子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生态学报, 2011, 31(4):. 吴东艳,周立志(通讯作者).安徽沿江两个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遗传毒性比较. 湖泊科学, 2012,24(1):. 罗子君,周立志(通讯作者),顾长明. 阜阳市重要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生态科学, 2012, 31(5): . 黄翔,周立志(通讯作者).蒙新区子午沙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兽类学报, 2012,32 (3):179 . 周璐璐,周立志(通讯作者),万政云,薛委委,李春林,许仁鑫.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鸟类多样性及鸟击风险评价. 四川动物,2013,32(4):619-626.  2005年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 2006年度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年被遴选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10年被遴选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野生动物学报格式

不可以。《野生动物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生物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我觉得《动物世界》、《动物奇迹》这两本杂志比较权威,内容不错,知名度也比较高。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

标号在标点符号内。

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文献综述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

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

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摘 要: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2 环境保护措施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1)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2)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3)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

3)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又可降噪防尘。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3 结 论

1)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公路工程全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工作。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规范施工全过程,使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环保观念,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在营运期间加强可持续发展养护工作,将环保落到实处,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3)完善监督制度,使环保措施有效实施。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将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才能使环保措施得以有效长期的实施。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07.

[2]何 林,魏 援.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青海交通科技,2007.

[3]彭淑清,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华东公路, 2008.

[4]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8.

[5]刘纯青,龙春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景观营建艺术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摘要: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自从矿产资源开发以来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矿山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而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还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前期建设中的失误进行弥补,对问题进行修补。

关键词: 矿山建设;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又同时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国家发展规划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又好又快,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不能重复先破坏后修复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就注重环境的保护。矿山建设也一样,它所造成的问题主要造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开采方法不够合理规范,另一方面是对开采后的废料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开采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到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1.矿山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目前矿山建设中的破坏性影响

矿山开采主要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开采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矿山开采会对地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改变原有的地表地貌特征,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对其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恰当的开采行为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地表坍塌也就是塌方的危险,地下水位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对矿石开采后的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影响环境,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上。其中,有一部分废石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引发自燃现象,并释放出对环境或人体产生伤害的气体。除此之外,挖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对其重要程度的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环境问题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矿山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也影响了经济。环境不仅仅是针对当下时代生活的人,更是对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后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矿山建设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枯竭的问题,对地表环境,对土壤、大气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几乎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

2.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具体保护措施

合理处理废水,防治水源破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工业用水需求量大,每个人所占有的淡水资源量很有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矿区就更为严重了。我国矿山酸性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矿山和部分含硫冶金矿山。处理酸性水总的原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酸性水的产生,在排放前加以必要的处理以及对酸性水进行重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要不断地改进,将用水洗净矿产的过程尽量减少,减少所需要的净水用量,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可以采用封闭净化的技术。对于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同时存在于矿山,可以进行酸性水和碱性水中和处理,节省环保费用。

另外,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对治理酸水。废水处理方法也应该得到改善,尽可能地减少废水的排放,或对废水进行再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后的废水可以重复使用,既减少了浪费,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无论是排放还是再利用都需要对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这就要求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水源,矿山往往接近于水源,污染了水的源头就意味着污染了一条河,一片区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建造封闭性高的工厂,严格控制,严格把关,提高管道的防渗透能力,定期检查管道的破损情况,避免管道中的废水泄漏造成污染的现象。在矿山建设中,要提高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处理废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治理

在矿山建设中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主要是粉尘和废气,粉尘和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危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粉尘,通过人类的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多多种疾病,粉尘更被称作人类健康的天敌。粉尘和废气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对大气的污染也是极为严重的。由此看来,粉尘和废气的治理也是矿山环保建设中重要环节。对于废气的治理方法是多样的。首先,可以优化动力结构,采用污染小,环保的动力资源,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动力资源,也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使用新型能源,将新能源技术运用到矿山建设中。

另外,可以采用尾气排放相对较少的,符合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柴油机。这两种方法的治理原则是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也可以安装净化尾气的装置,使尾气的排放能够安全,无污染。就粉尘治理而言,通过对粉尘产生的原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法加以应对。在作业过程中采用静电除尘,使用旋风式除尘器,或者脉冲布袋除尘器捕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岩粉,不使岩粉扩散和污染作业场地。除次之外,在作业中还可以配合水的使用,可在场地中建设水道,并适当地喷洒,增加空气湿度,以达到使粉尘潮湿,难以在空中飞扬的目的。粉尘和废气的适当处理是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一种保障,也是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的履行。

3.结语

环境保护是矿山建设的重要课题,环境污染往往比环境治理要简单得多,因此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染降到最低。哪怕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道德问题,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竭泽而渔的思想应该抛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标准的新要求。国家、地方出台的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对污染物的排放严格限制,减少矿山建设中对环境的迫害。国家、地方、工作单位、工作人员、公众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红,董影卓,安冬梅,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矿[J].业快报,2001.(4).

[2]管荣根,顾玲,陈静,等.矿山机械环保问题的探讨矿山机械[J].矿山机械,2001(8).

《大自然》可以算是一本不错的杂志。大自然创刊于1980年,谭邦杰、郑作新等老一辈生物学家都曾在上面撰文,很多现在的自然爱好者也都是看着《大自然》长大的。这本杂志内容严谨详实,不过图文排版风格与宣传工作还略显老旧。

野生动物学报稿费

白鳍豚又叫“白旗”,属哺乳纲鲸目豚科,体长2至3米,重100至300千克,背呈淡蓝灰色,嘴扁长似鸭嘴,有齿约130枚,齿根侧扁而宽,头圆有短颈,颈椎不愈合。由于长期生活在水中,前肢已演变成前鳍,后肢已演变成尾鳍,身体呈流线型,十分适宜于游泳。白鳍豚的耳朵和眼睛高度退化,在水中活动时只能靠发出超声波的回声来识别物体,常三五成群地在水中沉浮,遇到危险时就发出低沉似水牛的吼声。白鳍豚主要以鱼类为食,一头成年的白鳍豚每天要吃12至18千克的鲜鱼,雌豚在哺乳期食量比平时还要大一些。白鳍豚有四个胃,肠子长达30至40米,消化力很强。白鳍豚的睡眠方式很特别,它的两个大脑半球轮流处于觉醒和睡眠状态,有规律地交替工作和休息。白鳍豚是世界上仅有五种淡水豚类中的一种,它的祖先在四五千万年前曾生活在陆地上,后来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才近居到水中。为了适应水生环境,其身体的各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仍然保持用肺呼吸的特征,每隔一两分钟就要到水面上换气,换气时将头伸出水面,吸气后猛往水中一扎,激起一圈浪花。尤其是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由于气压变低,它们频繁地露出水面换气,渔民常根据白鳍豚的这一特点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白鳝豚的繁殖率很低,每两年才生育一次,一胎只生一头,很少有生双胞胎的。与一般胎生动物不同的是,为了避免被溺死,小豚出生时先露出尾巴。刚出生的小豚长约七八寸,体重不到1千克,用没有长牙的嘴喙咬住母豚的前鳍,每隔几秒钟由母豚带出水面换一次气。两个星期以后小豚才开始尾随母豚活动,再过一个多月后小豚便能独立生活了,大约经过八九年才发育成熟。白鳍豚是我国独有的水生珍兽,目前仅生存于长江中下游,以湖北、安徽两省境内的河段中最多,生活区域十分狭小。由于用肺呼吸容易淹死,所以白鳍豚反应敏捷,因而也使人类捕捉其活体很困难。从1916年在洞庭湖里发现白鳍豚后,一直到1980年才在洞庭湖口用网活捉了两头,其中的“淇淇”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4头人工饲养的淡水豚之一,刚捕到时体长米,重千克,目前长2米多,重125千克。1986年3月一头名叫“珍珍”的雌豚曾与之配对,过了两年半,“珍珍”不幸染上肺炎而死去。因此,直到2002年7月“淇淇”病死时,它仍是“光棍”一条。白鳝豚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至河口的江段以及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中,古时候富春江和钱塘江中也有分布,后来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富春江和钱塘江一带已找不到它们的踪迹,而在长江中下游河段与沿岸湖泊中的分布范围也不断缩小,特别是随着长江水利工程和航运、采砂等生产活动的开展以及水体污染的加剧与有害渔具的使用,使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群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查的结果来看,1980年白鳍豚总数为400头左右,而1986年下降到300来头,1990年已不足200头,1993年又锐减到150头,1995年不足100头,白鳍豚已濒临灭绝。为了掌握白鳍豚的现存数量和活动规律,1997年11月4至10日,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白鳍豚抢救计划——长江水域白鳍豚江豚同步观测行动”,16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与渔政工作者分别在21个水域同时开始观测,全流域总共仅观测到白鳍豚21头。结果表明:一方面白鳍豚的数量在减少;另一方面白鳍豚活动地域也在不断地缩小。过去上起湖北枝城,下到江苏浏河口长江干道中都有分布,现在荆州以上、南京以下江段根本看不到它们的踪影了。有关研究白鳍豚的专家预言,如果目前的保护措施不进一步加强,白鳍豚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彻底灭绝,其处境比大熊猫更为险恶。白鳍豚是一种古老的孑遗动物,它的大脑同海豚一样发达,其智力水平与陆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在学术研究上有重要意义。由于白鳍豚现存数量极为有限,因此被称之为“长江里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形态结构原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为了使这种珍稀动物免于灭绝,20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在湖北省洪湖市的螺山——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市天鹅洲附近的长江故道分别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的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以及多个保护站和养护场。长江新螺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地处江汉平原南部,全长千米,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300多毫米,年平均气温16℃至18℃,无霜期260多天,两岸土壤肥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该河段江面宽阔,江心洲广为发育,河道比较曲折,水深25米左右,坡降和缓,水流速度为至米/秒。沿岸有发育良好的浅滩以及众多天然的或人工的矾头控制着江水的流态和流向,形成一系列的深槽和大回水区,江段上游紧接洞庭湖湖口,并有洪湖、黄盖湖、西凉湖、武湖以及陆水等河湖汇入,饵料丰富,鱼虾充足,为白鳍豚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目前生活在保护区内的白鳍豚大约有20至40头,占全流域的1/3左右。该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为了让全社会都来保护白鳍豚,1997年7月洪湖市政府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划定并确立了8个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规定在核心区和缓冲区严禁渔业生产活动,禁止炸、毒、电捕鱼,对由此造成白鳍豚伤亡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还规定过往的船只在此江段要减速行驶,发现冲滩、搁浅和伤亡的白鳍豚要及时报告。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位于石首市境内的长江故道中,这段长江故道是1972年7月河道发生自然截弯取直的产物,目前故道上游河口已经被泥沙淤塞,下游河口离长江一千米处一分为二与长江相通,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所在的水域呈一个不规则的半封闭环形,故称故道环绕的沙洲为天鹅洲,保护区因此而得名。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长千米,水面面积1800至2000公顷,水深15至25米,一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左右,河水终年不冻,水域沿岸土壤肥沃、植被茂密,大量饵料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中,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充足的食物、清洁的水质以及和长江相似的自然环境是白鳍豚迁移及实行异地保护的最佳地点。1990年以来,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分数次将捕捉的29头江豚放在天鹅洲长江故道里试养,这些江豚很快地适应了新环境,到1997年初共生下了11条小豚。由于江豚的习性与白鳍豚接近,因此,此次试养成功为白鳍豚的迁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95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水产局组织的捕豚队终于捕获了一条长米、重150千克的雌性白鳍豚,并将其安全地送到自然保护区内,自此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有了第一头白鳍豚,令人遗憾的是半年后这头白鳍豚不幸被拦网挂住,窒息而亡。1996年6月24日被工作人员发现时,只见其头部多处淤血,尸体已经开始腐烂。由此可见,保护白鳍豚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白暨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是鲸目、白暨豚科的水生动物。“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白暨豚身体呈纺锤形,脐处最粗。体长米,体重约230千克。吻极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头顶偏左。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耳孔小如针眼,位于头两侧,眼的后下方。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部略后,上端尖,基阍长,鳍肢较宽,末端圆钝。属鳍后缘凹入,中央有齿刻。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白色,一般为乳白色。各鳍皆白色,故名白鳍豚。头骨左右不对称,颅腔大。白暨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 530 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出现。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在 1988 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洞庭、鄱阳湖等地。以中上层鱼类为主食。2006 年11月6日-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开展“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瑞士七国的鲸类专家,对宜昌到上海的长江干流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科考,未发现任何白暨豚,认定其功能性灭绝。2018 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1]中文学名白暨豚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别称鱀、鱁 zhú(古称);白旗豚、白鳍豚、白鱀、白暨豚、中华江豚等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快速导航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分布范围 保护现状 存世标本物种学史进化历程白暨豚分化自海豚支系(Delphinida),该支系包含了除抹香鲸类 以外所有的现代齿鲸。化石证据显示原始的海豚诞生于 2500 万年前,并在 2000 万年前从太平洋进入长江。1981 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种史前动物的下颌骨化石片段,这块下颌骨来自一种古老的白暨豚,称为 原白暨豚(属名:Parapontoporia)。化石记录着 原白暨豚 在 2000 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现代白暨豚与之相比差别不大。或许是栖息空间相对闭塞,生存竞争及环境变化较少,白暨豚保留了祖先的原始形态,因此被称作“活化石”。演化时间表显生宙↓新生代古近纪中晚期始新世(约 5600-3400 万年前)5000 万年前,陆栖偶蹄类进入水中生活并不断演变。3400 万年前,分化出 齿鲸类。渐新世(约 3400-2300 万年前)2500 万年前,分化出 海豚支系,此时的海豚是除 抹香鲸类 以外所有现代齿鲸共同的祖先。新近纪中新世(约 2300-530 万年前)2000 万年前,原白暨豚 出现。一些海豚从太平洋进入中国内陆水系。530 万年前,白暨豚在长江出现。上新世(约 530-260 万年前)今已发现的 3 种 原白暨豚 至此全部灭绝。定居于长江的白暨豚成为所属世系(白暨豚总科)的仅存物种。白暨豚在长江保持稳定繁衍,种群延续至 20 世纪末 因人类活动影响而走向衰亡。第四纪更新世(约 万年前)全新世(约 万年前至今)中外命名1914 年2月,美国青年探险家 查尔斯·麦考利·霍依(Charles McCauley Hoy,1897-1923)在中国洞庭湖的城陵矶水域猎获一头雄性白暨豚,由此采集到了世界首个白暨豚样本(仅保留了头骨和 7 块颈椎)。霍依询问当地的渔民如何称呼这种动物,误将渔民口中的“白鱀”听作“白旗”,于是在样本上标注为 Pei Chi(“白旗”的谐音)。1916 年样本带回美国后,华盛顿国立博物馆以 75 美元的价格收购,1917 年时任该馆哺乳动物馆馆长的美国动物学家 格里特·史密斯·米勒(Gerrit Smith Miller Jr.,1869-1956)对样本作了综合而详尽的研究。1918 年米勒发表著名的学术论文 “A new river dolphin from China”(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4] 确认白暨豚为独立物种,拉丁学名定为Lipotes vexillifer(Lipotes意为“留在后方”,vexillifer 意为“旗手”),英文名定为 Chinese river dolphin(中华江豚)。霍依和他猎获的白鱀豚模式标本美国学界以讹传讹,认为白暨豚的背鳍露出水面时,看着就像一个浅色的三角形旗帜。受此影响,中国使用了“白旗豚”的称法,因“白旗”一词暗含贬义,又改称“白鳍豚”。实际上,白暨豚的背鳍并非白色而是青灰色,“白鳍豚”这一名称容易产生误解。1977 年3月,中国著名动物学家周开亚在《动物学报》期刊上撰文提出,所谓的“白鳍豚”古称为“鱀”,最早记载于中国秦汉时期的辞书《尔雅》:“鱀,是鱁。”[5] 晋朝学者郭璞为《尔雅》做注,对此解释道:“鱀,䱜属也;体似鱏鱼;尾如䱡鱼;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根据历史记载和群众普遍的称呼习惯,将中文名改为“白暨豚”。至此,白暨豚应有的、流传千古的名称,在误传 60 多年后得到了更正。但因“鱀”字过于冷僻,常误作 音同形似的“暨”,加之旧称“白鳍豚”的使用已是积重难返,所以白暨豚在国内各类媒体上始终称呼各异。[6] [7]《尔雅》郭璞注 对白鱀豚的描述最初的英文名“Chinese river dolphin”在各类出版物上流行了近一个世纪,随着英国《Nature》杂志的引用更是深入人心。但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广泛,西方学界开始重视中国的文献研究成果,且以最早的文献记载为优先定名原则,因此白暨豚的正式英文名改为 Baiji(白鱀)。[8]现代研究霍依和米勒是最早对白暨豚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士。随着米勒论文的发表,白暨豚成为最后一种被正式命名的淡水豚,模式标本为霍依采集的头颈骨,模式产地为洞庭湖。在此之前,世界上的其他四种淡水豚早已被命名: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1810 年命名,亚马逊河豚(Inia geoffrensis)1817 年命名,拉普拉塔河豚(Pontopriablainvillei)1844 年命名,印度河豚(Platanista minor)1853 年命名。白暨豚比最早命名的恒河豚晚了 108 年,然而讽刺的是,淡水豚里最晚被西方学界发现并认识的,却也是最先于人们视线里消失的。1923 年霍依对他采集到的样本发表文章“The 'white-flag' dolphin of the tung ting lake”(洞庭湖里的白旗豚),刊登在《The 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rts》(中国科学与艺术)杂志上,引起国内外水生界学者对这一物种的首次关注,但从 20 世纪 30 年代直至 70 年代末,由于战乱、资金有限等种种原因,学者们并未对白暨豚做更多的研究。1978 年9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首次“白暨豚科研工作会议”,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 联合 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从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声学、行为生物学与资源保护等方面开展白暨豚的研究工作。1979 年12月第二次“白暨豚科研工作会议”召开,各科研组交流了一年来的研究成果,也有来自法国和瑞士的鲸类专家与会。但在 1980 年捕获活体白暨豚“淇淇”之前,研究工作主要基于收集到的少量骨架标本,一切项目均无较大进展,可谓纸上谈兵。唯一长期人工饲养的雄性白鱀豚“淇淇”(1979—2002)在 DNA 序列检测技术未成熟前,学者们对白暨豚的分类意见一度存在分歧,长期未有定论。1918 年米勒在比较了白暨豚和亚马逊河豚的骨骼后,认为二者是近亲,将白暨豚归入亚马逊河豚科(Iniidae)。[4] 后来的分法又将所有淡水豚并为一科,即河豚科(Platanistidae),也称喙豚科、淡水豚科。1979 年周开亚等人经研究建立了白暨豚科(Lipotidae),[9] 此后各国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白暨豚的系统发生位置进行了研究。最新的古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都显示淡水豚类是多系群,南亚的恒河豚和印河豚比其他三支淡水豚更接近系统进化树的基部,白暨豚、亚河豚和拉河豚各自代表了从进化为海豚总科(Delphinoidea)的主干分出的早期支系。[10]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争论后,学者们终于达成共识:现生淡水豚类不是单系群,分属四个独立的科,白暨豚至少是一个科级的阶元。[11]形态特征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 ,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鳍肢宽而梢端钝圆。与海生的海豚相比眼睛较小,但不像恒河豚的眼那样小。体上面主要呈蓝灰色或灰色,体下面白色。在头和颈的侧面从眼至鳍肢形成灰色和白色间的波状分界。白色部分在鳍肢前向上伸入灰色部分形成2个显著的白色斑。头骨的吻突狭长,在上齿列后端与眶前凹之间略缩窄;吻突侧面有明显侧沟,腹面两上颌骨间有约与上齿列等长的浅沟;上颌骨基部向后方扩展,在头骨后缘与上枕骨相接,侧缘向上翘起形成上颌脊,在眼眶部强烈上曲;鳞骨颧突不达额骨眶上突;上枕骨仅微向后方隆起,故头骨后缘平直;两上颌骨腭部相接;翼骨钩突具深凹腔;鼓围耳骨与颅骨保持松动的直接联系;下颌联合极长,其长接近或达到下颌骨长之半;牙齿略前后扁,曲面向内,齿冠具纵脊形成的网状釉褶。每个齿列有31-36枚圆锥形的齿。椎式:C7,T10-11,L5-8,Cal9-21=41-45。染色体组2n=44,14条常染色体为中着丝粒染色体,16条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4条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8条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中X为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生活习性大脑活动白暨豚的大脑重量约占总体重的 ,已经接近类人猿的水准。甚至有学者认为白暨豚的智商比类人猿更高。哺乳动物的大脑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进入休眠状态,才能在觉醒后正常运作。鲸豚类有着独特的大脑系统,可以一半大脑休息,另一半工作。成年白暨豚的大脑每天有 7-8 小时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近似成年人的睡觉习惯),其余时间全脑觉醒。作为哺乳动物,白暨豚和人一样需要给体内血液不断供氧。陆地哺乳动物休息时,可在小脑控制下进行不自主的呼吸,而鲸豚类所有的呼吸均是需大脑反应的自主呼吸,因此呼吸必须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生病、受伤等原因使它们失去知觉后,便会沉入水底,当血液内所剩氧气使用完毕后进入脑死状态,所以在水中溺死是老弱白暨豚的正常死亡方式。声呐功能利用特制的水下探听仪器,能听到白暨豚发出的“滴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日常发出的声音归为两类:一类是“滴答”声,频率为 8-160 千赫,起探测目标的作用;另一类是哨叫声,频率稳定于 6 千赫,是同类之间的通讯联络信号。声音信号具有良好的绕射传导能力,适应于泥沙较多的长江水域。白暨豚的视觉已退化,主要依靠“回声定位”识别目标,发出超声波后通过“额隆”(向前隆起的圆形额部)接收、采集回声信号。发出的超声波常为两声一对,声波传开后会安静地等待回声,从而确定自身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目标间的距离,以及该目标的大小。信号越强目标越近,波长越宽目标越大。当目标接近时,它又会发出一对新的信号,经过等待收到回声后,便能分析出目标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并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回声越来越密集说明目标在接近,越来越稀疏说明目标已远去。凭借发达的声纳系统,白暨豚得以在污浊的江水中捕捉食物。[12]日常活动白暨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会远离船只,人类很难接近,加之种群数量稀少,活动区域较广,所以野生状态下对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十分有限。白暨豚有恒定体温,在 36℃ 左右。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水温变化后又迁入另一区域。喜欢结成 2-16 头个体的小群活动,常见其与江豚共游,交配期间的集群行为尤其明显。习惯栖息于江流中心的深水区,也会进入湖泊、支流与干流汇合处。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休息。胆怯害羞,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常在晨昏时游至浅水区捕食鱼虾。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消化能力很强,捕到食物不经过咀嚼,整口吞入腹中。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 10%-12%。主要猎物是草鱼、青鱼、鳙鱼和鲢鱼,尤其偏爱体长不超过 厘米的小鱼。白暨豚用肺呼吸,每隔 10-100 秒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并发出“嘘哧、嘘哧”的响声,有时会喷出水花。换气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出水呼吸时间约 1-2 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 20 秒,受惊后或察觉到危险的特殊情况下,可长潜 200 秒不出水呼吸。正常情况下,呼吸频率为每小时 109-150 次。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会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故而白暨豚又被称作“拜江猪”。[13]顺流中白暨豚的游速一般保持在 ,逆流中为 ,逃避危险时最快可达 80km/h。在浅水区换气较频繁,游速较快;在深水区换气间隔的时间较长,游速较慢。繁殖方式白暨豚寿命估测为 20-30 年。雄性 4 岁、雌性 6 岁性成熟。野生状态下,成年两性比例为 1:1,但雌性受孕率一般仅为 30%,自然繁殖率很低。成年雌性一年中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 3-6 月和 9-11 月。妊娠期 10~11 个月,翌年 2-4 月分娩。每两年繁殖一次,每胎一仔,偶有双胞胎。母豚长有乳裂,哺乳时乳房从乳裂中伸出。幼豚会被母豚哺乳 8-20 月,活动时主要靠母豚带游。分布范围白暨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物种。历史上西起宜昌西陵峡,东至上海长江口,全长约1700千米的长江江段都有白暨豚出没,包括洞庭湖、鄱阳湖等毗连长江干流的大小湖泊及河港,甚至还曾在富春江出现过。受上游建坝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白暨豚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减,1990 年以后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绝迹,在长江干流的分布上限也移至宜昌葛洲坝下游 170 千米处的荆州附近,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便已踪迹罕至。1997-1999 年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三次大规模考察中,南京下游临近江阴以下就再未有发现。2000-2004 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洪湖段、九江段和铜陵段三个区域。最后一次发现白暨豚的确凿记录,是 2004 年8月在南京江段搁浅的一具尸体。[1]保护现状保护级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1979. )[14]列入美国《濒危物种保护法》(日期待查证)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1988. )[15]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CR(极危,可能灭绝)[1]种群现状“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一般认为白暨豚已基本绝迹,尽管未被 IUCN 宣布灭绝,然而时至今日,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显示白暨豚仍然存在。“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是 2006 年11月中科院水生所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大规模科考活动,组织了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瑞士七国的近 40 名学者,对宜昌到上海的长江干流展开为期 38 天、行程达 3400 多公里的细致调查。此次考察动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声呐采集设备和远程探测技术进行地毯式搜索,却未发现一头白暨豚。由于鲸豚类需要频繁出水换气,并不是很难观测到,所以部分外国学者确信白暨豚已经灭绝。考察队联合组织者之一、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负责人 奥古斯特·弗鲁格(August Pfluger)说道:“It is a tragedy, a loss not only for China, but for the entire world”(这是一场悲剧,不仅是中国的损失,也是整个世界的损失)。中国方面对外国学者的判断未予认可,提出根据惯例,要 50 年未观测到活体才能确定一个物种灭绝,并强调“在当前情况下”不宜宣告白暨豚灭绝。外媒据此认为,中国官方可能在抑制有关白暨豚及其灭亡的信息,因为事件背后折射的是政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GDP增长而对长江资源的大力开发利用,公布白暨豚灭绝将掀起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舆论。2007 年以来零星的目击报告和未经证实的影像资料表明,安徽至南京的江段可能还有残余个体,然而参考近年持续性大量死亡的江豚,可见长江当下的环境已不适合淡水豚类继续繁衍,比江豚更脆弱的白暨豚更难以长久生存并延续种群。残余个体即使存在,也不具有实际意义。2008-2014年死亡江豚的不完全统计,暗示残余的白鱀豚难以长存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现今濒危程度最高的水生哺乳动物不再是白暨豚而是加湾鼠海豚,原因是白暨豚早已灭绝。按照此观点,在20世纪 50-70 年代加勒比僧海豹和日本海狮灭绝后,白暨豚成为半个世纪以来首个灭绝的大型动物,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灭绝的国家保护动物,更是全球首个被人类灭绝的鲸种。学界指出,拯救白暨豚的行动太少而且太晚了,当人们开始着手保护时,这一古老物种就已经走到末路,其种群已经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国际上白暨豚被视为动物保护失败的典型案例,中国因此受到外界批评。西方媒体认为,虽然国际社会对白暨豚的保护需求给予关注,但中国政府没有为保护它而做任何严肃的投资。原为保护白暨豚而划出的五个自然保护区,现阶段保护对象为江豚及珍稀的鱼类、水鸟等,这些保护区积压的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以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半自然保护区为例,这是一个长约 21 公里,宽约 2 公里的牛轭湖,像一个微型长江,半封闭的环境使其免受来自长江干流的许多侵扰,是对淡水豚实行迁地保护的理想选择。保护区的规划面积近 7 万亩,实则萎缩到 3 万多亩,除了农业生产,当地一些工业项目也侵占了保护区。长江排污情况依然严峻,附近城市和工厂向长江直排污水,保护区水质持续恶化。沿岸工矿企业排污口报备的仅一两处,实际却有好几百处。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监测数据显示,污水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从 2005 年的 亿吨增加到 2014 年的 亿吨,增幅高达 。同时天鹅洲上约有 6700 人居住,允许有限的钓鱼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禁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中核心区禁止人类活动。事实上,不要说缓冲区和实验区,连核心区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司空见惯。不仅外部环境掣肘保护区的经营运作,内部维护同样困境重重。首先是专业人员过少和基础设施落后,保护区面积广大,但巡护、监测、管理等人手常常捉襟见肘,未能组建一支专业救护团队,救护人员均由养殖技术人员兼任;名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却始终未配备现代化远程监控设施,监控防护全靠“脚跑眼看”。保护区的水量,也不由保护区自主控制。原与长江连通的保护区,出于 1998 年的洪灾,在上游建起堤防,阻断了长江来水。区内成一片“死水”后,只能人为从长江引水,但泵站管辖权 归属地方水利部门,保护区的需求并非水利部门的首要考量因素。放水会淹没一些农民违法占用的滩涂,抽水可能造成农民取水困难,所以每次协调 区内水量都大费周章。物种保护和人类利益的冲突,导致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力度不够,是各个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难题。[16]白暨豚灭绝事件,反映的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而对淡水豚实施迁地保护,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自然保护区外的长江水域目前仍被人类占用,未来能否再次成为淡水豚的栖息地,暂时还无法得出答案。存世标本截至 2010 年末,世界上保存的白暨豚标本共 89 件,有性别记录的共 72 件,34 件雄性,38 件雌性。中国大陆存有 86 件,有资料的剥制标本共 39 件,骨骼标本 20 件(完整的骨骼标本 10 件,不完整的 1 件,头骨 9 件)。还有 7 件浸制标本,其中 4 件为胎儿(2 件存于中科院水生所,另 2 件分别归属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和岳阳市农业局水产组),3 件为成体(分别存于中科院水生所、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外的 3 件均为采集自洞庭湖的骨骼标本,分别藏于美国华盛顿国立博物馆、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英国伦敦南肯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华盛顿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头骨即为 1914 年霍依在城陵矶采集,后交由米勒研究的模式标本,是全球第一件白暨豚标本。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则是全球第一件完整的白暨豚骨骼标本,雌性,系 1921 年该馆工作人员组成“中亚古生物考察团”到中国考察时,由武汉分队长 波普()以21 美元从岳阳渔民处购得。伦敦南肯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是 1922 年英国阿伯丁大学医学教授 斯基纳(Skinner)在中国工作时偶然所获,雌性,整个尸体被运回伦敦,使英国学者得以首次对白暨豚进行解剖研究,并将骨骼制成标本。[17] [18]1918年米勒发表在论文里的白鱀豚模式标本图片所有存世标本中,有 4 件骨骼标本是 20世纪上半叶的“古董”,即国外的 3 件和上海科技馆自然历史分馆的 1 件头骨(1920 年左右采集于未知地点,填充于剥制标本内)。[19] 1949年后收藏的标本中,采集自 50年代的有 10 件,60年代 11 件,70年代 20 件,80年代 28 件,90年代 15 件。21世纪采集的标本仅 1 件,即 2002 年人工饲养至自然死亡的“淇淇”,是最后一件白暨豚标本。许多珍贵的标本都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标本损坏、腐烂变质、遗失、信息不详、信息混乱等问题非常严重,亟待有关方面的重视和管理。

《大自然》可以算是一本不错的杂志。大自然创刊于1980年,谭邦杰、郑作新等老一辈生物学家都曾在上面撰文,很多现在的自然爱好者也都是看着《大自然》长大的。这本杂志内容严谨详实,不过图文排版风格与宣传工作还略显老旧。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动物学研究、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实验动物科学。国内的这几个都是可以的。

野生动物学报封面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野生动物》杂志由国家林业局主办,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办,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

《大自然》可以算是一本不错的杂志。大自然创刊于1980年,谭邦杰、郑作新等老一辈生物学家都曾在上面撰文,很多现在的自然爱好者也都是看着《大自然》长大的。这本杂志内容严谨详实,不过图文排版风格与宣传工作还略显老旧。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动物学研究、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实验动物科学。国内的这几个都是可以的。

野生动物学报好吗

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中国第一个培养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现设有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三个本科专业,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水生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遗传育种、农业推广、林学、生物工程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野生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学院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5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另聘有客座教授30余人。50多年来,培养的近4000名毕业生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驯养繁殖、经营利用和教学科研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养殖委员会、《野生动物学报》编辑部等10个机构挂靠学院。设有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黑龙江东北虎林园、大连森林动物园、秦皇岛野生动物园、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20多处实习基地。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与英国、美国、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50多个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联系 。

不可以。《野生动物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生物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退改稿后,是主编定稿。主编主要会根据你的审稿意见决定录用与否,不用再送外审了。退修后也可能被拒,主要原因是外审意见不好。只要修改意见没什么问题,然后你按照意见改好后,就没问题了!录用后,编辑部还会要你修改。到出论文检索更漫长。退修一般都会录用的!只要认真按照要求修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