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世说新语论文研究方向5000字

发布时间:

世说新语论文研究方向5000字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说喜欢我的关于《幽梦影》的读书笔记,其实中间有些是开玩笑写的,他们说描述得还蛮准的,我觉得大家看了高兴就好。今天上午泥巴问我说我自己像什么,我说像魏晋文章吧,样子很端正,内心很自由。

既然大家喜欢,我就慢慢地把我另外一些读书笔记放上来,但是可能没有那么有趣,也比较多是关于文学和历史的东西,而且我打字慢,没有耐性,所以速度应该不会快。

同时我也会推荐一些我看过的不错的,对我有影响的,与之相关的文章给大家,跟我最好的朋友们分享读书的快乐。

《世说新语》的《容止》是我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是我在整本书里面发现的最有意思的一篇。当初在选题的时候,我原本没有打算写这个主题,但是按照我的个性,写我最想写的篇目说不定会“出界”,最后从我的兴趣角度选了《容止》这篇。我的论文完全是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的,不用涉及太多的立场问题,也没有太深入,充其量就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兴趣。最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还蛮开心的,有点意犹未尽,但是论文的分数很一般。

而整本书一共有三十几篇,我都有写一些笔记。有些写得很长,反正全部打进电脑里面应该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做一点,是一点,看看最终可以做到哪一篇。

依旧沿用世说新语一贯风格,以问答的形式、简洁的形式对当时名流进行评价。而评价的不仅是品德、才能,还有精神、气质、修养等多个方面。正如人的躯体可以腐朽而人的精神却可以长留天地一样,此书也因为记载下那些风神俊秀、气度宏伟的人物而流传千古,常读常新。从前三则故事中就可见出本篇体例:

第一则说的是陈仲举、李元礼二人不相上下,人们莫衷一是。蔡邕认为,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则对部下严格,而犯上难,“摄下易”。于是当时的人把陈仲举列为“三君之下”,把李元礼列为之首。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评价一个人也并非一事,要目光如炬,还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凤雏庞统与伏龙诸葛亮齐名,但在流传下来的功绩、故事远没有诸葛亮多。第三则故事,顾劭请教凤雏,自己和他相比如何,后人可以从凤雏自己的回答中了解知道凤雏是何许人也。凤雏认为,自己在早就化育社会风尚,与时代起落沉浮方面不如顾劭,而在讨论王霸事业的各种策略,观察祸福的契机关节上面,顾劭不如自己。由此可以推断,顾劭只是一般的官员而已,而庞统足可以成为政治家、哲学家。如果用围棋来比喻,顾劭是一般九段棋手,而庞统则是超一流棋圣。

世说新语的语言多用口语,因而很鲜明、清新、生动。比如把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人,“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狗”并不是贬污之意,按照文中解释,“知古人之视犬,仅下龙、虎一等”。

说到书的本身,《世说新语》主要记录的都是魏晋人士,很少写到吴蜀两地,这两个地方比起建安,少了很多风流气象,也许是还没有怎么开发,多是蛮夷之地,诸葛亮要七擒孟获才搞得定一个小地方,说明当时的西南是相当难治理的。而北方经过两汉的开发,虽然饱经战乱,但是经济上相对富足,还是蛮多文化活动的,曹操几次发布《求贤令》,在他的周围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也出了些不错的文章和诗文。

魏晋多战,北边疆域长治不安,曹丕和司马家的人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登上帝位,所以不能以“忠”治国,只好大大地推行“孝”,治国的理念就好像不能像两汉那样完全利用儒家的思想,相对比较自由。同时可能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的状态,也有可能是因为曹家人和司马家人的性格,宁可错杀,绝不放过,魏晋流行肉体消灭,就是不管怎样,先杀了再说,快刀斩乱麻,少了很多麻烦,所以魏晋名流得善终的很少。

在这种大背景下,魏晋人的个性和这个时代的风尚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一边追求功业,一边注重享乐,一边感叹人生太短促,一边炼丹服药求长生,他们可以一边进行最奢华的享乐,又在同时涌上很虚无的悲伤。男人都抹粉,装娇弱,带花囊;女人则追着漂亮的男人满街跑,总之很有趣。

在写魏晋的文章中,我是很喜欢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推荐给大家看看,题目很复杂,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非常有名。他比我阐述的透彻多了,也高级多了,我只是觉得好玩,我对魏晋的理解很多都源于这篇文章。而鲁迅先生是魏晋文学和历史的专家,他有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专门写《世说新语》的一篇,我稍后再介绍,这次要放上来的是他的一篇演讲稿,更加口语化,是一篇很可以用来帮助理解魏晋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文章。每次看他的文章,都会觉得,写得真好,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写得这样好。其中介绍的书都很值得去读,而且他对曹操的评价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具有开创性的。再就是他的文章后都有很详细的注解,非常大的工作量,很严谨的态度,让人非常敬佩。

今天读《世说新语》又读到这么一则,觉得挺有意思,特抄录如下: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每读古文,古代人物的才思敏捷巧舌如簧出口成章的本事总是令我叹为观止。曹植、诸葛亮等妇孺皆知的人物自不必说,就说这则中提到的蔡洪,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算不得什么人物,可口才却甚是了得。蔡洪初到洛阳,不免有人欺生,讥讽他是来自偏远地区的乡下人,乡巴佬,而且还是亡国奴,有什么本事到我们这里来争饭吃?且看好个蔡洪,不慌不忙,应对自如。先打个比方,夜光宝珠不一定都出自于孟津之河,一个巴掌都握不过来的璧玉——可见其价值连城——也不一定都得去昆仑山去采。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说好东西,有价值的宝贝哪个地方都有,你洛阳有人才,我吴楚之地就没有?我蔡洪就是也。真是狗眼看人低!接着举例论证(对不起,教语文教出毛病了,张嘴就是酸溜溜的术语):再看人家大禹、周文王,算不算人才,他们都是哪个大地方的人啊?都不是嘛。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地方都很偏嘛。可见,小地方也是能藏龙卧虎的。圣人贤人哪里有个固定的出产地呢?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蔡洪吴楚之士怎么啦?最后反戈一击,雷霆万钧:你们觉得自己出身不错是吧,觉得是洛阳大城市的人有优越感是吧,“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想当年,武王是把“顽民”迁进洛邑,说不定你们的祖先就是那些“顽民”,你们也不过是“苗裔”,还不如我呢,有什么可拽的?至此,一场完美的反击战落幕,蔡洪同志大获全胜。

综观整个过程,蔡洪也不过说了三句话,却句句出之有据,结结实实,入木三分,不容人辩驳。而且,三句话三个角度,辩论技巧高明之至。想衷心说一句:蔡洪同志,youaremy偶像!

近来,高三毕业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声,我也终于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了《世说新语2·刘墉教育秘笈》一书,颇有齿颊留香、余味悠长之感,自觉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在我国——韩国也有一定的认识,地位。学这门课前我只知道它的书名而已,可通过这门课我才学到它所提到的东西。对一名留学生来说读一本中国的文学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世说新语》这本书实在很难,但我个人认为,作为学汉语的,学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非常值得读一读。《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

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刘墉,是一双优秀儿女——刘轩和刘倚帆的成功父亲,也是台北青少年谘商中心的创办人,对于当今时代受教育的主体“新新人类”确实是了解深入,并且有前卫的理论、丰富的经验,更用积极的行动践行。全书总计48篇,内容丰富,有日常沟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处理,有学习方法的建议,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导,生动实用,深入浅出,轻松幽默如话家常,谆谆教导又似醍醐灌顶。对于受教育者“新新人类”来说,本书确能引领他们认清自我,规划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对于教育者尤其是老师来说,确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担负起培养新一代社会接班人的重任。

全书首起尾合,浑然一体。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对象的两个特质:第一,新新人类的平均寿命长得多;第二,新新人类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第一个特质意味着新新人类必须坚定终生学习的理念;第二个特质决定新新人类的个人意志品质,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熟悉了教育对象的特质,才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是前提。第48篇则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教育新新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根本方法(原则),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更懂事、更成熟、更体谅、更宽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积极、更快乐”,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则)是“教‘新新’人类做‘心心’人类,有爱心”。我以为,生活的目的.是积极、快乐,教育的目的更该是积极、快乐。哭着过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类是用“心心”来完成的。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

第2篇至47篇,刘大师具体地谈到了教育新新人类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们快乐、追求并体验成功,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适应未来的时代。每一个案例都阐述了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试举几例。

什么是成功?这是教育的出发点。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谓的考高分,而是“从生下来起就能快乐、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刻都在寻找快乐”。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才变得灵动深入了。当然,这实在是一种理想状态,真正实施起来恐怕是要饱受诟病的。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更需要我们去努力地贴近本质。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对话。对话如何达成效果的最大化?“拥抱是心灵的沟通”,看似肉麻,实则切实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进入考场之前,很多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师、班主任握手甚至拥抱。其实,这哪里是握手、拥抱呢?这分明是一次心与心的碰撞,是一次心与心的无声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学校的高考成绩便是明证。多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多低下头来和学生说话,这才是交心、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啊。

“别为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长、老师,其实都有一种想法,怕孩子太小,阅历不丰富,办事没经验,所以,总是不敢放手,偶尔放手,还总是跟着身后,帮着擦未净的屁股。一直这样下去,孩子何时才能长大?正是因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加强磨练,丰富阅历,增长经验,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练的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需要关注的是:错误犯了以后,谁该面对错误,如何面对错误?勇敢地担当,才是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一定要树立起来的意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啊。

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

《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

在这纷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能力挽狂澜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我欣赏他们的个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我欣赏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的不随意。当然我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做我自己。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只不过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罢了。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还会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启人深思的地方。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可以提出质疑吗?)面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可以说王弼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可以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进步,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结识和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濛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的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的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的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

当然这当中更多是体现了文人多知识的热爱与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识摆脱困扰的例子。

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都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计算。马融于是召郑玄令他计算,郑玄把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于是不再追寻。郑玄因而免于难。

这个故事是说郑玄学识遭人嫉妒,郑玄机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难体会,学习就应该向郑玄那样,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向前辈和别人请教,同时自己更应该加强学术修养,利用自己的知识做更多有用且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关于文人对妇女态度看法的文章,谢太傅问陆退:“张凭为什么为母亲作悼念的诔文,而不为父亲作?”答曰:“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谢朗母亲王夫人因为儿子的体弱曾对支林道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这些话语中所显示的文人对妇人尊敬的的态度,就不难想象《花木兰》这部文学作品为何会流传至今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看到人们对传承这些作品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夙慧篇》中的一则故事:当初晋元帝突发奇想,想要考一考身为太子的晋明帝司马绍。于是,他把司马绍叫到榻前,问他:“长安、太阳哪个更远?”他想了想,答道:“太阳。我听说过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晋元帝大为诧异:“这个孩子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地与众不同。”后来,晋元帝在朝廷上和大臣们提到了此事,又问司马绍:“太阳、长安哪个更远?”司马绍不加思索地说:“长安。我抬头就可以看见太阳,环顾四周却看不见长安。” 作为一个有科学常识的人当然知道:太阳离他的距离要远远大于长安理他的距离。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时答了“太阳”。但他的第二次回答的答语更富哲理——长安看似比太阳离他更近,实际上在他的心里,长安是重要城市,地位比太阳要重得多,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他才会说太阳近而长安远。 其实,没有所谓的“最遥远的距离”。最遥远的距离是物与心的隔阂(当然也包括心与心的隔阂)。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一次庄子睡觉,忽然做了个怪梦。在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它一忽儿飞东,一忽儿飞西,在草丛花枝间翩翩起舞。要说快乐呀,那真是快乐极了!...

语世族大全 一级世族:(表明该家族自始至终百年来一直是繁荣的世族):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温县司马氏(代表人物:司马懿-司马孚-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攸-司马炎-司马睿-司马昱-司马德文)。 二级世族:(是由一个中小世族发展成大氏族的):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洵)。龙亢桓氏(代表人物:桓彝-桓温-桓冲-桓豁-桓玄-桓振)。陈郡殷氏(代表人物殷羡-殷浩-殷仲文)。陈郡谢氏(代表人物:谢鲲-谢尚,谢安,谢玄(非一系))。新野庾氏(代表人物:庾亮-庾皇后-庾冰-庾翼) 三级世族:陈留阮氏:(代表人物:阮籍-阮咸-阮瞻)。陈郡袁氏。高平郗氏(郗鉴-郗愔-郗超)泰山羊氏(羊祜-羊孚)。 著作概述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笔记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峻(463~522年),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还江南,曾经参加过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之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来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今人校注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 中外译本方面,有马瑞志 马瑞芳的英文译本、Bruno Belpaire的法文译本和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 关于书名 在流传过程中,《世说新语》出现了多个书名,如《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作《世说》,这是该书的最早称谓,宋本《世说新语》附汪藻《叙录》曰:“李氏本《世说新书》,上中下三卷,三十六篇,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年)为南朝梁陈间人,《世说新书》之名始见于此。及至唐代,《世说新书》(可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世说新语》(可见于刘知几《史通》)等书名皆可见于史籍。宋代以降,此书经晏殊删定以后,便通称为《世说新语》了。关于作者 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自《隋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历代著录所记,均为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然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提出了异议。鲁迅先生认为:“《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亦未可知也。”自鲁迅先生“成于众手”之说一出,至今聚讼多多,难有定论。有人认为,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基本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可以当代研究《世说新语》的两本博士论文为代表:一是王能宪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的作者即为刘义庆;另一本为范子烨著《世说新语研究》,认为《世说新语》乃成于众手,其余作者还有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两书均有大量考证分析,此处不敢妄断。由于《世说新语》乃“采缉旧文”之作,遍寻当世同类型作品(如西晋郭颁《魏晋世语》、东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魏晋史书(如《魏书》、《晋阳秋》等等)以及相关杂著(如《高士传》、名门大族的家谱),所涉材料宏富。刘义庆广招文学之士,他在编撰《世说新语》一书时,手下诸彦为之搜罗材料,乃至润色整饰,是合乎情理大有可能的,因此,折衷地说,可以视为此书乃刘义庆担任主编,袁淑等人或有参与的一部著作,而刘义庆的主持之功劳当是无疑的。[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年)编撰。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被封为临川王。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庄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它的编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主要记叙了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的生活。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作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世说新语》的三卷36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如: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褒扬了管宁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赏誉》) 这既是对邴原的褒扬,也是对公孙度善于誉人的褒扬。至于下卷23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是贬责。有的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例如: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任诞》) 这种任诞表现了对竹的妙赏,以及对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对竹的爱好中寄托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又如: 晋文王功德盛大,座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简傲》) 这简傲正是阮籍的可爱之处。总之,编撰者大量采集编入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态度倒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这部分内容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编辑本段]作品目录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编辑本段]编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编辑本段]精彩摘录 我们的教材曾经选用了数则《世说新语》的故事,如《小时了了》《陈太丘与友期》《人琴俱亡》《周处》《杨氏之子》等,上面也列举并分析了一些,下面再摘录一些有名的故事以飨读者。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任诞)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谲)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假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 王戎女适裴,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汰侈) 《世说新语》一书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当时口语,而一些用法未能继续流传,我们在典籍中也很少见到,所以读起来会有些障碍。最好参读一些注本,比较著名的有古代刘孝标的注解,现代人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但这两种注解重在旁征博引,考证史实,不注重文字疏通,对学生意义不大。另有《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等,中华书局1998年版)、《世说新语选注》(张之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释较为详细,可以参看。 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重点领会魏晋士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旨趣,这就需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除了上面提供的,还可以阅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一文,鲁迅对于魏晋士人及其心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该文本是一篇演讲,比较通俗易懂 其实《世说新语》虽是文言文,却很浅,里面的实词连一般的汉语词典都能查到,如有专门的适合中学生用的古汉语词典查起来就更快,如果查《辞海》或《辞源》更好。[编辑本段]世说新语 字数 整书约为78950字[编辑本段]版本沿革 一、唐代及以前 《世说新语》虽撰于南朝刘宋之时,然唐前传本今皆无存。据宋汪藻《世说叙录》可知,其时有陈扶本、激东卿本等版本。又据刘孝标注文中“一本”、“一作”、“诸本”、“众本”等语,可见《世说》在唐前已广为流传。 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唐写本《世说新语》残卷,系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发现于京都东寺,后割裂为五,分藏五人。罗振玉设法使分者复合,并于民国五年(1916年)影印之。该残卷起于“规箴第十”,终于“豪爽第十三”。其中,“规箴”24则,“捷悟”7则,“夙惠”7则,“豪爽”13则,共51则。罗振玉影印本后有罗氏书神田醇跋、杨守敬跋及罗振玉跋。 二.宋元 宋元为《世说新语》盛行的时代。据汪藻《世说叙录》载,其时便有晁(文元)氏本、钱(文僖)氏本、晏(元献)氏本、王(仲至)氏本、黄(鲁直)氏本、章氏本、舅氏本、颜氏本、张氏本、韦氏本、邵氏本、李氏本等十余种版本;可惜今皆无存。其中,晏氏本很可能是现在通行三卷本的祖本(晏殊)。宋代流传较广较持久者有绍兴八年董弅刻本和淳熙十六年湘中刻本。绍兴本今存两部,均藏于日本,一为前田侯所藏,已影印回国,一为宫内厅所藏。此本曾经晏殊删定,再经董氏整理,便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三卷三十六篇的通行本。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为新定郡守时重刻此书,次年又于湘中重刻,是为宋淳熙本,该本今已无存。淳熙本原为清初徐干学传是楼所藏,清人蒋篁亭、沈宝砚曾有校记。 宋末元初,有刘辰翁、刘应登对《世说新语》进行了批点。元刊刘氏批点本《世说新语》八卷现已无存,唯日本尚有残本。其评点在明凌蒙初刊本保存了下来。 三、明代 明代《世说新语》空前盛行,保存至今的版本,据不完全统计,竟有二十六种之多。这主要是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将何良俊《何氏语林》与刘义庆《世说新语》删并合刊,大大扩充了《世说新语》的影响。另外,凌瀛初、凌蒙初兄弟刊行刘辰翁批点本、太仓王氏刊行李卓吾批点本也对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明代刊行的《世说新语》,大体有三个系统:普通本系、批点本系、《世说新语补》系。 A、普通本系: (1)、正德四年赵俊刻《世说新语》八卷。此为现存最早明刻本,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2)、嘉靖十四年袁褧嘉趣堂刻《世说新语》三卷,并附有陆游跋语。此本与绍兴本篇目一致,仅将上、中、下三卷每卷复分上、下,成为六卷本。此本在明刻诸本中最为善本。 (3)、嘉靖四十五年太仓曹氏沙溪重刻《世说新语》六卷。此本为袁本之裔本。 (4)、嘉靖年间毛氏金亭刻《世说新语》六卷。北京大学有藏。 (5)、万历七年管大勋刻《世说新语》三卷。 (6)、万历二十四年吴瑞征刻《世说新语》八卷。此本无刘孝标注,未知其所自。 (7)、万历二十五年赵氏野鹿园刻《世说新语》三卷。 (8)、万历三十二年邓原岳刻《世说新语》三卷。 (9)、万历三十七年周是博古堂刻《世说新语》三卷。北京大学有藏。 (10)、万历年间陶珙校注本。藏社科院语言所。 (11)、明吴中珩、黄之寀校刻本《世说新语》六卷。 (12)、明刻本《世说新语》三卷。上海图书馆有藏。 (13)、明吴勉学刻《世说新语》六卷。 B、批点本系: (1)、明刻宋刘辰翁批点《世说新语》三卷。 (2)、万历九年乔懋敬刻王世懋批点《世说新语》三卷。 (3)、万历十年余碧泉刻王世贞批点《世说新语》八卷。 (4)、明凌蒙初刻《世说新语》三卷。 (5)、明凌瀛初刻王世贞批点《世说新语》八卷。 (6)、明凌瀛初刻刘辰翁、刘应登、明王世懋评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八卷。 C、《世说新语补》系: (1)、万历年间张文柱校刊王世懋批点《世说新语》六卷、《世说新语补》二十卷。此本实为刘义庆《世说新语》与王世贞删并《世说新语补》二书合刊,凡四函二十八册。 (2)、万历十三年张文柱校刻《世说新语补》二十卷。 (3)、万历十四年太仓王氏刻李卓吾批点《世说新语补》。 (4)、明凌蒙初改订本《世说新语》三卷、《世说新语补》四卷。 (5)、万历年间刻《世说新语》八卷、《世说新语补》四卷。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藏。 (6)、明刊本批点《世说新语补》二十卷。此书有刘辰翁、李贽等评点。 (7)、明书林余圮孺刻李卓吾批点《世说新语补》。 四、清代 清代刊行的《世说新语》基本上沿袭明代三系,既无宋代那样的整理,也无明代那样的增补,也未出现新的批点本。只不过作了一些校勘工作,订正了宋明刻本中的讹误。 A、普通本系: (1)、道光八年浦江周心如纷欣阁刻《世说新语》三卷。据明袁褧嘉趣堂本重雕,校正了不少错误。 (2)、光绪十七年长沙王先谦思贤讲舍刻《世说新语》三卷。此本据纷欣阁本重刊而再加校订,为清刻本中最善者。 (3)、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刻《世说新语》六卷。北京大学有藏。 B、批点本系: 清代未有翻刻刘辰翁、刘应登、王世贞、王世懋等批点本。上述诸家批点均已吸收至《世说新语补》中,遂以补本流传。 C、《世说新语补》系: (1)、康熙十五年承德堂刊《世说新语》三卷,《世说新语补》四卷。 (2)、乾隆二十七年江夏黄汝林刊海宁陈氏慎刊堂藏本《世说新语补》二十卷。 (3)、乾隆二十七年重刊茂清书屋藏板《世说新语补》二十卷。 (4)、光绪年间葛元煦啸园刻朱印本《世说新语补》二十卷。 (5)、清刊仿乾隆江夏黄氏刊巾箱本《世说新语补》二十卷。

世说新语论文范文

世说新语 读后感 怎么写?《世说新语》中每则 故事 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高中 范文 600字7篇_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600字(一)

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国最早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告诉你,它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不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 成语 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读完这本书,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细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判断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600字(二)

《世说新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 散文 ,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 典故 。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欢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因为政治原因,魏文学智慧、人生智慧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个性,标举才情,狂放不羁,随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或体现为山林之志,或表现为乖时癖行。耿介不阿,傲视万物,不与时务经怀,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人的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 文化 群体。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 事迹 ,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600字(三)

暑假我接触到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面都是一则则小古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则我最喜欢的小古文: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陈纪的儿子陈群很有才华,与陈谌的儿子陈忠都说自己的父亲厉害,一直都不能下定结论。于是就去问陈寔,陈寔说:“元方作为哥哥,不要难为弟弟。季方作为弟弟,不要难为哥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意思是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地里锄菜,见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举起锄头把金子当作小石头,而华歆是捡起来然后再扔掉。两个人以前同坐过一张席子读书,外面有官员驾着车通过,管宁似乎没有察觉到,依然津津有味地读书。而华歆却兴致勃勃地跑出去看了。于是,管宁割断席子说:“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读到这里仿佛眼前都能出现管宁气愤的样子,割席分作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还有一则故事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是王戎七岁时,曾经与很多小孩子玩。他们看到马路上有一棵李树,李树上结满了果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孩子们都去抢李子,只有王戎一个人没有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王戎说:“马路上人这么多,要是好李,早就被人摘光了。一个人尝了以后发现果真是这样。王戎小小年纪真是洞察入微,无比聪慧。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意思是顾恺之吃甘蔗,先吃甘蔗地末梢,人家问了以后顾恺之说:“先苦后甜,渐至佳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先吃苦,有苦才有甜。

《世说新语》是非常适合每日诵读,读起来很押韵朗朗上口。家里人也很喜欢听我摇头晃脑念文言文,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特征。几句话就讲完一则小故事,让大家伙听后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古人写作的魅力。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600字(四)

沉思片刻后猛然想起《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曾有这样一则故事,再次捧起书来细细品味,不禁莞尔。

故事大致讲述了东晋官员殷羡出任豫章太守,临行前,很多人托他带去他们自己渴望获得官职的书信。到了石头城,殷羡把书信全部扔到江里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致书邮。”

读完这则短故后曾对“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在其他书中看到沃维纳格说的那句话后才恍然大悟:殷羡不推崇这种“不走正道,贪图小径”的社会风尚,认为虽然获得了官职,也就是所谓的“成功”,还不如依靠自己的一言一行,学识才略从而获得自己的成功。所以“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更深层面的含义是:无用之才自不会得到赏识,而德才兼备之人定能得到重用。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贪图一时小利,放弃了光明和正义的大道,误入歧途,走向黑暗。这也许能获得些许利益,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更何况这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象征,一种不良的行为准则。与其走这偏门邪道还不如潜心向善,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虽然会比前者付出更多,但这是一次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更能使得到的成功更真实,得到也更为自豪和愉悦,何不一试呢?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对于将来不论是发展的过程还是种.种鸿图霸业抑或遭遇挫折时的心态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为了得到赏识,得到成功,唯一也是必不可少的道路就是学习。学习就需要有“铁杵磨成针”的顽强毅力与勤奋刻苦的钻研态度,正如童第周所说的“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时,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浮者了吧。

不要一味地羡慕别人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更不要为了谋取利益而抛弃光明,那样只会像陷入沼泽地一般越挣扎陷得越深。唯有做搏击长空的雄鹰,金字塔顶上的蜗牛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明天。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600字(五)

读了《世说新语》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魏晋的玄学家悟出的唯一能抗衡儒家礼教名分思想的锐利武器,含有道家的精髓。魏晋的玄学家认为,任由人们的本性自由发展,这就叫自然;而人治理人,对别人的自由横加干涉,这便是人为。

我不知道,道家和儒家哪一方是对的,但是我很喜欢道家的思想--“自然无为”。这跟仙外的校训“顺其自然”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自然无为”的道家学说呼吁人们发现真我的存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发现了人的价值,于是就有了人对生活的追求:花前月下,饮酒赋诗,敞怀清谈,展现才情,我行我素。譬如,王子猷的卓荦不羁、嵇康的一曲《广陵散》、顾恺之的“三绝”、杜预的《左传》癖、阮籍的青眼白眼、王羲之的东床坦腹……他们要在短暂的生命中活得潇洒,活得洒脱,活得自由自在。他们放荡形骸,胆大包天,不畏生死,有时甚至状若疯魔。他们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和看法,甚至不知羞愧为何物,只照自己的意愿来活。

魏晋时期,宗教信仰的混乱以及人们对统治者的失望和不满,导致很大一部分有才华、有能耐的人士隐居山林,整天曳尾涂中,饮酒作乐。如果他们生在大唐盛世,一定会有一番成就,但当时政治腐败,敢于指责的人都死了,剩下的都只能敢怒不敢言。有的用酒精麻痹了自己,有的直接放弃了希望,在山林里寻觅着他们心中的“道”。

我觉得,上述这些魏晋名士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不需要刻意做大英雄、大善人,只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好自己的事,做有意义的事。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600字(六)

《世说新语》讲的是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刘道真,姓刘名宝,字道真,性格豁达,通经史,精音律,善长下棋,并且智勇双全,在扶风王司马骏府内担任从事中郎,后担任侍中、安北大将军,后来由于戎卫北境侑功,赐爵为关内候。这里“徒”字意指服劳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这篇 文章 的意思是:刘宝曾是服劳役的犯人,司马骏花了五百匹布将他赎了出来,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当时人们将这件事传为美谈。

我第一次读这茖故事时,并没什么感受,但当我读了5遍6遍乃至10遍时,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马骏的这种做法。首先,他能够不计刘宝以前犯过罪,任用刘宝,给刘宝用武之地,其次,司马骏花重金将刘宝赎了出来,可以说是对刘宝侑恩,让刘宝死心塌地为自己做事。即便将来刘宝势力过分强大,也总会卖茖人情。这件事传为美谈,又的民心。司马骏做这件事心思慎密,一举多得,我很佩服。他的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齐桓公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司马骏也在宗室中变得最为俊望。

生活中,我们也切不可因为他人曾侑过什么过错或是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对他心存不满。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发现他人身尙的闪光点。同样,做错事的人也不能过分自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侑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不改。我们应侑的是积极向尙、改正错误的态度。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600字(七)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典名著不计其数,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世说新语》。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说新语》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主持编写的是一部纪录魏国风流的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涉及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趣事。《世说新语》所记载的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却异常丰富,对后世的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书中不少的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成为后世诗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劝他卖掉。庾公说:"卖它就必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这位庾公(庾亮)骑乘的买主,难道因为它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从前孙叔敖为了后人而杀了两头蛇,被古人传为美谈,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达事理吗?"这是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庚亮不卖的卢,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当我们做一件事时,我们应当为他人考虑,不要只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祸害到了他人。这样即对自己不利,也对他人不利。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我们要顾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而对人骄横,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的人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从这则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日常的礼仪文明,做到与别人交往有尺度,说话要有分寸,行为要有节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谀奉承,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泉水所润。

认真品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我们中国的 传统文化 也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这条历史长河源远流长。

世说新语读后感高中范文600字7篇相关文章:

★ 世说新语文学小说读后感高中范文600字

★ 世说新语读后感5篇600字

★ 《世说新语》读后感读书笔记范文七篇

★ 2020学生版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读后感范文

★ 2020学生版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读后感【5篇】

★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5篇

★ 2020学生版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读后感范文(2)

★ 2020学生版世说新语读后感600字读后感【5篇】(2)

★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高中

★ 高中生的世说新语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说喜欢我的关于《幽梦影》的读书笔记,其实中间有些是开玩笑写的,他们说描述得还蛮准的,我觉得大家看了高兴就好。今天上午泥巴问我说我自己像什么,我说像魏晋文章吧,样子很端正,内心很自由。

既然大家喜欢,我就慢慢地把我另外一些读书笔记放上来,但是可能没有那么有趣,也比较多是关于文学和历史的东西,而且我打字慢,没有耐性,所以速度应该不会快。

同时我也会推荐一些我看过的不错的,对我有影响的,与之相关的文章给大家,跟我最好的朋友们分享读书的快乐。

《世说新语》的《容止》是我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是我在整本书里面发现的最有意思的一篇。当初在选题的时候,我原本没有打算写这个主题,但是按照我的个性,写我最想写的篇目说不定会“出界”,最后从我的兴趣角度选了《容止》这篇。我的论文完全是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的,不用涉及太多的立场问题,也没有太深入,充其量就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兴趣。最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还蛮开心的,有点意犹未尽,但是论文的分数很一般。

而整本书一共有三十几篇,我都有写一些笔记。有些写得很长,反正全部打进电脑里面应该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做一点,是一点,看看最终可以做到哪一篇。

依旧沿用世说新语一贯风格,以问答的形式、简洁的形式对当时名流进行评价。而评价的不仅是品德、才能,还有精神、气质、修养等多个方面。正如人的躯体可以腐朽而人的精神却可以长留天地一样,此书也因为记载下那些风神俊秀、气度宏伟的人物而流传千古,常读常新。从前三则故事中就可见出本篇体例:

第一则说的是陈仲举、李元礼二人不相上下,人们莫衷一是。蔡邕认为,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则对部下严格,而犯上难,“摄下易”。于是当时的人把陈仲举列为“三君之下”,把李元礼列为之首。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评价一个人也并非一事,要目光如炬,还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凤雏庞统与伏龙诸葛亮齐名,但在流传下来的功绩、故事远没有诸葛亮多。第三则故事,顾劭请教凤雏,自己和他相比如何,后人可以从凤雏自己的回答中了解知道凤雏是何许人也。凤雏认为,自己在早就化育社会风尚,与时代起落沉浮方面不如顾劭,而在讨论王霸事业的各种策略,观察祸福的契机关节上面,顾劭不如自己。由此可以推断,顾劭只是一般的官员而已,而庞统足可以成为政治家、哲学家。如果用围棋来比喻,顾劭是一般九段棋手,而庞统则是超一流棋圣。

世说新语的语言多用口语,因而很鲜明、清新、生动。比如把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人,“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狗”并不是贬污之意,按照文中解释,“知古人之视犬,仅下龙、虎一等”。

说到书的本身,《世说新语》主要记录的都是魏晋人士,很少写到吴蜀两地,这两个地方比起建安,少了很多风流气象,也许是还没有怎么开发,多是蛮夷之地,诸葛亮要七擒孟获才搞得定一个小地方,说明当时的西南是相当难治理的。而北方经过两汉的开发,虽然饱经战乱,但是经济上相对富足,还是蛮多文化活动的,曹操几次发布《求贤令》,在他的周围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也出了些不错的文章和诗文。

魏晋多战,北边疆域长治不安,曹丕和司马家的人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登上帝位,所以不能以“忠”治国,只好大大地推行“孝”,治国的理念就好像不能像两汉那样完全利用儒家的思想,相对比较自由。同时可能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的状态,也有可能是因为曹家人和司马家人的性格,宁可错杀,绝不放过,魏晋流行肉体消灭,就是不管怎样,先杀了再说,快刀斩乱麻,少了很多麻烦,所以魏晋名流得善终的很少。

在这种大背景下,魏晋人的个性和这个时代的风尚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一边追求功业,一边注重享乐,一边感叹人生太短促,一边炼丹服药求长生,他们可以一边进行最奢华的享乐,又在同时涌上很虚无的悲伤。男人都抹粉,装娇弱,带花囊;女人则追着漂亮的男人满街跑,总之很有趣。

在写魏晋的文章中,我是很喜欢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推荐给大家看看,题目很复杂,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非常有名。他比我阐述的透彻多了,也高级多了,我只是觉得好玩,我对魏晋的理解很多都源于这篇文章。而鲁迅先生是魏晋文学和历史的专家,他有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专门写《世说新语》的一篇,我稍后再介绍,这次要放上来的是他的一篇演讲稿,更加口语化,是一篇很可以用来帮助理解魏晋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文章。每次看他的文章,都会觉得,写得真好,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写得这样好。其中介绍的书都很值得去读,而且他对曹操的评价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具有开创性的。再就是他的文章后都有很详细的注解,非常大的工作量,很严谨的态度,让人非常敬佩。

今天读《世说新语》又读到这么一则,觉得挺有意思,特抄录如下: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每读古文,古代人物的才思敏捷巧舌如簧出口成章的本事总是令我叹为观止。曹植、诸葛亮等妇孺皆知的人物自不必说,就说这则中提到的蔡洪,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算不得什么人物,可口才却甚是了得。蔡洪初到洛阳,不免有人欺生,讥讽他是来自偏远地区的乡下人,乡巴佬,而且还是亡国奴,有什么本事到我们这里来争饭吃?且看好个蔡洪,不慌不忙,应对自如。先打个比方,夜光宝珠不一定都出自于孟津之河,一个巴掌都握不过来的璧玉——可见其价值连城——也不一定都得去昆仑山去采。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说好东西,有价值的宝贝哪个地方都有,你洛阳有人才,我吴楚之地就没有?我蔡洪就是也。真是狗眼看人低!接着举例论证(对不起,教语文教出毛病了,张嘴就是酸溜溜的术语):再看人家大禹、周文王,算不算人才,他们都是哪个大地方的人啊?都不是嘛。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地方都很偏嘛。可见,小地方也是能藏龙卧虎的。圣人贤人哪里有个固定的出产地呢?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蔡洪吴楚之士怎么啦?最后反戈一击,雷霆万钧:你们觉得自己出身不错是吧,觉得是洛阳大城市的人有优越感是吧,“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想当年,武王是把“顽民”迁进洛邑,说不定你们的祖先就是那些“顽民”,你们也不过是“苗裔”,还不如我呢,有什么可拽的?至此,一场完美的反击战落幕,蔡洪同志大获全胜。

综观整个过程,蔡洪也不过说了三句话,却句句出之有据,结结实实,入木三分,不容人辩驳。而且,三句话三个角度,辩论技巧高明之至。想衷心说一句:蔡洪同志,youaremy偶像!

近来,高三毕业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声,我也终于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了《世说新语2·刘墉教育秘笈》一书,颇有齿颊留香、余味悠长之感,自觉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在我国——韩国也有一定的认识,地位。学这门课前我只知道它的书名而已,可通过这门课我才学到它所提到的东西。对一名留学生来说读一本中国的文学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世说新语》这本书实在很难,但我个人认为,作为学汉语的,学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非常值得读一读。《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

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刘墉,是一双优秀儿女——刘轩和刘倚帆的成功父亲,也是台北青少年谘商中心的创办人,对于当今时代受教育的主体“新新人类”确实是了解深入,并且有前卫的理论、丰富的经验,更用积极的行动践行。全书总计48篇,内容丰富,有日常沟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处理,有学习方法的建议,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导,生动实用,深入浅出,轻松幽默如话家常,谆谆教导又似醍醐灌顶。对于受教育者“新新人类”来说,本书确能引领他们认清自我,规划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对于教育者尤其是老师来说,确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担负起培养新一代社会接班人的重任。

全书首起尾合,浑然一体。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对象的两个特质:第一,新新人类的平均寿命长得多;第二,新新人类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第一个特质意味着新新人类必须坚定终生学习的理念;第二个特质决定新新人类的个人意志品质,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熟悉了教育对象的特质,才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是前提。第48篇则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教育新新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根本方法(原则),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更懂事、更成熟、更体谅、更宽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积极、更快乐”,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则)是“教‘新新’人类做‘心心’人类,有爱心”。我以为,生活的目的.是积极、快乐,教育的目的更该是积极、快乐。哭着过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类是用“心心”来完成的。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

第2篇至47篇,刘大师具体地谈到了教育新新人类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们快乐、追求并体验成功,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适应未来的时代。每一个案例都阐述了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试举几例。

什么是成功?这是教育的出发点。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谓的考高分,而是“从生下来起就能快乐、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刻都在寻找快乐”。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才变得灵动深入了。当然,这实在是一种理想状态,真正实施起来恐怕是要饱受诟病的。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更需要我们去努力地贴近本质。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对话。对话如何达成效果的最大化?“拥抱是心灵的沟通”,看似肉麻,实则切实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进入考场之前,很多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师、班主任握手甚至拥抱。其实,这哪里是握手、拥抱呢?这分明是一次心与心的碰撞,是一次心与心的无声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学校的高考成绩便是明证。多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多低下头来和学生说话,这才是交心、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啊。

“别为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长、老师,其实都有一种想法,怕孩子太小,阅历不丰富,办事没经验,所以,总是不敢放手,偶尔放手,还总是跟着身后,帮着擦未净的屁股。一直这样下去,孩子何时才能长大?正是因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加强磨练,丰富阅历,增长经验,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练的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需要关注的是:错误犯了以后,谁该面对错误,如何面对错误?勇敢地担当,才是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一定要树立起来的意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啊。

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

《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

在这纷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能力挽狂澜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我欣赏他们的个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我欣赏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的不随意。当然我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做我自己。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只不过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罢了。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还会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启人深思的地方。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可以提出质疑吗?)面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可以说王弼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可以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进步,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结识和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濛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的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的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的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

当然这当中更多是体现了文人多知识的热爱与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识摆脱困扰的例子。

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都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计算。马融于是召郑玄令他计算,郑玄把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于是不再追寻。郑玄因而免于难。

这个故事是说郑玄学识遭人嫉妒,郑玄机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难体会,学习就应该向郑玄那样,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向前辈和别人请教,同时自己更应该加强学术修养,利用自己的知识做更多有用且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关于文人对妇女态度看法的文章,谢太傅问陆退:“张凭为什么为母亲作悼念的诔文,而不为父亲作?”答曰:“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谢朗母亲王夫人因为儿子的体弱曾对支林道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这些话语中所显示的文人对妇人尊敬的的态度,就不难想象《花木兰》这部文学作品为何会流传至今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看到人们对传承这些作品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夙慧篇》中的一则故事:当初晋元帝突发奇想,想要考一考身为太子的晋明帝司马绍。于是,他把司马绍叫到榻前,问他:“长安、太阳哪个更远?”他想了想,答道:“太阳。我听说过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晋元帝大为诧异:“这个孩子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地与众不同。”后来,晋元帝在朝廷上和大臣们提到了此事,又问司马绍:“太阳、长安哪个更远?”司马绍不加思索地说:“长安。我抬头就可以看见太阳,环顾四周却看不见长安。” 作为一个有科学常识的人当然知道:太阳离他的距离要远远大于长安理他的距离。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时答了“太阳”。但他的第二次回答的答语更富哲理——长安看似比太阳离他更近,实际上在他的心里,长安是重要城市,地位比太阳要重得多,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他才会说太阳近而长安远。 其实,没有所谓的“最遥远的距离”。最遥远的距离是物与心的隔阂(当然也包括心与心的隔阂)。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一次庄子睡觉,忽然做了个怪梦。在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它一忽儿飞东,一忽儿飞西,在草丛花枝间翩翩起舞。要说快乐呀,那真是快乐极了!...

世说新语规箴毕业论文

《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南朝宋的刘义庆(403—444),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被封为临川王。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集文学之士,近远必至”(《宋书·刘道规传》附《刘义庆传》)。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庄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参加了它的编撰。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世说新语》的三卷36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如: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褒扬了管宁的淡泊名利。又如: 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赏誉》) 这既是对邴原的褒扬,也是对公孙度善于誉人的褒扬。至于下卷23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是贬责。有的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例如: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任诞》) 这种任诞表现了对竹的妙赏,以及对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对竹的爱好中寄托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又如: 晋文王功德盛大,座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简傲》) 这简傲正是阮籍的可爱之处。总之,编撰者大量采集编入那些饶有兴趣的、可资谈助的逸闻轶事,态度倒是比较客观宽容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有的则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作漫画式的夸张,如《忿狷》中绘声绘色地描写王述吃鸡蛋的种种蠢相来表现他的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有的运用富于个性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如《赏誉》中王导“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说:“来,来,此是君从!”生动地刻画出王导对何充的器重。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内容提要”这部分内容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精彩语段 我们的教材曾经选用了数则《世说新语》的故事,如《小时了了》《陈太丘与友期》等,上面也列举并分析了一些,下面再摘录一些有名的故事以飨读者。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言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雅量)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容止)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任诞)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谲)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假谲)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啬) 王戎女适裴,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汰侈) 《世说新语》一书篇幅短小,多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但文章多用当时口语,而一些用法未能继续流传,我们在典籍中也很少见到,所以读起来会有些障碍。最好参读一些注本,比较著名的有古代刘孝标的注解,现代人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但这两种注解重在旁征博引,考证史实,不注重文字疏通,对中学生意义不大。另有《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等,中华书局1998年版)、《世说新语选注》(张之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等,注释较为详细,可以参看。 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重点领会魏晋士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旨趣,这就需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除了上面提供的,还可以阅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而已集》)一文,鲁迅对于魏晋士人及其心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该文本是一篇演讲,比较通俗易懂

作者:刘义庆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孙休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反。群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休曰:“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

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

何晏、邓扬令管辂作卦,云:“不知位至三公不?”卦成,辂称引古义,深以戒之。扬曰:“此老生之常谈。”晏曰:“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诗不云乎:‘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帝尝在陵云台上坐,卫瓘在侧,欲申其怀,因如醉跪帝前,以手抚床曰:“此坐可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

王夷甫妇郭泰宁女,才拙而性刚,聚敛无厌,干豫人事。夷甫患之而不能禁。时其乡人幽州刺史李阳,京都大侠,犹汉之楼护,郭氏惮之。夷甫骤谏之,乃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卿不可。”郭氏小为之损。

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王平子年十四、五,见王夷甫妻郭氏贪欲,令婢路上儋粪。平子谏之,并言不可。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急捉衣裾,将与杖。平子饶力,争得脱,逾窗而走。

元帝过江犹好酒,王茂弘与帝有旧,常流涕谏。帝许之,命酌酒,一酣,从是遂断。

谢鲲为豫章太守,从大将军下至石头。敦谓鲲曰:“余不得复为盛德之事矣。”鲲曰:“何为其然?但使自今已后,日亡日去耳!”敦又称疾不朝,鲲谕敦曰:“近者,明公之举,虽欲大存社稷,然四海之内,实怀未达。若能朝天子,使群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仗民望以从众怀,尽冲退以奉主上,如斯,则勋侔一匡,名垂千载。”时人以为名言。

元皇帝时,廷尉张闿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群小患之,诣州府诉,不得理,遂至檛登闻鼓,犹不被判。闻贺司空出,至破冈,连名诣贺诉。贺曰:“身被徵作礼官,不关此事。”群小叩头曰:“若府君复不见治,便无所诉。”贺未语,令且去,见张廷尉当为及之。张闻,即毁门,自至方山迎贺。贺出见辞之曰:“此不必见关,但与君门情,相为惜之。”张愧谢曰:“小人有如此,始不即知,早已毁坏。”

郗太尉晚节好谈,既雅非所经,而甚矜之。后朝觐,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王公知其意,每引作它言。临还镇,故命驾诣丞相。丞相翘须厉色,上坐便言:“方当乖别,必欲言其所见。”意满口重,辞殊不流。王公摄其次曰:“后面未期,亦欲尽所怀,愿公勿复谈。”郗遂大瞋,冰衿而出,不得一言。

王丞相为扬州,遣八部从事之职。顾和时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奏二千石官长得失,至和独无言。王问顾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丞相咨嗟称佳,诸从事自视缺然也。

苏峻东征沈充,请吏部郎陆迈与俱。将至吴,密敕左右,令入阊门放火以示威。陆知其意,谓峻曰:“吴治平未久,必将有乱。若为乱阶,请从我家始。”峻遂止。

陆玩拜司空,有人诣之,索美酒,得,便自起,泻箸梁柱间地,祝曰:“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用,莫倾人栋梁。”玩笑曰:“戢卿良箴。”

小庾在荆州,公朝大会,问诸僚佐曰:“我欲为汉高、魏武何如?”一坐莫答,长史江虨曰:“愿明公为桓、文之事,不愿作汉高、魏武也。”

罗君章为桓宣武从事,谢镇西作江夏,往检校之。罗既至,初不问郡事;径就谢数日,饮酒而还。桓公问有何事?君章云:“不审公谓谢尚何似人?”桓公曰:“仁祖是胜我许人。”君章云:“岂有胜公人而行非者,故一无所问。”桓公奇其意而不责也。

王右军与王敬仁、许玄度并善。二人亡后,右军为论议更克。孔岩诫之曰:“明府昔与王、许周旋有情,及逝没之后,无慎终之好,民所不取。”右军甚愧。

谢中郎在寿春败,临奔走,犹求玉帖镫。太傅在军,前后初无损益之言。尔日犹云:“当今岂须烦此?”

王大语东亭:“卿乃复论成不恶,那得与僧弥戏!”

殷觊病困,看人政见半面。殷荆州兴晋阳之甲,往与觊别,涕零,属以消息所患。觊答曰:“我病自当差,正忧汝患耳!”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桓南郡好猎,每田狩,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所指,不避陵壑。或行陈不整,(上鹿下君)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绳箸腰中,玄问“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玄自此小差。

王绪、王国宝相为唇齿,并上下权要。王大不平其如此,乃谓绪曰:“汝为此欻欻,曾不虑狱吏之为贵乎?”

桓玄欲以谢太傅宅为营,谢混曰:“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宅。”玄惭而止。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想一定要把事办成的话,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来了,立刻下令免她的罪。

京房和汉元帝在一起议论,趁机问元帝:“周幽王和周厉王为什么灭亡?他们所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回答说:“他们任用的人不忠。”京房又问;“明知他不忠,还要任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元帝说:“亡国的君主,各自都认为他的臣下是贤能的。哪里是明知不忠还要任用他呢!”京房于是拜伏在地,说道:“就怕我们今天看古人,也像后代的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

陈元方遭遇到丧父的不幸,哭泣悲恸,身体骨瘦如柴。他母亲心疼他,在他睡觉的时候,偷偷地用条锦缎被子给他盖上。郭林宗去吊丧,看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对他说:“你是国内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学习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锦缎被子?孔子说:‘穿着那花缎子衣服,吃着那大米白饭,你心里踏实吗?’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说完就拂袖而去。自此以后有百来天宾客都不来吊唁了。

孙休喜欢射野鸡,到了射猎野鸡的季节,就早去晚归。群臣谁都劝止他说:“这是小东西,哪里值得过分迷恋!”孙休说:“虽然是小东西,可是比人还耿直,我因此喜欢它。”

孙皓问丞相陆凯说:“你们那个家族在朝中做官的有多少人?”陆凯说:“两个丞相,五个侯爵、十几个将军。”孙皓说:“真兴旺啊!”陆凯说:“君主贤明,臣下尽忠,这是国家兴旺的象征;父母慈爱,儿女孝顺,这是家庭兴旺的象征。现在政务荒废,百姓困苦,臣唯恐国家灭亡,还敢说什么兴旺啊!”

何晏、邓颺叫管辂给他们占一卦,说:“不知道我们的官位能不能升到三公?”卦成以后,管辂引证古书的义理,意味深长地劝戒他们。邓颺说:“你这是老生常谈。”何晏说:“了解事物变化的征兆大概是很微妙的吧,古人认为这很困难;交情很浅而说话却吐露真心,现代人认为这很困难。现在您才一面之交就全部说出了这两个难题的解决办法,可以说是‘明德惟馨’。《诗经》上不是说过吗:‘中心藏之,乞何日忘之!’我一定牢记着你说的话。”

晋武帝既然不明白太子愚蠢,就有意要把帝位传给他。众位名臣也多有直言强谏的。一次,武帝在陵云台上坐着,卫瓘陪侍在旁,想趁机申述自己的心意,便装做喝醉酒一样跪在武帝面前,用手拍着武帝的座床说:“这个座位可惜呀!”武帝虽然明白他的用意,还是笑着说:“您醉了吗?”

王夷甫的妻子是郭泰宁的女儿,笨拙而又性情倔强,贪得无厌,喜欢干涉别人的事。王夷甫对她很伤脑筋却又制止不了。当时他的同乡、幽州刺史李阳,是京都的一个大侠客,如同汉代的楼护,王夷甫妻子郭氏很怕他。王夷甫常常劝戒他妻子,就跟她说:“不只我说你不能这样做,李阳也认为你不能这样做。”郭氏因此才稍为收敛了一点。

王夷甫一向崇尚玄理,常常憎恨他妻子的贪婪卑污,口里不曾说过“钱”字。他妻子想试试他,就叫婢女拿钱来围着睡床放着,让他不能走路。王夷甫早晨起床,看见钱碍着自己走路,就招呼婢女说:“拿掉这些东西!”

王平子十四五岁时,看见王夷甫的妻子郭氏很贪心,竟叫婢女到路上捡粪。平子劝阻她,并且说明这样不行。郭氏大怒,对平子说:“以前婆婆临终的时候,把你托付给我,并没有把我托付给你。”说完就一把抓住平子的衣服,要拿棍子打他。平子力气大,挣扎开,才得以脱身,跳窗而逃了。

晋元帝到江南后还是喜欢喝酒,王茂弘和元帝向来有交情,常常流着泪规劝他,元帝终于答应了,就叫倒酒来喝个痛快,从此以后就戒了酒。

谢鲲任豫章太守的时候,随大将军王敦东下,到了石头城。王敦对谢鲲说:“我不能再做那种道德高尚的事了!”谢鲲说:“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只要从今以后,让以前的猜嫌一天天忘掉就是了。”王敦又托病不去朝见,谢鲲劝告他说:“近来您的举动虽然是想极力地保存国家,可是全国的人还不了解您的真实意图。如果能去朝见天子,使群臣放下心来,众人的心才会敬佩您。掌握人民的愿望来顺从众人的心意,全都用谦让之心来侍奉君主,这样做,功勋就可以等同一匡天下,也能够名垂千古。”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名言。

晋元帝时,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场上,他私自设置街道大门,每天关门很早,开门却很晚。附近的百姓为这事很发愁,就到州衙门去告状,衙门不受理;终于弄到去击登闻鼓,还是得不到裁决。大家听说司空贺循外出,到了破冈,就连名到他那里告状。贺循说:“我被调做礼官,和这事无关。”百姓给他磕头说:“如果府君也不管我们,我们就没有地方申诉了。”贺循没有说什么,只叫大家暂时退下去,说以后见到张廷尉一走替大家问起这件事。张闿听说后,立刻把门拆了,而且亲自到方山去迎接贺循。贺循拿出状辞给他看,说:“这件事本用不着我过问,只是和您是世交,为了您才舍不得扔掉它。”张闿惭愧地谢罪说:“百姓有这样的要求,当初没有立刻了解到,门早已拆了。”

太尉郗鉴晚年喜欢谈论,所谈的事既不是他向来所考虑的,又很自负。后来朝见皇帝的时候,因为丞相王导晚年做了许多值得遗憾的事,所以每次见到王导,定要苦苦劝戒他。王导知道郗鉴的意图,就常常用别的话来引开。后来郗鉴快要回到所镇守的地方,特意坐车去看望王导,他翘着胡子,脸色严肃,一落座就说:“快要分手了,我一定要把我所看到的事说出来。”他很自满,口气很重,可是话说得特别不顺当。王导纠正他说话的层次,然后说:“后会无定期,我也想尽量说出我的意见,就是希望您以后不要再谈论。”郗鉴于是非常生气,心情冰冷地走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丞相王导任扬州刺史时,派遣八个部从事到各郡任职。顾和当时也随着到郡里去,回来以后,大家一起谒见王导。部从事们各启奏郡守的优劣,轮到顾和,唯独他没有发言。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什么了?”顾和回答说:“明公任大臣,宁可让吞舟之鱼漏网,怎么能寻访传闻,凭这些来推行清明的政治呢!”王导赞叹着连声说好,众从事也自愧不如。

苏峻起兵东下讨伐沈充,请吏部郎陆迈和他一起出征。快要到吴地的时候,苏峻秘密吩咐手下的人,叫他们进阊门去放火来显示军威。陆迈明白苏峻的意图,对他说:“吴地刚太平了不长时间,这样做一走会引起骚乱。如果要制造骚乱的借口,请从我家开始放火。”苏峻这才作罢。

陆玩就任司空,有位客人去看望他,向他要一杯美酒,酒拿来了,客人便站起来在顶梁柱旁边的地上奠酒,祝告说:“当前缺少好材料,才用你做柱石,你千万不要让人家的栋梁塌下来。”陆玩听了笑着说:“我记住你的忠告。”

庾翼在荆州任职时,在一次僚属拜见长官的聚会上,问僚属们说:“我想做汉高祖、魏武帝那样的人,你们看怎么样?”满座的人没有谁敢回答。这时长史江虨说:“希望明公效法齐桓、晋文的事业,不希望您效法汉高、魏武。”

罗君章任桓温手下的从事,当时镇西将军谢尚任江夏相,桓温派罗君章到江夏检查谢尚的工作。罗君章到江夏后,从不问郡里的政事,径直到谢尚那里喝了几天酒就回去了。桓温问他江夏有什么事,罗君章反问道:“不知道您认为谢尚是怎样的人?”桓温说:“仁祖是胜过我一些的人。”罗君章便说:“哪里有胜过您的人而会去做不合理的事呢,所以政事我一点也不问。”桓温认为他的想法很奇特,也就不责怪他。

右军将军王羲之和王敬仁、许玄度两人都很友好。两人死后,王羲之对他们的评论却更加刻薄。孔岩告诫他说:“明府以前和王、许交往,很有情谊,到他们逝世之后,却没有始终如一的友情,这是我所不取的。”王羲之听了非常惭愧。

西中郎将谢万在寿春溃败了,临逃跑时,还要讲究用贵重的玉帖镫。太傅谢安跟随他在军中,始终也没有提过什么意见。这时仍然只说:“现在哪里还需要找这个麻烦!”

王大对东亭侯王珣说:“对你的定评原来就是不错,哪能和僧弥赌胜呢!”

殷觊病重,看人只能看见半面。荆州刺史殷仲堪当时正要起兵内伐,去和殷觊告别,看见他病成那样,就哭了,嘱咐他好好养病。殷觊回答说:“我的病自会好的,我只担心你的病呀!”

惠远和尚住在庐山里,虽然年老了,还不断地宣讲佛经。弟子中有人不肯好好学,惠远就说:“我像傍晚的落日余辉,按理说不会照得久远了,但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亮呀!”于是拿着佛经,登上讲坛,诵经响亮而流畅,言辞神态非常恳切。高足弟子,都更加肃然起敬。

南郡公桓玄喜欢打猎。每逢打猎的时候,车马非常多,五六十里的地面,旗帜铺天盖地。良马奔驰,像飞一样追击着野物;侧翼队伍所向之处,不管山坡山沟,概不回避。有时队列不整齐,或者让獐兔等野物逃脱了,下属官吏没有不被捆起来的。桓道恭是桓玄的族人,当时任贼曹参军,颇敢直话直说。打猎时常常腰里带着一条红绵绳,桓玄问他:“这是干什么用的?”道恭回答说:“您打猎的时候,喜欢捆人,我总会被捆的,怕两只手受不了那粗绳上的芒刺啊。”从此以后,桓玄捆人的事就稍为少些了。

王绪和王国宝互相勾结,一起倚仗权势,扰乱国政。王大很不满意他们的所作所为,便对王绪说:“你做这种轻举妄动的事,竟然没有考虑到终有一天会感到狱吏尊贵吗?”

桓玄想把太傅谢安的住宅要来修府第,谢混对他说:“召伯的仁爱,尚且能给甘棠树带来好处;文靖的恩德,难道再也保不住五亩大小的住宅吗?”桓玄听了很惭愧,就不再提了。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 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 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后来有一次, 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 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它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已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有时德行和孝顺亦可兼为,如王祥。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果实非常甜美,后母常派他去守着李树,有时遇到刮风下雨王祥便害怕死去,而抱住李树哭泣。 有一次,王祥曾经再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趁机悄悄的暗中前往砍杀他,但王祥恰好起身便溺,因此只砍到被子,后母却一直遗憾不已,王祥于是跪在后母前面,请求后母杀他,后母这时才感动觉悟,从此疼爱王祥有如亲身儿子,有时人可以不用为了对方的讨厌而彼此互相憎恨,反而可以化悲愤为力量,进而互相欣赏对方,平等看待对方,我想这样会比互相憎恨还来的好。 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但是如果下一个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吗?如果倒霉一点反而还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一定为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说喜欢我的关于《幽梦影》的读书笔记,其实中间有些是开玩笑写的,他们说描述得还蛮准的,我觉得大家看了高兴就好。今天上午泥巴问我说我自己像什么,我说像魏晋文章吧,样子很端正,内心很自由。

既然大家喜欢,我就慢慢地把我另外一些读书笔记放上来,但是可能没有那么有趣,也比较多是关于文学和历史的东西,而且我打字慢,没有耐性,所以速度应该不会快。

同时我也会推荐一些我看过的不错的,对我有影响的,与之相关的文章给大家,跟我最好的朋友们分享读书的快乐。

《世说新语》的《容止》是我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是我在整本书里面发现的最有意思的一篇。当初在选题的时候,我原本没有打算写这个主题,但是按照我的个性,写我最想写的篇目说不定会“出界”,最后从我的兴趣角度选了《容止》这篇。我的论文完全是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的,不用涉及太多的立场问题,也没有太深入,充其量就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兴趣。最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还蛮开心的,有点意犹未尽,但是论文的分数很一般。

而整本书一共有三十几篇,我都有写一些笔记。有些写得很长,反正全部打进电脑里面应该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做一点,是一点,看看最终可以做到哪一篇。

依旧沿用世说新语一贯风格,以问答的形式、简洁的形式对当时名流进行评价。而评价的不仅是品德、才能,还有精神、气质、修养等多个方面。正如人的躯体可以腐朽而人的精神却可以长留天地一样,此书也因为记载下那些风神俊秀、气度宏伟的人物而流传千古,常读常新。从前三则故事中就可见出本篇体例:

第一则说的是陈仲举、李元礼二人不相上下,人们莫衷一是。蔡邕认为,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则对部下严格,而犯上难,“摄下易”。于是当时的人把陈仲举列为“三君之下”,把李元礼列为之首。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评价一个人也并非一事,要目光如炬,还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凤雏庞统与伏龙诸葛亮齐名,但在流传下来的功绩、故事远没有诸葛亮多。第三则故事,顾劭请教凤雏,自己和他相比如何,后人可以从凤雏自己的回答中了解知道凤雏是何许人也。凤雏认为,自己在早就化育社会风尚,与时代起落沉浮方面不如顾劭,而在讨论王霸事业的各种策略,观察祸福的契机关节上面,顾劭不如自己。由此可以推断,顾劭只是一般的官员而已,而庞统足可以成为政治家、哲学家。如果用围棋来比喻,顾劭是一般九段棋手,而庞统则是超一流棋圣。

世说新语的语言多用口语,因而很鲜明、清新、生动。比如把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人,“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狗”并不是贬污之意,按照文中解释,“知古人之视犬,仅下龙、虎一等”。

说到书的本身,《世说新语》主要记录的都是魏晋人士,很少写到吴蜀两地,这两个地方比起建安,少了很多风流气象,也许是还没有怎么开发,多是蛮夷之地,诸葛亮要七擒孟获才搞得定一个小地方,说明当时的西南是相当难治理的。而北方经过两汉的开发,虽然饱经战乱,但是经济上相对富足,还是蛮多文化活动的,曹操几次发布《求贤令》,在他的周围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也出了些不错的文章和诗文。

魏晋多战,北边疆域长治不安,曹丕和司马家的人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登上帝位,所以不能以“忠”治国,只好大大地推行“孝”,治国的理念就好像不能像两汉那样完全利用儒家的思想,相对比较自由。同时可能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的状态,也有可能是因为曹家人和司马家人的性格,宁可错杀,绝不放过,魏晋流行肉体消灭,就是不管怎样,先杀了再说,快刀斩乱麻,少了很多麻烦,所以魏晋名流得善终的很少。

在这种大背景下,魏晋人的个性和这个时代的风尚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一边追求功业,一边注重享乐,一边感叹人生太短促,一边炼丹服药求长生,他们可以一边进行最奢华的享乐,又在同时涌上很虚无的悲伤。男人都抹粉,装娇弱,带花囊;女人则追着漂亮的男人满街跑,总之很有趣。

在写魏晋的文章中,我是很喜欢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推荐给大家看看,题目很复杂,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非常有名。他比我阐述的透彻多了,也高级多了,我只是觉得好玩,我对魏晋的理解很多都源于这篇文章。而鲁迅先生是魏晋文学和历史的专家,他有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专门写《世说新语》的一篇,我稍后再介绍,这次要放上来的是他的一篇演讲稿,更加口语化,是一篇很可以用来帮助理解魏晋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文章。每次看他的文章,都会觉得,写得真好,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写得这样好。其中介绍的书都很值得去读,而且他对曹操的评价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具有开创性的。再就是他的文章后都有很详细的注解,非常大的工作量,很严谨的态度,让人非常敬佩。

今天读《世说新语》又读到这么一则,觉得挺有意思,特抄录如下: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每读古文,古代人物的才思敏捷巧舌如簧出口成章的本事总是令我叹为观止。曹植、诸葛亮等妇孺皆知的人物自不必说,就说这则中提到的蔡洪,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算不得什么人物,可口才却甚是了得。蔡洪初到洛阳,不免有人欺生,讥讽他是来自偏远地区的乡下人,乡巴佬,而且还是亡国奴,有什么本事到我们这里来争饭吃?且看好个蔡洪,不慌不忙,应对自如。先打个比方,夜光宝珠不一定都出自于孟津之河,一个巴掌都握不过来的璧玉——可见其价值连城——也不一定都得去昆仑山去采。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说好东西,有价值的宝贝哪个地方都有,你洛阳有人才,我吴楚之地就没有?我蔡洪就是也。真是狗眼看人低!接着举例论证(对不起,教语文教出毛病了,张嘴就是酸溜溜的术语):再看人家大禹、周文王,算不算人才,他们都是哪个大地方的人啊?都不是嘛。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地方都很偏嘛。可见,小地方也是能藏龙卧虎的。圣人贤人哪里有个固定的出产地呢?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蔡洪吴楚之士怎么啦?最后反戈一击,雷霆万钧:你们觉得自己出身不错是吧,觉得是洛阳大城市的人有优越感是吧,“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想当年,武王是把“顽民”迁进洛邑,说不定你们的祖先就是那些“顽民”,你们也不过是“苗裔”,还不如我呢,有什么可拽的?至此,一场完美的反击战落幕,蔡洪同志大获全胜。

综观整个过程,蔡洪也不过说了三句话,却句句出之有据,结结实实,入木三分,不容人辩驳。而且,三句话三个角度,辩论技巧高明之至。想衷心说一句:蔡洪同志,youaremy偶像!

近来,高三毕业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声,我也终于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了《世说新语2·刘墉教育秘笈》一书,颇有齿颊留香、余味悠长之感,自觉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在我国——韩国也有一定的认识,地位。学这门课前我只知道它的书名而已,可通过这门课我才学到它所提到的东西。对一名留学生来说读一本中国的文学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世说新语》这本书实在很难,但我个人认为,作为学汉语的,学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非常值得读一读。《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

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刘墉,是一双优秀儿女——刘轩和刘倚帆的成功父亲,也是台北青少年谘商中心的创办人,对于当今时代受教育的主体“新新人类”确实是了解深入,并且有前卫的理论、丰富的经验,更用积极的行动践行。全书总计48篇,内容丰富,有日常沟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处理,有学习方法的建议,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导,生动实用,深入浅出,轻松幽默如话家常,谆谆教导又似醍醐灌顶。对于受教育者“新新人类”来说,本书确能引领他们认清自我,规划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对于教育者尤其是老师来说,确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担负起培养新一代社会接班人的重任。

全书首起尾合,浑然一体。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对象的两个特质:第一,新新人类的平均寿命长得多;第二,新新人类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第一个特质意味着新新人类必须坚定终生学习的理念;第二个特质决定新新人类的个人意志品质,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熟悉了教育对象的特质,才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是前提。第48篇则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教育新新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根本方法(原则),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更懂事、更成熟、更体谅、更宽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积极、更快乐”,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则)是“教‘新新’人类做‘心心’人类,有爱心”。我以为,生活的目的.是积极、快乐,教育的目的更该是积极、快乐。哭着过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类是用“心心”来完成的。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

第2篇至47篇,刘大师具体地谈到了教育新新人类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们快乐、追求并体验成功,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适应未来的时代。每一个案例都阐述了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试举几例。

什么是成功?这是教育的出发点。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谓的考高分,而是“从生下来起就能快乐、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刻都在寻找快乐”。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才变得灵动深入了。当然,这实在是一种理想状态,真正实施起来恐怕是要饱受诟病的。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更需要我们去努力地贴近本质。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对话。对话如何达成效果的最大化?“拥抱是心灵的沟通”,看似肉麻,实则切实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进入考场之前,很多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师、班主任握手甚至拥抱。其实,这哪里是握手、拥抱呢?这分明是一次心与心的碰撞,是一次心与心的无声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学校的高考成绩便是明证。多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多低下头来和学生说话,这才是交心、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啊。

“别为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长、老师,其实都有一种想法,怕孩子太小,阅历不丰富,办事没经验,所以,总是不敢放手,偶尔放手,还总是跟着身后,帮着擦未净的屁股。一直这样下去,孩子何时才能长大?正是因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加强磨练,丰富阅历,增长经验,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练的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需要关注的是:错误犯了以后,谁该面对错误,如何面对错误?勇敢地担当,才是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一定要树立起来的意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啊。

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

《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

在这纷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能力挽狂澜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我欣赏他们的个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我欣赏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的不随意。当然我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做我自己。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只不过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罢了。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还会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启人深思的地方。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可以提出质疑吗?)面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可以说王弼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可以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进步,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结识和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濛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的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的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的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

当然这当中更多是体现了文人多知识的热爱与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识摆脱困扰的例子。

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都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计算。马融于是召郑玄令他计算,郑玄把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于是不再追寻。郑玄因而免于难。

这个故事是说郑玄学识遭人嫉妒,郑玄机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难体会,学习就应该向郑玄那样,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向前辈和别人请教,同时自己更应该加强学术修养,利用自己的知识做更多有用且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关于文人对妇女态度看法的文章,谢太傅问陆退:“张凭为什么为母亲作悼念的诔文,而不为父亲作?”答曰:“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谢朗母亲王夫人因为儿子的体弱曾对支林道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这些话语中所显示的文人对妇人尊敬的的态度,就不难想象《花木兰》这部文学作品为何会流传至今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看到人们对传承这些作品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新闻论文研究方向

关于新闻系的毕业论文,在这里,给你提供一点小小的经验和建议。1、一般情况下,在校方组织撰写毕业论文之前,会设置一个论文的范围和方向。这方面的选择上: a.如果你是个有些学术见解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偏好和兴趣来选择题目。 b.如果你担心字数上的门槛,那么,先建议你到学校的图书馆转一圈,看看哪一个方面的文献资料比较多,剖析的比较深入。尽可能贴合图书馆的资源。另外,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学校的计算机房搜索一下历届优秀论文、获奖论文、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的资料电子档,下下来,看看 能不能启发思路之类; c.排除以上两点,还有一种选择方法——如果能够提前小道消息知道论文导师是谁,可以根据导师来选择论文题目。一般论文导师都是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他们的日程是非常忙的,所以在后期的论文指导中,不会那么仔细,基本上草草看过,点评两句,修改两次,就给你个分数让你过了。所以,选择一个脾气好的老师,“懂的做人”的老师,即便是自己不拿手的题目,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d.最讨巧的办法,如果有同系的关系又不错的学长学姐,找他们要他们的毕业论文,然后稍微改改,ok了! 以上是选题的一些方法。 我不知道“新闻学”包括那些,我当时FD新闻系毕业,囊括了广告、广播电视、传播等等; 题目的话,今年比较推荐,“灾难报道”,以及”娱乐节目的现状及未来”(推荐阅读《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当然,数十年不变的题目,可以是“民生新闻”一类。 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跟学术堂来了解一下新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路:1、莫选理论研究,选题套案例对于本科生而言,选纯理论题材要慎之又慎,因受理论基础、知识体系、阅读背景、思辨能力等因素限制,理论研究论文要么写得隔靴搔痒,要么自己把自己绕晕,结果不知所云。建议死扣一个理论知识点,结合当前热点案例展开分析,既有鲜明的案例,又能集中力量主攻一点:即将一个理论点与案例融合,不至于被理论绕晕。例:基于[ 议程设置理论]的XX事件舆论传播研究以XX事件舆论一边倒现象为例论艺人媒介形象的重要性2.莫选硕大题目,要大题化小遇到任何一个选题方向(往往是很大的一个方向),都最好不要直接就开写,一定要把题目细化到自己可以很容易下笔的层次,比如选题方向为[自媒体],如果写的题目是[自媒体现状研究]那就太大了,基本上可以写一本书了,并且关键词太模糊,如何进行细化呢?例: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自媒体内容生产创新研究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号联盟的自媒体互动协作机制研究3.莫选陌生领域,向偏好倾斜选题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喜欢或者有一定积累基础的方向或题目,选择不了解的方向和领域就是直接挖了个坑埋自己。同样以[自媒体]选题领域为例,比如你擅长的是电影,那么你就可以写:电影类微信公众号软文的写作手法研究——以XX为例4.莫选生疏领域,向资历倾斜选自己有一定实践经历的领域或选题,更有利于写出原创和真实的观点,选择生疏领域基本上只能从头开始研究,劳动量大;或者只能直接粘贴编辑,危险系数太高。同样以[自媒体]选题领域为例,比如你恰好在某微信公众号实习,那么你就可以直接就这个公众号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甚至可以直接分析其优劣,还根本不需要靠任何理论点。5.莫选老旧题目,向热点倾斜莫选老掉牙的选题,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娱乐化、真人秀等已经很老旧或写滥了的选题或领域,这种选题方法太容易拾人牙慧,且答辩时会被问得很惨。建议选择近半年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专题研究,热点传播现象进行案例研究,或者传媒业的热点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比如:数据新闻、众包新闻、在线直播、媒介生态、网络综艺等。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新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常规的选题方向有哪些:1.纸媒方向(1)报纸新闻的语言要求,(2)新闻标题,(3)晚报“早”出现象,(4)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5) 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6)都市新闻的叙事,(7)版面编排,(8)新闻策划,(9)深度报道,(10)经济新闻,(11)法制新闻,(12)新闻时评,(13)报纸广告,(14)记者的职业道德,(15)媒体的社会责任,(16)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17)隐性采访,(18)新闻摄影,(19)虚假新闻,(20)有偿新闻,(21)娱乐新闻,(22)炒作新闻,(23)新闻故事化,(24)典型报道,(25)漫画新闻,(26)厚报与薄报,(27)新闻自由,(28)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29)报纸新闻的“同质化”,(30)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31) ,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32)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2.电视方向(1)电视新闻语言,(2)说新闻与播新闻,(3)电视民生新闻,(4)电视方言播报,(5)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之道,(6)主持人的风格,(7)电视画面,(8)同期声,(9)摄像,(10)电视广告,(11)隐性采访,(12)媒体的社会责任,(13)虚假新闻,(14)有偿新闻,(15)娱乐新闻,(16)炒作新闻,(17)电视专题片,(18)电视媒体竞争,(19)“新闻电视剧”,(20)电视专业化频道,(21)移动电视,(22)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23)电视新闻现场直播,(24)电视批评报道,(25) 电视节目的互动意识,(26)电视产业化,(27)电视节目的品牌化运作,(28)电视人的职业精神,(29)电视体育新闻报道,(30)新闻频道,(31)电视调查栏目,(32)新闻与经营,(33)电视剧与经营,(34)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 ,(35) 制播分离,(36)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37)论方言电视节目 ,(38)电影的色调创作;3.网络方向(1) 网站分析,(2)网络新闻特性,(3)网络新闻的真实性,(4)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5)网络新闻写作技巧,(6)网络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7)网络电视,(8)网络电台,(9)网络侵权,(10)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11)微博、微信(公众号),(12)网络直播,(13)网络新闻的采写权,(14) 网络广告,(15)虚假新闻,(16)有偿新闻,(17)娱乐新闻,(18)炒作新闻,(19)网络伦理,(20)网络新闻变革,(21)网络媒体可持续性发展,(22)网络环境受众分化,(23)商业网站新闻运作,(24)网络新闻竞争力,(24)数字杂志,(25)网络游戏,(26)网络传播与社会生活,(27)网络新闻专题,(28)网络传播中的人际传播;4.广播方向(1) 广播发展趋向,(2)广播新闻的采写特点,(3)广播广告,(4)交通广播,(5)数字广播,(6)广播热线,(7)广播新闻的互动;5.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2)沉默的螺旋,(3)受众分析,(4)传播效果分析,(5)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6)文化帝国主义,(7)传播学方法论学派,(8)传播符号,(9)群体压力;6.交叉学科(1)公益广告,(2)媒介生态,(3) 受众心理,(5)媒介公关,(6)危机传播,(6)媒介形象塑造,(7)影视剧中的媒体人形象,(8)网络文学传播,(9)民俗传播,(10)戏曲传播,(11)传媒教育,(12)影视传播;最后我们了解一下新闻学专业热点选题领域有哪些:1.内容生产与内容创业2.在线直播与移动直播3.新闻特稿IP化4.短视频传播虚拟现实6.人工智能与新闻机器人7.突发新闻报道开发与运作9.数据新闻10.粉丝经济11.网络综艺12.媒体从业人员现状13.传媒人离职创业现状14.网络舆论场与管理

1、选题应依志趣

当着手写论文时,若是教授没有指定要写哪一类的题目,需要靠自己选择题目时,首先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是必须对所选择的题目有其浓厚的兴趣,乐于作更深入的探讨。

最简单的理由,是因为作者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接触并研究这个问题,从看书、找资料,到分析撰写,如果没有兴趣,必定事倍功半。

2、对所选题目应有相当准备

作学术研究的人,对所选择的题目必须要了解适当的背景。在写论文之前,作者虽不一定需要对所选的题目完全内行,但必须有适当的准备。时要注意所选题目是否涉及外国语文,如果对所研究题目的外国语文没有相当基础,仅知道本国或地区的文字,以致材料不能蒐集齐全。

则观点自然流于褊狭,研究时所遭遇的困难必然增多。此外,研究现代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需要适当的研究工具,诸如统计方法等,如果从事这类统计调查资料的研究,没有适当的训练,必然是吃力而不讨好。

3、题目宜切实,不宜空泛

选择题目时切忌空泛而不切实。题目若太空泛,观念容易混淆,不容易得到明确的结论,也找不出重心所在,其结果必然言之无物,漫无目标,一无是处。这种论文不是现代科学中所说的论文,尽管说的如何天花乱坠,对于研究本身,却无多大价值。

此外,有些题目往往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我们常听说"小题大做",若干细枝末节的小题目,尤其是妇孺皆知之事,无须小题大做;但遇到要推翻一般妇孺皆知的公理时,不但需要小题大作,而且值得大做特做。

题目范围不宜太大

题目范围宜小,因为题目太大,反而不易着手。有些人做文章常喜爱选择大题目,他们以为题目范围大,材料必多,殊不知题目愈大,材料过多,反而不易一一加以细读,愈难组织成章,愈难有系统。

如果勉强凑合成篇,不过是概括笼统的陈说,难免百病俱呈,前后矛盾。反之,题目范围若小,材料容易搜集整理,观点亦易集中,往往可以从详细的研究而达到超越前人知识领域的创境。

题目大小的决定,主要是靠资料作决定,资料之有无,又常随时间与空间而定。论文作者一定要对附近图书馆及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知道什么题目有足够资料可以写。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新闻学

新闻学的论文研究方向可以是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研究方向要与本专业相关,要是该专业下的某一领域,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是一个新颖火热的话题。

论文研究方向说明什么

课题研究方向一般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或者相关科研工作者在申报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明确的研究方向。课题研究方向应在所研究课题历史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或者有所创新的研究方向以丰富学科知识体系。

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

2、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3、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课题研究方向一般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或者相关科研工作者在申报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明确的研究方向。应在所研究课题历史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或者有所创新的研究方向以丰富学科知识体系。由导师决定,看看你导师以前的论文或硕士论文题目,再看看你导师正在研究的项目,一般就差不多清楚了。一般你自己决定不了的,最多只能从导师给的题目中选择。

你的专业是研究生的专业。

例如对于一张脸高中是整张脸 ,大学是半张脸 ,研究生是一个鼻子,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个鼻子就是研究方向 。

填写论文研究方向的原则:

一、应与兴趣相合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里,没有兴趣的事,不会去做,如勉强去做,也会做不好。写论文的情形跟做事一样,能符合自己的兴趣才有可能写好。

二、应考虑自己的能力

现在台湾的大学硕士班修业时限是六年,博士班是八年,但大多数学硕士班是读三四年,博士班是四五年,这中间还包括修学分等,实际上能写论文的时间也仅仅两三年而已。在这段期间内,是否有能力作某个论题的研究,也应好好考虑。论题如涉及太多外文文献,就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胜任。

三、范围应大小适中

一般讨论论文写作的书,都强调论题不宜太大,或论题要小,笔者以为研究方向的大小应有其伸缩性,譬如:起先作研究时,方向较大,有深一层的认识后,才把研究方向缩小。如果把论题缩得太小,且整天只抱着题目找资料,将使研究者的格局太过狭隘,很难培养出大学者宏观通识的能力。因此,Gocheck论文检测系统认为,研究方向大小的选择,应以研究时间的长短、数据的多寡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

四、资料是否容易取得

一篇论文的好坏,除写作者的能力外,另一部分的因素是资料是否充足。当我们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就应把资料是否容易取得,列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五、应能推陈出新

一般论文写作规范,都强调论题要新,意思是前人可能没有研究过,或研究的水平不高。笔者以为选择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方向来研究,就如同扩张土地的领域,只能做横面的发展,除了这种研究的大方向外,也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能推陈出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