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植物学综述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植物学综述论文格式

起码要解决这几个问题。一是植物的定位,属于什么门类、纲目、属种;二是它的演化历史,世界上的分布范围;三是有什么特性;四是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它的价值,我们如何对待它:五是它的发展预测。能说明这些问题,就是一篇不错的论文了。论文写作,向来是冷峻面孔,你不妨在说事的时候,讲些理,用点情,则南,则再好不过。

好吧,我只能说,论文的框架始终就是那样,题目,综述,摘要,正文,引用文献,但你要细问的话,你可以在(植物学研究)里面去学下~会给你提供些许的灵感吧~

论文常被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格式封面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1]。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结构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关于植物的综述论文格式

综述性论文的具体格式:

1、首先是论文的前言,这个部分是将读者引入论文的主题部分的一段文字,主要叙述综述的目的以及作用,这个部分一般需要写200-300字左右。

2、论文的主体部分。一般综述性论文的主题的篇幅以及范围都比较大,比较短的可能需要写5000字左右,比较长的就有可能达到几万字,对于论文的撰写以及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是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把论文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以及发展前景的预测都药写出来。

3、论文的总体部分。这个部分也是可以被称之为结论 的,一般在写这个部分的时候,可以根据主体部分的论述,提出一点自己的一些见解,一般这个部分的篇幅 比较小,把自己该写的部分写出来就可以了。

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写综述性论文的原始材料,也是写一篇综述性论文的一个基础,因此在写综述性论文的时候需要列出比较多的参考文献,这是非常必要的。

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好吧,我只能说,论文的框架始终就是那样,题目,综述,摘要,正文,引用文献,但你要细问的话,你可以在(植物学研究)里面去学下~会给你提供些许的灵感吧~

文献综述特征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1题目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标题格式a)Effectof(因素)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b)(观测对象)in(研究对象)Progressc)无固定格式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标题格式d)Methodsfor…Progress2摘要常用句型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3关键词略4前言内容: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常用句式…是…的重要研究内容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深度上)…(广度上)…(有争论的问题)…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5正文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主题句陈述理论1研究支持1陈述理论2研究支持2略主题句研究支持1研究支持2研究支持3略例外情况研究意义主题句研究支持1说明理论1略主题句纵横结合式写法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常用句式了解…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有重要的意义…的特征可用…来描述,其中常用的有…由于…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者通过…来描述各因素对…的影响影响…的因素很多,下面就…进行论述…不仅取决于…,而且受到…的制约…与…有关…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研究表明…产生…的原因有…6结语一般为展望结构,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关于植物的综述论文格式范文

6 稿件格式 单位 使用 SI 或派生于 SI 的单位系统。 时间单位:天、秒、分钟、小时 ( 正文中用中文,表格中用 d 、 s 、 min 、 h) 缩写 为了使读者轻松阅读,减少重复,请在词语首次出现时,给出全称,圆括号中列出其缩写,其后均用缩写。 商业名 化学物质均用普通名,不用商业名。 拉丁名 除常用名(如水稻、拟南芥等)在题目中出现可以省略拉丁名外,其他用名首次出现时(题目、摘要、正文),均应写出英文名,圆括号中正确书写拉丁学名 ( 应包括属名、种加词 ) ,如: tobocco ( Nicotiana tabacum ) 。如无英文名,则只写拉丁名。 如出现品种名,请用单引号标示并在括号中注明其品种名全称(栽培品种的品种名全称表示为:种名 + 雅名)。 遗传学术语 应使用标准的遗传学术语。请参见 Trends in Genetics (Elsevier Science, 1998) 。 7 稿件组成 提交稿件时应按如下顺序:( 1 )标题页,( 2 )摘要和关键词,( 3 )正文,( 4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附录,( 7 )表(含表头和注释),( 8 )图和图注。 标题页 含( 1 )文章标题,( 2 )全部作者名,( 3 )完成单位名称,( 4 )通讯作者和写作作者的地址、电话、传真、和 E-mail 等联系方式。标题应短小精悍,含主要关键词,不含缩写词。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中要概述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特别要突出创新的结果。摘要中不要用缩写和标引参考文献。关键词 4-5 个,按英文关键词的字母排序,中文关键词调整为与英文关键词对应排序。 中文摘要 研究论文要求写成报道性摘要(突出论文的创新点);综述建议写成报道 — 指示性摘要;理论类论文和论坛摘要可以根据论文内容需要调整写作结构。研究论文中文摘要 400 字以内,其他栏目文章根据篇幅相应调整。 英文摘要 要求突出论文的主题和应用范围,充分反映并突出该研究的创新之处 , 字数 300 - 400 字。摘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结论,不使用引文、图表和公式。 基金 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请注明基金名称及项目编号。 正文 一般应分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部分写作。 致谢 含对研究者和机构的感谢。 参考文献 本刊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只列出与本文有关的近期主要文献。作者应对所引文献的准确性负责。具体格式请参照网站介绍。 附录 置于正文后,以罗马数字编号并于文中提到,如果其不是由本文作者所做,请将附录作者名加在附录标题下。 表 表不是文章内容的简单复制,应力求准确完整和具有自明性,即在没有正文提示的情况下,读者单见此表即可理解其含义。表应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采用三线表,表中字号为 8 磅 。表题和表注中英文双释,单位括在圆括号中,表格内容仅用英文。所有缩写和所定义符号应在表注中予以说明,注解内容应用“;”隔开。 p 差异性检验应以 * 、 ** 和 *** 标注,统计指标如 SD 或 SEM 应在表头中写明。 图 图力求准确完整并有自明性。图应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号在正文中也应连续出现。照片图应使用清晰的原照片,多个照片应制成图版。 图的大小分单栏 ( ≤ cm ) 和通栏 ( ≤ 14 cm ) ,低于 300 dpi 的图片不能用于出版。多个照片应制成图版,图版内小图用大写英文字母连续编号,字号为 10 磅 。图版宽不超过 14 cm ,高 ( 包括图版说明 ) 不超过 21 cm ,图版在文中的位置用方框表示。线条图请用计算机绘制并请提供激光样,分辨率≥ 600dpi 。坐标图主线 ( 函数线 ) 粗 ~ 0 .50 mm ,辅线 ( 坐标轴 ) 为主线的一半。图表中的文字以及图注的字号为 8 磅 。放大倍数应以 bar 的形式在图和图注中标明。调整后的图分辨率应在 300 ~ 396(pixels/inch) 之间,并存为 .tif 格式文件,彩色图以蓝绿、紫红、黄、黑为宜,不宜用红、绿、蓝,以更接近于印刷后的效果。 综述类文章图表中内容请用中文表述,化学合成途径中间产物以及不能用中文表达的情况例外;研究类文章图表中内容用英文表述。 2007 年《植物学通报》参考文献规范 一、关于标点符号的格式 所有中、英文文献中(包括文中对文献的引用)涉及的标点符号都使用英文标点符号。逗号、分号和圆点后加一个英文空格;年代的前括号前加一个英文空格。中文用宋体,英文用Arial字体。二、文中参考文献引用标准规范 1. 文献引用格式为著者年代制。2. 中英文文献中只有一位作者的文献在文中的引用格式如下: (王晓刚, 2000), (Smale,2001) 或王晓刚(2000), Smale(2001) ;两位作者的文献在文中引用格式:如:(于江川和武维华, 1999),(Clough and Bent, 1998) 或于江川和武维华(1999), Clough 和 Bent(1998) ;有 3 位或 3 位以上作者的文献在文中的引用格式如:(王晓刚等, 2000), (Moore et al., 2001) 或王晓刚等(1999),Moore 等(2001) 。 3. 同一作者文献在文中同一处引用,不同的年代用逗号分开,并按年代由远及近的顺序排列,如 : ( 王晓刚, 1999, 2000, 2001) 。 4. 不同作者文献在文中同一处引用,按年代由远及近的顺序排列,文献之间用分号隔开,如: ( 李荣等, 1985; 刘珈, 1990)。 5. 未出版的会议论文 ( 集 ) 不能作为正式文献引用。未出版数据及个人信息的相关文献,请勿在文后列出。 6. 博士学位论文不能作为正式文献引用,但可以脚注形式在其引用页面下方标出,引用处用 ①② 等以上标形式标出;硕士论文不作为正式文献引用,也不列在脚注中 。 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正文及图表中所有正式引用的文献,必须在文后列出;且文后参考文献必须与文中的引用一一 对应 ,准确性请作者负责。 2. 文后文献排列顺序应按中、中文译著、日、西文编排。 3. 中文按第一作者姓氏的字母排序,日文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西文按第一作者的姓氏字母排序。 4. 请列出全部著者、作者姓名。西文期刊名缩写 ( 请登录我刊网站:友情链接( NCBI )查询 ) ,斜体。 5. 西文作者的姓名写法:姓全拼,名首字母大写并连写。 6. 连续编码期刊,不标注期号;非连续编码的期刊,需标注期号。 7. 段落格式为悬挂缩进,缩进度量值为一个中文字符(两个英文字符)。

规范的 毕业 论文格式有助于准确表达科研成果,便利信息交换与处理及学术成果的评价,并使行文简练、版面美观。你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综述论文格式 范文 ,仅供大家参考。

标准论文综述格式及写法

1、综述的格式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前言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②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2、综述主体部分的写法

(1)纵式写法 “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2)横式写法 “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 方法 、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 出国 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综述。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因为是“新”,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整理,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3)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纵式、横式或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 总结 ,主要是对主题部分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参考文献写综述应有足够的参考文献,这是撰写综述的基础。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者的劳动及表明 文章 引用资料的根据外,更重要的是使读者在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时,提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综述性论文是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说明问题的,读者如有兴趣深入研究,可按参考文献查阅原文。因此,必须严肃对待。

3、综述的写作步骤

选定题目选定题目对综述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题首先要求内容新颖,只有新颖的内容才能提炼出有磁石般吸引力的题目。选题还应选择近年来确有进展,适合我国国情,又为本专业科技人员所关注的课题,如对国外某一新技术的综合评价,以探讨在我国的实用性;又如综述某一方法的形成和应用,以供普及和推广。选题通常有几种:一种是与作者所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选题,对此作者有实际工作 经验 ,有比较充分的发言权;一种是选题与作者专业关系不大,而作者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又乐于探索的课题;还有一种是医学科学情报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题目不要过大,过大的题目一定要有诸多的内容来充实,过多的内容必然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这不但增加阅读、整理过程的困难,或者无从下手,或顾此失彼;而且面面俱到的文稿也难以深入,往往流于空泛及一般化。实践证明,题目较小的综述穿透力强,易深入,特别对初学写综述者来说更以写较小题目为宜,从小范围写起,积累经验后再逐渐写较大范围的专题。此外,题目还必须与内容相称、贴切,不能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更不能文不对题。好的题目可一目了然,看题目可知内容梗概。

太高难度你应该发表到大学的论坛上去

摘要:本文综述了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对人体的危害,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措施及其效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蔬菜;硝酸盐;影响因素;栽培措施1前言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但蔬菜又是易于富集硝酸盐的作物,人体吸收的硝酸盐80% 以上来自于蔬菜[1]。故硝酸盐含量是评价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硝酸盐对人体没有直接的毒害作用,但进入人体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它可与人体血红蛋白反应,使之失去载氧功能,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造成智力迟钝[2]。另一方面。亚硝酸盐还可间接与人类摄取的其它食品、医药品、残留农药等成分中的次级胺反应,在胃腔中(pH=3)形成强致癌物—— 亚硝胺,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癌变[3]。因此,硝酸盐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学者对蔬菜硝酸盐积累及其控制途径进行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单位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以及如何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影响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因素很多,与蔬菜的种类品种有关,与水分、温度、光照有关,也与施氮量、氮肥种类、施氮方法等因素有关,但施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减少蔬菜硝酸盐含量,一是要进行合理施肥,控制施肥种类、数量,掌握好施肥方法等。二是调节水、温、光等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植株根系对NO3-的吸收速率,降低其吸收量,进而加速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的目的。2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2.1内部因素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内部因子主要包括:蔬菜种类、品种、部位和生育期,这些因子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控制[4]。2.2.1 蔬菜种类不同其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现在研究证实,不同蔬菜种类的硝酸盐含量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根菜类> 叶菜类> 瓜类> 茄果类。2.2.2 同一种类蔬菜不同品种硝酸盐含量也不相同,如莴苣Bellone品种叶片中硝酸盐含量为2878mg/kg,而Tornade品种硝酸盐含量仅为123mg/kg,2个品种间硝酸盐含量差异十分悬殊。2.2.3 蔬菜不同部位的硝酸盐含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根>茎>叶>果;叶柄>叶片;外叶(下部叶)>内叶(上部叶)。2.2.4 生育期对于菠菜而言,其体内硝酸盐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菠菜生育期推进其吸收土壤硝酸盐能力下降,或随植株增大硝酸盐相对量降低造成的。因此菠菜不宜提早收获。2.2外部因素蔬菜积累硝酸盐的过程也受外部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水分、光照、温度、栽培措施等显著影响[5]。2.2.1光 光照对植物体内的硝酸盐代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照持续时间均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在低光照强度下,植株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而在较高的光强下,硝酸盐的积累减少[6]。光照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原因是硝酸还原酶活性受光照强度的调节,而且光照正常条件下, 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被稀释而不致累积很多,同时光合作用可提供硝酸还原的能量,使之转化为铵态氮,因此也有利于减少硝酸盐的累积[7]。2.2.2 温度 温度高低影响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也加快,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NRA也随之提高使植株体内硝酸盐积累减少。温度降低,根系吸收硝酸盐能力减弱,同时,NRA也因温度降低而减弱,以致硝酸盐积累增加[8]。2.2.3 水分 硝态氮的吸收、运输与水分运动密切相关。质流是水分驱动的物质运动,而质流对作物吸收硝态氮的贡献率达70%-90%。蒸腾作用的持续进行,使溶解于水中的硝态氮向植物体内各处移动,分布于不同器官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空间的水分中。另外,硝态氮的代谢也离不开水分[9]。2.2.4 氮肥供应 大部分蔬菜为喜硝态氮作物,于是人们为追求高产而盲目追施硝态氮肥,而NO3-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不断升高,不能及时被还原。另一方面,施肥方法不当,基肥不足,追肥次数偏多,导致硝酸盐积累增加。3 降低硝酸盐含量的控制途径和措施综上所述,有关影响植物体内硝酸盐积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物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要有效降低硝酸盐的积累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所特有的影响因子,针对主要因子通过明确的调控措施,达到降低硝酸盐积累的目的。3.1 施肥措施蔬菜硝酸盐严重超标,除了与蔬菜的种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有关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施用化肥,超量施肥,重施氮肥,没有均衡的控制和调节土壤肥力。控制蔬菜硝酸盐过量残留的措施是,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少施化学氮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因为有机肥矿化速度慢,不会导致硝酸盐在植株体内明显积累,并能提高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口感度[10]。3.1.1 合理施用氮肥⑴搭配施用不同形态的氮肥邱孝煊等报道,每公顷氮素用量450Kg,空心菜中硝酸盐含量,氯化铵<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施氯化铵的空心菜硝酸盐比其它化学氮肥低10%以上,这与氯化铵中的Cl-能抑制硝化作用有关。李海云等报道,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不同影响硝酸盐的积累量,经多种蔬菜试验表明,NH4+-N所占比例越大,NO3-含量降低越明显。其原因在于NH4+被植物吸收后立即参加含氮有机物的形成,而NO3-则要先还原,后一过程需消耗额外能量并在相应酶系参与下进行。因此,施铵态氮肥可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减低。朱祝军等研究的结果是,对不结球生长的营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mmol/L)比例以1:1为最佳。[11]⑵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氮素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养分,且需要量在各元素中居首位。任祖金等报道,偏施和滥用氮肥,是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原因,提出300Kg/hm2为氮肥用量的临界值。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适当降低氮肥施用量能降低硝酸盐的富集。⑶严格掌握氮肥的施用方法氮肥要深施、早施。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延长供肥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早施则利于蔬菜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还应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灵活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其硝酸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据研究,随着氮肥追肥时间的推移,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对蔬菜来讲,追肥的时间应安排在采收前30天,追肥的原则为“少量多次”[12]。⑷控制氮肥施用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后8天是蔬菜收获上市的安全始期,随着时间延长,硝酸盐累积具有明显下降趋势,至追氮后18天,蔬菜体内硝酸盐分别比始期下降% ~% 。因此,得出蔬菜“攻头控尾”的施氮技术模式[13]。3.1.1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菜田施用有机肥是一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的有益的农业措施。这是因为生物降解有机质是个渐进过程,养分释放缓慢,适合于蔬菜对养分吸收;土壤中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反硝化过程,从而有效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浓度。和氮肥相比,施有机肥能降低蔬菜50% 的NO3-的积累量 。据此,要广辟肥料,确保蔬菜生产对有机肥的需求。但有机肥施用量过大,也会引起蔬菜中硝酸盐的大量积累,菜田有机肥施用量最大限量为60t·hm2。化学氮肥与厩肥、土杂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通常无机氮与有机氮的比为l:1;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100天以内的短季节蔬菜为l:,长季节蔬菜为l:。[14]3.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磷、钾肥的施用量则与之呈负相关。这是由于:钾在植物体内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钾的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从而提高了氮的利用率,蔬菜中K含量每递增% ,NO3-量下降% ;磷是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NO3-的还原和同化。高祖明等指出,N、K比过大是造成叶菜NO3-积累的重要原因,且缺磷比增氮更易引起叶菜组织内NO3-积累。因此,在蔬菜生产上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达到平衡施肥。这样,不仅能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而且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5]。3.1.4 叶面喷施微肥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对于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有一定的效果。蔬菜收获前lO天,叶面喷施微肥,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收获前1天用草酸、甘氨酸等喷洒,可明显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有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钼和锰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硝态氮的还原过程,钼是硝酸还原酶的组成部分,锰是多种代谢酶的活化剂。对蔬菜叶面喷施钼肥和锰肥,能激活蔬菜体内的硝酸还原酶,从而使蔬菜体内硝态氮的还原同化量超过其吸收量,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叶菜类不能叶面施氮肥。叶面喷施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易变成硝酸根离子被叶片吸收,硝酸盐积累增加,又不耐贮存[16]。3.2 改善生态条件3.2.1 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时间保证正常光照,是硝酸盐在植物体内同化并降低其浓度的决定条件之一。露地和保护地条件下光照强度降低20% ,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150%; 强光照下可使菠菜的硝酸盐含量较之弱光照来得低。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可被稀释而不致积累太多,同时还促进硝酸还原酶的合成,程高其活性,并为硝酸还原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硝酸盐含量的下降[17]。3.2.2 改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充足时,蔬菜的生长量可提高%~% ,而硝酸盐含量却降低%~ %,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也明显降低。因此,在蔬菜生产中应注意水分管理,避免由于缺水造成水分胁迫[17]。在干旱情况下,蔬菜的硝酸还原酶的合成受阻,分解加快,硝态氮积累显著增加。因此,在收获前几天进行灌水,可使硝酸盐含量下降。3.3 配合使用氮肥抑制剂为降低和控制蔬菜硝酸盐的含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氮抑制剂来抑制土壤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土壤和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目的。在现有的氮抑制剂中,使用效果较好的首推双氰胺(DCD)。在氮肥中,添加10~20%的双氰胺与单施尿素相比,可使青菜茎叶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0~30%。将双氰铵与碳铵一起施用效果更佳,可使叶柄和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减少25~45%。[18] 因此,蔬菜在施用氮肥时,应按纯氮量的10~20%添加双氰胺,与化肥拌匀后施用,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效果最佳。3.4 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由于硝酸盐积累存在遗传差异,所以选育低积累的品种被认为是控制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硝酸盐含量已成为育种的1个重要目标。国外有育成硝酸盐富集力弱的菠菜新品种的报道,但国内目前还没有选育成功低积累的蔬菜品种。随着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遗传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选育低富集硝酸盐品种必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3.5 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由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蔬菜硝酸盐含量不同,一些蔬菜生长前期大于后期,所以,适当晚收有利于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降低幅度可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另外,光照、温度等外部因素对蔬菜硝酸盐积累也有明显影响。因此,生产中应根据1d内温度和光照变化的节奏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同时应根据光、温等条件的季节变化以及蔬菜生长发育进程确定适宜的收获时期。[20]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目前,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积累问题已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而且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尚缺乏控制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些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措施目前还很难用于生产实践,另外一些方法控制效果不太明显,还有一些方法或观点虽在理论上成立,但目前还没有取得应用成果。我国目前蔬菜生产条件及农民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目前国内生产者对产量的追求以及消费市场对供应量的要求决定了在短期内难以显著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氮肥是蔬菜体内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因此,不降低氮素投人,如何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就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针对这一研究目标,从营养互作,水氮互作等营养生理以及代谢方面出发进行NO3-的转化的基础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由于蔬菜种类繁多,遗传基础及适宜生长条件、同化利用硝酸盐能力差异较大,所以,无论是关于硝酸盐积累过程的基础研究还是控制措施的探讨均要有明确针对性。5 小结综上所述,通过调整施肥措施、改善生态条件、使用抑制剂、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蔬菜品种、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等,对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量有很大的作用,应该对菜农加强宣传,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来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既使菜农节约肥料成本、增产增收,又减小对消费者的危害。

植物学综述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综述了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对人体的危害,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措施及其效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蔬菜;硝酸盐;影响因素;栽培措施1前言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但蔬菜又是易于富集硝酸盐的作物,人体吸收的硝酸盐80% 以上来自于蔬菜[1]。故硝酸盐含量是评价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硝酸盐对人体没有直接的毒害作用,但进入人体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它可与人体血红蛋白反应,使之失去载氧功能,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造成智力迟钝[2]。另一方面。亚硝酸盐还可间接与人类摄取的其它食品、医药品、残留农药等成分中的次级胺反应,在胃腔中(pH=3)形成强致癌物—— 亚硝胺,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癌变[3]。因此,硝酸盐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学者对蔬菜硝酸盐积累及其控制途径进行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单位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以及如何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影响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因素很多,与蔬菜的种类品种有关,与水分、温度、光照有关,也与施氮量、氮肥种类、施氮方法等因素有关,但施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减少蔬菜硝酸盐含量,一是要进行合理施肥,控制施肥种类、数量,掌握好施肥方法等。二是调节水、温、光等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植株根系对NO3-的吸收速率,降低其吸收量,进而加速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的目的。2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2.1内部因素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内部因子主要包括:蔬菜种类、品种、部位和生育期,这些因子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控制[4]。2.2.1 蔬菜种类不同其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现在研究证实,不同蔬菜种类的硝酸盐含量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根菜类> 叶菜类> 瓜类> 茄果类。2.2.2 同一种类蔬菜不同品种硝酸盐含量也不相同,如莴苣Bellone品种叶片中硝酸盐含量为2878mg/kg,而Tornade品种硝酸盐含量仅为123mg/kg,2个品种间硝酸盐含量差异十分悬殊。2.2.3 蔬菜不同部位的硝酸盐含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根>茎>叶>果;叶柄>叶片;外叶(下部叶)>内叶(上部叶)。2.2.4 生育期对于菠菜而言,其体内硝酸盐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菠菜生育期推进其吸收土壤硝酸盐能力下降,或随植株增大硝酸盐相对量降低造成的。因此菠菜不宜提早收获。2.2外部因素蔬菜积累硝酸盐的过程也受外部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水分、光照、温度、栽培措施等显著影响[5]。2.2.1光 光照对植物体内的硝酸盐代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照持续时间均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在低光照强度下,植株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而在较高的光强下,硝酸盐的积累减少[6]。光照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原因是硝酸还原酶活性受光照强度的调节,而且光照正常条件下, 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被稀释而不致累积很多,同时光合作用可提供硝酸还原的能量,使之转化为铵态氮,因此也有利于减少硝酸盐的累积[7]。2.2.2 温度 温度高低影响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也加快,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NRA也随之提高使植株体内硝酸盐积累减少。温度降低,根系吸收硝酸盐能力减弱,同时,NRA也因温度降低而减弱,以致硝酸盐积累增加[8]。2.2.3 水分 硝态氮的吸收、运输与水分运动密切相关。质流是水分驱动的物质运动,而质流对作物吸收硝态氮的贡献率达70%-90%。蒸腾作用的持续进行,使溶解于水中的硝态氮向植物体内各处移动,分布于不同器官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空间的水分中。另外,硝态氮的代谢也离不开水分[9]。2.2.4 氮肥供应 大部分蔬菜为喜硝态氮作物,于是人们为追求高产而盲目追施硝态氮肥,而NO3-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不断升高,不能及时被还原。另一方面,施肥方法不当,基肥不足,追肥次数偏多,导致硝酸盐积累增加。3 降低硝酸盐含量的控制途径和措施综上所述,有关影响植物体内硝酸盐积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物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要有效降低硝酸盐的积累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所特有的影响因子,针对主要因子通过明确的调控措施,达到降低硝酸盐积累的目的。3.1 施肥措施蔬菜硝酸盐严重超标,除了与蔬菜的种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有关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施用化肥,超量施肥,重施氮肥,没有均衡的控制和调节土壤肥力。控制蔬菜硝酸盐过量残留的措施是,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少施化学氮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因为有机肥矿化速度慢,不会导致硝酸盐在植株体内明显积累,并能提高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口感度[10]。3.1.1 合理施用氮肥⑴搭配施用不同形态的氮肥邱孝煊等报道,每公顷氮素用量450Kg,空心菜中硝酸盐含量,氯化铵<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施氯化铵的空心菜硝酸盐比其它化学氮肥低10%以上,这与氯化铵中的Cl-能抑制硝化作用有关。李海云等报道,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不同影响硝酸盐的积累量,经多种蔬菜试验表明,NH4+-N所占比例越大,NO3-含量降低越明显。其原因在于NH4+被植物吸收后立即参加含氮有机物的形成,而NO3-则要先还原,后一过程需消耗额外能量并在相应酶系参与下进行。因此,施铵态氮肥可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减低。朱祝军等研究的结果是,对不结球生长的营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mmol/L)比例以1:1为最佳。[11]⑵适宜的氮肥施用量氮素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养分,且需要量在各元素中居首位。任祖金等报道,偏施和滥用氮肥,是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原因,提出300Kg/hm2为氮肥用量的临界值。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适当降低氮肥施用量能降低硝酸盐的富集。⑶严格掌握氮肥的施用方法氮肥要深施、早施。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延长供肥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早施则利于蔬菜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还应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灵活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其硝酸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据研究,随着氮肥追肥时间的推移,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对蔬菜来讲,追肥的时间应安排在采收前30天,追肥的原则为“少量多次”[12]。⑷控制氮肥施用时间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后8天是蔬菜收获上市的安全始期,随着时间延长,硝酸盐累积具有明显下降趋势,至追氮后18天,蔬菜体内硝酸盐分别比始期下降% ~% 。因此,得出蔬菜“攻头控尾”的施氮技术模式[13]。3.1.1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菜田施用有机肥是一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的有益的农业措施。这是因为生物降解有机质是个渐进过程,养分释放缓慢,适合于蔬菜对养分吸收;土壤中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反硝化过程,从而有效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浓度。和氮肥相比,施有机肥能降低蔬菜50% 的NO3-的积累量 。据此,要广辟肥料,确保蔬菜生产对有机肥的需求。但有机肥施用量过大,也会引起蔬菜中硝酸盐的大量积累,菜田有机肥施用量最大限量为60t·hm2。化学氮肥与厩肥、土杂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通常无机氮与有机氮的比为l:1;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100天以内的短季节蔬菜为l:,长季节蔬菜为l:。[14]3.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磷、钾肥的施用量则与之呈负相关。这是由于:钾在植物体内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钾的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从而提高了氮的利用率,蔬菜中K含量每递增% ,NO3-量下降% ;磷是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NO3-的还原和同化。高祖明等指出,N、K比过大是造成叶菜NO3-积累的重要原因,且缺磷比增氮更易引起叶菜组织内NO3-积累。因此,在蔬菜生产上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达到平衡施肥。这样,不仅能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而且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5]。3.1.4 叶面喷施微肥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对于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有一定的效果。蔬菜收获前lO天,叶面喷施微肥,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收获前1天用草酸、甘氨酸等喷洒,可明显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有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钼和锰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硝态氮的还原过程,钼是硝酸还原酶的组成部分,锰是多种代谢酶的活化剂。对蔬菜叶面喷施钼肥和锰肥,能激活蔬菜体内的硝酸还原酶,从而使蔬菜体内硝态氮的还原同化量超过其吸收量,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叶菜类不能叶面施氮肥。叶面喷施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易变成硝酸根离子被叶片吸收,硝酸盐积累增加,又不耐贮存[16]。3.2 改善生态条件3.2.1 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时间保证正常光照,是硝酸盐在植物体内同化并降低其浓度的决定条件之一。露地和保护地条件下光照强度降低20% ,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150%; 强光照下可使菠菜的硝酸盐含量较之弱光照来得低。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可被稀释而不致积累太多,同时还促进硝酸还原酶的合成,程高其活性,并为硝酸还原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硝酸盐含量的下降[17]。3.2.2 改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充足时,蔬菜的生长量可提高%~% ,而硝酸盐含量却降低%~ %,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也明显降低。因此,在蔬菜生产中应注意水分管理,避免由于缺水造成水分胁迫[17]。在干旱情况下,蔬菜的硝酸还原酶的合成受阻,分解加快,硝态氮积累显著增加。因此,在收获前几天进行灌水,可使硝酸盐含量下降。3.3 配合使用氮肥抑制剂为降低和控制蔬菜硝酸盐的含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氮抑制剂来抑制土壤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土壤和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目的。在现有的氮抑制剂中,使用效果较好的首推双氰胺(DCD)。在氮肥中,添加10~20%的双氰胺与单施尿素相比,可使青菜茎叶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0~30%。将双氰铵与碳铵一起施用效果更佳,可使叶柄和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减少25~45%。[18] 因此,蔬菜在施用氮肥时,应按纯氮量的10~20%添加双氰胺,与化肥拌匀后施用,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效果最佳。3.4 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由于硝酸盐积累存在遗传差异,所以选育低积累的品种被认为是控制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硝酸盐含量已成为育种的1个重要目标。国外有育成硝酸盐富集力弱的菠菜新品种的报道,但国内目前还没有选育成功低积累的蔬菜品种。随着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遗传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选育低富集硝酸盐品种必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3.5 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由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蔬菜硝酸盐含量不同,一些蔬菜生长前期大于后期,所以,适当晚收有利于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降低幅度可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另外,光照、温度等外部因素对蔬菜硝酸盐积累也有明显影响。因此,生产中应根据1d内温度和光照变化的节奏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同时应根据光、温等条件的季节变化以及蔬菜生长发育进程确定适宜的收获时期。[20]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目前,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积累问题已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而且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尚缺乏控制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些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措施目前还很难用于生产实践,另外一些方法控制效果不太明显,还有一些方法或观点虽在理论上成立,但目前还没有取得应用成果。我国目前蔬菜生产条件及农民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目前国内生产者对产量的追求以及消费市场对供应量的要求决定了在短期内难以显著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氮肥是蔬菜体内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因此,不降低氮素投人,如何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就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针对这一研究目标,从营养互作,水氮互作等营养生理以及代谢方面出发进行NO3-的转化的基础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由于蔬菜种类繁多,遗传基础及适宜生长条件、同化利用硝酸盐能力差异较大,所以,无论是关于硝酸盐积累过程的基础研究还是控制措施的探讨均要有明确针对性。5 小结综上所述,通过调整施肥措施、改善生态条件、使用抑制剂、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蔬菜品种、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等,对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量有很大的作用,应该对菜农加强宣传,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来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既使菜农节约肥料成本、增产增收,又减小对消费者的危害。

太高难度你应该发表到大学的论坛上去

我不懂植物组织培养,我写个我如果要着手的大概的框架。题目: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摘要:概括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现阶段发展或者未来发展,意义。高度概括综述的内容,也就是你在综述里陈述了什么,目的是要说明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大概50字以上,不要多。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现状(不超过4个)正文:(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前言: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意义,现阶段发展或者存在的问题,引出你写作的目的主体:可以横向描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即分别有哪些技术,由谁研究的,具体手段,结果如何。对比中给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纵向按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发展时间去写。例如:第一发展阶段:主要研究人员,取得了什么成果。直到写到现在,可以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更好。总结:可以进行简要总结,包括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意义等,小文章也可以不写。参考文献:一般15-30篇,要近3-5年的文献。不要太旧的。外文的一般占三分之一以上。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但蔬菜又是易于富集硝酸盐的作物,人体吸收的硝酸盐80% 以上来自于蔬菜[1]。故硝酸盐含量是评价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硝酸盐对人体没有直接的毒害作用,但进入人体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它可与人体血红蛋白反应,使之失去载氧功能,造成高铁血红蛋白症。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造成智力迟钝[2]。另一方面。亚硝酸盐还可间接与人类摄取的其它食品、医药品、残留农药等成分中的次级胺反应,在胃腔中(pH=3)形成强致癌物—— 亚硝胺,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癌变[3]。因此,硝酸盐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各国学者对蔬菜硝酸盐积累及其控制途径进行了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单位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以及如何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影响蔬菜硝酸盐积累的因素很多,与蔬菜的种类品种有关,与水分、温度、光照有关,也与施氮量、氮肥种类、施氮方法等因素有关,但施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要减少蔬菜硝酸盐含量,一是要进行合理施肥,控制施肥种类、数量,掌握好施肥方法等。二是调节水、温、光等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植株根系对NO3-的吸收速率,降低其吸收量,进而加速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的目的。 2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因素 2.1内部因素 影响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内部因子主要包括:蔬菜种类、品种、部位和生育期,这些因子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控制[4]。 2.2.1 蔬菜种类不同其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现在研究证实,不同蔬菜种类的硝酸盐含量从大到小的次序为根菜类> 叶菜类> 瓜类> 茄果类。 2.2.2 同一种类蔬菜不同品种硝酸盐含量也不相同,如莴苣Bellone品种叶片中硝酸盐含量为2878mg/kg,而Tornade品种硝酸盐含量仅为123mg/kg,2个品种间硝酸盐含量差异十分悬殊。 2.2.3 蔬菜不同部位的硝酸盐含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根>茎>叶>果;叶柄>叶片;外叶(下部叶)>内叶(上部叶)。 2.2.4 生育期对于菠菜而言,其体内硝酸盐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随菠菜生育期推进其吸收土壤硝酸盐能力下降,或随植株增大硝酸盐相对量降低造成的。因此菠菜不宜提早收获。 2.2外部因素 蔬菜积累硝酸盐的过程也受外部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水分、光照、温度、栽培措施等显著影响[5]。 2.2.1光 光照对植物体内的硝酸盐代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光照强度、光周期和光照持续时间均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在低光照强度下,植株积累大量的硝酸盐, 而在较高的光强下,硝酸盐的积累减少[6]。光照影响植株硝酸盐含量的主要原因是硝酸还原酶活性受光照强度的调节,而且光照正常条件下, 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被稀释而不致累积很多,同时光合作用可提供硝酸还原的能量,使之转化为铵态氮,因此也有利于减少硝酸盐的累积[7]。 2.2.2 温度 温度高低影响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速率。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对硝酸盐的吸收也加快,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NRA也随之提高使植株体内硝酸盐积累减少。温度降低,根系吸收硝酸盐能力减弱,同时,NRA也因温度降低而减弱,以致硝酸盐积累增加[8]。 2.2.3 水分 硝态氮的吸收、运输与水分运动密切相关。质流是水分驱动的物质运动,而质流对作物吸收硝态氮的贡献率达70%-90%。蒸腾作用的持续进行,使溶解于水中的硝态氮向植物体内各处移动,分布于不同器官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空间的水分中。另外,硝态氮的代谢也离不开水分[9]。 2.2.4 氮肥供应 大部分蔬菜为喜硝态氮作物,于是人们为追求高产而盲目追施硝态氮肥,而NO3-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不断升高,不能及时被还原。另一方面,施肥方法不当,基肥不足,追肥次数偏多,导致硝酸盐积累增加。 3 降低硝酸盐含量的控制途径和措施 综上所述,有关影响植物体内硝酸盐积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物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要有效降低硝酸盐的积累首先要分析研究对象所特有的影响因子,针对主要因子通过明确的调控措施,达到降低硝酸盐积累的目的。 3.1 施肥措施 蔬菜硝酸盐严重超标,除了与蔬菜的种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有关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施用化肥,超量施肥,重施氮肥,没有均衡的控制和调节土壤肥力。控制蔬菜硝酸盐过量残留的措施是,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少施化学氮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因为有机肥矿化速度慢,不会导致硝酸盐在植株体内明显积累,并能提高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口感度[10]。 3.1.1 合理施用氮肥 ⑴搭配施用不同形态的氮肥 邱孝煊等报道,每公顷氮素用量450Kg,空心菜中硝酸盐含量,氯化铵<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施氯化铵的空心菜硝酸盐比其它化学氮肥低10%以上,这与氯化铵中的Cl-能抑制硝化作用有关。李海云等报道,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不同影响硝酸盐的积累量,经多种蔬菜试验表明,NH4+-N所占比例越大,NO3-含量降低越明显。其原因在于NH4+被植物吸收后立即参加含氮有机物的形成,而NO3-则要先还原,后一过程需消耗额外能量并在相应酶系参与下进行。因此,施铵态氮肥可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减低。朱祝军等研究的结果是,对不结球生长的营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mmol/L)比例以1:1为最佳。[11] ⑵适宜的氮肥施用量 氮素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养分,且需要量在各元素中居首位。任祖金等报道,偏施和滥用氮肥,是造成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原因,提出300Kg/hm2为氮肥用量的临界值。在保证产量的同时,适当降低氮肥施用量能降低硝酸盐的富集。 ⑶严格掌握氮肥的施用方法 氮肥要深施、早施。深施可以减少氮素挥发,延长供肥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早施则利于蔬菜植株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还应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灵活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其硝酸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据研究,随着氮肥追肥时间的推移,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对蔬菜来讲,追肥的时间应安排在采收前30天,追肥的原则为“少量多次”[12]。 ⑷控制氮肥施用时间 研究结果表明,追氮后8天是蔬菜收获上市的安全始期,随着时间延长,硝酸盐累积具有明显下降趋势,至追氮后18天,蔬菜体内硝酸盐分别比始期下降% ~% 。因此,得出蔬菜“攻头控尾”的施氮技术模式[13]。 3.1.1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 菜田施用有机肥是一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的有益的农业措施。这是因为生物降解有机质是个渐进过程,养分释放缓慢,适合于蔬菜对养分吸收;土壤中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反硝化过程,从而有效降低土壤中硝态氮浓度。和氮肥相比,施有机肥能降低蔬菜50% 的NO3-的积累量 。据此,要广辟肥料,确保蔬菜生产对有机肥的需求。但有机肥施用量过大,也会引起蔬菜中硝酸盐的大量积累,菜田有机肥施用量最大限量为60t·hm2。 化学氮肥与厩肥、土杂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积累。通常无机氮与有机氮的比为l:1;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100天以内的短季节蔬菜为l:,长季节蔬菜为l:。[14] 3.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是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磷、钾肥的施用量则与之呈负相关。这是由于:钾在植物体内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钾的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从而提高了氮的利用率,蔬菜中K含量每递增% ,NO3-量下降% ;磷是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NO3-的还原和同化。高祖明等指出,N、K比过大是造成叶菜NO3-积累的重要原因,且缺磷比增氮更易引起叶菜组织内NO3-积累。因此,在蔬菜生产上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达到平衡施肥。这样,不仅能降低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而且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5]。 3.1.4 叶面喷施微肥 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对于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有一定的效果。蔬菜收获前lO天,叶面喷施微肥,能提高产量和品质,收获前1天用草酸、甘氨酸等喷洒,可明显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钼、锰等微肥,对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有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钼和锰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硝态氮的还原过程,钼是硝酸还原酶的组成部分,锰是多种代谢酶的活化剂。对蔬菜叶面喷施钼肥和锰肥,能激活蔬菜体内的硝酸还原酶,从而使蔬菜体内硝态氮的还原同化量超过其吸收量,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 叶菜类不能叶面施氮肥。叶面喷施直接与空气接触,铵离子易变成硝酸根离子被叶片吸收,硝酸盐积累增加,又不耐贮存[16]。 3.2 改善生态条件 3.2.1 改善光照条件,增加光照时间 保证正常光照,是硝酸盐在植物体内同化并降低其浓度的决定条件之一。露地和保护地条件下光照强度降低20% ,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150%; 强光照下可使菠菜的硝酸盐含量较之弱光照来得低。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良好,植株生长量大,吸入的硝酸盐可被稀释而不致积累太多,同时还促进硝酸还原酶的合成,程高其活性,并为硝酸还原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硝酸盐含量的下降[17]。 3.2.2 改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 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充足时,蔬菜的生长量可提高%~% ,而硝酸盐含量却降低%~ %,硝酸盐还原酶活性也明显降低。因此,在蔬菜生产中应注意水分管理,避免由于缺水造成水分胁迫[17]。 在干旱情况下,蔬菜的硝酸还原酶的合成受阻,分解加快,硝态氮积累显著增加。因此,在收获前几天进行灌水,可使硝酸盐含量下降。 3.3 配合使用氮肥抑制剂 为降低和控制蔬菜硝酸盐的含量,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氮抑制剂来抑制土壤硝化细菌的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土壤和蔬菜中硝酸盐积累的目的。在现有的氮抑制剂中,使用效果较好的首推双氰胺(DCD)。在氮肥中,添加10~20%的双氰胺与单施尿素相比,可使青菜茎叶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0~30%。将双氰铵与碳铵一起施用效果更佳,可使叶柄和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减少25~45%。[18] 因此,蔬菜在施用氮肥时,应按纯氮量的10~20%添加双氰胺,与化肥拌匀后施用,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效果最佳。 3.4 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品种 由于硝酸盐积累存在遗传差异,所以选育低积累的品种被认为是控制蔬菜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硝酸盐含量已成为育种的1个重要目标。国外有育成硝酸盐富集力弱的菠菜新品种的报道,但国内目前还没有选育成功低积累的蔬菜品种。随着对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遗传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选育低富集硝酸盐品种必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3.5 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 由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蔬菜硝酸盐含量不同,一些蔬菜生长前期大于后期,所以,适当晚收有利于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降低幅度可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另外,光照、温度等外部因素对蔬菜硝酸盐积累也有明显影响。因此,生产中应根据1d内温度和光照变化的节奏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同时应根据光、温等条件的季节变化以及蔬菜生长发育进程确定适宜的收获时期。[20]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积累问题已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而且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尚缺乏控制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方法。一些控制硝酸盐积累的措施目前还很难用于生产实践,另外一些方法控制效果不太明显,还有一些方法或观点虽在理论上成立,但目前还没有取得应用成果。我国目前蔬菜生产条件及农民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目前国内生产者对产量的追求以及消费市场对供应量的要求决定了在短期内难以显著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氮肥是蔬菜体内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因此,不降低氮素投人,如何控制蔬菜硝酸盐积累就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针对这一研究目标,从营养互作,水氮互作等营养生理以及代谢方面出发进行NO3-的转化的基础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由于蔬菜种类繁多,遗传基础及适宜生长条件、同化利用硝酸盐能力差异较大,所以,无论是关于硝酸盐积累过程的基础研究还是控制措施的探讨均要有明确针对性。 5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调整施肥措施、改善生态条件、使用抑制剂、选育低富集硝酸盐的蔬菜品种、调整收获时期和时间等,对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量有很大的作用,应该对菜农加强宣传,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来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累积,既使菜农节约肥料成本、增产增收,又减小对消费者的危害。

植物学报的格式

我也是刚做完毕业论文,也算是过来人了,对这个还算是比较了解:尤其是在近来全国高校教学评估的大背景下,毕业论文中所有的参考文献都是需要在正文中标注的,要不然你的指导老师肯定会让你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的受到启发的文章当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因为你既然受到了启发,你就应该把启发的背景介绍一下,这必然就是参考文献的内容,所以同样应该标注的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其安全性评述方辉,吴孟珠,}’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一武汉430035)摘要:刘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转基因技术在作物牛产上的应川作了介绍,刘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作了较为客观地评述,并刘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作了简要展望.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安全性中图分类号:Q 949. 9文献标识码:AThe development of GMF and the evaluation of it's safetyFANG Hui,WU Men}}hu(M ilit a,二L,couomic Acudemv一1'LA一W uhuu 430035一Chin)Abstract: Introduced the status quo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 F) and the using of genie technologyon crop production, evaluated the safety of GM F impersonally, and forecas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GM words: GM F; status quo; safety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己在农业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以转基因食品的形式出现.转基因食品是利用分了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们所击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国外称“基因修饰生物体”( Genetically M odified Organism,即G M O),转基因食品国外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 odified Food,简称GMF)}},我国习惯称之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1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1. 1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简况转基因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被广泛应用到农产品生产中.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1983年转基因作物诞生(即转基因烟草和转基因马铃薯).3年后,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植物开始落Hi实验,1990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棉花大川种植成功.1994年有两种转基因作物从实验室转向大规模川间生产,一个是可延长成熟期的转基因番茄(美国),另一个是抗病毒转基因烟草(中国),其中美国的转基因番茄当年即获准进入市场销售.1996年美国有300个独立的转基因实验在进行,其中200个是有关棉花的,50个是关于大豆的,40个是关于其它谷物的,还有40个是关于水果和蔬菜的.到1997年,美国己有34种转基因植物推广生产}-i,如土豆、西葫芦、玉米、番木瓜、大豆、番茄等,并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近儿年,美国50%以上的专利是有关生物工程的,欧P是33%,日本是7 0lc .随着科技的进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范围还会不断扩大}3]. 加拿大、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术的国家.加拿大有50%左右的大豆和玉米播种积采用转基因处理的种子.在阿根廷,1/3以上的豆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世界上用转基因技术比较多的国家,还有墨西哥、澳大利、西班牙和南非等[4].我国很重视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研,并在不同作物中相继获得成功,如中国农业科学的转基因抗虫棉,中国水稻研究所的转基因杂交稻,北京大学的抗病虫害番茄、甜椒,湖北省油料物研究所的转基因抗病毒花生等,并且首创将鱼耐寒基因植入西红柿,得到了转基因抗寒西红柿.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番茄、甜椒、抗虫棉等个品种获准投入商品化生产. 1999年我国种植转因农作物约30万hm2(以蔬菜和棉花为主),种植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居世界第四位.此,我国还有15种农作物的近百个品种正处于实验段.根据科技部和农业部的规划,我国将加快转基食品的研究开发和商品化应用的步伐,努力缩小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2 转基因技术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现状. 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性能 病虫害是造粮、棉、油、果蔬等农作物减产、绝收的主要原因之.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防治病虫害提了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利用DNA重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基因工程技术将多种抗病、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小麦、水稻、番茄、辣椒等植体,并获得了稳定的转基因新品系[5].其中最成功例子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转基因抗虫棉[4],这种虫棉不仅解决了困扰广大棉区的棉蚜虫危害问,还大大减少了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人畜伤亡事故,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此外,我国已获批准商品化生产的抗病虫转基因品种,括北京大学培育的转基因抗黄瓜花叶病毒CMV)的番茄“8805R”和甜椒“双丰R”[4].不过目都属于单一基因的导入,抗病虫谱较窄,很难体现体抗病虫害的优势.如何将多种抗病虫害基因通DNA重组,使其串联在一起并导入植物体内获广谱的抗病虫特性,这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抗虫害方面研究的重点课题.. 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 果蔬产如番茄、香蕉、草莓、蜜桃、杏、荔枝等在产后的贮藏、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由于果实熟化过程迅速,难以控制,常导致软化、过熟、腐烂变质,造成巨大损失.而传统的储藏保鲜技术如冷藏、涂膜保鲜、气调保鲜等在储藏费用、期限、保鲜效果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随着对果蔬成熟及其产品软化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直接生产耐贮藏果蔬品种已成为可能,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商品化的转基因耐贮藏番茄的生产[5]. 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变农产品的化学组分及其比例,以改善其食用品质或加工特性.例如,通过导入硬脂酸-ACP脱氢酶反义基因,可使转基因油菜籽中的硬脂酸含量从20%增加到40%;而将硬脂酸COA脱氢饱和酶基因导入油料作物,从而使转基因作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所下降,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明显增加,其中油酸的增加量可达7倍[5].高油酸含量的转基因大豆、增加月桂酸脂含量的转基因大豆和油菜籽在美国、加拿大已经规模种植[6].农作物增产与其生长分化、肥料、抗逆、抗虫害等因素密切相关,故可通过转移或修饰相关的基因达到增产效果[6].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述转基因技术与任何一项新技术或新事物的出现一样,在实际应用中也受到质疑,其中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1998年,英国阿伯丁罗特研究所普庇泰教授研究报道[7],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是对转基因食品提出最早的、有所谓科学证据的质疑,并在英国及全世界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大讨论.虽然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涡”,从中不能得出转基因土豆有害生物健康的结论. 1999年5月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8],该论文说,研究人员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 4 d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则没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文据推断,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丹麦科学家的研表明,把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籽和杂草一起培,结果产生了耐除草剂的杂草.这预示着通过转基技术产生的基因可以扩散到自然界中去[9].美国利桑那大学等机构发表的报告指出,发现一些昆,吃了抗害虫的转基因农作物也不死亡,因为它们对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毒素具备了抵抗力[9].对此,关专家认为,生态环境是建立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历经数十亿年演化而来的.而人工培育的转基作物能否在现有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还是一个未知,而且就长远来说对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影响也是知的.因此,人类对待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应当持谨态度.当前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忧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转基因食品对人健康的安全性问题;二是转基因生物对自然生态境的安全性问题[4].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性态度各异,并各自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以美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对转基因食品持一种相对积、宽松、公开、乐观的态度.在美国关于生物技术培出的作物规章体系中,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责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安全性的评估,FDA于997年重申并公布了转基因食品咨询程序指南,要开发商首先要向FDA提交基于实验数据的安全及营养性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转基因前食品农作物的名称,引入基因的来源、身份、功能等信,引入基因所表达的产物身份、功能等信息,基因饰的预期目的及在该食品中表现的特征、针对物已知或可疑的过敏性和毒性、得出判断该产品安的证据资料,该转基因食品与原来未经转基因化同类食品在成分、特性上的比较、尤其是重要的营成分、毒性等方面;然后要组织企业与FDA的专们讨论这些支持评估的实验数据和信息.相反,欧对此类食品的管理持审慎的态度,他们实行了分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相应法规,其中包括对基因生物的限制使用、劳动者的保护、环境控制及食品的范围、上市的通告、审批和详尽标签等规,该法规保障消费者有权利知道该食品是否为转因食品,并尽量列出食品的成分表.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其产品的环境放安全性及食品安全性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了保障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合作组织(OECD)1995年提出了“现代生物技术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的:“概念相原则”的报告,报告中引入了一个“实质等同性”的概念[10].所谓“实质等同性”即生物技术产生的食品具有实质的等同性. WHO(1995年)将实质等同性原则用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表型性状(形态、产量等农艺性状)、关键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微量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有无毒性物质(该物种中固有的有显著性的物质及其含量,如马铃薯中的茄碱、番茄中的α-番茄素、小麦中的硒是否增加)及有无过敏性蛋白等,总的结论是若某一产品与市售食品有等同性,则应认为它与市售食品一样安全,不需作进一步的安全分析.近年来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试验很多,大多数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转基因食品并不是一部分人认为的那样完全不安全和令人恐慌.继关于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内脏系统受损的研究报道后,Ewen和Pusztai于1999年正式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11]:转GNA基因抗虫马铃薯对大鼠胃肠道不同部分的影响,实验分别用含有转基因马铃薯、非转基因的马铃薯亲本以及非转基因马铃薯加上GNA的3种膳食来饲喂实验大鼠,结果发现,胃粘膜、腔肠绒毛以及肠道的小囊长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比较探讨,得出结论是:胃粘膜的加厚主要是由GNA基因表达的结果,而小肠和盲肠的变化主要是由遗传操作或转基因构成引起的,GNA基因表达的影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Bt转基因作物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的作物也因此具有了毒性.但已有实验证明,Bt毒蛋白对人畜是安全的,并且一种转Bt基因马铃薯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品种间具有实质等同性[12],对于一种转基因抗除草剂马铃薯来说,与相应的非转基因亲本品系非常接近[13].根据Fuchs等[14]的研究结果,Monsanto公司的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与市场上的相对应的非转基因大豆具有实质等同性.陈松等[15]用Bt棉表达的含Bt毒蛋白的棉籽粉喂养大鼠28 d、喂养鹌鹑8 d的动物实验表明,转基因食物对各组动物的体重、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受试动物生长发育及行为正常、无死亡;对大鼠的肝、肾、胃、盲肠、结肠、小肠及睾丸进行组织切片检查,均末见病理性改变,大鼠肝、肾、睾丸的重量比,以及血液中谷丙转氨酶活性690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尿素氮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转基因与对照组相无明显变化,证明这种Bt棉是安全的.从本质上讲,转基因生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生物某些性状进行修饰,或增新性状、或消除原有不利性状.人类有意识的杂交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且不要求对常规育成的种作系统的安全性评价,而为什么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性分析?这是因为常规有性杂交仅限于内或近缘种间,而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来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生物环境,还缺乏足够认识和经验,按目前科学水平还不可能完全精确预测一个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的互作作用,但从理论上讲,基因工程中所转的外基因是已知的有明确功能的基因,它与远缘有性交中的高度随机过程相比,其转基因后果应当可更精确地预测,在应用上也应更加安全[9].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短期内不会有致的结果,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但客观对与科学利用是多数专家的基本态度.如同世界上有的新生事物一样,生物科技也带来了一些前所有的问题和风险.对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既不仅见其害不见其利,也不能只见其利不顾其害.无如何,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世界各国都不停止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的步伐.转基因食品的发展趋势虽然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存在这样或样的争论,但转基因食品的优势还是表现的越来显著,并且这项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商业化开发已渐成为世界潮流.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球MO商品化种植面积250万hm2,1997年1 100万m2,到1998年上升到近3 000万hm2,其中美国050万hm2,阿根廷550万hm2,加拿大280万m2,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南非各10万hm2,世界各批准进行转基因作物大田试验达4 837项. 1999GMO种植面积猛增到4 000万hm2.专家估计到010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增至6 000万m2[16].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景,并注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开发研究.最近的一项查表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消费者大多已接受了转基因食品,仅有27%的消费者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随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深入、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大众认识水平的提高,这个百分数将会不断降低[16].2000年7月11日,巴西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印度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等全球七大科学院在美国华盛顿联合发表白皮书,公开支持转基因技术研究.这是全球权威科研机构首次对倍受争议的转基因技术做出公开表态,阐明了现代生物技术在消除第三世界国家的饥饿和贫穷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呼吁各国政府从科学角度重新考虑制定生物技术政策,鼓励发达国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对转基因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并能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和农民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当然,在肯定了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巨大贡献时,并没有回避转基因技术存在的潜在危害.鉴于目前有关GMO产品安全性与贸易等相关议题尚无定论,同时国际上对GMO产品贸易及管理规范意见仍分歧很大,他们建议应采取有计划的一致行动,全面地评估转基因技术对环境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 GMO产品安全性将会受到长期的关切,通过风险评估及资料累积,人类对其安全性将会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他们还提醒公众,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对医药业、农业都有重要作用,只要加强监管和遵循科学的道德精神,人类完全可以控制转基因技术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3].从世界范围看,转基因食品并不是随意推向市场的.美国、加拿大对转基因食品一直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他们采取的是备案制.在经过评价后,被视为安全的工程体和产品就不再受监控了.我国对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也是在保护人民健康和资源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我国《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管理实施办法》及《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农业部每年受理两批基因工程体的安全评价,目前已受理了193项,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的仅有6项[17].从我国的管理体制看,经过安全评价和检测的转基因产品应该是安全的.从长远看,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农作物的生产特性已势在必行,这是由于全球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要求.据联合国统计,全球约有八亿五千六百万人在遭受饥饿的折磨;专家们估计[17],今后40年内,全691期方 辉,等: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其安全性评述人口将比目前增加50%,粮食产量必须增加75%能解决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由于人口的膨,非农业用地大量增加,农业用地在不断减少,粮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利用转基因技术能够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从而可以使这种状况到根本缓解.另外,长期、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所来的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且难以治理,成为全球性难题.如果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病、抗虫的农作物新品种,这一难题就有了解决的希望.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下,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相信,随着对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体系和安全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将不断健全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必将为世人所接受,并将成为21世纪人类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考文献:] Codex Alimentarius FAO/WHO Food Standard .] Cartagena protocolon biosafety to the convention biological ] CHEN G Y(陈光宇).Current debates on bio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J].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江西农业学报),2000,12(4):44-50(in Chinese).] Japan to Set GM Food Testing biotech,2000,4(9):180.] ZHAO CH F(赵长峰).Transgenic foods and health[J].Journal of Shando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4(in Chinese).] Li SHG(李书国),CHEN H(陈 辉).Evolution of transgenic foods and it s safety study[J].Food Industry(食品工业),2001,(2):23-26(in Chinese).] FANG F M(方福梅).The benefit and harm of transgenic foods[J].Health Counselor(健康顾问) 2000,(8):4-5(in Chinese).]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OST).POST note Threshold for Non-GM Foods[R].UK,October,1999.] LOSEY J E,RANYOR L S,CARTER M pollen harms monarch larvae[J].Nature,1999,399:] LUO Y B(罗云波).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J].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食品工业科技),2000,21(5):5-7(in Chinese).1] evaluation of foods derived by modern biotechnology:concepts and ] EWEN S W B,PUSZTAI of diets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potatoesGalanthus nivalislectine on rat small intestine[J].The Lanect,1999,354:1 353-1 ] 朱守一.生物安全与防止污染[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CONNER A assessment of transgenic potatoe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food safety evaluation jones of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biosafety results of field tes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UCHS R L,RE D B,ROGERS S G,et evaluation of glyphosare-tolerant soybeans[R].OCED,Food Safety ] CHEN S(陈 松),HUANG J Q(黄骏麒),ZHOU B L(周宝良),NI W CH(倪万潮),ZHANG ZH L(张震林),SHENG X L(沈新莲),GU L M(顾立美),LI SH(李 胜).A safety assessment of feeding rats and quails with cotton seed meal from Bt transgenic cottonplants[J].Acta Agriculturae Jiangsu(江苏农业学报),1996,12(2):17-22(in Chinese).7] WANG Q ZH(王其中).The future of transgenic foods in 21 century[J].Coastal Trade(沿海经贸),2000,(3):36-37(in Chinese).692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

哎呀,你说的不详细啊你妹妹读的是高中,还是大学,哪个专业。说详细点才好弄。科技论文的撰写与投稿撰写科技论文的要求科技论文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再现性、可读性和规范性。(1)创新性:这是首要的一条。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写科技论文。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中有新的突破及新的发现,在应用中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提出,研究结果应该是显著的。(2)科学性:实验数据、推理论证,必须严谨、准确;写作过程中要经过周密思考,论点应经得起推敲。(3)再现性:又称重复性。读者根据论文中所描述的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设备,重复作者的实验时,应能得到与作者相同的结果。但是,应明确的是,一些带有专利性的内容,或者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应写入文中。(4)可读性:文字通顺、语法正确、概念准确、表达清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等。(5)规范性:就是要符合期刊投稿的规定。科技论文的撰写1 标题(Title)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2 作者署名(Signature)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3作者单位(Department)标明作者单位主要是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加索取复印件,商榷某一观点,邀请讲学等。同时也为其作品提供负责单位。署名单位应写全称,加上邮政编码,写在作者名下,用小一号字体印出。如论文作者来自不同的单位,则要求用不同的符号或阿拉伯数字标注清楚。有的刊物要求将通信联系作者用“*”注明,列入到第一页脚注内,并提供Fax号码和e-mail地址。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等均应按其完成论文的所在单位署名。著者署名时应在姓名后用符号标记,并在论文首页左下方加脚注说明其现在单位。4 摘要( Abstract)4.1 摘要的用途正式出版并对外发行的学术期刊都要求刊中的调查报告、实验方法、技术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研究论文等在正文中附上中英文摘要。这可使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文章的研究成果。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英文摘要还可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不懂中文的国外同行,起到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摘要也是检索工作的需要,文摘期刊社对其进行整理,使之成为二次文献。4.2摘要的构成摘要一般由下列三部分组成:(1)研究目的简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济究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2)研究方法简要介绍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步骤。(3)研究结果简要描述实验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及其论文的价值。4.3 摘要的位置摘要应放在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之下,这样利于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该文章的内容,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阅读。关于英文摘要,目前,国内的专业期刊中,有的刊物将摘要放在题目之下正文之上,有的放在文章的最后,还有的把刊中所有的摘要放在该刊最后的文摘页上。从习惯上来看,还是应当把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后正文之前为好。4.4 摘要的长度摘要不应分段。但长篇报告和学位论文的摘要可分段。摘要的字数视需要而定。一般中文稿250~300字左右;英文稿以1 000印刷符号为宜,原则上不超过全文的3%。写论文摘要时,应尽量将文中的内容和理解这些内容的主要要素写入摘要中。4.5 摘要的写作许多人在编写摘要时都习惯以“本文”、“本研究”等作为摘要的开头,摘要来自该研究论文,这些是无信息的词语,应去掉。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写成“我校……”、“我所……”、“我院……”。撰写研究论文的学术价值应实事求是、客观。4.6 摘要的译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需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因此,我国现有的正式出版的学术刊物在文章中都添加译写英文摘要,从而加速国际学术交流。目前,国内学报级刊物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以一个印刷页为宜,目的是让国际同行多了解我国科技成果。现将国内外期刊上学术论文摘要中常用的句型作一介绍。(1)表示研究目的的行文方法This paper presents…This paper reports…This paper describes…This paper discusses…This paper investigates…This paper deals with…The objectiv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be to(do)…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be to(do)…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This paper is aimed at…This paper is limited to…The authors report…The authors(writers) made observation on…Investigation on … be carried out in…… be evaluated and analyzed(2)表示研究方法The experiment be performed using…The approach be based on…The present study was started in 时间 to(do)…… b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be determined by…… be based on the use of…… was used to(do)…… be collected from…… be grown during…… be observed by(using)…… be studied by measuring…… be characterized by…Analysis of… by… revealed that…(3)表示研究结果与结论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Our results confirm that…The study proves that…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The study reveals that…The conclusion is that…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results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We conclude:①… ②… ③…The comparison concludes that…The results from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suggest that…These findings regarding… suggest that…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indings found(observed) by…5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要求,从文章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信息的单词或术语。每篇文章选取3~8个词,置于摘要的下方。关键词是从论文结论、摘要、标题中提炼抽取出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表达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组合词。作者应选用能反映论文内容特征的。通用性强的、为同行所熟知的词。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都必须附有英文关键词。因此,为了扩大国际学术交流,所发表的论文要用英文结出题名、作者名、摘要及关键词,放在中文摘要的后面。6 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导言、概述、绪论、前言等,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也是论文主体部分的开端。它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引言的内容包括:说明本研究工作的缘起、背景,目的、意义等;介绍与本研究相关领域前人研究的历史、现状、成果评价及其相互关系;陈述本项研究的宗旨,包括研究目的、理论依据、方案设计、要解决的问题等。引言中对“首次报道”、“国内首创”、“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国际先进水平”等提法要慎重,因为,科学研究贵在创新,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本身就是首次,否则,则没有进行研究的必要。此外,也没有必要写诸如“限于时间和水平”、”不足之处敬请原谅”等语言。引言文字要简练,突出重点,不应与论文摘要雷同;不要注释同行熟知的、包括教材上能找到的基本理论、推导基本公式。在回顾前人工作时,不要面面俱到,应从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资料来阐述。该项研究的7些研究数据和资料(图、表、公式等)在引言中不宜列出。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时,应在引言中定义说明。引言的篇幅一般没有限制,写作过程应按逻辑顺序,做到文理贯通,条理清晰。7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不同学科、不同文章类型的表述方式不同。一般应描述完成研究的时间、地点;选用的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方法和过程。如果是采用前人的方法,只需写出实验方法的名称,注明出处。如果是自己设计的独特新方法,则需详细说明。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科学性的基础,是提供论文科学性的依据。该项所描述的程度应以别人能再现文中的实验结果为标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涉及保密和专利的内容不要写进去。这是因为科技文章既有理论上(学术上)的馈赠性,又有技术上的经济性(专利性)。要正确处理交流与保密的关系,交流是指学术上的交流,保密是指技术诀窍的保密。对于技术上的要害问题要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研究工作者向国际重要的学术刊物投稿时,在一些度量单位及其缩写的表达方式上要注意,表达应符合国际惯例。例如,浓度单位的表示。我国现行规定必需以每升克分子数表示,简写为mol。但国际上惯用的浓度单位代表每升克分子数的简写是M。又如,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为A(埃),而在我国必须以10-10m表示。8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实验结果就是实验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和所观察到的现象,它是论文的核心,论文是否具有创新性应从这里体现。结果引发讨论,导出推理。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不仅限于文字,通常用表格、插图、公式等表示。讨论应从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出发,从理论上对其分析上较、阐述、推论和预测;推论中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着重讨论新发现、新发阳和新的启示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应比较本研究所得的结果和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应与前人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寻找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指出下一步需开展工作的设想和建议;这部分内容是论文的重点,是交流赖以产生的基础,也是评价该研究论文学术价值高低的最重要的部分。研究简报一般将这部分合在一起写。充实的研究论文将结果与讨论分开写。写这部分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选取数据,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数据一要准确,二要有代表性。决不可按照个人的想象决定数据的取舍,更不能伪造数据。对于异常的数据,不要轻易删掉,要反复验证,查明是因工作误差造成的,还是事情本来如此。·图和表要精心设计、制作,使人一目了然,看出规律。·描述现象要分清主次,抓住本质。分析问题,必须尊重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据,不能主观、武断,不能想当然。所得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同等条件下的多次考验。对于研究结果的理论阐述,作者可以利用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新学说、新见解进行讨论。·讨论部分内容常出现引文,一般不整段引用文献,应引用其观点或结论等,按照所投期刊要求标注参考文献的格式进行标注。9 致谢(Acknowledgements)9.1 致谢的范围(1)致谢的对象一般是曾经帮助过本项研究又不符合论文作者署名条件的团体或个人以示作者对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尊重和感激之情。(2)在本科研工作中给予指导或提出建议的人。(3)对本项研究工作给予经费、物质资助的组织和个人。(4)承担部分实验工作的人员。(5)对论文撰写提供过指导或帮助的人。(6)提供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及给予其他方便的组织与个人。(7)为本项研究承担某项测试任务。绘制插图或给予过技术、信息等帮助的人。9.2 致谢的表达(1)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并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2)应提出其姓名和工作内容及贡献;表示资助团体、组织及个人全称;注明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如,“技术指导”、“参加实验”、“本项研究由……基金资助”等。(3)表达方式为:本文得到XXX的帮助;本文承蒙XXX审阅,仅此致谢;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U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programs, TS3-CT93-0215;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致谢一般放在正文和参考文献之间,也有的放在文章首页的地脚处。10参考文献(References)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今的大部分科研成果是在前人研究成果或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反映出作者对前人劳动的肯定和尊重;便于同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以及采用追溯法查找与此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文献情报研究。10.1 参考文献引用的原则:(1)引用问参考文献要精选,一般仅限于最必要的、最新的文献,并且作者对这些文献应亲自阅读过。(2)科技论文写作时,未经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不能引用。(3)采用规范化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4)作者如想引用尚未正式出版的文献资料(编辑部拟刊用并已交付印刷),应经所投稿的编辑部的允许,在文中列人参考文献。此外,还应在该文献的最后加上“印刷中”或“in press”字样。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关于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写作方式,不同的刊物要求不同。因此,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首先决定该文在哪一种刊物上发表,然后再根据该刊的要求,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标注,避免返工,浪费时间。目前期刊中常用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为“顺序编码”制和“著者一出版年”制。(1)“顺序编码”制即接引用文献先后顺序编号的标注体系。在论文正文中引用文献的著者姓名或成果叙述文字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注阿拉伯数字,依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在参考文献表中著录时,按此序号顺序列出。示例:Ca2+作为细胞内信使,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对环境.反应和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内 Ca2+保持低浓度是其发挥信使功能的前提条件〔1-3〕。引用同一著者的多篇文献或引用多位著者的工作时,只须将各篇的顺序号相互间用逗号分开,全部序号均置于方括号内。如遇连续号,可用“一”符号连接,略去中间序号。示例:brown〔1,3,5-8〕认为……早期的研究工作者〔2,4,6—8」已经指出……(1)期刊的著录格式:顺序号作者.文章题目.刊名,出版年,卷(期)号:起止页码示例:1李健勇.科技期刊插图的计算机处理.编辑学报,1997,9(2):25~272 Graharm, P. H. Ranalli, P.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Field Crops ~146(2)著作的著录格式:顺序号 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3杨福家.现代技术与上海.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82顺序号作者.文章题目.见(英文用in):主编.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4王窃惠.编排合一运行模式分析.见:马如俊.走向新世纪.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475 Turner, N. C.,Jones, M. M. Turgor maintenance by osmotic adjustment of sorghum and sunflower. Adaptation of plants to Water and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Wiley, New York, 1983,pp.87~103(2)“著者姓/出版年”制即Harvard体系。在论文的正文中引用前人的成果时,在被引用的著者姓(中国和日本等用汉字姓名的著者,则用全名,下同)之后紧接着用括号标注文献出版年代;如果只提及成果内容而不引用著者,则在文后用括号同时标注著者姓和出版年,二者用逗号分开。示例:“肖树华等(1980)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虫体活动的方法,……”“关于这种虫体活动的方式已有报道(肖树华,1980)。”引用非中国人著者和日本人用汉字姓名的著者,或引用中国人和日本人用英文或汉语拼音姓名的著者,一律只用姓,。示例:.“Aluminium ions (Al3+) have for a long time been known to be deleterious to plants (McLean and Gilbert 1927;Levan 1945;Clarkson 1965).”.“Foy (1974,1978)and Foy et al. (1978) stated that storing of Al in the cap cells, ……”.“Many studie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the toxic effects of metal ions on mitosis in root tip tip cells of Allium cepa, such as Al3+(Levan, 1945; Liu et al., 1993a,1994b), Cr (Ⅲ) and CR (Ⅳ) (Liu et al., 1992a,1993b),Cd2+(Leavan, 1945; Liu et al., 1992b; Fiskesjo, 1988),Pb2+(Levan, 1945;Lerda, 1992; Liu et al., 1994c),Cu2+(Levan, 1945; Fiskesjo, 1988),Mn2+ (Fiskesjo, 1988;Liu et al., 1994d),and Ni2+(Levan, 1945; Fiskesjo, 1988).”从上述示例可以看出:引用多著者的文献时,用分号“;”隔开;引用两个著者所写的文献时,把两个著者姓都写上,中间用“and”相连;引用超过两个著者以上的文献,只标注引用的第一著者,在一篇时,按出版年为序;引用同一著者在同一出版年的多篇文献时,在出版年份后分别用小写字体a、b、c、……等以示区别;有的刊物在文中引用文献著者和年代之间用逗号“,”隔开,有的刊物则不用逗号。10.3参考文献著录方法参考文献按中文、日文、西文、俄文的次序编排。中文按姓氏笔画为序,其余文种按字母顺序排列。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基本同上,不同之处为出版年向前移至作者姓名之后。目前,国内一些重要专业期刊编辑部为了让国际同行学者了解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争取尽早被美国《SCI》收录,纷纷按照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提出的要求修改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其变动是将中文参考文献、出版物和姓名全部译成英文,并将中文作者姓名及出版物名称以括号形式置于其英文之后。因此,研究人员在投稿时一定要注意该刊的“投稿须知”,按照其要求的格式写作。以《植物学报》( 2000,42:484)为例:[1]Xiao G(肖岗), Zhang G-Y(张耕耘),Liu F-H(刘凤华),Wang(王军),Chen S-Y(陈受宜),Li C李聪),Geng H-Z(耿华珠).Study on BADH gene of Atriplex hortensis L. Chin Sci Bull(科学通报),1995,40:741—745.(in Chinese)[2] Liu F-H(刘凤华),Guo Y(郭岩),Gu D-M(谷冬梅),Xiao G(肖岗),Chen Z-H(陈正华),Chen S-Y(陈受宜).Salt tolerance of transgenic plants with BADH cDNA. Acta Genet Sin (),1997,24: 54.58.( in Chinese)参考资料: 摘自蒋悟生编著《SCI生物科学期刊投稿指南

最简单的方法,自然是直接使用【知网】、【百度学术】或【谷歌学术】。首先,在word中设置列表编号为 [1],然后,在【知网】上找到需要的文献,在前方打上勾,此时会在右下角出现一个窗口,点击【导出/参考文献】,就会导出到相应界面,复制粘贴就行了。同理,其他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