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杂志挺不错的,推荐你去杂志云订阅
这个没有可比性,看个人习惯,
一般那种情感类的还可以吧,我也是学生,作文水平嘛,平时看看那些老师口子的无聊的小说,杂志什么的还是比较有用的,看看那些情感杂志、小说、和一些比较有名的书,就很有用的。
三联周刊、壹读、看历史、读者、故事会、21世纪商业评论都不错。【拓展资料】一、杂志(Magazine)是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介于书籍和报纸之间,以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最早的杂志是1665年由法国人萨罗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学者杂志》。中国最早的杂志为1833年德国汉学家郭实腊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杂志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报纸注重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其中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Denys de Sallo)出版的《学者杂志》(Le Journal des Savants )。1703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四小页,共发行九年。美国最早发行的杂志是佛兰克林的《美洲杂志》和《将军杂志》,都是模仿英国杂志的月刊,同在1741年1月出版。二、中国最早的杂志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行时间延续5年多,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指出,与报纸相比,杂志的优点是“它能够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三、世界上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学者杂志》 法国为杂志之母,17世纪初发行的小册子,出现于欧洲各书店。这种小册子,内容是介绍法国的书店和书籍,很有点儿像书评。 1704年,伦敦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四小页,共发行九年。
一般那种情感类的还可以吧,我也是学生,作文水平嘛,平时看看那些老师口子的无聊的小说,杂志什么的还是比较有用的,看看那些情感杂志、小说、和一些比较有名的书,就很有用的。
《21世纪商业评论》和大部分杂志不同,这是一本专注中国企业案例解析,还原商业本质,提供商业智慧的杂志。唯有深切解读,才能深入浅出。拒绝教条,拒绝盲目,拒绝貌似真理的废话。静观纷繁复杂的表象,直达商业世界的核心。
21世纪英文报 刊号:CN11-022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邮编:100029 网址: 主办:中国日报社 主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创刊时间:1993-05-05
有全文的 呵呵!好好学习~~~~~
二十一世纪网(又称21世纪网)是21世纪报系旗下专业财经新闻网站。网站专注于财经资讯的采集、编辑与提供,为读者传递商业新闻和财经解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刊的纪实报道得到了空前繁荣。在读者大量阅读需求下,这类版面以特有的亲和力直接刺激到了报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在这当中,以纪实特稿为主的杂志,如《家庭》《知音》的发行不断扩容,相继增加了“半月版”“月末版”,而以“每天一个特稿”在全国打出声势的《华西都市报》,则引起国内40多家媒体及全国纪实特稿记者的极大关注……然而,综观当今全国纪实报道的现状就会发现,虽然特稿繁荣的形势不减当年,可是就其选材、内容以及写法上都较以前大不同。一,越来越注重新闻性 几年前,纪实报道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人物类报道。纪实报道也一般五六千字,以故事性见长,而人物类纪实特稿则大多讲述一个人几年、几十年的一系列动人的故事。还有一类就是综述性的,以几个板块的故事说明一个问题或提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而近年来这两类报道已经越来越弱,所占据发表的份额越来越小。两年来,《家庭》杂志一直在做读者调查,其中发现,读者对人物类的稿子越来越不买账—即使是当红明星一类的稿子也难逃这样的命运。难怪这家杂志的负责人这样说:“调查中我们得知,发表一些人物稿简直是做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本刊一些有震撼力的新闻纪实特稿却在读者中反响强烈。”可见,一些震撼力强的新闻背后全景式的故事更受读者喜爱和欢迎。因此,纪实报道在读者口味的变化下越来越注重新闻性。纪实特稿选材方面更大程度地从“写一个人的若干件事”转变到了“写一件新近发生的精彩故事”,这是近年来纪实特稿最大的变化。因为读者阅读新闻的需求越来越高,如果不适应这一点,特稿版面就会显得呆板,没有活力。笔者曾细致地做了一项调查,5年前《华西都市报》的纪实特稿版具有新闻性的特稿比例约为20%。而两年前则上升到80%。即使本来不注重新闻性的《家庭》《知音》杂志,也在抓更多具有新闻性的纪实特稿。因为在当今社会的阅读中,新闻最具有冲击力,纪实特稿的选材中新闻性已是第一大要素。二,题材越来越追求新型化 几年来,做纪实特稿的记者感到越来越累,大都有一种不堪其苦的感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其新闻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需要不断追求新型题材。有人说,在纪实特稿方面,读者的阅读兴奋点每隔一段就要转移,而且这种周期呈现出越来越短的趋势。不少纪实特稿编辑说:现在的读者对新型题材更感兴趣,而对一些老旧题材越来越不屑一顾。的确,有的纪实特稿即使写得很好,事情也感人,但只要这个类型的稿件出现过,读者可能就很难为之兴奋。细细品味不难发现,纪实特稿办得好的报刊在选材上都具有独到之处。比如《知音》两年前设立的“爱心行动”栏目,虽然一直每期都在发,但几乎每一个都较以前有很大突破。最近,这家杂志还设立了“走近科学”栏目,要求每期有一个与科学前沿有关的新闻事件。比如:“猪心换人心”的医学科技、“中国首位数字男人诞生”“心脏取针手术揭示千古‘体内针游’假说”等等,都是在此之前没有过的全新报道。求新,已经像一个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快车一样考验着记者们的脑力。三,报道对象越来越趋都市化、年轻化、通俗化 近年来,纪实特稿的报道越来越侧重都市生活,使报道对象呈现出趋于都市化倾向。这样,一些农村题材越来越不受欢迎。同时,报道中的主人公越来越侧重年轻人。这是因为近年来报刊的发行渠道主要集中在城市,而读者构成中也以年轻人为主体。上世纪90年代,纪实特稿受80年代文学气候的影响,在写法上较为讲究文学性,在细节方面讲究文学化,在思想性方面更讲究深度挖掘—类似“报告文学化”。经历了十多年空前发展和繁荣之后,在读者群体文化层次大幅度提升的今天,其写法上越来越向通俗化、平民化:叙事线条简单,运笔通俗易懂,少了语言的雕琢华丽;思想性深度的挖掘更是讲究深入浅出,反对成堆说教……这种反差值得人反思。两年前,对一家杂志的调查发现:好多读者、包括一些本科文化水平的读者,并不喜欢文学性强的纪实特稿。一位读者这样对笔者说:“我更需要原汁原味的故事,不喜欢作者的任何修饰和加工,否则就显得文章假,读起来也累。”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人们的文化层次在提高,一位读者这样说:“我们的思想是成熟的,不用写文章的人来左右,还是我们自己见仁见智好。”这一切,都是造成纪实特稿在写法上通俗化、平民化的真正原因。
《中国纪实文学》杂志是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的官方刊物。其内容主要由文化资讯、人物纪实、企业文化等报告文学题材作品构成。刊物本着“我们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办刊宗旨,记录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中国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会刊,双月刊,逢单月10号出刊,其内容主要由文化资讯、人物纪实、企业文化等报告文学题材作品构成。
《商界》杂志是一本以倡导优秀商业文化和创业精神为特色,以“报道商界动态形势,揭示商界深层问题,汇集商界经营之道,反映商界丰富人生”为宗旨的商业财经月刊,比较大众化,里面的案例也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比较浅显易懂。《商界评论》杂志是商界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的一本高端的商业管理类杂志。是国内第一本最彻底深入研究微观中国经济,研究微观中国企业问题的泛MBA读本;第一本立足本土价值观,走向全球企业实践的商业评论杂志,比较专业化,专业内容比较多。商界可以说是更广泛的一个说法,是主办《商界》和《商界评论》的商界传媒集团的简称
哈佛商评历史要久点,权威性强点,我订的也是哈佛商评中文版。
订阅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杂志,上杂志网或者杂志铺网站。杂志简介 《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 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发展90年后,HBR已经成为先进管理理念的发源地,致力于给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最好的管理实践,并对他们及其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HBR在全世界有10种语言的11个授权版本,包括在台湾地区发行的繁体字版和2012年7月起在大陆地区出版的简体中文版。 《哈佛商业评论》由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旗下的HBR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授权出版,每月一期,精选HBR最新当期文章以及最受欢迎的经典文章,并逐步增加对中国工商管理界的报道。HBR在美国境外还和日本、中国台湾(繁体中文)、德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地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共八个地区进行版权合作。
我个人觉得商业评论杂志不错,尤其里面的案例分析,每次均会有三个专家来针对案例做点评,这是学习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