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发布时间: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为思想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大力开展反封建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以妇女问题为反封建的切入点,大力批判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此时期,关于妇女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其一,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理性反思和集中批判,提出妇女要有独立人格,为鼓励妇女奋斗奠定了理论基石。陈独秀特别强调妇女解放,他将妇女解放与政治、经济、宗教相提并论,将妇女问题视为社会改造的根本问题。他在《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前身)第一卷第一号《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他大力批判封建纲常名教和等级制度,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一九一六年》文中首先提出“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这一项大原则。他认为“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李大钊、吴虞等人也著文批评儒家学说及其伦理道德对女性的不公,主张男女平等,打破男子专制。其二,抨击封建节烈观。对封建节烈观和贞操观的批判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封建礼教的重要内容。针对北洋政府连续颁布的褒扬贞节条例,《新青年》登载了一系列影响力颇大的文章。周作人翻译的《贞操论》首先对节烈观发难,随后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胡适发表了《贞操问题》《论贞操问题》《论女子为强暴所污》,吴虞发表了《吃人与礼教》等文章,李大钊也批判了片面贞节观对女性的伤害,认为女子守贞男子多妻妾,是不道德的。认为男女在社会、家庭里都应该平权平等。这些文章中对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摧残,男女性道德的不平等展开了不遗余力的控诉和抨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由陈独秀撰写,带有纲领性的政论。他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

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陈独秀对当时青年表现出的殷切期望,在现在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如今读来,仍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感。区区两千多字,却将中国青年之于中国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得至情至理、淋漓尽致。

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非常重要,这开启了新文化运动大幕。

新青年杂志第一期

新青年为什么被称作中国现代第一刊介绍如下: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杂志。

《新青年》,首刊名《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1926年停刊,历经十年,始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新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

杂志为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作为其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的陈独秀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版,不接受来稿。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之一,后期成为中共早期的宣传刊物。

在新青年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1、自由的而非奴隶.

2、进步的而非保守。

3、进取的而非退隐。

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一、创办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并加紧策划复辟帝制;思想上,袁世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操纵报刊舆论,竭力提倡儒家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内忧外患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国民的思想启蒙活动。二、《新青年》的创办。1915年创办于上海,月刊,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其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初期,《新青年》主要以春秋笔法表现出国家的忧思以及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蔑视,同时,着重宣传西方实业、政治、文化名人的成功之路,以激励青年志气,增长青年知识。但当时局势下,谈青年学业与现实脱节,销路甚差,于是,从二卷起,陈把“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刊物日渐获得社会欢迎。1917年,陈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迁至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轮值主编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等,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等,这一队伍结成了包括左中右三方面的知识分子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三、《新青年》的发展的三个阶段:1、1915—1918年上半年,主要是作为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存在。其主要宣传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A、提倡自由民主,主张新道德,反对封建礼教。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发表系列文章,反对封建礼教,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强大社会舆论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陈《偶像破坏论》同时也体现了反封建主义的民主精神。C、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局限性:缺乏批判的精神。对中国历史的一概抹杀,对西方民主、文化的绝对崇仰。)2、1918年下半年起,《新青年》开始慢慢成为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主要宣传内容有:A、《新青年》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开端。 正当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到高潮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中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也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并在《新青年》等报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揭开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Bolshevism的胜利》。B、《新青年》社会主义倾向的加强。 1919年五四前夕,李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并撰发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在国内外时局发展,新思潮迅速传播的形势下,《新青年》日益倾向社会主义。1920年的第7卷第6号由陈编成《劳动节纪念号》,这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在此期间,《新青年》内部出现了斗争和分化。胡适等改良主义者离开了这一阵营。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一份理论宣传刊物,1926年停刊。四、《新青年》在五四运动中的功绩是:早期地宣传提倡了科学民主是反对封建主义的前期的亲文化运动的堡垒,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战斗堡垒,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扫清道路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在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又为五四运动指出了方向。 五、《新青年》的新闻工作经验(1)紧密联系实际,自觉为时代革命斗争服务,找准其历史定位,发挥其历史作用——“击中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时代的了望者”(2)倡导“百家争鸣”,自由讨论,明确提出“真理以辩论而明,学术由竞争而进”。推动了当时的反封建斗争和思想解放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该刊创始人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对中国时局进行了思考,认为政治革命没有作用,而“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民国四年(1915年)夏天陈独秀从日本回上海后,便开始准备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就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916年,群益书社接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来信,信上说该杂志同青年会杂志《青年》、《上海青年》同名,要求《青年杂志》改名。于是自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最初的撰稿人有陈独秀、高一涵、刘书雅、刘半农、易白沙、吴虞,其中陈独秀为主编。1916年2月起因护国战争停刊7个月。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7年8月后又因故中断4个月。1918年1月15日复刊出版第4卷1号,此时编委会经过改组由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二弟)轮流编辑,不久鲁迅也加入到编辑队伍当中。在第4卷第3期中,刊登《本志编辑部启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共同担任,不另购稿。其前此寄稿尚未录载者,可否惠赠本志?尚希投稿诸君,赐函声明,恕不一一奉询,此后有以大作见赐者,概不酬。”即《新青年》自4卷1号后改为同人编辑,不接受来稿。 由于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又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改由新青年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21年陈独秀返回上海后又任主编直到1922年7月停刊。编辑本段【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编辑本段【时代影响】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青年杂志创刊于哪一年: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

1、《新青年》(LA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2、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编辑成员和主要撰稿人有鲁迅、钱玄同等。该刊前期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与批孔运动,对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4、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中国青年杂志第一任主编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在上海淡水路66弄4号(原淡水路朱衣里252号)创刊。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林育南、任弼时、邓中夏、张太雷、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培养青年的革命人生观。在编排上,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文字明白流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该刊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中国青年》在上海共出版113期,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就是在1926年3月的《中国青年》上发表的。后迁武汉。1927年7月汪精卫叛变后迁返上海。1927年11月至1932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1939年4月,在延安出刊,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由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京。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后,一直是团中央机关刊物。1966年8月停刊。1978年9月复刊。(人民网资料)

1923年10月20日,几个年轻人聚集在上海南市一条小里弄的一幢老房子里,一本薄薄的小杂志在他们手里散发出油墨的清香。在这几个激动的年轻人中,就有在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恽代英,那一年他28岁,已是老资格的社会活动家。作为主编,恽代英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刚刚创刊的《中国青年》。这是直至今天已出版了一千多期的《中国青年》的源头。 《中国青年》一开始就有它的红色背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它的战斗色彩几乎是一种天然。它最强烈的鼓动是对祖国的拯救,因此它对自己使命的阐述格外明确而主动:“救中国是一般青年的使命。我们要为这些青年扫除一切陈腐邪恶的空气,指点他们最经济最有效力的途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对另一位传奇英雄萧楚女的怀念中找到佐证。萧楚女与他的朋友恽代英曾一同在《中国青年》最初的日子里共同战斗,成为辉映在《中国青年》上的灿烂双星。他文如刀剑,为《中国青年》这本杂志留下了鲜明的印痕。“不要装聋,不要躲闪。”“硬刀硬枪,摆事实,讲道理,才是角色。”“进攻,进攻,不断进攻!”萧楚女的激烈壮怀,可以说正是《中国青年》的真实色彩。 《中国青年》创刊时期对革命的号召源自这些革命者的本能,《中国青年》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职业编辑,他们的身份其实都是职业的革命家,而且异常年轻。在《中国青年》早期的创办者中,林育南、邓中夏、李求实及张太雷,也都早已是“身经百战”的青年英杰,他们在进入《中国青年》之后,他们同样注定一般走上了一条牺牲之路。萧楚女在病中被敌人拖赴刑场时才34岁,林育南、李求实等二十几个青年一同在上海龙华被敌人集体屠杀。鲁迅在龙华惨案发生后,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看一看这些抛头洒血的青年志士,发刊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青年》是何等风骨,根本不需要更多的文字来说明。 《中国青年》发起于革命初期,随着革命浪潮的起伏时而公开发行,时而秘密传递。从1923年10月到1927年10月,四年中,《中国青年》共出刊170期。它以惊世骇俗好战斗的激情度过了四年的创业历程,真可谓极一时之盛。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青年》终于沉寂。它起于黑暗,沉静于黑暗,但它在黑暗中留下了一道电光,这便是一颗终要燃烧起来的种子。

是恽代英恽代英就是恽代英

青年杂志第一期封面人物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封面人物卡内基“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得之途”等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学习卡内基艰苦创业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故B 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衰落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新》又停刊5个月。此后陈独秀辞去文科学长一职,前往上海。10月迁回上海,设立于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1919年12月的第7卷起由陈独秀一人主编。

1919年12月1日第7卷第1号《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

1920年末胡适提出《新青年》应“声明不谈政治”,遭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

1920年中共发起组决定将《新》从9月1日出版的第8卷1号改组为机关宣传刊物。封面也做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团结,也暗示全球无产阶级团结。封面上隔着大西洋握手的图案,是美国社会党的党徽。

编辑部增加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等发起组成员,刊登启示与群益书社解除关系,专门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行。同时增《俄罗斯研究》专栏,到9卷3号止。胡适对此后《新》的变化提出质疑,认为“色彩过于鲜明”,“北京同人抹淡的功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

1921年1月22日胡适写信与北京同人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陶孟和和高一涵等,再次声明其主张,指责《新》“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中译本”并给陈望道寄去明信片表示反对“将《新》所宣传共产主义之用”。

同时《新》的变化也招致社会上的议论和批评,同时部分军阀地区也禁止邮寄,《新》内部开始分裂。胡适主张另创哲学文学杂志,将马列理论分裂出《新》,同时将编辑部移回北京。但陈依旧坚持己见,并取消了北京的编辑部。

1921年2月上海法租界巡捕查抄新青年社,处罚并勒令其迁移。《新》从8卷6号起转入地下编辑,假托迁移广州,继续由陈望道等人编辑。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新》成为理论刊物。9月陈独秀再任主编,只出一期后停刊。1922年7月又出一期(9卷6号)。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此外,同名的还有日本侦探杂志《新青年》、新青年网站和新青年论坛。《新青年》 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新青年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 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 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辨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 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 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 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出版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新青年》一问世就高举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又在极力宣传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根据创刊号的出版内容可以断定封面老头人物一定是十月革命的领导人。起初我认为是列宁,但经过对照,应该是斯大林。你给出的地址是《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也就是《新青年》还没改名前的最初的创刊号。因该刊名与基督教上海青年会的《青年杂志》同名,遂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月刊。事实上改名后的《新青年》还正式刊发过第一期的创刊号。当时易名后的《新青年》首期封面并无任何封面人物。在我手里的版本,当时是印刷版本,最醒目的是“群益书社”四个字。刚好最近我在看关于蔡元培的书其中提到陈独秀以及《新青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青年杂志第一期封面解读

D 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这些思想的中心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因此③④正确;“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头像,说明宣扬励志实干,因此②正确;①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因此选D。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封面人物卡内基“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得之途”等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学习卡内基艰苦创业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故B 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