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关于一个轻轻惊叫诗人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关于一个轻轻惊叫诗人论文范文

挑战自我”对于我们来说触手可及却又遥隔万里。我们随时都可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而如果一直停伫不前,那么永远都不可能走到新的高地。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挑战自我 议论文 5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挑战自我议论文1

当你俯身拾起易拉罐,放进垃圾桶时,一次道德挑战悄然而过;

当你为妈妈打来一盆水,默默为她洗脚时,一次亲情挑战悄然而过;

当你心平所和原谅他人过错时,一次人性挑战悄然而过……

四季更替,春华秋实。漫漫人生路上,我们艰苦跋涉,纵然荆棘丛生,风雨交加,也要如雏鹰挑战自我——刚毅走出。遍体鳞伤也好,体无完肤也罢,至少没有空手而归的必然,至少明白人生是在无尽挑战中冲向终点的。

时光如流,像树木沐浴阳光,砥砺风雨,我们慢慢成长,逐步成熟。闯进岁月的河流,回眸往日,那一点一滴的人生底片,此时又变为彩色相片,浮现于眼前。

那是九岁那年的事,我要独自乘车去泉州找爸爸。那天,妈妈送我到车站,给了我车票,告诉我到站后要乘几路车,怎样怎样走。我战战兢兢地上车,独自一人坐在车上,心里紧张得要命,脑海里不断浮现电视里小孩被拐的情景,紧握的双手虚汗不停冒出:老天,怎么办,万一遇上坏人,万一我迷路了,那……我简直不敢再往下想。紧闭着双眼,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我深呼吸了一下,给自己吃了一颗定心丸,别害怕,我一定能找到爸爸的。在惊恐不安中,车到站了,我按妈妈的指示乘上了2路车到温陵站下车,车门一打开,我便飞奔下去“啊,是爸爸!”我惊叫起来,飞似的扑入他的怀中哭了起来。

那一刻,我体验了挑战自我的辛酸与快感。永远不能磨灭,经历重重困难终于见到阳光的欣慰。

如一盏雪夜之灯,挑战绽放于心灵最深处,在期待的目光里,自然地流溢出真诚、自信和刚毅。而挑战成功的那一刻,漫天雪花会化成滴滴春水,滋润心田;凋枯树木会泛起绿色点点,期待春天。

当挑战来临时,刚毅面对,坚强迎接;

当挑战来临时,微笑投入,将每一分每一秒,掺进汗水与期翼;

当挑战来临时,像欲冲破蓝天的雏鹰——展翅高飞。

高一挑战自我议论文2

“不要小瞧自己,因为人有无限可能。”这是我老师送给我的静思语,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学习就是锻炼自己的过程,越多不可能,就要更加努力去完成,就像今天,我又一次突破了自我。

每一次周五,班里都会有一次中队活动,这周的中队活动是:朗诵自编的 中秋节 小诗。我有点不够自信,很怕在人们的目光注视下展示自己,像上台表演节目、参加竞选等等,每当这种时侯,我就担心万一没表现好被人笑话怎么办?因此错过了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那天上午知道中队活动主题的时候,我就特别害怕下午的到来。

中午回家,我支支吾吾地跟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说:“你必须得去,你要勇于挑战自我,即使表现得不好也没关系,但必须要有踏出第一步的勇气!”听完之后我心想:“完蛋了,那么多人看着我一个人,怎么办……。”

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我迎来了下午的中队活动课。老师开始按学号一个一个地叫同学上去朗诵。我在座位上一动不敢动地坐着,就好像这样的话,老师就能跳过我叫别的同学了。但是,该来的总会来,当老师叫到我的学号时,我的心里就像装了一只兔子一样,“砰砰砰”地跳个不停。我先深深吸了一口气,慢慢地站起来,在同学们的注视下,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上讲台。站在讲台上,我都不敢看同学,只敢将目光盯着教室后方的黑板,我把手放在身后紧紧地握着拳头给自己打气,慢慢地背诵出已经在心里背诵过很多次的诗歌。终于,漫长的一分钟过去了,朗诵完自编的诗歌,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地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当我坐在座位上,听着别的同学的朗诵,再回想自己的表现,我觉得上台展示自己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面对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紧张和害怕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必须勇于挑战自我,勇于尝试,并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你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是有可能做到的。

高一挑战自我议论文3

雄鹰搏击长空,海燕唱退惊雷,只要将自己放飞,我们就是雄鹰,我们就是海燕,一千个零比不上一个一,一千次承诺,比不上一次付出,一千句空话,比不上一次实践,一千次徘徊,比不上一次放飞……人生的路最终得自己走,未来的蓝图只能在自己手中绘成。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要挑战自己,战胜自我,要付出勇气的,也是最可贵的。”是呀,人的一生中谁没有战胜过,唯有自己是最难战胜的。

生活的路——酸;

生活的路——甜;

生活的路——苦;

生活的路——辣;

生活的路——风雨兼程;

生活的路——曲折坎坷……

也许有一天会晴天霹雳,也许会有风起云涌,我都会坦然面对,去承受。但同时,我会去挑战他们不可能做到的申请。

挑战

为了“它……有了极地旅行的冒险家——斯蒂芬;为了它,有了在雷雨中放金属风筝的勇士——富兰克林;为了它,有了在太空中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

人类在不断地向天空冲击,为了摆脱了引力的束缚而不断努力,挑战自我,为了战胜自我,曾经那些爬珠木朗玛峰的人,曾经那些与斗牛搏斗。曾经与时间赛跑的人……这一切都是为了战胜自己。

为了挑战,有些人在挑战时,受伤,甚至死亡,这一切与挑战者逼近,这种勇气是永生的,这种精神是会长留下去的,因为人类正在向地球发起大挑战!

诚然,人类向大自然挑战的同时,也是向自己发起挑战,当刘易斯纵身一跃时,跨过“世界纪录”时,比原记录提前0。1秒冲过终点时,人们欢声雷动如痴如醉。永远怀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去向极限挑战。

鹰在云海里独自飞翔,回首极目,是鹰的方向,它骄傲地长嗖,向九里长空的极顶——冲刺!不知飞了多远,也不知飞了多长时间,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最后飞进了太阳里,慑了半个天穹!它说,我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晕了过去,当它醒了过后,发生自己不再是鹰了,而是成了涅磐不死的神——凤凰。

鹰,它战胜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了一只凤凰,而我们呢,也会有那么一天的,正在努力挑战中,挑战着……

高一挑战自我议论文4

生活和学习的节奏在加快,加了晚自习,加了练和周周练,还有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考试高密度,试题有难度,压力山大。必须勇于拼搏,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心里是这样想的,但起起伏伏的成绩有时让我迷惘、让我彷徨。我早已按捺不住,期待着文理分科。可是学校拖延分科的时日,拖出了我的愁绪,越缠越乱了。

喜欢吃鹅毛雪一样的岭南红土米饭,白亮亮如玉一般可爱。可是很不巧,当你拿起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时,却被告知,你生活在黄土高原,那心伤得就像黄土高坡一样千沟万壑。初中时,物理课上我常常用情人般的双眸深情地注视着物理老师,期盼着能学好物理,但中考时物理也只勉强不是短板;如今我视物理为初恋,它还是很不留情地虐我千百遍。当日日向往着学理时,物理还是成了我心中的一道坎儿。

临近文理分科的那次物理考试成绩仍然不太理想,真的抑制不住,我哭了。朋友不断递来纸巾,每一句话都是莫大的安慰,因为竞争中的友情是无价的。我怕他们说我脆弱、说我小题大做。物理老师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班主任一阵安慰后仍然向我竖起大拇指,相信我能行……

谁说女孩子学不好物理?谁说女孩子学不好理科?我偏要好好学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理想在召唤,富有诗意的远方在召唤, 军训 时获得的先进个人奖章还在我心中闪耀着金光。我喜欢悬崖边散发着清香的百合,喜欢她透着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不求回报,不求有人欣赏,只为活得坚强、活得漂亮。坚定学理的志向,挑战自我,证明自我,绽放我心中的百合。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想起一位诗人的话——如果回忆能够流眼泪,那它一定很珍贵。高一的每一个动人 故事 都将是记忆中的珍宝。经历高一,我们收获成长;经历高一,我们走向辉煌。

高一挑战自我议论文5

人生路上充满着挑战。我们也常说:“登峰造极,挑战极限”。其实,站在峰顶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挑战,首先就得挑战自己。

每个人都有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和自尊。遇到了一件事,就说:“这么难,先让别人做吧。”或说“这点小事哪值得这么强调,错了也没关系。”这种依赖和自尊便成了阻碍我们进步的绊脚石,让我们在原地转圈。

所以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首先就要向自己发起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挑战是无处不在的,敢不敢迈开第一步是挑战,要不要改变不适当的行为习惯是挑战,愿不愿承担应负的责任是挑战,能不能承认错误同样是挑战。

在这形形色色的挑战面前,我们所需要的,概括来说就是勇气,毅力和 方法 。

能力,就是挑战自己的首要工具,也是最基本的,当你面对自己的种.种缺点,你首先就是要有勇气去正视它们;当你遭到了失败的时候,你首先就得有勇气去面对它/们。这正如你和一个强敌作战,倘若你还没和他交手,心里害怕跑掉或躲开一样,后面的作战也就无从谈起。

毅力,这是挑战自己最重要的工具,人们常常由于经受不起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半途而废了。其实这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因素便是自己心态不坚,客观原因是事物的多面性和情况的多变性常常使你猝不及防而导致失败。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有着坚强的毅力,那些客观的原因也可以忽略不计,在这方面许多科学家和文学家便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方法,这是挑战自己的较关键的工具,有一个良好的方法,往往可以使你少走许多弯路,但这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或失败,所以当你决定迈开第一步时,你打算怎样迈出这一步;当你决定改变不好的习惯时你计划怎样改……这都是你事先就必须考虑的。

总而言之,勇气+毅力+方法就是挑战自己的工具,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高一挑战自我议论文5篇相关 文章 :

★ 描写挑战自我作文高中集锦5篇

★ 高一关于挑战的800字作文五篇

★ 高一成功议论文800字5篇

★ 高一关于挑战的800字作文经典

★ 高一关于挑战的800字作文常考范文

★ 高一关于挑战的800字作文优秀

★ 挑战的议论文800字作文

★ 高一作文800字励志例文五篇

★ 高一作文800字励志新范文

★ 挑战自我作文800字范文

翻开人生的史册,第一页是一个起点;扬起人生的风帆,河岸是一个起点;劈开荆棘的阻碍,光明是一个起点;推开虚掩的希望之门,希望是一个起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起点 高二 作文 议论文 8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起点高二作文议论文800字1

人生总是在这跌跌撞撞中走完。或许,这样的人生将会经历更多的磨难。也许唯有努力了就好吧!但是有些人却总是经受不了这生活的战斗!一有任何的危险就要临阵腿套!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就不会有所谓的完整人生?生活很艰辛,但这却是总要面临的。因为这人生需要我们的挑战,也许有挑战了,我们才会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大胆地做好一切,或许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的幸福!才能够更好的面对一切!相信挑战对于我们来说,那将会是没有任何的问题。因为人生挑战才将会有更多的经历。唯有经历才会更好地成长!成熟!

起点

相信,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将会是相同的。那将会是在同一个起跑线。起点的开始将会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之路吧!在这漫长的人生之路,而我们却都很渺小。也许我们都只是微不足道吧!也许所谓的成熟在现在看来海上微博表现出来!或许这道路的艰辛却总是阻止着一个人的成长的足迹!也许前方的道路很艰难,但是只要心中有梦想,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这样的一切都将在于我们!只有自己才能够拯救自己!这才是最好的。相信,我们一切安好,愿明天的明天更加美好!

终点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终点都不尽相同吧!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也都是自己安排的吧!也许上天总是会给你开一个很大的玩笑。但你却是中部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命运的注定却总是这样,我们的明天云又该何去何从?就只有自己了!也许生活是会有患得患失的感受,但是却仍旧有痛苦的时刻!那就做好现在,也许只有这样,明天才会更加的美好!终点点的到来总是要经历着风风雨雨,只奢求,我们能够更好!唯有这样,成功之花才会向你袭来!相信万物皆有可能!我们也将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拼搏,相信吗一切安好,初心依旧!

起点终点的距离总是很远很远。而我们是否能够一直坚持着,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回报!也许道路很艰辛,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更好!相信未来的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那一天。相信未来的明天经更加精彩!

起点高二作文议论文800字2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

开学一个月,漫步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的校园,常常回想起旧的校园,那是我的起点。

说实话,那座校园真的很旧,坑洼不平的路面,已经掉漆,漏出锈迹斑斑的铁栏杆,永远都关不紧的门,还有那长满了草,散落着土块的操场。

走进校园,两旁是四季长青的玉兰花树,到了夏天那碧绿的树叶间就会冒出一朵朵洁白的玉兰花,有时,花瓣会不经意地从花朵上脱落下来,我总是走过去,悄悄地摸上一把,硬梆梆的花瓣,却又有着柔软细腻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

在校园里,最标志性的植物便是那棵 大雪 松了,经常会从广播里听到这样的话:请某某某同学……到大雪松下集合。这估计是校园里的元老了,粗壮的树干上长满了皱纹,交错的树枝被一大片一大片的针形树叶压得低低的,他脚下的泥土格外肥沃,松松软软地上面垫满了松针。

每个初夏,老师都会催促我们去观察紫藤萝,许是因为有很长的历史,紫藤萝的枝条相互交错,将整个的长廊的上方都掩住了,刚开始只有褐灰色的枝条,光秃秃的一片叶子也没有,细碎的阳光洒在上面,在地面上形成大大小小的光斑。过了一些时日,再看地面时,会发现,光斑小了也少了,抬头一看,原来藤条上已经爬满了燃烧着绿意的叶子。再过些日子路过这里,会有一阵阵淡淡的香味,原来不知何时,在绿叶间已经挂上了一串又一串的藤萝花,看着她们,感觉整个世界都融在了她们淡紫色的笑意里。

我们当时的教室是在四楼,北面长着几棵高高的不知名的树,每到春夏两季,那枝条就被染上了绿色,像一团绿云般,肆无忌惮地向我们这边延伸,靠在窗台上,就感觉那片绿意触手可及,在烦闷的夏天,打开窗户,任清凉的分流,听着树上传来的仿佛能安抚人心的蝉鸣,写着作业,感觉格外惬意。

也许是习惯了蕴含古典园林风格的校园,所以当走进充满西方园林色彩的新校园时,总有着许多的不习惯。

然而,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旧时的校园是我起航的地方,但不会是我永远停靠的港湾,我会继续向前,即使是停,也只是暂时的休憩,因为,我的目标始终在前方。

起点高二作文议论文800字3

一江,一舟,一人。他静倚在竹上,任由风将思绪吹向远方。这是黎明前的夜,万物都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起点。

他没有向江上望,穿过江边竹林的叶,深邃的夜空摄去了他的神,纵叫星光万点,幽幽的月光照不透这穹苍。宇宙也静静的求索。他忽的涌上一阵窒息感,这无言的黑暗将天上的光与地上的影都吞噬穷尽,这是一切事物的终结。不会再有起点。哪儿还有起点?他想。再让世界运转也罢,再让生命繁衍也罢,再让文明辉煌的夺目也罢,再让市镇繁华的万分也罢,再让那智慧积累得厚重也罢,就连遗迹大门前积的灰,也会被时间之风所吹袭,大门终也无人能开了罢!这世间,其实无所谓始终吗?一阵风吹过来,竹叶碰撞着,簌簌成响,像奏着一曲哀婉的歌。

他有些想低声啜泣,但他没有。他的视网膜上重新聚焦了,他看向江那边泊的舟。木舟随着流水起伏,在惨白而昏昏的月色下,它像一只伏首的乌木野兽,被远岸的山岚连着江影锁起。那么一瞬间,它幻聚成了一个高度抽象的符号,好似代表着一种肃穆的宣告:“终仍有起点。”风儿也附和着低语。他猛一醒神,盯住,同时倾听。木舟轻轻地荡起,荡落。没有低语。无力感充斥着他的全身,他徒地升起一种无以言说的深刻的沧桑。

随着时间的逝去,世界的无序程度会无可避免地增长,增长复增长,直至再没有生灵,再没有世界,一切都堕入虚无的虚无中。所有有价值的事物,都会像这江水一般,他想,流去又流去,然后戛然而止。大江东去,风流人物尽。江河流觞,可又有谁接杯?黑暗攥住了他,他就这么看着江水巧妙而拦不住的离开了他的视界。忽然静默。他却又想到,他所思考的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并不在乎最终是否还有起点,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有起点。可我并没有找到起点。他心说。他突然想大声痛斥,但一会就放弃了,这也是没有意义的。他痴痴的笑了好了一阵,又有些想咳嗽。他的心上沁出一层雾般的终极关怀,一会被风吹散了。

天蒙蒙亮了起来。他开始咀嚼那个暗示。“终仍有起点。”为什么?他深表怀疑。他找寻起普适的真理,这不很容易。天渐亮,鸟鸣出了第一声。他的思路活络起来,像此时的江流。他仿佛窥见了什么,想压住内心流转欲喷的情绪,几分兴奋却仍潜掩不住。他在脑中飞快地构建出一座塔,一座恰适的塔,一座一人之力的巴别塔。它是超脱的。天亮了。金芒折过岚雾,散在江面上,随着江流闪耀。他用食指在空气中缓缓而庄严画了一个圆,然后眷恋地看着在山岗后露出半头的金乌,有几分释怀似地笑了笑。

一江,一舟,无人。舟子划着舟,舟缘荡过水的波纹。风吹过竹林,一阵干脆利落的轻响。舟子哼起歌谣。黎明已至,这是新一天的起点。

起点高二作文议论文800字4

起点,这两个普通的字眼,你了解吗?你关注过吗?只要你细细地发现,起点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跑步比赛的地点;生命的起点;友谊的起点等。

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名人,比如:李白、海伦·凯勒。他们也各有各的起点。

我国古代的著名诗人李白,大家应该不陌生吧!虽然李白被世人尊称为“诗仙”。但他小时候却十分调皮。

李白在别人上学的时候,经常爬墙逃出去玩,从而把自己的学业给荒废了。在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日子里,李白又照常爬墙出去玩。这时,李白走进了一个树木茂盛的树林里,李白被这无拘束的绿给迷住了,他接着向前走,不一会,他穿过了树林,眼前的风景更是美妙:哗哗流淌的小溪,一望无际的绿草上面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彩色野花。在小溪边的石头上,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穿着一身灰色的衣服,李白心里暗暗地想到:这个老婆婆的衣服颜色跟这块风景真不匹配。于是,李白向那位老婆婆走去,走近一看,那位老婆婆坐在河边的石头上,用手拿着一根碗口粗的铁棒在另一块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看到后,奇怪地问老婆婆:“老婆婆,你在干什么呀!”老婆婆一边磨着铁棒,一边对李白说:“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听后,大吃一惊,心里想:怎么可能嘛。老婆婆似乎看出了李白的心事,又对李白说:“这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因为只要你肯下功夫,再粗的铁棒也可以磨成针。”李白听后,顿时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不再逃学,认真学习,才能有了那样的才华。

这则 故事 告诉我们:在我们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光明,另一条是黑暗,这两条路的选择,只是看你的起点是否正确。

海伦·凯勒你们知道吗?她是一个一辈子与听力、视力无缘,并且不可以开口和人们交流,小时候她也试过不去想这些,但是失败了,但最后,她用那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手语和人交谈,而且凭着一己之力完成了艰苦的大学学业,在那里,她应该是多么高兴。就是因为海伦·凯乐用自己顽强不屈的精神,完成了大学学业,才能成为世界上有名的作家。

海伦·凯乐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失败,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一个人面对失败,无法开启新的起点。

我们民间有句俗语“有起点必有终点”,一个异常惨痛的终点,也有可能是一个全新而美好的开始。我现在才觉得起点原来这么重要,它可以使一个人的命运瞬间转变。

起点高二作文议论文800字5

从一个起点开始,终究会到达一个终点;而这个终点,亦是一个新的起点。

清晨,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时。在这一天的起点,我跟随着太阳,站在黄山脚下,站在这趟旅程的起点。我仰头,瞭望着那云雾缭绕的山巅,瞭望着我将会到达的终点。“起程吧,”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走向山巅,走向终点,去看看,那不一样的风景。”

我踏上眼前的这条布满了青苔的石板小道,青苔上,似乎还挂着一些晶莹闪烁的露珠。小道旁遍布着笔直的青松,那墨绿色,仿佛是毛笔蘸足了浓墨挥洒而出的,向山顶蔓延着。

晨雾渐渐散了,阳光也更足了。越向上走,风景便越发的奇特。奇松在这里生长,怪石在这里陈列。石阶路不愿规规矩矩地趴在那里了,石阶立了起来,向前看,他如腾飞的巨龙一般,直冲云霄;向后看,脚下的石阶似乎是悬空立着的。

从这山腰处可以看到两旁的峭壁上,是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而松树,却弯弯曲曲的斜插在石缝中。遒劲的根茎穿过岩石,裸露在空气中,如同老人的手,抓紧了石块,永不放松。苍劲有力的枝干外包裹着一层灰褐色的,生满了树瘤与皲裂的树皮,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的皮肤,那上面布满了褶皱与凸起的经脉,只有经历了日日夜夜的风吹雨打,才能锤炼出来这样刚韧的茎干。即使脚下的岩石缺少它们所需的土壤与水分,他们依旧在努力,努力活下来,努力生长的更加强壮。

一轮红日渐渐西垂,这一天的终点就快到来了,我也即将走上这趟旅程的终点——山巅。

踏上山巅的这一刻,我被震撼了。这里没有什么树木、花草,甚至都没有别的杂乱的石块,只有一块巨大的、平滑的岩石。站在这里,眼前没有别的什么,只有远至天边的云海和一轮垂在天边的夕阳。白色的云海被映红了,淡蓝的天空也被映红了,这里除了红色,就是白色,已经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云了,空旷的似乎只剩下自己一人。

重新走到这条小路的尽头,向下看这条小路,曲曲折折,又好像没有尽头一般。从这里再下去,这个终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那曾经的起点,又将会变成一个终点。

起点高二作文议论文800字相关 文章 :

★ 起点作文高二800字

★ 高二人生作文议论文800字五篇

★ 关于起点的高二作文5篇

★ 高二以起点为题议论文范文

★ 关于起点的作文800字5篇

★ 有关起点作文800字5篇

★ 800字高二议论文范文

★ 关于起点的高中作文5篇

★ 作文高二开始800字

★ 起点高二作文700字

关于年轻人论文范文资料

青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我们都很想回到青春。一提到青春,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美丽的容颜、活力四射的同学、纯洁的友情。但更应该被我们了解的不是表面,而是青春的深层价值。下面我为大家总结整理了青春的价值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

青春的价值在于努力奋斗,勇于拼搏。身处最好的年华,努力奋斗是拥有光明未来的前提。“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不应浪费每分每秒,应当做有益于自己的事,学着填满生活,好好奋斗,努力前行。我们应在青春年华明确自己的目标。譬如在初高中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朝着这个方向勇敢去闯、去拼搏,我们处于青春年少,不必担心自己失败。我们不该做那未尝试便放弃的人。同时,我们应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做事先做人”,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少年。这将使我们在未来有能力成为社会的栋梁,回馈社会对我们的栽培。

青春的价值在于热忱付出,努力奉献。很多人认为付出仅仅在国家层面才能被称为“好”。实际不然。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也可以鼓励到他人。在水滴筹上捐赠十块钱看似是件小事,可千千万万个十块钱汇聚在一起对一个绝望的家庭来说却是救命的稻草。当老奶奶不幸摔倒自己却行动不便无法起身,你的一个搀扶则会成为她的依靠。当他人遇到困难,我们应尽力帮助而不是退缩;当事情危害了我们的个人利益,我们也不应有失偏颇地处理。若每个年轻人都积极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那社会将会十分美好。

毋庸置疑,奉献在国家层面也十分重要。古时有霍去病十七岁北击匈奴,岳飞二十岁启程抗金;近代有董存瑞十九岁舍身炸碉堡,江竹筠面对严刑拷打誓死不从;现今有“90后”医生护士勇敢抗疫,救下千千万万人民。他们无一不是正值青春年少,可他们面对困境也无一不挺身而出。他们没有因为害怕死亡而退缩,而是坚定地冲上前去,保家卫国。我们是中华儿女,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但我们无一不肩负着使命。我们是祖国的“中流砥柱”,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勇敢承担责任,不害怕奉献、不抵制奉献,我们应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付出。

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付出。希望每个人都能实现青春的价值,朝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向努力前行。

范文二:

青春是山巅的雪莲,神圣而可贵;青春是扇动的翅膀,自由而美好。让我们用心去经营,用乐观的心、向善的心、欣赏的心去点亮青春。

点亮青春,用一颗乐观的心。乐观使我们不惧风雨。即使遭遇贬谪,苏轼仍乐观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轻轻一语,便消散了乌台诗案的晦风冷雨。相反,纵使海子有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期望,可他没有一颗乐观的心,在苦闷中选择卧轨自杀。假若他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又何以会让生命成为负担?青春的路上,倘若我们有着乐观的心态,即使风雨兼程,前方也必然会雨过天晴,让青春的色彩更绚丽。

点亮青春,用一颗向善的心。“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善良是青春必不可少的调料,向善的心使青春更美,而青春期的“善”必然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人类最初的善良来自泥土,因而善良也必然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想起弘一法师轻轻摇动坐椅让小虫躲避,这种善心又会对我们的青春产生多大的启迪!青春因和善的心而更加迷人。

点亮青春,用一颗欣赏的心。欣赏美丽之物,欣赏高尚人格,学会欣赏,必然让我们的青春受益匪浅。辛弃疾道“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正是有一颗欣赏的心,他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写下这名传千古的文字。萨迪说过:“有智慧而不将其灌注与生活的人,犹如一个只耕耘而不播种的农夫。”那么,我们首先要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为做“丰收的农夫”而努力、进取。即使没有如花美貌,青春期的我们还有可爱笑容,还有如瀑黑发……

塞涅卡曾说过:“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可有多少人只把可见的财富视作人生的幸运富足!我们为何不改变自己的心浮气傲与茫然无知?青春本是个好时节,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有人独自高悲,有人空叹虚度。我们为何不用行动去点亮自己的青春?

从现在起,用一颗乐观的心,用一颗向善的心,用一颗欣赏的心点亮青春,让我们的青春更加丰富多彩!

范文三:

世界上每个人拥有的东西太多,但有一种最为珍贵,也仅能拥有一次。它的拥有你也许不能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春夏秋冬的更替,它已慢慢从你身边溜走。当你失去了它再回头找寻时,却发现它早已不属于你。这不是权力,也不是金钱,而是青春。

青春对于每个人都不陌生,这是每个人都拥有过的。区别在于你是浪费青春,还是把握青春。因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青春象征着健康,象征着潜力,是一个人奋斗的资本。

当你因为一连串的失败与打击而无比沮丧想要退缩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拍着你的肩膀:“小伙子,你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去改变!”那时的你才发现青春还牢牢在握信心大增。

拥有青春是值得骄傲的!那么,就请你用青春做资本,去创作希望吧!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年亚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

摘 要:本文从青年亚文化受不同时代媒体类型变迁影响关系入手,揭示青年亚文化即便具有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但与媒体的变迁也有深刻的文化互动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不同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各自特点,从而呈现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和多义倾向。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媒体特征;话语权;新媒体;多义性

和国外的青年亚文化一样,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勃兴而生成的,它的存在与媒介文化息息相关,与大众传媒的变化与沿革保持着紧密的关系,青年亚文化生命体中保留着大量的媒体特征。这些媒体特征,有大众文化生成的共性内容,也有青年亚文化发展变异产生的特质。

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当前媒介文化本身也经历着多重变化,媒体的存在方式不断推新,媒介的存在方式的生成,影响着青年亚文化人群的塑形。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影响下的受众和新媒体影响下的受众,有着不仅仅是审美方式上的差异,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及反馈方式上都有巨大的不同。同时,媒体的话语权掌握和信息发布方式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从“他媒体”到“自媒体”,从传统的把关至上的媒体发布流程到当下随手拍随手发布的新流程,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权力革命。

也正因为媒体本身的变化转向,才深刻影响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形式和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口,初步探讨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

最早提出青年文化的是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而社会学意义上的青年文化紧紧依托经济学和政治学、人类学。它从阶级和国家政治的角度看待青年工人阶级和青年无产者的生活形态和阶级意识。因而,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文化批判时,这些青年文化人群被学院精英认定为“反文化”、“幻觉文化”、“堕落文化”,是“垮掉的一代”[1]。这种20世纪60年代生成的新型文化被认为是“相对普遍的富足,大众文化的发展,战前与战后两代人之间的裂痕,延伸的中等教育以及以青年为中心的文化形式的出现”[2]。在人们心目中,青年亚文化人群“群魔乱舞”,是“享乐主义扩展的结果,是上层阶级早已实践了的放荡行为的民主化过程”[3]。这段表述可谓青年亚文化的几个特征。一是言明了青年亚文化的社会角色,边缘化的角色。二是言明了青年亚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具有裂痕。三是青年亚文化的表达方式,是“群魔乱舞”式的享乐和行为上的放逐。四是青年亚文化的社会作用,是解构文化和文化幻觉的温床。

这是早期对青年亚文化的认识,这一时段,青年亚文化成为西方主流社会话语的“他者”,完全可以随意妖魔化的对象。

但随着大众文化的成熟,尤其是进入新的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似乎也在发生角色的变化。“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于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它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4]。青年亚文化不再作为一个捣蛋鬼的角色出现,而是问题的反映者出现,它的存在就是复杂性、矛盾性、暧昧性文化问题的本身,这样的认识无疑是文化认知上的进步。“亚文化是现代性的一个独特方面,建立在对普通文化认同中包含的价值多样化的接受上。”[5]同时,亚文化的潜在功能是揭示母文化中隐藏的或未决的矛盾。

从“裂痕”到“协商”,从“文化垮掉”到“文化母体问题的揭示和解决”,青年亚文化的身份变化正是这样发生了重大转向。

众传媒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充当一种核心角色。因为不同的亚文化和社会阶级过着非常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大众媒体为不同群体理解其他群体的生活提供了手段”[6],在纸媒时代,纸媒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把关的产物,更属于主流意识根植的文化场域。所以,纸媒尤其是大众报纸和大众杂志,对待青年亚文化的态度是“他者”的认知。在这个认知框架里,青年亚文化人群,是接近被污名的边缘文化群体,和主流文化人群相对立。被边缘化的亚文化人群,少有自己的话语权,难以掌握属于自己的大众媒介。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除了自己身体符号之外,就是不会被大众文化直接接纳的“符号体系”。在这个纸媒当道的时代,文字是权力的重要工具,而青年亚文化人群既不能完全运用文字,也不能完全主导话语。所以,纸媒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排斥和规训的关系。

进入以音画符号为载体的电影电视时代,对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无疑是文化上的福音。音画符号是直观的符号体系,而且更能直接为青年亚文化运用。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都市的神话叙事离不开亚文化的“起笔”和“奇观”,这也是文化多样化的价值探索和艺术塑形。正因为如此,亚文化与城市音像发生了广泛的交集,“都市是这种过分促进所有个人生活的真正场所”[7],都市是亚文化展示的空间,亚文化又是都市文化的产物。通过这样的推演,让青年亚文化人群看到了实现自我的可能。电视电影无疑放大了这种可能性,甚至将这种可能性转换成合理性。

进入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是文化上的一次重要转型。

1.青年亚文化人群从恶名走向了化名

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真正属于人的延伸的新媒体,被青年亚文化人群掌握了。他们来到网络世界,抛掉了大众传媒给予的一切命名,他们首先是自我命名。我们称之为“网名”,很多传媒学者称这样的行为叫“匿名”,有学者认为“网络的交流有最突出的匿名性”、“与面对面交流是完全不同的,与那些署名的纸媒交流也是差异甚大”[8]。对于绝大多数的主流社会人群而言,隐匿自我的真名实姓,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身份转移。而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这不能称之为匿名,而应该是“化名”。化名是强调个体审美和文化诉求的表达手段之一,主要不是保护自我,青年亚文化人群更强调自我炫耀和自我满足。所以,他们的化名,总能体现这个人群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因为“这些亚文化群体被诸多权力机构以各种方式所认定、确认、污名化、边缘化或者‘对待’”[9]。所以,无论是匿名,还是化名,都是去污名化的一种努力,这是新媒体带给亚文化的福利。去污名化,就是利用自命名的方式给自己起一个或多个表达自己文化要求和审美意愿的网名,从而以这个身份在虚拟世界获得文化身份,这就是亚文化人群的文化选择。“身份不明的社区”成为扮演他人者的天堂”[10]。

2.青年亚文化人群获得话语权

如果说新媒体以媒体形式的“天然”合理性赋予青年亚文化人群自我命名的权力,那么,这一权力并不是所有文化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文化话语权力最重要的权力是三类,首先是文化话语生产权,其次是文化话语作用权,最后是文化话语解释权。传统媒体正是以传播权、把关权、解释权的权威身份作用于我们这个社会。新媒体的不断翻新,导致青年亚文化人群在这三方面不断掌握着一部分自主权。

首先,传统媒体的话语生产,是由专业的生产者来完成,专业的生产者并不掌握所有话语权,却掌握着优先话语权,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更是如此。亚文化人群介入新媒体的文化生产,呈现井喷态势。博客、微博、微信、跟帖等等,都能看到带有明显亚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的文化符号。从数量到质量,从宏观影响到微观影响,都显示出亚文化人群的符号生产能力和愿望[11]。

其次,传统媒体得以支撑,依靠追求平衡而展开的文化把关[12]。很多文化传媒研究者对新媒体出现的担忧,就是认为新媒体的监管难度大,而且从电子邮件到微信,似乎解决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无缝对接,双剑合一,监管难度不断提升[13]。青年亚文化的芜杂性和多元性,在传统媒体的把关体系中,会多层过滤,而新媒体弱化了把关,敞开式的话语生产机制,几乎是即时性的呈现。把关作为传媒生产流程的一环,固定了一整套文化机制,而这对于亚文化个体而言,从自律到自觉地遵循外在于个体的把关机制,无疑是难事。也故如此,把关对亚文化的弱性制约,导致了亚文化的影响力事实上的蔓延。如果说,亚文化以往阶段面临的危机是无话语权的危机,在新媒体时代就是泛话语权的危机。

同时,对文化的解释,也明显有了多义性。理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本来就是受众或读者的个体完成的事情。“公众成员没有被概念化为文化的傀儡,而是被概念化为能够重新阐释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主体”[6]。然而,对一则新闻、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符号、一个电影的解释,主流媒体往往要事先给出一个定义。这对接受美学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更是不可想象的。在他们看来,一旦掌握了可以发言的媒体,那么,如何解读、如何阐释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权威的主流媒体解读体系和非权威的亚文化人群解读体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分歧和隔阂。

3.青年亚文化人群开始再次分解

如果说,青年亚文化人群在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亚文化人群内部再次分解。这是很奇特的文化现象。“亚文化一词原本意指的与媒体和消费工业产品的那种约定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宽泛了,并导致了日常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碎片化。”[9]青年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体的更迭,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分解,它的内部发生着以年龄、性别、兴趣、文化立场、实际利益、符号价值为界限的区隔,最终,形成了不是以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为区隔标准的文化类型,这就是粉丝文化,“由于粉丝是所有媒介技术的先行实践者,他们的美学和文化政治在很大程度上送达了公众对主导媒介和草根媒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14]。通过媒介的引导,通过粉丝文化的生成,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

综上所述,在大众传媒不断更新的趋势下,青年亚文化产生的三个方面的转向必然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均质化。也就是说,因为新媒体的存在,主流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第一,青年亚文化人群和主流人群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呈现混名状态。我们知道,传统大众媒体把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用一整套评判标准划分得非常清晰,主流大众文化的特征和亚文化特征也是迥然有别。也故如此,主流文化的命名机制和亚文化的命名机制更是截然不同。然而,新媒体让大众具备了传播流程的重要身份,其中也包括掌握了新的命名文化机制。在这个新机制面前,主流大众的命名和亚文化的命名都具有化名性,都具备个体的特征,甚至都能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里掌握自我命名的快感。从网络世界里,一切命名,都是化名,即便是实名,也和化名等量齐观。所以,命名文化的内在合一导致主流大众与亚文化人群之间不但难以区别,甚至界限模糊。

第二,青年亚文化人群不再是文盲或者不学无术者,截至2013年12月,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初中占36.0%,高中、中专、技校占31.2%,大专占10.1%[5],大学本科占10.8%。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在新媒体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不同,已经慢慢被大众接受,被大众媒体认同。也故如此,亚文化人群的文化创意和时尚先锋性,总能被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所借用,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品。尤其在文化创意方面,亚文化总能形成文化奇观。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激发了话语的热情。当下的文化人群,首先不是考虑话语权的获取,话语权可以通过购买通信工具、电脑或手机,就能掌握一种新的话语权。网民的意见,包括大众人群和亚文化人群的意见,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你会发现,话语走向了新的样态、新的修辞、新的语法、新的接受互动习惯、新的语义形成、新的话语权博弈格局。网络改变了社会的话语态势,从而也改变了亚文化人群的话语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4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2.

[4][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7]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G]//汪民安,陈永国,马海靓.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陶东风.网络主流的真实与虚幻:网络文化与青年亚文化[M]//王文虹,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9]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0][美]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11]孙海峰.网络读写的主体重构[M]//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保罗・B・斯尼德.回访“把关人”:1966年对1949年案例的再研究[M]//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3]国外互联网管理:强化网络监管已成趋势[N].经济日报,2012-06-07.

[14]亨利・詹金斯.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G]//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2013年中国网民属性分析[EB/OL].[2015-02-05].

青年亚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摘 要】本文以周杰伦为例探讨青年亚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现象,认为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它是借助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青春偶像 偶像崇拜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属一般发生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中、以青年为文化主题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活动。青春偶像崇拜,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偶像崇拜是与自我反叛意识矛盾的,但在青年亚文化运动中,正是从自我反叛运动中培养了青春偶像崇拜的社会心态。

21世纪以来的华语乐坛,出现了这样一位歌手,他的音乐红遍了大江南北,他的粉丝数量成千上万,他的言行举止成为青少年们竞相模仿的对象,甚至他的歌词会被选入考试题、成为论文的研究对象。很显然,这个人已经超出一个简单的流行歌手的范畴。如今他已出道12年,可以说他已经成为E时代的一个精神偶像,成为众多青年青春岁月的一个符号性人物,他就是周杰伦。以他为例来探讨我们这个时代青春偶像崇拜这一重要文化现象,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

偶像崇拜活动自古就有,然而在传统的偶像崇拜活动中,偶像更多的处于一种虚拟的,存在于绘画、雕塑等传统造型艺术形式,具有超现实性与超生活性,通常情况下他向崇拜者表现出神圣而完满的神性光辉,而其影响方式也多为精神上与人格化对崇拜者的感化。然而青春偶像崇拜则大大不同。从更深的社会文化层面看,青年亚文化是弱势群体抵抗霸权的结果,是社会变迁和危机的症候和隐喻,是发生在符号层面的对霸权和主导文化的抵抗。

在现代社会当中,社会鼓励个人从传统规则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由的人,这个社会鼓励张扬个性,但却没有给渴望张扬个性的青少年们更多的支持,使这一代青年人成为不同于父母那一辈人的缺乏信仰的无依无靠的精神漂泊者与孤独者。80、90后的年轻人对传统社会的偶像与信仰嗤之以鼻,不愿被所谓的“主义”、“路线”等政治社会的教条所束缚,他们热爱自由、热爱青春、热爱享受、热爱娱乐,却缺少了支持这些新观念的精神支柱。

于是,演艺明星、粉丝文化、青春偶像等社会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青少年人群中的风潮。而周杰伦作为2000年出道的一个具有强烈个性与反叛精神的歌手,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必然的成为了“80后”与“90后”的精神偶像。当懵懂的青少年们一方面处于青春的叛逆期,渴望打破传统与教条,张扬自我,享受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中应试教育的枯燥与无聊,父母的管教与监督、期望与督促,这就使他们普遍有幻想与标新立异的念头。

他们去听90年代的流行音乐,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情脉脉,只感到充斥于乐坛的千篇一律“情感歌曲”的无聊与媚俗。然而这时候在台湾出来这样一位年轻人,他与青少年们年龄相仿,他的音乐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充满着幻想与个性。他的歌曲很多是在当时华语乐坛还很新潮的节奏布鲁斯曲风,他的咬字模糊不清却别有一番风味,更令人欢喜的是他的音乐题材突破了传统深情的港式情歌,题材既有浪漫青春歌曲,例如《简单爱》、《晴天》、《七里香》,又有异域风情的抒情歌曲,例如《爱在西元前》、《夜曲》;既有以反映家庭、亲情为主题的歌曲,例如《爸,我回来了》、《爷爷泡的茶》、《外婆》,又有反映社会问题或具有深度思考的快节奏饶舌,例如《止战之殇》、《以父之名》、《梯田》;既有描述幻想世界的快歌,例如《半兽人》、《忍者》、《双节棍》,也有纯抒情性的钢琴伴奏的歌曲,例如《黑色幽默》、《安静》、《搁浅》。这些歌曲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了的轰动效应,华语乐坛彻底被这个年轻人给颠覆了,它不仅凭着这些歌曲赢得无数粉丝,更引发华语乐坛的变革,掀开了华语流行音乐新的篇章。

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它是借助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叛逆的向传统文化具有挑衅色彩与颠覆意图的非主流文化,是青少年们对社会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抵抗。新时代的青少年们渴望青春与自由,反感现实社会的压抑与教条,不满于父母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内心深处不愿意走入成人世界中的勾心斗角与追名逐利,他们渴望永远活在幻想世界的单纯与无拘无束,渴望自己个性的棱角不被世俗所磨平,所以他们的青春偶像与传统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是当传统主流文化面对青年亚文化时符号层面的抵抗时,这些老谋深算、老练世故的商人、学者们当然有其应对的方法。他们将这种对传统的侵蚀和对神圣秩序和体制的削弱的亚文化进行收编,其方式主要有两种:意识形态收编与商业收编。

所谓意识形态收编,是指支配集团(警察、媒介、司法系统等)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对亚文化的风格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抨击,引发了社会中的“道德恐慌”,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大众传媒将亚文化风格进行了妖魔化、庸俗化和琐碎化的处理,又把亚文化风格纳入到了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联系周杰伦的例子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伴随着无数青少年争相崇拜模仿的是巨大的争议与批评声,然而12年过去了,周杰伦刚出道时非主流的音乐如今却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主流的音乐,这些年间无数和周杰伦有相似特点的歌手活跃于歌坛,而周杰伦自己的音乐却没有了当初的那种颠覆性。也许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也许是娱乐圈多年的浸染,如今的周杰伦早已不同于当时的周杰伦,现在的他唱歌口齿越发的清楚,中国风更是迎合了主流文化的认同,没有这一层次的转变,周杰伦只能永远当一个青春偶像而被时代淘汰,只有向主流文化靠近,他才真正能坐稳天王的位置,然而如今这一代年轻人再听他现在的歌已经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主流文化把周杰伦和我们身上的棱角逐渐磨平了,我们和自己的偶像最终还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成功收编了。

主流文化收编青年亚文化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商业收编。

当亚文化群体产生出新的、对抗性的意义方式,这些风格很快就被流行市场“收集”,以用于交易和商业开发。通过市场收编,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不再是颠覆性的,而是“被重新向支配意识形态靠拢”,亚文化风格从反叛风格变成了消费风格。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而亚文化本身首先关注的也是消费层面。亚文化一方面批判商品社会的庸俗与乏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商品的载体来传递文化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将商品的剥削与亚文化的原创性划出界限来分离,亚文化崭新风格的包装与传播无可避免的要与商品的生产、包装、营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亚文化的颠覆与反叛的力量就逐渐被削弱,这就是商业的收编。周杰伦12年的音乐路程又一次验证了这一理论。

当他刚出道时,无论形象还是作品无疑都是非主流的、颠覆性的,具有很强个性色彩与独立风格,又因为自身才华横溢加上作品符合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受到了青年们的热烈追捧,非主流的音乐逐渐的引领了新的潮流变成了主流,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娱乐圈的浸染与媒体舆论的影响,当然也有周杰伦自身选择的原因,他的音乐作品由当年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逐渐向商业化、主流大众化的方向变去,某种程度上这种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

独立音乐人不依靠商业炒作即使能受到欢迎也很难长时间流行,而周杰伦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时却不得不考虑更多商业的因素,特别是当他自己当老板后,要考虑自己员工的收益,就更要向商业化的音乐迈进;同时,广告代言的增多、做音乐卖唱片不赚钱都使得这个当年一心躲在录音棚里写歌的音乐奇才开始一步步远离音乐人这个身份,开始向一个娱乐明星、电影明星、广告宠儿的身份转变。周杰伦对音乐的热爱终究抵不过大众传媒、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侵蚀,他现在的专辑歌曲俨然已经没有以前的创造力与革新力,变得更加的口水化与主流化,曾经一张专辑首首主打的音乐天才如今只能偶尔写出那么一两首好歌了。

而他的歌迷们也长大了,从单纯的学生时代走向复杂、世俗的社会,他们不会再为哪个明星偶像而疯狂,生活上的压力使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计,青年们曾经的叛逆也被时间和现实社会所改变,他们最终还是得面对现实,走上工作岗位,曾经的青年亚文化主体们最后还是拼命忙着挣钱,过着不同于理想世界的世俗化商业化的生活。

当曾经的青春偶像与青年们逐渐成长与成熟,青年亚文化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被主流文化所同化,而成长后这些青年人们最终会变成社会的主流人士,当他们的下一代又有了新的亚文化和新的叛逆的青春偶像时,他们也会无法接受,这就是年龄代沟的形成。对于青春偶像崇拜,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应该有个正确的态度来认识它,青春偶像崇拜是当代文化生活基本矛盾的产物,它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必然产生并存在下去的道理。成年人不必过分担忧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青少年也不能沉迷于追星等活动中荒废学业。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段时光是人一辈子最美好的与最难忘的回忆,而一个人青春时期的偶像、青春回忆的符号,比如周杰伦,他的音乐是一代人青春岁月的一个重要符号,这样一位文化偶像,虽然无法超越时代也没办法避免被取代的命运,但是他却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被人们所记住。当80、90后人到中年时,还是会想起和怀念年轻时哼唱的那些歌曲以及追过的那些偶像,那时流行便成为了经典。

参考文献

①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于轻松一刻论文范文资料

600字 议论文 范文 篇一:不要为失去悲伤

摘要:没有大海的宽广,可以有溪流的豪放;没有云彩的潇洒,可以有熏风的烂漫;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碧绿。我们总能找到人生的坐标,坦然的面对失去的,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不触及生命要义的东西,我们的人生必将赢得更多的轻松和愉快。

人生一世,难免有许多事不如人意。那么又何必为失去而悲伤呢?

人总向往着更完美的境界,然而,又总有缺憾,一个人的年龄在增大,生命的定数却在减小;走向了成熟稳重,却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真;享受太阳的沐浴,却失去了月亮的洗礼;拥有蓝天的亲吻,却失去了大地的亲热。

失去不独是一种痛苦。

该失去的失去了,是一种超然解脱;不该失去的失去了,是一种美丽的遗憾。

人总在失去中奋斗,总在获得中前进,有些事情的成败得失是不可预料的,我们只须尽力去做,求得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

没有大海的宽广,可以有溪流的豪放;没有云彩的潇洒,可以有熏风的烂漫;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碧绿。我们总能找到人生的坐标,坦然的面对失去的,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不触及生命要义的东西,我们的人生必将赢得更多的轻松和愉快。

坦然的面对人生,不要为失去而悲伤,只要你有美的胸襟,美的情怀,便能活得坦荡自然,活得潇洒自如!

600字议论文范文篇二:议健康

摘要: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只能得到父母中一个人的爱,这些孩子有的会长时不语,有的会整天想心事。象这样的现象就是心理不健康,这样的孩子,应该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社会主义这温暖的大家庭,让他们从不健康变为健康。

健康,在我们看来是多么平常的一个词语。但里面所含有的意思却不是那么简单。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是要等你以后去写去画。

人是会成长,会长大的,白色的纸上会写有许多字,那是你成长的 故事 ,但这些事是否健康呢?其实健康有很多种,心理健康,思想健康,家庭健康……

我是一个健康的女孩,我热爱生活,我喜欢在快乐中寻找更快乐的事。大概是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他们用独特的 方法 来 教育 我,他们喜欢帮助别人,爱笑,会享受生活,会用心给学生上课。他们并不要求我什么,只要我开心、健康,他们就会象吃了蜜似的甜,现在长大了,有了进取心。他们在各方面支持我,我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快乐地成长着。

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只能得到父母中一个人的爱,这些孩子有的会长时不语,有的会整天想心事。象这样的现象就是心理不健康,这样的孩子,应该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社会主义这温暖的大家庭,让他们从不健康变为健康。

健康是成千上万都渴望得到的,但又有谁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意思呢?我们要在这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做一个健康的人。

600字议论文范文篇三:出路

摘要:一个成功的人就一定要受过挫折的煎熬,当你在最困难的时候,你可能会很容易因承受不住苦难的折磨而放弃,但我认为那只是一时一刻人的糊涂罢了。可人的意识会告诉自己,不能轻易放弃,这才刚刚开始。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考虑的事情也不少。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能写下多少轰轰烈烈的 事迹 ,又能留下多少牵挂一心的痕迹。路要走,人也要奋斗下去,年轻人很容易被一时犯的错误,而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所以要尽快为自己找条出路。一个成功的人就一定要受过挫折的煎熬,当你在最困难的时候,你可能会很容易因承受不住苦难的折磨而放弃,但我认为那只是一时一刻人的糊涂罢了。可人的意识会告诉自己,不能轻易放弃,这才刚刚开始。

在学校总会面对很多自己不想去接受,但又不能不接受的事实,那是多么的痛苦啊!人生本来就是那么残酷,可是我想残酷的背后应该还是会有快乐的。在这个社会上可能还会遇上更艰难的也说不定,人应该有一个自己最中意的目标,这样才知道风要往哪吹,风是否具备力量。要学会从失败中走出来,从锻炼的过程中获取 经验 ,以此可以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人总要为自己做打算的,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时代的不同,现在只注重文凭,而不注重经验,真是搞不懂。文凭可以造假,但是经验是用千斤都换不来的,假不了。据我所知,某 留学 生去应聘某家公司,没有被聘取,原因是此学生,没有实际的经验。看来理还是掌握在每个人的手中,经验是看不见的,但可以被反应。机会人人都有,只是看自己有没有牢牢的把握住而已。

青藏高原地势险要,很难通路,如今还不是历史被改写了吗?几代人的艰辛奋斗,使得天路不再是梦了,一条通向祖国西部的铁路为西部未来的发展开创出新的前景。

我们要为祖国的发展找一条金光大道。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出路。更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路是自己的,要由自己来铺。一切靠自己的经验,只要能兢兢业业的工作,就会心满意足。

600字议论文范文篇四:负重的意义

摘要:很多可敬的科学家连续多年不辞辛劳,最后身体支持不住而抱憾终生。现在社会竞争愈加残酷激烈,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常常会把人逼至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负重要量力而行,要给自己生命的时刻表排出足够的休息时间,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很早以前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当时是不明白,后来听了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故事,才晓得其中的道理。

跳高 运动员平时负重跑步、跳跃,虽然很累,但最终一跳冲天;作家在生活中体验各种酸甜苦辣,虽然很苦,但却能妙笔生花;领导者总与同志们同甘共苦,做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很忙,但能赢得民心,获得“人和”。

可见,只有给自己承担一定的苦难,负加必须的重量,人生的这根弹簧才可能给予生命更高、更远的位置。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正是困苦的生活,悲惨的境遇让他们有了要出人头地、要光宗耀祖的强烈愿望,于是,巨大的压力反成了动力,早年的经历变为了日后成功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砝码。

相反,没有负重或是负重不够的生命只不过是一株株温室中的花草——看似美丽舒适却不堪一击。当某一天温室突然变温,他们的脆弱便会迅速显现出来,随着曾经的温室变为明日的坟场而一天天枯萎。

古代的刘禅、近代的溥仪不正是这样的例子吗?安逸的生活造就了这样的劣质品种,轻易地断送了先人的基业,于是“适者生存”的大筛毫不留情地将其抖落,真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而,负重要有限度,生命就是再坚韧顽强,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超重,那么弹簧将不能弹起,劲弩也不会射出。

很多可敬的科学家连续多年不辞辛劳,最后身体支持不住而抱憾终生。现在社会竞争愈加残酷激烈,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常常会把人逼至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负重要量力而行,要给自己生命的时刻表排出足够的休息时间,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上帝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台属于自己的精巧的天平,一端放着短暂的生命,另一端则放着生命的追求和价值,只有我们不断给自己的生命负加适当的重量,让天平在晃动中一次次平衡,才会并且才能得到与之相称的生命的馈赠。

语文必然具有工具性,应该用人文性引领带动工具性,工具性服务于人文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语文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语文论文 范文 篇一:《大学语文课堂中的现当代文学》 一、大学现当代文学 教育 的必要性 文学经典能给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稳定的人文情怀、高尚的道德信仰、宝贵的人生 经验 和非凡的审美趣味,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无穷无尽,能够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现当代文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先理解阅读作品。学习者对于那些贴近生活,与自身经历有着直接联系的文学作品感受和理解会尤为深入。现当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描述了当代中国人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一来,大学生读起来就有一种亲切感,进而愿意去接受和感知作品精神思想和 文化 内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如果引领大学生们体味贴近其生活,靠近其精神乐趣的作品,大学生必定乐于接受,继而能使大学生开始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感兴趣。在优秀文学作品中大学生们可以从作品发现自己和社会以及自然的影子,进而将影子变为形象,开始进入作品理解、认识和欣赏的程度,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会逐渐扩充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拓学生文化视野。这样一来,学生也会逐渐从中国文学作品的殿堂进一步迈向世界优秀文学作品殿堂,开始将视野放大到对于人类历史的感受、欣赏和理解上。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发掘出现当代作品的独特精髓,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这样的作品,并与学生交流阅读理解后的心得,不但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更能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涵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的 措施 (一)注重启发教学 现当代文学的思想与当今的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渐行渐远,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学者及相关教育者们对现当代文学也进行了诸多改变。比如对现当代文学课程名称进行更改、增加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无论教学怎样改革,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忘记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加强,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虽然现今教学环境恶劣,但是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现当代文学不是技能,是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文学教育应该与时代情况相结合,但不应过多从技能处寻找突破口,教师应使现当代文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当今时代思想文化紧密相连,而不是沿着作家介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传统教学套路讲授枯燥乏味的课程。对现当代文学进行作品分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中结合现今时代思想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而引起学生对于历史的追问,发散学生思维,借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学历史来引导学生对当下这个时代进行思考。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学和时代精神结合,教师应带动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加强与当今践踏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惜[3]。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不要用过多时间讲解作家个人的人生经历,不要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而应该将文学作品与时代精神结合,加强文学与历史的契合,使学生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激起大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学习的乐趣,在现当代文学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情趣,最终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接轨 师范院校承担培养未来初高中教师的任务,师范生的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初高中教育。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能作为师范院校标准的现当代文学教材出现。这种教材建设的缺失导致现当代文学教育与师范培养的特性不能很好的结合, 毕业 的师范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在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施展,甚至直接会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情况。因此,应该及早出版具有师范特性的现当代文学教材,这对于师范院校现当文学教育的师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高等师范院校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学内容上不能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这当中教材占了很大原因,师范院校选用的教材与当今中学语文教育脱节,直接导致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脱节,这种脱节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困惑,而且会加速教学内容上的巨大差异。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中学语文的教学对现当代语文教学进行多方面阐释,让学生把握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体系,理解两种教学的差异性。师范院校教师不能轻视中学语文的教学难度,对中学语文的解读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对文本的浅阅读。高等师范院校应在现当代文学 教学 方法 上与中学语文教学接轨,如今,为了加强现当代文学教育,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关于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却不多,高等师范院校对中学语文和大学现当代文学的衔接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想让中学语文与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紧密相连,必须改变当今中学语文课堂对知识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教育者应学习和运用科学先进教学理念,对中学生实现性化教学,增加其创造性。在电子时代中,应注重中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文本分析能力。 三、结论 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现当代文学教育者,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回归文学、注重个体、学会审美并提升自身的文学性,在抽象的文字中,去体味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思想和审美境界。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们个人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去学习的,大师们的精神烙刻在他们充满个性魅力的文字当中,需要大学生自己品读,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说,现当代文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充满思想的当代文明青年,大学教育工作者切忌将现当代文学课程当作是对学生的教化和强制的学习任务,否则必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难以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二:《试谈大学语文教学与民族预科素质教育》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加强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虽然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但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外语学习和等级考试中,个人素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备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缺乏责任感,有些人逐渐丧失人文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严。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开始突击,考试结束后,没有多少学生向学习外语或其他课程一样勤奋苦读,想当然地认为母语学习不用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最终也能有个理想成绩。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评价的重心侧重于笔答试卷,忽视大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要求,即担负素质教育的重任。民族预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较高人文素质的一年级大学生。如果不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加以考核评价,势必会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鉴于此,大学语文教学亟待加强素质教育问题。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正确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稳健的发展之路。有人说“世界贫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在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兴、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团结进步的高度上来认识,要把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应试转变到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大学语文课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全面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可见,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注重挖掘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中特殊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同样不可忽视素质教育。但如何利用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加以解决,已成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新课题。而大学语文课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对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现有教材读本《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如“理想”“爱国”“学习”“修身”等主题,可以结合孔子的《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教材内容选取可对学生进行修身、做人、学习等方面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选取适合的 文章 进行研读、讨论,实现教育资源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语文教学改革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延伸课内外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和喜欢的城市进行课外的精神的陶冶,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另外,在课上编成 语文学习 小组(五人为一个小组),主要进行讨论与课后实践。如学习小组到“七三一”部队遗址观看之后进行“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民族,不辱使命”,“中国梦,振兴大中华”等话题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题氛围,形成预习、阅读、实践、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模式,老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由“让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三)优化考核评价办法 大学语文的成绩考核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风向标,对教育目标会产生直接影响。以往的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的形式为主,考试内容也局限于传统试题模式,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重视期末一张试卷,缺少对学生平时的考核环节。为了全面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注重学生个性发挥,避免出现整齐划一的具有标准答案式的考试类型,多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 。成绩评价问题实行课上和课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并且创建独特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民族预科素质全面提高。 (四)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宣传,陶冶审美情趣,立足教育长远规划。大学语文不只是要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程的主导功能和作用,发挥大学语文学科优势,建立素质教育考核目标,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助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探索并实践这一目标需要不懈的努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文明与进步,关系到国家进步与发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在品质,从而增强个人素养,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 学习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个人的尊严和使命感。对于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来说,大学语文教育责无旁贷,通过独特的大学语文教学,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以及得体的教学方法,有效推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提高。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大学语文微信教学》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建设的主 渠道 ,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实效性就成为贯穿大学语文始终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与文学性,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着眼点应放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上,而新媒体的兴起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手段。 一、微信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平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要适应这一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将微信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引进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第一,微信教学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产物。用微信教学主要是指利用微信这个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传媒形式比较时尚、便捷、迅速,随着大学生对智能手机利用率的上升,微信已广泛使用,成为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而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私下玩手机现象与日俱增,如果进行教学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并将其用于教学中则至为重要。 第二,微信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毋庸置疑,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研讨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的结束就意味着研讨的结束,对知识的运用微乎其微,即使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很难在每一个学生中实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大打折扣。而学生借助微信平台,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此外,传统教学中由于资源有限,课堂中遇到新的未知无法即时解决,教学资源也无法实现即时分享。在微信教学中,不但能够轻松分享教学资源,还能进行关注、讨论、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与丰富。 第三,微信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涵盖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是否能接受,“消化”得如何则因人而异。采用微信这种现代教学元素,将其整合并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之中,既能使 传统文化 在当今高校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复兴”,更能以此为契机,创新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充分发挥高校大学语文文化传承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微信教学不但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方法的改革,而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语文课教育目标、提升大学语文课教学实效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微信教学的特征与应用 (一)微信教学的特征 其一,变一元教学方式变为多元互动教学方式。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有限,即使采用研讨式、座谈式等方式也很难实现全方位的互动。而通过微信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搭建对话的平台,学生通过发微信形式参与其中,不但能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而且能实现外界与师(生)的互动。 其二,变限制性教学特点为无限性的教学方式。课堂的结束意味着教学的结束,课程的终结意味着教学的终结。有了微信教学方式的加入,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的微信平台继续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还可以继续学习、相互研讨,进而达到长期学习,实现教学的无限性。 其三,变不可复原的教学方式为可复原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结束,声音停止传播,授课的内容无法不可复原(录音、视频等特殊情况除外)。微信教学的介入,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可以继续传播,可以复制、转发、存储等,可以长期保存,即使错过还可以回览,真正做到“想看就看”“想学就学”“想学就有”的可复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信平台推介教学资源 传统的学习资源推介主要有两种方式,邮箱和专业的教学平台。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前者存在学生查阅滞后的弊端,而后者则存在成本高、权限有限等诸多问题,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与后台管理应用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移动学习的入口,学生在此可以下载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图文消息等五种消息类型。如果学生有新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服务器的后台查到学生的邮箱或者账号,可以即时推送资料。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他们喜欢体验新鲜事物、移动网络使用多、喜欢在平台交流。微信平台的介入,使教学资源实现即时推送,学生即时关注,方便快捷,实现了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共享,使大学生喜欢上大学语文,为自主探究与互动学习奠定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交互式教学 运用微信手段进行教学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互动,进行交互式教学。不同于QQ、微信等平台,微信公众号可以与其关注者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管理公众平台实现强化师生联系的目的。同一个教学班级或者课程还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可以将微信教学贯穿全过程。 在教学前,教师将教授的题目或者讨论的题目发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方便学生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对所讲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在讲授《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留思考题让学生事前预热,让学生查找有关庄子其人和《庄子》一书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者微信群中互动的形式将学生查找整理的资料进行肯定、补充与完善,然后再课堂上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大班额教学中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对某个人的观点进行反馈与评价,学生还可以对老师的反馈进行发问与质疑,进行思想与观点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授完毕后,针对课堂中未尽事宜和课程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再度讨论。课程虽然结束,但是讨论还在继续,继续进行着交流,大大延长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微信教学能实时把握学生动态,针对交流中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能给予适时关注并进行深入研讨。教师对自己不熟悉或模棱两可的内容能给予及时关注,及时查找资料丰富所学,同时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适时调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构建大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将所有的内容教授完毕是不可能的、极不现实的。而微信平台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授在这个微信平台中,安排学习内容、共享教学资源、进行师生沟通、网络课程学习等板块,学生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能进行监控,督促完成自主学习课程。 4.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最终考核主要是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的弊端是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临阵磨枪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蒙混过关。考查更有失规范性,往往采用提交小文章的形式,更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上网拼凑、剽窃等方式应付了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很好地检测,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然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则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在微信平台上,师生进行平等交流,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习效果,将讨论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项指标。每一节课评选出最佳贡献者与最佳参与者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将不参与和不积极主动的学生适时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督促学习,提高主动性。 三、当前微信教学面临的困境 第一,碎片化传播是微信教学最大的瓶颈。虽然微信在补充传统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承载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导致碎片化的传播效果。在微信群讨论过程中,特别是人数众多,如果不及时关注,由于信息滚动过快而忽视重要信息。正因为如此,微信教学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第二,微信教学容易导致语言不够规范。由于微信的使用人群都是年轻人,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信口开河或者随意发表言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讨论的内容,适时进行反馈,还要留意学生的言论,对随意语言进行规范并及时制止。 第三,微信教学受学校网络环境的影响。如果学生单纯使用自己的手机流量进行互动未免成本太大,特别是一些视频进行共享的时候,还要考虑网络环境。有的学校已经 无线网络 全覆盖,这样对于这种教学就极为便利。如果没有则只能选择有无线网络的环境才能进行微信教学。 第四,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私人聊天。微信群的人多,容易导致学生对同班同学或者陌生的人(其他班级不认识的同学)进行私聊,而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总之,大学语文是一门理论性和鉴赏性很强的学科,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具备很好的网络操作能力,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只要适当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会大学语文的精髓,丰富教学的内容与鉴赏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素养,就能发挥作用。因此,微信教学在大学语文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可行的。 猜你喜欢: 1. 关于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 大学语文总结 3. 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 4. 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总结 5. 浅析大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文化

与有一个年轻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年亚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

摘 要:本文从青年亚文化受不同时代媒体类型变迁影响关系入手,揭示青年亚文化即便具有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但与媒体的变迁也有深刻的文化互动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不同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各自特点,从而呈现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和多义倾向。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媒体特征;话语权;新媒体;多义性

和国外的青年亚文化一样,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勃兴而生成的,它的存在与媒介文化息息相关,与大众传媒的变化与沿革保持着紧密的关系,青年亚文化生命体中保留着大量的媒体特征。这些媒体特征,有大众文化生成的共性内容,也有青年亚文化发展变异产生的特质。

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当前媒介文化本身也经历着多重变化,媒体的存在方式不断推新,媒介的存在方式的生成,影响着青年亚文化人群的塑形。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影响下的受众和新媒体影响下的受众,有着不仅仅是审美方式上的差异,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及反馈方式上都有巨大的不同。同时,媒体的话语权掌握和信息发布方式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从“他媒体”到“自媒体”,从传统的把关至上的媒体发布流程到当下随手拍随手发布的新流程,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权力革命。

也正因为媒体本身的变化转向,才深刻影响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形式和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口,初步探讨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

最早提出青年文化的是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而社会学意义上的青年文化紧紧依托经济学和政治学、人类学。它从阶级和国家政治的角度看待青年工人阶级和青年无产者的生活形态和阶级意识。因而,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文化批判时,这些青年文化人群被学院精英认定为“反文化”、“幻觉文化”、“堕落文化”,是“垮掉的一代”[1]。这种20世纪60年代生成的新型文化被认为是“相对普遍的富足,大众文化的发展,战前与战后两代人之间的裂痕,延伸的中等教育以及以青年为中心的文化形式的出现”[2]。在人们心目中,青年亚文化人群“群魔乱舞”,是“享乐主义扩展的结果,是上层阶级早已实践了的放荡行为的民主化过程”[3]。这段表述可谓青年亚文化的几个特征。一是言明了青年亚文化的社会角色,边缘化的角色。二是言明了青年亚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具有裂痕。三是青年亚文化的表达方式,是“群魔乱舞”式的享乐和行为上的放逐。四是青年亚文化的社会作用,是解构文化和文化幻觉的温床。

这是早期对青年亚文化的认识,这一时段,青年亚文化成为西方主流社会话语的“他者”,完全可以随意妖魔化的对象。

但随着大众文化的成熟,尤其是进入新的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似乎也在发生角色的变化。“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于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它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4]。青年亚文化不再作为一个捣蛋鬼的角色出现,而是问题的反映者出现,它的存在就是复杂性、矛盾性、暧昧性文化问题的本身,这样的认识无疑是文化认知上的进步。“亚文化是现代性的一个独特方面,建立在对普通文化认同中包含的价值多样化的接受上。”[5]同时,亚文化的潜在功能是揭示母文化中隐藏的或未决的矛盾。

从“裂痕”到“协商”,从“文化垮掉”到“文化母体问题的揭示和解决”,青年亚文化的身份变化正是这样发生了重大转向。

众传媒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充当一种核心角色。因为不同的亚文化和社会阶级过着非常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大众媒体为不同群体理解其他群体的生活提供了手段”[6],在纸媒时代,纸媒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把关的产物,更属于主流意识根植的文化场域。所以,纸媒尤其是大众报纸和大众杂志,对待青年亚文化的态度是“他者”的认知。在这个认知框架里,青年亚文化人群,是接近被污名的边缘文化群体,和主流文化人群相对立。被边缘化的亚文化人群,少有自己的话语权,难以掌握属于自己的大众媒介。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除了自己身体符号之外,就是不会被大众文化直接接纳的“符号体系”。在这个纸媒当道的时代,文字是权力的重要工具,而青年亚文化人群既不能完全运用文字,也不能完全主导话语。所以,纸媒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排斥和规训的关系。

进入以音画符号为载体的电影电视时代,对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无疑是文化上的福音。音画符号是直观的符号体系,而且更能直接为青年亚文化运用。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都市的神话叙事离不开亚文化的“起笔”和“奇观”,这也是文化多样化的价值探索和艺术塑形。正因为如此,亚文化与城市音像发生了广泛的交集,“都市是这种过分促进所有个人生活的真正场所”[7],都市是亚文化展示的空间,亚文化又是都市文化的产物。通过这样的推演,让青年亚文化人群看到了实现自我的可能。电视电影无疑放大了这种可能性,甚至将这种可能性转换成合理性。

进入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是文化上的一次重要转型。

1.青年亚文化人群从恶名走向了化名

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真正属于人的延伸的新媒体,被青年亚文化人群掌握了。他们来到网络世界,抛掉了大众传媒给予的一切命名,他们首先是自我命名。我们称之为“网名”,很多传媒学者称这样的行为叫“匿名”,有学者认为“网络的交流有最突出的匿名性”、“与面对面交流是完全不同的,与那些署名的纸媒交流也是差异甚大”[8]。对于绝大多数的主流社会人群而言,隐匿自我的真名实姓,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身份转移。而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这不能称之为匿名,而应该是“化名”。化名是强调个体审美和文化诉求的表达手段之一,主要不是保护自我,青年亚文化人群更强调自我炫耀和自我满足。所以,他们的化名,总能体现这个人群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因为“这些亚文化群体被诸多权力机构以各种方式所认定、确认、污名化、边缘化或者‘对待’”[9]。所以,无论是匿名,还是化名,都是去污名化的一种努力,这是新媒体带给亚文化的福利。去污名化,就是利用自命名的方式给自己起一个或多个表达自己文化要求和审美意愿的网名,从而以这个身份在虚拟世界获得文化身份,这就是亚文化人群的文化选择。“身份不明的社区”成为扮演他人者的天堂”[10]。

2.青年亚文化人群获得话语权

如果说新媒体以媒体形式的“天然”合理性赋予青年亚文化人群自我命名的权力,那么,这一权力并不是所有文化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文化话语权力最重要的权力是三类,首先是文化话语生产权,其次是文化话语作用权,最后是文化话语解释权。传统媒体正是以传播权、把关权、解释权的权威身份作用于我们这个社会。新媒体的不断翻新,导致青年亚文化人群在这三方面不断掌握着一部分自主权。

首先,传统媒体的话语生产,是由专业的生产者来完成,专业的生产者并不掌握所有话语权,却掌握着优先话语权,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更是如此。亚文化人群介入新媒体的文化生产,呈现井喷态势。博客、微博、微信、跟帖等等,都能看到带有明显亚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的文化符号。从数量到质量,从宏观影响到微观影响,都显示出亚文化人群的符号生产能力和愿望[11]。

其次,传统媒体得以支撑,依靠追求平衡而展开的文化把关[12]。很多文化传媒研究者对新媒体出现的担忧,就是认为新媒体的监管难度大,而且从电子邮件到微信,似乎解决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无缝对接,双剑合一,监管难度不断提升[13]。青年亚文化的芜杂性和多元性,在传统媒体的把关体系中,会多层过滤,而新媒体弱化了把关,敞开式的话语生产机制,几乎是即时性的呈现。把关作为传媒生产流程的一环,固定了一整套文化机制,而这对于亚文化个体而言,从自律到自觉地遵循外在于个体的把关机制,无疑是难事。也故如此,把关对亚文化的弱性制约,导致了亚文化的影响力事实上的蔓延。如果说,亚文化以往阶段面临的危机是无话语权的危机,在新媒体时代就是泛话语权的危机。

同时,对文化的解释,也明显有了多义性。理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本来就是受众或读者的个体完成的事情。“公众成员没有被概念化为文化的傀儡,而是被概念化为能够重新阐释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主体”[6]。然而,对一则新闻、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符号、一个电影的解释,主流媒体往往要事先给出一个定义。这对接受美学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更是不可想象的。在他们看来,一旦掌握了可以发言的媒体,那么,如何解读、如何阐释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权威的主流媒体解读体系和非权威的亚文化人群解读体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分歧和隔阂。

3.青年亚文化人群开始再次分解

如果说,青年亚文化人群在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亚文化人群内部再次分解。这是很奇特的文化现象。“亚文化一词原本意指的与媒体和消费工业产品的那种约定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宽泛了,并导致了日常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碎片化。”[9]青年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体的更迭,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分解,它的内部发生着以年龄、性别、兴趣、文化立场、实际利益、符号价值为界限的区隔,最终,形成了不是以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为区隔标准的文化类型,这就是粉丝文化,“由于粉丝是所有媒介技术的先行实践者,他们的美学和文化政治在很大程度上送达了公众对主导媒介和草根媒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14]。通过媒介的引导,通过粉丝文化的生成,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

综上所述,在大众传媒不断更新的趋势下,青年亚文化产生的三个方面的转向必然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均质化。也就是说,因为新媒体的存在,主流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第一,青年亚文化人群和主流人群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呈现混名状态。我们知道,传统大众媒体把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用一整套评判标准划分得非常清晰,主流大众文化的特征和亚文化特征也是迥然有别。也故如此,主流文化的命名机制和亚文化的命名机制更是截然不同。然而,新媒体让大众具备了传播流程的重要身份,其中也包括掌握了新的命名文化机制。在这个新机制面前,主流大众的命名和亚文化的命名都具有化名性,都具备个体的特征,甚至都能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里掌握自我命名的快感。从网络世界里,一切命名,都是化名,即便是实名,也和化名等量齐观。所以,命名文化的内在合一导致主流大众与亚文化人群之间不但难以区别,甚至界限模糊。

第二,青年亚文化人群不再是文盲或者不学无术者,截至2013年12月,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初中占36.0%,高中、中专、技校占31.2%,大专占10.1%[5],大学本科占10.8%。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在新媒体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不同,已经慢慢被大众接受,被大众媒体认同。也故如此,亚文化人群的文化创意和时尚先锋性,总能被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所借用,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品。尤其在文化创意方面,亚文化总能形成文化奇观。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激发了话语的热情。当下的文化人群,首先不是考虑话语权的获取,话语权可以通过购买通信工具、电脑或手机,就能掌握一种新的话语权。网民的意见,包括大众人群和亚文化人群的意见,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你会发现,话语走向了新的样态、新的修辞、新的语法、新的接受互动习惯、新的语义形成、新的话语权博弈格局。网络改变了社会的话语态势,从而也改变了亚文化人群的话语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4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2.

[4][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7]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G]//汪民安,陈永国,马海靓.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陶东风.网络主流的真实与虚幻:网络文化与青年亚文化[M]//王文虹,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9]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0][美]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11]孙海峰.网络读写的主体重构[M]//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保罗・B・斯尼德.回访“把关人”:1966年对1949年案例的再研究[M]//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3]国外互联网管理:强化网络监管已成趋势[N].经济日报,2012-06-07.

[14]亨利・詹金斯.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G]//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2013年中国网民属性分析[EB/OL].[2015-02-05].

青年亚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摘 要】本文以周杰伦为例探讨青年亚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现象,认为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它是借助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青春偶像 偶像崇拜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属一般发生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中、以青年为文化主题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活动。青春偶像崇拜,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偶像崇拜是与自我反叛意识矛盾的,但在青年亚文化运动中,正是从自我反叛运动中培养了青春偶像崇拜的社会心态。

21世纪以来的华语乐坛,出现了这样一位歌手,他的音乐红遍了大江南北,他的粉丝数量成千上万,他的言行举止成为青少年们竞相模仿的对象,甚至他的歌词会被选入考试题、成为论文的研究对象。很显然,这个人已经超出一个简单的流行歌手的范畴。如今他已出道12年,可以说他已经成为E时代的一个精神偶像,成为众多青年青春岁月的一个符号性人物,他就是周杰伦。以他为例来探讨我们这个时代青春偶像崇拜这一重要文化现象,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

偶像崇拜活动自古就有,然而在传统的偶像崇拜活动中,偶像更多的处于一种虚拟的,存在于绘画、雕塑等传统造型艺术形式,具有超现实性与超生活性,通常情况下他向崇拜者表现出神圣而完满的神性光辉,而其影响方式也多为精神上与人格化对崇拜者的感化。然而青春偶像崇拜则大大不同。从更深的社会文化层面看,青年亚文化是弱势群体抵抗霸权的结果,是社会变迁和危机的症候和隐喻,是发生在符号层面的对霸权和主导文化的抵抗。

在现代社会当中,社会鼓励个人从传统规则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由的人,这个社会鼓励张扬个性,但却没有给渴望张扬个性的青少年们更多的支持,使这一代青年人成为不同于父母那一辈人的缺乏信仰的无依无靠的精神漂泊者与孤独者。80、90后的年轻人对传统社会的偶像与信仰嗤之以鼻,不愿被所谓的“主义”、“路线”等政治社会的教条所束缚,他们热爱自由、热爱青春、热爱享受、热爱娱乐,却缺少了支持这些新观念的精神支柱。

于是,演艺明星、粉丝文化、青春偶像等社会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青少年人群中的风潮。而周杰伦作为2000年出道的一个具有强烈个性与反叛精神的歌手,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必然的成为了“80后”与“90后”的精神偶像。当懵懂的青少年们一方面处于青春的叛逆期,渴望打破传统与教条,张扬自我,享受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中应试教育的枯燥与无聊,父母的管教与监督、期望与督促,这就使他们普遍有幻想与标新立异的念头。

他们去听90年代的流行音乐,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情脉脉,只感到充斥于乐坛的千篇一律“情感歌曲”的无聊与媚俗。然而这时候在台湾出来这样一位年轻人,他与青少年们年龄相仿,他的音乐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充满着幻想与个性。他的歌曲很多是在当时华语乐坛还很新潮的节奏布鲁斯曲风,他的咬字模糊不清却别有一番风味,更令人欢喜的是他的音乐题材突破了传统深情的港式情歌,题材既有浪漫青春歌曲,例如《简单爱》、《晴天》、《七里香》,又有异域风情的抒情歌曲,例如《爱在西元前》、《夜曲》;既有以反映家庭、亲情为主题的歌曲,例如《爸,我回来了》、《爷爷泡的茶》、《外婆》,又有反映社会问题或具有深度思考的快节奏饶舌,例如《止战之殇》、《以父之名》、《梯田》;既有描述幻想世界的快歌,例如《半兽人》、《忍者》、《双节棍》,也有纯抒情性的钢琴伴奏的歌曲,例如《黑色幽默》、《安静》、《搁浅》。这些歌曲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了的轰动效应,华语乐坛彻底被这个年轻人给颠覆了,它不仅凭着这些歌曲赢得无数粉丝,更引发华语乐坛的变革,掀开了华语流行音乐新的篇章。

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它是借助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叛逆的向传统文化具有挑衅色彩与颠覆意图的非主流文化,是青少年们对社会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抵抗。新时代的青少年们渴望青春与自由,反感现实社会的压抑与教条,不满于父母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内心深处不愿意走入成人世界中的勾心斗角与追名逐利,他们渴望永远活在幻想世界的单纯与无拘无束,渴望自己个性的棱角不被世俗所磨平,所以他们的青春偶像与传统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是当传统主流文化面对青年亚文化时符号层面的抵抗时,这些老谋深算、老练世故的商人、学者们当然有其应对的方法。他们将这种对传统的侵蚀和对神圣秩序和体制的削弱的亚文化进行收编,其方式主要有两种:意识形态收编与商业收编。

所谓意识形态收编,是指支配集团(警察、媒介、司法系统等)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对亚文化的风格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抨击,引发了社会中的“道德恐慌”,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大众传媒将亚文化风格进行了妖魔化、庸俗化和琐碎化的处理,又把亚文化风格纳入到了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联系周杰伦的例子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伴随着无数青少年争相崇拜模仿的是巨大的争议与批评声,然而12年过去了,周杰伦刚出道时非主流的音乐如今却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主流的音乐,这些年间无数和周杰伦有相似特点的歌手活跃于歌坛,而周杰伦自己的音乐却没有了当初的那种颠覆性。也许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也许是娱乐圈多年的浸染,如今的周杰伦早已不同于当时的周杰伦,现在的他唱歌口齿越发的清楚,中国风更是迎合了主流文化的认同,没有这一层次的转变,周杰伦只能永远当一个青春偶像而被时代淘汰,只有向主流文化靠近,他才真正能坐稳天王的位置,然而如今这一代年轻人再听他现在的歌已经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主流文化把周杰伦和我们身上的棱角逐渐磨平了,我们和自己的偶像最终还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成功收编了。

主流文化收编青年亚文化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商业收编。

当亚文化群体产生出新的、对抗性的意义方式,这些风格很快就被流行市场“收集”,以用于交易和商业开发。通过市场收编,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不再是颠覆性的,而是“被重新向支配意识形态靠拢”,亚文化风格从反叛风格变成了消费风格。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而亚文化本身首先关注的也是消费层面。亚文化一方面批判商品社会的庸俗与乏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商品的载体来传递文化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将商品的剥削与亚文化的原创性划出界限来分离,亚文化崭新风格的包装与传播无可避免的要与商品的生产、包装、营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亚文化的颠覆与反叛的力量就逐渐被削弱,这就是商业的收编。周杰伦12年的音乐路程又一次验证了这一理论。

当他刚出道时,无论形象还是作品无疑都是非主流的、颠覆性的,具有很强个性色彩与独立风格,又因为自身才华横溢加上作品符合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受到了青年们的热烈追捧,非主流的音乐逐渐的引领了新的潮流变成了主流,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娱乐圈的浸染与媒体舆论的影响,当然也有周杰伦自身选择的原因,他的音乐作品由当年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逐渐向商业化、主流大众化的方向变去,某种程度上这种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

独立音乐人不依靠商业炒作即使能受到欢迎也很难长时间流行,而周杰伦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时却不得不考虑更多商业的因素,特别是当他自己当老板后,要考虑自己员工的收益,就更要向商业化的音乐迈进;同时,广告代言的增多、做音乐卖唱片不赚钱都使得这个当年一心躲在录音棚里写歌的音乐奇才开始一步步远离音乐人这个身份,开始向一个娱乐明星、电影明星、广告宠儿的身份转变。周杰伦对音乐的热爱终究抵不过大众传媒、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侵蚀,他现在的专辑歌曲俨然已经没有以前的创造力与革新力,变得更加的口水化与主流化,曾经一张专辑首首主打的音乐天才如今只能偶尔写出那么一两首好歌了。

而他的歌迷们也长大了,从单纯的学生时代走向复杂、世俗的社会,他们不会再为哪个明星偶像而疯狂,生活上的压力使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计,青年们曾经的叛逆也被时间和现实社会所改变,他们最终还是得面对现实,走上工作岗位,曾经的青年亚文化主体们最后还是拼命忙着挣钱,过着不同于理想世界的世俗化商业化的生活。

当曾经的青春偶像与青年们逐渐成长与成熟,青年亚文化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被主流文化所同化,而成长后这些青年人们最终会变成社会的主流人士,当他们的下一代又有了新的亚文化和新的叛逆的青春偶像时,他们也会无法接受,这就是年龄代沟的形成。对于青春偶像崇拜,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应该有个正确的态度来认识它,青春偶像崇拜是当代文化生活基本矛盾的产物,它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必然产生并存在下去的道理。成年人不必过分担忧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青少年也不能沉迷于追星等活动中荒废学业。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段时光是人一辈子最美好的与最难忘的回忆,而一个人青春时期的偶像、青春回忆的符号,比如周杰伦,他的音乐是一代人青春岁月的一个重要符号,这样一位文化偶像,虽然无法超越时代也没办法避免被取代的命运,但是他却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被人们所记住。当80、90后人到中年时,还是会想起和怀念年轻时哼唱的那些歌曲以及追过的那些偶像,那时流行便成为了经典。

参考文献

①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论文中所有参考到的文献。那么,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下面我来教你写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选择参考文献时应该注意的因素

通读备选参考文献并掌握研究范围

在最终确定你需要的参考文献之前,务必摸透每一篇文献的精髓。在信息化尚未如今天这般发达之前,论文作者一般需要亲自前往图书馆翻阅装订厚厚的过刊,并搞到副本之后方能决定最终需要的参考文献,最痛苦的莫过于还得通读全文。

不过,现在在线数据库资源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很多软件或者平台(比如EndNote、RefWorks或者 Mendeley)将可能需要的参考文献直接下载到自己的账户当中即可。

但不幸的是,很多论文所选择的参考文献和作者所讨论的课题相关性不大,有时甚至不存在相关性,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有一个早期的调查(Paper Trail Reveals References Go Unread by Citing Authors. DOI: 10.1038/420594a)指出,论文作者真正通读过的参考文献数量只占所有参考文献数量的25%。

这种情况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说,读了你的论文的人会误认为那些与你所讨论研究课题不相关的参考文献有参考价值,因此这些不具备针对性和相关性的参考文献就被引用到了下一篇文章当中。

好好的文献本来与你无冤无仇,不适当的引用的话,你就会成为始作俑者。

使用正确的`引用格式

确保参考文献信息的完整,要包括作者姓名、期刊名以及分页等。与文献的原始发行版本进行比对,以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数据库中原版信息条目有误且被引用之后,这些错误信息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

常见的引文格式有APA、CELL、Chicago、Harvard、MLA、Nature以及Science。下面我们就同一篇文章,列举出这七种引文格式。为了阅读便利,我选了一个较短的文章标题。

论文题目: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APA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CELL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and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Chicago格式

Sitko, Rafal, Beata Zawisza, and Ewa Malicka.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November): 33–43. doi:10.1016/j.trac.2013.05.011.

Harvard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doi:10.1016/j.trac.2013.05.011

MLA格式

Sitko, Rafal, Beata Zawisza, and Ewa Malicka.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2013): 33–43.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Web.

Nature格式

1.Sitko, R., Zawisza, B. & Malicka, E.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2013).

Science格式

1. R. Sitko, B. Zawisza, E. Malicka,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2013).

自引的管理

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引用自己发表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数量。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的文章被引用的重要性,因为以前发表的文献提供的信息包括早期发现、实验程序以及与目前工作相关的分析。自引也可以帮助期刊的编辑、审稿人以及读者确定你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不仅仅是前期工作的增量推进。

但是作者自己发表的论文不应该占据所有参考文献的支配地位,将自引数量保持在20%至25%以下是比较理想的程度。自引使用过渡的话,你对h指数的功利心便昭然若揭。

比如一位教授的论文引用情况为,共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共被引用为455次,其中他引达432次,也就是自引为23次,他引率超过95%!应该说这个他引率很高。显然,过高的自引率不好,但是,过高的他引率就一定好吗?

高他引率可表示所开展研究工作受到关注或认可度较大,但同时也可能表示其研究工作的离散性大或系统性差。

因此,他引率可能并不是越高越好,至于多高的他引率才比较好,这可能与发表文章的数量和研究内容有关,难以定量推算,但从感性上说,对于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如几十篇以上)的作者来说,如果他引率高过95%,可能说明其工作的系统性不够好,如果他引率低于50%,可能说明其工作被别人认可度不高。

在“新”与“旧”之间取舍

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在开创性论文和目前渐进性论文之间做平衡和取舍。

时代久远的文章提供了概念的起源,会给创造概念、方法和分析的作者一定的信誉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期发表的论文则体现了这个领域内的研究兴趣。

这里要为大家提个醒:如果你选择的参考文献全部都发表于十年前,则意味着你想研究的课题已经被淘汰了。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

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

标号在标点符号内。

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文献综述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学前教育论文发表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

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

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摘 要: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1.1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指标,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不足。

1.2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3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2 环境保护措施

2.1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2.1.1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1)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土地的利用。

2)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3)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

2.1.2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

3)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理,既可产生自然美感又可防风蚀。

2.2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

2.3 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又可降噪防尘。

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3 结 论

1)加强环保意识和宣传力度。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公路工程全过程中应加强环保工作。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公路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2)规范施工全过程,使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环保观念,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在营运期间加强可持续发展养护工作,将环保落到实处,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3)完善监督制度,使环保措施有效实施。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将环境保护与工程质量考核相结合,落实责任到人,才能使环保措施得以有效长期的实施。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跃峰.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交通世界,2007.

[2]何 林,魏 援.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青海交通科技,2007.

[3]彭淑清,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华东公路, 2008.

[4]郭发忠.公路工程设计中环境保护的实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8.

[5]刘纯青,龙春英.高速公路路堑边坡景观营建艺术模式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摘要: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自从矿产资源开发以来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的矿山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破坏作用。而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还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对前期建设中的失误进行弥补,对问题进行修补。

关键词: 矿山建设;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又同时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国家发展规划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要又好又快,不能走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不能重复先破坏后修复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就注重环境的保护。矿山建设也一样,它所造成的问题主要造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开采方法不够合理规范,另一方面是对开采后的废料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因此,工作单位与工作人员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开采过程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努力做到既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

1.矿山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目前矿山建设中的破坏性影响

矿山开采主要采用地上和地下两种方式,然而这两种开采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矿山开采会对地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会改变原有的地表地貌特征,严重影响植被覆盖率。而地表植被的破坏对其他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不恰当的开采行为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地表坍塌也就是塌方的危险,地下水位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对矿石开采后的产生的废石、尾矿等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不当也会严重影响环境,主要体现在对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上。其中,有一部分废石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会引发自燃现象,并释放出对环境或人体产生伤害的气体。除此之外,挖矿井所产生的废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1.2对其重要程度的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环境问题将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矿山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无疑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也影响了经济。环境不仅仅是针对当下时代生活的人,更是对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后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所做所为。矿山建设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源枯竭的问题,对地表环境,对土壤、大气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几乎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

2.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具体保护措施

2.1合理处理废水,防治水源破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工业用水需求量大,每个人所占有的淡水资源量很有限,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在矿区就更为严重了。我国矿山酸性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化工矿山和部分含硫冶金矿山。处理酸性水总的原则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酸性水的产生,在排放前加以必要的处理以及对酸性水进行重复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需要不断地改进,将用水洗净矿产的过程尽量减少,减少所需要的净水用量,有足够技术支持的可以采用封闭净化的技术。对于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同时存在于矿山,可以进行酸性水和碱性水中和处理,节省环保费用。

另外,可以采用其他物理方法对治理酸水。废水处理方法也应该得到改善,尽可能地减少废水的排放,或对废水进行再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后的废水可以重复使用,既减少了浪费,也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无论是排放还是再利用都需要对废水进行一定的处理,这就要求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水源,矿山往往接近于水源,污染了水的源头就意味着污染了一条河,一片区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建造封闭性高的工厂,严格控制,严格把关,提高管道的防渗透能力,定期检查管道的破损情况,避免管道中的废水泄漏造成污染的现象。在矿山建设中,要提高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水资源的使用,合理处理废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2.2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治理

在矿山建设中对大气产生污染的主要是粉尘和废气,粉尘和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危害。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粉尘,通过人类的呼吸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多多种疾病,粉尘更被称作人类健康的天敌。粉尘和废气不仅影响人类的健康,对大气的污染也是极为严重的。由此看来,粉尘和废气的治理也是矿山环保建设中重要环节。对于废气的治理方法是多样的。首先,可以优化动力结构,采用污染小,环保的动力资源,如使用电力、天然气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动力资源,也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使用新型能源,将新能源技术运用到矿山建设中。

另外,可以采用尾气排放相对较少的,符合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柴油机。这两种方法的治理原则是从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也可以安装净化尾气的装置,使尾气的排放能够安全,无污染。就粉尘治理而言,通过对粉尘产生的原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方法加以应对。在作业过程中采用静电除尘,使用旋风式除尘器,或者脉冲布袋除尘器捕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岩粉,不使岩粉扩散和污染作业场地。除次之外,在作业中还可以配合水的使用,可在场地中建设水道,并适当地喷洒,增加空气湿度,以达到使粉尘潮湿,难以在空中飞扬的目的。粉尘和废气的适当处理是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一种保障,也是对保护环境的责任的履行。

3.结语

环境保护是矿山建设的重要课题,环境污染往往比环境治理要简单得多,因此在矿山建设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染降到最低。哪怕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不能只顾经济利益,忽视道德问题,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竭泽而渔的思想应该抛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标准的新要求。国家、地方出台的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对污染物的排放严格限制,减少矿山建设中对环境的迫害。国家、地方、工作单位、工作人员、公众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红,董影卓,安冬梅,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矿[J].业快报,2001.(4).

[2]管荣根,顾玲,陈静,等.矿山机械环保问题的探讨矿山机械[J].矿山机械,2001(8).

写参考书的名称、作者、著作时间等,在论文的最后。

年轻人论文范文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年亚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论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

摘 要:本文从青年亚文化受不同时代媒体类型变迁影响关系入手,揭示青年亚文化即便具有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但与媒体的变迁也有深刻的文化互动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不同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各自特点,从而呈现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和多义倾向。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媒体特征;话语权;新媒体;多义性

和国外的青年亚文化一样,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也是随着大众文化的勃兴而生成的,它的存在与媒介文化息息相关,与大众传媒的变化与沿革保持着紧密的关系,青年亚文化生命体中保留着大量的媒体特征。这些媒体特征,有大众文化生成的共性内容,也有青年亚文化发展变异产生的特质。

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当前媒介文化本身也经历着多重变化,媒体的存在方式不断推新,媒介的存在方式的生成,影响着青年亚文化人群的塑形。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影响下的受众和新媒体影响下的受众,有着不仅仅是审美方式上的差异,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信息接收方式及反馈方式上都有巨大的不同。同时,媒体的话语权掌握和信息发布方式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从“他媒体”到“自媒体”,从传统的把关至上的媒体发布流程到当下随手拍随手发布的新流程,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权力革命。

也正因为媒体本身的变化转向,才深刻影响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形式和特征。本文以此为切入口,初步探讨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

最早提出青年文化的是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而社会学意义上的青年文化紧紧依托经济学和政治学、人类学。它从阶级和国家政治的角度看待青年工人阶级和青年无产者的生活形态和阶级意识。因而,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文化批判时,这些青年文化人群被学院精英认定为“反文化”、“幻觉文化”、“堕落文化”,是“垮掉的一代”[1]。这种20世纪60年代生成的新型文化被认为是“相对普遍的富足,大众文化的发展,战前与战后两代人之间的裂痕,延伸的中等教育以及以青年为中心的文化形式的出现”[2]。在人们心目中,青年亚文化人群“群魔乱舞”,是“享乐主义扩展的结果,是上层阶级早已实践了的放荡行为的民主化过程”[3]。这段表述可谓青年亚文化的几个特征。一是言明了青年亚文化的社会角色,边缘化的角色。二是言明了青年亚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具有裂痕。三是青年亚文化的表达方式,是“群魔乱舞”式的享乐和行为上的放逐。四是青年亚文化的社会作用,是解构文化和文化幻觉的温床。

这是早期对青年亚文化的认识,这一时段,青年亚文化成为西方主流社会话语的“他者”,完全可以随意妖魔化的对象。

但随着大众文化的成熟,尤其是进入新的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似乎也在发生角色的变化。“亚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种种富于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它们同身处社会与历史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应”[4]。青年亚文化不再作为一个捣蛋鬼的角色出现,而是问题的反映者出现,它的存在就是复杂性、矛盾性、暧昧性文化问题的本身,这样的认识无疑是文化认知上的进步。“亚文化是现代性的一个独特方面,建立在对普通文化认同中包含的价值多样化的接受上。”[5]同时,亚文化的潜在功能是揭示母文化中隐藏的或未决的矛盾。

从“裂痕”到“协商”,从“文化垮掉”到“文化母体问题的揭示和解决”,青年亚文化的身份变化正是这样发生了重大转向。

众传媒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充当一种核心角色。因为不同的亚文化和社会阶级过着非常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大众媒体为不同群体理解其他群体的生活提供了手段”[6],在纸媒时代,纸媒是文化生产和文化把关的产物,更属于主流意识根植的文化场域。所以,纸媒尤其是大众报纸和大众杂志,对待青年亚文化的态度是“他者”的认知。在这个认知框架里,青年亚文化人群,是接近被污名的边缘文化群体,和主流文化人群相对立。被边缘化的亚文化人群,少有自己的话语权,难以掌握属于自己的大众媒介。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除了自己身体符号之外,就是不会被大众文化直接接纳的“符号体系”。在这个纸媒当道的时代,文字是权力的重要工具,而青年亚文化人群既不能完全运用文字,也不能完全主导话语。所以,纸媒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排斥和规训的关系。

进入以音画符号为载体的电影电视时代,对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无疑是文化上的福音。音画符号是直观的符号体系,而且更能直接为青年亚文化运用。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都市的神话叙事离不开亚文化的“起笔”和“奇观”,这也是文化多样化的价值探索和艺术塑形。正因为如此,亚文化与城市音像发生了广泛的交集,“都市是这种过分促进所有个人生活的真正场所”[7],都市是亚文化展示的空间,亚文化又是都市文化的产物。通过这样的推演,让青年亚文化人群看到了实现自我的可能。电视电影无疑放大了这种可能性,甚至将这种可能性转换成合理性。

进入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是文化上的一次重要转型。

1.青年亚文化人群从恶名走向了化名

新媒体时代,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真正属于人的延伸的新媒体,被青年亚文化人群掌握了。他们来到网络世界,抛掉了大众传媒给予的一切命名,他们首先是自我命名。我们称之为“网名”,很多传媒学者称这样的行为叫“匿名”,有学者认为“网络的交流有最突出的匿名性”、“与面对面交流是完全不同的,与那些署名的纸媒交流也是差异甚大”[8]。对于绝大多数的主流社会人群而言,隐匿自我的真名实姓,是一种自我保护和身份转移。而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这不能称之为匿名,而应该是“化名”。化名是强调个体审美和文化诉求的表达手段之一,主要不是保护自我,青年亚文化人群更强调自我炫耀和自我满足。所以,他们的化名,总能体现这个人群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因为“这些亚文化群体被诸多权力机构以各种方式所认定、确认、污名化、边缘化或者‘对待’”[9]。所以,无论是匿名,还是化名,都是去污名化的一种努力,这是新媒体带给亚文化的福利。去污名化,就是利用自命名的方式给自己起一个或多个表达自己文化要求和审美意愿的网名,从而以这个身份在虚拟世界获得文化身份,这就是亚文化人群的文化选择。“身份不明的社区”成为扮演他人者的天堂”[10]。

2.青年亚文化人群获得话语权

如果说新媒体以媒体形式的“天然”合理性赋予青年亚文化人群自我命名的权力,那么,这一权力并不是所有文化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文化话语权力最重要的权力是三类,首先是文化话语生产权,其次是文化话语作用权,最后是文化话语解释权。传统媒体正是以传播权、把关权、解释权的权威身份作用于我们这个社会。新媒体的不断翻新,导致青年亚文化人群在这三方面不断掌握着一部分自主权。

首先,传统媒体的话语生产,是由专业的生产者来完成,专业的生产者并不掌握所有话语权,却掌握着优先话语权,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更是如此。亚文化人群介入新媒体的文化生产,呈现井喷态势。博客、微博、微信、跟帖等等,都能看到带有明显亚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的文化符号。从数量到质量,从宏观影响到微观影响,都显示出亚文化人群的符号生产能力和愿望[11]。

其次,传统媒体得以支撑,依靠追求平衡而展开的文化把关[12]。很多文化传媒研究者对新媒体出现的担忧,就是认为新媒体的监管难度大,而且从电子邮件到微信,似乎解决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无缝对接,双剑合一,监管难度不断提升[13]。青年亚文化的芜杂性和多元性,在传统媒体的把关体系中,会多层过滤,而新媒体弱化了把关,敞开式的话语生产机制,几乎是即时性的呈现。把关作为传媒生产流程的一环,固定了一整套文化机制,而这对于亚文化个体而言,从自律到自觉地遵循外在于个体的把关机制,无疑是难事。也故如此,把关对亚文化的弱性制约,导致了亚文化的影响力事实上的蔓延。如果说,亚文化以往阶段面临的危机是无话语权的危机,在新媒体时代就是泛话语权的危机。

同时,对文化的解释,也明显有了多义性。理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本来就是受众或读者的个体完成的事情。“公众成员没有被概念化为文化的傀儡,而是被概念化为能够重新阐释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主体”[6]。然而,对一则新闻、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符号、一个电影的解释,主流媒体往往要事先给出一个定义。这对接受美学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对于青年亚文化人群而言,更是不可想象的。在他们看来,一旦掌握了可以发言的媒体,那么,如何解读、如何阐释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权威的主流媒体解读体系和非权威的亚文化人群解读体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分歧和隔阂。

3.青年亚文化人群开始再次分解

如果说,青年亚文化人群在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亚文化人群内部再次分解。这是很奇特的文化现象。“亚文化一词原本意指的与媒体和消费工业产品的那种约定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宽泛了,并导致了日常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和碎片化。”[9]青年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体的更迭,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分解,它的内部发生着以年龄、性别、兴趣、文化立场、实际利益、符号价值为界限的区隔,最终,形成了不是以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为区隔标准的文化类型,这就是粉丝文化,“由于粉丝是所有媒介技术的先行实践者,他们的美学和文化政治在很大程度上送达了公众对主导媒介和草根媒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14]。通过媒介的引导,通过粉丝文化的生成,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

综上所述,在大众传媒不断更新的趋势下,青年亚文化产生的三个方面的转向必然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均质化。也就是说,因为新媒体的存在,主流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第一,青年亚文化人群和主流人群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呈现混名状态。我们知道,传统大众媒体把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用一整套评判标准划分得非常清晰,主流大众文化的特征和亚文化特征也是迥然有别。也故如此,主流文化的命名机制和亚文化的命名机制更是截然不同。然而,新媒体让大众具备了传播流程的重要身份,其中也包括掌握了新的命名文化机制。在这个新机制面前,主流大众的命名和亚文化的命名都具有化名性,都具备个体的特征,甚至都能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里掌握自我命名的快感。从网络世界里,一切命名,都是化名,即便是实名,也和化名等量齐观。所以,命名文化的内在合一导致主流大众与亚文化人群之间不但难以区别,甚至界限模糊。

第二,青年亚文化人群不再是文盲或者不学无术者,截至2013年12月,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初中占36.0%,高中、中专、技校占31.2%,大专占10.1%[5],大学本科占10.8%。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在新媒体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的不同,已经慢慢被大众接受,被大众媒体认同。也故如此,亚文化人群的文化创意和时尚先锋性,总能被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所借用,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品。尤其在文化创意方面,亚文化总能形成文化奇观。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激发了话语的热情。当下的文化人群,首先不是考虑话语权的获取,话语权可以通过购买通信工具、电脑或手机,就能掌握一种新的话语权。网民的意见,包括大众人群和亚文化人群的意见,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你会发现,话语走向了新的样态、新的修辞、新的语法、新的接受互动习惯、新的语义形成、新的话语权博弈格局。网络改变了社会的话语态势,从而也改变了亚文化人群的话语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4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2.

[4][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7]格奥尔格・西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G]//汪民安,陈永国,马海靓.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陶东风.网络主流的真实与虚幻:网络文化与青年亚文化[M]//王文虹,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9]安迪・班尼特,基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10][美]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11]孙海峰.网络读写的主体重构[M]//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保罗・B・斯尼德.回访“把关人”:1966年对1949年案例的再研究[M]//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3]国外互联网管理:强化网络监管已成趋势[N].经济日报,2012-06-07.

[14]亨利・詹金斯.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数码电影・媒介融合和参与性文化[G]//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2013年中国网民属性分析[EB/OL].[2015-02-05].

青年亚文化中的偶像崇拜

【摘 要】本文以周杰伦为例探讨青年亚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现象,认为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它是借助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青春偶像 偶像崇拜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方式挑战正统或主流文化以便建立集体认同的附属性文化形态,属一般发生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中、以青年为文化主题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活动。青春偶像崇拜,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偶像崇拜是与自我反叛意识矛盾的,但在青年亚文化运动中,正是从自我反叛运动中培养了青春偶像崇拜的社会心态。

21世纪以来的华语乐坛,出现了这样一位歌手,他的音乐红遍了大江南北,他的粉丝数量成千上万,他的言行举止成为青少年们竞相模仿的对象,甚至他的歌词会被选入考试题、成为论文的研究对象。很显然,这个人已经超出一个简单的流行歌手的范畴。如今他已出道12年,可以说他已经成为E时代的一个精神偶像,成为众多青年青春岁月的一个符号性人物,他就是周杰伦。以他为例来探讨我们这个时代青春偶像崇拜这一重要文化现象,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

偶像崇拜活动自古就有,然而在传统的偶像崇拜活动中,偶像更多的处于一种虚拟的,存在于绘画、雕塑等传统造型艺术形式,具有超现实性与超生活性,通常情况下他向崇拜者表现出神圣而完满的神性光辉,而其影响方式也多为精神上与人格化对崇拜者的感化。然而青春偶像崇拜则大大不同。从更深的社会文化层面看,青年亚文化是弱势群体抵抗霸权的结果,是社会变迁和危机的症候和隐喻,是发生在符号层面的对霸权和主导文化的抵抗。

在现代社会当中,社会鼓励个人从传统规则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由的人,这个社会鼓励张扬个性,但却没有给渴望张扬个性的青少年们更多的支持,使这一代青年人成为不同于父母那一辈人的缺乏信仰的无依无靠的精神漂泊者与孤独者。80、90后的年轻人对传统社会的偶像与信仰嗤之以鼻,不愿被所谓的“主义”、“路线”等政治社会的教条所束缚,他们热爱自由、热爱青春、热爱享受、热爱娱乐,却缺少了支持这些新观念的精神支柱。

于是,演艺明星、粉丝文化、青春偶像等社会现象在这种背景下迅速成为青少年人群中的风潮。而周杰伦作为2000年出道的一个具有强烈个性与反叛精神的歌手,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必然的成为了“80后”与“90后”的精神偶像。当懵懂的青少年们一方面处于青春的叛逆期,渴望打破传统与教条,张扬自我,享受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社会中应试教育的枯燥与无聊,父母的管教与监督、期望与督促,这就使他们普遍有幻想与标新立异的念头。

他们去听90年代的流行音乐,无法体会其中的深情脉脉,只感到充斥于乐坛的千篇一律“情感歌曲”的无聊与媚俗。然而这时候在台湾出来这样一位年轻人,他与青少年们年龄相仿,他的音乐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充满着幻想与个性。他的歌曲很多是在当时华语乐坛还很新潮的节奏布鲁斯曲风,他的咬字模糊不清却别有一番风味,更令人欢喜的是他的音乐题材突破了传统深情的港式情歌,题材既有浪漫青春歌曲,例如《简单爱》、《晴天》、《七里香》,又有异域风情的抒情歌曲,例如《爱在西元前》、《夜曲》;既有以反映家庭、亲情为主题的歌曲,例如《爸,我回来了》、《爷爷泡的茶》、《外婆》,又有反映社会问题或具有深度思考的快节奏饶舌,例如《止战之殇》、《以父之名》、《梯田》;既有描述幻想世界的快歌,例如《半兽人》、《忍者》、《双节棍》,也有纯抒情性的钢琴伴奏的歌曲,例如《黑色幽默》、《安静》、《搁浅》。这些歌曲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了的轰动效应,华语乐坛彻底被这个年轻人给颠覆了,它不仅凭着这些歌曲赢得无数粉丝,更引发华语乐坛的变革,掀开了华语流行音乐新的篇章。

青春偶像崇拜是一种新偶像崇拜,它是借助大众传媒操作的、以大众文化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商业活动。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叛逆的向传统文化具有挑衅色彩与颠覆意图的非主流文化,是青少年们对社会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抵抗。新时代的青少年们渴望青春与自由,反感现实社会的压抑与教条,不满于父母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内心深处不愿意走入成人世界中的勾心斗角与追名逐利,他们渴望永远活在幻想世界的单纯与无拘无束,渴望自己个性的棱角不被世俗所磨平,所以他们的青春偶像与传统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但是当传统主流文化面对青年亚文化时符号层面的抵抗时,这些老谋深算、老练世故的商人、学者们当然有其应对的方法。他们将这种对传统的侵蚀和对神圣秩序和体制的削弱的亚文化进行收编,其方式主要有两种:意识形态收编与商业收编。

所谓意识形态收编,是指支配集团(警察、媒介、司法系统等)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对亚文化的风格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抨击,引发了社会中的“道德恐慌”,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大众传媒将亚文化风格进行了妖魔化、庸俗化和琐碎化的处理,又把亚文化风格纳入到了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

联系周杰伦的例子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伴随着无数青少年争相崇拜模仿的是巨大的争议与批评声,然而12年过去了,周杰伦刚出道时非主流的音乐如今却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主流的音乐,这些年间无数和周杰伦有相似特点的歌手活跃于歌坛,而周杰伦自己的音乐却没有了当初的那种颠覆性。也许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也许是娱乐圈多年的浸染,如今的周杰伦早已不同于当时的周杰伦,现在的他唱歌口齿越发的清楚,中国风更是迎合了主流文化的认同,没有这一层次的转变,周杰伦只能永远当一个青春偶像而被时代淘汰,只有向主流文化靠近,他才真正能坐稳天王的位置,然而如今这一代年轻人再听他现在的歌已经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主流文化把周杰伦和我们身上的棱角逐渐磨平了,我们和自己的偶像最终还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成功收编了。

主流文化收编青年亚文化的另外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商业收编。

当亚文化群体产生出新的、对抗性的意义方式,这些风格很快就被流行市场“收集”,以用于交易和商业开发。通过市场收编,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不再是颠覆性的,而是“被重新向支配意识形态靠拢”,亚文化风格从反叛风格变成了消费风格。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而亚文化本身首先关注的也是消费层面。亚文化一方面批判商品社会的庸俗与乏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商品的载体来传递文化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将商品的剥削与亚文化的原创性划出界限来分离,亚文化崭新风格的包装与传播无可避免的要与商品的生产、包装、营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亚文化的颠覆与反叛的力量就逐渐被削弱,这就是商业的收编。周杰伦12年的音乐路程又一次验证了这一理论。

当他刚出道时,无论形象还是作品无疑都是非主流的、颠覆性的,具有很强个性色彩与独立风格,又因为自身才华横溢加上作品符合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受到了青年们的热烈追捧,非主流的音乐逐渐的引领了新的潮流变成了主流,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娱乐圈的浸染与媒体舆论的影响,当然也有周杰伦自身选择的原因,他的音乐作品由当年的天马行空、不拘一格逐渐向商业化、主流大众化的方向变去,某种程度上这种趋势也是不可避免的。

独立音乐人不依靠商业炒作即使能受到欢迎也很难长时间流行,而周杰伦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时却不得不考虑更多商业的因素,特别是当他自己当老板后,要考虑自己员工的收益,就更要向商业化的音乐迈进;同时,广告代言的增多、做音乐卖唱片不赚钱都使得这个当年一心躲在录音棚里写歌的音乐奇才开始一步步远离音乐人这个身份,开始向一个娱乐明星、电影明星、广告宠儿的身份转变。周杰伦对音乐的热爱终究抵不过大众传媒、主流文化、商业文化的侵蚀,他现在的专辑歌曲俨然已经没有以前的创造力与革新力,变得更加的口水化与主流化,曾经一张专辑首首主打的音乐天才如今只能偶尔写出那么一两首好歌了。

而他的歌迷们也长大了,从单纯的学生时代走向复杂、世俗的社会,他们不会再为哪个明星偶像而疯狂,生活上的压力使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计,青年们曾经的叛逆也被时间和现实社会所改变,他们最终还是得面对现实,走上工作岗位,曾经的青年亚文化主体们最后还是拼命忙着挣钱,过着不同于理想世界的世俗化商业化的生活。

当曾经的青春偶像与青年们逐渐成长与成熟,青年亚文化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被主流文化所同化,而成长后这些青年人们最终会变成社会的主流人士,当他们的下一代又有了新的亚文化和新的叛逆的青春偶像时,他们也会无法接受,这就是年龄代沟的形成。对于青春偶像崇拜,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应该有个正确的态度来认识它,青春偶像崇拜是当代文化生活基本矛盾的产物,它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必然产生并存在下去的道理。成年人不必过分担忧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青少年也不能沉迷于追星等活动中荒废学业。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段时光是人一辈子最美好的与最难忘的回忆,而一个人青春时期的偶像、青春回忆的符号,比如周杰伦,他的音乐是一代人青春岁月的一个重要符号,这样一位文化偶像,虽然无法超越时代也没办法避免被取代的命运,但是他却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被人们所记住。当80、90后人到中年时,还是会想起和怀念年轻时哼唱的那些歌曲以及追过的那些偶像,那时流行便成为了经典。

参考文献

①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青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我们都很想回到青春。一提到青春,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美丽的容颜、活力四射的同学、纯洁的友情。但更应该被我们了解的不是表面,而是青春的深层价值。下面我为大家总结整理了青春的价值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

青春的价值在于努力奋斗,勇于拼搏。身处最好的年华,努力奋斗是拥有光明未来的前提。“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不应浪费每分每秒,应当做有益于自己的事,学着填满生活,好好奋斗,努力前行。我们应在青春年华明确自己的目标。譬如在初高中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朝着这个方向勇敢去闯、去拼搏,我们处于青春年少,不必担心自己失败。我们不该做那未尝试便放弃的人。同时,我们应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做事先做人”,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少年。这将使我们在未来有能力成为社会的栋梁,回馈社会对我们的栽培。

青春的价值在于热忱付出,努力奉献。很多人认为付出仅仅在国家层面才能被称为“好”。实际不然。我们在生活中的付出也可以鼓励到他人。在水滴筹上捐赠十块钱看似是件小事,可千千万万个十块钱汇聚在一起对一个绝望的家庭来说却是救命的稻草。当老奶奶不幸摔倒自己却行动不便无法起身,你的一个搀扶则会成为她的依靠。当他人遇到困难,我们应尽力帮助而不是退缩;当事情危害了我们的个人利益,我们也不应有失偏颇地处理。若每个年轻人都积极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那社会将会十分美好。

毋庸置疑,奉献在国家层面也十分重要。古时有霍去病十七岁北击匈奴,岳飞二十岁启程抗金;近代有董存瑞十九岁舍身炸碉堡,江竹筠面对严刑拷打誓死不从;现今有“90后”医生护士勇敢抗疫,救下千千万万人民。他们无一不是正值青春年少,可他们面对困境也无一不挺身而出。他们没有因为害怕死亡而退缩,而是坚定地冲上前去,保家卫国。我们是中华儿女,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但我们无一不肩负着使命。我们是祖国的“中流砥柱”,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勇敢承担责任,不害怕奉献、不抵制奉献,我们应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付出。

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付出。希望每个人都能实现青春的价值,朝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方向努力前行。

范文二:

青春是山巅的雪莲,神圣而可贵;青春是扇动的翅膀,自由而美好。让我们用心去经营,用乐观的心、向善的心、欣赏的心去点亮青春。

点亮青春,用一颗乐观的心。乐观使我们不惧风雨。即使遭遇贬谪,苏轼仍乐观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轻轻一语,便消散了乌台诗案的晦风冷雨。相反,纵使海子有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期望,可他没有一颗乐观的心,在苦闷中选择卧轨自杀。假若他有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又何以会让生命成为负担?青春的路上,倘若我们有着乐观的心态,即使风雨兼程,前方也必然会雨过天晴,让青春的色彩更绚丽。

点亮青春,用一颗向善的心。“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善良是青春必不可少的调料,向善的心使青春更美,而青春期的“善”必然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人类最初的善良来自泥土,因而善良也必然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想起弘一法师轻轻摇动坐椅让小虫躲避,这种善心又会对我们的青春产生多大的启迪!青春因和善的心而更加迷人。

点亮青春,用一颗欣赏的心。欣赏美丽之物,欣赏高尚人格,学会欣赏,必然让我们的青春受益匪浅。辛弃疾道“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正是有一颗欣赏的心,他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写下这名传千古的文字。萨迪说过:“有智慧而不将其灌注与生活的人,犹如一个只耕耘而不播种的农夫。”那么,我们首先要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为做“丰收的农夫”而努力、进取。即使没有如花美貌,青春期的我们还有可爱笑容,还有如瀑黑发……

塞涅卡曾说过:“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可有多少人只把可见的财富视作人生的幸运富足!我们为何不改变自己的心浮气傲与茫然无知?青春本是个好时节,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有人独自高悲,有人空叹虚度。我们为何不用行动去点亮自己的青春?

从现在起,用一颗乐观的心,用一颗向善的心,用一颗欣赏的心点亮青春,让我们的青春更加丰富多彩!

范文三:

世界上每个人拥有的东西太多,但有一种最为珍贵,也仅能拥有一次。它的拥有你也许不能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春夏秋冬的更替,它已慢慢从你身边溜走。当你失去了它再回头找寻时,却发现它早已不属于你。这不是权力,也不是金钱,而是青春。

青春对于每个人都不陌生,这是每个人都拥有过的。区别在于你是浪费青春,还是把握青春。因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青春象征着健康,象征着潜力,是一个人奋斗的资本。

当你因为一连串的失败与打击而无比沮丧想要退缩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拍着你的肩膀:“小伙子,你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去改变!”那时的你才发现青春还牢牢在握信心大增。

拥有青春是值得骄傲的!那么,就请你用青春做资本,去创作希望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