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成都体育学院期刊要求

发布时间:

成都体育学院期刊要求

学 院 概 况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院长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使命,立足体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学院长期坚持“注重内涵发展—以精取胜、强化育人使命—以用为上、优化人才资源—以师为先”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的办学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图书馆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拥有文献资源总量80多万册,已建成以网络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为支撑的网上图书馆服务体系。200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优秀图书馆”。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多人,高级职称近200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助教和实验员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运动健将30余人。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等7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共4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1999年学院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现有体育保健学、武术、全民健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田径、新闻采访与写作、体操、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乒乓球、排球、足球等1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的获奖等级与获奖项目数名列前茅;在近两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获得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997年和2005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各获二等奖1项;2004年批准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点。“十五”期间学院毕业生保持了90%以上就业率。“十五”以来,学院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被首批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实验室。体育史、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在“十运会”上,学院共有69名师生参加了12个大项的决赛和1个表演项目的比赛,获得3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取得总分318分的良好成绩。在第4届东亚运动会男子武术散打比赛中,学院选手获得2枚金牌;第8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在第74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在第3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 学院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年—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2001年—2006年,学院连续六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在2006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成都体育学院(Chengdu Sport University),简称“成体”,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截至2019年9月,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设有21个教学单位,开设22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4个;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

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9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1个教学单位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开设22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体育学、运动医学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9月,学校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近28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等各类专家112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9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根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四川省特色专业7个;四川省应用示范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四川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1个,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四川省精品课程23个,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8个,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3个,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8个,四川省思政课程5个;省级教学实验中心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体育教育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级精品课程:乒乓球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乒乓球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体育保健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竞赛学 四川省教学实验中心:竞技体育实验教学中心、运动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运动训练、中医学、新闻学、运动人体科学、英语、旅游管理四川省特色专业:中医学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 、新闻学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四川省应用示范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旅游管理 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中医学四川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卓越中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体育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田径、运动心理学、体育产业概论、体操、排球、武术、运动解剖学、乒乓球

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排球、体操、乒乓球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体育旅游基础技能、体育产业概论、创业基础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体育市场调研与营销策划、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社区康复学、康复手法技术学、运动疗法技术学、健康与运动营养学四川省思政课程:郑怀贤武学精粹、中国体育史、排球主修理论与实践、郑氏伤科理论与临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科研机构截至2019年9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或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科研基地或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9月,学校自2009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2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4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学术资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9月,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中国国外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字体要求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于1960年创刊,是国内外发 行的文理综合刊物,双月刊。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

1.来稿应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练,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全文一般不超过5000字,题目不超过20字。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为内容的论文,应在首页注脚用“基金项目”标识,并注明课题代码编号。博十学位论文、硕十学位论文等,也请在文稿背页末注明。另外,如果该论文“入选×××文报告会”、“荣获×××论文奖”等,请附证书复印件一份,并在文稿首页末注明。2.来稿应有题名、摘要、关键词,并有相应的英文对照。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献(需包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以200字左右为宜。作者来稿应尽可能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3-8个关键词,所选词应该是该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出现的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3.文稿要求采用“打印稿”,并有作者中英文署名,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标明工作单位全称及单位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并请附第一作者简历(姓名、山生年、籍贯、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及电话、电子邮箱)。作者的署名排序在投稿时确定,之后不得另行更动。4.文稿中的外文字母、数码、符号,要求工整、清晰,对容易混淆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属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区别要明显。量和单位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PH及特殊符号例外),量的单位一律采用正体。5.文稿插图要求图面整洁,线条均匀。表格必须采用三(横)线装,凡照片要用清晰的黑白照片,并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照片、表格要有相应的中文标注。6.来稿所用引文及资料,请核实准确,在内文注明出处(要求一般在3条以上)。参考文献的引用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文献,应是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列入,并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实无误。文献标引序号请按文中引用顺序依次排列,并注意在引用处标上对应的序号:凡涉及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于1960年创刊,是国内外发 行的文理综合刊物,双月刊。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历年来,学报曾获得国家和四川省的各种奖项,被评为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

你好,收到收稿回执的话,就是人家已经确定收了你的稿子,并且给了你一个收据。

意思就是说你寄送的稿件他们已经收到了,然后给一个回执,你作为证明,这个一般就是这个意思吧!回执就是给客户的,或者给用户的一个证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于1960年创刊,是国内外发 行的文理综合刊物,双月刊。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

1.体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2.中国体育科技(cssci+北大核心)3.上海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cssci+北大核心)5.体育与科学(cssci+北大核心)6.体育学刊(cssci+北大核心)7.武汉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8.成都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9.西安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10.体育学研究(cssci+北大核心)11.沈阳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12.天津体育学院学报(cssci扩展+北大核心)13.首都体育学院学报(cssci扩展+北大核心)14.体育文化导刊(cssci扩展+北大核心)15.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北大核心)16.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北大核心)最不友好期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有多少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于1960年创刊,是国内外发 行的文理综合刊物,双月刊。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运动竞赛与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

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有:1.《体育教学程序教学法的运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2.《现代教育观与高校体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1990年第5期全文收录;3.《论高等师范公共体育教育规格及其实现途径》,《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4.《论体育的核心价值观》,《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CSSCI收录;5.《试论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第3期,CSSCI收录;6.《论体育文化的内核结构及我国和谐体育文化的内涵》,《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CSSCI收录;7.《试论竞技体育软实力》,《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CSSCI收录;8.《举国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竞技体育的根本制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CSSCI收录;9.《基于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竞争战略模式的思考》,《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10期;10.《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几个重要问题理论问题的探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期,CSSCI收录;11.《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提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年9期摘要收录,CSSCI收录;12.《对迈向竞技体育强国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月号,CSSCI收录;13.《后奥运时代坚持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 ,《2008年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优秀论文集》,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14.主编《学校田径运动会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教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那个方向的,具体一点的方向,范围太大不好说的。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那么你知道关于篮球运动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篮球的开题报告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并且在学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滨州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大学校园篮球运动氛围浓厚,有很多大学生都受当今篮球运动形势的影响,喜欢参加篮球运动,为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规。而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场面。而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刘博在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中谈到高校的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体育事关重大,而篮球运动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强的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自1998年开展以来,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把学生、家长和学校融为一体,在大中小学校园内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到篮球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胡本东在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指出篮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统研究篮球选项课教师的现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的篮球教师队伍。

张凌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篮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规则、裁判法;在篮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篮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王荣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

陆红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提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再加上高校急剧扩招,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施更新缓慢,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金胜真在武汉市篮球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篮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篮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一定量的经济支出,不仅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篮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代写论文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四、所需仪器设备、材料情况:

篮球笔调查问卷计算机等

一、 题目来源

社会实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3] 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18):77-78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7] 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9):107-108

[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9] 缪本海,叶条凤.我院新生体育课的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77-78

[10]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9,6(20):52

[11] 杨宁宏.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12]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

[13] 杨国红.体育兴趣与培养[J].理论观察.2004,5

[14]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15] 尚立文.鼓励性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妙用[J].青海教育.2004年第1-2期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辅助设计、某类市场调研、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条件等)及解决的办法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序号主要工作内容起止日期

1选题,拟定开题报告,收集整理资料2010年6月

2完善计划,开展研究2010年7月—2010年9月

3再次查找资料,统计结果2010年10月

4分析对比,拟定初稿2010年11月

5提交论文,指导老师评审返,反复修改2010年12月

6进行论文答辩2011年4月

7再次修改,正式提交论文2011年5月

五、预期结果

1、充分分析拼抢篮板球技术,并清晰细致的解析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2、利用篮球运动中拼抢篮板球的能力的分析,为学院篮球篮球专选对训练比赛、以及日后从事篮球教学训练做出指导。

3、充分提高拼抢篮板球的训练效果,从而使运动员在以后的比赛中取得佳绩。

一、 选题依据

伴随着中国篮球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职业联赛的风起云涌,篮球市场的日趋火爆,中国的男女篮球队(包括国家青年队)却在亚洲、世界赛场上连连败北!在奥运会预赛12队的16项技术统计中,除姚明有10项进入前5名外,无一人进入前十,中国男篮的失误高居榜首,5场比赛失误高达93次,平均每场失误18.6次,其他大多数统计不是垫底就是倒数第二。无论是体能、技术,还是战术意识和作风,中国男篮都不具备8强的实力。在第七届世界青年男篮锦标赛中, 拥有像易建联和唐正东这样绝好条件(连美国教练都羡慕)的中国青年男篮,二胜六负仅排第十四名(十六支队),这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青年男篮自身的落后状况,而且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国男篮与当今世界男篮群体中高水平队伍之间的差距。优秀男子篮球后备力量的严重匮乏不仅制约了目前中国男篮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影响了中国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中国篮球要想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有所作为,以及中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必须加速优秀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进程。NBA是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NBA为什么能50年长盛不衰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NCAA每年为NBA输送几十名顶尖球员,NBA能够持续保持魅力也就在于不断有新星崛起。通过和“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相比较,我们发现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2、完善的训练、竞赛体制(包括中学生联赛、大学生联赛、和职业联赛)

3、竞争激烈的高水平的各级教练员队伍

4、激励机制

这几点正是美国在后备力量培养方面的独到之处和成功之处。同时我们发现这四点中的共性就是鼓励竞争。通过频繁的激烈的比赛来形成竞争,通过竞争来选拔后备人才和优秀教练员,通过诱人的激励措施来促进竞争,如此循环往复,从而使篮球运动充满了生机。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成功的经验,由于两个国家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照套,只能借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对现有的体制带来的冲击,使得目前的举国体制下,“业余体校—市体校—省体校—省青年队—省队—国家队”的培养方式已日渐萎缩,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的过程中在竞赛制度方面、政策导向方面、激励机制方面、培养体制方面、教练员体制方面、科研、医疗保障方面、联赛吸引力方面、选材方面、训练方面等方面均出现了问题,因此对我国男子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当中出现的问题极其原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紧紧围绕鼓励竞争的原则,来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对提高我国男子篮球运动整体水平和推动我国男子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 研究对象:参加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的运动员、近两年由青年队调入一线队伍的年轻运动员,参加大超联赛的前几名队伍的运动员。

三、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期刊网1994年至2004年期间的有关文献进新行查阅;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用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家长及专家进行调查、访问,以获取不同对象对各省培养篮球运动员的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看法。

(三) 统计法:对青年联赛进行技术统计,运用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处理相关资料。

(四) 比较分析法:将我国后备力量的培养状况和美国相比较,将甲级队强弱队及其后备力量做全面比较,找出问题及值得借鉴或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五) 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和调查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分析,综合各方面因素,指出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四、 研究内容:

1、 我国篮球后备力量现状

2、 后备力量培养方面和美国相比较

3、 后备力量和职业联赛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5、 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

6、 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五、 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青年联赛前八名队伍的选材与训练特点,参加“大超”联赛队伍的人员结构、训练状况及联赛水平与青年联赛全方位相比较

研究难点:由于运动员选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牵扯的因素多,所以给问卷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且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也有难度。

六、预期结果

虽然目前我国在后备力量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培养模式、竞赛制度、教练员选拔培训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因为一方面这几方面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这么多问题的解决不时一蹴而就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体现了人才成长的数量、质量、层次与等级的变化规律。从启蒙阶段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年级的升高,随着孩子们学习与训练的提高,把前一个较低的培养层次中的优秀者选拔到下一个较高的培养层次中去,这样各级人才数量从多到少,人才质量从粗到精,人才层次从低到高、逐级选拔,最后产生出佼佼者,“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这就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培养篮球运动人才的基本模式。因此为了扩大篮球运动人口的基数, 必须开辟多种培养渠道,加大竞争力度,尽快形成我国的金字塔形的篮球运动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为此,必须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加速专业队二线队伍向高校并轨的步伐。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来进行,将大学联赛推向市场,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影响力,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进一步扩充大学生联赛的队伍及涉及的城市,增加比赛场次,避免垄断,加强竞争,增加比赛的受关注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中学生、中学生联赛。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力度抓紧培养各级队伍的高水平教练员,尤其是中学和大学专职教练员的培养。逐步提高各级教练员的待遇和职业运动员的待遇,学校也应为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加速普及完善教练员的竞聘制度,淘汰不能胜任的教练员,促使教练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推动选材、训练质量的提高。

七、进度安排:

2006年11月—2007年3月: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

2007年4月—2007年5月:进行问卷的设计;

2007年5月—200年9月:进行问卷的发放,并对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谈,完成技术统计工作;

2007年9月—2007年10月:对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007年11月—2007年12月:撰写并完成论文初稿;

2008年1月—2008年2月:征求导师和专家的意见,修改论文草稿;

2008年3月:定稿,准备答辩。

10、参考文献

[1]高建磊,陈树华,许永刚.我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卷第1期

[2]高治,徐伟宏.我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3]刘玉林.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篮球运动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32

[4]宋振镇. CUBA与NCAA的比较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

[5]刘志伟,等.提高我国男篮对抗技术水平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张炳先,等.对篮球本质—强对抗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1994,(6).

[7]王章明,等.CBA甲A与NBA队员身高体重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第34卷第6期

[8]刘玉林.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改革现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26卷2000年第2期

[9]张振东.我国优秀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的测试结果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6(2):55-60

[10]朱体荃,韩立明.少年篮球比赛中基本技术和身体素质测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1999,20(6):23-27

[11]吴金元,任海.我国“三大球”的滑坡与后备力量的培养 [J].体育与科学,2001,22(1):37-40

[12]王守恒.美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发展及借鉴[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65

[13]成惜今.对世界男篮身高发展趋势的研究及预测[J].中国体育科技,1989,(4).

[14]黎白.篮球运动员的理想体重应是多少?篮球,1993,(1).

[15]李可可.篮球运动员球感的测定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1995(3):34~39

[16]张力为.运动智力—困惑中的思考与思考中的困惑.中国体育科技,1993(1):39~45

[17]李可可.关于篮球运动员心理选材指标问题的探讨,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3期

[18]卢亮球,邝郁,陈树华,优秀少年女篮运动员运动成绩与某些感知特征的相关分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

[19]席莎,杨晓晖.对男篮不同位置优秀运动员身高、体重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17卷总第49期

[20]王守恒,薛正武,曾凡星,等.少年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变化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

[21]黄远翔.关于篮球运动员气质类型与技术特长关系的探讨,潍坊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

[22]赵芳,孙民治.我国高级篮球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36卷第2期

[23]武国政,杜裕,谢铁兔.对我国女子篮球运动水平不稳定原因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25卷第2期

[24]孙民治,陈钧,方明.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体育科学2001年1月第21卷第1期

[25]翟强.对篮球运动员选材的新探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

[26]刘森.浅谈篮球运动员“球感”的培养,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

[27]付志东.论“豆芽菜现象”的本质原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第22卷第1期

[28]陈本友.部分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析,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1998年3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