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论文

发布时间:

乡村文化建设调查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步,农村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现在农村文化的建设比较落后,文化形式单一以及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等等问题,开发和建设新农村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建设新农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1] 吴未;刘永强;谢嗣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问题——以江苏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年01期

[2] 冼惠梅;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精选3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乡镇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一、基层文化建设现状

(一)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总投资500万元的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竣工,实现了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建起了砚城镇李家口村、前所乡右所村、南坪村、孙家坪乡阳坡村等30多个文化大院、文体广场。实现了以篮球场为主的农村体育场地、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等新的“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投入使用,县图书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二)文化体育事业日新月异。 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实施“2131”电影惠民工程,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歌咏比赛、文艺晚会,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活动,成立了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网球协会、太极拳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广大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三)文化强县和全民健身工作有序开展。 随着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扩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我县文化企业开始涌现,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动物标本制作、根雕、手工地毯逐渐形成规模,八大角秧歌、黑肉烩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XX。积极实施“十大文化工程”,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体育场地数量大幅增加,健身组织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和全民健身工作有序开展。

(四)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农民体育健身设施等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圆满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平稳推进,南庄窝古塔等珍贵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

二、存在困难

一是文化馆职工年龄偏大,文化专业素质偏低,艺术人才青黄不接。

二是文化队伍缺乏指导,疏于培训。乡镇综合文化站急需配备专职辅导员,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三是群众文化团体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开展活动难度大,缺乏激励机制和政府扶持,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场所的使用率不高,有的成为摆设。还有些体育健身场地成为农民的打谷场。

五是农村基层文化消费意识不强,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不愿花钱购买报刊书籍和用于其他文化娱乐上,认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三、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

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我县基层文化建设。

(二)完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关键,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群众的参与程度。要采取“向上争、本县投、民间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办文化的新格局,实行文化建设社会化,文化服务有偿化。在向上级争取投入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文体活动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产业,实行有偿服务。

(三)建立健全文化队伍管理体制

文化队伍建设是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的根本,是文化软件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程度,同时也影响着群众的文化取向。在逐步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一是要按编职数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辅导员,明确村文化室兼职人员,并考虑适当工作报酬。二是积极培育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团体,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并对民间文化团体加强引导,加强管理,鼓励和支持其开展文化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将真正具备各类文化素质的人才充实到文化队伍,提高文化工作质量。

(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载体

一是要继续搞好送戏、送电影、送科技知识下乡活动。二是要适时组织开展球类、棋类、牌类等比赛活动和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三是鼓励支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使群众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节目。四是加强对民间歌舞、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使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五是切实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作用。

(五)改变群众文化消费观念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应随之提高。但部分群众知识浅薄,观念落后,对文化生活没有认识,没有追求,没有参与,没有投入。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和娱乐活动,加强引导,使广大群众从中得乐,从中受益,认识到怎样生活才是美好、丰富、幸福的人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逐步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书刊和其它文化用品,参与文体活动,以构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会。

人民大众既是文化的拥有者,也是文化的建设者,更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基层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需求的调研,深深感到基层文化建设是任重道远且十分艰巨的工作。

一、 盂县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确立了“以建设忠义文化为统领,建造一批文化设施,打造广场文化、节会文化几个亮点,统筹县、集镇、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构建盂县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五个平台,真正让乐起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同时从文化建设的软环境看,近年来每年评选文明廉洁家庭标兵户10,学习才艺型家庭标兵户10户、好婆媳10对、好夫妻10对、好妯娌10对、好邻里10对。全县创建44个星级文化活动室、历年来表彰诚信经营户350个为全县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大提升了盂县人民的整体素质。目前,盂县文化馆、剧院、图书馆、新华书店等设施向立体式多样化转变。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公园等活动场所。农村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类活动室、阅览室及黑板报、宣传窗等设施。全县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城乡一体的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走访和问卷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建设设施总量不小而实用量不足民间文艺队伍庞大而文化工作专业人才欠缺。目前全县农村文体活动的设施总量为875个,其中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影剧院、健身室、书画室、古戏台、阅览室、多功能厅等真正成为农民的文化活动场所的却是少数。我县绝大部分民间艺人都在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全县14个乡镇只有14名文化员编制,同时多或少地兼干其它工作。文化员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专业出身的几乎没有,农村文艺后备人才相当缺乏。另外各类文艺下乡活动虽然形式优美、格调健康,但是取材于基层生活的题材不多,艺术品味虽高但贴近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不够。县图书馆藏书总量为769120册,除了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外,很多内容都已经落后过时,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作品极少,而且一些地方还没有图书阅览室,普及程度不够,许多基层群众无书可读。

二、 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综合调查走访,我们认为盂县基层文化建设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精神,全面实施“文化塑县”战略,以文化塑造精神、塑造品牌、塑造形象为抓手,着力打造“崇文、忠义、争先、包容”的“盂县精神”,推动盂县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拓宽基层文化建设的出路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切实改变目前基层文化建设在经费上“吃不饱、饿不死”、人员上“丢不掉、甩不脱”、事业上“放不开、搞不活”的局面,走出一条减轻实际负担、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体事业自我发展的新路。具体讲,一是政府要积极规范引导基层文化中心创建工程 。二是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忠义文化品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文化机制,把文化推向市场。立足当前,起好步、走好路,依法严格规范文化市场,真正使文化发展惠及人民群众。

(二)、构建覆盖全县城乡公共文化网络体系

构建全县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充分发挥阳泉百度优势,逐步建立县、乡(镇)、村三个级网络体系。在坚持政府为主导同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以捐赠赞助等方式,兴办公共网络文化事业,提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等等各项网络文化建设事业,以增强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力,促进公共网络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推动盂县规划和建设公共网络文化设施,填补图书馆、艺术馆的空白,并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方式,实现县级网络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国家级标准。

(三)、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文化市场氛围

1、制定完善各类文化产业政策。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奖励、贷款贴息以及搭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如组织文化产业博览会、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优秀文化产品评奖推介等。

2、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我县现有文化资源和工艺美术、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制造方面的优势,培育市场主体,在具备条件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品制造、演艺、休闲娱乐等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的集约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盂县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根据我县北、西、东、南部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扶持建设集文化、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观光园区,在藏山旅游景区打造一批旅游演艺系列节目。形成我县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培育文化产品市场。 重点扶持3-5个有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小型多样、具有我县特色的剪纸、编织、木刻等农村民间文化产品的交易市场,形成民间艺术品生产销售基地。逐步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类文化行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其推荐、联系、协调的桥梁作用,创新、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4、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塑造忠义文化品牌,推出盂县精神。 举办具有影响的地域性大型文化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博览会、交易会,运用舞台艺术剧、影视作品等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域形象。全方位展示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盂县特色文化,在塑造有影响的文化品牌的同时,为艺术品交易搭建展示、营销平台。

( 四)、根据目前我县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盂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异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 建议按照申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条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条例,规范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文化精品生产机制,确定全县重点专业艺术院团名录,出台精品奖励办法,政府举办艺术节。建议盂县要确定重点专业艺术名录。制定《盂县文化艺术精品奖励实施办法》,把艺术创作经费和文化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艺术生产和文化活动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为繁荣创作和组织引导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对在全国或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化精品给予重奖,对宣传盂县和树立盂县良好形象。同时要创新艺术节投资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投资,将各种要素资源集中于营造环境,提高艺术节的品牌价值上,形成良性循环的.投入产出机制,使艺术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2、建议制定盂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盂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方法更为科学、效果更为明显的基础。 鉴于我县文化资源分散、涉及管理部门较多的现状,拟组成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全面开展编制盂县文化产业规划工作。编制文化产业规划要与文化产业调查相结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摸清家底,为筛选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依据。各部门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找准发展的切入点,为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门类结构打好基础。

3、继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议设立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工作者的深切关怀,设立盂县文化人才奖励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是在文化战线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公民文化建设,相关部门要定期评选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诚信经营等凸显忠义文化为主体的先进个人和集体,逐步构建道德文化、诚信文化、法治文化、选举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节会文化等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文化建设格局。

从盂县文化建设的整体看,基层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活跃百姓文化生活,使群众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使群众的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发展活力得到实质性提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于民,把精力放在管理上,投资落在群众中,是政府从办文化、送文化逐步转型为政府管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种种积极探索。

在对南溪等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运行现状“解剖麻雀”过程中,我围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谁的需求、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如何来满足这些需求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思考和梳理,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总体来说,一是要重点加强也要统筹推进,既要尽快做长短板、补齐欠账,又要搞好总体设计、坚持协同推进,实现资源利用和惠民成效的最大化;二是要持续实施也要创新发展,把文化惠民工程的“接力”建设和创新发展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从无到有”和“从有到优”;三是要全域覆盖也要中心集聚,在全覆盖、保基本的基础上,克服设施建设条块分割弊端,加大跨部门资金、项目整合力度,将文化资源重点向人口相对密集的中心村集中,加快培育形成若干小的区域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四是要长“送”文化也要深“种”文化,一手抓“送”,一手抓“种”,兴民间艺术、育乡土人才;五是要加大投入也要改进服务,在坚持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渠道加大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多开展流动、网点、上门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具体来讲,我们有五条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着力在中心村整合打造“农民文化乐园”。 就是构建满足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需求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使之成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平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将结合全省开展的美好乡村建设,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以设施建设为基础、内容建设为核心,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场地、设施以及闲置的学校、祠堂、厂房等,对中心村已有、在建、将建的村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以及乡村学校少年宫、留守儿童活动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进行整合提升。目前已在六安等6个市选择20个不同类型的中心村进行试点,明年起逐步在全省中心村展开。

(二)相应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标准。 去年底安徽将国家有关经费与省、市、县配套经费合并起来,每个行政村每年安排1万元农村文化活动和设施运转专项补助。下一步应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增加并用活用好。一是将每村2400元的文艺演出补贴增加到4800元,以适应目前一场演出40005000元的成本。以县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按群众意愿统一采购文艺演出送到行政村,让群众一年能够在家门口观看一场正规文艺演出。有条件的地方还要争取让群众一年看上两场。二是将补助农家书屋的2000元资金增加到3000元,其中1000元由村里给书屋订报纸,2000元由县图书馆根据农民意愿集中采购图书和期刊。建立“县总馆+乡镇分馆+村服务点”三级服务体系,县图书馆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半年对农家书屋图书和期刊进行一次更新,使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基本藏书1500册、流动图书300册,报纸10种、流动期刊50种。三是将农村电影放映每村2400元增加到3000元(即每场增加50元),从而保证租片质量,多放映一些群众喜欢看的影片。

(三)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适应“三网融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趋势,尽可能扩大县乡村三级有线联网覆盖,并积极探索多种工程技术路径,解决非有线电视用户收看本地节目难问题。引导地方频道针对受众特点安排播出内容,多办诸如农技服务、地方戏曲、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农民爱看的节目。采取在乡镇设立维修点、预置备用设备等措施,方便群众及时维修、更换损坏的直播卫星设备。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免收农村或贫困地区有线电视收视费,将其作为“村村通”工程的后续项目列入民生工程,进一步巩固扩大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主导权和影响力。

(四)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配齐配强、专职专用乡村两级宣传文化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建议参照教育按学生数、卫生按服务人口数核编的做法,科学核定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编制。逐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对行政村配备的专(兼)职宣传文化干事,工资待遇参照村“两委”干部标准;对服务时间长、成绩突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长,比照财政所长、计生办主任等享受副科级待遇。加快提升队伍业务素质,分类型、分批次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群众文化辅导员和农村文化能人等进行培训,争取三年轮训一遍。通过“选育用”结合,组建更多的农村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群众文化辅导点;把志愿服务作为职称评定、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促进专业文艺人才踊跃为基层文化服务添砖加瓦。

(五)切实加大财力投入和绩效考评力度。 建议参照教育、科技投入的做法,明确文化建设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保证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力争“十二五”末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应减少或免除文化惠民工程县级配套资金。改进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把基层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和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提高其在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设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乡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投入等指标予以量化硬化,同时在宣传文化系统内也要加强对惠民工程投入绩效、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论文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动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色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 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噢过年过得、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一○年世博会。 三、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造功能过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养新的文化也太,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改革开放特别是五年来文化繁荣发展的实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动活泼;新闻媒体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精品迭出;“汉语热”席卷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所有这一切都清晰地告诉我们:当代中国文化正呈现出一个绚烂多姿、生机勃勃、和谐稳定的新面貌,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向我们走来。 和谐之花,文明之果——和谐文化构筑团结进步精神支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的因素深深地渗透其中,为培育文明风尚、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随着改革的发展,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既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和谐文化如同春风化雨,丰富并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内涵,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十七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赴朝说:“现在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和高速发展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这就凸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要解决稳定、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就要通过大力发展和谐文化来增进共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十七大代表、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说:“崇尚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传统,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大潮中,大力提倡和发展和谐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谐文化正在成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繁荣发展中的当代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促进社会和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巩固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爱国主义、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真善美……等思想观念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里,其价值日益凸现。近5年,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人数已经超过千万。“为什么在滚滚市场经济大潮之下,还会有这样多的人来看红岩?我认为,这就是文化的感召力。”十七大代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说,“今天的人们更加渴望了解、学习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反映优秀人民警察的电视剧《任长霞》以真情打动了观众,其首播收视率最高达到7.9%,平均收视率高达6.23%。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取得新突破,是近些年一个突出的文化亮点。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截取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将言情剧和青春偶像剧的创作经验运用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许多年轻的观众不但追着看完了每一集,还在网络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观众说“没有想到主旋律电视剧也可以这样好看”。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正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熏陶着人们的情操,营造出理性、平和、宽容的文化氛围,起到了调节关系、化解矛盾、增进共识的作用。文化正在成为社会的“润滑剂”和“减压阀”。 民族之根,时代之声——优秀传统文化再造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今天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重视,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谈起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厉华代表非常兴奋。他说:“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得非常及时、非常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宝贵的内容直到今天还在闪烁着光芒。现在全世界都在吸收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我们自己当然更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其优秀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启动,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些大工程对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就拿昆曲来说,通过实施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这项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从濒临失传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十七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正是这一工程的受益者。她说,一个民族向前发展当然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但也不能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攸关民族自信和自尊的重要问题。她认为,近几年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精华重新重视起来,从昆曲的复兴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光是今年上半年北昆就演出了100多场,就是最好的证明。 创新之源,活力之本——文化改革促发展惠及亿万群众 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了文化创新,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代表们认为,过去的5年,是国家公共文化投入最多的5年,是文化产业发展最迅速的5年,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最显著的5年。 “我们村里投资60万元建了一座文化活动室,全村137户家家都通了电视,现在乡亲们没事时在文化室翻翻书、看看报、看看录像电影,日子比以前可滋润多了,”来自黑龙江同江市的赫哲族十七大代表孙玉华谈到这几年农村文化设施的改善时,一脸的自豪和喜悦。她的家乡的变化只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亿万百姓的缩影。“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据统计,十六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渐向农村和西部倾斜,五年累计对农村投入159.44亿元,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电影放映“2131”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全面铺开,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整合的数字资源达到60TB,相当于1500万册图书或者55560小时的视频节目,辐射上亿人口。到2006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4亿元,基本实现了已通电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电子传媒。公益性文化事业正在成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加入世贸组织之初,人们曾普遍担心,中国电影在进口大片的冲击下能否守住防线。5年过去了,国产电影不仅没有被来势迅猛的外国大片打垮,而且国产电影的票房已经连续四年超过进口影片。以《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为代表的国产大片不但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观影热潮,在票房上一路领先,而且还成功打入壁垒森严的欧美市场。中国电影成功上演“绝地反击”的秘密就在于改革创新。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增强了国有电影企业的活力和利用市场机制融资拍片的能力。现在除了进口环节没有开放之外,中国电影已经向民营资本全面开放,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民营电影制作经营公司。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期。据《2006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统计,当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在提供就业机会、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云南印象》、《丽水金沙》、《风中少林》等大型实景演出通过市场化运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但自身收益颇丰,而且成为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树立地方文化形象的一张名片。2005年,内资私营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1913.1亿元,民营资本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当代中国文化正呈现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代表们说,尽管我国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距离,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波澜壮阔的进程中,用自己的灵感创造中国文化新的辉煌。

调查报告 、实践报告 或者论文找我 我帮你写

里面部分内容你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去改。开题报告正文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自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 科学决策。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 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推行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所谓陋习,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粗俗的、不文明的习惯或习俗。这些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农村陋习,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实现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值得参考的方法,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与环境和谐相处提供一个可靠的解题思路。二、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一)农村陋习的研究现状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研究人员都是在具体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农村陋习进行的研究,虽然他们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做的调查研究,且对农村陋习的提法也不太一样,有的称作农村陋习,有的称作农村畸形文化消费等,但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课题是相同的,且不同省份的农村陋习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研究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农村陋习,即农村陋习的形式、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农村陋习的方法。1.农村陋习的形式。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把农村陋习分为赌博、封建迷信、婚丧嫁娶比阔和配阴婚。用四个发生在现实中的例子向我们详细的叙述了这些陋习的危害。学者贾书海在《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中用农村文化消费的提法向我们介绍了以下几种农村存在的陋习:一是婚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二是丧事奢办成风,封建陋习又抬头;三是人情消费花样多,借债送礼让人愁;四是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巫婆神汉大行其道;五是赌博恶习沉渣泛起,不法活动渐成规模;六是消费内容低级庸俗,先进文化市场难觅。他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对这些陋习的具体描述,认我们看到了农村消费的悲哀。学者徐学庆、徐新林、韩超在《河南农村的陋俗及治理对策》(学习论坛,2000年第4期)中介绍到,他们通过对农业大省河南的深入调查,把农村陋习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早婚早育,婚事大操大办之风日盛;三是厚葬隆丧,几千年的传统陋习香火依然;四是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并且在每一项大的陋习下分为几个小项,更全面、更具体的向我们介绍了河南所盛行的陋习。记者徐少林在《农村陋习扫描》(农村视点,2003年第8期)中对山东农村存在的陋习做了介绍,他指出山东农村陋习主要集中在环境和饮食二个方面。环境方面指农家的家禽家畜一律散养,因此鸡瘟、狂犬病、公牛抵死抵伤人等牲畜给人造成危害的事每年都会发生。最要命的是猪跑到厕所里吃屎和垃圾,结果猪的肉质很差,有很多米猪。柴草堆放在街道胡同里,不仅影响交通而且时常发生火灾。饮食方面指农民在吃饭时都在屋外而且蹲着吃,不利于消化,喝生水等生活习惯。学者晨旭在《影响农民生活的陋习》(福建农业2006年第5期)中指出农村存在以下几种陋习:一是人与畜禽混住;二是厕所图简就近;三是吃饭的用具公用化;四是脚盆脸盆混用;五是对传染病不忌不防。这些都是农民在生活方式方面的陋习。综合以上学者对农村陋习形式的介绍,笔者认为农村陋习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二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方面包括封建迷信活动、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相互攀比、赌博、人情送礼等;日常生活方面包括人畜混住、不讲卫生、柴草乱堆、喝生水等。2.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这些不和谐之音,最重要的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造成的,而农村精神食粮匮乏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我国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所致。他通过一组数据来证实他以上观点的正确性。学者张博、潘立云在《农村传统陋习及对策争议》(学习论坛,1999年第2期)中指出,当前农村迷信活动之所以盛行,除了农民群众的偏颇认识外,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文化底蕴的影响;二是政策界限不清的影响;三是党内不正之风和工作失误的影响。学者徐学庆在《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泛滥的原因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1 期)中对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具体的每一种陋习作了原因分析。他的分析如下:(1) 现实根源重男轻女的现实原因:第一,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第二,由家庭的养老功能决定;第三,男孩是家庭的保卫者早婚的现实原因:第一,大家族观念的影响;第二,农业劳动依赖人工的影响;第三,宣传贯彻《婚姻法》不力。婚丧大操大办的现实原因:第一,在一些农民看来,“闺女是赔本货”、“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可见,索求彩礼的实质是为了“不赔本”,是一种经济关系的回收;第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索求彩礼习俗的蔓延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婚姻不是出于当事人的情感意愿而是包办婚姻,因而必须在彩礼上多有计较;第四,不良的社会意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五,农村青年及家庭相互攀比的虚荣心在作怪。婚丧大摆酒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排场、摆阔气、满足虚荣心理。好像酒席摆的越多,越能说明当事人人缘好;第二,回收礼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们越来越重视礼节和交往,因而某家有红白喜事,亲戚朋友都要凑份子送礼,即使东家借,西家凑,打肿脸充胖子也要送。送礼少了一来显得寒酸,二来表明关系疏远,因而互相攀比,致使送礼风越刮越烈,人情消费逐步升级,加重了农民负担。赌博蔓延的现实原因:第一,充裕的时间、贫乏的精神生活和一定的财力为农村赌博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第二,社会对赌博认定的多重性助长了赌博的蔓延;第三,家庭对赌博的“宽容”怂恿了赌博的蔓延。封建迷信泛滥的现实原因:第一,小农经济是封建迷信生存的良性土壤;第二,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阻碍农民接受新事物、割断旧习俗的羁绊;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冲击诱发了农村封建迷信的蔓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影响(3) 宣传舆论的误导(4) 思想认识上的“误区”(5) 党员干部的参与(6) 城市不良习俗对农村的示范效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二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对中国农村有着深刻的影响;三是农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影响;五是宣传舆论的误导;六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3.解决农村陋习的方法。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认为,农村的陋习和畸形的消费观念,形成已有时间。我们现在要移风易俗,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的是我们大家的力量,需要依靠全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他认为要想使农村整体面貌彻底好转,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要先发展农村经济;二是要培养新型农民;三是要组织农民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组织移风易俗、改变观念的宣传教育活动;四是对于聚众赌博、借封建迷信财害人、严重破坏社会风气、造成极大危害的现象,进行坚决打击和制裁,对于党员参与的更要从严处理。学者贾书海在《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中认为,抑制和根除农村的畸形文化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比抓经济、比让农民从物质上致富更难。因此,首先需要各级、各部门从思想认识上引起重视,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其次要广泛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让农民接受精神、思想上的洗礼、熏陶,让他们能自觉地用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去取代和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消费。再次要搞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组建农村红白理事会,组建农村文化站,组织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最后执法部门更要加大对赌博等违法的、扰乱文化消费市场行为的打击和教育力度。学者徐学庆在《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的治理对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月)中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提高全社会对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危害性的认识;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三是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建立农村红白喜事理事会;五是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六是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农民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的能力;七是整顿文化市场,加强对出版行业的管理;八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九是加强民俗学的研究和宣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农村陋习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培养有文化、懂科学、有技术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快农村教育,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的素质教育;四是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六是加强对赌博、借封建迷信财害人、严重破坏社会风气等行为的打击和教育力度。(二)农村陋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农村陋习在和新农村建设有何关系,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一定的研究。学者田慧在《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党报,2007年5月)中指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五个目标中,体现农村文化建设的“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目标提供内在动力,提升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农村民主自治的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然而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的因素中就有农村陋习。作者用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负面文化影响扩大来说明农村陋习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作者所说的负面文化指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这些都是农村陋习的表现形式。学者江泳辉在《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4期]中指出,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落后闭塞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与先进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素质提高。其中,第三点是封建迷信盛行,科学精神欠缺。第四点是陈规陋习复活,现代文明难觅,明确指出农村陋习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毫无疑问,农村陋习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乡风文明是指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道德宣传,使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建立起科学文明的新风尚,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乡风文明出现新气象;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村容整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要达到村容整洁,即通过净化、绿化、美化等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而农村陋习正是对这两项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严重的障碍,所以,要实现新农村的美好目标就必须彻底解决农村陋习。三、提出的任务要求及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课题的研究要求我在规定的进度内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论文的内容要充实、有说服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语言表达通顺流畅,字数符合大学所规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同时积极与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大学期间,我学习了《公共政策》、《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公共关系学》等相关的管理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认知分析。另外,可以通过书籍、报刊和杂志及网络等各种途径来了解各地方解决农村陋习的新方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最后指导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厚的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以上各因素为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课题的任务要求及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的完成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四、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课题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村陋习,实现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有关农村陋习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并对收集到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对此课题的解决思路如下:首先,对农村陋习的存在形式进行扫描,只有先了解了有哪些陋习,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其进行研究。其次,对农村陋习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只有知道了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解决的方法。再次,通过对一些已经实施的试点方案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和对一些地方已经取得的成果的研究(如华西村、南街村等)找出一些可以推广到全国的经验,提炼出值得借鉴的方法。最后,通过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时所总结的经验,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寻找一条适合解决农村陋习的道路。五、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一)图书馆相关的文献资料图书馆的文科书库和政法学院资料室里相关的图书,以及图书馆的现刊室、过刊室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为我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政法学院电子教室的计算机,在相关网站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二)指导老师的帮助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时常向指导老师请教,经常主动地与指导老师当面交流或用电话和电子邮件咨询论文中的相关问题,为我开阔思路,更好的完成论文作了重要的保障。(三)时间保障从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确定到毕业论文的定稿需要较长的时间,(2007年10月到2008年5月)在这段时间合理的安排每一事项,按要求完成论文的各项安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六、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这篇论文,先要对这个题目进行思考,明白自己要写些什么,从什么方向着手,然后在去搜集资料,着手对资料的整理,使自己对这个题目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和指导老师积极配合,逐步完成规定的写作步骤。完成初稿后,交给老师修改,然后自己修改,最后定稿。论文的工作进度为:第七学期:第三周 公布选题结果,指定指导教师第五周 提交选题指南第六周 下达和接受任务书第七—十周 撰写文献综述第十一周 完成开题报告第十六周 完成论文初稿第八学期:第一—三周 完成第一次修改稿,中期检查第四—六周 完成第二次修改稿,中期检查第七—九周 进一步收集资料,充实内容,完成第三次修改稿第十一周 完成定稿及打印工作,答辩资格审查第十三周 论文答辩第十四周 论文答辩汇报会、提交论文自评报告七、主要参考文献[1]田慧,《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5月[2]雷珍,《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3] 晨旭,《影响农民生活的陋习》,福建农业,2006年第5期[4]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4期[5]贾书海,《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6]徐少林《农村陋习扫描》农村视点,2003年第8期[7]徐学庆、徐新林、韩超,《河南农村的陋俗及治理对策》,学习讨人论坛,2000年第4期[8]徐学庆,《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泛滥的原因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1 期[9]徐学庆,《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的治理对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月[10]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编,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文化 ,一般是指人类精神文明。在汉语中,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规范,包括艺术、风俗、时尚、礼仪、法律、宗教等民族传统以及深层的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篇一 《浅论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农村文化的发展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在必行,文化队伍、文化形式、文化品位都逐步提高,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差距逐渐缩小,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渠道 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 编号:1672-1578(2013)07-0257-01 1 农村文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我们通常情况理解的农村文化,包括稳定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快速稳定,是保障实现小康社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深层心里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化程度,当前农村文化现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建设好的农村文化,是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拥有好的农村文化,才能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农村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国,广大农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农村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健全农村文化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社会稳定方面来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还较大,特别在新疆,团结与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缩小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 教育 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文化站的阵挥得充极乡村的文化工作就有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镇党委、政府应为文化站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反复宣传、强调文化站的作用时,首先做出榜样,建设规划中,把公共文化设施优先考虑进。去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活跃群众为基本点,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一是镇文化站、各村文化书屋全部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 规章制度 ,即确保了群众正常借阅、正常开机使用,又要求他们爱惜所用的各种设备、书籍,做到不破坏、不损坏。二是结合农村和集镇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免费开放时间,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达到满足群众的要求。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经常组织镇机关、驻镇及镇属各单位进行 篮球 、 乒乓球 、象棋等比赛活动。四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建设的资金渠道应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引进多种投入。综合文化服务属公益性事业,担负着服务社会、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作用,发挥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作用。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乡村文化建设论文题目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启示

里面部分内容你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去改。开题报告正文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自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 科学决策。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 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推行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所谓陋习,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粗俗的、不文明的习惯或习俗。这些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农村陋习,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实现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值得参考的方法,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与环境和谐相处提供一个可靠的解题思路。二、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一)农村陋习的研究现状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研究人员都是在具体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农村陋习进行的研究,虽然他们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做的调查研究,且对农村陋习的提法也不太一样,有的称作农村陋习,有的称作农村畸形文化消费等,但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课题是相同的,且不同省份的农村陋习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研究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农村陋习,即农村陋习的形式、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农村陋习的方法。1.农村陋习的形式。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把农村陋习分为赌博、封建迷信、婚丧嫁娶比阔和配阴婚。用四个发生在现实中的例子向我们详细的叙述了这些陋习的危害。学者贾书海在《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中用农村文化消费的提法向我们介绍了以下几种农村存在的陋习:一是婚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二是丧事奢办成风,封建陋习又抬头;三是人情消费花样多,借债送礼让人愁;四是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巫婆神汉大行其道;五是赌博恶习沉渣泛起,不法活动渐成规模;六是消费内容低级庸俗,先进文化市场难觅。他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对这些陋习的具体描述,认我们看到了农村消费的悲哀。学者徐学庆、徐新林、韩超在《河南农村的陋俗及治理对策》(学习论坛,2000年第4期)中介绍到,他们通过对农业大省河南的深入调查,把农村陋习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早婚早育,婚事大操大办之风日盛;三是厚葬隆丧,几千年的传统陋习香火依然;四是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并且在每一项大的陋习下分为几个小项,更全面、更具体的向我们介绍了河南所盛行的陋习。记者徐少林在《农村陋习扫描》(农村视点,2003年第8期)中对山东农村存在的陋习做了介绍,他指出山东农村陋习主要集中在环境和饮食二个方面。环境方面指农家的家禽家畜一律散养,因此鸡瘟、狂犬病、公牛抵死抵伤人等牲畜给人造成危害的事每年都会发生。最要命的是猪跑到厕所里吃屎和垃圾,结果猪的肉质很差,有很多米猪。柴草堆放在街道胡同里,不仅影响交通而且时常发生火灾。饮食方面指农民在吃饭时都在屋外而且蹲着吃,不利于消化,喝生水等生活习惯。学者晨旭在《影响农民生活的陋习》(福建农业2006年第5期)中指出农村存在以下几种陋习:一是人与畜禽混住;二是厕所图简就近;三是吃饭的用具公用化;四是脚盆脸盆混用;五是对传染病不忌不防。这些都是农民在生活方式方面的陋习。综合以上学者对农村陋习形式的介绍,笔者认为农村陋习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二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方面包括封建迷信活动、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相互攀比、赌博、人情送礼等;日常生活方面包括人畜混住、不讲卫生、柴草乱堆、喝生水等。2.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这些不和谐之音,最重要的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造成的,而农村精神食粮匮乏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我国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所致。他通过一组数据来证实他以上观点的正确性。学者张博、潘立云在《农村传统陋习及对策争议》(学习论坛,1999年第2期)中指出,当前农村迷信活动之所以盛行,除了农民群众的偏颇认识外,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文化底蕴的影响;二是政策界限不清的影响;三是党内不正之风和工作失误的影响。学者徐学庆在《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泛滥的原因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1 期)中对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具体的每一种陋习作了原因分析。他的分析如下:(1) 现实根源重男轻女的现实原因:第一,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第二,由家庭的养老功能决定;第三,男孩是家庭的保卫者早婚的现实原因:第一,大家族观念的影响;第二,农业劳动依赖人工的影响;第三,宣传贯彻《婚姻法》不力。婚丧大操大办的现实原因:第一,在一些农民看来,“闺女是赔本货”、“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可见,索求彩礼的实质是为了“不赔本”,是一种经济关系的回收;第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索求彩礼习俗的蔓延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婚姻不是出于当事人的情感意愿而是包办婚姻,因而必须在彩礼上多有计较;第四,不良的社会意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五,农村青年及家庭相互攀比的虚荣心在作怪。婚丧大摆酒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排场、摆阔气、满足虚荣心理。好像酒席摆的越多,越能说明当事人人缘好;第二,回收礼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们越来越重视礼节和交往,因而某家有红白喜事,亲戚朋友都要凑份子送礼,即使东家借,西家凑,打肿脸充胖子也要送。送礼少了一来显得寒酸,二来表明关系疏远,因而互相攀比,致使送礼风越刮越烈,人情消费逐步升级,加重了农民负担。赌博蔓延的现实原因:第一,充裕的时间、贫乏的精神生活和一定的财力为农村赌博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第二,社会对赌博认定的多重性助长了赌博的蔓延;第三,家庭对赌博的“宽容”怂恿了赌博的蔓延。封建迷信泛滥的现实原因:第一,小农经济是封建迷信生存的良性土壤;第二,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阻碍农民接受新事物、割断旧习俗的羁绊;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冲击诱发了农村封建迷信的蔓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影响(3) 宣传舆论的误导(4) 思想认识上的“误区”(5) 党员干部的参与(6) 城市不良习俗对农村的示范效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二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对中国农村有着深刻的影响;三是农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影响;五是宣传舆论的误导;六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3.解决农村陋习的方法。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认为,农村的陋习和畸形的消费观念,形成已有时间。我们现在要移风易俗,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的是我们大家的力量,需要依靠全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他认为要想使农村整体面貌彻底好转,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要先发展农村经济;二是要培养新型农民;三是要组织农民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组织移风易俗、改变观念的宣传教育活动;四是对于聚众赌博、借封建迷信财害人、严重破坏社会风气、造成极大危害的现象,进行坚决打击和制裁,对于党员参与的更要从严处理。学者贾书海在《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中认为,抑制和根除农村的畸形文化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比抓经济、比让农民从物质上致富更难。因此,首先需要各级、各部门从思想认识上引起重视,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其次要广泛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让农民接受精神、思想上的洗礼、熏陶,让他们能自觉地用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去取代和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消费。再次要搞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组建农村红白理事会,组建农村文化站,组织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最后执法部门更要加大对赌博等违法的、扰乱文化消费市场行为的打击和教育力度。学者徐学庆在《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的治理对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月)中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提高全社会对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危害性的认识;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三是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建立农村红白喜事理事会;五是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六是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农民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的能力;七是整顿文化市场,加强对出版行业的管理;八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九是加强民俗学的研究和宣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农村陋习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培养有文化、懂科学、有技术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快农村教育,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的素质教育;四是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六是加强对赌博、借封建迷信财害人、严重破坏社会风气等行为的打击和教育力度。(二)农村陋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农村陋习在和新农村建设有何关系,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一定的研究。学者田慧在《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党报,2007年5月)中指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五个目标中,体现农村文化建设的“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目标提供内在动力,提升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农村民主自治的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然而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的因素中就有农村陋习。作者用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负面文化影响扩大来说明农村陋习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作者所说的负面文化指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这些都是农村陋习的表现形式。学者江泳辉在《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4期]中指出,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落后闭塞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与先进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素质提高。其中,第三点是封建迷信盛行,科学精神欠缺。第四点是陈规陋习复活,现代文明难觅,明确指出农村陋习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毫无疑问,农村陋习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乡风文明是指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道德宣传,使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建立起科学文明的新风尚,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乡风文明出现新气象;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村容整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要达到村容整洁,即通过净化、绿化、美化等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而农村陋习正是对这两项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严重的障碍,所以,要实现新农村的美好目标就必须彻底解决农村陋习。三、提出的任务要求及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课题的研究要求我在规定的进度内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论文的内容要充实、有说服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语言表达通顺流畅,字数符合大学所规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同时积极与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大学期间,我学习了《公共政策》、《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公共关系学》等相关的管理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认知分析。另外,可以通过书籍、报刊和杂志及网络等各种途径来了解各地方解决农村陋习的新方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最后指导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厚的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以上各因素为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课题的任务要求及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的完成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四、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课题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村陋习,实现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有关农村陋习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并对收集到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对此课题的解决思路如下:首先,对农村陋习的存在形式进行扫描,只有先了解了有哪些陋习,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其进行研究。其次,对农村陋习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只有知道了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解决的方法。再次,通过对一些已经实施的试点方案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和对一些地方已经取得的成果的研究(如华西村、南街村等)找出一些可以推广到全国的经验,提炼出值得借鉴的方法。最后,通过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时所总结的经验,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寻找一条适合解决农村陋习的道路。五、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一)图书馆相关的文献资料图书馆的文科书库和政法学院资料室里相关的图书,以及图书馆的现刊室、过刊室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为我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政法学院电子教室的计算机,在相关网站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二)指导老师的帮助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时常向指导老师请教,经常主动地与指导老师当面交流或用电话和电子邮件咨询论文中的相关问题,为我开阔思路,更好的完成论文作了重要的保障。(三)时间保障从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确定到毕业论文的定稿需要较长的时间,(2007年10月到2008年5月)在这段时间合理的安排每一事项,按要求完成论文的各项安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六、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这篇论文,先要对这个题目进行思考,明白自己要写些什么,从什么方向着手,然后在去搜集资料,着手对资料的整理,使自己对这个题目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和指导老师积极配合,逐步完成规定的写作步骤。完成初稿后,交给老师修改,然后自己修改,最后定稿。论文的工作进度为:第七学期:第三周 公布选题结果,指定指导教师第五周 提交选题指南第六周 下达和接受任务书第七—十周 撰写文献综述第十一周 完成开题报告第十六周 完成论文初稿第八学期:第一—三周 完成第一次修改稿,中期检查第四—六周 完成第二次修改稿,中期检查第七—九周 进一步收集资料,充实内容,完成第三次修改稿第十一周 完成定稿及打印工作,答辩资格审查第十三周 论文答辩第十四周 论文答辩汇报会、提交论文自评报告七、主要参考文献[1]田慧,《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5月[2]雷珍,《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3] 晨旭,《影响农民生活的陋习》,福建农业,2006年第5期[4]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4期[5]贾书海,《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6]徐少林《农村陋习扫描》农村视点,2003年第8期[7]徐学庆、徐新林、韩超,《河南农村的陋俗及治理对策》,学习讨人论坛,2000年第4期[8]徐学庆,《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泛滥的原因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1 期[9]徐学庆,《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的治理对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月[10]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编,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1、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3、整治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4、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目光要放到全局上。5、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强、环境美、文化活、收入高、幸福长。6、一点一滴汇集你我之力,一言一行成就美丽乡村。7、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秀美乡村。

乡村文化建设论文答辩

你好,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希望能帮到你。

里面部分内容你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去改。开题报告正文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自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 科学决策。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 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推行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所谓陋习,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粗俗的、不文明的习惯或习俗。这些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农村陋习,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实现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值得参考的方法,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与环境和谐相处提供一个可靠的解题思路。二、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一)农村陋习的研究现状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研究人员都是在具体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农村陋习进行的研究,虽然他们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做的调查研究,且对农村陋习的提法也不太一样,有的称作农村陋习,有的称作农村畸形文化消费等,但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课题是相同的,且不同省份的农村陋习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研究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农村陋习,即农村陋习的形式、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农村陋习的方法。1.农村陋习的形式。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把农村陋习分为赌博、封建迷信、婚丧嫁娶比阔和配阴婚。用四个发生在现实中的例子向我们详细的叙述了这些陋习的危害。学者贾书海在《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中用农村文化消费的提法向我们介绍了以下几种农村存在的陋习:一是婚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二是丧事奢办成风,封建陋习又抬头;三是人情消费花样多,借债送礼让人愁;四是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巫婆神汉大行其道;五是赌博恶习沉渣泛起,不法活动渐成规模;六是消费内容低级庸俗,先进文化市场难觅。他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对这些陋习的具体描述,认我们看到了农村消费的悲哀。学者徐学庆、徐新林、韩超在《河南农村的陋俗及治理对策》(学习论坛,2000年第4期)中介绍到,他们通过对农业大省河南的深入调查,把农村陋习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早婚早育,婚事大操大办之风日盛;三是厚葬隆丧,几千年的传统陋习香火依然;四是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并且在每一项大的陋习下分为几个小项,更全面、更具体的向我们介绍了河南所盛行的陋习。记者徐少林在《农村陋习扫描》(农村视点,2003年第8期)中对山东农村存在的陋习做了介绍,他指出山东农村陋习主要集中在环境和饮食二个方面。环境方面指农家的家禽家畜一律散养,因此鸡瘟、狂犬病、公牛抵死抵伤人等牲畜给人造成危害的事每年都会发生。最要命的是猪跑到厕所里吃屎和垃圾,结果猪的肉质很差,有很多米猪。柴草堆放在街道胡同里,不仅影响交通而且时常发生火灾。饮食方面指农民在吃饭时都在屋外而且蹲着吃,不利于消化,喝生水等生活习惯。学者晨旭在《影响农民生活的陋习》(福建农业2006年第5期)中指出农村存在以下几种陋习:一是人与畜禽混住;二是厕所图简就近;三是吃饭的用具公用化;四是脚盆脸盆混用;五是对传染病不忌不防。这些都是农民在生活方式方面的陋习。综合以上学者对农村陋习形式的介绍,笔者认为农村陋习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二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方面包括封建迷信活动、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相互攀比、赌博、人情送礼等;日常生活方面包括人畜混住、不讲卫生、柴草乱堆、喝生水等。2.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这些不和谐之音,最重要的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造成的,而农村精神食粮匮乏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我国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所致。他通过一组数据来证实他以上观点的正确性。学者张博、潘立云在《农村传统陋习及对策争议》(学习论坛,1999年第2期)中指出,当前农村迷信活动之所以盛行,除了农民群众的偏颇认识外,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文化底蕴的影响;二是政策界限不清的影响;三是党内不正之风和工作失误的影响。学者徐学庆在《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泛滥的原因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1 期)中对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具体的每一种陋习作了原因分析。他的分析如下:(1) 现实根源重男轻女的现实原因:第一,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第二,由家庭的养老功能决定;第三,男孩是家庭的保卫者早婚的现实原因:第一,大家族观念的影响;第二,农业劳动依赖人工的影响;第三,宣传贯彻《婚姻法》不力。婚丧大操大办的现实原因:第一,在一些农民看来,“闺女是赔本货”、“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可见,索求彩礼的实质是为了“不赔本”,是一种经济关系的回收;第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索求彩礼习俗的蔓延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婚姻不是出于当事人的情感意愿而是包办婚姻,因而必须在彩礼上多有计较;第四,不良的社会意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五,农村青年及家庭相互攀比的虚荣心在作怪。婚丧大摆酒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排场、摆阔气、满足虚荣心理。好像酒席摆的越多,越能说明当事人人缘好;第二,回收礼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们越来越重视礼节和交往,因而某家有红白喜事,亲戚朋友都要凑份子送礼,即使东家借,西家凑,打肿脸充胖子也要送。送礼少了一来显得寒酸,二来表明关系疏远,因而互相攀比,致使送礼风越刮越烈,人情消费逐步升级,加重了农民负担。赌博蔓延的现实原因:第一,充裕的时间、贫乏的精神生活和一定的财力为农村赌博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第二,社会对赌博认定的多重性助长了赌博的蔓延;第三,家庭对赌博的“宽容”怂恿了赌博的蔓延。封建迷信泛滥的现实原因:第一,小农经济是封建迷信生存的良性土壤;第二,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阻碍农民接受新事物、割断旧习俗的羁绊;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冲击诱发了农村封建迷信的蔓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影响(3) 宣传舆论的误导(4) 思想认识上的“误区”(5) 党员干部的参与(6) 城市不良习俗对农村的示范效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二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对中国农村有着深刻的影响;三是农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影响;五是宣传舆论的误导;六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3.解决农村陋习的方法。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认为,农村的陋习和畸形的消费观念,形成已有时间。我们现在要移风易俗,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的是我们大家的力量,需要依靠全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他认为要想使农村整体面貌彻底好转,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要先发展农村经济;二是要培养新型农民;三是要组织农民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组织移风易俗、改变观念的宣传教育活动;四是对于聚众赌博、借封建迷信财害人、严重破坏社会风气、造成极大危害的现象,进行坚决打击和制裁,对于党员参与的更要从严处理。学者贾书海在《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中认为,抑制和根除农村的畸形文化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比抓经济、比让农民从物质上致富更难。因此,首先需要各级、各部门从思想认识上引起重视,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其次要广泛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让农民接受精神、思想上的洗礼、熏陶,让他们能自觉地用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去取代和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消费。再次要搞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组建农村红白理事会,组建农村文化站,组织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最后执法部门更要加大对赌博等违法的、扰乱文化消费市场行为的打击和教育力度。学者徐学庆在《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的治理对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月)中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提高全社会对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危害性的认识;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三是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建立农村红白喜事理事会;五是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六是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农民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的能力;七是整顿文化市场,加强对出版行业的管理;八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九是加强民俗学的研究和宣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农村陋习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培养有文化、懂科学、有技术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快农村教育,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的素质教育;四是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六是加强对赌博、借封建迷信财害人、严重破坏社会风气等行为的打击和教育力度。(二)农村陋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农村陋习在和新农村建设有何关系,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一定的研究。学者田慧在《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党报,2007年5月)中指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五个目标中,体现农村文化建设的“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目标提供内在动力,提升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农村民主自治的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然而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的因素中就有农村陋习。作者用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负面文化影响扩大来说明农村陋习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作者所说的负面文化指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这些都是农村陋习的表现形式。学者江泳辉在《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4期]中指出,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落后闭塞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与先进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素质提高。其中,第三点是封建迷信盛行,科学精神欠缺。第四点是陈规陋习复活,现代文明难觅,明确指出农村陋习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毫无疑问,农村陋习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乡风文明是指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道德宣传,使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建立起科学文明的新风尚,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乡风文明出现新气象;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村容整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要达到村容整洁,即通过净化、绿化、美化等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而农村陋习正是对这两项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严重的障碍,所以,要实现新农村的美好目标就必须彻底解决农村陋习。三、提出的任务要求及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课题的研究要求我在规定的进度内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论文的内容要充实、有说服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语言表达通顺流畅,字数符合大学所规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同时积极与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大学期间,我学习了《公共政策》、《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公共关系学》等相关的管理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认知分析。另外,可以通过书籍、报刊和杂志及网络等各种途径来了解各地方解决农村陋习的新方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最后指导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厚的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以上各因素为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课题的任务要求及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的完成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四、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课题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村陋习,实现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有关农村陋习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并对收集到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对此课题的解决思路如下:首先,对农村陋习的存在形式进行扫描,只有先了解了有哪些陋习,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其进行研究。其次,对农村陋习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只有知道了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解决的方法。再次,通过对一些已经实施的试点方案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和对一些地方已经取得的成果的研究(如华西村、南街村等)找出一些可以推广到全国的经验,提炼出值得借鉴的方法。最后,通过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时所总结的经验,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寻找一条适合解决农村陋习的道路。五、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一)图书馆相关的文献资料图书馆的文科书库和政法学院资料室里相关的图书,以及图书馆的现刊室、过刊室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为我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政法学院电子教室的计算机,在相关网站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二)指导老师的帮助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时常向指导老师请教,经常主动地与指导老师当面交流或用电话和电子邮件咨询论文中的相关问题,为我开阔思路,更好的完成论文作了重要的保障。(三)时间保障从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确定到毕业论文的定稿需要较长的时间,(2007年10月到2008年5月)在这段时间合理的安排每一事项,按要求完成论文的各项安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六、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这篇论文,先要对这个题目进行思考,明白自己要写些什么,从什么方向着手,然后在去搜集资料,着手对资料的整理,使自己对这个题目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和指导老师积极配合,逐步完成规定的写作步骤。完成初稿后,交给老师修改,然后自己修改,最后定稿。论文的工作进度为:第七学期:第三周 公布选题结果,指定指导教师第五周 提交选题指南第六周 下达和接受任务书第七—十周 撰写文献综述第十一周 完成开题报告第十六周 完成论文初稿第八学期:第一—三周 完成第一次修改稿,中期检查第四—六周 完成第二次修改稿,中期检查第七—九周 进一步收集资料,充实内容,完成第三次修改稿第十一周 完成定稿及打印工作,答辩资格审查第十三周 论文答辩第十四周 论文答辩汇报会、提交论文自评报告七、主要参考文献[1]田慧,《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5月[2]雷珍,《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3] 晨旭,《影响农民生活的陋习》,福建农业,2006年第5期[4]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4期[5]贾书海,《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6]徐少林《农村陋习扫描》农村视点,2003年第8期[7]徐学庆、徐新林、韩超,《河南农村的陋俗及治理对策》,学习讨人论坛,2000年第4期[8]徐学庆,《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泛滥的原因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1 期[9]徐学庆,《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的治理对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月[10]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编,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如何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从理论视角出发,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三、研究内容1. 从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化资源的发掘、文化传承的保护、文化创新的推动等;2. 分析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探讨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 根据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状,提出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包括政策支持、社会参与、文化资源开发等;4. 就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深入探讨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浅谈乡村文化建设论文2500字

文化 ,一般是指人类精神文明。在汉语中,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规范,包括艺术、风俗、时尚、礼仪、法律、宗教等民族传统以及深层的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篇一 《浅论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农村文化的发展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在必行,文化队伍、文化形式、文化品位都逐步提高,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差距逐渐缩小,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渠道 政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 编号:1672-1578(2013)07-0257-01 1 农村文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基层文化形式,是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但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钱包是越来越鼓了,生活是越来越富有了,但那些值得回忆和研究的农村文化却消失殆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我们通常情况理解的农村文化,包括稳定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快速稳定,是保障实现小康社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深层心里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化程度,当前农村文化现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建设好的农村文化,是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拥有好的农村文化,才能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农村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国,广大农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农村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健全农村文化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社会稳定方面来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还较大,特别在新疆,团结与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缩小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 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毫无疑问,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高低。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受 教育 机会,让农民不但接受基础教育,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发达国家农业发达,关键就是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这些国家的农民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较普遍地接受了农业职业教育。建设新农村,我们不仅要在加强农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重视上布局,也应在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农民科学致富本领上着力。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会不断地有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要使丧失土地的农民不失去最后的生活屏障,就必须使他们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实现农业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就必须进行就业教育,进行转岗培训。农民也需要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应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的重要基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还必须注重对农民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开放观、市场观和竞争意识,让农民尊重科学、懂得科学,用科学的手段发展经济,同时培养农民的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及契约观念,使得农民渴望致富且懂得如何致富。因此,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自觉创新,努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实现文化自觉创新的原动力。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最佳切入点。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间文化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或民族文化资源,在保持特色文化喜闻乐见的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三是要以队伍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自觉创新。要切实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尽可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专职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大力加强农民业余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村文化自觉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文化站的阵挥得充极乡村的文化工作就有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镇党委、政府应为文化站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在反复宣传、强调文化站的作用时,首先做出榜样,建设规划中,把公共文化设施优先考虑进。去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活跃群众为基本点,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一是镇文化站、各村文化书屋全部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 规章制度 ,即确保了群众正常借阅、正常开机使用,又要求他们爱惜所用的各种设备、书籍,做到不破坏、不损坏。二是结合农村和集镇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免费开放时间,尽量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达到满足群众的要求。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经常组织镇机关、驻镇及镇属各单位进行 篮球 、 乒乓球 、象棋等比赛活动。四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 第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建设的资金渠道应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引进多种投入。综合文化服务属公益性事业,担负着服务社会、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作用,发挥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作用。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迈步,农村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现在农村文化的建设比较落后,文化形式单一以及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等等问题,开发和建设新农村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开发和建设新农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无形的动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积极的开发农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据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开发农村文化的战略背景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文化的建设的现状令人很不满意,使得农村消极文化不断滋长,并给其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农村文化。

(1)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文化建设不想经济建设一样可以给人看到实质性的东西,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农民由于平时忙于劳作,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活动,最多也只是闲暇时看看电视什么的,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较单调。随着一些消极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积极地传统文化被侵蚀,农村文化处于较危险的境地。随着一些消极文化的流入,农民容易被这些消极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严重影响了个人和和社会的安定。此外,落后的农村文化,会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3)文化建设队伍人才缺乏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的限制,文化系统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一些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文化队伍的建设很不稳定。

(4)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好多地方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停留在较古老的保护层面上。

2、缺乏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业弱势地位越来越严重,农村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除了这些较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外,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抵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要想让经济得以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修养和素质,这就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重视,他将成为一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业文化。虽然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的丰厚,但是随着日趋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拥有的一些文化资源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步伐,来不及转化为文化竞争力。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是发展的阻碍力量,同时又是发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后方力量。农村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农村要在稳定中找寻发展的机会,开发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提升我国农村文化的实力,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二、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

1、加强政府的作用

开发和建设农村文化是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不易新农村的必经之路。要加强政府的作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出发,对农村文化建设需高度重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日程,将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其考虑到财政预算中,将其作为干部升迁的考核指标。到文化工作出现倒退的地区,要采取责问制度。

(1)加大文化开发建设力度

政府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进行专项拨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融资,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同时还规划好新建文化设施以及现有文化设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设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加强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将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呈献给农民,此外,还要充分挖掘专业的人员,并对一些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是他们成为文化活动建设的支柱,让他们进入农村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 同时,还要鼓励人们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大群众的参与力度,有效地抑制恶俗文化的传播,开发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另外,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一些低俗的消极的行为,比如对一些参与者进行处罚。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规划和正对农村文化队伍,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选取相应的人才,同时要鼓励一些高校毕业生进入到基层进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西区一部分高素质的人才,对一些有技能的艺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录用的方式。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

(4)发展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阵一些特色产业,同时要讲一些特有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产业得以发展。

(5)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并对其投入一定的资金,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人的培养。

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发展农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的建设,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网络得以全面构建。

3、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务的能力,政府需要积极地探索对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措施,激发文化设施的发展潜能,使得文化设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应该引入一些经济投入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为文化设施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对一些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部门要紧抓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我们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并制定一些文化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选择有效的方式,发展一批专业的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一定的培训使得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对文化队伍中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坚持持证上岗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一些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招收一批专业的人才。此外,还要大力的培养文化骨干,将活跃农村文化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得群众基础更加稳固。对工作优秀或作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使得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5、融入社会力量

我们可以鼓励社会力量来支持农村文化的建设,开展一些与农村文化相关的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关的文化援助活动。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事业进行捐助,以保证一些文化设施的建设。

三、总结

总的来说,发展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及时农民的愿望,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致力于农村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农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时文化也需要农民,农村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要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和群众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切实把农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够创造条件做到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1] 吴未;刘永强;谢嗣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问题——以江苏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年01期

[2] 冼惠梅;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职能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