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华中建筑杂志社

发布时间:

华中建筑杂志社

看您的文章类型是往哪方面走啦?

刊名: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主办: 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土木建筑学会周期: 月刊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3-739XCN: 42-1228/TU邮发代号: 38-13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华中建筑创刊时间:1983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华中建筑投稿邮箱:

找我啊 我可以帮你的 采编邮 箱:

1.1 来稿文责自负。请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无一稿两投、署名无争议及对技术保密等审核内容的证明信。直接通过网上投稿。1.2 凡投寄该刊的稿件,该刊将在收到稿件2周内将稿件回执寄出,审稿周期为3个月(以稿件回执日期汁算),如不采用,本刊不另行通知。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请注明作者所在地详细地址、单位的具体科室、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1.3 该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及《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人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否则视为作者同意。1.4 有关稿件事宜,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联系,稿件刊登后赠阅第一作者刊出杂志2本。

曾少华建筑杂志社

全国超限高层建筑纪要2006年7月11日,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同志向全体委员颁发了聘书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全国超限高层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对新一届专家委员会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司长徐波、副司长曾少华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袁振隆等同志出席了会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培福研究员代表全体委员做了发言,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亚勇研究员汇报了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情况,会议讨论了超限高层审查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以及《超限大跨空间结构抗震专项审查要点》。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纪要如下:会议认为,自第一届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各位委员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做了大量工作,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列入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予以保留并设定行政许可。建设部先后发布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部令第59号)、《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出台了相关的委员会章程、审查细则、审查办法和审查技术要点等文件,明确了两级委员会的工作职责、行为规范、审查程序等,超限审查的法规和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对规范各地的超限审查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国和省级专家委员会已审查了近千栋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通过审查工作,提高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了抗震设计水平的提高。但也应看到,目前的审查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超限高层建筑审查工作是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但有些建筑中标方案由于过分追求艺术表现力而忽视结构的抗震安全,从而导致结构体系不经济合理,造成很大浪费;各地的审查工作开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和单位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贯彻不力,导致有些超限高层项目未经审查或在施工图审查时才发现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等。会议强调,随着建筑高度越来越高、建筑体形、平立面布置日趋复杂,特别是来自非地震区、缺乏抗震设计经验的境外设计师所作的体型特别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对结构抗震不利,这些因素使我们的超限审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更加突显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专家委员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地震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做到未雨绸缪,警钟长鸣;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抓好超限审查工作;要把握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加强科学研究,在实战中归纳总结,积累经验,并及时将最新成果纳入标准规范;各位委员要及时把地方的审查工作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反映上来,把全国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带回到地方,加强交流、沟通信息,带动地方审查工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黄卫副部长的讲话指出了本届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方向,要在今后的审查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经过讨论,与会委员对本届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1、要进一步加强全国专家委员会和省市级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情况通报和技术交流,提高抗震专项审查的技术水平。办公室要定期印发工作简报,每年组织一次全国专家委员会的技术研讨会,专家要每年提交一份工作汇报。注重选择典型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进行资料汇总,指导全国的超限抗震审查工作。2、要认真贯彻落实第111号部长令和相关技术法规,加强宣传,使设计单位都了解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定义、界限和超限高层抗震设防审查的要求,提高抗震设计水平。3、认真总结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的经验,加大相关技术储备。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点、重点,如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扭转不规则、性能化设计的相关指标、结构消能减振技术等,要立项进行专题研究,研究成果应在标准规范的修订中体现出来。4、加强超限高层大跨度空间结构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并将相关要求和内容纳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办法和技术要点中。5、对于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议在工程方案招投标中包含超限抗震设计的可行性论证内容。

建筑杂志社曾少华简历

美国著名结构工程师法兹勒·康说:今天建造190层的建筑已经没有任何实际困难。要不要盖摩天楼或在城市里如何处理摩天楼,并不是工程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 摩天大楼为何成为社会问题?专家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高层建筑的弊端及其对城市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日照及阴影。摩天楼大多无遮挡,白天日照时间长,辐射热量大,不同高度和不同方位的房间室内温度各不相同,造成空调负荷变化剧烈,冷暖气的调节比较困难。装置高反射玻璃能反射掉30%的辐射长波,但把热量散发到邻近建筑和人身上,影响周围小环境。此外,摩天楼日照下的阴影很大,对阴影区内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都有影响,危害周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玻璃幕墙对阳光的高反射及对周围街景的反映,形成光污染,干扰司机和行人的视觉。 2、风。风速是随着楼的高度增加而增大,处于风流场中的高层建筑,由于风速、风向和周围气流的变化,各个面都受到不同的压力,使高层建筑产生一定的运动,产生缓慢的偏移和围绕偏移位置的振动。这种振动能使主体结构开裂,围护结构遭到损坏,还使得居住者和工作者感到不适。风除对高层建筑本身产生影响以外,还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风碰到高层建筑,分别在它的上下左右穿过,经过上面及左右两侧的风,因气流的收缩而产生负压,随之出现涡流。还有一部分风向下带到地面,再强行分向左右两侧穿过建筑物。这种高层建筑周围的地面风流,除影响到附近的低层建筑外,还会给附近的行人造成不舒适。 3、噪声。高层建筑本身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特有噪声,如电梯、空调机组和冷却塔等工作时发出的声音。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加大,风的呼啸声及碰到建筑上的撞击声也越大。另外还有城市环境噪声的影响,包括城市交通噪声和人们的生活噪声,尤其在市中心街道两边密集排列高层建筑的地区,噪声由于高耸摩天楼的阻挡而不易迅速消失,还常常由于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及铝板等金属外装饰材料对声音的大量反射形成回声,延长了噪声的干扰时间。 4、空间的压迫感。容积率过大,造成城市空间的畸形,使得城市空间狭窄压抑,看不到多少蓝天,看不到自然的东西,钢铁、混凝土、玻璃、石头,冰冷而坚硬,缺乏人情味和生命气息。这是许多人在高楼林立的夹缝中共同的感受。 5、火灾。摩天楼比其他民用建筑潜伏着更多的火灾危险性,纵横交错的各种管道,垂直的楼梯间、电梯井、衣物滑槽以及封堵不严的管道井等,火灾时易形成烟囱效应。烟气沿竖向井道上升的速度有时甚至可达每秒8米。火势沿外墙向上扩大,玻璃幕墙建筑遭受的危险更大。一旦发生火灾,扑救极其困难。消防云梯车最高仅能达到53米。水带直接供水高度只有150米。超过300米的超高层建筑,可能容纳数万人,发生事故,人员疏散困难。 美国“911”恐怖事件还血淋淋地证明:标志性的摩天楼更容易成为恐怖袭击的对象。 5 摩天大楼其实并不经济 当纽约世贸大楼轰然倒下的时候,人们在为恐怖主义分子的暴行震惊和愤怒的同时,真实感受到庞大建筑如生命一样的脆弱。1993年,世贸大楼地下停车场发生爆炸事件,经济损失达到5·5亿美元;这一次,世贸大楼成了历史深处最惨痛的记忆,大楼本身的经济损失已经无法用确切的数字来计算,更何况那么多生命和恐怖事件对世界经济所带来的震荡。 摩天大楼已被许多建筑界人士称为“高级麻烦”,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倒塌更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种麻烦的可怕。人们简单地认为盖了高楼就现代化了,其实只看到了这些建筑物所反映的技术进步的一面,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这些建筑终究是要让人去居住或使用的,忽略了其经济实用的一面。 高层建筑虽有节约土地的经济性一面,但它带来的另一面是不经济的:能耗大、设施费用大、拥挤、上下困难、生活工作成本高。 高层建筑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并被概括为反自然、反生态。在许多发达国家,公众已不愿被装入由高楼大厦和高速公路组成的紧张运行的机器中,而纷纷涌向郊区享受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帝国大厦在经济危机中曾被称为“空国大厦”;美国一些城市近年来市中心区的摩天大楼空房率直线上升,投资商陷入困境。 一幢超过400米的摩天大楼,每天的管理维护费用就约100万元人民币,再权衡其巨大的建设投资,建筑界已有人士作出结论:超过300米,摩天大楼就失去了因节约用地换来的经济价值。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总投资50个亿,其中24亿元为贷款,还贷的压力十分沉重;管理经费比建造投资还要大,金茂大厦仅日常的管理维护费用每天就需100万元人民币。 建筑学家认为,建设高层建筑一般是在用地紧张地情况下采用的方案,如果当地土地资源并不十分稀缺,建高楼投资太大,从经济角度考虑并不划算。 《建筑师》杂志主编王明贤撰文指出,耗费能源的摩天大楼完全可以宣布它们下课了。摩天楼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代表20世纪建筑成就。后工业社会的建筑强调绿色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而且网络的出现已经完全改变了世界。大公司完全可能在郊区低矮的建筑里办公指挥全球,从研究趋势已经可以看出:建筑学在21世纪马上就要转向了。 6 广东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各地特别是广州和深圳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规划中的广州珠江新城几乎全部是由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组成。盘点广州、深圳的高楼大厦,由于高层建筑的过分密集而避难设计不足、难以有效对人群进行疏散等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专家们指出,广州的高层建筑密集问题尤其突出,一旦发生意外灾难,疏散人群的安全地方都没有。著名建筑专家周干峙院士曾忠告广州,广州建筑拥挤率高,伸手就可以触及对方墙壁的“握手楼”多,这不仅使居民越来越不能忍受,也不符合消防的需要。而这种不合理的布局必将影响广州向国际化城市建设迈进的速度,今天不解决掉,以后就是建得再高终究也会被拆掉。 专家们还指出,按照我国公安部消防局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不包括高层住宅),应设置避难层,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按每平方米5人计算。而广东的很多许多高层建筑都不符合此设计要求,许多楼宇都有设置具备防火和避难作用的隔空层,但大部分的发展商都把避难层改作了办公室或会所。 一些高层建筑因场地太小、离马路太近,其总体效果不理想。这也是广东高层建筑的另一个通病。专家们认为,一些地方建筑杂乱无章的现状与规划部门的工作跟不上有很大关系。整体意识、超前意识不足,管理较为混乱,如某市中心区一栋报批时只有20多层楼房,最后建了50多层。地皮征用随意性较大,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加上其他因素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空气污浊、绿化不够、公共活动场所太少等等,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对高层建筑作为标志性建筑的表现力。 在人多地少的城市,建造高层建筑仍是为城市争取发展空间的一个手段。如香港尽管有1070平方公里的面积,而可用于城市发展的只有96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域,建筑只能往高处长,但城市的居住环境却为此大打折扣。但广东的一些城市情况与香港不一样,因此专家们认为,我们并不一定要把西方国家发展城市的教训当作经验来学,更不能把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忽视环境、片面追求开发效益的倾向当作规律来认识。摩天大楼热应当降温。

中国建筑杂志社社长

黄康宇(1919.4—), 1935年全中毕业。1943年7月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建国后曾先后任武汉市建设局技术室工程师、武汉工程公司设计科科长、工程师。1952年lO月作为首任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武汉市建筑设计院的前身—武汉设计公司的创建工作。退休前一直担任院总工程师职务。并曾任省人大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新建筑》杂志社社长、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顾问教授等职。 黄康宇同志从事建筑设计和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早年作为主要设计人员主持和参加 了中南局办公楼(现武汉市委办公楼)、中苏友好宫(原武汉展览馆)多项重大工程的设计,表现出其深厚的技术功底和较高的学术造诣。

叶如棠 男,出生于1940年3月,浙江温岭人。1965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4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1985年被破格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1988年改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常务副部长,长期分管设计、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他担任建设部职业注册领导小组组长达十余年。还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第八届、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并担任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6年)。曾被选为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第七、八、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建设杂志社名誉社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名誉理事长等职。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获香港建筑师学会、日本建筑学会、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曾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中华建设杂志社浙江

有的,只是你还没找到而已的,你要发文章吗?

中华建设期刊一个月发一次。中华建设杂志创始于1994,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拥有正规的国内国际统一出版刊号:42-1732/TU,国际连续性出版刊号:1673-2316。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规合法的普通学术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