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如何发展农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如何发展农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制定了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系列政策,确立了不同阶段政策目标,有效促进了农村教育改革,实现了我国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教育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教育方面的论文篇1 浅析农村教师继续教育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农村教育,而农村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农村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继续接受教育,不断扩充自己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策略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 本文中的继续教育是指对农村教师进行的,以提高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包括职务培训、新教师见习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的教育等。 目前,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都存在着一些共同问题,例如,经费不足,以及教师素质欠缺等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越来越没有实效性等问题,下面我就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缺少经费 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本身出自农村,自身家境原本就比较薄弱,再加之工作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男教师组建家庭后,大部分是单职工家庭,工资是其家庭主要生活来源,经济负担比较重,虽然学校会给一些补贴,但经济的紧迫,很多老师就不愿意参加。而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既违背教育要求,也会影响个人前途,所以继续教育是摆在农村教师面前的一个两难问题。 2.国家没有很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1)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 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请假严重,迟到和早退的现象也时而可见,却没有严格地做记录。他们在上课期间,如果觉得有意义的内容就听下去,但若所讲内容枯燥、无味,便会偷偷溜走。 (2)考试制度不健全 尽管有关继续教育课程都有考试说明及规定,比如平时分、考试成绩,但在考评平时成绩时,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参评教师不能科学全面地给参训人员评定分数,很多流于形式,无法落实。 (3)评价制度欠完备 对被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业务能力的提高缺乏计划性的跟踪调查和研究。培训院校对教育质量的监控采取反馈和到学校听课考查的形式,往往会提前告知学校,教师也就会提前精心准备一番,评价不出真实的水平,而且也会出现“裁判”和“队员”一体化的问题。 3.教师继续教育观念滞后 (1)观念上太实用 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认为反正职称已到顶了,继续教育的实际价值不大,故不愿参训。条件相差较远的认为反正近几年晋级无望,参加继续教育对自己也没有很快的效果,所以也就不参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是:要能确保发证,而且是所发证件在今后管用才愿参加,而较少从促进教学的角度去考虑是否参加培训。 (2)认识上太肤浅 继续教育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渠道,是更新教师观念、拓展教师知识面、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具有前瞻性特点,但农村教学条件相对滞后,加上农村信息环境和教师获取教育新动态的主动性不够,因此,对继续教育意义的认识停留在“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层面上。 三、提高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 农村经济落后,培训经费缺乏最终导致继续教育工作没有动力和后劲,从我国的农村现实情况出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 (1)设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基金制度 制约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教育经费问题,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学校和教师个人都不堪负荷。为此国家应该设立教师教育基金,由指定专门机构负责运营,把教师继续教育变成一项社会性的教育活动,以保证每个需要学习而又想学习的农村教师都有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一种大众的教育,防止把继续教育变成一种贵族教育、“关系”教育。 (2)减免一定比率的进修学费 政府应出台向农村教师倾斜的继续教育优惠政策,根据不同贫困程度分别减免一定比率的进修学费,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问题,只有在经济政策优惠的基础上才能严格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权利和义务保障。 2.完善继续教育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1)严肃考风考纪 每步培训任务完成后,市教委都组织进行考试考核工作。各乡镇之间实行全交叉监考,教委派干部到点上监督和巡视,保证考试工作的顺利完成。每步考试工作结束后,由各乡镇组织考核领导小组,按市教委统一制订考核内容和要求对每个教师进行各个项目考核,市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还派人到各个乡镇进行监督指导。 (2)考试的内容应多元化 考试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是专业知识和运用技能的考核。二是实践所学,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没有,是否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具体教育问题。三是师德和个人修养的考核。 (3)采用多种评价的手段,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现行的继续教育,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存在着为评价而评价,评价与现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脱节的问题。为了全面反映继续教育的质量,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4)形成科学的评价主体 要全面衡量继续教育的质量,应该把教育主管部门、教师进修校、教研室、学员任职学校联合起来,使之形成多方组合的评价主体。各部门要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共同编织一个协调、一致的评价网络,将教育质量评价置于日常管理中,全面反映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3.更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 (1)转变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要自觉主动地学习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文件、方针、政策,使自己进一步明确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意义,也可以建立一些鼓励措施。例如,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如果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发一定的奖金等等的激励措施。 (2)转变农村教师的观念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接受知识的内容也复杂化,所以作为农村教师要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个人的教育价值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职业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而这些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才能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素质提高的紧迫性和必然性,任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所以农村教师就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李大键.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下页带来更多的农村教育方面的论文 农村教育方面的论文篇2 试谈农村家庭教育投入 摘要:本研究是一项描述性调查研究,以农村家庭作为分析单位,主要探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遵循实证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思想,在分析借鉴已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进行系统探讨,编制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调查问卷,再经过问卷调查及对结果的因素分析,探析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一般规律、差异性、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差异性 一,研究背景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重点选取陕西省农户进西安市长安区农村行抽样调查,条件是有子女且子女达到人学年龄的家庭。全区共25 个街道办事处,671 个行政村、21 个居委会,2013年长安区户籍总人口为103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62万人,非农业人口20.3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43%。2013年长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46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2695元。 1.2 调查取样 调查取样坚持以经济水平为标准,力争具有代表性。选取经济水平较高的乡镇1个:郭杜街办。中等的1个:王曲街办;低等的1个魏寨街办。每个街办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个行政村进行调查。郭杜街办选定小居安村,地处大学城开发地段,收入来源主要是小本生意和房租。王曲街办选定枣园村,南街村,曙光村,收入主要是靠进城务工。魏寨街办选定彭村,侯坪村,此地离市区较远,收入方式还是主要靠在家务农。此次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345份,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86%。 1.3问卷设计与填答方式 问卷共设计20道选择题,3道多选,其余均为单选,1-5题为家庭基本情况,其余题目涉及家庭教育态度、教育目的、教育投入(财力、情感、人力)、失学问题(子女原因、家庭原因)、投资选择问题(选择子女、选择出路)。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实证法,问卷调查法 和访谈法等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法。 二.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差异性研究 2.1.家庭结构对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 在家庭有困难,仅能维持少数或一个孩子的教育时,不同的家庭类型所做出的选择存在差异性。每个家庭的选择标准基本上都是首先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其次是选择年纪小的和男孩,选择男孩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一子一女和多子多女身上。出现一定的性别偏向是与传统农村思想观念的形响分不开的,几千年的重男轻女思想对人们的选择会又有一定的影响。产生年龄偏向是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关,年龄大的孩子在体力上胜过年龄小的孩子。因此,年龄大的孩子往往会过早地成为父辈的家庭劳动的接班人,年龄小的孩子自然获得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再者,在人们的观念中,处处迁让着小的,宠小的观念,促使家庭在特殊情况下产生偏小的行为。 2.2 家庭结构对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在毕业后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的选择上,28.6%的多子多女家庭,11.5%的一子多女家庭选择让孩子回家务农和务工,由此可以看出,在农村孩子多的家庭可能由于经济压力,愿意让孩子回家务农务工,而且也能看出在农村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到学校继续读书这一选择模式上,选择比率最高的依次为多女38.7%,一子一女35.4%,独生子30.4%结构的家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在农村虽然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在家庭子女确定以后,人们也乐意接受事实,反而抛开缺子的遗憾,而更加珍惜现存的人力资源,力图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出人头地。 2.3家庭收入对教育选择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1类的,有20%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务工或务农,而经济状况为2类,3类,4类,5类.6类的分别有6.75, 68%,4.8%,0%,0%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回家务农或务工。相比之下,家长更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其学校继续读书,而不是想办法找路子,若办不成只好回家。在各类所选择的项目中,按比例排在最高位的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手艺技术学校,不甘心直接将孩子变为劳动力,而是想其经过职业培训后再谋出路。 总之,我们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教育投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被教育制度淘汰下来的学生,家庭是否继续对其进行教育投资,并不是经济所能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模式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培训后再谋职业,其次是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高一级的学校继续读书。由此可见,农村家庭并不会就因为经济状况而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2.4父母性别差异对教育期望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在高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本科三个方面的比例高于母亲,而母亲在研究生和出国以及能上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的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扼要高于父亲。这说明,在农村,母亲往往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更高些,而且母亲对子女读书的选择民主性比较强,留有空间让子女自己选择。 2.5 父母性别对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在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大部分的父母都会选择成绩好的孩子继续接受教育,而且在这一项上母亲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父亲,说明面教育投资选择的时候,母亲能够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判断。在不分成绩选择女孩和选择年龄小的孩子上,父亲所站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母亲。这说明,在感情上,父亲更加喜欢女孩,关照年纪小的孩子。这也与我们的猜测相吻合。 2.6 父母性别对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影响 未能升上高级学校的时候,父母的首选都是将孩子送到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培训班学习手艺。但在想办法找路子方面,父亲所占的比例要明显的高于母亲,而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其找学校继续读书方面,母亲所占的比例又远远高于父亲。这说明母亲更希望孩子学文化,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很多父亲则认为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了,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三,结论 经过本次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思想上,农村家庭普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期望子女起码能读到大学本科,跃出农门,学到日后生活所需文化;行动上,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也投入了大量人力,情感和力所能及的财力。但少数家庭仍存在重男轻女现象。 同时,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因家庭结构、家庭收入而异,且父母间投资行为存在差异性。 再次,经过笔者讨论分析,认为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本研究属微观性的实证分析与研究,数据分析过程中,运用统计百分比多,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评价少;描述多,深层次推理少;现象和因素剖析多,而措施和对策少。因此,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调查取样因对一个县进行,因此,研究结论适合同类地区,在典型性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黄荣生. 初一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管教态度的关系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7) [2]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天津师大学报,1995,(4) [3]刘华山.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人育子观念初析.华中师范大学报,1997,(2) [4]雷雳.学习不良少年的自我概念与父母评价的特点及关系.心理科学,1997,(4) 猜你喜欢: 1. 小学农村教育论文 2. 浅谈农村教育发展的论文 3. 关于农村儿童教育论文 4. 浅析农村教育论文范文

《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正确的农村教育观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地使农村教育得到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50-002

《南方周末》曾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信中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了极至。人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一个有着5000年农业文明史的中国,在21世纪的农村处于“苦”、“穷”、“险”的境地?有学者提出五个“弱质性”――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我觉得在现在的现实条件下,劳动主体的弱质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劳动主体的素质高低,直指农村教育。

一、发展农村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农村教育的规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据2003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比德国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多;25岁至64岁人口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也仅为7.97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文盲人数3/4分布在农村。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仅7.33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人口比例为20∶9∶1,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虽然这十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人力、物力和精力上的投入,但实际上我国农村劳动人员的文化程度仍然很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十分低下,这制约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农村经济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指出: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报告中的资料显示,虽然“扫盲”多年,效果世人瞩目,但我国文盲人口仍然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有15岁以上文盲8700万人,2011年3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全世界文盲率最高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成人文盲数位列第八,这十个国家的成人文盲总数约占全世界文盲总数的72%。

当今世界竞争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过去人们常提“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的问题”,“要致富先修路”的说法,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现代化要经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其内在动力是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这并非是使农村人将户籍变成城镇人,而是实现“小农生产者――文明人――现代人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蓝皮书》曾指出:“仅靠行政命令和说服教育来对农民的行为进行控制还有效果,但是已经很难了。”“一代新型农村精英已经出现,保护他们,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教育他们,也是保护农村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要求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即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使他们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社会得以进步。要实现这些愿望,唯有加强我国农村教育力度,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

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有双重含义:一是国家兴办农村教育事业的质量,它以农村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为指标。二是指一定的农村学校在一定的时间使一定数量的学生达到的质量规格,它以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能力素质的总体水平适应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为指标。今天,农村人口仍然占国民的60%以上,农村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二、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首先,教师队伍的数量得不到保证。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或者去了留不住,农村教师大量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流动,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其次,很多农村老师缺少再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教学水平又不高,有的教师年纪偏大,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还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传统形式,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农村教育也面临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仍然是初中乃至高中教育的普遍现象,这和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是格格不入的。

2.教师培训的机会缺乏

由于经费和编制的紧张,甚至有的农村教师一人要教几门功课,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和经费进行业务培训,加上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落后,图书资源匮乏,这都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再学习和再提高。

3.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脱离

教育是双向的,既需要学校管理,也需要家庭管理。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村家庭没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多大的作用。其原因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他们平时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祖父母辈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基本上没有能力对孩子所学课程进行专业的指导。所以,稍微富裕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就读,这也是农村学校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的原因。

三、改善农村教育的措施

1.农村干部队伍知识化

曾经有学者直指农村“穷的根本原因抑或本质是干部队伍中的知识贫困”,因此加强农村干部的教育,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和领导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以及相应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 2.观念的改变

“让农民自我觉醒,走向知识,亲爱文明”,责无旁贷地属于教育的使命。当然这个观念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首当其冲的比如婚育观念,虽然这几年农村人口的思想日渐开放,但很多农村家庭仍是重男轻女,由此产生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一个倾向,同很多城市家庭一样,农村家庭更愿意让小孩读理工科而不是社科类科目。曾经有位大伯振振有词的解释因为理工科更实用。这个实用性固然与农村的实际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大多希望孩子学成之后能马上用于致富,就这点来说他们比城市家庭更讲究实用。但我觉得人文思想对于农民改变现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3.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这首由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女在2007年春节晚会上朗诵的《心里话》,曾让无数人落泪。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来增加投入,既包括改善硬件设施(校舍、教学器材等等),同时也应该包括软件设施,后者最直接体现在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问题上。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可以刺激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未来人才的培养事业上。改善农村办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发动社会的慈善捐款,政策也应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定额、定时、定量地划拨给学校教育经费,避免教育经费的截留现象,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和可靠。要注重改造农村学校的危房,购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和教育仪器设备,提高村办小学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农村教育改革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淳朴可爱,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责任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发展农村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悉心帮助。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改变以往的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真才实学、一技之长对他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我们不仅要让农村孩子上学,还要让他们上好学、爱上学,不因他们的家庭条件困难而辍学,也不因教学质量而耽误孩子一生的前途,这是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固然是提高农村未来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教育产业在农村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大量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最近我到某地农村帮助培训家政服务员,深深体会到文盲对农村劳动者的影响。因此在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成人教育。

5.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建设一支合格的农村师资队伍,必须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保证农村教师数量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那些思想先进、吃苦耐劳、有志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这些教师具有合格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的知识技能,在理想的职业前景驱动下,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将农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实施范畴中,这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村人口与农村社会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这是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3年6月份一篇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报道的题目。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只有农村发展了,才有全国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农村的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农村人才的培养对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农村的未来,乃至决定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14日

[2]陈晶晶.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丰建霞,李金奇.农村教育问题与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的实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农村教师如何发展教育论文题目

《关于农村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正确的农村教育观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地使农村教育得到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50-002

《南方周末》曾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信中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了极至。人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一个有着5000年农业文明史的中国,在21世纪的农村处于“苦”、“穷”、“险”的境地?有学者提出五个“弱质性”――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生产资料的弱质性、劳动主体的弱质性、农业组织上的弱质性、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我觉得在现在的现实条件下,劳动主体的弱质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劳动主体的素质高低,直指农村教育。

一、发展农村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农村教育的规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据2003年2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比德国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多;25岁至64岁人口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也仅为7.97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文盲人数3/4分布在农村。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仅7.33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人口比例为20∶9∶1,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为4∶3∶1,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虽然这十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人力、物力和精力上的投入,但实际上我国农村劳动人员的文化程度仍然很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十分低下,这制约着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农村经济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指出: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报告中的资料显示,虽然“扫盲”多年,效果世人瞩目,但我国文盲人口仍然数量巨大,2000年我国有15岁以上文盲8700万人,2011年3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全世界文盲率最高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成人文盲数位列第八,这十个国家的成人文盲总数约占全世界文盲总数的72%。

当今世界竞争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过去人们常提“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的问题”,“要致富先修路”的说法,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现代化要经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其内在动力是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这并非是使农村人将户籍变成城镇人,而是实现“小农生产者――文明人――现代人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蓝皮书》曾指出:“仅靠行政命令和说服教育来对农民的行为进行控制还有效果,但是已经很难了。”“一代新型农村精英已经出现,保护他们,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教育他们,也是保护农村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要求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即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使他们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掌握市场经济知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社会得以进步。要实现这些愿望,唯有加强我国农村教育力度,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

农村教育的教育质量有双重含义:一是国家兴办农村教育事业的质量,它以农村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为指标。二是指一定的农村学校在一定的时间使一定数量的学生达到的质量规格,它以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能力素质的总体水平适应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为指标。今天,农村人口仍然占国民的60%以上,农村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二、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首先,教师队伍的数量得不到保证。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或者去了留不住,农村教师大量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流动,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其次,很多农村老师缺少再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教学水平又不高,有的教师年纪偏大,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还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传统形式,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农村教育也面临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仍然是初中乃至高中教育的普遍现象,这和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是格格不入的。

2.教师培训的机会缺乏

由于经费和编制的紧张,甚至有的农村教师一人要教几门功课,所以几乎没有时间和经费进行业务培训,加上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落后,图书资源匮乏,这都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再学习和再提高。

3.学校和家庭教育相脱离

教育是双向的,既需要学校管理,也需要家庭管理。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村家庭没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多大的作用。其原因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他们平时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祖父母辈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了。二是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基本上没有能力对孩子所学课程进行专业的指导。所以,稍微富裕的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就读,这也是农村学校得不到发展甚至萎缩的原因。

三、改善农村教育的措施

1.农村干部队伍知识化

曾经有学者直指农村“穷的根本原因抑或本质是干部队伍中的知识贫困”,因此加强农村干部的教育,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和领导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以及相应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 2.观念的改变

“让农民自我觉醒,走向知识,亲爱文明”,责无旁贷地属于教育的使命。当然这个观念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首当其冲的比如婚育观念,虽然这几年农村人口的思想日渐开放,但很多农村家庭仍是重男轻女,由此产生一种恶性循环。还有一个倾向,同很多城市家庭一样,农村家庭更愿意让小孩读理工科而不是社科类科目。曾经有位大伯振振有词的解释因为理工科更实用。这个实用性固然与农村的实际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大多希望孩子学成之后能马上用于致富,就这点来说他们比城市家庭更讲究实用。但我觉得人文思想对于农民改变现状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3.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这首由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女在2007年春节晚会上朗诵的《心里话》,曾让无数人落泪。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来增加投入,既包括改善硬件设施(校舍、教学器材等等),同时也应该包括软件设施,后者最直接体现在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问题上。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可以刺激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未来人才的培养事业上。改善农村办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发动社会的慈善捐款,政策也应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定额、定时、定量地划拨给学校教育经费,避免教育经费的截留现象,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和可靠。要注重改造农村学校的危房,购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和教育仪器设备,提高村办小学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

4.加强农村教育改革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淳朴可爱,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责任感,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发展农村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由于农村孩子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和悉心帮助。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改变以往的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真才实学、一技之长对他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我们不仅要让农村孩子上学,还要让他们上好学、爱上学,不因他们的家庭条件困难而辍学,也不因教学质量而耽误孩子一生的前途,这是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固然是提高农村未来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教育产业在农村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到大量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最近我到某地农村帮助培训家政服务员,深深体会到文盲对农村劳动者的影响。因此在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成人教育。

5.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建设一支合格的农村师资队伍,必须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保证农村教师数量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教师的质量。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吸引那些思想先进、吃苦耐劳、有志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这些教师具有合格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的知识技能,在理想的职业前景驱动下,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将农村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实施范畴中,这是从根本上促进农村人口与农村社会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这是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3年6月份一篇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报道的题目。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只有农村发展了,才有全国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农村的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农村人才的培养对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农村的未来,乃至决定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国青年报,2003年2月14日

[2]陈晶晶.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丰建霞,李金奇.农村教育问题与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的实施,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制定了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系列政策,确立了不同阶段政策目标,有效促进了农村教育改革,实现了我国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教育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教育方面的论文篇1 浅析农村教师继续教育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农村教育,而农村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农村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继续接受教育,不断扩充自己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策略 一、继续教育的内涵 本文中的继续教育是指对农村教师进行的,以提高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包括职务培训、新教师见习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的教育等。 目前,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都存在着一些共同问题,例如,经费不足,以及教师素质欠缺等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越来越没有实效性等问题,下面我就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缺少经费 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本身出自农村,自身家境原本就比较薄弱,再加之工作后,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男教师组建家庭后,大部分是单职工家庭,工资是其家庭主要生活来源,经济负担比较重,虽然学校会给一些补贴,但经济的紧迫,很多老师就不愿意参加。而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既违背教育要求,也会影响个人前途,所以继续教育是摆在农村教师面前的一个两难问题。 2.国家没有很完善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1)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 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请假严重,迟到和早退的现象也时而可见,却没有严格地做记录。他们在上课期间,如果觉得有意义的内容就听下去,但若所讲内容枯燥、无味,便会偷偷溜走。 (2)考试制度不健全 尽管有关继续教育课程都有考试说明及规定,比如平时分、考试成绩,但在考评平时成绩时,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参评教师不能科学全面地给参训人员评定分数,很多流于形式,无法落实。 (3)评价制度欠完备 对被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业务能力的提高缺乏计划性的跟踪调查和研究。培训院校对教育质量的监控采取反馈和到学校听课考查的形式,往往会提前告知学校,教师也就会提前精心准备一番,评价不出真实的水平,而且也会出现“裁判”和“队员”一体化的问题。 3.教师继续教育观念滞后 (1)观念上太实用 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认为反正职称已到顶了,继续教育的实际价值不大,故不愿参训。条件相差较远的认为反正近几年晋级无望,参加继续教育对自己也没有很快的效果,所以也就不参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是:要能确保发证,而且是所发证件在今后管用才愿参加,而较少从促进教学的角度去考虑是否参加培训。 (2)认识上太肤浅 继续教育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渠道,是更新教师观念、拓展教师知识面、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具有前瞻性特点,但农村教学条件相对滞后,加上农村信息环境和教师获取教育新动态的主动性不够,因此,对继续教育意义的认识停留在“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层面上。 三、提高农村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建议 1.加大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投资 农村经济落后,培训经费缺乏最终导致继续教育工作没有动力和后劲,从我国的农村现实情况出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 (1)设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基金制度 制约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教育经费问题,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学校和教师个人都不堪负荷。为此国家应该设立教师教育基金,由指定专门机构负责运营,把教师继续教育变成一项社会性的教育活动,以保证每个需要学习而又想学习的农村教师都有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一种大众的教育,防止把继续教育变成一种贵族教育、“关系”教育。 (2)减免一定比率的进修学费 政府应出台向农村教师倾斜的继续教育优惠政策,根据不同贫困程度分别减免一定比率的进修学费,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经济负担问题,只有在经济政策优惠的基础上才能严格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权利和义务保障。 2.完善继续教育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1)严肃考风考纪 每步培训任务完成后,市教委都组织进行考试考核工作。各乡镇之间实行全交叉监考,教委派干部到点上监督和巡视,保证考试工作的顺利完成。每步考试工作结束后,由各乡镇组织考核领导小组,按市教委统一制订考核内容和要求对每个教师进行各个项目考核,市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还派人到各个乡镇进行监督指导。 (2)考试的内容应多元化 考试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是专业知识和运用技能的考核。二是实践所学,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没有,是否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具体教育问题。三是师德和个人修养的考核。 (3)采用多种评价的手段,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现行的继续教育,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存在着为评价而评价,评价与现行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管理脱节的问题。为了全面反映继续教育的质量,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4)形成科学的评价主体 要全面衡量继续教育的质量,应该把教育主管部门、教师进修校、教研室、学员任职学校联合起来,使之形成多方组合的评价主体。各部门要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共同编织一个协调、一致的评价网络,将教育质量评价置于日常管理中,全面反映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3.更新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 (1)转变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观念 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要自觉主动地学习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文件、方针、政策,使自己进一步明确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意义,也可以建立一些鼓励措施。例如,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如果取得很好的效果,就发一定的奖金等等的激励措施。 (2)转变农村教师的观念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接受知识的内容也复杂化,所以作为农村教师要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高个人的教育价值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职业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而这些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才能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素质提高的紧迫性和必然性,任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所以农村教师就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李大键.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下页带来更多的农村教育方面的论文 农村教育方面的论文篇2 试谈农村家庭教育投入 摘要:本研究是一项描述性调查研究,以农村家庭作为分析单位,主要探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遵循实证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思想,在分析借鉴已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进行系统探讨,编制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调查问卷,再经过问卷调查及对结果的因素分析,探析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一般规律、差异性、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差异性 一,研究背景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重点选取陕西省农户进西安市长安区农村行抽样调查,条件是有子女且子女达到人学年龄的家庭。全区共25 个街道办事处,671 个行政村、21 个居委会,2013年长安区户籍总人口为103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62万人,非农业人口20.3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43%。2013年长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46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2695元。 1.2 调查取样 调查取样坚持以经济水平为标准,力争具有代表性。选取经济水平较高的乡镇1个:郭杜街办。中等的1个:王曲街办;低等的1个魏寨街办。每个街办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个行政村进行调查。郭杜街办选定小居安村,地处大学城开发地段,收入来源主要是小本生意和房租。王曲街办选定枣园村,南街村,曙光村,收入主要是靠进城务工。魏寨街办选定彭村,侯坪村,此地离市区较远,收入方式还是主要靠在家务农。此次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345份,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86%。 1.3问卷设计与填答方式 问卷共设计20道选择题,3道多选,其余均为单选,1-5题为家庭基本情况,其余题目涉及家庭教育态度、教育目的、教育投入(财力、情感、人力)、失学问题(子女原因、家庭原因)、投资选择问题(选择子女、选择出路)。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实证法,问卷调查法 和访谈法等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法。 二.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差异性研究 2.1.家庭结构对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 在家庭有困难,仅能维持少数或一个孩子的教育时,不同的家庭类型所做出的选择存在差异性。每个家庭的选择标准基本上都是首先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其次是选择年纪小的和男孩,选择男孩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一子一女和多子多女身上。出现一定的性别偏向是与传统农村思想观念的形响分不开的,几千年的重男轻女思想对人们的选择会又有一定的影响。产生年龄偏向是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关,年龄大的孩子在体力上胜过年龄小的孩子。因此,年龄大的孩子往往会过早地成为父辈的家庭劳动的接班人,年龄小的孩子自然获得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再者,在人们的观念中,处处迁让着小的,宠小的观念,促使家庭在特殊情况下产生偏小的行为。 2.2 家庭结构对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在毕业后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的选择上,28.6%的多子多女家庭,11.5%的一子多女家庭选择让孩子回家务农和务工,由此可以看出,在农村孩子多的家庭可能由于经济压力,愿意让孩子回家务农务工,而且也能看出在农村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到学校继续读书这一选择模式上,选择比率最高的依次为多女38.7%,一子一女35.4%,独生子30.4%结构的家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在农村虽然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在家庭子女确定以后,人们也乐意接受事实,反而抛开缺子的遗憾,而更加珍惜现存的人力资源,力图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出人头地。 2.3家庭收入对教育选择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1类的,有20%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务工或务农,而经济状况为2类,3类,4类,5类.6类的分别有6.75, 68%,4.8%,0%,0%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回家务农或务工。相比之下,家长更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其学校继续读书,而不是想办法找路子,若办不成只好回家。在各类所选择的项目中,按比例排在最高位的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手艺技术学校,不甘心直接将孩子变为劳动力,而是想其经过职业培训后再谋出路。 总之,我们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教育投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被教育制度淘汰下来的学生,家庭是否继续对其进行教育投资,并不是经济所能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模式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培训后再谋职业,其次是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高一级的学校继续读书。由此可见,农村家庭并不会就因为经济状况而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2.4父母性别差异对教育期望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在高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本科三个方面的比例高于母亲,而母亲在研究生和出国以及能上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的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扼要高于父亲。这说明,在农村,母亲往往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更高些,而且母亲对子女读书的选择民主性比较强,留有空间让子女自己选择。 2.5 父母性别对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在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大部分的父母都会选择成绩好的孩子继续接受教育,而且在这一项上母亲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父亲,说明面教育投资选择的时候,母亲能够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判断。在不分成绩选择女孩和选择年龄小的孩子上,父亲所站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母亲。这说明,在感情上,父亲更加喜欢女孩,关照年纪小的孩子。这也与我们的猜测相吻合。 2.6 父母性别对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影响 未能升上高级学校的时候,父母的首选都是将孩子送到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培训班学习手艺。但在想办法找路子方面,父亲所占的比例要明显的高于母亲,而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其找学校继续读书方面,母亲所占的比例又远远高于父亲。这说明母亲更希望孩子学文化,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很多父亲则认为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了,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三,结论 经过本次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思想上,农村家庭普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期望子女起码能读到大学本科,跃出农门,学到日后生活所需文化;行动上,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也投入了大量人力,情感和力所能及的财力。但少数家庭仍存在重男轻女现象。 同时,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因家庭结构、家庭收入而异,且父母间投资行为存在差异性。 再次,经过笔者讨论分析,认为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本研究属微观性的实证分析与研究,数据分析过程中,运用统计百分比多,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评价少;描述多,深层次推理少;现象和因素剖析多,而措施和对策少。因此,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调查取样因对一个县进行,因此,研究结论适合同类地区,在典型性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黄荣生. 初一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管教态度的关系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7) [2]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天津师大学报,1995,(4) [3]刘华山.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人育子观念初析.华中师范大学报,1997,(2) [4]雷雳.学习不良少年的自我概念与父母评价的特点及关系.心理科学,1997,(4) 猜你喜欢: 1. 小学农村教育论文 2. 浅谈农村教育发展的论文 3. 关于农村儿童教育论文 4. 浅析农村教育论文范文

农村教育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幼儿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农村幼儿园教育论文的参考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农村幼儿园教育论文的参考范文篇一

《农村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国民总体素质、实现社会进步意义重大。成都市是城乡统筹实验区,双流县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区县,分析和研究其农村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对于实现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双流县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田野调查,将公立和公益幼儿园、社会民办幼儿园以及家庭自我化幼儿教育模式进行了对比,并对农村幼儿教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模式进行了分析。寻找农村社区幼儿教育事业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农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幼儿教育的发展路径,总结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的“政府+社会+家庭”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实际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有助于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幼儿教育;农村;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66-02

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特殊阶段,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人生发展意义重大,具有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功能。幼儿教育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产生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双流县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现状

成都市双流县是全国百强县(2013年排名第15位),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60亿元,全口径税收收入超过100亿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其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较好,幼儿教育发展具有一定保障。双流政府以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为根本,不断扩大公益性幼儿园覆盖面,已完成全部镇及街道的附属幼儿园和农村新建幼儿园的标准化建制,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县级公办建制幼儿园的镇域(街道)范围“满覆盖”。

除公立幼儿园外,因农村地区历史遗留以及受地理因素、文化和社会发展环境特殊性的影响,县域内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民办幼儿园。部分民办幼儿园人员配备齐整、办学水平高、教学实施完善、教学理念先进,甚至超过很多优秀公立幼儿园;但仍有部分民办幼儿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能以规模偏小的家庭作坊形式存在,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条件较差,大多存在管理混乱以及政府监管缺位的问题。

2双流县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配备尚未完全到位。双流县教育局提出“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的要求,即到2017年年末全县25所公办建制幼儿园要配备在编教师528名,而截至目前仅完成编制教师配备人数318名,缺编率高达34%。此外教师学历总体水平偏低,以大专为主,中专次之,本科及研究生以上教师较少,男性教师极度缺乏。公立幼儿教育师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社会办学幼儿园情况更加严重。

(2)客观因素影响入园率。随着乡镇幼儿园区域中心化发展,按照规定适龄幼儿多集中于各乡镇(街道)唯一一所公办或公益幼儿园接受三年学前教育。但受农村地区居民分散居住影响,部分家庭条件有限的农民接送困难(这一问题在农忙时期尤其突出)。很多农民被迫就近选择民办幼儿园入托。由于公办及公益性幼儿园的资金来源有政府补助,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来源则主要依靠收取的幼儿学费、建园费等其他费用,这样间接导致某些家庭较偏远的儿童被迫放弃公办幼儿园,享受不到政府对公立幼儿园的财政补贴,形成了事实上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3)教师社会保障水平不均。首先,公办在编教职工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聘用人员和民办园教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导致幼儿园教师师资来源出现明显差异,资源严重不均衡;其次,教师来源不同、能力不同又导致教育水平差异,优秀幼儿园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更注重孩子个性、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某些幼儿园由于条件限制,水平低下,缺乏针对性,“幼儿园小学化”趋势严重;最后,硬件、软件上的差距又会不断拉大幼儿园之间的差距,不断恶性循环。

(4)政府责任不明确、监管存在死角。部分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因追求经济利益引发安全事故、教学事故等问题也偶有出现,暴露出监管缺失、审批不到位等问题,也间接证明行业秩序需进一步整顿,制度管理上尚存创新空间。

3促进双流县农村社区幼儿教育多元化的对策建议

3.1政府主导

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降低社会幼儿园园税负。切实履行文教、财政、卫生等多部门行政职能,多渠道、多方式筹集经费,建立起政府、投资人、家长、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立公办引领、民办补缺的发展思路,采取龙头带动、集团运作的方法,推动公立幼儿园互相竞争。同时打破区域限制和管辖限制,引导优秀教师流动,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对口帮扶,提升教师队伍的活力与创造性。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幼儿园硬件和教师等软件的资质审核和后期监管。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制度和评分系统数据库定期审查,对考察不合格的教师一票否决,对有劣迹的教师终身禁入。提高幼教待遇,打破公立、公益及民办幼儿教师的壁垒,建立激励机制,有序调动优秀教师合理分布,真正造福于农村教育事业。

3.2理念创新

农村幼儿教育内容应贴近实际。如可借鉴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学校”理论,以自然环境作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天然资源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游戏中提高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开辟田野课堂,释放儿童天性,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和建构,创设充满“野、趣、乐”的自然环境。确立“根植本土、因性而教、启迪心智”的自然教育辅助课程体系,让处于农村环境的幼儿享受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化学前教育。

除特色化辅助教育外,规范化体系也是对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门、教师、管理方更新教育观念,严格遵循幼儿教育典范,遵守政府规定,借鉴国内外幼儿园的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幼儿教育相对问题较多的民办幼儿园管理上,着力在民办幼儿园内部建立严格、细致的绩效考评和水平等级评比等制度,激发教师教学活力,促进自身技能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应该与辖区内或市域内优秀的公立幼儿园、示范幼儿园以及主管教育部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接受帮扶。通过组织本园优秀教师的再学习、再培训,将先进的、优秀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带到农村民办幼儿园中,打开上升空间、提升教育资源。

3.3管理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师水平。以“MOOC+远程教育”模式开展后续培训,促进教师能力升级。将幼教名师授课、优秀教学游戏、标准化素质培养等视频和文字内容等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实现幼儿教育“城与乡”、“公与民”之间的无差别化。

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引入,如充分利用所辖区域内大学生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机会,或者以兼职形式将培养人才的课堂从大学搬到农村社区,既解决农村社区型幼儿园的活力问题,也解决农忙时间教师缺乏等突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

将“MOOC+远程教育”这一模式分为幼儿学习、教师提升、教育村民三大板块,打破因地区经济水平不均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打造随时、随地、按需、可重复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提供版本齐全、形式多样、理念先进、及时更新的同步课堂。创造农村幼儿教师的自我提升新路径,增强不同空间教师间的互动,拓展视野。

提高农民家长的素质,通过宣传教育促进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儿童之间的共同进步。转变农村家长思想,更主动地参与幼儿教育。通过强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优势,推动家庭版素质教育,为孩子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更好地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4结论

双流县农村社区幼儿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持续强化公办幼儿园的力量,结合社会幼儿园的互补作用,将会逐渐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家庭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支持、帮助和推广有特色、有效益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促进建立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的社会多元化模式与健全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管理体系,使我国农村社区的幼儿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梁艳.农村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探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3,6(3):89-93.

[2]皮军功.自然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17-25.

[3]阳艳波.浅谈“蓝天下的学校”对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启示[J].当代学前教育(幼教动态),2009(4):46-48.

[4]郭建昕.当前农村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对某农村幼儿园园长的访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3):119-125.

农村幼儿园教育论文的参考范文篇二

《浅谈农村幼儿园的创新教育》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幼儿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传统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及文化教育影响着幼儿创新教育的发展;为幼儿提供宽松、民主的生活、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但是创新教育在城市幼儿园开展较好,由于农村幼儿园条件有限,加上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够,创新教育在农村幼儿园开展是有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农村;幼儿;创新教育;研究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的运用集体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幼儿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农村幼儿园在条件师资等方面都圆圆不及城市幼儿园,但也有自己的一些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在开展农村幼儿园时应利用自己幼儿园的有利条件及农村丰富的物质条件。那么如何看待农村幼儿创新教育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农村幼儿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而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思维不够活跃,见过的世面较少,想象能力远远不如城市幼儿,所以农村幼儿园开展创新教育就更加重要。

二、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原则和内容

幼儿教育实施创新是教育的开端,其改革目标更须定位于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语),幼儿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强调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力量都得以增强,使其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创造的潜能能够充分开发。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幼儿园尤其要注重创新教育,其教育原则必须是开放式、启发式,并同时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传统教育影响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性格、气质类型等,而且主要受教育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不同,有的鼓励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的则抑制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都难以找到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那种自由的空间,相反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传统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最初教育环境,是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家庭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幼儿不是被看作幼儿自己,而是被当着家长的一部分,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幼儿的独立性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就这样被“理所当然”地蚕食了。而农村幼儿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等年纪较大的人带,他们喜欢溺爱幼儿,认为幼儿在学校学习就是来认字的,对幼儿的教育不够科学。没有给幼儿一个和善、温暖、融洽和民主的气氛,所以创新教育被忽视了。

(二)传统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在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和潜能开发的因素中,比家庭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那种乖乖的听成人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正是这种所谓的“好孩子”标准束缚了孩子创新的积极性,抹杀了蓬勃的天性。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农村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兴趣、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教育要理解和保护幼儿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三)传统的社会教育及文化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及文化教育使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常常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事物,所以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新表现常常使人们将其行为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孩子的创新热情被浇灭许多。

四、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时时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我将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社会、文化教育等几方面着手,为幼儿提供宽松、民主的生活、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形成民主型的家庭教育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我们应多于农村家长沟通、交流,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再次,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农村幼儿园具备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美丽的大自然给人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它也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因此,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花鸟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基础。

(二)营造民主轻松的幼儿园教育气氛

幼儿创新教育是一种渗透教育,在幼儿园里首先是要创设有利于发展幼儿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场所等。其次,应该为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大胆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并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幼儿和教师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

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我们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再次,家园共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幼儿创新教育知识,家园互相配合,为孩子发展其创新能力提供一致的适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11页、45页、47页、49页、52页)。

2、文章《当今幼儿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3、文章《为幼儿创设激励求异创造表现的环境》。

论文摘要: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解决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财政投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办好家长学校,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多种挑战。

一、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贫富差距拉大,造成城乡教育的严重差距。其直接反映就是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但是,据有关专家调查分析预测,当前教育经费投入又一次呈明显下降趋势,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约100亿元。经费严重短缺直接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央的有关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经费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农村教育已经负债累累,教师几乎没有福利、奖金,基础设施建设受限,公用经费入不敷出。税费改革后,尤其是实行一费制之后,有些学校几乎没有经费来源,学校正常办公经费无法开销,加上财政应拨的办公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学校运转更加困难。

(二)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

我国农村教育条件无法与城市比,先进的教育手段、教学设施、教学器材、教学条件无从谈起;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差越来越悬殊,致使农村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由于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不少农村家庭将子女送到城市学校就读,既减少了农村生源,又降低了生源质量。

(三)师资问题

一方面,农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不少学校聘请临时代课教师,无法保障正常开课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较差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能力、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四)留守儿童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严峻挑战

近年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显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留守儿童大约有2000万。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管教,加之老人溺爱,极易出现学习困难、缺课、逃课甚至辍学倾向。

(五)“城市取向”的课程不适应农村基础教育

新课程标准主要是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六)农村基础教育不能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

由于条件所限制,面向升学仍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取向。农村基础教育偏向优秀学生,忽视大部分学生,同时也没有办法把办学的注意力集中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身上。

(七)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盛行

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农民送子女上学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即考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而目前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学费增长速度快,相对居民收入标准太高。而且,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有关社会关系,更不容易找到工作,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与其到时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还不如不上学早点去打工挣钱,这是一般农民的普通心理。

二、对策

(一)解决经费难题,改善办学条件

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调整转移支付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后,政府加大了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目前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经费仍存在不小的'缺口。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不同地区中央、省、地 、县几级政府的财政分担比例,保证教育经费按时、按量落到实处;其次要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另外,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可以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特殊措施,创造条件更早实现义务教育“免费制”,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 为农村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保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解决好代课老师工资待遇低的问题。

2. 利用有关鼓励大学生支教、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有关政策来带动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3. 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安排城市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特别到贫困地区学校任教,帮助农村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

(三)端正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思想

农村基础教育要转变观念,必须面向全体农村,注重培养全体学生,不应把为高等学府输送人才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唯一目标。要端正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真正把农村教育的重点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转移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上来,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

(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应当特别注重对区域内部薄弱农村学校的扶持,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使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使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促进城乡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实现城市和乡村优质资源共享。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监督评估,有效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使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等条件大体相当。

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建立完善政府问责制度,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力度。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逐步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试点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五)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社会和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突破口也在农村”,这是崔琳委员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提出的。农村活,全局活,而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要切实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就必须正确认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要千方百计使农民富裕起来。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讲,不提高大多数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存情况,整个社会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和谐。和谐社会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权的平等和对生命的珍视,民主、平等、和平、发展,等等,这些都应以每一个公民最基础的教育为前提。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①刘华林,谢荷生.关于加强农村初中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C].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257~259.

②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③王 菲.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中国农学通报,2006,2:456~458.

④文家庭.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OL].中国网,2004-03-08.

如何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论文题目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幼儿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农村幼儿园教育论文的参考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农村幼儿园教育论文的参考范文篇一

《农村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国民总体素质、实现社会进步意义重大。成都市是城乡统筹实验区,双流县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区县,分析和研究其农村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对于实现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成都市双流县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田野调查,将公立和公益幼儿园、社会民办幼儿园以及家庭自我化幼儿教育模式进行了对比,并对农村幼儿教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模式进行了分析。寻找农村社区幼儿教育事业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农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幼儿教育的发展路径,总结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的“政府+社会+家庭”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并提出实际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有助于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幼儿教育;农村;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66-02

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特殊阶段,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人生发展意义重大,具有国民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功能。幼儿教育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产生巨大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双流县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现状

成都市双流县是全国百强县(2013年排名第15位),2013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60亿元,全口径税收收入超过100亿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其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较好,幼儿教育发展具有一定保障。双流政府以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为根本,不断扩大公益性幼儿园覆盖面,已完成全部镇及街道的附属幼儿园和农村新建幼儿园的标准化建制,在四川省率先实现县级公办建制幼儿园的镇域(街道)范围“满覆盖”。

除公立幼儿园外,因农村地区历史遗留以及受地理因素、文化和社会发展环境特殊性的影响,县域内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民办幼儿园。部分民办幼儿园人员配备齐整、办学水平高、教学实施完善、教学理念先进,甚至超过很多优秀公立幼儿园;但仍有部分民办幼儿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能以规模偏小的家庭作坊形式存在,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条件较差,大多存在管理混乱以及政府监管缺位的问题。

2双流县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配备尚未完全到位。双流县教育局提出“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的要求,即到2017年年末全县25所公办建制幼儿园要配备在编教师528名,而截至目前仅完成编制教师配备人数318名,缺编率高达34%。此外教师学历总体水平偏低,以大专为主,中专次之,本科及研究生以上教师较少,男性教师极度缺乏。公立幼儿教育师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社会办学幼儿园情况更加严重。

(2)客观因素影响入园率。随着乡镇幼儿园区域中心化发展,按照规定适龄幼儿多集中于各乡镇(街道)唯一一所公办或公益幼儿园接受三年学前教育。但受农村地区居民分散居住影响,部分家庭条件有限的农民接送困难(这一问题在农忙时期尤其突出)。很多农民被迫就近选择民办幼儿园入托。由于公办及公益性幼儿园的资金来源有政府补助,民办幼儿园的资金来源则主要依靠收取的幼儿学费、建园费等其他费用,这样间接导致某些家庭较偏远的儿童被迫放弃公办幼儿园,享受不到政府对公立幼儿园的财政补贴,形成了事实上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3)教师社会保障水平不均。首先,公办在编教职工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聘用人员和民办园教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导致幼儿园教师师资来源出现明显差异,资源严重不均衡;其次,教师来源不同、能力不同又导致教育水平差异,优秀幼儿园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模式,更注重孩子个性、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某些幼儿园由于条件限制,水平低下,缺乏针对性,“幼儿园小学化”趋势严重;最后,硬件、软件上的差距又会不断拉大幼儿园之间的差距,不断恶性循环。

(4)政府责任不明确、监管存在死角。部分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因追求经济利益引发安全事故、教学事故等问题也偶有出现,暴露出监管缺失、审批不到位等问题,也间接证明行业秩序需进一步整顿,制度管理上尚存创新空间。

3促进双流县农村社区幼儿教育多元化的对策建议

3.1政府主导

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降低社会幼儿园园税负。切实履行文教、财政、卫生等多部门行政职能,多渠道、多方式筹集经费,建立起政府、投资人、家长、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立公办引领、民办补缺的发展思路,采取龙头带动、集团运作的方法,推动公立幼儿园互相竞争。同时打破区域限制和管辖限制,引导优秀教师流动,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对口帮扶,提升教师队伍的活力与创造性。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幼儿园硬件和教师等软件的资质审核和后期监管。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制度和评分系统数据库定期审查,对考察不合格的教师一票否决,对有劣迹的教师终身禁入。提高幼教待遇,打破公立、公益及民办幼儿教师的壁垒,建立激励机制,有序调动优秀教师合理分布,真正造福于农村教育事业。

3.2理念创新

农村幼儿教育内容应贴近实际。如可借鉴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学校”理论,以自然环境作为载体,充分利用各种天然资源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游戏中提高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开辟田野课堂,释放儿童天性,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和建构,创设充满“野、趣、乐”的自然环境。确立“根植本土、因性而教、启迪心智”的自然教育辅助课程体系,让处于农村环境的幼儿享受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化学前教育。

除特色化辅助教育外,规范化体系也是对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门、教师、管理方更新教育观念,严格遵循幼儿教育典范,遵守政府规定,借鉴国内外幼儿园的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幼儿教育相对问题较多的民办幼儿园管理上,着力在民办幼儿园内部建立严格、细致的绩效考评和水平等级评比等制度,激发教师教学活力,促进自身技能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应该与辖区内或市域内优秀的公立幼儿园、示范幼儿园以及主管教育部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接受帮扶。通过组织本园优秀教师的再学习、再培训,将先进的、优秀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带到农村民办幼儿园中,打开上升空间、提升教育资源。

3.3管理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师水平。以“MOOC+远程教育”模式开展后续培训,促进教师能力升级。将幼教名师授课、优秀教学游戏、标准化素质培养等视频和文字内容等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实现幼儿教育“城与乡”、“公与民”之间的无差别化。

注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引入,如充分利用所辖区域内大学生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机会,或者以兼职形式将培养人才的课堂从大学搬到农村社区,既解决农村社区型幼儿园的活力问题,也解决农忙时间教师缺乏等突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

将“MOOC+远程教育”这一模式分为幼儿学习、教师提升、教育村民三大板块,打破因地区经济水平不均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失衡的格局,打造随时、随地、按需、可重复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提供版本齐全、形式多样、理念先进、及时更新的同步课堂。创造农村幼儿教师的自我提升新路径,增强不同空间教师间的互动,拓展视野。

提高农民家长的素质,通过宣传教育促进政府、社会、家庭以及儿童之间的共同进步。转变农村家长思想,更主动地参与幼儿教育。通过强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优势,推动家庭版素质教育,为孩子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更好地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4结论

双流县农村社区幼儿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持续强化公办幼儿园的力量,结合社会幼儿园的互补作用,将会逐渐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家庭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支持、帮助和推广有特色、有效益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促进建立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的社会多元化模式与健全农村社区幼儿教育管理体系,使我国农村社区的幼儿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梁艳.农村幼儿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模式探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3,6(3):89-93.

[2]皮军功.自然教育: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17-25.

[3]阳艳波.浅谈“蓝天下的学校”对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启示[J].当代学前教育(幼教动态),2009(4):46-48.

[4]郭建昕.当前农村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对某农村幼儿园园长的访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3):119-125.

农村幼儿园教育论文的参考范文篇二

《浅谈农村幼儿园的创新教育》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幼儿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传统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及文化教育影响着幼儿创新教育的发展;为幼儿提供宽松、民主的生活、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但是创新教育在城市幼儿园开展较好,由于农村幼儿园条件有限,加上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够,创新教育在农村幼儿园开展是有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农村;幼儿;创新教育;研究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的运用集体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幼儿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农村幼儿园在条件师资等方面都圆圆不及城市幼儿园,但也有自己的一些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在开展农村幼儿园时应利用自己幼儿园的有利条件及农村丰富的物质条件。那么如何看待农村幼儿创新教育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一、农村幼儿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而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思维不够活跃,见过的世面较少,想象能力远远不如城市幼儿,所以农村幼儿园开展创新教育就更加重要。

二、幼儿园创新教育的原则和内容

幼儿教育实施创新是教育的开端,其改革目标更须定位于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江泽民语),幼儿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强调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力量都得以增强,使其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创造的潜能能够充分开发。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幼儿园尤其要注重创新教育,其教育原则必须是开放式、启发式,并同时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传统教育影响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性格、气质类型等,而且主要受教育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不同,有的鼓励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的则抑制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反思我们的传统教育,都难以找到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那种自由的空间,相反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传统的家庭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最初教育环境,是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家庭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幼儿不是被看作幼儿自己,而是被当着家长的一部分,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幼儿的独立性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就这样被“理所当然”地蚕食了。而农村幼儿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等年纪较大的人带,他们喜欢溺爱幼儿,认为幼儿在学校学习就是来认字的,对幼儿的教育不够科学。没有给幼儿一个和善、温暖、融洽和民主的气氛,所以创新教育被忽视了。

(二)传统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在影响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和潜能开发的因素中,比家庭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那种乖乖的听成人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正是这种所谓的“好孩子”标准束缚了孩子创新的积极性,抹杀了蓬勃的天性。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农村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兴趣、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教育要理解和保护幼儿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三)传统的社会教育及文化教育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及文化教育使幼儿创新能力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常常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事物,所以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新表现常常使人们将其行为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孩子的创新热情被浇灭许多。

四、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时时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我将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社会、文化教育等几方面着手,为幼儿提供宽松、民主的生活、学习环境,有效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形成民主型的家庭教育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我们应多于农村家长沟通、交流,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再次,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农村幼儿园具备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美丽的大自然给人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它也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因此,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花鸟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基础。

(二)营造民主轻松的幼儿园教育气氛

幼儿创新教育是一种渗透教育,在幼儿园里首先是要创设有利于发展幼儿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场所等。其次,应该为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大胆思考,勇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并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幼儿和教师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

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我们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再次,家园共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幼儿创新教育知识,家园互相配合,为孩子发展其创新能力提供一致的适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11页、45页、47页、49页、52页)。

2、文章《当今幼儿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3、文章《为幼儿创设激励求异创造表现的环境》。

幼儿教育是培养我们下一代的第一步教育,在农村里幼儿教育经常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看看下面论文!

论文1: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思考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子女大多被留在家乡,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这支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

如何教育好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监护不力,农村留守幼儿的身心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他们应该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现象,还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成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因此,只有在家庭监护和学校监护的相互配合、补充与协调下,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

而留守儿童的多数都是被粗放型管理,被照顾到的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往往被忽视,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会带来诸多隐患。

近年来留守儿童中溺水、触电、自杀等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寒暑假学校监护空白的时间段里,这类事故的发生更加频繁。

2.教育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产生读书无用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内容,而农村中的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却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

3.家庭教育的弱化

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与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有信心且积极向上,而农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家长很少与其子女联系,他们不能直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身心发展里。

因此,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良好的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上,家庭教育的功能都大为削弱。

4.学校教育“独木难支”

教育孩子这项工程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家庭教育占很重要的位置,留守幼儿的父母不能经常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学校教育变得“独木难支”,可能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听老师劝导,一意孤行,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5.社会引导偏差

社会发展迅速,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

一些没有父母监督的孩子,可能会沉迷于此,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很容易做出违法违规的事情。

另外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挣大钱,将来自己可以一样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

新的“读书无用论”风在部分农村地区掀起。

全国有很多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者。

这不仅会严重阻碍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而且会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农村留守幼儿教育思考与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幼儿教育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以下对策:

1.关爱“留守幼儿”

政府可以在外来务农人员较多的城市,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孩子们可以和父母一起生活学习,也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鼓励有志向的大学生去农村支教,从而改善农村教育质量。

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统筹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特别关怀,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2.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让教师学习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孩子们的心理疑难杂症。

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关爱留守儿童。

建立留守幼儿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幼儿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3.学校要不失时机,加强对“留守

幼儿”双休日的跟踪管理组织教师,深入到留守幼儿的家庭,指导监护人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孩子,关注他们双休日的活动,经常性地保持联系。

监护人也要关注他们动态,及时与学校互通信息,发现错误现象,及时帮助纠正。

4.公安、司法、法院、工商、文化等

有关部门要协助管理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进行治理,铲除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源头,督促各场所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宣传,采用以案说法等形式进行教育。

呵护留守幼儿,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还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好环境。

5.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妇联、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机构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发动家教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关心留守幼儿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6.设置“亲情电话”

幼儿园可以设置“亲情电话”这项活动,让班主任每月与家长电话联系,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家长在百忙中,每月都能给孩子打电话或写信,鼓励子女努力战胜困难,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

家长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三、结语

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关系着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教育和这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相结合,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能面临如此艰巨的留守儿童问题。

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论文2: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摘要]中国农村的幼儿教育起步晚,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真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中问题主要包括:生源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幼师资源不足等等方面。

从目前遇到的问题出发,对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具体阐释。

通过对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

希望能够对提升农村幼儿教育有所助益。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一、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教育生源少。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差距。

很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到城市打工,有的孩子被留在了农村并且由爷爷奶奶照顾,还有的孩子被父母带到城市。

被带入到城市的孩子虽没有固定的学校读书,但是家长还是希望把孩子带在身边接受让好的教育。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乡镇幼儿园逐渐兴盛起来,许多农村孩子被送入到城镇幼儿园当中来。

以上这些因素都让农村幼儿生源变少。

(二)硬件基础设施薄弱。

幼儿的发展不但与学校家长的教育有关,还与幼儿所处的环境有关联。

学校环境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特别重要。

但是,在农村幼儿园当中,公办的幼儿园较少;而私立幼儿园由于规模小,很多幼儿园仅有2-3个班,教师人数也是2-3人。

农业农村的发展的论文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是我国的立足之本,其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能称为一个农业强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我国在农业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技术等方面都与之相差较远,加之我国土地资源相对不够集中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农业经济造成制约。由此可知,大力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刻不容缓,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

1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农业经济,不仅在保证社会安定的基础上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在实现社会公平效益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古就以农业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一旦农业经济落后势必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进而影响我国的国际地位。另外,我国农业人口比率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结果可知,我国农业人口占据全国人口总数的50.32%,农业劳动力市场十分广阔。鉴于此,可知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在。中央对“三农”问题尤为重视,并在十八大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和体制支撑,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良好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且结合我国现阶段处于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以农业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民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创新农业技术和模式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才是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而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2.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状态,一些较发达地区已初步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然而完善的农业经济需要与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制度尚存缺陷,有待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劳动力,目前我国农业人口比例依然较大,其社保制度相对以前来说大为改善,但依然不够健全,还处于探索阶段,甚至一些落后地区的农村养老有形无实,这使农业劳动力无法安心于农业生产,一部分年轻劳动力放弃农业而进城务工,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由于我国今年来比较重视工业化生产,使得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精力分配较少,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程度相对与工业来说较为缓慢。农业经济结构在比较单一,网络化也较差,使农产品的市场扩展受到阻碍。较为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质量低、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等问题,农田灌溉水质较低,电力较低等问题都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另外信息化覆盖面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传统模式的生产经营是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较慢的直接因素。由于区域性所形成的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充分说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区别,在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一些落后地区则依然受到传统自然经济影响而进步缓慢。其次,国家对现代化农业的导向性不够,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与制度,但在实际实施中并未像计划一般顺利。加之一些农村党组织相对不够健全完善,整体观念和综合素质较低,使村级建设发展较慢,进而影响惠农政策等的执行,致使农业经济发展受阻。

3我国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建立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是时代的要求,只有着力将我国农业经济打造为具有市场化、科学化、商品化以及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特点才能高效快速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放眼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其均有适应自我国情与发展状况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分析可知,只有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才是发展之道,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用。

3.1我国未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农业经济

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土地资源广泛开发,二者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土地与环境资源保护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科学合理地对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多品种农业经济作物来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目标。并通过以农业经济为核心来开发周边产品,如农业观光旅游、农作物文化节等项目,以此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充分开发利用,进而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同时也是我国生态农业经济转向新阶段的标志。

3.2多元化立体化农业经济是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

所谓立体化农业经济,就是将生产空间划分出空间层次结构,分别在广泛性、深度和高度等不同层次的空间开展相应的农业经济项目,以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这种多元化的立体农业经济模式相较于传统平面型农业有效降低了生产投资成本并成功使各层次间的多种农产品供需形成良性内部循环,并且一些项目搭配还能够提高农产品在加工、储藏、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中的价值。

3.3我国未来发展将趋向于科学化集约型的农业经济

集约型农业经济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通过采用较先进的技术措施来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集约型农业经济大致分为劳动集约、技术集约和资金集约三大类,结合我国国情来看,多以劳动集约和技术集约为主,资金集约则依然还在进行试点实验中。劳动集约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为社会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技术集约则有效提升了劳动力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劳动技术集约化,生产意识生态化,生产设备的科技化以及农产品的市场化。我国农业经济目前已走在高效高产的道路上,全面实现科学化集约型农业经济势在必行。

4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在,只有有效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和世界地位大幅提升。以下针对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4.1坚持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措施,并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

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就是结合我国国情与基本情况,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去,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来对农业加以改造、对新型农作物加以研发来提升现代农业体系、用现代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来管理引领农业经济发展,加大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的水利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各因素如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此提升农业经济的总体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需要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和经营模式来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步伐,进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是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化力量不仅能充分发挥扩大农业市场、发挥市场经济优势,更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深化。农业产出率和利用率的不断提高能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这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4.2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随着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其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经济的关键因素。科技兴农战略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能进一步创新农业体系并深化农业科技体制的变革。鉴于此,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速度以保证农业技术的研究创新能使科技发展适应农业发展需求,与此同时还应定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交流与推广活动,将新技术新观念渗透到一些落后地区中去,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进步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基础与前提,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问题。通过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和有效统筹,配以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中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为未来成熟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国只有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才能有效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并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并配以立体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先进观念,将推动我国尽快迈向成熟的现代化农业经济道路。

参考文献:

[1]唐勇.浅析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及现状[J].农业经济,2012-04-15.

[2]关明文.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3-02-15.

[3]许卫星.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4-12-05.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27.4%和8%上升为29.7%和8.9%。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3.1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3.2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3.4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3.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6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7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3.8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2010.3(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