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与华佗学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华佗学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华佗一面耐心地侍侯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因此,他在3年时间里就懂得了不少病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攻读起医书来.

华佗的真正死因 (2008-08-15 19:36:27)杂谈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但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曹操形象已大为走样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今天的许多史学家也大都认为,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时刻心系天下百姓的疾苦,不肯服侍权贵,专门为曹操一个人看病,于是借口妻子病重离开了曹操,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都不肯,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华佗之死责任果真全在曹操吗?华佗真的没有任何过失吗?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徐少锦先生和河北省平泉民族师范学校的林振清老师认为,华佗之死责任不全在曹操,两篇论文的发表,终于解开了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曹操为何要杀掉华佗呢?《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华佗画像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华佗本为“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曹操画像虎形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在文章中,林振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曹操依照汉律,以“欺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熊形猿形飞鸟形 华佗不但发明了“麻沸散”,还发明了五形戏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期间(公元二、三世纪),当时,河南、安檄、江苏一带是魏、蜀、吴三国相争的战略要地,连年的战祸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除瘟疫流行外,还带来了外伤疾病。由于缺乏麻醉药,外伤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十分痛苦。华佗根据《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乌头、莨菪子等功效的记载,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几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效,编成一组医方,经过多次试验,这些药物确有麻醉作用,华佗将这医方定名为"麻沸散"。华佗又从多喝酒能使人醉而不省人事中得到启发,将麻沸散和酒在外科手术前一起吞服,从此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据史书记载,华佗曾用酒服麻沸散做过肿瘤切除、肠胃吻合等大手术。 据记载,一天,有一个患肚子痛的病人,来找华佗治病,华佗捡查后,认为病人的脾已腐烂了,必须切除,不然生命就有危险。病人接受了华佗的意见,用酒冲服了“麻沸散”。不多一会儿,病人呼呼地“熟睡了”。华佗就在病人身上割开皮肉,打开腹腔,做起切除手术。最后,缝上腹腔,涂上生肌收口药膏,还开了调理肌体的汤药。一个多月后,病人完全恢复了健康、 关于华佗使用麻沸散的事实,《后汉书》上有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付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华佗在公元二、三世纪发明麻沸散,而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或笑气进行全身麻醉是在19世纪40年代,比中国迟了一千六百多年。所以,华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腹腔手术的人。 针灸术上的“绝技” 华佗在针灸术上也有许多发明创造,他的特点是:“若当灸,不过一、二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概括说来是取穴精简,扎针深,注意针感传导,因此收到显著的疗效。 曹操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患有“风眩症”,常常头痛。虽经医官治疗,都不见效。一天,曹操从侍从那里得知,家乡有一位医术很高明的医生,曹操派人将他召来,他就是华佗。华伦诊断曹操的头痛病是由"风邪"引起,窿即在曹操的头上扎了几针,果真痛止。真所谓"佗针,随手而差"。 有一次,李将军的妻子有病,请华佗去医治。华佗认为李夫人的病是“伤身而胎不去”。李将军告诉华佗说“胎已去矣”。华佗再一次按脉,并说“案脉,胎未去也。”李将军听了以后,不以为然。过了几天,又请华佗去治病,华佗仔细诊断后,告诉李将军说"脉理如前,是两胎,先生者去,血多,故后儿不得出也。“又说,李夫人腹中的“胎既已死”。李将军心里非常焦急,华佗一面安慰李将军,一面用汤药和针刺同时进行治疗,不多久,终于引下死胎,保全了李夫人的生命。《后汉书》称赞华佗的医术为“绝技”。 华佗在针灸上所以有超人的技术,这与他善于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包括他人的经验)是分不开的。一次,督邮徐毅患病,请医宫刘租针灸治疗,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咳嗽,欲卧不安”。过了一天,请华佗医治,华佗发现由于针刺伤了内部脏器,所以产生了新的病症。华佗根据这个病例,进行反复研究,认为刘租所以能刺伤内脏器官,由于按照古人“挟脊相去三寸”(以脊椎骨为正中,旁开一寸半)的取穴方法。华佗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挟脊相去一寸”(以脊椎骨为正中,旁开各五分)的新方法。据现代解剖生理来看,华佗的取穴方法,是接近于脊椎两旁的交感链,如在这个部位扎针,不仅确保安全,又能取得较好的针刺效果。这种取穴方法是华佗的发明创造,后世人为了纪念他,将穴位命名为"华佗挟脊穴。"目前临床上仍为广大医务人员所采用。 华佗在医学上的伟大贡献(二) 治虫的经验 人体寄生虫的种类很多,古代便有“九虫”之称,对寄生虫病的治疗,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值得引起我们的推崇。 一天,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个患有咽喉阻塞症的病人,华佗认为这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病症,告诉病人说,“向来道隅,有卖饼入,萍虀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虀”是一种味道很酸的胞菜。病人吃了“萍虀”后不多久,果然吐出了一条大蛔虫,咽喉也畅通了。过一天,病人拿了这条蛔虫,去拜谢华佗,一进屋“顾视壁北,悬蛇(虫)以十数。”可见华佗的治虫经验是很丰富的。华佗的这种治虫方法,被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陶弘景,在著《药总诀》时,记了下来,“面店蒜虀乃下蛇(虫)之药”(萍虀可写为蒜虀)。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用蒜和醋进行治虫的方法,河北、山西一带,每逢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把蒜浸泡在醋里,到春节时,老老少少吃上一点用醋浸泡的蒜,当作杀虫的良药。 此外,华佗对某些寄生虫病的病因,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据《后汉书》记载,广陵(扬州)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懑,面赤不食”的病症。请华佗医治,华佗对陈登说:“府君胃中有虫,欲成内疽”。他认为此乃是“腥物所为也”。据现代医学证明,有些寄生虫病,确实是吃了带有寄生虫的生鱼或生肉而感染的。 五禽戏的创造 华佗在治病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防病的重要性。他继承了古人“不治已病治末病”的思想,要人们参加劳动,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他曾对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他又将古人长寿的道理告诉学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由此,华佗模仿自然界五种动物的姿态,编造了一套医疗体操,“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学生吴普,遵循老师的教导,每天坚持做五禽戏的锻炼,身体很健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一直留传到后世,唐代柳宗元的诗词中有“闻道偏为五禽戏”的记载。明代周履靖曾将五禽戏的动作,绘成图案,编进了《赤风髓》一书。今天,有些民间医疗体操中,还保存着五禽戏的个别动作。 华佗不仅有高明的医术,还有高贵的品德,他不图名利,不求富贵,不愿在朝廷做官受禄,宁愿做一个四处奔波,治病救人的民间医生。据《后汉书》记载,太尉(高级武官)黄宛,曾在汉献帝刘协面前推荐华佗入朝做官,后来又有沛相(地方长官)陈珪,推荐他当孝廉,华佗都婉言谢绝了。大丞相曹操,几次要求华佗留在身边作侍医,华佗以妻病为理由,离开了曹操,曹操多次派人到他家里,催促早日返回许昌。华佗迟迟不从命,最后,以虚诈为名,逮捕治罪。华佗不畏强暴,不为利诱,虽然身陷牢狱,仍不忘广大群众的疾苦,断然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华佗也预料到会身遭不幸,就将携带的医书一卷,交给狱卒,希望他能保存下来,留传后世。狱卒怕受牵累,不敢收下。华佗非常失望,一怒之下,将医书付之一炬,最后,华佗也被曹操杀害了。 华佗的被害,和他的著作被焚,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损失。据记载,华佗的著作,在当时还没有全部烧毁,留传下来的还有《观形察声并三部脉经》、《枕中灸刺经》、《华佗方》、《五禽六气诀》等,在汉以后的医书中,还能见到。后来,这些著作逐渐佚散了。至今留传的《中藏经》以及《玄门脉诀内照图》、《华佗方》等,都是后人借托华佗之名而撰成的。 华佗的著作虽然佚散了,可是华佗的名字,连同他对祖国医学的贡献,却永世长存。《后汉书》、《三国志》都为他写下了传记;后世为了纪念他,在他游学的地方--扬州和徐州,设立了墓地和华祖庙。这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从中基的第一页的倒数第十一排数。

与余华谈文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没有失去青春的美丽。相信自己,希望总是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余华的小说的艺术特色:范美忠说:“《活着》里面基本没有对人生对人性对生活的独到发现,而唯一的写苦难又失败,这种身体性生命的毁灭是惨剧而不是悲剧。所以《活着》根本就缺乏了文学之为文学的东西,对我来讲的确是一本没有价值没有文学性的小说”。和范美忠英雄所见略同的是赵月斌。他的《承受与挣扎——试论余华》,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余华的小说创作,从中短篇到三部长篇都有。他说,“余华小说以祸福无常的故事情节传达出一种‘贵生’的趋向,作为人,活命成为第一要着,其他可以忽略不计。”为此,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比较的角度,以西方的悲剧形象为对比,对余华的小说提出了批评。第一次读到赵月斌的《承受与挣扎——试论余华》,是在他个人的一个网站上。初初读了一遍,感觉还不错。仔细再读之后,我觉得比较单薄。文章的中心是论述余华作品中的人物麻木的生存状态,虽然引用了不少西方的句子,也用得恰到好处,但因为立意的平常,没有发掘出更深的作品内涵。整个文章显得比较单一。不够丰满。就思想性来说,有思想的外衣,但没有分析思想影响人物的复杂过程,由于篇幅关系,我不再一一细说。我比较欣赏的是关于“空心人”一说,虽然我曾经在九六年我的一位朋友评论先锋作家的文章中,看到过这个说法。再有,赵文的着重点在对于真实的人的寻找,而余华小说中的人都是抽离了人物重要本质,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这点上,我认为赵对余华的研究有前瞻性,可谓独辟蹊径。值得称道。此外,赵文在表达上比较松散,逻辑性不够强。这倒很合我的胃口。我佩服逻辑性强的文章,但我更欣赏自由散漫的文章。这和我的天生懒散有关。是优点也是缺点。我喜欢自由的表达。感性一点。赵文的感性与理性相比,前者多于后者。总的来说,赵文是一篇不错的随笔性评论。有时候,我喜欢这种评论,胜过喜欢专业性强的。除了以上主要谈及余华作品思想性的评论外,过铁的《余华:妥协一种》,还特别细致地分析了余华小说的艺术及技术层面上的特色及存在的问题。比如,母语的失落,零度叙述手法的应用,对白与比喻的才华,对现实政治的过滤等,尤其对小说的语言缺陷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此文是那组评论中,最为独特的一篇。此外,还有两篇率真可爱的文章:悠晴的《死去活来的活着》和婉儿花的《浅读三观卖血记》。分别表达了作者读《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的,真实而强烈的感动,感情充沛,语言流畅,值得一提。此二文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余华作品的流行因素和大众魅力,有所助益。三、谢有顺的余华研究及其价值本文是我在余华研究中的偶然收获之一,收录在此,作为对《我看余华》一文的丰富补充。这是一篇文本分析式评论,以我所评论的文章之结构为主体,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结晶而成。而我个人的看法和思想就流露于字里行间,并体现在我的言说方式之中。在谢有顺十多年的文学批评生涯中,当代作家余华是他关注得最多的作家之一。早在1992年,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时候,他就开始了对余华的研究,并于1993年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上。他特别指出了余华作为一个先锋小说家的独特价值和奇异文风。到后来,谢有顺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余华的评论(以1996年为例),都显示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从起初小说形式化的探求,到之后小说精神性的剖析,他对余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个步步进深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在后来的“余华论”中,所提出的“遭遇不是生存”,“消解苦难”等命题,对余华创作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开出了有益的良方。而这些独特的命题,直接指向“终极关怀”。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所欠缺的东西,在学术界,它正被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思想者所关注(比如任不寐、刘小枫、摩罗等),谢有顺和某些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的区别之处,就在于他和那些思考“终极关怀”的学者一样,把天堂(神性)的伦理带到了人间,带到了他的文字中,这个意义是不同凡响的。这就是谢有顺那些犀利深刻尖锐非同寻常的文学批评的秘密。这是生命的秘密,人性的秘密。遭遇生存,消解苦难,不过是他广袤思想中的一棵小树而已。而这,正是谢有顺一系列“余华论”的中心思想。下面以其中一篇为例,具体分析说明。文章标题是:谢有顺《余华: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此文又题:《余华:活着及其待解的问题》,以下简称《余华论》)谢有顺的这篇《余华论》,一开篇就敏锐而大胆地猜测了写作搁浅了好几年的余华所遇到的写作难度。进而分析了其难度的几种表现形式。既例举了余华小说中的难度,还以此比较了卡夫卡、普鲁斯特超越巴尔扎克传统认知的革命性意义。在以下的五个章节中,谢有顺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导致这个难度的广度、深度,和内在危机。从广度上讲,是世界的恶劣环境,以及“人在这个世界中的悲剧处境”。并挖掘出这个悲剧处境的关键词:暴力。他分别阐述了余华几个中短篇小说所表达的暴力,在中国文化中的状态和实质。并肯定了余华这一发现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某种意义(以《一九八八》年为其代表作),但也对余华的冷酷暴力美学提出了疑问。接下来,谢有顺进一步细致深究了暴力的内在结构。并对《一九八八》年为主的几部小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之后,在第四节《苦难及其缓解方式》中,他探查了余华小说中关于暴力的精神性伤害。此章节主要研究了余华的三部代表作《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他以这三部作品来回应此章节的小标题“苦难极其缓解方式”显然,他的着中点在“缓解”二字上。这是苦难过于深重的哭喊和求救。谢有顺是这样分析以上三部作品的。《在细雨中呼喊》的缓解方式是——回忆。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回忆是虚幻的,肤浅的。谢有顺独创而绝妙地将它称之为“皮相温情”。它只能部分地缓解苦难。比如一个孤苦孩子对童年生活天真烂漫的温情追忆——而人又怎么能永远生活在回忆中幻相中呢?《活着》——既然回忆是虚幻的,那么活着总有某种程度的真实吧。眼可以看,手可以摸,脚可以行。然而即使是肉身的活着都是异常艰难的。在大自然的天灾人祸面前,人像一根稻草,不堪一击。主角福贵坚韧的生命力和求生的顽强意志使他一次次死里逃生。然而,他真的活出了温暖活出了幸福吗?谢有顺说,他不过是消解了苦难,是被动的——忍耐。和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苦熬”有天壤之别。苦难就这样虚假地消失了。《许三观卖血记》——对苦难的进一步消解。其方式是幽默(在我看来,说滑稽还更贴切些)。谢有顺说,余华企图用幽默与现实建立一个新的关系,从而把他早期作品中的消极因素化解。在评论完三部长篇之后,谢有顺总结到,回忆,忍耐,幽默,是余华缓解生活苦难的主要叙述方式。但这个方式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和局限。谢有顺在文章的第五节中,仍然以余华的那三部长篇小说为主要分析对象。指出余华只是表现了他们生活中的遭遇,并没有提出生存的存在性问题——即灵魂性精神性问题。许三观追求“平等”的形而下意义,《在细雨中呼喊》和《活着》中生活的形而下受难——都是起于遭遇。他们的抗争方式还是忍耐。苟且偷生之后的虚无,厚重,和麻木。最多,有一点点庄子似的自欺欺人的逍遥。谢有顺的《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的最后一个章节——“看法”有时比“事实”更重要。在我个人看来,是本文最重要最新颖最具有警世力的思想。它像寒夜里的火炬一样,照亮了灰暗不明,暧昧不清的沉睡思想。谢有顺说,选择消解的轻,拒绝受难的重,是余华以及大多数中国作家的局限。他赞同李泽厚的观点,即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才能使中国走向人性化的新世界。而中国作家只注重表现事实,却忽于表达对事实的看法。即是说,他们缺少一种高度的精神性来关照现实。因而他们揭示的只是表层的事实。而事实后面还有事实。与此类推。事物的真相是深藏不露的。谢有顺说,要从事实的层面进入价值的层面。即是说,要承担,要受难,要坚持。用精神穿透现实(事实)。因为真理大于现实。所以,谢有顺说,是卡夫卡赋予《变形虫》、《饥饿的艺术家》,《诉讼》予意义。指出,卡夫卡对“事实”的“看法”,影响了他身后的作家们。此外,谢有顺还指出余华小说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在只有事实没有看法(意义)的生存,是远离真理的悲惨处境。这也是作家余华面临的写作难题。在谢有顺的另一篇评论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文章《绝望的判词》中,他还提出了“皮相温情”这一说法,他是指余华在小说中写到的那些微弱而易碎的人性温暖,它们的光芒和热度是很有限的(见谢有顺《绝望的判词》一文);正如他在另一篇文章《重写爱情的时代》中指出的,“我们要清醒地拒绝一种乌托邦式的爱情幻念,以及一切没有终极参照的相对性价值规范,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去除一切的遮蔽物,洞悉爱情的本性。”这里的爱情也可以引申为广义的爱——也就是我所理解的“终极关怀”的意义之一。综上所述,谢有顺的《余华——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逻辑严谨,见解独到,叙述流畅,语言生动,分析细致,结构完整,文风清新,是他的一系列关于余华作品的评论中,我个人较为欣赏的一篇。如前所说,对余华作品的看法,有些已经形成公论。谈余华的文章,有些甚至给人大同小异之感。也许,我们可以要求谢有顺,及其他评论余华作品的朋友,对他作品的研读更深入更独特,更上一层楼。四、总结综上所述,余华的作品和对余华作品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当代文学创作和评论的独特景观,或称“余华现象”,或称“余华研究现象”,值得祝愿中国文学健康成长的创作者、评论者和读者们,予以关注。对我的这篇闲谈之作,欢迎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问各位对余华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好! 希望采纳

与王定华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病句修改小练习

01、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02、已经把连长交给我的任务顺利实行了。03、经过教育,“FxG”的受害者擦亮了眼睛,增高了认识。04、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05、上课时,小华的眼睛不转眼地注视着老师。06、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和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07、虽然你学习再好,但是没有骄傲的理由。08、玛莎穿着一件蓝色的风衣和一顶黄色的帽子。09、今晚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10、广场上挤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人群。11、经过治疗,小明的病已经恢复了健康。12、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3、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14、颐和园所有的景点,我大部分都游览过。15、在东北的深山里,土煤窑稀稀疏疏星星点点地到处都是。16、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17、作文写好以后,我们要学会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18、在劳动中,我们的双手弄脏了泥土。19、听到这个消息,我小声地议论起来。20、这次到会的只有七十二人左右。21、他的一双手几乎完全冻僵了。22、校园里种了月季、海棠、梧桐、松柏等很多树木。23、儿童商店里的玩具真多,有积木,布娃娃、电动小火车、足球等。24、星期日,同学们带了面包、鸡蛋、苹果、香蕉、炊具和食品去野炊。25、她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和雪白的衬衣。答案:1.把"不管"改成尽管2."实行"改完成3 ."让"受害者怎么样4."防止"跟"不要"冲突,去掉一个5."不转眼"就是"注视",去掉一个.6."和"改成"等"7."虽然...但是"改成"即使...也"8."和"改成"戴着"9."繁星满天"改成"月朗星稀",科学常识。10."许许多多"和"数不清"去一个11."的病"和"健康"去一个12."在"去掉13."很受教育"前加个人称,如:同学们14."所有"跟"大部分"冲突,任去一个15."稀稀疏疏"和"星星点点"去一个16."聚精会神地"和"专心地"去一个17.去"不正确的"18."我们的双手"和"泥土"换顺序19."我"跟谁"议论"?把"我"改成"我们"20."72"那么精确了还"左右"啊?去"左右"21."几乎"和"完全"留一个22."树木"改"植物"23."足球"不是儿童玩具,去掉.24."和食品"去掉25."和"改成"穿着" 参考资料:

1.周老师指导我们做了许多一只只不同型号的船。改:周老师指导我们做了许多不同型号的船。2.看了《雷锋》电影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改:我看了《雷锋》电影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3.海洋里有带鱼、鲫鱼、黄鱼等多种鱼类。改:海洋里有带鱼、黄鱼等多种鱼类。4.小红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改:小红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5.队员们和师生们一起唱着歌。改:师生们一起唱着歌。6.语文对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改:我对语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尧华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与扁鹊学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姓名:扁鹊 国家或者地区:中国 学科:医学家发明创造:《内经》和《外经》生平简介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扁鹊,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名医。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生卒年代不详,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扁鹊拜师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据司马迁记载,扁鹊当时看病可以直接看透人的内脏,如同现在的透视一样,至于望闻问切都是掩人耳目的。很多反济南扁鹊雕像对中医学的人借此攻击中医。聂文涛认为,从中医学文献上看没有扁鹊透视眼的记载。这说明,是书所记属于医学之外的文化内容。如同牛顿的苹果落地,本来莫须有,且不符合逻辑,然而也会流传。文化的传奇必然覆盖一切,包括古代和当代的科学发展过程,不能作为评判科学的依据。这种传奇只能反应了扁鹊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扁鹊遇害秦武王与武士们进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醢(音海)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又给武王服了一挤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醢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李醢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醢派杀手扮成猎户的样子,半路上劫杀了扁鹊。相传扁鹊是四月二十八日诞生的,人们在他的家乡建造起“药王庙”,专门供祠他。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大家都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同时,也祈求他保佑人们无病无痛、延年益寿。故事传说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便杀害了扁鹊。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10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10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10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史记·扁鹊列传》:殷常公,号丘宣。欲觅其徒而傅其术,至邯。邯有姜姓子曰殳,以慧闻名。常公见而欣庆,随携之逰。年余至长桑,适逢弃儿于道,以秋深,名曰扁,故择居长桑,授徒乳子矣。殳随常公七年,闻之即知,知而能程其事,言对甚得,常公悦之。扁侍常公侧,讷而少声,龄或八岁,公亦任之。又三年,殳二十有三。常戯于扁曰:‘汝貌若獬,声若鹊,其闻不能知,知无其所谓。后先生去,留之为吾司户可也’。扁对曰:‘汝闻之能知,知,先生少督,非智也。汝知之能辧,辧,先生心懈,非识也。吾貌若獬,父母施也,吾声若鹊,乃能鸣也’。殳大笑之,言于常公,公笑而已。扁自请之,遂名扁鹊。 异日,常公谓殳曰‘十年成汝,今可去矣。吾言于汝:居细无祸,灾其自妄;且记’。殳去之,常公望其道问扁曰‘汝谓殳之去,可得安乎’?扁对曰‘初安,再妄,复牢之’。公诧然曰‘行乎?性乎’?扁对曰‘兼有也,谓有:争于势,不敌者死矣’。自此,扁日奉而夜读,勤勉而事焉。又三年,殳因治而涉罪,囚于牢。扁随侍常公西行,途有不明,告先生,先生所释,皆能记之。故其传者,非言止矣,实心领而神会之跃也。扁鹊三十有二,始治于人。先生出而自叹曰‘吾自谓殳之可才,然吾知殳不亟扁。扁常曰不足以治,习耏其心。吾常自叹其拙,今其学优于吾,安矣’。先生亡于镐。扁鹊居镐南守孝三年,静悟眞髓而不以物动,治疾疗人不为利往。四十有四歳名闻天下,曰‘长桑扁鹊,神乎其人哉’。然殳之聦,二十有三语谓皆尽其传。四年而牢,禁其终生。岂非过于知辧之害,而无智识之果者耶?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生卒年代不详,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扁鹊拜师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 据司马迁记载,扁鹊当时看病可以直接看透人的内脏,如同现在的透视一样,至于望闻问切都是掩人耳目的。很多反济南扁鹊雕像对中医学的人借此攻击中医。聂文涛认为,从中医学文献上看没有扁鹊透视眼的记载。这说明,是书所记属于医学之外的文化内容。如同牛顿的苹果落地,本来莫须有,且不符合逻辑,然而也会流传。文化的传奇必然覆盖一切,包括古代和当代的科学发展过程,不能作为评判科学的依据。这种传奇只能反应了扁鹊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扁鹊遇害 秦武王与武士们进行举鼎比赛,不觉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醢(音海)的药,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又给武王服了一挤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醢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李醢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想刺杀扁鹊,却被扁鹊的弟子发觉,暂时躲过一劫。扁鹊只得离开秦国,他们沿着骊山北面的小路走,李醢派杀手扮成猎户的样子,半路上劫杀了扁鹊。相传扁鹊是四月二十八日诞生的,人们在他的家乡建造起“药王庙”,专门供祠他。每年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大家都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同时,也祈求他保佑人们无病无痛、延年益寿。故事传说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便杀害了扁鹊。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10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10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10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史记·扁鹊列传》: 殷常公,号丘宣。欲觅其徒而傅其术,至邯。邯有姜姓子曰殳,以慧闻名。常公见而欣庆,随携之逰。年余至长桑,适逢弃儿于道,以秋深,名曰扁,故择居长桑,授徒乳子矣。殳随常公七年,闻之即知,知而能程其事,言对甚得,常公悦之。扁侍常公侧,讷而少声,龄或八岁,公亦任之。 又三年,殳二十有三。常戯于扁曰:‘汝貌若獬,声若鹊,其闻不能知,知无其所谓。后先生去,留之为吾司户可也’。扁对曰:‘汝闻之能知,知,先生少督,非智也。汝知之能辧,辧,先生心懈,非识也。吾貌若獬,父母施也,吾声若鹊,乃能鸣也’。殳大笑之,言于常公,公笑而已。扁自请之,遂名扁鹊。 异日,常公谓殳曰‘十年成汝,今可去矣。吾言于汝:居细无祸,灾其自妄;且记’。殳去之,常公望其道问扁曰‘汝谓殳之去,可得安乎’?扁对曰‘初安,再妄,复牢之’。公诧然曰‘行乎?性乎’?扁对曰‘兼有也,谓有:争于势,不敌者死矣’。自此,扁日奉而夜读,勤勉而事焉。 又三年,殳因治而涉罪,囚于牢。扁随侍常公西行,途有不明,告先生,先生所释,皆能记之。故其传者,非言止矣,实心领而神会之跃也。扁鹊三十有二,始治于人。先生出而自叹曰‘吾自谓殳之可才,然吾知殳不亟扁。扁常曰不足以治,习耏其心。吾常自叹其拙,今其学优于吾,安矣’。先生亡于镐。扁鹊居镐南守孝三年,静悟眞髓而不以物动,治疾疗人不为利往。四十有四歳名闻天下,曰‘长桑扁鹊,神乎其人哉’。然殳之聦,二十有三语谓皆尽其传。四年而牢,禁其终生。岂非过于知辧之害,而无智识之果者耶?参考资料: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扁鹊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并且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据说是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扁鹊的学术内容有:

1、诊疗技术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2、医学主张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蔡桓公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需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里,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