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幼儿合作能力论文文献怎么写

发布时间:

幼儿合作能力论文文献怎么写

你好,同学,你的关于幼儿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老师让你往哪个方向写?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通过顺利。1、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2、目的意义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3、成员分工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4、实施计划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5、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但应该有很多没有写过关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吧。此类论文写法与一般论文不同,那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 摘要 ]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研究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2.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3.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4.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友好交往。

[ 关键词 ] :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并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二、概念的界定: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态度倾向。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研究与策略

在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组织丰富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

2.创设教育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依据阶段目标,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幼儿园环境,提供锻炼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养幼儿交往语言中,把幼儿园环境布置成“我和小动物打电话”,刺激幼儿有想说的愿望,并会想想该说什么?怎么说?然后提供玩具让幼儿模仿和对话,使幼儿在场景中获得交往语言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社会性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在社区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扩大幼儿与社会的接触。例如:与社区老人接触,到同伴家作客等,以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功能,并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幼儿待人礼貌、热情。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遇人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

小班幼儿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的。他们为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或者通过玩具而向同伴表示邀请。我们鼓励幼儿将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在集体面前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我们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幼儿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该怎么说?”“你想和谁一起玩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

除了玩具,还启发幼儿把家中的图书、小食品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三)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

活动评价:是指对照活动目标,对由于活动行为而发生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活动中的评价。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进行评价应注意评价的随机性,即评价应紧跟着幼儿的活动进行。随机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

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

关注过程,强调过程与评价的整合,使评价自然而然地伴随过程的开展而进行,这就是过程性评价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终结性评价。

(2)活动后的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评价下,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体验到“学会本领”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投入的内部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形成和积累。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评价应注重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萌发的智慧的火花,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实施成效

(一)小班幼儿已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游戏的协作性。

(三)促进了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

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 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时都说,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

五、不足与展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让幼儿同伴间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要延展到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02.4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袁爱玲何秀英著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1-297页

⒊主编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⒋R.E.Slavaing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第18-21页

⒌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31页

⒍ 刁培萼吴也显等著《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 2005.5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115页

⒎ 刘炎编著《幼儿园教育概论[M]》1999.8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57页

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⒐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3-172页

⒑裴锑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305页

⒒ 张博著《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第24页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1.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者微笑,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3.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于幼儿合作能力的论文文献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包括幼儿园的管理幼儿园的培养幼儿园的策划幼儿园的作文等等的幼儿心理这些论文都可以捐助。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3] Sheridan,S.,Schuster,K.M.Evaluation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4] Powell.Families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11] 石中英. liuxue86.com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幼儿合作能力的研究论文

1.有效指导。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优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利用自身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易受幼儿接受的、自然的指导方法。例如,建构区中幼儿打算搭建一个弓形门,但材料都是幼儿园的大型玩具,仅凭幼儿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教师走过去,参与到搭建游戏中,组织更多幼儿参与到弓形门的搭建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在一起完成建构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2.观察发现。幼儿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都不完善,在游戏中需要合作的环节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寻找其他伙伴帮助完成。这时,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双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对幼儿游戏中的合作环节进行介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在与其他伙伴合作的条件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完成剪纸后就会收拾纸屑、放剪刀、拿笔、染色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收拾好纸屑后找不到剪刀、染色是把整个纸都渗透了、拿剪刀时笔滚到桌子下面、放剪刀把染料打翻了等问题。这时就到了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的剪纸活动中。如委婉地提出帮助一个刚剪完纸的幼儿染色的请求,这样分工合作就会避免幼儿手忙脚乱,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成剪纸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他的幼儿也纷纷学习,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完成剪纸游戏。有的专门剪裁,有的专门染色,这样的游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游戏中获得的成果,并对那些在游戏中积极与其他伙伴合作的幼儿进行表扬,通过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正强化,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二、美术培养法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一个班中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在美术上擅长的方面却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擅长临摹,对于临摹方面的学习,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方法。有的幼儿具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日常美术创作中画出让人惊艳的作品,还有的幼儿擅长涂色,能够将色彩搭配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幼儿却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结合其他同伴的优势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提倡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将每个幼儿的特长都发挥到点子上,共同学习和配合,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例如,在用树叶组合画金鱼的活动中,要经历收集树叶、挑选树叶、粘贴树叶、涂色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画等步骤,需要用到树叶、剪刀、卡片、胶水和画笔等材料和工具,这样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幼儿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班里幼儿协助共同完成。教师要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分工:布置一些孩子收集树叶,一些孩子去寻找胶水等工具,一些孩子描摹金鱼的形状……分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合作制作了,一起分工收集材料,合作完成美术创作,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使幼儿能够按时完成粘贴画,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美术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几个幼儿分成一组,通过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来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制作。例如,大班举行“面具制作”活动,这是将剪、撕、折、画等多种动手方式融合的活动。如果整个活动从头到位让幼儿一个人完成是不现实的。如果幼儿分组合作完成,将会提高制作的效率,使得面具制作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每组四人,一个负责剪,一个负责撕,一个拆,一个画,这样分工完成,每个幼儿的工作尽量就会减少,完成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样的制作模式能将幼儿的动手热情激发出来,都想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这样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制作的时间,也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展现出幼儿的特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1500字

在各领域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幼儿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储备型人才。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的地方,在幼儿能力教育中承载着十分重大的任务,当前合作能力是幼儿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文章从游戏、美术、表演三个方面对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方法;游戏法

合作能力是新时期下对一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家里要和父母亲戚合作,在学校要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工作之后要与同事合作。可见,合作能力的使用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是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培养合作能力应该从幼儿抓起。

一、游戏培养法

1.有效指导。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优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利用自身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易受幼儿接受的、自然的指导方法。例如,建构区中幼儿打算搭建一个弓形门,但材料都是幼儿园的大型玩具,仅凭幼儿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教师走过去,参与到搭建游戏中,组织更多幼儿参与到弓形门的搭建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在一起完成建构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2.观察发现。幼儿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都不完善,在游戏中需要合作的环节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寻找其他伙伴帮助完成。这时,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双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对幼儿游戏中的合作环节进行介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在与其他伙伴合作的条件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完成剪纸后就会收拾纸屑、放剪刀、拿笔、染色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收拾好纸屑后找不到剪刀、染色是把整个纸都渗透了、拿剪刀时笔滚到桌子下面、放剪刀把染料打翻了等问题。这时就到了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的剪纸活动中。如委婉地提出帮助一个刚剪完纸的幼儿染色的请求,这样分工合作就会避免幼儿手忙脚乱,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成剪纸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他的幼儿也纷纷学习,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完成剪纸游戏。有的专门剪裁,有的专门染色,这样的游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游戏中获得的成果,并对那些在游戏中积极与其他伙伴合作的幼儿进行表扬,通过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正强化,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美术培养法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一个班中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在美术上擅长的方面却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擅长临摹,对于临摹方面的学习,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方法。有的幼儿具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日常美术创作中画出让人惊艳的作品,还有的幼儿擅长涂色,能够将色彩搭配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幼儿却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结合其他同伴的优势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提倡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将每个幼儿的特长都发挥到点子上,共同学习和配合,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例如,在用树叶组合画金鱼的活动中,要经历收集树叶、挑选树叶、粘贴树叶、涂色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画等步骤,需要用到树叶、剪刀、卡片、胶水和画笔等材料和工具,这样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幼儿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班里幼儿协助共同完成。教师要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分工:布置一些孩子收集树叶,一些孩子去寻找胶水等工具,一些孩子描摹金鱼的形状……分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合作制作了,一起分工收集材料,合作完成美术创作,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使幼儿能够按时完成粘贴画,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美术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几个幼儿分成一组,通过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来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制作。例如,大班举行“面具制作”活动,这是将剪、撕、折、画等多种动手方式融合的活动。如果整个活动从头到位让幼儿一个人完成是不现实的。如果幼儿分组合作完成,将会提高制作的效率,使得面具制作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每组四人,一个负责剪,一个负责撕,一个拆,一个画,这样分工完成,每个幼儿的工作尽量就会减少,完成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样的制作模式能将幼儿的动手热情激发出来,都想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这样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制作的时间,也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展现出幼儿的特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表演培养法

表演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需要多人参与的活动,在表演中幼儿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互动,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同时表演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较好的一种方法。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狼和羊的故事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对羊说些什么话,他们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小羊对付大灰狼,将幼儿讨论出来的结果编成剧本,经过讨论后得出的剧本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更加丰满,故事角色也得以增多。然后分角色让幼儿将整个故事进行演绎,幼儿在表演中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同时,通过其他动物与小羊一起合作对付大灰狼的环节的演绎,能够起到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本文探索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几种方法,其他方法不计其数,比如说通过合作游戏、合作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方法,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游戏品质提高的保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1)。

[2]李秀英。培养有效的美术常规,让美术活动活而有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孙霞。浅谈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J].教师,2013,(34)。

[4]郑卫东。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特点及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述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4)。

(一)认真的倾听是交往的基础认真倾听他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是人际交往中良好素质的表现。所以,我们不仅要求孩子认真倾听父母,邻居,伙伴讲的.话,还要孩子在幼儿园倾听老师的讲话,在集体活动,先要倾听别人说的话,等人家说完之后,自己在说;为了培养孩子爱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放录音故事,歌曲,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河水声,有时还可以和他玩听说游戏。(二)善于了解别人的需求,给予他人及时的帮助要让孩子学会尊中他人,在帮助他人之前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了解他人的需求,因为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助他人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违背别人的意愿,干涉他人的活动自由,“好心”办“坏事”。(三)在积极地引导下,让孩子愉快主动地交往幼儿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并从中感受到了交往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产生继续和人交往的欲望和主动和人合作的态度。教师的积极鼓励会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对提高幼儿的合作品质非常重要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一)认真的倾听是交往的基础认真倾听他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是人际交往中良好素质的表现。所以,我们不仅要求孩子认真倾听父母,邻居,伙伴讲的.话,还要孩子在幼儿园倾听老师的讲话,在集体活动,先要倾听别人说的话,等人家说完之后,自己在说;为了培养孩子爱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放录音故事,歌曲,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河水声,有时还可以和他玩听说游戏。(二)善于了解别人的需求,给予他人及时的帮助要让孩子学会尊中他人,在帮助他人之前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了解他人的需求,因为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助他人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违背别人的意愿,干涉他人的活动自由,“好心”办“坏事”。(三)在积极地引导下,让孩子愉快主动地交往幼儿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并从中感受到了交往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产生继续和人交往的欲望和主动和人合作的态度。教师的积极鼓励会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对提高幼儿的合作品质非常重要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但应该有很多没有写过关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吧。此类论文写法与一般论文不同,那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 摘要 ]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研究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2.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3.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4.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友好交往。

[ 关键词 ] :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并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二、概念的界定: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态度倾向。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研究与策略

在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组织丰富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

2.创设教育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依据阶段目标,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幼儿园环境,提供锻炼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养幼儿交往语言中,把幼儿园环境布置成“我和小动物打电话”,刺激幼儿有想说的愿望,并会想想该说什么?怎么说?然后提供玩具让幼儿模仿和对话,使幼儿在场景中获得交往语言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社会性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在社区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扩大幼儿与社会的接触。例如:与社区老人接触,到同伴家作客等,以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功能,并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幼儿待人礼貌、热情。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遇人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

小班幼儿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的。他们为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或者通过玩具而向同伴表示邀请。我们鼓励幼儿将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在集体面前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我们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幼儿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该怎么说?”“你想和谁一起玩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

除了玩具,还启发幼儿把家中的图书、小食品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三)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

活动评价:是指对照活动目标,对由于活动行为而发生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活动中的评价。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进行评价应注意评价的随机性,即评价应紧跟着幼儿的活动进行。随机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

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

关注过程,强调过程与评价的整合,使评价自然而然地伴随过程的开展而进行,这就是过程性评价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终结性评价。

(2)活动后的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评价下,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体验到“学会本领”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投入的内部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形成和积累。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评价应注重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萌发的智慧的火花,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实施成效

(一)小班幼儿已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游戏的协作性。

(三)促进了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

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 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时都说,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

五、不足与展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让幼儿同伴间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要延展到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02.4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袁爱玲何秀英著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1-297页

⒊主编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⒋R.E.Slavaing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第18-21页

⒌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31页

⒍ 刁培萼吴也显等著《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 2005.5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115页

⒎ 刘炎编著《幼儿园教育概论[M]》1999.8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57页

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⒐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3-172页

⒑裴锑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305页

⒒ 张博著《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第24页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1.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者微笑,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3.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明白

(一)认真的倾听是交往的基础认真倾听他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是人际交往中良好素质的表现。所以,我们不仅要求孩子认真倾听父母,邻居,伙伴讲的.话,还要孩子在幼儿园倾听老师的讲话,在集体活动,先要倾听别人说的话,等人家说完之后,自己在说;为了培养孩子爱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放录音故事,歌曲,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河水声,有时还可以和他玩听说游戏。(二)善于了解别人的需求,给予他人及时的帮助要让孩子学会尊中他人,在帮助他人之前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了解他人的需求,因为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助他人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违背别人的意愿,干涉他人的活动自由,“好心”办“坏事”。(三)在积极地引导下,让孩子愉快主动地交往幼儿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并从中感受到了交往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产生继续和人交往的欲望和主动和人合作的态度。教师的积极鼓励会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对提高幼儿的合作品质非常重要

论如何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创设适合幼儿合作的条件,促进幼儿愉快发展;通过实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要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必须要重视激发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要给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解决合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给予儿童自我表达、自由创作及体验活动乐趣和成功感的机会,通过合作研究式的师生互动、同伴互动进行学习等,努力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实践中,儿童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主动合作、愉快发展的实践者和体验者。良好的兴趣能使幼儿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获得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家玫琳凯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新世纪的学前教育完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孩子在教育中应是自由、愉快的。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地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心理,大胆与幼儿交往合作。例如;用故事《金色的房子》和看图讲述《大家一起玩》以及情境表演等,来激发幼儿要如同故事或表演中的小朋友一样,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才能感到快乐。通过文艺作品和身边的事例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从而使幼儿保持与同伴合作的持续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础。培养幼儿的合作品质,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一是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一方面家长要转变观念,发挥幼儿的小主人公精神,放手孩子,让孩子走出去;或把别家的孩子,社区的人们请进来;在公共场合介绍幼儿,引导幼儿主动与人接触;一方面是教师,威廉姆多尔曾经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并认为教师是内在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品,教师的作用应从外在于幼儿转向与情景并存。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但应该有很多没有写过关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吧。此类论文写法与一般论文不同,那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 摘要 ] :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研究了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2.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3.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4.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友好交往。

[ 关键词 ] :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并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二、概念的界定: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与人交往过程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态度倾向。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研究与策略

在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组织丰富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交往的机会。

2.创设教育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依据阶段目标,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幼儿园环境,提供锻炼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养幼儿交往语言中,把幼儿园环境布置成“我和小动物打电话”,刺激幼儿有想说的愿望,并会想想该说什么?怎么说?然后提供玩具让幼儿模仿和对话,使幼儿在场景中获得交往语言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社会性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在社区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扩大幼儿与社会的接触。例如:与社区老人接触,到同伴家作客等,以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功能,并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幼儿待人礼貌、热情。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遇人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

小班幼儿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的。他们为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或者通过玩具而向同伴表示邀请。我们鼓励幼儿将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在集体面前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我们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幼儿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该怎么说?”“你想和谁一起玩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

除了玩具,还启发幼儿把家中的图书、小食品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三)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

活动评价:是指对照活动目标,对由于活动行为而发生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1)活动中的评价。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进行评价应注意评价的随机性,即评价应紧跟着幼儿的活动进行。随机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

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

关注过程,强调过程与评价的整合,使评价自然而然地伴随过程的开展而进行,这就是过程性评价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终结性评价。

(2)活动后的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评价下,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体验到“学会本领”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投入的内部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形成和积累。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评价应注重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萌发的智慧的火花,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实施成效

(一)小班幼儿已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游戏的协作性。

(三)促进了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

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 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时都说,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

五、不足与展望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让幼儿同伴间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要延展到一日活动的各个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02.4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袁爱玲何秀英著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1-297页

⒊主编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⒋R.E.Slavaing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第18-21页

⒌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31页

⒍ 刁培萼吴也显等著《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 2005.5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115页

⒎ 刘炎编著《幼儿园教育概论[M]》1999.8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57页

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⒐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3-172页

⒑裴锑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第305页

⒒ 张博著《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第24页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之一。它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增强幼儿的情感支持,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社会交往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1.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者微笑,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2.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3.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