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临港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临港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港口物流的论文有我很多的

临沂临港产业区空间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汇报(2010年1月11日)一、规划形成过程临港产业区空间发展规划是由产业区委托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和临沂市规划院共同编制的。该规划吸收了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和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部分成果。在形成过程中,征求了莒南县委、县政府意见,并听取了乡镇和部分群众代表的意见。2009年1月份和6月份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专家两次对规划进行调研论证、给予修改。与山东农业大学课题组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有效对接,山东鲁南经济带研究院邀请了部分专家对该规划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规划定稿后,征求了部分市直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意见。2009年11月,我们又邀请山东建筑大学的部分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了评析,对城镇发展方向、形态、产业布局进行了实地踏勘,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编制形成了现规划成果。二、规划概况1、总体现状和区位优势。临港产业区规划控制范围包括中心镇坪上以及团林、壮岗、朱芦四个乡镇,总面积364平方公里, 19万人,150个行政村。临港产业区在宏观区位上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山东省蓝色半岛经济区核心区,临沂日照城镇群的衔接点。兖石铁路、坪岚铁路、大山石渣厂专用线铁路在区域内交汇,2条省道穿越,周边有日东、同三、京沪、长深高速、南有拟建的枣岚高速,形成5条高速环绕的立体交通格局。距岚山港20公里,距日照港50公里、距连云港80公里,距离临沂机场70公里,连云港机场70公里。2、产业体系定位。临港产业区的产业体系定位为:按照国际化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标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大规模、全功能”的原则,实施“环境立区、产业强区、商贸兴区”战略,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依工兴商,借港发展,努力打造鲁南地区最大的精品钢深加工基地、临港物流贸易基地、加工工业基地和重化工工业基地,是整个鲁南经济带的临海桥头堡,发展临港经济的最佳平台。3、临港产业区发展目标。临港产业区是临沂市发展临港经济的前沿,要建设成集加工工业、钢铁、机械制造、重化工工业、生物工程、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区,是连接岚山、日照、青岛、连云港四大港口与鲁南、苏北经济带的重要接点和枢纽,是对接青岛及半岛制造业基地,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北上西移和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4、对总体规划的考虑。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2009-2030年。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为189平方公里。通过分析,确定了临港产业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45万人。综合考虑了产业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招商引资的扩大,新的项目的引入,将吸引大量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一期规划建设产业用地95平方公里,基本遵照了这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和建设的时序,既符合国家大的土地调控政策,又可以满足当前和今后5-10年发展的需求。5、对重点发展区域的考虑。在临港产业区规划过程中,我们考虑到该区地处鲁东南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北部是山区,区内有兖石铁路、坪岚铁路、大山石碴厂铁路专用线以及未来的晋煤中南部通道等四条铁路分割、长途传输光缆穿越,坪上镇北部和南部分别存在铁矿石采空区和露天白云石矿区,地形比较复杂,可利用土地较分散。所以我们把产业区东部与岚山港联系便捷、交通顺畅的区域和坪上起步区以及地形平坦、近海临港,便于规划大项目的团林镇作为重点发展的区域。以此为中心布置相关产业和功能布局。三、产业布局规划布局结构:规划临港产业区形成“以五纵五横道路为骨架、以五大产业片区为主体、以丘陵绿化为肺、以五个主要居住区为支撑”的有机体。包括四个主要居住区、五个产业片区、一个绿化核心区、两片生态保持区的布局结构。1、五个产业片区的布局设想:(1)精品钢配套区。我区地处山东省精品钢产业布局的辐射区,具备发展大钢铁的条件。兖石铁路以北、大山前片区以及朱芦西南部片区地处产业区下风向,以翔龙管业、一诺制气、双龙矿产等大项目为支撑,拟布置为精品钢铁配套及制造业基地,布置有轻微粉尘污染的重工业;(2)物流加工区。坪上镇东南部、南部及团林镇北部与沿海几大港口联系便捷,道路四通八达,适合货物进出,现状已经建成立晨物流集团和木材加工区,具备发展大物流的条件,而且规划布局有铁路专用线,故布置为物流及配套加工区;(3)化工区——团林镇东南部地处产业区水系下游,并与江苏省布局的北部柘汪化工与重大装备园区相邻,规划有中国石油的输油、输气管线经过此处,拟将入园化工企业向该园区集中,便于集中管控,园区污水通过收集管线输送到规划的产业区第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4)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区——包括壮岗驻地东部及团林驻地西南侧的用地,该处土壤肥沃,现状农业产业化和有机农业发展态势较好,规划作为临港产业区的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片区;(5)建材产业区——位于朱芦驻地南侧的片区,依托朱芦镇丰富的石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布置为石材、高级板材和建材工业区。2、两片生态保持区:为搞好产业区生态环境建设,拟保留壮岗镇西部的茶叶生产基地、厉家寨的樱桃种植基地以及朱芦镇北部大山水库和甲子山区域作为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区。临港产业区北部朱芦镇甲子山风景区为县域三大旅游风景区之一,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其旅游开发的潜力很大。甲子山风景区山水相映,既有山之壮美,又有水之灵秀,有小九寨沟之称。东亚国际投资集团拟投资进行旅游开发,规划建设旅游度假区。壮岗镇西部现状万亩茶园区,现状已经形成规模,生态环境景观良好。由于西部交通不便,开发程度小。规划随着茶文化产业的开发,在壮岗西部形成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区域。四、道路交通规划临港产业区的突出优势是近海临港。在区域交通规划上重点依托岚山港。日照(岚山)港早在2006年港口吞吐量就突破了亿吨大关,其规划到201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亿吨,2020年达到5.8亿吨,其中岚山港2.8亿吨。岚山港年货物吞吐量一半以上来自临沂,最高时达80%。临港产业区是日照等港口群向更深腹地辐射的重要依托区域。1、主要规划原则和思路:道路规划的原则是改善产业区与外围公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的衔接,加强产业区的对外联系,妥善处理城市交通与过境交通的关系。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将主要道路的功能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为主两类。产业区道路交通规划中重点考虑与岚山港口及临沂市东西方向为主要交通流向,以满足产业运输为主要目的。在道路规划建设上,我们把打通与日照岚山的道路和产业区骨干路为规划重点。园区路拟在分区规划中根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情况具体实施。2、道路布局规划:根据产业区区域规划和产业分布,考虑骨干路网密度和交通可达性,兼顾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的关系,骨干道路网设五纵五横:纵为西环路、坪壮路、立晨路、兴业路、东环路,横为北环路、岚济路、疏港路、工业大道、板团路。结合产业区实际,将立晨路、疏港路红线设为60米;一般干道红线为45米。园区道路红线为24-30米。五纵道路从东向西依次是:规划西环路,长6.1公里。自七里沟村向北接十茅公路,可接通莒南文泗公路。坪壮线,长11.9公里。基本利用老坪壮路进行改造,局部裁弯取直,向南联系江苏省。立晨路,作为临港产业区“十”字中轴线的纵贯线和南北向发展主轴线。自厉家寨至壮岗镇大莲花社区。规划道路红线宽度60米,主路面宽度23米,长16.6公里。贯通了4个乡镇,北连文泗公路,南接板团路,也是枣岚高速连接线。兴业路,位于产业区东部片区,用地条件较好,将增强东部工业片区人流、物流集散,是重要的对外联系道路。自现状团林镇向北接疏港路。东环路,是东部工业组团的重要联系轴线。长度16公里。自朱芦镇,穿越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跨坪岚铁路和绣针河与团林镇连通。五横道路从北向南依次是:规划北环路,长9公里,利用老十茅路改造,自麻峪子村经厉家寨至朱芦镇。打通了北部交通联系。现状岚济线,为三块板,主路面宽度23米。长8.7公里,目前是产业区东西方向交通大动脉。疏港路,由七里沟村西绕坪上镇接日照疏港大道。主路面宽度23米,长12.4公里。主要功能是将过境交通引出坪上生活区,减少相互干扰。工业大道,长度11.2公里。西接中心生活区,东接岚山区,是产业区东西大动脉。板团路,是莒南县域东西主干路,产业区段15.3公里。往东与赣榆石桥镇和柘汪镇对接,是对外交通的一部分。3、临港产业区道路建设进展情况。目前,临港产业区共开工建设道路18条,共95公里。其中开工主要道路9条,坪上起步区等园区路9条,立晨路北段、振兴路等4条道路已经竣工,其余正在进行路基工程;东环路、5条化工园区路由东亚国际投资集团BT模式建设,春节前进场;另外对县乡道团林-唐楼路进行了农村公路大修改造;对野九路、板团路申报了2010农村公路大修改造计划。完成了所有桥梁基础的地质勘探工作,所有桥梁、管涵均做到同步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积极做好区域交通对接,与岚山区、碑廓镇等就走向、征地、赔偿补助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协商;使我方道路与岚山区有效对接,为产业区和港口建立起方便的交通联系创造条件。拟于今年5月完成骨干路网建设。五、生活居住区规划五个主要居住区。包括现状四个镇驻地生活区,以及坪上南部发展预留的中心生活区。临港产业区作为山东省蓝色半岛经济区的重点区域,资金、人员、政策、信息远期将快速向该区域倾斜和集中,中心居住区作为临港产业区居住生活功能的主要载体,也是产业区展示自身形象的中心地区。其选址既要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能对今后发展造成瓶颈;既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又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1、规划中心居住区选址情况分析。一般来说,依托起步区坪上镇驻地进行拓展是建设中心居住区最理想的选择。但坪上镇周边限制因素较多,向西、向北由于兖石铁路及坪岚铁路的阻隔不适宜发展,西南部有白云石矿区,因此远期发展重点放在东部和南部。因此本次规划选取了三个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比较分析:方案一:跳过南部高差较大的丘陵地带,向南发展。该方案的优势是:用地西邻坪壮路,东可延伸至立晨路,南侧至南部山岭,远期可越过山岭继续向南发展。规划用地北部位置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区。该方案将近期最适合建设、交通条件最好的用地预留给产业,有利于产业近期的发展,且该用地范围在远期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向南可大面积拓展、向北可与坪上镇链接为一体。该方案不阻隔重要货运交通线路,将交通优势位置作为产业用地,有利于产业近期发展。该方案的劣势是:前期起步阶段人口不集中,缺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案二:向坪上镇东南发展。用地东至兴业路,西至白云石矿区,北至现状坪上镇驻地,建设中需要占用一部分丘陵地带。在规划用地的东南位置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区。优势是:该方案将西北较好用地预留给产业,向东南侧发展。劣势是:虽然该区域用地较多,但用地条件较差。用地多处在背阴坡面或岭顶,居住环境不佳。不宜作为生活用地选择。且用地发展位于立晨路两侧,对南北交通有较大影响。方案三:向东侧及东北侧发展,用地东至坪岚铁路线,南至南侧丘陵地带,西侧、北侧至现状坪上镇驻地。规划公共服务中心设置在铁牛庙片区位置。优点是:该方案建设环境最为优越、生活设施及人口有一定基础,有利于生活区近期发展。但是该选址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将交通枢纽位置作为生活区;二是拆迁成本较大;三是用地东侧、北侧被铁路阻隔,远景发展用地受限。对于产业区交通,尤其是北部精品钢物流交通存在严重阻隔。经过用地条件、交通、设施配套、投资成本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本次规划选取了第一方案作为产业区未来中心生活区的布局方案,在产业区中部形成“东工西居、平行拓展”的格局。2、其他4个居住区和农村社区规划。本次规划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居住区和农村居民点的规划问题,不搞不切实际的大集中和“一刀切”。因为产业区面积大、地域广阔,考虑部分农村人口仍将长期居住在原地和产业工人居住、工作半径不宜过大,本次规划仍将重点发展4个镇驻地和中心村。规划中通过对现有的村庄进行迁村并点,实施旧村改造,远期结合旧村改造在现状村庄密集点形成部分小的社区居住组团。规划居住区用地2691.0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4.5%。六、给水规划产业区共有中型和小型水库48座,3204.9万立方米,调洪库容788.8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77.35万立方米,死库容280.33万立方米。以小一、小二型水库为主,工业用水可利用空间不足。本次给水规划主要以自给自足供水方案为主。(1)坚持自给自足,充分挖潜、扩容改造,多措并举利用好产业区的地表水。根据调查,临港产业区境内主要河流为绣针河、寨子河、大山河、石河、龙王河。均属于绣针河和龙王河这两个滨海水系。绣针河源于甲子山,以前由于河道采砂和环境恶化,河道萎缩、河床下陷。龙王河发源于莒南东北部山区,流域面积大,水量充沛,治理后可作为工业水源。大山水库供水:其周边大山水库、辛庄水库、河西水库兴利库容可达930万立方米,规划在大山水库东侧设置一处水厂,日供水量可达3万吨。可以满足产业区近中期生活用水需要。绣针河水厂:规划在适当位置处进行河道分级拦蓄,打造绣针河沿岸生态湿地自然环境。可以增加蓄水长度70公里,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以上,有效缓解产业区用水压力,在朱府村附近建设水厂,可以做到日供水5万吨规模,主要解决工业用水。龙王河水厂:在龙王河流域分级拦蓄,进行扩容改造,在壮岗镇北部建设水厂供应壮岗片区并可向团林产业片区调水。可以达到日供水7万吨规模。对两大水系扩容改造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既可保护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可完善绣针河、龙王河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临港产业区生态化、社区园林化。使临港产业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确保临港产业区可持续性发展。(2)远期调水方案。随着临港产业区产业规模的扩大,规划用地面积100余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仅靠自身地表水显然不足,为此,可以考虑外地调水方案。自莒南县相邸水库引水,考虑相邸水库供水能力和未来产业区的发展规模,可以达到日供水能力5-7万吨,在坪上镇驻地西南新建水厂一处,与现有的自来水厂一起对临港产业区供水。可以对坪上、团林、壮岗镇、中心生活区的主要供水区域实现自流供水,距离规划主生活区较近,降低供水成本。目前产业区已经邀请水利部门的专家现场踏勘,进行精确的评估论证,确定水库扩容挖潜、河道整治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充分挖潜、扩容改造,利用好产业区的地表水和远期调水后,临港产业区的供水规模可以达到日供水能力20万吨,满足长远发展的需求。七、污水处理规划规划产业区设立两个污水处理厂。主污水处理厂设置于团林镇唐家村北部,距离村庄500米处,该处距离绣针河入海口约4公里,地势比较平坦,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可以直接排入绣针河或者中水作为工业用水回用。优势:厂址位于绣针河的下游,且在坪上、团林镇工厂厂区及生活区的下游,能够接纳产业区大部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与周围村庄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交通比较便利便于污泥的运输处理,电力条件充足。规划拟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6万吨。目前产业区的工业废水产生量非常小,从工程投资和运转费用方面考虑,规划污水处理厂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3万吨。由于龙王河是单独流域,壮岗产业片区的污水统一输送到绣针河污水处理厂成本较高,所以单独规划了一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八、其他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协调电力部门编制了电力专项规划,省市电力部门决定在临港产业区规划建设1座220KV和4座110KV变电站,山东省电力设计院已进行了站址踏勘。弱电、热力、燃气、消防等专业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区产业布局、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已分别与各部门及运营商对接。在此不作详细汇报。

z信遪个啊’【在现场评估;‘斯大林; 在巡在。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规划一、地理位置及开发范围产业园区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黄海岸边,从文安滩起沿鸭绿江大道围绕大东港西行至10公里处,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二、发展前景产业园区围绕建设中国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抓住纵贯东北东部铁路和中朝新公路大桥即将开工建设的机遇,发挥毗邻朝鲜、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的独特地域优势,以我国海岸线最北端的唯一出海口、也是东北东部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大东港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出口加工区和互市贸易区建设,促进对朝鲜的路、港、区一体化建设,构筑同周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合作的平台,打造东北东部经济新的出海大通道。三、优势特点(一)区位优势黄海经济圈三个经济圈的交汇点,具有独特而优越的区位优势。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在3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构筑同周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合作平台,促进丹东等边境地区具有物流贸易集散、进出口加工和国际商贸旅游功能。辽宁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作为全省“五点一线”中唯一的边境园区,随着36号文件的逐步落实,丹东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丹东在东北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二)腹地优势园区背靠东北东部城市群,是东北三省东部地区13个市唯一的出海口,随着东北东部铁路的贯通和丹东至通化高速公路的建成,东北东部13个城市的2700万人口、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成为园区发展的广阔腹地。丹东地区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水资源充足,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是全省平均值的 4.5倍,水质优良,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已发现的矿藏资源有64种,其中硼矿储量和产量居全国首位;林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丹东有丰富的农副产品和水产品资源。丹东电力能源充足,水电、火电、风电齐全,总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到“十一五”末可达450万千瓦,可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保障。丹东有比较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劳动者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较高。(三)交通优势园区位于快捷、便利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之中,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基础设施完善,北京至朝鲜平壤、莫斯科至朝鲜平壤的国际联运经丹东出入境;丹东距离朝鲜平壤220公里,距韩国首尔420公里,是距离朝鲜半岛最近、交往历史最长的地区。丹东港目前已经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港口开辟了散杂货、集装箱和客运航线;丹东机场已开通丹东至上海、三亚、深圳、北京的航线,园区与丹东机场仅相距4公里;丹沈、丹大高速公路绕园区而过,丹通、丹海高速公路即将修建,丹东与朝鲜新建的鸭绿江公路大桥,正在做各项前期工作。(四)产业优势园区发展依托丹东现有优势产业。丹东工业初步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化纤、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居全省前列,食品饮料、医药、造纸、石化等产业都有很好的基础,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五)旅游优势丹东气候宜人,风景独特,环境优美,古迹众多,是中国万里海疆的北端起点,中国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江、河、湖、海、山、泉、林、岛等自然景观齐全、各具特色,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两处,国家AAAA级景区六处。大鹿岛中日甲午海战古战场、明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大孤山古庙建筑群、抗美援朝纪念馆等人文景观闻名海内外。四、园区总体功能定位以丹东及东港两座城市为依托,以大东港为龙头,以辽宁沿海大通道、丹沈和丹大高速公路、东北东部铁路和对朝等交通干线为支撑,以临港型产业为重点,形成建设工业强市的主要产业基地,形成以港口为龙头辐射东北东部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体制创新的示范区,成为牵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新的增长极。五、园区的产业布局立足港口,突出特色,重点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生产、仪器仪表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型骨干产业,以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根据园区的特点,在产业布局上,把园区39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划分为三个发展区域,一是临港工业西区,优先发展临港型大工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造船、石化、钢铁等与港口关联度大的产业。二是临港工业东区,将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仓储保税区,重点发展与出口加工、粮油加工及储运、大型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三是浪头产业区,优先发展轻工业、会展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旅游、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百度文库VIP已帮您省69元现在恢复最低仅需0.3元/天​​立即续费​丹东临港产业园区规划丹东临港产业园区规划一、地理位置及开发范围产业园区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黄海岸边,从文安滩起沿鸭绿江大道围绕大东港西行至10公里处,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二、发展前景产业园区围绕建设中国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抓住纵贯东北东部铁路和中朝新公路大桥即将开工建设的机遇,发挥毗邻朝鲜、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的独特地域优势,以我国海岸线最北端的唯一出海口、也是东北东部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大东港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出口加工区和互市贸易区建设,促进对朝鲜的路、港、区一体化建设,构筑同周边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投资、科技、旅游等合作的平台,打造东北东部经济新的出海大通道。

秦淮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后工业经济时期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本文从后工业经济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入手,对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由此提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性建议。

所谓的后工业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首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从“二、三、一”结构转到了“三、二、一”结构,增长方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北京产业结构的变化现已具有“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特征,初步呈现出科技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的经济特征。

北京市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北京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第一产业随着北京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从农村型向城市型演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崭露雏形。第三产业始终以强劲的增长势头迅猛发展,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比例逐年缩小,同时第二产业下降的速度明显放缓,并有上升的迹象。

(一)北京市呈现后工业化经济的特征分析

从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看,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地位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地位转变过程。从北京市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看,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并且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与产值结构相一致。这种现象表明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是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同时,这也表现出步入后工业化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特征,从北京市2001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折换到美元单位达到3060美金,依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至9000美元之间,标志着该地区进入工业快速发展阶段,也是进入后工业化的前一阶段。

(二)第三产业是首都经济中的重中之重

北京市第三产业位于三次产业发展的首位,产业比重达到67.7%。服务业已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工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首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北京工业,尽管生产资源少,污染严重,比重逐年下降,但由于是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外贸出口的重要领域,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仍需要保有一定的量。目前,北京工业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实施以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聚合成一批具有首都特点和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群,建成了定位明确、布局合理、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并正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优、都市工业更发达的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四) 农业是首都经济的基础

尽管北京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发展,但农业仍是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产业基础。其农产品生产功能虽已经弱化,但生活、社会和生态功能则有了较大提高,农业已由过去的以种植业为主,转为现在的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在向优质、高效方向快速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和观光旅游正成为新的农业增长点,农村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要空间,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出口农业等七大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

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变动概述

首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从“二、三、一”结构,转到了“三、二、一”结构,移出高消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确立了现代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5.2:71.1:23.7变为1994年的6.9:46.1:47,再变为2001年的3.3:36.2:60.5,到2005年的为1.4:30.9:67.7,也即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最终超过第二产业比重。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681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7亿元,下降1%;第二产业增加值2100.5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4616.3亿元,增长11.2%。

从演变过程来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明显加快。自1991年开始,北京市的第二产业占国内GDP的比重就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下降,而第三产业则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

到了1999年出现了一个转变,就是该年度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49.6%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48.4%。目前北京市的格局可以说是转为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二产业共同推动的局面。到了199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大于第二产业的47.6%。但是,在200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48.4%,低于第二产业的50.1%,可见,目前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现状是不稳定的。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变动并向高级化发展表明:首都经济结构正趋于健康协调,正在向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大都市型产业结构迈进。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布局不合理,受资源和能源约束不断强化。三次产业都存在布局不够集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不仅造成资源的低质低效利用和沉重的环境负担,而且还面临土地资源、水资源短缺的制约。此外,空间上的分散布局也不利于产业链网的形成,使得这些开发区不能很好地发挥产业聚集功能。

2.产业结构不符合城市性质的要求,对环境产生压力。北京市的汽车业、石油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等高度积聚的重型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相对偏低,仍在与首都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建设争夺水源、土地等有限资源和空间环境,对首都的资源和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问题突出,对经济的贡献会下降。第三产业市场化、产业化明显不足,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部分比重过高,企业规模偏小,缺少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和优势产业群,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未来对经济的贡献度会不断下降。

4.各产业产品结构超稳态,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差。北京市各产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刚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作用十分微弱,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不强。一些长线产业几年来生产能力没有明显缩小,落后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不能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部门转移。

5.产业构成落后,中低技术繁衍。北京市工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加工工业水平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设备老化,工艺技术落后现象;传统产业比重很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不足;代表高技术档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更新改造速度过慢,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差,而以中低技术为基础的乡镇企业发展过快;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协作程度低,许多企业没有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局面,此外,一些企业生产批量过小,产品成本过高。

6.劳动密集型行业与知识、智力密集型行业不协调。北京市的科学、教育事业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科研人员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数量居全国之首。这种丰富的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表现为知识智力密集型行业比重低,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大,没有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工业技术结构体系。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建议

(一)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

根据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及基本特征,以及到2010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今后一段时期至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服从和服务于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功能要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继续合理调整内部结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的态势,产值比重降到2%左右;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振兴现代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提高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增加“五少两高”(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占地少、污染少和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程度高)工业比重,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加值占工业50%,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维持不变或略微增加,达到35%左右;相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较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3%左右,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等新兴现代行业,推进运输邮电、零售贸易等传统服务业向现代化高层次发展。

(二)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1.重视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研与产业相结合。加强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融合,把技术开发作为投资的重点,加大研究开发投资。通过税额优惠等政策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计划,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北京市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和智力资源,应充分拓宽渠道,构建平台,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

2.结合首都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其所占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不仅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而且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程度和国家科技现代化的标志。

北京市服务产业具有绝对优势。首都地位是一种特定的资源,为北京市的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而特定的市场需求,成为北京市发展服务产业的重要动力。北京市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包括邮电建设、文化体育建设、卫生医疗保健设施等,发挥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3.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强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构想,把握产业链的高端。在现代制造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和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目前的世界经济强国来看,它们无一例外具有尖端的技术,主导着现代制造业产品的生产,美国的钢铁、汽车、软件,日本的电子、汽车、数码产品,德国的精密机械等几乎垄断着世界市场。

做大都市工业经济的总量。全面推进都市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使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加大企业资产兼并与重组力度,力争把同行业中小企业归拢到一起集中管理,或以专业孵化器的形式为小企业提供成长条件,通过信息、设备、人才、研发能力等公共性资源的共享,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提升各产业层级,产生集聚效应。

4.注重与京津塘和环渤海地区产业链的衔接,形成优势互补。京津冀都市圈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搞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京津冀都市圈的区位特点、资源条件和各自的产业基础,为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北京市都市工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分工的合理与协作发展、沿海与内地产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潘自强;核能与环境一加快核能的发展是缓解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的现实途径之一[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05期

[2].薛可;核能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一新能源答问[J];少儿科技;20xx年06期

[3].李正孝;核能源安全吗?[J];劳动安全与健康;1998年08期

[4].谢满廷;核能是安全清洁的能源[J];太原科技;20xx年02期

[5].赵世勇;核能是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J];青海国土经略;20xx年06期

[6].米尔顿·S·普利斯特,蔡德诚;核能源与核安全[J];科技导报;1986年04期

[7].核能仍是安全清洁的能源[J];中国能源;20xx年07期

[8].岳建平;能源经济与核能发电的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年18期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刘肖岩,雅科夫列夫;航天器核能源安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xx年06期

[2].宋文杰;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核能系统──可预见的更安全的核能源[J];中国能源;20xx年06期

[3].宋文杰;寻找更安全的核能源一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核能系统[J];百科知识;20xx年07期

[4].新快;核的泄漏后各国寻安全能源地热在日本或取代核能[J];安全与健康;20xx年09期

[5].刘成安,伍钧;裂变核能源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可能[J];高技术通讯;20xx年02期

[6].戴彦德;核能应成为能源发展主流[J];绿叶;20xx年08期

[7].彭士禄;核能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希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04期

参考文献:

[1]景继强,栾洪为.世界核电发展历程与中国核电发展之路[J].东北电力技术,20xx,(2).

[2]杨旭红,叶建华,钱虹,薛阳.中国核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J].上海电力,20xx,(6).

[3]邹树梁.中国核电经济性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4]祁恩兰.中国核电发展的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20xx,(4).

[5]叶奇蓁.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xx,(1).

[6]杜国功,杜国用.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山东经济,20xx,(3).[责任编辑安世友]

[1]项伟峰.中韩国际物流和贸易结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xx,33(8):240-242.

[2]蔡芸,汝宜红,杨一铭,等.中韩物流技术竞争力因子分析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2):40-45.

[3]王利梅.中韩区域物流合作必要性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11:008.

[4]赵松岭.国内外低碳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xx(1):90-92.

[5]李廷妮,邓春.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以国际旅游岛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35(11):9-10.

[6]黄超俏.探索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下区域内国际物流发展趋势[J].中国外资,20xx,18:007.

[1]陈秀琴.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xx(23).

[2]张潜.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xx(4).

[3]赵旭明.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xx(12).

[4]李德伟,范松海.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xx,04:101-105.

[5]石向实.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1:75-81.

[6]廖乐焕,孙丹.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经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xx,03:66-71.

[1]王庆国.伊春物流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亟待强化[N].伊春日报,20xx.

[2]云利珍.我国发展物流业的环境分析和对策建议[J].国际经贸消息,20xx.

[3]刘岩,张增玲.由物流业变化看经济发展.伊春新闻网,20xx-04-29.

[4]杨文慧,王勇,查德利.浅议政府在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物资流通,20xx.

[5]叶家伟,孙建军.发达国家物流模式带来的启示[J].国际经贸消息,20xx.

1、盖笑松: 《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与实践》,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 年,217 页。

2、魏彩: 《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xx 年,27 页、71 页。

3、冯晓霞: 《学前儿童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入学准备》,《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xx 年第 7 ——8 期。

4、杰克·肖可夫等: 《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 早期儿童发展的科学》,方俊明、李亚伟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334 页。

5、孙晓莉: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xx 年第 6 期。

6、韩世强: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权利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xx 年,103 页。

7、顾微微: 《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教育评论》,20xx 年第 4 期。

8、齐明珠: 《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人口与经济》,20xx 年第 6 期。(责任编辑:admin)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xx,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xx(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xx(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xx,6(2):117.

5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J].上海交通运输,20xx(3):14.

6 P.Y.Loo,L.Y.Chow.可持续城市交通:理念,政策与方法(英文)[J].ASCE,20xx(6):76—77.

参考文献:

[1]谢德高.营销战略全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xx.

[2]何辉.从分析作品开始学广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

[3]张衔,陈丹镝.名人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张琦.虚假广告及其治理对策[J].社科纵横,20xx(3).

[5]郭健义.水准缺失的名人广告效应[J].名人广告,20xx(12).

[6]马莉.漫谈名人广告[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7]李喜岷,陈双全.破解名人广告风险[J].全球品牌网,20xx(2).

[8]徐凤兰.理性对待名人广告[J].新闻实践,20xx(11).

[9]陈谦.名人广告探析[J].东方论坛,1997(2).

[10]傅慧芬.名人广告面面观[J].国际广告,1993(2).

[11]张宏.名人广告的战略价值、风险及对策[J].市场营销,20xx(2).

[12]齐尉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论名人在广告传播中的利和弊[J].新闻知识,20xx(7).

[13]喻勤娅.广告法律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xx(10).

[1] 吕争荣. 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2] 宋士云,吕磊.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综述[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5)

[3] 赵保强,张庆利. 论中国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xx(03)

[4] 王东升,马勇占,孙毅. 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1)

[5] 李莹. 国外运动员商业活动管理模式特征、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xx(05)

[6] 秦军. 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7] 秦椿林,肖林鹏. 论体育政府利益[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xx(05)

[8] 费瑛. 我国公共体育政策制定中“利益失衡”现象及其解决方案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xx(01)

[9] 杨菲菲. 健美操的审美特征与社会价值开发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0] 吕争荣. 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1] 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 实现体育利益均衡的条件:基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xx(06)

[12] 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 制度创新:体育利益格局均衡的保障[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05)

[13] 文雄. 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思考[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xx(05)

[14] 薛保红. 芜湖市大型企业员工体育生活方式与压力管理的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5] 石亚军,施正文.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 20xx(05)

[16] 杨叶红,方新普. 中国、美国、德国财政制度模式与体育体制的比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03)

[17] 廖文剑.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 20xx(03)

渔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论文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是新疆面临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新疆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弱势,难得历史机遇与挑战,立足新疆实际,避其弊取其利,以全新的发展思路促进新疆跨域发展,建设人民幸福、环境美好、和谐安定、团结文明的新疆,有必要对当下新疆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 1.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优势 (1)丰富的资源优势 资源丰富是新疆的一大优势,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占全国已知矿种的80.7%;新疆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新疆风能资源丰富,拥有小草湖、达坂城、罗布泊等九大风区,可开发利用总面积15万平方千米,又是我国风电研发较早的地方之一,为风电开发奠定了基础;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797小时,光热资源开放潜力巨大;另外,区内还有优良的牧场,也是我国主要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基地之一。 (2)独特的地缘优势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地处祖国最西部,周围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是中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区,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4,是我国面积最大、毗邻国家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具有与多国接壤的地理优势,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目前,境内现有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国家批准的开放县(市)75个,控制对外开放县(市)8个,已初步形成了沿边、沿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成为我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市场的重要大通道和桥头堡。 (3)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在中国旅游资源68种基本类型中新疆至少拥有56种,居全国之冠,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旅游资源宝库”。新疆自然景观别致,以“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地貌,构造了雪山、草原、湖泊、沙漠、绿洲等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著名的自然风景区有喀纳斯、那拉提草原、慕士塔格峰等,奠定了新疆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新疆又是多种宗教文化的交汇之地,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宗教文化资源是民族的象征,有著名的楼兰遗址、香妃墓、柯尔克孜千佛洞等著名人文景观;新疆又是多民族聚居区,民俗旅游资源独特,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和风情习俗绚丽多彩,包括民族建筑、饮食、服饰、歌舞、工艺、礼仪等,都是取自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 2.新疆跨域式发展的劣势 (1)观念、人才是发展的最大障碍 新疆是较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而陈旧。长期以来,形成了外地人才不愿来,本地人才又大量外流的现象,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达20多万人,其中高级教师、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骨干、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达10多万人,人才资源严重匮乏,远不能适应现在大发展大开发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及偏远贫困地区人才严重不足。 (2)资源环境发展的制约 新疆正处于由传统经济快速向现代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环境污染,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随着新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出现资源掠夺性开采,资源地质储量、生态存量与资源开发、供给能力形成了约束,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新疆许多地方被划分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发展不仅面临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还面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天”条件不足的困境。 (3)交通运输的制约 新疆深处内陆,远离中东部发达地区,交通运输犹如新疆的生命线。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交通建设史上出现了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新疆交通运输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新疆航空运输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全国机场数量最多的省区。然而随着新疆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推进,货运量和客运量的快速增长,新疆交通运输仍面临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运输承载能力与新疆快速发展不协调、道路运输服务亟待加强等问题。 3.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新疆作为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对外开放的西部桥头堡,为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新疆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的发展和重点地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大通道”的内涵更为丰富,为更好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为新疆“双向开放,东进西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2)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展开 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又给新疆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此次援疆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全国19个省市及企业大力支援,其中包括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和西部的霍尔果斯建立特殊经济开发区,掀起了支援建设新疆的新阶段新高潮。来自祖国各地的援疆人才齐聚新疆,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对口援疆作为推进新疆跨域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给新疆带来又一新的发展机遇。 (3)国家战略基地的确立 新疆的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国家赋予新疆越来越多的重要战略定位,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果畜四大生产基地、大型油气生产和储备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还要努力建设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为新疆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4.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威胁 (1)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又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集散地。从地缘角度来说,新疆与中亚山水相连,在文化、民族、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亚局势的变动对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中亚的政局动荡已久,随着国际势力的侵入与干预,中亚局势越来越复杂多变。近年来,新疆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都是“境外指挥、境内行动”,如乌鲁木齐“7·5”事件,新疆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民族团结工作将面临新的考验。 (2)疆内社会形势依然严峻 新疆的问题不只是历史问题,也有不少现实问题。随着新疆开放建设,对少数民族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问题并未得到及时的解决;另外,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不尊重地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屡有发生,引起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都或多或少的起到加剧和激化矛盾的作用。面对新问题、新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创新型社会管理,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管理理念。 (3)激烈的国际竞争 边境贸易是新疆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出口的主要商品涉及服装、鞋帽、箱包以及建筑材料和设备、农产品等,边贸进口的主要是资源性产品。随着新疆周边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直接影响到新疆对外贸易的进展;随着经济发达国家进入中亚市场,又增加了新疆对外贸易的强劲竞争对手。从新疆发展现状分析,新疆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实现新疆跨域式发展,面对机遇与挑战,要结合自身的优势,转变发展思路和政府职能,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疆特色旅游业,努力开拓挖掘“沙产业”,积极探索新疆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新疆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再上新台阶,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社会稳定跨上新台阶,真正实现新疆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建设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新疆。

首先不太清楚您的意思是渔业港口发展趋势还是渔业发展趋势。舟山渔港发展趋势:近海捕捞作业为主--逐步发展远洋渔业--发展综合性港口(集渔业、观光、休闲旅游等一体化综合性渔港)。这里有关舟山渔业发展的一篇参考资料,希望能有所帮助:

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园品牌培育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论文

1 文化创意产业园组织人力方面的保障。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只有合适的人才,才可以更高效更优质的完成工作,实现企业的目标,完成品牌培育的相关工作。

怡安翰威特最佳雇主调研数据显示,企业拥有领先的雇主品牌,能创造比其他企业高四成的利润增长,员工敬业度高出两成,员工流动率则降低近三成,并能有效节约招聘成本。领英发布的《2015年中国人才招聘趋势报告》也显示,87%的中国招聘负责人认为:除了高薪外,雇主品牌对企业聘请顶尖人才的影响重大。

品牌与人在一个企业中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就没有企业,自然也没有了品牌,没有品牌文化,更无从谈起品牌培育。同时,品牌文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企业所有人的文化,是企业领导者与所有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可以说,一个企业的文化正是企业中每个员工在工作中所表达出的价值观的体现。因而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中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价值,创造和丰富企业的文化。同时,企业的品牌文化也会反作用于企业中的所有人,为企业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也为每个人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

在LY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品牌培育的过程中,合适的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本文仅探讨了LY在品牌培育工作中的相关战略及做法,但品牌培育需要全园所有人的配合。不仅企划部门在品牌培育工作中需要认同并传播品牌文化,在面对商户以及园区每一位消费者时,任何一位员工的表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LY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品牌以及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品牌培育相关的企划部门上有所侧重。

首先,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并结合园区品牌文化,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基于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面积不大,商户较少,氛围较为轻松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权利下放,较为轻松零散的参与式人力资源战略,关注团队建设与员工成长。在工作团队规模和岗位设计上,除与品牌文化最为相关的企划部需要足够的专业人才外,招商部、物管部等部门也需要做好人员规划工作,为每个商户、每个来LY的消费者带来较好的文化体验。

其次,依据规划,做好人员的招募、甄选和评估工作。为了能够适应LY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品牌文化,表达出“文化底蕴”的内核,在招募和评估中,应对此做出相应的评判,并选择价值观念及职业目标与LY的品牌价值最为契合的员工。

再次,做好员工培训与开发工作。除相应的工作技能外,必要的文化艺术常识、企业文化及品牌文化的培训也必不可少。通过鼓励员工参与LY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文化活动,鼓励员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领域,鼓励员工进行互相学习和自我潜能挖掘等方式,用熏陶的方法使员工认识品牌中文化的价值,并主动约束自身,实现品牌愿景。

最后,做好员工激励工作。对于LY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来说,较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是激励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趣的工作、多样化文化活动、与名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个人能力提升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内在报酬,要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员工能够愉悦的完成工作。

2  文化创意产业园设施服务方面的保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品牌是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唯一条件。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服务对于以租金为主要收入的文化园区是非常重要的保障。众多企业在选择办公地点或店铺地址时,地理位置以及优质服务是重要前提。位于CBD的LY文化创意产业园想要吸引众多步调一致的文化企业及文化艺术店铺、文化类餐厅的加盟,对设施和服务也不能掉以轻心。因此,为了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更好发展,必须做好设施和服务方面的保障工作。

5.2.1 LY文化创意产业园设施方面的保障。

在一家企业或店铺选择选择营业地址时,除地点的品牌增值、人流量等隐性价值外,设施环境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之一,对于文化类企业尤其如此。舒适包容又自由的空间环境,才能吸引企业的长久驻足。在寸土寸金企业高密度增长的CBD园区,低密度、良好的园区环境、LOFT格局都是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同于其他写字楼的特点。

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前身是上世纪50-80年代的工业化遗址,是一片自身就有着一定优势的旧厂房。然而,旧的工业化厂区并不能直接作为新的办公室使用,在开放之前SBD对其进行了改造。在保留原貌和记忆的同时,对厂房进行了加固,以及装饰物的增添。而在厂房内部,则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增添了互联网、商管系统、办公室改建、卫生设施等先进的管理设施,满足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园区整体的改建中,SBD没有将所有建筑完全改建成为办公区和商铺区进行租赁,而是完成了作为时尚艺展中心的大面积秀场改建,为园区乃至辐射CBD所有企业提供文化展览、艺术走秀、电影开幕等大型活动的服务保障。

对租住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和店铺来说,选择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不仅仅是在选择所租赁的办公区域,更是选择了低密度自然的空间环境,幽静的办公氛围,以及需要时的接待、活动场地支持。

5.2.2 LY文化创意产业园服务方面的保障。

服务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在选择办公场地时,也同时选择了该场地所配套的服务。因而,LY文化创意产业园要想在企业中也形成口碑,优质的服务是前提。

LY文化创意产业园在物业上的合作商是JWL置业,是一家有着十几年经验,服务众多高档别墅、高级公寓、办公及商业等项目的物业公司。在服务过程中,JWL置业注重“竭尽所能”的服务理念,并使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商户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以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商务形象。

在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未来的服务过程中,JLW置业需要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方式、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控制机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保障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4*365的第一时间接待、第一时间解决、第一时间跟踪回访的品质服务。接下来,JWL置业还会根据不同的商业形式设立专属的管家,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力争为选择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商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帮助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  文化创意产业园管理制度方面的保障。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需要与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企业文化相吻合。因此,LY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应该依据自身较为灵活、弹性的工作环境,以及以项目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特点的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针对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文化特点,选择团队型的管理,制定较为弹性化的,以任务和团队为核心的管理制度。LY应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三大职能部门--企划部、招商部和服管部为依托,搭配服务型部门--财务部、办公室等部门,由经理统一管理。在具体的活动中,不同部门的员工可以依托项目,组成特定团队完成任务。同时,要将LY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不同岗位职责写入管理制度中,并针对日常工作管理以及活动团队的管理出台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具体化考核与奖惩制度,一并写入管理制度中。

其次,推行完整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制定完成后,将其下发至每个员工的手中,并将重要条款做成海报挂在墙上。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所有员工需在总经理和办公室的组织下,针对管理制度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确保每位员工明确制度内容,并给予一定的时间适应新规定。

再次,执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根本在于执行,没有执行或无法执行的制度就是一个空壳,企业必定陷入管理混乱中。在执行过程中,LY创意园区的总经理和各部门负责人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并落实到工作中去。在具体任务执行中,每个员工应该遵照管理制度,将制度与工作融合,在工作中体现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切实将制度落实到工作中去。在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鼓励员工对企业文化进行思考,提升企业认同感与工作执行力,并不断创新,做出更好的活动。

最后,做好考核与奖惩工作。一个好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落实,更能公开透明的做好考核和奖惩工作。虽然企业的管理制度需要自觉执行,但是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在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员工考核工作中,需要依据不同的岗位以及参与任务情况,多层面多角度的进行考核,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服管部等与企业商户接触密切的部门,在考核工作中,也需参考商户的意见,而对于招商部来说,不仅要评估新商户的招商结果,新商户与园区的匹配性也应作为考核指标一并纳入考核中去。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员工,可给予物质奖励,特别优秀者可进行提拔。而对于连续几次考核不合格或出现重大失误者,也需要进行警告、罚款乃至辞退的惩罚措施。

4  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经费方面的保障。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品牌培育以及整个园区的运营来说,投资经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在该园区运营的初始时期,建设和改造是需要大量注资的环节,并且,在开始的招商中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运营进入平稳状态后,日常经费主要投入在园区改造、物业服务及人员管理中。但为使园区有一定的知名度,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在品牌培育上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LY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管理公司SBD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初始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主要用于园区的前期改造及初期的运营资金。作为SC集团为数不多的文化符号,SC集团在LY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资金投入上十分慷慨,同时也注入了优秀的工作人员。SBD作为SC集团的子公司,一定程度上拥有SC集团的客户人脉。因此,在LY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前期,资源比较充足。

在发展过程中,LY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收入主要是商户的租金及物业费用,小部分收入来源于为企业提供活动场地的租金、服务费以及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费用等。地处CBD中心,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收入比价可观,足以承担目前涉及的人员成本、管理成本、外包物管公司的服务费用、文化活动的承办费用、品牌培育相关的广告公关公司的服务费用等。但作为子公司品牌,SBD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需保证股东SC集团的投资利润,并在决策上受到SC集团的约束,因而,在资金保障上,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SC集团的首肯。

在调整后的发展方案中,为了达成品牌培育的目标,需在品牌升级、活动推广、网络宣传等工作中增加投入。因此,初始投资不变的情况下,LY文化创意产业园需调整计划,增加对品牌培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将现有收入的一部分作为品牌培育的专项资金进行使用。同时,财务部门需要保证现金流的充足合理,对于一些应收款项进行适当账期调整,以保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园区的品牌培育资金并非无回报的投入,在品牌培育有一定效果后,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人流量有所增加,知名度提升,则会吸引文化企业以及文化类商铺的加盟,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置率会有所下降,租金、物业管理收入增加;同时文化类活动举办时会选择LY文创园的秀场作为活动场地,秀场使用率提升,租金收入提高,总收入自然提升,可以进一步促进LY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资金流动,形成资金-品牌-资金的良性循环。在此循环的形成过程中,初始的资金投入是基础,也是必要条件。只有在初期保证品牌培育资金的合理使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LY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一章 导论作为本文研究的开端,本章的目的主要在于阐明选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放、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所在。在对经济开放、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进行背景介绍和概念界定之后,将会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最后列明文章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自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水平都出现了显著地增长。不论是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吸引外商投资,沿海地区都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某些沿海城市和地区更是获得了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大量的投资者和制造商选择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建厂,许多互相关联的产业慢慢地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而中西部地区的某些产业则出现了一定的萎缩,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随之不断扩大,沿海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就业程度都显著高出内陆地区。需求方面,持续扩充的集聚产业需要劳动力要素的支撑;供给方面,受到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吸引,我国的劳动力大规模地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包括地区之间的流动和地区内部的流动,本文着重研究前者),给沿海地区的集聚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而促进了产业的进一步集聚。供需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我国劳动力流动规模日益扩大,从1982年的657万上升至2009年的2.11亿人。这一时期,劳动力流动的流向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中西部人口密集的省份全部成为主要的净迁出省份,如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而沿海省份则成为主要的净迁入省份,如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劳动力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流动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地区集聚性流动;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和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导向的劳动力流动成为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规模和特征的不断变化给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开放背景下,东、中西部的经济开放条件和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量集聚,东部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在技术、资金上的优势,使化工、电子通信、机械等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发展相当快,在东部地区形成制造业集聚。东部沿海地区发生的产业集聚又使得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加大,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则是中国东部产业集聚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那么,中国的经济开放、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这三者之间是如何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本文旨在研究这三者互相影响的理论机制,特别关注经济开放因素在东部产业集聚过程中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处于封闭经济状态,整体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化程度也不高,但全国范围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各个区域也具备相对平衡的一定的工业化基础。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我国整体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工业化程度也逐步提高,然而经济开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沿海和内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等等。在经济开放条件下,如何在保持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工业化稳步提高的同时,实现全国范围不同区域经济相对平衡发展成为了目前学术界和政府部门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清楚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经济开放、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的互动关系不仅仅提供了一个适宜分析中国特色情况解释实际现象的理论框架,更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开放条件下制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发展地方经济政策、人口流动和对外贸易政策以达到整体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本文中的经济开放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政策含义,主要指一个国家对进出口贸易和资本国际间流动的限制程度,限制越少表明该国经济开放程度越大;另一层是现实含义,主要是指由于一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之后带来的经济开放现象,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自由化和跨国直接投资的自由流动。本文主要采用劳动力流动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进行研究,而新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在此作简单介绍。新经济地理学 (新地理经济学、空间经济学)是研究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现象的一门学科,包括制造业带和农业带的差别、城市的存在以及产业集群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说,这些集中的形成和延续都源于某种形式的集聚经济。在这种集聚经济中,空间集中本身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从而支撑了进一步或持续的集中。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它们各自有三个来源:向心力来自关联效应、厚实的市场、知识溢出和其他外部经济;离心力来自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运输成本、拥塞和其他外部不经济。本文关注的产业集聚现象的内涵比较宽泛。第一,产业不局限于制造业或工业,还涉及整个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具体模型讨论的产业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制造业,甚至被赋予了种种脱离现实的苛刻特征,但这是模型进行数理分析所必需的抽象,根据模型理解、分析现实显然不必拘泥于模型的具体假设,第三产业,或者至少是第三产业的很多行业,其实也同样具有制造业的集聚特征,在某种意义上,第三产业或某些服务业可以被看作是整个制造业或工业、第二产业内部的部门。第二,在新经济地理学中,“产业集聚”的含义既包括产业通过跨区转移而在空间上集中,也包括产业在区域内部的集中和自生生长,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前者。“集聚”一词既可以表示产业在空间上集中或成长的过程,又可以表示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分布的状态,其具体含义将由上下文的语境表明。第三,集聚必然涉及它的对立面,通常用“分散”一词来表示集聚过程的对立面,集聚和分散都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此外,集聚与分散具有辩证的统一性,不可孤立看待。例如,地球表面上分布着众多城市,每个城市都是产业的集聚体,但众多城市又是分散分布于地表的;再如,某些发达国家的产业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象,这对发达国家而言是产业分散,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却又是产业集聚;又如,在城市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些产业会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导致城市形成多中心结构,对整个城市而言,我们显然很难绝对地用“集聚”还是“分散”来界定这一现象。因此,本文在提及“集聚”的标题中内在地包含了“分散”。人们流动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为了与外地的家人团聚,为了躲避家乡的天灾人祸等等,但劳动力流动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在其他地方寻求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收益。从区域角度划分,劳动力流动又可以分为区域内流动和跨区域流动,比如我国省内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流动形式就属于区域内流动,而我国内陆地区劳动力向沿海地区的流动就属于跨区域流动,本文主要研究后者。因此,本文中的劳动力流动指人们以就业为目的跨越区域的移动行为。另外,在此说明,后文我们研究中的“人口迁移”、“移民”、“人口移动”、“人口转移”等等词语都代表这种定义下的劳动力流动。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中国的经济开放、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这三者互相影响的理论机制,特别关注经济开放因素在东部产业集聚过程中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全文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适应于分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开放、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关系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由此建立经济开放、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互相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中剥离出产业集聚过程中中国经济开放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并在数值模拟和实证分析中得到验证。第一步,为了给模型的假设和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事实依据,在建立理论模型之前,先回顾相关的劳动力流动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文献并对模型中的一些重要假设和主要机制提供经验事实;第二步,依据理论文献的重要结论和经验事实的主要结果对模型进行设定和构建,计算出模型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构建模型时,本文以Hu Dapeng(2002)为基础,丰富了迁移函数的部分。我们把劳动力流动分成近视迁移和远视迁移。在构建近视迁移函数的时候主要以标准CP模型中的迁移动态方程为基础,加入了劳动力流动的迁移成本;在构建远视迁移函数的时候主要借鉴Baldwin(2001)的做法,我们加入了一个由公共交通部门确定的迁移成本和由上一期和当期劳动力流动决定的拥塞成本,这样能够更好地贴近现实中的情况,改善模型的现实含义。第三步,对模型机理进行分析,包括对模型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产业集聚过程中经济开放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机制。第四步,依据中国的情况选取参数对构建的经济开放、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的一般均衡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实施数值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核心结论。第五步,对理论模型和数据模拟的核心结论进行经验上的验证,并对理论模型无法说明的部分进行经验上的补充,比如FDI对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的作用以及FDI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劳动力流动。第六步,根据以上五步得出主要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第一,统计分析法。该方法主要运用于第三章对经济开放、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经验事实的分析中,在整理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列表、绘图进行详尽的描述性分析。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刻画、比较不同区域的动态关系,能简明、直观地体现时间和空间对不同区域的不同影响,便于从动态上把握经济开放、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的现实情况,揭示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第二,数学建模法。为了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经济开放、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的问题,研究在符合中国情况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用数学符号和语言,把实际现象抽象为数学式子,然后通过计算得到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构建了一个适合于中国的一般均衡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并对方程式进行数学解析得到了模型的机理和产业集聚过程中经济开放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机制;第三,数值模拟法。在第四章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五章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使用Matlab等数学软件,通过设定合理参数对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实施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最终得到了经济开放促进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等重要结论;第四,计量回归法。该方法应用于第六章研究产业集聚过程中中国经济开放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具体来说本文采用的是工具变量的面板数据2SLS回归的方法。在搜集和筛选中国1990-2005面板数据之后,本文利用计量软件Eviews6.0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最终验证了上文提出的经济开放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机制并得到了各种机制的实际效果。第四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根据上一节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思路,设计论文的基本结构如下图1.1所示:图1.1 论文的基本结构图第二章 理论文献综述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发生产业集聚过程中,经济开放因素对产业集聚和劳动力流动的作用。不论后面的理论模型部分,还是实证检验部分,都是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所以本章对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模型的梳理有助于我们在后面建立一个适合于中国分析核心问题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另外,我们比较关注整个产业过程中劳动力流动的问题,而且在后面的模型和实证中,我们主要对劳动力流动行为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因此在理论文献综述部分,我们有必要整理和归纳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以便于更好地改进和分析理论模型中的迁移函数和实证检验的解释变量。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理论文献综述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文献跨越了相当长的时间,普遍认同的第一位研究劳动力流动的学者是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统计学家拉文斯坦,他对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劳动力流动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七大迁移律:劳动力的迁移与迁移距离负相关;劳动力流动具有阶段性和分级递进特征;人口迁移,主迁移流与流向相反的逆迁移流并存,后者是因主迁移流而产生的反向补偿性迁移;劳动力迁移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短距离人口流动中女性居多;技术和商业的发展使劳动力流动规模呈现增加的趋势;经济因素是人们迁移的最主要动机。经济学家在劳动力流动问题上的理论贡献是卓越的。在一个经济学的框架中,宏观方面,劳动力流动可以看作劳动力要素在地区间和产业间的流动;微观方面,劳动力流动被看作流动的个体(或者家庭)对较好机会的一种决定。一般认为,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收益和经济个体的个人效用。经济学家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迁出或迁入对迁出地或迁入地经济、社会的影响;(2)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要素市场的平衡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潜在的迁移者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作出的回应;(4)把劳动力流动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衡量其给个人或家庭带来的收益和成本;(5)劳动力流动与其他经济现象或者活动之间的关系,比如贸易、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等等。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主要文献,为后面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上的支持。2.1.1 发展经济学中的劳动力流动理论2.1.1.1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在较早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的流动能够带来整个经济体收益的提高。所以,当时的经济学家比较关注如何加速劳动力流动的进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Lewis, 1954)。图2. 1 刘易斯模型该模型将乡—城劳动力的流动看作是一种劳动力市场的平衡机制,它能使劳动力由劳动力过剩的农业部门向劳动力不足的工业部门转移,从而在这两个部门中实现工资或收入的均等化。这个模型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二元经济:一个部门是存在大量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近于零的的传统农业部门;另一部门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图 2.1反映了刘易斯模型的基本思想:D1, D2和D3代表不同物质资本积累K1, K2和K3下的不同劳动力需求;SS’代表劳动力供给;wu代表城市工业部门工资下限;wa代表农业中生存水平的工资。刘易斯模型有一个重要假定——无限劳动力供给:城市工业部门能够以一个不变水平的工资从农业部门中获得无限数量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剩余劳动力,而在传统的农业部门,资本投资较少,土地资源有限,然而农村快速增加的人口使得劳动力资源日益丰富,而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降至很低的水平。可以说农业中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Guillaumont, 1985)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工资水平wa很低,仅能保障基本的生活。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工业部门工资的下限wu。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初期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其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在现行的城市工业部门工资wu下,工业部门为了扩张总是能从农业部门中获得它所需要的劳动力。刘易斯认为无限劳动力供给也包括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例如临时工、小商贩、家庭妇女等,但相对于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来说,这部分比重较少。可以看到,刘易斯模型是比较吻合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的,正因为此该理论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流动问题时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刘易斯理论也有不足之处,例如:(1)有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无限劳动力供给假设不合理。Schultz(1964)认为,虽然传统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但部门内部的资源分配是有效的,所以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者的情况是不存在的。(2)刘易斯过分关注工业部门的扩张,而不关心农业部门的发展。虽然传统农业中有一些劳动力生产率低下,但其生产率仍不可忽视。按照刘易斯的推断,农业劳动力属于无限供给的范畴。然而当劳动力完全转移到工业部门以后,在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农业的产出将会减少,而且最终会影响到工业部门的发展。(3)刘易斯模型隐含了一个假设:资本与劳动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这个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对劳动力的边际需求呈递减趋势。拉尼斯和费景汉(Ranis和Fei, 1961)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他们仍然假设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他们的工作在于进一步明确了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得到了经济进入刘易斯模型的第二阶段的必要条件,即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劳动力流动速度超过人口增长的时候经济才会到达第二阶段。首先,拉尼斯和费景汉弥补了上述提到的刘易斯理论的第(2)点不足,他们强调工业部门的扩张不仅需要农业部门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而且还需要农业部门的剩余产品,也就是农业产出和农民自我消费量之间的差额。如果农业部门的剩余产品不能满足工业扩张的需要,劳动力的流动将会停滞。其次,拉尼斯和费景汉弥补了上述提到的刘易斯理论的第(3)点不足,刘易斯模型中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比率是固定。而在现实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对就业机会的贡献非常有限。拉尼斯和费景汉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时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再次,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流动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落后于资本的积累速度,所以人口增长并不会阻碍经济发展。拉尼斯和费景汉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明确指出,高速的人口增长会阻碍劳动力的流动。他们在扩展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也为发展中国家调控人口增长的速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便是顺应了拉尼斯和费景汉的理论。同样,拉尼斯和费景汉的模型也存在不足之处。拉尼斯和费景汉的模型中工资水平是固定的,他们认为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被制度性地固定了。由于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收入是根据农产品价格计算的,因此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也是固定的。实际情况是,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一直是上升的,尽管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口。2.1.1.2 乔根森模型1961年乔根森(Jorgenson, 1961)建立了一个两部门的经济模型,这两个部门和刘易斯模型一样:农村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与前面模型不同的是:乔根森假定劳动力不是无限供给的(也就是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不为零),而且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技术进步率和资本积累率决定。乔根森假设:农业部门只有劳动要素,土地数量不变,投入的劳动要素越多农业的产出越大;工业部门的生产函数是由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决定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两个部门的产出同时增加。乔根森认为人口的增长由粮食的供给决定,如果供给充足,人口增长率将会达到一个生理上的极大值。当粮食供给的增长率大于这个极大值时,就出现了农业剩余。农业剩余的不断增加使得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工业部门流动,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农业剩余越多,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就越大(Jorgenson, 1967)。在乔根森的模型中,农业剩余是劳动力流动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农业剩余,所有劳动力不会流动到工业部门只会留在农业部门。

大有大的写法,小有小的写法大的可以关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与国外差异研究小的可以以某一单个的文化创意产业区或者地域为例,从传统的经济地理上的空间理论来研究也行,研究传播,扩散,分布。总结出发展模式。

家居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论文

运营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经营中的核心内容,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对一个企业的繁荣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运营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住房更要求“高品质”“高质量”。房地产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投资于房地产行业。这对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既是良好的机遇又是极大的挑战。而房地产企业作为建筑的开发商,其运营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能否高质高量地按时完成。若国有房地产想要在激烈竞争中保持欣欣向荣的景象,则必须以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好企业运营管理。该文主要阐述了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

关键词:房地产;运营管理;问题策略

最近几年,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拉升了百姓的房产购买力,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迅猛。同时,具有无限潜力的行业与偌大的市场,使得更多人投资于房地产行业。在这背景之下,民营房地产企业迅速崛起,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发生明显的动摇,国有房地产企业的地位发生动摇。面对激烈的竞争,为了更长远的发展,良好的运营管理才是国有房地产企业屹立于建筑行业不败之地的前提,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效的运营管理制度,并对出现过的危机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发展中将会遇见的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企业又稳又好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1国有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所存问题

无论什么企业都存在企业危机,如若处理不当则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甚至使该企业不复存在。所以企业应该做到认清形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1财务问题

首先管理者自身缺乏运营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有的企业管理者由包工头逐渐发展起来,缺乏专业素养与意识,在企业管理中更是凭借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的认知系统做出判断。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企业财务核算等资料出现不真实性和不完整性,结果企业内部资金容易被盗用或流失。管理者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奠,决策分析缺乏科学依据。该状况给房地产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与进步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然后是融资问题。房地产企业承包项目时,建设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那么必须通过融资来筹集大量的资金。多数企业自身由于内部财务比列无法达到银行贷款标准,既无中介担保,又无抵押贷款缺乏信资,只好转向民间高息贷款。但此举存在风险更大,而且这种融资方式极大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业务成本和财务费用。而对于偿还筹措的资金,只有保证项目成功竣工,并且商品房得到许可证开始预售后,资金才可能慢慢地回笼。倘若未能获取回笼资金,后果可想而知,企业的命运将不堪设想。融资完成、项目开始建设后,又受大幅波动的利率汇率及证券市场的影响,那么房产企业极有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问题,资金出现断接,则最终致使项目中止更甚者企业走向破产。接着为企业日常资金管理问题。目前多数企业忽视了资金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资金严重沉淀。企业急于获取回笼资金,对产品进行促销,一味认为只要商品房售出,则有利润获得。在出售商品房时忽略了客户的经济实力以及信用额度;为客户购房进行担保甚至还帮助客户偿还银行贷款等。此举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原有资金空缺。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不乐观、房产贬值时,企业财政则难以恢复,日渐空虚。

1.2运营成本管理问题

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运营成本管理水平粗放,因其缺少组织架构支撑,欠缺运营成本管理意识。在运营成本管理意识上与“财务成本”“造价成本”的概念混淆,没有透彻地理解全过程、全成本的管理思想。并存在有的房地产企业在开展运营成本管理工作之前,并没有设置负责成本工作的专职部门,更没有建立运营成本管理平台与保障体系。许多房地产公司开始运营成本的管理,但并没有“目标成本”以及“动态成本”概念,更别说有完整的成本管理系统。所谓房地产企业运营成本管理过程是一个PDCA过程,包括了:目标成本的形成,成本控制,如何得到动态成本,如何调整异常成本。运营成本管理是以精细化管理的房地产业务,这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运营成本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也正是人才市场中所缺少的。同时合同变更导致不及时测算成本。时效性强、难以衡量的变化往往无法准确计算成本,造成运营成本控制风险。并且由于合同在执行过称中变化的发生,使付款金额的计算和审核难度很大,所以少数企业最后超合同付款时有发生,导致后续工作十分被动,但是该情况却难以有效杜绝。

2国有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经营之道

2.1提高企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无论企业的大小,也无论一个企业的什么岗位,上到高成管理者下到一线业务员,都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并且企业应该定期组织企业上下各层人员进行培训,不管能力大小都应该接受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培训,还有风险意识的培训;对于管理者进行企业管理知识的普及与强化,加强对风险的预测,让企业管理与运行更加合理、科学。只有将企业全体人员的素质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综合素质才会有所提高,企业运转才会更加高效。

2.2加强房地产管理者投资决策

风险管理意识经济形势变动和政策法规是影响房地产行业的两大外部因素。经济形势的变化将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商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因为房地产项目周期长,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产品上市时间,市场需求的可能性大有变化,可能导致产品的销售期延长,融资成本提高。而金融政策直接影响开发商和购买者的资本,影响项目的开发与销售。所以种种存在的风险要求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必须做到统筹全局,掌握一定的管理经营知识必不可少,而且还要时刻掌握熟悉政府的政策与市场的导向,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分,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风险管理,也许一个决策就让整个公司不复存在。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投资管理系统以及风险管理系统,并配以相应的专业管理者。

2.3建立运营成本管理平台和保障体系

房地产建设项目基本特点: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涉及内容多等,这些特点都需要企业管理者做到面面细微,处处谨慎,否则极易给企业带来危机。而运营成本是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实施中的的重要工作之一,贯穿于实施项目的整个过程,不容小觑。如若开发商想要保障开发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则必须重视运营成本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动态的成本相当复杂,房地产企业必须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经营成本管理水平来获得实时数据的动态成本,实现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目标。运营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实时地反应工程造价信息平台,它可以帮助建立成本结构,规范流程,核心业务的实时跟踪,实现业务与金融、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大大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加快决策过程,让决策更加准确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结语

房地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有房地产企业面对种种挑战,要想在新经济时代保持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么就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不管是财务管理还是运营成本的管理,都需要结合切身实际完善机制。企业应该做到从多方面做好风险预测与控制,在保证有效化解市场危机的同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国有房地产企业作为开发商,其运营健康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因此房产企业必须保证高效、高品质、健康发展,打造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李爱红.房地产集团多项目运营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5):20.

[2]孔浩.国有大型房地产企业转型期企业内部管理研究——以泰达集团为例[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3]文小波.探讨商业综合体的成功之道[J].城市开发,2014(6):84-85.

[4]陈卫中.加强国企管理应坚持走群众路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6):33.

摘要:在考虑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在何处时,还应当充分考虑该项投资的期限问题。投资期限过长,可能会限制养老保险基金功能的发挥;投资期限过短,其收益性可能会比较低。

关键词:运营管理;养老保险制度

一、引言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其中,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环节,对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及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也在逐步加重。将养老保险这一公共服务问题可以归入运营管理中的服务性运营系统,引入运营管理的思想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养老保险的压力来源问题明晰化,更易对症下药。

二、相关概念阐述

一个企业的流程能力指在给定的单位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它由资源中最小的资源能力决定。这一最小的资源即可称为瓶颈,是决定整个流程的流程能力的约束力。因此,首先需要明确养老保险体制的运营流程,在此基础上根据流程的约束情况找到流程的瓶颈所在。需要指出的是,瓶颈不等同于问题。问题是流程中的缺陷,而瓶颈则是流程中的约束条件。在同一流程中,必然会存在瓶颈,却不一定会存在问题。同时,在一个流程中,只会有一个瓶颈,但可以存在多个问题。问题可以被逐一解决,但解决旧的瓶颈的同时又会诞生新的瓶颈。从供需角度出发,倘若供过于求,流程就会按照需求的速度进行生产或服务,进而与流程能力无关,这种情形下,瓶颈属于需求约束;倘若供不应求,流程就变成了供应约束,本文中的瓶颈都将是供应约束的,因为养老保险金的供应必然会小于需求。同时,根据不同的限制,供应约束流程又可分能力约束或者输入约束,如果有充足的输入,供应约束就体现为能力约束。

三、通用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一共有三种模式,可概括为传统型、国家统筹型和强制储蓄型。而各个国家在运营养老保险制度时主要采用的理念或方式有两种: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

1.现收现付制度流程分析

在现收现付模式下,按需制定缴费水平,当年在职一代的养老保险征缴收入全部用来支付已退休一代的养老金支出,以支定收,不留结余。展示了现收现付制模式下的养老保险收支流程情况。

2.完全积累制度流程分析

在完全积累模式下,职工个人和企业将资金存入职工在专门机构的个人账户中,职工退休以后,提取个人账户中缴纳总额和增值资金来维持自己的养老开支。展示了完全积累模式下的养老保险收支流程情况。其中各个符号代表的含义与其在现收现付制下的含义相同,X1’、X2’……Xn’代表第1年、第2年……第n年社会整体养老保险金的支付情况。之所以不通用中的Y来表示而用X’来表示,代表完全积累制下个人所收到的养老保险金都源于个人自身的缴费积累。换句话说,个人原先的缴费金额将决定未来领取的养老保险金额。在该模式下,为个体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包括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和国家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部进入到了个人账户,经过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的一系列的流程,最终个体可以在未来需要养老保险金的时候从自己的个人账户中提取这笔资金。该流程充分体现了个体多缴多得的原则。个人多缴多得的原则还可以激励在职人员多缴费储蓄养老金,同时又不会给财政带来养老负担。但该流程同样存在瓶颈,因为保险基金会面临利率,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管理风险。对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来说,一方面要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即其年收益率至少应该能跑赢通货膨胀率;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要确保其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基金的保值增值环节是该流程的瓶颈,该流程约束属于能力约束。此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若是采用完全积累制会出现一些实际问题,一方面,倘若部分人因为历史原因没有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话便无法享受养老保险福利。因为在该流程下,没有缴费就没有个人账户,就更加不会有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这无疑与我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初衷相背离;另一方面,在于不经过社会统筹的环节,政府无法实现转移支付,这使得收入群体会成为最大的收益者,低收入者无法获得保障,也就无法促进社会公平。尤其对于基尼系数较高或者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而言,完全积累模式的弊端将会更加明显。

四、中国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

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1995年之前一直实行现收现付制的模式,缴费责任主要由企业承担。一方面,为缓解“银色浪潮”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不会单独实行只重效率忽视公平的完全积累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展示了部分积累模式下的养老保险收支流程情况。从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个体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分为两部分分别流入到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其中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会进入到个人账户,而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和国家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分别进入到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而个人领取养老保险金时,也同样是有两部分来源,一部分来自个人账户的积累,另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统筹的分配。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有机地将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结合起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的流程不会存在瓶颈。瓶颈的产生和解决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反复的过程。通过制度的改革虽然可以解决原有制度的瓶颈,但旧的瓶颈的消失会带来新的瓶颈。部分积累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收现付制度和完全积累制度的瓶颈,但部分积累制并不能完全规避或解决。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当前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金数额庞大,同时要面对我国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以及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很大。因此部分积累制下的运营流程瓶颈依然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环节。目前来看,我国养老保险需求大于供给的现状会长期存在,供给的约束将会一直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动力。而在部分积累制下的供给约束,既有输入的约束,也有能力的约束。其中能力约束将是流程的主要约束条件。

五、提高中国养老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本文就如何应对瓶颈、实现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进而提高新制度养老保障能力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健全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比较权威的是由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1年发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一方面是法律体系不健全,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且大多是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强制性较弱。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大多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欠缺自主性和主动性。因此,应尽快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营进行相关立法,使其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比如,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管中的基本职责、行政部门没有很好履行职责的责任如何承担、投资运营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等。

(2)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和平稳定的投资环境可以为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运作环境。但是,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投资的投机性、公司运作的不规范性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为此,可以适当引入市场竞争的因素,通过投标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高投资市场的运行效率。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可持续发展,还应当发挥政府监管和掌控等宏观调控的作用。2014年6月16日,我国正式发布实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信托贷款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养老保险基金可用于投资银行、国债、抵押性贷款以及信托性投资等渠道,这是我国不断探索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成果。2015年8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同时,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养老基金可以进行股权投资。这是政府在探索过程中的瓶颈突破,但对运营的基金比例仍反映出政府对资金安全性的审慎态度。但是,在考虑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在何处时,还应当充分考虑该项投资的期限问题。投资期限过长,可能会限制养老保险基金功能的发挥;投资期限过短,其收益性可能会比较低。总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需要依靠专业的投资队伍,应当在充分考虑基金的流动性和基金收益率的前提下,确定合适的投资期限和安全合理的投资比例,提高基金的效率,分散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ERP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代碧波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04-01

区域销量提升,围绕三个环节一:构建全方位的销售渠道二:社区的扎实推广三:有效的软性传播 家居建材行业通路模式的演变过程经历由早期的地摊式、杂货铺、专卖店为主体向连锁超市、建材商厦为主体演变。连锁超市以及建材商厦两种通路模式所代表的正是渠道整合的趋势和方向。因为他们一手托着消费者,一手托着供货商,用消费者来获得在供货商面前的话语权,用供货商来获得吸引消费者的筹码。凭借自身的品牌号召力、管理机制、场地,建立起一个集采购、销售、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于一体的平台。这种模式在日用品、家电等行业都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这种“巨无霸”店铺对应了“渠道为王”的潮流,凭借“省心、省时、省力”的“一站式”特征和良好可靠的购物环境,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远远胜于专卖店、建材市场,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特别是中高收入消费者的青睐。大经销商对终端的控制能力增强,但是规模的扩大也增加对资金的需求,要成为渠道的垄断者,经销商将需要外部的力量。大经销商成为生产商、生产商兼做大经销商的商业模式并不少见,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渠道对销售主导力量的强大,通过参股、控股、合作等不同方式相互渗透,是双方实现双赢的目的。1、家居建材市场上的几种通路模式比较分为五种典型模式,这五种通路模式分别为:建材商厦、连锁超市、专业建材街、品牌旗舰店、家装公司。建材商厦:由于其中高端定位、管理严密、统一商户操作,吸引了大批中高收入阶层,对消费的带动和影响效应明显,渐入佳境,将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渠道主流模式。但在与供货商的合作模式上,存在着一些弊病:通过店面出租的方式来集合供货商,收款及售后服务处理仍有供货商自行解决,给消费者带了一些不便;自身组织的促销活动对供货商的价格造成矛盾。2.连锁超市:由于立足价格杠杆、对商户价格促销严肃、程序呆板、不退货、结算周期长,倍受商家诟病。连锁超市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营业态,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适应过程,上述弊端需要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而改变。按照世界发展趋势来分析,这一业态是未来渠道的发展趋势。过渡性地板超市:在连锁超市这种业态下,我们还需要关注一种过渡性地板超市模型。这一类渠道商代理了多个品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但由于自身规模尚小,仍跻身于大型卖场当中。3.专业建材街:专业建材街一般属于当地政府的规划项目,在部分城市仍然是消费者购买建材的重要场所。商家以品牌专卖店和中小规模卖场两种形式并存,共同经营。地板品牌数目繁多,鱼龙混杂,价格档次差距较大,但配套产品较为齐全,可以满足消费者绝大部分的购买需求。4.品牌旗舰店:对于品牌有着极好地展示作用,但由于运营成本过高,数量极少。品牌旗舰店对于更多的品牌来说,是一个心中的痛:做了没有利润,不做无法传播。也正因为如此,更多的企业将品牌旗舰店纳入到传播的体系中,不对旗舰店的销售作用有太高的估计,但是一定要对旗舰店的展示作用进行评估。从区域的渠道核心来说,往往是围绕着旗舰店而展开渠道的布局,呈现出辐射状,而在品牌的旗舰店中,则更多地体现出服务与品牌价值的职能。5.家装公司:由于装潢的特殊原因,在风格设计、装修菜单、推荐材料等方面一直以专家的形象左右业主,提供集中采购服务,是值得重视的一股新生力量。

定制家居商业模式优秀,行业进入成长后半段: 2008年以来,在内需提振、中小户型占比提高、消费群体年轻化三重机遇刺激下,我具内销市场尤其是定制家具快速崛起。定制家具商业模式优质,以销定产实现零库存,先款后货现金流好,但个性化服务和柔性化生产能力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较高。从ROE、周转率、现金流多角度来看,定制家具各方面运营指标整体优于成品家具。随着优势企业陆续上市、地产&渗透率红利接近尾声,定制产业逐渐进入成长后半段,但我们认为优势企业能够通过供应链管理提升单品份额,并能够通过组织变革实现跨界扩张,从而实现突围。

复盘海外家居龙头成长模式,总结国内龙头破局启示: 海外家居发展较为成熟,市场集中度高(美国CR4达35.7%,欧洲CR5接近50%);龙头企业增长稳健,享受估值溢价(宜得利PE约30X)。我们复盘四家海外家居零售巨头发展历程并总结了成功之处:(1)宜家:卓越的成本管控能力和直营大店支撑低价+一站式多品类模式落地;(2)宜得利:家居饰品占比提升,变家居消费为高频消费,“流量+转化率+客单价”保障收入稳定增长;(3)家得宝:DIY模式领航,定位广阔中端市场,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强,渠道下沉充分;(4)汉森:多渠道+多品类打开天花板,O2O引流成为增长新驱动力。我们认为成为品牌零售巨头,产品定位应是市场广阔、高性价比、快周转;核心考察是供应链管理能力(成本管控,信息化投入等);渠道是一整套服务的最终实现手段,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极致供应链管理的结果是全渠道布局更容易落地。

家居企业如何穿越地产周期? 从宜得利和汉森的经验来看,提供高频次、场景化消费场景有助于穿越地产周期。我们认为:(1)性价比策略行之有效,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全柔性、大批量的规模化制造提升生产效率,从而更好的让利渠道和终端,从定价来看尚品宅配衣柜单价最低,志邦家居橱柜单价最低。(2)多渠道整合方面,传统零售应聚焦提高门店坪效;大宗渠道顺精装房大势可提升市场份额,但要保证利润率和资产周转;整装渠道产业链向前延伸,从前端截取客流;电商渠道打开流量入口持续向线下导流。欧派家居和尚品宅配在多渠道融合方面持续走在行业前列。(3)重构消费场景,增强顾客消费体验并增加消费频次,从而提升客单价和转化率。

多维度比较国内龙头竞争力,首选欧派家居、尚品宅配、索菲亚: 从品类拓展实力、渠道效率、研发投入、盈利质量等多维度来看,欧派家居整装模式渐入佳境,多品类、多渠道雏形已现,积极补足信息化短板,成长具有强可持续性;尚品宅配第二代全屋定制领跑,互联网基因优秀,整装渠道持续探索,具有长期成长活力;索菲亚橱衣木多品类深度融合、高效引流,生产效率及成本优势突出,积极补足渠道短板,静待业绩好转。

风险提示: 地产调控超预期,品类拓展不达预期,渠道布局低于预期。

(文章来源:东吴证券)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