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反对本本主义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反对本本主义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中国红色革命精神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色精神,是我们民族永远保持旺盛斗志和进取精神的强大动力,是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革命战争年代诞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山精神、洗柏坡精神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神七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一脉相承,相互辉映,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科学内涵、美学价值、当代价值一、中国红色革命精神的意义革命精神给革命总路线的制订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每一次伟大的社会政治变革都伴随着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政治文化往往是政治现实革故鼎新的重要前提。红色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弘扬,在当时不但有力地抨击了旧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军阀统治,揭露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救国图存”的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它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向中国人民宣传了共产党先进的政治理念,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为我们党开展更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红色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富于感召力与凝聚力的黏合剂高尚的道德能吸引人,伟大的精神能鼓舞人,科学的思想能指导人。红色革命精神的先进因子使得它发挥了其他政治思想难以比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红色革命精神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力量源泉我们党自“三湾改编”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后,红色革命精神的先进因子就深深地注入了人民军队的血液,浇铸了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铁军,这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二、红色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红色革命精神继承了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和争取民主、自由、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历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范畴,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这种精神不仅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传承价值。红色革命精神包含的精神具有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勇于献身的高尚品德、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刻苦钻研文化的毅力,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创造新的业绩,做出新的贡献的决心体现为1.马克思主义是红色革命精神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构筑了红色革命精神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2.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维系人民团结和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构成红色革命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革命群众的内在品质、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其人生追求4.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革命道德,是党和人民群众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三、红色精神的美学价值如果说中华民族精神史是一部伟大的史诗,那么红色精神就是其中最重要最辉煌的篇章。红色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多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具有恢弘深邃的精神文化意义。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需要对红色精神的美学性质进行研究和理论建设,彰显其美学价值红色精神属于社会美类型,美不是艺术的专利,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都是美得存在形式。中国共产党人也同样追求崇高的道德,“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即是社会的道德楷模。红色精神之美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内容。红色精神具有崇高的审美范畴。崇高美集中体现了美与真,美与善的内在联系,更是体现了人的尊严和道德感,使命感,而这正是崇高美的特征红色精神特殊的审美价值,这种精神则不只是以情感人,它可以唤起人的道德理性,促使人对自身进行道德审视和理性思考,从而有利于人的道德的培养与重建。而道德精神的塑造,不仅需要道德理性,更需要美的熏陶启迪。红色精神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源和政治资源,也是一种美学资源。四、红色革命精神的当代价 红色资源中的“人、物、事”,作为红色革命精神的物态载体,是我们保留红色记忆宝贵的历史资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不断获取力量的不朽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和道德诉求,与时俱进地开发、传播红色革命精神有助于我们了解红色岁月,保留红色记忆,不仅能够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历史教材,而且能够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人民热爱党、热爱民族与国家,最终增强党的战斗力、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竞争力。其次,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日益成熟的重要表现党员干部通过红色革命精神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保持自身思想上的先进性。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开发红色资源,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不仅能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还能进一步增强我们党的忧患意识、节俭意识、公仆意识,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侈浪费,坚决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只有这样,党才能始终有效地主导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的发展方向。

百度百科目录词条推荐关于中国革命的四篇经典文献导读《关于中国革命的四篇经典文献导读》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图书。书名关于中国革命的四篇经典文献导读ISBN9787503562518页数130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快速导航目录 作者简介内容简介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些重要举措毋庸置疑都彰显了党的历史上形成的政治传统,蕴藏于经典文献中的光辉思想至今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写下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论思想和对中国问题的初探,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持续广泛的影响。[1]目录引言第一章《古田会议决议》导读一、党的建设相关问题二、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第二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导读一、革命的首要问题二、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三、工农武装割据第三章《才溪乡调查》导读一、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一、发展合作社经济二、扩大红军力量第四章《反对本本主义》导读一、对调查工作的理论总结二、调查研究及其方法三、刨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后记作者简介徐浩然,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国家与社会治理。先后出版专著《解读中国民主》《人民国家——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政治》《改造我们的世界:从闽两苏维埃运动看中国道路的历史经验》,参与编写《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等图书10余部。[1]参考资料[1] 关于中国革命的四篇经典文献导读.京东 [引用日期2020-04-28

此文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有些人在党内讨论问题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针对这种情况批评了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 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的著名论断, 明确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在这篇中还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以及从对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摆脱出来, 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所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正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主要标志。《毛泽东思想》

反对本本主义研究论文

文章劈头就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他比喻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毛泽东批评党内讨论问题时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他强调必须把上级所作的决议、指示同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毛泽东还指出调查的方法和目的:“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

重要指导意义: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跨越岁月的长河,无数的实践证明,求真务实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哲学命题,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武器,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应该锤炼的政治品格。

该文章结构:

该文章共分七部分,即: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调查的技术。文章论述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道理,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文章认为,要纠正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进一步指出,我们以前调查存在的缺点,是偏于农村而不注意城市。文章还指明了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本本”的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

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号召“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文章最后对如何做好调查,提出了七点具体办法。

(一)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蕴含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所谓实事求是,也就是从客观事物的本质去研究和探讨其中所固有的规律性。它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按照这条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要做到实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本的途径就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向认识的对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即是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毛泽东强调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就是把“实事”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根据,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立场;“是”就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而承认事物是按照自己所固有的规律永无止境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求”就是去研究、去探索,通过科学研究和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然后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方法。总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详细地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加以综合性的处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实事求是原则简洁明晰地表达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实事求是原则的根据,又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实事求是原则涵盖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原则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讨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就能胜利,就能发展;反之,革命就要遭到挫折,就要失败。这是我们党几十年的革命经验总结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概括为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进而把它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同步性的特征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们之间具有同步性的特征。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是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破产而汲取深刻的教训中萌发出来的。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耳闻目睹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挣扎,那时他就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立志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他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逐步地认识到只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解放中华民族的正确道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当时,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大批有识之士不顾个人的安危,奋起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提出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结果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西方行之有效而拿到中国来就行不通了呢?人们都感到困惑。唯有毛泽东洞察秋毫,独树一帜,卓越的远见,发现这些设想存在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就是不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他认为脱离中国的客观实际,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把希望寄托在什么“救世主”、什么“洋人”的支持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他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必须依靠“民众大联合”进行革命。这是他从我国革命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因此,他从湖南师范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就更加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要“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注:《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363页。)认为,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离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的情形,是不可不加以实地调查及研究。为了研究解决中国和世界存在的各种社会实际问题,他发起成立了“问题研究会”。在会章中,他提出要把实际问题的研究和主义的研究结合起来,把社会的实践活动和资料的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以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指导工作,以上这些主张是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轮廓。这对以后毛泽东哲学思想和实事求是原则及方法的形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正是因为毛泽东非常重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所以,他才对国内外各种思想、学说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能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理论武器。确立了他坚定的信念,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毛泽东早年这些卓越建树与众不同的认识,表现在他涉足社会就具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我国的客观实际中去,从而为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奠定了浓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点明了二者具有同步性的特征。(三)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双重渊源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又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同时,他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里。前者体现同一哲学思想的继续,后者则说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扬弃。辛亥革命前,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求真精神基本上是学习、运用,其实践中的求真精神当然不可能上升到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高度,但是随着中国革命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他开始涉猎中国的诸子百家。他饱读经史,深受熏陶,并在革命实践中加以批判、改造,剔出糟粕,吸收精华。因此,他能具有雄厚的思想基础,开创了我国哲学思想的新篇章,奏出美妙动听的实事求是歌曲。成为震撼中国和世界的著名哲学大师。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扬弃基础上,然后加以筛选地吸收其精华,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求真精神,他更是心领神会,造诣颇高,达到了运用自如和更高层次的境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有着直接的思想渊源,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固然,在马克思一生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也常见于马克思的一些理论著作中,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显然,马克思关于实事求是的表述远不止这些,但从现有的资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每一重大的成就,都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实事求是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马克思没有一个地方以事实去迁就自己的理论,相反地他力图把自己的理论表现为事实的结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与其他各种思想的撞击过程中,才逐渐显示出真理的火花,他深深地认识到固守传统的观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中国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务实精神,而且逐渐开始与我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掌握、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有“的”放“矢”地把中西求真务实精神融为一体。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2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这不仅说明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化、民族化的特色,而且也说明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双重渊源。(四)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在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年代,毛泽东在同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实事求是原则的雏形。30年代,毛泽东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揭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祸害根源。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51页。)“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54~55页。)这是在党内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问题。后来,他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又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光辉著作。其中深刻地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方法,指出了教条主义者是典型的代表,进而揭露了“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134页。 )并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矛盾之中,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则还有很多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并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不懂得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后来他在撰写《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275 页。)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他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划清了马列主义与教条主义的界线,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从而为实事求是原则及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40年代,尤其是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不仅旗帜鲜明地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而且还强调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把主观主义视为党内的思想大敌必须加以反对。他在撰写《〈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用》及《反对党八股》等整风文献中,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进行了反复强调和深刻的系统的阐述。坚持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使实事求是原则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实事求是原则更加完备和系统化,并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50年代,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和毛泽东哲学思想同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顺利地完成“一化三改造”后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毛泽东与党中央曾多次强调和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反复号召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可以说《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他在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经典著作。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推动下,使实事求是原则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蔚然成风,发扬光大,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指导我们的一切工作。实事求是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和发展。然而从反右斗争到三年的自然灾害及以后的这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和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忽视了或没有进行认真的如实的调查研究工作,致使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而对许多问题作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使党在指导方针上产生了某些重大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大搞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猖獗,使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才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和实事求是原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具有双重的渊源和同步性的特征,都是毛泽东在认识和解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问题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他在同党内主观主义作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蕴含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反对本本主义》为反对当时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而写下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 在当时我党先后出现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在革命形成或革命性质、革命道路和革命策略等问题上,都犯了“左倾”错误,是中国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特别是王明教条主义错误,几乎使党和革命沿入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坚决抵制了国际国内教条主义的次错误倾向,总结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特点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问题,对当时革命形势指导意义重大。《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⑥在此基础上当时全党大兴调查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错误思想。毛泽东指出:不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中国革命的前途就会被断送。要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最好的办法是在全党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使全党同志都懂得,调查研究正是理论与实际相沟通的桥梁,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心环节。⑦“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做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的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做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要做这件事,第一是要眼睛向下,不要只是仰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⑧这些观点鲜明地对教条主义进行否定,指引着中国革命朝向正确的方向迈进。

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章

《反对本本主义》时代背景:

共产国际错误指导导致中国革命的挫折。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此种倾向自然会影响到共产国际内部。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作为共产国际领导下的支部之一,接受其理论上的指导和组织上的领导。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革命具体的情况,以不切实际的所谓“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损失巨大。

红军内部思想观念的分歧引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增加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围绕着红军的建设和发展,红四军党内出现分歧,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斗争实质上反映的是两种思想意识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原则性分歧。红四军党内一些领导人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风严重,唯共产国际指示是从,提出的错误路线方针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此,毛泽东有着深切的体会与担忧。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作风是该文产生的重要原因。毛泽东一生重视调查研究。早在1920年,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就谈到:“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

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农村,作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著作和一系列农村调查报告。就在撰写《反对本本主义》期间,毛泽东正在赣南小城寻乌县搞社会调查,撰写的《寻乌调查》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的样板。

《反对本本主义》的精神实质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85年前写就的《反对本本主义》,明确表达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观点,阐明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反对本本主义》的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

《反对本本主义》写于1930年5月。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的,那时候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毛爷爷在本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文章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思想。本文第一次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端正党和红军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1、关于这本书的简介:《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原名《调查工作》。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2、本书创作的时代背景: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反对单边主义驳论文的素材

1.李叔同

”,曾经是五四新文化的创始人之一。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夏丏尊:“宗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他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一首《送别》意蕴无限,最后传唱于大江南北,家喻户晓,那含义深邃、意境悠远的歌词,那恬静典雅、抒情流畅的曲调,传唱了一个世纪,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灵。淡雅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凄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做人当如黄药师,你尽可顽皮,尽可邪气,但你以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桃花岛—宁静与诗意。“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宁静的深意。虽有家国之痛,但弘一法师的心中仍然有如莲花般的宁静岛屿。心存莲花,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又怎会不得其真谛呢?

李叔同携着他一身才气和一腔被浇灭的热忱皈依了,纵然光明的平坦道路已在他的脚下延伸,纵然他的妻子哭的梨花带雨,他仍不为所动。尘世的喧嚣中,他选择了山间的一泓清泉,选择了天上的一缕云烟,选择了一个无比宁静的世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神秘而崇高的背影。

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 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门的典型一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待人以春风,对己似秋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弘一法师的律己之道。

他平时的持戒,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藏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僧,如果有犯戒做错了事,弘一也不会拿着戒律去律他,而是,深深地惭愧自己没有教化好对方。

弘一法师的律己,是学习之自觉,反省之深刻,改过之彻底的律己。所以,他的律己,不是苦行,不是难行,而是能行,而是极乐。他是在借律己之事来磨炼自己的心,他的律己已彻底挣脱了世间种种名利的桎梏,是完全摆脱了尘世之累的无上清凉。

说他“漠视”,是因为他并非不明白这些道理。出家前两三年,李叔同去日本洗温泉,行前还写信告诫一个学生,处世要圆通,否则不能与世相水乳。李叔同这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学生为之折服。在李叔同认真精神的培育和感召下,他的学生如刘质平、丰子恺,后来都成为一代大家。

具足大悲心高僧虽超尘脱俗,但身处乱世,绝不会无视生民的苦难, 1941年,弘一法师提出“信教不忘救国,救国不忘信教”,爱国之心不泯,护佛之志尤坚。

2.季羡林

适用主题:人生阅历、诗意、心态、勤学、低调淡泊、文学与社会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笔耕不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然后知不足”,“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季羡林等同于国学大师等同于文学大家等同于百科全书等同于世纪证人。他却淡然,兀自抱定一条座右铭:“纵大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3.王国维

适用主题:全才、自学、思想性、愚忠、传统文化、文学复兴

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门户 ,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

陈寅恪评价之:“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用光。”

他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

他是长江边上的艄公,逆流而上行一段文化苦旅;他是民族文化的鱼叟,挥舞双臂在文化殿堂里叩石垠壤。王国维,国学大师,人之至伟,在那个激进狂躁的年代,以惊人的勇气,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颓势,他挽狂澜于即倒,用生命向历史叩问。因为勇气,他把生命的最后力量化作一缕星光,点亮文化的黑夜;因为勇气,他投水颐园含恨而逝,激起了来自历史长河的层层涟漪、人性深处的粼粼波光。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你们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是,这些变赤变黑的都是什么样的人?会是高风亮节,立志报国的人吗?会是志在千里,矢志不渝的人吗?又会是坚持本心,超凡脱俗的人吗?当然都不会是! 近墨者真的黑吗?这或许只代表了一种人,那就是自控能力特别差的人。没有头脑,没有立场,很容易就受到他人影响的人。 鲁迅先生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并没有像其他有钱人那样欺压人民。他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饱尝了世态炎凉,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可谓“近墨”了,但他不但不黑,还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成为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因此,近墨者未必黑! 拿学校的事例来说:有的班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不是太好,但在每次的月考中,依然会有同学进入年级前10名。这些同学不就没有“近墨者黑”吗? 汉代的李陵、苏武,同是汉官,面对匈奴的高官厚禄的利诱,李陵动摇了,最终身败名裂;苏武坚贞不屈,宁肯茹毛饮血,誓死不同流合污,从而流芳千古。阅读三国志,就会知道,蜀国灭亡的因素之一,就是由于阿斗天性昏庸无能、奢侈无度。而蜀汉之所以没有迅速被魏所灭,是因为刘备苦心创业,诸葛亮、姜维多年来忧劳国事、辛勤北伐,朝野上下,莫不尽心尽力,匡扶汉室。阿斗为刘备之子,亲近诸葛,谓之相父;依靠朝臣,视之如臂膀,从小到大受到他们的才学教诲与思想传播,但阿斗却没有受到他们哪怕一点点的感化,仍然昏庸奢侈如故,以至亡国!这都证明了我们对于“近墨者黑”的怀疑。 其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多了也会觉得不通。一个坏人和一个好人在一起,那么这两个人都会变成好人还是坏人呢?若是前者,那岂不是全天下人都会变成好人?若是后者,那岂不是全天下人都会变成坏人? 比如说警察,他们每天都和小偷、盗贼打交道,难道每个警察都会变成小偷、盗贼吗?再说那些小偷、盗贼,他们每天都和警察打交道,难道每个小偷都能变成像警察一样的好人吗? 如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话,那么当 “朱”和 “墨”接近到一起的时候,究竟是会谁影响谁呢? 近墨者到底黑不黑,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心性如何。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在好的环境里也未必能成材,一到坏环境中更是同流合污了。可如果一个人意志坚强,品格高尚,在肮脏的环境中不但不会受其污染,反而更能显示其高风亮节。

小李大学毕业后想要来京发展,参加了几场大型招聘会,却毫无所获。等到他准备回老家时,已经过了就业分配时间,他只得当上了“无业游民”。

01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小李大学毕业后想在北京发展,参加了几场大型招聘会,却毫无所获。等到他准备回老家时,已经过了就业分配时间,只得当上了“无业游民”。在名牌大学学了四年生物的小徐,年底到一家餐厅连锁店当经理助理。虽然他也为找到这个不错的职位而庆幸,但放弃原有的专业还是让他惋惜。选择一种工作,就是选择一种人生,选择一种生活的态度。大学毕业生应做怎样的职业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地方?大企业还是小公司?顺个性还是逆个性?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假设陷入职业选择困惑的大学毕业生写一篇公开信,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来源:衡中2020届高三压轴试卷语文试卷)【立意指导】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讲小李、小徐在大学毕业后职业选择上的遗憾,前者高不成低不就,后者所用非所学;第二层次讲核心话题,在众多选项面前,应进行怎样的职业选择。不少毕业生没有长期就业规划,随波逐流;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宁为牛后,不为鸡首”,把留大城市、进大公司作为唯一选择。对于刚迈出校门又迈进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可提出以下建议:将自己的发展汇入时代的洪流、国家的发展;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要选择朝阳产业;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给自己的心理“充电”;保持平常心;等等。要求写公开信,要符合公开信的格式要求,通常公开信的格式与普通书信基本相同,即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署名等几部分:(1)标题:由发信双方及发信事由与文种名构成,如“×××关于××给×××的一封信”;有时也可只由受文者和文种构成,如“给×××的一封信”。(2)称呼:称呼要顶格书写后加冒号,可用“亲爱的哥哥、姐姐们”“亲爱的各位学长”。(3)正文:正文开头在称呼行下一行,空两格后书写。一般来讲,针对某一问题的公开信正文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①说明公开信的发文原因。一般要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叙述。②简略叙述问题存在的一些情况。如果是事件,则说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由于什么原因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若是某一现象,则要指明这是什么现象,有何表现,有什么倾向,有何危害,会造成怎样的结果,以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③阐明发文者对这一问题的真实态度。是提倡赞扬.或是批评反对,或者提出某种看法、主张,要一清二楚地表达出来。①提出希望或解决问题的意见及建议。为表示谦虚,结尾则可写上“妥否请参考”字样。③④为公开信的主体部分。(4)结尾结尾若是提倡赞扬的事件可以写上表敬意或祝愿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事业有成”等。注意分行书写,“此致”“祝”等表示祝颂的词前空两格,“敬礼”“事业有成”等祝颂内容要顶格书写。(5)落款存右下方署上个人姓名,如“您的学弟(学妹、朋友等):×××”,注意不要泄露个人信息,并在姓名下边写上发文日期。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扣住职业选择来谈,脱离这个话题谈人生观、价值观、人生选择、生活选择均视为走题。02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地震、海啸、蝗虫袭来,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灾难;病毒横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袭不同肤色的人群。——网络文摘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王阳明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合则俱利,分则全伤。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假如今年九月在中国举办第一届关于世界气候、卫生、安全的综合性大会,多国代表为达成公平有效的协议而努力,但某国代表却发表了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言论。(1)作为中方发言人,你想发表什么样的观点?请写一篇发言稿。(2)作为一名收看电视转播的中学生,你想反驳某国代表的单边主义言论,请写一篇驳论文。(3)作为一名随行记者,大会结束后你想记录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日记。要求:以上任务任选其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来源:上海高考压轴卷)【解析】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材料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说人会因为喜爱而狂热痴迷,继而全神贯注,以至于忽略其他信息,失去正常的判断力;第二句话却说,正是因为喜爱、痴迷、专注才有了了不起的成就。因此,材料的核心是“痴迷”,应从对待“痴迷”的态度上进行立意。【立意】否定态度:痴迷要不得;痴迷妨碍判断力。肯定态度:痴迷早就成功;专注带来事业。中立态度:适度痴迷,方可成功。03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每隔几分钟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着微博、微信、QQ,看好友在干什么,那些飘在风中的代码时时刻刻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岂止是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放眼望去,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然而我们在为此狂欢的时候,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来源:宁夏银川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审题指导】材料从现代人离不开的手机谈起,引出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等国之重器,表明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但题目的重点并不在此,“然而”后的内容是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然而我们在为此狂欢的时候,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即提示我们不能将自己异化为科技的奴隶,从而失去身边的美好。这句话隐含着命题者对科技的深思,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科技。考生要在此情景下进行思考,完成写作。考生可以从微博、微信、QQ如何左右着我们的情绪,手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等角度切入,也可以从科技将世界缩小,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的角度切入,但都要辩证分析,理性看待科技的利弊。如需指出不要因过分依赖科技而忽略传统生活中的一些要素,如身边的事和最亲的人,以及科技高光下日益消解的传统文化内涵等。辩证思考,方能写出最佳立意。考生在论证时,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比如谈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时,可以正面联想移动支付、网上直播授课等,反面联想因为每个人都在玩手机,而使面对面变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可以正面联想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等高科技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的例子,反面联想无人商店、无人驾驶等事物让世界变得冷冰冰等。总之,以正反联系思考,方可见出思辨能力。透过材料本身探究其本质时,考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

资本主义本质论文文献

具有鲜明资本主义特色的最主要文献,我认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他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

【摘要】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出发,资本主义存在的本质就是资本通过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从而建立资产阶级对社会的统治权。资产阶级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上述目的,但是资本的无限积累会导致生产与消费的失衡,最终导致资本积累循环的中断,从而产生经济危机。从内在矛盾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的结局并不乐观。 【关键词】资本主义 货币 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迄今为止,起源于2008年华尔街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延续了八年时间,虽然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宣称危机的起源地—美国经济已经明确复苏。但是,依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看,这种复苏是有条件的或者有限度的。因为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先天决定的,一旦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历史地发展到一定状态必然会爆发,如果出现复苏,那也是对外转嫁或者对内拖延的结果,本文就试图从资本主义的基本运行原理来解释这次经济危机复苏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身处的时代是一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到无限制发展的年代。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商品交易成为经济活动中主宰一切的事务与现象,于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①。亦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种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马克思认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商品就是交易中的产品,而要决定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公平合理,令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交换,则取决于商品的内在价值。商品的内在价值究竟如何规定,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基点。 首先,马克思将商品的经济学性质划分为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层面。如果产品不进入贸易流通,则只有具体的使用价值,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一旦进入流通,则需要抽象的交换价值来决定其交换的性质,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就产生了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涉及的是产品的具体物质属性,而经济学所关注的则是抽象的价值,亦即商品的内在属性。在马克思来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得到等价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拥有可以被通约的内在属性。这种不同商品的内在属性,就被马克思抽象为统一的商品的价值。一旦经济学只考虑价值,而舍弃具体的不同的使用价值,那么商品之间就取消了质的差异,而保留了量的差别,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二重性所做出的分析。②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规定商品的价值。依照以上分析,商品的价值是把具体使用价值抽象掉的产物,它必须满足不同商品之间可以通约的要求,马克思就遵循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观念,将价值抽象地规定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③,这就从商品的抽象发展到了劳动的抽象,具体的使用价值则来源于创造不同产品的具体劳动。从此,人类的劳动也被划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体现的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则体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马克思对劳动的二重性所做出的分析④。 马克思为何选择了劳动价值论而非效用价值论,或者干脆像均衡价格理论那样忽视价值这个经济学概念,作为自己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出发点呢?原因在于马克思所接受的学术思想传统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大相径庭。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基本源自于经验主义的立场,忽视其背后的抽象本质。而马克思的学术思想来自于德国古典哲学,重视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规定。按照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观点,世界历史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社会这一舞台上,历史地向前发展的过程。沟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则是“实践”这一纽带,历史在实践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主体和客体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改造与发展,世界历史就这样地被创造出来。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⑤。既然如此,那么劳动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创造出具体各种各样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更是形成为决定商品内在抽象价值的抽象劳动。通过马克思的抽象法,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将商品的价值定义为抽象劳动,其实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满足于对交易行为的表象分析,而深入到了对商品交易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体现着抽象劳动之间的交换和占有,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对世界的占有关系。⑥ 对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既然商品交易的成立,需要交易双方明确不同商品的内在价值,并就交换价值量达成一致。那么,这种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大小区分的交换价值,就需要产生一种市场上的中介来行使其交换职能。最初的人类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交换价值的中介尚未介入商品交换之中。物易物在实际运行中受到很多具体条件的制约,很有可能某次具体的交易因为不能满足交易双方的使用价值而无法成交,所以它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需要一种一般等价物来充当商品交易的中介,货币就应运而生了。货币是一种具有特殊商品属性的一般等价物,它既含有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也含有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以它在商品交易之中,恰好满足了商品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的统一这个经济要求。正是因为货币的出现,商品经济告别了以物易物(W-W`)的阶段,商品交换被转换为商品—货币—商品(W-G-W`)的过程⑦,此时的货币仅仅是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此时的商品经济依然是简单商品经济,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 本来,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不同的使用价值,货币的使用仅仅是为了合理度量不同性质的使用价值。但是,随着货币的出现,它自身具有易于贮藏和便于携带的特性,致使这种特殊的商品给商品经济带来了新的可能—商品交易可以实现买与卖的时空分离,于是货币的贮藏功能逐渐取代流通功能而被交易者所重视。对于货币的贮藏功能而言,它是货币退出流通、以社会财富的形态被贮藏起来的职能。货币所有者之所以要将货币从现实的商品交易过程中抽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储备对未来商品的购买力,之所以要储备未来的购买力,则是因为货币持有者源于对未来消费欲望与购买力的不确定,而货币对买卖时空分离的这一功能恰好实现了货币持有者的上述愿望。所以时空分离之后的商品交易行为就从W-G-W`分裂为W-G和G-W`,这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可能,商品交换的目的不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商品的交换可以利用货币的贮藏功能而安排未来的消费,以实现未来货币购买力的最大化。这种新的商品交易模式,正是由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所造就的商人阶层所发明,在商人的眼中,商品交易应该是G-W-G`,即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在另外一个时空,高于其购买价格销售,获取盈利,实现资本的增值。从此,商业活动有了自己主动的目的—资本积累,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再生产。

正是因为商人发明了资本积累,经济活动的目的就从满足消费变为追求货币增值,交换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抽象的价值,货币则是具体商品的抽象通约物。所以贮藏货币的意义就在于占有抽象劳动,只不过占有自己所创造的抽象劳动的公式是W-G,而商人阶层通过交换等手段占有他人所创造的抽象劳动的公式是G-W-G`,资本积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为了更多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以实现对这个世界的权力控制和无偿占有,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和终极目的之所在。 但是,要实现资本积累的持续进行,资产阶级就要保证G-W-G`这个循环链条不能中断,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需要的是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者缺一不可,如此循环才能不中断。资本本身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其他要素的配合,才能完成其自身的积累,所以资本内部就隐藏着自身的局限性,资本的积累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保证其进行下去,而这种外部环境恰恰遭到了不受阻碍的资本积累破坏。正是因为不受限制的资本积累,就导致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分化。货币愈加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用于对未来的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市场上的商品则由于缺乏用于消费的货币而滞销,最终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从而诞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产阶级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采取的几种方法 资产阶级应对经济危机的选择即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寻找到其他新的方法,来缓和或者对外转嫁国内的矛盾。对外转嫁矛盾主要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和建立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剥削海外市场来实现的,具体操作方法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关注的则是资本主义若干主要经济体所采取的种种内部经济调控手段,这些调控措施其目的就在于恢复受到经济危机损坏的资本积累循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象是流动性不足,但其实质并不是货币的稀缺,而是此时货币的贮藏功能超越了其流通功能,从而导致货币沉淀在资本所有者手中。对于资本家而言,给其制造新的消费欲望,并不会使其大规模释放其流动性,欲使资本家所贮藏的货币投入到资本积累循环之中,资产阶级主要使用了如下几种手段: 第一种方法,叫做高税收高福利。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在二次分配领域,对货币贮藏的领域征收高税负,并通过高福利的方式投入到低收入人群手中,给社会创造资本主义初次分配所无力创造的有效需求和消费能力。这种方法就是英国《贝弗里奇报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开创的福利国家模式,其思路是用最直接的外来力量来抹平货币分配的不均,强行使货币从贮藏状态转为流通状态,重新激活资本积累循环。但是,这种方法导致了资本家对国家征税的抵抗—资本家逐步将自己的企业从高福利地区转移到低劳动力成本的低福利地区,毕竟资本是可以做到跨国境流动的,同时这也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二种方法,叫做借贷消费。经济危机的核心问题是整个社会具备购买意愿的购买力(一部分在资本家手里,不具备购买意愿,或只具备特定领域的购买意愿,以下“购买力”均为“具备购买意愿的购买力”),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总价格。那么为了把这两者能够实现对等,一种方法就是让消费者能够消费他们所没有的钱,或是国家向资本家借钱替资本家消费,也就是向未来借钱花。由于通货膨胀的关系,未来的钱会比现在的钱更不“值钱”,因此这个钱的差价就可以弥补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价。欧美各国的信用卡透支消费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透支劳动者未来的劳动收入来消化当今过剩的产品,以实现资本家所拥有的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但是这种方法是有极限的,它会导致层层累积的债务,甚至造成借新债还旧债,最终形成债务危机。 第三种方法,叫做滚动投资。滚动投资也就是让资本家把积累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弥补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价。只要资本家总是把货币投入到投资领域而非贮藏,就不会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一种根本性解决方案。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持就是要靠投资—收益的循环,而非一次性的消费。然而资本家的个体投资也是很困难的,为了给剩余资本提供投资渠道,现代金融体系就应运而生了。现代金融体系能广泛寻找可以投资的项目,把资本家所拥有的闲置贮藏货币用各种方式快速地投资出去,投资获得的收益也可以迅速再投出去,形成滚动投资。货币一直在流通之中,就不存在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距了。各种票据交易和风险投资都是在这种资本投资的压力下出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由于对经济危机的恐惧而使得这些模式出现,它们只不过是资本寻求自我增值的本能和规避经济危机的方向恰好一致罢了。 但是,对于任何投资而言,既有回报也有风险,任何投资都有失败的可能。一旦投资失败,就造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危机,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始于2008年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造成了目前仍未走出萧条的全球经济衰退。欲使投资规避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新的科学技术,利用新的生产力开辟经济体内新的增长点,全球资本主义在这两百余年来的快速增长,也是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但是目前能否开发出新的生产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不是资产阶级所能一厢情愿的事情。 第四种方法,叫做货币宽松。货币宽松的执行方式包括降低存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和量化宽松等政策,其着眼点不是资本家因为投资前景不明而贮藏的货币,而是给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以解决具体劳动向抽象劳动转化困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所带来的新的货币流通性,在信用货币手段,最有可能导致的是通货膨胀,因为它稀释了原先货币的购买力,所以亦有明显的副作用。 小结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与时间间隔变得愈发不那么重要,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接近现实。在这种生产力大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的跨国流动使得全球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都能够被统一配置,虽然从表面上看,资本可以操控的资源更多了,但是反过来也意味着资本距离其所能扩张的终极边界也越来越近。一旦有朝一日,全球资本的扩张不受限制,从而囊括了全球的各种生产要素,也就表明未来的资本不再有向外扩张的可能了,此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将成为一个唯一的体系。既然是资本主义体系,这个最后的、唯一的经济体内所积累的矛盾也必然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与生俱来,根本无法去除的资本主义总危机。这种矛盾一旦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就再也没有向外辗转腾挪转移矛盾的空间了;而对内,无论借债还是扩大投资,都寄希望于未来不可期的劳动收入来调动当前的资本积累循环,但是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总之,在空间和时间的尽头,资本主义经济迎接的必然是资本积累循环的中断与自身矛盾的不可解决。正如凯恩斯所言—“在长期中,我们都会死去”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