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青年报历届总编辑

发布时间:

中国青年报历届总编辑

冯兰瑞,经济学家,1920年9月出生,贵阳人。早年求学于贵阳达德学校,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延安,先后在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工作,后考入中央军委编译局主办的外语学校英文队学习。1954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师资部专修政治经济学专业。历任上海《青年报》社氐兼总编辑、《中国青年报》编委兼文教学生部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兼马列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研究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所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经济学周报》社长。著有《劳动报酬和劳动就业》、《按劳分配、工资、就业》、《论中国劳动力市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就业问题研究》(与姜渭渔合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重构》(与齐翔延、孙炳耀合著)。

1980年底中国青年报复刊后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单位应试考中。1981年3月正式成为中国青年报体育记者。1985年任中国青年报体育组之长。中国体育记协常务理事。1987年任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2000年1月任中国青年报报刊发展中心主任,创刊《青年体育报》并任总编辑,同年,任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副主席。采访过包括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几乎所有国内、外重大比赛。

李而亮,男,1955年9月出生,籍贯广西。1983年7月至1988年2月,人民日报社群工部编辑。1988年2月至1995年5月,人民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副站长。1995年6月至1998年5月,西藏日报副总编辑。1998年5月至2001年8月,西藏日报总编辑、党委副书记。2001年8月至今,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总编辑、党总支书记。2004年12月接替李学谦出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电话就难搞了...

中国青年报社总编辑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级别高吗,《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为团中央的直属单位,中国青年报的副总编应该为副厅级。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总编辑是司局级。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总编辑是新闻或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国家新闻或出版单位为司局级行政职务。

男,现任中国青年报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1,博士学位,高级记者,全国青联委员、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常委、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副主席、教育部高校评估专家组成员、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资深评委等。先后获得包括5次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多项全国性大奖。先后出版《跳槽诱惑》、《新财富精神》等10余部专著。

高《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为团中央的直属单位,中国青年报的副总编应该为副厅级。

中国妇女报历任总编辑

虽然我卜能像百度一样说的那么专业的。但我是学习电信客服的。对于移动手机类都是大同小异。你发的信息都是发到信息中心,在你手机上能看到,如果是移动手机,应该是“138”开头的,这个号码千万卜要删除,要你以后就发不过去短信L。如果对方手机此时是关机或者么信号,信息中心会帮你保存48小时的短信,这个期间会不停的往对方的手机上发送,直到发过去为止

中国妇女报社长级别领导是孙钱斌。现任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中国妇女报刊协会会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法学硕士。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0]、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虽然当前把手机短信称为“第五媒体”尚有概念之争,但2004年7月18日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 彩信版》正式开通,读者通过手机看报纸、听新闻已经成为现实。 《中国妇女报》总编辑卢小飞将手机报称为“新一轮信息革命的火炬”,并称“手机报的诞生,宣告了一杯茶、一张报纸时代的终结。”中国当今拥有2.1亿手机用户,手机短信、彩信传播信息的威力和潜能,并以其直接、亲众等特点,对传统的广播、电视以及印刷媒体形成强大冲击。 所谓“手机报”,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换言之,就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使用户在每天的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全部内容。 手机报利用彩信实现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手机彩信传播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快速、便捷,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上:手机是一种无线通讯设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手机彩信服务不需要繁琐的手续和漫长的等待,用户只须按动几个键,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享受这项服务了。而且手机彩信不像打电话和上网,必须要求接收方也同时在另一端。信息可以存储在彩信平台的服务器上,一旦对方开机,信息就会自动发送,接受信息的一方既可以实时回应,也可以延迟回应,信息保存在手机中,方便随时查阅。 内容上:丰富的内容也是手机短信、彩信受人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机短信息的内容很多,短信内容提供商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定制服务,用户可以自由挑选所需的信息。手机彩信是短信基础之上的一种更为先进的形式,它在传输过程中能够使终端用户收到50K的多媒体数据包,这个多媒体数据包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可涵盖4开8版报纸的全部内容。因此,手机报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份包括报头、版次、标题、导读、照片甚至广告的原汁原味的“报纸”,资讯十分全面。 速度上:手机报采用无线多媒体传播技术,不同于WAP浏览,无需在线即可瞬间接收“报纸”全部内容。在传统订户订阅的报纸还在印刷厂、邮局的时候,手机报已经显示在手机上。而且手机报提供的50K媒体数据包是一次性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的,不会像上网浏览一样有掉线或等待的情况发生。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手机短信的交流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实际上也带来了交流频率的增加和交流内容的扩大。手机短信、彩信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新闻信息一般都短小精悍,更新快,要求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这正是手机短信的优势所在。据龙虎网报道,美伊战争爆发后的4个小时内,包括新浪、搜狐、TOM、网易等商业网站浏览量比平时暴增5—10倍,用户短信订阅量超出平时4倍以上。战争爆发之后不到4个小时,TOM新闻频道流量已经达到650万页,文本短信发送达200万条,彩信发送量也达到17万条。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收到了网站发来的新闻短信,感受了短消息业务的方便快捷。也有很多人利用手机的群发功能,将这些信息再转发给更多的人,充当了所谓“N极传播”中的一环。 手机报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知道,传统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很强。这一特点导致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馈大部分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尼葛洛庞蒂把网络区分为环状网络和星状网络。电视网是典型的环状网络,当你收看一个节目时,有许多人也在同时看这个节目。它的作业方式是“一对多”。而电话网则是一种典型的星状网络,它从一个固定的点放射出去,你手中有多少电话号码,你就有多少条路。可以说,这是个“多对多”的作业系统。如果对这种区分再深究的话,我们可以把星状网络界定为“无中心化机构的网络”。基于电话网的手机彩信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此传播体系中,传者与受者一律平等,受者亦构成这个传播体系中的一环,传者与受者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限。因此,手机报不仅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更可达到跟踪、报料收集、读者调查、读者评报等多方面的功能。对读者和报社都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手机报基于传统纸媒体、与电信增值服务跨平台的合作,孕育出了新闻传播新方式。同时受种种因素制约,新生的手机报也存在着竞争劣势。 首先,只有彩信手机用户才能看到手机报。目前虽然中国移动有2亿多的用户,但其中拥有彩信手机的用户只占20%左右,也就是说手机报的潜在读者数还有待增加。 其次,目前中国妇女报手机版采用用户包月订购的方式销售,每月的费用为20元。包月“手机报”只包括中国妇女报的精编版,用户如果想了解版面内新闻的全部内容,还需要单独索取,每条短信的价格目前为1元,今后还可能会上涨。这样的收费标准,相对于每发送一条短信息仅0.1元,而且接收方免费来说显得有些贵。相对于一般报纸来说,也不显便宜。 再次,在网络建设方面,中国移动到目前为止推出的彩信基站只有北京和武汉,而基站决定了彩信发送的速度。 最后,目前的手机报其实只是传统纸媒体的“彩信版”,只相当于报社的发行部、印刷厂。它没有自己的采编部,还不能算独立的媒体。 总之,在当前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四大媒体”激烈争夺的市场上,新生的“手机报”也要来分一杯羹了。对此,负责将《中国妇女报》嫁接到手机上的北京好易时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汤丹松表示,“手机报的读者是这样一群人:社会中知识水平高、经济基础好、年龄层次在25—45岁、对资讯高度敏感的精英阶层。”“那些出差、早晨没时间看报纸的,都可以通过手机坐在地铁、汽车里看报。”“手机报与其他媒体并不冲突,只会给消费者提供方便。”他还透露,该公司已经与《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信息导报》、《家庭周末报》等报纸签署了合同,这些报纸也将陆续推出“手机报”。

“她经济 ” 又名女性经济,是教育部2007年列出的171个新增汉语词汇之一,指的是随着女性 社会 经济地位提升,围绕女性消费、理财形成的特有经济圈和经济现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20-54岁女性人口达3.52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女性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也更加重要。随着女性经济水平的提升、 社会 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对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日益旺盛,成为助推我国消费不断提速的重要力量。根据埃森哲的数据,这一年龄段的女性,每年掌控着高达10万亿元的消费支出。

女性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在持续助力“她经济”的同时,在 社会 各行各业中的影响力也日渐凸显,北京冬奥会、女足亚洲杯就是彰显“她经济”的优秀范例。夺得冬奥会两金一银的谷爱凌成为各大品牌最为炙手可热的代言对象;中国女足夺冠后,已有数十家品牌宣布对其赞助和商业合作。

其实,不仅是谷爱凌和中国女足,全世界范围内女子 体育 的价值均在飙升。根据德勤发布的《女子 体育 兴起:迈向商业化之路》研究报告称,十年来,诸多案例已经显示,女子 体育 将吸引大量电视观众,为赞助商创造价值,单次赛事便能吸引数以万计的 体育 迷观看。

“她文旅”正在改变文旅市场和业态

中国年度消费数据显示,中国 社会 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文旅消费亦是如此。

同程旅行《2022年女性旅行报告》显示, 中国家庭超七成文旅消费的决策由女性做主。在下单预订文旅产品的用户中,女性占比58.6%,在文旅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日趋凸显。 拓展“她文旅”空间,成为扩大文旅消费新阵地。

携程《2022“她旅途”消费报告》显示, 女性 旅游 消费有“四高”:高话语权、高消费额、高品质、高性价比。 在高消费方面,2021年女性为 旅游 支付的人均花费高于男性33%,超四成女性选择入住4星级以上酒店。

马蜂窝数据显示,“80后”“90后”是微度假的绝对主力,占比超80%。微度假出行决策中,女性占比远高于男性,比例高达71%。可见,“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女性手中。

据《中国女性 旅游 消费研究报告》显示,女性消费者在对待各类新兴 旅游 玩法的态度上普遍较男性消费者更为积极,她们实际上已成为当前 旅游 消费升级换代的重要推动力量,不少女性专属的 旅游 新业态也纷纷涌现,网红店打卡,追剧游、康养游、医美游、亲子游等都因女性 旅游 者而兴起。甚至在过去被认为是相对专业、活动强度大的越野、徒步、登山、滑雪类项目也成为女性出游的热门选项。

《报告》还指出,除自驾游外,女性在包团定制、邮轮出境游、房车露营度假、潜水 旅游 、低空 旅游 、极地 旅游 等方面的尝新热情均高于男性。“她 旅游 ”正在改变文旅市场和业态。

“她市场”掘金需做好配套和服务

面对文旅进入“她时代”,不少地区已经开始有的放矢地服务“她文旅”,深度掘金“她市场”。文化 旅游 目的地应针对女性特殊需求积极设计新玩法,实现文旅消费的升级换代。

驴妈妈品牌发展部负责人李秋妍表示,女性消费者更注重 旅游 产品品质,追求精神和物质双重享受,愿意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买单,但同时女性消费者也是最谨慎的群体,更加精打细算,因此 旅游 服务的要求更高。

南京 旅游 职业学院副教授印伟表示,女性在 旅游 市场的地位日益凸显,壮大女性 旅游 市场,需深刻把握女性 旅游 时代市场的新风向、新需求,抓住她们的心。这就既需要加强出行居住安全维护,也需要提升舒适性设备的配比,比如在景区保证母婴室的配备以及相关设施,注意男女卫生间比例等。

面对“她文旅”的到来,文化 旅游 全行业链条都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和细节的打磨。疫情发生后,人们尤其是女性消费者更加注重 旅游 的安全感和体验感。

以日本“美容酒店”SUPER HOTEL大阪阿波座店为例,作为一家以女性顾客休闲、美容体验为主的经济型酒店,酒店大厅摆满了各种款式枕头的柜子,记忆枕、黑炭枕、药草枕……入住客人可根据个人喜好,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和晚上睡眠需要使用的各种用品。

日本SUPER HOTEL大厅摆满了各种款式的枕头

办理入住后,前台接待人员会递给客人一个美容袋,里面除了有POLAR的一套洗发、沐浴露套装外,更是细心地放入了一片含有胶原蛋白的保湿面膜。 酒店每间房间都配有加湿、除菌机,客人如果感觉空气干燥,可以随时保持空气湿度,滋润皮肤。

酒店内配有专门的Lady's Room,里面除了有基本的配置,还有知名品牌的蒸汽美容器,供女性客人休闲使用。此外,酒店拥有一个从地下1000米深处挖出来的天然温泉“花乃井”,具有养颜美肌、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等功效。所以即使不住酒店,也有许多专为泡温泉而来的本地客人。如果觉得光靠温泉不够放松,还可以使用自动按摩仪,既便宜又有效率。

“花乃井”温泉

“ 她经济”为商家提供无限商机

《中国妇女报》总编辑孙钱斌认为, 女性不仅是用户,还是重要的生产者;女性掌握着家庭消费的决策权,可以说是“超级用户”、真正的“上帝”。

一些经济专家认为,女性经济独立与自主、旺盛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从需求和消费群体划分,女性消费需求的蓬勃发展引导了一系列新的消费趋势,为商家提供了无限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大挑战。

《中国女性旅行消费报告2021》提到,随着“新生代”群体崛起,女性旅行者正经历一次消费主力的代际迁移,“80后”成为商旅、休闲度假的绝对消费主力及颇具价值的消费群体,“90后”则是最大的需求增量贡献群体,“00后”正成为新潮流、新消费的引领者。

对此,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围绕“她经济”研发新产品。近年来,不少商文旅目的地瞅准女性强劲的购买力,将其视为 旅游 品牌的“掘金池”,并针对女性游客消费需求,推出了赏花、摄影、 美食 、探险等主题游。此外,选秀、旗袍展等活动也受到不少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得益于地域 历史 与人文环境优势的安仁古镇,自2013年创立“穿上旗袍去安仁”活动以来,逐渐发展为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参与度的文化品牌活动。“穿旗袍,游安仁”已成为广大旗袍文化与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共识。

“穿上旗袍去安仁”活动

2021年第九届旗袍节期间,安仁戏院上演《吕布与貂蝉》《昆曲牡丹亭》等精彩演出;成都安仁福朋喜来登酒店举行“醉·旗袍”音乐酒会;安仁古镇首创“乐境世界”全新概念,打造最高沉浸自由度线下 游戏 空间的超强剧本杀;《今时今日安仁·乐境》IP沉浸式体验戏剧 游戏 全体演员在刘元琥公馆进行实景演绎……

“穿上旗袍去安仁”精彩演出

大型公馆实境体验剧 ——《今时今日安仁》

伴着优雅的爵士乐,经典复古的老爷车缓缓行驶,穿着旗袍的女子自芳菲流年里走过,手拿报纸的报童沿街欢快奔跑……来到安仁古镇,仿佛走进了一幅生动的民国图卷。

随着“穿上旗袍去安仁”规模的不断壮大,游客年年增多,知名度不断提升,该活动已成为安仁一张“动起来”的文化名片。

“她能量”让文旅企业占领先机

文旅行业其实主要是“她消费”,这个消费市场由女性主导,由女性的消费落差引导,且存在巨大的商业机会。女性消费者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参与方,其消费意识与偏好更深一层地影响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互联网整体人口红利消失的背景下,垂直群体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围绕相关消费群体的产业布局,则在加速推动互联网群体经济的发展。对女性经济的挖掘与刺激,是目前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为此,泰国国家 旅游 局每年8月开展的“她们的泰国之旅”女性主题 旅游 月活动值得借鉴。

“她们的泰国之旅”女性主题 旅游 月活动

参加“2018女性泰国之旅”的中国嘉宾

活动期间,泰国国家 旅游 局联合包括 健康 医疗、美容美体、酒店、航空公司和运动俱乐部等在内的200多家伙伴合作,在8月内为到访泰国的女士们提供各种折扣优惠。同时,发布一款女性 旅游 APP “Women’s Journey Thailand”,推送各类商品、服务的最新优惠,并帮助游客规划行程,通过活动推动来泰游玩的女性游客数量不断增长。

针对“她文旅”,我国文旅企业应紧抓女性群体特征和消费偏好,延伸、优化产业链,加强“她 旅游 ”经营意识和“她产业”人力、物力投入,促使文旅融合进一步加速,推动文旅服务升级;推动教育、心理、经济、文化等产业联动,加速产业生态布局;抓取女性心理,真正挖掘“她力量”和女性 旅游 消费价值,合理运用营销手段,借助节庆和著名女性故事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如借清明小长假,开展春日踏青周边游活动;借“七夕”情人节,开展刺绣、织染等手作活动;借“六一”儿童节,在文旅目的地设置儿童教育实践区,开展研学活动等。

总之,在“她经济”“她文旅”的大环境下,女性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局限在 旅游 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更需要被理解、被认同、被尊重、被支持。在未来的“她市场”中,只有掌握女性喜好,大胆创新,注重人性化需求,才能有效汲取“她能量”,占领商机。

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

第一财经主持人杨燕青结婚状况未知。杨燕青,汉族,《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她平时注重隐私保护,并未在公开场合讲述过自己的婚姻状态。第一财经创刊于2004年11月,是中国的财经日报,由中国三大传媒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

张延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1981年考入《北京青年报》。他从编辑、部主任、编委、副总编、常务副总编、总编辑、社长一路走来,跨越了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1983年至1986年,连续两届当选北京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3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报“十佳记者”;2001年被《中国青年》杂志推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他精心“打磨”的《法警背起生病被告》,获得第1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经他策划和亲手建设的体现《北京青年报》观点的栏目“今日社评”,获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由他构架的“新闻+副刊+产经”的都市报结构,被众多纸媒体广为采用。张延平长于报纸经营。1995年,他牵头策划推出了北青报的“广厦时代”、“汽车时代”、“电脑时代”三个周刊,把读者群扩大到这三个新兴产业,使《北京青年报》获得这三个领域在北京综合类纸媒体50%以上的份额的广告投放量。2003年,《北京青年报》的广告实际收入突破9亿元,实现利润2.4亿元,上缴国家各种税费2亿元。在2003年,北青报开始尝试资本运作,将广告、发行、印务并入北青传媒股份公司。2004年,北青报作为全国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成为中国内地报业直接上市的第一支股票,并控股改制后的北京儿童艺术剧团,张延平兼任董事长。北京儿艺改制后演出的魔幻童话剧《迷宫》,首轮上演18场,票房收入262万元,相关产品销售20多万元,创造了国内儿童剧市场的奇迹,被确定为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成功的典型。

河北青年报总编辑是谁

写写自己的生活,听听一些有关青春的歌 也许有所感想!

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 肖复兴与叶圣陶父子的忘年文缘 肖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著作颇丰、声名也隆盛的中坚作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厚,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话音清亮悦耳,听起来非常年轻。他戴着一副大眼镜,着一件红色针织上衣.既家常又透着有别于普通家居男人的书卷气质。倒完茶,肖复兴坐在对着北窗的单人沙发上开始有问必答,他确实是一个易于沟通并乐于与人沟通的人。 叶圣陶逐字逐句为他批改作文 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肖复兴说小时候对艺术很好奇,也喜爱。解放前,肖复兴的父亲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1947年,长子肖复兴出生,一家人在北京城南的打磨厂街居住。对于老家,肖复兴没有儿时的记忆,“虽然小的时候曾回过老家,但印象不深”。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老家,这才是肖复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回老家。 肖复兴还记得,姐姐l5岁那年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城南西河沿里的六联证章厂里描绘各种徽章。用一种叫做烧蓝的东西,类似亮晶晶的碎玻璃碴子,贴在徽章的模子里,用酒精喷灯把它烧化在徽章上面。姐姐做的就是这样的活儿,计件算钱,一天头也不抬,能做200多枚徽章,一个月能拿上几十元工资,算起来,做一枚徽章只是能够赚几分钱。那时,父亲每月也就70元工资。姐姐的钱对于当时生活拮据的肖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那时,肖复兴一家6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听来证章厂定做铁路徽章的一位铁路部门的主任说,正在修的京包线铁路需要人,挣钱多,姐姐不听全家人的劝阻,飞快地从六联证章厂辞了职。 肖复兴幼小时的这些印象到如今仍然铭记在心,但那时期家庭的困顿并没有抹杀肖复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走上文学道路后,他创作的散文常常以音乐为内容,源于他小时候对音乐的喜爱,“那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走上这条路,现在也不可能再去搞音乐了,所以写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散文也是这个童年的梦想的延续”。 “我们小时候住的院子里有一位街坊,母亲是医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姐夫是印尼华侨,从国外带来一台立式录音机。”这台当时被当作“稀罕物”的录音机,给肖复兴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个邻居男孩比肖复兴大几岁,很喜爱朗诵,“当时广播剧《林海雪原》正在热播,他就对着录音机朗诵,录完后放给我们小孩听。”其时,肖复兴正在上小学,从录音机里听到邻居小朋友的声音,他感到惊奇又兴奋。 复兴对文学的喜爱也许出于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是个税务局职员,喜欢看书。肖复兴回忆,小的时候,父亲曾给他讲过许多在书上看到的故事,如古典的包公案、水浒传等。“我的家乡离纪晓岚的故乡很近,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些纪晓岚的轶事。” 还在上小学时,肖复兴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是《上海文艺》。“我在街上买的书,看完后感到很神奇,原来在文学的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那时我还抄一些文学作品,如《干家诗》。”小学三年级时,肖复兴开始接触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张老师很严厉,那时的肖复兴对张老师相当畏惧,他还能清楚想起张老师站在讲台桌前的模样.“挺直的腰板,头发乌亮蓬松,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人想起‘怒发冲冠’这个成语”。 但是,这个令人相当畏惧的老师在教学上却有独特的一套方式,令肖复兴如今忆起也倍感钦佩。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肖复兴和同学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之前的工作是去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电影。到现在,肖复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场电影看的是《上甘岭》。多年以后,他曾用清新语言回忆起那个快乐的儿时片断:“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 看完电影后,张老师给大家布置的作文是写这次看电影,他说:“你们怎么看,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肖复兴把自己看电影时所感受到的一切娓娓道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肖复兴的这篇作文,并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及意见。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肖复兴如今已经忘记了,但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令肖复兴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那么亲切。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少年肖复兴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这以后,肖复兴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他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肖复兴的作文。张老师对他也格外器重起来,常在课下对他说:“多读些课外书!”在肖复兴眼里,张老师变得亲切了,尤其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在北京汇文中学上初中的阶段,肖复兴开始动笔写小小说、散文。当时,学校里有两块乒乓球台那么大的墙报“百花”,老师、同学都可以投稿。上初二时,肖复兴突发奇想,他对同学说,“咱自己也办一个墙报吧!”说办就办,他们照葫芦画瓢,办了一个“小百花”墙报,肖复兴被选为主编,每期在一块小黑板上贴出400字的稿子.放在教室里。后来,小黑板被摆在了楼道里,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 真正印成铅字的文章是《一幅画像》。那是肖复兴上初三时,他的作文《一幅画像》被推荐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本新华字典”。令肖复兴终身难忘的是,这篇作文让他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先生有了一段珍贵的“忘年文缘”。 那年暑假,老师把一份油印的《一幅画像》拿给肖复兴,并告诉肖复兴,叶圣陶先生已在作文上面逐字逐句修改过了。原来,叶圣陶非常重视这次征文比赛,评改了全部获奖作品,在每篇文章后边还写了一段评语。后来,这些获奖作品连同叶圣陶的评语被编成了一本文集《我和姐姐争冠军》。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得到大作家的指点,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大作家”。 叶圣陶的长子叶至善同样是肖复兴初涉文学道路时伸手相扶的一个“贵人”。1971年冬,已插队到北大荒七星农场的肖复兴被发配到离农场场部l8里远的猪号喂猪。猪号里有200来头猪,班长加一个当地农民连肖复兴,还有一个从山东过来的盲流就这么几个人,没有什么事,也见不到什么人,孤独与凄凉像结了张网紧紧裹着肖复兴的心。 在这种境遇中,肖复兴写散文,写自己的插队生活。他想把散文寄给叶圣陶,请他指点指点。但那时叶圣陶被列在打倒之列,肖复兴不敢与他联系,就把信寄给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叶至善很快就给肖复兴回了信,说写得挺好可以发表,并就肖复兴的散文逐字逐句修改,并提出评点意见,有的文章改动大,怕肖复兴看不清,就重新抄一遍,再寄回来。叶至善当时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刚刚从河南“五七”干校回来,“赋闲”在家。他同他父亲一样,对肖复兴这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予以关怀和帮助,给困顿申的肖复兴极大鼓励和自信。现在回忆起叶圣陶父子对自己的鼓励与关怀,肖复兴的语间感激之情自然流露,“正是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对我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影响”。 31岁“高龄"入读中戏 现在,每逢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学生们都人山人海地从各地蜂拥而来,削尖脑袋也要挤进中戏的大门。肖复兴是中戏毕业的,但他与中戏却是在无意中结缘的。l966年,肖复兴高中毕业前夕,艺术院校提前招生,中央戏剧学院来汇文中学招生,想招一批能创作还能表演的学生,希望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当时,学校推荐了我。老师叫我去看一下。”肖复兴在中学当过一焦学生会主席,组织过文艺活动,也表演过小节目,但他的理想是考北大,对中戏并不了解。“教导主任特地找到我,说你去吧,不愿考也不能勉强。”于是,肖复兴进了中戏的考场,他记得自己表演了一个小节目,还说了自己的经历,“面试的老师大概觉得我的条件合适,还专门带我去后台转了转。”面试、复试,肖复兴都通过了。5月份,中戏给肖复兴寄来一个录取通知书。可是,“文革”爆发了,肖复兴的升学之路也被无情截断。 但他与中戏的缘分却没有中断。l974年,肖复兴满心欢喜地从北大荒回到京城,下乡知青的身份转而变换成城市待业青年,时年已27岁的肖复兴有好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备受冷遇,只好在一所小学里当代课老师。l976年到北京东铁营二中教语文当班主任,那年春天,肖复兴到传达室打电话,桌子上放着一张报纸,他无意间发现有中央戏剧,学院招生简章,心怦怦直跳。中戏招生通知上要求考生年龄在18至31岁。肖复兴那年正好31岁,已在《诗刊》、《人民文学》上发表过诗歌、小说。他拿着报纸回去就跟同事们讲,那些老师都说,你一直没停止看书写作,就再考一次吧,准能考上。在同事们的鼓励下,他报名参加考试,一考即中。 1978年,当肖复兴攥着通知书再走进中央戏剧学院时,l2年过去了,他百感交集。自嘲自己已是“二进宫”。“在中戏,我学过电影剧本,但兴趣不在那。电影剧本是个集体创作的工作,不太适合我。但中戏也教会了我许多。”从中戏毕业后,肖复兴留校任教.“每礼拜都有课,感觉教书耽误时间。”肖复兴的兴趣在于写作,希望从事写作的职业。“系主任挽留我,也给了我很大自由”,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出中戏,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儿子说“看不起”只会写作的专业作家父亲 近年来,出版界把韩寒等新兴少年作家炒得很热,一时间少年写作被炒得沸沸扬扬。对此,肖复兴说:“孩子们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他们自己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目前过热的商业化运作有揠苗助长的性质,这对纯真的少年写作是有伤害的。少年写作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我读过德国一个l6岁男孩本雅明·莱贝特写的《疯狂》。在我看来,过于的轻巧、过于的商业化是和文学本质有距离的。” 肖复兴的儿子肖铁小学四年级开始在《小学生语文报》上发表作文,他写作的《转校生》在文坛掀起一股少年写作旋风之后,转而一门心思地投入到高考的复习当中,考上了北大中文系,还成了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之一,出了几本小说,反响还不错。在整个大学期间,肖铁一直都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直到距离成名7年后才推出长篇小说《飞行的杀手》。 对于儿子的选择,肖复兴表示,“真让人既心疼又宽慰”。他说,“儿子从小到大都是个‘乖仔’,第一部小说出来后产生那么大的反响,他也会飘飘然,但他很快明白自己究竟该干什么。而高考就是他必须经过的一个坎。”谈起和其他同龄少年作家的区别,肖复兴说,“其实儿子的反叛思想也是有的,不过并没浅显地表现在外表上。” 据悉,肖铁虽然也喜欢创作,但肖铁还是很看不起肖复兴这个除了写作不会做其他事的专业作家的父亲,肖铁的这部小说就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写成的。肖复兴说,“肖铁还是希望成为一个既有学问又能写书的学者型的作家。把学问做好了,有多少小说不能写呢?”

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 肖复兴与叶圣陶父子的忘年文缘 肖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著作颇丰、声名也隆盛的中坚作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厚,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话音清亮悦耳,听起来非常年轻。他戴着一副大眼镜,着一件红色针织上衣.既家常又透着有别于普通家居男人的书卷气质。倒完茶,肖复兴坐在对着北窗的单人沙发上开始有问必答,他确实是一个易于沟通并乐于与人沟通的人。 叶圣陶逐字逐句为他批改作文 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肖复兴说小时候对艺术很好奇,也喜爱。解放前,肖复兴的父亲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1947年,长子肖复兴出生,一家人在北京城南的打磨厂街居住。对于老家,肖复兴没有儿时的记忆,“虽然小的时候曾回过老家,但印象不深”。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老家,这才是肖复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回老家。 肖复兴还记得,姐姐l5岁那年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城南西河沿里的六联证章厂里描绘各种徽章。用一种叫做烧蓝的东西,类似亮晶晶的碎玻璃碴子,贴在徽章的模子里,用酒精喷灯把它烧化在徽章上面。姐姐做的就是这样的活儿,计件算钱,一天头也不抬,能做200多枚徽章,一个月能拿上几十元工资,算起来,做一枚徽章只是能够赚几分钱。那时,父亲每月也就70元工资。姐姐的钱对于当时生活拮据的肖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那时,肖复兴一家6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听来证章厂定做铁路徽章的一位铁路部门的主任说,正在修的京包线铁路需要人,挣钱多,姐姐不听全家人的劝阻,飞快地从六联证章厂辞了职。 肖复兴幼小时的这些印象到如今仍然铭记在心,但那时期家庭的困顿并没有抹杀肖复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走上文学道路后,他创作的散文常常以音乐为内容,源于他小时候对音乐的喜爱,“那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走上这条路,现在也不可能再去搞音乐了,所以写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散文也是这个童年的梦想的延续”。 “我们小时候住的院子里有一位街坊,母亲是医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姐夫是印尼华侨,从国外带来一台立式录音机。”这台当时被当作“稀罕物”的录音机,给肖复兴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个邻居男孩比肖复兴大几岁,很喜爱朗诵,“当时广播剧《林海雪原》正在热播,他就对着录音机朗诵,录完后放给我们小孩听。”其时,肖复兴正在上小学,从录音机里听到邻居小朋友的声音,他感到惊奇又兴奋。 复兴对文学的喜爱也许出于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是个税务局职员,喜欢看书。肖复兴回忆,小的时候,父亲曾给他讲过许多在书上看到的故事,如古典的包公案、水浒传等。“我的家乡离纪晓岚的故乡很近,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些纪晓岚的轶事。” 还在上小学时,肖复兴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是《上海文艺》。“我在街上买的书,看完后感到很神奇,原来在文学的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那时我还抄一些文学作品,如《干家诗》。”小学三年级时,肖复兴开始接触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张老师很严厉,那时的肖复兴对张老师相当畏惧,他还能清楚想起张老师站在讲台桌前的模样.“挺直的腰板,头发乌亮蓬松,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人想起‘怒发冲冠’这个成语”。 但是,这个令人相当畏惧的老师在教学上却有独特的一套方式,令肖复兴如今忆起也倍感钦佩。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肖复兴和同学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之前的工作是去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电影。到现在,肖复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场电影看的是《上甘岭》。多年以后,他曾用清新语言回忆起那个快乐的儿时片断:“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 看完电影后,张老师给大家布置的作文是写这次看电影,他说:“你们怎么看,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肖复兴把自己看电影时所感受到的一切娓娓道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肖复兴的这篇作文,并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及意见。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肖复兴如今已经忘记了,但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令肖复兴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那么亲切。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少年肖复兴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这以后,肖复兴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他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肖复兴的作文。张老师对他也格外器重起来,常在课下对他说:“多读些课外书!”在肖复兴眼里,张老师变得亲切了,尤其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在北京汇文中学上初中的阶段,肖复兴开始动笔写小小说、散文。当时,学校里有两块乒乓球台那么大的墙报“百花”,老师、同学都可以投稿。上初二时,肖复兴突发奇想,他对同学说,“咱自己也办一个墙报吧!”说办就办,他们照葫芦画瓢,办了一个“小百花”墙报,肖复兴被选为主编,每期在一块小黑板上贴出400字的稿子.放在教室里。后来,小黑板被摆在了楼道里,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 真正印成铅字的文章是《一幅画像》。那是肖复兴上初三时,他的作文《一幅画像》被推荐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本新华字典”。令肖复兴终身难忘的是,这篇作文让他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叶圣陶先生有了一段珍贵的“忘年文缘”。 那年暑假,老师把一份油印的《一幅画像》拿给肖复兴,并告诉肖复兴,叶圣陶先生已在作文上面逐字逐句修改过了。原来,叶圣陶非常重视这次征文比赛,评改了全部获奖作品,在每篇文章后边还写了一段评语。后来,这些获奖作品连同叶圣陶的评语被编成了一本文集《我和姐姐争冠军》。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得到大作家的指点,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大作家”。 叶圣陶的长子叶至善同样是肖复兴初涉文学道路时伸手相扶的一个“贵人”。1971年冬,已插队到北大荒七星农场的肖复兴被发配到离农场场部l8里远的猪号喂猪。猪号里有200来头猪,班长加一个当地农民连肖复兴,还有一个从山东过来的盲流就这么几个人,没有什么事,也见不到什么人,孤独与凄凉像结了张网紧紧裹着肖复兴的心。 在这种境遇中,肖复兴写散文,写自己的插队生活。他想把散文寄给叶圣陶,请他指点指点。但那时叶圣陶被列在打倒之列,肖复兴不敢与他联系,就把信寄给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叶至善很快就给肖复兴回了信,说写得挺好可以发表,并就肖复兴的散文逐字逐句修改,并提出评点意见,有的文章改动大,怕肖复兴看不清,就重新抄一遍,再寄回来。叶至善当时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刚刚从河南“五七”干校回来,“赋闲”在家。他同他父亲一样,对肖复兴这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予以关怀和帮助,给困顿申的肖复兴极大鼓励和自信。现在回忆起叶圣陶父子对自己的鼓励与关怀,肖复兴的语间感激之情自然流露,“正是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对我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影响”。 31岁“高龄"入读中戏 现在,每逢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学生们都人山人海地从各地蜂拥而来,削尖脑袋也要挤进中戏的大门。肖复兴是中戏毕业的,但他与中戏却是在无意中结缘的。l966年,肖复兴高中毕业前夕,艺术院校提前招生,中央戏剧学院来汇文中学招生,想招一批能创作还能表演的学生,希望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当时,学校推荐了我。老师叫我去看一下。”肖复兴在中学当过一焦学生会主席,组织过文艺活动,也表演过小节目,但他的理想是考北大,对中戏并不了解。“教导主任特地找到我,说你去吧,不愿考也不能勉强。”于是,肖复兴进了中戏的考场,他记得自己表演了一个小节目,还说了自己的经历,“面试的老师大概觉得我的条件合适,还专门带我去后台转了转。”面试、复试,肖复兴都通过了。5月份,中戏给肖复兴寄来一个录取通知书。可是,“文革”爆发了,肖复兴的升学之路也被无情截断。

《青春岁月》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共青团河北省委主管、主办的省级优秀社科期刊。创刊于1982年4月。原名《河北青年》,1984年10月改为现名。本刊主要刊登教育、社科类论文,为中国期刊网;知网;万方全文收录期刊。刊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读者遍布全国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创刊以来,在团省委的直接领导下,《青春岁月》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受到广大团员青年和各方面读者的欢迎。1985年,月发行量达54万份。除编辑出版杂志外,杂志社还于1983年创办了河北刊授学院,为四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青春岁月》是一家创刊较早,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期刊。曾两度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社科类期刊;先后有两任总编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优秀青年报刊工作者”。1982年4月创刊时,朱福奎任社长,祁淑英任总编;1984年9月,陈国涛任总编辑;1987年10月,张洪德任代总编辑;1989年7月,杨波任社长,张洪德任总编辑;现程维廉任社长兼主编。青春岁月杂志收录情况/影响因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收录情况:《青春岁月》杂志是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期刊。获奖情况:《青春岁月》杂志曾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社科期刊。青春岁月杂志社栏目设置主要栏目:教育前言、文艺争鸣、社科论坛、思政研究等。栏目设置如下:教育前沿:教育行业理论性文章;社科论坛:社会科学类综合性理论文章;思政研究:刊发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哲学、党史研究、哲学研究等思想领域的学术文章;文化艺术:选登汉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美学、音乐、体育、历史、文物保护、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研究著述。青春岁月编辑部/杂志社投稿须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