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课题研究促进专业成长论文

发布时间:

课题研究促进专业成长论文

浅析幼儿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急需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幼儿园课题研究逐渐成为幼儿教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也进一步提出:园长应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机制,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幼儿园成为园长、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家园。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开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幼儿园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但有利于推进教育科研规范化,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

一、幼儿园发展背景

为落实首轮《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公办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30%”的目标,2013-2014年广州市天河区以民办转公办和新建公办园的方式,新增区属公办园28问。在当时“平稳过渡”的大原则卜,我园保留了原民办园师资。两年来,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并以优存劣汰和引进优质师资的方式逐步优化师资结构。

我园除了三位管理人员外,所有教师均未参与过课题研究,均无课题研究经验。但我们认识到开展基于幼儿园实际的课题研究是提高保教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园在民转公的第一年,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引领教师开展了园本课题《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培养策略的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要求及教师分工细则》《幼儿常规培养经验总结集》(教学笔记、观察记录、经验总结、论文集);2015年我园参与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广东特色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目前,我园正准备独立申报区级课题研究—《自在生活快乐游戏—回归童年园本课程初探》。

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衡量教育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保教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我园教科研管理的实际来看,课题研究还处于“摸门找路”的状态,幼儿教师在教育科研时自目无序,容易诱发教育科研过程中诸多不良问题。

(一)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研究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缺乏主动研究的精神,处于被动研究的状态;参与教研活动欠积极,“任务式“完成研究资料的积累;对研究任务找困难推托,习惯性上交困难,缺乏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等等。影响教师研究积极性的成因分析如下:

1.工资福利待遇低于个人期望值,工作干劲不足。幼儿园民转公对原民办园教师来说是个机遇,绝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留任幼儿园。她们期望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办园的工资福利待遇必然远高于原民办园。然而,由于原民办园是双语幼儿园,收费颇高:普通班幼儿保教费为1800元/人/月,全英班幼儿保教费达2800元/人/月,因此,该园教师的工资福利也是东方社区甚至是员村片区私立园中最高的。民转公后幼儿保教费为485元/人/月,公办园编外教职工工资标准统一按照《广州市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工资标准<97号文)》执行,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学历较低、未评职称的教师的工资并没有达到大幅上升的个人期望值。因此,教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干劲不足。

2.缺少对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钻研精神缺乏。目前园内教师分为三类:一为学期教育专业本科(学士)毕业的年轻教师,二为幼师中专毕业的年轻教师,三为原民办园留任教师。“缺少对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后两类教师身上,这两类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性不强,对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认识不足,普遍缺乏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追求,在课题研究中始终处于被“推着走”的状态。比如:有些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只充担倾听者的角色,不愿或不敢发表;有些老师的教学笔记、观察记录大量引用网络参考文献,缺乏真实性;有些老师不认为外出培训是福利,不珍惜外出学习机会,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专业化成长缺乏追求的表现,势必影响和制约教师队伍的成长。

(二)缺乏课题研究的相关经验

1.缺乏课题申报的经验。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凭个人经验或个人兴趣,自目确定课题,导致影响立项或未能如期解决研究内容。例如:在申报《广州市落实<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申报》(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教师未能深入学习和领会《广州市落实<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申报》的通知精神,未能深入解读《指南》精神,仅仅凭教研组管理人员的个人兴趣和经验,自目申报一个注重幼儿美术技能培养的课题,最终导致申报“流产”。此课题既脱离了我园发展实际,更忽略了《指南》中艺术领域注重艺术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注重幼儿艺术情感培养的发展目标。

2.缺乏课题实施的经验。消极经验集中表现为:缺乏实实在在搞教研和开展课题研究的作风,研究脱离实际,没有将研究落到实处。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幼儿行为的成因分析不够深入,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和调整欠缺,研究材料的积累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导致课题研究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教科研质量,制约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3.缺乏总结课题成果的经验。我园教师在幼儿园民转公之前毫无课题研究经验,三位管理人员也仅仅是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过部队、省级或市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资料的收集,还需具备整理、总结研究经验的能力。目前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缺少对理论的关注,缺乏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经验。

三、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任务,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才能使幼儿园课题研究深入、扎实地开展。因此,应高度重视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及时肯定教师的劳动价值,建立多种奖惩机制,全方位地促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之中,有效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今后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尊重教师专业性的个体差异,拒绝横向比较。实行“赏识”培师机制,对认真研究、扎实教研的教师给予肯定,对于专业提升、专业性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2.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创造条件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从“要我去研究”转变为“我要去研究”,从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他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金点子奖励制度”,等等。

3.课题研究与文明班评选、月绩效、期末绩效考评挂钩,是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园领导将每位教师在教科研工作评比中的得分情况与每周文明班评选、每月月绩效考评和期末绩效考评挂钩,进一步促进幼儿园科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体现“科教兴园”。

4.加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随时提醒、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教师课题实施情况,提醒督促教师按计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要求教师做好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对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学期末组织教师进行全园性的课题研究检查汇报活动,了解课题进展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对个别教师的课题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她们对实施计划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研究。

(二)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培训,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持 教研组管理人员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园本教研,其专业性直接影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课题研究的质量。我园分管教学的管理人员,有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但在课题研究方面经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升。根据目前幼儿园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现状,及教师队伍在课题研究中反映的问题,我园借助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管理人员教科研管理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条理性,提高管理人员对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书、结题报告书等的撰写能力,提高管理人员教科研管理能力和课题引领能力,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聘请专家指导,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素养

1.专家指导课题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推动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我园借助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专家团队,引领园内教师开展《幸福生活快乐游戏—回归童年园本课程初探》的课题研究,以每月一次现场指导、专家讲座和不定期网络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领教师开展园本课程建构的课题研究。

2.园长、专家型园长的专题讲座,能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的科学引领和专业指导下,我园拟于2016年申报广州市一级幼儿园评估,为此,我园先后聘请了刚刚通过市级园等级评估幼儿园的园长和评审专家来园视导,开展评估动员大会和迎评专题讲座,受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普遍欢迎。

以问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论文摘要:

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有很多,而课题研究让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投入教育实践,既能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能丰富实践活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探索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反思中提高解决教学中热点难点的能力,在读写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用研究的态度去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是引领教师深度学习、专业成长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课题立项,为教师搭建参与课题研究的平台。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公办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留守儿童占总学生数的40%,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较差,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在家不知道体谅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行为举止冲动,安全意识差;语言粗暴,信口开河,不讲诚信;缺乏博爱之心,欺负小朋友现象时有发生;不会交友,不懂得亲近老师;不爱学习,读书无法。鉴于以上问题,紧密结合学校里的日常教学、教研工作,我校于2018年10月申报了课题《农村小学生践行弟子规促童蒙养正的研究》,通过践行弟子规促使童蒙养正,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在课题获立项批后,课题组成员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分工开展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积极研讨,协助主持人撰写开题报告。大家一起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目标与内容、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课题立项的成功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合作学习的平台,平时的闲聊不见了,代替的是查阅资料、撰写材料的忙碌,开启了由教书匠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二、在课题研究中探索,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课题研究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是相互交流、合作、提升的过程。学校为大家创造学习条件,鼓励全体教师阅读课题相关图书:《弟子规》《爱心与教育》《好老师都是干出来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课课题研究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是相互交流、合作、提升的过程。学校为大家创造学习条件,鼓励全体教师阅读课题相关图书:《弟子规》《爱心与教育》《好老师都是干出来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课题组成员还要另外学习课题专业书籍《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方法篇)》、《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指南》、《实用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同时,主要课题组成员还要上网查阅、搜集弟子规育人资料,了解该课题相关文献综述,了解该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价值。经过共同探讨后决定细化课题的研究内容,把“小学生践行弟子规促童蒙养正的研究”细分为孝悌品格培养、谨信品格培养、博爱品格培养、亲仁品格培养、阅读品格培养五个方面的品格素养进行研究。制定五个实验班实施计划,依托弟子规,进行童蒙养正教育,各实验班负责人分别拟出了课题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课题组主要成员的理论水平,课题组经过研讨,一致通过,决定在每个周末开展半小时的“周末课题沙龙活动”,及时总结、共同学习。“周末课题沙龙”活动,采取“参与试式讨论”的方式,由课题主持人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个话题,或则组织课题知识培训,其他成员参与研讨。充分利用微信群的分享功能,大家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任何地点,一句一句的在微信群里研讨。这种方式灵活方便,不占用教师太多的工作时间,效果很好。下面是我们一次课题研讨的片段: 主持人:今天我们要研讨的就是“什么是课题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我们的课题来共同学习,成员A和B回答。”  教师A: 对象是农村小学生,目标是童蒙养正,内容是 践行弟子规。教师B:本研究探究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存在的根源,以及践行弟子规促使童蒙养正的具体实施内容和策略,构建在农村小学生中通过践行弟子规促童蒙养正的教育模式,提高农村小学生孝悌、谨信、博爱、亲仁、阅读五大品格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洒扫进退应对等好习惯。 主持人:A成员三个问题都回答了,但是问题找的简单,工作中无法找到切入点。B成员只回答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回答的具体,但是另外两个问题未回答。 主持人:课题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我们的课题用了四种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请问大家,课题研究时查阅相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撰写文献综述,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成员C和D回答。” 成员C:文献研究法成员 D:文献研究法 …… 这种参与式网络研讨活动,方便、灵活,研究问题深入,深得老师们喜爱,大家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提升了自己课题研究理论水平,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在课题研究中反思,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 + 反思 = 成长。 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在实践、反思、总结这条途径中成长起来的。在反思中,教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正所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坚持写一年的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在教师的成长历程中,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能力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凝练教学特色和风格的有效工具,更是提升教学水平、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种活动、记录、计划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且行且思,不断改进、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才能把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大家经常把写好的材料放一放,当再次读材料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一个活动开展下来,大家聚到一起谈这次活动的成功与不足。反思不断的迭代,每次迭代都是一次提升,如此循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在课题研究中读写,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在课题研究中,需要查阅很多课题相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撰写各种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工作计划、方案、总结、分析、研究结论、论文等,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写作功底,是不可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 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从被迫阅读写作,走向爱好阅读写作,迈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步。阅读与写作教师专业成长的双翼。针对一百个问题去读一百本书,你还是你;针对一个问题,读十本书,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课题研究,恰恰就是要求课题组的教师们,针对研究的一个问题,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一个个课题专家,一个个优秀教师。 综观无数优秀教师,无一不是喜欢书籍,近乎痴迷,阅读已成为其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里说到:曾读过福建青年名师何捷老师的《名师的共性》一文,他讲述了自己在外出讲学或上综观无数优秀教师,无一不是喜欢书籍,近乎痴迷,阅读已成为其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里说到:曾读过福建青年名师何捷老师的《名师的共性》一文,他讲述了自己在外出讲学或上课时与于永正、贾志敏、高林生、王崧舟、吴琳、吉春亚、管建刚、林莘等名师相处的短暂时间,发现名师们的共性就是阅读,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吉春亚老师在机场候机时,于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坐定,手捧一书入迷而读,不管身前晃过多少人影,不论周遭高谈阔论者几何。真是入情读书处,闹市即深山。管建刚老师在火车上,正襟危坐,手捧书卷,目不斜视,如关羽夜读《春秋》般执迷沉浸。几次遇到王崧舟老师,他总是一人独处一室,手不释卷,所阅书目中不乏《新批评》《迦陵诗词稿》《存在与时间》等文化经典。而于永正、贾志敏、高林生等老师总是教诲他要多读书。 不可否认,名师们取得成就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其成就与阅读息息相关,是阅读的习惯成就了他们。可以这样说,一名教师不好读书、善读书,没有阅读的习惯,是不会有出息的,更不可能成为名师。教育工作者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溪流来滋养它。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当我们与书籍为伍,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我们的精神就永远不会枯竭,思想的源头活水必将源源不断,自身的学养和底气渐渐丰厚起来,那么我们距名师又近了一步。 当今无数名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用笔思考,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思考。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李镇西老师在一次报告会上说:“其实,我和很多教师做的工作一样,他们甚至比我还做得好。我比他们多一点就是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诚然,这也许是李镇西老师的谦虚之词,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写作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写作,表面看来,只是教师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其实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更可贵的生活状态、更诗意的人生追求。 课题研究中需要大量的写作,这些写作属于专业写作。完成课题研究中各种报告、计划和总结的写作,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专业的发展、教育的智慧和教育的幸福。 记得我们课题组在编辑校本教材《学弟子规做五星少年》中,主要成员们为了完成编写任务,经常加班到深夜。她们查阅弟子规相关文献,深悟弟子规每一句话的含义,查找每一句话蕴含的美德故事,学习文字编辑,学习插图,学习设计、学习写编后语......正如董海霞老师说的:“编完一章校本教材,真不容易,学会了很多的电脑知识,看了好几本书,还学会了页面编辑,学会了制作图片......”做一个课题下来,课题组成员们,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从一开始的害怕课题,甚至讨厌课题,到爱上课题。遇到教学上的问题,以前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做完课题后,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根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让自己教学富有智慧。 课题研究,把我们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也许不一定能让我们成为名师,但至少我们行走在成为名师的路上,向着期待的彼岸前进。

其实我觉得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的过程当中,结合自身的实践来媳妇最好

促进保育员成长论文研究目标

1、关爱幼儿,赋予亲情

要以真诚的态度关爱每一位孩子,通过适时恰当地给予孩子关注,微笑、搂抱、应答等方式,传递对他们的关爱,满足其身心需求,帮助幼儿对保教人员的依赖用信任的建立,让他们获得安全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教养并重,保教合一

保教人员共同承担着促进健康发展的任务,必须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饮食、起居等生活条件,精心护理幼儿日常生活,积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做好卫生保健,防病工作,保护幼儿安全,发展幼儿身体活动能力,增强幼儿身体健康。

3、顺其自然,尊重个性

要尊重给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体差异,顺应幼儿天性,关注幼儿需要,就应该把幼儿一日生活安排丰富,宽松,但有相对的稳定性,预定的活动和集体活动短,以个别自由,自主操作活动为主,以个别交流、个加教育为主,尊重他们个性特征,在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对幼儿活动给予支持和鼓励,细心体察他们兴趣。

你好、工作目标1、认真做好班级保育工作。2、认真执行幼儿园制定的规程,做好本职工作。3、认真协助教师帮助幼儿稳定情绪。4、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引导幼儿认识自己所用的标志和物品,管理好日常生活常规。6、认真配合保健医生做好幼儿的保健工作。 二、具体措施 (一)做好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合作、参与、探索意识,培养幼儿行为规范、自理生活能力、自我保护、生活卫生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在晨间锻炼、进餐、教学、睡眠、离园等一日各项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晨间锻炼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擦嘴、漱口。饭前、便后要将手洗干净,不吃不干净的东西。2、幼儿进餐时,精力集中,注意观察,精心照顾幼儿,轻声地、和蔼地指导和帮助幼儿掌握进餐的技能,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和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根据幼儿的进餐情况向伙食委员会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提醒幼儿多喝开水,学会节约用水,让幼儿学会使用、收放自己的物品。3、继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幼儿学习穿脱衣服、鞋袜,整理自己的物品。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引导幼儿认识自己所用的标志和物品,管理好日常生活常规。幼儿进了幼儿园很多物品都是相同的,例如;书包、被子、衣服等。正确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物品放到有自己标志的位置上,以免放错拿错。逐步进行幼儿常规教育,教幼儿如何使用餐巾、餐具、茶杯和喝水,教幼儿吃饭不要汤滔饭、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持安静。4、在午睡时间,精心照顾好幼儿午睡,做到不离岗,对体弱多病的孩子特别关注,及时帮幼儿盖被子等。5、认真协助教师帮助幼儿稳定情绪,因为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的第一步是最困难的,幼儿情绪不稳定会对幼儿园、老师产生抗拒感。所以要把抗拒感变成归属感,就首先稳定幼儿情绪,让幼儿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 (二)幼儿的户外活动是增强幼儿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的重要活动。要确保幼儿活动的时间,保证活动的质量,增强幼儿的体质。坚持在活动前给幼儿带好汗巾,活动中及时帮幼儿擦汗,根据气候的变化为幼儿增减衣服。在保教中要做到有机结合,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如打架、争抢玩具等。在各种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加强幼儿的自律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活动习惯。(三)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论文

浅析幼儿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广大幼教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急需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幼儿园课题研究逐渐成为幼儿教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也进一步提出:园长应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机制,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幼儿园成为园长、教师、家长与幼儿共同成长的家园。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开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幼儿园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不但有利于推进教育科研规范化,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

一、幼儿园发展背景

为落实首轮《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公办园数量达到幼儿园总数的30%”的目标,2013-2014年广州市天河区以民办转公办和新建公办园的方式,新增区属公办园28问。在当时“平稳过渡”的大原则卜,我园保留了原民办园师资。两年来,幼儿园不断规范办园,并以优存劣汰和引进优质师资的方式逐步优化师资结构。

我园除了三位管理人员外,所有教师均未参与过课题研究,均无课题研究经验。但我们认识到开展基于幼儿园实际的课题研究是提高保教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园在民转公的第一年,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引领教师开展了园本课题《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培养策略的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要求及教师分工细则》《幼儿常规培养经验总结集》(教学笔记、观察记录、经验总结、论文集);2015年我园参与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广东特色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目前,我园正准备独立申报区级课题研究—《自在生活快乐游戏—回归童年园本课程初探》。

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衡量教育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保教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我园教科研管理的实际来看,课题研究还处于“摸门找路”的状态,幼儿教师在教育科研时自目无序,容易诱发教育科研过程中诸多不良问题。

(一)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研究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为:缺乏主动研究的精神,处于被动研究的状态;参与教研活动欠积极,“任务式“完成研究资料的积累;对研究任务找困难推托,习惯性上交困难,缺乏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等等。影响教师研究积极性的成因分析如下:

1.工资福利待遇低于个人期望值,工作干劲不足。幼儿园民转公对原民办园教师来说是个机遇,绝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留任幼儿园。她们期望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公办园的工资福利待遇必然远高于原民办园。然而,由于原民办园是双语幼儿园,收费颇高:普通班幼儿保教费为1800元/人/月,全英班幼儿保教费达2800元/人/月,因此,该园教师的工资福利也是东方社区甚至是员村片区私立园中最高的。民转公后幼儿保教费为485元/人/月,公办园编外教职工工资标准统一按照《广州市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工资标准<97号文)》执行,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学历较低、未评职称的教师的工资并没有达到大幅上升的个人期望值。因此,教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工作懈怠,干劲不足。

2.缺少对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钻研精神缺乏。目前园内教师分为三类:一为学期教育专业本科(学士)毕业的年轻教师,二为幼师中专毕业的年轻教师,三为原民办园留任教师。“缺少对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后两类教师身上,这两类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性不强,对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认识不足,普遍缺乏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追求,在课题研究中始终处于被“推着走”的状态。比如:有些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只充担倾听者的角色,不愿或不敢发表;有些老师的教学笔记、观察记录大量引用网络参考文献,缺乏真实性;有些老师不认为外出培训是福利,不珍惜外出学习机会,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专业化成长缺乏追求的表现,势必影响和制约教师队伍的成长。

(二)缺乏课题研究的相关经验

1.缺乏课题申报的经验。教师在确定课题时凭个人经验或个人兴趣,自目确定课题,导致影响立项或未能如期解决研究内容。例如:在申报《广州市落实<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申报》(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教师未能深入学习和领会《广州市落实<3一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申报》的通知精神,未能深入解读《指南》精神,仅仅凭教研组管理人员的个人兴趣和经验,自目申报一个注重幼儿美术技能培养的课题,最终导致申报“流产”。此课题既脱离了我园发展实际,更忽略了《指南》中艺术领域注重艺术感受、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注重幼儿艺术情感培养的发展目标。

2.缺乏课题实施的经验。消极经验集中表现为:缺乏实实在在搞教研和开展课题研究的作风,研究脱离实际,没有将研究落到实处。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幼儿行为的成因分析不够深入,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和调整欠缺,研究材料的积累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导致课题研究流于形式,严重影响教科研质量,制约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3.缺乏总结课题成果的经验。我园教师在幼儿园民转公之前毫无课题研究经验,三位管理人员也仅仅是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过部队、省级或市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资料的收集,还需具备整理、总结研究经验的能力。目前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缺少对理论的关注,缺乏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经验。

三、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幼儿园课题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任务,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才能使幼儿园课题研究深入、扎实地开展。因此,应高度重视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及时肯定教师的劳动价值,建立多种奖惩机制,全方位地促使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之中,有效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每位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为今后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尊重教师专业性的个体差异,拒绝横向比较。实行“赏识”培师机制,对认真研究、扎实教研的教师给予肯定,对于专业提升、专业性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2.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创造条件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工作热情,从而使教师从“要我去研究”转变为“我要去研究”,从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他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金点子奖励制度”,等等。

3.课题研究与文明班评选、月绩效、期末绩效考评挂钩,是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园领导将每位教师在教科研工作评比中的得分情况与每周文明班评选、每月月绩效考评和期末绩效考评挂钩,进一步促进幼儿园科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体现“科教兴园”。

4.加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随时提醒、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教师课题实施情况,提醒督促教师按计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要求教师做好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对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学期末组织教师进行全园性的课题研究检查汇报活动,了解课题进展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对个别教师的课题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她们对实施计划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研究。

(二)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培训,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持 教研组管理人员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园本教研,其专业性直接影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课题研究的质量。我园分管教学的管理人员,有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但在课题研究方面经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提升。根据目前幼儿园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现状,及教师队伍在课题研究中反映的问题,我园借助广东省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管理人员教科研管理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条理性,提高管理人员对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书、结题报告书等的撰写能力,提高管理人员教科研管理能力和课题引领能力,为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聘请专家指导,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素养

1.专家指导课题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课题研究能力,推动幼儿园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我园借助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专家团队,引领园内教师开展《幸福生活快乐游戏—回归童年园本课程初探》的课题研究,以每月一次现场指导、专家讲座和不定期网络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领教师开展园本课程建构的课题研究。

2.园长、专家型园长的专题讲座,能给予教师具体的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在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的科学引领和专业指导下,我园拟于2016年申报广州市一级幼儿园评估,为此,我园先后聘请了刚刚通过市级园等级评估幼儿园的园长和评审专家来园视导,开展评估动员大会和迎评专题讲座,受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普遍欢迎。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论文摘要:

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促进毛发生长机理研究论文

令科学家挠头的头发 当有一天你去图书馆寻找答案时,你会发现除了麝牛,人类几乎是惟一一种头发一直都在生长的动物。这究竟是为什么?但你从图书馆书架上根本找不到答案,因为迄今为止无人能解开这个谜底。 过去几年,科学家对研究人类头发的兴趣日渐浓厚。一篇发表在美国《进化人类学》杂志上的短文,开了探讨此问题的先河,它由美国西北大学的生理学家亚瑟·纽弗尔德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人类学家格伦·康罗伊共同撰写。他们指出,其他哺乳动物的毛发长到一定长度,就自动停止生长,但人类的头发会一直长下去。 他们在文章中发问:“你见过一头黑猩猩梳理头发吗?或者你见过任何长毛的动物需要剪头发吗?”当然没有。人类的头发究竟为什么能连续生长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人们知道的并不多。除了手掌和足跖外,人体表面都有毛发生长。人类的毛发根据粗细、软硬的不同,可分为软毛和硬毛两种。软毛,俗称汗毛,细软而色淡,遍布皮肤表面;硬毛粗而硬,生长于人体某些特定部位,如头发。对成年人来说,在复杂的荷尔蒙机制的控制下,这两类毛发可扩展为多种毛发,如眉毛、睫毛、腋毛和胡须等。 不管是光滑的头发还是微小的趾毛,都能以每月1~1.5厘米的速度生长,在即将脱落前,毛发停止生长的时间非常短。身体上不同处毛发的寿命各不同,这就能确定它们的极限长度。例如腿毛能持续生长约2个月,腋毛则长达6个月,但是头发能在6年或更长时间里不断生长。 毛发生长到一定时期,便开始脱落和更换。人类毛发的更换,不像哺乳动物换毛有季节性,而是一生中经常不断地逐渐脱落更换。据统计,人的毛发有10~20万根,其中头部有8~14万根,躯干四肢有2万根,每天脱落30~120根。不同部位的毛发,其寿命长短不一:头发的寿命长2~5年;胡须2~3年;腋毛1~2年;阴毛1~1.5年(一说胡须、腋毛、阴毛的寿命只有7~10个月);眉毛、睫毛的寿命3~5个月。毛发除寿命期满自然脱落外,还可因中毒、疾病或暴力作用而脱落。 基因突变或许是主要原因 至于如何控制头发生长,现在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科学家还未揭开一些谜团。但是头发生长可能和无数个基因有关。并且,即使只有一个基因发生变化,也会给头发生长带来巨大影响。 以安哥拉鼠为例,它的长毛发就和一种被称为FGF5的基因变异有关,这是一种中止毛发生长的蛋白质。纽弗尔德和康罗伊认为,人类头发持续生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FGF5或类似基因变异,从而失去了抑制毛发生长的作用。 另一种可能是毛发含有的10种主要角蛋白(一种不溶解的较硬的蛋白物质,是头发、指甲、角和蹄的主要结构成分)基因被连续复制。科学家指出,其中的9种角蛋白在人类、黑猩猩和大猩猩身上几乎完全一样,但是第十种——phi-hHaA却明显不同。 尽管对人类来说,phi-hHaA是假遗传因子(即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一部分,类似于遗传因子但没有遗传功能,不能合成蛋白质),但在其他灵长类身上它是一种能变异的蛋白质。德国癌症(专题 访谈 咨询)研究中心的海尔米里塔·文特在2001年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种基因突变在24万年前就出现了。 短发和长发哪个更有魅力 短发与长发相比有诸多好处:首先,这更有利于保健,因为长发更易滋生寄生虫;另外,对调节体温大有裨益。短发能让人类祖先更好地适应从丛林到热带草原的气候。有人甚至认为,留短发是祖先为了适应在水边的生活。达尔文则认为性取向是关键:留短发的人看上去比留长发的人更有魅力,所以其后代就更多,其种群也就日益增多,而长发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尽管短发有诸多好处,但事实是人类更偏爱长发,而且头发在进化过程中越发浓密,要知道这需要耗费更多精力去保养发型和去除寄生虫。最新的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头发需要这么费神护理,它才是人们展示其社会地位的最好舞台。适宜的发型是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揭示你的阶层、交际圈和交际能力。如果以上都是正确的,那么结论非常明确:人类留长发,不过是用来装饰而已。 作为最早支持该观点的人之一,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灵长类研究专家艾丽森·久利说:“这非常正确。整齐的毛发会让同类认为:有人愿意为他整理毛发。这不但需要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足够的时间,而且还需要心灵手巧。”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留着长的、稀疏的、蓬乱的头发,会被认为是流浪汉、疯子或是贱民。 上面的解释好像十分牵强,但久利辩解说,灵长类这样做已有很久历史。整理毛发是灵长类的交际手段,许多灵长类都有十分复杂的发型,以显示其健康、地位以及种群。她列举了许多例子,包括非洲狒狒、亚马逊白头绢毛猴、皇绢毛猴和印度短尾猴。 希瑞认为,对人类祖先而言,发型不仅是个人的一部分,而且关系到其在族群中的地位,这在一些部落中非常明显。今年早些时候,在爱尔兰米斯的沼泽中发现的2300年前的克罗尼克温人,显然他们使用了原始的发胶来让头发竖起来。 他还相信,从两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化,发型就像人们的徽章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至今尚未发现任何发饰的化石来证实这一观点。 但最为古老的一些人类雕像的发型的确是经过装饰的。2.3万年前的维纳斯就是一个例子,她的创作者没给她明显的面部特征,但却给了她一个透射出美感的发型。类似的还有出土于法国的最古老的人类三维像——2.5万年前的布来斯姆波夫人铜像,她有一头漂亮的齐肩长发。

因为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这项论文中写出对于秃头人群来说,他们的头发很有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重新生长。

所以说对于秃头群体来说,他们作为关心的问题也在这篇论文中有了相应的回答,所以说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知道了这一个好消息,所以说引发了他们的关注。而且科学家也在这篇论文中详细的解释了脱头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体头部的上面的干细胞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所以说就会导致一定的脱发和头发不生长,如果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话,那么对于这些头头群体来说,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让头发生长出来,所以说对于这些秃头群体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而且之前自然杂志上面也发表了多篇论文来论述干细胞的相应的研究成果,而且从多篇论文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得出来相应的头头群体,他们的干细胞能够在相应的环境下进行一定的改善,如果能够经过一定的治疗的话,那么对于这类群体的话,他们头部上面的干细胞还能够重新生长,能够重新让自己的头发长出来,所以说对于头头群体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和接受一定的治疗来获得相应的改善。

而且对于人体的干细胞来说,我们整个人类的相应的研究水平也比较高,相应的研究力度也比较大,干细胞能够通过分泌一种特殊的物质,然后促进相应的毛细血管的增长,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整个头部的环境,从而促进头发的生长。所以说对于秃头群体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在今年或者说是十几年内能够看到这项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去,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也能够用一个比较小的成本来改善自己的头发形象。

“绽发”是佰鸿集团旗下子公司创建的干细胞外泌体头皮健康管理品牌,绽发品牌开发了头皮养护、抗衰、生发等系列产品,采用干细胞外泌体提取纯化技术和天然植物功能性小分子提取纯化技术,以恢复头皮正常微环境、补给头皮所需营养、修护问题毛囊为目的,从根部解决头皮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头油、头痒、头屑、敏感、脱发断发等。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发布的脱发人群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脱发人群已经超过2.5亿,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名脱发患者,其中20岁至40岁的脱发人群在总脱发人数中占比较大。同时据相关研究数据,脱发的年轻化趋势明显:中国的脱发年龄提前了20年!近四分之一的男性会在21岁开始脱发,66%的男性会在35岁经历脱发;而接近1亿的女性脱发群体中,有60%的人在25岁就出现了脱发现象。 脱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毛囊控制毛发的生长,人类拥有大约5百万毛囊,其中大约80000到150000在头皮部位,正常的毛发生长周期包括 3 个阶段:2~6年的生长期,2~3周的退化期和大约 12 周的休止期。正常头发 90%~95%的毛囊在生长期,1%进入退行期,5% ~10% 为休止期,至休止期时毛发脱落,进入下一个生长周期。 然而脂溢性脱发(AGA)患者的头发生长期明显缩短:由于生长期的长短是毛发长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AGA患者新的头发的最大长度远比原来的头发要短,与此同时,休止期的头发比例大幅上升,进而导致大量纤细的头发产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明显的脱发。 治疗脱发恢复毛囊的生长周期是关键! 而恢复毛囊的生长周期循环,信号物质是关键! 毛囊的活性受控于缜密严谨的秩序 ,会受到各种不同内在因素影响:细胞因子、荷尔蒙、神经传递素、转录因子等。大量研究发现,多种信号物质调控着毛囊的生长,尤其是VEGF、IGF、HGF、KGF、HIF-1α、ANG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血管生成素(ANG)等】而信号物质正常的表达和分泌会受到激素变化、应激水平、自然老化等刺激的影响,从而改变毛囊的生长周期。 什么是外泌体? 外泌体是细胞在特定刺激条件下分泌产生的40-100 nm的细胞外盘状囊泡,是细胞间相互沟通与影响的重要工具,外泌体作为细胞的信号分子,可直接进入细胞,影响细胞功能。 2015年,以金岩为首席科学家的科研团队在国际权威生物学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证实了携带年轻生长因子的外泌体可以延缓衰老!该篇论文获得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为18.16的高影响力评级!   绽发首次将外泌体技术运用于头皮健康领域 绽发通过超速离心+超纯过滤技术,获得纯度超高的外泌体,年轻的外泌体进入头皮细胞,激发头皮活力。绽发产品所含有的高纯度外泌体蕴含细胞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所需的多种信号物质,这些信号物质是使我们毛囊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性因素。通过激活毛囊干细胞,延长毛囊生长期从而抑制其提前进入退行期;同时活化处于休止期的毛囊干细胞,使毛囊进入生长周期。 外泌体的应用优势: 1.外泌体具有磷脂双层膜结构,可直接进入受体细胞; 2.外泌体包含多种细胞因子; 3.外泌体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具备免疫惰性。 4.体积小,能够穿越人体厚实的组织屏障。 绽发外泌体调控能力: 1.毛囊干细胞激活与分化增殖调控 2.毛囊生长微血管修复与微环境调控 3.头皮衰老细胞替代与修复 绽发产品功效: 1.修复:修复受损头皮细胞,重塑头皮抵御屏障; 2.激活:激活毛囊干细胞,促进毛乳头细胞增殖,诱导毛囊快速进入生长期; 3.抑制:抑制5α还原酶活性,抑制脱发因子DHT的生成; 4.改善: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5.固发:给头皮供能,维持毛发的健康生长。 绽发产品适用范围 1.脂溢性脱发、产后脱发、斑秃、等各类脱发问题; 2.头油、头屑、头皮炎症、头皮老化、等各类头皮问题。 绽发,您身边的头皮健康管理专家! 科技绽放发丝之美!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个说法,以特定方式拔头发可以治疗脱发,并声称是来自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一篇科学研究报告[1]。

这是真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说法只是媒体对Cell上发表的一项动物实验研究的误读。

一项什么样的研究

这是一项由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与中国台湾和苏格兰的合作者共同完成的动物实验研究,在线发表在2015年4月9日的Cell杂志上,论文标题为“器官水平的群体感应介导毛发干细胞群再生“(Organ-Level Quorum Sensing Directs Regeneration in Hair Stem Cell Populations)[2]。

在这项研究中,以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从小鼠背部以不同模式拔掉一定数量毛发作为刺激因素,通过检测拔毛这种伤害性刺激产生的化学分子信号研究了皮肤细胞的生物反应。

方法很简单,就是以不同的密度间隔拔毛,即拔除的毛发之间间距或者接近,或距离较远,检测皮肤细胞产生和释放的一些生物分子来评价毛发修复反应情况。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拔毛可以刺激毛发重新生长。当拔毛密度达到一定的阈值范围,甚至可以刺激生长出超过原先拔除数量最高达6.5倍的毛发;如果低于这个阈值,则不能产生足够的信号启动的毛发再生系统。

通常小鼠皮肤毛发密度约每平方毫米45~60根,远远高过人类头皮每平方厘米70~120头发的密度。研究发现,每平方毫米拔掉超过10条毛发才能刺激再生,如果把所有毛发全部拔除,则只能长出同样数量的新毛发。

当从3mm直径区域拔掉20根毛发,研究者发现能生长回约450根毛发,这些新毛发不仅位于被拔毛区域,还存在于邻近区域。当从5mm直径范围拔毛200根,再生毛发多达1300,即刺激了多达6.5倍数量的毛发再生。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研究人员认为每个毛囊可以作为一个感受器感受到更广泛皮肤区域毛发拔除造成的伤害性刺激。

每个毛囊感受到的刺激信号输入一个共同的生物回路,这个回路可以对区域性伤害刺激作出一个综合性量化评估。一旦这种伤害达到一定阈值,危及到群体的生存延续,再生机制就会被激活。

对细胞信号的检测研究揭示拔毛刺激毛发再生的机制和过程为(如下图所示):

(1)微伤害阶段:拔除毛发损伤毛囊导致角质形成凋亡;

(2)危机信号释放阶段:这种损害对于皮肤毛囊构成一种压力危机,受拔除毛发损伤的毛囊释放一种被称为CCL2的炎症因子,这种分子可以趋化TNF-α(肿瘤坏死因子,一种炎症因子)分泌型巨噬细胞聚集于“危机”发生区域,并释放TNF-α;

(3)群体感应阶段:TNF-α通过免疫反应激活整个“危机”区域受到拔毛损害以及没有被拔毛的毛囊再生;

(4)再生阶段:拔毛作为一种微伤害诱导的毛发再生信号在整个“危机”区域的传播导致整个区域以及周边毛发的再生。

简单来说,拔除毛发这种伤害虽然仅仅作用于个体性毛囊,但是当区域内遭受伤害毛囊达到一定阈值,受伤害毛囊通过产生和释放系列分子信号诱导整个区域内的无论是否遭受伤害的毛囊再生,生长出更多的毛发。

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中小鼠皮肤对于拔毛刺激做出的反应符合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的概念要素。因此,他们宣称发现并证实了生物组织或者器官水平的群体感应现象。

什么是群体感应?

在生物学上,个体对于环境刺激因素的感受通过分子信号引发群体集体产生效应的现象被称为群体感应。

不同于人类个体之间语言作为主要交流方式,很多生物个体之间主要通过分子信号传递实现信息交流,这类信号分子也称为信息素。人类虽然也保留了某些信息素交流方式,比如挥发性分子散发的体味,但是已经非常次要的途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细菌的群体感应,单个细菌对于环境因素的刺激可以通过释放分子信号(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信号分子不同)来影响群体的数量。这个效应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一定空间区域内细菌群体大小,从而避免空间和营养物质不足而危及群体的生存,有点类似人类计划生育的意味。

另外,群体感应也“指导”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巢穴的选址和筑巢空间“设置”,以与群体个体数量相适应。

此前,尚没有研究证据证明生物体内存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群体感应现象。

在人类拔毛能刺激更多毛发再生吗?

动物实验是现代医学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并不一定适用于人类,那些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获得可靠的理想的效果,并预计可能会适用于人类的研究才进行人体试验研究,以验证在人类的作用和效果。

Cell杂志上上发表的这项研究没有任何涉及人体试验的内容,完全不能证明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人类,因此从这项动物实验研究不能推出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治疗或治愈人类脱发的结论,作者在论文中也完全没有这类表述。

但是,作者在接受某些公共媒体采访时却把结果“延伸”到了人类,暗示可能是一种治疗人类脱发的一种潜力方法,并被某些媒体过度渲染。比如,世界著名的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标题中就用了“治愈秃头”的文字[3],构成了对于公众的误导。

从理论上讲,这项研究结果能不能适用于人类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人类与动物毛发的生物学意义,以及毛发生长、脱落和再生方面的异同。

虽然身体表面被覆毛发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之一,但人类的毛发大部分已经退化,残存的部分也似乎失去作为热传导绝缘体这一最主要的生理意义。比如,头发,似乎也仅关乎外表形象心理影响作用。因此人类体毛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种遗传学遗迹。

也因此人类毛发已经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性状和生长仅仅受遗传和激素的调控。以头发为例,毛发直径的粗细、毛体的卷曲还是笔直、硬度和发色等均受遗传控制;而生长、脱落和再生则由遗传和激素共同控制。

研究已知,一个人共约有500万个毛囊,其中100万位于头皮。这些毛囊在出生之前已经完全形成,出生后不再形成新的毛囊。毛囊也具有一定寿命:每个毛囊通常完成10~20生长周期,产生出10~20根头发。每个周期主要经历增生期(2~8年)、退行期(2~4周)和休止期(2~4个月)三个阶段。头皮共约有10万到15万根头发,约10%的毛囊处于休止期,由休止期转入增生期新生出毛发时,原先老死的毛发会脱落,每天约50~100根,称为休止期脱发,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当然,毛发脱落也受身体内部因素,如年龄、激素或营养状况,皮肤病和精神压力,以及外部因素,如癌症化疗药物,电离辐射,和解除某些化学品等的影响。

激素是调控毛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性激素睾酮的影响,比如体毛分布也是所谓第二性征的性别特征。不同区域毛发对于男性性激素睾酮的反应性也是造成男性型脱发的原因。

在动物,体毛最主要生物意义是作为导热绝缘体的保温效应,因此除了受遗传和激素影响外,有别于人类的最大不同就是响应于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季节性“换毛”。毛发脱落的群体感应在动物季节性换毛这种频繁的、整体性的毛发脱落和再生过程中或许更具有生物学意义。

而在人类,毛发脱落和再生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个“换毛”周期长达2~8年,脱毛诱发的毛发再生的群体感应不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需求。

而且如前文所述,研究已经证明,人体所有毛囊形成与出生之前,正常生理状态下毛囊干细胞不会发育生成新的毛囊。

因此,人类脱发很多时候是永久性的,不会自发形成新的毛囊再生出新发。

目前解决脱发秃头问题的研究前沿包括采用细胞学方法重新编程诱导干细胞,或者结合干细胞和基因学方法刺激毛囊再生,但也仅仅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最后,人类包括拔毛在内的人工脱发实践中也没有发现过可以刺激再生的现象。

综上,一方面,动物实验结果不能直接用于人类;另一方面,人类毛发的生物学意义和生长控制不同于动物,基本不受外界温度环境影响,不存在频繁、整体性换毛的现象。

因此不能从这项动物研究直接推导出拔毛可以用于治疗或者治愈脱发的说法。

【参考文献】

[1] 拔头发可逆转脱发?专家表示怀疑

[2] Organ-Level Quorum Sensing Directs Regeneration in Hair Stem Cell Populations.

[3] At last, a cure for baldness! Scientists discover how to regrow hair (as long as you're prepared to pull it all out first)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