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获利能力分析国外文献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

获利能力分析国外文献综述论文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的综合反映,是投资者了解公司、决定投资行为的最全面、往往也是最可靠的第一首资料,而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

盈利能力文献综述的分类方法是,使用多重分类法分类。首先对盈利能力文献综述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然后再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解析,最后再写出总结,就能解决了

有关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出有关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WK地产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方法及内容

1.2.1研究方法

1.2.2研究内容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1.3.2国内文献综述

1.4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理论

2.1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2.1.1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2.1.2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和步骤

2.2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2.2.1比较分析法

2.2.2比率分析法

2.2.3因素分析法

2.2.4杜邦分析法

2.3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2.3.1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2.3.2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质疑

2.3.3分析人员自身的局限性

第3章WK地产公司发展历程

3.1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3.1.1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

3.1.2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

3.2WK地产公司的发展历程

3.2.1WK地产公司概况

3.2.2WK地产公司的发展

第4章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

4.1WK地产的资产项目分析

4.2WK地产的利润项目分析

4.3WK地产的现金流量项目分析

4.4WK地产的单项能力分析

4.4.1偿债能力分析

4.4.2营运能力分析

4.4.3盈利能力分析

4.4.4发展能力分析

4.4.5综合分析

第5章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5.1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5.2针对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扩展阅读:资产净利润率

资产净利润率又叫资产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或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和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资产平均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资产净利润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表示企业每单位资产能获得净利润的数量,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该指标与净利润率成正比,与资产平均总额成反比。

把公司一定期间的净利与公司的资产相比较,可表明公司资产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公司在增加收入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资产净利率是一个指标,公司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资或举债形成的。净利润的多少与公司望量、资产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正确评价公司经营的高低、挖掘提高利润水平的潜力,证券分析师可以用该项指标与本型期、与计划、与本行业平均水平和本行业内先进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开异的原因。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

[摘 要] 企业与非盈利组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二者的会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会计体系也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而目前非盈利组织所实行的会计体系仍然是沿用的传统的会计体系,要使得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对其会计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应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关键词] 企业;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财务管理

一、非盈利组织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的内涵

按字面的分析来说,非盈利组织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盈利收入的组织,也就是说,这样的组织和一般的营利组织,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这个组织没有任何盈利的空间。这种组织的设立之初,就蕴含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标准,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包括一些基金会、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等。这样的组织一般也会有一部分收入,但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盈利性的收入,而是把这些收入运用到其他方面。

(二)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概括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非盈利性。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尽管非营利组织会有一部分金钱收入,但这并不是它的盈利收入,而是它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二、公益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谓公益性就是非营利组织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上大众的或者普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第三,一般非营利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章程。非营利组织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种组织,而是建立在比较严密的制度措施之下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非营利组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可以说,制度是非盈利组织的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

在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数目不菲的非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中,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以下特殊性:第一、缺乏发展的后劲。也就是说,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动力,这既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措施有关,很多情况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鼓励措施不到位,也造成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二、部分非盈利组织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非营利组织没能把本组织的各方面的收入做好规制,导致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都是由于其不能把其内部的整个会计管理过程以透明的形式传达出来,造成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极大误解,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

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远远高于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这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就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上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公开透明性。这是指的非营利组织对外的一个会计目标,因为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主要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其组织外部,非营利组织要想取得组织外部的认可与信任就必须要保证自己运转资金的透明度,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做到内部的公开透明,因为这样的公开透明,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意义并不大。第二、资金运营的科学性。与营利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投入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不会给该非营利组织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所以,非营利组织在做出会计报表或者决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资金运用到相应的主体当中去,确保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转的科学性,这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其资金运转的主要目标。第三、公益性。上已述及,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非盈利组织主要依赖于其公益性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公益向也是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主体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在实施会计行为时主要的会计对象。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必须把其资金来源问题搞清楚,不仅非营利组织内部要搞清楚,非营利组织对外也要搞清楚,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当然要求,如果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则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问题,很多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的说明。第二、非盈利组织资金是如何运转的。也就是说,通俗的说法就是钱是怎么用的,这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说,钱是怎么花的。如果非盈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金进行营利行为就是严重的违反其基本章程和规则的行为,所以说,非盈利组织一定要在这个会计主体上做到账目清楚。第三、内部费用情况。这个指的就是非盈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内部办公情况的账目运作,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之一。

三、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

(一)二者会计概念的区别

从根本的区别来说,企业会计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盈利性特点,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所制作的会计报表,财务运算,财务决算等情况。也就是说,企业会计所追求的始终是一种利益剩余情况,企业会计在计算或者运用企业会计的过程中,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非盈利组织会计恰恰与此相反,非营利组织会计没有利益需求,也不需要把盈利放在会计目标上,它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为主要的会计主体。

(二)二者会计智能的对比

一般说来,企业会计的智能要比非盈利组织的智能更加明显,这主要是源于企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结算、预算等财务情况来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复杂度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复杂度,这种复杂度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智能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智能化要较企业会计的智能要低,主要是源于非盈利组织的一般会计工作与会计流程并不复杂的特点。企业会计是随着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不断加以深化的,企业会计的发展的智能情况也是在随着这一智能化的进程而不断加以前进,所以,企业会计的智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而非营利组织额智能智能依据以组织的特性而进行相应的会计智能。 (三)二者会计准则的对比

企业会计的会计准则要比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要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没有盈利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着企业会计智能,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会计准则是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加以强化的,也就是市场竞争的越激烈,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程度越高,这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单一,这同样是因为非营利组织不必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没有盈利需求,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来束缚其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责往往比较简单、稳定。

(四)二者会计报表的对比

企业会计报表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稳定性的结构,这就是说,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资金来往状况往往有比较透明的制度要求,没有透明的制度要求,企业也就没有透明的盈利体系。而企业会计报表的这种透明,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企业的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预算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依据,所以,任何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特别注意其会计报表的制作质量。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企业的会计报表那么复杂,它的主要任务主要就是说明资金来源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这是二者会计报表的主要区别。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规范化路径探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始终处于不太规范的层面,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需要特别地、专门地会计体系,因为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基于其公益性而设立。从设立之初,非盈利组织就与会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会计体系主要是针对盈利组织而设立的,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在产生之初就不是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非盈利组织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这也就客观上造成了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不规范。当前,非盈利组织需要规范其会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规范资金来源问题。非盈利组织的资金贡献主体必须特定化、规范化。不能有丝毫的紊乱,因为一旦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紊乱,就会导致其信任危机。第二、做好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分工配合工作。非营利组织内部通常都是非盈利组织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内部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会计体系零散,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二)做好会计体系的内外的监督工作

这指的是,尽管非营利组织有其不盈利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非营利组织毕竟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及资金运转问题,只要存在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容易滋生资金滥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资金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非营利组织必须对其会计体系做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方面。在非盈利组织内部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或者监督机构必须绝对地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也就是说,在非盈利组织内部的监督机构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绝对的监督性。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失去了其独立性,那么其监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设立这样监督机构的意义也就不大,甚至会危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二、强化外部监督机构。这就是说,在非营利组织外部,要设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构,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一定要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机构没有一定的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那么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也是徒有其表的。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必须涵盖内、外两个方面,这样的监督机构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也是对其会计体系规范化的一种帮助与促进。

五、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化策略

(一)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是任何非盈利组织都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一种总结,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也是非营利组织下一步财政预算的基础。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地反映非盈利组织的运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最大的价值就是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真实性的实现既需要专业的财务知识,又需要对非营利性组织有着独特的全面认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监督机构,才能在最大意义上实现,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发展特征,任何国家或者地区的非盈利性组织都把规范其财务报告体系放在其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非盈利组织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健康、良性发展使然。

(二)强化非盈利组织对资产的核算

资产核算,指的是在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中,对非营利组织所产生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进行核算的一种方式。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对其本组织内部的资产进行一定的核算工作,只有把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内部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制作得更科学化,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的必然要求和当然含义。非盈利组织的资产核算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体制下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化的必然发展过程。

(三)分步实现权责发生制

有权就有责,这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果拥有权力的人没有相应的责任,那么拥有权力的人就会滥用权力,如果没有权力的人却有相当重的责任,那么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非盈利组织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是以相应的量化标准来实现的,我们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是非营利组织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方面,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方面,意义重大。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权责发生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结合各个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因为每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设立目标或者设立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注意到权责发生制的实现的步骤性。

结语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我国对于非盈利组织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待深入。对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基础薄弱。但我们必须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特性,来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参 考 文 献]

[1]陈羿擎.新型非盈利组织发展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基于公益创业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8):48-52

[2]刘珊珊.国继强.非盈利组织会计监管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8):55-56

[3]王昕.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经济视野,2013(9):137-137

盈利能力文献综述怎么分类?答案如下:首先第一步手机找到码,第二步是按照给的步骤去做,这样就可以了。

营运能力分析论文外国文献综述

有关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出有关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WK地产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方法及内容

1.2.1研究方法

1.2.2研究内容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1.3.2国内文献综述

1.4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理论

2.1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2.1.1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2.1.2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和步骤

2.2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2.2.1比较分析法

2.2.2比率分析法

2.2.3因素分析法

2.2.4杜邦分析法

2.3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2.3.1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2.3.2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质疑

2.3.3分析人员自身的局限性

第3章WK地产公司发展历程

3.1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3.1.1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

3.1.2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

3.2WK地产公司的发展历程

3.2.1WK地产公司概况

3.2.2WK地产公司的发展

第4章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

4.1WK地产的资产项目分析

4.2WK地产的利润项目分析

4.3WK地产的现金流量项目分析

4.4WK地产的单项能力分析

4.4.1偿债能力分析

4.4.2营运能力分析

4.4.3盈利能力分析

4.4.4发展能力分析

4.4.5综合分析

第5章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5.1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5.2针对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扩展阅读:资产净利润率

资产净利润率又叫资产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或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和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资产平均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资产净利润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表示企业每单位资产能获得净利润的数量,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该指标与净利润率成正比,与资产平均总额成反比。

把公司一定期间的净利与公司的资产相比较,可表明公司资产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公司在增加收入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资产净利率是一个指标,公司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资或举债形成的。净利润的多少与公司望量、资产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正确评价公司经营的高低、挖掘提高利润水平的潜力,证券分析师可以用该项指标与本型期、与计划、与本行业平均水平和本行业内先进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开异的原因。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

[摘 要] 企业与非盈利组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二者的会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会计体系也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而目前非盈利组织所实行的会计体系仍然是沿用的传统的会计体系,要使得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对其会计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应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关键词] 企业;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财务管理

一、非盈利组织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的内涵

按字面的分析来说,非盈利组织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盈利收入的组织,也就是说,这样的组织和一般的营利组织,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这个组织没有任何盈利的空间。这种组织的设立之初,就蕴含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标准,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包括一些基金会、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等。这样的组织一般也会有一部分收入,但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盈利性的收入,而是把这些收入运用到其他方面。

(二)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概括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非盈利性。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尽管非营利组织会有一部分金钱收入,但这并不是它的盈利收入,而是它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二、公益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谓公益性就是非营利组织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上大众的或者普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第三,一般非营利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章程。非营利组织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种组织,而是建立在比较严密的制度措施之下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非营利组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可以说,制度是非盈利组织的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

在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数目不菲的非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中,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以下特殊性:第一、缺乏发展的后劲。也就是说,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动力,这既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措施有关,很多情况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鼓励措施不到位,也造成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二、部分非盈利组织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非营利组织没能把本组织的各方面的收入做好规制,导致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都是由于其不能把其内部的整个会计管理过程以透明的形式传达出来,造成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极大误解,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

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远远高于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这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就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上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公开透明性。这是指的非营利组织对外的一个会计目标,因为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主要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其组织外部,非营利组织要想取得组织外部的认可与信任就必须要保证自己运转资金的透明度,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做到内部的公开透明,因为这样的公开透明,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意义并不大。第二、资金运营的科学性。与营利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投入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不会给该非营利组织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所以,非营利组织在做出会计报表或者决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资金运用到相应的主体当中去,确保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转的科学性,这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其资金运转的主要目标。第三、公益性。上已述及,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非盈利组织主要依赖于其公益性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公益向也是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主体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在实施会计行为时主要的会计对象。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必须把其资金来源问题搞清楚,不仅非营利组织内部要搞清楚,非营利组织对外也要搞清楚,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当然要求,如果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则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问题,很多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的说明。第二、非盈利组织资金是如何运转的。也就是说,通俗的说法就是钱是怎么用的,这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说,钱是怎么花的。如果非盈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金进行营利行为就是严重的违反其基本章程和规则的行为,所以说,非盈利组织一定要在这个会计主体上做到账目清楚。第三、内部费用情况。这个指的就是非盈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内部办公情况的账目运作,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之一。

三、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

(一)二者会计概念的区别

从根本的区别来说,企业会计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盈利性特点,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所制作的会计报表,财务运算,财务决算等情况。也就是说,企业会计所追求的始终是一种利益剩余情况,企业会计在计算或者运用企业会计的过程中,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非盈利组织会计恰恰与此相反,非营利组织会计没有利益需求,也不需要把盈利放在会计目标上,它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为主要的会计主体。

(二)二者会计智能的对比

一般说来,企业会计的智能要比非盈利组织的智能更加明显,这主要是源于企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结算、预算等财务情况来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复杂度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复杂度,这种复杂度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智能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智能化要较企业会计的智能要低,主要是源于非盈利组织的一般会计工作与会计流程并不复杂的特点。企业会计是随着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不断加以深化的,企业会计的发展的智能情况也是在随着这一智能化的进程而不断加以前进,所以,企业会计的智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而非营利组织额智能智能依据以组织的特性而进行相应的会计智能。 (三)二者会计准则的对比

企业会计的会计准则要比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要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没有盈利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着企业会计智能,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会计准则是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加以强化的,也就是市场竞争的越激烈,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程度越高,这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单一,这同样是因为非营利组织不必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没有盈利需求,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来束缚其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责往往比较简单、稳定。

(四)二者会计报表的对比

企业会计报表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稳定性的结构,这就是说,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资金来往状况往往有比较透明的制度要求,没有透明的制度要求,企业也就没有透明的盈利体系。而企业会计报表的这种透明,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企业的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预算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依据,所以,任何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特别注意其会计报表的制作质量。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企业的会计报表那么复杂,它的主要任务主要就是说明资金来源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这是二者会计报表的主要区别。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规范化路径探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始终处于不太规范的层面,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需要特别地、专门地会计体系,因为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基于其公益性而设立。从设立之初,非盈利组织就与会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会计体系主要是针对盈利组织而设立的,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在产生之初就不是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非盈利组织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这也就客观上造成了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不规范。当前,非盈利组织需要规范其会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规范资金来源问题。非盈利组织的资金贡献主体必须特定化、规范化。不能有丝毫的紊乱,因为一旦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紊乱,就会导致其信任危机。第二、做好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分工配合工作。非营利组织内部通常都是非盈利组织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内部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会计体系零散,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二)做好会计体系的内外的监督工作

这指的是,尽管非营利组织有其不盈利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非营利组织毕竟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及资金运转问题,只要存在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容易滋生资金滥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资金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非营利组织必须对其会计体系做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方面。在非盈利组织内部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或者监督机构必须绝对地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也就是说,在非盈利组织内部的监督机构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绝对的监督性。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失去了其独立性,那么其监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设立这样监督机构的意义也就不大,甚至会危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二、强化外部监督机构。这就是说,在非营利组织外部,要设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构,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一定要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机构没有一定的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那么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也是徒有其表的。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必须涵盖内、外两个方面,这样的监督机构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也是对其会计体系规范化的一种帮助与促进。

五、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化策略

(一)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是任何非盈利组织都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一种总结,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也是非营利组织下一步财政预算的基础。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地反映非盈利组织的运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最大的价值就是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真实性的实现既需要专业的财务知识,又需要对非营利性组织有着独特的全面认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监督机构,才能在最大意义上实现,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发展特征,任何国家或者地区的非盈利性组织都把规范其财务报告体系放在其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非盈利组织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健康、良性发展使然。

(二)强化非盈利组织对资产的核算

资产核算,指的是在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中,对非营利组织所产生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进行核算的一种方式。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对其本组织内部的资产进行一定的核算工作,只有把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内部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制作得更科学化,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的必然要求和当然含义。非盈利组织的资产核算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体制下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化的必然发展过程。

(三)分步实现权责发生制

有权就有责,这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果拥有权力的人没有相应的责任,那么拥有权力的人就会滥用权力,如果没有权力的人却有相当重的责任,那么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非盈利组织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是以相应的量化标准来实现的,我们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是非营利组织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方面,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方面,意义重大。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权责发生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结合各个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因为每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设立目标或者设立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注意到权责发生制的实现的步骤性。

结语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我国对于非盈利组织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待深入。对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基础薄弱。但我们必须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特性,来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参 考 文 献]

[1]陈羿擎.新型非盈利组织发展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基于公益创业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8):48-52

[2]刘珊珊.国继强.非盈利组织会计监管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8):55-56

[3]王昕.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经济视野,2013(9):137-137

参考答案: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外国企业能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

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

(2)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

(3)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

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阅读报告,即“文献综述”,英文称之为“survey”、“overview”、“review”.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论文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 Description)”区分开来。

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意义和目的

总结和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了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等,并且列出了该方向众多的参考文献,这对后人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可以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

三、主要内容

(1)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2)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四、分类

综述分成两类。

一类是较为宏观的,涉及的范围为整个领域、专业或某一大的研究方向。

一类是较为微观的,这类综述可以涉及到相当小的研究方向甚至某个算法,谈的问题更为具体与深入。前者立意高,范围广,面宽,故也不易深入,比较好读好懂。这对初入道者、欲对全局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很有参考价值。

然而,欲深入课题的研究,则希望能有后一类的综述为自己鸣锣开道,这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往往不能遂人意,于是只好旁征博引,由自己来完成该课题的综述。当写学位论文时,我们要写的也就是这类结合自己研究课题而写就的综述。

五、难点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即可做到的话。

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如何收集资料

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

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

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

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

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

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

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

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

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

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

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

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综述是你查阅相关文献的成果。

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且遵守学术传统,而不是空穴来风。

你需要告诉读者,关于这个问题前人研究到了何种地步,有什么缺陷,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这一方面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你的文章价值何在。

任何与本文相关的重要成果都应当在综述中得到体现,并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综述不是概述,不能泛泛地引用和概括,要有扬弃,特别是有批评。

否则,如果别人都做好了,要你写文章干嘛。

综述比较容易看出作者对该领域所下的工夫,因为作者需要广泛阅读,理解不同论文在关键假设和模型上的主要分歧。好的综述本身就是一篇独立的文章。

有关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出有关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WK地产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方法及内容

1.2.1研究方法

1.2.2研究内容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1.3.2国内文献综述

1.4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理论

2.1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2.1.1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2.1.2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和步骤

2.2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2.2.1比较分析法

2.2.2比率分析法

2.2.3因素分析法

2.2.4杜邦分析法

2.3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2.3.1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2.3.2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质疑

2.3.3分析人员自身的局限性

第3章WK地产公司发展历程

3.1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3.1.1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

3.1.2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

3.2WK地产公司的发展历程

3.2.1WK地产公司概况

3.2.2WK地产公司的发展

第4章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

4.1WK地产的资产项目分析

4.2WK地产的利润项目分析

4.3WK地产的现金流量项目分析

4.4WK地产的单项能力分析

4.4.1偿债能力分析

4.4.2营运能力分析

4.4.3盈利能力分析

4.4.4发展能力分析

4.4.5综合分析

第5章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5.1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5.2针对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扩展阅读:资产净利润率

资产净利润率又叫资产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或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和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资产平均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资产净利润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表示企业每单位资产能获得净利润的数量,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该指标与净利润率成正比,与资产平均总额成反比。

把公司一定期间的净利与公司的资产相比较,可表明公司资产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公司在增加收入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资产净利率是一个指标,公司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资或举债形成的。净利润的多少与公司望量、资产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正确评价公司经营的高低、挖掘提高利润水平的潜力,证券分析师可以用该项指标与本型期、与计划、与本行业平均水平和本行业内先进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开异的原因。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

[摘 要] 企业与非盈利组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二者的会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会计体系也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而目前非盈利组织所实行的会计体系仍然是沿用的传统的会计体系,要使得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对其会计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应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关键词] 企业;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财务管理

一、非盈利组织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的内涵

按字面的分析来说,非盈利组织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盈利收入的组织,也就是说,这样的组织和一般的营利组织,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这个组织没有任何盈利的空间。这种组织的设立之初,就蕴含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标准,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包括一些基金会、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等。这样的组织一般也会有一部分收入,但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盈利性的收入,而是把这些收入运用到其他方面。

(二)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概括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非盈利性。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尽管非营利组织会有一部分金钱收入,但这并不是它的盈利收入,而是它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二、公益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谓公益性就是非营利组织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上大众的或者普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第三,一般非营利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章程。非营利组织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种组织,而是建立在比较严密的制度措施之下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非营利组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可以说,制度是非盈利组织的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

在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数目不菲的非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中,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以下特殊性:第一、缺乏发展的后劲。也就是说,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动力,这既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措施有关,很多情况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鼓励措施不到位,也造成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二、部分非盈利组织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非营利组织没能把本组织的各方面的收入做好规制,导致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都是由于其不能把其内部的整个会计管理过程以透明的形式传达出来,造成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极大误解,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

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远远高于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这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就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上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公开透明性。这是指的非营利组织对外的一个会计目标,因为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主要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其组织外部,非营利组织要想取得组织外部的认可与信任就必须要保证自己运转资金的透明度,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做到内部的公开透明,因为这样的公开透明,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意义并不大。第二、资金运营的科学性。与营利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投入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不会给该非营利组织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所以,非营利组织在做出会计报表或者决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资金运用到相应的主体当中去,确保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转的科学性,这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其资金运转的主要目标。第三、公益性。上已述及,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非盈利组织主要依赖于其公益性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公益向也是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主体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在实施会计行为时主要的会计对象。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必须把其资金来源问题搞清楚,不仅非营利组织内部要搞清楚,非营利组织对外也要搞清楚,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当然要求,如果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则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问题,很多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的说明。第二、非盈利组织资金是如何运转的。也就是说,通俗的说法就是钱是怎么用的,这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说,钱是怎么花的。如果非盈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金进行营利行为就是严重的违反其基本章程和规则的行为,所以说,非盈利组织一定要在这个会计主体上做到账目清楚。第三、内部费用情况。这个指的就是非盈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内部办公情况的账目运作,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之一。

三、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

(一)二者会计概念的区别

从根本的区别来说,企业会计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盈利性特点,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所制作的会计报表,财务运算,财务决算等情况。也就是说,企业会计所追求的始终是一种利益剩余情况,企业会计在计算或者运用企业会计的过程中,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非盈利组织会计恰恰与此相反,非营利组织会计没有利益需求,也不需要把盈利放在会计目标上,它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为主要的会计主体。

(二)二者会计智能的对比

一般说来,企业会计的智能要比非盈利组织的智能更加明显,这主要是源于企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结算、预算等财务情况来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复杂度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复杂度,这种复杂度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智能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智能化要较企业会计的智能要低,主要是源于非盈利组织的一般会计工作与会计流程并不复杂的特点。企业会计是随着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不断加以深化的,企业会计的发展的智能情况也是在随着这一智能化的进程而不断加以前进,所以,企业会计的智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而非营利组织额智能智能依据以组织的特性而进行相应的会计智能。 (三)二者会计准则的对比

企业会计的会计准则要比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要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没有盈利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着企业会计智能,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会计准则是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加以强化的,也就是市场竞争的越激烈,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程度越高,这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单一,这同样是因为非营利组织不必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没有盈利需求,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来束缚其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责往往比较简单、稳定。

(四)二者会计报表的对比

企业会计报表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稳定性的结构,这就是说,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资金来往状况往往有比较透明的制度要求,没有透明的制度要求,企业也就没有透明的盈利体系。而企业会计报表的这种透明,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企业的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预算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依据,所以,任何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特别注意其会计报表的制作质量。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企业的会计报表那么复杂,它的主要任务主要就是说明资金来源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这是二者会计报表的主要区别。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规范化路径探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始终处于不太规范的层面,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需要特别地、专门地会计体系,因为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基于其公益性而设立。从设立之初,非盈利组织就与会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会计体系主要是针对盈利组织而设立的,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在产生之初就不是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非盈利组织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这也就客观上造成了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不规范。当前,非盈利组织需要规范其会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规范资金来源问题。非盈利组织的资金贡献主体必须特定化、规范化。不能有丝毫的紊乱,因为一旦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紊乱,就会导致其信任危机。第二、做好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分工配合工作。非营利组织内部通常都是非盈利组织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内部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会计体系零散,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二)做好会计体系的内外的监督工作

这指的是,尽管非营利组织有其不盈利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非营利组织毕竟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及资金运转问题,只要存在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容易滋生资金滥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资金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非营利组织必须对其会计体系做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方面。在非盈利组织内部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或者监督机构必须绝对地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也就是说,在非盈利组织内部的监督机构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绝对的监督性。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失去了其独立性,那么其监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设立这样监督机构的意义也就不大,甚至会危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二、强化外部监督机构。这就是说,在非营利组织外部,要设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构,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一定要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机构没有一定的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那么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也是徒有其表的。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必须涵盖内、外两个方面,这样的监督机构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也是对其会计体系规范化的一种帮助与促进。

五、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化策略

(一)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是任何非盈利组织都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一种总结,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也是非营利组织下一步财政预算的基础。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地反映非盈利组织的运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最大的价值就是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真实性的实现既需要专业的财务知识,又需要对非营利性组织有着独特的全面认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监督机构,才能在最大意义上实现,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发展特征,任何国家或者地区的非盈利性组织都把规范其财务报告体系放在其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非盈利组织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健康、良性发展使然。

(二)强化非盈利组织对资产的核算

资产核算,指的是在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中,对非营利组织所产生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进行核算的一种方式。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对其本组织内部的资产进行一定的核算工作,只有把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内部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制作得更科学化,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的必然要求和当然含义。非盈利组织的资产核算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体制下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化的必然发展过程。

(三)分步实现权责发生制

有权就有责,这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果拥有权力的人没有相应的责任,那么拥有权力的人就会滥用权力,如果没有权力的人却有相当重的责任,那么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非盈利组织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是以相应的量化标准来实现的,我们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是非营利组织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方面,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方面,意义重大。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权责发生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结合各个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因为每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设立目标或者设立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注意到权责发生制的实现的步骤性。

结语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我国对于非盈利组织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待深入。对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基础薄弱。但我们必须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特性,来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参 考 文 献]

[1]陈羿擎.新型非盈利组织发展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基于公益创业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8):48-52

[2]刘珊珊.国继强.非盈利组织会计监管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8):55-56

[3]王昕.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经济视野,2013(9):137-137

应该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作者一般不在其中发表个人见解和建议,也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客观概括地反映事实.文献综述的作用文献综述在于高度浓缩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乱无序的同类文献之成果与存在问题或争论焦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达到了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程度.它不仅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劳动节省了用于查阅分折文献的大量宝贵时间,而且还非常有助于科研人员借鉴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的意义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二,文献综述的选题与文献资料的搜集 选题原则1.结合所学知识选自己专长的或有基础的题目,否则难以写出水平较高的综述.2.根据所占有文献资料的质和量选题.3.选题一定要能反映出新的学科矛盾的焦点,新成果,新动向.4.题目不宜过大,范围不宜过宽.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文献资料的搜集1,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5)通过Interent网和光盘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2,文献资料的搜集方法将文献资料储存在大脑中或其他载体上形成不时取用的"资料库"的过程称作文献资料搜集法.它包括阅读法,剪报法,笔记法和现代化技术存贮法(如复印,电脑存贮,光盘存贮等).三,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体格式:①综述题目;②作者单位;③摘要;④关键词;⑤前言;⑥主题;⑦总结;⑧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主题部分,总结部分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一) 前言部分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部分要写清:(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2)有关概念的定义.(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二)主题部分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三) 总结部分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四,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所引用的文献应是亲自读过的原著全文,不可只根据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献引用的内容而并末见到被引用的原文,因为这往往是造成误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时可给综述的科学价值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文献综述范文之一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摘要: 关键词:(略)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1)模型派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2)结构派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3)阶段派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4)因素派或起源派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5)新增长理论派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6)劳动分工演进派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却知之甚少.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1.诺斯的观点(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3)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参考文献】[1][美]道格拉斯C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2][美]科斯,诺斯等:《财产,产权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3]国际经济增长中心V奥斯特罗姆和D菲尼,H皮希特编,王诚等译:《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林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7]李悦:《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9]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文献综述范文之二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摘要:我国已加入WTO,对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里处于弱势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18世纪以来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并简要评价,提出我们的看法,以便为政府宏观引导企业微观决策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层次发展.我国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蜂拥而至: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我国已渐渐融入世界经济这个大家庭中.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一时也难以认清复杂的国际市场,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理论已是十分迫切与必要.一,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经济全球化理论在西方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过去200多年的岁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经济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流派:(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1.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我们可从马恩(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简称,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历史"的定义与特征里看出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之所以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使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会重新开始争取生活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个国家的事变的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见,最初,马克思把经济全球化寓于"世界历史"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国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紧密联系是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恩格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诱因,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内容和基础是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消费.1848年,马恩在其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与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马恩看来,只有在各地区,各民族广泛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各地区,各民族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随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马恩在这里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问题,国际分工的关系,并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非经济影响.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资本论》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以及它们的影响.他说:"现在,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国际卡特尔,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长……"(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见,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后来他又指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资本输往国外……是因为他在国外能够按较高的利润率来使用."(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产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代之而起的是使用来自世界各国原料的工业……生产的'国界'因此被模糊."(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从以上论述看出,马恩不仅找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的全球化),而且还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对利润的追求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工业的影响.2.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巴兰在其《增长的政治分析》中认为,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是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即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产剩余,为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我来。。。。。

盈利能力论文国外文献综述

有关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出有关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WK地产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方法及内容

1.2.1研究方法

1.2.2研究内容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1.3.2国内文献综述

1.4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理论

2.1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2.1.1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2.1.2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和步骤

2.2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2.2.1比较分析法

2.2.2比率分析法

2.2.3因素分析法

2.2.4杜邦分析法

2.3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2.3.1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2.3.2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质疑

2.3.3分析人员自身的局限性

第3章WK地产公司发展历程

3.1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3.1.1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

3.1.2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

3.2WK地产公司的发展历程

3.2.1WK地产公司概况

3.2.2WK地产公司的发展

第4章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

4.1WK地产的资产项目分析

4.2WK地产的利润项目分析

4.3WK地产的现金流量项目分析

4.4WK地产的单项能力分析

4.4.1偿债能力分析

4.4.2营运能力分析

4.4.3盈利能力分析

4.4.4发展能力分析

4.4.5综合分析

第5章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5.1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5.2针对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扩展阅读:资产净利润率

资产净利润率又叫资产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或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和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资产平均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资产净利润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表示企业每单位资产能获得净利润的数量,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该指标与净利润率成正比,与资产平均总额成反比。

把公司一定期间的净利与公司的资产相比较,可表明公司资产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公司在增加收入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资产净利率是一个指标,公司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资或举债形成的。净利润的多少与公司望量、资产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正确评价公司经营的高低、挖掘提高利润水平的潜力,证券分析师可以用该项指标与本型期、与计划、与本行业平均水平和本行业内先进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开异的原因。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

[摘 要] 企业与非盈利组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二者的会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会计体系也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而目前非盈利组织所实行的会计体系仍然是沿用的传统的会计体系,要使得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对其会计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应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关键词] 企业;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财务管理

一、非盈利组织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的内涵

按字面的分析来说,非盈利组织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盈利收入的组织,也就是说,这样的组织和一般的营利组织,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这个组织没有任何盈利的空间。这种组织的设立之初,就蕴含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标准,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包括一些基金会、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等。这样的组织一般也会有一部分收入,但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盈利性的收入,而是把这些收入运用到其他方面。

(二)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概括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非盈利性。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尽管非营利组织会有一部分金钱收入,但这并不是它的盈利收入,而是它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二、公益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谓公益性就是非营利组织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上大众的或者普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第三,一般非营利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章程。非营利组织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种组织,而是建立在比较严密的制度措施之下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非营利组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可以说,制度是非盈利组织的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

在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数目不菲的非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中,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以下特殊性:第一、缺乏发展的后劲。也就是说,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动力,这既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措施有关,很多情况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鼓励措施不到位,也造成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二、部分非盈利组织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非营利组织没能把本组织的各方面的收入做好规制,导致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都是由于其不能把其内部的整个会计管理过程以透明的形式传达出来,造成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极大误解,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

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远远高于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这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就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上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公开透明性。这是指的非营利组织对外的一个会计目标,因为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主要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其组织外部,非营利组织要想取得组织外部的认可与信任就必须要保证自己运转资金的透明度,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做到内部的公开透明,因为这样的公开透明,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意义并不大。第二、资金运营的科学性。与营利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投入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不会给该非营利组织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所以,非营利组织在做出会计报表或者决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资金运用到相应的主体当中去,确保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转的科学性,这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其资金运转的主要目标。第三、公益性。上已述及,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非盈利组织主要依赖于其公益性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公益向也是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主体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在实施会计行为时主要的会计对象。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必须把其资金来源问题搞清楚,不仅非营利组织内部要搞清楚,非营利组织对外也要搞清楚,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当然要求,如果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则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问题,很多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的说明。第二、非盈利组织资金是如何运转的。也就是说,通俗的说法就是钱是怎么用的,这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说,钱是怎么花的。如果非盈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金进行营利行为就是严重的违反其基本章程和规则的行为,所以说,非盈利组织一定要在这个会计主体上做到账目清楚。第三、内部费用情况。这个指的就是非盈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内部办公情况的账目运作,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之一。

三、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

(一)二者会计概念的区别

从根本的区别来说,企业会计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盈利性特点,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所制作的会计报表,财务运算,财务决算等情况。也就是说,企业会计所追求的始终是一种利益剩余情况,企业会计在计算或者运用企业会计的过程中,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非盈利组织会计恰恰与此相反,非营利组织会计没有利益需求,也不需要把盈利放在会计目标上,它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为主要的会计主体。

(二)二者会计智能的对比

一般说来,企业会计的智能要比非盈利组织的智能更加明显,这主要是源于企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结算、预算等财务情况来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复杂度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复杂度,这种复杂度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智能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智能化要较企业会计的智能要低,主要是源于非盈利组织的一般会计工作与会计流程并不复杂的特点。企业会计是随着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不断加以深化的,企业会计的发展的智能情况也是在随着这一智能化的进程而不断加以前进,所以,企业会计的智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而非营利组织额智能智能依据以组织的特性而进行相应的会计智能。 (三)二者会计准则的对比

企业会计的会计准则要比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要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没有盈利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着企业会计智能,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会计准则是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加以强化的,也就是市场竞争的越激烈,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程度越高,这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单一,这同样是因为非营利组织不必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没有盈利需求,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来束缚其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责往往比较简单、稳定。

(四)二者会计报表的对比

企业会计报表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稳定性的结构,这就是说,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资金来往状况往往有比较透明的制度要求,没有透明的制度要求,企业也就没有透明的盈利体系。而企业会计报表的这种透明,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企业的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预算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依据,所以,任何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特别注意其会计报表的制作质量。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企业的会计报表那么复杂,它的主要任务主要就是说明资金来源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这是二者会计报表的主要区别。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规范化路径探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始终处于不太规范的层面,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需要特别地、专门地会计体系,因为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基于其公益性而设立。从设立之初,非盈利组织就与会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会计体系主要是针对盈利组织而设立的,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在产生之初就不是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非盈利组织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这也就客观上造成了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不规范。当前,非盈利组织需要规范其会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规范资金来源问题。非盈利组织的资金贡献主体必须特定化、规范化。不能有丝毫的紊乱,因为一旦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紊乱,就会导致其信任危机。第二、做好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分工配合工作。非营利组织内部通常都是非盈利组织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内部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会计体系零散,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二)做好会计体系的内外的监督工作

这指的是,尽管非营利组织有其不盈利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非营利组织毕竟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及资金运转问题,只要存在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容易滋生资金滥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资金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非营利组织必须对其会计体系做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方面。在非盈利组织内部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或者监督机构必须绝对地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也就是说,在非盈利组织内部的监督机构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绝对的监督性。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失去了其独立性,那么其监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设立这样监督机构的意义也就不大,甚至会危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二、强化外部监督机构。这就是说,在非营利组织外部,要设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构,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一定要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机构没有一定的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那么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也是徒有其表的。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必须涵盖内、外两个方面,这样的监督机构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也是对其会计体系规范化的一种帮助与促进。

五、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化策略

(一)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是任何非盈利组织都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一种总结,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也是非营利组织下一步财政预算的基础。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地反映非盈利组织的运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最大的价值就是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真实性的实现既需要专业的财务知识,又需要对非营利性组织有着独特的全面认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监督机构,才能在最大意义上实现,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发展特征,任何国家或者地区的非盈利性组织都把规范其财务报告体系放在其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非盈利组织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健康、良性发展使然。

(二)强化非盈利组织对资产的核算

资产核算,指的是在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中,对非营利组织所产生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进行核算的一种方式。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对其本组织内部的资产进行一定的核算工作,只有把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内部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制作得更科学化,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的必然要求和当然含义。非盈利组织的资产核算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体制下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化的必然发展过程。

(三)分步实现权责发生制

有权就有责,这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果拥有权力的人没有相应的责任,那么拥有权力的人就会滥用权力,如果没有权力的人却有相当重的责任,那么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非盈利组织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是以相应的量化标准来实现的,我们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是非营利组织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方面,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方面,意义重大。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权责发生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结合各个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因为每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设立目标或者设立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注意到权责发生制的实现的步骤性。

结语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我国对于非盈利组织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待深入。对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基础薄弱。但我们必须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特性,来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参 考 文 献]

[1]陈羿擎.新型非盈利组织发展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基于公益创业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8):48-52

[2]刘珊珊.国继强.非盈利组织会计监管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8):55-56

[3]王昕.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经济视野,2013(9):137-137

盈利能力分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物质的通货膨胀,全球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下生存下去。特别对于奶制品而言,在经历08 年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人民将购买的目光转向了国外奶制品,对于国产奶制品持相当怀疑的态度,从而导致中国很多奶制品企业都处于倒闭的边缘。盈利能力与质量的分析作为利润表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企业获得利润最直观的表现。在中国奶制品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不仅对自己的产品越来越重视,同时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视也逐渐加大。怎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获利的能力是各大企业所研究的重点。而盈利能力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无疑是提高净利润。本文通过结合伊利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采取正确的盈利能力模式,对于伊利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储一昀 王安武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0433) 一、研究目的 上市公司盈利问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因此如何合理评价公司的盈利情况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用来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进行评价,比较全面,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不能反映盈利的现金流人,即无法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问题。毫无疑问,盈利如果没有现金流人,不仅无法进行分配,而且还会影响到资产的质量,误导投资决策。为此,本文利用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拟通过对有关盈利指标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问题,即盈利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保证,是否普遍存在应计制下盈利的虚假问题, 同时提出一个评价盈利质量的合理方法,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水平。 二、分析方法 (一)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的含义 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二者各有侧重。盈利能力强调企业获取收益的能力,它以应计制为基础,其表现为税后净收益的大小及有关比值的大小;而盈利质量则反映盈利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人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人的盈利才具有较高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算的有关盈利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一般而言,这一差异越小,盈利质量就越高。 (二)实证指标设计 根据前面对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的界定,盈利质量可以用应计制和现金制下有关盈利指标的差异程度来评价,因此盈利质量的评价与现金有关,盈利质量评价指标的构成应体现现金流量的特征。盈利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盈利是否伴随现金的流入,如果有现金的同步增加,则盈利是有现金保证的,盈利质量较高,否则盈利质量较低。用现金流量来反映盈利状况的指标也有多个: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等,这些指标在反映盈利状况方面各有优点。但这些指标是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无法直接与以应计制为基础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因此如果要将这些以现金制为基础的盈利指标和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指标联系起来,则应构建与应计制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也就是说,对比指标的构成含义并不改变,但有关数值应为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数值。这些指标的含义与应计制下的含义相近,只是数值转换为现金流量,通过这些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上市公司盈利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评价盈利质量指标的设计,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设计了四组对比指标,其排列顺序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总资产收益率(RQA)和销售利润率(具体情况见下表)。将其具体分成两类:第一类对现金流量表的有关项目进行了调整后计算而得到,第二类直接利用现金流量表的有关项目进行计算。这样分类的原因在于:虽然我国发布了现金流量表准则,但其具体构成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和英国等国的会计准则还存在差异。在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中,分得股利或利润收到的现金、债券利息收入收到的现金等并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而列在投资活动中;对于付现利息和筹资费用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而列在筹资活动中,而这些项目均反映在净利润中,这样使得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可比性受到影响。因此本文的前四个指标对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做了调整,将分得股利或利润收到的现金和债券利息收入所收到的现金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加项,而将付现利息和筹资费用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凋项,这样使得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计算。口径趋于一致,具有可比性,以便客观地评价上市公盲的盈利质量,而后四个指标均未调整而直接计算。 盈利指标 现金制 应计制 对比指标(现金制-应计制) 净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股东权益 净利润/股东权益 CHAI 每股现金流量和每股收益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股本 净利润/股本 CHA2 总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总资产 净利润/总资产 CHA3 销售利润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利息付现-筹资费用付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CHA4 净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股东权益 净利润/股东权益 CHA5 每股现金流量和每股收益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股本 净利润/股本 CHA6 总资产收益率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总资产 净利润/总资产 CHA7 销售利润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CHA8 相比较而言,前四个指标比较客观,而后四个指标便易懂。将这8个对比指标的差额分别定义为CHAl、CHA2…CHA8(下文同此),这样如果差额为正则表明盈利有现金保障,盈利质量较好,反之则较差。 (三)盈利质量的评价标准 在用上述8个指标评价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时,如果指标为正,则表明应计制确认的盈利有现金保障,盈利质量较好;如果指标为负,则表明应计制确认的盈利缺乏现金保障,盈利质量较差。但盈利质量不能仗凭一两个指标来评价,因此本文将盈利质量分为三个层次:(1)8个指标均为正值,盈利质量良好;(2)8个指标有正有负,盈利质量一般;(3)8个指标均为负值,盈利质量较差。并以此标准来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三、样本选择 本文的样本分为两部分: (一)选择1998年中期报告第一次公布现金流量表的26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由于虹桥机场巳月一6月)和杭钢股份(3月一6月)不具有可比性,故剔除这两家公司后,最终确定264家上市公司作为正式样本。由于罚·渝钦白和引二农商社的净资产为负,同时净利润也为负,会出现净资产收益率为正的不正常情况,因此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时取净资产绝对值。264家公司占公布1998年中报的812家上市公司的32.51%,其中只有1家公司未经过审计,这样看来样本的可信性和代表性值得信赖。 (二)选择截至1999年4月30日已经公布年度 报告的86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有7家公司未公布现金流量表,其余861家公司均披露现金流量表,将861家公司作为正式样本,此时样本代表性更好,而且全部经过审计,其可信性较高。将引不白云山 (0522)净资产取其绝对值,以免净资产收益率计算的混乱。在现金流量表项目申,对于深发展(0001)和鞍山信托(600816)分别以收到的贷款利息和收回的中长期贷款代替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结果 差额 CHA1 CHA2 CHA3 CHA4 CHA5 CHA6 CHA7 CHA8 1998中报 负值统计数量(家) 192 192 192 185 191 191 191 179 占比(%) 72.7 72.7 72.7 70.1 72.7 72.3 72.3 67.8 位置最大差距 13 平均值 189 1998年报 负值统计数量(家) 608 609 609 620 549 550 550 564 占比(%) 70.6 70.7 70.7 72.0 63.8 63.9 65.5 位置最大差距 71 平均值 582 从上述统计结果看,在1998年中期报告公布现金流量表的264家上市公司中平均有189家上市公司存在盈利确认和现金流入不同步的问题,占264家上市公司的71.59%。保守计算有179家上市公司,最多有192家上市公司存在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问题。在1998年报中,平均有582家公司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占861家公司的67.60%,较中报的71.59%略有下降。从8个指标的比例来看,除CHA4略有增加外,其余7个指标的负值比仍均有所下降,这个结果反映出我国在去年出台的一系列会计准则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财政部的66号文件关于资产重组收益确认的规定,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盈利操纵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统计分析 (1)比例分析 项目 指标全部为正 指标有正有负 指标全部为负 合计 1998中报 数量(家) 67 21 176 264 占比(%) 25.38 7.95 66.67 100 1998年报 数量(家) 216 122 523 861 占比(%) 25.09 41.17 60.74 100 上表说明1998年中报的264家上市公司中有66.67%的公司盈利质量较差,有25.38%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较好,而居于中间的上市公司则较少,盈利质量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在1998年报与申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盈利质量有所提高,具体体现在指标有正有负的比例由7.95%提高到14.17%,提高了6.22%,指标全部为负值的比例由66.67%下降为60.74%,下降了5.93%;指标全部为正值的比例基本维持不变;同样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较差,且处于两极分化状态。 在平均有189家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值的1998年中报申,有176家上市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值,占189家公司的93.12%,占264家公司的66.67%,表明这8个指标在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1998年年报中8个指标均为负值的有523家上市公司,占861家公司的60.74%,较中报的66.67%有所下降,盈利质量有所提高。但也说明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并不乐观,在861家公司中有523家公司现金流人严重滞后于盈利的确认,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纵问题。 1998年中报中指标既非全为负值也非全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21家。我们发现这样类型的上市公司比较少,只占264家公司的7.9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处于这种情况:要么指标全部为负,要么指标全部为正,而有正有负的情况则较少,即盈利质量处于两极分化状况。这同时也说明用上述8个指标评价盈利质量的有效性。1998年年报中指标既非全为负值也非全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122家,这122家公司占861家公 司的14.17%,比中报有所提高,但仍然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处于两极分化状态。 1998年中报中8个指标均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67家,表明这67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是有现金保障的,盈利质量较好,但这类公司只占264家公司的25.38%,比例较低,同时,有近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盈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金保障,盈利质量较低。1998年年报中8个指标均为正值的上市公司有216家。这216家公司占861家公司的25.09%,与中报的25.38%基本相当,进一步证明有近四分之三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金障,盈利质量较低。 (2)平均值分析 下表列示了8个指标的平均值情况: CHA1 CHA2 CHA3 CHA4 CHA5 CHA6 CHA7 CHA8 1998中报 -0.0444 -0.1599 -0.0313 -0.4374 -0.0302 -0.1266 -0.0266 0.4938 1998年报 0.0011 -0.1853 -0.0355 -0.1417 0.0313 -0.1236 -0.0241 -0.1094 1998年中报中,CFlA4如果排除深发展极端值的影响则为-0.80998,CH舱如果排除深发展极端值的影响则为-0.124526。经过上述调整,我们发现8个指标的平均值均为负数,这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的流入严重滞后于盈利的确认。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不够理想,存在盈利操纵问题。盈利的获得缺乏现金的保障,这同时也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发展。在1998年年报中,CHM和CH妨为正,其余为负,较中报有所提高,但在盈利质量方面并没有明显改善,同时能够看出上市公司更加关注净资产收益率,尤其是一些特别处理公司,在1998年报中THM指标前20名中有14家为特别处理公司。 (三)盈利质量与应收帐款关系的分析 应收帐款的增加并不一定就是盈利操纵的结果,应收帐款的增加有许多原因,如赊销政策的变化、资产规模的增加等,所以不能通过应收帐款的增加而得到盈利操纵的结论。但如果应收帐款(包括应收票据)的增加与主营业务收人的比值为正,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是否有盈利操纵行为呢?本文对此做深人分析。将1998年年报的861家公司剔除30家公司(未公布期初资产负债表和主营业务收人为负值的港澳实业)后的831家公司做为研究对象,其 中(期末应收帐款+期末应收票据-期初应收帐款-期初应收票据)/主营业务收入大于0的公司有540家,占831家公司的64.98%。这540家公司的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这540家公司的盈利质量平均水平较低,可能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纵行为,对8个指标均为负值的378家公司做进一步的分析后,发现378家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摊薄 8项对比指标 数量 比例 样本比例 按本计算应有数量 差额 均为正 97 17.96 25.09 135(540×216/861) -38 正负兼有 65 12.04 14.17 77(540×122/861) -12 均为负 378 70.00 60.74 328(540×523/861) 50 合计 540 100 100 540 0 计算)为11.35%,而样本总体831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摊薄计算)为3.06%,可见这些公司存在着利用应收帐款(包括应收票据)虚增盈利的情况,由于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使得8个指标均为负值。在378家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摊薄计算)小于0的有3家公司,在0与6%之间的有47家公司,其余378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摊薄计算)大于6%,占378家上市公司的86.77%。据《上海证券报》(1999年5月6日)公布的拟于1999年配股的上市公司有134家,其中有75家公司(占134家公司的55.97%)属于上述378家公司之中,可见我国拟配股公司盈利操纵之严重。 (四)亏损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 1998年公布年报的861家公司,有77家公司出现了亏损,对其进行盈利质量的分析,结果如下: 8项对比指标 数量 比例 样本比例 按样本计算应有数量 差额 均为正 60 77.92 25.09 19(77×216/861) 41 正负兼有 12 15.59 14.17 11(77×122/861) 1 均为负 5 6.49 60.74 47(77×523/861) -42 合计 77 100 100 27 0 从上表可以看出,亏损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高于样本总体水平,这反映了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比较好。而从一般的角度看,亏损与盈利质量应成相反方向变动,但上述结果却成正方向变动,这里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公司将被处以暂停股票上市,之后,若在限期内仍无法扭亏为盈,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最终将受到终止股票上市的处罚。上市公司一旦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后,公司的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与此同时,在我国目前发行股票采用额度制、社会闲置资金相对充裕和大量企业急于改制上市的情况下,一家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昂贵,但若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后,这一宝贵的\"壳\"资源将会流失或大打折扣,由此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因此可以推论,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会有很强的动机去管理盈利,以尽可能避免出现亏损或避免连续三年亏损,以逃避有关法律、法规的惩罚和处理。当公司已经出现亏损,则想方设法尽可能避免连续三年亏损,从而导致这些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一年或两年中,采用明显的调减盈利的应计制会计处理,彻底将以前年度的潜亏全部处理掉,并尽可能将以后的费用提前预计,使得后期的费用减少,为扭亏为盈利打下基础。这样的会计处理是现行会计准则和应计制所允许的,另一方面,在应计制下,预计一些损失或多推销一些费用往往被认为是稳健原则的产物,并不会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注意,也不容易被外部信息使用者所洞悉。如此的会计处理,从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亏损(减少了利润),但现金流量并不随之减少,因此有关现金制指标与应计制指标的差额增加甚至为正。比如ST深华宝(0034)1998年亏损5.5182亿元,公司在年报中称:公司根据《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处理坏帐损失197357966,78元、存货跌价损失121677042.30元、长期投资损失14723879.38元、征地拆迁损失 37415262.35元、房改损失18680319.77元、其他损失33655955.78元,合计人民币423510426.36元。董事会认为上述帐目处理均遵循了实事求是、依法处理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该公司一次处理掉4.24亿元的\"包袱\",而且找到了合法的根据,如果是这样,那么以前年度盈利的水 分之大可想而知。将如此之大的损失在1998年一次处理,使得当年不仅亏损而且还侵蚀了股本,因此被特别处理。如果不处理4.24亿元的损失,其利润仍为-1.2831亿元,但不会侵蚀股本。因此可以认为该公司如是处理是在有关规定保护下的一种盈利的逆向操纵:即在应计制下多计入一些费用或损失,其目的在于减少以后年度的费用,为扭亏打下基础。而这种处理很少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往往被认为是稳健原则的体现,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净资产收益率的进一步分析 我们一般以净资产收益率(R哑)来衡量企业的盈利水平。我国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每年不低于6%)是取得配股资格的主要条件。对于那些已经连续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在6%以上的公司,在第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尤为关键,三年平均是否达到10%是能否继续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关键。但这也给正确评价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困难,有相当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能在资本市场继续融资,操纵利润,突破10%的生命线。 有部分上市公司经常进行所谓的\"资产重组\",其主要目的在于达到净资产收益率10%的要求。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盈利操纵动机,因此相应的现金流量有可能并没有配合盈利的增加而增加,应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重新评估。经统计截至1998年8月22日公布经审计中期报告的上市公司(本资料来源于《中国证券报》1998年8月31日第10版)有212家,其中有121家公司的审计原因为配股,占212家上市公司的57.08%。这121 家公司的8个指标的有关情况见下表: 项目 数量 比例 样本比例 CHA1 CHA5 CHA1和CHA5 应有数量(按照CHA1计算) 差额 均为负 87 71.90 66.67 94 94 93 88(121×192/264) 6 有正有负 8 6.61 7.95 2 均为正 26 21.49 25.38 27 27 26 33(121×72/64) -6 合计 121 100 100 121 121 121 121 0 注:1998年报中有192家上市公司CHIA1为负值,有72家上市公司CHAI为正值 由上表可见,在121家因配股而审计的上市公司中,有87家上市公司的8个指标全部为负值,占121家公司的71.90%。对于即将配股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更为重要,CHA1全部为负值的为94家公司,CHA5全部为负值的为94家公司,二者均负的有93家公司。按照192家上市公司的CHA1为负值的比例计算,121家公司中应有88(121x192/264)家公司的CHAl指标为负,而实际有94家上市公司的CHI1为负,多出6家公司。这样看来即将配股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CHAl)低于其他上市公司。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264家上市公司中有66.67%的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盈利质量不佳,而即将配股的上市公司中有71.90%的上市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这充分说明即将配股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低于其他上市公司盈利质旦水平,据《上海证券报》(1999年5月6日)公布拟于1999年配股的上市公司有134家,本文对此134家公司做上述同样分析,其结论与 前相同,具体见下表。 项目 数量 比例 样本比例 CHA1 CHA5 CHA1和CHA5 应有数量(按照CHA1计算) 差额均为负 97 72.39 60.74 108 99 99 95(134×608/861) 13 有正有负 13 9.70 14.17 9 均为正 24 17.91 25.09 26 35 26 39(134×253/861) -13 合计 134 100 100 134 134 134 134 0 五、本文的局限性 1.样本选择不够全面,只选择了1998年中期报告的264家公司和年度报告的861家公司,只有两期,其代表性并不十分全面; 2.因中国现金流量表1998年第一次披露,无法选择以前年度资料为样本,作时间序列分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3.反映盈利的指标有多个,本文只选择其中几个进行比较研究,有一定局限性; 4.上市公司会计报告虽经审计,但并不能排除企业在编报会计报表时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差错及某些不可比的因素。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多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1.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盈利的获得和现金的流入并不同步,而且存在一定的盈利操纵行为。实证结果表明:98年中报中平均有71.59%的上市公司现金流人滞后于盈利的确认,有176家上市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值,占264家公司的66.67%;1998年年年报中平均有67.60%的上市公司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的确认,有523家上市公司8个指标全部为负值,占861家公司的60.74%,盈利质量较中报有所提高,但同样处于两极分化的状况,有近四分之三的公司盈利质量较差,有近六成公司的盈利质量很差,值得引起关注。 2.由于盈利的确认缺乏现金的保障,上市公司现金缺乏,因此不顾股权稀释的压力而争取配股等融资手段继续在资本市场融资; 3.拟配股的上市公司为达到继续融资的目标,进行利润操纵,使得其净资产收益率达到规定的要求,容易误导投资决策; 4.亏损公司的逆向盈利操纵(即过多转销费用或损失,以便于以后年度扭亏)行为应引起注意,需要加强有关监管; 5.配股条件的盈利指标只有净资产收益率一个,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纵,建议采用若干个指标或若干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同时体现现金流量要求,防止上市公司通过操纵盈利来获得配股资格。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澎 论现金流且表、财会月刊、1998;5 2林坤霖 上市后盈余管理与盈余资讯关系之研究·会计研究月刊、第151期 3李爽、杨莉、现金流量分析一从东南亚金融危机说起,会计研究、1998;6 4陆德民,现金流量表若干问题探讨.审计研究.1998; 5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6周正庆主编、证券知识读本、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7陈志谷、张训苏,资产经营与重组、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8陆建桥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8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的文献综述

使用多重分类法分类。1、对盈利能力文献综述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2、再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解析。3、再写出总结。

盈利能力分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物质的通货膨胀,全球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下生存下去。特别对于奶制品而言,在经历08 年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人民将购买的目光转向了国外奶制品,对于国产奶制品持相当怀疑的态度,从而导致中国很多奶制品企业都处于倒闭的边缘。盈利能力与质量的分析作为利润表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企业获得利润最直观的表现。在中国奶制品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不仅对自己的产品越来越重视,同时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视也逐渐加大。怎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获利的能力是各大企业所研究的重点。而盈利能力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无疑是提高净利润。本文通过结合伊利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采取正确的盈利能力模式,对于伊利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有关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出有关盈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WK地产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方法及内容

1.2.1研究方法

1.2.2研究内容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1.3.2国内文献综述

1.4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财务报表分析相关理论

2.1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2.1.1财务报表分析的概念

2.1.2财务报表分析的原则和步骤

2.2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2.2.1比较分析法

2.2.2比率分析法

2.2.3因素分析法

2.2.4杜邦分析法

2.3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2.3.1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2.3.2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质疑

2.3.3分析人员自身的局限性

第3章WK地产公司发展历程

3.1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3.1.1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

3.1.2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前景

3.2WK地产公司的发展历程

3.2.1WK地产公司概况

3.2.2WK地产公司的发展

第4章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

4.1WK地产的资产项目分析

4.2WK地产的利润项目分析

4.3WK地产的现金流量项目分析

4.4WK地产的单项能力分析

4.4.1偿债能力分析

4.4.2营运能力分析

4.4.3盈利能力分析

4.4.4发展能力分析

4.4.5综合分析

第5章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5.1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5.2针对WK地产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扩展阅读:资产净利润率

资产净利润率又叫资产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或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和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

资产平均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资产净利润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表示企业每单位资产能获得净利润的数量,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该指标与净利润率成正比,与资产平均总额成反比。

把公司一定期间的净利与公司的资产相比较,可表明公司资产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公司在增加收入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资产净利率是一个指标,公司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资或举债形成的。净利润的多少与公司望量、资产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正确评价公司经营的高低、挖掘提高利润水平的潜力,证券分析师可以用该项指标与本型期、与计划、与本行业平均水平和本行业内先进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开异的原因。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

[摘 要] 企业与非盈利组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二者的会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会计体系也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而目前非盈利组织所实行的会计体系仍然是沿用的传统的会计体系,要使得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对其会计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应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关键词] 企业;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财务管理

一、非盈利组织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的内涵

按字面的分析来说,非盈利组织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盈利收入的组织,也就是说,这样的组织和一般的营利组织,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这个组织没有任何盈利的空间。这种组织的设立之初,就蕴含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标准,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包括一些基金会、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等。这样的组织一般也会有一部分收入,但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盈利性的收入,而是把这些收入运用到其他方面。

(二)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概括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非盈利性。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尽管非营利组织会有一部分金钱收入,但这并不是它的盈利收入,而是它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二、公益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谓公益性就是非营利组织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上大众的或者普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第三,一般非营利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章程。非营利组织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种组织,而是建立在比较严密的制度措施之下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非营利组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可以说,制度是非盈利组织的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

在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数目不菲的非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中,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以下特殊性:第一、缺乏发展的后劲。也就是说,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动力,这既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措施有关,很多情况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鼓励措施不到位,也造成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二、部分非盈利组织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非营利组织没能把本组织的各方面的收入做好规制,导致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都是由于其不能把其内部的整个会计管理过程以透明的形式传达出来,造成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极大误解,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

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远远高于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这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就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上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公开透明性。这是指的非营利组织对外的一个会计目标,因为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主要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其组织外部,非营利组织要想取得组织外部的认可与信任就必须要保证自己运转资金的透明度,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做到内部的公开透明,因为这样的公开透明,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意义并不大。第二、资金运营的科学性。与营利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投入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不会给该非营利组织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所以,非营利组织在做出会计报表或者决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资金运用到相应的主体当中去,确保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转的科学性,这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其资金运转的主要目标。第三、公益性。上已述及,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非盈利组织主要依赖于其公益性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公益向也是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主体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在实施会计行为时主要的会计对象。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必须把其资金来源问题搞清楚,不仅非营利组织内部要搞清楚,非营利组织对外也要搞清楚,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当然要求,如果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则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问题,很多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的说明。第二、非盈利组织资金是如何运转的。也就是说,通俗的说法就是钱是怎么用的,这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说,钱是怎么花的。如果非盈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金进行营利行为就是严重的违反其基本章程和规则的行为,所以说,非盈利组织一定要在这个会计主体上做到账目清楚。第三、内部费用情况。这个指的就是非盈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内部办公情况的账目运作,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之一。

三、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

(一)二者会计概念的区别

从根本的区别来说,企业会计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盈利性特点,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所制作的会计报表,财务运算,财务决算等情况。也就是说,企业会计所追求的始终是一种利益剩余情况,企业会计在计算或者运用企业会计的过程中,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非盈利组织会计恰恰与此相反,非营利组织会计没有利益需求,也不需要把盈利放在会计目标上,它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为主要的会计主体。

(二)二者会计智能的对比

一般说来,企业会计的智能要比非盈利组织的智能更加明显,这主要是源于企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结算、预算等财务情况来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复杂度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复杂度,这种复杂度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智能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智能化要较企业会计的智能要低,主要是源于非盈利组织的一般会计工作与会计流程并不复杂的特点。企业会计是随着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不断加以深化的,企业会计的发展的智能情况也是在随着这一智能化的进程而不断加以前进,所以,企业会计的智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而非营利组织额智能智能依据以组织的特性而进行相应的会计智能。 (三)二者会计准则的对比

企业会计的会计准则要比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要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没有盈利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着企业会计智能,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会计准则是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加以强化的,也就是市场竞争的越激烈,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程度越高,这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单一,这同样是因为非营利组织不必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没有盈利需求,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来束缚其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责往往比较简单、稳定。

(四)二者会计报表的对比

企业会计报表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稳定性的结构,这就是说,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资金来往状况往往有比较透明的制度要求,没有透明的制度要求,企业也就没有透明的盈利体系。而企业会计报表的这种透明,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企业的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预算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依据,所以,任何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特别注意其会计报表的制作质量。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企业的会计报表那么复杂,它的主要任务主要就是说明资金来源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这是二者会计报表的主要区别。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规范化路径探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始终处于不太规范的层面,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需要特别地、专门地会计体系,因为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基于其公益性而设立。从设立之初,非盈利组织就与会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会计体系主要是针对盈利组织而设立的,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在产生之初就不是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非盈利组织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这也就客观上造成了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不规范。当前,非盈利组织需要规范其会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规范资金来源问题。非盈利组织的资金贡献主体必须特定化、规范化。不能有丝毫的紊乱,因为一旦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紊乱,就会导致其信任危机。第二、做好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分工配合工作。非营利组织内部通常都是非盈利组织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内部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会计体系零散,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二)做好会计体系的内外的监督工作

这指的是,尽管非营利组织有其不盈利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非营利组织毕竟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及资金运转问题,只要存在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容易滋生资金滥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资金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非营利组织必须对其会计体系做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方面。在非盈利组织内部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或者监督机构必须绝对地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也就是说,在非盈利组织内部的监督机构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绝对的监督性。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失去了其独立性,那么其监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设立这样监督机构的意义也就不大,甚至会危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二、强化外部监督机构。这就是说,在非营利组织外部,要设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构,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一定要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机构没有一定的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那么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也是徒有其表的。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必须涵盖内、外两个方面,这样的监督机构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也是对其会计体系规范化的一种帮助与促进。

五、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化策略

(一)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是任何非盈利组织都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一种总结,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也是非营利组织下一步财政预算的基础。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地反映非盈利组织的运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最大的价值就是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真实性的实现既需要专业的财务知识,又需要对非营利性组织有着独特的全面认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监督机构,才能在最大意义上实现,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发展特征,任何国家或者地区的非盈利性组织都把规范其财务报告体系放在其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非盈利组织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健康、良性发展使然。

(二)强化非盈利组织对资产的核算

资产核算,指的是在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中,对非营利组织所产生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进行核算的一种方式。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对其本组织内部的资产进行一定的核算工作,只有把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内部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制作得更科学化,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的必然要求和当然含义。非盈利组织的资产核算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体制下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化的必然发展过程。

(三)分步实现权责发生制

有权就有责,这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果拥有权力的人没有相应的责任,那么拥有权力的人就会滥用权力,如果没有权力的人却有相当重的责任,那么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非盈利组织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是以相应的量化标准来实现的,我们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是非营利组织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方面,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方面,意义重大。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权责发生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结合各个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因为每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设立目标或者设立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注意到权责发生制的实现的步骤性。

结语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我国对于非盈利组织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待深入。对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基础薄弱。但我们必须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特性,来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参 考 文 献]

[1]陈羿擎.新型非盈利组织发展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基于公益创业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8):48-52

[2]刘珊珊.国继强.非盈利组织会计监管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8):55-56

[3]王昕.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经济视野,2013(9):137-13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