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与全球化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与全球化问题研究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资源、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于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趋势我们称之为“经济全球化”。探寻经济全球化的源头,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国家出现了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家、冒险家渴望得到欧洲之外的特产(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将欧洲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以图发财致富;同时又要绕开控制了东西方商路的奥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开始了探索到达东方的新航路的历程。经过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探索,到达东方及环球航行的新航路开辟出来。新航路的开辟,彻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绝状态的终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征服掠夺的过程。美洲大片的庄园被开辟出来,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与繁荣;欧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非洲,但交换的是近亿的黑奴;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等整船整船地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夺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并把棉布等商品倾销到印度。由此可见,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与非洲、美洲、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不再是独立地发展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科学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765年,英国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用于纺织部门,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随后,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火车、汽船相继发明问世,生产效率获得飞速提高。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东方从属于西方。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869年埃及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并被美国控制,这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强攫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把世界经济活动从时间、空间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快速。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优势互补、互相依存,日益紧密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两大集团剑拔弩张局面消失,世界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在不断增长,成为有效扼制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中取胜。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更加现代化,国际资金流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是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为获得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2002年,中国海尔集团已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厂,在海外有8个设计中心,4万多个营销网点,12家海外销售公司,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摩擦、贸易冲突不断,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国际协调机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负责对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发生的分歧进行仲裁,以促进成员国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掀开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一页,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出现了一体化的经济区域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等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国及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将获得最大利益,这将压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从而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严重的压力,甚至有的国家付出惨重代价。再次,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如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导致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大批银行倒闭、大批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规避其对我国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对我国有利的一面,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抢抓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浅议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摘 要: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一、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丁单位、物资供应单伦分工协作的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员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棋越来越大,上程内容越米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二、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呼唤专业管理组织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有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为之服务。这种组织应该有与项目管理相应的功能、机构、程序、方法和技术;有相应的资质、人才、经验,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业主创造最大限度的效益。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英文简称)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委托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负责设计。另一种是以FIDIC《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完成雇主要求或项目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商,这种模式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全过程服务,这就是EPC总承包模式。FIDIC合同条件是在总结近百年来工程承包合同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出版的范本。它反映了建设项目的共同规律;充分考虑和兼顾了业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责、权、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关条款以法律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按照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进行编写,许多条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学、公正、严谨、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三、有关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一)大力推广采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我国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国际承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采用还不够普遍,宣传面也不够广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条件范本.对老版本从结构上、定义上和适用范围上作了较大改进,这对我国工程项目承包业将起积极作用。我们应尽快组织制定以FI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范本,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改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业主单位和部门主管领导观念陈旧.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在项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尽快让工程项目管理从传统的自营式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同国际惯例接轨。(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目前我国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总体过剩,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现象,而专门从事EPC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力量却十分路弱,能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对全过程项目管理能为项目和业主创造可观效益这一点认识不足。实践证明,全过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是最能为业主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一种服务。二是对项目管理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项目管理需要专业化这一点认识不足。国内有相当多的业主和主管领导认为项目管理很简单,谁都可以管理,因而不愿意委托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国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为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设计院人才较集中,人才资源丰富。把一批骨干设计院转变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三)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组织业主培训1992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并随后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指出: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资约束机制。这使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二点:一是业主责任问题。业主责任问题的根本还是“真业主”和“假业主”的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而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者在决策时实际上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在立项阶段,他们往往考虑怎样使项目能被批准,什么时候能被批准;在决定项目管理模式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附和政府官员的意志;在决策是否推行EPC总承包时,他们更关心本邪门人员安排及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最终后果是损害项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无效投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业主素质问题。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能否正确决策取决于业主的素质。业主不一定必须是项目管理专家,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应该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应该了解项目管理费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他们应该懂得项目的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费用低到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程度,工程就会出质量事故。进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设周期压缩到不合理程度,就会不得不增加费用或影响质量;质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质量的标准应是适宜和合格,质量过剩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应该用最终创造的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的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质量标准。当业土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实际上往往已适得其反,埋下了项目失败的祸根。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的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要代替和过多于预专业化的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又不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这要涉及到项目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实践证明,业主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后,对业主(项目法人)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四)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是分离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还为数不多。我国现有的工程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现有的设计院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现有的监理公司主要任务实际上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因此,对于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EPC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过程以及项目管理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工具,还缺乏研究、总结和提高。发达国家的某些业主和承包商甚至认为中国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国项目管理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界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应重视和提倡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找 我 拿 一份好了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作为主题,先简略描述“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之后表达自己对“中国”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且在未来的时间里,会是一个什么走向,中国在全球化中能达到什么效果,正文: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较为流行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它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在中国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较为有代表性的是伍贻康的解释,他指出:“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

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以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方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合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认为,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和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最初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由跨国集团带到全世界,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局限性和经济掠取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还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控制世界经济所行使的一种经济手段。

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更加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更多一些。于中国而言,制定相应的趋利避害措施,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完善经济结构,以此减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外来的因素构成了新形势下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背景,中国的农村不仅仅通过市场与城市联系在一起,他们甚至越来越紧密地与全球经济联系在一起,从而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观察三农问题就需要引入全球化的视角。...www.wsdxs.cn/html/shehuiqita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论文

主要从两个方面,利与做唤弊,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上百梁歼度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然后就可以找到你想要橡胡冲的答案

谈一谈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弘扬传统文化,就要秉承以下的做事原则。 首先一定要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祖先留给我们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一定要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让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做好申遗工作把我们的文化遗产烙上中国的印记。 其次,弘扬传统文化,就应该让人民大众都了解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让我们新一代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传播,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一代的学生青年中继承下来。 还有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有很大的区别,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要保存和发扬下去,让世界全球了解多样化的中国文化。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传统文化,去继承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责任感和历史感,让我们去传承自己的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让这一使命成为我们青年人的光辉使命。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在当前全球化下各国文化时时刻刻发生着交流和碰撞,中国文化一方面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得以丰富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 、经营管理经验等。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不仅是西方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西方文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并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太完善的部分。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中国传统社会在传统政治上强调对王权的或中央集权的尊重与服从,强调社会的和谐统一,集体利益,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在近百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与法制的理念在社会生活中得以树立,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发言权利前所未有的得到了重视,参政议政也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人治”让位于法制,法制结合德治,人民渐获得了更多的民主权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立法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把目光投向远方,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对比,认清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包容吸纳并改造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我们的革命先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改造中国传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扩展资料

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其社会使用功能正处于逐渐弱化或消失的危险境地;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当代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国际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这四个方面。国际化主要是指跨越国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

自由化常常被经济学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则更多地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价值观念:一个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于文化上趋于同质化。星球化则涉及消息的传播与文化安全问题。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大举扩张,外国文化产品不断挤占中国文化市场,征服中国的文化受众,使中国文化面临削弱自身特色、倾向西化的现实威胁,在理论上对西方文化理论进行话语平移,在创作上对西方文化创作模式进行模仿和复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对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霸权得到部分实现,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威胁,抑制了中国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发挥。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压力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进行国际参与、实现国际化发展方面的重重困难和阻力。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市场经济的时代洗礼,导致传统文化架构的崩溃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诞生自然经济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与市场经济的非控性、开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对立的。中国文化似乎处于从没有过的质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传统文化生存艰难。当今世界来势汹涌的全球文化一体化、同质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向现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趋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过程。一些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反省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几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更遑论普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忘却速度令人吃惊,对文化问题的质疑却日益弥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无以为继的危机。历史在演变,食物在变化,理论由发展,文艺的精典也在不断扩大、重构和完善,传统的审美内涵也在有着当代意识的当代人的重新阐释下而另具新意。中国文学艺术虽然在近一百年里深受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但因其固守自身规律而长期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在理论方法上变化不大。经过历史的洗礼,国人借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研究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艺术的方法逐渐扩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艺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冲突与融合当中,中国的文学艺术理论工作者肩负历史的重任,承担起了继承发展中国发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论上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变革之中立于不败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也需要我们理性的面对他者的文明,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论文题目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成为提高各国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一) 1. 基于SA8000的贸易壁垒研究 2. 产品专业指标认证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 3. 我国纺织品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战略对策 4. 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各行业(选择一个行业)出口的影响 5. 中国出口贸易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6. 外贸行业协会现状与作用分析 7. 我国零售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8. 印度软件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9. 我国特许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 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 11.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12. 蓝色贸易壁垒的双重效应 13. 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研究 14. 国际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二)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FDI的影响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我国的西部开发 3.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路径选择及经济影响研究 5. 双赢----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理念 6. 欧洲经济联盟—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一体化性质研究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分析与现实意义 8. 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景分析与现实意义 9. 中、俄(印、韩)双边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10. 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最新进展情况与政策建议 11.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研究 12. 美国政府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及启示 13. 中美贸易结构之比较分析 14. 中美贸易平衡问题对策研究 15.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6. 试论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现实意义 17.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8.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影响 19.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之谜 20. 环境壁垒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三) 1. 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2.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3. 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 4.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5. 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发展研究 6.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产业转移 8. *****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经验研究 9.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路径、策略研究 10.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研究 11. 跨国公司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研究 12. 我国高比例加工贸易引发的思考 13. 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营销策略研究 14. 利用产业内贸易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 15. 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意义 16. 正确认识自由贸易与自我保护的关系 17. 科学发展观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 18. 21世纪的中国对外贸易----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思考 19. 外贸差额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20. 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猜你喜欢: 1.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选题 2. 2017年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3.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选题 4.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5. 浅谈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资源、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于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趋势我们称之为“经济全球化”。探寻经济全球化的源头,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国家出现了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家、冒险家渴望得到欧洲之外的特产(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将欧洲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以图发财致富;同时又要绕开控制了东西方商路的奥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开始了探索到达东方的新航路的历程。经过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探索,到达东方及环球航行的新航路开辟出来。新航路的开辟,彻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绝状态的终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征服掠夺的过程。美洲大片的庄园被开辟出来,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与繁荣;欧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非洲,但交换的是近亿的黑奴;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等整船整船地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夺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并把棉布等商品倾销到印度。由此可见,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与非洲、美洲、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不再是独立地发展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科学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765年,英国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用于纺织部门,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随后,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火车、汽船相继发明问世,生产效率获得飞速提高。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东方从属于西方。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869年埃及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并被美国控制,这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强攫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把世界经济活动从时间、空间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快速。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优势互补、互相依存,日益紧密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两大集团剑拔弩张局面消失,世界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在不断增长,成为有效扼制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中取胜。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更加现代化,国际资金流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是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为获得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2002年,中国海尔集团已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厂,在海外有8个设计中心,4万多个营销网点,12家海外销售公司,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摩擦、贸易冲突不断,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国际协调机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负责对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发生的分歧进行仲裁,以促进成员国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掀开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一页,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出现了一体化的经济区域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等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国及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将获得最大利益,这将压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从而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严重的压力,甚至有的国家付出惨重代价。再次,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如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导致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大批银行倒闭、大批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规避其对我国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对我国有利的一面,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抢抓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浅议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摘 要: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一、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丁单位、物资供应单伦分工协作的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员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棋越来越大,上程内容越米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二、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呼唤专业管理组织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有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为之服务。这种组织应该有与项目管理相应的功能、机构、程序、方法和技术;有相应的资质、人才、经验,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业主创造最大限度的效益。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英文简称)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委托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负责设计。另一种是以FIDIC《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完成雇主要求或项目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商,这种模式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全过程服务,这就是EPC总承包模式。FIDIC合同条件是在总结近百年来工程承包合同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出版的范本。它反映了建设项目的共同规律;充分考虑和兼顾了业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责、权、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关条款以法律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按照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进行编写,许多条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学、公正、严谨、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三、有关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一)大力推广采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我国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国际承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采用还不够普遍,宣传面也不够广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条件范本.对老版本从结构上、定义上和适用范围上作了较大改进,这对我国工程项目承包业将起积极作用。我们应尽快组织制定以FI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范本,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改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业主单位和部门主管领导观念陈旧.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在项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尽快让工程项目管理从传统的自营式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同国际惯例接轨。(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目前我国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总体过剩,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现象,而专门从事EPC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力量却十分路弱,能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对全过程项目管理能为项目和业主创造可观效益这一点认识不足。实践证明,全过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是最能为业主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一种服务。二是对项目管理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项目管理需要专业化这一点认识不足。国内有相当多的业主和主管领导认为项目管理很简单,谁都可以管理,因而不愿意委托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国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为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设计院人才较集中,人才资源丰富。把一批骨干设计院转变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三)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组织业主培训1992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并随后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指出: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资约束机制。这使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二点:一是业主责任问题。业主责任问题的根本还是“真业主”和“假业主”的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而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者在决策时实际上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在立项阶段,他们往往考虑怎样使项目能被批准,什么时候能被批准;在决定项目管理模式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附和政府官员的意志;在决策是否推行EPC总承包时,他们更关心本邪门人员安排及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最终后果是损害项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无效投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业主素质问题。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能否正确决策取决于业主的素质。业主不一定必须是项目管理专家,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应该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应该了解项目管理费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他们应该懂得项目的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费用低到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程度,工程就会出质量事故。进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设周期压缩到不合理程度,就会不得不增加费用或影响质量;质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质量的标准应是适宜和合格,质量过剩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应该用最终创造的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的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质量标准。当业土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实际上往往已适得其反,埋下了项目失败的祸根。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的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要代替和过多于预专业化的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又不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这要涉及到项目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实践证明,业主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后,对业主(项目法人)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四)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是分离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还为数不多。我国现有的工程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现有的设计院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现有的监理公司主要任务实际上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因此,对于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EPC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过程以及项目管理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工具,还缺乏研究、总结和提高。发达国家的某些业主和承包商甚至认为中国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国项目管理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界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应重视和提倡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楼主说的很对,有道理,可以认识一下吗?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作为主题,先简略描述“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之后表达自己对“中国”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且在未来的时间里,会是一个什么走向,中国在全球化中能达到什么效果,正文: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较为流行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它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在中国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较为有代表性的是伍贻康的解释,他指出:“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

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以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方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合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认为,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和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最初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由跨国集团带到全世界,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局限性和经济掠取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还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控制世界经济所行使的一种经济手段。

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更加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更多一些。于中国而言,制定相应的趋利避害措施,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完善经济结构,以此减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论文

全球化本身,实质上,其理想方向,就是美国宣传的方向,经济大同,全球共同发展。但真实方向:发展中国家很快就会醒悟过来,这不过是变相的剥削在新时代的新面具背后的现实。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外衣,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低价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获取有优势产品的超额利润。因此,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就是一个牌局,看中国怎么出牌了。美国一极独大的局面,近期内不会有实质性改观,中国加速发展的进程,估计也不会大动摇,中国从积极经济政策中得到的利益目前看还有消化的空间,恐怖性的经济崩溃暂时不会出现。总结,利在于,中美的互依关系在近几年有加强趋势,故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人可能会给中国人一杯羹。弊在于,中国的全面的技术落后,使得我们能否有效的喝到和消化好这杯羹,是个严重问题。这个进程中,中国一直自居的泱泱大国地位,会否因此成为美国附庸,也是国人和首脑忌讳的大问题。

楼主说的很对,有道理,可以认识一下吗?

全球化800字璧山中学高1的同学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利弊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经济势力最强、技术进步领先的美国是最大受益者,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受益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既可以发挥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又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劣势。 一、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可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一) 人口众多的大国优势 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在全球背景下,这一劣势正在向比较优势方向转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一方面,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长期维持低工资成本的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潜在市场需求巨大。 自2002年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3年来的发展更充分显示出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比较优势。 一是2002年中国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1.1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 二是直接利用外资迅速增长。自2002年中国世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大关以来,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上世纪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按商务部统计,2004年1~10月份,全国世纪使用外资金额537.81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650亿美元。由于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建立在劳动成本低廉和潜在市场的巨大比较优势基础至上,只要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在短期内将没有国家能够取代中国的地位。 (二) 劳动力的长期比较优势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值得主义的是这种优势的长期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低成本优势将长期维持。东亚先期发展国家经验表明,随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这类产业很快会因工资成本上升在国际间发生提督转移。由于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巨大,许多改革开放之初就已形成的产业,20多年后工资成本仍没有多大变化。直到最近两年发达地区的“民工荒”才显露出工资向上的压力,距竞争力丧失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况且,这些产业在国内的提督装一和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的社会政策改革,将延缓工资成本上升的过程。可以预测,这种竞争优势维持的时间大体与城市化进程一致。 二是中国在中高技能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开始显露。 对于中国来说,劳动资源丰富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行本;但要维持这一优势又需要不断将潜在的劳动供给转变为现实供给,通过增加各层次劳动力供给来降低工资水平,以维持竞争力,这又会使就业压力长期化。 欧盟官员分析经济全球化利弊 欧盟委员会贸易司司长桑德拉说,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人们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的分歧及它所带来的利弊也不容忽视。(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桑德拉是22日在此间举行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上做上述表示的。她是此次会议的欧盟代表、曾任欧盟委员会亚洲关系司司长两年。 桑德拉说,不论是富国还是穷国都感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扩大,对世界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许多国家从中获利。新世纪给经济全球化带来机会。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高度依存,国际贸易与合作越来越重要。亚欧高层论坛共同讨论合作问题,探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的投资环境,其讨论成果将使亚欧成员受益。 桑德拉说,经济全球化对生产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全球经济的增长率在20世纪最后的40年每年达到3.5%。而在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单边或多边贸易自由化时,每年仅是1%。她说,通过对各个国家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是非常有利的。中国和印度就是成功的例子。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开放进行对外贸易,使其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已经占了出口的70%。而在30年前,他们仅仅出口大量的原材料产品。(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但是,她认为,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带来的利益被某些保护方式大大抑制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很少进入到最贫困的国家。因此,对穷国家采取辅助性措施,会使各个方面取得最大利益。 她说,实现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强贸易、金融等方面标准的设立,所有的国家都应该对实现这个目标作出贡献。因为最富的国家经济势力是最强的,但同时要保证贫困的国家发展经济,那些国家需要急切的改革。 桑德拉认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在降低环境成本、完善市场规则等方面作出努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必须将全部成本考虑进去。经济全球化有重要意义,但也增加了很多风险,人类现在要寻求将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将风险最小化,在两者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适应条件变化的规则,以及合理的国内政策。 她说,经济的发展,对亚洲和欧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亚欧应当共同关注并保持对话,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期三天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22日开幕,来自亚欧会议26个成员的代表全部参加会议。~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论文

1.经济全球化导致关税壁垒削弱,有助于扩大出口,方便优势产业走向世界;2.有助于促进国家间的经济互惠,从互通有无中互惠互利;比如进口原材料,高科技产品,出口自身的优势产品;3.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双方政治关系,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美关系了,双方的经济依赖度已经相当高,政治措施已经不可能忽视经济方面的影响;4.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技术途径更为方面,方便技术发展;5.激烈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意识,促进优胜劣汰。弊端也很多:1.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风险加大,2.弱势产业难以生存,导致大量倒闭,尤其是与国外差距过大的产业,不过这方便政府一般会考虑,开放前会给这些产业争取一个缓冲期;3.经济交流的加深不仅仅影响政治关系,使得其不至于手段过激,同时也会导致良好的政治关系因为经济摩擦而产生政治冲突,4.国际贸易存在一种剪刀差,不在上就在下,加大贫富差距。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二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三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利弊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经济势力最强、技术进步领先的美国是最大受益者,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受益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既可以发挥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又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劣势。 一、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可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一) 人口众多的大国优势 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在全球背景下,这一劣势正在向比较优势方向转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一方面,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长期维持低工资成本的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潜在市场需求巨大。 自2002年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3年来的发展更充分显示出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比较优势。 一是2002年中国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1.1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 二是直接利用外资迅速增长。自2002年中国世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大关以来,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上世纪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按商务部统计,2004年1~10月份,全国世纪使用外资金额537.81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650亿美元。由于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建立在劳动成本低廉和潜在市场的巨大比较优势基础至上,只要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在短期内将没有国家能够取代中国的地位。 (二) 劳动力的长期比较优势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值得主义的是这种优势的长期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低成本优势将长期维持。东亚先期发展国家经验表明,随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这类产业很快会因工资成本上升在国际间发生提督转移。由于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巨大,许多改革开放之初就已形成的产业,20多年后工资成本仍没有多大变化。直到最近两年发达地区的“民工荒”才显露出工资向上的压力,距竞争力丧失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况且,这些产业在国内的提督装一和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的社会政策改革,将延缓工资成本上升的过程。可以预测,这种竞争优势维持的时间大体与城市化进程一致。 二是中国在中高技能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开始显露。 对于中国来说,劳动资源丰富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行本;但要维持这一优势又需要不断将潜在的劳动供给转变为现实供给,通过增加各层次劳动力供给来降低工资水平,以维持竞争力,这又会使就业压力长期化。 欧盟官员分析经济全球化利弊 欧盟委员会贸易司司长桑德拉说,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人们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的分歧及它所带来的利弊也不容忽视。(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桑德拉是22日在此间举行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上做上述表示的。她是此次会议的欧盟代表、曾任欧盟委员会亚洲关系司司长两年。 桑德拉说,不论是富国还是穷国都感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扩大,对世界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许多国家从中获利。新世纪给经济全球化带来机会。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高度依存,国际贸易与合作越来越重要。亚欧高层论坛共同讨论合作问题,探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的投资环境,其讨论成果将使亚欧成员受益。 桑德拉说,经济全球化对生产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全球经济的增长率在20世纪最后的40年每年达到3.5%。而在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单边或多边贸易自由化时,每年仅是1%。她说,通过对各个国家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是非常有利的。中国和印度就是成功的例子。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开放进行对外贸易,使其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已经占了出口的70%。而在30年前,他们仅仅出口大量的原材料产品。(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但是,她认为,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带来的利益被某些保护方式大大抑制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很少进入到最贫困的国家。因此,对穷国家采取辅助性措施,会使各个方面取得最大利益。 她说,实现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强贸易、金融等方面标准的设立,所有的国家都应该对实现这个目标作出贡献。因为最富的国家经济势力是最强的,但同时要保证贫困的国家发展经济,那些国家需要急切的改革。 桑德拉认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在降低环境成本、完善市场规则等方面作出努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必须将全部成本考虑进去。经济全球化有重要意义,但也增加了很多风险,人类现在要寻求将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将风险最小化,在两者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适应条件变化的规则,以及合理的国内政策。 她说,经济的发展,对亚洲和欧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亚欧应当共同关注并保持对话,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期三天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22日开幕,来自亚欧会议26个成员的代表全部参加会议。~

全球化本身,实质上,其理想方向,就是美国宣传的方向,经济大同,全球共同发展。但真实方向:发展中国家很快就会醒悟过来,这不过是变相的剥削在新时代的新面具背后的现实。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外衣,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低价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获取有优势产品的超额利润。因此,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就是一个牌局,看中国怎么出牌了。美国一极独大的局面,近期内不会有实质性改观,中国加速发展的进程,估计也不会大动摇,中国从积极经济政策中得到的利益目前看还有消化的空间,恐怖性的经济崩溃暂时不会出现。总结,利在于,中美的互依关系在近几年有加强趋势,故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人可能会给中国人一杯羹。弊在于,中国的全面的技术落后,使得我们能否有效的喝到和消化好这杯羹,是个严重问题。这个进程中,中国一直自居的泱泱大国地位,会否因此成为美国附庸,也是国人和首脑忌讳的大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