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老人与海读后感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

老人与海读后感论文文献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老人与海》读后感优秀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读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之后,我十分佩服书中所描述的那位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应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小说描述了一位老渔夫,一次打渔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后来同鱼周旋了几天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海船数位的大马林鱼,他虽然知道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最终杀死了大马林鱼,把它绑在船旁。后来大马林鱼伤口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的抢食,但老人仍不放弃,最终将大马林鱼的鱼骨带回了渔港的故事。

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太近了……”时,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有时候有了一点儿小小的收获就可能会满足,不愿意继续付出全力去奋斗了,结果与更大的成功擦肩而过。而这位老人在打倒了一些鱼时并不是安于现状回去,而是向更大的目标前行,值得我学习。

当鲨鱼争相抢食大马林鱼时,老人左手正在抽筋,只能用右手去赶走鲨鱼,但马林鱼肉已经被鲨鱼吃去了一大半了,老人还在风趣地批评着自己的左手:“该工作时却在休息”。我很钦佩老人的那种毫不畏惧困难的精神。明知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在学习当中,我也应该学习老渔夫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老人的乐观也令我折服,在赶走鲨鱼后,不是去抱怨,而是很开朗地去揶揄自己。在生活中,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才是生活的智者,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成功。

《老人与海》这部名著告诉了我:只有不安于现状,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收获更大的成功!

《老人与海》这一本小说塑造出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第二天,他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凶猛的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作者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的老话来说:一个人尽可以被毁灭,但绝对不能被打败。这就是从《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自卑,他是自己心灵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的胜利者。从胜利的角度看,老渔夫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我眼里,他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被大海,没有被大马林鱼也没有被鲨鱼所屈服。

老渔夫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极限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尊重的。

因为,它是一种挑战缺陷,挑战自我的极限。

读了《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后,我们都会被文章里的老人和海鸥所感动,老人每天徒步二十多公里,只为了给“吉祥鸟”喂食,“吉祥鸟”就是老人的“亲人”——海鸥。老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衣服、袋子都褪色了,他最奢侈的物品就是二三毛钱一包的香烟,可他却买了四块多钱一斤的饼干喂海鸥,这足以表达老人对海鸥的喜爱。

老人对海鸥的热爱也使他和海鸥之间有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呼唤海鸥的名字,海鸥就会来到老人身边。有一只海鸥,它要离开老人,不再回来了,它就连连在老人的帽子上歇了五次,种种事迹表明了老人多么热爱海鸥,而海鸥又是多么通人性啊!

读到这儿,我想到了我家的黑猫。原来,它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盯着我,不信任我,给它喂食,它等我走了才肯吃。但时间久了,它就都信任我了,猫也知道我没有恶意,我给它喂食,它就立刻过来吃,不再怕我了。

老人死后,人们把他的遗像挂在了翠湖边,海鸥们竟然有序的站在老人的遗像前,好像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又好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场景是多么让人惊讶,多么不可思议呀!

看完了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原来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只要人们真心的照顾他们,动物也会信任你的。所以我决定以后要真心对待小动物,不再伤害它们。因为动物也好像我们的朋友,不要因为金钱、利益而伤害它们。

海是顽皮的,他有时平波如镜,有时掀起狂风巨浪,和真正的勇士比个高下 。 看似是柔弱的,但人的精神是无形的。它可以一直藏在人们心中,也可以一触即发,用他的力量和恶力战镇。 这本书讲了一个老人在一片无际的大海里打鱼,就算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青年,在大海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何况是一个老人呢!而这位老人却战胜了大海,还有谁能和老人一样与几时条鲨鱼作战?这是精神,让老人有勇气去战。 “可以消灭人,就是打不垮他”这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老人回到岸上,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就连渔网也没有了,但老人没有放弃。他是胜利者,他用精神战神了一切,应为精神是战胜不了的 ,即使没有收获,也坚持不懈,继续努力,这种精神就是《老人与海》给我们的启示!只要大家有了这种精神,就是无敌的。 可以战胜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或许那些胜利者,就是拥有这种百战百胜而打不垮的精神,为什们运动员在战场上无所畏惧?为什们我们的勇士可以在刑场上昂首挺胸?这就是人们不可泯灭的精神力量——无法战胜的正义。 著名诗人说过:“有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句话启示我们,应该利用大好的青春时光来作一些有意义,敢于突破的事情。《老人与海》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著作,难道不是吗?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被打败。” 耳边回响起一个老人说过的话,眼前仿佛呈现出老人与海的搏斗……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捕鱼,在忍受了饥饿难耐的84天后,一无所获的老人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足足比他的船还长的大鱼。老人拖着大鱼在海上漂流了许多天后,终于将大鱼刺死。不料鲜血引来了成群的鲨鱼,老人和鲨鱼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结果拖上岸的却是一副被吃光的鱼骨架。从表面上看,老人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只不过带回了大马林鱼的骨架,鲨鱼才是胜利者。但是老人始终坚持不向大海、马林鱼、鲨鱼屈服,在读者眼里,他就是胜利者。老人曾想:这里离海岸实在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我敬佩这位老人的胆识和追求,因为他并没有满足目前的状况,而是向更大的目标前进。当我看到“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生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悬着的心也落了地。我钦佩老人这种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明知对手实力很强,却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自己有限度,但正是因为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极限挑战,超越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能永不言败,不管他们挑战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千百次困难,千百次勇气!千百次跌到,千百次站立!老人与海的搏斗让人震撼!人类这种追求更高更强的精神,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它,能带你遨游书的海洋;它,能带你飞向知识的蓝天;它,能为你讲述真实动人的故事。它,就是你的良师益友——书籍。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常的渔夫,一条普通的大马哈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细细品读《老人与海》这本书,一幅幅画面震奋人心,一句句话语不绝于耳,令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平凡的老渔夫已进入古稀之年,独自一人常年在海上打鱼。八十四天来,一次也没有钓到一条大鱼。终于有一次,他钓到了一条大马哈鱼,但不幸的是回家的路上,却遇到了成群的鲨鱼。鲨鱼面对眼前的美味,何不心动,与老渔夫展开了三天三夜激烈搏斗。

最后,成群的鲨鱼把大马哈鱼身上所有能吃的肉全吃光了,老渔夫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鱼骨架。在这个颇有悲剧色彩的故事中,折射出一位“英雄人物”老渔夫。他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在别人看来,他是失败的。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即使已经八十四天没捕到鱼了。他这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坚强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佩。古念中外,也有很多像老渔夫一样的人。愚公移山。人人皆知,愚公明知道开山挖石并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需要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地做下去,可他不是也做了吗?现在的人们,兴趣广泛,可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半途而废。这些人不正是需要老渔夫和愚公一样的毅力吗?只有毅力还不够,还要有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这样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老人与海》这本书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人生的真谛,令我深有感触。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古巴老鱼夫已经84天没打到鱼,一次独自出海钓到一条大鱼,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由于寡不敌众,最后拖回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老渔夫与鲨鱼搏斗中,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即使充满坎坷,还是怀着一颗自信心去迎接挑战,坚强的意志没有丝毫的改变。虽然他最后没取胜,但是他带来了人类最为重要的自信!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与困难作斗争。普里尼说过:“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握紧着,胜利必属于希望。”

在这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包含了风风雨雨,伴随着恶劣的环境,在此时此刻,不要有些风浪,就垂头丧气,认定自己是失败者,叫苦连天,或是怨天尤人。不管有多艰难,都应该保持正常的心态使自己不意志消沉,满怀信心,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困难,以坚强的意志的精神与困难斗争,以坚持不懈的精神通往成功之路。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像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胜利的。

人生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它很深,也很危险,它可以把你推往一个不知深度,迷失方向的地方,我们为了在道路上成功行驶,将努力地去解决。就是有九十九个困难,只要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就不困难。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感谢这本书,让我懂得: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决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坚持不懈地战胜困难。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老人与海鸥》,读完后我有很大触动。

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与海鸥的感人故事。老人生前每天都去翠湖给海鸥喂食,他穿的布衣褪了色,背的蓝布包褪了色,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无一不说明老人是多么的简朴。可就是这样一位简朴的老人,却用自己少之又少的钱给海鸥买食物。四元五角的饼干毫不吝啬地买给海鸥,而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袋的金沙江香烟。他舍不得花钱坐公交车,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地来到翠湖与海鸥相伴。这一切都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啊!不仅如此,老人还给每只海鸥取了名字,并能清楚地认得。在阳光下,海鸥的翅膀颜色相似,并且飞得很快,连眼力好的年轻人都不能准确地认出来,但老人却能,这难道不能说明老人多么爱海鸥,以至于在每个细节上吗?

老人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十多天后,老人去世了。文中写道:“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海鸥的行为让我们震撼,这都因为老人的付出啊!“纷纷”“肃立不动”“白翼天使”,多么感人的画面!现在的海鸥已经不只是一只只平凡的鸟,它们是老人的儿女,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老人对海鸥的爱是无私的,海鸥对老人的爱是震撼的。这位老人让我明白,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让动物也能成为我们的朋友。

今年三月份,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很多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我们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5篇

《老人与海》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它的作者海明威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阅读让我们增长知识,让我们进步。所以一本好书,可以指引我们前进,让我们更上一层楼。我心中的好书就是《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老人捕鱼的故事。这个老人独自摇着小船在墨西哥湾的暖流里打鱼。已经八十四天了,他什么也没得到,连一条小鱼也没钓到。前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和他一起钓鱼,帮助他,可他们还是天天空手而归,于是,小男孩的父母就不再让她跟着老爷爷了。第八十五天,老人把船划出去好远,他幸运的遇到一条大鱼。老人钩住了这条大鱼,却被大鱼带出去好远,不但要拉住绳子,还是提防它沉下去。最后,老人终于把这条大鱼抓住了。可是,老人在回来的途中,遇到了很多的不幸,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鲨鱼,他一一地与它们做斗争,那些鲨鱼都被他杀死了,可是,大鱼也被吃掉了一半。最后,一大圈鲨鱼朝他游来,老人使出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鲨鱼把能吃的肉都吃完了,连头上也不剩一点肉,干干净净的。结果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鱼骨架。但老人没有遗憾。

老人有许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他的乐观,坚持让我一直佩服,在书中,老人一直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在他一直到第八十四天还没有打到鱼的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打鱼,他始终相信自己会打鱼,并且,最后他只拖回来一副鱼骨,但他也没有遗憾。这就是真正的乐观。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服,他尽自己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他可以消灭你,却不能被他打败。”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感动并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虽然老人最后拖回来的只有一副鱼骨,一无所获,但我们会永远记住他。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篇2

我借本小说名字叫《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小说虽短,寓意却很深刻,在朴素而又热情洋溢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主人公没有被任何困难吓倒,他尽自己最大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正如主人公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并激励着我。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这篇小说。

在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一个老头,独自摇着小船在墨西哥湾的暖流里打鱼。已经八十四天了,他什么也没打到,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在文章的开头烘托出老渔夫生活失去了来源,陷入一种窘迫的境地,更为窘迫的是年轻的渔民不断地拿老头儿打趣,讥笑他,上了点年纪的渔民过来看望他,觉得很难过。但并没有把对他的怜悯表现出来,只是谈海潮、天气、新鲜的东西而已。面对这一切,老渔夫不动声色,坦然面对,他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吓倒,他要做一名生活里的强者,即使失败也要做一名失败英雄。

在第八十五次出海前夜,老渔夫蜷身上了床,盖起毯子便睡着了。睡梦中,梦见了少年时代去过的非洲,宽阔无边的金色海滩、海滩上那些狮子和绵延起伏的大山。通过梦境,我看到了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对幸福生活执着的追求。

天还没完全亮起来,他就在一片混茫中孤独地划船出海了,不平凡的第八十五天里,他发现了一条大马林鱼,并开始了激烈的搏斗。饿了、渴了,就吃生鱼、喝少量的水。左手抽筋了,就用右手。就这样,他与大鱼搏斗了三天,大鱼才终于筋疲力尽浮上水面。在老人的眼中,海就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大鱼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济来源。虽然他很佩服大鱼勇猛精神,也很喜欢大鱼,却为生活所迫,必须抓住大鱼。老人矛盾复杂的心情在此处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大鱼之后,考验却并没有结束。鱼有18英尺长,比他的小船还长,他只好将鱼绑在船的一边。可回航时,大鱼的血腥味,一再引来鲨鱼的袭击。于是,他用尽一切手段来反击。他先用鱼叉叉,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打,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老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劳动成果,用尽各种手段同鲨鱼做顽强的斗争,同命运做不屈不挠的斗争,老人势单力薄,最终失败了,有能力抓到大鱼,却没有能力将大鱼带回港湾,带回港湾的是一幅大鱼骨头。读到此处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认识到:“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充满坎坷,但只要勇敢顽强地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老人与海》使我懂得很多道理:“一个人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要被挫折和困难所吓倒,要以顽强的斗志面对并战胜它,在人生的舞台里,永不言败,做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篇3

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灵魂”,当你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觉当中陷入了那个书中所构想的世界。

我们有时候会因为看到书上感人的情节,而潸然泪下;有时候会因为看到记录屈辱历史的书,而热血沸腾;有时候甚至会因为那些武侠、玄幻的书,而将自己想象成天下第一的人。

《老人与海》是一本能让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才是坚强”的书,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受到挫折、失败,还有许多负面的情绪,许多人因此而消极,失去对生活的热爱。《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是一个与大海搏斗,在艰难的环境下奋力生活的老渔夫。书中提到,老人的渔船上那破旧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败的旗帜,仿佛在宣告着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倒霉运气。但是,他没有放弃,仍然出海捕鱼。而在现实中,某些人却不能坚持,面对挫折就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逃避。和书中那个生活已经窘迫的老渔夫相比,那些逃避的人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挫折。我们可能会因为考试的失败,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因为别人的批评,而自暴自弃。在那时候,我们应该想想这个坚强的老渔夫,他是如何面对生活的。想想这些,自己的心自然就会释然许多。

老人与大海,与自然界的强大力量进行对抗,而我们现在只是面临一些学习上、生活上的挫折,与老渔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见大巫。他的手已经沾满老茧,皮肤也已经被刺眼的阳光晒出斑点,那艘破烂的渔船也不能抵御什么风暴,自己那破旧的小屋也已经是那种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了。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和那个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馆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无论有没有收获,他都会坚持出海捕鱼,这不只是因为他要依靠捕鱼谋生,而是捕鱼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像是他的每天必须品一样。最后一次捕鱼,他抓到了一条大鱼,可是,在回港的路上,他碰到了鲨鱼攻击,他毅然拿起鱼叉捍卫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果实。虽然,最后那条大鱼被鲨鱼吃光了,只剩下白色的骨架。但是,老渔夫那种不言败的精神,他那种勇敢去付出的那种行为,却是我们终生应该学习的。

我们的手没有老茧,皮肤也没有晒出斑点。夏天,我们在家里吹冷气,衣服是父母帮忙洗,每天放学回家就有热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我们实在是没有生活的压力,我们也许真的没有受到过那些可以成为挫折的东西。我们的烦恼、挫折,只能说是少年时代的那小小的不如意而已。我们暂时还没有必要为生活而奔劳,也不知道生活的艰难,那就能将自己那点小小的不如意当作挫折吗?我们还不了解,在社会中,有许多人像那个老渔夫一样,艰难的活着,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那些农民工、小贩、修补匠……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活着。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因为我们的城市建设,是依靠他们那坚实的臂膀挑着一担担的砖石一手一脚所垒起来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尊敬他们、也学习他们,他们就是《老人与海》的一种现实演义,他们也是那么的坚强,对生活充满了无比热爱。

无论是与书中那个老渔夫相比,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与那些艰难生活的人相比,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并且学会坚强的面对一切挫折。我们的路还有很长,在今后我们会遇到比曾经更加多、更加严重的挫折与失败,但我相信,只要想到那个老渔夫,他的坚强和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也会学着坚强,学着自己去面对一切困难!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篇4

今天下午,我仔细地读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书《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书中老渔夫的精神,他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获得成功。

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好几倍的大马林鱼,虽然知道很难取胜,但仍然不放弃。后来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了几群鲨鱼过来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后终于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十分佩服他。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一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点小困难,我们都承受不了。我们可是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一定要学一学老渔夫的精神。这本书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篇5

老人与海是一本让人感触深厚的书,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禁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欧内斯特海明威,他是美国最耀眼的传奇作家,诺贝尔奖的得主。

《老人与海》主要记叙了一个老人去列大海里捕鱼捕到了一条非常大的鱼,可就因为这条大鱼,引来了四条鲨鱼,老人用自己顽强的精神打败了四条鲨鱼,但那条大鱼也只剩下骨头,途中,老人经历了饥饿、死亡……各种挑战,可他凭借自己不怕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各种困难、厄运、恶魔做斗争,最后回到了岸上。与此同时,老人也在这非凡的挑战中明白了深刻的人生真理。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巅峰之作,其中有许多句子使我感触良多。例如“人同以被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诠译了老人将四条鲨鱼打败的永不言弃的精神。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治中,也应该像送句话一样。我们在学习时,可以因为学了但学不会,而不会做题,但是不能因此直接否定了自己,应该用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去战胜这道题。

我由这本《老人与海》联想到了三年级时,我们换了一个数学老师,我上课不适应,很多作业都不会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成绩都很不错,到了三年级上册的考试,我却考一塌糊涂。这一、二年级的成绩不就如那条大鱼,而三年级一落千仗的成绩也是那四条的鲨鱼,幸运的是,我拥有老人那样的精神,在老师和同学及我自己的努力下,我战胜了困难,把数学这坎跨了过去。

《老人与海》这个故事让我学会: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强面对,顽强地与死亡做斗争,要不放弃、不惧怕、勇敢地战胜他,像老人那样,大胆与鲨鱼搏斗,成为不被打败的人。

文献论文读后感

阅读了一篇学术论文写作,感受到其中的学术水平,也知道了其中的学术论文结构。现在就让我分享一下关于学术论文的读后感吧! 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摘要: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论文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键词:论文写作;规范;心得 前言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进行如下总结。 1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 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2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3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从选题开始到答辩为止,包括一系列互相衔接而又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达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撰写和遵守学术规范的认识,现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规范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谈一下自己 的心得和体会。 3.1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有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3.2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 在研究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弄清别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无创新,有无偏颇之处;二是要弄清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别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三是要弄清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要盲目追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够举一反三、扬长避短。 开题阶段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包括进展与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思路;论文完成时间,等等。开题报告在导师规定时间写好后,提交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在写开题报告之前,最好能写出一个研究综述来。这样,开题报告就会写得很实在、很具体,也为下一步拟订大纲奠定扎实的基础。 3.3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只有精心修改数易其稿,才能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理论感、现实感和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 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即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3.4精心准备,做好答辩工作 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和评定。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在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备忘录”。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记录。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在答辩中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言,切忌长篇大论,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 4总结 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首先,学贵有恒。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中道而废和功成业就两种可能性,功亏一篑和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学者有恒和无恒。通过了解大师的学术生涯和治学之路,我深刻体会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发扬有恒的精神,锲而不舍。第二、学贵专一。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治学必须注意精力集中。最后,学贵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精益求精。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深刻认识到,论文要讲究社会责任。论文的功能是发现真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造福于大众,而不是危害社会和大众。论文的发表,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论文的内容不可违法,包括论文作者不允许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里的内容,所有引用文献都应在论文里加以注释。论文的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质。 一个学期的课程接近尾声,通过学习与研究,我对于如何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怎样遵守学术规范以及怎样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秉承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同时还要注重论文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会谨记老师的教导,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同时牢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于时间的学术论文写作 何谓“时间”? 摘要:随着二元论世界观的由盛而衰,从传统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眼中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纯粹客观”到与实存主体融合的过程,这对实存生命价值的呈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时间;客观;实存主体;生命价值 从哲学上定义“时间”是件困难的事情,奥古斯丁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时,我倒清楚;当有人问我而我想要解释时,却茫然了。”1,205页但西方的哲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何谓“时间”这一问题。 一、西方传统时间观 古希腊哲学家基本把时间看成外在于主体的存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这样定义时间:“时间正是这个――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2,219页。即时间不等同于运动本身,但是通过运动和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此时,时间是主体可以感受,却不会随主体状态而变迁的。 中世纪时对时间做出解释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这位神学家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可见时间在此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体,仍停留在二元论的思维框架内。不过,上帝创造了时间之后,“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3,247页,“时间不是自在之流,而是思想的延展”3,253页。时间不再是独立的自在存在,时间客体由此出现了融入主体的萌芽状态。 康德突破了从经验中得出时间概念,他认为,事物经验中的同时存在或者彼此相继是以时间为条件才可能的;康德也避免像神学家一样从神学的角度规约时间,他认为时间是感性的主观的形式,康德说时间的特点在于它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时间是(我们灵魂的)内部出现的直接条件,从而就是外部出现的间接条件”,“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纯然主观条件(我们的直观总是感性的,即在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限度内),而离开主体,在其自身说来,是无意义的”4,75页。康德创造性地将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提出时间的“经验的实在性”。时间这一感性的主观形式唯有在应用到感性的现象上,才有实在性,也就是客观有效性。也就是说,时间这一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必须与感性的现象相结合。这二者,彼此脱离对方,即会落空,成为“空观念”。康德所说的感性的现象,也不是我们日常所指的现成的自然中存在的客观的现象,而是感性所挑起、呈现的,与感性主体发生关系的现象。可见,康德的时间观中已然呈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呈现、相互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时间观 跨出传统的时间观范畴之后,西方哲人的时间观进一步由外在而走向内在。 胡塞尔的时间观即是如此,他的时间是主体的内在时间。此一内在时间是纯粹意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意识整理和统摄心理体验、感受、情绪和意志,但它不是对象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本身,而是把体验与体验连在一起的这种必然形式。“不可能有延存的体验,除非它被构成与一个作为过程或绵延统一物的诸所与样式的连续之流中……‘当下’的连续性是一种永远更新的内容形式的连续性”5,205-206页。这些相互分离,零散杂乱的心理感受内容之所以能以统一化的绵延形式出现在心理过程中,就在于它们被纳入了一个统一化的秩序之中,而这种先验的统一化的秩序就是内在时间。胡塞尔的内在时间包含有时间的对象性和自我性两方面的功能。对象性是指绵延的时间意识将诸多零散的内知识材料统一化,从而实现了内在时间;自我性意味着内在时间在构造对象的同一性的时候也依其自身实现了自我的自身构造。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则将时间内化到本体中,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中,此在由时间的视野而领会着、解释着存在的一切。所以,时间是与人的生命存在紧密相连的。此在、存在都是时间性的,所以,必须先要理解时间。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有众多的特点,如立体的、动态的等等。 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时间是单向流动的、是线性的,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是“将来”、“过去”、“当前”三种时间样式的共同到时。“时间性根本不是‘存在着’,时间性不存在,而是‘到时候’”6,375页,“到时不意味着诸绽出样式的‘前后相随’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时间性作为曾在的当前化的将来到时”6,398页。其实这就意味着,时间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交互伸达的立体的整体。时间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时间并非先是一存在者,而后才从自身中走出来;而是时间性的本质即是在诸种绽出的统一中到时。”6,375页时间的这一系列特点,与此在的存在状态直接相关。在三维交互伸达、动态变化的时间中来理解此在,则“此在并没有一个它只是停留于其上的终结,而是有终结的生存着”6,346页。此在的存在的终结就不是简单的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的终结问题,而生存与终极的时时并存,使得此在的存在处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状态中。 三、时间观变迁的意义 西方人对时间由外在而内化地看待的、不断哲理化的过程,是与西方人基本的世界观变化相一致的。传统西方以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看问题,强调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中立地分析问题,在走向近现代之后,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与质疑,尤其是科学、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破除二元对立的格局,关注人的实存问题。随着这种变化,时间也就由外在的一个标尺,而内化到实存主体的生命品质、生命尊严,乃至生命价值之中。所以,时间观的变迁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时间不再是传统的衡量人生命长短的、外在的、恒定的度量单位,而是有助于实存主体体尝生命价值、实现甚或创造生命意义的内在视野,是实存生命本然性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2、亚里士多德著,张明竹译:《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作者简介:张乃芳(1975―),女,山西人昔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安月兴(1962―),男,河北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哲学。看了“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的人还看: 1.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体会3篇 2. 本科的学术论文心得 3. 论文心得体会范文 4.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5. 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

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论文

秋天的夜凋零在漫天落叶里面泛黄世界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冬天的雪白色了你我的情人节消失不见爱的碎片翻开尘封的相片想起和你看过的那些老旧默片老人与海的情节画面中你却依稀在浮现然而地球另一边飞机带走了我的思念呵一个人的海边海潮循环仍不变空荡的世界我们之间呼吸少了一些老人默默抽着烟和我一起失眠直觉呈现等待也是种信念女: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爱你的心怎能搁浅老人的线紧牵爱的信念岁月的帆渐行渐远秋天的夜凋零在漫天落叶里面泛黄世界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冬天的雪白色了你我的情人节消失不见爱的碎片铺满灰尘的乐章第二页放在那里好久都没练静静写下诗篇等待从大海的另一边却被季风变线 you know爱所维系的生命线在风浪中摇曳我依然坚守这一切老人他默默牵着线和我一起哽咽也许明天也许很远很远冬季终结纯白最后消失的那天爱的诺言一点一点却走向长眠宁静前夜老人守候着他的心愿海的对面你我两个世界

一、表达的思想:《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在海上经过三天精疲力竭的搏斗,最终拖到海岸上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子,事实上,老人是一无所获的胜利者。而且今后人们也无法相信这位身衰力竭的老人,能够战胜奔腾不息的大海。在海明威看来,人生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就像老人那张“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看上去就像一面永远失败的旗帜”。但老人却始终没有停下行动的脚步,是一种面对巨大悲哀的追求,是一种面对死亡和失败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同样是顽强的、执著的。由此我们在桑提亚哥身上看到了诗人的尊严和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且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效应: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生命的有限和人的追求的无限之间的矛盾。在人生的道路上,谁不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此时是缴械投降呢?还是顽强拼搏呢?桑提亚哥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的进取和行动,是必然失败面前的不屈不挠的行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行动本身。所以,海明威为他所钟爱的硬汉们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在桑提亚哥身上表现的是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悲而壮的生命悲剧意识,这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尽管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的,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海明威用象征性的寓言向我们昭示了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的自我求证意识。二、简介:《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三、作者: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谁会给你写啊去百度搜搜看

我读过许多书,它们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书,让我体会很深,它就是着名作家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再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考不到好成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这本书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说明了人无论怎样,最怕的就是没有信心。信心就好比是汽车的马达,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本书中主人公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上不再因为一两次不顺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天,上午的两门功课成绩,我没有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好,但是我并不服输,反而信心倍增,决心打一个翻身仗。下午的语文考试,我做每一道题目都格外仔细。果然,我语文考试是班里的第一名,总成绩上,我也是第一名。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我要感谢书,感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感谢它让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谢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使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人与海》中,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不仅仅是条硬汉,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现代回响。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终于为他所钟爱的硬汉找到了灵魂,这灵魂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因此,在《老人与海》中,硬汉桑提亚哥的刚毅性格,已经成为小说的表面。通过桑提亚哥硬汉性格来礼赞人类的永恒价值,才成为小说的真正主题。《老人与海》中展现了哪些永恒的价值呢?首先就是人的自信。桑提亚哥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了,一条鱼也没捕到。可是,“那双眼睛啊,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原先跟随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的小孩,谈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别的船上去,说道:“他没多大的自信。”“是的。”老头儿说,“可是我们有,你说是不是?”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桑提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点的背运,人也只能自信。人活着,唯一能确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必然的东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着的,那么支撑人生存勇气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丧失了自信,在持续那么多天的背运之后,桑提亚哥还有勇气和毅力出海捕鱼吗?因此人活着就必须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正因为桑提亚哥有着绝对自信,他对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宽容和理解。在这里,海明威展现了自信与宽容之间的联系。《老人与海》的主要篇幅,是描写孤独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茫茫大海上和大马林鱼和各种鲨鱼纠缠、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经历。通过海明威淋漓尽致的描写,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桑提亚哥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的悲壮与崇高。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是一副十八英尺长的鱼的骨架,骨架上唯一完整的是鱼头和漂亮的鱼尾巴。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桑提亚哥取得了胜利。说到底,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才使我们和追随老人的孩子一样,为他的悲壮落泪。

抗衰老研究的论文读后感

人活着就要多动脑作者用了比喻、列数字的手法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对于人类来说会有很大的意义,能够延缓人类衰老,而且还有可能延长生命。

有了这个新的抗老机制,可能会延缓我们的衰老,珍藏每个人的寿命。

衰老对于每个生命来说都是必然的过程,但是人类在追求长生不老这件事情上从古至今就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一个跨国科学家团队已经发现了新的抗衰老机制,对于人类来说这项发现不仅能够降低患老年痴呆以及其他相关脑部疾病的可能性,而且还能够探求人体的DNA的奥秘揭示生命的起源,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项技术一旦被应用于商业中必然会创造巨大的利益,甚至促进新行业的产生。

衰老在前些年已经被证实是一种疾病,而作为一种疾病就有被治愈的可能。新的抗老机制不仅能够帮助人类理解衰老还能够帮助人类最大程度上规避衰老带来的后果,例如阿兹海默症这些老年疾病以及由衰老引起的炎症等都有机会被治愈,从而延长人的寿命,一一步步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另外,生命是由DNA诞生的,但是人类对于DNA的研究其实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真正的探究到其中的奥秘,但是新的抗衰老机制的发现能够帮助人类对于作用衰老或者产生衰老细胞的DNA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或者帮助人类向更深层次的方面进取。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抗老本身就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利益,不仅是保健品还有各种各样的护肤品、药品都能够从新的抗老机制出发进行研究进而生产出新的抗老产品。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这种发现能够帮助医美学界开发新的抗老项目产生更加可观的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新的抗衰老机制的发现是人类生物学科的一大进步,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样的发现不仅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也能够帮助人类更好的了解自身。

专业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的读后感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

一、结构

二、基调

三、措辞

四、语言

阅读了一篇学术论文写作,感受到其中的学术水平,也知道了其中的学术论文结构。现在就让我分享一下关于学术论文的读后感吧! 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心得 摘要: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我以后的论文写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键词:论文写作;规范;心得 前言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我学习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认真参加了四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对于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面将本学期的收获与心得进行如下总结。 1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 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2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3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从选题开始到答辩为止,包括一系列互相衔接而又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达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撰写和遵守学术规范的认识,现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规范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谈一下自己 的心得和体会。 3.1千里之行,始于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符合研究方向,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的价值性。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有现实意义。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的可行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3.2做好开题,架好桥梁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将研究构思真正地开始付诸于实施。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还要重视报刊文摘中的“二次文献”。 在研究文献资料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弄清别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有无创新,有无偏颇之处;二是要弄清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别人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三是要弄清别人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要盲目追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够举一反三、扬长避短。 开题阶段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包括进展与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思路;论文完成时间,等等。开题报告在导师规定时间写好后,提交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在写开题报告之前,最好能写出一个研究综述来。这样,开题报告就会写得很实在、很具体,也为下一步拟订大纲奠定扎实的基础。 3.3论文写作,重中之重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 第二阶段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忌匆忙从事,且不要无纲而作或草纲而作,以免走弯路,做无效劳动。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还会发现提纲中的问题,要注意及时加以修正。硕士学位论文一般控制在3~5万字,不易过长或过短。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只有精心修改数易其稿,才能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理论感、现实感和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 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即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3.4精心准备,做好答辩工作 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体审查和评定。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在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备忘录”。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记录。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在答辩中回答问题,要掌握好时间,长话短说,少而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言,切忌长篇大论,虎头蛇尾;不可偏离主题,答非所问;要谦虚,禁忌强不知以为知。 4总结 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仅仅遵守写作格式和体例规范是不够的,除了必要的知识要求和技巧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首先,学贵有恒。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中道而废和功成业就两种可能性,功亏一篑和大功告成完全取决于学者有恒和无恒。通过了解大师的学术生涯和治学之路,我深刻体会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发扬有恒的精神,锲而不舍。第二、学贵专一。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治学必须注意精力集中。最后,学贵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名研究生,无论是进德还是修业,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精益求精。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也深刻认识到,论文要讲究社会责任。论文的功能是发现真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造福于大众,而不是危害社会和大众。论文的发表,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论文的内容不可违法,包括论文作者不允许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里的内容,所有引用文献都应在论文里加以注释。论文的质量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质。 一个学期的课程接近尾声,通过学习与研究,我对于如何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怎样遵守学术规范以及怎样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秉承良好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同时还要注重论文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会谨记老师的教导,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同时牢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关于时间的学术论文写作 何谓“时间”? 摘要:随着二元论世界观的由盛而衰,从传统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家眼中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纯粹客观”到与实存主体融合的过程,这对实存生命价值的呈现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时间;客观;实存主体;生命价值 从哲学上定义“时间”是件困难的事情,奥古斯丁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时,我倒清楚;当有人问我而我想要解释时,却茫然了。”1,205页但西方的哲学家并没有停止探索何谓“时间”这一问题。 一、西方传统时间观 古希腊哲学家基本把时间看成外在于主体的存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这样定义时间:“时间正是这个――关于前后的运动的数”2,219页。即时间不等同于运动本身,但是通过运动和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此时,时间是主体可以感受,却不会随主体状态而变迁的。 中世纪时对时间做出解释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这位神学家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可见时间在此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体,仍停留在二元论的思维框架内。不过,上帝创造了时间之后,“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3,247页,“时间不是自在之流,而是思想的延展”3,253页。时间不再是独立的自在存在,时间客体由此出现了融入主体的萌芽状态。 康德突破了从经验中得出时间概念,他认为,事物经验中的同时存在或者彼此相继是以时间为条件才可能的;康德也避免像神学家一样从神学的角度规约时间,他认为时间是感性的主观的形式,康德说时间的特点在于它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时间是(我们灵魂的)内部出现的直接条件,从而就是外部出现的间接条件”,“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纯然主观条件(我们的直观总是感性的,即在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限度内),而离开主体,在其自身说来,是无意义的”4,75页。康德创造性地将这两方面结合到一起,提出时间的“经验的实在性”。时间这一感性的主观形式唯有在应用到感性的现象上,才有实在性,也就是客观有效性。也就是说,时间这一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必须与感性的现象相结合。这二者,彼此脱离对方,即会落空,成为“空观念”。康德所说的感性的现象,也不是我们日常所指的现成的自然中存在的客观的现象,而是感性所挑起、呈现的,与感性主体发生关系的现象。可见,康德的时间观中已然呈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呈现、相互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时间观 跨出传统的时间观范畴之后,西方哲人的时间观进一步由外在而走向内在。 胡塞尔的时间观即是如此,他的时间是主体的内在时间。此一内在时间是纯粹意识时间。这种内在时间意识整理和统摄心理体验、感受、情绪和意志,但它不是对象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本身,而是把体验与体验连在一起的这种必然形式。“不可能有延存的体验,除非它被构成与一个作为过程或绵延统一物的诸所与样式的连续之流中……‘当下’的连续性是一种永远更新的内容形式的连续性”5,205-206页。这些相互分离,零散杂乱的心理感受内容之所以能以统一化的绵延形式出现在心理过程中,就在于它们被纳入了一个统一化的秩序之中,而这种先验的统一化的秩序就是内在时间。胡塞尔的内在时间包含有时间的对象性和自我性两方面的功能。对象性是指绵延的时间意识将诸多零散的内知识材料统一化,从而实现了内在时间;自我性意味着内在时间在构造对象的同一性的时候也依其自身实现了自我的自身构造。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则将时间内化到本体中,上升到本体论的层面。在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中,此在由时间的视野而领会着、解释着存在的一切。所以,时间是与人的生命存在紧密相连的。此在、存在都是时间性的,所以,必须先要理解时间。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有众多的特点,如立体的、动态的等等。 在人们日常的观念中,时间是单向流动的、是线性的,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是“将来”、“过去”、“当前”三种时间样式的共同到时。“时间性根本不是‘存在着’,时间性不存在,而是‘到时候’”6,375页,“到时不意味着诸绽出样式的‘前后相随’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不早于当前,时间性作为曾在的当前化的将来到时”6,398页。其实这就意味着,时间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交互伸达的立体的整体。时间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时间并非先是一存在者,而后才从自身中走出来;而是时间性的本质即是在诸种绽出的统一中到时。”6,375页时间的这一系列特点,与此在的存在状态直接相关。在三维交互伸达、动态变化的时间中来理解此在,则“此在并没有一个它只是停留于其上的终结,而是有终结的生存着”6,346页。此在的存在的终结就不是简单的在某一特定的时刻的终结问题,而生存与终极的时时并存,使得此在的存在处在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的状态中。 三、时间观变迁的意义 西方人对时间由外在而内化地看待的、不断哲理化的过程,是与西方人基本的世界观变化相一致的。传统西方以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看问题,强调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中立地分析问题,在走向近现代之后,这种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与质疑,尤其是科学、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破除二元对立的格局,关注人的实存问题。随着这种变化,时间也就由外在的一个标尺,而内化到实存主体的生命品质、生命尊严,乃至生命价值之中。所以,时间观的变迁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时间不再是传统的衡量人生命长短的、外在的、恒定的度量单位,而是有助于实存主体体尝生命价值、实现甚或创造生命意义的内在视野,是实存生命本然性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2、亚里士多德著,张明竹译:《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作者简介:张乃芳(1975―),女,山西人昔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安月兴(1962―),男,河北人,华北电力大学政教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哲学。看了“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的人还看: 1.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体会3篇 2. 本科的学术论文心得 3. 论文心得体会范文 4.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5. 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

最好找专门写作的人,自己写太烧脑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