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霍布斯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霍布斯论文题目

这题目不知所云。也许是我水平低。

一、循环经济与法的价值的一般分析循环经济的理念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说是循环经济理念的早期代表,但是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1990年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rner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一书中首次提出,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区别。 工业社会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是一种高开采、高消耗、高利用、高排放、高污染的“牧童经济”,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过度的消费方式,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利用与浪费,导致资源枯竭与环境的不断恶化。为此,人们开始把源头预防与全过程治理作为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政策,实行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对自然环境资源实行闭路循环应用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具体说,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物质闭路循环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生态学规律,通过优化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减少资源输入和污染输出,使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从而在经济增长中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交流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共赢’发展的经济活动理想模式”, 它倡导“低能耗、高利用、再循环”,反对滥采滥用资源与“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它恪守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与废弃物再循环(Recycle)的三次基本原则。循环经济兼顾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更加合理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节约了资源和能源,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法的价值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法律对人的作用、效用、动能或意义。……第二,人对法律的要求和评价。” 有的认为:“法的价值是以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法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是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 张文显先生认为法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即法律价值关系;另一方面它又体现了法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沈宗灵先生认为法的价值包括三种含义:“第一,它指的是法促进哪些价值;第二,指法本身有哪些价值;第三,在不同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法根据什么标准来对它们进行评价。” 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也是该法的目的、该法的理念,是依赖循环经济法律所要促进与实现的基本价值和基本使命,也是作为循环经济法律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制定任何一部法律,其首要条件应当是使实定的法律尽量符合立法者的应然标准,也就是符合立法的目的、立法的价值取向。为此,笔者认为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是立法者通过循环经济法律所要促进和实现的发展、协调、环境效益与生态安全的终极目标,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终极价值,它与立法中所体现的制度价值一脉相承。“法的价值是法的制定的必需,是法的实施的需求,是防止法的失效的屏障,是校正恶法的准则,是法的演进的动因。” 因此,明确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追求具有重大的基础与指导意义,它是确定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任务、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等的基础与前提。循环经济立法的政策性比较强,我们不易具体细化它的制度价值,但可以抽象概括出它的终极价值目标。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追求在世界各国以及每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与目标,它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追求,需要研究明析外国与我国其他时期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相关立法的价值追求,以资借鉴。 二、中国已有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相关立法的价值追求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起步较晚,没有全面、综合规范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律,但有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专项法律法规。早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家计划委员会拟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中就提出了努力改进生产工艺,不产生或少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加强管理,消除跑、冒、滴、漏等要求。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决定》强调要把“三废”治理、综合利用和技术改造有机结合起来。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均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采用能耗物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都体现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1995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第1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了该法的立法目的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很显然,它仅把“防治”作为废物治理的首要目标和终极目标,这是立法价值定位上的缺陷。2000年《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条提出的立法目的是“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7年《节约能源法》第1条指出立法目的是“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1984年《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第一条就指出立法目的是“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以保障人体健康,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002年6月29日,我国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相对于“末端治理”方式而言,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体现了社会公共利益的优先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立法目的是促进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对清洁生产法的基本目的(即其价值追求)作了探讨,认为清洁生产法在总体上相当于污染控制法与经济法之间的交叉领域,本质上乃是工业污染预防法、环境经济法,因而理所当然属于以维护环境公益与经济公益为己任的“社会本位法”。具体说来,清洁生产法所维护的公共利益乃是建立在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共同要求之上的,是环境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体,属于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性公益,而非单一性公益。 三、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追求应以确保发展、协调、环境效益与生态安全为终极目标由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我国制定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而对循环经济立法价值追求的研究关系到整个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走向与制度架构等,我们必须提出其终极价值目标与制度价值。对于制定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目的,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型社会或生态社会的建立”; 有的认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减少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排放。” 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本质上应该属于环境法法域,因此整个环境法的价值追求与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追求就必然会有密切的关系,国内就环境法价值追求的传统观点认为是通过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以达到保护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旨趣,由于“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对“人类利益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的冲击与挑战,有学者认为环境立法的目的应当是在不排除保护人类自身权利与利益的前提下,在树立以全球生态利益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确立“衡平世代间利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的‘环境权’和‘生态世界的自然的权利’”这两大目标。 综观国内外现有蕴含循环经济理念的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即其制度价值)以及有关学者对循环经济立法目的与环境法价值追求的研究成果,基于生态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哲学的基础,笔者认为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追求应以确保发展、协调、环境效益与生态安全为终极目标。(一)确保发展的终极价值发展的涵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更新,GNP或GDP增长的发展观认为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变化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指在生产和就业中,农业部门份额减少,工业和服务业份额上升的现象和过程;也有学者把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评价发展的标准,努力超越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在经济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从全球的视角和一体化的趋势上,力图沟通、平衡与和谐;著名学者托达罗(M.P.TM)在其《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一书中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还有学者认为发展就是满足人类不同需求层次,应该考虑可持续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本身的更全面发展,这种协调式的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的互利互生和协同进化,从而使自然界有可能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以人为本位的发展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共存、共生、共荣,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权利与价值,要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986年12月4日,第4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进程,宣布“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项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笔者认为,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引发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得不感受到人类对于自然界、生态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为此,我们势必推行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循环经济立法所确保的发展之价值追求有其特定的内涵,这个发展不同于经济上的发展,也不同于人权之一的发展权,发展既是一种不断向良反复前进的过程,又是评判该法律制度的一种标准,它是循环经济立法所要促进与维护的价值之一。发展不仅仅是人类的发展,也是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多元的、全面的,仅有人类的发展是不够的,资源具有有限性、稀缺性,而人类的发展需要不断地供给资源与利用环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确保人类、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发展本身包括可持续的含义,如果是不可持续的发展,那就不能称其为发展,发展是不断向前向优向好迈进的过程与态势。循环经济立法确保发展的价值追求就是要确保人类、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只有这种全面多元的发展才是循环经济立法所要促进和维护的,而且符合实行循环经济所要达到的目标。发展的价值追求是维护与实现法的正义价值的重要保障与表征,有发展才有实质正义,法的正义应该是含有发展之意的正义,否则法的正义价值追求只能是徒有其表。美国法学家E·博登海默在其著作《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阐述了法律的巨大作用:人往往有创造性和惰性两种倾向,法律是刺激人们奋发向上的一个有利手段。法律的最终目的不是制裁、惩罚或抑制,而是激励人们进取与引导人们为正当合理的行为,循环经济立法确保发展的价值追求就是要在全社会激励人们在追求人类自身权益发展的同时,也要正当合理地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以实现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二)确保协调的终极价值协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里的含义是指配合得适当。欧盟要求环境政策要确保协调,在这里协调的含义是指“欧洲联盟的其他政策应当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必要的考虑因素,从而确保环境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一致,从而确保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具体谈到了欧洲环境政策与地区政策、交通政策、竞争政策、能源政策、税收政策、农业政策、农产品自由流动政策以及贸易政策的协调。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减量化,从源头控制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量,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与持续发展。环境危机的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关系矛盾的尖锐化,环境与经济的极不协调将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我们要倡导“经济与生态双重存在”的思维,现在已经进入了生态时代,这是指导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思维,“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维是生态时代指导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核心思维,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是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并且指引着当代发展经济的正确方向。生态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活动中,经济与生态两者,不但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只有两者协调,才能使整个生态经济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状态,才能保证人们的经济活动正常持续地进行。 推进循环经济能促使人类、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并最终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协调统一。循环经济立法所确保的协调之价值追求就是指通过循环经济立法旨在促进人类、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发展,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超度发展而危及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促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协调,使经济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支撑,具备整体性,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利益的不平衡就会导致不和谐,固有的社会秩序就会受到冲击,而法律就旨在创设一个正义的社会秩序,“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调整及调和种种相互冲突的利益,无论是个人利益还是社会的利益。这在某种程度上必须通过颁布一些评价各种利益的重要性和提供调整这种利益冲突标准的一般性规则方能实现。” 循环经济立法追求协调的价值,就是要通过立法来衡平各种利益,使它们达到协调的状态,最终形成一个稳定且有利于发展的正义秩序。(三)确保环境效益的终极价值效益就是效果和利益,环境效益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环境后果的衡量,环境效益有正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之分。从根本上来说,环境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是环境效益的后果。环境法保护法益论中的地球益学说体现了环境效益的价值追求,1992年里约“地球研讨会”的《NGO地球宪章》在原则1作出了如下规定:“为了保护地球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一致同意尊重、促进、保护和修复地球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具有综合性、政策性与特殊的公益性之特性,坚持“社会本位”的思想,注重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平衡与公平分配,它必然要体现确保环境效益的价值取向。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体,我们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要把环境效益作为前置效益,因为资源是有限稀缺的,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行为是无边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与社会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之外无可估量的生态价值,保护资源与环境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高环境效益最终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来讲,废弃物也是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具有重复利用的价值,当人类对废弃物进行科学有效的回收利用时,它们就会以人类需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当人类没有对它们进行有效利用且又不按自然法则进行处理的时候,它们则会以人类所不需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环境造成危害。 美国那什在其《自然的权利》(1989年)一书中谈到:“人类的利益与生态系统的利益是同一的。……判断善恶的标准不在乎个体,而在乎于整个生命共同体。……自然所具有的生存权可以归属于伦理的共同体。……应将伦理平等的概念扩大到全体生态系统中去。……自然具有与人类同样明确且值得敬畏的权利”。而当前的环境危机也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所造成的,大家纷纷意识到与承认自然本身的价值与权利,并形成一种以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价值理念,这种理念主张人类应当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与能源,在发展经济的活动中实行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向环境的“零排放”。由于企业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市场缺陷与政策失误,环境效益必然会受到损害,循环经济立法就是要在宏观上对经济活动主体在生产、服务与消费的过程中从事盲目、自发而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其他损害行为时,进行适当的禁止、限制或矫正,保护污染受害者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防止人类社会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立法确保环境效益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各种法律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在确保环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与社会效益。循环经济立法具有极强的社会公益性,它需要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适度干预经济活动,以维护体现为环境效益的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可以说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实质上是体现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以维护环境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法律。(四)确保生态安全的终极价值当前,我国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了资源安全问题,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后代人都可以稳定、及时和经济地获取自然资源,同时又使人类发展所赖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或不遭毁灭性破坏的状态。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引起的环境安全与资源安全问题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立法有利于解决生态安全的问题,循环经济立法必须以生态安全为自己的价值取向。2000年底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将生态安全作为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到国家安全体系。生态安全是指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是一国生态环境在确保公民生命健康,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的状态。构成生态安全的内在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和能源、稳定与发达的生物种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和食品。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将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条件,并指出生态安全主要包括四大问题,即国土安全、水安全、环境安全和生物安全。“从战略意义上来看,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人类活动必须符合生态学规律,不得超过两个极限:一是从自然界索取资源的速度、强度不能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繁殖能力,即生态承载力,二是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纳污)能力,即环境容量。” 否则,就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从而危害人体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等,进而威胁到国家与整个地球的生态安全。因此,循环经济立法确保生态安全的价值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霍布斯(Hobbes)认为“人民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安全有助于使人们享有诸如生命、财产、自由和平等等其他价值的状况稳定化并尽可能地继续下去。促进安全除了在作为实施和巩固法律秩序中其他价值的一种工具方面的效用以外,还服务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一些颇有价值的目的。一个旨在实现正义的法律制度;会试图在自由、平等和安全方面创设一种切实可行的综合体和谐和体。 生态安全是法的安全价值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生态安全不仅是循环经济立法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评判循环经济立法正义与否的标准。立法者创制任何一部法律都不是凭空臆想杜撰出来的,任何法律都具有法应当具备的正义、利益、秩序的价值,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殊表征的价值追求。缺乏明确的价值追求,法律的创设就无法达到立法的美好意愿;不了解法律的价值追求,就不能理解法律的精神,因而也就不能正确、合理、适当、有效地实施法律。我国在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时,笔者认为应当以确保发展、协调、环境效益与生态安全为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在制定促进循环经济方面的成文法典时,可将立法目的(即制度价值)规制为:“为促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推进人类、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协调,保障环境效益,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互协调,维护生态安全,特制定本法。”

霍布斯是谁?

论文题目乔布斯

浅谈大学生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摘要:本论文从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不足,自主规划管理力度不够的现状下,运用时间管理理论,探讨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做法,以便让我们早日觉醒,过一个无悔的大学生活。关键词: 时间管理倾向 人生规划时间管理就是用技巧、技术和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的运用时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但却未引起大学生的重视,李开复先生说:“在我的记忆里,大学是最美好的、最重要的时光。但是,在和一些大学生的交流展,总觉得有不少同学没有充分地发挥大学四年的潜力。”不要因为逃避而说自己没有选择或没有时间——没有人缺少时间,只不过每个人分配时间的方式有所不同。一、 大学生时间管理常见困惑及现状升入大学后,同学们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远离家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面临各种不同的诱惑,学习自己做出选择与决定,第一次不用再有父母安排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一切,有充足的时间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但在这个转变中,有的同学考上大学后,突然发现,可以支配的时间骤然增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控制自己。这些人常因为对自己要求不严或交友不慎,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中,最终既荒废了学业,又耽误了前程。有的大学生面对校园里流行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如经商、创业、出国、从政等等,感觉无所适从或者人云亦云,朝秦暮楚,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立场和主见。不知道用自己的时间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我国学者黄希庭、张志杰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的一种具有动力性的疼额特征,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构成,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推动个体向一定的目标行动。人们常说大学里出两种人:一种是人才,一种是人渣。许多大学生他们没有目标,有许多时间却都不知所措:在宿舍里床上度过,在QQ上的闲聊,有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他/她们都觉得自己的青春大把,大学时日多得是,所以他/她们开始松懈自己,有时也开始迷茫不定......二、 大学生时间浪费的原因大学生普遍存在时间浪费的问题,原因很多,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主观原因是一个人浪费时间的根源,因此我们看一下主观原因(1)做事目标不明确;(2)作风拖拉;(3)缺乏优先顺序,抓不住重点;(4)过于注重细节;(5)做事有头无尾;(6)没有条理,不简洁,简单事情复杂化;(7)事必亲躬,不懂得授权;(8)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9)消极思考。这些导致我们大学生不能控制生活,善用时间,朝自己的方向前进,以至于在忙乱中迷失方向。晚上回到寝室打开电脑,等想起要写作业时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时间管理极不合理。三、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一个人是否能获得成功,取决于他的态度和思维方法,态度决定行动,思维方法决定方向,就是说一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行动是一定能成功的,也就是说有效的行动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成功的保障。如果要想成功,管理自己的时间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因素,一个人的成就跟他时间管理得好坏是成正比的。大学四年,是青年有梦的年华,是人生影响力最大的阶段。大学本科的学习,是人才储备竞争力的过程,是准备冲刺的过程,是酝酿精华的过程。微软奇才比尔·盖茨虽然大三辍学,但他却在事业辉煌成功之后说:“我在哈佛大学的经历是一段非凡的经历。是在这里的经历和结识的人以及发展起来的思想与想法永远地改变了我。”苹果电脑公司和皮克斯动画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也虽然在大学期间退学,但他也说过,“我凭着好奇和直觉,在大学所选听的课,无意中涉足的许多事情,后来都证明是非常有价值的”。他在斯坦福大学劝告大学生,“你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不要让别人的声音淹没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听从你自己的心灵和直觉”。美国第28任总统托马斯·威尔逊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时告诫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去后,永远无法重建重构,它在每个人的经历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1. 公共政策执行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某项政策的执行阻滞为例

2. **市低保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处理

3. 新型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若干问题分析

4. 乡镇公共财政体制:问题、原因与对策

5. 政策评估的定量分析:以某项政策的行为过程为研究对象

6. 社区治理结构与社区居民自治:以某社区的调查为样本

7.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机会主义政策行为分析

8. “土政策”出台的现象探源

9. 市场主导抑或政府主导——转型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的二难选择

10. **市规划发展中的同质社区与混合社区的选择

11. 从***地方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 环境治理的政府承诺与实现情况的探讨

13. 对农村乡镇合并的观察和思考

14. 基层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研究----以***地方市**镇为例

15. ***地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6.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17. 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行政效率途径思考与探索

18. 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功能分析

19. 志愿者活动的政府管理问题

20. 慈善事业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以xxx为例

21. 大学生村官对基层行政管理的适应性研究

22. 假如我是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策划

23. “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建议”

24. ***地方基层政府调查分析(如村长与村支书的关系,如何一起工作的?

当地干群关系怎样?可以通过对当事人进行访谈,以个案的形式了解: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他们的问题与困惑?他们心理的想法?也可能单独就基层干部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如哪些人当干部?他们的素质、能力、威信,群众如何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

25. ***地方基层精英与地方治理的个案分析调查(“有本事的人”在地方政

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影响力,对基层决策的影响,与普通群众的关系等等。)

26. ***地方农村(城镇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状况调查分析。(在农村,取消农业税后,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有无变化?具体如何决策与实施的。在城镇,居委会的运作情况?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的关系,他们与街道办的关系?)

27. ***地方社区物业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典型调查分析

28. ***地方业主委员会的典型调查分析

29. ***地方大学生在基层政府的生存状况分析

30. ***地方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

31. ***地方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或者返乡农民工生存状况,本地普通人的

创业情况和创业经历

32. ***地方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分析

33. ***地方留守儿童调查分析

34. ***地方弱势群体调查分析

35. ***地方社会公益行动的相关调查(如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存与发展情况)

36. 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问题分析

37. 公共事业单位安全保卫体制改革研究

38. 公共安全事件的社会管理问题:以福建南平事件为例

39.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对策分析:以***单位为例

40. 提高事业单位办事效率的对策分析:以***单位为例

41. 办公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单位为例

42. ***企业、部门或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分析

43. ***企业、部门或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分析

44. ***企业、部门或事业单位薪酬制度问题与对策

45. 提高办公室办事效率的对策分析:以***单位为例

46. 企业的人性管理问题:以***单位为例

47. 从“富士康跳楼事件”看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48. 从“富士康跳楼事件”看政府干预机制建设

49. 地方政府营销管理问题:以***为例(包括,如何宣传一个地方,扩大**市知名度,例如围绕无锡吴文化节,等谈地改善地方政府形象,如何改善城管部门的公众形象,等等)

50. ***地方旅游休闲产业开发问题分析

51. **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2. 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以***单位为例

53. 企业的员工福利问题与对策:以***单位为例

54. **部门或企业的人际关系问题与对策

55. 基层领导如何处理与上级的关系问题研究

56. 基层领导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问题研究

57. **部门或**企业员工流动问题与对策分析

58. **部门或**企业紧缺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分析

59. 办公室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单位为例

60. ***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

61. 基层政府电子政务:以***为例

62. 政府公信力问题分析:以***为例

63. 政府信息公开问题:以***为例

64. 网络舆论与政府管理问题:以***为例

1、对“苹果”热的思考;

2、从“乔布斯”想到绍兴的纺织产业;

2、花好“零用钱”的理性思考;

4、对当前“追星热”的经济学思考;

5、守护心灵的诚信底线;

6、诚信经营,放心消费;

7、对食品安全负责,为生命健康守护;

8、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国内奶制品市场大危机引发的思考;

9、满校都是“眼镜族”的思考;

10、网购, 让我欢喜让我忧!

11、从升旗仪式看校园文

12、高中生幸福感指数调查

13、透视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

14、莫让节约随风去;

15、让课本在校园中循环起来;

16、柯桥城区人口数量季节性变化现象的原因探究;

17、网络语言利弊谈;

18、从房地产市场看“两只手”的作用;

19、绍兴市民节假日消费状况及比较分析;

20、从“韩流”看绍兴传统文化;

21、街头小摊该何去何从------浅谈政府城市管理的艺术;

EMBA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难忘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开始做毕业设计了,在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那么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EMBA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论文题目: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拓展】EMBA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

――听雪珥《晚清改革为什么崩溃》讲座有感

在课堂上,他讲到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那就是他讲到的“社会的进步,要靠制度的完善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风气。这是技术层面的体制建立,需要有一个慢慢到位的过程。改革并非越快越好,因为管理好国家是个‘技术活’”,我之前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看到过类似的观点,他说“中国很多问题,包括国家管理的很多问题就是一门技术,和企业管理是一样的”,这个观点刚好契合了我作为企业管理者多年来的一个想法――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

一、企业管理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它实现了科学、技术二者的联姻,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发展的最微妙结晶。安娇妮·耶茨曾指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仅有技术是不够的,同样还需要拥有‘用新的方式来应用技术’的眼光”,从而实现管理在科学、技术与艺术方面的最佳耦合,把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整合发挥出来,让企业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高效运转起来,最终达成企业的终极盈利目标,建立长青发展的基业,切实打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百年老店”。

看到有人说“企业管理不能算是一门技术,因为技术是机械的,重复的,是熟能生巧的技能,而管理是没有规则的,没有对错,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最终老板要的是什么。在企业管理中,只有一种规律可循,有舍才有得,关键是要看你舍什么,舍多少,怎么舍”,这种说法既没有看到管理的科学性,也割裂了管理科学性与技术性之间的关系。管理失去了科学性将不称其为规范,管理不讲技术性业就没有了其初衷。

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技术性。完美的管理应该是科学性与技术性的结合。 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期以来人门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 管理要科学化,但管理者需要管理艺术,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先进的企业,现在的企业都以创名牌为目标,没有科学管理就达不到这种效果,但科学管理也需要管理者的技术才能善于科学管理,也就是领导层的决策。

二、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的技术性的前提与基础。

笔者认为,要将管理工作做好,首先必须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主要依靠的是一套制度,尤其是评价制度与激励制度。在现实中,人们也可以发现,一个企业管理得好,那肯定是因为它有一套科学的评价制度与激励制度。判断评价制度与激励制度好坏的原则是:

(1)是否给企业利害相关人(所有者、经营者、职工、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债务人、收税者等)带来方便;

(2)是否节约了企业制度运行的成本;

(3)是否使评价成本与激励、约束、监督成本较低;

(4)是否评价结果明确、公平,激励、约束功能很强等等。

根据这些原则,还可得出一些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设计方法:

(1)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的企业、强调创新的企业,要更多地采用民主管理;在高级知识分子比较少的企业里,严厉的层级制比较有效;

(2)上级管理人员要善于授权给下一级管理人员,不要事必亲躬,不能越级管理。管理的要义要于各级管理者之间有制度化了的权利与责任,管理越科学,这种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就越细致;

(3)制定严密的评价和激励制度,要把评价和激励的标准落实到个人,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约束员工的作用;

(4)评价标准的选取,要考虑可控性,就是要看被评价者能否控制该评价标准,要将评价标准与被评价者的个人努力联系起来;

(5)评价标准的精细程度是管理水平的最主要标志。例如,在酒店中这种评价标准要精细到服务生鞠躬的度数、倒葡萄酒的姿势与数量、擦桌子的光洁程度等等。评价标准硬度越高,可以帮助员工形成明确的预期,效果就会越好。软标准,不但容易造成扯皮,而且难以服众,员工有时也会不知所措;

(6)要持之以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不因为员工的高流动性而停止),让他们知

道达到标准的方法;

(7)奖惩要严,决不手软,太多的破例会影响员工的合理预期,从而增加交易成本;

(8)激励要以评价为基础,否则激励便不可能公平合理,达不到激励的目标;

(9)最强的激励是永远让员工充满希望,这种希望会一直激励着员工安心、努力工作;

(10)要有明确的升迁制度,尽量让较高层的管理者都有以下各层级工作的具体经验,避免越级提拔,也要避免以“英明领导”的管理(人治)代替制度的管理;

(11)评价与激励制度设计的总指导思想是,通过它缩小员工目标函数与企业目标函数的距离,这就离不开“利益均沾”,所以,既要精打细算,但该花的钱决不能节省;

(12)如果好的制度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分步改进,制度的变迁需要耐心和诸多准备工作。

只有有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给职工稳定的预期,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和由于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损失。在此基础上企业家的人格魅力、聪明才智、创新精神才有发挥的土壤。如果只承认管理是一门艺术,而不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就必然导致管理中的随意性、一言堂,甚至独裁与腐败。

三、管理的技术性是管理的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

在承认管理的科学性的前提下,讲管理的技术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管理制度是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一些契约,包括正式的契约与非正式的契约、书面契约与口头契约、强制性契约与诱致性契约等等,而这些契约都不可能是完备的。例如,规定工资与生产的产品成正比,这一看似明确的契约实际上包括着很多不完备的地方:工资有没有包括资金,有没有包括实物工资?生产不同产品的职工之间,产品如何比较?产品的质量如何界定?由于请假、工伤、公务、不可抗力而导致生产的产品减少,如何扣减工资?而涉及到度量(如产品质量度量)方面,更是不可能绝对精确,简单到一张桌子有多长,我们也不可能精确量出(总是有误差)。而涉及到概念,也是不可能绝对明晰。由于度量是不精确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任何制度都不是完备的,在制度不完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者的技术性。可以这样说,管理技术是对管理制度的补充,在管理制度规定到的地方,是不可以假管理技术之名违反管理制度的。如果管理制度本身不合理,那么就需要修订管理制度,而不是以管理技术去代替不合理的管理制度。

当前,少数管理者总是以为自己具有大智慧并谙熟管理技术,别人都是比较不够聪明的。因此过分迷信自己的管理技术,造成权大于法,这种思想不纠正,中国从人治为主的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路还很长。其实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早就告诉我们,人都是理性的,都知道趋避害,在制度与技术(约束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会活得最好,别人最好不要充当救世主或警察。人们的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模式都差不多,关键是约束条件(从中短期看主要是制度,从长期看才涉及法律),约束条件(制度)变了,人们的行为自然会改变。因此,要引导人们的行为,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等,靠的主要是制度,只有制度没有规定到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者的创新与灵感(技术)。管理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项职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管理学、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等形态;从技术角度来看,则有具体的管理技术,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体应用时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说管理是科学也是技术。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技术,管理像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作模式,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技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它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技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门技术。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安徽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的副经理PYX,能够有机会代表同学们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

今天是我们参加安徽科达EMBA研修班学习结业的日子,也是值得我们全体学员大家铭记的日子。

EMBA研修班是科达公司与东南大学联合为我们员工打造的学习成长的平台,在此我们全体学员首先要感谢公司领导的用心良苦,提供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

两年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EMBA学习生活就要画上圆满的句号,但东大赋予我们的却是一生受益不尽的财富!此刻,我们的心情是激动!是喜悦!同时又饱含着无限的留恋和感激!在今天的结业典礼上,我非常荣幸的代表科达EMBA研修班的全体学员对两年来给予我们经验与启迪的学校领导、各位教授和老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感谢!你们以渊博的知识、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刻体会了 “止于至善”的东大精神。

两年前,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怀着对知识的渴求从科达各个部门相聚在这里,组建了EMBA研修班这个班集体。同学们共同携手,一路走来。在每一单元的学习中收获知识,努力成长!

通过多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系统地完成了EMBA的全部课程,铜鼓著名教授授课,启发互动式的教学,课堂上下的交流沟通使我们对经营管理有了系统、深入地了解,同学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丰富了理论,提升了自我。

我们忘不了老师们个性风趣的授课和精彩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感谢东大经管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是你们赋予我们这两年中最有意义的收获,你们渊博的知识带领我们走进神圣的知识殿堂,你们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我们将永远感激和尊敬你们!

感谢所有的同学,是科达和东大的缘分让我们走到一起,我们一定会永远把这份友谊珍藏,把这段美好的经历记起!EMBA的学习生活将成为我们每一位同学终身难忘的记忆!

各位学员,研修和相聚是短暂的,而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今天的典礼不仅仅代表着EMBA学业的结束,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开始,我们一定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各自的工作、事业上不断进取,创造辉煌!不辜负公司和学校对我们的期望。

最后,衷心祝愿东大的明天桃李芬芳,海纳百川!东南大学同科达公司的友谊长青!祝在座的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尊敬的 院长,尊敬的各位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家人:

大家中午(晚上)好!

在这个春暖花开、播种希望的季节,迎来了我们2011 届EMBA总裁班学员的毕业盛典,这也是我们每个学子的一个终生难忘的节日,因为我们是今天这场盛会的主角。过去的一年时光,每一个熟悉而亲切的笑容,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处留下我们足迹的地方,都从我们的记忆深处浮出,化成此时此刻更加深刻的感受:有回忆更有留恋,有激动更有自豪,责任在肩,充满自信,充满继续前行的力量!

一年前我们共同选择了内大,作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培养草原英才的摇篮——内大始终坚持将西方管理理念与中国企业的实践相结合,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在内大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中我们相知相识,在这里我们收获了智慧,收获了情谊,也收获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和一段难忘的记忆。内大给了我们追求卓越的高远眼见,给了我们勇于担当的宽阔胸怀。

毕业是感恩的时刻,首先我代表内大2011届总裁班的学员对给予我们经验与启迪的学院领导、教授、老师,给予我们悉心关照的教务人员表示深深的感激,你们以渊博、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懂得了海纳百川,胸怀天下。感谢内大2011届总裁班为各行的精英们搭建起相识、相知的桥梁,在这里我

们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EMBA成为我们探讨业务发展、合作共赢的平台。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将相互影响、相互合作,“一年同窗,一生友谊”将成为未来我们共筑友谊和成功的见证。

当今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剧烈变化,市场风云瞬息万变,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对我们以及我们的企业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年前苹果之父乔布斯以一句“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话激励斯坦福学生,我们也因如此。我们应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秉承内大总裁班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胸怀天下,努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领导者,社会责任的承担者,管理变革与创新的实践者,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今天我们即将分别,但此时的分别不是一段辉煌的结束,而是无数辉煌的开始,我们把内大总裁班收获的财富带到新的工作中,以更前瞻的眼光做强我们的企业和事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为社会大众谋福祉。

我们期待2001EMBA的一家人,友谊长存、事业有更大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承担更大的责任。也祝愿培养我们的母校取得更大发展、基业长青、桃李满天下,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愿各位同学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emba学员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见证我校首届emba学员毕业这一神圣而又辉煌的时刻。我和大家一样,心情非常激动,特别是看到你们——来自海内外业界的精英们,你们是交大的骄傲。我想,在你们成长的历程中,曾参加过多次毕业典礼;但今天这一典礼,尤其值得纪念。因为你们是在平均毕业十余年后,在事业已经取得相当成就的情况下,在繁忙工作的同时,完成了标准高、要求严的学业。所以,我再次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祝贺你们,并向你们的家人表示亲切的慰问。

在你们即将离开学校之际,我谈三点想法,和大家共勉:

第一,珍惜你们的选择。你们在入学前,就是所在企业的领导者和骨干。跨入上海交大,你们选择的是一次挑战,选择的是一个品牌,选择的是一种责任。交大是一所享誉中外的百年名校,emba项目在XX年初,就被评为首届中国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品牌前三强。昨天,又从北京传来喜讯,我校emba晋升为第二名,并获得最具人气奖!交大emba一路走来,成绩斐然。创新的理念、高质量的教学、学生的一致认同,社会的高度评价形成了emba项目的坚实支撑。我也深信,交大emba的良好声誉必能通过在座的你们,在社会上代代相传。同时,我想告诉大家,打上"交大人"的烙印,当更有一份为经济社会和国家奉献的自觉性,为本企业的发展、为经济腾飞、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衷心祝贺大家完成学业。两年中,我相信你们中的每一位,在就读过程中都克服了许多困难,凭借顽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学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你们从交大校门走出,更增加了一份自信,更有了一番豪迈和从容。

第三,真诚希望大家"追求卓越、崇尚奉献"。追求卓越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崇尚奉献是一种人生追求,是一种价值取向。在中国逐渐富强起来的过程中,在上海逐步走向世界的征程中,希望你们在全球范围内证明自己的优秀,长袖善舞,体验巅峰人生。

借此机会,我还要向安泰管理学院王方华院长和季建华书记,向emba项目主任徐飞教授,向所有为该项目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支持人员,向关心帮助支持 emba项目的广大海内外校友、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由衷的谢意!同时,也希望我们首届毕业的emba学员们常回家看看。

谢谢大家!

凤凰花灼灼其华之际,厦门大学EMBA毕业典礼暨厦门大学EMBA鼓浪屿名家论坛在厦门人民会堂隆重举行。

上午,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做客厦门大学EMBA鼓浪屿名家论坛,以《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未来30年的前景》为题,揭秘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之策,把脉中国未来30年发展契机之法。厦门大学EMBA2003—2005级毕业学员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名流俊士齐聚一堂,聆听张教授谈危论机,思辨今朝前沿动态,共谋中国未来发展!论坛由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沈艺峰院长主持。

下午,厦门大学EMBA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邓力平,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校长朱崇实,厦门市副市长詹沧洲,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福建恒安集团董事长许连捷,福建省国资委副主任林文生,福建省审计厅副厅长王光远等省市领导、企业和社会嘉宾、厦门大学校院领导和教师等莅临会场。典礼由厦门大学吴世农副校长主持,朱之文书记、詹沧洲副市长先后致辞向EMBA2003—2005级毕业学员表示祝贺,2003级厦门班班长黄光同学代表毕业生发言后,厦门大学校长为获得硕士学位的EMBA学员授学位和拨穗。2003—2005级EMBA学员共同募集130多万元善款,用于捐建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际头村厦门大学EMBA希望小学。学员黄朝阳的中骏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捐赠100万元,用于设立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贫困学生助学金。

至此,厦门大学EMBA毕业典礼圆满落下帷幕。

本科论文题目高斯分布

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 ,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下面我将为你推荐关于数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圆锥曲线的性质及推广应用

2. 经济问题中的概率统计模型及应用

3. 通过逻辑趣题学推理

4. 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5. 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初等数学题

6. 浅谈数学中的变形技巧

7. 浅谈平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8. 浅谈高中立体几何的入门学习

9. 数形结合思想

10. 关于连通性的两个习题

11. 从赌博和概率到抽奖陷阱中的数学

12. 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3. 因材施教因性施教

14. 关于抽象函数的若干问题

15.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

16. 实数基本理论的一些探讨

17. 论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环境

18. 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1. 网络优化

2. 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3.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4. 数学选择题的利和弊

5. 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6. 论研究性学习

7. 浅谈发展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

8. 关于整系数多项式有理根的几个定理及求解方法

9. 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10.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1.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12. 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

13.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研究

14. 数学课堂差异教学

15. 一种函数方程的解法

16. 积分中值定理的再讨论

17. 二阶变系数齐次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

18. 毕业设计课题(论文主题等)

19. 浅谈线性变换的对角化问题

1. 浅谈奥数竟赛的利与弊

2. 浅谈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浅谈中学数学中不等式的教学

4. 中数教学研究

5. XXX课程网上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6. 数学CAI课件开发研究

7.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

8.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9. 中等职业学校中外数学教学的比较研究

10.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研究

11. 关于数学学科案例教学法的探讨

12. 中外著名数学家学术思想探讨

13. 试论数学美

14. 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15. 数字危机

16. 中学数学中的化归方法

17. 高斯分布的启示

论文苏霍姆林斯基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论文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 教学方法 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 其它 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 唱歌 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 乐理知识 。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2016(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3]陈洪珍.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音乐教育论文篇2 浅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寓于音乐艺术美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可望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验感受音乐,发展自身的音乐能力,而不光是单纯的培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育“人”而非仅育“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的“德”字的本义“道德”或“品行”。“德”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方式,寓德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蕴含伦理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笔者从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这三点展开论述: (一)以乐辅德 音乐德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音乐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都很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1.以乐引情,抒发情怀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鲜明清晰的节奏、真挚完美的情感、和谐完整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每当给学生范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心潮澎湃。音乐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歌词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学生透过老师洋溢着激情的脸和深情的歌声,深深被打动了,歌词“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豪迈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又如《再唱山歌给党听》、《浏阳河》、《龙的传人》、《国家》、《中国人》等,这些歌曲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新中国、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学生在聆听、歌唱时,感受激情的旋律、品味歌词的内涵,内心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滋养,进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以歌励志,乐学善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和情感态度,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五年级的《红星歌》是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课前,笔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观看这部经典电影,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了解历史,积淀人文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挖掘歌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通过原谱与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改为八分音符节奏型的 歌谱 作对比,在演唱中感受到附点音符更能贴切地表达小主人公潘冬子加入红军的激动心情。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了重音、f、渐强等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何作用?有的说:表达了潘冬子立志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的说:让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精神更饱满。在 学唱歌 词时,又让学生思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为何还要学这首歌?“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传承的是什么精神?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考,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 3.以曲为媒,凝神聚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演唱的歌唱艺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抒发情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的训练,为使所有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并逐一辅导,让学生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声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慢慢懂得了声部间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努力达到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创造至善至美的境界。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了广州市总决赛特等奖的殊荣。可见,凝神聚气的团队精神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二)以乐促智 智力是在认知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如孔子、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对于他们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开启心智,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三年级《音乐中的小动物》的教学内容为欣赏一组以小动物音乐形象为题材的歌(乐)曲。在欣赏管弦乐曲《公鸡和母鸡》中,让学生充分熟悉主题音乐后自由创编表演动作。当听到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音乐,有的学生蹲下身子、张开手臂随乐曲扇动着,有的摇摆着身体神气地转着,有的曲着手臂一张一合模拟母鸡的翅膀拍打着,形态各异。当听到公鸡报晓声的主题音乐,学生变换了动作,或伸长脖子引亢高歌、或在嘴巴前张开手掌做出小喇叭的模样叫着、或是左手放在头顶模拟鸡冠、右手伸展在体侧模拟公鸡漂亮的羽毛,创意十足。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尽情表演,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编中得以培养。 2.训练听觉,促进记忆 记忆,是过去 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离开记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种能力是指人经历听音乐的过程,对音高、音强、节奏、音色等所形成的音乐在头脑中有所反映、再现,从而产生了音乐记忆力。音乐教学活动都以聆听为前提,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跑调(音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就是记不住音高。教学中发现,听音模唱能帮助记忆音高解决音不准的问题。刚练习时每次听一小节单声部旋律,如:①135-||②1b35-||③246-||④2#46-||然后凭记忆用lu音哼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唱不准的学生基本能唱准了。于是听唱两小节,之后听唱四小节,记忆力强的学生听唱音程、和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了。 (三)以乐怡性 1.高雅审美,唯美至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能激起听众的审美感情。小学音乐教材的歌(乐)曲或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欣赏教学中,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奔放热情的旋律、明亮高亢的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曲调,可使学生联想到生气勃勃大自然景象,抒发美好欢乐的心情。名曲《二泉映月》哀伤的曲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不幸和那份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 春节 序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明快的旋律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表现人们在节目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欣赏这些音乐文化精萃的作品,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修养、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高雅。 2. 才艺展示 ,自信阳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自由发挥的舞台恰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的好办法。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如:识谱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演唱旋律,节奏感强、拍子准确的学生指挥全班歌唱,声音美、表情好的学生带唱歌词,竖笛音色美、指法准确的学生为歌曲伴奏,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表演热情。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与性格内向、表演能力弱的同学合作,帮助同学克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强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 思维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的美育功能,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九诠.学生发展素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彭小虎,王国峰,朱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戚万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论文篇3 试论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诞生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它既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入手,浅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打造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在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如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促使了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各种异域文化的大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领域,不论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支,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又起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结构、成分日益复杂,信息交流沟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更新、变化加速,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教育必须帮助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平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以此既能获得在主流社会生存的能力,也能获得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类异域风格的音乐特色,从而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掌握音乐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音乐审美观,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厚此薄彼,疏忽怠慢亚文化音乐形态;其次需要在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之间自由探索、创作,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领悟、理解;最后需要通过更多的音乐艺术交流和实践来夯实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基础,如座谈、访谈、采风、汇演等。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直都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是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主流与边缘的音乐形态,从内在保证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思想上主张、鼓励受众体验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在现实中又以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系统化、概括性的音乐教育,它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加以 总结 、提炼,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充分融入了社会,获得受众的喜爱和支持,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使学生甚至民众以更宽广的艺术胸襟和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来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使得人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建立一致的音乐价值观,获得同样的情感熏陶和共鸣,进而共享一种音乐文化,拉近了不同民族音乐受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不同民族人民的认同感,也就强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让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甚至民众开辟了新的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仔细学习研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3]周干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119-121.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 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论文2000字

论文题目: 浅谈初中英语有效课堂导入法

摘要: 俗话说“良好胡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犹如一本小说中的“引子”、一首交响乐中的“序曲”、一部电视剧中的“序幕”,起着提领主题、渲染气氛、抓住人心、提升效果的作用。导入设计得巧妙、合理,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趣与求知欲,消除学生对新课、对学业的恐惧、怀疑心理,为高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就是对英语课堂导入所进行的探讨。

关键词: 英语课堂 导入 意义 基本要求 方法

俗话说“良好胡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犹如一本小说中的“引子”、一首交响乐中的“序曲”、一部电视剧中的“序幕”,起着提领主题、渲染气氛、抓住人心、提升效果的作用。导入设计得巧妙、合理,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趣与求知欲,消除学生对新课、对学业的恐惧、怀疑心理,为高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就是笔者对英语课堂导入所进行的探讨。谈一谈肤浅的感悟。

1英语课堂导入的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一个人去认识事物、探求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如果能运用好的导入方法,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便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1.2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

课堂导人,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虽占用的时间不长,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新颖而富有时代性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到课堂中去,形成对新学习内容的“兴奋”,把其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中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3能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恰当的导入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新款课导入时,教者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定不同的导入方法,力求课课有变、堂堂出新,使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感到新鲜而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因此,导入要求教师讲究艺术,如果能做到巧妙导入、以趣启思,便能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激发其学习兴趣,唤起其学习动机,从而集中精神学习新内容。

2英语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2.1学习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入是教学的起点,所以其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导入的针对性

课堂导入不能千篇一律,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但前提必须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服务于课堂教学,切忌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

2.3“奇”招的新颖性

导课形式要多样化要出“奇”招,“出奇制胜”。新颖有趣的导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21世纪的初中学生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新颖而富有时代性的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课堂的教学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活泼,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极探索,我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上找到了多种方法。

3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3.1角色表演法

学生分角色表演不仅很适用而且很具有吸引力和可操控性。是一种经过提炼、升华的交际活动形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把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在做中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有不同外貌特征的人物上台表演,这样导入:

Teacher:Oh,Tom,you look so cool.

Student A:Yeah.I have a new look.

Teacher(to other students):What does he look like?

Student B:She is tall.And she has black straight hair.

Student C:She´s of medium height.

再如在讲七下Unit5 I´m watching TV 中,如jump,run, clean, swim, talk on the phone等,让学生做,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介绍现在进行时态,学生会更好理解。

在表演中,学生会揣摩不同身份的人物的心理,模拟出各种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这种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训练,可以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到了显着提高。

3.2直观导入法。

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维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例1.对初学者用实物介绍一些人或事物名词和新句型是非常必要的。

如:教师(指着书):What´s this?

学生:It´s a book/pen/pencil.

再如:学习七上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这一新句型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实物,banana, pear, apple.

T: What´s this in English? (熟句型)

S: It´s a banana/pear/apple.

T: Do you like bananas? (过渡)

S: Yes/No.

又如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也可用实物导入。

例2.图片对于一堂英语课导入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

如学习七下Unit1 Where´s the post office? 用求先准备好的一张城市平面图,建筑物的关系一目了然,路线图也能看的清清楚楚。

3.3歌曲导入法。

教育心理学表明:音乐教育与智育教育相辅相成。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曲词活跃和丰富听者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在这音乐声波刺激下思维活动处于敏捷和活跃状态。唱歌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Bodylanguage时我用If you´re happy ,clap your hands《如果高兴,你就拍拍手》这首歌导入课文;在导入形容词的比较级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The more we get together,the happier we will be《人越多,越高兴》这首简单易学的英文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对语法点的认识加深了,教语法let sb do sth , see sb do sth和can 等情态动词后接动词原形时, 课堂就引用《挥着翅膀的女孩》导入,let me fly,I´m singing in the sky believe me, I can fly…… see me fly…

我发现优美的歌声能引导体验学习中的乐趣,学习兴趣剧增,学习也就由被动转主动了。

3.4谜语(Guess riddles)导入法

人们总是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感兴趣,尤其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教师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利用谜语导入新课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如在教学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5 Why do you like pandas?教师教学动物类单词时:

Teacher: They´re black and white. They´re from chengdu. They eat bamboo.

What kind of animal is it?

Students: They are pandas.

3.5提问式导入法

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以“连珠炮式的提问”、“突如其来的提问”等形式,使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在讲过去时前,可以从提问现在时入手。

3.6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适合于上语法课,我在上完成时态语法课时先出了一些与过去时态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然后再做一些完成时态的题。通过对比练习,学生对新时态有了初步印象,对语法也就不怕了。

4对英语课堂导入的感悟

总之,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变化无穷,但都异曲同工,其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重塑自信,觉得英语课好学、易学,产生兴趣,减少焦虑,达到事半功倍。为此,要成功地导入新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我愿同所有英语同行们协作努力、共同探讨,让“导入”这朵艺术鲜花在课堂上绽放得越来越绚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2]莫幸华:《中小学外语教学》

[3]钱希洁:《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深加工”》

[4]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5]田萱:“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初探”,《中学外语教与学》,2004年第四期。

[6]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大出版社

[7]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张厚 粲 :《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福布斯杂志网站

福布斯杂志有出版韩文版,但是查询福布斯的英文官方网站,发现并没有开通韩文官方网站。关于韩国福布斯的信息可以搜索“Forbes Asia”或者 “福布斯中文网”获取相关信息。

sdfsfs

《福布斯》亚太版、国际版、中文版也叫都可以找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订阅,他们是国家授权引进这类杂志的唯一国字号企业。你可以通过下面的《财富》杂志链接找他们的客服,要他们给你订阅方法。

《福布斯 》 10年3月号 这些年来,中国的走向, 也就是香港的走向,虽然大多数时候后者都备受提携,但其中也并非没有风险。近来中国政府出台紧缩贷款的计划后,恒生指数应声下跌,这便是明证。对于这座城市中的顶级富豪而言,这种裙带关系尤为明显,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都把大量赌注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