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美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美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家庭教育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中美两国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也日渐突显。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家庭教育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中美两国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也日渐突显。本文首先从介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从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国 美国 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家庭社会的纽带,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即长辈对晚辈“上施下效”的垂直式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以家庭教育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从目前看这种“上施下效”的教育已不适合我国发展的需要。 1 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孩子养尊处优、劳动意识淡薄 劳动教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也可以说是对孩子意志的磨练教育。近年来,人们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这为儿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家长对教育子女也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也给教育子女带来了负面影响。很多孩子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当然有些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劳动方面的教育。经常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还能增强动手能力,对成长十分有益。 1.2 家庭结构简单化,致使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 中国过去的家庭一般是成员较多、结构复杂。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庭的成员结构日益简单化,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居多。虽然这样的家庭结构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但这也给孩子的教育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溺爱孩子、过度保护、重智轻德,这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1.3 家庭稳定程度降低,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现代社会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干扰,家庭关系开始松动,家庭稳定程度大大降低。据社会学学者调查显示,离婚夫妇“婚姻年龄”一般是在婚后六年左右,而大多数夫妇离异是在婚后六年到十六年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大。由于父母的不和,孩子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变得自卑、孤僻、压抑、冷漠、易怒,甚至有的孩子产生了心理疾病,极个别的孩子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1.4 社会资讯化的涌现,冲击了传统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种较为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资讯化的飞速发展,对封闭的家庭产生了冲击。而青少年知识和社会阅历有限,对资讯的分辨筛选和取舍能力较差,难免受到不良资讯的影响和腐蚀。 2 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 2.1 教育目的的不同 中国家庭的教育目的倾向于家庭本位。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国同构是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在中国传统的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中,个人利益是与家庭家族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对长者的尊崇与服从,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与意志强加给孩子。这种“家长制”导致孩子依赖性强,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在确定家庭教育目标时,家长也较少考虑孩子的意愿,一般是家长在综合考虑了孩子的升学、就业以及将来的成就能否“光耀门第”之后,做出最终的决定。 美国的家庭教育目的倾向于个人本位。家长尊重、鼓励儿童“自我选择、自主负责”,在设定家庭教育的目标时,家长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家长在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智力开发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2.2 教育内容的不同 中国的家庭教育总体上遵循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原则。受我国教育现状的影响,当孩子入学以后,培养孩子的智育会上升到首位,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倾向。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重金给孩子买习题、报辅导班,然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能应试,和实际能力并无太大关系。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显得更丰富、轻松,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家长以赋予孩子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从孩子幼儿时期就注重加强孩子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着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扩大文化视野。 2.3 教育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起主导地位,忽视孩子的独立意识。而在美国,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民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民主和开放型为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国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他们会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给美国孩子提供了表达想法以及决定事情的机会。 2.4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2.4.1 历史文化背景 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民主、自由理念渗透于各个角落。因此,在美国家庭,他们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予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中国的传统思想影响着大多数的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文化价值观上多是比较保守的,缺少冒险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 2.4.2 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 众所周知,美国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在美国父母看来,无论岗位的高低,只要子女能立足于社会,他们就很满足了。美国的家庭教育很注重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相比之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并存在一些陈旧的观念。中国家长认为子女的教育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络的。 3 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由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和美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特点,并借鉴美国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价值和合理的成分来丰富我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对我国家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3.1 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在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也要认识到以往家庭教育的不足,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努力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尝试改革: 3.1.1 更新评价子女的标准 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能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家长不要再一味地要求子女“听话”、“顺从”了,而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子女的创新意识,支援他们有自己的见解。 3.1.2 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 家长应放下自己权威型的角色定位,和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子女应当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是父母任意支配的附属品。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利,同时这也是父母的义务,绝不是特权。父母应当转变观念,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 *** 利。只有这样,家庭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培养出来的子女才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才会有所作为。 3.1.3 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 由封闭型的家庭教育向开放型家庭教育转变。要把家庭教育搞活,使家庭教育保持内外资讯的交流与沟通。家长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教育子女,让子女在实践中主动接受教育。家长要学会开启家门,放手让子女接触社会生活,鼓励子女支配自己的言行,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主动接受教育。 3.2 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首先,各级 *** 和妇联组织要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必须以德为先、以德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家庭教育。其次,办好家长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再次,普及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能力,使家长、学校和社会紧密协作,帮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3 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引导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引导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3.3.1 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爱子女不应仅停留在生活上,更应体现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对孩子要严格管教、精心培养,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健康成长。 3.3.2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我们可以抓住孩子们喜欢表扬和亲近这一特点,用表扬和奖励及时肯定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使之得到正面的强化,并及时地用批评和处罚否定孩子的不良个性,这样不仅可以抓住教育时机,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了一个好的引导。 3.3.3 加强建立规范的幼儿行为规章制度 强化训练幼儿的个性品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要求,即统一学校的教育要求,也要统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要求,使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受到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规范性教育和训练。 参考文献 [1] 黄磊.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20088. [2] 郑维佳.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J].安顺学院学报,20095. [3] 赵忠心.探索改革家庭教育的新途径[J].班主任,201012. [4] 孟小佳.论中美家庭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J].前沿,201011. [5] 李明巖.中美家庭教育观比较[J].学园,20119.

中西方 教育 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 家庭教育 差异之对比》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 儿童 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 文化 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 经验 ,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 传统文化 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 历史 故事 、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 想象力 。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 童话故事 ,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 方法 ,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经验,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故事,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2002.Karl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有关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推荐:

1.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

2.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3.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论文

4. 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论文

5. 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论文

中美教育体系的对比研究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三是:教师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的课堂授课。《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作者林大津先生认为:相对说来,英美学校比较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而中国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课几乎压倒了任何形式的学生讨论。前者鼓励“一言谈”,后者习惯于“群言谈”。本文目的就是对“群言谈”与“一言谈”先作分别论述,然后比较两种教学方式的各自特点,最后得出两者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结论,提出以教师与学生融合在一起的课堂授课方式。所以本文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论述。 一、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言谈” 先看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中国英语教师上的一节英语课。他刚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起立:“Good morning, teacher!”.老师说:“Sit down, please!”开始上课,教师见学生个个挺胸拔背,全神贯注,认真听讲,教室里异常安静更是欣喜非常,教师很高兴,笑着说:“Ok, today we’ll learn the new lesson.”于是老师就开始了他的上课艺术,学生就开始了他们的一堂课笔记工作,教室里仍然是“Be quiet!”,老师在讲台上,认真板书,学生认真做他们的笔记。临近下课时候,老师忙说:“Today, we learn so many ideas. After class you must remember all. Now the homework is ………”1这便是典型的中国“一言谈”课堂:由教师一人侃侃而谈,学生埋头做笔记,很少提出什么问题。 (一)与“一言谈”有关的课堂气氛 中国英语教师注重“为人师表”, 教师授课内容仅限于课本及考纲要求,对于一些与考纲相距较远的知识,因时间和考试限制,总是爱莫能言,对于知识点总是有条不稳的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按步就搬。老师上课往往着装整洁,神情严肃,一般端立于讲台或跺步于班内。 课堂中,因为课堂教学量的问题,也较少长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也只作简短回答;做为英语老师本应让学生多参与课堂的表演,往往不得不化为课后去完成;往往教师上课时会出现一些拖堂,占用课余时间等现象。而且,学生也只是一个劲的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如果老师不板书就不知道要干什么。常常老师讲得满头大汉,学生抄得筋疲力尽。 总之,中国教师上课大都属稳重型。他们认认真真备课,逐条逐点解释,课堂不说与课文无关的话(许多学校将这一条写进了“教师守则” ),讲究课堂秩序,打手势等非言语表达方式,只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掌握得比较“有分寸”,极少有什么夸张动作,也就是说,原定的计划要比一时的灵活性发挥重要得多2。没办法中高考的指挥棒牵引着我们。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因为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学习评价和升学依据,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英语成绩要好。学生只能针对考试而学习,上课只能跟着教师围着考纲转,认真听教师讲一些英语语法等内容,仔细做好有关课本知识的笔记。极少花时间去考虑教师讲的是否正确,课本知识是否已经过时等一些与考试无关的问题。 (二)产生“一言谈”的主要原因 首先,英语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直到70年代才把它引入国内课堂,才成为我们教学的要求。它在中国产生就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它的发展缓慢。当然不可能一下子成为教学的主流。做为承担这一使命的中国英语教师,生长在中国,毕业与中国学校,他们的思想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很深,何况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使命自然地把教师摆在了居高临下,无所不知的地位3。再加上中国向来尊崇孔孟之道,“师道尊严”、“子曰诗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几千年的教义更是确立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主导性、权威性地位。这种地位使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气氛、控制学习的方向。而学生只能带着尊敬的神情去聆听父亲的教诲。这样,师生之间不是平等讨论者的关系,而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这必然导致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言谈”局面。 其次,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不仅教育家,包括国家统治者,在谈及教育问题时,都倾向于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他们不是不重视教育,而是更多地强调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现代教育界对教育理解仍与教育史上对教育的理解相似。《教育大辞典》中注释教育一词:“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4这一理解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模式,还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其中狭义的教育定义的“教育者施加影响”说法就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再次,中国教学的“一言谈”不仅有以上的传统因素,也有现实需要。在许多人心目中,英语是一本很重要的科目。升学率历来是衡量学校及个人的尺寸,考试本身又是一个指挥棒,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成为一条习惯老路,非走不可。大学生也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才能顺利毕业,而考试类型大都要死记硬背一大堆事实材料才能对付过去。听课、记笔记、背笔记,而后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哪有时间搞“群言谈”?5 (三)中国“一言谈”的教学效果 中国“一言谈”英语课堂教学不仅具有知识容量大,对学生要求高等特点,而且在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这样,在知识上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以及外语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我们也常常听说,华人在各种各样的英语比赛中都数一数二。这些都说明:“一言谈”教育出来的中国学生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学习刻苦,学习目标明确等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中国人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但因为“一言谈”的教学方式,中国英语教师习惯“满堂灌”,使学生养成了只知道被动地记,不爱提问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习惯于过多地依赖教师和课本,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有这么一个笑话,话说一个大专生在一次旅游中,想叫一位“foreigner”照相,不懂得说,尽然用手势比画半天,才让他明白。还有很多类似的话题,有的学生学到中学毕业,最基本的口语都不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英语同行的思考6。 而且“一言谈”还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活动得少的弊端,学生背的功夫好,演讲、表达和动手能力较差。同时也造成学生阅读面不广,查找资料,做课题困难等问题7。最明显的事实,中国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就不好。 二、美国课堂教学的“群言谈” 也先看下面一个例子:美国中学的一节英语课中,美国教师一进教室,即向全班学生开宗明义“ Today, we’ll learn a story about Mark Twin. Now you may ask each other. Answer my questions. 1.Who is Mark Twin? What did he do? 2.What about the story? 3…”每四个同学一组。学生纷纷聚成小组,有上网查资料的,有七嘴八舌议论的,还有两个小组干脆举行辩论赛,老师也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在议论Mark Twin的话题,听课的人们觉得纳闷,问老师:“这节课你并没有告诉学生结论啊?”老师答:“我也不知道如何告诉学生?让他们各说其是吧。” 这便是美国课堂教学的“群言谈”。伴随“群言谈”有以下一些课堂氛围:浅谈中美英语课堂教学的差异 来自: 书签论文网 (二)与“群言谈”有关的课堂氛围 英美教师,尤其是美国教师,上课的风格颇具戏剧性。课堂总体气氛比较随便,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翘二朗腿,有的教师讲课时嘴里还嚼着口香糖。8有一些美国教师,如前面所举的一个美国教师,讲课到兴致处,竟坐到讲台上去,讲得有声有色,全无中国人所看重的课堂仪表。外国教师讲课缺乏系统性,一个问题尚未解释清楚,又跌到另一个问题,有时爱讲与课文内容无关的事。9 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问多多益善。提问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他们认为学生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好的、有意义的。他们一贯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由此美国学生很好问,有位北京教师到美国去上课,一节课学生一直问着有关中国的问题,他就整节课回答着问题,备好的教案一点也没用10。美国学生除了好问,他们还积极参与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美国学者认为:学生参与发言越多,说明教师上的课就越成功。所以那位北京教师的课虽然简单,但在他们眼里却是成功的。当美国教师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总是诚挚地说:“Sorry,I don’t know. Let’s discuss it .”不施瞒天过海之计,必定使学生的思想穿越时空,联想无限11。 总之,英美学校强调学生应多思考,多提问题,鼓励学生难倒教师,乃至超过教师12。 (二)产生“群言谈”的主要原因 第一、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的。翻开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一词,英语为Education,原语由拉丁这Educare而来,意为引出。言引导儿童之固有性能,使之完全发展也。这是西方教育对教育的最早理解,这种理解使得他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更注意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西方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论及教育问题时,都提倡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的杜威,教育的引导功能被他们发挥到了极致13。 第二,“群言谈”是美国特殊历史的产物。美国于18世纪独立,它是个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工业起步早,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是个“没有婴幼儿时代,只有青年时代”的国家,因此文化的背景致使其社会多元化14。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必然形成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自然就为师生间的平等的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美国的国情培育了“群言谈”。美国人口少,学校多,只要交得起学费,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大学,况且他们不存在统招统配问题,学生完全按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来选择专业。中途辍学,然后又返回这学校,念完规定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这也是司空见惯的。文科考试题型,具有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造的论文测试。所以教师上课重启发、重讨论、重形象、重生动,一句话,重“表演” 15。 (三) 美国“群言谈”的教学效果 美国教师上课时,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来发表意见,并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总结。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印象很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美国学生学习灵活,业余爱好多,课外活动多,思想活跃,走上社会后,不断“跳槽”(job-hopping),社会适应性强16。 课堂中,美国教师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问题,给他们足够空间去展开想象,给他们足够机会去提出质疑,也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故学生自学能力,及他们查阅资料以完成作业,运用资料以进行课题研究,进行社会实践,自己动手的能力都相对较强。 美国的“群言谈”的教学方式采用一对一或随时质疑的对话和讨论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本性,使学生在对话与讨论中学会协作,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块沃土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以滋长。尤其可贵的是,教师时常为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而不求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从中不仅深化理解了问题并掌握了大量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17。 当然,因为“群言谈”课堂教学的不严谨性及其缺乏系统性,再加上课堂教学内容简单、要求较低,所以美国学生会有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有些学生结业后仍不具备起码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再者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给了学生较多的自由,一些学生也易养成缺乏纪律、自由泛散等不良习惯。在各种英语比赛中,中国学生一再走在外国学生的前面。 三、中国的“一言谈”和美国的“群言谈”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通过对比,我们了解了“一言谈”和“群言谈”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两种不同教育观念和方式培养出不同特质的人。如果能把中国人的含蓄和美国人的开放,中国人的刻苦钻研和美国人的创造精神,中国人的脚踏实地和美国人的浪漫、富有想象力结合起来就好了。也就是说,如果中美的课堂教学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国课堂授课能在其传授给学生大容量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课堂活跃程度,多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善于发问,勇于发言,勤于动手,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而美国的课堂讨论能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个人潜力的同时,也能严格要求学生,让其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那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就会完善了。这就是我要主张的教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的授课方式。 总之,创新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迫切任务对于中美课堂教学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在21世纪的中国,教师只传授课本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所以,中国需要教育改革,中国需要素质教育。

中西方 教育 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 家庭教育 差异之对比》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 儿童 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 文化 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 经验 ,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 传统文化 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 历史 故事 、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 想象力 。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 童话故事 ,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 方法 ,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经验,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故事,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2002.Karl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有关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推荐:

1.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

2.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3.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论文

4. 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论文

5. 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论文

中美教育制度对比研究论文题目

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西方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与改革

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但过于神化教育了。虽然教育是国家文明与科技发展的体现,但不应该让人感到高等教育有特殊层次。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教育传统的定义往往是学生在被动地学,而西方是自由主义学说。有人说:“中国教育模式对学生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西方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底,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我国现在教育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如果我们还是为自己的分数和名次而拼命,如果还是为了可以上更好的大学而学习的话,中国强则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老师还是看分数来决定这个学生是否优秀,我们孩子将失去童年的记忆。

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点僵硬。而且高考制度非常让人无语和无奈,先不说地方招生分数差异的问题。光是加分就让人纠结。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度,我们只能学会去适应,去争取,因为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也不能让社会来适应我们,只有自己去适应社会,高考的道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力争自己可以踏过这人生转折点的独木桥,只能力求自己不成为那个被挤掉的人。中国的教育是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否认这种“广泛”的教育尺度或者方法会埋没一些所谓天才学生,但教育体制不会因为某个人有特长或者潜力而改变,它教育的原则是教会大多数的学生,而不是只教某个人。很多同学抱怨很多课程没有用,但是还设置了这些课程。其实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在人生中,很多的知识是一定要学的,只不过是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先后的问题。高考确实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制度,但是相比之下这是目前最好的制度了。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体制在新旧文化冲突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打碎了宗教的精神枷锁,使教育获得了新生,教育上的种种变革生气勃勃地发展了起来。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的定义往往是学生被动的,而西方是自由主义。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西方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差,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大家都在头痛的事情。

很多人会说,如果说中西方教育各有所长,那为何我们的科技发展落后于美国那么多。从这点看,因为美国有向全世界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因此他们结合自己学生基本功不好的这个弱点,用大量的优秀留学生来弥补他们的不足。如今在美国高校搞科学研究的,很多是来自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他们除了学美国的先进技术之外,于博士和博士后提供更为丰厚的报酬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整个美国社会庞大的商业、教育界、政府研究机构等,都为这些学生毕业后提供了就业机会。所以才造就美国教育的世界龙头老大地位。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切实有效地逐步提升中国教育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教育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局限着我们中国教育的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水平和方法的好坏和优越,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而我们中国现在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处于第三世界的水平,加上一些过去的条条框框和传统文化,导致总体水平环境必然落后其他发达国家。此外,中国人传统极其重视教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财富,可近几年来由于父母们对教育的重视做过了头,导致教育商业化色彩太浓。加上中国人口多,学生竞争激烈,这样的国情和社会问题也影响了学校以及整体的教育方法和质量。

虽然在教育之前,基础要打好是非常重要,但过度的重视强压,对很多孩子失去原有自然成长,导致高分而低能。而对于高等教育,一旦学生跨越了大学这个门槛,原来的依赖使他们显得迷茫。我认为高校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同时学生们应该尽可能选修其他非专业课,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加知识面。

无论父母还是学子必须记住一点,不要指望任何教育制度能改变一切。我曾经就读过普通和重点中小学校,总而言之,学生自己的能动性发展才是最关键的。自己不要,好学校也没有办法来改变你。即便是学校制度僵化,作为学生也应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挖掘自己的潜力,为今后人生道路奠定必要的基础。

中国学生抱怨高等教育对自己的制约太多,大家知道,即便是国外著名学府,学校的制约还是存在的,欧美大学生对此常常反抗。他们的心态和中国学生们现在的逃课心态,是非常类似的,是对旧有轨制的挑战。不过,我不建议拿逃课来抗议。最好的方法是思考一下,自己想学什么,然后自己去发掘资源,去学习。教育体制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弥补。毕竟再好的大学,也只是提供资源,学生自己是否要学、学哪些,学生自己决定。如今中国的大学和社会气氛比80年代宽松多了,可看可学的资源丰富。应该尽量自己主动争取,而不是消极抗议。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重要的还是从根源上杜绝,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循序渐进地消除教育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

[3]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

中西方 教育 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 家庭教育 差异之对比》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 儿童 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 文化 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 经验 ,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 传统文化 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 历史 故事 、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 想象力 。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 童话故事 ,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 方法 ,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经验,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故事,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2002.Karl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有关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推荐:

1.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

2.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3.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论文

4. 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论文

5. 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论文

建议选择文学方面的题材比较好些,我就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当时我选择的是西方文化方面,材料比较少。但是如果要想拿到优秀论文建议最好别选文学,这个没有什么新意,而且也许会有许多人选材一样。若是不准备拿优秀论文,文学题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Study on the Child Imag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儿童形象A CHILD OF NATURE: ON EMILY DICKINSON'S NATURE COMPLEX 璞玉无暇,浑然天成:论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情结A POLYPHONIC ANALYSIS OF THE SOUNF AND FURY “对位法”分析《喧哗与骚动》The Use of Zero Article Before Class Nouns 类名词前的零冠词用法解析An Analysis of Factors of Martin Eden's Suicide 导致马丁.伊登自杀因素的分析Factors Affecting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中影响婚姻的因素A Probe into Anti-slavery of Mark Twai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m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探讨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 任务教学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Various Circumstances That the Inversion Is Used Under and Comparison with Chinese 运用到状的多种情形及与汉语的比较Individual Factos Contributing to Gatsby's Tragedy 导致盖茨比悲剧产生的个人因素The Direc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Juvenile English Teaching 直接教学法及其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On Social Factora to the Failure of the Americam Dream——A Contrast between Gatsby and Willy Loman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洛曼的比较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om in The Grapes of Wrath论《愤怒的葡萄》中汤姆的心理变化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浅析文化教学Culture Conmflicts in English Teaching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olor Words 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A Research of Rhetoric in Jane Eyre 关于《简爱》中修辞的研究On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论苔丝悲剧的原因On Symbolism and Portraiture in The Great Gatsby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和人物描写Multianalysi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in The Sun Also Rises 透视《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迷惘的一代”On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 鲁滨逊人物分析The Use of Symbolism in Scarlet Letter 论《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On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The Cal l of the Wild 论《野性的呼唤》的写作手法Character Analysis of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形象分析Communicative Approach of English Teaching 英语教学之交际法On the Theme of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论《丧钟为谁而鸣》的主题思想How to Be a Good Guide i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怎样在中学教学中做好引导者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异。很多人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扎实,西方一些教育学者也在呼吁向亚洲包括中国学习基础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与改革

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但过于神化教育了。虽然教育是国家文明与科技发展的体现,但不应该让人感到高等教育有特殊层次。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教育传统的定义往往是学生在被动地学,而西方是自由主义学说。有人说:“中国教育模式对学生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西方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底,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我国现在教育难点和重点

一、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如果我们还是为自己的分数和名次而拼命,如果还是为了可以上更好的大学而学习的话,中国强则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老师还是看分数来决定这个学生是否优秀,我们孩子将失去童年的记忆。

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点僵硬。而且高考制度非常让人无语和无奈,先不说地方招生分数差异的问题。光是加分就让人纠结。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度,我们只能学会去适应,去争取,因为我们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也不能让社会来适应我们,只有自己去适应社会,高考的道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力争自己可以踏过这人生转折点的独木桥,只能力求自己不成为那个被挤掉的人。中国的教育是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否认这种“广泛”的教育尺度或者方法会埋没一些所谓天才学生,但教育体制不会因为某个人有特长或者潜力而改变,它教育的原则是教会大多数的学生,而不是只教某个人。很多同学抱怨很多课程没有用,但是还设置了这些课程。其实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在人生中,很多的知识是一定要学的,只不过是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先后的问题。高考确实不是什么讨人喜欢的制度,但是相比之下这是目前最好的制度了。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传统,这种教育体制在新旧文化冲突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打碎了宗教的精神枷锁,使教育获得了新生,教育上的种种变革生气勃勃地发展了起来。从教育总体差异上来讲,我们的定义往往是学生被动的,而西方是自由主义。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有利于打基础,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西方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但往往学生受制于自己的基础功差,也容易出问题。打基础和发展创造力,这个平衡点如何取得,是大家都在头痛的事情。

很多人会说,如果说中西方教育各有所长,那为何我们的科技发展落后于美国那么多。从这点看,因为美国有向全世界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因此他们结合自己学生基本功不好的这个弱点,用大量的优秀留学生来弥补他们的不足。如今在美国高校搞科学研究的,很多是来自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他们除了学美国的先进技术之外,于博士和博士后提供更为丰厚的报酬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整个美国社会庞大的商业、教育界、政府研究机构等,都为这些学生毕业后提供了就业机会。所以才造就美国教育的世界龙头老大地位。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切实有效地逐步提升中国教育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教育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局限着我们中国教育的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水平和方法的好坏和优越,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而我们中国现在的总体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处于第三世界的水平,加上一些过去的条条框框和传统文化,导致总体水平环境必然落后其他发达国家。此外,中国人传统极其重视教育,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财富,可近几年来由于父母们对教育的重视做过了头,导致教育商业化色彩太浓。加上中国人口多,学生竞争激烈,这样的国情和社会问题也影响了学校以及整体的教育方法和质量。

虽然在教育之前,基础要打好是非常重要,但过度的重视强压,对很多孩子失去原有自然成长,导致高分而低能。而对于高等教育,一旦学生跨越了大学这个门槛,原来的依赖使他们显得迷茫。我认为高校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同时学生们应该尽可能选修其他非专业课,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加知识面。

无论父母还是学子必须记住一点,不要指望任何教育制度能改变一切。我曾经就读过普通和重点中小学校,总而言之,学生自己的能动性发展才是最关键的。自己不要,好学校也没有办法来改变你。即便是学校制度僵化,作为学生也应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挖掘自己的潜力,为今后人生道路奠定必要的基础。

中国学生抱怨高等教育对自己的制约太多,大家知道,即便是国外著名学府,学校的制约还是存在的,欧美大学生对此常常反抗。他们的心态和中国学生们现在的逃课心态,是非常类似的,是对旧有轨制的挑战。不过,我不建议拿逃课来抗议。最好的方法是思考一下,自己想学什么,然后自己去发掘资源,去学习。教育体制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弥补。毕竟再好的大学,也只是提供资源,学生自己是否要学、学哪些,学生自己决定。如今中国的大学和社会气氛比80年代宽松多了,可看可学的资源丰富。应该尽量自己主动争取,而不是消极抗议。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重要的还是从根源上杜绝,从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循序渐进地消除教育体制上存在的弊端。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

[3]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对比论文

中西方 教育 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 家庭教育 差异之对比》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 儿童 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 文化 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 经验 ,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 传统文化 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 历史 故事 、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 想象力 。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 童话故事 ,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 方法 ,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经验,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故事,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2002.Karl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有关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推荐:

1.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

2.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3.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论文

4. 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论文

5. 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论文

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在 教育 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1:《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摘 要:当代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进一步适应当今世界的要求,我国教育也应吸取西方教育的精华,从而完善自身。 关键词:教育 理念差异 中西方 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能力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存在质疑。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都有所长有所短,通过对比,找到对方的精华部分进行学习与改革,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明智之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析。 一、中西方课堂 教学 方法 的差异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得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除了课堂气氛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外,中美两国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中国老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知识。我们对于老师的评定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和“学高为师”等等这样的字眼。可见在中国教育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但是美国老师希望教给学生的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知识本身。基于不同的目的,教学的方法也截然不同。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然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是以学生或学习者为主导的课堂。老师并不是课堂上讲话最多的人,老师只是提供话题和引导讨论的人。学生是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主体。[1]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老师或者学校对于学生评价的不同。中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美国老师看重的是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观点。[2] 二、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在中国,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教师们追寻的目标。而在美国,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一个问题往往被反复讨论,并寻找出不同意见来进行比较。所有这些不同,究其根本在于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在中国教育理念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去问任何一个美国教育者,他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麻省国际学院的院长,布兰达芬博士,一个从事教育工作36年有余,曾担任过高中老师,校长,大学校长的教育家,在多次与笔者的交流中讲到:美国教育从学生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到大学 毕业 ,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差异 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种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作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 文化 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 自然科学知识 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我认为中西方教育各有特色,各有短长,我们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反观中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魏少敏;现代学习理论及中西方教育差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周慧;中西教育观之比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李朝春;教育观念创新与创造性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 2000年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2:《中西方传统 家庭教育 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 经验 ,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 故事 ,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 儿童 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2002.Karl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1. 中西方教育差异1000字论文篇3:《浅谈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培养出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教育观念;哲学根源 社会的竞争,知识和智能的较量已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中西方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而教育目的的差异又是源于中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不同。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西方学校教育观念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因此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着有很大的差异: (一)教育宗旨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 文章 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既而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 想象力 ,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首先是知识观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而西方文化教育则强调个人价值、尊重学生个性,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而西方在教学方法上则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是师生关系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师生关系方面,历来是注重“尊师敬长”,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每位学生的心中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听命、服从于老师。而西方教育则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如果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地位,那么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尊重。 (四)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傅斯年认为,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性质)不同,所以形成了中、西方教育内容上的不同。中国是一个政治型的国家,其教育内容首先是为政权、为政治服务的。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教育重视人文学科而轻视科学技术的传统。而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工商立国,加之它们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抽象思辨的民族 思维方式 ,它们的教育内容也就以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为主。 二、通过以上中西方差异的分析引发出的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的差异,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首先是对西方教育思想加以“扬长弃短” 中西方教育思想渊源上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19世纪末我国自开始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已经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以用来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时,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发生。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国家移植过来后或许会变得面目全非、以致效果甚微或无效,究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即存在差异。因此,这在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时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在移植时必须要考虑它在中国这块土壤基础上的生长环境,我们既不能被中国国情束缚思维,也不能比葫芦画瓢、盲目引进西方教育思想,而是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正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目的。 其次是中西方两种教育观念的优化结合 纵观中西方教育观念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更清醒的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国家的教育相比,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反之而言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的教育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两者的反差是何等的巨大,现在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已经相当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生子女将在儿童中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长处是情感及教育占优势、智能与体格发育较好、知识面广等;同样也有任性、自私、孤僻、高傲、不合群、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短处。而做家长的也往往对他们存在着过分注意、过分顾虑、过高期望、过于关怀等心理的和行为的特点。鉴于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这些特点,我觉得更有必要借鉴以上西方教育的积极方面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取舍,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具有时代特征、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优教育方案,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P112-115 [2]傅斯年:傅斯年全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P6 [3]吴林富:中国教育管理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P6、225 猜你喜欢: 1. 论中西方的教育论文 2.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3. 中美教育差异浅析论文 4. 中西教育差异论文 5.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从而思考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西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摘 要: 家庭是历史最久远的一个社会单位,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家庭自然是文化发源地之一,家庭中子女养育方式是文化形成原因之一,受不同文化影响。作为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和最普遍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个体成长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特征。本文对中西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家庭教育,既要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华,又要放眼于世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先进理念。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文化 跨文化比较

引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处于最基础地位。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说它是艺术,是由于面对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实施教育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入,西方教育思想不断传入我国,我们有必要对中西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加以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了解中国家庭教育与西方家庭相比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究竟有哪些。

一、中西相同点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首先我们看看中西家庭教育的诸多相似之处。

1.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著作《理想国》中,曾借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口强调这样的教育内容:年轻人看到年长者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都要注意。

比柏拉图早出生100多年的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在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言论集《论语》中早已表达了同样的教育思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则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意是孔子说,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恭敬长者,谨慎,讲信用,对所有人都关心,有爱心。这些事情都干好了,如果还有精力,就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才能为以后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积蓄能量。

2.重视家教,从小做起。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社会教育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同样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他认为家庭教育必须从婴孩教育抓起。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要从胎教开始。也就是说在儿童刚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时候,就加以诱导。为什么家教要及早进行呢?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勉学》)。人在幼年时期,童心未泯,天性纯真,可塑性强,对新事物特别容易接受,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且可为一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儿童的发展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父亲被赋予“权威者”的角色,这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都是如此。父亲被社会赋予了权力,父亲是家庭权力的行使者。现代社会中,情况没有太大变化,旧时代那个“威严的父亲”变成了“保持距离的父亲”。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

4.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中的名篇。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绅士教育的理论。他认为良好的德行是所有品质中最重要的。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感到喜悦,或者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以下两个好习惯:热爱求知的习惯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的习惯。

古代的中国父母同样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陈鹤琴(1892年~1982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陈鹤琴认为,人的动作大多数是受习惯支配的,幼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他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在幼年养成,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意习惯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因此,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5.重视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特别重视“言传”,强调“言而有信”。曾子杀猪和孟母买肉的故事曾流传千古。在重视言教的基础上,又重视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此外,父母还要积极建设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信任关系,“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积极向上的家庭关系。所以,不论中国家庭还是西方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极其深远。在生活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活动中无意识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灌输有效得多。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四五岁时是培养其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主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真诚的氛围。家长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二、中西不同点

尽管我们了解了一些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相似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但由于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颇远,各自有着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我们更要剖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处,有助于我们比较双方的优势和不足,以达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的效果。中西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概括如下:

1.家庭教育目的不同

进行中西学生素质对比时,常常发现:中国学生有三好――考试成绩好、书本知识掌握好、基本功好,西方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之所以有如此差异,与两种文化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定位有关。

与中国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不同,西方父母希望把孩子锻炼成独立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谓放手,即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几千年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被赋予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做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家长最喜欢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或摇头晃脑地背诵,或趴在书桌上演习。眼睛不离书本,手不离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实践中学习。

3.家庭教育主体与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塑造,影响孩子个性建构。注意自身形象,忽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发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情感教育与体罚

中国家庭通常信奉“玉不雕,不成器”、“不打不成才”。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除了用否定词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对孩子说“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

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语言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构建与培育展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沟通。西方国家体罚是触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职责与义务。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社会职能,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传统中国家庭中,“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个人。

6.科学教育与宗教思想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内在精神价值。西方的教会学校因此曾一度盛行。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重视宗教这种精神信仰。如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周末家庭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当然分析是次要的,学习才是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庭教育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改革。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父母要不断学习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既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又要不断借鉴西方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8.

[2]吴玉琦,王秀霞.注译.颜氏家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1.

[3]张霭堂,译注.颜之推全集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4,9.

[4]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199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