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布依族节日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布依族节日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最富时代感的研究课题。我国民族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过去的社会形态理论转向了各个民族具体的文化现象和现代化进程,涌现出了一批有关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成果,但有关布依族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缺乏较深入的调查和理论研究。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布依族人口为2971460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居第十位,是少数民族中较大的民族。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贵州红水河、南北盘江沿岸,是贵州的原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的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至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使得原本封闭落后的布依族社会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也在发生着显在或隐性的变迁,对这些文化变迁事项的描述和变迁深层原因的挖掘,以及对变迁所带来的对布依族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探讨,成为当今布依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对布依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文化人类学关于变迁的研究成果及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变迁现象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梳理,并在共时性的背景下进行适当的比较研究。试图总结出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特点,并反思其得失及何以得失,以期能对布依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和现代化起到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并期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能对研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提供参考。 本论文共分为八章: 绪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了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最新动态,一及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主要思路。 第一章在系统地介绍国内外关于文化变迁的理论的基础上,对变迁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介绍了本文拟采用的文化变迁理论。 第二章介绍布依族的历史源流。布依族是旧石器时代水城人、穿洞人、猫猫洞人以及飞虎山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后裔,是建立群柯国的主体民族,经过夜郎时代与濮人、越人融合而突出地继承濮人和越人的文化特征,开始形成单一的民族濮越(布依)人。 第三章首先对布依族社会文化植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用文化模式的有关理论上分析布依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布依族文化的民族个性。 第四章通过展示田野调查的生动材料,对调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分析,详细介绍布依族衣食住行方面变迁以及闲暇生活的变化,并进一步论述变迁的原因。 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布依族社会传承和整合系统,即传统社会组织、官方委任的行政系统、乡规民约、婚姻及家庭的特点和变迁的表现。 第六章对布依族地区的民族教育的历史沿革进行介绍,研究了现存的问题,分析了制约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进行了理论分析,主要对变迁的阶段、表现形式和动因进行了总结。 第八章对布依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认为民族文化在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应积极进行民族文化的自我扬弃,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实现异质文化互动,从而形成新的进步的民族文化,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和民族文化的全球化。 关键词: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发展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最新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第一章国内外文化变迁理论概述 第一节国外文化变迁理论 第二节国内文化变迁理论 第三节本文拟采用的变迁理论 第二章布依族历史源流 第一节布依族族源与族称 第二节远古时期的布依族先民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布依族先民 第四节秦汉至宋朝时期的布依族先民 第五节元朝到明朝时期的布依族 第六节清朝时期的布依族 第七节近代以来的布依族 第三章布依族文化植根的环境和文化个性 第一节布依族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布依族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 第三节布依族文化个性 第四章布依族物质文化变迁 第一节绚丽多彩的服饰的变迁 一、传统服饰特点 二、服饰的变迁 第二节厚重的饮食习俗的变迁 一、布依族的饮食习俗 二、饮食的变迁· 第三节体现农耕文化的建筑文化变迁 一、建筑的特点 二、居住的变迁 第四节交通与通讯方式的变迁 一、交通运输 二、邮电通讯· 第五章社会传承和整合系统及其变迁 第一节社会聚合的组织纽带 一、民间传统的社会组织 二、官方委任的行政系统 三、民族区域自治 四、习惯法与乡规民约 第二节婚姻与家庭的擅变 一、留传千古的婚恋习俗的变迁 二、婚姻的变迁 三、家庭的擅变 第六章喜忧参半的民族教育 第一节布依族教育概述 第二节双语教育 第三节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影响 第四节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发展布依族教育的建议 第七章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变迁的阶段 第二节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八章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和发展布依族社会文化 第一节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布依族文化现代化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选择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万余人。现位居全国56个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占了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主要聚居在省内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地区的黄果树大瀑布所在地——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在贵阳市也分布着10余万布依族,六盘水的盘县、六枝以及毕节地区织金县也有布依族聚居,省外的布依族散居于云南、四川、越南北部等地。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有本民族古文字,20世纪50年代又创制了拉丁布依文。布依族以农业为主,布依人的祖先百越民族最先发明了水稻种植,为世界稻作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秦汉时期布依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相当发达。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唐代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籍中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民国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神灵布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巫术等。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这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的残存,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的某些意识特征。布依族”二月二“要祭祀“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杀鸡敬祖,吃两色(白、黑)糯米饭,“六月六”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毕用鸡血沾上各色纸旗,或做成大鸟形分别插在各块田中 。摩教摩教至今仍是大多数布依族群众信仰的传统宗教,它是一种介乎于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之间的准人为宗教。摩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布摩,其宗教职业者分为“布摩”和“摩雅”[8] ,布依族人称之为“老摩”或“摩公”。摩教不仅有较为完备的祭祀经典--摩经(被称为“布依五宝”之一),还有比较固定和规范的宗教礼仪。举行祭祀活动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礼仪外,还要辅以对摩教经典的诵读。典籍浩繁的摩经,大致可分为用于丧葬超度活动中的多卷本《殡之经》、《古谢经》等,也有用于驱邪祈福禳灾等目的相对应的种类繁多的各类杂经。 传说布依族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着人民的勤劳勇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展望着新社会的幸福和光明。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内容健康,语言生动,富于想像力。神话传说如《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黄果树瀑布的传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布依族使用的布依语,属于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实际上与壮语的北部方言是同一种语言。由于布依族与汉族长期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因此布依语词汇系统中有不少汉语借词。布依语有完整的语音系统、丰富的词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法结构。尽管布依族人口众多,居住地区广,但其语言在布依族内部,只有土语之分,没有方言之别。布依语内部比较一致,差异小,按照语音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土语区 。第一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桂边土语、桂北土语可以直接通话。布依语的标准音点便是第一土语区的望谟布依语。第二土语区使用人口为其次,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阳郊区,与第一土语区可以直接通话,与广西北部壮语方言也十分接近。第三土语区使用人口最少,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镇宁、关岭、紫云、晴隆、普安、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一带,这个土语区的语音有着比较独特的特征,但与第一土语第二土语也能相互通话。2012年望谟布依族“三月三”文化节,布依族、壮族文化专家学者达成“望谟共识”,决定共同为开通“布依壮语卫星频道”而努力,以保护和传承二族共有的珍贵母语文化古文字布依族的古文字分为:方块型、拼音型、符号型三大类。音乐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饮食布依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碎,也叫包谷饭)、包谷粑、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米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善做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礼仪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婚俗布依族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1]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布依族服饰研究论文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在衣服上刺绣,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用银手镯、耳环、项链等装饰品。惠水县和长顺县的妇女穿着大胸短裤和绣花围兜裤子,头上盖着格子布和手帕。在华西区,姑娘们的衣服和裤子上装饰着“兰干” ,系在腰上,头上戴着手帕。在贞宁的丹瑞克(东拉克,法诺姆)地区,妇女穿大翻领的短连衣裙和百褶裙的大浴盆。夹克的领口、肩牌和袖子都镶有“栏杆”(蕾丝)。大多数礼服都是蜡染布料,白底蓝花,她们过去一次穿好几条裙子,还有黑色蕾丝腰带。结婚前要编辫子,戴花头巾。结婚后,戴上绿布竹壳做的“假贝壳”。罗甸、望谟等地的布依族妇女都穿宽袖衬衫和长裤。青龙、花溪等地的妇女,穿及膝的束腰外衣和长裤,配有花边裙、领口和裤腿,以及花边刺绣的腰围。他们大多数头上戴着蓝色方格头巾,有些脚上仍然穿着细尖向上翻转的绣花鞋,还有一些穿着精致的耳草鞋。都匀、独山、安龙等县部分地区布依族妇女的服饰与汉族妇女基本相同。

其实这种研究你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查找相关的文献,知识的获取不只是网络。

有关布依族的研究,一直是我国西南民族研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近十年发表和出版的论著表明,布依族研究继续向深广方面发展。本文拟就1990年以来关于布依族研究的主要成果分专题综述于后,以展示这一问题研究的新动向。一、文化和宗教研究关于布依族文化的研究,是近十年布依族研究中兴起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论著有:王尧主编《中华文化通志第3典——布依族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内容包括布依族的概述、语言文字、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和体育、生活习俗、婚姻丧葬、传统节日、德行和宗教等等。杨昌儒《现代布依文化二元论》认为:现代布依文化是原始文化与封建文化的二元复合体。该文从布依社会组织结构、布依婚姻制度、布依经济生活以及语言与文字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布依二元文化的表现形式。马启龙、王德龙《试论布依族服饰文化》一文,则从服饰与地理环境、服饰与农耕经济、服饰与图腾崇拜、服饰习俗与文化心态、服饰与审美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布依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形式等文化形态。吴承旺《布依族农耕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一文,认为:布依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布依族文化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方向。布依族以稻作农耕为特色的农业文化,达到今天的文明,经历了从原始群到氏族社会——农奴时代生产方式漫长的演变过程。伍文义《贵州高原布依语反映的地名及其稻作文化》一文,分析了现今布依族地区地名的构成特点,从中指出布依族地区地名反映出浓郁的稻作文化特征。(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第3期,1993年第4期,1998年第2期)。金泰安等《汉、布依两族对饮酒认识的跨文化研究》认为:第一,布依族群体对饮酒持正面态度的人数多于汉族。第二,两族群体对饮酒认识的差异在“饮酒行为认识”和“饮酒量认识”两因子中更明显。由于饮酒认识上两族存在差异,因而导致了两族各具特色的饮酒文化背景。谷因《布依族“六月六”节探源》认为:布依族“六月六”节主要是一个祭祀性节日,它来源于古代传说六月六日为大禹生辰和祭祀禹的风俗。布依族“六月六”节祭祀社神习俗的文化内涵,都可以从古代有关禹的传说中寻觅其根源(上文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1996年第1期)。王芳礼《布依族的铜鼓文化》(《民族》1995年第8期),作者从高超的铸造工艺、用途广泛的乐器、沟通人神的灵物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铜鼓文化的特点。黎汝标《论布依族对古越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1期)一文,从布依名称与稻作文化、布依族对古越人稻作栽培技术的继承与发展、从稻作祭祀到节日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罗漫《再论布依族与上古夏、越文化的可能联系》(《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则探讨了布依族先民与东海古越人和中原夏人的文化联系。此外,论述布依族文化的论文还有:谷因《布依族崇龙文化探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罗世杰《浅谈布依族传统节日的地域特征》(《南风》1991年第4期)、马启忠等《布依族民间信仰的稻耕文化特点》、黎汝标《布依族于栏建筑与稻作文化》(上文均为《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3期)、朱德普《罗平布依族历史文化琐记》(《昆明社科》1994年第4期)等文。关于布依族宗教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周国茂《布依族摩教三题》一文,从摩与布摩、摩教与摩经、“殡凡经”的产生时代及其发展问题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的摩教。周国炎《布依族摩经古词研究》认为:布依族摩经是一种韵文体裁的、以口头或准书面形式在布依族祭司集团中流传的宗教经典。其中的绝大部分由祭司在丧葬仪式上吟诵,因此又称为丧葬经。该文从布依族摩经及摩经语言、摩经中的部分古词分析等方面对布依族摩经的古词进行了分析研究。伍文义《简论布依族的祭龙仪式与龙崇拜观念》认为:布依族的龙崇拜观念集中表现在传统信仰和传统祭祀礼仪之中,反映了布依族人民企盼“人与自然和谐、林茂粮丰、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古老而纯朴的感情。(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1995年第2期、2000年第3期)。吴晓秋、唐文元《盘江流域布依族丧葬中的铜鼓》(《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2期)认为:在丧葬中,布依族使用的铜鼓仿佛超凡脱俗地有了生命和灵感,亡者通过它安然离去,生者通过它得到慰藉。可见铜鼓在布依人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器物,而是神灵的化身,具有召唤祖先,通告亡魂,传递信息的作用。周国茂《布依族“殡亡”的社会功能》(《南风》1995年第1期)认为,其社会功能主要有:尽孝与宣泄、分痛生死、社会统协、社会伦理教育、社交和娱乐等五个方面。谷因《布依族鱼图腾崇拜溯源》(《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认为:布依族的鱼图腾崇拜遗迹,是古越人鱼图腾崇拜的延续,其源可溯至曾以鱼为图腾的夏族原始先民,这是布依族深层文化具有夏文化因子的又一例证。二、文学艺术研究关于布依族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近十年发表和出版的主要论著有:何积全、陈立浩主编《布依族文学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该书分为四编,主要内容有布依族的远古文学、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者还着重介绍了布依文学产生和发展及社会历史背景、布依族文学的分类、特点和历史分期等。韦兴儒等编《布依族摩经文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则对布依族摩经文学的产生、发展、内容等进行了系统介绍。陈立浩、杨华《理想中的英雄群象图——简论布依族传说故事》一文,论述了布依族各种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谷因《简论布依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文,则论述了布依族民间文学中成功地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2001年第2期)。刘开端《布依族谚语: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南风》1997年第4期)认为:布依族谚语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深刻的文化意蕴,表达了布依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充分体现了布依族的民族精神。谷因《布依族神话史诗〈安王和祖王〉与舜、象故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认为:这两个故事所以甚相类似,是因为本为一同源故事,而布依族历史文化来源则与古代东夷族有关,因此布依族的《安王与祖王》故事,可能是舜象兄弟故事在布依族原始文化中的遗存形式。此外,祝注先《中国少数民族诗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也有专节介绍布依族的诗歌。关于布依族艺术方面的研究,主要论著有:贵州民委古籍办、黔南州民委编《布依古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全书共776千字,内容包括布依族的造物古歌、风俗古歌、爱情叙事古歌三大部分。李云飞《布依族傩戏探秘》,从布依族丧葬活动中的哑剧《绕棺》、布依族傩戏的发展,接受外来文化后布依族傩戏的演变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存在傩戏的事实。一丁《布依傩与布依析辨——兼谈“布依族傩戏探秘”》,则对李云飞的观点提出质疑:第一,黔西南布依族是有“傩”的,但并未发展成为“傩戏”。第二,布依戏的形成并非是由于“傩”的影响,而是由民间“八音”衍变、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剧种。桂梅《布依戏侗戏艺术特征探微》,该文就布依戏、侗戏这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桂梅、秦枫《布依戏纵横谈——对布依戏源流沿革的再认识》认为:布依戏产生约有近百年,原断代“三百年”之说不甚准确。(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1年第2期、1992年第1期、第2期)。有关布依族艺术方面的研究论文还有:石尚彬《试论布依族民间说唱的艺术特色》、杨昌儒《布依族对歌文化初探》、贺又宁《布依族情歌语言的审美特征与人的审美意识》(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001年第1期)。一丁《布依族民间乐器》《布依族民歌衬腔述略》,陈荣贵、王辉祥《布依族民歌初探》(分别为《南风》1990年第4期、1992年第5期、1997年第6期)。此外,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也有专节介绍布依族的织布舞、刷把舞、铙钹舞、香花舞等。一丁还出版了一本《布依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三、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关于布依族经济发展的研究。王芳礼《略论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认为,加快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应侧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把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与当前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二是充分发挥布依族地区的自然优势,使之变为生产优势。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到布依族地区合作开发,大量引进外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韦启光《布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一文,从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出发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走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马启忠、王德龙《布依族地区市场经济机制探讨》一文,则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地区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伍忠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布依族地区经济的思考》一文,通过对布依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的分析和制约因素的剖析,提出了如何发展布依族地区经济的若干对策。李俊峰、岑红《试论布依族传统生产性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一文,探讨了布依族生产性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并揭示了其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利弊(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2年第4期、1994年第4期、1996年第1期、1997年第1期)。有关布依族经济发展的论著还有:张天路、陈秀英《布依族人口现代化与民族繁荣浅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敖行维《织金布依族与市场经济》、赫广义《加快劳务输出步伐,促进织金布依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两文均为《毕节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陈有升、丘桓兴《苗岭布依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关于布依族科学技术的研究。主要论文有:刘世彬《布依族蜡染起源初探》认为:布依族蜡染起源于古代的文身,是古代骆越族文身习俗延续、外化的产物。因而蜡染也就成了服饰的源头之一。黎汝标《布依族色织布工艺研究》认为:在布依族色织布工艺流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纺纱、练染、编排、织布等四个环节。又在《布依族天文历法探究》中认为,布依族历法的特点有:第一,布依族“多层天地观”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唯物主义思想。第二,布依族的天文谚语和歌谣,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天文思想,同时也是其天文技术的教科书。第三,布依族历法虽以“天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但其谈法、称谓却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其内涵与外延比“天干”更为深广(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1994年第1期、1993年第3期)。巴娄、黄琳《苗、布依、仡佬族民居横向扫描》(《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3期)一文,则有专节介绍布依族民居的建筑、特点和民族特色。四、民族学调查和语言文字研究关于布依族的民族学调查研究。主要论著有:高发元主编《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布依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是对罗平鲁布革乡多依村布依族村寨的全面民族学调查,内容包括布依族的历史、人口、经济、家庭婚姻、村民自治、习惯法、文化、教育、宗教、医疗卫生与科技进步等诸方面。杨南丽《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与思考》认为: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重男轻女思想仍较为突出,但性别价值取向有了一定的转变,即重生男、不嫌女。该文还就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提出了四条建议。又在《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文化生活与精神文明建设——以云南罗平多依村布依族调查为例》中认为:多依村布依族目前的农村社区文化不能适应村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鉴于此,建议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强化基层组织的引导职责,以传统的农村家庭功能为依托,努力探索有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发展模式。朱冬《八大河布依族妇女生育观现状调查分析》,作者对罗平八大河乡布依族妇女生育现状民族学调查后认为:她们的生育观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致的地方,但也有非理性的因素(上文分别为《思想战线》1994年第4期、2001年第3期、1999年第2期)。彭雪芳《变迁中的布依村寨——贵州省册亨县巧马镇昔岩布依村寨社会调查》一文,论述了南昆铁路的修建对一个布依族村寨在语言、服饰、居住、宗教、婚姻、观念意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变迁。覃敏笑《布依族社会传统文化及其变迁——以普定县为考察个案》认为,该县布依族社会传统文化变迁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稻作文化的传统及变化,手工业及其文化特征,商业及其发展变迁,教育、大学及变化,服饰文化及变迁,居住文化及其变化,婚姻关系及其变化,节日文化、宗教信仰及丧葬习俗等等(上文为《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1999年第3期)。高登荣《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保留》(《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认为:云南罗平县八大河村布依族的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正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然而,变迁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内涵的全部丧失,在八大河村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仍然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新旧文化特质并存,是现今八大河村布依族文化的特点。有关布依族民族学调查的论文还有:伍文义《浅谈布依族古代狩猎习俗:平塘县上莫乡专业猎户的个案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关于布依族语言文字的研究。主要论文有:黄伟《试探布依族语言的文化价值》,该文从现行的布依语口语材料出发来透视布依语的文化现象,如历史进程、稻作文化、民俗事象,以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等。伍文义《布依语与泰国语的语音比较研究》认为:泰语与中国布依语的语音构造特点是两者的元音系统都发展得很好,元音数量很多、辅音很少。该文还就泰语与布依语的对应关系及其语音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4期、1999年第1期)。吴启禄《论布依语动词虚化》认为:布依语中,有一些常用动词,在日常口语和某些语言环境中常有虚化的现象,这是布依语动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又在《布依语若干难句、特殊句析疑》中认为:布依语中的难句、特殊句,如果能从语言学知识上予以解释清楚,会对布依语语法的发展史提供某些线索。该文还试析了十个例句(分别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1998年第1期)。论述布依族语言的论文还有:曹广衢《布依语指示代词的弱化用法和语法功能上的特点》、贵州省民委民族语文办公室《布依文试验推行调查总结》(上文为《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1996年第1期)。黄伟《望谟县布依语地名琐谈》(《地名知识》1991年第1期)等文。五、综合性研究和其他方面研究关于综合性研究,其主要论著有:王伟等著《布依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是一本民族知识丛书,内容包括布依族的族源、经济、人口分布、生活习俗、民族风情、文学艺术、革命斗争等。自贵州布依学会编《布依学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一本有关布依族的论文集后,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多集论文集,主要有:贵州布依学会等编《布依学研究之二》,该书主要收录有关布依族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及历史、语言、民俗文化及医学方面的文章48篇。贵州布依学会、黔西南州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三》,该书是有关布依族“南笼起义”的专题论文集。贵州布依学会、安顺地区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四》,该书收录了有关布依族的教育、族源、行政管理,以及经济、人口、旅游、法制建设等方面的论文41篇。贵州布依学会、六盘水市民委编《布依学研究之五》,该书收录了有关布依族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布依族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56篇,贵州布依学会、中共毕节地委统战部编《布依学研究之六》,该书是一本有关布依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文化研究的论文集(上书分别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1993年版、1995年版、1997年版、1998年版)。此外,云南省罗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罗平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该书主要内容包括了布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分布、医疗卫生等等。关于布依族其他方面研究。主要论文有:王国勇《布依族传统议榔组织对当今乡村建设的意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认为:布依族传统议榔组织在组织管理、决策中的民主、平等思想;“做官要为百姓苦”的公仆意识;生产、管理中的求是务实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政治精神;“人间祖国亲”的政治认同等都对现在的村民委员会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赵一君《布依族第一位有史可考的教育家——莫一俦》(《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1期)认为:明清两代由于比较重视贵州的民族教育,因此,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人才,在教育方面,尤以布依族莫一俦最为突出。该文着重介绍了莫一俦对贵州民族教育的贡献。伍文义《简论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发展》(《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一文,则论述了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其对布依族发展的重要作用。龙平久《浅释布依族建筑的精神寓意》(《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一文,从传说的宇宙自然观对住宅建筑的影响、宗教观念与建筑群落的室内空间结构及其功用等方面论述了布依族建筑的精神寓意。黎汝标、梁朝文《布依地区类型分析》(《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6期)认为:布依族地区记录了布依族先民繁衍的遗迹,再现了布依族某些习俗的由来及其信仰。同时,它又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陈立浩《论布依族的风物传说》认为:有关布依族风物的传说,一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二是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鲜明的传奇性。韦启光《布依族的民族精神》认为:布依族具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有高度重视人的作用的人本主义精神。民主、平等思想。求是务实精神。重视群体协和的贵和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等。雷广正、伍文义《布依族爱国人士王海平述评》认为:王海平从一个爱国民主人士成长为一个革命者,是我党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光辉胜利。王鸣明《浅谈布依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哲学思想》一文,对布依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具体体现出的自然观道德观、进行了分析,从中可窥布依族哲学思想之一斑(上文分别为《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1995年第3期、1997年第3期、2001年第4期)。黄争流《布依族妇女服饰与审美》(《南风》1990年第2期)一文,从服饰格局与气候特征、服饰颜色与年龄、花纹图案与审美情趣等三方面,论述了贞丰布依族服饰不同的格局,色彩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妇女的审美情趣。有关布依族其他方面的研究论文还有:杨宗丽《从布依族的良风美俗看其伦理道德观》(《道德与文明》1990年第3期)、韦正江《试论布依族的道德观》(《南风》1991年第4期)、颜勇《论“南笼起义”历史背景经验教训及意义》(《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吴承旺《从自然崇拜到生态意识:浅谈布依族的生存智慧》(《理论与当代》1997年第8期)、周国炎《“越、濮、僚、夷、仲”与现代布依族称关系试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罗漫《布依族族名、族源与文化丛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等文。关于布依族族源的研究,由于有的同志已作了综述,因此本文就未作涉及,见谷因《布依族族源研究综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一文。

布依族舞蹈毕业论文

布依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反映生产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响篙舞、生产舞、丰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铙钹舞、转场舞、回旋舞、红灯舞、刺锤舞、傩舞等。 此外,布依族将明代以“军傩”形式传入贵州省的汉族《傩戏》,从舞台搬到村寨广场,改编为专门以武打场面表演历史战争题材的布依族《地戏》。

关于布依族民间舞蹈的概况有哪些?

布依族民间舞蹈是民族舞中的一种,下面网就给大家分享关于布依族民间舞蹈概况的知识。

马郎舞和狮子舞

云南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与贵州省黔西南州、广西百色地区接壤的罗平县,河口、马关、雄镇、彝良、鲁甸等县也有部分散居的布依族人。

布依族属我国南方古“百越”的一支。汉文古籍中称“沙人”“百濮”;本民族自称“布雅依”“布叶依”或“水户”。

地处云贵高原中的低河谷地带,属南亚热带气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宜于农作物的栽培和成长。几千年来,布依族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在封闭的状态下从事简单的生产,捕鱼、狩猎、纺线织布,以江河为邻、野兽为伴,自然灾害频繁,瘴气萌生的疟疾连年夺去成家成寨人的生命。

1949年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布依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物产的开发利用,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布依族有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则只在布依族族谱、家谱和祭祀专文中使用。解放后,经国务院批准在部分民族小学中试教拉丁字母型布依族文字,但并没有普及。现在,布依族民众中仍以汉语作为学习和交际的工具。

布依族传统信奉自然神,没有严格的教规教义。山神、水神、火神、寨神、树神总称五神,每年有专门的节日祭把。么公或师公是民间祭祀和婚丧活动的主持人,由寨中大家族里德高望重者继承和担任。

布依水乡盛产竹木,一般家庭的生产、生活用具及器皿全部用竹木做成。房屋为“干栏式”建筑,三间三层竹木结构,不砌墙,四周用毛竹或凤尾竹编扎遮拦。一楼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放东西。楼面用木板或凤尾竹铺成。尾侧用毛竹搭一大阳台,是晾晒粮食、衣物、布料和供人们休息乘凉的地方,有门直通正房楼面。

布依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从十多岁起便会“赶表”和“玩表”。每逢民族节日,便到歌场唱情歌,通过唱歌和“摆白”达到男女间互相认识,了解家世,进而相慕相恋,然后请媒人说亲结婚。布依族家庭长幼孝悌的道德观念很浓,夫妻婚后关系比较稳固,几辈同堂者甚多。

布依族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很多,除了祭把山、水、火、树、寨五神外,比较有特点的是“二月二”歌会,“三月三”歌节和“祭老人房”。

“二月二”传统歌会是九龙河、块泽河沿岸——长底布依族乡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从春节开始便涌到歌场唱情歌,直到“二月二”以后才回家从事生产活动。历时一个多月,中间有三个高潮期:一是正月初二,二是正月十六,三是二月初二。高潮期内,邻近县乡的青年男女都涌到九龙十瀑的歌场对歌、唱花灯、踩高烧、荡秋千、摔跤。歌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高潮期过后,相约分散到附近布依村寨,成天成夜地对歌和表白(互相低声吟唱自己的身世,理想和倾诉对对方的爱慕),有的青年干脆背着干粮,餐风露宿,玩一个月后才回家生产。

“三月三”是八大河布依族乡群众的节日,一般过三天,即农历三月初三到初五。青年男女彩衣盛装,聚集在秀丽的多衣河、八大河边、赛竹筏、打水枪、泼节日圣水。恬静的布依族少女,足踏微波,手攀垂柳,甜蜜的情歌流出朱唇,激励自己爱慕和思恋的 “表哥”去击败对手。家家户户织蛋包(用丝线或毛线织成网,分装红、黄、绿、蓝、白五个鸡蛋,送给亲人和情人),染五色花饭(从山里采集无毒染料将糯米饭染成红、黄、青、蓝、紫五种颜色食用),村村寨寨杀牛宰羊,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欢度自己的佳节。

“祭老人房”是布依族一个典型的封闭性节日。每个布依村寨都盖有专供祭祀用的“老人房”,里面供有神牌、香案、铜鼓等。祭老人房从农历二月的第二个属兔日开始,进行三天。村中选出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抬着三牲祭品到老人房祭祀。仪式在肃穆的气氛中进行,不准讲话和哭闹。然后,在里面分食供品。祭祀结束后,老人回到家里要静卧三天,不跟家人说话,吃饭要送到床前。三天内不准村人外出,不准动用生产工具,更不准外人闯进村中(村口用荆棘拦住)。若有哭闹和外人闯入,就冲乱了祭祀,便要重祭,重祭的一切费用要由肇事者负责。亲朋和外乡干部可以在祭祀的前一天进寨子过节,但是,三天后才准离开。

布依族是一个勤劳聪慧、能歌善舞的民族,青年男女唱情歌,可唱三天三夜不重复;民族舞蹈因受时间、场地、道具、乐器等方面限制,不象民歌那样自由和随意。但是,每逢节日和丧葬,爱跳爱玩的人便会瞅准机会,跳起各种舞蹈。

布依族民间舞蹈有反映人类生产、狩猪、丧葬、祭把的“马郎舞”,有人们寄托某种信仰的“跳大魂”(巫舞),又有反映古代战争及兵器演练起娱乐和健身作用的 “把式舞”(兵器舞),还有利用外来艺术形式和本民族传统舞蹈融合的起娱乐和欣赏作用的“高跷舞”、“狮子舞”、“霸王鞭舞”和“花灯歌舞”等。

布依族舞蹈在动律上表现出的特点是上柔下弯。上肢转体扭摆动作轻舒自然,手臂动作以环状和悠摆居多;下肢多为屈膝和盘腿,胯臀的扭摆和膝关节的屈伸牵动上肢。步履轻盈舒展,间有小步颠跳,腰腿多呈蛇形弯曲,故有“腿弯弯”和“三节弯”之说。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布依族文化

《给孩子树立自信心》

摘 要: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评价、个性等都还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有极重要的意义,必将使孩子终生受益。“自信”是成功之后的“良性情感”,可以引导我们继续做有利于我们存在的事情。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期自信心的培养对一个人的一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 自信心 培养策略

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生活在家长的“保护”下,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来到集体中后,孩子们有的害羞、有的霸道、有的胆怯、有的好强、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落落大方……孩子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幼儿园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如何让孩子们正确面对这一切呢?自信心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基石,是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勇气。“有自信心”是《新纲要》社会领域中的一条重要目标,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深刻的影响。然而目前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培养幼儿的智力素质,而忽略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许多幼儿表现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心。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成为新时期高素质的人才,是幼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任务。

一、自信心的意义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位哲人说:“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幼儿期是个性品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从小培养幼儿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对提高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自信”是成功之后的“良性情感”,可以引导我们继续做有利于我们存在的事情。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期自信的培养对一个人的一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自信心的培养

(一)自信是捧出来的。

1.鼓励与赞赏是培养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

一位教育家说:“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成就带来自信,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孩子,用欣赏、信任、期待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给孩子以鼓励和力量,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地进行创造、想象和活动。同时,老师应及时肯定、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和优点,哪怕在成人眼中只是微不足道的成功,也不要轻易放过,因为老师的鼓励和积极评价是孩子获得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你真棒”、“你的进步真大”、“你真聪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等正面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从而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2.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我们要善于抓住孩子身上的长处,以鼓励孩子克服自身的不足,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和满足,树立自信心。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缺乏自信的小朋友,我们更应多接近他们,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多为他们提供锻炼、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分析、找出原因,并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循序渐进,不包办代替,敢于放手,相信孩子。一旦他们取得进步和成功,老师要马上给予热情的赞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树立自信心。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败与挫折。

当遇到失败或其他挫折时,孩子最需要的绝对不是父母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或者阴阳怪气的嘲讽。他们不需要父母无原则的安慰与同情,最需要的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的理解、支持与鼓励。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失败或遇到其他挫折时,首先会觉得孩子给自己丢了面子,非常生气。但这恰恰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对于承受着失败打击的孩子的幼小心灵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时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挫折与失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找出孩子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继续努力。父母必须首先对孩子有信心,然后孩子才能对自己有信心。当父母满怀信心和热情地鼓励孩子时,会极大地激发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游戏能充分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起孩子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愿望,使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我请乐乐当“妈妈”,完成“搓洗”、“拧干”、“晾晒”的整个“洗衣”过程,再到“幼儿园”接“孩子”。分析:让乐乐当“大人”模仿妈妈“洗衣”的过程,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她体会当“大人”的成就感,又使她懂得关心和爱护其他同伴(特别是对弱小同伴的关心),达到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互相关心、有责任感等良好思想品德的目的。在角色游戏中,让乐乐当“邮递员”跑来跑去执行送信任务。因为乐乐性格较内向,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我让她当“邮递员”为同伴送信,受同伴的影响,她也对游戏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大伙的鼓励下,她接受了此角色,慢慢地她的情绪高涨了,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也多了,性格逐渐开朗了。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仅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老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多种途径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加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使他们在自信中学习,在自信中成长。总之,帮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自信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成为强者的重要条件之一,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班杜拉.叶浩生主编.社会学习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2]姚云.家庭教育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

传统节日文化研究论文

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来自民间,是最为特殊和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国传统春节对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章摘要】

传统节日红红火火的春节,龙飞凤舞,礼花绽放,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各地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荡漾其中。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热闹了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入世界人民的视线,以其正能量影响着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影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超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一节庆可以一直延续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春节所具备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一直是被世人赞叹、敬仰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首,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一季大致为农历正月至三月,此时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也是农忙时节,人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满怀的热情来迎接美好的春天。这一时节也创造了许多节日,如春节、人胜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和清明节。这一季节的节日是一年之中最多的一季,人们身着最喜庆的服饰,将最丰盛的食物搬到节日活动中来,人们祈求平安多福,人类繁衍,人丁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强烈愿望。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传统的节日,但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十五,甚至到月底,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顾名思义,春节代表的是春天的节日。春节流行多样民俗活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庆祝春节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但主要以拜年和祭祀为主。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福”字必须要倒贴,路人一路念着“福倒了”,也就代表着“福到了”。如今,春节不仅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逐渐深入了外国人心。外国人同中国人一样重家庭、重亲情。在一些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样过春节。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必然会促进各国文化的渗透、普及。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庭和睦,因此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过春节。每到春节,不管是在外务工人员还是已迁到海外发展的人员,四处飘离的人们在除夕这天一定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同家人一同享受丰富、温馨的年夜饭、团圆饭。饺子是美味佳肴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比吃的年节食品。饺子的做法较为简单,需要先将面做成饺子皮,用皮包上陷。饺子馅也并非是单一的,各种肉、蛋、时令蔬菜和海鲜都可以用作饺子馅,再用清水煮饺,将醋、蒜末、香油调成佐料蘸饺子吃。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不单单是一种美食,同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芹菜陷饺子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韭菜馅饺子有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快乐可、幸福、和睦。白菜陷饺子有百财之意,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鱼肉馅饺子有余财之意,“余”是多出来的意思,也就是祝福您年年有余。一年中华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而余留下来的就是健康。

春节也可称为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到年末,各家各户都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热热闹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走年兽,于是春节便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无论外出务工、还是读书、做生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丰盛的饭菜里蕴含着父母的爱心、子女的孝心,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同时,在饭前还要祭祖以缅怀祖先,并且给双亲中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除夕夜的团圆饭深藏着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尊重。因此,快乐与严肃相伴的春节里,亲情、友情得到尽情释放,文化得到传承。

中国的春节最不能省去的便是“拜年”,拜年也代表着人们彼此之间的祝福,祝福人们新年行大运,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压岁钱便是拜年习俗的产物。传说送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而“岁”与“祟”谐音,习惯上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赠给晚辈,以此来保佑晚辈们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年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丰收的,家长会用红纸为孩子包好压岁钱,当孩子给家长拜年时便会得到这一丰硕的“果实”。有时候家长在除夕夜提前将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春节当天到来时孩子会得到意外的惊喜。这种方式至今依然存在并流行着。

中国传统的习俗是在除夕夜守岁,守岁由来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夜主要是全家团聚的夜晚,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各位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唠家常,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四千年沉淀而来的春节是中国人民全年度过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将居所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食用餐具、窗帘被褥、衣服等也要清洗干净,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都被清除掉,所有的坏运气都被扫走了,干干净净、轻轻松松的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按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尘”与“陈”谐音,将过去一年的一切晦气、穷运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和破旧立新的愿望。

过春节还有另一个习俗流行于民间,即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各家各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也就是“开门爆竹”,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的特产,它的起源较早,至今已经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可称为“爆仗”、“炮仗”、“鞭炮‘等。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在城市化进程加剧及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传统节日不能丢,我们要尽量为保存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条件,以便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引导,进行亲情伦理教育,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严敬群,章斯予,中国 传统节日诗词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5-1第一 版。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的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