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小学生核心素养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小学生核心素养论文的参考文献

摘 要: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于核心素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起初的国际比较研究,到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编制,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到一线学校尝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经历了从上至下,逐步细化的发展过程。今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仍会继续深入开展,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课程教学、师范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待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核心素养体系 ;  学科核心素养; 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孙思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上海200062) 近年来,教育领域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如火如荼,无论是期刊文献,还是会议论坛,“核心素养”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引领我国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统领性概念,“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试图梳理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核心素养”为篇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6月2日,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文献篇数分别为40篇、59篇、242篇、370篇,逐年增多。可见,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刚起步,但将逐步深入。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关于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即解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研究,即解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除此之外,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贯穿其中。 一、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建立 2013年5月16日,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表明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式揭开了帷幕。在这之前,国内学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国际组织与国外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而在这之后,更多的学者对于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给予了关注。 (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介绍 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初期,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对国外核心素养体系的介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娜研究员在2013年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De Se Co项目“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主要包括了De Se Co项目开展的背景、发展脉络、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界定与遴选核心素养的过程等。 [1] 她随后在2015年发表文章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相关研究,突出强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人本主义,关注弱势群体,以终身学习的视角研究,并且十分强调21世纪素养。 [2] 除了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也是学者着重关注和借鉴的组织。文章《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 [3] 对欧盟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以及过程进行了较早的介绍,随后,文章《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 [4] 进一步对欧盟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了很多启示。 受到国际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影响,在21世纪初,各个国家开始依据本国国情着手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并相继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美国的“21世纪技能”,还是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每个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即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对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核心素养进行研究,使我国研究者更加明确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分析不同国家核心素养体系的特点,对于“21世纪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在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建议等方面的经验也给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很多启发。 (   二)核心素养内涵讨论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随着“核心素养”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教授等人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我国核心素养制定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早的探索。他们从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他们从我国教育目标的嬗变出发,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条价值定位。除此之外,还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为框架,对世界各个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启示,提出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建议。 [5] 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首先是对于“素养”的解读。许多学者将“素养”拿来与“素质”“能力”“技能”等词语比较,以突出“素养”具有综合性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出来。其次是对于“核心”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跨学科以及综合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6] 另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基础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最根本特性”。以上学者的观点与国外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基本类似。 有研究者综合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角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的现实需求和教育实际,将其定义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7] ,并从目标、性质、内容、功能、培养、评估、架构、发展和作用评估上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概念解析。 (   三)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确立 在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时,不同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基于各自的社会现实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而我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思路,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实证研究,以期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供建议。 [8]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公布,意见稿中列出了九大综合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划分,细化出25项素养。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具体的回应。然而“核心素养”应如何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五个统筹”,是未来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课程标准制定及学科核心素养确立 (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由于各国或地区实际情况不同,在课程改革中落实核心素养体系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有研究者认为,主要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 [9] 也有人将模式分为直接指导型与间接融通型。其中直接指导型的有新西兰、法国等。这些国家在21世纪初就启动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并以立法的形式正式颁布了新课程。而间接融通型的国家是指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以互补的形式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例如美国的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为了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努力通过通融的方式建立核心素养指标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之间的联系。 除了对国外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围绕如何在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传统上,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程设计大多始于、至于学科知识。事实上,学科课程只局限于学科领域,没有关注更上位的统领性素养。” [10] 这种课程设计与上位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分离的。因此,提出每门学科课程都承担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而且不同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独特贡献。与之类似,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我国学者对于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是达成一致意见的。 (   二)学科核心素养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编制学科课程标准,引发了涉及世界的“标准驱动”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运动的重要标志是研制国家级或全国性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要关注教育目标等统领性概念,又要基于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来制定。因此也就有了学科素养模型的提出。 国内对于学科素养模型的研究尚少,更多的讨论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科素养。以数学学科为例,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研究者通过对国外关于“mathematical literacy”“numeracy”的文献整理,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就当前而言,人们对于“numeracy”和“mathematical literacy”这两个词语基本上是不加区分的。如果说在早期,“数学素养”曾被等同于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那么现今人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更加广泛的视角,即同时覆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不同的成分或维度。第二,尽管存在多种不同的研究立场,但对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高度关注可被看成所有这些研究的又一共同特点。 [11] 并且,该研究者认为,在积极提倡“走向核心素养”的同时,要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和“文字游戏”。 如今,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暂时将数学核心素养定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并为每一个素养列出了具体的表现水平。从这个结果来看,我国的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是从学科视角界定的,非常强调学科领域素养的重要性。而对于通用的、基础性的素养则没有明确涉及。针对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正在起步阶段,相关文献很少。但是,关于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可以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思路和方向。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种是从“大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另一种则是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必然出现两者的冲突和融合。 三、核心素养课程设计及实践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仍处在课程标准的研制阶段,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为“整合课程”。 从2010年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学校将“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素养定为学校的核心素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研制出《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乐学手册》,搭建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 [12] 有研究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做三方面的努力: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基于这三个努力方向,顾明远教授认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对于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价值引领的意义。 [13] 显然,这是从“大教育”的观点来对“1+X课程”进行的积极的评价。关于“整合课程”,有研究者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该研究者认为:“整合课程决不应被理解成相关内容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对象的共同本质或内在的统一性。” [1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目前还较为欠缺,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这也是今后教育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总结及展望 (   一)理论探讨居多,实证研究缺乏 无论是从“大教育”的视角,还是从“学科教育”的视角,都应该避免过分拘泥于表面的概念辨析,而导致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概念混乱。明确“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正确的指导实践才是教育改革的归宿。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避免过于频繁地去提出各种新的口号,同时又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清楚的解读,从而很容易给人留下‘玩弄文字’的印象,并必然地会对实际工作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有许多研究者追随“核心素养”的潮流,无论是哪种研究领域,都希望加上“核心素养”的“帽子”,而研究本身却缺乏新颖之处。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已经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学业质量标准则成为核心素养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对评价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测量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品质,传统的结构化试题已经不能满足评价的需求,甚至纸笔测验本身也不能够完全胜任评价的任务。因此,无论是对于开放题编制,还是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都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三)教育实践与基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培养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推进,有许多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已经构建起自己学校的核心素养框架。虽然他们的实践还不成熟,但是却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许多尝试。然而,关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教育研究却几乎没有涉及。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教师,如何教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呢?因此,如果从预备教师的培养着手,则可以从源头培养出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新一代教师,从而也可以更快地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娜.De Se 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2] 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7). [3]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4] 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5]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6]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7] [8]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基础教育论坛,2016(9). [10]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11] 郑毓信.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三[J].小学数学教师,2016(3). [12] 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13]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14] 郑毓信.从“整合数学”到“整合课程”——“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二[J].小学数学教师,2016(2)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 :英语核心素养是通过英语教育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和加强英语核心素养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强调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整体感悟,具有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特点,是学生较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促进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为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学生本位前提下,重视和加强英语核心素养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英语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的内容,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具体是指学生的语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能力,通过文化品格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和创新等思维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学习能力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的全过程,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的基础,而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则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开展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来看,小学阶段是关键时期,比中学、大学教育更加重要。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进取心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喜欢探索和接受新鲜事物,正是学校通过学科教育立德树人的好时机。因此,在小学阶段通过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关键。以下笔者通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开展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特点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既要充分了解学情,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特点,学会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4Whatcanyoudo?中的PartA:Let’stalk&Let’slearn时,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设计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前导入环节,可利用歌曲、游戏,或通过课前三分钟英语自由交谈,吸引学生注意力,烘托课堂气氛。在教学拓展环节,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知识,就万圣节晚会活动进行开放式讨论。在课后作业环节,可设计能力调查表,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拓展所学语篇,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与生活中运用英语课堂知识,进而提高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英语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以及在英语知识与能力应用中所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从小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比较重视,但忽视了对文化品格的培养,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成效整体不佳。为此,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同时要关注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焦点及热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和课程,以生为本地引导学生在获取中西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入、全面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与差异,汲取文化精华,理解并尊重交际文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才能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Unit5Let’seat!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英国的饮食文化,又在比较中辨析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原因。

(三)利用问题驱动,提升学生英语思维特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英语表达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动物单词时,可把dog,cat等词汇做成头饰,设计一个森林动物开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会动物词汇,了解“playfootball,playbas-ketbal,goswimming”等的应用场景,进而驱动学生将所学英语知识灵活运用到英语交际中去。教师要通过大胆设疑,来点燃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在温故知新中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英语学科知识都是存在逻辑关系的,在学习一些新词汇时,可将具有相关或相反意义的词汇进行同步教授和记忆,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另外,教师教学中还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可利用语文拼音与英语字母的相似之处,来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字母和英语单词的发音;在讲解关于体育运动的英语单词时,可以结合体育运动项目辅助教学。

(四)采用多元化方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微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采用问题或活动驱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

2.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在学习外研社版四年级上册Module1Unit1LucylivesinLndon.时,就可通过小组合作策略,指导学生o利用图书馆、百科全书或互联网等资源,从多种途径搜索伦敦的相关信息资料来充实课堂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和教学实践,通过创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更乐于、善于学习英语,以切实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英语核心素养,实现高效、高质的英语素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剑晖.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84.

[2]路向飞.打造优质教学,培养英语核心素养:浅析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J].学周刊,2018(1):113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论文

什么是21世纪核心素养?国际上热议的“21世纪素养”(21stCentury Skills,也有人翻译为“21世纪技能”,我认为“素养”更恰当一些)可以给我们以丰富启示。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北京市去年开始做一项工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研究中国首都的孩子到底应当具备什么样素养。我认为我们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这个教育发展方式既包括孩子学习的方式,也包括老师教育的方式,还包括管理的方式,这三个方式都可以发生变化,而且是同时变化。我们在北京11个区县进行了调研。下面给大家看一些比较典型的结果。首先看孩子学习方式,特别是学习动机。我们发现,孩子们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其次是为了满足父母、为了老师,只有10%是满足自己的学习兴趣,这个比例非常低。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情况下会产生真正的兴趣吗?很难。没有浓厚的兴趣能产生诺贝尔奖吗?不可能。任何一个科技诺贝尔奖都是基于浓厚兴趣产生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兴趣。我们再看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其次是老师提问题自己表达,第三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习,而喜欢完全听老师讲课的所占比例平均不到10%。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所以想要让中国孩子富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样他将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另一个调研结果是中国老师怎么给孩子布置作业。我们发现预习和复习排第一位,第二是做练习题,第三是查阅资料,第四是阅读图书,这四个选项都是围绕书本,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做得又快又好。而动手操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很少。所以我们的作业结构必须发生变化。我们再看看老师的需求。需求量最大的是改进或扩展课堂教学技巧,第二是增加学生学习特点方面的认识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现在的国培项目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很多培训专家讲完课就走了,让老师学会教书、让老师深入了解孩子,必须在常态课堂当中反复磨,磨一两年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不是运动式培训能解决的。很多老师说他们最主要的障碍是时间和精力不足,因为各级政府机构对学校干预太多,学校没有自由,这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政府职能必须转变,必须让老师们安安静静地教书,这是第一。第二,中国的专家很多,中国现在研究教育的人有40多万,但他们对学校的了解真的很少。我做校长培训有20多年,跟校长接触很多,有的校长跟我讲,说褚老师您知道什么是专家吗?在我们校长眼中,专家就是鱼缸里面的金鱼,可以用于观赏,但是如果把金鱼拿出来放在河水里面,放在海水里面,它就不行了,因为不接地气。专家不了解实际情况,一让他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他就现出原形。我觉得中国教育研究者必须深入学校进行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提供切实服务。我们再看教学方式的变化。老师在教研活动中都在研究什么?大多在研究教学过程,其次是研究教学教法,对孩子的研究很少。在教研活动中,在目标分解教材教法分析方面,教研组长发挥作用最大,因为他们了解课标、了解知识体系,对教材非常熟悉,但是学情分析方面教研员就不行了,反而是普通老师最了解学生,为什么呢?因为教研人员已经脱离课堂,他很多年不教书,他的优势是知识优势、教材优势而不是了解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教研活动当中对学生情况分析很少,可能和我们教研活动当中话语权不一样有关系,教研活动中,普通老师没有发言机会,甚至自己不敢说。所以,教研活动将来让普通老师多讲讲孩子的情况,我认为这是重要的突破。我们再看最有效的教研交流形式,同学科同年级教研效果最好,为什么?因为教的是同一学科同一本书,第二是同学科跨年级,效果最不好的是跨学科同年级。但这种教研交流形式我认为非常重要。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本身不分学科,但是我们的学科教学深深割裂了,所以我认为教孩子不同学科的老师很有必要坐下来讨论讨论,该怎么样培养完整的人。我们现在提出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两种方式一个是纵向整合,比如英语一年级到六年级,横向整合不同学科之间老师整合,这种整合越来越多,需要加强这种教学方式。下面说一下管理怎么转变。管实际包括三个方面,学校怎么管老师、管学生,这是学校内部抓的;第二怎么管学校,第三怎么管政府。现在学校对老师、对学生管得很严,政府对学校管得很死,但是没有人管政府。过去为考而管,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我认为将来要发生变化,应当学校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结果,主动发展是过程。我们首先看学校怎么管。学校内部的管理关键在于抓住评价环节。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能只看分数,所以现在教育部提出培养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再一个就是教师评价,评价教师也不能只看分数。我认为一个学校好不好的第一条标准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学好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会知识,二是学会做人,两个方面都要做好。老师要乐教、会教、教好,教师的教学技能也需要提高,现在师范大学对老师教学素养的培养甚至不如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分数很重要,但是分数不是重点,老师要让孩子喜欢学,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你这个学科,让孩子学会学习,特别学会今天讲的21世纪素养,这样不但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这才是真正的教好。好的学校让管理人员乐管、会管、管好。管理只是手段,管是为了学和教服务,三个乐属于情感建设,三个会属于能力建设,三个好属于标准建设,对于校长至关重要。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 :英语核心素养是通过英语教育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和加强英语核心素养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强调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整体感悟,具有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特点,是学生较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促进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为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学生本位前提下,重视和加强英语核心素养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英语核心素养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的内容,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具体是指学生的语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能力,通过文化品格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和创新等思维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学习能力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的全过程,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的基础,而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则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开展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策略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来看,小学阶段是关键时期,比中学、大学教育更加重要。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进取心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喜欢探索和接受新鲜事物,正是学校通过学科教育立德树人的好时机。因此,在小学阶段通过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关键。以下笔者通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开展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特点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既要充分了解学情,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的特点,学会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Unit4Whatcanyoudo?中的PartA:Let’stalk&Let’slearn时,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设计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前导入环节,可利用歌曲、游戏,或通过课前三分钟英语自由交谈,吸引学生注意力,烘托课堂气氛。在教学拓展环节,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知识,就万圣节晚会活动进行开放式讨论。在课后作业环节,可设计能力调查表,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拓展所学语篇,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与生活中运用英语课堂知识,进而提高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英语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以及在英语知识与能力应用中所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从小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比较重视,但忽视了对文化品格的培养,导致核心素养培养成效整体不佳。为此,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同时要关注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焦点及热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和课程,以生为本地引导学生在获取中西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入、全面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与差异,汲取文化精华,理解并尊重交际文化,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才能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Unit5Let’seat!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既让学生了解英国的饮食文化,又在比较中辨析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原因。

(三)利用问题驱动,提升学生英语思维特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建英语表达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动物单词时,可把dog,cat等词汇做成头饰,设计一个森林动物开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会动物词汇,了解“playfootball,playbas-ketbal,goswimming”等的应用场景,进而驱动学生将所学英语知识灵活运用到英语交际中去。教师要通过大胆设疑,来点燃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在温故知新中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英语学科知识都是存在逻辑关系的,在学习一些新词汇时,可将具有相关或相反意义的词汇进行同步教授和记忆,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另外,教师教学中还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可利用语文拼音与英语字母的相似之处,来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字母和英语单词的发音;在讲解关于体育运动的英语单词时,可以结合体育运动项目辅助教学。

(四)采用多元化方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微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采用问题或活动驱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

2.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相关信息。例如,在学习外研社版四年级上册Module1Unit1LucylivesinLndon.时,就可通过小组合作策略,指导学生o利用图书馆、百科全书或互联网等资源,从多种途径搜索伦敦的相关信息资料来充实课堂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和教学实践,通过创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更乐于、善于学习英语,以切实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英语核心素养,实现高效、高质的英语素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梁剑晖.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184.

[2]路向飞.打造优质教学,培养英语核心素养:浅析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J].学周刊,2018(1):113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核心素养研究论文

摘要: 当今英语越来越受大家重视,对于英语教学对学生以及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对英语单词记忆理解,能够根据自然拼读的规则正确读出单词,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在英语学习中的基础是英语词汇的记忆,自然拼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单词的记忆,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本文对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展开具体策略及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核心素养;自然拼读;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自然拼读法是根据学生比较熟悉的汉语拼音的规律演化而成的,在不借助国际音标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单词的字母的组合就能准确读出单词,然后再进行拼写。是总结了26个字母的发音规律,学生熟悉掌握后看到单词就能够会读,听到单词就会快速准确地拼写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记忆和学生读单词时的发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拼读法现在越来受广大师生的欢迎,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记忆单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从而号召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

一、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意义

(一)发挥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由于各国的语言具有互通性,汉语拼音与英语的发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根据汉语拼音来帮助学生对英语单词进行朗读记忆。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入学开始就进行汉语拼音的练习,能够让其熟悉掌握,在此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在巩固汉语拼音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学习掌握的技巧。

(二)避免学习国际音标带来的干扰。虽然国际音标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但是国际音标必须要掌握48个音标,记忆量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给学生带来负担。除此之外,它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不大,学习起来会花费学生大量时间。但是掌握自然拼读法就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避免学习国际音标带来的干扰,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提高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展开,改变了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记忆英语词汇,锻炼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展开有助于将学生词汇的读与写相结合、阅读与记忆相结合,从而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二、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开展的具体策略

(一)音形对应教学原理。英语教师在课上向学生传授自然拼读法时,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汉语拼音的知识将44个因素之间的组合发音的一些规律以及规则都掌握,然后让学生结合简单的单词进行训练,开始能够读出单词,逐渐延展教学,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适当的方法,根据小学生本身的特点可核心素养下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张飞乐(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翠华路小学曲江分校710061)以适当的采取一些趣味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适当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英语对话,教师再仔细观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因为感兴趣而能够积极踊跃的参加到教学中,并且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词汇,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等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趣味性教学方法。兴趣是学习一切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趣味性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踊跃的投身到自然拼读法的学习中去,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小学生贪玩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自然拼读法融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动作记忆的'方法、唱儿歌的方法、配图讲故事等方法。例如,在学习“a”的发音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动作,夸张动作,张大嘴发出“a、a、a”等声音,让学生感兴趣,积极参加练习。又如,教师在教小学英语“What’syourname?”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Hello》,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利用轻松越快的歌曲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自然拼读法的枯燥,集中学生的记忆力,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再引导学生用自然拼读法去学习课文,记忆课文中的词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三)通过音形的理解展开拼读、拼写教学。自然拼读法是根据小学生已经熟悉掌握的汉语拼音演化形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开展拼读、拼写教学,将单词字母、读音相结合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拼读法能够根据规律来学习其他词汇的读法,让学生告别死记硬背的词汇记忆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生“u”的发音时,教师可以将单词进行分类,给学生举例说明,举例:book、look、good等单词,让学生朗读体会“u”的发音,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教师也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结合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及时进行复习,延缓学生的遗忘时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记忆单词的方法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有效、高效的记忆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悉掌握词汇,最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词汇,在学习中教师再结合一定的练习,及时巩固记忆词汇,让学生养成运用自然拼读法见到单词会读,听到词汇会拼写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英语沟通能力、交流能力等。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赛泳.小学英语自然拼读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7(10):92+94.

[2]石霞,刘美秀.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学生英语,2018(02):37.

[3]巩悦.巧用自然拼读,点燃英语学习热情——浅论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128.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新课改不断改革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一、合理运用微课嵌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理念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三维演示、人机交互等生动性特点,这些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微课的生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通过微课生动、形象地讲解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的导入会给传统教学注入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二、合理运用移动终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移动终端技术的运用,将教师从讲台上解放下来,使手持平板电脑的他们可以走近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随时在平板电脑上操作和演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抓拍、录制视频,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不足,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将自己做的'题目拍照上传到大屏幕上与大家分享,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数学教学中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客观题的检测能及时得到反馈。教师可以适时监控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当学生做完任务提交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全班的正确率。这样,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进度,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

三、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生本教学理念有效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并且已经成为了课堂的必需品。在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交互式电子白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可以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学生根据数据信息在白板上制作统计图,既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亲身感受了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教师巧妙地将电子白板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又增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白板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趣味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架起寻找与生活经验联结点的桥梁,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富有情趣且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在课前播放了小明进超市购物的情景。学生对乱摆乱放和分类摆放两种不同场景的观后感受,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从而引发自己分类的欲望。此时,再出现需要分类的画面,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边操作边根据不同物品进行合理分类。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力求优化课堂结构

一节好课的关键在于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应用在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已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生生互相质疑、归纳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边讲解边演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将抽象变为具体,启发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在讲解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站几个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个小组的学生,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进去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直观、形象地显示出主题,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源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适时、巧妙发挥其独特作用,提供丰富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才能打造理想、和谐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晓艳.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2]张长利,张宏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27-129.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

众所周知,对于教学其关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而且对孩子的发展及以后的工作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便是我们应该共同考虑的问题。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提高他们的算术能力,数学水平,能够将数学的良好理念充分体现出来,同样也从侧面更好的表现出数学的良好价值。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从很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数学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把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放在首位,把学习作为主动及快乐中完成。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趣生活情境,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产生数学兴趣。当学生产生了浓厚学习兴趣,往往可以敏感对数字进行感知,甚至可以捕捉大量蕴含数学知识的现象,来丰富数学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地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以此循序渐进地提升其数学兴趣。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立足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日聚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就各自的生日进行提问,或者询问在某年某月某日所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在这样的生活体验中,学生可自主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用,使其在生活与数学关系的驱使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兴趣。 二、 掌握运算方法,培养良好数感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就要提高数学教师的素质,学生核心素养是需要教师开展一系列的、系统的教学所形成的。对此,教师要身临其中树立正确的素养教学理念,一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二是要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出“终身学习”的观念。必须要秉着“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计划。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不断地改进优化现有的教学措施,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数学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从实际的角度来思考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从情景教学来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试题:“超市里热水瓶27元,烧水壶比热水瓶贵39元,烧水壶要多少元?”在课堂上,通过列举相关的试题来考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由题目得知,烧水壶的价格应该是热水瓶的价格加上39元,所以烧水壶的价格是:27+39=66元。通过列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试题来提高当前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其次,在开展探究式教学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数学知识点,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研究热情。针对于探究式教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通过相互合作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运用能力。例如,在“克、千克、吨”的练习试题中:水果店出售水果情况如下:  由题目条件,通过单位换算,可以得知苹果一共卖了14千克,桃下午卖了2000克,草莓下午卖了3600克。从这些条件中,学生可以探究:水果店一天一共卖出了多少千克水果?卖出最多的水果种类是什么?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加减算法,还能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单位换算,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 三、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所谓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教学指导下,走出教室,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参与某种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经验,学生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了解千米》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在教学活动中,将本次活动划分为了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走走看看”,引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之后,以小组的形式,亲自走到操场、走到社区、走到公园等场所看一看,感受一下1千米是多少。第二部分是“查查填填”,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后,设计了富有实践性的家庭作业:学生以小组为主要形式,到学校操场上,对跑道的长度进行测量。利用皮尺测量出50米、100米、200米……等距离,并亲自走一走,看看会花费多少时间,体验其中的距离差。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到千米,还可以在知识巩固的过程中获得整理、分析数据等探究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下,教师要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多渠道的途径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培养: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数学兴趣;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运算方法,培养良好数感;有效引导学生发散式的提问,培养多项思维;切实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探究能力……以此使其在自主参与中获得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1.数学核心素养内涵概述数学核心素养是现代人们适应社会、迎接挑战的必备素养。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数学能力,不能简单地描述。我们可以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解读。在国际上,从2011年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发布的《P21共同核心工具包》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建立的关于数学的具体化的素养指标体系里,数学核心素养被具体地表示为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等11个方面。这些指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指导性和综合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国际社会通过倡导核心素养来引导教育更加关注“复杂、真实的现实世界”,更加关注培养未来公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要全面理解数学核心素养,首先要与数学的学科特色相结合,但不能够仅仅只关注这一门学科,而应该运用跨学科的思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进行学习和理解。另一方面,纵观国内目前的研究,在数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上,国内学者尚未给出一个统一的意见。有学者将数学核心素养分解为以数学知识为核心培养出的数学核心能力、数学思维、数学态度等几个方面,但教育学界也有其他的一些解读,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就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对数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感悟和锻炼出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它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单独的素养,而具有综合性、阶段性与持久性的特点。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则坚持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才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这些定义都从不同角度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仍然需要研究者们进行不断深入地探究才能准确把握。2.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2.1 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数感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就要从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感着手。数学意识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数字意识能够帮助锻炼学生以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数感则与科学的直觉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数感对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实践证明,拥有优秀的数学意识者往往在面对数字及运算时显现出非常高的敏锐度,拥有极强的数感,能够将自身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能够发现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数据特征、数量关系、数学问题等等。对于小学生而言,空洞乏味的意识说教无疑是毫无作用的,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感,需要教师巧妙地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与能力。同理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小学阶段的特殊性,相较于其他年级和阶段的教材而言,小学数学教材明显体现出趣味性、现实性的特点,课本里常常有非常多的与现实生活情境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以此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由此,教师也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贴近现实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学会把数学和现实生活情境进行联想,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分类”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玩具、书籍、作业本、糖果等这些日常用品,把他们随便地进行摆放并问学生“这样摆放出来好不好看呢?看上去整齐吗?哪些东西应该摆放在一起才比较好看呢?”然后再让一名学生重新整理,其余学生观察整理过程,再引导学生明白分类的标准。在了解分类的定义后,再利用图片创设商店货架情境,并提出问题:图中货架有几个,有哪些物品,说一说如何将这些物品摆放整齐通过小组讨论,最终找出答案。2.2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培养核心素养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往往是一切思考的开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各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强、好奇心重,常常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充分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情境中去学习和探索,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例如在“毫升”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动物酒量大赛”的情境,让动物们用不同容量的杯子喝酒,然后问学生“大象喝了3杯,老虎喝了6杯,老虎就一定喝得多吗?”“大象喝的一杯酒等于老虎的几杯呢?”等问题,以引导学生去认识不同的计量单位,并探究和学习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2.3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应当融入于教育之中,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实践与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方法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方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除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技巧,锻炼他们将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初中化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尤为重要的学科,教师应加强对核心素养教学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引言:

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尤为重要课题,而初中化学是学生对化学认知的启蒙,研究并创新化学核心素养的相关教学方法,是教师帮助学生更好提升成绩与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应根据传统教材内容不断进行优化,把化学这门学科的核心教学素养落实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和现代教育要求的化学知识人才。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实用的、富于创造性的中心学科,对人类认识科学世界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科技文明发展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化学知识就是学习怎样与世间的万物沟通,并充分认识这个客观世界的奇妙之处。而化学核心素养则是以基础化学学习能力为主体的综合学习素养,是学生对化学知识会学、会用、善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内在的基本学习能力,由内而外地影响着学生日常学习化学的习惯与品行,例如善于独立思考、性格活泼开朗、勤奋积极上进等等,这些品行都能通过内在核心素养的推动逐步养成。总体来说,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越高,其学习化学的思维活跃程度将更加成熟,学习成绩也更易获得较好的提升。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前提

教师在教授时应坚持“人本教学”与“素质教学”的双重理念。“人本教学”理念作为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理念,是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坚持“人本教学”的理念,在课堂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认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要坚持“素质教学”理念。与传统的只求成绩的教学理念相比,“素质教学”有本质上的不同,素质教学更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与智居于首,而这两方面都可通过化学教学进行实现。因此教师想将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得更好,就应按照国家素质教育的一系列要求,用心、用情授教,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学习素养。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策略

(一)教材与实践结合教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教学让化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因此教师在教授中应充分挖掘并结合当地可利用的化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真实地去感受并理解此方面知识,从而培养其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水的净化》一课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去本地的自来水厂参观学习,让学生去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在教授《金属和金属材料》时,也可带领学生去参观冶炼厂,让学生了解铁或其他金属的冶炼流程以及废料如何处理的方法。参观完毕,再让学生去做《自制简易净水器》、《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等实验。化学就在身边,体验即学习,学生不仅从实地参观中看到并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提起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学到化学知识。

(二)教材的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进行个性化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授《化学与生活》一课时,课本中的化学知识内容与生活常识息息相关,但不是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都是十分丰富的,面对有些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匮乏,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分层教学的标准。这样,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可帮助生活经验相对匮乏的学生去学习了解更多实用的生活类化学知识。例如初步鉴别各种纤维的简单方法及现象、铅对人体的危害、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可从哪些食物中摄取等等。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互助合作学习,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自发通过课外书和互联网去探寻答案,更好地认识化学对生活与人类生存的价值,这对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极其有利。

(三)课外学习探究法

想要真正学习好化学这门学科,仅仅靠课堂中的内容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内容,还应扩展课外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达到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

例如,在《自制酸碱指示剂》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此作为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良性竞争中,比较哪个小组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同组成员之间的激励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团结、努力地去完成课外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做中学,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而且进一步提升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涛.新课程背景下培养藏族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初探[J].西藏教育,2018.

[2]钱华.初探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3):17-19.

素养是个人的素质状况及其涵养程度。“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四大素质:①思想道德素质。其中个人品德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②科学文化素质。其中科学素质包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等等。③实践能力素质。其中包括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等等。④体质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包括:兴趣的多样性、情绪的可控性、意志的坚定性等等。参考文献:高金华,《增强大学思政课实效性的三个根本要素》,《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5月20日出版)第149~152页。

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于核心素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起初的国际比较研究,到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编制,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到一线学校尝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经历了从上至下,逐步细化的发展过程。今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仍会继续深入开展,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课程教学、师范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待研究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 核心素养体系 ;  学科核心素养; 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孙思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上海200062) 近年来,教育领域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如火如荼,无论是期刊文献,还是会议论坛,“核心素养”的身影无处不在。作为引领我国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统领性概念,“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搜集,试图梳理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发展脉络。以“核心素养”为篇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6月2日,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文献篇数分别为40篇、59篇、242篇、370篇,逐年增多。可见,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还刚起步,但将逐步深入。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关于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即解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研究,即解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除此之外,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贯穿其中。 一、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建立 2013年5月16日,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表明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式揭开了帷幕。在这之前,国内学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国际组织与国外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而在这之后,更多的学者对于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给予了关注。 (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介绍 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初期,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对国外核心素养体系的介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娜研究员在2013年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De Se Co项目“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主要包括了De Se Co项目开展的背景、发展脉络、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界定与遴选核心素养的过程等。 [1] 她随后在2015年发表文章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相关研究,突出强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人本主义,关注弱势群体,以终身学习的视角研究,并且十分强调21世纪素养。 [2] 除了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也是学者着重关注和借鉴的组织。文章《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 [3] 对欧盟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以及过程进行了较早的介绍,随后,文章《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 [4] 进一步对欧盟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了很多启示。 受到国际组织对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影响,在21世纪初,各个国家开始依据本国国情着手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并相继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美国的“21世纪技能”,还是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每个国家提出的核心素养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即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对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核心素养进行研究,使我国研究者更加明确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分析不同国家核心素养体系的特点,对于“21世纪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在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评价建议等方面的经验也给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很多启发。 (   二)核心素养内涵讨论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随着“核心素养”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教授等人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我国核心素养制定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早的探索。他们从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他们从我国教育目标的嬗变出发,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条价值定位。除此之外,还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为框架,对世界各个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启示,提出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建议。 [5] 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众说纷纭。首先是对于“素养”的解读。许多学者将“素养”拿来与“素质”“能力”“技能”等词语比较,以突出“素养”具有综合性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出来。其次是对于“核心”的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跨学科以及综合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6] 另一种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本质在于“基础性”。有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有研究者认为,“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基础性是核心素养的最根本特性”。以上学者的观点与国外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基本类似。 有研究者综合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核心素养概念内涵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科角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的现实需求和教育实际,将其定义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7] ,并从目标、性质、内容、功能、培养、评估、架构、发展和作用评估上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概念解析。 (   三)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确立 在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时,不同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基于各自的社会现实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而我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思路,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学生核心素养实证研究,以期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供建议。 [8]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公布,意见稿中列出了九大综合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划分,细化出25项素养。我国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了具体的回应。然而“核心素养”应如何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五个统筹”,是未来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中课程标准制定及学科核心素养确立 (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由于各国或地区实际情况不同,在课程改革中落实核心素养体系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有研究者认为,主要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 [9] 也有人将模式分为直接指导型与间接融通型。其中直接指导型的有新西兰、法国等。这些国家在21世纪初就启动了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并以立法的形式正式颁布了新课程。而间接融通型的国家是指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以互补的形式逐渐渗透进课程标准中,例如美国的21世纪核心素养联盟,为了更好地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努力通过通融的方式建立核心素养指标与共同核心州立标准之间的联系。 除了对国外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围绕如何在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传统上,课程设计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课程设计大多始于、至于学科知识。事实上,学科课程只局限于学科领域,没有关注更上位的统领性素养。” [10] 这种课程设计与上位的总体教育目标是分离的。因此,提出每门学科课程都承担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责任,而且不同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独特贡献。与之类似,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途径。因此,我国学者对于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是达成一致意见的。 (   二)学科核心素养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编制学科课程标准,引发了涉及世界的“标准驱动”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运动的重要标志是研制国家级或全国性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要关注教育目标等统领性概念,又要基于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来制定。因此也就有了学科素养模型的提出。 国内对于学科素养模型的研究尚少,更多的讨论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科素养。以数学学科为例,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研究者通过对国外关于“mathematical literacy”“numeracy”的文献整理,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就当前而言,人们对于“numeracy”和“mathematical literacy”这两个词语基本上是不加区分的。如果说在早期,“数学素养”曾被等同于某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那么现今人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更加广泛的视角,即同时覆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不同的成分或维度。第二,尽管存在多种不同的研究立场,但对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高度关注可被看成所有这些研究的又一共同特点。 [11] 并且,该研究者认为,在积极提倡“走向核心素养”的同时,要防止纯粹的“口号操作”和“文字游戏”。 如今,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正在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暂时将数学核心素养定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并为每一个素养列出了具体的表现水平。从这个结果来看,我国的学科核心素养构建是从学科视角界定的,非常强调学科领域素养的重要性。而对于通用的、基础性的素养则没有明确涉及。针对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正在起步阶段,相关文献很少。但是,关于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可以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思路和方向。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一种是从“大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另一种则是从“学科教育”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必然出现两者的冲突和融合。 三、核心素养课程设计及实践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仍处在课程标准的研制阶段,即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为“整合课程”。 从2010年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开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学校将“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素养定为学校的核心素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研制出《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乐学手册》,搭建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 [12] 有研究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做三方面的努力: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基于这三个努力方向,顾明远教授认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对于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价值引领的意义。 [13] 显然,这是从“大教育”的观点来对“1+X课程”进行的积极的评价。关于“整合课程”,有研究者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该研究者认为:“整合课程决不应被理解成相关内容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能够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对象的共同本质或内在的统一性。” [1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目前还较为欠缺,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这也是今后教育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总结及展望 (   一)理论探讨居多,实证研究缺乏 无论是从“大教育”的视角,还是从“学科教育”的视角,都应该避免过分拘泥于表面的概念辨析,而导致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概念混乱。明确“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正确的指导实践才是教育改革的归宿。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避免过于频繁地去提出各种新的口号,同时又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清楚的解读,从而很容易给人留下‘玩弄文字’的印象,并必然地会对实际工作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有许多研究者追随“核心素养”的潮流,无论是哪种研究领域,都希望加上“核心素养”的“帽子”,而研究本身却缺乏新颖之处。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已经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学业质量标准则成为核心素养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对评价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测量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品质,传统的结构化试题已经不能满足评价的需求,甚至纸笔测验本身也不能够完全胜任评价的任务。因此,无论是对于开放题编制,还是形成性评价的实施,都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三)教育实践与基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培养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推进,有许多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已经构建起自己学校的核心素养框架。虽然他们的实践还不成熟,但是却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虽然不多,但是也有许多尝试。然而,关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教育研究却几乎没有涉及。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教师,如何教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呢?因此,如果从预备教师的培养着手,则可以从源头培养出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新一代教师,从而也可以更快地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娜.De Se 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2] 张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7). [3]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4] 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5]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6]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7] [8]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基础教育论坛,2016(9). [10]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 [11] 郑毓信.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三[J].小学数学教师,2016(3). [12] 窦桂梅,胡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13]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14] 郑毓信.从“整合数学”到“整合课程”——“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二[J].小学数学教师,2016(2)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 )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