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关于巴金论文的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巴金论文的文献

我是今年高考考生`希望可以找些鲁迅`巴金`老舍`泰戈尔`冰心的好句子做作文素材`因为鲁迅`巴金`老舍可以在议论文中有很大的作用`泰戈尔`冰心句子优美`可以增加句子美感`希望那位高手为我找的全面一点的``要是有什么好句子的话`也请句子+作者(名作)发来`不是名人的也可以`最好是符合高中学生日常作文知用`小弟不胜感激`

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摘要:巴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家》揭露了封建体制的罪恶。但这只是小说意蕴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小说不仅仅揭示了制度之恶,还展示了人性之恶,很多发生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悲剧,其根源往往不只是罪恶的封建制度,还有源于人性深处的恶。小说对人性恶的呈现构成了《家》的另外一层意蕴。关键词:巴金;《家》;人性恶巴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终其一生他都在不遗余力地抨击着封建体制带给人们的伤害。代表作《家》在这个方面有着鲜明的体现,也是研究者历来关注的重点。但是,作为一部至今读来仍然感动人心的作品,《家》的思想意蕴远不止此。岁月的磨洗使得这部小说另一部分的意义逐渐鲜明起来:《家》中描述的那些旨在暴露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惨剧和所揭示的大家庭内部的腐败堕落,其产生的根源并不仅仅来自专制体制,还来自人性中的恶。展示具有多样表现形态的人性恶,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又一层内蕴。在对《家》所表现的人性恶进行探讨之前,需要对“人性”这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说明。“人性”是一个运用广泛,含义繁复的概念,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论述颇多。笔者不准备就此问题进行详尽地探讨,只根据个人的理解和生活体验并结合所要研究的文本,对“人性”这一概念做简略说明,以便下文的讨论。本文所要探讨的人性,是指人性中那些虽然不可能完全超脱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却主要不是在具体的家族礼教制度和社会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和稳固性的人的精神结构和精神要素。这种精神结构和精神要素主要不是源于社会因素而是源于生物因素,它是一种构成复杂同时又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的天然结构。在现实当中,人的社会因素总是和生物因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但要强调的是,生物因素并不会因此就融合到社会因素中去,生物因素仍不失其自身的特性,它感受到社会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获得新的表现。这里涉及的人性并不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会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质变。由以上界定可知,本文所谓的“人性恶”就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具有很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具有负面特征的人的精神结构和精神要素。正如卡夫卡所认为的,人们面对统治世界的恶势力之所以会感到无能为力,是因为人的生命本性无法依赖,人本身就是这股恶势力的发射源[1](P54)。当然,也要注意到,《家》这部小说对于人性恶的呈现较之巴金的后期作品如《憩园》《寒夜》等要隐晦得多,而它与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的联系却要紧密得多,很难将这部小说中的人性恶完整地抽取出来进行独立地分析。在《家》中,往往是同一事件既包含有反封建层面的意义,又具有对人性恶的揭示,它们二者是相互交融、相互生发的关系。因此,我们的分析只能是侧重于小说人性内蕴的一面而不可能完全抛开对其社会政治层面的意义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人类灵魂的深处确实存在着某些代代相传、绵延而下的具有很大稳固性和普遍性的缺陷,对之进行深入探讨,在我们这样一个历来十分注重政治性、社会性的国度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此外,还需说明的是,巴金小说《家》的版本众多,本文用做分析的文本出自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七集中所收的《家》。它是依据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本付印的,较能体现这部小说的初始面貌。以下引文若无特别标注,均出此书。小说《家》呈现了人性恶的多种具体表现形态,例如人性的卑劣、偏狭、自私和伪善等。这些表现形态往往同时集存于《家》中的某个人身上,它们之间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可以彼此转化的,并不存在十分清晰的界限。但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仍将分类论述。一、对卑劣人性的揭示这主要通过小说中对社会舆论的描写表现出来。巴金的小说《家》多处涉及了对社会舆论强大异化力量的描写,但我们不准备从社会政治层面对小说中这类描写进行分析,而是力图从人性的层面来看待这类描写的内涵。《家》所描写的社会舆论主要不是一种常态的舆论形式,而是舆论的种种畸变形态,如:流言、谣言、诽谤等。这些都是人们急于满足卑鄙私欲而采取的过激的评价行为。那些本来不应受到非议甚至需要声援的人和事经过一些人恶意的歪曲、放大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扼杀人精神以至肉体的力量,这是在人性恶的驱使下出现的十足的恶行。在小说中首当其冲的是那些行为激进的青年。琴和剪掉辫子的倩如走在街上,听着跟在她们后面的男子们不堪

写作思路:首先阐明自己的论点,然后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可以根据巴金《家》这篇小说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想,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正文:

在悠久的年月里“家”是中国人大的安乐窝,是休憩的港湾,可巴金笔下的“家”在新时代的风景里成了牢笼。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离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在这个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对联的大家庭里封建的理论规范和儒家的教义,像无形的绳索-样禁锢着年轻一代的手脚,虐杀着他们的生命

它外表庄严优雅,内里却荒淫腐败充满了尔虞我诈和钩心斗角。那是“四世同堂”之家崇尚“和乐”之分,表面上肃穆庄严,幕后到处都是邪恶和隐私。

高老太爷是这个家庭威严的象征,然而他自己却又在涑渎着家庭的尊严。他在子孙面前道貌岸然进行着“万恶淫为首”之类的家庭教训,自己却在玩小旦,娶姨太太,过着荒淫的生活。

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以“避血光”让临产的瑞钰到城外生产最后死于难产;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乱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在这个家庭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关于巴金的论文参考文献

翻阅已有研究成果,对巴金报告文学创作有所触碰的论述屈指可数。张春宁在其《中国报告文学史稿》中在抗战时期空前的报告文学创作热潮中提到了巴金由小说向报告文学创作的转向,后又在“老作家‘破门而出’这一节下小点中简要呈现了巴金两次奔赴朝鲜写下的“感情真挚”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和《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报告文学集。而佘树森、陈旭光虽然也在其《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中提到了巴金十七年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但转而却是分析他的抒情散文。以相对集中而系统的角度来尝试关照巴金与报告文学的研究论文只有丁晓原的《别样的史志:巴金报告文学论》。文章呈现了巴金在抗战时期以及抗美援朝前线所创作的相对集中的两部分报告文学,并从真实性的角度确证了巴金报告文学的叙事特点,“作为小说家、散文家的巴金,卓然立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其于报告文学,我们也许没有必要名之为‘家’”。这样的论调既是巴金报告文学研究的定论,也是对于巴金研究来说这方面一直都不被重视的症结所在。将报告文学放置于散文研究中,零星地提及,或者简单地一锅端是我们对待巴金报告文学创作最习见的态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来当前报告文学研究一直都存在的尴尬局面,富于特殊性的理论建构方面的缺乏让中国报告文学的研究甚至一度难以为继,这和丰硕的创作实绩相比显然是不相称的。亟待充实的中国报告文学研究可以用来解决巴金与报告文学之间关系问题的探讨,但它的充实本身却是需要对文体自身属性的确证,而这却首先必须建立在相关研究已经深入的基础上,二者的悖论式循环更加强化了作为个体的巴金与报告文学研究深入的必要性。自然,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相比于《激流三部曲》等洋洋洒洒的小说文本和《随想录》这类产生过极大轰动的散文作品来看,巴金的报告文学显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至于二者之间的互动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状,只有回到历史的缝隙中,真实才会浮出历史地表。任何简单的忽略或是含糊的一笔带过都将是对作家、对历史的不尊重。事实上,巴金与报告文学何时结缘,他的相关翻译与写作在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又有怎样特别的价值或者独特的贡献,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加以完整呈现并深入探讨的。一 对于缘起阶段的报告文学,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既有的研究都尤其强调它的新闻性与真实性特征。因此,在报告文学作家的界定方面,无一例外地强调作者的职业新闻记者身份或是有着记者经历的现实主义作家。似乎现实迅猛变化的捕捉只有凭借记者这种特殊的身份与思维才能够实现。从杰克.伦敦的《深渊中的人们》到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从周恩来的《旅欧通信》到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记者身份的重要性一再地被提及。的确,记者的身份有利于相关的报告文学作品更加迅捷从容地见诸报章,这点不容置喙。换句话说,报告文学对于报纸这一新闻媒介强烈的依赖性是记者身份在此时期被彰显的重要缘由,但却因此造就了另外的缺憾,巴金与报告文学之间关系由来已久却未能被确认很重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事实上,在日本文艺评论家川口浩看来,这方面的因素并非评判报告文学作家的重要标准,在他那篇对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建设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报告文学论》中,他根据自己对报告文学的把握,提到:“据基休的意见,假使有人要做好的Reporter,要做生活现实的报告者,那么非有下述的三个条件不可。就是:毫不歪曲报告的意志,强烈的社会感情,以及企图和被压迫者紧密地连结的努力。”真实客观的追求以及批判的政论性是基希作为国际报告文学的典范提供给后人的重要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巴金无疑是一个可以承担起这份责任的作家。 巴金这个名字第一次被现代文学史铭记,基于他的小说处女作《灭亡》1929年在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上发表。但事实上,在此之前,身处那样一个“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的巴金对社会的瞬息万变显然也没有熟视无睹,这点从他各个方面的努力中可见一斑。虽然身处稍显闭塞的西南,但五四新思潮涌动的影响还是波及到了这里,小刊物的创办可以暂时性地缓解他内心的激荡,却无法挽留他日益冲决的青年反叛情绪,1923年,不到20岁的巴金决意离开家乡四川。漂泊上海的岁月里,巴金在潜心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还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为当时上海、广州等地的进步刊物撰写宣传社会革命的文章,并热心地参与到了《民众》等相关刊物的创办过程中,这为他日后走上文学道路做了很好的准备。 特别是留法期间,周边自由、民主与平等的呼声深深地震撼着年轻的巴金,也正是这个方面的原因,巴金与安那其主义结缘,包括克鲁泡特金、巴枯宁、凡宰特等人先后进入了他的视野。留法期间,巴金先后翻译了凡宰特的《一个无产阶级的生涯底故事》、克鲁泡特金的《狱中与逃狱》等作品就是最好的明证。而巴金自己也承认“我在写《灭亡》之前读过一些欧美的‘无政府主义’或巴黎公社革命者的自传或传记,例如克鲁泡特金的《自传》。”安那其主义对军阀混战的反对、对无产阶级的深切关注对于那个时期的巴金来说是很好的慰藉,漂泊不定的游子情绪让他的心一时间无处安放,而“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的境况又倍增了这样的忧愁。反观这个时期的法国,巴黎的报纸正在密切关注的正是凡宰特与萨珂这两个意大利工人的事件,报纸上的抗议高潮不时地骚扰着巴金本就不平静的心。虽然最终两人还是坐上了电椅,但巴金却用自己的笔追踪着事件的变化,《反动的欧美》、《法律下的大谋杀》、《法律下的大谋杀——萨珂与凡宰特被害以后》等一系列文章迅捷地在当时国内的《平等》月刊上发表,为国内的民众及时地传回了事件的最新动向: 要说法律不是支配阶级杀人的工具,也许一般人不肯相信,然而这里有一个绝好的证据,这便是轰动全世界的萨珂、凡宰特事件。关于这件事在上海的《民钟》杂志上将有一长篇《死囚牢中的六年》详述此事,这里因为篇幅关系无多写之必要了。 在写作这篇文章之前,巴金显然做了很多的工作,以至于远在国内即将发表的文章安排他都烂熟于心。这样的田野调查正是报告文学写作必经的重要阶段。热点事件的捕捉、观点的开门见山、批评的政论性以及无可挑剔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些因素恰恰是中国早期报告文学的重要组成。 更加难能可贵的还在于,巴金的这些报告文学作品中将作家自我的情感以更深刻的方式注入其间,显示出了与其他游记类报告文学特异的抒情性与文学性特征。在当时的多数报告文学文本依然停留在简单而又平面的印象式描述与展示时,巴金的报告文学写作已经在字里行间浸透着更加深刻的反思与批判,自我的感情倾向性更是被凸显了出来,艺术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也就增强了。安那其色彩的浓厚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或许正是由于思想上的偏执与狭隘,妨碍了我们对于巴金这些文本艺术方面的独到性的发现。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川口浩在研究报告文学时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专门谈到:“亚尔奉司.伯凯德和亚尔志尔.霍利偕,前者带着宗教的成分,后者带着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色彩。可是,谁都承认,他们还是现代很优秀的报告文学的作者。”真切的事实,抒情性的话语,巴金的这些系列式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用人道主义关怀的评论,向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本真,也让我们拥有了真切明晰的历史在场感。 遗憾的是,在已有的文学史叙述中,报告文学的研究者还是都只看到了周恩来、瞿秋白等人以记者身份游历国外所写下的“努力了解人生的印象”,却忽略了巴金所提供的这些中国报告文学的早期范本。虽然我们还没有确切的文献证明这个时期巴金接触到并专门学习了报告文学的写作,但是留法期间,巴金先后阅读了“俄国的老师亚.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作品,其中的高尔基与赫尔岑正是当时俄国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他们写作报告文学的笔法对巴金本时期的创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顺理成章了。虽然那时候的巴金还无法回答“什么是报告文学”这样的追问,但这并不妨碍他能够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面做出努力与贡献。1935年,鲁迅在《徐懋庸作<打杂集>序》曾巧妙地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他说:“托尔斯泰将要动笔时,是否查了美国的《文学概论》或中国什么大学的讲义之后,明白了小说是文学的正宗,这才决心来做《战争与和平》似的伟大的创作的呢?”这样的言论放在报告文学的研究中同样适合。巴金在对高尔基、赫尔岑等人的写作手法进行借鉴之后,根据自己的思想倾向,“在事变的动态中去观察,做历史事实的见证人,原始资料的搜集人以及历史事件的审查者”。这样的历史真实不应该被简单化地对待。虽然,有时候情感性的过度介入在彰显文学性的同时会破坏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但这对于处在萌生期的报告文学写作来说,同样是应该被理解的。二 罗荪称:“报告文学产生于斗争存在的地方。无论是被压迫者与压迫者的斗争,无论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的斗争,无论是反侵略者与侵略者的斗争,无论是新的势力与旧的势力的斗争,只要是这地方发生了斗争,也必产生了报告文学。”意识形态同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缠绕,而以意识形态的眼光来彰显报告文学的战斗性正是中国三十年代报告文学最为显著的社会功能。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发展很好地演绎了报告文学同战争之间的这种对接关系。这一点可以在巴金的身上得到很好的证明。他集中式的报告文学创作正好都是在战火纷飞的两个阶段——抗战初期和抗美援朝及中越自卫反击战时期。 从法国归来的巴金很快地凭借自己出色的小说创作实现了在当时文坛的登堂入室,特别是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的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左联成立之后,虽然他并没有加入这一组织,但一直追随鲁迅的他明显地处在左翼的阵营当中。1936年,巴金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了《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旗帜鲜明地开始了对广大军民抗战的声援,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抗日战争期间,巴金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凭借着这样特殊的身份,巴金以自己的努力实践着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呐喊,一方面,在自己主编的刊物中大量地刊载报告文学的作品,另一方面事必躬亲地践行相应的创作,将“正义的呼号和血的实录”传达给普通的人民大众。 “抗战发动以来,社会现实的演变供给了作家们以异常丰富的材料,然而那变动却太急剧、太迅速,竟使作家们没有余裕去综合和概括那复杂丰富的材料,而且作家生活的烦忙(他们除写作之外,大都还要担负许多实际的救亡工作),和出版条件的恶劣(部分出版业的停顿,纸张缺乏,发行的困难),作家们不得不采取短小轻捷的形式——速写,报告,通讯之类,以把握住剧变的现实的断片。于是,这一类小型的作品,就成了战时文艺的主流。”的确,在那样一个即便是很私人的信件都会在“一阵忙乱中遗失”的匆忙时代里,巴金显然无法继续自己所擅长的长篇小说的营构,于是,他自觉地选择了与时代的同步,顺时而动。左联推崇下的报告文学创作在这个历史时期成了文人竞相努力的一个文体,而类似于《饿乡纪程》《赤都心史》这样的游记体形式则因为战乱的原因而备受亲睐。巴金同样不例外,《在广州》、《广州在轰炸》、《从广州到乐昌》、《广州在包围中》、《广州的最后一晚》等报告文学作品结集为《旅途通讯》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四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前后印行了三版次。这是巴金第三个旅行式写作的集子,之前还有《海行杂记》和《旅途随笔》,而之后还有《旅途杂记》等。很显然,抗战的爆发所带来的丰厚的材料给予了巴金的创作以极大的激情: 最近两次的大轰炸中,我就看见了在这里居民中间,人我的界限怎样迅速地消灭;许多人自动地将自己的家里用具献出作为一些老弱同胞的避难处,壮丁们也冒着危险区挖掘炸毁的房屋,救出受伤的同胞;献舍的虔诚并不曾因接连不断的空袭警报而减少一分……我说“死”的威胁使人成为更积极,这是不错的。它还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增加了这里居民的团结;它把数十万人的心变成了一颗心,鼓舞他们向着同一个伟大的目标前进。 相比于同为三十年代的报告文学作家如萧乾的《鲁西流民图》等对战乱中灾民惨状予以直击与叙说的题材选择,巴金把自己的视野放在了更高的层面——全民族的存亡上,表现的是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危急时期,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反抗外敌侵略的坚强斗志。从这简短局促却是真诚有力的言语叙述当中,巴金真挚的人道主义关怀与爱国主义情怀的喷薄不言而喻。动情的文字,氛围的凝重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期广大军民不堪示弱的坚毅,巴金希望,通过这样的“摇旗呐喊”可以昂扬抗战军民的斗争热情,最终将“敌人”“永远地埋葬在黑夜里”。是否巴金的努力真的发挥了现实效用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这些叙事生议型的报告文学创作“保存了某个时间、某些地方或者某些人中间的一点点真实生活。倘使有人拿它们当作‘资料’看,也许不会上大当”。而且,在这样的先置下,报告文学的战斗性无疑会更加凸显。 相比较而言,巴金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二个井喷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1952年和1953年,巴金作为全国文联朝鲜战地创作组的成员,随军采访并写下了许多真实感人的通讯报告作品。这个时期,他把目光移向了讴歌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些“最可爱的人”。《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个模范的通讯连》、《起雷英雄的故事》、《青年战士赵杰仁同志》等写人的报告文学经过巴金的构思与表现很快被传回国内,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新观察》等刊物上发表,后来又结集为《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爱国主义情思的直接抒发在这个阶段已经被新人物的塑造所替代: 我们在三月二十二日上午会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外面开始在飘雪,洞子里非常暖和。这是一间并不太大的会客室,在靠门的一边的低矮的石顶盖下悬着两盏没有灯罩的电灯,灯下放了一张简单的桌子,桌上有几个玻璃杯,四把简单的椅子放在桌子前面,椅子后面有十多根白木板凳。我们十七个从祖国来的文艺工作者坐在板凳上,怀着兴奋的心情,用期待的眼光望着门外半昏半暗的甬道。我们等待了一刻钟,我们等待着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愿意别人多提他的名字,可是全世界的人民都尊敬他为一个伟大的和平战士。全世界的母亲都感谢他,因为他救了朝鲜的母亲和孩子。全中国的人民都愿意到他面前说一句感谢的话,因为他保护着祖国的母亲和孩子们的和平生活。拿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来说,拿他的保卫祖国的功勋来说,我们在他面前实在显得太渺小了。所以在听见脚步声逼近的时候,一种不敢接近他的敬畏的感觉,使我们突然紧张起来。 如果说抗战时期碍于时间以及篇幅等方面的客观限制,巴金并未能在报告文学的深入细致方面做出足够的开掘,那么,上面这段话中提供的则是另一种全新的范本。在文学性坚持不放松的前置下,报告的新闻性与典型性开始成为巴金报告文学写作中受到重视的范畴。这种文体的自觉源自于战地记者身份的认同,更加有着多年报告文学创作实践的积淀,《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能够“一口气写成”恰好做了最佳的注脚。 在叙事理论中,对于人称及视角的关注为我们揭示了作家不同选择所体现出的各异的文学旨趣。第一人称写作所具有的亲切感以及同读者交流起来所能够达到的顺畅性品格向来为巴金所偏爱,这也是他“在文章里面诚恳地、负责地对读者讲话,讲作者自己要说的话”的最好凭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所择取的这类英雄人物对巴金的文学创作来说无疑是全新的一个系列,而巴金也创造性地采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将其展现给广大的读者。为了更加真实客观地呈现这类人物在前线战场的最真实情态,巴金充分调动了自己已有的文学积累,特别是在人物描写上,白描式的手法将读者带进了特定的艺术境界。两千多字的篇幅就将彭总亲切朴实的作风、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克敌制胜的军事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而第一人称的叙事选择以及目之所见的精当刻画,特别是在会见前作者一干人等兴奋而又紧张神情的生动形象叙述,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看似凝重实则轻松的历史现场。“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茅盾所强调的“好的报告文学”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上的条件在巴金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而第一人称叙事的文学选择在对这些报告文学作品进行真实性确证的同时,也将巴金终生都在践行的“说真话”的品格无可挑剔地表现了出来。三 “速写”常常被当作早期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称谓而留存在了报告文学史册之上,但事实上,在艺术的其他范畴中,“速写”也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比如绘画。相比于报告文学研究现有的收获,绘画当中的速写显然要更加夺人眼球。西班牙的加斯特劳即是速写绘画的佼佼者。生活在法西斯铁蹄蹂躏下的他,用自己灵动的笔触,将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暴露无遗: “我们在这里想要用照片来表明西班牙时事的发展。巴塞洛那的巷战,法西斯蒂的残暴和罪恶,内战的各个不同的阶段都按时地记录在这里。工人和农民自愿地和谐地合作来继续从事生产工作。工业的省份加泰鲁尼亚热心地为那些在阿拉贡、勒汪特以及西班牙中部作战的志愿兵准备一切。他们对国际法西斯主义作战,他们为了面包与自由而战,他们为了一个较好的将来而战。他们甘愿遭逢困难,忍受艰辛,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国土会得着解放,平等的原理也将在民众中间实行。这些照片便是最好的明证。” 当时同样处在抗战煎熬之中的巴金从友人手中得到了加斯特劳的1937年2月结集出版的画册,那时他在广州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立刻将画册翻印出来,改名《西班牙的血》。巴金在《序》文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我们同胞的哀号和地中海畔诗之国土上的呻吟响成了一片。我们眼前出现了汪洋的血海。那许多无辜者的血!然而这血海开始怒吼了。我们求生存的呼声和地中海争自由的呐喊压倒了呻吟、哀号与呼吁……”两年后,巴金又在上海翻印,给每一幅画配了文字说明,更名为《西班牙的苦难》再次出版。在巴金看来,“它们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在每一幅画面上都颤动着同情与热诚,都闪耀着受苦与牺牲的精神。它们忠实地,素朴地告诉了它们自己的故事,并且体现了一个紧要的而且激励的使命。它们的传播会激起无数温良的人的愤怒与同情。”联系之前论述到的巴金报告文学创作方面的努力,我们不难发现巴金的创新与独到。在他看来,固然报告文学的战斗性呐喊可以唤起民众的抗争意识,但比较而言,“图片比文字更真实,而且更有力量”。因此,依靠着这些反法西斯画册的印行,无疑能够更加有力地推动抗战的进程,“有一天理想会开出美丽的花来”。 幸门同样是西班牙重要的速写画家,但他从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九年的西班牙革命中看到的不是加斯特劳所极力描绘的苦难,而是胜利的曙光,“革命也有快乐的时刻,微笑的面容,还有生命和青春”。巴金深受幸门在画册中所凸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染。他将意大利文的《献辞》完整地翻译出来,放在了书前。《献辞》中写道:“那些侵入加里西亚,把它的可爱的花园,它的河岸和它的海底盖满了哀愁和痛苦的野蛮人,他们使得那地方流出洪水一般的血……倒在侵略者的铁蹄下,默默无闻地埋在受苦的加里西亚的土地中的……会有人为你们的痛苦复仇……”在前记中,他刻意地提到“这本小小的画册,直到现在它还给我希望,给我鼓舞”,他希望通过这本画册给以人们争取平等自由的信念和力量。 以画册的形式来承载报告文学内容在我们这样一个纷扰的读图时代已经习以为常、屡见不鲜了。消费时代所要求的文学的应变也需要报告文学文体适时地求新求变,才能够从容地应对新兴传媒对传统纸质媒介的冲击。但置身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特殊社会历史语境,不管是从客观条件的具备还是主观努力的付诸来看,巴金这种独特的反法西斯情绪的抒发显得特别而有力。1958年,巴金在对自己的散文创作进行回忆与总结时,他这样说到:“……我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其实这二十本都是薄薄的小书,而且里面什么文章都有。有特写,有随笔,有游记,有书信,有感想,有回忆,有通讯报道……”在巴金所列举的诸多文类中,“特写”赫然摆放在了第一的位置,而它正是作为报告文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而存在的。特别是在这个时期,因为中苏关系之间的密切,苏联以“特写”指称“报告文学”的做法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本时期的中国文学文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将二者直接画等号。“特写”地位在诸多散文分类中的凸显,让我们看到了巴金之于报告文学的偏爱。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丰硕的文学道路上,这一文体陪伴着巴金一路走来。 一直都无意于成为文学家的巴金自然更加无意于成为报告文学家,他在文学生涯开始阶段对报告文学的接受与创作以及后来两次井喷式的集中写作似乎都没有体现出很明显的文体自觉性。这样的简单判断不应该成为将巴金排除在报告文学研究范畴之外的理由,毕竟即便是在今日,“作家们对其作为一种文体的认识也仍然莫衷一是,文体意识未能清晰地建立起来,文本组织的秩序感和凝聚力没有清晰地显示出来。”就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说,巴金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早在20年代末期自己文学生涯刚刚起步时对于“安那其主义”者的系列式报告文学创作的尝试无疑比起左联时期报告文学创作的风起云涌要早许多,其作品中浸透的文学性的彰显也要明显地强于同时期的其他报告文学文本,报告的真实有效与文学的感染力双管齐下。而抗战时期与抗美援朝及中越自卫反击战时期的集中式写作所体现出来的白描式的人物塑造方法、第一人称的叙事选择、题材上对于主流的相对偏离以及文学性色彩的浓烈等等都彰显了巴金报告文学的独特性。特别是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反法西斯画册的翻译及印制所透射出来的他独到的报告文学形式上的创新,更进一步确证了报告文学之于巴金的重要性。同为三十年代重要小说家的茅盾在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建构方面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但创作方面的缺位却使它丧失了实践理性,很多观点本身也文如其名地存在着矛盾。在这个方面,巴金显然更加实在。

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摘要:巴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家》揭露了封建体制的罪恶。但这只是小说意蕴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小说不仅仅揭示了制度之恶,还展示了人性之恶,很多发生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悲剧,其根源往往不只是罪恶的封建制度,还有源于人性深处的恶。小说对人性恶的呈现构成了《家》的另外一层意蕴。关键词:巴金;《家》;人性恶巴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终其一生他都在不遗余力地抨击着封建体制带给人们的伤害。代表作《家》在这个方面有着鲜明的体现,也是研究者历来关注的重点。但是,作为一部至今读来仍然感动人心的作品,《家》的思想意蕴远不止此。岁月的磨洗使得这部小说另一部分的意义逐渐鲜明起来:《家》中描述的那些旨在暴露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惨剧和所揭示的大家庭内部的腐败堕落,其产生的根源并不仅仅来自专制体制,还来自人性中的恶。展示具有多样表现形态的人性恶,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又一层内蕴。在对《家》所表现的人性恶进行探讨之前,需要对“人性”这个概念进行必要的说明。“人性”是一个运用广泛,含义繁复的概念,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论述颇多。笔者不准备就此问题进行详尽地探讨,只根据个人的理解和生活体验并结合所要研究的文本,对“人性”这一概念做简略说明,以便下文的讨论。本文所要探讨的人性,是指人性中那些虽然不可能完全超脱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局限,却主要不是在具体的家族礼教制度和社会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和稳固性的人的精神结构和精神要素。这种精神结构和精神要素主要不是源于社会因素而是源于生物因素,它是一种构成复杂同时又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的天然结构。在现实当中,人的社会因素总是和生物因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但要强调的是,生物因素并不会因此就融合到社会因素中去,生物因素仍不失其自身的特性,它感受到社会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获得新的表现。这里涉及的人性并不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会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质变。由以上界定可知,本文所谓的“人性恶”就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具有很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具有负面特征的人的精神结构和精神要素。正如卡夫卡所认为的,人们面对统治世界的恶势力之所以会感到无能为力,是因为人的生命本性无法依赖,人本身就是这股恶势力的发射源[1](P54)。当然,也要注意到,《家》这部小说对于人性恶的呈现较之巴金的后期作品如《憩园》《寒夜》等要隐晦得多,而它与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的联系却要紧密得多,很难将这部小说中的人性恶完整地抽取出来进行独立地分析。在《家》中,往往是同一事件既包含有反封建层面的意义,又具有对人性恶的揭示,它们二者是相互交融、相互生发的关系。因此,我们的分析只能是侧重于小说人性内蕴的一面而不可能完全抛开对其社会政治层面的意义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人类灵魂的深处确实存在着某些代代相传、绵延而下的具有很大稳固性和普遍性的缺陷,对之进行深入探讨,在我们这样一个历来十分注重政治性、社会性的国度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此外,还需说明的是,巴金小说《家》的版本众多,本文用做分析的文本出自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七集中所收的《家》。它是依据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本付印的,较能体现这部小说的初始面貌。以下引文若无特别标注,均出此书。小说《家》呈现了人性恶的多种具体表现形态,例如人性的卑劣、偏狭、自私和伪善等。这些表现形态往往同时集存于《家》中的某个人身上,它们之间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可以彼此转化的,并不存在十分清晰的界限。但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仍将分类论述。一、对卑劣人性的揭示这主要通过小说中对社会舆论的描写表现出来。巴金的小说《家》多处涉及了对社会舆论强大异化力量的描写,但我们不准备从社会政治层面对小说中这类描写进行分析,而是力图从人性的层面来看待这类描写的内涵。《家》所描写的社会舆论主要不是一种常态的舆论形式,而是舆论的种种畸变形态,如:流言、谣言、诽谤等。这些都是人们急于满足卑鄙私欲而采取的过激的评价行为。那些本来不应受到非议甚至需要声援的人和事经过一些人恶意的歪曲、放大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扼杀人精神以至肉体的力量,这是在人性恶的驱使下出现的十足的恶行。在小说中首当其冲的是那些行为激进的青年。琴和剪掉辫子的倩如走在街上,听着跟在她们后面的男子们不堪

浅谈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浅谈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

巴金创作于40年代的作品,要比三十年代更成熟。其作品《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就艺术水平而言,都超过了《家》这样的作品。尤其是《寒夜》,在巴金后期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思想主题的多重意蕴及艺术风格的巨大变异,显示了巴金小说的巨大美学价值。

论文关键词:巴金;《寒夜》;冷静缜密;复调。

人物介绍: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一、由单一走向多重意蕴:

巴金后期小说的“复调”结构巴金在40年代,在风格上变得深沉,内涵复杂丰富。如果说早期作品都是单调小说,后期基本上都是复调小说。在作品中,总有多种意蕴和声音。他仍然承续着前期的抒情性,但是,不象早期那样浮躁,粗浅,激越。而是含蓄蕴籍,令人回肠荡气。比如《憩园》抒情性比较强一些,但是,很委婉深切。之所以如此,就是内涵上比较丰富。一方面仍然是对封建大家庭的文化批判,另一方面却是对人性自由、善良的渴望。还有作者个人化的对家族的情感因素。《第四病室》社会批判性很强,但是,也有人性透视和对善良、美好人性的渴望。尤其是意蕴丰富、技巧精湛的《寒夜》,可以说是巴金最圆满的艺术精品。接下来笔者就以这部作品为例,来探讨后期小说的深刻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变异。

二、《寒夜》的多重意蕴

《寒夜》文字并不多,但内涵非常丰富。是社会批判、文化冲突、人性探索与人生思考的合一,现实、文化与人性、人生的三位一体。

1、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寒夜”就是阴郁现实的象征。作品是写一个小家庭的悲剧,它不是来自巴金过去大家庭的生活资源,而是来自于自己小家庭的生活感受和想象。创作《寒夜》时,巴金新婚不久,还陶醉在幸福甜蜜之中。但是,他以一种卓越的想象力,写出这样一个动人的悲剧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人物很少,一对青年夫妇,一个婆婆,一个孩子。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家里。结尾的时候,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巴金把这种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正是国统区这种黑暗的现实造成了这种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及家庭的破碎,都和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2、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冲突

实际上,这种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

在这个家庭中,婆媳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是传统封建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于无法接受这种陈旧的道德约束,于是双方常有冲突,这导致这个家庭的破碎。

婆婆对于儿子和媳妇,就象中国所有非常传统而狭隘的母亲一样,是那种伟大而自私的爱。但她同样也以那种传统的封建妇德审视曾树生。在传统妇德的尺度下,曾树生这样一个新派女性就是不守妇道的坏女人。她极端讨厌、甚至憎恨儿子的妻子。她看不上曾树生的生活方式,如跳舞、晚上与人应酬,化装、穿漂亮的衣服等。她甚至对曾树生和自己儿子的自由恋爱和婚姻都进行非常尖刻的嘲讽,“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的。”曾树生自然难以忍受这样辱骂,她说:“我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我就不曾有过缠脚的福气。”在更多的情况下,她不是和曾树生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汪文宣和曾树生激烈冲突。她不是去理解、支持儿子和妻子的感情,而是破坏她们之间的感情。看到儿子和妻子的那种亲密的感情,她不是感到欣慰,而是反感。儿子和妻子吵架,她不是希望他们两个快点和好,而是幸灾乐祸,甚至挑拨离间,添油加醋,怂恿儿子和妻子一刀两断。曾树生和汪文宣吵架赌气出走,她说是“私奔”,而且说她不可能回来,说:“要是我就登报离婚。”“我劝你死了心吧,现在新派女人,哪里会长远跟着你过这种苦日子啊!”“那个女人走了也好,将来抗战胜利,有一天你发了财,还怕接不到女人。”儿子主动找妻子,她便生气,认为儿子没出息。两个人的冲突最后到了那种有我没她有她没我的程度。曾树生出走就和这种婆媳冲突具有更直接的关系。

3、人生思考与人性探索

这种家庭悲剧还蕴涵着巴金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果说婆婆与媳妇的冲突主要是新旧文化的冲突,那么,夫妻之间的冲突就带有更多人性、人生的内含。

造成这种家庭悲剧的最深层根源是生命冲突。汪文宣与曾树生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汪文宣是枯萎颓败,曾树生却是饱满丰盈。他们之间并非因为缺乏感情而破裂。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婚姻,并不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婚,在一起生活了14年。从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她们之间有很深的感情。曾树生即使离家出走,也仍然惦念着家里的丈夫和孩子,总是按时给家里寄钱,写信,最后又回到家里。所以,关键不是他们之间的感情问题,而是生命状态的问题。汪文宣已经丧失了男人的生命力量,这不仅是由于他身体的疾病,更重要的还是他的精神状态。他仅仅剩下一个善良道德的空壳,除了善良忠厚,一无所有。他是那种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之下被磨去了生命力,不断下滑沉沦的人。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他都缺乏应该有的独立意志和力量,只是软弱无力地随波逐流。

在社会上,他虽然在工作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但是,在事业上却一无所成,甚至最后失业,靠妻子养活。他既没有朋友,也无法获得上级的认可。他的懦弱几乎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大家凑钱请上司吃饭喝酒,他本来很拮据,丝毫没有兴趣,却也不敢说不,拿出钱来,一起到酒店,强做欢乐。他带着严重的肺结核病工作,总是咳嗽,但是,上司看他一眼,他就不敢咳嗽。在家庭也是同样的软弱的,他没有能力处理好家庭纠纷,在妻子和母亲冲突的时候,他左右为难,无所适从,除了痛苦,就是无奈。他的这种软弱,已经使他丧失了一个男人的魅力。他经常瞪着一双可怜的目光,在曾树生的脸上寻求同情和理解,但是,曾树生最无法忍受他的这种目光。他的母亲总是咄咄逼人地排斥、否定曾树生,而她面对母亲的压力时,或者是眼睛充满泪水,或是痛苦呻吟,或者是企求的目光,或者沉默无语。他的善良道德可以说是一种对生命力的疲弱的补充,他试图用道德来弥补生命力的不足,但是,他最终仍然无法维持爱情和家庭。曾树生却是那种生命力饱满丰盈的女性。她活泼、漂亮,对生活有所渴望。但是,她并不是那种具有崇高理想的知识女性,而是那种世俗化的知识女性。她渴望的那种幸福,是一种世俗幸福。从这个角度看,《寒夜》就是关于一个懦弱的男人与一个漂亮的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

三、缜密冷静的写实风格

巴金前期是激情写作,后期却是冷静叙述。《寒夜》最充分地体现了巴金后期小说的冷静缜密的写实风格。

巴金前期属于“青春写作”,其风格呈现出激情化的特点。《家》就是这样的小说。情绪、感情成为作品最突出特点。热情洋溢、坦率单纯、酣畅淋漓,汪洋恣肆,行云流水,他不求深刻隽永,不求繁复严谨,只求与读者的感情沟通和共鸣。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却不断强调自己的爱和恨的感情特征。爱和恨是一种感情的激流:“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火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一谈到《家》,巴金就强调自己当时的爱和恨的感情。

爱和恨是作品的主要感情。在语言上,抒情性语言非常多,即使描写性的语言,也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在很大程度上,《家》就是依靠这种这种爱憎分明的激情反抗的力量而获得了众多的青年读者。但是后期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日常生活细致描摹作品《寒夜》虽然以抗战时期为背景,却没有重大的社会事件,而是写普通的小人物及其日常生活。最主要是写三个人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这就决定了作品的缜密细致的叙述方式。日常生活本身就没有什么戏剧性,如果不是细致地描摹,作品就没什么写的了。所谓细致,就是细节。作品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作品几乎没有大场景,都是日常生活细节构成。如作品开头写汪文宣由于和妻子吵架,妻子离去。他去妻子工作的银行找妻子去,但是发现妻子正和一个男人出来,他想找妻子而又不敢的矛盾、复杂、痛苦的心理,懦弱的性格,在细节中充分显示出来。

2、心理深度

优秀的小说总是要塑造人物性格的,《寒夜》中人物不多就三个人,但是,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丰满,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人物性格的成功,就是对人物心理的开掘。只有进入心理,才可能塑造性格。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小说,主要靠人物行动显示心理,或者是细节描写开掘心理。但是,现代小说往往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理,更深入地开掘、描摹人的内心生活。《寒夜》主要是靠细节和心理开掘的深度来写人物的。作品往往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复杂心理揭示出来。

比如整个第二部分,全部是汪文宣的心理活动。写他做一个梦。在梦里,母亲和妻子两个人都争夺他,他处在中间,非常痛苦。

四、余论

总而言之,巴金后期的小说创作尤其以《寒夜》为代表,体现了现代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特别是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以及注重细节的描摹,展示了一颗伟大文学心灵的卓越的想象力和吞吐经验的能力,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折射出了永恒的文学魅力!

巴金的名言名句:

1、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2、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3、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4、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5、我的眼眶里至今还积蓄着朋友们的泪,我的血管里至今还沸腾着朋友们的血。在我的胸膛里跳动的也不止是我个人的孤寂的心,而是许多朋友们的暖热的心。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句。我是靠着友情才能够活到现在的。

6、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7、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8、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9、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10、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样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11、我常说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灯。

12、青春是无限地美丽,青年是人类的希望,也是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希望,这样个信念,贯穿着我的全部作品。

13、“死”的逼近使人更宝贵“生”,更宝贵活着所能处理的光阴。人明白自己随时都会死去,他更不肯浪费时间,他要在这有限的余生里做好一些事情。

14、我在写作中所走过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无论对于自己或者别人,我的态度都是忠实的。……我愿意它们广泛地被人阅读,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爱惜,对黑暗憎恨。……我的文章是写给多数人读的。我永远说着我自己想说的话,我永远尽我在黑暗中呼号的人的职责。

15、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16、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

17、希望是人生之需要.人如没有希望,何异江河干涸了流水?

18、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19、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对我来说它永远是鼓舞的源泉。

20、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

21、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随想录》

22、朋友是永恒的,并没有结束的时候。

23、这群青年有良心,有热情,想做出些有利于大家的事情,为这个理想,他们就牺牲了他们个人的切。他们也许幼稚,也许常常犯错误,他们的努力也许不会有点效果。然而他们的牺牲精神,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的洁白的心却使得每个有良心的人都流下感激的眼泪。

参考文献:

[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何艳萍.《从复调分析的角度看巴金后期小说创作》,《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恩斯特·贝克尔.《拒斥死亡》,林和生译,华夏出版社,2005.

我是今年高考考生`希望可以找些鲁迅`巴金`老舍`泰戈尔`冰心的好句子做作文素材`因为鲁迅`巴金`老舍可以在议论文中有很大的作用`泰戈尔`冰心句子优美`可以增加句子美感`希望那位高手为我找的全面一点的``要是有什么好句子的话`也请句子+作者(名作)发来`不是名人的也可以`最好是符合高中学生日常作文知用`小弟不胜感激`

关于巴金的论文研究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答:关于巴金的论文没有作者名字。这篇《浅析巴金文学作品论文》是2020年8月30日发表的。

日本作家坂井洋史教授汇集二十七年来所作把有关巴金研究的论文和文章,编为《巴金论集》,论文是学术交流,通过发表文章来提高业务水平和丰富文化知识,肯定要写作者的名字

《灯》是巴金先生创作于1942年的一篇 散文 ,读着它,仿佛随着巴老又回到了他作为有思想有热情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解读《灯》的象征意义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解读《灯》的象征意义论文篇1 《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这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散文,构思美,手法美,语言美,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探究背景、组织学生研读交流、课外拓展等手段深刻体味巴金以“灯”为象征物的深刻内涵。 一、创设情境、唤醒情感记忆 成功地导入一篇课文,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导语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唤醒他们情感记忆为目标。可以设计这样两个步骤: (一)渲染情境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四周一片漆黑,在暴风雪中,你一个人冒风顶雪,摸索前行。此刻,你最渴望见到什么?预设答案:灯。追问:灯光起到什么作用?灯光能给你这样一个在黑夜中摸索的行路人带来什么?指名一两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 总结 :灯给黑暗中的人照亮指引带来光明,给困境中的人温暖勇气带来希望。继续追问:此刻,我不知道你要走向哪里,但是我能不能问你一句:你最渴望回到哪里?预设答案:家。指名一两个学生回答为什么。教师总结:家就是有个人点着灯在等你,不管多晚,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温暖你的心。 (二)导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都离不了灯,看到“灯”,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指路、照明;深一层的,会想到灯某个方面的抽象作用:给人温暖、勇气和希望。以长篇小说《家》斐声文坛的巴金先生写过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就是《灯》,那么他对灯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感悟,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先生的《灯》。 此导语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初步感知灯的象征意义,为文意的理解奠定情感基础。 二、理清思路、研讨灯的象征意义 对于作者巴金,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巴金在线”,课上学生自主介绍交流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初步感知巴金是有思想有热情的作家。要探寻出灯的象征意义,必须理清 文章 思路和写作背景。为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可以做如下设计: (一)自主学习探究课文依次写了哪几盏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分析:五盏灯。前两盏是“我”亲身经历的灯,是无意受惠,不仅为身体指路,而且为灵魂“指路”;后三盏灯是“我”听说的灯,是有意施惠,为亲人、情人、陌生人传递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不仅为亲人导航,而且为人生导航。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理清线索通过第一步骤的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给课文中每盏灯起个名字:第一盏灯是从平房里射出来的,我们叫它“平房灯”;第二盏灯是在雪夜里亮起来的,我们叫它雪夜灯;第三盏为“姐姐灯”;顺着这个思路,第四盏为情人灯;第五盏为恩人灯。 至此,教师可点拨提示,揭示散文特点:这五盏灯就像五颗闪亮的珍珠,它们需要一根红线来贯穿,这红线是什么呢?预设答案:灯。 1.教师点拨分析外在线索。预习提示告诉我们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灯”就是这个“物”,是本文一条外在的线索,文章都是围绕“灯”组织材料的:作者半夜惊醒到走廊见到灯光,这就是眼前所见的平房灯,接着回忆自己风雪夜走出迷阵的经历,然后作者联想起“哈里希岛的 传说 ”和“希洛与利安得尔的 故事 ”,最后又回忆“友人投江”的故事。这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灯来写的,如果前两个材料是写无意中使人受惠的灯,那么“哈里希岛的传说”和“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就是有意为亲人、情人而点的灯,最后的“友人投江”的故事是有意为陌生人所点的灯。 2.教师点拨分析外在线索。文章还有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呢?教师点拨: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贯穿首尾,也形成一条线索,大家看首尾两段,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设答案:从“窒闷”到“微笑”。继续点拨:再看文章中间,还有没有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预设答案: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3.总结散文特点。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窒闷—安定、畅快—微笑”。这是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内外两条线索交织,使得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预设答案:形散神不散。 (三)探寻“灯”的象征意义 1.创设问题。作者讲述了五盏灯的故事,每一盏都有感动我们的地方。这五盏灯,你最喜欢哪一盏呢?请大家选择一盏自己最喜欢的灯,然后告诉大家你喜欢这盏灯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回答过程中及时予以肯定、引导。 预设答案: 平房灯。因为这盏灯是最平凡、最常见的。它也许是为了等待亲人归来而点的,也许仅仅是为了方便过路人而点的。不管为谁而点,它都给所有看见它的人们带来了光明,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雪夜灯。因为它使一个在雪夜中行走的人看到了光明,并且灯带来了温暖,使人受到鼓舞,因此不再孤单,不再害怕,有勇气继续前行。 姐姐灯。我喜欢姐姐为弟弟点的长夜孤灯,它寄托了姐姐对弟弟最深切的爱与关怀,虽然姐姐最终没有等到弟弟归来,但她让我明白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非亲情莫属。 情人灯。这里的灯不仅是灯,还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对爱情的坚持,是超越暴风雨的希望,给了她所爱的人勇气,是希洛对爱情执着的守候。而利安得尔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泅过海峡,只为了和心爱的人儿见上一面。 恩人灯。因为它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鼓舞他积极乐观地活下去。这盏灯是发生在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的身上的。这盏灯有多层涵义,一方面,它象征着人性的善良、美丽,另一方面,它也让作者的友人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对生活有了信心,也有了奋斗的决心。 2.探寻写作背景,研讨象征意义。首先教师设疑:这篇文章写于中国的哪个历史时期?预设答案:抗日战争时期。 通过写作年代推知时代背景,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三光政策),闹得中国人民人心惶惶;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许多人对抗战的前途感到迷茫,正如作者的友人一样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对生活彻底绝望。那么作者的心境怎样的呢?教师补充介绍下列资料。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定执著。 我怀疑过“将来”吗?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吗?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吗?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我无法使这颗心安静,便找出放在箱子里的一叠旧稿,拿起笔来校改。夜悄悄地在窗外进行,灯里的油在渐渐地减少,我的两只脚渐渐地变得不灵活了。就在这寒冷的冬夜里,我编好了这本小书。”“这些不像样的零碎的文章,都被一个信念贯穿着,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最后胜利。因此我愿意把它们献给读者。”介绍这段资料之后,继续设疑:这时候整个中国处于最黑暗的时刻,特别需要什么?预设答案:在他们心灵点燃一盏灯,激励他们英勇奋进。教师继续点拨: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借助“灯”敬告世人,有一盏灯在我们前方,它照亮我们前方的道路,道路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国人英勇无畏地走下去,中国的明天必定是一片辉煌。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激励他们英勇奋进。 如今,抗日烽火已逝,冲破特定政治和时代局限,《灯》中还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教师点拨:灯本来只是一个具体物质,可以给我们指路、照明。但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平房灯让我们感受到了光明与希望,雪夜灯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姐姐灯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真挚,情人灯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恩人灯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当然,这五盏灯并不是孤立的。正因为人世间充满了真、善、美,所以我们的心总能感受到温暖;正因为心是温热的,所以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磨难,我们总能看到光明与希望。由此看来,灯已经不仅仅是灯,一个具体的物质,它的意义已经升华并被赋予了另一种意义,那就是象征意义,它已经成为一盏心灵之灯、精神之灯。 总结: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坚定信念、正义必胜的愿望,抒发生命需要精神支柱的感想。 可以说,《灯》是一篇给缺少抗战信心的人鼓气的作品,也是一篇启迪人们思考人生问题的作品。 明确:用具体物象赋予它特定的意义,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的手法,称为象征。 本部分设计两个环节:一是梳理课文,理清内外两条线索,揭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本文的构思美;二是学习象征手法,体会象征带来语言的含蓄美和启发联想的两大作用。 重点是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灯的时代意义;灯的普遍意义。 三、学习象征手法 研讨出《灯》的象征意义之后,对象征手法的概念和作用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运用。 (一)象征的概念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在这里,“灯”是具体的形象,希望、光明、信念和真情是抽象的概念。在初中的时候,我们也学过一些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比如说高尔基的一首 散文诗 《海燕》,作者借赞美海燕来赞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用莲来象征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象征手法的作用 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喜欢使用象征手法。它可以使文章具有含蓄美,并能启发人们的联想。引导学生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体会象征带来的含蓄美。 1.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师点拨:请大家先说出关键词(不是单靠,米)的象征意义,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预设答案:“米”象征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活着不能只为了物质享受,还要有精神追求。人活着还要靠“精神食粮”,大家回到原文第11段,看看这里的“精神食粮”指什么?预设答案:指的是坚定的信心,顽强不屈的精神。 2.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预设答案:这里的“灯光”象征光明、希望、温暖、真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信: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是永恒的,它们永远不会从我们心里消失。 象征手法另一个作用是启发人们的联想。这里的联想,一方面是说能启发我们从“灯”联想到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另一方面,也是说能启发我们从文中的灯联想到文章以外的灯。那么,读了这篇散文,你还能联想到什么灯?要求学生联系传说、诗文或自身情感经历,以“我想起了……”开头说一段话。 生讨论,自由发言,交流感想。教师拓展思维:大家的联想非常丰富,而且升华了灯的象征意义。老师也联想到了一些灯……展示图片:宝莲灯、阿拉丁神灯、飞蛾扑火、何当共剪西窗烛、小桔灯、老师窗前的灯等。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师点拨引导:梅花,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干,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这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这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 请同学们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张贴在读书栏里,供大家交流阅读。象征手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适当的拓展运用可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深化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四、研读拓展、点亮心灯 (一)感受巴金精神巴金先生在抗日战争最黑暗的岁月里,不仅用自己黑色的眼睛找到了光明,而且,他站在高山之巅,举起一支希望的火把,把光明播撒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灵。 1.巴金的《黑夜行舟》。还不满19岁,巴金就创作了这首《黑夜行舟》,他在谈《黑夜行舟》的创作时说:“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这段话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 2.从巴金的话语、画像、感动中国获奖词了解巴金给我们的精神启示。作为一个世纪老人,巴金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是他说“看够了人间的苦难,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从伤痕里滴下来的血一直给我点燃希望的火种。 放巴金像,教师描述画像:在一片火红的枫树林中,巴老背靠躺椅,脸上露出舒心慈祥的笑容,画面背景苍苍莽莽,前景一大片火红的枫叶,仿佛先生燃烧的心。 2003年,巴老获选《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词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学生集体朗读,感受巴金精神)教师:2005年,百岁老人巴金离开了我们,在他生前最爱的红玫瑰和交响乐中远行,这一天,自发来自全国各地千余人到上海龙华殡仪馆,送巴老最后一程。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穿着校服的学生来了,操着口音风尘仆仆的家乡人来了……他们虽然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巴金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他是我们的楷模,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走进网上的巴金纪念馆,有这样一句话:“人走了,灯亮着。”巴金,这个名字几乎就是一座灯塔,巴金光辉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二)引导学生点亮心灯,树立坚定信念出示幻灯片:老舍:《茶馆》《骆驼祥子》;三毛:《撒哈拉沙漠》;海明威:《老人与海》;川端康成:《雪国》《伊豆的舞女》;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教师设疑:这些作家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最后都是以人为的 方法 结束了生命,这正应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学生交流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这些作家都功成名就,有的在本国和世界文坛上具有崇高威望,有的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或者由于精神的极度空虚,或者由于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或者由于自己的思想与社会不可调和……总之,他们自杀不是由于生存条件的原因,而是由于生命之灯,希望之灯的熄灭造成的。 继续设疑:那么我们怎样点亮心灯呢?出示幻灯,学生朗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教师激情:同学们,生活中总会遇到激流险滩。假如生活欺你,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灯光,它象征着人间的温暖与美好的情谊,它象征着对生活的信念与希望。它可以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安慰,它可以给我们的人生导航,它甚至可以拯救我们的生命。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一定要在心中点燃一盏灯啊!这个步骤的设计主要是学习作者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引导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树立坚定信念。至此,课堂内外,学生的生活与文本阅读,学生的积累与文本的拓展都打成一片,连成一体。 《灯》的内容及简介篇2 灯 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1,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2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 经验 。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3,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4;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5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6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7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 捕鱼 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8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灯》的创作背景 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同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刻,国家和民族处于重重的灾难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巴金于1942年2月在桂林写下这篇散文,并于当月编入散文集《废园外》。他在该集的《后记》中说:“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又说:“这些不像样的零碎文章,都是被一个信念贯串着的,那就是全国人民所争取的目标!正义的的最后胜利。” 猜你喜欢: 1. 伊索寓言故事《灯》 2. 《灯光》句子赏析 3. 语文课文《拉亮了灯等你》阅读答案 4. 什么是管型氙灯 管型氙灯的工作原理 5. 《灯光》教案设计

关于阿里巴巴的论文题目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2]

论文: 论文题目:《Search-based User Interest Modeling with Lifelong Sequential Behavior Data for Click-Through Rate Prediction》 地址: 这是阿里妈妈发表在2020SIGIR上面的又一篇佳作,让我们来阅读一下这篇论文吧。 在CTR/CVR预估领域中,用户历史行为对CTR/CVR预估的建模是很有指导意义的,用户的历史行为序列中潜藏着用户丰富的”兴趣点“,用户的每一次行为都是某个方面兴趣的一种反应。比如我喜欢各种口红产品、喜欢洗面奶、但是又对某个牌子不是特别感兴趣,基于这些兴趣的驱动,我可能浏览、点击过很多相关领域的内容或商品,那这些历史行为是否对我未来行为的预测有帮助呢,答案是肯定的。正是基于上述这种主观的行为模式,我们才需要对用户的历史行为进行建模,用户行为队列越长,包含的用户兴趣也就越丰富,但是同样也会带来更大的挑战,其实用户的兴趣是发散的多元的,如何从发散多元的用户兴趣中找到真正对当前任务有帮助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在介绍这篇论文之前建议先去看一下阿里的另一篇论文MIMN,也是基于用户长序列进行CTR预估的论文,但是MIMN存在着几个问题,一个是因为,当用户行为序列的长度进一步增加(例如,增加10倍或比十倍更多)时,MIMN无法精确捕获给定特定候选项的用户兴趣。另一个是因为,MIMN不能很好的解决延时和存储这两个瓶颈上的棘手问题,也就是说部署到线上到时候如何才能做到延时跟其他轻量模型相近。 在淘宝中,用户的浏览序列长度可能达到上千甚至上万个,怎么高效且有效的利用这种长序列信息呢?阿里妈妈提出了SIM模型来进一步从用户丰富的长期历史行为队列中挖掘用户有价值的兴趣点,并且提供一种长行为序列线上服务化的可行性方案,接下来就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模型总览: SIM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核心部分,文章中将长序列用户行为特征的建模分为了两个模块,即Genral Search Unit(GSU)和Exact Search Unit(ESU),这两部分就是两个阶段的核心模块了。先简单的介绍下这两个模块的作用吧。GSU如图所示,简单理解就是从几百上千的用户长序列中挑选出TopK个跟候选Item最相似的K个Item,类比与推荐系统中的召回模块,先降低长序列物品的长度,在进行后续任务。另一个是ESU,这个模块的作用是对刚刚GSU抽取出来对K个物品进行序列建模,得到一个能代表用户长序列兴趣对向量,并利用这个向量进行后面对排序。 GSU的主要任务是从长度为T的序列中抽取出K个跟候选item相似的item,GSU有两种方式来选取TopK个物品,分别是hard-search 和soft-search。前面也提到了GSU类比于推荐系统中的召回阶段,而在多路召回中,一般也有基于Embedding的召回和基于策略规则的召回,其中hard-search就是基于规则的召回,soft-search就是基于Embedding的召回,下面来详细讲一下这两种方法。 这种方法比较直观而且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就是我们从候选行为序列中按照给定规则筛选出与当前目标任务相关的候选集,举个例子,我在淘宝上历史浏览过很不同种类的商品(比如电子产品、口红、男鞋等等),当候选广告是iphone12时,hard-search方法会从我历史行为队列中筛选出电子产品相关的行为进行建模,用于PCTR预估,而口红、男鞋大概率就不会对这次预估产生影响,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大家应该能明白这种基于规则和策略的思路。论文中指出hard-search方法使用的是商品类别作为筛选的标准。 这种方法是基于Embedding的抽取方式,从上面的模型图的左侧可以看到整个soft-search的结构。这个部分也是一个子模型,模型的输入是候选Item和长序列,目标是CTR预估,用这种方式来学习候选Item和长序列Item的embedding信息。有了Embedding后,就可以将候选广告embedding和历史行为中的embedding算一个内积相似度,利用近似最近邻检索方法(论文中用的是ALSH)来得到topK相关的候选行为序列。 在这个子model中,DNN的输入是候选item  和Ur的concat,其中Ur:注意,如果用户行为增长到一定程度,则不可能将整个用户行为直接输入模型。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长序列用户行为中随机采样子序列集,这些行为仍需遵循原始序列的相同分布。 这种方法的缺点就是计算开销比较大,不如基于规则的hard-search方便,优点就是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但是论文中也提到了两种方法在效果上的差异不是特别的大,所以最后基于性能和效果的折中,采用了hard-search这种比较简单的方式。 从模型整体上来看,这部分主要是利用从GSU抽取出来的K个Item得到一个能代表用户长期兴趣的向量,并配合其他特征送的DNN里面做整体的CTR预估任务。 论文中对这K个来自GSU对item是用self-attention进行序列建模的: 其中 为: concat中第一个是原始的embedding,第二个是关于时间的embedding。 根据self-attention的方式,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向量h(K)。 这里,第二个子model也进行了ctr预估,特征是模型图上面画出来 input,还有个dien,dien前面的文章以及介绍过了,就不再赘述。 最后的loss是: 其中α和β是控制损耗权重的超参数。 在我们的实验中,如果GSU使用软搜索模型,则将α和β都设置为1。具有硬搜索模型的GSU是非参数的,并且α设置为0。 广告推荐系统对线上的计算耗时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因为要保证用户最基本的用户体验。随着用户行为序列的进一步增长,采用传统的方式直接对长序列用户行为进行计算耗时和内存占用会增长的特别快,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对线上系统进行一定的升级和改造。文章提到在hard-search和soft-search的选择中,是基于大量的离线实验结果最终决定采用hard-search这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方式,同时信息损失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一般的线上部署的系统架构图是这样: 为了让SIM能更好的给用户带来低延时的体验,阿里构建了SIM的Online Seving结构: 可以看到对于用户的行为序列,论文采用的是对每个用户采用的是两层索引的结构:key-key-value,第一个key是user_id,第二个key是category ids,value是用户行为序列中属于对应类别的item。用这种方式可以很快的通过这个索引树找到属于统一category的物品。线上A/B Test实验效果: 用户的历史行为对于整个CTR/CVR预估任务越来越重要了,如果不考虑时间和存储,那么把所有的序列输入到模型中作为长期兴趣关键点是可以精确的定位出用户的长期兴趣的,但是由于性能的原因就不得不考虑用特殊的方法对这个长序列进行一次筛选,筛选的K个物品都是跟候选Item相似的物品,能做到裁剪的效果还不会带来CTR预估的损失。在进行筛选过程中还分为了两种方法,但是为了部署到线上,就要考虑性能最好的hard-search方式进行TopK筛选任务,这种方式跟Embedding筛选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但是速度比Embedding快,所以采用这种方式。 未来应该还会有更多针对序列推荐的论文,单纯的对长序列阶段还带来一定的兴趣偏差,所以如何有效挖掘用户更丰富行为特征背后的商业价值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巴金的论文题目

二十世纪小说的变迁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那些?看看下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吧!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