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根据新闻出版署网站公开信息,截至2021年12月22日,2021年新批准创办13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现将名单整理如下,供学界参考。 新创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更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回族研究》更名为《民族学论丛》 《缔客世界》更名为《工业信息安全》 《钱经》更名为《丝路文明》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经济视角》更名为《经济发展研究》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更名为《体育教育学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更名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国土资源情报》更名为《自然资源情报》 《当代继续教育》更名为《教育科学探索》 《南方国土资源》更名为《南方自然资源》 《福建质量技术监督》更名为《福建市场监督管理》 《质量技术监督研究》更名为《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 《未来教育家》更名为《中国基础教育》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武警学院学报》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更名为《伊犁师范大学学报》、《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哈萨克文)》更名《伊犁师范大学学报(哈萨克文)》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创意商业评论》更名为《应用经济学评论》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故事林》更名为《海峡文艺评论》 《经济数学》更名为《湖湘法学评论》 《世界古典文明史》更名为《古代文明(中英文)》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更名为《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祝你幸福》更名为《沂蒙干部学院学报》 《读书文摘》更名为《荆楚法学》 《今参考》更名为《全媒体探索》 《中国扶贫》更名为《中国乡村振兴》 《预测》更名为《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家庭·育儿》更名为《家庭教育研究》 《文物世界》更名为《文物季刊》 《父母世界》更名为《早期儿童发展》 《防务视点》更名为《军队基层建设》 《尚漫》更名为《营销科学学报》 《健康人生》更名为《科教发展研究》 《江河》更名为《水文化》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更名为《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靠谱。1、教育资源丰富。福建开放大学是一所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特征。2、入学轻松方便。不像成人高考和远程教育,要考生参加入学考试,电大是免试入学,考生只要符合报考条件并携带相关资料到报名点即可报名,不用参加入学考试。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好发吗

关键是要给钱哦

投稿难度:难,见刊周期:1个月。根据福建农林大学官方发布消息可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难度:难,见刊周期:1个月。福建农林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3所高水平大学之一,是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

我是徐师大的,我们学校学报好像是全国前15

福建开放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要求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及格式要求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旨在取得学士学位而撰写的学位论文,也是一份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价值的学术论文;本科毕业设计则是工科学生毕业前提交的一份旨在取的学士学位而进行的工程设计,其撰写的为毕业设计说明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千差万别,文科与理工科的要求明显不同,毕业设计说明书与毕业论文的撰写格式也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而言,仍然是类似的。

为了提高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做到学位论文在内容和格式上的规范化与统一化,根据由国家标准局批准颁发的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参考省教育厅组织编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特作如下规定:

论文或设计说明书内容一般应由八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题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文本主体,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必要时)。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题目

题目应该用极为精炼的文字把论文的主题或总体内容表达出来。题目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有特殊要求的,如为了给题目加以补充说明,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一个侧面等,则可加注副标题。

2、中、英文摘要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摘要包含中文摘要与英文摘要两种。论文摘要以简要文字介绍研究课题的目的、方法、内容及主要结果。在论文摘要中,要突出本课题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见解。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400个汉字,英文摘要的内容则要与中文摘要相一致。

3、关键词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关键词包括中文与英文两种。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其数量一般为3-6个。每一个英文关键词必须与中文关键词相应。

4、目录

目录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小标题,文字应简明扼要。一般的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应标明页数,以便阅读。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目前通用的标题序次结构有以下二种,文科类一般采用第一种,理工科类一般采用第二种。

第一种序次:一、(一)、1„„ 第二种序次:1.、1.1、1.1.1„„ 5、文本主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要求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求文本主体不得少于6000个英文单词,其它各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文本主体一般不得低于15000个汉字。

文本主体一般包括引言(或称前言、序言等)、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宣示课题的“来龙”,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应解决的问题。也有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正文不用引言,而是直接从第一章写起,则第一章就相当于引言。

正文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在正文里,作者要对课题的内容和成果做详细的表述、深入的分析和周密的论证。毕业论文的正文一般包括前人对课题研究的进展综述、理论分析、本课题进行的研究工作的内容、研究成果、总结和讨论等内容;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正文一般包括方案论证与比较、理论分析及计算、结构设计及软件设计、系统测试、方案校验等。对于不同学科的毕业设计(论文),其正文论述的方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不作具体说明,详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结论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价值的体现。应概括说明所进行工作的情况和研究成果,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指出创新所在,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着重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它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和总体观点,阐明课题的“去脉”。结论要简单、明确,措词严密,篇幅不宜过长。结论部分可以用“结语”、“结束语”等标题来表明,也可以不用标题表明。

文本主体一般由标题、文字、图、表格和公式等部分组成,其书写的规范和标准如下: (1)标题。正文中的标题也称小标题,其目的在于使文章的层次清晰。有的小标题用文字概括出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有的小标题直接使用数字,仅仅表明顺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注释。正文中引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等必须注明出处,有需要解释的内容也可以加注说明,这就是注释。注释用页末注,即在引用的地方写一个脚注标号,把注文放在加注处那一页稿纸的下端。也可以使用篇末注,即把全部的注文集中在论文末。注释的序号要用①、②、③等数码表示,而不能用[1]、[2]、[3]等数码表示,以免与参考文献的序码相混淆。

(3)标点符号。毕业论文中的标点符合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列举如下:

①连接号中的半字线即“-”,占半个字宽,书写时不占格,写在两格之间,用于结合各种并列和从属关系。例如并列词组(温度-时间曲线),合金系统(Fe-Cr-Al),产品型号(SZB-4真空泵),化合物(甲烷-d),币制(卢布-戈比),图、表、公式的序号(图3-1,表2-5)。

②连接号中的一字线“—”占一个字宽,书写时应比汉字“一”略宽,书写时占一格位置。它用在化学键(如C—H—C)、标准代号(如137—64)、图注(如1—低碳钢)、机械图中的剖面(如A—A)等标注符号中。

③省略号在正文中占两格“„„”,在公式中占一格“„„”。

④括号一般用圆括号。有双重括号时,可以圆括号外面再加方括号。数学式中的括号分三层,即{[()]},层次不得改变。

⑤在并列的词组和短句之中又包含并列词的较复杂情况下,为避免并列的范围混淆不清起见,外层的并列词组或短句可用逗号或分号分开,其中的并列词用顿号分开。例如:“须解决邻位效应,饱和链中的中性质交递,有机物中氢分子、卤分子的活动性,瓦耳登转化等问题。”

(4)名词、名称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格式标准

学位论文是指为了获得所修学位,按要求被授予学位的人所撰写的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学位论文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学位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其在格式等方面有严格要求。

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相关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一律不接受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二、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 封面(参见附件1)。

2. 版权声明。

3. 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4. 中文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0字以内,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5.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研究生姓名下面一行写导师姓名。最下方一行为英文关键词。参见附件2。

6.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7. 序言(或序论、导论):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

8.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9.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抄袭剽窃。

10. 结论: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研究成果与他人科研成果的界限。

11. 参考文献:按不同学科论文的引用规范,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参见附件3)。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页码。

12. 附录: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入的公式推导,便于读者加深理解的辅助性数据和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缩略语,程序全文和有关说明,其它对正文的必要补充等。

13. 作者的致谢、后记或说明等一律列于论文末尾。

14.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需签名)。

15. 封底。

三、学位论文的打印和装订要求

1. 学位论文要用规范的汉字打印。封面统一用我校印制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封面。封面上各栏目必须认真、正确填写。

论文一律打印。打印论文装订后的尺寸为285mm×205mm(版心尺寸为240mm×150mm)。

2. 论文要求字迹和标点符号清楚、工整、正确。凡层次不清,错别字较多,语句欠通顺者,应予认真返回修改。

3. 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4. 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四、学位论文应打印和报送的册数

1. 硕士学位论文应按导师、学术评阅人、答辩委员会成员每人1本,校图书馆2本,院(系、所、中心)留存册数,及其他有关人员的要求,确定打印或复印的册数,一般应有10-15本。

2. 所有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按图书馆的要求提交答辩通过后的正式论文,并且印刷版与电子版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完全一致。电子文本的文件格式为DOC或PDF文件,完整的电子文本包括封面、版权声明、中英文文摘、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或后记、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声明(具体要求请参见北京大学图书馆主页——北京大学学位论文远程提交)。

3.经研究生院确定为保密的学位论文,提交一本标有密级字样的印刷本论文,同时出具一份盖有北京大学保密委员会印章的《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的通知》。无须提交电子文本。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关键词:体育;培养;激发;自觉;意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健康体育”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不仅要让学生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还要让学生掌握健康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育教学现状,就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谈几点看法。一、采取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锻炼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技能,帮助学生铸造灵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培养习惯。”体育其实就是教给学生技能和知识,指导学生行为,启发自觉,让学生坚持锻炼。因此,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按照学生行为养成目的和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锻炼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意识,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学生能否自觉地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体育锻炼价值观,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因此正确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学校的教育,同时还包括家长和社会的教育,用正确的环境因素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二、从小培养锻炼意识,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锻炼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意识也可以称之为习惯,习惯的形成最初源于学生对某一件事的热情和兴趣,一旦学生对事物有了好奇心和行为动力,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其中,去寻求快乐,而学生一旦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和带来的快乐,学生就会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参与的欲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将这种行为发展成习惯和爱好。因此,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要从小抓起,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过分强调“标准”和“规范”,尽量放低对学生的要求,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我们还要强调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使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逐渐喜欢上体育运动,形成一种习惯,最终成为一种意识。三、加强必要的指导监督,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把握好监督的“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不能强迫,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如果过分地约束学生,不但起不到原有的效果,反而还会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阻碍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意识是一种习惯,是人行、意、情、知高度融合的表现,所以,让学生产生需求动机才是学生锻炼意识培养的关键。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在自我监督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保证自己的锻炼计划顺利实施。比如,每天坚持摸晨脉,如果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就表示能够继续锻炼或者适当增强锻炼的负荷,如果脉搏次数增加,说明要减少锻炼负荷,反之,则说明自己的运动能力获得了大幅度增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自我监督和预防事故的方法,熟悉一些生理指标,在锻炼中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对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锻炼过程记录下来,了解自己的锻炼情况,表述自己的锻炼心得,通过亲身体会,提出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和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锻炼能力,逐渐养成坚持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四、传授基本的常识方法,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自我锻炼的前提是要掌握基本的锻炼技能和体育常识,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同时避免锻炼事故的发生。而想要掌握体育技能知识,就必须花费更多的课外时间,而在课外自主锻炼中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就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因此,掌握科学高效的锻炼方法对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采用“领、扶、放”的锻炼方法,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上,巧用“点拨”,引导学生从日常锻炼中总结高效的锻炼方法,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通过行之有效的锻炼掌握必要的体育项目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常识和锻炼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科学锻炼方法进行科学的自我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为了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和动力,我们还要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方式以及大众化的体育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目标。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球类运动,我们可以组建兴趣小组,教师负责教给学生专业的体育技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达到锻炼的目的。总而言之,我们在选择锻炼的方法和内容时最重要的就是科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健康知识和基本锻炼技能,从而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实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目标。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觉锻炼动力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常把学生最后的体育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挫伤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将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学生的进步程度,一定要加入到考核内容中,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保护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我们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努力,以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日常体育锻炼,我们还要采用“积极练习”评价法,在最后优秀等级考核中增加“态度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能端正态度、认真锻炼,从而使自己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加刻苦锻炼,既能获得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获得技术技能的提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会更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运动能力较差而对体育锻炼避之不及,反而将自觉体育锻炼当作一种享受。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作为体育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参考文献:[1]邵明岩.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0).[2]黎华秋.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01).[3]陈章玉.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02).[4]陈开联.论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06).[5]孙峰.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7).

吴祖建等,2007,Anti-TMV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the Leaves of Ilex oblonga,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吴祖建等,2007,Six New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the Leaves of Ilex oblonga and their Inhibitory activities against TMV Replication,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范国成,吴祖建(通讯作者),林奇英,谢联辉,2005,水稻瘤矮病毒基因组S8片段全序列测定及其结构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3(5):679-683范国成,吴祖建(通讯作者),黄明华,练 君,梁 栋,林奇英,谢联辉,2005,水稻瘤矮病毒基因组S9片段的基因结构特征,中国病毒学, 20(5),539-54陈来,吴祖建(通讯作者),傅国胜,林奇英,谢联辉,2005,灰飞虱胚胎组织细胞的分离和原代培养技术,昆虫学报,48(3):455—459魏太云,林含新,吴祖建(通讯作者),林奇英,谢联辉,2004,中国水稻条纹病毒两个亚种群代表性分离物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中国农业科学,37(6):846—850方敦煌,吴祖建(通讯作者),邓云龙 ,邓建华 ,林奇英,2006,烟草赤星病拮抗菌株B75产生抗菌物质的条件,中国生物防治,22(3):244—24 [1]马睿;陈华民;吴茂森;吴祖建;何晨阳;.病原物诱导型植物启动子的研究方法[J]生物技术通报.2012,(11) [2]林董;何爱明;吴祖建;.MTT法测定八种中草药体外抗肺癌细胞SPC-A1活性[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05) [3]张晓婷;王育娜;高飞;李洪连;吴祖建;.蛋白质组学在水稻与微生物互作研究中的应用[J]激光生物学报.2011,(03) [4]刘振宇;吴祖建;谢荔岩;林奇英;谢联辉;.孔石莼(Ulva pertusa)质体蓝素基因的克隆及基因特征分析(英文)[J]激光生物学报.2011,(01) [5]余能富;吴祖建;黄一帆;刘斌;.一株降解纤维素嗜热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酶条件的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6]林董;连超超;肖文艳;谢荔岩;吴祖建;.甘草乙醇浸提液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9,(05) [7]吴珍泉;吴祖建;詹丽玉;.福建农林大学木生昆虫馆简介[J]武夷科学.2011,(00) [8]吴建国;王春政;杜振国;蔡丽君;胡梅群;吴祖建;李毅;谢联辉;.水稻瘤矮病毒S12编码第2个RNA沉默抑制子[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01) [9]范福玉;郭瑞峰;黄彬彬;黄珍珠;吴祖建;吴刚;.乳化剂和共乳化剂对甲维盐水乳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10]章松柏;罗汉刚;张求东;张长青;吴祖建;谢联辉;.湖北发生的水稻矮缩病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J]中国水稻科学.2011,(02)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一 医学模式转换的历史: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二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pattern):由于文化体系和医学目的不同,在医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各自不同的风格、理念与规范。医学模式的讨论是出现在西医引入国内以后,无论从不同角度观察,中、西医的医学模式均有区别。例如传统医学属于生命医学、人类医学、生态医学、健康医学的范畴;而生物医学则属于循证医学、疾病医学、理化医学、对抗医学的范畴。

转换医学模式,关注身心健康Changing medical pattern and concer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03期赵春霞 通过对我院20年间死亡教职工回顾分析发现,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多,研究表明:目前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因素已不再是病毒、细菌等生物所致的传染病,而是由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由此转变医学模式,加强身心健康教育、减少中青年教师的早衰,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医学模式 , 身心健康 , 防治 添加到阅览室 阅读软件下载 与<<转换医学模式,关注身心健康>>相似的文献。 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Accidout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徐迎春 体育锻炼与城乡大学生身心健康差异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Training and Physical--Mental Health of Urban and R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徐叶彤 , 张亚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Only - child Undergraduate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学校卫生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董元坤 , 段长利 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研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Exercise of College Teachers in Shanxi Province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邱毅 , 黄静珊 , 王兴林 , QIU Yi , HUANG Jing-shan , WANG Xing-lin 论社会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Effects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王冲 , WANG Chong 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 Survey and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罗加冰 论朱熹的身心健康思想 On Zhu Xi's Thought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东南学术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詹石窗 , 于国庆 中年女教师身心健康问题初探 A Study o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Middle - aged Women Teachers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 卢泰琦 , LU Tai-qi 从医学生"三年级病"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Necessit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Light of "Third-Year Illnes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西北医学教育 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张仁汉 社会支持对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 The Impaet of Social Support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ronic Patient Psychology Department [医学与哲学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蔡翥 , CAI ZHU 应用三维健康标准综合评价大学生身心健康 Evalu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by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standard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罗加冰 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Effect of Obesity on chil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中国学校卫生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夏庆华 中高级知识分子身心健康状况及对策 Statu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medium and senior intellectual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杨永辉 , YANG Yong-hui 高校余暇体育与增进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Physical Exercis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University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葛吉生 , 高全 高校教师体育锻炼及身心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hysical Training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陶磊 更多相似文献...请你按照网址自己查阅,因为这些资料不能下载。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