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国外修缮文化建筑的案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外修缮文化建筑的案例研究论文

欧洲建筑是分布在欧洲的古代建筑的统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欧洲西方建筑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西方建筑中的解构主义

摘要: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进行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所谓的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就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与标准。解构主义形式的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分解与重组,因此,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个人性的特征。作为后现代景观之一的“解构主义”思潮对文学、哲学、政治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解构主义;正统;创新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

解构主义哲学主要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而产生的,其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而解构主义的直接来源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不满于贯穿西方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而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对于那种传统的亘古不变的哲学信念发起的挑战,1967年以《文字与差异》、《论文字学》、《语音与现象》这三部书的出版正式宣告解构主义的诞生。

雅克・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由,认为书写语言使符号呈现出难以抹灭的物质铭刻,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多样化的、无止尽的、模糊的。同时,他强调符号不能使概念有意义,认为语言是一种开放的、变异的、无中心含义的结构状态。他还认为建筑的目的是控制整个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垄断地位,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总而言之,可以看出解构主义的特点就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二、什么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实质上是对于结构的破坏、分解与重组,是对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按照解构主义理论,可以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称之为解码。解构主义的设计师们的共同点是赋予设计艺术作品各种各样的形态,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形态的倾向。解构主义风格的设计作品大都具有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多元化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模糊等特点。大多数的作品看似凌乱无章,而实质有内在的结构因素和总体考虑的高度理性化特点。

三、建筑上的解构主义浪潮

二十世纪是各种风格与各种主义百家争鸣的时期,这一时期产生比以往更多的设计风格和流派,集中地反应了各种流派设计思潮对建筑观念的挑战与探索,同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天才建筑设计师。在解构哲学的发展影响波及到建筑后,越来越多的表现在建筑上,建筑理论家将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这一理论解放了设计者被传统的结构主义完整性的约束,设计手法越来越让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人物如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彼得・埃森曼等。解构是文化的重构者,建筑元素的交叉、重叠和碰撞成为设计的整合过程和结果。虽然形态表面似乎呈现某种无序状态,但是其内部的逻辑及思辨过程却是清晰统一的。解构主义建筑实践过程追寻各种各样的手法,创造出同经典建筑模式完全相反的充满矛盾、冲突、变异乃至怪诞的建筑形态,但是建筑理论家们将这些建筑师统称为解构主义建筑师,而这支流派则被命名为“解构主义”流派。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解构主义建筑设计家弗兰克・盖里在他的设计中就采用了解构主义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坏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盖里的作品相当独特,极具个性,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与用到图样中去。他1978年设计的位于洛杉矶自己的寓所,使用了包括金属瓦楞板、铁丝网的色彩鲜艳的工业材料,是最早的解构主义作品之一。1998年弗兰克・盖里设计和建造完成的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集中了他后期解构主义的思想,整个建筑在河边,采用了弯曲、扭曲、变形、有机状、各种材料混合拼用等手法。

20世纪80年代,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彼得・埃森曼与德里达开始有所接触并相互影响。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化的方式来建造新的建筑理论框架。伯纳德・屈米的作品重新定义建筑在实现个人和政治自由中的角色。自20世纪70年代起,屈米就声称建筑形式与发生在建筑中的事件没有固定的联系,他的作品强调建立层次模糊、不明确的空间。在屈米的理念中,建筑的角色不是表达现存的社会结构而是作为一个质疑和校订的工具存在。

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央视大楼是典型的解构主义建筑,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建筑之一。它是由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的。库哈斯认为,在摩天大楼的设计中“大多数只是按照预先的方式进行布置,在其中进行的只是惯常的活动”他觉察到摩天大楼的创造模式已成为定式,应该有新的创作逻辑与思路,同时,在对于高层建筑的高度问题上,他认为不必“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谓竞争”,而是建造“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群”。

四、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及问题

总的来说,现在的解构主义具有无规则、残缺、突变、矛盾、独特的特点,打破传统颠倒传统元素,然后重组一种新的风格,这种模式顺应了现代人们不断追求创新,追求标新立异,追求释放自我的时代。虽然其在声势上很大,在建筑设计探索之路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解构主义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解构主义建筑理论试图从建筑语言上重组建筑,实现建筑意义的真实表达,虽然实现了反正规传统和正规标准的建筑模式,但是同时造就了光怪陆离的建筑景观和对解构主义的错误认识。从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建筑是现代主义风格之外的一种理性风格,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解构主义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由于解构主义本身的一些问题以及人们的错误理解,比如:结构过于复杂、工程造价昂贵增加工程技术的难度以及形式的破碎与城市现有的形态显得格格不入,无法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解构主义”这个词,在国内很是时髦,被看成是后现代的核心思想,人们将其理解为“破坏”,意思是要拆除一切既定的原有的结构或者模式,实则不然,解构主义不仅仅是在破坏同时也在建造着。或许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为我国设计的央视大楼引起广大人们的关注并将成为解构主义建筑在新世纪的一个里程碑性的建筑。打破了传统摩天大楼的呆板布局,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这次设计造价也相当惊人,像这样的建筑是否真的具有现实意义?当然从建筑学角度分析,它的确是建筑形式上的大突破,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解构主义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和争议,但是,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又被人们所厌恶之时,作为一个后现代时期的设计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在建筑理论方面,它敢于打破正规传统和正规标准,使建筑设计师门从传统的建筑模式中释放出来,对新世纪的建筑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2]李辰琦,张伶领.“杂乱”中的“动态有序”――解构主义建筑的动态秩序|J|.建筑师,2004

[3]C詹克斯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M|.李大夏,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徐津 建筑的解构与解构的建筑――思想及作品解析|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2

浅谈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摘 要】 随着历史不断地向前推移,在中西文化不断地摩擦和冲击过程中,中国的建筑文化受西方建筑的影响比较严重。现阶段,中国建筑在处理本土和外来建筑文化问题上出现很多缺陷,不但使许多地区的本土特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建筑如何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最后针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在如今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借鉴外来文化与创新时代文化三者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西结合、建筑、传承与融合

一、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

放眼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的建筑文化基本上是呈现一个相对保守的态势,几乎是没什么变化和突破,好坏之分也只能从建筑的用料和做工质量来分辨,在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虽然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变革甚至民族的分裂与融合,但由于我国社会制度仍然没有打破封建社会的桎梏,所以整个社会从上到下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动。封建制度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封建皇权的统治使人民无力反抗,甚至有人认为封建制度永远不会灭亡,所以,中国的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继承与传承下渐渐达到了顶峰。即使如此,中国早在近代之前也存在过西方风格的建筑,但是数量和规模都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限制,比如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圆明园中长春园的海晏堂,这个建筑是由意大利人郎世宁为代表的多人共同设计而成,是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但这个建筑仍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西式风格,因为建筑材料和许多装饰花纹都是使用的琉璃瓦等中国特色材料。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这段时期内的西方风格建筑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发展,相反却受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不少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国的建筑文化出现变革的分水岭大约在改革开放前后。封建统治时期的城市建筑以皇城宫殿、贵族官邸、封建园林、宗教寺庙以及君王陵墓为主,这些造就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几千年人民智慧的结晶。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的建筑是按照一种辐射式的铺设方式,以某一个重大建筑为中心,向四周蔓延的结构形式。很明显,这种建筑风格是为了维护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为了方便统治者对周围事物的管理。除了这种城市建筑的功能性需求,这种辐射式的结构也体现了人民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比如,人们会围绕宗教寺庙、家族宗祠或是官府居住,这样不但可以就近祈福、朝圣,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加平静的生活。

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建筑文化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换,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也迈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城市建筑的铺设机构也由原来的辐射式变成了分散式。即使在大型城市,也很难见到巨型的建筑群,无论是政府、企业或是交通枢纽,已经开始向城市的边缘迁移。这样,城市建筑的文化表现力开始由原先的核心建筑群向普通的建筑转移,单体建筑越来越凸显自我,从造型、结构到色彩内容都开始丰富起来。城市建筑群众的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多,新式建筑的兴起也越来越频繁,这些都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变更的直接体现,中国已经完全摆脱封建社会为了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而延续下来的建筑群结构,进入了当前城邦集中式建筑与农村散点式建筑相结合的新型建筑群结构。

二、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的影响

西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开始进入中国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这次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也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讲究的是“中和”和“中庸”,这与西方建筑自由和开放的审美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冲击。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我国更是越来越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与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影响,于是,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开始与西方建筑文化相融合,并且开始转型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式建筑。

中西建筑文化强烈的冲击从鸦片战争一直持续到19世纪20年代。在这期间,西方风格的建筑在中国发展较快,但在中国广阔的疆域中仍属于稀奇建筑。由于我国当时经济和社会的落后,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这段时间兴建的建筑大多受到外国人的控制,由为西方设计,中国人施工。主要表现为:

1、办公类。中国最早的办公类西方建筑要属传播西方教义的教堂,这类建筑带有极强的西方文化特色,但是精神的寄托并不是西方列强所需要的。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和物质利益,西方列强开始兴建与洋务运动相关的办公类建筑。众所周知,我国最早的办公建筑就是封建时期的政府官员审案办案的衙门,这些建筑都形似目前老北京的四合院,中间的大院四周是平房型建筑,具有非常浓厚的中国建筑文化风味。中西文化冲击后,受到国外建筑文化的影响,我国也开始修建多层的楼房与大院相结合的办公类建筑,高层楼房属于西方风格,而大院式的格局则带有中国风味,这种建筑则属于中西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2、住宅类。住宅类的建筑变化比较明显的就是上海的里弄式建筑,它最早起源于欧洲联排式的木板式建筑,由于木材容易着火发生火灾,1870年上海里弄建筑基本都变成了石库门住宅。这些建筑在总体的排列方式上是欧洲的早期联排式,但是每一个建筑的平面结构则是中国北方传统的四合院结构,但是在细节和装饰方面又具有南方传统特色。这种借鉴了欧洲风格的新式石库门建筑,整体建材使用了石头和砖料,具有更加丰富的欧洲风格的铁门和装饰,最大的变化就是阳台的添加。我们熟知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点兴业路76号石库门就是一处当时最典型的中西结合的石库门建筑。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如同交响乐一般,不同音调和旋律此起彼伏,中国建筑文化在传承发扬本土特色的同时,受到了非常强烈的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

三、我国建筑的发展前景

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一种风格的建筑都是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淀才能延续下来,而且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分析了中外建筑文化差异和冲击的基础上,对我国建筑的发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建筑文化必须传承和延续本土的特色文化,中国的城市建筑文化具有几千的辉煌历史,更应该充分的体现出来。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缺乏这种突出本土建筑文化特色的政策,许多地区由于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已经开始逐渐丧失本土民族特色。我国建筑文化的“本土性”和“国际性”分辨不够清晰,开发商也受到外来建筑设计开放性的影响,盲目的追求外来建筑文化。所以,城市建筑在学习借鉴国外优良特质的同时必须追求本土特色。

其次,一座城市的文化的表现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的建筑文化,城市建筑的风格与特质也反映出城市人民的素质和价值取向。建筑文化的发展是城市多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比如地理位置、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气候变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特色等。所以,每一座建筑的兴起必须讲求物质功能的完善、科学技术的先进,最重要的是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结

在西方建筑文化面前,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其精髓的同时,一定要摒弃照搬照抄的做法,对外来的文化要有针对性的加以利用,而非全盘推行。最重要的是保证本土建筑文化特色可以继续传承下去,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鼓励创新。中国的建筑需要新的一代人进行传承和发扬,走出现阶段我国建筑文化低沉期,走向一片新的光明。

参考文献

[1] 曹叶成.浅析西方建筑文化对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23-25

[2] 季富政.浸染――也谈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的影响[J].建筑与文化.2011,(12).38-39

国外古建筑保护之历史过程英国连电线杆都保护一座城市要有一个灵魂,这就是它的过去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张芝年编者按:随着现代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在中国遍地开花,如何保护古建筑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进行旧城改造?怎样合理发展古城的旅游业?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记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英国保护古建筑也走过弯路就国土面积而言,英国是一个小国,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历史遗产和古建筑资源丰富的国家。要做到城市发展与保护古建筑相互协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方面,英国也有不少教训。英国著名的古建筑保护组织“乔治亚集团”主任贝杰瑞介绍说,二战之前的150多年里,英国保护古建筑的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利物浦古建筑被毁现象特别严重,大兴土木对那里的古建筑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英国其他地方的许多古建筑也未能幸免。在20世纪,有1/6的乡间别墅遭到厄运。贝杰瑞向记者展示的两本书《乡村别墅的破坏》和《英格兰消失的豪宅》,分别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和2002年,记载了英格兰被拆毁古建筑的图片和历史资料。这两本书在谴责拆除古建筑行为的同时,也强烈呼吁全社会关注对古建筑的保护,停止并制止拆毁乡间古楼、宅第和宫殿式建筑。有人说,英国的城市与美国的不同,美国城市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其他都是郊区;英国城市,如伦敦,可以说是多中心的城市,33个区分别拥有自己的中心、步行街和商业区。也有人说,伦敦是一座由剧院、餐馆和咖啡厅组成的城市,体现了不同族裔、不同文化和不同风貌的历史沉积。贝杰瑞说,一座城市要有一个灵魂,这就是它的过去和历史,年代久远的建筑则是一段历史的见证。19世纪20年代,英国城市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建,当时对古建筑的保护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他对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拆除旧房的压力表示理解。英国人喜欢在古建筑里居住和工作最近几十年来,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1984年,英国成立了一个名为“英格兰遗产”的组织,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登记和保护,同时制定了相关法律,使英国对古建筑的保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目前,全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共约50万处,大到皇宫、古堡、教堂,小到草屋、拱门、电话亭,甚至电线杆。被保护建筑的清单还在不断加长,任何人拥有的建筑,只要有独到之处,无论是历史的深厚背景、建筑的匠心独具、石雕的栩栩如生、木工的精巧装饰,还是名画的陈年轶事,都可以作为理由,向“英格兰遗产”申请。列入保护清单的建筑按其价值,分为三个等级。属第一等级保护的建筑仅占总数的4%左右,约2万处。贝杰瑞介绍说,凡是列入保护清单的建筑,如果有人想要拆除,或者对其内部格局进行改动,当地政府都会征求“乔治亚集团”的意见。该集团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审议改建古建筑的申请。他说,目前很少有人提出拆毁的要求,许多都是申请扩建,包括改变建筑的用途,比如将原有的建筑隔为成套公寓,或将其改装成办公楼等等。贝杰瑞说,经历了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的破坏之后,英国人更加喜欢在古建筑里居住和工作,更加珍惜设计精湛、古朴高雅的历史性建筑。英国人说,不能破坏作为历史见证的古建筑,要发展请到别处去。现在,伦敦旧城几乎都是老房子,原貌原样,甚至给人破旧的感觉。有人却盛赞道,当一个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都建成水泥森林的时候,伦敦独具魅力,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充满艺术珍品的博物馆。保护古建筑不惜工本成立于1877年的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SPAB)至今已有127年的历史,是一个志愿者组织。该协会秘书长范宁对记者说,英国过去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犯了许多错误,理由虽然是正当的,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当过去熟悉的东西一下子都消失后,人们又为之大惊失色。为此,英国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设立了500个保护区,不仅保护古建筑本身,而且对其周围环境也加以保护。如果古建筑被高楼和高速路所环抱,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韵味。范宁介绍说,英国保护古建筑还有一条原则,政府不能强行拆除私人住宅,要按市价支付赔偿金。如果遭到拒绝,政府可以上诉。如果引起大的争议,该案例则要举行公开听证会,以听取当事各方、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伦敦希思罗机场的扩建工程曾引起广泛争议,结果由独立调查人举行了长达5年的听证会,终于解决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矛盾。英国人保护古建筑不惜工本已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它是由面粉厂改建而成的。仅仅为了保留面粉厂的墙体和上面硕大的“波罗的面粉厂”字样,英国人竟花费了7500万英镑,而推倒重建只要花3500万英镑。这是怀旧,也是纪念该厂在工业革命时代对当地经济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这样的例子在英国比比皆是,从中也许能够集中反映出英国保护古建筑的价值观。正如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说:“这些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属于我们的祖先,还将属于我们的子孙。除非我们将之变为假货,或者将之摧毁,它们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我们可以任意处置的对象,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国外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意大利与法国的一些城市保存了大量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是其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精华。对此,欧洲人民倍加珍视和爱护。在《威尼斯宪章》原则指导下,城市改造建设一直都很注重城市原有风貌,并保持着每个街区的特点。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并成为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游客。佛罗伦萨罗马,佛罗伦撒等城市的古建筑保存可用“整旧如旧”来形容,也就是说现代人看到的是一个加固了的,却不会刷新、重建,保持原样的意大利城市。就意风区而言,照搬《威尼斯宪章》会使我们无从下手,许多因素不具备也不适用,但我们认定要保存的一定是真正有价值的旧建筑,要保持其原样,不要大修大改,或以我们想象的美去修理历史遗迹。在整理出的土地上开发新建筑应是意式,但不应该盲目仿造,做成不伦不类的假古董。新建筑不要在老建筑前争奇斗艳,要学会收敛,留出足够的光亮给历史。也不要重视历史遗迹过了头,彻底变成了对历史的供奉。应该让历史遗迹自然地出现在正常生态之中,周围的建筑要努力与之和谐。威尼斯米开朗基罗画馆整修旧建筑要精心发掘设计,会有不错的效果。整修的思路如同对挖掘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修复的原则:有害锈去掉,无害锈保留。这是很重要的。保护青铜器以防继续风化锈蚀,但把青铜器打磨光亮也就毁了。风貌建筑整修也一样,有害部分去掉(例:空间结构安全性),无害部分保留(特有的真实外檐片段)。在专业人士的推荐下,我们参观了威尼斯米开朗基罗画馆。这是一个旧式的庭院群落改造的博物馆,内部装修十分考究,监控照明更是专业,而建筑主体外观基本没有改造。主馆的外墙面、门窗都如实保留了现状,甚至有些残破状,仅在房前的平台加上通透的玻璃廊道供游人休息、喝咖啡。这种陈旧材质与新空间的组合颇有情趣,不仅使风貌建筑保存完好,又多了些以人为本的商业文化因素,效果不错.修缮中的建筑维护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多是独院别墅洋房,从住宅向商业型建筑转型还有一定困难。旧建筑体形空间过于狭窄、孤立,过多的单栋建筑不利于形成商业氛围;大部分建筑对外经营的面积过小、采光不佳,限定了投资模式;受季节的影响,能留住客流的灰空间、休闲空间有限。针对以上问题,采用通透的玻璃廊道适当增扩加建,不仅在视觉上可以保留展示原有建筑形体,而且有机地连接单栋房屋形成商业廊道,扩大商业面积,减弱了营业季节的限制(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暂不适宜),使人流不仅限于原有道路或步行街,立体串联的空间也会使建筑背后区内的部分产生商机。整修的建筑装饰意大利作为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建筑整修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为了不影响市容景观,很多古迹或主要干道建筑整修时的脚手架外部罩着1:1原实物大小的影像幕布(有些巧妙地结合了广告),不经意远看一般不会发现建筑正在整修。城市印象总是完美无瑕。法国巴黎俯瞰法国巴黎在保护原有风貌建筑的同时也不断开辟新区,使人感受到这座古典、浪漫的城市焕发出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而在旧城区,完全看不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基本是旧式的多层建筑。政府规定,要拆除、重建旧城区的任何建筑物必须经市政府专门机构审查、批准,并设定严格的审批程序。如确因安全、抗震等原因需要拆除重建的,重建后建筑物临街的两个立面必须与原建筑物完全相同,也就是说要完全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因此在巴黎要新建一幢房屋容易,要拆除一幢房屋倒是难得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看看国外怎么做?●印度是个文物大国,古迹无处不在,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目录的就有22处之多。●一位意大利导演自豪地说,在意大利拍历史剧,根本用不着在摄影棚里搭景,将马路边的广告牌一撤,就是自然完好的历史画面。●墨西哥文物根据时代不同分为古文物、历史文物、艺术文物三类。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一、二类文物(指古迹遗址)就有11万处之多,被联合教科文组织宣布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就有19处。法国文化部遗产司戈万先生认为,要说法国在遗产保护政策上的特点,那就是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法国大革命促使遗产保护思想产生。大革命中,宫殿被砸,教堂被毁,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有一个名叫格雷茹瓦的教士最早提出了保护遗产的建议。他说,摧毁祖先留下来、象征着我们文化遗产的行为是十分愚蠢的。他的忠告被接受了。1793年,“共和二年法令”问世,法令规定,不论哪一类艺术品,在法国的领土上必须受到保护。共和法令使文化遗产在动荡的年代免遭浩劫。又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验积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遗产保护法诞生,这就是1913年12月31日通过的“保护历史古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1913年法”至今规定了法律的保护范围、申请保护的行政程序、享受的税收优惠等,这部法律内容全面细致,使有关的行政人员、专业保护人员都有章可循。1964年,在文化部长马尔罗主持下,法国对遗产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点造册。仅国家登记入册的历史建筑遗产就有4万件。文化遗产的涵盖面更宽,总数远超过4万。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因为出现了两个新趋势,一是遗产的概念在扩展,人们想要保护的不限于宫殿、教堂,而扩展到百年老厂,矿井等。第二个趋势是遗产“年轻化”,20世纪一些知名建筑师、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也被列为文化遗产。有专家认为,这两个趋势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渴望寻找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担心全球化潮流吞噬了民族特性,因此,凡是能够加强这种认同感的遗产都受到欢迎。印度文保部门对文物的抢救和修复工作一贯秉承他们在1932年的原则,即“对古建筑残迹的修复,不论多么简单,第一责任不是修旧如新,而是保护残迹”,要尽一切努力保护原物。印度在文物保护,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的保护和维修上相当成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一、多方参与筹措经费。首先,建立国家文化基金会。国内外团体和公众在免税的情况下,通过基金会对特定或普遍的项目提供资金或捐赠。其次,鼓励本国私人企业参与保护和修复工作。最后,寻求国际合作。自1977年以来,印度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积极支持者,并与一些国际机构紧密合作。二、 先进的专业技术人才。印度有着一支技术比较先进的文物保存和修复队伍。早在1917年,“印度考古研究所”就设有一个化学处理处,负责博物馆展品和其他文物的化学处理和保存工作,分析研究古迹的材料来源和和古迹损坏的原因,从而发现改善和保存它们的方法。经过他们的努力,印度考古界成功地应对了不同情况下不同原因造成的问题。三、广大民众的支持。“人民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这是印度文物界对外宣传的一句口号。印度决定每年的11月19至25日为“世界遗产周”,每到此时,印度文物考古界就大力进行文保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近年来,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在印度各地参观时发现,这里基本上没有在古迹上乱涂乱刻的现象。印度的古迹一般面积都比较大,但除了少量经允许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和食品店之外,没有店铺泛滥的情况。在墨西哥,古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认同、主权和凝聚全体国民的基本要素之一,保护和传播古文化遗产是国家的责任。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和属下的文物保护单位,所需经费由国家出资,不靠门票收入。一些古迹区和博物馆一个特点,就是门票便宜和各种优惠措施。墨西哥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是国家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最高也是唯一领导和管理机关,它有四大职能:对文物的保护、研究、传播和培养专业人员。因此,除下属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它还直接管理全国172处已经开放的文物考古区、110家博物馆、1家出版社、2所文物保护专业学校。它向全国32个州级行政单位派驻代表,领导和管理地方的文物保护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依法统一领导、管理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有职有权。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局文物保护工作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保护文物与扶贫结合。大多数文物古迹都位处偏僻贫困的农村地区。把文物保护工程同扶贫项目结合起来,吸收文物古迹所在地居民参加文物古遗保护工作,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二是保护文物与合理利用结合。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开发以古文物遗址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古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同时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是国家为主与公众结合。搞好文物保护,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保护文物的观念在墨西哥公众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厚的基础。墨西哥有很多公众自发成立的保护文物古迹的组织和文物保护志愿者。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意大利保存着世界上70%的文物古迹,这就使意大利人不仅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而且也有很强的责任感,因为这些文物不仅属于意大利,而且属于全人类,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对于意大利来说,要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保护好,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意大利文化部长的艺术顾问丹尼尔认为意大利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的成功来源于三个保证。一是政策保证。意大利将文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写入宪法。在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九条中明确规定,意大利共和国负责对国家的艺术、历史遗产和景点进行保护。意大利的文物保护与其历史悠久密切相关,还在意大利统一之前,已经存在着不少有关保护文物的规定。意大利统一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条例。1975年,意大利政府正式组建文化遗产部,负责意大利的文物保护工作。在意大利,各个城市对于城区建筑管理相当严格,古老街道和建筑物不许随便改造,不仅外型不能变,就连外墙涂料及窗户颜色都要保持原样。二是经费保证。近几年来,意大利在文物保护经费保证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一是每年大约20亿欧元的财政预算保证文物保护的经费开支。另外,自1996年以来,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将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此外,意大利还在税收方面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文化事业的政策。三是专门人才的保证。已有6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文物保护中心是培养各种文物保护人才的基地。该中心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开设有绘画、雕刻、纺织品等修复专业,学员不仅要学习有关的历史和技术知识,还要学习与工作关系密切的化工、物理、生物常识。该中心本身就担负着一些重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这对于学生来讲既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通过动手可以理论联系实践。该中心还负责对全国文物的跟踪与观察。除此之外,充分发挥自身的文物优势,提高居民的文物素质也十分重要。意大利文化部每年都要组织一个文化周活动,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历史悠久的总统府、议会大厦也都定期向社会开放。各级学校还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历史、文化、艺术教育埃及如何保护文物古迹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埃及人为此深感骄傲。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埃及很多珍贵的文物和古迹场所正在遭受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的损害。为了把凝聚了数千年悠久文明的文物古迹留给子孙后代,埃及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保护文物古迹的力度。公司运作破解资金困局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正在根据2004年7月政府通过的一项法令,筹建一家控股公司来负责开发利用和保护文化遗产。该公司由12个子公司组成。这些子公司又分为三类:第一类负责文物古迹的清洁、维护和安全;第二类负责监督文物古迹的修复、经营及承建博物馆旅游设施;第三类为埃及国内外的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机构提供技术和咨询等服务。在这些子公司中,比较重要的有两家,一家专门负责出版和销售同埃及文化遗产有关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另外一家负责制造和出售有关法老、伊斯兰和科普特文化的旅游商品,以及文物的仿制品。政府法令规定,这些仿制品必须拥有最高文物委员会的官方证明才能在市场上出售。新公司还将为埃及所有的文物古迹建立一个照片库,向需要者出售照片,同时所有博物馆和古迹场所将禁止以赢利为目的的职业摄影。据说,一家意大利公司曾用6万美元购买埃及博物馆所有展品的摄影权,很快这家公司通过出售这些照片不仅收回了投资,还赚了5万美元。新公司还计划为各种博物馆和著名古迹注册标识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最高文物委员会将是惟一有权使用这些标识的机构,其他机构只有支付版税才能使用。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注册了12个标识,其中包括吉萨金字塔、萨卡拉金字塔、埃及博物馆和伊斯兰博物馆等。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哈瓦斯称这家控股公司的成立是“埃及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全面革新”。他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受到资金短缺、工作人员抱怨薪水太低等财政问题的困扰。”他估计,新公司如果能够按计划顺利运作,最高文物委员会将不用再为修复、保护和挖掘文物古迹的资金来源发愁了。加强管理防范文物外流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埃及遍地是古迹,但是,受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埃及自身的考古科研能力非常有限,长期以来,埃及政府允许外国考古人员在其境内从事发现、挖掘和研究古迹的工作。前不久,针对外国科研机构垄断埃及古迹的研究资料,以及一些外国考古人员同国际文物贩子相互勾结盗窃埃及文物的做法,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推出具体措施,开始加强对境内外国考古人员的管理。针对国外考古队的新制度包括:每个外国考古人员或小组必须提前3个月或更早向最高文物委员会提出在埃及境内工作的申请;禁止外国考古人员将古迹现场的泥土样品拿回自己国家进行研究,他们只能在该委员会下属的研究中心或埃及大学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外国人在埃及进行研究工作时,每个月都要提交进展报告;他们在挖掘现场必须设有专门的地方搁放挖出的文物;在发现任何新文物或挖掘现场可能发生危险时,必须马上向委员会报告。一支日本考古队前不久就因违规而受到埃方的严重警告。该考古队在开罗附近的达赫舒尔地区出土了一具距今大约3800年的木乃伊,在没有向最高文物委员会申报的情况下便擅自向媒体公布了这一发现。哈瓦斯警告说,如果该考古队再犯同样的错误,将禁止其在埃及继续从事考古工作。到2月初,埃及有关管理部门关闭了300个考古挖掘现场中的65个,暂停了28个国外考古小组的工作,并要求一些涉嫌偷盗文物的国外考古人员离开埃及。法律手段追讨流失文物从18世纪开始,西方各国大量窃掠埃及的珍贵文物。如今,埃及文物散落于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极品文物。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博物馆收藏了几十万件埃及文物,仅法国卢浮宫就有4.5万件,而意大利都灵博物馆的埃及文物典藏也仅次于埃及开罗博物馆的10万件。具有讽刺意味的还有,狮身人面像上的石刻胡须部分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欧洲最大的一座方尖碑,就是从埃及卢克索神庙塔门前搬到卢浮宫旁的协和广场中央的,碑座上还镌刻着描述这块250吨重的石碑的搬迁过程的画面。哈瓦斯说,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通过国际著名拍卖公司拍卖得到的物品都是埃及的文物,埃及正在设法通过各种法律手段追回这些珍贵文物。2004年埃及从英国索回了约600件几年前被盗卖到英国的文物。埃及还在多次会议上呼吁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主动退还非法得到的埃及文物。目前,埃及正在通过法律渠道要求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归还“罗塞塔石碑”原碑。1799年一名法国考古学家发现的“罗塞塔石碑”是举世闻名的珍品,为后人提供了解释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宝贵线索。

外国校园研究案例论文

美国堪称世界上 教育 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教育方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美国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美国堪称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不仅普及了中小学教育,而且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经济实力在当前首屈一指。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其教育领域的不断变革,正所谓“变,不一定会导向成功,然而不变,一定不会成功”。本文试图对近半个世纪的美国教育改革作一概述,并对其进行粗略的分析。

关键词:教育;教育改革;美国

纵观美国教育的改革,不难看出,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而激烈的教育改革始于1957年“卫星冲击波”导致《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颁布,持续到60年代中期,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又集中在基础教育这一领域,此后1965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改革的视角才不断地扩展开来,一直持续到现在。

截止到上世纪80年代末,由瞿葆奎先生主编的《美国教育改革》这本书将美国教育改革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1918~1945,主要解决的是一些中等教育问题,其间以“八年研究”最为醒目;1946~1957,致力于机会均等、课程、 儿童 及师范学院等一些问题;1958~1987,对公立教育、进步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激烈的 辩论 [1]。

因此,我们可以将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作为分界线,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教育改革一分为二:之前是总体趋向缓和的教育改革,之后是激烈而又不乏激进的教育改革。本文以后者为论述对象。

一、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历程

(一)拉开帷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此外,当时美国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特别是“进步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2],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改革奠定了 文化 基础。而真正的导火线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引起了美国朝野上下的极大震动,教育改革的呼声更为高涨。

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批准了《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拨出大笔经费用于改善美国中小学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教学,以改善日益下降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等等[3]。《国防教育法》拉开了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帷幕,是美国教育立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也影响了以后美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改革在继续。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的教育改革继续进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此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主要是心理学家布鲁纳领导的课程改革;与之匹配的一系列法案主要有1965年的《中小学教育法》、1966年与1967年的《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1963年的《高等教育设施法》、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以及1968年的《高等教育法修正案》。

《国防教育法》颁布以后,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因为教材过深、要求过高而导致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因此截止到70年代中期,美国中小学生的素质不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低于“卫星冲击波”之前的水平,加之美国在与日本、联邦德国的竞争中连连失手,其一极化的地位逐渐呈现多极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界、企业界和教育界强烈要求“回归基础”(Back to Basics),于是1976年美国开展了一场“回归基础运动”。主要是对中小学校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进行改革;内容主要是围绕“生计教育”和基础教育;旨在消除进步主义教育造成的学生知识水平下降,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倾向,主要强调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实行严格的纪律,开展学习上的竞争,采用标准化测验,实行能力分组,增加家庭作业,加强爱国主义与道德品德教育[4]。不可否认,这次运动为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新一轮改革。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美国教育改革大刀阔斧的开始。美国向来是擅长以危机促进改革的国家[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布的教育 报告 书——《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是推动美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名篇之作,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个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育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培养国民素质的作用与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高低甚至是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报告书开头即指出美国社会的教育根基现在正在为日益强大的“平庸”浪潮所侵蚀,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已经到了对国家形成安全威胁的地步[6];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此报告的公布,在美国教育史上又一次揭开了教育改革的序幕,大大超过了1958年教育改革的声势和规模。

到1985年,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共同启动了“2061计划”,经过将近四年的调查,最终用哈雷彗星下一次与地球相遇的时间为代号完成了该报告,命名为《普及科学——2061计划》。报告称:“普及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美国没有任何事情比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更为迫切”,最终“帮助美国变成一个普及了科学知识的国家”;报告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使人们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合过负责任的生活”,然而科学文化应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因为科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传授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变成富有同情心的人,使他们能够独立考虑怎样面对人生[7]。这一工程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对于深化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向以“教育总统”自居的老布什又推行了2000年教育优先法,其主要内容是: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学校体系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坚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等。

(四)教育改革的新高潮。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迹象,一系列的法案多是直接由总统亲自提出和签发的,并且在教育领域投入的经费也是大大超过了以前,开创了一股教育改革的高潮。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既是对80年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对20世纪最后十年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

1991年4月18日,美国前总统布什正式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他提出了六项宏伟的教育目标:到2000年,①所有儿童具有入学读书的准备;②高中 毕业 生至少达到90%;③学生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方面具有国际竞争能力;④学生在科学领域领先于世界各国;⑤每个成年人都具有文化知识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竞争能力;⑥每所学校都成为没有暴力和毒品的良好场所[8]。为实现上述目标,布什还提出应该采取四项策略与之匹配:①为今日的学生创立更好和更负责任的学校;②为明日的学校创立新一代美国学校;③把美国变为一个全民皆学之邦;④使社区成为可以进行学习的场所。由此可见,美国2000年的教育战略已不仅仅是面对普通教育,同时也是成人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突破。

1993年1月,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出于政党的不同和政治竞争的需要,克林顿虽然对布什时期的许多条文作出了修改,但在教育上基本是采取了延承的态度。次年3月,国会通过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并使其成为正式法律。该法首先将布什的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增至八项,增加了教师培训和家长参与两项新目标以及八项目标的检测数据指数;其次,还增加了外语、艺术两门核心课程及其他内容。该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随后,联邦政府还颁布了《改进美国学校法》、《学校与就业机会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且都得到了国会预算的支持。

1997年2月4日,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全面地阐述了教育问题,并指出:美国要在下一个世纪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就必须建立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培养一流的人才;把教育作为他第二任期里的头等大事来抓,并提出了美国未来发展教育的三大目标及实施纲领[9]。同年,克林顿总统又提出了《1997重建美国学校伙伴关系法》,计划用四年的时间拨款54亿美元来协助州和地方整修旧学校和兴建新学校。同年,美国教育部还提出了一个《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要求延长公立学校时间,让儿童、社区民众在课后、周末和假期拥有一个安全无毒害的去处,在其中学习、成长。

1998年,美国教育部提出《小班化计划》,计划在十年内拨款208亿美元,增加10万教师,从而把小学一至三年级的班级学生数降低至每班18人。其中一项重要 措施 就是采用“校中校”(Schools Within a Achool)的方式,将一所大规模的高中分成小规模学校,由师生自己选择一所“校中校”,学生大部分课一起上,但各个校在人事、财务、教学计划等方面是分开自治的[10]。

2000年5月,克林顿总统在其“学校改革之旅”中宣布了《学校为社区中心:规划与设计公民抉择指南》,提出教学适应学习者需要、学校成为社区中心、提供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有效利用所有资源、在变革中赋予学校弹性等教育改革思路,尝试着让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推进教育改革。

2001年1月,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出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简称(NCLB)的教育改革计划。“这项改革计划称之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原因在于它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每个孩子应该接受好的教育,也就是说,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在学业上掉队,每个孩子必须会学习。”[11]该法案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在12年内使阅读与数学达标的学生达到100%,各州必须在四年内使所有教师都合格,同时强调要缩小富人和穷人、少数族裔与白人学生的学业差距;该法案还强调州和地方要致力于绩效责任的落实,奖励成绩优秀的学校,惩罚绩效太低而又改善不力的学校。

这个法案自出台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时间,国内有关这方面的 文章 和资料也不少见,到底进展如何?相信能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

二、改革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了解一下美国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些矛盾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是政府的责任在不断地加强,影响在不断地增大;另一方面是一些别的因素(主要指市场)不断渗入并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对教育质量的不断强调,另一方面是对教育公平的不断追求;一方面是政府的自上而下,另一方面又是平民百姓的全体动员,等等。说到底,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反映出美国教育领域乃至世界整个教育领域内的问题。

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美国近半个世纪教育改革的特征:

(一)速度快,步伐大。从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到2001年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不到50年时间,美国教育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且从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改革的步伐一次比一次大,受重视程度也一次高过一次。也正是这些,才使美国教育更好地适应了21世纪和信息社会的需要,使美国教育不断前进、领先世界。

(二)前进中不乏浮躁。不可否认,这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对美国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好多问题特别是中小学领域内的问题在这50年中得到有效地解决。但可能是基于各方面的需要,“浮躁”之风在美国也是愈演愈烈,其实不仅仅是在美国,“浮躁”可能是整个教育领域内的通病。

比如,《国防教育法》的颁布确实适应了当时大背景的需要,但里面定的好多目标都偏高,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迟迟没有得到好的效果,以至于后来很多法规的颁布都是在不断地对它修正;再者,著名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老布什定的六项宏伟的教育目标过于笼统与死板;还有,80年代在美国几乎随处可见的“危险论”,但当时的情景远不是1983年报告书中渲染得那样,“我们的国家处于危险。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于领先地位,现正在被世界各国的竞争者赶上”[12],“危险”一次的涵义早已被大大地泛化了。

(三)成绩不断肯定,问题不断出现。《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4月发表)这一报告发表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美国各界也在对这20多年的教育改革的成败得失不断地评价。2003年4月26日,美国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座谈会,正是以该报告诞生20周年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为主题来展开分析,可以说评价和结论是多样的,支持与批评共存。其实从这50年来出台的一系列 政策法规 可以看出,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有相应的法规不断地出台。

(四)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整个教育领域出现了一股新思潮——终身教育(法国、朗格朗P.Lengrand)[13]。美国也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1963年颁布《职业教育法》;1975年将原来的“全国职业教育中心”改称“全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加强了理论上的指导与研究;从1962年到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四次加强职业教育法案,颇有影响的《生计教育法》便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强调要重视学生职业准备能力的培养。

自70年代以后颁布的有关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文件可以参见文后附录。

三、小结

综观美国这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不难看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即优质教育)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一思想仍表现得十分明确和突出,但自80年代以来还有另外一条基本思想愈加明显——民主主义,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最后,需要说明两点:①美国教育的立法实际上还是一种经费资助法。因为美国教育的决定权主要是在州和地方,假若有的学校因某种原因拒绝该法,那么这一立法的完全实施还是很难的;②目标与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教育改革更是如此。教育改革是一项困难的、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任何教育问题都不是一次两次的法案的提出就能解决的,教育问题依然是决策领域的前沿和中心问题。

当然,任何一项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美国政府的好多教育改革都是通过自愿参加的改革计划来实施的,教育界及民众在其中的渗透力越来越大,像特许学校、高成就中学、磁性学校、“校中校”等一系列新思路的出现,都是政府、教育界和社会各方最终达成平衡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环境下,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参考 文献

1.瞿葆奎,马骥雄.美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姚丽霞,洪明.美国真的处于危险中吗?——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主旨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5.谷贤林.九十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0;(1)

6.项贤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7.史静寰.八九十年代[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4)

摘 要:学校环境教育关系到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学校环境教育是保障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华盛顿特区的学校环境教育形式为学校推进环保和促进学生健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美国 华盛顿 学校 环境教育

美国一直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环境健康作为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学校环境教育是保证学生和教师具有高质量的教育和学习生活的重要力量。

一、学校环境教育的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研究证实,学校环境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和执行学校健康教育计划的成败之间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是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各种教育计划,保证学校环境教育顺利发展。

华盛顿特区在2010年通过了健康学校法(HSA),旨在改善学生的健康。法案对学校环境教育做了专门论述。包括学校花园计划、健康环境素养培养计划(ELP)和绿色宣传等。

二、学校环境教育

华盛顿学校环境教育以绿色校园作为理念,通过全方位实践式教育实现学校良性发展。环境教育鼓励校内外人员广泛参与,重视社区和学校的相互支持。

1.学校花园项目

该项目由华盛顿教育监管办公室(OSSE)设立,联合社区组织、特区环境部等为特区学校创建绿色花园。OSSE为学校提供园艺学课程,由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为计划提供技术和财政上的支持。

花园项目包括学校申请注册花园、申请项目资金、技术支持和专业发展。学校首先申请注册,填报花园项目的相关信息,建立一个项目沟通和支持 渠道 。特区教育监管办公室提供园艺指南、学校花园模型、系统设计以及项目管理的技术支持。

花园项目还开展花园教师培训,为有兴趣的老师提供为期一年的花园课程学习。同时每月举行一次学校花园主题的会议,以解决学校花园建设相关问题。 目前华盛顿特区已拥有93所学校花园。

2.环境素养培养计划(ELP)

该计划于2012年7月正式出台,是华盛顿政府为本区域社会和学校创设健康环境的体现。使学生获得解决健康和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成为健康环境的管理者。

计划是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一个系统的环境课程。围绕健康环境知识、态度和相关技能,培养学生能对环境保护做出明智选择,能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展户外实践体验;,能分析周边环境信息,并找出问题的关键;,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课程以大自然为素材,采用“自然教育”、“自然学习”或“户外教育”的 方法 ,让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和情感。

该计划(ELP)要达到的目标是:

(1)K-12环境素养知识课程。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参与一个户外环境教育活动。会访问和下载环境资源相关资料并完成作业。具备整合和创建环境策略的素养。

(2)增加教师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为教师提供环境教育辅助服务,举办环境教育研讨会和开展培训。进行社区环境服务实践,促进教育者和社区居民之间对话。

(3)把环境素养培养融入中学课程。增加高中生的环境科学课程,把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服务作为学生毕业的一项指标要求。

(4)建立学生环境素养评估体系。收集学生环境素养知识成绩信息。创建各类活动用以评估学生环境素养。将学生的环境素养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评估系统。

(5)学校配置一定的环境设施,用于支持学生户外环境体验学习。鼓励和帮助学校申请美国绿丝带学校认证项目。

(6)协调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协同实施计划。统筹特区相关组织和机构,划分各自在计划实施中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协同完成环境素养培养计划。

3.绿色宣传

华盛顿环境部对学生、教师和居民开展不同形式的环境宣传。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个人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负责任的行动,防止环境受到破坏。

面向学生的绿色宣传有:①水产资源教育,使学生了解野生水生动物资源,掌握如何保护和利用水产资源;②能源教育,使学校参观特区环境部相关的能源项目,理解和学习如何节约能源;③实践体验学习,学生通过户外活动,探索周边地区自然环境,并参与社区环境服务项目。

针对教育工作者的宣传,有环境教育研讨会和培训。教师们相互交流 经验 ,学习如何更好的指导学生处理复杂的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整合自己的环境教学实践。特区规定教师必须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的环境教育研讨会,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学校环境教育的意义

学校环境教育能推动构建绿色学校,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推动学校教学体制和运营等各方面的绿色发展,节省经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为参与绿色经济的建设做好准备。

华盛顿学校环境教育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能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健康的学校环境有利于节约能源与学校运营成本。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技能,减少损害环境的不良行为,使学校朝着可持续的健康校园环境发展。

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学校环境教育有利于节省和储备宝贵的自然资源,加强地区和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翠华、王金雪等译,学校健康教育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第58页.

[2]http://dchealthyschools.org/spotlight-school-gardens

[3]http://ddoe.dc.gov/service/dc-environmental-literacy-plan

[4]崔凤,藏辉燕,美国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02).

目前,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高科技产业和创新体系的蓬勃发展。研究和借鉴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模式 在创业教育开展得最早和最为完善的美国大学中,哈佛大学、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各有千秋,代表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 1.哈佛大学――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 在美国,创业教育开展最早的要数哈佛大学了,开始于1947年。哈佛大学将“创业精神”定义为“追求超越现有资源控制下的机会的行为”。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创业精神代表的是一种突破资源限制,创新未来、创造机会的行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是唯一为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发行期刊的学院,其优势在于能够针对创业管理建立完整的资料和案例库,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塑造和培养。 2.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 百森商学院始终是创业学领域的领导者,并以创业教育方面的特色和专长为世界所公认。早在1967年,百森商学院就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而今它已有本科、MBA和高层经理研修3个主要培养计划,代表了美国商学院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主要由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其宗旨是全力帮助学生发展创业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其模式是通过创新性 教学计划 、外延拓展计划和学术研究来支撑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快速成长五个模块,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认识,避免传统的将创业课程分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作业管理等分散课程带来的创业知识零散、割裂的后果。 3.斯坦福大学――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 斯坦福大学的创建正逢美国产业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之时,因此它的办学理念带着时代的烙印,处处显示着务实、创业的精神。斯坦福大学非常重视对创业战略和创业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对创业过程中各阶段、各层面的策略和操作议题,以及产学合作、产业网络等环境方面的议题。在实施创业教育方面,斯坦福大学采取了两种课程模式:一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基础课和综合课中,二是单独开设创业课程。斯坦福大学共开设17门创业管理课程,90%以上的学生都上过创业课程。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 1.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高校尤其是商学院、理工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 首先,美国的创业教育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不仅鼓励高校从事创业学与创业教育的研究,还专门设立国家创业教育基金。 其次,美国高校管理层对创业教育高度重视,这有力地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很多学校的校(院)级管理者都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担任重要职务。 再次,社会组织和社会资金支持创业教育。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众多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这些机构提供基金或经费,用于资助创业竞赛和创业项目、奖励创业优秀学生、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等。美国创业支援主体包括“民、官、学”三者,而且以民间组织为主、以政府为辅、由教育机构参与。在创业的四个阶段中,民、官、学三方支援主体有一定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创业支持体系。 2.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美国大多数高校都将创业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因而具有完整且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已经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以百森商学院为例,学校设有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外延拓展计划,创业课程教学大纲把课程分为公选课程和核心课程两部分:公选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内容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六大领域,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核心课程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体系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快速成长五个部分,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结构,主要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组成。 3.实力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有稳定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一般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根据教学和管理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数量。美国高校一般吸收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鼓励创业教育教师与非创业教育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很多美国高校商学院的教授都有过创业的经历,担任过或者正在担任一些企业的外部董事,这使他们对创业教育领域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有着不可比拟的敏感度和洞察力。美国高校的创业师资不仅包括上述专家学者,还包括许多企业家、创业者等,他们经常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一般以短期讲学、参与案例讨论、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项目。 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及其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在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形式,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水平较高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开放式的,是集高校、社区、企业于一体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五种。 高校创业中心。实施创业教育的美国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由专门的学校领导及教师负责,具备制订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的功能。 智囊团。智囊团是指由一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及美国社会的一些知名人士所组成的为美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提供经验和资助的组织,是美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外在力量。智囊团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咨询;二是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资金、场地和机会等;三是参与高校的创业教育,直接向大学生传授创业技能和知识。 创业家协会。一般由比较杰出的创业家组成,他们不但要参与教学,还要为创业中心提供资金和各种捐助。 创业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为创业研究者提供沟通的机会,出版会议交流论文、索引、文摘及相关信息。 家庭企业研究所。主要负责举办家庭企业系列讲座、家庭企业研讨会,颁发杰出家庭企业奖,帮助家庭企业快速成长。 三、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1.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观 所谓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观,就是秉承“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的创业教育思想,将创业教育看做“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的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一些特有的教育方式,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等特质传给受教育者,并使受教育者将其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美国高校正是在这种创业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肩负起实施创业教育的责任,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的。 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上有着明显的功利性,一些高校要么将创业教育视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权宜之计,要么将创业教育看做培养“老板”的工具。因此,中国高校应该正确认识并深刻理解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尽快转变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进一步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确立以培养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观。 2.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特点的创业课程体系 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要以创业学科体系为基础,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体系。高校应将创业课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向学生传授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课程设置应注重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淡化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 3.加快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学,它要求教师应当首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因此,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或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获得创业的体验;要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要注重吸收社会上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来校开展兼职教学和研究工作,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咨询和指导,特别是要聘请成功的创业者、创业投资专家作为客座讲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 4.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创业文化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重视创业、推崇创业,创业教育才能得以有效开展。因此,高校应制定各种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设立专门的创业管理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营造创新、开拓、进取的学习环境和推崇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 5.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教育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助推器。美国外部创业环境之所以很好,就是因为它们有创业文化的熏染,还有社会资金的支持。因此,高校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尤其要改变现在企业界对创业竞赛冷漠的态度,使他们能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高校还要与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课程运作模式的优势,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感受真正的企业精神。 (黄国清系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一 木

国外乡村发展的案例研究论文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田园生活于一体,跨产业、跨功能的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的主题定位与功能开发对产业链扩展也有特定的要求与限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力量和品牌积累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产业集群演化与整合趋势,对照农业价值链演化规律,依据产业补链、伸链、优链的需要,形成综合产业链。

一、韩国

1、总体特征

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注重资源整合,海滩、山泉、小溪、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游的主题;注重创意项目开发,深度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 历史 等,并使其商品化;注重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注重乡村 旅游 严格管理。

2、典型案例

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地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 养生 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 养生 观念,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三千个大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味 健康 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

3、可借鉴之处

(1)大酱村抓住游客好奇心,以“奇”为突破口,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是创意的奇特。开展三千个大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是实践的奇特,再者将韩国泡菜、大酱拌饭为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也是乡村 旅游 发展的灵魂。

(2)传统文化结合现代人生活方式进行产品体系创新开发,是乡村 旅游 和田园综合体做出特色化的有力选择和最佳方式。

二、日本

1、总体特征

2、典型案例

大王山芥末农场,也叫大王山葵农场,位于长野县中部的安昙野市。

然而,你很难想象,这片土地当时是只有石头的荒地。除了种植山葵,农场还有很多其它业务:观光、餐饮、加工、商品销售等等。

该农场以黑泽明的电影《梦》的拍摄地点而闻名,这种以农场为依托,以媒体传播为宣传手段的方式也是乡村 旅游 发展的方向之一。

3、可借鉴之处

(1)定位:认清优势,才能把握风格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大王农场的核心优势:山上的融雪在山脚下汇作清澈见底的小溪,既方便引水灌溉,也塑造了农场依山傍水、秀丽清幽的风景。

农场里大片的山葵田透出无限生机,苍翠茂盛的树林与水草飘摇的溪流相映成趣,溪流中偶有几条叫不上名字的鱼儿游过,更增添几分灵性。

面对如此优越的自然风景,想必每个人都明白,随波逐流地追求热闹喧嚣,无疑是舍近求远甚至“自我毁灭”的行为。为了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彰显清幽风格,除了在溪流中划着小皮艇边游边赏这一活动,农场并未开展其他自然体验项目。

(2)点睛:搭配人文景观,赋予场景与意境

将生态景观营造出某种场景、氛围,或者某种意境,点缀人文景观是关键。大王农场在这方面可谓花透了心思:

几座水车磨坊坐落在溪流一侧,古老的水车缓慢地转着,发出嘎吱嘎吱地声响,让这里的时光变得恬静惬意,难怪会成为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取景地,更难得的是这份激发想象、引起 情感 共鸣的悠远意境。

园中点缀有多处石雕小品,天然形状的石块上大多刻画着一对情侣的形象,极好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传递出浪漫爱情的味道;

还有一处祭祠,供奉的是当地人信奉的神灵,为农场增添了几分神秘虔诚的氛围;

农场的功能建筑与体验场所,比如山葵加工车间、办公室、综合服务楼、餐厅商店等,普遍采用木屋、石屋的形式,透露出古朴的乡土气息与厚重的时光积淀。

(3)匠心:专注细节,才能保证品格

秀丽风景不能全凭自然馈赠,精心修饰同样重要:

尽管每日游客众多,农场始终保持着整洁干净的环境。生长时节,成片的山葵田郁郁葱葱,道道田垄勾勒出条条涓流,绝对是养心又养眼的生产性景观。

酷热时节田里还会搭起遮荫布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国内的农场出于种植生产需要也会使用遮荫布,但往往会严重影响景观效果。而大王农场里成百上千条遮荫布铺得齐齐整整,宛若为山葵遮上了一块巨幅面纱,不仅不碍眼,反而生发出别样的美感。

更体现出细节精神的是,大王农场在功能区域的划分上做到了动静分隔:观景台、石雕小品、祭祠、水车小屋、带凉亭的木桥等随机散落在自然风景之中,调剂着游人的观光旅程;而山葵车间、餐厅商店等功能建筑则集中于农场主路两侧,避免为观光的游客带去不悦耳的聒噪之声。

(4)体验:做得全,不如做得精

开发休闲体验项目,不少小农庄小农场也跟风选择了“多而全”的打法,一味追求数量与种类,导致主题不明确,亮点不突出,成了万千农庄中的普通一员,吸引游客完全要看天气看距离看行情看运气,缺乏竞争力。

相比之下,大王农场开发体验项目的思路更值得提倡:山葵在日本是比较普遍的调味食材,吃寿司或者刺身经常会用到。农场以自家优质山葵为原材料,开发了山葵酱冰激凌、招牌荞面以及琳琅满目的膨化休闲食品,打造了独有的餐饮购物体验,极受游客欢迎。

尤其是山葵冰激凌与招牌荞面,几乎成了游客心心念念的“网红 美食 ”,必食之而后快,从而为农场增加了人气,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与其泛泛地堆砌过多体验项目,还不如抓住一个卖点做精做细来得实惠。

三、意大利

1、总体特征

意大利农业 旅游 区的管理者们利用乡村特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这种“绿色农业 旅游 ”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使乡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人们不仅可以从事现代的健身运动,还可以体验农业原始耕作时采用的牛拉车,甚至还可以手持猎枪当一回猎人,或是模仿手工艺人亲手制作陶瓷等。

2、典型案例

多元发展、绿色共生成为意大利农业最独树一帜的地方和最鲜明的特征。

意大利一直把“特色农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作为一张名片,农业从业者都严格践行“可持续”的座右铭,让农作物自然生长,畜牧养殖与蔬菜种植相辅相成,既保证了品质,也保护了土壤和水质。

意大利农场都是绿色有机种植,都采用喷灌滴灌的方式给作物进行灌溉,所施用的肥料都是以意大利本土的生物有机肥为主。

在维特利的两个百年家族农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特色独具、和谐共生的模式。

在第一处农场内除种植蔬菜、果树等作物,多以观赏性畜牧养殖为主,有马、羊、驴、大鹅、孔雀、鸽子、猪等家禽品种。马既有竞赛专用的赛马,也有负重的家用马驹。其中,意大利的养马,奶牛和家禽饲养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与工厂化饲养,并达到了高度机械化水平。

同时,为保护乡土物种,保持农作物优越品质,意大利政府为主要农畜产品的种养殖方法制定了具备法律效力的标准,如详尽规定橄榄树的间距、葡萄的单位产量、黑猪的生长周期等。

意大利政府还立法对这些农产品进行等级评定,如葡萄酒就分为4个等级,在价格上也体现出合理区分。

例如,对于葡萄酒,意大利有自己的葡萄酒分级体系,对产地、品种、种植方法和酿造方法等方面作出了要求。对于葡萄树的栽培、管理,以及酿酒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他们始终把葡萄酒的质量和酒庄的荣誉放在第一位。

意大利的农业 旅游 起步早且发展成熟。早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与 旅游 全国协会”,引导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自然野趣,与农民同吃住、同劳作。在欧盟所有成员中,意大利是首个将农业 旅游 纳入法律体系的国家。1985年,意大利第一部关于农业 旅游 的国家法律生效, 旅游 农场需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方可取得许可。

近年来,意大利农村 旅游 的维度和深度还在不断地拓展,这种发展超前的模式,也给意大利农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其一跃成为欧洲欧盟内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农业生产国。

意大利的绿色农业 旅游 极大地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并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休闲 娱乐 、 养生 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使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出了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3、可借鉴之处

意大利农业的强大农业优势,不仅源于意大利悠久的 历史 传承、生产者的创新性思维、对质量与安全标准的严格追求,也得益于该国对农耕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是质量兴农,向农业强国转身的重要举措。意大利的绿色农业 旅游 对我国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方向和可行路径。

中国农业的未来在于根植绿色,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根本的任务则在于从追求产量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紧紧围绕农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绿色种养,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等重大需求,着力 探索 ,协同创新,完善机制,全面促进绿色农业持续发展。

此外,绿色农业应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及安全性追溯,同时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 旅游 。

四、美国

1、总体特征

美国市民农园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参与市民农园的居民与农园的农民共同分担成本、风险和赢利。农园尽最大努力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且低于市场零售价格的农产品,市民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双方互利共赢,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

2、典型案例

美国Fresno农业 旅游 区由Fresno city东南部的农业生产区及休闲观光农业区构成。区内有美国重要的葡萄种植园及产业基地,以及广受都市家庭欢迎的赏花径、水果集市、薰衣草种植园等。采用“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线”的立体架构,综合服务镇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商业配套完善;农业特色镇打造优势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平台,产销相互促进;重要景点类型全面,功能各有侧重。

3、可借鉴之处

采用资源导向型的片区发展模式:产业强者重在生产销售,交通优者重在综合服务,生态佳者重在度假;要做足体验性,同时把握重点人群需求:针对青少年家庭市场做足农业体验,针对会议人群做强硬件设施与配套 娱乐 等;另外,通过丰富的节庆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几年过来,休闲农业和乡村 旅游 的发展态势依旧强劲,《关于进一步促进 旅游 投资和消费》政策指出,至2020年我国乡村 旅游 模范村达到6000个,休闲农业和农村 旅游 特色村10万个以上,农家乐300万家,带动5000万个农民参与乡村 旅游 发展。

下面为大家介绍4个分别来自中国宝岛台湾、法国、美国、日本的乡村 旅游 经典案例。

01

台湾桃米生态村

台湾桃米村经过“921”大地震后,变成了一个传统农业没落、人口外流、垃圾丛生的“桃米坑”,经过桃米里政府、学界、 社会 组织及社区居民的共同商讨,确定以“生态桃米村”为方向开展灾后重建。

成功实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且桃米村因此彻底“大翻身”,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桃米生态村已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成为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乡村 旅游 于一体的乡土生态典范。

桃米生态村的经验,可以总结为2点:

(1)把挖掘独有的生态资源作为开发生态 旅游 的根本。桃米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台湾原生29种青蛙,桃米拥有23种,台湾143种蜻蜓,在桃米就发现49种。

然而,一开始村民们对发展以青蛙为主题的生态村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抵触。为此新故乡文教基金会面向村民开设了系列生态课程,培养了众多“生态讲解员”,介绍青蛙的保育知识,正是通过大量的培训课,村民们慢慢转变观念。

(2)打造独有的生态IP“青蛙共和国”并带动衍生产业发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宣传各种各样的青蛙和色彩斑斓的蜻蜓,把青蛙设计成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遍布乡村醒目位置。

同时,鼓励村民动手,用纸、布、石头等乡村材料制作手工艺品,这很快使桃米村从一个地震废墟变成一个昆虫生态文化体验区。桃米生态村为此提炼了独有的文化IP——“青蛙共和国”,在桃米社区,处处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图腾,并通过湿地公园及一家家民宿院落里的生态池为青蛙营造生态家园。

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的发展,台湾2014年以桃米为原型,以青蛙家族寻找桃花源为故事,采用3D电影技术,完成了一部非常感人的《桃蛙源记》。由此,桃米社区的产业由青蛙观光、生态、 旅游 ,走向了影视媒体,产业链条因此不断延伸,进一步扩大了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现在的桃米村五分之一的村民经营生态 旅游 产业,而其他村民经营的传统农业,也因生态 旅游 的带动而升值,这里一流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桃米文化、吸引着城里人来这里观光、度假、休闲。据不完全统计,生态 旅游 产业每年可以为这个1200多人口的村庄带来近3000万元的收入。

02

法国格拉斯小镇

法国格拉斯小镇是鲜花产业+浪漫的胜地,因小说《香水》而得名的法国的香水之都——格拉斯,亦是浪漫优雅、惬意慵懒的代名词。大量游客及香水爱好者奔赴而来,不足50平方公里的小镇,每年接待 旅游 人数达200多万。

这里香水产业发达,有花宫娜最古老的香水加工厂, 还有香奈儿、莫利纳尔、嘉利玛等知名香水加工厂,也是法国香水的重要产地和原料供应地。

丰富的节事活动与中世纪老建筑,洋溢着古典主义的法式风格。3月按摩节、法国芳香疗法展览;4月 健康 节、维努西亚美容沙龙;5月国际玫瑰展览;6月国家音乐节;7月魅力吉他节、剧院季节;8月茉莉节;9月格拉斯生态节;10月家畜国际展览会;12月圣诞节、新年活动。

格拉斯城市外围的河谷边散落着许多花田,花期各有不同,使小镇四季皆能观赏到美丽的鲜花,成为香气袭人的花园城市。原产地购物体验,特殊定制服务,为格拉斯打造深度香水体验路线奠定了基础。香水博物馆和香水工厂把格拉斯打造成真正的香水体验中心。

格拉斯小镇的经验,可以总结为4点:

(1)专注研发。格拉斯目前已成为全球高 科技 香水研发中心,产出法国2/3天然aromas。法国55%的芳香工业都在格拉斯,与香水产业关联公司共有70家,年产值达7.3亿欧元。

(2)全球产业。香水产业造就直接工作岗位3800个,间接岗位13000个,约占格拉斯总人口的1/3;市场份额上占全球香水工业总产值的8%,其中70%产品出口全球,占全球香水出口量的38%。

(3)深耕芳香品牌。依托于当地的农庄、农业资源,专注于芳香萃取技术,大力发展芳香产业,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汇聚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协同效应,共同形成一个互补性极强的生态群落,形成产业高地,闻名世界。

(4)原产地形象打造。引入国际知名企业LVMH、Dior、Chanel等为其国际形象背书,将区域品牌与产品品牌相结合,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原产地形象。

03

美国纳帕谷

纳帕谷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以北80公里,是美国第一个跻身于世界级的葡萄酒产地。它由8个小镇组成,是一块35英里长、5英里宽的狭长区域,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纳帕谷从19世纪中期开始传统的葡萄种植和酿酒,如今已成为一个以葡萄酒文化、庄园文化闻名,包含品酒、餐饮、 养生 、运动、婚礼、会议、购物及各类 娱乐 设施的综合性乡村休闲文旅小镇集群,每年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达500万人次, 旅游 经济收益超过6亿美元,为当地直接创造2万多个工作机会。

纳帕谷的经验,可以总结为4点:

(1)注重科学应用和产学研合作。这一阶段的发展关键在于对品牌的保护和产品质量的保证:纳帕的葡萄酒生产本身注重 科技 应用和产学研合作。农业技术全美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刚好位于纳帕谷附近,众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与该校展开了长期合作,在葡萄种植和酿酒方面得到了前沿科学技术的助力,纳帕也成为该校毕业生重要的实践地点和就职场所。

(2)控制葡萄产量保证产品质量。纳帕酒商有意控制葡萄的产量以保证产品质量。规定产区内每英亩的葡萄产量不能超过4吨,纳帕60%的酒庄年产量低于5000箱(1箱12瓶),远低于周边葡萄酒产区。如今,纳帕谷的葡萄酒产量仅占整个加州葡萄酒产量的4%,产值却占到了三分之一。

(3)立法保护品牌防止品牌滥用。纳帕的品牌在当地企业的倡议下得到了国家立法的保护。为了防止纳帕谷的名字被那些不用纳帕葡萄酿造的酒商所滥用,2000年,纳帕谷成功倡议美国国家立法规定,正式实施AVA(美国葡萄酒产地制度),规定凡使用纳帕谷品牌的酒,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所用葡萄必须产自纳帕谷。由于品牌的保护和彰显,纳帕红酒身价倍增。

(4)积极参加葡萄酒评鉴大会。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纳帕谷积极参加葡萄酒评鉴大会,终于在1976年,纳帕谷的赤霞珠和霞多丽击败著名的法国波尔多名庄,在巴黎葡萄酒评鉴大会“盲品”中,双双获得首奖,从此纳帕谷红酒被一致公认为全球特级葡萄酒品牌。

04

日本富田农场

日本北海道的富田农场位于富良野地区,为北海道最先驱的花田之一。农场规划12公顷,是一个私家农场。目前已成为富良野地区,甚至是整个北海道最著名的花卉农场。园内种植也由昔日以熏衣草为主,变成有多达一百五十种花卉,从每年4月花季开始,直至10月中旬,游人络绎不绝。农场内建有设施,制作各类花卉成品。由于花田的面积广阔,颜色鲜艳,近年成为北海道的 旅游 热点。

富田农场的经验,可以总结为:

(1)以花卉观光为主,延伸花卉产业链从花卉种植、花期观光到加工制作花卉相关产品,如干花、精油、香水、香皂、香草冰激凌等这一系列产业链,丰富园区 旅游 产品内涵的同时充分挖掘园区花卉产业效益。

(2)花期交错,内外结合根据每种花的花期不同,不同时间观赏不同的花卉,变相延长了花期观赏的时间;温室与露天相结合,填补花期外的产品空白。

(3)免费 旅游 观光,带动购物消费依托规模化产业形成的大地景观,发展产业观光 旅游 ,营业时间内免费入园,通过加工、销售与种植花卉相关的产品盈利,如薰衣草香皂、花卉手工制品、薰衣草精油、香水等。完善的农场规划,丰富的配套设施提供丰富的购物、休闲、展示的设施,方便购物消费;配有观光小火车,带游客穿梭花海。

这方面详细的资料不太好找

论文可以研究国外案例么

当然可以,写的越远越有说服力

国外多层建筑施工研究论文

摘要: 美国多层轻钢结构主要用于多层公寓、酒店,最早一幢多层轻钢住宅于1990年开始设计。至目前多层轻钢结构总面积发展到约30万平方米。从发展形势看,美国已成功开展了多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研发与工程应用,并有许多成熟的技术可以作为我国发展多层轻钢住宅体系的参考。关键词: 钢结构 住宅体系美国多层轻钢结构主要用于多层公寓、酒店,最早一幢多层轻钢住宅于1990年开始设计。至目前多层轻钢结构总面积发展到约30万平方米。从发展形势看,美国已成功开展了多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研发与工程应用,并有许多成熟的技术可以作为我国发展多层轻钢住宅体系的参考。美国的多层轻钢结构住宅技术是一项综合的技术,集轻钢结构、建筑节能保温、建筑防火、建筑隔声、新型建材、设计施工于一体的集成化技术,社会化分工明确,各种产品的生产商、施工方、设计方紧密合作,在北美金属结构协会的促进下,依靠新编的轻钢结构设计标准与广泛的宣传发展很快。可以预计,对于美国多层公寓与多层酒店的建造来说,轻钢结构的建设将是一个主要的结构发展方向。发展多层轻钢结构住宅技术,最关键的问题是其结构本身的性能,楼盖结构要具有适当的跨度并尽可能轻,并希望有较好的楼盖平面内刚度,墙体结构在承担竖向荷载(自重与楼面活荷载)的同时还要承担横向荷载(风荷载与水平地震作用)。美国多层轻钢结构住宅的特点为:1.轻质楼盖系统其楼盖由C型的轻钢搁栅与铺于搁栅上的薄板组成。搁栅一般跨度为3.6米~4.8米,搁栅高为254毫米(搁栅的最大跨度可达11米),搁栅间距为 600毫米。由美国迪垂驰公司研发的搁栅专利产品在腹板上开有大孔,这样对于管线的穿越与布置极为方便。楼面有三种做法,分别为:高密度木纤维水泥板;满铺压型钢板再浇筑20毫米的陶粒轻骨料混凝土;满铺定向木纤维板或高密度层压胶合板。在这些轻质楼盖上每平方米可承受316~365公斤的荷载。该楼盖结构体系重量仅为国内传统的混凝土楼板体系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但其楼盖的结构高度将比普通混凝土板高100~120毫米。2.竖向墙体结构一般将内横墙作为结构的承重墙,墙柱为C形轻钢构件,其壁厚根据所受的荷载而定,通常为0.84~2毫米,墙柱间距一般为400~600毫米,墙柱的下端为U形开口朝上的底槽梁,墙柱上端为U形开口向下的顶槽梁,搁栅固定于上槽梁侧边。为提高墙柱的稳定性,一般墙柱高度范围内设三道轻钢拉条。这种墙体结构布置方式,可有效承受并可靠传递竖向荷载,且布置方便,但该墙体结构不能承受水平荷载。为抵抗水平风荷载与地震作用,美国多层轻钢结构住宅体系中有二种方式,分别为采用轻钢剪力墙或采用带十字交叉支撑的普钢框架结构。轻钢剪力墙一般布置在分户墙,采用0.5毫米镀锌薄钢板蒙于石膏板上,再固定于轻钢墙柱上,形成类似于应力蒙皮结构的剪力墙,每层之间有一个特殊的构件对上下楼层剪力墙进行连接,以有效传递水平剪力与由于水平力作用在墙柱上而产生的拉力。在地震区,为保证结构安全,采用带十字交叉支撑的普钢框架作为抗侧力结构,形成以轻钢承受竖向荷载,以普钢承受水平荷载的混合结构体系。3.建筑保温节能技术美方轻钢住宅体系中,对保温节能技术十分重视,对于墙来说为确保达到保温效果,一般除了在墙的墙柱间填充玻璃纤维外,在墙外侧再贴一层保温材料,有效隔断了通过墙柱至外墙板的热桥;楼层之间搁栅内填充玻璃纤维,减少通过楼层的热传递;所有内墙墙体的墙柱之间均填充玻璃纤维,减少户墙之间的热传递。4.建筑防火技术对于轻钢结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防火技术的应用,在墙的两侧与楼盖的天花处贴防火石膏板,对于普通防火墙和分户墙用25.4 毫米厚(1吋)石膏板保护,以达到1个小时的防火要求,另外在墙体墙柱间与楼盖搁栅间填充的玻璃纤维对于防火与热传递也起了积极的保护作用。这些产品都通过了美国UL认证试验室的试验测试与认证。美国住宅对耐火极限的要求比中国低一些,这与美国的住宅设计中更多强调保证逃生需要的时间有关,而不过分强调住宅本身的耐火极限要求。5.建筑隔声技术轻钢建筑中,美国的研发工作对于隔声处理下了较大功夫,在内外墙及楼盖搁栅间填充玻璃棉,有效阻止了通过空气传播的音频部分,而对于通过固体传播的冲击声,在美国的多层轻钢住宅中,作了如下构造处理:对于分户墙用二道墙柱构成带有中间空隙的二道墙体;而对于吊顶用的固定石膏板的小龙骨,用带有小切槽的弹性构造以有效减少楼层间的固体声传播。

(一)国内外对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的研究及发展有以下几方面1. 在设计的计算理论方面: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中已采用的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分析的可靠度理论,概率极限状态计算体系要不断完善;混凝土的微观断裂机理、混凝土的多轴强度理论及非线性变形的计算理论等方面也需要更大的突破,并应用于工程结构设计中。2.在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功能化,CAD、PKPM等软件系统的开发,缩短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时间和工作量,提高了经济效益。3.在材料研究方面。混凝土主要是向高强、轻质、耐久、易成型及具备某种特殊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方向研发。钢筋的研发方向则是高强、防腐、较好的延性和良好的粘结锚固性能。4.在结构型式方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由于抗裂性能好,可充分利用高强度材料,各种应用发展迅速。一些高性能新型组合结构具有充分利用材料强度、较好的适应变形能力(延性)、施工较简单等特点,也得到广泛应用。5.在实验技术方面。通过对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及设计软件等方面大量研究,先进的现代化城市技术保证了实验研究更精确、更系统。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析方法有在逐步完善,并开始用与结构整体和使用全过程的分析。(二)办公楼发展趋势办公楼均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筑布局、空间形态、环境气氛都在不断的变化。今天办公楼作为生产和处理各种商务活动的信息场所,而正在成为社会生产的基础。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要求办公楼在形态和功能上要多样化。特别是近几年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加速了这种变化的趋势。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国际上流行采用“三统一”的原则,即“统一柱面、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模式设计。统一柱面可使办公楼根据人们的需要和功能要求实行相对任意分割,不至于因建筑柱面不同而在改变使用功能上受到制约;统一层高可使楼房采光效果好,空气流通顺畅,布局安排合理,水平运输畅通无阻,有利于使用功能的相互替代;统一荷载,打破了会议室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明显界。

《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成就与面对的困难》核心提示: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施工,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地位不断增强,更因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吸纳作用,已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关键。然而,建筑施工业还存在利润微薄,债务负担沉重,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法律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要实现建筑施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市场整顿,需要大力推进企业改革,需要积极争取国家的相关优惠和支持政策。同时,还需要强化行业自律,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成就与面对的困难文/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改革开放以来,建筑施工行业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领域,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率先承担了体制变革带来的各种成本,并为其他各行各业的改革提供着宝贵的经验,目前已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建筑施工业发展的成就与特征建筑施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明显。按2005年的数据分析,在国民经济20个行业中,建筑业排名第五,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4%的份额。从历史数据看,建筑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38.2亿元发展到2005年10134亿元,年均增长17%,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除了90年代初有短期的波动外,建筑施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直保持着5%~6%左右的份额,支柱产业的地位十分稳定。此外,施工业还每年为国家创造3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收入,是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国际经验表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建筑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会不断增强。我国目前尚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上升期,建筑施工行业的产出份额会将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会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建筑施工领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稳定”环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鲜明的二元经济特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以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根据过去十年的新增就业统计,建筑施工业构成最为稳定的吸纳就业的领域之一。从2002年时点就业结构看,建筑施工业就业人数在非农产业就业中,继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之后,排在第三位;2002年吸纳就业人员达到3893万人,占全部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12.4%.制造业处于非农产业就业中的首位,占26.5%.然而,如果动态地从1995~2002年期间的就业增量结构看,由于1995~2000年国民经济处于下行(GDP增长率显著放缓)周期中,制造业、采矿业等就业人员一直呈负增长的态势下,批发零售餐饮业、建筑业及社会服务业显现出确保非农就业增长势头的“中流砥柱”功能,分别提供了新增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35%、30%和20%.建筑施工业在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建筑施工行业由于“苦、累、脏”等特点,吸纳的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民工或其他辛苦行业的分流富余劳动人员。2005年建筑业正式职工人数为854万左右,行业就业人员达到4383万人,则非正式的工人数达到3529万人。据分析推算,近年来建筑施工业吸纳农民工人数平均每年增多100万~200万人,建筑施工业已成为联结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建筑施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庞大剩余进入本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额占国民产出的比率不断上升。建筑施工面积和建筑施工领域就业均呈现显著增长。应该说,国民经济的高涨为建筑施工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景气环境。然而,建筑施工业的产出份额不仅没有显著的上升,甚至所下降,这是个“奇怪”的现象。导致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在于:对建筑业产品的需求上升固然很快,但建筑施工能力供给增长得更快。由于建筑施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投入要素是简单劳动,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者的大量存在,使劳动供给近乎“无限”。在1995~2002年,全社会各行业工资水平每年平均上升12.8%,而建筑业职工工资仅上升8.6%.相对建筑施工行业的供给能力,建筑工程的设计、咨询、监管和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投资品的供给弹性要小的多。因此,导致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高增长给建设市场带来的利益,更多的为第三产业(设计、咨询、监理等行业)和投资品(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制造业获得,而总投资额中“建筑安装费用”的比例多年来在持续下降。总投资额中的“建筑安装费用”(构成建筑施工行业的报酬或产值来源)比重的下降,是在国民经济高涨时期保持建筑产品价格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个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建筑施工行业(包括广大施工企业及其劳动者)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形形色色的(包括政府、企业)买方业主提供了大量“消费者剩余”,为整个国民经济地稳定、快速、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建筑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上升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0.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21%.从增长趋势看,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承包工程的增速明显加快。承包工程范围不断拓宽,从最初的房屋建筑和交通领域发展到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通讯以至航空、航天及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高科技领域,科技含量和带动国内机电产品出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走出去”的队伍中,建筑施工企业涌现出中建、中港、中交、中铁等一批优势骨干力量。许多项目都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业主的一致好评。目前建筑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效益不高,企业负担沉重施工行业长期以来产值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而负债率2005年高达65%,在第二产业中则是最高的,高出全国第二产业资产负债率56.8%的平均值8个百分点,债务负担沉重,已制约了建筑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全社会拖欠款问题最严重的产业部门也是建筑施工业,这使得该行业的债务负担雪上加霜。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积累和运作能力不强,阻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几乎没有资本积累和积聚发展的能力。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不合理的压价让利竞争、回扣等不正之风,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人均资本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建筑施工业资本含量低,2005年人均固定资产为2.8万元,仅是第二产业平均水平11.24万元的四分之一。与第二产业的其他工业行业相比,由于人均资本水平低,建筑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自然也偏低,处于40个行业中的倒数第8位,人均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算)为11.7万,远低于全国工业人均23.9万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高,行业收入水平低建筑施工企业劳动者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比率较低。按从业人员的口径,建筑施工业技术人员比率4.6%,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等三个行业,排名倒数第四。建筑施工行业收入水平较低,2004年职工年收入为14338元,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和住宿餐饮业,是年收入最高行业的35%.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将长期影响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建筑施工业微利和高负债率,是导致整个行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基础性原因。此外,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许多建筑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竞争优势不强。建筑施工企业之间或与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合作机制。同时政策方面缺乏对建筑施工业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这些将在长期影响行业竞争力。企业改制任重道远近年来,施工企业的改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民营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主力军。目前民企数量占到全部企业的74.5%,产值占到68%,从业人员占到了66%.但作为行业关键力量的国有企业产权单一、财务风险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行业未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中央和省属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问题突出。近十年来,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从31%下降到10.2%,就业人数份额从55%下降到17.8%,总产值份额从63%下降到24.4%.但总体而言,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使命尚未完成,建筑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自身的任务远未到位。西部国有企业负担重,社会职能多,改革成本高,影响了企业改制的进程,进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区长期积弱,与改制迅速的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还相当混乱建筑施工业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准入方面。在工民建领域进出自由、高度竞争的同时,专业建筑施工领域仍存在一定壁垒。这种进入壁垒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地区间,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立场及政策措施直接影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市场的形成,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发展,阻碍建筑施工领域效率的提升。招投标制度的实施与市场公平方面。招投标中,业主方利用投标方的弱势地位,迫使施工企业签订“阴阳合同”、垫资、接受折扣价等现象依然存在,破坏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市场诚信方面。目前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依然缓慢,建设系统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信用缺失的现象更多地发生在投资业主方,他们利用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侵害施工企业的权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困局。要害在于我们的法律环境,一方面是法治不健全,存在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严重,很多情况的发生又是由于涉及政府或国有部门而“投鼠忌器”。不断加大国家对促进施工行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财税和信贷支持政策力度。一是可考虑设立鼓励施工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风险补偿基金,基金来源可采取国家财政资金补助、行业统筹等方式设立,主要用于施工企业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施工设备和装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亏损补贴等。二是对由施工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而带动的建筑建材类产品的出口实行全额出口退税政策;对施工行业所获得的国外收益全部免征和减征企业所得税等,以增强国内施工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国内银行尤其是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逐步加大对施工企业承包国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并按国际惯例提供足额、充分的信用担保等,切实解决国内施工行业对外承包建设工程的“融资难”和信用担保难的问题。切实加强国家对施工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和引导。一是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商务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应努力加强沟通和协作,及时搜集、整理和发布国外主要国家工程建设市场的相关信息,对施工行业对外工程承包、分包和劳务出口协作活动提供信息指导和引导;二是国内各类驻外机构的工作重点应逐步从过去的“政治外交”向“经济外交”的转变,为国内施工行业在所在国的承包建设工程提供从招投标、建设实施、工程结算、施工企业及人员出入境、外部环境协调等全过程的服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