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汉字激光排版系统是谁研制的

发布时间:

汉字激光排版系统是谁研制的

记者从北京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王选出生于1937年,是江苏无锡人。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激光照排  所谓激光照排,实际上是电子排版系统的大众化简称。电子排版系统的诞生,给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化的变革。在此之前,无论是出书还是办报,主要依靠的是铅字排版印刷。这种技术虽为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如工人劳动强度大、污染环境、版面缺乏变化、效率较低等等。而电子排版系统以崭新的面貌为出版界、新闻界、印刷行为带来了蓬勃生机。它以效率高、周期短、版面灵活、字库齐全等优势将逐渐取代陈旧的铅排技术,成为出版印刷行业的技术中的主力军。  电子排版系统分为硬件与软件两大块。硬件中包括:扫描仪、电子计算机、照排控制机、激光印字机或激光照排机。软件的种类就比较多了,根据工作目的可分别选取,例如书版组版软件、绘图软件等等。这两大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电子排版系统。  怎样利用电子排版系统排出或印出精美的书刊、报纸呢?首先要将文件输入到电子计算机中,即借助编辑录入软件,将文字通过计算机键盘输入计算机,这个过程叫作录入。第二部是要借助于排版软件,将已录入的文字进行排版,这里将要用许多排版指令来确定整个文件的全貌,如标题的设置、字体字号的选择、尺寸大小、行间距离、另行或另页等,这个过程叫作排版。第三步是通过显示软件,在计算机屏幕上将排好版的文件显示出来,这时,编辑人员可直接对其进行校对修改。如果需要多人对此文件进行校对,也可通过打印软件,利用打印机或激光印字机将文件打印出来。第四步是将准确无误的文件,通过照排软件负责将其传送到照排控制机,最后在激光照排机上输出,形成像纸或软片。至此为止,可以说电子照排系统所担负的工作就全部完成了。下一步将通过晒版、上版、胶印等一系列印刷工艺流程将文件转化成精美的书刊或报纸。  电子排版系统的功能是相当齐全的,上面介绍的只不过是它最基本的操作过程和最简单的文字处理工作。在实际应用中,电子排版系统还可以进行广告设计、封面设计,直接出四色片进行彩色印刷等,当然,这需要再增加一些必要的外置设备,利用电子排版系统进行广告或封面设计,其效果是人力所不及的。首先它具备十分庞大的资料库,可随你所需选取任意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其次是设计手段丰富,可采用柔焦、淡化、变形、移位等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营造不同的氛围或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我国的电子排版系统发展速度相当快,已经具备和出版大国相抗衡的能力,其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请选我的资料,谢谢!!

汉字激光排版系统研制成功

使用新算法储存高分辨率字形、使用图形发生器和高速字形复原方法使字形复原,使用激光成像技术制作报版,是汉字输出打印的革命性发明。当代各种打印技术已经使激光照排技术稍显落后。应该技术革新,使其便捷易用。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的新技术。其特点是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技术、高速度还原技术和不失真的文字变倍技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由王选主持的一项伟大发明,是我国自主创新的典型代表。它的产业化和应用,废除了我国沿用数百年的铅字印刷。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经历了种种困难,包括国内和国外、技术和社会多方面的因素。王选凭着非凡的毅力和对创新的执著,带领研发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的时代。

汉字激光排版系统

是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现在国内95%出版行业都用这套系统。

汉字激光排版系统matlab

激光照排技术,就是将文字通过计算机分解为点阵,然后控制激光在感光底片上扫描,用曝光点的点阵组成文字和图像。通俗一点来讲,实际上就是电子排版系统的简称。 电子排版系统的诞生,给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使用激光照排系统不但可以避免铅字排版的低效益和对工人的健康伤害,其好处还在于它的易改动、成本低和效率极高等特点。我国绝大多数的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在使用着这套系统,它比古老的铅字排版工效至少提高5倍。应用激光照排系统后,报社的出版效益和报纸印刷质量大大提高,但仍然不能异地同步出版。1989年全国只有三、四家中央级大报在外地设有代印点印刷,传版手段主要是靠航空和传真。可航空传版效率低下,传真传版信息失真严重。怎样使外地读者看上当天的报纸呢?王选想到了北大自行研究制定的页面描述语言,他决策跨过报纸传真机,开发用页面描述语言传送报纸版面的创新技术。经过几番努力,在1991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与人民日报社合作,在北京和湖北日报社之间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报纸卫星实地远传试验。到1992年底,人民日报社已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从此,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在同一天看上了《人民日报》。当时,规模如此大的、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在中国报业中属第一家,在西文报业中也很少见。这一新技术物美价廉,很快在国内推广开来。到1994年,有大约100家报纸实现了远程传版。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报纸都采用这种方式将报纸版面远传到外地,极大地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  进入80年代,王选认为,随着激光输出设备和彩色扫描输入设备精度的提高,电子分色机迟早会被开放式的桌面彩色出版系统所取代。同时,多年来形成的超前意识使王选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又要把握住历史的机遇。于是,在老师的充分信任下,肖建国等学生的创造欲望再次被激活,很快开始了挂网、校色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1991年8月,彩色出版系统有了一定的新成果和应用前景。经过调研,大家决定选择《澳门日报》为样板用户。1992年1月21日,这一天是值得方正纪念的日子,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性使用。同年5月,《大公报》成为香港第一家购买这一系统的报纸,紧接着,《明报》等报纸也纷纷采用。《科技日报》也于1992年6月1日成为大陆首家采用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报社。1994年北大计算机所又研制成高档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质量可与电子分色机媲美,从而进入了画刊、彩色杂志领域。不久,一场告别电子分色机的技术革新在全国掀起,中国印刷业又一次实现了彩色出版的技术跨越。20世纪90年代,世界计算机技术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神奇的触角延伸到世界每个角落。因此,激光照排系统的关键技术,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1992年,北大计算机所适时推出维思0,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基于Windows的中文专业排版软件,也是国内Windows上的第一个大型应用软件。几年后,北大计算机所陆续推出了维思0和0版,功能大大增强,成为进军海外的一只拳头。此外,1990年,王选还做了一个更重要的决定,给了年轻人超越自己的机会——改写王选的前五代RIP方案,开发支持国际上流行的PostScript页面描述语言、采取软件RIP加高度并行的协处理芯片的崭新技术。  1993年秋天,基于调频挂网技术的高档彩色出版系统问世。当时正值香港最大的报业集团《明报》采用招标方式采购先进出版系统的时机,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经过艰苦拼搏,终于技压群芳,赢得了《明报》的大单。从此,海外市场的大门应声敞开了,作为当时唯一具备“支持PostScript2、基于Windows排版、后端挂网”技术的中文电子出版系统,方正出版系统征战南北,所向披靡,最终拿下港澳、东南亚和北美地区80%的华文报业市场。  通过科研人员的大量开发工作,1999年方正直接制版系统研制成功,在《羊城晚报》正式投入生产性使用。这不仅提高了印刷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随着直接制版所用版材价格的逐渐下降,直接制版机代替激光照排机的潮流必将在中国迅速推广,方正再一次引领了这一潮流。  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奠定了方正集团的发展基础,也让“创新”这一基因深深植入了方正文化之中。  1992年1月21日,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在《澳门日报》投入生产性使用。  2002年2月1日,王选教授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汉字激光排版系统的故事

人物概述  毕升(又作毕晟,约970年—1051年),中国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一说为北宋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迹见《梦溪笔谈》卷十八。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雕板印刷术有了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89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升墓碑。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  活字印书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书方法,同今天印书的方法相比,虽然原始了些,但是它从刻制活字、排版到印刷的基本步骤,对后代书籍的印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印刷技术不仅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事业的繁荣,而且很早就被介绍到国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发展传播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公元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掺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  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毕升于1051年(宋仁宗皇右三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之阳。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二月初七日,其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其孙文显、文斌、文忠为之立碑。  毕升活字印刷的故事  早先印书,都是把书刻在整块整块的木板上印。听说师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师弟们纷纷向师兄取经。  毕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  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师兄弟们茅塞顿开。  毕升墓碑  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据考证为毕升的墓碑。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一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毕宰相府,东十五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等28名专家学者鉴定,确认无疑。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子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

“当代毕升”称号的著名科学家王选

人物概述 毕升(又作毕晟,约970年—1051年),中国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一说为北宋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迹见《梦溪笔谈》卷十八。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雕板印刷术有了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89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升墓碑。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 活字印书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书方法,同今天印书的方法相比,虽然原始了些,但是它从刻制活字、排版到印刷的基本步骤,对后代书籍的印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印刷技术不仅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事业的繁荣,而且很早就被介绍到国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发展传播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公元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掺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 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毕升于1051年(宋仁宗皇右三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之阳。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二月初七日,其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其孙文显、文斌、文忠为之立碑。 毕升活字印刷的故事 早先印书,都是把书刻在整块整块的木板上印。听说师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师弟们纷纷向师兄取经。 毕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 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师兄弟们茅塞顿开。 毕升墓碑 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据考证为毕升的墓碑。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一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毕宰相府,东十五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等28名专家学者鉴定,确认无疑。宋仁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子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 (发明活字印刷术,有效克服了雕版印刷术的缺陷,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